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30 00: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程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程序管理

篇1

对统计行政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

何谓统计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统计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影响到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具体化地说统计行政行为包括统计调查项目审批行为、统计调查行为、统计资料公布行为、统计确认行为(包括统计资料的认定、统计行政登记等)、统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发放统计上岗资格证等)、统计行政处罚行为,等等。一般而言,政府统计行政机关业务处室所涉及到的行为只要与相对人发生关系的,都是统计行政行为,都要受统计法的调整和规范,都要依法行政,而不仅仅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只要统计行政行为不当,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作出该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机关就有可能当被告。譬如讲,统计局向某基层单位布置了一张调查表,这就是统计行政行为,基层单位认为这项调查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统计局就是被告,就有出示作出这项调查的依据和具体审批程序等证据的义务。没有合法、合理的依据,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这项统计行政行为。如果因为调查给基层单位造成损害(人力、物力等),作出这项调查决定的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还要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国家赔偿,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为何要强调统计行政程序的建设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克服撊酥螖的现象,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统计行政法律关系中,统计行政机关作为统计行政主体,处于领导的地位,而相对人(统计调查对象等)则处于服从的地位。统计部门随意制发一张调查表就有可能给相对人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不科学的统计指标更给填报带来极大的困难,而这些数字汇总上来后,领导也不见得就是很需要,甚至于统计部门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也可以获得。因此,这种在统计工作中的撊酥螖现象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控制。即任何统计调查都必须要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有无必要进行专门调查,若确有必要进行调查,还要对调查表进行审查,弄清指标的设置有无必要,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调查时间是否合理,调查经费有无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领导进行签发,在统计调查前还要进行公告等。

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增强统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日常的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中,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对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是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的,不履行这些程序上的义务,也就是违法。从另一方面来讲,讲究一定的程序,可使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在一个良好的程序中,必然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予对行政行为论证这个环节,有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听证环节,重要的事项还要通过有关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拍板,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统计行政行为的质量,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统计报送期限的问题上,过去不经过论证,给基层单位的上报期限规定得太紧,以至于到了基层必须25日前就要报整个月的数字,这样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如果在制定这样的决策前听取相对人的听意见,也不至于作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行政行为来。由于时间紧,基层就采取统计加估计的办法来报数,不仅影响了统计数字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弱化了统计法制观念,为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统计数字上的不实事求是的现象,与调查组织者对待搜集资料的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中,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加强统计执法,明确统计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从统计行政管理领域上来讲,在统计行政权(公权力)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我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除了要对统计行政管理权进行控制以外,在统计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要加强对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检查。由于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一定的程序造成相应的手续不完备,给监督检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在组织年定报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计行政行为,首先必须要以统计行政机关的名义下发一个开展统计年定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开展统计调查依据、目的、意义、统计行政主体、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最主要的是要对每张表要列出具体的表名、表号、填报单位、上报日期、上报给谁(受表单位),等等。如果上报日期推迟和提前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正式书面通知。其次,开展年定报的通知和有关的统计指标解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送达到统计调查对象手中,并留有送达的依据,如采取开年定会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的,则必须留存会议签到单,以便于查阅。对于一次性重大调查要在有关报刊上进行调查前的公告等等。通过上述程序,便于明确统计法律责任,有利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统计行政程序的探讨

统计行政行为是统计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个表示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等法律效力。

统计行政行为意思的形成程序

我认为行政行为的意思可分为贯彻性意思、创设性意思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有不同的特点:

贯彻性意思的形成。所谓贯彻性意思是指统计行政机关为贯彻上级统计部门有关统计工作的总体布置所要进行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如开展全市年定报工作就是贯彻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进行的。在这类意思的形成中,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化。重点就是要明确本地基层单位如何上报、以及上报的时间、地域、对象等各种要求。一般由统计行政机关部门草拟文件,并对基层上报时间、上报方式进行合理论证后,由分管局长签发即可。

创设性的意思的形成。所谓创设性意思又可分为自身创设性意思、他人创设性意思两种。自身创设性意思,即根据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或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所要作出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这是要重点控制的。

首先,开展这项统计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不能违反法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程序上要遵循(听证、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基本过程。

申请立项。这是一般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立项必须要有立项的依据(法律依据)和实际的需求。一般还需要有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讨论。这里的讨论指对立项需求(申请)的可行性问题的讨论。一般由一个参谋性(辅)的机构(组织)来实施。这个机构(组织)要吸收相关的专家或有关方面代表(最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重大的涉及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应进行公开的听证。一般的也可沿用传统的召开座谈会、放发征求意见稿等形式。重点讨论项目需求(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科学性等内容,然后对实施内容、形式等要素进行讨论和优选,形成一个意见报决策层会议或交由首长拍板。在上述过程中,要注意听证与召开座谈会的区别。首先,听证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靠众多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程序,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和意义,它不是泛泛的道德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工作规则,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则,将影响某项决策或行政决定的效力。其次,听证的核心在于撎龜和撝两方面。所谓撎龜就是撎,如果只听摬蝗,或撎龜而不撊,则起不到撎的作用。所谓撝是指决策部门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利害相关人提供的证据事实基础上,允许利害相关人就对方提供的证据加以质证、辩驳。换言之,决策部门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兼听各方意见,而且每次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有力证据基础上的意见。

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

对于重大的一般要经过办公会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在表决程序上应规定不得投弃权票,即要么反对,要么赞成。各人表决情况记录在会议纪要中,这虽是集体决定,若出了问题,凡投赞成票的,要承担责任,投反对票的不负责任。但同时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凡三次投反对票而该项行政行为却分别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集体成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认定行政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要坚持撊鲇欣跀的标准,具体可采用民意测验、跟踪调查、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论证。

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的决策可在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依据领导分工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

上述贯彻性意思和创设性意思是相对的,有些创设性意思经过决定后,对于具体的部门(如专业处)来说又变成了贯彻性意思。有些贯彻性意思,为了贴近各地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补充或修正又具有创设性意思了。

而他人创设性意思,即他人为贯彻党政领导的需要或自身需要就统计方面的工作,向统计部门提出的利用统计行政权的申请的意思。如市机械局为了调查全市机械工业的情况,向统计部门提出要开展统计调查的创设性意思,若经统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就具有法定效力。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就受到统计法的保护。其具体的程序同自身创设性意思的程序。

统计行政行为的签发和公告的程序

统计行为一经确定下来,要经行政首长的签发,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有关相对人知晓。其送达方式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有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对不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在报纸上公告的方式。这里的撘欢ǚ段要与统计行政行为的实施范围相一致。如要在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可在《南京日报》等全市性的报纸上进行调查公告。

统计行政程序实施中的在关问题

程序与效力的问题

行政活动有其多、杂、变化快等诸多特点,讲究一定的程序就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行政效力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影响行政效力。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作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有必要把统计行政行为区分为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和一般的统计行政行为。对于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毫无疑问必然要严格适用上述的程序。面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要有限度地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可将立项申请、讨论、办公会审议等过程有选择地压缩适用,但作为行政首长的签发是必经的程序,不可忽略。

对于时间紧迫的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但必须是十分慎重,且不宜多搞。

统计行政程序必须公示。

为对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各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采取公示的原则,使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摪迪洳僮鲾,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实践证明,公示的方法对于提高统计行政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客体要有法定的标志。

篇2

关键词:宪法/民事诉讼/正当性/正当程序

内容提要:民事诉讼“开始”、“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一体化为“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体现了民事诉讼的“道德性”要求。具有普遍认同的道德基础的民事诉讼,才真正具有正当性。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应当遵行现代宪法原理和正当程序保障。

如今,国际社会和诸多国家正积极致力于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事业,尤其注重从现代宪法原理的角度来构建现代民事诉讼的正当程序,并要求在司法实务中予以严格遵行。

本文根据现代宪法原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和阐释现代民事诉讼正当程序的内涵及其保障原理,试图为我国修正《民事诉讼法》及司法改革提供参考意见。在本文中,笔者从“正当性”出发,就民事诉讼正当程序及其保障原理展开讨论。

“正当性”(legitimacy)的基本内涵是:某事物具有被相关人员或社会成员认同、信任、接受或支持的属性。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和正当化意味着“纠纷的解决或审判在整体上为当事人以及社会上一般人所承认、接受和信任的性质及其制度性过程”。[1]

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在于界说民事诉讼在开始、过程和结果方面具有能被当事人、社会上一般人承认、接受和信任的性质或属性,而其正当化在于界说运用何种方法和程序使民事诉讼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能被当事人、社会上一般人承认、接受和信任。

满足或符合正当性要求的诉讼程序,就是“正当程序”(dueprocess)。正当的诉讼程序之法制化,则是具有正当性的诉讼法。依据这样品质的诉讼法进行诉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诉讼的正当性,正所谓“法律是正当化的准则”。

先前一些学者的视角关注的是民事诉讼“过程”、“结果”的正当性及“过程”的程序保障。笔者认为,由于民事诉讼程序均由开始、过程(续行)和结束三个阶段构成,因此,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应当包括:(1)“开始”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2)“过程”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3)“结果”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

一、关于民事诉讼“开始”的正当程序

(一)民事司法救济权与民事诉讼正当程序

为保障和实现司法公正,必须确立和维护司法的消极性,即“不告不理”原则。另一方面,只要当事人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向法院提讼或申请执行的,法院就应当受理而“不得非法拒绝司法”,即“有告即理”原则。

因此,关于民事诉讼“开始”的正当程序及其保障原理,主要是从程序上充分保障当事人行使民事司法救济权。所谓民事司法救济权,或称民事司法请求权,主要是指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受害者或者纠纷主体)享有获得诉讼保护或司法救济的权利。

根据所解决或处理的案件,可将民事诉讼程序划分为民事审判程序(民事争讼程序、民事非讼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2]与此相应,民事司法救济权包括:(1)民事诉权。当事人行使此权(即)所启动的是民事争讼程序。(2)非讼程序申请权。当事人行使此权所启动的是民事非讼程序。(3)执行申请权。当事人行使此权所启动的是民事执行程序。

民事司法救济权是一种法定请求权。如果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而得不到充分及时保护,就不成其为权利。因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的同时,也赋予公民在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拥有平等司法救济权。在法律效力层次上,司法救济权与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是相同的。

民事诉讼“开始”的正当程序保障是指,在公民或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后,能够平等和便利地获得民事诉讼救济。这就要求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要件(要件、非讼程序申请要件、执行申请要件)不得过分严格,以方便当事人获得诉讼救济。只要符合法定的要件、非讼程序申请要件或执行申请要件,法院就得及时受理当事人的或申请。

就要件而言,我国现行民事条件包含了一些诉讼要件,如当事人适格等。在法院立案或受理阶段,对包含实体内容的当事人适格等诉讼要件,双方当事人之间无法展开辩论,往往需到法庭言词辩论终结时才能判断其是否具备。以此类诉讼要件为要件,使得我国现行要件过于严格而成为“难”和妨碍当事人行使诉权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因素。[3]

现在,我国许多人士主张,提高当事人进入法院的“门槛”(主要是指提高“要件”),防止大量“无需诉讼解决”的案件涌入法院,以减轻法院的负担。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治理”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保民”。把当事人进入法院的门槛抬得过高,实际上是把需要诉讼保护的公民挡在法院的“门外”。以民事诉讼来“保民”(解决民事纠纷、保护民事权益),应该像“治水”一样去“疏导”而不是“堵塞”,这既是国家治理之道,也是民事诉讼之理。[4]

(二)民事司法救济权的宪法化

根据当今通行的权利理论,与“(正当)请求”相对应的是“职责”,比如司法机构负担受理当事人司法救济请求的职责。在请求权的场合,被请求方负有特定的义务或职责来满足权利请求。如果无人担负这类义务或职责,请求权实际上形同虚设。在现代权利主导的公法关系中,公民享有请求国家或国家机关履行其职责的权利,比如要求给予公平对待、请求司法救济、要求公平审判、要求维持治安秩序等,相应地,国家或国家机关承担的是必须履行的而不是可选择的、以体恤为特征的职责。[5]

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具有保护公民之责,即承担着在公民的权利遭受侵害时给予充分及时保护的职责,或者说国家(或法院)负有“不得非法拒绝司法”的义务或职责。司法救济权作为公民(或当事人)请求国家(或法院)给予司法救济的请求权,体现了公民(或当事人)与国家(或法院)之间存在着公法上且为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目前,民事司法救济权的宪法化主要体现在民事诉权的宪法化上。笔者认为,民事司法救济权的宪法化还应当包括非讼程序申请权和执行申请权的宪法化。限于篇幅,下文主要阐释民事诉权的宪法化问题。

诉权的宪法化是现展的趋势之一,而且日益呈现出普遍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开始重视维护和尊重人权,诸多人权公约将诉权或司法救济权确定为基本人权(详见下文)。与此同时,诸多国家的宪法直接或间接地肯定司法救济权为“宪法基本权”。比如,《日本国宪法》第32条规定:任何人在法院接受审判的权利不得剥夺。《意大利宪法》第24条规定:任何人为保护其权利和合法利益,皆有权向法院提讼。《美国联邦宪法》第3条规定了可由联邦法院审判的案件或争议的三个条件,只要某个案件或争议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可向联邦法院提讼,从而间接规定了公民的司法救济权。

宪法学界多肯定诉权或司法救济权的宪法基本权地位。我国宪法理论一般认为,诉权是公民在权利和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或妨碍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讼,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6]有宪法学者将诉权视为“司法上的受益权”,即公民的生命财产自由如遇侵害,则可行使诉权请求司法保护。还有学者认为,诉权是消极的司法受益权,即诉权是公民请求法院保护而非增加其权益的权利,仅为消极的避免侵害的权利。在日本,人们将本国宪法第32条所规定的权利称为“接受裁判的权利”,并将此项权利列入公民所享有的“国务请求权与参政权”,强调此项权利对应的义务是法院“不得非法拒绝审判”。[7]

诉讼法学界从宪法的角度来看待诉权或司法救济权问题,始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灾难进行反省的德国的司法行为请求说。此说主张,诉权是公民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依照实体法和诉讼法进行审判的权利,现代法治国家原理要求宪法保障任何人均可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8]受德国司法行为请求说的影响,日本学界根据本国宪法第32条,提出了“宪法诉权说”,将宪法上“接受裁判的权利”与诉权相结合以促使诉权再生,从而在宪法与诉讼法的联结点上成功地建构起宪法诉权理论。[9]

我国诉讼法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当事人享有诉权的法律根据首先是宪法,诉权是宪法赋予公民所享有的请求司法救济的基本权利。宪法和法律在赋予公民自由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的同时,也赋予公民在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寻求诉讼救济的权利,所以诉权是一种宪法意义上的救济权。[10]

(三)民事司法救济权与民事纠纷解决选择权

在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体系中,以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ADR)来解决民事纠纷,是否侵害纠纷主体或当事人的民事诉权或民事司法救济权呢?

笔者认为,若纠纷主体或当事人自愿选择非诉讼方式来解决民事纠纷,则不构成对其民事诉权或民事司法救济权之侵害。因为一个理性的和谐社会应当向其成员提供多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让纠纷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即纠纷主体或当事人享有民事纠纷解决选择权。

若法律强制规定纠纷主体必须采用非诉讼方式(“强制ADR”)来解决纠纷,则需有充足的合理根据。比如,对婚姻纠纷、亲权纠纷等人事纠纷,以调解为诉讼审判的必经程序;其正当根据在于调解能够不伤和气地解决纠纷,能够维护纠纷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睦、感情融洽。“强制ADR”仅限于“适用”的强制,并非指纠纷主体必须接受“强制ADR”处理的结果,纠纷主体不服处理结果的则可请求诉讼救济,所以不构成对纠纷主体民事诉权或民事司法救济权之侵害。

具有既判力的ADR结果(比如仲裁调解书、法院调解书、仲裁裁决书等),若其程序或实体存在重大违法或显著错误的,则纠纷主体还应能够获得诉讼救济。比如,我国《仲裁法》允许当事人请求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书,若法院同意撤销的,则纠纷主体可就原纠纷(或申请仲裁);《民事诉讼法》允许当事人请求法院按照民事再审程序撤销违反合法原则或自愿原则的法院调解书。

二、关于民事诉讼“过程”的正当程序

民事诉讼“开始”的正当程序保障仅是民事诉讼正当程序第一方面的内容。民事诉讼正当程序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民事诉讼“过程”的正当程序保障,包括审判过程的正当程序和执行过程的正当程序。当事人合法行使民事司法救济权进入诉讼程序后,在诉讼过程中还应当能够获得充分的正当程序保障,即获得公正方面的程序保障和效率方面的程序保障,分别对应于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率两个基本程序价值。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当事人获得公正和效率方面的程序保障属于程序性人权、宪法基本权或者程序基本权的范畴。

(一)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率

1·程序公正

民事诉讼过程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首先体现为程序公正及其制度化。在现代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中,程序公正的标准或要求主要有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程序比例等。(1)法官中立。法官中立是指法官与自己正在审判和执行的案件及其当事人等没有利害关系。保证法官中立的程序制度是回避制度。维护法官中立,旨在消除法官偏私对其审判和执行的影响,保证法官能够公平地对待各方当事人。(2)当事人平等。当事人平等是指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平等的诉讼义务;对于当事人相同的诉讼行为,应当适用相同的诉讼法规范并产生相同的诉讼法效果。①诉讼当事人平等是公平审判的先决条件之一。(3)程序参与。根据程序参与原则,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享有程序参与权,相应地,禁止法院“突袭裁判”。程序参与权大体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权(即诉讼知情权)和诉讼听审权(或称听审请求权)等。接受程序通知权的主要内容是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有权及时充分了解诉讼程序进行情况。诉讼听审权的主要内容是受到诉讼结果影响的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有权提出程序请求、主张事实、提供证据和进行辩论。(4)程序公开。程序公开包括审判公开和执行公开,以及对当事人的公开和对社会的公开。笔者主张,对当事人的公开可纳入当事人程序参与的范畴。正当程序既是一种公开的程序,又是一种能够保守国家秘密、当事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程序。(5)合乎比例。比例原则要求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均衡,实际上是公平正义观念的一种体现,其主要内容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必须具有客观的对称性。在民事诉讼中,比例原则体现为禁止国家机关制定或采取过度的制度或措施,并且在实现民事诉讼目的之前提下,要求法院司法行为对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程序公正的价值均须制度化,比如将法官中立制度化为回避制度。不仅如此,违反程序公正价值及相应程序规则制度的,即诉讼程序上有重大违法的,往往成为上诉理由或再审理由。比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再审理由包括: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等等。

2·程序效率

在保证诉讼公正的前提下,程序效率或诉讼效率追求的是及时进行诉讼、节约诉讼成本。诉讼成本被喻为生产正义的成本,是指国家法院、当事人和证人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所耗费的财产、劳力和时间等,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正当程序保障包括:(1)诉讼公正或慎重判决、慎重执行方面的程序保障;(2)诉讼效率或及时判决、及时执行方面的程序保障。就后者而言,从当事人角度来说,属于当事人程序利益的范畴。当事人程序利益既包括如审级利益等程序利益,又包括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假设某个案件按照正当程序及时审判,所付出的诉讼成本是10万元,而迟延审判所付出的诉讼成本却是12万元,那么,因为迟延审判多付出了2万元的诉讼成本,其中包括当事人多付出的诉讼成本和国家多付出的审判资源等,从而在事实上既侵害了当事人的财产权,又浪费了全民所有的审判资源。

因此,缺乏效率的民事诉讼程序是不合理的,尤其是面对着现代社会中“权利救济大众化”的要求和趋势,缺少成本意识的民事诉讼或司法制度更容易产生功能不全的弊病。[11]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促进或提高诉讼效率方面的要求。比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法院应为民事诉讼公正并迅速地进行而努力;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以诚实信用为之。我国澳门地区《民事诉讼法》第8条第1款也规定:在主导或参与诉讼程序方面,司法官、诉讼人及当事人应相互合作,以便迅速、有效及合理解决争议。

在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设计方面,应当体现降低诉讼成本或提高程序效率的价值或理念。摘其要者说明如下:(1)建构公正的诉讼程序。按照公正程序进行审判,当事人能够获得正当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上诉或再审,从而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这体现了诉讼公正与程序效率之间的一致性。(2)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繁简而设置相应的繁简程序。根据正当程序保障原理和诉讼费用相当性原理,对于诉讼标的较大或案情较复杂的案件,适用比较慎重的程序来解决,而对于诉讼标的较小或案情较简单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来解决。(3)设置合理的要件、上诉要件、诉讼要件、执行申请要件等。这些要件若不具备,则驳回诉讼或终结程序,从而避免无益的诉讼或执行,以节约诉讼成本或执行成本。(4)建构合理的诉的合并和诉的变更制度。诉的合并制度为在一个诉讼程序中解决多个纠纷或者多个主体之间的纠纷,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诉的变更制度既能使纠纷得到适当和充分解决,又可降低诉讼成本。(5)规定法官促进诉讼的职责和当事人促进诉讼的义务。对法官迟延诉讼的,当事人应当拥有异议的权利。对当事人拖延诉讼的,可能产生“失权”的后果,并且对方当事人应当拥有异议权,法官也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其矫正。

3·公正保障与效率保障之间的关系

公正方面的程序保障与效率方面的程序保障是相统一的。如上所述,按照公正程序审判能够提高程序效率,缺乏效率的诉讼程序也是不合理的;同时,只有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的诉讼程序,才是正当程序。培根曾言:“(法官)不公平的判断使审判变苦,迟延不决则使之变酸。”[12]

诉讼迟延和成本高昂,会使当事人抛弃诉讼救济,转向其他救济途径。诉讼迟延也会使证据消失,比如物证会腐败消散,当事人及证人记忆会淡忘等,以至于无法证明案件事实,不能实现正义。法谚“迟到的正义非正义”,是指应当及时实现正义,迟延实现的正义是残缺的正义甚至是非正义。在现实中,“迟到的正义”不能及时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其后果如莎士比亚所云:“待到草儿青青,马已饿死。”因此,迟延的权利保护等于拒绝权利保护。

但是,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率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偏重慎重的程序和多审级的程序,在满足诉讼公正的同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诉讼成本。偏重简捷的程序,在满足程序效率的同时,可能有失诉讼公正。法律和诉讼的最高价值是公正,应在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前提下追求诉讼效率。因此,一般说来,对于诉讼标的额越大案情越复杂的案件,当事人和国家就越愿意适用公正程序保障比较充分的诉讼程序,由此得到正确判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对于诉讼标的较小、案情较简单的案件,则更应强调经济性的解决。

(二)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

在诉权的宪法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有些人士将诉权等同于接受裁判的权利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多数观点认为,接受裁判的权利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是内涵更丰富的权利,除了包含诉权的内容之外,还包含诉讼当事人享有的获得公正和及时审判的权利,即诉讼当事人有权获得依法设立、有管辖权、独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及时审判。

诉权(包括民事诉权、行政诉权和刑事诉权及宪法诉权)和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在《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世界贸易组织诸协议中均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诸协议等国际条约的规定,各成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及时、有效的救济程序以“阻止侵权,或有效遏制进一步侵权”,这些程序的执行应依公平合理的原则,且“不应是毫无必要的烦琐、费时,也不应受不合理的时限及无保证的延迟的约束”。值得一提的是,提高诉讼效率或促进诉讼也为《欧洲人权公约》和《非洲人权》等国际条约所肯定。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将其作为宪法上的要求及正当程序和法治原理的内容。比如,《西班牙宪法》第24条明文规定了促进诉讼原则;德国把促进诉讼视为法治国家原理的一项要求;日本根据其宪法第32条从司法救济权的宪法保障角度来理解当事人要求促进诉讼的权利;美国则从正当程序的角度来促进诉讼。尽管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救济权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但是从我国宪法有关法院及诉讼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已加入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这些事实,均可看出我国宪法事实上是肯定并积极维护公民(或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

笔者一直主张,我国宪法应当明确规定司法救济权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从而突显司法救济权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的宪法性地位和价值。把司法救济权或获得正当程序审判权提升为宪法基本权利,将促使法院通过履行其司法职责来有效实现国家“保民”之责。

三、关于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程序民事诉讼正当程序

保障第三方面的内容是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主要是保障实体公正与实现诉讼目的,与此相关的是维护诉讼结果或者确定判决的既判力。

(一)保障实体公正与实现诉讼目的

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首先体现为法院判决结果的正当性,其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充分保障实体公正(实体价值)与实现诉讼目的。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是评价和判断民事诉讼程序在实现民事诉讼目的方面是否有用或是否有效的标准。

民事诉讼价值包括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程序价值包括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率等。实体价值主要体现为实体公正。通常所谓的诉讼公正或司法公正,实际上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所谓实体公正,通常是指法院裁判结果的公正和执行名义内容的完成,主要体现为法院判决认定事实真实、适用法律正确及权利人实现了法院裁判所确定的权利,其别强调和遵守相似案件应作相似处理的公正标准。

民事诉讼的实体价值或实体公正体现了民事诉讼价值与民事诉讼目的之间的关联性,即在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中,通过维护实体价值来实现民事诉讼目的。宪法是确立民事诉讼(法)目的之根本法律依据。宪法保障公民享有自由权、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民事诉讼目的则在于极力保障宪法所确立的法目的之实现,或者说民事诉讼目的应限于宪法所确立的目的之框架内。

因此,民事诉讼目的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对当事人而言,保护民事权益、解决民事纠纷是其运用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2)对国家而言,国家具有保护公民之责,所以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首先应当遵从当事人的诉讼目的,至于保护民事权益、解决民事纠纷以外的目的(维护法律秩序、促成民事实体法发展、确定公共政策、推动社会改革等),则多由国家来考虑。民事诉讼实体价值的独立性主要体现为实体价值有其独立的内容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民事诉讼实体价值是否实现,诉讼结果是否具有正当性,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实体法标准。法院判决所依据的案件事实是否真实,适用实体法规范是否正确,若撇开实体法标准则无法作出合理评价和正确判断。此外,实体价值的评价标准还来自于实体法以外的社会评价体系,如情理、道德、传统、宗教、社会效果等。

一般说来,正当程序能够赋予诉讼结果以正当性,符合程序价值的诉讼程序能够产生符合实体价值的诉讼结果。在正当程序充分保障下,或者在遵行程序价值的诉讼中,当事人能够平等和充分地陈述诉讼请求、主张事实、提供证据和进行辩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案件真实。与诉讼过程和诉讼结果的一体性相适应,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之间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在正当程序中,践行直接言词审理原则,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直接对话并相互说服,诉讼法与实体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法院判决的内容或结果。现实是,体现程序价值的正当程序并不必然能够实现民事诉讼的实体价值。民事诉讼中充满了诸多价值之间的冲突,如谋求真实与追求效率之间的冲突、追求实体真实与维护程序公正之间的冲突等。譬如,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超出举证期限所提供的证据、违反法定程序收集到的证据,因其具有非法因素,纵有关联性和真实性,原则上也不被采用。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发生冲突时,就需要权衡利弊作出选择。

考虑到诉讼程序和诉讼过程的独立价值和诉讼安定[13]的要求,考虑到在获得实体公正的概率上正当程序远高于非正当程序,所以不应为了追求个案实体价值而放弃程序价值。以放弃程序价值为代价换得个案实体公正,是否符合“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衡标准,不无疑问,因为“人类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程序保障的历史”。强调和维护正当程序的保障是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任意之治的分野”。

因维护程序价值而过分牺牲个案实体公正,这样的程序设计是否合理正当也值得怀疑。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案情作出合理选择。比如,虽然原则上不采用原告无正当理由超出举证期限所提供的证据,但是若该证据是本案唯一的或重要的证据,不采用则无法查明案件事实,原告的合法权益因此将得不到保护,此时就应当采用该证据(当然,原告还应当负担因迟延提供证据所产生的诉讼费用)。

(二)维护确定判决的既判力

在民事诉讼中,经过正当程序审理所获得的诉讼结果、实体价值和诉讼目的尚需通过确定力或者既判力来巩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力或者既判力程序原则也属于正当程序保障的范畴。

有关具体案件的诉讼程序或诉讼行为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须得有个终结点,即“判决确定之时”(亦即判决不得上诉之时)。法院判决处于不得通过上诉来变更或撤销的状态,叫做判决的确定,此时的判决即确定判决,我国称之为生效判决。由于维护确定判决既判力具有充足根据和重大意义[14],所以法治国家原理要求充分维护确定判决的既判力,即以维护既判力为原则性要求,严格规定其适用例外(即严格的再审)。以维护判决既判力来实现诉讼和法律安定性的做法,在现代法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一般说来,相对于破坏法律和诉讼的权威性和安定性而言,在具体案件上忍受错误判决的危害要小得多,所以维护既判力成为法律原则。

维护既判力不应绝对排除对个案正义的追求,虽然在原则上要求维护诉讼的安定性和判决的既判力。因此,在维护既判力原则之下可以设定合理的法定例外,即对于确定判决可以通过再审程序和其他法定程序途径(如当事人异议之诉、第三人异议之诉等)予以撤销或变更,给当事人和第三人最后一次诉讼救济的机会,以维护其实体权益,同时也可实现判决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在现代法治社会,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时,当事人能够平等和便利地进入诉讼程序,经过正当程序的审理,得到正当的诉讼结果,并能得到执行。因此,民事诉讼具有正当性则意味着当事人的民事司法救济权与诉讼价值、诉讼目的之共同实现。

篇3

关键词:竣工资料 分包管理 项目管理 长输管道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作为长输管道实体工程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体现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1],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管理效益。传统的EPC等管理模式下,竣工资料从收集到管理,其特点及方法均已日趋成型[2、3]。但是,针对分包管理模式下的长输管道工程竣工资料的管理方法,却鲜有描述[2]。江都-如东天然气管道(泰兴-芙蓉段)项目(以下简称江如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在分包管理模式下运作的项目之一。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分包管理模式,项目部在开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验收移交阶段,对项目竣工资料管理进行了改进,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手段,为及时、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地完成项目竣工资料归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竣工资料的组成

竣工资料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声像等手段记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所形成的一系列文件的组合,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真实记录,是工程归档文件的前身。它将管道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以工程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都认可的形式记录下来,能够真实地再现施工现场情况,是建设项目部进行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建成、投产后生产运营、维护、检修及改造、扩建的主要依据和必查文件资料。

一般情况下,施工文件根据项目划分,按单位工程组卷。长输管道项目单位工程一般划分为线路工程、场站工程、定向钻穿越工程。每个单位工程的施工文件按照企业资质、施工管理类文件、综合资料、施工记录、HSE文件、施工总结、竣工图、声像资料等类别组卷,每一类别文件可组若干卷。每一卷施工文件要编制案卷外封面、案卷内封面、卷内目录和卷内备考表。

组卷内容以线路工程为例:

第一卷:企业资质、施工管理类文件

包括:竣工档案编制说明;合同(协议)文件;企业资质;施工组织设计及批复;施工技术方案及批复;业主管理文件一览表;监理单位管理文件、指令及回执一览表;来往函件等。

第二卷:综合资料

包括:原材料检验、复验文件;自购设备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原材料材质证明;零部件目录、图纸;有关技术重要往来函件等。

第三卷:施工记录

组卷时,表格按照工序先后顺序,同类表格按照介质流向顺序排列,可分为若干卷。阀室应单独组卷,可组若干卷。

第四卷:HSE文件

包括:管理类文件、作业类文件。

第五卷:施工总结

对工程概况、施工过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

第六卷:竣工图

竣工图按专业和管输介质流向顺序排列,设计变更通知单复印件附在竣工图中进行组卷。做到原图与变更单相互标注参见。

第七卷:声像资料

反映工程概况和建设过程中重要场合、重要事件、重要场景以及重大设备开箱验收等过程。

二、竣工资料管理流程及常见问题

1.竣工资料管理流程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流程见图1,具体管理流程将依据项目特点及业主的不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图1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的一般程序

2.竣工资料管理常见问题

2.1综合管理文件原件不齐全

施工单位资料管理疏忽或专业负责人员更换频繁等原因造成原始文件丢失[4]。

2.2.工程资料、质量保证资料等收集不齐全

施工单位急于满足施工进度,施工过程中,忽视对施工资料的审核、收集或由于相关负责人员的更换时移交不齐全,造成最终工程资料的不齐全。另外,项目部物资管理部门对自购材料的验收、资料收集的归口管理,存在管理漏洞,导致资料的欠缺[5]。

2.3.施工资料填写、竣工图编制不规范

项目部在管理过程中,在责任、内容、深度等方面,对竣工资料的编制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施工资料填写、竣工图编制不规范[5]。

2.4.竣工资料提交不及时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使竣工资料收集阶段的耗时过长,影响到竣工资料管理程序的按时运行,最终导致竣工资料归档工作的延期进行。

三、江如项目竣工资料的程序管理

针对竣工资料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江如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根据分包管理模式的特点,分别从工程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验收移交阶段,对竣工资料的管理进行了程序管理上的改进。

1.工程准备阶段

1.1.建立竣工资料管理组织机构

竣工资料管理组织机构组成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竣工资料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分包单位负责人、分包单位竣工资料负责人、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编制人员。组织机构的建立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层次分明、权责明确。

1.2.编制竣工资料管理细则

项目部依据业主下发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参照相关规范要求,编制本项目的竣工资料管理细则。细则内容包括竣工资料编制过程中各专业相关表格划分、填写格式要求、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体计划等。管理细则的编制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指令统一。

1.3.对分包单位进行竣工资料编制培训及交底

项目部依据竣工资料管理细则,针对分包单位的竣工资料编制工作进行专业的培训、交底,培训及交底内容包括竣工资料编制的业主要求、项目部要求、相关规范要求、资料审核、移交要求等。培训及交底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项目部与分包单位之间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2.工程施工阶段

2.1.竣工资料的编制、收集工作与施工同步,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定期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进行阶段性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资料内容是否与施工同步、资料相关表格是否齐全、编制内容是否完善、准确、符合格式要求等。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审核、收集周期为15天/次。旨在使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与实体同步、实时可查。

2.2.制定竣工资料收集、移交台账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审核合格部分,定期(15天/次)进行竣工资料的统一收集、存放,避免工程后期竣工资料的缺失,并建立相应的收集、移交台账,台账内容包括:移交单位/部室、移交内容、验收结论、竣工资料编制人及负责人、验收人员及负责人、日期等。台账的制定旨在使竣工资料的收集工作程序管理明确,责任清晰。

3.工程验收移交阶段

3.1.制定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规划

项目部根据项目工程完工情况,依据业主竣工资料提交日期要求,编制项目竣工资料编制、组卷、审核、归档工作总规划,总规划内容包括:各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移交日期、负责人、主管领导;项目部各相关部室竣工资料移交日期、负责人、主管领导;项目竣工资料编制、组卷计划、负责人、主管领导;以及项目竣工资料的监理审核、业主审核、归档审核日期。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规划的制定旨在使项目竣工资料的归档工作能够按照业主要求有条不紊、如期完成。

3.2.编制项目竣工资料总目录

工程验收阶段,工程施工任务已经完成,项目部根据业主对竣工资料的时间,进行竣工资料的编制、组卷工作,项目竣工资料负责人按照业主要求编制竣工资料总目录,并下发各编制人员。总目录包括:各单位工程划分、各单位工程内分卷目录、分册目录、册内组成内容划分及编号等。项目竣工资料总目录的编制旨在使项目竣工资料编制工作责任清晰、进度可控。

四、总结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是一项系统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各个专业部门的复合性工作。尤其是在新型的分包管理模式下,要及时、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地完成项目竣工资料归档工作,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竣工资料过程管理的改进与更新,创新管理方法,使其能够促进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广文;《浅谈国际管道项目竣工资料控制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270,02,2011.

[2]李国明,王孟辉,黄高优,张雷,刘耀坤;《EPC管理模式下施工承包商竣工资料的收集与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10,36(增刊).

[3]梁建国,张志民,张文江;《EPC管道竣工资料管理特点与管理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9,35(增刊).

篇4

关键词:燃气项目;建设组织;程序管理;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88-02

城市燃气项目在其工程建设和前期组织中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组织建设,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顺利而不留后患地完成较大的工程量。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长输管线的投产运行,城市天然气项目越来越多,如何让这些项目在资金、进度、工程质量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保证在政府的要求下,在预期内完成工程投资建设,同时发挥投资效益,项目的组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城市燃气项目的建设过程大致分为:(1)项目的立项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的审批,可研报告的评审,立项等;(2)工程的初步勘察、设计及施工图设计;(3)工程实施阶段;包括对主要设备、管材、管件等的招投标,对施工队伍的招投标及资质审查;(4)对设备的采购实施;(5)地方政府手续的办理,包括规划红线图的审批、施工许可证和征地手续的办理工作。

一、项目立项工作

在市场调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通过企业的评审阶段后,由项目建设单位自己或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研报告的可行性要通过项目实施地的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论证,在通过论证后方可报地方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立项,在项目通过立项后,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环境评审。项目的可研工作除按规定要求外,一般应包括:对实施项目的城市进行评价,分析市场需求,资源供应渠道,主要客户分布情况,消费要求,财务可行性分析,风险提示及对策。

二、项目的实施及准备工作

工程的初步设计是项目准备实施的第一步工作,在初步设计初期要由专业的管线设计人员对项目实地进行勘察,主要勘踏管线的走向及地质情况。在项目实施地范围内要优选路径,在规划允许的范围内以节约资金,优先建设有用气意向的企业单位的供气管道为目标,然后进行整体管网建设规划,在得到地方规划部门的同意后,完成初步设计,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工程实施前期阶段

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要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对工程安装设备、管材、管件和附属材料进行招投标工作,招标工作可公开或邀请投标。

施工队伍的招标工作,可以按照以上办法进行,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资质审查,选择乙级以上资质的队伍施工。

监理公司的选择同以上办法,但要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和各工种进行确定监理人员的数量,应机动灵活的使用监理人员。

四、设备及材料的采办

工程设备及材料进行招投标确定后,由于一些设备的生产周期较长,所以订货工作应提前进行,所需时间要多于施工图出图以后至开工时间,物资订购要在初步设计批复后,品种规格不会变动时才能进行。有些主要设备及管材要派专门的专业监理人员到生产厂家进行监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在设备及管材生产工序完成后,监造人员方可返回,这样既可保证设备及管材的质量,又可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备及管材的采办工作,以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施工手续的办理

为了不造成在施工中出现停工、窝工、违反施工管理现象的发生,在工程施工前,要保证各项施工手续办理齐全,主要有征地手续、赔偿手续、地方协调工作。包括规划部门对施工图的审查、管线红线图的批复手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施工许可手续,消防施工图的审查等。

六、施工阶段

施工工作由工程部门负责实施,由工程部经理领导、组织实施,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管道建设和站场的建设需占用土地,并经过不同的区域、路段、河道、公路等,因此,必须与上述管道经过的地方管理部门办理审批、赔偿手续,由于工作量大、面广,故而要由专人负责统一协调、商谈办理,直到项目完工为止。

2.施工部署及进度、质量控制。要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管道路由的规划、公路、河道等有关设施主管部门的报批以及拆迁、赔偿工作等都必须按要求提前进行完成。

项目的进度应进行分解,在站场建设中可按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分解,并且可按季、月、日分解为时间目标。在工程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可分为周会,月会,工程进度会,协调会等。对出现工程进度偏差时,及时采取措施或调整计划,同时要进行未来预测进度计划,对可能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预先调控。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材料质量控制,主要为撬装设备的阀门和计量设备,管材的材质等主要部件,对主要生产环节要安排进行监造。施工过程中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不得安装使用。(2)工程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指导下,管道建设要重点控制对口和焊接质量,钢管焊接要严格执行《管道施工验收规范》及设计技术规范,要执行无损检测探伤。PE管焊接必须确保电容、热熔焊机的电压、电流及焊接温度的正确设定。未经过监理的同意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篇5

实验教学是中学理化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论述了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和实验教学程序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实验教学;规范程序

实验教学是中学理化生、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阵地,实验室规范管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完成情况和实验的开出率是评估学校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我一直负责县(区)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实验教学程序方面下了一定的工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会到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和程序管理,对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一、任课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全面考虑

任课教师要在学年之初,针对全年的教学内容,写好实验教学计划,包括拟定实验材料、药品采购计划,生物标本制作计划等,每学期提前计划实验项目,写好实验教学进度表,交给实验员,以便学校进行仪器设备的补充。这一环节是整个学年实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二、任课教师要精心备好演示实验

1.每个演示实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实验室所能提供器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做到因地制宜。

2.根据所需要的器材填写《演示实验申请单》,并至少于开课前3天交给实验员。

3.实验员根据任课教师提供的通知单,清查并预准备仪器,检查设备是否充足完好,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一个初级预案,并将准备时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协助实验员准备、试做、分析实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保证课上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4.课堂演示实验完成后,教师认真清点仪器,填写《演示实验记录卡》,重点是记录实验进行情况、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为以后的演示实验留下参考性资料。实验员和教师共同签字。5.实验员清洗仪器,放回原处,记录药品损耗情况,并将危险化学品的消耗作为重点,详细计量使用数量和结余数量,实验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在消耗品使用记录上签字。

三、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1.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填写《分组实验申请单》,提前一周交给实验员。

2.实验员提前做好仪器药品材料的准备工作,把实验中注意的问题与任课教师沟通。

3.实验课前,教师和实验员应一起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并试做实验。对较难的实验要提前培训部分实验骨干学生,并要研究过去的实验记录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进行模拟试做,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4.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明确目的、原理、步骤后再动手进行操作。

5.如果是首次实验课,教师要讲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和实验员应巡回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应及时解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理象,并做好记录。

6.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整理、清洗仪器,并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失败的实验分析原因,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重做实验。

7.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填写《分组实验记录卡》,重点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共同签字。

8.实验员整理清洗仪器,维修损坏仪器,使仪器保持良好状态,放回橱内,并填写好《仪器维修保养记录》。

四、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

探实验性实验是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实验中较为重要的形式,它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几年来我区实验教学管理中提出了几个关注:

1.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实验预设是实验仪器准备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全面的预测,保证实验室设备大体准备到位。

2.关注学生以往实验记录: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个体虽有差异,但存在很大的共性,探究实验的过程大体是相似的,实验员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探究实验记录准备实验器材。对本次实验出现的新情况要进行记录,以备以后的实验参考。

3.关注探究实验本身特点:探究性实验提倡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简约化的实验设计,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鲜明,节省药品,节约时间,安全可靠,整个实验过程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现有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

五、加强检查评价,促进管理

学校仪器室的管理,我区一直采取分类管理,分橱存放、盘架式管理的模式,仪器按计量、通用、专用、挂图、标本、模型、玻璃以及实验工具等分门别类排放。排放顺序、位置以配备目录的序号为主要依据,个别体大仪器可适当调整位置。各橱柜应张贴仪器橱内卡,内容包含:编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位等。各器材除易损易耗外,都应有相应的编号。对各种新购入的仪器经验收合格后编号入橱,根据仪器的轻重、长短、形状、性能制作不同的盘架,方便存放和整体管理。根据每种仪器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保养方案并汇编成手册,强调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潮、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粘等工作。保养手册分发到每所学校,使实验人员熟练掌握。在每学期一次的实验室检查中,在抽查仪器设备使用表册及实验教学档案的同时,抽查实验管理人员维修保养管理仪器设备的情况,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常抓不懈。坚持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是完成好实验教学的有力措施。实验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实验原理掌握和实验操作技能水平,包括组装实验装置,填写实验报告等,学生实验做到单独考核,单独记分,成绩列入学生该学生学业成绩。初中毕业生在升学考试时,我区还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列入升学总分。我区将抚宁二中实验教学管理的评价经验在全区推广,让学生、实验员评价实验课的开展情况,并将考查评价的结果记入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每个任课教师都填写实验准备情况评价表,来评价实验员的工作。以上措施使学生、实验教师和实验员都参与其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实验教学的开展。

篇6

【关键词】施工程序;质量控制;工程管理

近期的中国,在利益的趋使下,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导致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问题上。很多工程为了降低工程成本,降低项目投资的数额而出现豆渣工程。这说明我们对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只有严格控制建设施工的质量,严格监控工程施工的过程,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工民施工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将如何监控工程施工的质量呢?又如何对是施工程序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我个人认为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监控。

一、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制约工程的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决定着开发商或建筑施工方的获利。当然施工质量也是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以下将具体列举说明。

1、严格控制施工工艺规程。施工工艺规程就是工程如何进行的一个规划,一个工程质量进度直接受到工艺规程的影响。工艺规程制定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现场施工人员应尽量按照规定制作的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2、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基本因素。工程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过程中随时监控材料是否达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费用,出现了工程材料质量下降,工程材料不符合建筑施工工艺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导致施工的质量要求不够。不严重的也会耽误施工的工期,严重的造成人身事故等。其次是工程设备和方法等,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施工过程会采取最新的工艺、新技术方面。对于缺乏经验的操作施工者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降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制定控制措施。

3、技术参数的要求。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用到许多工程材料,而每一种工程材料的参数都是不相同的,在何种条件下选择哪种材料最适合施工条件很重要,同时还要考虑符合参数的条件下,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现在施工工程,(比如施工现场的环境是否符合工程材料的使用)不能因为参数符合而盲目使用某些工程材料,导致材料的性能和要求不合理,而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如技术参数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材料的强度、抗冻性上都有影响。

4、工程操作的顺序。操作工序的顺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冷拉钢筋和焊接这两个程序中的顺序,如果先将钢筋进行冷拉,可能会影响钢筋的强度,冷拉后再对钢筋进行焊接,很可能导致在焊接结束后留下的接头断开,虽然可重新对钢筋进行焊接,但是会延迟工程的进度。

5、现场勘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检测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定期的到施工现场,观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情况,有无违规操作,了解施工现场出现的动态,控制施工现场的突发事件发生,观察施工过程发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在施工薄弱环节给予技术支持。

6、工程工序完成后对工程质量的检测。在工程完成后,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和排查,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隐患,以及有无产品出现问题,真正落实到真正的实物上,做到人人都是高标准,人人都有高要求。要求越高在交付施工工程后出现的问题机率越小。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严重的会导致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工程管理的控制

建筑施工的过程是比较繁琐的,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了使工程顺利进行,只有提高我们的管理制度,工程管理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起到一个直接影响的作用,必须加强施工管理的控制。如何才能加强管理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探究。

1、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程审批合格后,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的工程的要求条件等方面做一个合理的施工计划,计划中考虑到材料质量、材料成本、机械使用的控制、人力财力的控制,还包括施工现场的准备、施工材料的准备、时间安排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从多方面考虑施工人员的具体情况,以保证工程施工能够在管理层的计划和管理中安全的进行。

2、工程施工的质量。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命脉,影响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和施工商的信誉度问题。施工质量影响整个工程,而工程材料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在重点的工程环节上,要对施工进行严格管理,挑选优质材料,选择材料要看材料的质量,再进行价格上的比较,选择价格合理质量达标的材料。

3、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管理是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较大的工程时,难免会在施工现场存放建筑材料、建筑机械、临时的建筑设施等,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机制,对起重机械和高空作业进行监控,在操作重型机械过程中,按照工程程序进行操作,对在脚手架上工作的工人进行监护,以免意外施工的发生。每一道操作都要按照章程操作,不做违规操作。

4、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点。施工工程的每一道程序都是相互制约的,控制点主要设置在重要环节上,对于影想质量和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监控。

4.1 施工材料的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存放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控。施工现场很有可能出现工程材料随意存放,应根据材料的不同形态,不同储存方式归类统一管理,易燃易爆的材料尽量避免与火源接触,容易腐蚀的材料避免和水资源接触,保证材料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对材料进行监控,杜绝随意使用、浪费材料等现象,我们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的损耗,在设计使用材料过程中,合理设计材料的使用,如:一块大钢板需要裁剪时按照尺寸要求尽量节省钢板的浪费。

4.2 人力控制方面。在繁琐的工程施工项目中,人力是完成项目的顶梁柱,建筑施工工除了使用机器以外就是人力的使用,首先选择的是一个有职业操守有管理能力的人,来对其他人力进行有规划的管理,对于有德有才的人才应培养使用,有才无德的人限制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层的作用,对于使用操作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工程建设过程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解决。对施工工人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及时对技术不过硬的操作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技术和自身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公民建设施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施工的安全可靠性、施工质量的保障、工程工序完成后对工程质量的检测等,因此我们要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根本上提高我国公民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公民的财产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家庆.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的探究[J].江苏教育,1993,(10).

[2]陈祥和.工程建筑施工质量对工程的影响[J].新西部,1989,(12).

[3]李民军.浅谈施工程序管理的措施[J].教育评论,2000,(03)

篇7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6(b)-0180-03

Effect of nursing process managemen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LUO Xue-qiong HONG Wei-lan LIU Gui-hua

ICU,People′s Hospital of Boluo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Boluo 516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procedure management on nursing quality of operation room.Methods 100 cases of surgica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operation room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program manage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investigated,the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ervic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 operation roo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Operation room;Nursing;Nursing program management;Nursing quality;Nursing satisfaction

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的优劣对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着直接影响,加强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水平至关重要[1-2]。程序化管理是根据工作内在逻辑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操作程序。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是根据手术室护理特点而制定的一系列护理操作程序,护理程序化管理可以使护理程序更合理、有条不紊、标准化,克服护理操作随意性,强调了护理责任,目的是提高手术室护理水平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4-5]。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观察手术室护理实施护理程序化管理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均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患者,均能够耐受麻醉和手术过程而顺利完成实验,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无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所选患者均同意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在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9~72岁,平均(43.5±7.3)岁;手术种类:普外科手术21例、骨科手术18例、脑外科手术1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4.1±6.9)岁;手术种类:普外科手术20例、骨科手术18例、脑外科手术12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随访、术中做好手术配合、术后送患者入病房等)。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管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工作制度程序化管理,健全各项相关工作制度:健全无菌操作、接送患者、交接班、留取标本、手术室物品放置和清点、室内清洁消毒及物品消毒制度,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定岗定人,建立程序化工作制度。②手术室护理环节程序化管理:首先根据程序化管理设置,做好术前访视,术前访视要详细阅读手术患者病例,做好和患者及病房医护人员交流,了解患者具体病情和手术方案、经济、文化、精神状态等背景,同时做好术前访视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利于手术进行;手术室护理人员要严格手术室操作规程,做好安全查对,在手术室内,护理人员做好防止患者坠床、室内摔倒、手术器械及用品等遗留事务,根据手术医嘱进行护理,做好药品查对,用药及时记录,及时保留用药器皿等;术中输血要做好核对,两名护理人员同时核对,输血完毕后血袋做好保存,保存时间不低于24 h,术中所用物品要做好查对,所用物品要一次性备齐,做好关闭体腔前和关闭体腔后的查对,各类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各司其职,做好清点和记录,认知核对术中所用器械和敷料;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被送至病房后做好手术室和病房交接记录。③业务技术程序化管理:定期每月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2次/月,学习内容包括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护理程序及内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责等,由高年资护理人员主讲,培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和术中应变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程度,本调查表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手术室环境、护理操作技能水平等方面,调查表总分为100分,100~80分为满意;79~60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满意和基本满意所占比例。②自制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观察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水平[6],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包括3个方面:手术室环境管理质量评分、手术室人员服务质量评分、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30分,分数越高提示管理质量水平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室环境管理质量评分、手术室人员服务质量评分、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室护理是对患者实施手术前后及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质量对患者手术进行及手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做好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但利于手术进行及提高手术质量,同时可减少手术医疗纠纷,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7-9]。

护理程序化管理是把程序化管理方法应用到护理干预过程中。程序化管理是根据工作事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程序性工作方法,能够使工作事务有条不紊,工作环节合理化,避免工作过程中环节遗漏或脱节[10-12]。在程序化管理过程中,避免了工作差错无人负责,减少了工作过程中推诿和扯皮,把程序化管理应用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13-15]。

在手术室程序化管理护理干预中,健全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是首当其冲,只有建立了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手术室护理管理程序化,通过制度约定才能保证护理环节顺利进行[16-18]。本研究观察组实施的护理程序化管理中,建立健全了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制度,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定岗定责,消除了以往护理差错出现后的互相推诿现象。在术前访视和手术过程中的护理程序化管理中,重视术前访视对手术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做好术前访视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利于消除术前患者不良情绪。在业务学习方面,程序化管理能够使护理人员确实学习到相关业务知识和职责范围,不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

篇8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LPDJL/QG01-2018

版次/修改次数

第A/0版

标题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页 码

共5页

第1页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文件、广告宣传品、工艺文件、图纸、检测报告、计量检定/校准证书、检定/校准记录、检测记录、检验记录、运行记录中计量单位的使用管理。

本程序规定了本公司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的要求。

2 职责

2.1品质管理中心负责监督检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与实施。

2.2品质管理中心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3 各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统一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管理过程

3.1 输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要求。

3.2 输出:正确的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3活动:法定计量单位内容、要求和管理规定。

4 管理过程的实施

4.1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

4.1.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下表):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佛山市顺德区乐普达电机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LPDJL/QG01-2018

版次/修改次数

第A/0版

标题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页 码

共5页

第2页

4.1.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下表);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平面角

弧度

rad

立体角

球面度

sr

4.1.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下表);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其他表示式例

频率

赫[兹]

Hz

力;重力

牛[顿]

N

kg·n/s2

压力,压强;应力

帕[斯卡]

Pa

能量;功;热

焦[耳]

J

N·m

功率;辐射通量

瓦[特]

W

J/s

电荷量

库[仑]

C

A·s

电位;电压;电动势

伏[特]

V

W/A

电容

法[拉]

F

C/V

电阻

欧[姆]

Ω

V/A

电导

西[门子]

S

A/V

磁通量

韦[伯]

Wb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

特[斯拉]

T

电感

亨[利]

H

Wb/A

摄氏温度

摄氏度

光通量

流[明]

lm

cd·sr

光照度

勒[克斯]

lx

放射性活度

贝可[勒尔]

Bq

吸收剂量

戈[瑞]

Gy

J/kg

剂量当量

希[沃特]

Sv

J/kg

佛山市顺德区乐普达电机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LPDJL/QG01-2018

版次/修改次数

第A/0版

标题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页 码

共5页

第3页

佛山市顺德区乐普达电机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LPDJL/QG01-2018

版次/修改次数

第A/0版

标题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页 码

共5页

第4页

4.1.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下表):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换算关系和说明

时间

[小]时

天(日)

min

h

d

1 min=60s

1h=60min=3600s

1d=24h=86400s

平面角

[角]秒

[角]分

(″)

(′)

(°)

1″=(π/648000)rad

1′=(π/10800)rad

1°=(π/180)rad

旋转速度

转每分

r/min

1r/min=(1/60)

长度

海里

n mile

1n mile=1852m

只用于航程

速度

kn

1kn=1n mile/h

=(1852/3600)m/s

只用于航行

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

t

u

1t=kg

1u≈1.665×kg

体积

L,(l)

1L=1=

电子伏

eV

1eV≈1.602×J

级差

分贝

dB

线密度

特[克斯]

tex

1tex=1g/km

面积

公顷

h

1 h=

佛山市顺德区乐普达电机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LPDJL/QG01-2018

版次/修改次数

第A/0版

标题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页 码

共5页

第5页

4.1.5 由以上单位所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4.1.6 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构成十进制和分数单位(常用的词头见下表):

表示因数

词头名称

词头符号

表示因数

词头名称

词头符号

G

d

M

c

k

m

h

μ

da

纳[诺]

n

4.2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

4.2.1 本公司范围内各种广告宣传品、文件、图纸、检测报告、记录等必须全部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4.2.2品质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各部门外印记录表格的计量单位采用情况。

4.2.3各部门技改、技术引进项目、随设备购进的测量设备,若计量单位是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时,使用部门须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并在测量设备明显的部位,贴上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便于操作者操作和记录。同时报品质管理中心备案,必要时由品质管理中心报上级政府计量部门批准。

4.2.4 品质管理中心计量室负责指导各部门对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正确实施及使用。

4.2.5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员工进行有关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的普及宣传教育。

5相关/支持性文件

LPDJL/QG15-2018 《计量确认管理程序》

6适用记录

篇9

建筑企业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主要分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涵盖公路、铁路、房屋建筑、港口航道等多个领域。在我国,大量的以私营为主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通常会被冠以“包工头”这样不雅的称呼,在建筑业市场上很少有话语权,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中小型建筑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从业人员总量比较小,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多数为家族企业,管理者既是家族的“家长”、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纷纷转型,开始引进一些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基层员工,多数都比较支持薪酬管理的改进,因为他们知道这与他们的薪酬水平息息相关。中小民营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管理层和作业层。其中,管理层人员又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实行年薪制,还会根据企业的效益发放一定的年度效益薪酬;中层管理人员,指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偏脑力劳动范畴的管理人员,一般有建造工程师、造价师、财务管理人员等。他们基本上实行的是岗位等级薪酬制度,即根据各岗位等级的不同,按照各档位领取相应的岗位薪酬和补贴。根据调查,我国建筑行业的薪酬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显著上涨的趋势,但与其他行业员工的薪酬水平相比较,薪酬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作业层主要是指那些工作在一线的操作员工和服务岗位的员工。他们会根据岗位技能等级领取相应的岗位薪酬,奖金等。对于一些临时雇佣的力工会参照劳动市场价格,企业和员工本人双方进行沟通协商,以合同的形式签订协议薪酬。

二、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部分。薪酬战略指引公司如何制定薪酬来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支撑企业整体的战略实施,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不同,相对应的薪酬战略自然就要有所调整。目前,我国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中虽然制定了薪酬战略,但并没有与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相结合,而是偏重短期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缺少科学的指导思想来引导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从而也使企业薪酬设计或薪酬体系失去了其导向作用。

(二)薪酬设计程序不科学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与其他一些中小型企业差不多,在人员方面,有很多都是裙带关系。主要由于员工经朋友、亲戚介绍进入企业,正是存在这种特殊的招聘渠道,导致企业&人岗匹配’程度较低,一部分技术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与建筑专业相关的教育,而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走向的现有岗位。与通过人才选拔等方式招聘来的技术人员相比,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比较拘泥于实践中的老技术,很少会开发新工艺。而在对员工的薪酬分配方面,通常又是按照员工的行政级别、入职的年限进行分配,失去了薪酬设计应遵循的内部公平性,造成一些真正具有能力的技术人员薪酬水平无法与自身的价值相匹配,从而导致一些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三)薪酬结构不合理

薪酬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直接货币报酬和间接货币报酬。在对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薪酬管理制度过多的重视直接货币报酬而忽视了福利等方面的间接货币报酬。这样会造成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缺少灵活性,难以实现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薪酬需求。虽然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较为关注员工的直接货币报酬,但也存在一些薪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基本薪酬比例远远高于绩效薪酬比例,这样容易形成死工资,出现员工工作散漫、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薪酬制度缺少柔性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施工地点的不确定性,要求员工跟随各项目部周转于各个城市,员工与亲人大多数是聚少离多,而且工地基层居住条件一般比较差,劳动强度又大,节假日也会因为工期等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施工地点所在城市的物价水平、市场劳动力价格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一些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却无法随行就市,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如此,现有的等级薪酬制度中,员工的薪酬与职务的高低相挂钩,即使是员工的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因为其职务没有变动,岗位薪酬也就不变,无法满足员工因胜任某岗位而产生的成就感,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员工丧失了提高自身技能的动力。从企业的角度看,更是一种隐形的损失,极其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将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薪酬战略作为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风向标,在制定薪酬战略的过程中,应仔细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剖析,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然后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目标。当企业战略做出调整时,薪酬战略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企业应选择领先型的薪酬战略、还是跟随型的薪酬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越紧密就越有助于员工对企业战略的理解,促使员工像管理者一样关心企业,增加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打造更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规范薪酬设计程序,以岗定薪

多数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薪酬设计程序上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的条理,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一般是家族式企业,员工的薪酬通常是相关领导根据经验及与员工的谈判来达成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体现员工岗位价值。为使薪酬设计程序更加规范,企业应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对企业员工进行工作分析并编写岗位说明书,对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然后进行岗位分析,对各个岗位进行价值评估,最终根据岗位价值评估结果设计相应的岗位薪酬。使员工的劳动报酬与其拥有的技术含量呈正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在薪酬上,体现出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在薪酬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员工意见征询座谈会、选取员工代表参加薪酬设计等形式,一是可以增强薪酬制度的信服力,促进薪酬制度的顺利实施;二是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有利于制定出一个更适合员工需求的薪酬制度,从而大大提升员工满意度,加大员工的忠诚度。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员工的离职率,也变相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从而维护企业稳定、持久地发展。

(三)制定合理薪酬结构

岗位薪酬是由员工工作岗位的特点及其重要程度所决定的,在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现有的薪酬管理中所占比重过大,直接导致薪酬激励不足。对此为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提供的建议有三:一是制定合理的绩效薪酬管理方法,绩效薪酬是根据目标工作量完成情况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二是制定富有弹性的效益薪酬管理方法,效益薪酬是根据员工超额完成企业规定的工作量情况,对员工进行利润再分配的一种报酬形式。企业在竞标之前对承接该项目有一定的效益评估,完工后可结合具体的工程利润水平,对超额部分按照一定的比率分配给各个层级的员工。效益薪酬是动态的,既可以强化每位员工的成本意识,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三是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福利薪酬,福利薪酬是一种间接薪酬,它不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多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支付给员工,是企业为改善员工生活提供的经济支持,如员工在结婚、生子、生病、亲人病故等休假期间,依然享有企业为员工支付的薪酬,此外还为员工缴纳各种类别的保险。

(四)建立具有柔性的薪酬管理制度

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施工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尽管岗位相同,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来看,应当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地有效调节。例如,为异地工作员工提供住房物业管理费、往返交通费用等,为在异地工作员工的直系亲属提供独生子女补贴;政策性地对异地员工的家属给予房屋补贴等。这样可以增加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员工的薪酬晋升体系上,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与员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相挂钩,如果在哪一方面表现突出,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而职级却没有变动,我们也可以实施宽带薪酬政策,提升员工的薪酬,加大薪酬的浮动幅度,强化企业薪酬的激励效用。四、结论

四、结语

篇10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城市排水许可,对排水户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排水户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排水户不得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排水户,是指因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经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活动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排水许可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许可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城市排水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排水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颁发和管理。

第六条在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水户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规划等有关要求,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第七条排水户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排水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本办法实施前已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排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条件后,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第八条符合以下条件的,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一)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市排水规划的要求;

(二)排放的污水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其中,经由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还应当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者有关行业标准;

(三)已按规定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已在排放口设置专用检测井;

(五)排放污水易对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具备对水量、pH、CODcr、SS和氨氮等进行检测的能力和相应的水量、水质检测制度;

(六)对各类施工作业临时排水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堵塞或者损坏的,排水户已修建预沉设施,且排放污水符合本条第二项规定的标准。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由排水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应当如实提交下列材料:

(一)城市排水许可申请表;

(二)有关专用检测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径的图纸及说明材料;

(三)按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有关材料;

(四)排水许可申请受理之日前一个月内由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出具的排水水质、水量检测报告;

(五)排放污水易对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应当提供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的有关材料;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提供具备检测水量、pH、CODcr、SS和氨氮能力及检测制度的材料。

第十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因建设施工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临时排放污水的,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有效期,由排水管理部门根据排水状况具体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施工期限。

第十一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排水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排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有效期延续5年。

排水户在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许可内容排放污水的,有效期届满时,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可不再审查,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延期5年。

第十二条排水户应当按照许可的排水种类、总量、时限、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排放污水。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将按照水量、水质检测制度检测的数据定期报排水管理部门。

需要变更排水许可内容的,排水户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门重新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第十三条在汛期或者发生其他特殊情况时,排水户应当服从排水管理部门的统一调度,按照要求排放污水。

第十四条排水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二)超过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三)违反城市排水许可证书规定的内容,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四)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剧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和有害气体等;

(五)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者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

(六)擅自占压、拆卸、移动和穿凿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七)擅自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加压排放污水;

(八)其他损害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十五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排水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二)要求被检查排水户出示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定期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开检测结果。

第十八条排水管理部门依法对排水户实施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监督检查,并提供工作方便。

排水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九条对经由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发现污水水质不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者有关行业标准的,排水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查明原因。

经排查发现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不符合排水许可要求的,排水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符合排水许可要求的,撤回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禁止其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并将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告知同级环保部门。

第二十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排水许可决定的排水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可以撤销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一)排水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城市排水许可的其他情形。

排水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城市排水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二条排水管理部门在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过程中不得收费。

排水管理部门实施排水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排水管理部门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排水户未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由排水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排水户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排水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排水户造成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格式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门组织印制。

城市排水许可申请表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荐格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门参照印制。

第二十七条排水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本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排水许可的;

(二)对符合本规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排水许可证书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