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10 20: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向型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向型经济

篇1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

篇2

*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6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1.7%,其中进口27.83亿美元,增长42.7%;出口34.35亿美元,增长40.8%,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2.5个和15.1个百分点。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9个,合同外资额103667.2万美元,同比增长57.5%;实际使用外资56070.5万美元,同比增长39%。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559份;新签合同额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同比增长80%;外派劳务9676人,同比增长30.2%;新设境外企业19家,其中中方投资额2839.27万美元。

二、外向型经济运行特点

(一)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出口连续8个月增速在40%左右。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仍占主导地位。*年,一般贸易出口26.13亿美元,增长37.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1%;加工贸易出口5.38亿美元,增长39.6%;其它贸易出口2.84亿美元。从企业性质看,内资企业出口占绝对优势。*年,内资企业出口26.8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1%,增长43.6%。外资企业出口7.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9%。

2、开拓国际市场效果明显,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年,出口亚洲18.03亿美元,增长47.6%,占全市的52.5%;出口欧洲7.6亿美元,增长66.1%;出口非洲2.31亿美元,增长31.2%;出口南美洲2.4亿美元,增长34.5%;出口北美洲3.18亿美元,增长0.8%;出口大洋洲8273万美元,下降8.9%。

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18.55亿美元,增长62.8%,占全市出口的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3亿美元,增长18.5%。纺织服装出口1.9亿美元,增长3.5%。农产品出口7213万美元,增长27.5%。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中,钢材出口7.65亿美元,增长42.5%;机械设备出口4.26亿美元,增长38.4%;牵引车出口2.75亿美元。

4、骨干企业出口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汽集团、省电建集团、中电山东公司和济钢集团等4家大企业全年出口15.24亿美元,增加出口4.95亿美元,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0.3个百分点。

(二)外资结构有所优化,发展后劲不容乐观

1、独资企业依然占主导。129个合同外资项目中,独资企业82个,金额84129万美元,占81.2%,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5.7个百分点,合资企业44个,金额13299万美元,占12.8%。实际外资中,独资企业44819.5万美元,占79.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3.2个百分点,合资企业10151万美元,占18.2%。

2、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有所上升。129个新批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62个,合同金额52796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50.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个百分点,属第三产业的项目62个,合同金额45613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44%。实际外资中,第二产业项目利用外资37397万美元,占实际外资的66.7%,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8673.5万美元,占实际外资的33.3%,其中房地产业9817万美元。

3、吸收外资仍以亚洲地区投资尤其是香港资金为主。合同外资中,香港79829万美元,占77%;欧盟3730万美元,占4%;美国2332万美元,占2.2%。实际外资中,港澳39437万美元,占70.3%,其中香港38623万美元;欧盟2675万美元,占4.8%;台湾2313万美元,占4.1%;英属维尔京群岛2200万美元,占3.9%;美国1836万美元,占3.3%;东盟1558万美元,占2.8%。

4、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自10月份开始扭转持续下滑局面。前三季度,我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下降23.6%和8.2%。最后一个季度,在山水集团增资19557.09万美元和重汽集团山东进出口有限公司增资6625万美元项目的带动下,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由持续下滑转为分别增长57.5%和39%。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

1、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和营业额大幅增长。*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19.53亿美元。随着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印度贾苏古达电站项目、巴西电站项目等大项目进入正常施工,营业额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同比增长80%。

2、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较好。*年,我市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9家,中方投资额2839.27万美元。在境外设立服务企业、网上购物营销公司、离岸公司等新兴投资方式相继出现,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3、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作用突出。山东电建总公司全年新签合同额12亿美元,其中印度巴考项目新签合同额7亿美元,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苏丹阿富拉燃油电站项目合同额5亿美元,是我市在非洲最大的的承包工程项目。

三、外向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资政策趋紧,对利用外资工作形成很大的制约。利用外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目前严格限制外商投资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我市近期在谈的外资大项目不少都涉及房地产投资,像天桥区同香港世贸谈的两个项目,投资额度大且都有房地产开发的内容,项目核准超出我市权限,办理审批手续的难度较大。*年我市房地产领域利用外资9817万美元,同比下降44.8%,只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17.5%,所占比重与去年相比下降26.6个百分点。房地产利用外资下降直接导致我市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比重的下降。虽然最后一个季度我市外资在个别大项目的带动下呈现正增长的局面,但利用外资的后劲依然不足。

2、土地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市建设用地增量空间较小,用地矛盾日趋紧张,尤其是实行招拍挂方式后,土地成本大大提高,对利用外资形成较大制约,加上我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同步等,致使项目难以落地,资金到位受阻。劳动力技术性、结构性短缺矛盾开始显现,随着我市服务业外包业务的不断拓展,IT等高级人才严重不足。

3、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将影响我市出口。7月1日起国家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7月23日,国家又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项目,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1853个税号的商品,并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加重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服装鞋帽等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使得本来就利润微薄的服装加工业雪上加霜;钢铁制品退税率由13%下调至5%,对我市的济钢集团、玫德铸造有限公司、鲁阳锻造等出口大户影响很大。根据企业的初步测算,退税政策调整后,加上加征的出口关税,济钢年度可减少利润3.48亿元,玫德公司仅下半年就会减少公司3600万元的利润,大大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国家政策的调整,对我市未来出口将造成较大影响。

4、投资环境仍然是制约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开发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项目能力不强;包括国际学校、涉外医院、适应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等高水平外资企业发展的生活办公设施等还不够完善;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社会的信用环境和开放氛围等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四、2008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预计仍将继续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可增长4.8%,世界经济的基本面仍然看好。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年仅这三个国家就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房市不景气引发的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滑坡是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但美国其他投资支出仍然强劲,整体经济不会出现太大的衰退,预计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在1.9%左右。欧盟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但受07年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08年欧盟经济有适当放缓的可能,预计2008年增长率在2.5%左右。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加快,出口大幅增加,预计08年经济增长率在1.9%左右。2008年,国际贸易仍将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全球贸易总量将增长约6.7%左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将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预计8%,国家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国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同时外商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均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吸引国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国内企业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与收购,进一步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各国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尤其是07年由美国发起的波及欧洲的针对“中国制造”质量与产品安全问题的发难,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动荡,人民币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国内经济存在着过热的危险,国家还将进一步调控“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将于08年起实施,土地政策的调整等都将影响我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五、2008年外向型经济指标安排

全市进出口总值在*年62.18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5%的增长速度,达到7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在*年34.35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4%的增长速度,达到39.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年5.61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5%的增长速度,达到6.5亿美元。

六、2008年外向型经济工作重点

2008年外向型经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加快调整进出口结构,提高我市产品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对外贸易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并把以质取胜放在首位。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加大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的出口,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抓住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机遇,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增强配套能力,提升加工贸易水平。大力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博览会、展销会,开展网上贸易。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进口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和原材料,扩大技术进口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进出口协调发展。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反倾销应诉的宣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贸易摩擦应对,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的能力。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抓好外商投资产业方向引导。在制造业方面,要拓展外资产业链条,促进外商投资由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采购、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延伸,并加强与我市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增强外资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遏制房地产市场外资的过快增长;要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软件、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我市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要抓住离岸服务外包迅速增长和我市获得的“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块金字招牌的机遇,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打造“*外包”品牌。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模式,促进外资跨国并购。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扩大港台、拓展日韩、突破欧美”的工作思路,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招商活动,扩大在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以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领域。四是大力推进利用外资到位工作。重点做好*年日本、韩国和香港招商活动中所确定的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推进项目进程,力促外资尽快到位。积极争取国外优惠贷款,抓好在建的二职专、“120”急救网络建设项目、济阳县人民医院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医疗设备项目,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提报我市在可再生能源、公用事业等领域的项目,改善我市的国外贷款结构。五是加快建设各类园区,培植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和配套服务,努力创造一流的园区发展环境。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的思路,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园区利用外资的载体和主渠道作用。

篇3

关键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一、前言

(一)外向型经济的定义

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而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二)外向型经济的理论基础:资源禀赋理论

一国出口的产品是它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生产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要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产品。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开展专业化生产,这一过程持续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为止。

二、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困境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以内需促进增长很有必要:首先,金融危机下出口的受阻;其次,“高储蓄—高资本—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1.“消费-增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说明,首先,看该函数的三个假设:第一,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即人们每多获得的一元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其值在0到1之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的增加少。第二,消费对于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第三,决定储蓄的决定力量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利率在影响储蓄方面的作用不大。

其次,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消费函数常写成:C=a+bY。其中,C是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a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到1之间。)

2.以内需促增长的现实必要

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2.9%)、防病、失业或意外(l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

三、结语 转贴于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和经济增长必须转型的困境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抓住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经济结构;增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3

理论上,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经济结构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变量,而经济增长速度却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波动。在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的阶段,经济将会呈现出上升态势,而结构逐渐僵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下行趋势。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使经济减速,而在长期里,结构调整会带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经济面临的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多重压力,而经济减速已经成为新常态的代名词。作为经济主要特征之一的外向型经济,是否也存在着结构与速度长期稳定的关系呢?本文将从结构与速度的关系入手,分析和判断广东外向型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异常变动还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结构指标的选择

结构指标选择外资结构、一般贸易结构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三个变量。其中,外资结构是指经济结构中外资所占的比例;一般贸易结构是指一般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例,这里主要是指出口结构的比例;高技术产品结构是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

(二)速度指标的选择

外资增长的速度、一般贸易增长的速度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速度。其中外资增长速度是指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增长率;一般贸易增长速度是指一般贸易年增长率;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是指国家界定的高技术产品的年增长率。上述数据在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均具有可得性。同时,由于是比值关系,增长速度是一个无单位量纲的指标。

所有数据均来自广东省统计年鉴,在必要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依据客观实际的处理。

二、广东外向型经济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检验

为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外资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的广东贸易数据进行检验。具体而言,对以下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外资结构、一般贸易结构和高技术产品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外资速度、高技术产品速度的相互关系。

(一)外资结构与速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1和表2可知,外资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并不存在协整关系,且外资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由表3可知,外资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同样外资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2)。由表4可知,外资结构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不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也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一般贸易结构与速度之间的协整检验

由表5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6)。由表7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一般贸易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6)。由表8可知,一般贸易结构与高技术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一般贸易结构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

(三)高新技术结构与速度的关系检验

由表9可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外资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弱或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10)。由表11可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10)。由表12可知,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

三、实证检测结果的解释及政策含义

由上述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外资结构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一般贸易结构与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协整关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速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资结构与外向型经济速度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一般贸易结构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与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与高技术产品出口速度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的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篇6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篇7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着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

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篇8

一、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01]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02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二、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私营企业在外经贸领域已经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勃勃生机,对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江浙一带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差距甚大。沿海私营经济已率先完成了第一次资本积累,正在进行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二次创业阶段。浙江省2002年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成,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上海市有外贸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已增加到2000家,2002年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倍,成为上海外贸出口的一个新亮点。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虽然呈现出良好态势,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数量仍然偏少,进出口总量仍然偏小,真正形成规模和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不多。2002年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区GDP比重仅5%,私营企业出口总额仅1.3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5.3%,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大,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调研中私营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资金筹措困难。私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家底原本不厚,加上贷款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私营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来源看:70%以上的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只有30%左右的企业靠银行贷款筹措。筹资融资难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据资料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仍然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处于最难获得贷款的部分。私营企业常常因出口退税滞后,占压大量流动资金而无法进行原料收购,组织正常的生产运营,有时会出现有出口订单而不敢接、产品有市场而无力生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模小、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外经贸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较为落后。

由于缺乏外经贸专业人才,许多私营企业对国家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了解不多,对产品报关、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业务操作规程知之甚少,虽然产品在国际上有市场,企业却无法组织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常常通过委托别的外贸公司或临时聘用一些熟悉外贸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出口业务,无形中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从长远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除鄂尔多斯、鹿王、华蒙金河等一些大企业外,大多数私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的还延续着家族式管理、生产队长式管理和小作坊式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发展眼光,常常注重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开拓长期稳定国际市场的意识,很难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五)信息不灵,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已经逐渐迈入成熟阶段。在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信息更新是日新月异的。而我区大部分私营企业自创业之始即存在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很难和外贸联系在一起。这种先天性不足,客观上造成企业只会生产,不会核算,只顾销售,不计成本。企业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方法、渠道和手段,使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在新经济浪潮面前,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品雷同单一,在全国叫响的知名品牌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经济质量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适应,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不敢放手发动、放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我区乌盟有很多从事肠衣生产外销企业,长期以来,肠衣一直按照农畜产品对待,享受13%的增值税率。从1998年开始,国家把肠衣加工企业作为工业品加工企业对待,将肠衣产品类推为工业品,增值税率相应提高到17%。之后河北、新疆等肠衣主产省区从扩大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保护地方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仍将肠衣产品作为农产品对待,仍实行出口征13%退13%的零税率政策,而我区则实行征17%退13%的差额税率政策,不仅使我区肠衣生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影响了我区肠衣产品的出口,而且使更多在乌盟投资兴办类似肠衣产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在出口企业征收所得税方面,今年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二连浩特市也出台了各自的征收办法,出口企业反响较大,是否可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尽管私营企业进入外经贸领域时间很短,但其所做贡献之大,生命力之强是勿庸置疑的。外向型私营企业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呵护。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发展外向型私营经济的认识。

(二)进一步改善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环境。

同时,应切实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统计等各项制度,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

(三)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在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扶持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同时,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对外向型私营企业予以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担保资金。同时应借鉴广东在扶持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成功做法,尽快建立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贴息资金,鼓励各商业银行扩大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私营企业出口退税难问题。从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广东省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资助外向型私营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销会,采用国际标准,申报国外知识产权,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展进出口业务培训等。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和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外向型私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按照[2000]59号通知的有关规定办理,3年内免征营业税。

(五)继续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积极引导私营资本加快进入。鼓励和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投资我区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我区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探索和推进在电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领域引进私营投资。依托我区口岸优势,扶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参与对俄蒙的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大力拓展俄蒙市场,进一步扩大向北开放。

(六)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水平。

人才是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人才匮乏是制约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外经贸、税务、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应协同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企业全面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行为。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出口信息体系等工作,使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人才机制和创新机制,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运用现代管理模式,使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纺织 应对策略

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贸纺织服装企业是外向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变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稳定外贸进出口增长,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竞争力,成为我国抵御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一、外贸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

1. 企业用工成本加大。第一,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劳动法》威海市确定了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760元,规范了工资标准且近年来工人工资上浮明显,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以及规范化的工作时间和成倍增长的加班工资直接导致了纺织行业的劳工成本增加,因此新《劳动合同法》的执行直接增加了纺织服装行业30%的劳工成本;第二,车间长期熟练工人较少、雇佣成本也较高,而短期工人需要消耗培训成本,而且不固定工作每年要固定招聘,这都给企业带来生产困难;除此之外,对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还存在规模较大、用工数量多、工人管理成本更大等原因。

2. 金融危机迅速传递,国际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受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影响,进口国经济疲软,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外贸纺织服装产品需求大幅下降。美国市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重点对象,支撑着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贸易。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美国订单大幅缩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的持续走弱也无可避免地拉低全球经济。受此影响,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及日韩等国,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状况,引发对我国外贸产品的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经济形势的全面恶化,纺织服装的国际需求持续疲软,加剧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压力。

3.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有第一国内同行业内同质企业和同质产品的增加,造成同业竞争加剧,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第二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日益增多,进口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保护手段对对我国纺织品实施限制的意图越发明显,阻碍了我国出口规模扩大。据海关统计报道,2009年在WTO的贸易救济框架之下,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需警惕深陷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泥潭。第三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一度贬值,造成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

二、企业应对策略

1. 建议国家调整相关政策,帮助纺织企业走出困境。一是国内原棉每年缺口达350万吨左右。国家应放开棉花进口,取消配额限制,使棉花流通体制完全市场化,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取消进口棉花吨价低于11397元按5%-40%征收的滑准税,应按同一税率1%征收,并适当提高棉纺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帮助棉纺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应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融资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服务。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政府引导、资助为引擎,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信用担保和创业服务为两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为支架,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高校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可参考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建立小企业管理局和小企业发展中心。可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法律等服务。

2. 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纺织服装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市场议价能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目前企业的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部分落后的技术装备既增加了企业成本,也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企业第一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如威海泰福、威海迪尚,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提高产品品质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改变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方式,提高企业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开拓力,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使纺织产品逐步迈进高端供应链。第二必须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推动企业效益的好转。

3.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调整,改变初加工产品过大的局面。产业布局不协调、市场无序竞争。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对纺织产业发展持鼓励态度,但是忽视企业质量、企业经营人员素质等“软问题”,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从而直接导致行业的过度竞争。从投资结构上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品占绝对优势,棉纺产能迅速扩张。部分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企业的经营风险。纺织服装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重点扶持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益。

4.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企业间合作,尤其是建立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把合作营销作为发展战略,为了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并保持原有的灵活机动性,应采取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企业有完整的功能产生如生产、促销、渠道建设、产品开发设计等功能。但每一个企业内部并无执行这些全部功能的组织机构,而是仅仅保留企业优势所在的功能环节,其它功能则借用外部资源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外向型 经济人才 素质 开发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外向型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外向型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大量的经济人才来进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设。应该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素质培养,应该在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多渠道下进行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开发。在不断地提升外向型经济人素质的同时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外向型经济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1、政治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外向型经济人才应该具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人才应该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同时外向型经济人才还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上进行对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同时在进行对外的经济贸易中应该自觉地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条款以及法律规定,要积极的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安全。同时在进行外交的活动中应该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一切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大局,进行双边经济的友好发展原则。

2、战略策略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外向型经济人才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战略策略。所谓的战略决策指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有好的决断,从而能够引导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战略决策能力要求,外向型经济人才的视野要开拓,同时在对际市场的考察中应该具有较强的审查能力,能够及时的找准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方向。在进行国际市场的考察中能够对国际市场的发展进行良性的预测,同时能够对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在发展中能够不断地壮大。

3、开拓精神

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拓精神,指的就是外向型经济人才在其经济管理中要具有指挥和发展精神。外向型经济人才在经济的发展中要具有独特的经济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在管理中对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创新工作的管理,对经济的发展形势要具有预见性分析。在工作中还要善于动脑将经济的发展做好决策,同时还应该积极的把握住发展的机会,克服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外向型经纪人才的开发途径分析

1、发展多层次的外向型人才教育

在开发外向型经济人才中可以在教育上进行人才的发掘,在教育中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外向型经济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应该大力的发展外向型人才的多层次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对外向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培训,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开发力度。其次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中应该发展起职业教育,所谓的职业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进行人才的教育培养。要按照相关的需求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最后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中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实践证明开放式办学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人才中的有效途径,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向国际化的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在其教育的形式上应该注重创新,不应该再继续沿用老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因此应该建立起专门的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训基地,同时还要与一些知名的国外大学进行联合的人才培养。

2、在政策上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引进

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应用靠自己的培养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应用中应该放宽其限制政策,积极的引进人才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人才的引进方式上应该采取公开的招聘在国外引进人才,也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来到我国进行讲学和办理讲座。同时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还应该聘请相关的专家来到企业进行现场的指导,用这种方法来弥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人才不足现状。另外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中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交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转变,在参加各个国家举办的学术交流中进行人才的引进和挖掘。

3、充分的挖掘外向型人才的潜力

在解决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问题上,不仅要从人才的引进和教育上进行,同时还应该针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人才进行潜力的挖掘。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潜力挖掘中要进行积极的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要迅速的改变人才的发展现状,保证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在进行人才的分配中应该注重对现有人才的使用,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有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作用。这也是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中重要的一个措施。把现有的外向型经济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每一个现有的人才在其工作中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够为岗位的发展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在进行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多方位多层次的进行人才的引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该大力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尽量的挖掘外向型经济人才内在潜力,只有在不断地人才发掘和应用中,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内在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亚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开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