自然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3 22:0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课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课教学

篇1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情况千差万别,教科书中的具体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当地的情况。因此教学时应从当地的自然情况出发,选取当地的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为此,我们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对自然条件要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本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情况、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本校的自然教学条件和现状、学生对自然课的认识和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自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要优势

1.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自然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物、植物、土壤、岩石、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在铁坪村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82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地里、山上、煤矿里能找到18种。这是农村学校自然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2.学生感性经验的优势

铁坪村小学的学生都是来自邻近三村的农家子弟,他们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农事和物产,而且他们在帮助家人从事放牛、砍柴、打猪草、种菜等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自经历。他们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对家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学习自然的认识优势和情感优势。

3.组织实践活动的优势

铁坪村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山村,种植业特别发达,山上有茶场、药材场、果园、林场,山下有农田、煤矿,家家户户有菜园、香菇棚、自留山。形式多样的生产基地,为学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自然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栽培的生产经验,他们可成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可见,农村具有自然教学天然的环境优势。

(二)主要劣势

我校是位于荆门、南漳、当阳、远安四县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很小,正规实验设施和自然课师资不足。三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既不能用,也无人会用。自然课作为“搭头”人人可以代,随时可以减,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农村自然教学的两个难题。

二、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承担实验课题以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纲,端正对自然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积极进行自然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扬山村材料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辟自然教学园地、自然角、搜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改善观察、实验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我们一般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标本保存下来。如教《植物的根》一课,我们通知学生提前到自然界中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叶》,我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叶形、叶缘、叶脉、叶柄等各不相同的叶;教《壁虎和蛇》,我们也同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标本(壁虎)。

2.简易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制自带

教学中有大量的仪器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制自带来解决。如在教《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时,我们让每个学生用铁丝、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做实验缺少酒精灯,让学生用墨水瓶、铁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红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1.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有关客观环境的教学内容,城区学校一般采用挂图、录像手段进行。我们则充分发挥铁坪村的环境优势,大力提倡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课时,我们以大雨过后的蔡家沟一带作为教学现场。在蔡家沟一带,学生们亲眼看到,农田含沙量大,庄稼瘦小,农户房屋破烂,家境贫寒。针对这些实际,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带给农户的严重后果,深刻领会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治理蔡家沟的设想和建议。有的认为应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制止乱砍乱伐;有的认为应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拦沙坝、水库,减少沙石流失;有的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等等。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整理后,交到村委会,得到村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在教《能源矿产》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15里外的马河煤矿,让学生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深入矿井,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亲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层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有的断裂,它们都夹在沉积岩中。学生在煤层中还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学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了煤的形成过程。

据统计,小学自然课中的30%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校外进行。四年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尽量把学生带到最理想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利用本地有利于自然教学的客观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大小42个植物床、4间饲养栏、1个香菇场。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5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来的鸟、刺猬、青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4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铁坪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桃树的栽培与管理》、《香菇的栽培与管理》、《盆景制作》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2里远的实验基地(铁坪村油桃基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自然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发现小林湾一带的岩层都属沉积岩,在岩层中还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据这一事实同学们开展了讨论,推断出两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这些植物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经过许多年复杂变化,有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为了证实地下有煤,他们把夹在岩层的黑色土石带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把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进火炉烧,烧过之后,他们发现煤球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这说明黑色的土石里含有能燃烧的东西,这些能燃烧的东西可能就是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情况报告给村委会,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并请专家进行了勘测,证实小林湾一带确实有煤。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篇2

一、结合语文教学讲自然自然教学与语文课的联系结合点是全方位的,笔者以为主要有:逻辑推理及其表达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并用规范的语言加以准确无误的表达。如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法,对一般事物进行概括总结,得出一般结论。比如磁的特性这个自然命题,通过做实验、示范,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磁的特性是“吸铁”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根据磁吸引钉子、斧子、锤子等铁制品归纳出来的。磁可以吸铁这个普遍性的结论是建立在多项特殊的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

再如,通过启发学生在夜间观鸟,得出的结论是夜间不见鸟的活动,进而推导出鸟的眼睛是夜盲这样的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再深一点,让学生在白天观察老鼠的活动,同样很少看得到,推导出老鼠很少在白天活动这个普遍结论,进而可以得出,老鼠一般是在夜间活动的结论,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这种归纳、演绎的方法要变为准确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就要注意借助语文方面的知识,将其移植到自然课中,使之浑然一体。自然课中的语法规范自然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其语法特色和规范特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注意:一是特定名词、称谓的严肃性、不可代替性。如人体知识教学中介绍其定义、概念的意项要窄得多;二是术语的专业性很强,如:声、光、电等;三是很少用形容词、表述或文学描述,专业用语多,专业性很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掌握区分文学描写与专业表述的严格界限的方法;四是条理清晰有章有序,不得颠倒和混乱。将自然教学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区别开来,使“结合”与“区别”相辅相成。

篇3

一、观察课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又要指导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使他们通过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到实地考察的本领 。

篇4

【关键词】自然科学

现行的教学制度下,我们的科学课一周只有两节,老师教,学生学,除此以外,老师与学生再无更多的接触。学生总是忙于主课的学习、作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后深入的思考,科学课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学得更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思考并交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理解,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牵强。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课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中的动物。现在的孩子更是与大自然脱节,与自然生活疏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其实也有提到,将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素养,其具体目标有“热爱生命,珍爱自然,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我们该怎样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呢?除了常态教学外,课堂情境也很重要。让大自然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一、 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场所

纵观各个科学教材、各个年段,或多或少地都渗入了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老师用心教,光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走出教室!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开篇内容就有《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开端,意在让孩子理解科学课学什么,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然而,仅仅让孩子看看书上的插图,就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大自然,太难为她们了。中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感性的,这时候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去真实的大自然中寻找,寻找那些让孩子激动的、兴奋的花鸟鱼虫,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美术尚有采风一说,我们何不带着我们的孩子出去亲身体验一下,听听这些天真的孩子与大自然的交谈,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再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适时指导,我想这样的课程孩子将会终身难忘。

再如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对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质特点,我们的孩子是知之甚少的,甚至有些老师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我们何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利用春游、秋游的契机参观地质博物馆,看看大海,看看潮汐,感悟自然的力量。我们的孩子不是去游乐场就是去逛公园,其实全国各地有很多十分有意义的展馆,这些都是孩子贴近大自然学习的素材,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素材被利用的却很少。作为一名常州的科学教师,中华恐龙园的恐龙展馆就是我们老师很好的课堂延伸场所,但是我们常常带孩子进去玩却从没在那停留过。

二、 营造环境,创设体验空间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开展富有个性、独立自主、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我们也一直在以实现此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着。在课堂中,我们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以孩子为主体,不断启发他们去探索、求知,我们似乎做的还不错,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的力不从心,不管我们怎么启发,如何去诱导,孩子木讷地看着你的眼神在告诉你――“老师,你所说的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观察蚕的标本,了解蚕的一生有几个蜕变过程,仅仅让孩子利用上课的时间匆匆观察标本,孩子并不觉得鲜明,甚至有些孩子觉得恶心,不愿去触碰。我们可以给每个孩子分发几条蚕亲自饲养,让孩子体验动物与我们的亲密接触,亲近自然。同时,可以在班级一角开设“蚕宝宝之家”,仅在家中饲养,有些家长可能会代为管理,孩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充分的交流,孩子不能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教室开辟一角,让每个孩子把自家宝宝放置其中,他们一定会细心呵护,一有时间就能互相交谈,长此以往,孩子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之间还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也许不再需要老师的过多引导,原本安静的课堂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说不完的感受。

再如教学三下《植物的一生》,这类课程都不是简单的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观察实践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无论怎么教,孩子在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难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种植,经历植物从发芽开花到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就好似孩子参与了植物的一生,这样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容易的了解他的这个“好朋友”。同时,我们老师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比比谁种的植物长的更好,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孩子种植的兴趣,同时也能一起交流种植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体会生命的活力,感受自然的喜悦。

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上下课的铃声不能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自然的课程往往是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丰富的体验空间。除了我们的教室、科学室以后,学校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校园中观察小动物,孩子饭后掉落地上的菜叶引来的小蚂蚁也可以成为我们科学课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在学校的小花园种植简单的蔬果,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劳和收获瓜果的喜悦;我们还可以种植盆栽来美化校园,同时也能认识不同的植物,一举两得;我们还能在学校的池塘饲养一些水生生物,让孩子们天天体验饲养乐趣。

三、 言传身教,亲近自然生活

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生活,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很多科学老师本身并不热爱自然生活,那么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不愿亲近自然。在我任教过程中,常常有些好奇心强的、善于观察的孩子向我提出平时所感到疑惑的事物,而我经常哑口无言,因为有些孩子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现象是我平时没有留心的,这让我常常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平时更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留心大自然。除了科学老师,其实我们每个在校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在现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大都都是设有生态园、科学角之类的,但是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孩子所用的寥寥无几,都成为了美化校园的摆设。常常看到学校的草坪上写着“禁止入内”,有些班主任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下课到处游玩,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孩子只能成为学习的工具,自然生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让孩子回归自然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努力和坚持。

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化的大课堂,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成长发展,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当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否能在现今孩子的身上得到重现,我们的科学教学是否能够真正走进大自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美国科学教育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4期

篇5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在符合学科科学性、教育科学原理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活力,本学期三上、四上、五上科学教材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增强教师之间横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培训活动可谓热火朝天。本学期几乎每周一次参加市、区组织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听课、评课、沙龙,使我们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配合区、市教研室,做好人才选拔工作。本学期为迎接省科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我们克服调课多,劳动负担重的困难积极配合教研室做好上课的人才选拔活动。听课、评课,同时还为他们做好借班上课的选定工作。  

3.配合校综合实践活动,分别进行了茶艺、蚕桑、了解常州等主题活动。活动中,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蚕一生的变化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以及热爱小生命的情感。。了解常州、茶艺活动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次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本学期在校内坚持每周一次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充分交流教学实践中的迷惑和感悟,以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了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证研究,并且围绕市教研室制定的本学期基本设想和要求积极开展活动。  

三、抓好课题研究,深化科学教学改革。  

本学期我校的“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的课题正式结题,在结题活动中,通过学习、培训,使我们对本校的博爱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有幸聆听了市、省教科及相关专家对课题的精彩点评,使我们对本校的课题研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了一次清醒的认识,积极准备着参与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篇6

五官科学中有些深奥的原理现象或问题,用讲授的方式通常是无法解释明了,如能在授课过程中用一个贴切合理的自然现象或情景来类比,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指测眼压时,很难把正常眼压、高眼压及低眼压是怎样的感觉讲清楚,如果这时让学生触鼻尖感受一下,并告诉学生像这种韧感觉是正常眼压,而高眼压时如触额部硬感觉,低眼压时如触嘴唇柔软感觉,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又如讲授虹睫炎的前房闪辉及Tyndall现象,很难讲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只要让学生看一看教室扫地后光线照入出现灰尘飘浮及反光束的情景,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还有在讲授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时,单纯的讲授很难讲透且枯燥无味,如果用在墙壁上贴画来作类比,学生通常会充满好奇感及浓厚的兴趣听讲。画要完全贴在墙上,画与墙之间不能有大气泡,如果有,画就容易脱离掉落,就象视网膜上皮层与神经感觉不能有大量积液,有则易脱离(即渗出性);如拉扯画,画也容易脱落,同样视网膜如受到新血管等牵拉,视网膜也会脱离(即牵拉性);如果贴好的画中间被划破,随时间推移划破部位会脱离,同理视网膜中间如出现裂孔,视网膜同样会脱离(即孔源性)。由此可见,有时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道理去类比,去理解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知识,能使学生认知力及理解力得到提高。

2自然科学类比探知化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医学理论来源于自然,且医学对象也是自然物体,故其原理应遵循自然规律。而类比推理则是根据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已知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探知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该种属性的间接推理。故在讲授五官医学时,可从自然已知的规律或原理探知医学的规则或原理,如在讲授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时,白内障的发展与生活中的茄子果成长过程及其变化就极为相似,茄子果自然成长有四期:萌出期、生长期、成熟期、过熟期(在不摘取的情况下),同样白内障也有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茄子果成长全过程中由萌出期的白色变为成熟期的紫色,再变为过熟期黄色,同样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晶状体颜色也会变化,由初发期的白色变为成熟期的黄白色,再变为过熟期棕黄色;茄子果成长全过程中由小变大,但过熟期却水分丢失而变干变小甚至脱落,同样白内障晶状体也是在未成熟期吸收水分变大而过熟期缩小脱位。利用类比探知性,还可在解决医学问题时从自然中寻找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白内障手术方法时,先不讲解手术方法,而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取出半熟软蛋(与眼球相似)的蛋清,但尽量保证软蛋壳完整且完全取出蛋清,同学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两种相对较好的方法,一种是完全煮熟后切开一半软蛋壳将蛋清完整取出,另一种是在在软蛋壳上凿个孔,用吸管将巳熟的蛋清捣碎,再连同未熟蛋清一起吸出,这两种方法其实就像白内障手术的囊外摘除术及超声乳化术。

利用类比探知性,反之还可以用已知医学知识来应用指导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在讲解双眼单视功能及斜视复视时,可以类比到现在广为应用的一种生活技术———照片合成技术,该技术是由双眼单视功能里的融合功能发展而来,照片合成技术是将两张照片合成一张整体照片,双眼单视的融合功能是大脑将来自两眼视网膜上的像,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它们的前提是两个像的像素(即清晰度)要一致和要有部分重叠,如果条件不能满足,照片不能合成,双眼单视无法融合形成复视,如外斜视导致无法得到部分重叠而形成复视。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篇7

【关键词】小学 自然科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9-01

在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并且有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因而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1]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自然科学教育的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对其实行相应的改革。

一、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却忽视了自然学科的教学。这就导致学校在分配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时候都优先考虑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自然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2]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来看,很多教师对自然科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照本宣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新课改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优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最终将流于形式。

2.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教学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

自然科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配置专门的实验室,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由于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因而相关的设备设施也是非常缺乏的。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虽然配置有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规模都达不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甚少使用到实验室。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教师仅仅根据书本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严重影响了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是非常少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以及配置的相关参考书,口授已然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3]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实验,所学习到基本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这已然无法满足自然科学教育的要求。

3.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所带来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改革的实质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虽然实现了创新,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改善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加大自然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求各个学校逐渐完善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得自然科学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其次学校需要意识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小组,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4]最后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使得学校的实验室能够得打充分的利用,并且通过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

2.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根据当前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实行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对新课改有正确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除此以外,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的教学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区在中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自然科学课。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逐步完善中学的学科设置,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在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和教学目标想结合,有效的利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结论

现阶段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自然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深入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教育。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情况来逐渐改善自然科学教育情况,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5]

参考文献:

[1]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1,1(03):53-54

[2]吴月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科普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12):41-42

[3]潘紫燕;浅议小学科学课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6(06):26-27

篇8

摘 要

大自然,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经验课程是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通过自己组织的活动而获得经验的课程,它注重儿童学习的过程,打破学科课程的逻辑性,而大自然则正是我们经验课程开展的最好资源和载体。围绕大自然,开展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对幼儿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未知世界,所有的科学现象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神奇有趣的,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兴趣,本文通过阐述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作用,从而说明大自然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

大自然 经验课程 科学教育 宝贵 资源

一、对科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和解读

经验课程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通过自己组织的活动而获得的经验的课程,其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经验课程中的科学教育则更好的体现了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兴趣和好奇心,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如泡泡水可以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且泡泡有大有小,我们自己能否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通过玩泡泡这一活动幼儿就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泡泡有了研究和探索的兴趣,也会积极参加教师设计的用洗洁精制作泡泡水的科学尝试活动。

(一)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幼儿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并非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反对教师对幼儿进行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如盐和糖的认识活动必须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触觉、味觉去感知,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探索的环境,孩子们通过探索、实验、小结得出他们最直接的经验。

(二)学习用语言、动作来表达探索过程

这一点强调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操作,使幼儿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从而与同伴表达和交流构建出科学知识与经验。

(三)对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有兴趣

在幼儿教育阶段,数学与科学的整合会自然地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数学教学引上正确的方向。如“自制项链”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穿出一条条美丽的项链。

(四)对动、植物有兴趣,愿意亲近大自然

这也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动物具有天生和好奇和兴趣,对小动物的爱护、对绿色大自然的喜爱,都有助于他们的科学认识活动。

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都应该以这四条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

二、大自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取向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探究应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而自然界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因此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所以我在选择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上作了深思,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运用可以利用的大自然资源来丰富幼儿的科学活动。

(一)对身边的小动物多关注

幼儿对身边一些常见的一些小动物有天生的好奇心,也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我经常引导幼儿多关注和发现身边的小生命,通过观察、探索和记录,了解他们的生长、行动和进食等明显而有趣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我在活动室开展“自然角”,让每个幼儿将自己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带来,自由活动时让幼儿带着小动物一起玩,并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并帮助幼儿喂养和照料兔子、乌龟、小金鱼等常见的小动物。如给乌龟喂食时可以观察它爱吃什么,怎样吃,还可以将乌龟放在水里,引导幼儿去观察它如何游水,四肢如何划动,还可以带领孩子模仿乌龟游水的动作呢。也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动物幻灯片让幼儿对动物有新的认识和了解。

小班时,我们就在教室里饲养了小鸡和小鸭,小动物毛茸茸的样子惹得孩子十分喜欢。孩子们通过喂养、观察、听一听叫声、摸一摸、追一追各种游戏,区分小鸡和小鸭。秋路和家阳还因为一起准备喂养的食物成了好朋友,栋栋因为追一追的游戏喜欢上了奔跑,大自然给我们的孩子赋予了很多的资源和机会。

还有一次,我和孩子们正在观察小鱼,忽然,乐乐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王老师,小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一张一合的呀?”孩子的提问我并不惊讶,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她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我怕如果直接告诉她了,她表面上认同了,可能实际并未理解。我将这个问题向全班的小朋友提了出来。问题一问,班里马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大多数孩子认为小鱼在喝水,少部分的幼儿认为小鱼是在呼吸,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以《小鱼的嘴巴为什么会一张一合》展开了科学活动。让孩子们也一起喝水,喝玩水看看杯子里有什么变化?幼儿都说水变少了,没有了。我开始引导幼儿思考:“既然小鱼在喝水,那鱼缸里为什么还有水?”没想到孩子们跟我说是因为杯子大小的缘故,说小鱼的嘴巴很小。于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条大鱼、食物、水不是很多的鱼缸,让幼儿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孩子们观察到鱼是把水喝进去,再将水从鱼腮吐了出来,这时孩子们都同意了小鱼在呼吸这一说法。

总之,我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小动物,让幼儿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对动物的研究热情不断增长,伴随一生。

(二)观察和认识植物

植物的生长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丰富多样的植物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和表达的广阔空间。我常带幼儿去观察学校里的植物以及学校周边公园的植物,还会种植一些花草,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去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变化规律,这样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幼儿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如在种植区栽种番茄和黄瓜,先带着幼儿去精心照料和细心观察她们的生长过程,等成熟时享受收获的快乐,最后再坐下来品尝它们的味道,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既让幼儿对植物有了实际的接触和认识,通过自己的收获培养了对劳动的热爱。

一次,我与孩子们在讨论怎样重新摆放自然角的植物,有的孩子说把开花的和不开花的分开摆放,有的孩子说把叶子大的和叶子小的分开放,也有的说按叶子的形状来分……意见纷纷,最后通过举手表决按叶子的形状来分。活动开始了,我跟孩子们先观察了叶子的几种形状,有圆形叶子的,有长形叶子的,还有的叶子边上有花纹的,最后我们统一意见将花的叶子分成四个类型:圆形的、长形的、花边形的和其他。在分类摆放的过程中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同样是圆形的叶子还有大小之分,厚和薄之分,颜色之分……经过观察和比较,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花的叶子居然会有这么多种?

又如大班《熊和兔子》中的上中下果实,我们通过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实地参观和参与玉米、土豆、青菜、番薯的丰收,比较各种果实的不同位置来理解故事,最后还进行一个小结分享会,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和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收获,整个过程体现了源于生活解决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通过观察和探索,幼儿可以感受和认识它们不同的根、茎、叶,以及它们喜欢生长的环境。

(三)注意天气变化,发现奇妙的自然现象

经验课程理念鼓励孩子们多往外面走,多往大自然去寻中秘密,于是我园四季都会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四个季节都向幼儿献出了妙趣横生的礼物。春天百花齐放,到处都是绿色,我们带着幼儿去春游,让幼儿零距离地接触鲜艳的花朵、和煦的春风、温和的阳光,从而感受美丽的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夏天枝叶葱绿,摘豆活动却带来了很多乐趣,虽然天气炎热,但是知了的叫声给我们增添了很多乐趣;秋天秋高气爽,我们可以带着幼儿进入落叶世界去探索、发现、思索、想象,去表现摇曳飘落的落叶,让幼儿参与捡落叶,与树叶做游戏,用落叶来装饰教室环境等,还可以去写生;冬天天气寒冷,幼儿会自然地感受天气的变化,发现了自己的生活起居也随着气候在转变,也会因为冰雪的现象享受无限的乐趣,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外面打雪仗,堆雪人等。

在《风》的科学活动中,我带领孩子在有风的日子里感受了风的存在,孩子们发现了在风来的时候,自然界发生了各种奇妙的变化:树枝随风起舞;花瓣飘洒,犹如天女散花一样;池里的水会有小的波浪;红旗迎风招展等等。经过观察个分析,孩子们发现风有大有小,我进一步引导幼儿将风分成了四个等级,微风、小风、中等的风、大风,并帮助孩子完成了观察记录表如下:

就这样 ,在探究自然现象风的科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证明了风的存在。

(四)认识和感知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容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如幼儿在园中园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得更稳?在花坛里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小草有的地方没有小草?生活活动洗手时如何用泡泡水变出很多泡泡,又怎样使泡泡消失?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多尝试,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得又高又稳等等。我很关注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因为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

三、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源于大自然

自然界是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们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手拨弄一下探个究竟。所以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对幼儿来说,探索过程要比探索所获得的结果来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提供的材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探索效果。在活动中我会根据孩子的需要,恰当指导,合理而有计划的创造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研究,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我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对幼儿活动的材料先有思考和准备,以至于不会制约幼儿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和注意的不稳定因素。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因此,我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材料投放时,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然界的材料广泛、丰富

科学活动中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每样材料的数量不一定让幼儿人手一份,但每个幼儿都应该有相同的机会,有在探究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我在感知冰块怎么变小的科学活动中,由于条件限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大块的冰,但是其他能够使冰块变小的材料我准备了很多,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份。如:热水、毛巾、吸管等辅助材料,是多种类的,这样至少每个幼儿都可以自选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去使冰块变小,这样他们都有了参与科学活动的机会和快乐。如在上有关沉浮现象的活动时,教师就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如木头、磁铁、塑料珠子、瓶盖、小石子、小球等等,让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在水里沉浮的现象也是不同的)。

在科学活动中有部分是让幼儿直接观察或触摸去感知的,也有的是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

我园自2012年以来开设了科学组开展各类科学活动。科学组的老师每个月研讨如何开展好科学活动,如种豆活动,慢慢的生成了拔草活动、摘豆活动、品尝活动等。两年下来积累了很多实践活动,孩子们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如种豆的最好时机,摘豆要穿长袖等。我园在自然角和动物角,放一些适合室内生长的动物和植物,如萝卜、马铃薯、小鱼、乌龟、泥鳅、蚕、小蝌蚪等等,让幼儿直接观察去认识和了解动植物的特性。每班还专设一个科学角,投放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磁铁、放大镜、纸、水、电池等等。在活动时,我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去做各种简单易行、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在这里,我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一遍一遍的尝试,一次又一次地探索,获取真知。如教师通过“运动小人”的教学,引导幼儿运用磁铁使小人能运动起来,这样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磁铁了解了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原理。又如在探索水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了解水的特性,我就给每组准备一盆水,让幼儿感受一下水的浮力和流动性。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既要出示本身有弹性的事物让幼儿去认识和发现,也要提供一些运用弹性制作出的工具,所以我提供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既有暗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的材料弹簧、松紧带、橡皮筋、弹簧笔等,又有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和兴趣的材料,如弹簧秤和带松紧带的储物袋等。

(二)自然界作为科学活动的材料,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日常生活中,抓住了点点滴滴的机会,在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接受了科学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取之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幼儿的周边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有利于各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例如:歌曲演唱《大雷雨》就渗透了自然气象科学的常识,通过歌曲学习,小朋友也了解了雷雨是夏天特有的气象特征之一,是特定的天气温度和湿度造成或引发的自然现象。假如进一步探索,还可以找到雨是怎么形成的秘密。再例如:语言散文诗欣赏《春姑娘》,优美的文字和和谐的韵律不仅给孩子带来文学的享受,通过散文欣赏内容的理解,渗透了很多春天季节特征的了解。因此,科学活动的渗透性不局限于科学教育活动,更蕴涵在其他各科教育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专门性活动和渗透性科学活动的交融从形式上丰富了活动的方式,给幼儿更多的接触、了解、探索科学世界的机会。

总之,大自然是幼儿学习探索科学的自由天地,特别是在我们山区地区,大自然的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们更因充分挖掘我们的地理优势,让我们的孩子有我们山区的特色,能动,能看,能玩。当然,大自然只是一个拥有很多资源的载体,孩子的科学教育更需要老师的倾力指引,我们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让他们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期刊

[2]江苏教育报刊社《早期教育》

[3]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课程指导》

[4]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新晨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篇10

基于多特征描述的指横纹识别

三色拉姆塞数R_3(C_8)研究

可快速编码的多码率原模图LDPC码设计

铁路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技术研究

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结构与变量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一体化网络中支持寻呼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分离机制下一种互联网安全接入方法

介入移动汇聚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效数据收集方法

对等网络视频点播系统中的用户行为研究

基于理性推理的观点演化模型

虚拟社区网络中的极端个体建模与观点演化

一种极低功耗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CTCS-3级列控系统车地交互流程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电压暂降对单相V/V牵引变压器的影响

VRM动态响应特性的研究

改进型感应电机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设计

基于多相整流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谐波抑制

阵列式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研究交通地图图像中道路识别与道路信息提取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铝转子单边盘式感应电机的新型等效电路

高温超导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优化设计

模块组合型多电平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抑制直流牵引网压波动的研究隧道围岩动态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地铁车站大断面风道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及控制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隧道衬砌结构裂损机理及定量评估

拟建隧道下穿热力顶管的现状评估

三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深埋正交隧道零间距施工技术研究

明挖法下穿铁路大跨斜交箱涵稳定性分析

Scott-Hinsley回路法在公路隧道平导半横向式通风计算中的应用

基于抗震概念设计的密肋复合墙新型抗震结构体系

往复荷载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柱接合部受力性能数值模拟

蜂窝梁弯扭屈曲分析及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下框架-复合墙结构弹塑性内力计算

门式刚架柱滞回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桥梁实用碳化模型

哈大高速铁路钢箱叠合拱桥拱脚局部应力分析

地铁列车引起的振动对西安钟楼的影响

北京城区强风湍流度的统计分析

基于热化学轴对称烧蚀的仿真

高架桥梯形轨枕轨道不平顺测量

基于改进灰色-马尔可夫链的轨道不平顺发展预测方法

暗销在藏式古建筑木结构连接中的作用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抗震结构阻尼耗能研究

地铁工程联络通道与废水泵房合并施工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汽车-路面-路基系统动态响应及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