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7 0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话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话教育

篇1

个别谈话教育是管教民警有效及时掌握强戒人员(以下简称学员)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是管教民警必备的基本功,更是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的有效手段。不同的民警,不同的谈话教育,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从个别谈话教育的实效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个别谈话教育的艺术,以期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充分做好谈话前的准备。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谈话教育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我们知道一只蜘蛛在织网前,它绝不会去捕捉蚊子的,而是一心一意的投资时间、体力、忍受着饥饿孜孜不倦的编织它的网,等待蚊子自头罗网,它“不打无准备的仗”,个别谈话教育也是如此,管教民警也应象蜘蛛结网一样,谈话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要仔细查阅学员的档案,了解、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及改造表现等,如罪错性质、戒治期、入所时间、家庭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在谈话教育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明白个别教育谈话的动机。即要弄明白为什么要对其个别谈话教育,我们通过个别谈话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第三、要预测谈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设计好对策,随机应变。第四、在个别谈话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过程中,自始自终把握谈话教育的主题,一切围绕主题。

二、有效抓住谈话时机。

时机对于个别谈话教育的成效来说至关重要,管教民警只有抓住个别谈话教育的适当时机,才能确保个别谈话教育具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做到“八必谈”,即对新入所的学员必须在当日谈话;对思想情绪和行为发生异常的学员必须谈话;对家庭发生变故或出现困难的学员必须谈话;对受到批评或处理的学员必须谈话;对调换工种的学员必须谈话;对长期与家庭没有联系的学员必须谈话;对生病的学员必须谈话;对公检法机关来所了解过情况的学员必须谈话。(二)是谈话必须及时,要本着“事不过夜”的原则,弄清事实,讲明道理,个别谈话教育紧跟到位。(三)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一个人处在愤怒、烦躁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听不进劝告和批评,只有当他们心情平静下来了,恢复了心文秘站:里平衡,才容易接受批评帮助,当发现学员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与其谈话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总结经验、巩固优点。当学员的不良行为刚刚露头时,也要紧紧抓住时机,及时找其谈话,进行明辨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遏制不良行为的发展;当学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管教民警要及时肯定其已付出了努力,然后引导学员找出失败的原因,帮助其及时补救,鼓励其走出困境;当学员有重大过失时,要客观、公正给其处理,设身处地地帮其总结教训,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深化谈话内容和方法。

谈话内容是核心,谈话方法影响到效果。因此,管教民警应重视谈话内容,把握谈话重点,掌握谈话技巧。(一)是谈话内容选择上要紧紧目标、紧扣解决问题的本质,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语气和用词尽量使学员易于接受,避免居高临下,使学员一听就反感的情况发生。(二)是要因人而异,选择教育方法。如某些学员适合激励法、某些学员适合训诫法、某些学员适合比较法。方法的合理运用,既需要理论知识做基础,更需要实践做支撑。(三)在谈话教育中注意谈话的技巧,要多表扬少批评,注重赏识。学员在戒治中,如果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首先要一分为二公正、客观的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采用先批评后表扬的方法。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人,让其自己明白错在哪里,主动认错。不能一棒子打死,给其改错的机会。批评过后,适当的表扬其优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表扬可以激励人更上一层楼,批评可以鞭策人奋起直追。(四)谈话教育中时可以适当借助肢体语言。如可借助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常说画龙要点睛,看人要看眼睛。谈话时如果民警眼睛正视学员,目光有力,这样不仅表示我们民警非常重视这次谈话教育,而且锐利的目光给学员一种震慑力。同时要注意学员眼睛的变化,如果学员不敢正眼瞧你,说明其心虚,隐瞒了什么,或做了民警目前还没有掌握的错误行为,这时可以教育学员放下思想包袱,主动交代,争取从宽处理。也看借助使用手势和脸部表情。手势和脸部表情要随谈话的内容变化,当学员回答问题或陈述某件事时,如果符合要求,管教民警应点头,脸带微笑表示认同,让他明白民警重视、在乎他的陈述。这样,就能使问题朝着我们民警希望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员个别谈话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篇2

关键词:谈话教育 迂回导引 以巧制巧

当过老师一段时间(特别是班主任)的人,大体上都会有如下的一些感受:找学生谈话时,有的学生一问三不知,有的和你对着干,有的闪烁其词,有的欲言又止……在教育实践中,如何使谈话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如何使谈话获得及时的反馈,如何通过谈话使学生无法回避问题的实质,的确是值得我们当老师的深思。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谈话的才能,使学生信服,确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要获得令学生信服、又达到教育目的的谈话效果,注重学生的个性类型是十分必要的。

谈话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作为教育者方面的老师,面对受教育者的学生,如果只是单方面的想向学生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而少了受教育者的积极呼应,这种谈话可算是失败的。要真正做到双向交流,做教师的非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不可。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个性也各有不同,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类型,谈话教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以下就谈话教育方面的一点体会作出归纳,以其作抛砖引玉的导向。

一、精心设计,击破"敌对傲慢"。

在一个班中,或许有一些放荡不羁,吊儿郎当,一切在他们心中似乎都无所谓,对老师持敌对的态度的学生。很自然,对于教师和他们谈话,一般也持相反的观点。这样,往往不能达到谈话教育的目的,他们往往还会拒不接受或表面应付而实际不然。与这类学生谈话很讲究精心的设计,大体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准备要充分。教师要顺利完成和他们的谈话并能达到预期的谈话效果,转变他们的态度,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必需的。例如收集有关材料、选择恰当的谈话方式、组织好谈话内容、预计谈话受挫时的对策等环节的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谈话中有的放矢,以不变应万变。

要不卑不亢。对于这类"傲慢"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要用泰山压顶的谈话方式,也不要给他们的傲慢所威慑,不要被他们盛气凌人的"气势"所吓倒而显露出自卑自惭的神情,应摆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坚持原则,利用自己充分的准备迎接谈话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以巧制巧"堵塞牛角尖。

一个班中,除"傲慢型"的学生外,另一类也是十分突出的。这类学生思维活跃,口头辩解能力强,善于强词夺理,专门钻牛角尖。此类学生属"巧言型"。与他们谈话,可以用"以巧制巧"的方法进行突破。

善于抓住矛盾。对他们进行谈话教育,预先可以装作毫不知情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继而从他们的意见中找出矛盾,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按照老师引导的去思考,并通过归纳推理取得明确的观点。善于抓住矛盾的关键进行突破,是和这类学生谈话的基础。

三、"迂回导引",开启心扉。

和"巧言"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难言型"。他们不善于口头表达,和这类学生谈话,要注意两方面。

注意平等相处。平等待人是师生关系正常维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难言型"学生谈话时宜把学生放在教育者言论平等的位置,使他们觉得老师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这样就大大有助于谈话的进行。

注意缓缓引入。教师在和他们谈话时,要善于抓住这类学生的积极思维,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或点拨一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豁然贯通。与学生进行谈话教育,教育者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与"难言型"学生谈话也不例外,但应注意不要单刀直入,而应讲究一下"迂回"的艺术。

四、"推心置腹"去自负。

和"难言型"学生有相同之处的则是"谦虚型"的学生。他们并不是表达能力不强,主要属于主观上不愿口头表达,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成绩或优势,他们常作出低于自己实现的评判。与他们进行谈话教育要从三方面入手。

间接了解。谦虚型的学生虽以谦虚为共性,但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往往是不同的。谈话前,教师要对此做深入的侧面调查,还要对他们的成绩、长处、优势、爱好、兴趣等做全面的间接了解,以便谈话有的放矢。

旁观察看。在有目的的间接了解的同时,教师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以旁观者的眼光对他们进行观察,观察他们平时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与哪些人谈话、谈什么内容,与人谈话的神态、语气、热点及全过程。教师的这些观察是进行谈话的必要准备。

推心置腹。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和他们谈话时可以直接阐明谈话的目的,可以提出谈话的要求,可以兄辈般的闲话家常,可以朋友般诱发谈话契机。总之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一片真诚,感到谈话是无拘无束的一件事,达到非谈不可的目的。

五、"慎重、信用"除顾虑。

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谈话半信半疑,进退维谷,犹豫不决,存在诸多顾虑。此类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则属"顾虑型"的学生。但他们对逻辑性强、证据确凿和具有艺术性的谈话还是能接受的。和他们进行谈话教育要充分注意两方面。

要慎重。教师和他们谈话不仅要注意情感,更应注意以理服人。用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谈话论点,用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话无懈可击,以示慎重。教师对谈话切不可轻描淡写,也不能等闲视之,要弄清他们顾虑的主要方面,审慎进行谈话。

篇3

地点:办公室

谈心人:LD

谈心对象:TZ

TZ: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把我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我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前在学习上我存在着应付思想,态度不够认真,缺乏自觉性;自我约束也不够,偶尔有迟到、早退现象和工作时间办私事的情况。今后我要坚决加以改正。

LD:不错,你能有这种态度是正确的。但在工作上,我又要批评你几句:就是在业务上满足于现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你自己负责的工作都是浮于表面,没有认真从理论上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关键所在,难以从本质上提高工作质量。

TZ: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在理想信念上对自己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学习不够专心,有时半途而废。我认为,我们都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性的锻炼。

LD:我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责任意识差,有时满足于管好自己,对见到的问题不愿意多说,不想多说,不愿意得罪人,不想得罪人,没有从大局上考虑问题。

篇4

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   谈话策略   有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可以将其精华部分或其思想迁移到幼儿园教育当中,特别是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扩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利用国学经典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掌握很多古代国学经典内容,教师可以循序渐进,选择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经典言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学说,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即以对待自身的言行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蕴含着社会交往旳深刻道理,这句话能与幼儿日常行为和幼儿的有关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有紧密的关系,期包含的道理在幼儿园生活中或孩子生活中经常能看到。

幼儿期的认识过程正在形成;知觉已能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理解性增强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了。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通常是与具体事物或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常按照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因此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师——他说我是丑八怪。”“老师,他抢我玩具。”……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谈话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道理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律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作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我们可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判断自律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助人亲社会行为谈话教育时,我启发幼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需要画画但水彩笔没水了;想看图书,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样?怎么办?他们都知道要寻求帮助。“我们得到别人帮助了就可以画画了,可以看到喜欢的图书了……这时我们的心里会怎样呢?”孩子们都知道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很开心。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的人也很开心,我们大家都会很开心,这多好呀!”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为,从而自律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移情,一种替代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幼儿移情,让幼儿想象其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从而使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收拾玩具时张×小朋友被报告打人,他申辩说:“他拆我的玩具” 我说那你可以叫他别拆呀。张×说:“我跟他讲了他不听。”我说:“是不是平时你不听话爸爸会打你?”他点了点头。“你愿意爸爸打你吗?”他说:“不愿意。”“那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很难受。”我温和地对他说:“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讲道理对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记住,以后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这么对待他。好吗?”他使劲地点着头。我通过把移情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相结合的方式唤醒他的情感体验,使他明白到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之后我又让全班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自己的眼睛被打伤了看不见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想象这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懂得自己不愿意有这样的事发生就不能做会受伤害别人的事情。

三、体验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谈话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谈话教育时采取体验法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向我报告李×摘花还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来玩。我对李×说:“你今天穿这裙子真漂亮,象这树上的茶花一样美。你喜欢茶花所以摘下来玩是吗?”她点点头。“陈老师很喜欢你这裙子,可是我要把它脱下来玩再给它撕碎可以吗?”她害怕了。“陈老师才不会那么残忍撕你的裙子呢,你害怕漂亮的裙子受伤害,那漂亮的茶花被你活生生地摘下来,茶树该有多难受呀。”我让李×自己试着用力拉自己的几根刘海,问:“怎们样? ”她说:“很疼”我又说:“你愿意别人把你的头发一根根地扯下来吗?——茶花被你摘下来就像你的头发被人扯下来一样的疼,你现在还会摘花吗?”李×使劲地摇着头。通过体验李×感受到自身行为的结果懂得我们不愿意受伤害就不能伤害我们的朋友和动植物,让幼儿通过生活的事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你不愿意别人这么对待你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由国学经典所引出的道理融于幼儿谈话教育的策略中,可以大大提高了谈话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国学经典故事的来历和趣事,提高幼儿对国学经典所蕴含的道理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六化

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经常给班级教学与声誉以及个人身心造成不良影响,难以与同龄的学生身心与学习同步发展的学生。他们常常学业或品行表现差,甚至两者兼而有之,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问题学生转化难度大。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如何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笔者认为,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六化”:教育沟通制度化、教育时间持续化、教育方法科学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单亲家长角色多元化。

一、教育沟通要制度化

教师要主动建立师生定期交流机制,搭建沟通平台,运用“角色扮演”的心理行为治疗技术,让教育各方换位思考,及时交流谈心,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沟通有利于双方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否者,容易产生对立和对抗的心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家长,在家里不唯我独尊,学会遇事多与家长商量,善于与人沟通,增强心理调节与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还要主动搭好家长与学生间沟通平台,定期与家长保持联系,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帮助家长设立家庭教育预案,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教育问题处理的技巧,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更要提高自己教育管理水平和心理干预能力,善于通过交流沟通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家长也要有责任意识,随时关注孩子身心变化,保持与教师交流畅通,定期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二、教育学生要持续化

问题学生的转变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在及时处理问题后更要关注教育的持续性。教师的全面发展观,它包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信任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教师要宽忍问题学生在改正错误中出现的反复,只要看见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教师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学生与家长长期有误解沟通后,我仍然持续关注她的变化,课堂上时常用微笑、表扬甚至物质奖励对该生进行及时的正强化,课外对割腕不良行为次数的逐渐减少进行恰当的负强化,利用课堂写英语感恩信,阅读人际沟通技巧英语阅读材料,不断帮助她树立正确人生观,定期与她家长保持联系,追踪教育效果。

三、教育方法要科学化

科学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一个和谐的育人氛围里正确引导孩子,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教育时机恰当

教师与学生谈话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问题学生一般爱冲动、走极端,自我控制力差,出事时总有一些情绪、行为异常的征兆,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处理。师生感情融洽是学生敞开心扉,解开心结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创设并选择时机进行教育。如遇问题学生帮助别人或为主动集体做事,就及时表扬;如遇问题学生有自己学习、生活、心理上、乃至家庭的困难,就主动帮助,抓住学生感激的机会,委婉提出一些教育要求。

2.教育方式灵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区别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处理方法要因人而异。对问题学生,我总是先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与他特长爱好相关的感兴趣话题,拉近学生的距离,不急于亮出谈话的意图,建立亲近感,在学生没有顾忌后,再慢慢诱导学生说出内心想法,摸清问题根源,寻找解决办法,切忌冰冷的态度、空洞的说教或严厉的指责。对沉默寡言的学生可从随意聊天入手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对情绪过于激动的学生先肯定其优点让他冷静下来;对感到委屈的学生予以同情;对不服输的学生可采用激将法促使学生上进。

3.教育力度适中

教师要把握分寸,说话留有余地,批评教育后适度安慰才能达到良好地教育效果。首先,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度,点到为止,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切忌唠叨,批评过度;教师也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自责;教师总要肯定其优点和长处,让学生看到转变的希望;教育批评学生后,教师给学生适度的安慰,让人觉得老师的严厉批评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切忌用命令式口气来结束谈话。否则,学生易产生厌烦、对教师反感、甚至反抗心理,对教师形成不好印象,难以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

4.学生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要多元化。因为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要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究性评价相结合,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和特长的发展评价,更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不要忽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但有特长的学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去批评那些偶尔成绩下滑的学生,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让学生学得快乐,让教师教得轻松。

5.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态化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恰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和维护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养成了捕捉学生不良苗头的习惯,根据问题学生的异常举动,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迅速果断地进行心理干预,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必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教育;英语教学;语言。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A.文化教育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势在必行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所以,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

B.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A 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B 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C.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

D.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E.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F.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G.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H.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A.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B.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 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3]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一、谈话的准备要充分

谈话要杜绝随意性,应事先有所准备,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教师在找学生谈话前,首先应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家庭和周围关系等情况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然后确定谈什么、怎么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深入细致,达到谈话的目的。有的教师对问题学生想谈就谈,毫无准备,随心所欲,谈哪儿算哪儿,这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必然是既浪费学生时间,又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次一个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作画,一个学生没有立即作画,反而看着老师的脸在发呆,课堂纪律不好,老师心情也不好,就随口生气地说:“让你画画你看什么,看我长得漂亮?”哪知学生竟然反过头来用傲慢讽刺的口气说:“是啊,看你长得简直是太漂亮了!”这个老师更生气了,更下不来台了。看来这样的谈也要稍微准备一下,然后确定说什么话。由于对方比较傲慢,教师也不可采取泰山压顶的谈话方式,但也不可因其比较傲慢而消极、气馁,甚至表现出畏难情绪。要赢得对方的信服,和他们谈话时应创造并保持欢快乐观的气氛,以真诚的态度来谈论问题。要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承认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分歧,讲明他们为什么不同意老师的观点。

二、谈话的观点要鲜明,内容要有针对性

观点是旗帜,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谈话前,教师要事先设计好谈话内容,这是谈话成功的关键。每个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同是学习兴趣下降,有的同学可能是身体原因,有的可能是家庭原因,还有的则可能是对任课教师持有偏见。教师在谈话前要注意了解真实情况,找准产生问题的根源,明确谈话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和内容,这样的谈话才能有的放矢。

三、谈话的时机要把握恰当

选择适当的时间,把握谈话的气氛很重要。如果谈话时机把握不好,超前或拖后,都会使谈话效果打折扣。把握谈话时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根据学生的情绪,情绪比较稳定,可以立即谈话。

反之,当学生情况比较激动时,需要先“冷处理”或经过引导后再谈;二是区分轻重缓急,需要立即解决问题的必须马上谈。可以先放一放的问题,等准备充分再谈。需要等待的问题,就必须等时机成熟再谈。选择谈话时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教师不能坐等时机,应创造时机,促使谈话时机的到来。

四、谈话的方式要讲究科学

不同的谈话方式和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恰到好处的谈话方式是谈话技巧的重要方面。谈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谈心式、批评式、安慰式、预约式、激励式等等。从谈话的环境方面讲,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室内谈话可以增强谈话的严肃性,室外谈话则可以使双方增进感情,轻松愉快。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口头辩解能力较强,但往往钻牛角尖。教师与他们谈话时不妨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技巧,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从他们的意见中找到矛盾,然后引导他们按教师指明的方向去思考,并通过归纳推理取得清晰明确的观点或概念。教师的谈话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多方事实作验证,鉴别他们谈话内容的真伪,教育学生去掉花言巧语的恶习,培养忠诚老实作风。

五、谈话的语言要如沐春风

教师在谈话中应学会语言的运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性格和不同习惯喜好,区分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语言。教师在谈话中,语言要真实、准确、委婉,富有情感、新意和针对性,切忌简单、急躁。妙理不在言多,正确地使用语言,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滋润学生的心田。如一位老师对一位因父母离异而影响学习的孩子这样说:“你手中的鲜花是那样鲜艳,那便是你期末全优的成绩单,你的笑容是那样灿烂,那是你用汗水赢得数学竞赛冠军的喜悦。你是那样坚强,你用自己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一份爱护妈妈的责任,好孩于,把你手中最美的花献给她,因为你是她的生命!”

六、谈话的切入点要自然

篇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要了解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国家与中国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重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熟悉英语的语法规则;另一方面,要传授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英语学习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1 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学习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语言知识外,还要适当地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必然造成语言的差异,主要反映在词汇、语法以及习惯应用等方面,例如有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涵义明显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彩和联想意义。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语言词汇与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意识到作为语言社会环境的文化对学习语言的影响与制约,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与语法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不知道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这种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语教师缺乏文化教育意识,没有认识到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作为初中英语英语教师,必须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初中英语不仅仅是当成一门课程来教授,以掌握词汇与语法知识为目的,而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导向。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与社会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适当的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文化差异意识。初中阶段的文化教育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表述时间、地点,英语国家的人习惯是从小时间到大时间、从小地点到大地点,这一点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五点二十分在英语中表达为“twenty past five”,先说分钟,再说小时。一九九六年三月二日在英语中表达为“2nd March,1996”(英),顺序依次为日、月、年,美式英语中顺序为月、日、年,同样也是由小及大。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42号在英语中表述成“Room 42, Zhongzhou Road,Nanyang City, Henan Prov”。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渗透英语的表达习惯,帮助学生排除母语干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英语国家,年龄、婚姻、个人收入等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一般不要轻易涉及这些问题,否则会引起别人反感。而在中国,人们问及这些问题只是表示关心。所以,在与说英语的人交流时要避免“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等问题,可以谈论天气、健康、兴趣爱好等问题。在谈话中最好不要问“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里?)”和“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有刺探别人隐私的嫌疑。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不同于中国人的含蓄与客套。所以,当别人问你“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要吃点什么?)或者“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要喝点什么)时,如果你想要,就说“Yes, please.”,不想要就说“No, thanks.”,不需要推辞与客套。在英语国家,赞美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打扮或者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主要强调个人的努力。当别人赞美你时,你只需要回答“Thank you.”。

词语的引申意义与固定用法。英语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重视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讲解,避免学生单独从词汇本身出发引起误解。例如,“red”一词表示红色。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英语中的“red―letter days”也表示节假日。但是,在英语中,“red” 还有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的意思,如“in the red”表示亏损、负债。“red flag”是指引人生气的事。在中国,龙是吉祥与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dragon”(龙)则是一种可怕的怪物。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语言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如英语里的“hippie”,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汉语中的“阴”、“阳”和“豆腐”等,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去理解与体会。

了解英语国家的节假日与节日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除了与中国共同的节日“New Year's Day”(新年)外,还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在节日里,英语国家的人们也会互赠礼物,中国人一般会推辞一番,然后接受,很少会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中,对于别人送的礼品,人们一般都会当面打开,称赞礼物然后道谢。

3 进行文化教育的方法

情景教学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提供的场景,通过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习俗,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悟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可以在教室内设立英语图书角,让学生自己设计英语板报,成立“英语兴趣学习小组”,举行英语晚会,让学生们置身于英语环境中,激发学生的英语语感。

篇9

语言是应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上表达意念和情感的工具,以交际为主的言语涉及说者和听者两个方面,说者要表达思想就要用语言进行编码,而听者要想理解就要进行解码。要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光靠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而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交际。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在交际中学习,正像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道理一样,只有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才能学到语言交际的技能,才能达到交际目的。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D. A. Wilkins。近二十年来,西方国家都把交际语言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课程,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也巳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成为现代语言教堂的一大趋势。

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实现效果,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也是它区别于其它教学方法而极富生命力,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人机对话巳成为现实的今天,口头交际语文的使用范围和内涵越来越广,远不止人和人面对面的谈话了,因而对口头交际语言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不少场合几乎和书面交际语言的性质很相似,对它的可理解性,准确性的要求甚至高于书面语言。外语交际语言不但要书面写得好,还要口头讲得好,这巳不再是应付考试的需要,而是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在也非常重视外语交际语言教学。我们现在不但有国外专家编演的音像教材,如美国麦克伦公司出版的《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 集文字,音像, 实景, 卡通, 影碟, 广播, 电视为一体, 是有史以来第一套高水平的多媒体教材,而且也有国内教师编写的一些书面教材和音像教材,力求在虚构和摹拟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这些教材采纳了现代外语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中最新研究成果, 即交际语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为根本目的。研究表明交际语言教学反映在教材中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一是教材的真实性; 二是教材的作业性;三是教材的篇章性。真实性是指所选材料来自报刊, 杂志, 电影, 电视,从而代表实践应用中的语言: 作业性体现看交际法重视操练的特点, 强调学习者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篇章性是指教学内容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这些特征决定了电化教学在交际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只有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设备和电教视听资料上外语课,才能为学生找到交际伙伴,创造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完善外语交际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课型是视。听,说课。视听。说课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视,听说音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情景和地道的语言信息,例如,BCC出版的系列英语教学录像Follow Me 和 Follow Through, 汇集了诸多片断和情景短剧,其纪实性的情景片断,则展示出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用不同的交际语言谈论不同的主题。学生通过边看边议,对其中人物情况和故事情节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人物性格,事情前因后果,主题思想内容等 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养成交际能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视听说课教学离不开电化教学,而教学以会促进外语交际语言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外语电教技术把文字,图像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且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所以,现在多媒体电化教育技术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交际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实践也证明,要想尽快地学好一门外语,最理想的方法莫过于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之中。如果缺少语言环境,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难度大,收效少。

在外语专业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读得懂而听不懂”,或者“听得懂而说不出”的人。他们的听说能力闭,交际能力就更闭,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科技文化信息量也词迅速增多,对语言交际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当然随之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欠的外语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强化当代最有效的交际语言教学媒体──电化教学。因为外语电化教学是当前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化久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进行交际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极为有效的辅助。电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电教设备的普及,像外语广播,电影,电视,录音,激光视盘,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基本上能满际语言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高水平,高誓师的间像教材,加大视,听,说课的量和度,以训练和发展学生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要求题材相当广泛,而社会交际本身是我方面,多层次的,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是干 万别的,对交际能力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的。而电影,电视及种各种间像教材多来源于生活恰好具有包罗万象和容纳百科知识的广泛性,我们可以在学生必需理解所学的交际性知识的范围内选用相应的信息。

影视等电化教学手段又具有语言,画面,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相结合可以把社会带进课堂,学生既可以看到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又能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置身于外语环境之中,能轻松地进入那种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而这种真情关感又是为语 言使用者所特有的。《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不同于一般所谓的“情景对话”教材,是以“电视影集”的形式呈现的。这套分三幕,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集之间又能脉络一贯,故事围绕看一个典型的美国三代人家庭生活展开,随看他们既平淡自然,然而又都充满了情,理解,烦恼和欢欣,体现出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具有常有的人 情味和隽永的风趣。教材很七妙地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细述形形的美国生活,使学习者通过对美国文化和生活的体验,学到活生生 的美国英语。教材还突出地体现了“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这一当代课程的教学理论,矿藏以“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更为明显,通过演员娴熟的演技和表情,把丰富的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且美语发间清晰,高度地实现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不仅使学习者如身临其境,而且还能“察言观色”增画而和对白,往往能代替教师的很多讲解,甚至能解决普通教学中无法解决或不易解决的疑来,使学习者大脑左右两个半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会极大地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另外,通过视,听,说课,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影视本身是人们喜闻乐风的艺术形式,其语言生动形象逼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3,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影视中的语言材料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是真正的日常会主,其内容极其丰富,语言地道,通俗易懂,容易上口,同时又经过加工,提炼,生动而准确,学生掌握后又 可直接运用于生活,这无疑为极其丰富,生动而又起初的交际语言素材。又如《走扁美国》 在教学方法上,以快速增进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但也同时兼顾了语法、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语法教学巧妙地结合在“学习焦点”(Focus in)一节中,毫不露教学痕迹地用轻松的歌谣、说唱、卡通、游戏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活泼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之中,接触大量活的交际语素,无疑又为学生提供了增加了语言信息输入,既能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又能促进外语消化吸收的机会。由于在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里上课,学生的实践机会多了,他们己不再是外语环境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这又为学生提供了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的良好条件。通过参与复述、问答、专题讨论等实际语言交际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根据情景运用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一定会提高增强。视、听、说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更新,丰富其语言背景知识,以适应新的交际需要。

笔者认为,交际语言教学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设备的作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优化学习环境,活跃学习气氛。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每周安排一定的外语影、视教学片、幻灯片;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外语广播,像新闻、故事、会话、所学语言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等,以便尽快提高学徒的听力,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二、访问外教。在高校执教的外国专家教师每周都有几次接待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练习口语及会话能力。三、每学期组织学生举办几次英语晚会、朗育会和演讲比赛,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四、组织英语角。英语角是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重要场所,在那里学生可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方式进行操练、切磋、巩固、提高。五、开展外语比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及各方面的交际能力,尽量让学生随时随地讲外语,每天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收音机收听一定量的外主广播,以便了解外语新闻的内容及语言特点。办外语黑板报、墙报,放外语广播,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外语知识的氛围之中。

总之,外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语文教学更是注重听说训练。随着电化教学的日益普及和发展,外语教学现代化势在必行。虽然视、听、说课是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新课型,但它表现出对提高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优势,是开展交际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说要搞好交际语言教学首先要抓好电化教学。作为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师必须加强理化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求发展、完善这一新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田海龙:《关于交际语言教学》

2. J. Richard and Rogers: 《交际语文教学》

3. 王守元、曹务堂: 《高师英语口语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体态语;负语用迁移;跨文化交际

Abstract:Bodylanguageisanimportantchanneltoexpresstheattitudesandfeelingsofhumanbeings.Itishelpfultouseandstudybodylanguage.Thispapercomparesthedifferencesofthewayofwalking,theeyecontactandtouchingbehaviorbetweenChineseandEnglishspeakingcountries,anddisussesthenegativepragmaticfailurecausedbythedifferences,soastocallreseachers’attentiontostudybodylanguage.

Keywords:bodylanguage;negativepragmaticfailure;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一、引言

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语言行为,二是非语言行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沟通情感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还常借助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一系列非语言手段。Birdwhistell认为,语言交际在人类整个交际过程中只占30%左右[1]。由此可见,非语言手段在人际交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语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它常常伴随并辅助语言传达信息。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经常借助体态语手段来表达所思所想。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出现语用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有可能帮助交际的进行也有可能阻碍交流。在前人的研究中,人们多注重用语言手段进行交际时语用迁移的情况,注重利用语言交际产生语用失误的研究,极少关注非语言手段,特别是体态语的语用迁移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英体态语的差异,讨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负语用迁移情况,试图找出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体态语负语用迁移的对策,从而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体态语的理论渊源

1.体态语的定义及分类

英语中与体态语相关的词有bodylanguage、bodymovements、gesture、bodybehavior、kinesics等;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体语学、身势学、身动学等。有人干脆用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言语交际)或paralanguae(副语言)、kinesica(身势学)代替体态语,在讨论具体内容时也往往不加区分。严格地说,上述术语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语(bodylanguage),包括英语中的bodylanguage、bodymovements、bodybehavior和汉语中的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另一类是身势学或体语学(kinesics)。

法斯特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2]伯德惠斯特尔创造了kinesics一词用以指研究体语的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将之定义为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萨莫瓦等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式化和代码化。”[3]

《现代语言学词典》中kinesics的定义为:“符号学用来指系统地使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传递意义,特别是与语言的结合使用(例如是微笑还是皱眉都会改变一个句子的理解)[4]。

总而言之,体态语是通过人体各部分发出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如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姿势等等传达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信息和文化信息。

从广义上讲,体态语包括姿态动作、手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嗓子的音质、谈话人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断接话时机的方法等[5]。Ekman和Friesen把交际中的身体动作分为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开势和适应势五大类[6]。也有学者把它分为面部表情、目光语、姿态动作、身体距离、手势等几个方面。体态语可分为先天习得和后天习得两类,也可以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动态体态语指我们提到的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身体距离、姿态动作,手势等。静态体态语,包括身体的静态、穿着打扮、装饰,以及某人的在抽烟或使用香水等上的爱好等等。

2.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语用特征

体态语按整体的交际功能可分为:表情功能、认识功能、指示功能、模仿功能、礼仪功能、替代功能、表露或掩饰功能、暗示功能[7]。体态语在交际中有五种基本功能:重复、补充、替代言语行为、调节和否认交际事件的真实性。按其具体表现可分为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重复功能、调节功能、否定功能[8]。

从话语意义的研究角度看,体态语的语用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象征性动作、情绪表露动作、说明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适应性动作又分为自我适应动作、变换式适应动作和客体适应动作。象征性动作常常代替言语行为,并且有很明显的文化特性。例如,表示自杀的动作,在日本是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在美国是用手握着手枪对准太阳穴。情绪表露动作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表露感情或情绪。调节性动作用在面对面交谈中维持或调节谈话,可以暗示讲话人继续讲下去,再重复一次等。适应性动作主要指交际中主体的反应方式等。

3.体态语的差异性

体态语的差异性是指动作姿态的不同而表意不同,也指相同的体态语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示的意思不同。从会话含意方面讲,体态语的特性主要有:社会性、民族性和模糊性[9]。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文化不同,其所表示含义也不同。许多体态语都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它因国家、民族甚至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人们用体态语进行交际的方式和含义也相差很远。当然,体态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造成交际障碍的差异性。对体态语差异性的理解错误,将直接导致信息传递的失败。

三、负语用迁移

“迁移”原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面:将一种问题情景中的知识或技能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中去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常常会理所当然地以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规约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语用迁移现象”。“语用迁移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10]65

根据对交际的作用,语用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规则获得成功,而负迁移则相反。语用迁移也可按照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侧面分为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语用语言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社会语用迁移指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参数的判断。”[10]65根据迁移对获得新语用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通常分为:正语用迁移,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促进作用的影响;负语用迁移,即已有的语用知识对新语用知识的获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起干扰作用的影响[11]。由于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常负面地迁移他们现有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导致了交际的失败和信息的误传。人们在交际中虽然能容忍一些语音及句法方面的错误,但违反交际规则则被视为无礼(badmanners)的表现。因此,有必要关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体态语的语用迁移研究。

四、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

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多达27万种姿势和动作,比人体所能发出的声音都要多。人体各种姿势和动作所表示的含义是复杂的。体态语就像语言一样,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12]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体态语的了解出错,就会产生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1.走姿

前苏联曾流传过一个笑话,说美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脚下的土地都归他们所有,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布罗斯纳安在中国调查发现,中国人也普遍感到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傲气十足”。他说:“在中国人看来,英语国家的人自由自在地行走时,神气活现,贪得无厌,垄断独霸,专横跋扈,盛气凌人。”英语国家的人则“可能将中国人的走路姿势看成是畏畏缩缩,羞羞答答,或者怕出风头。”[13]81-82因此,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以本族人走姿的习惯特点去要求对方,就会产生上述的误解,导致负语用迁移,成为交际的绊脚石。

布罗斯纳安曾问一名中国学生,他对英语国家的人行为举止最反感的是什么,这名学生感情冲动地说,他最为气愤的是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腹高挺,大摇大摆,“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这名学生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显然是将他对中国人走路的姿势的理解和认识,移用到了英语国家人民身上,因而产生了错误的观念。

2.目语

目语就是通过视线来传递信息。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人类深层心理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目光的微妙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人际间的交往有时用简单的目光交流就可以传递。英语国家的人与中国人相比,目光交流的时间更长,更频繁。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或者逃避推托,也可能表示羞怯。而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者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13]20-21。如在英格兰地区,礼貌的倾听者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并不时地眨眼以表示他对谈话内容很感兴趣;回避对方的视线,是不愿意对方看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若以其本族人眼神交流的特点来移用到中国人身上,会为中国人回看时间太短而反感,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多躲躲闪闪;而中国以本国眼神交流来衡量英语国家人士,则会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过程中总爱死盯着别人,产生负语用迁移,影响交际的进行。

3.体触行为

体触是借身体间接触来传达或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有的国家体触频繁,有的则较少。有学者根据这一差别,区分了体触文化和非体触文化。布罗斯纳安认为:“人们倾向性的看法是;中国人的特点是体触频繁,而英语国家的人的体触却较为少见。”他的依据是:“两种人初临对方环境时所遇到的强烈文化休克证实了这种看法:中国人感到孤独和隔离,而英语国家的人感到摩肩接踵,拥挤不堪。”[13]42-43

在英语国家,同性之间,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的体触行为,如手拉手、勾肩搭背、搂腰,被视为禁忌,一般人认为这是同性恋行为,但在一般的异性朋友中间却是容许的。中国异性朋友之间却只能握手,身体其他处不可触碰。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很常见:在公开场合,关系密切的同性青年男女常常体触频繁,女性挎着胳膊或搂着腰,男性互相搂着肩膀。英语国家的人见此情景常十分震惊,以为这是公然的“同性恋”行为。英语国家人民将本族人体触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规约移用到中国人身上,因此他们不能理解该类行为。

英语国家的人在通过拥挤的人群时,爱用双手触碰别人的身、手、肘或肩部,分开一条路。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用手分路,而用身体躯干挤过人群是很不礼貌的。反之,中国人对英语国家这种体触行为也是极为反感的。中英国家人士在此出现的分歧同样在于他们各自移用了本族体触的规范与文化,去套用到对方身上,因此导致了误解,产生负语用迁移。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比较了中英一些典型的体态语差异,探讨了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情况。由上可知,我们要顺利地进行交际尤其是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必须加强对体态语的了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凡人皆无法隐藏私情,他的嘴可以保持沉默,他的手脚却会‘多嘴多舌’”。体态语在人际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求我们重视体态语的研究和学习,减少身势语的负语用迁移现象,尽量避免交际的失败。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国体态语。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体态语都不明白的话,是谈不上对他国体态语的正确理解的,各国的体态语往往具有相通的部分。其次,在与目的语国人们进行交流前,最好较为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体态语,尽量记住典型部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取对方的信息,确保交际的进行。这也是我们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原因之一。再者,我们应在具体的环境和语境中去理解体态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学习体态语。通过学习比较各国体态语的异同,减少体态语的负语用迁移现象,尽量避免交际的失败。在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尽力避免成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扩大其差别,避免信息交流的失败,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促进各国人们的友好来往。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RL.KinesicsandContext:EssaysonBodyMotionCommunication[M].PennsylvaniaUniversityPress,1970:126.

[2]FastJ.BodyLanguage[M].Philadelphia;MevensandCompany,1970:102.

[3]Webster’sThird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M].G.&C.MerrianCompany,1979:214.

[4]The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0:325.

[5]孙瑞梅.英语身势语刍议[M]//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362.

[6]EkmanP,FriesenWV.UnmaskingtheFace:AGuidetoRecognizingEmotionsfromFaccialCluse[M].Paloalto,Calif:ConsultingPsychologistPress,1984:68.

[7]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11-14.

[8]李玲.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差异[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2-44.

[9]程千山.身势语与会话含意[J].外语学刊,2002,(2):36.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范红,李晓利.负语用迁移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正面影响[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