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5 06: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施工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和状况更加复杂,施工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施工中新技术更新同简单劳动相混杂;新的施工企业竟相涌起,老的企业包袱重、问题不断;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压标压价;建设单位竞标条件苛刻,施工单位利润薄,垫资严重。且建筑业生产周期长,回款率低具有普遍性,形式显得尤为严峻。施工企业必须外抓机遇,内练硬功,向管理要效益。
施工企业有其明显的行业特点,施工项目明确,工期长,通常以项目为作业和核算单位,在企业管理中也常以项目为中心。目前,在我国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项目管理薄弱现象。有些项目管理混乱,效益低下;有些项目滥用权限,导致企业内部企业利益小团体化,企业整体生产要素利用率低,企业管理失控。法人企业作为法律主体,在项目发生法律诉讼等管理风险时,企业往往成了项目风险的承担者,形成利益与风险不均衡、不对等现象,所以企业必须严格项目管理,管好项目。企业要管好项目,就要理清企业与项目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企业以其出资额对自身承担责任,以其全部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在建筑市场中,施工企业是工程项目的主体,其行为对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经理部作为施工企业的生产单位和项目的管理班子,承担的是内部管理职责,其行为对企业负责。项日经理部的资产归企业法人所有,项目经理代表企业法人负有经营权、执行权,并没有所有权。
企业法人和项目经理的权利基础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由于企业与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形成施工: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管理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施工企业管理内容及重点为:(1)制定和健全施工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2)加强计划管理,进行资源调配,保持企业整体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并为项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服务。(3)对项目经理部的工作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顺利优质完工。(4)处理和决定重大问题,如与劳务作业层(施工队伍)应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明确项目部与劳务作业层(施工队伍)间劳务分包合同的关系。项目管理的内容及重点为:(1)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组建职能部门,制定施工项目管理制度。(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是对施工项目管理内容,方法,步骤,重点进行预测和决策。(3)进行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4)劳动要素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劳动要素包括: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和技术,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和调度,对于节约材料,保证施工进度,创建文明工地等方面都至关重要。(5)施工项目的组织协调,包含施工中各方配合关系、供给关系的协调。
规范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明确各自责、权、利,有助于解决施工企业与项目之间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就需深入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责任制是规范项目管理的核心及深化。施工企业为履行合同,处理好企业,项目和劳务作业层(施工队伍)的关系,规范项目管理,按一定方式选聘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以便于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消除了企业与项目之间不明确事项发生,避免项目超越权限行为的发生,同时又是一种经营管理责任考核。通过“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的明确和实施,有效减少和规避了施工风险,可以解决普遍意义存在的项目管理问题。
2项目成本管理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也是生产的目标。在当前的行业利润较低的情况下,企业要获得利润,必须降低项目成本。成本管理是个复杂的体系,影响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进行合同成本分解,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注重过程控制,注重各部门的协调,严格成本控制;同时要健全实现目标成本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监督机制,运用激励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是成本管理的基础。项目要制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就要对施工建造合同项目进行分解,成本按属性划分为两大快:一块是项目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机械和其他直接费,直接费的控制要依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计划用工工日、材料计划消耗量、机械台班消耗量,来确定目标利润进行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依据。另一块为项目间接费,为项目管理而发生,在预算控制中要严格控制各项管理支出;通过综合、分析调控,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目标成本,一定要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即其价格必须以市场动态的即时价格进行测算。只有这样,目标成本的编制才能够准确。所以必须加强对工程成本中材料、人工费等随行就市因素准确测算,大到单项工程,小到每道工序,都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将各项费用进行细化、认真统计、整理和系统分析,找出成本、利润控制点,逐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核算价格体系。成本控制围绕目标成本进行,由于价格是变动的,目标成本也需不断的调整,在合同价包死的情况下,科学地编制合理的目标成本对利润合理预测具有现实意义。成本控制是多部门控制事项,项目各部门应各尽其责,做好自己分管事项。技术部门应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反映项目成本运行及实际消耗状况,对项目施工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反映项目盈亏情况,检查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实现,造成差异的原因;预算部门编制施工成本的预算计划,确定目标成本,并负责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和负责监督成本执行情况。成本控制需各部门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成本控制强调事中控制,是个过程控制。必须采取事前预算和过程控制,强化过程监督,加强对劳动力、物资材料及设备采购的干预和监督,加强对工艺流程的选用。在事中控制中,项目经理必须协调好“干”和“算”相互关系,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脱节现象的发生,作到事前预算,事中核算,边干边算,作到管的及时,算得准确。在成本管理这个复杂的体系中,人的因素至为重要。一个合理的控制目标、一种科学的控制方法,必须要有一群有责任心的项目管理者来实施,才能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加强对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经常性培训,以造就一批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和经济成本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管理人员对项目过程实施的总结、分析、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和反馈,使工程的进度、质量、工期和成本都处在受控状态,实现了由行家进行项目管理,管理向专业化迈进。企业的人事管理对项目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洞悉各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有道,以保证最优化地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对项目部人事监控、管理,防止了出现内部小团体现象,避免项目经理的短期行为,避免企业资源的流失。施工企业人才的管理要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和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更谈不上成本节约;在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为规范管理、作业、和成本节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的平台。
3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
施工企业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注重成本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安全文明施工,这些因素同成本管理密切联系,同时又是施工建造合同的必要条款和重要内容。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我国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显得特别突出。建筑企业己把“安全第一”作为基本经营方针,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建立一定的安全保障制度。“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施工质量同安全同等重要,施工企业应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质量意识,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实行责任追溯制,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施工企业在应重视安全与质量,妥善处理与成本控制间的关系。
篇2
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性产业。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建筑产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建筑行业中,施工企业承担着建筑产品的生产职责,其管理水平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影响巨大。文章结合作者长期工作实践,围绕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现了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设备繁多,工序复杂,良好的现场管理不仅是建筑工程有序、顺利实施的基础要件,也是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进而对于施工企业进行项目建设能否实现预订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是现代化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1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建筑工程招投标是为了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等各方面合法利益,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建筑市场和谐有序,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程序。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工程招投标的真正含义认识不透彻,单纯将招投标作为竞争项目的程序,为了获得施工项目,单纯采用降低承包价格的手段。而建设单位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往往选择价格最低的投标企业,而忽视其它方面的考量。其结果就是工程施工价款远远低于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导致施工企业承包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太低,甚至存在亏本的可能。为了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一般都会采取牺牲工程质量安全的方式来降低工程建设实际发生费用。这就是大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和建筑质量纠纷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经常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手段,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施工合同,在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频繁设计变更,增加造价,以提高最后的经济收益。这些行为,扭曲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根本意义,造成建筑工程市场混乱,对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1.2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建筑企业有部分存在时间较长,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思维、手段方法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快节奏。还有部分企业虽然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但由于管理者主观认识的问题,相较于企业经济水平,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这也为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从长远角度看,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1.3资金匮乏是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大量的人员、材料、设备的运用,再加上各种管理和专项费用,使得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为了取得标的,大幅压缩投标价格,致使工程造价偏低。同时,我国建筑行业普遍实行施工企业垫款施工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压力。再加上货款拖欠等情况,使得建筑企业资金极为紧张。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运转困难。企业为了提高利润空间,经常采用设计变更、清单漏项、现场签证等方法,从而导致额外的单据、文件大幅增多,提高了施工管理工作难度,由于计划外的情况增多,许多单据不能及时收集,使得工程款项不能按时到位,反过来又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困难。
1.4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现代企业竞争压力巨大,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我国企业开始实施成本控制时间较短,许多企业尚未形成成本控制的理论认识,仅凭经验开展工作,造成成本控制工作科学水平不高,效果欠佳。成本控制是门专业水平极高的工作。工作开展的好坏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缺乏专职人员,往往由其它岗位人员兼职,不仅精力无法集中,而且相关专业知识、经验都较为不足,成本控制工作效果很不理想。由于成本控制不到位,企业经济利润流失严重。
1.5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多发招投标把关不严、资金缺乏、管理混乱等因素直接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在施工和后续使用过程中多有发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从业人员和建筑业主人身安全。这些事故的发生,损害了施工企业经济利益,企业为了增加效益,往往又会采取前文所述的各项违规手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6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主观能动性不高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目前尚未形成规范化体系,管理工作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高低。由于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工作后也很少接受相关专业培训,故而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而建筑企业制度规范的缺位,特别是激励机制设置不科学,导致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这些都阻碍了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整改建议及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庞大,内容繁多,结构复杂,要保证各项工作实施规范有序,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措施,规范工作程序,通过严密的监管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要积极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员工业务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2.2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管理机制针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实施需要,建筑企业必须实施项目管理制。围绕项目建设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总负责人,项目经理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够使之充分履行工作职责的管理权限。要建立配套的绩效管理制度,将项目建设目标细化分解成多个指标,根据最终指标完成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2.3建立规范的投标执行程序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工程招投标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认真履行项目投标相关程序。在投标工作正式开始前,要组成专门的投标小组,针对标的项目及市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标书,确保内容全面、细节具体、数据精准、可行性高。实际可行性,既要保证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又要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内建筑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企业必须认清现实,积极谋求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做好资源配置优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越来越严苛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进而谋求更大的发展。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起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要夯实制度保障,加强监督制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的顺畅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平,王洪钧.建筑施工4D++模型与4D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3):70-78.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计算机软件信息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建筑业应用计算机是从人力无法做出复杂、庞大的工程结构计算开始的,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
上世纪80年代,逐步扩展到区域规划、建筑CAD设计、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帐管理、工程计划网络制定等,及经营管理方面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FMIS——Faci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等;
上世纪90年代,九十年代又扩展到工程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深基坑支护、建筑物垂直度测量、施工现场的CAD等。这时出现了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工程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
我们把解决工程上某个具体的应用叫计算机的单项应用。自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技术出现。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利用计算机做信息服务,更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瞬即消失的信息综合利用,我们把这种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信息化施工技术。我国建筑业已经把信息化施工确定为2010年的发展目标。
二、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组织、和手段,历时20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应认识到,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很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程度,即仅仅是单项程序的应用,完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信息化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而信息化的优势则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现在很多企业在硬件上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也都在用电脑办公,很多还组建了局域网络,使用软件替代了很多原来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说作个报表之类的,似乎用电脑做只是为了美观,有的人是把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再一个个录入电脑,感觉上用电脑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软件本身具有极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库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判断、分类汇总、排序、形成图表等。这还只是对单项程序运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门之间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谈不上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术呢?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传统管理方式的突出问题是:业务流程混乱;沟通不畅、信息迟滞。据国际有关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这里强调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传递性是对信息化过程特征的要求。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阅功能;可公示性表明数据有条件查阅功能,不是个人行为管理;可传递性表明所有的情况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网上传输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使项目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管理的过程同许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运行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而我们的项目运行有时并不是受控的,我们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比如说砼的量差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但往往是工程结束后对帐才知道。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现场人员在向砼公司要砼时,就知道将要浇筑部位的准确砼量,而不是估计一个数,并且要知道具体比如一个基础的砼量,比如说一个基础是10立方,如果浇了两车砼都十二方了还没浇满,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了。而且每次浇筑后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会积累到最后差几千方还不知道是差在哪里。这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四、信息技术能够在施工管理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二、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分工合作;三、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钢筋翻样;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合同管理;图纸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包括:信息传递、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三)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好的系统是一个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四)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如何着手进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这些大型的系统,好当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时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以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是顺利实施的前提。
现有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员。关键是把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询有迹可寻。
(二)领导重视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业务流程;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三)在用好单项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理顺业务流程
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数学中的反向推导,也就是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反向去寻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以投标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
1、拿到图纸以后,要进行工程量。(1)涉及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计算软件(如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钢筋一体化计算);(2)输出:工程量(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也可以导出定额数据库,直接为套价软件运用)。
2、套价。(1)涉及软件:如宏业清单计价专家,可以从斯维尔三维算量中直接导入数据;(2)需要数据:①工程量。②材料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自建或信息价)、市场询价供应商目录。③企业定额(人工、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和先进水平;措施项目的实际消耗;各类型工程造价的参考数据)。(3)输出:工程造价,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项资源的用量(可输出定额或清单表格、Excel表格)。
3、商务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2)需要数据:工程造价(企业实际消耗)、证照及业绩资料、近三年财务报表、类似工程合同。
4、技术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专业平面图制作软件或AutoCAD、项目管理软件P3或Project.2)需要数据:工程量及资源需要量(用于排定进度计划)、人力资源数据(项目经理、各类管理人员简历)、工程信息数据(在手及已完工程数据)、施工机具数据(设备型号、产地、功率等)。3)输出:场地布置、设备选型、进度计划、施工等(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会对造价产生)。
从上现的可以看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输入和输出都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而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使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使各项工作中产生的信息能够存储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调用。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述各部门的信息流动(见图一):
图一:施工管理中各部门信息流
通过这样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导,我们就可以明确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哪些软件,明确各部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据此对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表格分发到各相关部门,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以文档的方式进行传递和存储共享,最后这些汇总到决策者那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
数据要有效并且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就必须不间断的收集并且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才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
实际上,企业所实施的三标一体化已经为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是标准,标准化的工作过程、标准化的表格。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个部门作好日常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的收集数据最终积累成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
[1]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出版社。1995年1月
[2]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3]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施工企业管理
1内审过程中发现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1.1企业外部因素带来的问题及风险
(1)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方面。
施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组成的一分部,与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家在施工企业招投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施工企业营改增等政策方面的变动都会对施工企业生存现状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其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施工行业作为一个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同时建筑业的绿色革命也将倒逼企业转型改革,加大绿色建筑所占的比重。又如“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也会使施工企业税负发生改变,目前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如对建筑企业“营改增”采用11%的税率后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税负增加问题。普华永道曾举例测算一家特级建筑总承包企业“营改增”后税负。该企业2012年已缴营业税约为4亿元。“营改增”后,则实际上缴纳的增值税可能将达到7.6亿元,比起之前的营业税几近翻倍[1]。
(2)业主方面。
业主是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其整体情况对企业的工程实施和创效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有的业主滥用权力,造成工程款拨付不及时;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却不给以补偿;有的业主信誉较差,虚假信息。这些都会对施工企业产生不利,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承受巨大风险。
1.2企业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1)制度制定。
制度建立不健全,修改不及时,管理流程不合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战略决策不科学等;
(2)经营承揽。
企业为了能够中标,采取以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方式进行低价中标。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企业自身预算的基础上大幅降低项目的投标报价;二是降低企业的计划利润率;三是降低企业的间接费用率等。同时标书中减少的大小临工程量或者降低的大小临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当中根本无法减少或者降低,这样也会造成企业实际效益下降甚至亏损[2];
(3)合同管理。
一是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于合同条款缺少全面考虑,遗漏重要条款,盲目签约。或者急于揽到任务而签订不平等条款,使自身处于非常不利地位。二是对合同履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责任不清、工程款拖欠、工程验收和决算滞后等。三是为了应对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而签订垫资合同,导致企业出现必须通过想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向内部单位借款的融资状况,一旦资金周转不好,就会面临巨大偿债压力,使得企业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3];
(4)分包管理。
企业不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分包或者选择分包商不恰当造成中途退场,偷工减料致使工程质量不合格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或者拖欠民工工资、材料款等引起法律诉讼等,不按合同计价或者无合同计价、不签合同上场,超计价超计量等都会使得企业产生效益流失;
(5)物资设备管理。
缺少备料单,不做物资节超分析,材料设备未履行招标制度,价格不合理,废旧料处理不合理或者丢失,不按合同约定采购或者付款,机械设备长期闲置等;
(6)施工管理。
施工组织不力,造成工期延误,被业主方处罚,企业信誉评价受到不良影响。亦或者前期施工进度滞后,后期为了在合同期内完成任务而进行赶工付出超额代价。另外未对项目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和经济比选,或者对项目大小临工程缺少合理规划,造成项目成本增加,效益流失;
(7)财务管理。
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资金支付比例不均衡、流向不合理,管理费开支超出预算、无合同或者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资金、超计价付款等;
(8)其它方面。
施工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致使项目管理氛围不协调,最终导致项目管理产生问题,效益不佳。
2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1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审计交底,让管理层树立规范管理行为意识
在项目进点或者开工后,以公司内控制度及相关的管理性文件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审计交底,对项目进行指导和帮助,监督并指导其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为新开工项目创收增效做好铺垫工作。
2.2加强对项目的中期审计,通过中期审计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项目施工的中前期及时介入,从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加大中期审计力度,下大力查找效益流失的原因,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并给与审计建议,督促项目第一时间进行整改补救。后续督促项目进行整改回复,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闭合。同时,通过中期审计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内实施专项审计打好前战。
2.3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努力实现问题的逐个破解和消化
专项审计工作的展开,主要以中期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项目效益流失要点为核心,如:同一地区同期项目大宗物资采购比较、大临工程与施组方案的吻合性、分包结算合同外计价的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等。通过专项审计,力求将问题逐个破解逐项消化。
2.4加强对子分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为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保驾护航
在施工企业存在钢结构、路面、路桥等从事专门业务的子分公司的情况下,还应对子分公司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把重点放在揭示子分公司管理层在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决策失误、潜亏现象和违规违纪等问题上,严格依据企业内控制度中的有关规定切实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子分公司的真实经济效益状况给公司相关决策部门建议,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对子分公进行奖惩考核,使公司多元化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5提高项目竣工审计质量,更加准确地把握完工项目经济效益
对已完工项目督促其尽快完成工程收尾并帐工作,在项目竣工结算完成后,结合公司与项目签订的责任成本完成指标,对项目最终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将项目的经济指标与过程中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判断和管理依据,也使公司能够正确把握自身的盈利点和亏损点,认识到自身所存在优势,据此来进行经营承揽业务,改善目前的困难局面,同时也为公司领导提供项目考核兑现的依据。
2.6结合专项审计组织机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强化对在建项目的审计监控
以全面预算管理和方案预控、成本预控为重点,对国家审计关注的项目工程数量、主要耗材、工程分包、资金流向、物资管理等问题进行全面审计,同时从风险控制着眼,结合项目专项审计对项目部的0#台账、合同管理、分包结算等相关控制要点进行检查,提早谋划,及时清理,制定方案,督促整改。
3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岗位独立性不强,行使职责过程中困难重重。审计工作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对被审项目的态度,有的规章制度被变通执行,被审项目也对审计组有抵触情绪,各方面原因导致审计工作难以独立进行,内审作用大打折扣;
(2)内审人员大部分是从基层项目工作人员中选择的,专业能力相对比较欠缺,认知面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需求,审计部门发挥作用有限。
3.2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1)企业领导层重视内审部门,让其实质性地参与到企业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同时高度关注审计结果,得到审计报告后,对于当中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及时召开审计联席会议,最短时间内进行批示,责令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回复,切切实实地改正问题,规避或者挽回损失;
(2)组织工程、核算、物资、财务、法律等多部门专业人员建立专业人员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审计检查组进行检查审计,全面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状况,切切实实地让内部审计发挥监督和管理的功能,起到为企业规避风险、挽回损失、增加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香玉.2015年中国建筑企业济鱼、挑战与对策.中国工程建设网,2015.
[2]张学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承揽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2012.
篇5
1.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不够了解和认识,通常将编制预算当作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主要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的。多数人认为财务部门同时领导预算、编制预算、管预算,但实际上预算不是专属于财务人员的责任,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还是有差别的。从我国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施工企业的领导会直接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给财务部门来执行,上级部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批复之后并下达给下级部门,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和领导中公布,具体的考核人员无法充分了解预算的情况。
2.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质量较低
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施工企业大多数可以合理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现状,但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全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编制全面预算时的情况和未来具有较大的出入。只有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全面预算。但有的施工企业通常会忽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准确的搜集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开始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无法确保全面预算的质量。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把握预算管理计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战略指导过分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预算管理质量较低。同时,在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3.预算分析控制机制不合理
在施工企业中要想有效的确保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就需要在预算批准之后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算分控机制。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预算分控机制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对实际的业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首先,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分析控制不够重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再次,预算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施工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计量之后,就会定期反馈给各个责任预算单位,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损失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系统的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工作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编制和高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便有效的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2.完善预算分析控制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的作用,进行全面控制,对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充分分析预算,对各种差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的实质,并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分析,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方面,寻找出差异的本质所在。另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采用不同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日常的结果需要采取标准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特殊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使用简式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用过闪电式反馈进行报告,以便有效的确保预算的重大影响和及时上报的作用。
3.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要想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就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员工对预算的认识和重视。施工企业需要确保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和考核部门职责相分离,将考核标准和意见交给绩效考核部门的人员进行制定,以便有效的确保考核质量的权威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设置,其考核标准设置需要科学合理。通过预算,将公司战略与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进所有人为公司战略服务。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水利施工 管理 创效 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也纷纷开展。在这种背景下,水利施工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造成了企业实际经营效益并不高的现状。
一、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由于企业不同的体制类型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各类型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并不相同。一方面,国有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本身资本雄厚,而且各阶层员工众多,企业只注重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而忽略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导致实际经营效益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规模较小,各方面管理相对灵活。但多数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长此以往,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我国水利施工企业近些年业务不断上涨,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扩张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各环节管理工作逐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并从中暴露许多问题。人力资源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人员较少,部分企业中存在一个管理人员肩负多职的现状。面对繁重的压力,不仅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若是薪资没有分配到位,甚至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并且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管理阶层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和时代脱节。
(三)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水利施工企业没有明确工程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深入监督工程施工质量。一些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管者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各个施工细节中。另一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或成本控制认知不全面。一些企业只注重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工作,如材料购买、施工方案设计等,没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而导致成本控制管理难以发挥实质效果。其次,缺乏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各岗位职员权责没有明确,同时没有做到管理上的统一,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各环节管理工作较为独立,并造成施工管理效率低下。
二、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施工质量监督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发展。做好监督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对策:企业的监督工作要走入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才能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改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因为施工单位是最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细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结构上的错误能立马发现,并能找出施工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设计人员走进施工现场,可以进一步引导施工人员工作,对施工人员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能及时解答。不仅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督,还从侧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强和外界监督单位的合作,如国家工程质检单位。因为外界监督是站在客观角度来分析问题,避免了主观角度监督上存在的“视觉盲点”;完善监督体系。做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管。首先是设计环节的监管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没有问题时才可进行下一环节。其次,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上几点。最后,做好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工作。设计方、施工方、外界助监方共同协助,积极排查工程问题,确保无误后,才能竣工。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
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具体可从一下几点出发: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系统的预算。结合当地实情和市场环境,对水利工程的材料费、设备租赁费以及人工建造费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该项工程的盈利指标,并在后续的施工阶段监督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若是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做好相关调节工作,从而保证后续施工阶段的预期任目标顺利实现;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对施工材料妥善保存,避免材料受损造成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内部控制。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要仔细核实,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出现挪用公款、等问题。
(三)做好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重中之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法律、社会责任。做好安全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安全规范。其次,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积极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改善。总之,只有水利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并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经营的第一守则,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三、结束语
过去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上的缺陷。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完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鹏程.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之我见[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30(10):33-34
[2]胡力勇.对新时期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3,(6):227-227,229
[3]武帆,申志华.对水利施工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措施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4]张旭.把水利施工管理改革继续推向前进[J].建材与装饰,2012,(33):134-135
篇7
是对新的经验没有进行吸收,导致管理经验出现了落后的问题。
1.1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改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水利项目在逐渐增加,而且市场规模也在扩大,给企业的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构成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人员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综合素质低,在管理方面过于依赖职能部门的问题。水利施工企业在综合管理方面缺乏管理人员,很多的人员管理水平较低,导致项目管理中的施工成本、进度、质量以及安全等问题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员在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但是对新的经验没有进行吸收,导致管理经验出现了落后的问题。
1.2项目施工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施工成本管理不明确、施工成本控制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管理存在着重视形式,对本质不重视的问题。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通常都是凭借经验来进行,导致安全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施工进度工期控制要和现场施工进度同步,施工组织要做到有科学的计划,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进行控制。
1.3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出现了没有科学的组织和安排的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散。环境安全没有形成导致施工现场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在施工现场还存在着施工材料随意搭建的情况,对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重视,这样能够逐渐形成已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制约,合同管理是管理模式的基础,这样能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安全进行保证的目的。合同管理对建设投资、工期以及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方案得到顺利实施。
2.2施工企业要和工程项目的法人共同做好工程的开工准备,在方案设计方面要进行技术和图纸的交底工作,对施工方案进行提出,同时,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资金、设备等方面都要进行准备。在施工前,要对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对工程量进行确定,对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3强化水利施工企业科学管理方式
3.1建立企业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能因工程推行监理制而放任自流,从而弱化了政府监督职能。由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政府职能强化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大对水利工程设计、勘察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力度。水利施工企业必须彻底改变其传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制。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质量、安全、健康“为一体的施工结构体系,水利企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管理体系去支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水利施工企业。才能形成领先对手的优势。在水利竞争的市场中拔得头筹。建立健全质量责任体系。水利企业在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完成经济指标考核时,应完善工程质量体系建设。在工程施工中保持清醒头脑,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对工程的质量要求,始终放在施工管理的首位。提高监理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位。第一要加大监理单位在水利施工现场旁站、巡查力度,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进场原材料、构配件等进行检查:第二要建立有国家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对工程进场材料进行检查,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飞检”。第三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验收,并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水利施工单位要在业主、监理、设代的监督中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3.2加强企业工程成本控制
对水利工程投标项目进行评估时,要以科学合理作为原则,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都是由同一个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这样在进行成本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的时候更加方便。在施工环节中,要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施工水平以及设备水平进行保证,同时,施工成本的确定要保证科学合理。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然后对工程的项目材料、设备、人工费用进行确定,确保项目的利润指标能够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指标也要进行明确。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根据项目施工方案确定管理的需要,按照可控性原则对成本、利润进行划分,对工程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严格要求,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成本得到降低,这样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利润。在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对内部控制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和上级财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工程项目的责任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视,并且对出现的施工成本背离预算指标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纠正。政府监督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施工企业要服从领导,保证工程项目可以顺利完成。
3.3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具有优良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的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良好评价。广大群众更容易去信赖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的施工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同时体现在企业所进行的施工工程上,一个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其工程质量也必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施工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就会赢得人们的支持,在人们的心里留下良好的形象,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代表一种精神追求,包括了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所提倡的企业行为方式、所推崇的理念,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来断定自己是否适合这家企业,在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在施工企业中,企业的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与方向,进而促进员工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灵魂,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断地激励着企业不断前进,同时建设施工企业自身的文化,可以有效的将自身的形象宣传出去,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施工人才,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具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文化就起到一种能量整合的作用。一个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施工企业中的员工沟通起来顺畅,在工作上更加默契,促使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的提高。5.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所谓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内部的文化如何在每个员工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从企业文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整体情况,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各个方面,如员工的价值观、待人处事、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和谐交流,进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6.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企业当中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所在,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凝聚的创造力也是由企业文化来引导实现的。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开拓创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否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
1.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1.1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共同价值观,它通过人的观念和思维来发挥作用,其一经内化所产生的强大规范力、形成的良好价值行为导向,会发挥高效管理效应。1.2管理是使企业有效率、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根本手段,管理的核心在人,当简单、机械化的组织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对“人”的硬管理,使职工从精神和行为层面达到知行合一。1.3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互促共赢的,两者目标同向、作用对象一致,企业文化既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又兼具管理工具职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全体职工认同、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引导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成本,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内部的员工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部队兵转工后的员工及他们的子女,他们大部分受过的教育不高,但这类员工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企业归属感强;另一类是企业招聘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起伏大,企业归属感需加强。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除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对一些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培训,从整个上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可以有效的去学习企业的文化,并将企业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3.塑造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内容。诚信、可靠、有质量保障的企业才会是人们信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因此,要求企业塑造良好外在形象,从企业员工的统一服装、行为规范、工作利益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4.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健全、规范、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执行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执行能力的建设。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5.打造企业文化的终极武器,塑造“品牌文化”。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目的是要与既定的目标消费者产生对于品牌文化认同的共鸣,进而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信赖感。塑造品牌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企业系统工程。塑造品牌文化要准确定位市场,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对市场进行把握,要站到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去俯瞰市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结合施工企业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语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同时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发展,因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超.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J].企业文化,2016(29).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工程管理 应用探讨
1 前言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的应用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应用到集成应用、由技术系统到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维, 是企业经营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信息技术在我国施工企业中的推行程度还不够深入,很多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如何建设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2 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发挥战略管理优势
施工企业普遍推行“法人管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其实质在于通过对项目资源的集中控制,特别是人、财、物三大要素管控,实现项目作为成本中心、企业作为利润中心的管理目标,实现集约化管理。企业要实现三大要素的有效管控,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尤其是要保证成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资金财务管理体系、物资设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而信息技术是这些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企业借助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法人层面对工程项目的“零距离”管理,发挥战略管理优势。
2.2改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标准的管理规范和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从而实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目标。
3 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历史
2003年11月建设部下发《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后,施工企业陆续开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处于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施集成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施工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给工程管理带来的便利性和其技术带给企业决策的前瞻性,逐渐认识到互联互通的方便和快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管理方式。
3.2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的电子化,而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在许多施工企业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已久,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将面临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影响。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才能发挥企业的集中管控效应,突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信息技术投入结构的不合理
从施工企业信息技术投入结构来看,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 “重硬件轻软件”倾向和误区。在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投入不足,系统开发集成度不够,较多停留在替代纸面办公的层次上,不利于施工企业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规划
施工企业项目多而分散,且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一些施工企业在对人、财、物三大要素进行管控时未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划,造成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低。要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地制宜,合理投入。
4 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以某中型国有施工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要从事土建施工,每年有30个在建工程项目,工程地点遍及全国十二个省份。
4.1信息化建设实施前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2003年以前,该公司财务、技术部门计算机硬件配套较齐全,财务部门使用用友ERP软件处理有关库存、总账会计、财务核算等业务,技术部门使用CAD软件绘制图纸,其他部门仍未使用专业的管理系统,一般使用Excel处理工作。整个公司还未建立起全面整合性的管理系统,未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和人员。企业对项目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企业本部与项目部之间的信息传递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企业对人、财、物的管控采用报表、出差、会议等形式。
4.2 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及效果
该公司于2003年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增设信息科,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1)公司通过即时通OA平台,建立了网上办公系统。各类公文在网上流转和处理,运用互联网的QQ群技术,建立了公司与各部门、项目间的工作群。通过公文流转系统和QQ群功能,使企业本部与项目间各种工程管理报表和公文流转做到了快速上报、下达,打造了上下联系的快速信息通道,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2)公司2006年起启用了“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公司各个项目施工控制要素包括施工进度、物资、机械、安全、质量等各方面的内容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上填报,便于企业管理层及时、全面了解各个项目管理状况,实行集中管理和决策。
(3)公司2012年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和施工调度系统。依托信息化的视频技术,开展了视频生产调度会议制度,视频培训学习制度,季度经济活动制度,视频互动汇报制度等,形成了以视频会议为基础的生产调度、生产网络和实施控制相结合,用调度系统作为生产进度监控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式,提高了应对施工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减少人员流动检查的频率和会议实体化召开频次;工程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人员动态,灵活的进行人员的调配;对车辆实施的GPS定位监控系统,更加有效的制止和防止“滴、冒、跑、漏”现象,提高了车辆利用效率,有效地控制施工管理成本。
4.3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1)信息管理的集成度不高
施工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在于项目的分散性,产品形态上的多样性,外部环境的制约性等多种因素,需要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及时跟踪项目进展状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管控。目前,该企业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结合还处于表层化,技术、计经、物资、机械等各个部门均为独立的系统,系统集成尚未开发,信息未能做到共享,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不高。
(2)信息管理专业性不强
信息管理人员不够专业,除公司本部外,项目部多为临时兼职信息管理人员和喜爱信息技术的人员兼管,专业知识不足,专业培训不足,信息来源单一闭塞,导致信息交流反馈不够及时。
5 工程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信息管理软件的集成化、共享化
信息化管理软件要注重整合,减少管理信息的多头输入,将网络办公、生产调度、远程控制等集成化,适当预留相关模块接口,便于以后扩充,同时通过企业网盘、数据库等工具,做到网络共享,便于具有相关权限的管理人员查询。
(2)信息查询自动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信息快速检索功能,企业管理者可以方便地从系统中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能深入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去,实现“零距离”管理,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3)信息管理的全方位化
让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和实际融合技术,使信息技术更加和施工管理相融合,更加灵活,全面,渗入施工生产的毛细,指导并应用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使花相同的钱做更多的事,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成为一种可能。
篇10
施工企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的公路建设市场出现了高端化的趋势,设计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BOT等新的管理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体现出施工企业要与资本一体化,与设计一体化的趋势。业主对施工企业的服务需求也从单纯的施工管理上升到了资信、技术、综合管理等的顶端层次。基于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将引领国内公路施工企业发展方向。[3]具体体现在四个方向:一是工程总承包方向;二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三是更加细分的行业、领域、地域市场;四是绿色建造、节能减排将成为长期国策。
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培育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超越的最大障碍就是理念的束缚和传统理念对管理创新的羁绊。要实现管理上的创新,企业家首先要打破定势思维、顺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障碍。在认识和看待公路建设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施工企业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上,要跳出原有的圈子和视野,摆脱传统的经验束缚,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形成实质上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随着施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公路建设市场的高端化,项目管控难度增加,原有的项目管控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大管控模式和智能化管控模式。在承担单一施工任务且工程项目繁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以宏观管理为主导、区域化管理为重点、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支撑的项目大管控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要按照“区位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所有工程项目划归为若干片区,每一个片区配设一名总负责,平衡、协调片区内项目管理工作。在高端建设项目上,要建立智能化管控模式,把独立分散的管控职能和层级项目管理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一个管理平台上,使企业管理资源得到系统的集成化整合,分离管理层与操作层,组建高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项目管控模式从简单管控向商业智能加企业管控(即智能化管控)转变。
管理创新,制度是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阶层。当前,大部分的公路施工企业基本完成了产权改革,但经营机制的转换步伐还很缓慢。究其原因,是没有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制度建设和创新滞后。因此,施工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建立经营管理、议事决策、监督制约、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薪酬分配、风险监控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同时,要模拟市场运行机制,探索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公路施工企业要实现简约、高效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创新管理体系,解决体系退化、管理散乱、流程不畅的问题。管理体系的创新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一体化系统管理、供应键管理及信息技术,创建业务专业化、机构偏平化、管理集约化、运行网络信息化的企业管控体系、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监督保证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等现代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创建,要注重制度的关联性,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经济核算、财务、物资、设备等各大系统的各项制度之间衔接要紧密,重点要突出,管理和业务流程要明晰。系统之间的制度也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全面的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形式,指令传递多层,传递速度缓慢。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下,施工企业纵向组织结构要以项目为重点,创建“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组织的结构形式,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实效;[4]横向组织结构要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要积极探索分权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充分发挥各级、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途径。施工企业要克服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给管理造成的困难,改变项目经理部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快速、便捷、有效的采集施工一线的数据信息,及时下达管理指令,限时完成内部业务交割,就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集成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开发网络办公平台和项目远程监控、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计量结算等子系统,通过这些系统把企业的经营、管理、采购、财务、施工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
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理念,要求施工单位在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中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统筹协调工程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市场差异化的竞争。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先导,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形成超越对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为承揽施工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实践中,要通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五小发明”、编写工法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施工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