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接入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1 00: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线接入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WiFi 无线网络 UWB 宽带接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5
1 家庭组网技术的未来
UWB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能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ps至数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UWB具有抗干扰性能强、传输速率高、带宽极宽、消耗电能小、发送功率小等诸多优势,主要应用于室内通信、高速无线LAN、家庭网络、无绳电话、安全检测、位置测定、雷达等领域。
UWB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第一,带宽高。
UWB使用的带宽在1GHz以上,高达几个GHz。超宽带系统容量大,并且可以和窄带通信系统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
第二,抗干扰能力强。
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与IEEE802.11a、IEEE802.11b和蓝牙相比,在同等码速条件下,UWB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
第三,能耗少。
UWB不使用载波,只是发出瞬间脉冲电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发送出去,并且在需要时才发送脉冲电波,能耗大大降低。
第四,保密性好。
采用跳时扩频,接收机只有已知发送端扩频码时才能解出发射数据;系统的发射功率谱密度极低,用传统的接收机无法接收。
2 常用家庭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为了达到没有家庭信号盲区的要求,无线组网技术利用无线路由或无线AP实现家庭的无线覆盖,实现多个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与共享。从家庭网络的组网结构、无线设备的设置方法及特定适用环境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2.1 单一无线路由组建移动家庭网络
该方案采用单个TOTOLINK N200R型无线路由器组建星型无线家庭网络。移动终端可通过该无线路由器直接接入到Internet,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单一无线路由器组建家庭网络结构图
首先用一根网线连接无线路由器的WAN 口和交换机的一个LAN 口,完成物理链路连接。无线路由器主要配置过程如下。
第一,启用无线功能及SSID广播,配置局域网端口地址为192.168.0.1,配置SSID为shiyan0,信道采用11模式。
第二,启用无线局域网密码保护,如图2所示,配置加密方式为WPA-PSK/WPA2-PSK并设置密码。
图2 shiyan0无线路由器配置
第三,为使路由器动态分配局域网IP地址,启用动态主机配置服务功能。配置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启用shiyan0动态主机配置服务
该方案组建的家庭网络既可以提供有线联网服务,又可以提供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需求。适用于宽带需求不高、资金有限的普通家庭网络组建。
2.2 家庭网络无线路由器中继组建模式
该方案选择性能优异的TOTOLINK N200R型号无线路由器来构建,其中主路由器与外网接口连接,辅助无线路由器通过桥接方式与主路由器相连,从而实现中继组建模式,完成对家庭范围内的无线覆盖,如图4所示。
图4 两个无线路由器中继网络结构图
主路由器的配置过程:
第一,启用无线功能及SSID广播,配置局域网端口地址为192.168.0.1,配置SSID为shiyan0,信道采用11模式。
第二,启用无线局域网密码保护,配置加密方式为WPA-PSK/WPA2-PSK并设置密码。。
第三,为使路由器动态分配局域网IP地址,启用动态主机配置服务功能。
辅助路由器的配置过程:
第一,启用无线功能及SSID广播,配置局域网端口地址为192.168.0.101,配置SSID为shiyan1,信道采用11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shiyan1无线路由器配置
第二,启用无线桥接功能,扫描SSID为shiyan0的主路由器,选择连接。如图6所示。
图6 shiyan1无线路由器中继配置
第三,设置的密码必须保持一致,禁用动态主机配置服务。具体配置过程如图7所示。
图7启用shiyan1动态主机配置服务
通过该方案构建无线家庭网络可以用于有线网宽带接入,也可提供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需求。同时,由于辅助路由器无线桥接功能的启用,使移动终端的接入范围明显扩大。经实际验证,如果主路由器放置合适位置,该方案可以使150平方米左右的家庭中没有信号盲区。
3 家庭无线网络性能分析
通过采用Ix Chariot测试软件测试两种家庭无线网络中平均传输速度、平均吞吐量及平均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来分析两种方案。组网方案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性能测试结果统计表
[[\&方案一\&方案二\&平均传输速度(Mbit/s)\&25.246\&8.416\&平均吞吐量(Mbit/s)\&18.082\&6.028\&平均响应时间(毫秒)\&0.652\&2.082\&]
]
通过对测试指标与传输路径综合分析可得出如下两条结论:
第一,经过中继设备的转发,网络响应时间会成倍的增加,而平均传输速度与平均吞吐量会显著降低。
第二,在相同的环境中,无线AP比无线路由器的传输效果更好。
4 结语
由于中继设备的转发对局域网传输性能的影响,家庭无线局域网组建时,避免中继设备的多次转发才能获得高速的宽带接入速度。此外,当移动终端接入数量超过限制时,宽带接入速度会显著降低。因此,必须对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
分析两种方案所适用的特定家庭构造环境,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不要求完全无线覆盖的中小户型家庭(允许存在无线盲点),可采用单无线AP接入就能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传输效果。
第二,对明确要求完全无线覆盖的中小户型家庭(不允许存在无线盲点),采用两个无线路由桥接中继方式。如果住宅面积较大,还可以用无线AP将辅助路由器替换。从而达到增大无线覆盖范围的目的。
第三,对隔挡物较多的双层复式结构住宅,楼层间的信号衰减比较大,可采用多级中继模式来实现无线覆盖,但网络响应时间会增大,传输性能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张国冶.家居无线局域网组建[J].山西电子技术,2006,(1).
[2]黄旭.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N].企业导报,2011-6.
[3]王兴伟.新一代互联网原理、技术及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300M无线路由器TOTOLINK -N200R [DB/OL]. http://y1856
/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290.
篇2
关键词:无线 宽带 WiMAX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054-02
1 WiMAX的慨念
WiMAX称为全球微波互联接入,又称IEEE802.16标准或者宽带无线接入标准。WiMAX是采用无线方式来代替有线实现“最后一公里”接入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来提出的一种空中接口标准。可用于将IEEE802.16a无线接入热点连接到互联网,还可作为线缆和DSL的无线扩展技术,实现无线宽带接入。WiMAX作为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传输距离可达48Km,还具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等。
是否支持移动特性,IEEE802.16标准可分为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WiMAX技术起点较高,采用具有代表今后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WiMAX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
2 WiMAX技术
2.1 WiMAX工作原理
WiMAX传输速率更快,传播距离更远,可供使用用户数更多,许多地方无任何宽带网络接入,WiMAX能消除这些盲区。
WiMAX系统组成;WiMAX发射塔,从慨念上看和移动手机发射塔相似。单台WiMAX发射塔可覆盖约8,000平方公里。WiMAX接收机;接收机和天线可是一个小盒或者是一张PCMCIA卡,也可像无线上网接入方式一样内置。
WiMAX发射塔台可使用高带宽的有线连接直接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使用视线微波链接和另一个WiMAX发射塔连接,这种和第二个发射塔的连接(通常称为回程),以及单台WiMAX发射塔可覆盖的约8,000平方公里能力,使得WiMAX能够覆盖较边远地区。
WiMAX实际上可以提供两种无线服务形式,1是非视线型无线上网,计算机上的小天线可与发射塔连接。在这种模式下,WiMAX使用较低频率范围―2GHz至11GHz(与无线上网相似)。较低波长传输不容易被障碍物干扰。2是视线型服务,一般安装在房顶的固定抛物面天线指向WiMAX发射塔。视线型连接功率更强、更稳定,因此可在错误更少情况下发送大量数据。视线型传送使用较高频率,范围可达66GHz。频率越高,干扰越小,同时又有较大的带宽。
无线上网型接入方式局限于大约6Km至10Km范围,通过使用更强的视线型天线,WiMAX发射台可将数据发送到以该发射台为中心,半径48Km范围内WiMAX发射台的路由器上。
广域网扩大局域网最后一步就是建立广域网(GAN)。这种网络具有足够的带宽以提供可与电缆调制解调器服务的互联网接入。
2.2 WiMAX应用模式
固定接入业务是WiMAX基于802.16标准最基本的业务模型,网络模式与现有的点对多点固定无线接入相似。终端设备可选择连接到最好的中心站,WiMAX固定应用模式的用户及场景包括;小区EI/IP的承载线路,作为DSL的替代者进行无线宽带接入网络覆盖,作为有线网络无法进入的地方链路备份。
采用OFDM、MIMO技术以后,增强了抗多径的能力,能够非视距传输,提高频谱利用率。
2.3 工作频段
802.16工作频段采用的是无需授权频段,频率范围在2GHz至66GHz之间,而802.16a则是采用2GHz至11GHz无需授权频段的宽带无线接人技术,频道带宽可根据需求在1.5MHz至20MHz范围调整。即此802.16所使用的频谱可能比其它任何无线技术更丰富,具有如下优点;(1)对于已知的干扰,窄的信道带宽有利于避开。(2)当信息带宽需求不大时,窄的信道带宽有利于节省频谱资源。(3)灵活的带宽调整能力,有利于协调频谱资源。
2.4 多址方式
在OFDM技术基础上结合频分多址(FDMA),将信道带宽内可用的子载波资源分配给不同用户使用,就是OFDMA。根据具体的子载波分配方式,OFDMA又可分为子信道OFDMA和跳频OFDMA。
在多址方面,802.16/e在上行采用时分多址(TDMA),上行信道被划分成多个时隙。初始化、维护业务传输等都是通过占用一定数量时隙来完成。占用数量由基站的MAC层统一控制,并根据系统性能优化要求而动态改变。下行信道采用时分复用(TDM),基站送给不同用户的信息被复用成单个数据流,通过下行信道广播发送给扇区内所有终端。
2.4 链路层技术
TCP/IP协议特点之一是对信道传输质量有较高要求。宽带无线接人技术面对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必须适应TCP/IP协议对信道传输质量要求。在WiMax技术的应用条件下(室外远距离),无线信道衰落现象非常显著,在质量不稳定的无线信道上应用TCP/IP协议,其效率可能十分低。WiMax技术在链路层加入了ARQ机制,减少达到网络层的信息差错,可大大提高系统业务量。同时WiMax采用天线阵、天线极化方式等天线分集技术来应对无线信道衰落。提高了WiMax的无线数据传输性能。
2.5 QoS性能
WiMax可以向用户提供具有QoS性能的数据、视频业务,WiMax可提供三种等级服务;CBR(固定带宽)、CIR(承诺带宽)、BE(尽力而为)。CBR的优先级最高,任何情况下网络操作者与服务商以高优先级、高速率和低延时为用户提供服务,保证用户订购的宽带。CIR次之,网络操作者以约定的速率来提供,如果速率超过规定的峰值时,优先级会降低,还可根据设备带宽资源情况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传输带宽。BE则具有更低的优先级,这种服务象传统IP网络的尽力而为服务,网络不提供优先级和速率保证。在系统满足较高优先级业务用户条件下,尽量为用户提供带宽。
3 WiMAX系统网络结构
WiMAX系统网络结构包括;WiMAX终端、接人网、核心网。
作为核心网的连接服务网络提供WiMAX网络及其它IP网的互联以及用户认证、管理、漫游等服务,终端直接提供给用户使用,基站为终端用户提供无线接人服务。各个基站可根据情况直接相联也可通过核心网相联。目前,对核心网只提供了网络构架及一些功能要求,标准仍在发展完善中。有关WiMAX的产品主要是基站及终端设备。基站建设规划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接人服务。
射频收发模块负责电磁信号的收发及处理,它和物理层基带模块交互的是中频信号。设计时可考虑采用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和扇区化等技术来提高频谱利用率,以提高抗干扰性并增加网络容量。
物理层基带与MAC层处理模块是基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802.16协议功能主要由它们来实现。随着芯片集成能力提高,它们与存储系统可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在基带处理芯片选择上,要注意的是;采取何种调制方式、双工方式、可支持物理信道带宽、OFDM处理性能等。
802.16采用了QPSK,16―QAM与64―QAM调制技术。QAM正交振幅调制技术机理较复杂,可充分利用带宽,抗噪声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采用。
802.16标准支持的双工模式为;时分(TDD)、频分(FDD)及半双工FDD(H―FDD)三种。TDD方式成本较高,但接收和发送的带宽可同时使用,具有极大数据吞吐量。设计时一般基站采用FDD模式,终端较多采用成本较低的H―FDD或FDD模式。网络处理器负责数据上层处理及以其它网络互联,设计时可把MAC层软件部分嵌入网络处理器中。
设计时采用低功率的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多载波情况下射频部分设计也相当关键。另外,WiMAX终端要考虑提供给不同环境中用户使用,主要接口要多样性。
4 WiMAX的优缺点
4.1 WiMAX优点
(1)实现更远传输距离。WiMAX所能实现的48公里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需少数基站就能实现全城覆盖,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范围得到扩展。(2)提供更高速宽带接人。WiMAX的最高接人速度是70Mbps,速度是3G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是一个惊人的进步。(3)较好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人服务。它可以将Wi―Fi热点连接到互联网,还可以作为DSL等有线接人方式无线扩展,实现最后一公里宽带接人。(4)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WiMAX比较Wi―Fi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及较安全性,从而能够实现多媒体较好的信息服务。(5)从产业链来说,WiMAX还需要经过像TD―SCDMA产业链的规模实验过程。
4.2 WiMAX缺点
(1)从标准来说WiMAX技术是不能支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无缝切换。因为速度只有50公里/小时,如高速移动,WiMAX达不到无缝切换要求,与3G三个主流标准相比,其性能相差很远。(2)WiMAX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一个无线局域网技术。(3)WiMAX要到802.16才能成为具有无缝切换功能的移动通信系统。
5 WiMAX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5.1 WiMAX的应用
跟其它接人方式相比,WiMAX宽带无线接人技术具有部署速度更快,扩展能力更强及灵活性更高等优点,典型应用有;
5.1.1 Intemet接人
主要针对有综合布线的小区及大楼,在楼顶安装WiMAX用户端的室外单元ODU,并安装用户侧室内单元和以太网交换机,利用现有综合布网线接人用户,通过无线空中接口提供宽带服务。
WiMAX真正实现了宽带无线化,使互联网摆脱了线的束缚,同时WiMAX又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高带宽,使终端用户体验到高科技所带来的极速体验。
5.1.2 村村通、户户通工程
对于农村及边远山区的低端用户来说,农村通信服务要求系统覆盖范围大,不依赖线缆架设,接人速度快,成本较低。WiMAX(802.16―2004)技术非常适合这一工程,可提高农村服务质量,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5.1.3 视频实时监控
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大多只在现场模拟监视,传输的监控信息简单,不能清晰传输大流量的实时图像,监控效果比较低。
WiMAX网络让大信息量的视频传输成为可能,可让传统的视频监控在WiMAX技术的无线宽带上得以延伸,实时监控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覆盖大部分行业。
从另外一方面看,WiMAX可无需铺设线路,通过无线传输给实时监控业务提供快捷方便的接人手段。
5.1.4 LAN局域网互联
一个单位如在地域内有多个部门,利用WiMAX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可较方便实现单位与各个部门的局域网连接。
5.1.5 窄带业务或基站互联
通过WiMAX宽带固定无线接人系统提供EI接口,可满足GSM移动基站的接入,将来支持3G网络基站互联。
5.1.6 IPTV应用
随着用户规模扩大,IPTV等多业务的承载网络将走向多边化。每个IPTV视频流用户的网络带宽需求约2Mbps左右,WiMAX技术能提供足够带宽给IPTV的宽带接人方式。
5.2 WiMAX发展趋势
对于WiMAX进入TD领域,从技术支持角度来看,WiMAX跟TD同属一个系列,从这里带来几个含义,1是证明了TD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采用TD模式。2是TD系列产业增加了新的技术,对TD是一种压力及动力,此举对两种技术之间都取到一种促进和发展作用。3是WiMAX基于固定数据接入发展而来,TD是从高速移动的语音和部分数据向更高数据方面发展。现阶段存在一定互补性,有一定重叠,在现实阶段并不大,WiMAX要做到像3G在高速移动状态下很好的传输语音和数据,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WiMAX发展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武海斌.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3,(10).
篇3
【关键词】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
引言
当前我国铁路列车逐渐向高速化的方向发展,列车的行驶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铁路交通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铁路通信过程的顺畅十分重要。基于对实现铁路高速化以及通信便利的考虑,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铁路通信网络以便人们在火车上有效提供信息交换服务,提高运输效率。这种通信网络必须引进当前先进的技术,进行传统铁路通信工程全面有效的改进,使旅行乘客享受类似办公环境的信息交流模式,而先进的铁路通信工程无线通信传输和接入对实现铁路通信网络的升级意义重大,不仅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还能带动铁路通信网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铁路通信顺畅便利。
1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无线接入技术就是在接入网络中引入无线传输媒体,给用户带来固定或移动的终端服务,而铁路由于可以高速运行,在铁路通信网络中很大部分应用着无线接入网络。铁路通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为乘客、铁路业务、应急救援和交通维修等火车上的工作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保障铁路运输的高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火车交通的安全。此外,我国铁路通信工程的无线接入技术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为了给铁路的安全运行以及通信功能提供更强的保障,铁路通信需要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和业务以满足高速列车的通信需求。
2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的特点
2.1覆盖范围广
我国由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成,有的省市跨度大达数千公里,其地域辽阔显而易见,而且每个省都设置有自己专门的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实现对铁路交通的运行管理,因此各省市直接铁路局管理模式的差异以及指挥标准制度的不同使得铁路工程难以实现覆盖范围广大的无线接入。基于对我国全面开展的铁路工程无线接入技术的管理更加方便的角度,有必要对传统的无线通信呼叫模式进行改进,首先需要制定铁路工程无线通信传输模式统一的标准,设立主控中心实现对对路由的统一管理以及地址分配,保障整个铁路干线无线通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系统性,提高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的效率。
2.2数据传输效率高
目前我国铁路通信工程发展迅速,设置列车上的无线电台设备给铁路的通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方面对语音的传输效率有着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列车员直接可以通过无线电台设备及时报告火车的进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火车行进的安全。此外,随着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的进步,同时引进了数据传输功能,实现了对火车行进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各种类型的数据都可以通过数据传送功能发送到调度中心,实现了对火车的有效监控以及对异常数据的及时纠正,保证了火车交通的安全。
2.3适应性强
铁路的行进过程受到车务、电务、工务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还需要复杂的运行体系以及支撑系统,需要多个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铁路的运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也要求铁路通信工程中的无线接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以便能顺利处理各个单元对通信工程的不同需求在,实现各单元之间正常的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同时还需改善以前的通信设备的缺陷,更好地满足不同单元的个性化需求,保障铁路通信过程的顺利,提高铁路运营的统一管理的效率。
3铁路通信工程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
3.1GSM-R技术
当前我国铁路通信应用最广的就是GSM-R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基于GSM技术,连接铁路网络,进而开发铁路无线通信,对高速行驶过程中列车的无线通信效果十分显著。此外,GSM-R无线网络还包括呼叫处理、语音广播等方面的功能,为铁路通信工程的无线接入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2GSM-R技术的应用
GSM-R技术在定位追踪方面效果明显,该技术寻址功能非常强大,广泛应用于铁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铁路系统的管理效率。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登录系统实现与主机语音呼叫的功能,实现地址定位追踪。比如将不同的号码与不同的火车司机相对应,当司机用号码登录相应的系统,就会建立该号码与系统的联系,与主机连接,实现语音通话功能寻址和数据传输寻址,因此也就能实现准确的定位追踪。GSM-R技术在调度通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调度员通过语音或广播呼叫所有司机的整组呼叫,以及通过语音或广播呼叫制定司机的点呼叫。因此该功能不仅能提高火车管理的统一协调,还能使司机建立与列车之间的数据联系,为火车的指挥监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安全性较高。紧急呼叫是铁路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应对紧急突况的必要手段,其级别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列车广播呼叫。而GSM-R技术实现紧急呼叫的形式是由移动台的操作模式决定的,分为调车模式下按紧急呼叫按钮的调车紧急呼叫,以及其他情况下的列车紧急呼叫。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们重要出行方式之一的铁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重大,提高铁路通信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线接入作为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覆盖范围广、传输效率高的优势也在使得它在铁路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有效提高铁路通信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改善铁路通信的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铁路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和社会的建设成本。铁路通信工程中无线接入技术的正确应用对促进我国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后的铁路通信工程的发展中,也需要结合铁路运行现状不断进行改进完善,使我国铁路工程的通信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西龙.铁路通信工程中的无线接入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3(13):94.
[2]郭威.浅谈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30.
篇4
关键词 铁路通信;集群移动通信;GSM-R
中图分类号 U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221-01
1 铁路通信接入网简介
通信网按网络功能分为三大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传输网和交换网统称为骨干网,接入网则是指通信网中骨干网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通常包括用户线传输系统、复用设备、交叉连接设备或用户/网络终端设备。接入网的接入方式包括有线接入网技术(普通电话线接入(ADSL)、光纤接入(FTTH)、光纤同轴电缆(HFC)、混合接入、无线接入等。
铁路专用通信网是把铁路各级指挥、管理机构和车站、车场、工区以及机车司机、车长及沿线作业人员等用户沟通起来,根据需要相互间灵活地传输、交换、处理各种信息的综合性专用通信网络。铁路专用通信网不同于公用网,公用网中,固定用户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这部分用户位置固定,网络相对稳定,而铁路通信网是为旅客和铁路公务、应急抢险、行车维修等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通过提高服务等级和运输效率,保证列车的安全,达到高效运营而建立的。它是一种集列车公务通信和区间移动作业通信为一体的列车移动通信系统。铁路通信中,由于列车运动速度很快,尤其是高铁的投入使用,使得中国铁路迈入了高速行驶的时代,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还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
2 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与应用
1)铁路通信网引入无线接入技术之后,最先使用的无线技术采用的单信道模拟制式无线通信设备,主要是为满足话音通信设计的,它的频段和频点固定分配给了无线列调、站调、公安等无线系统使用,各个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共享,造成频率资源的极大浪费,该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并未作任何鉴权加密处理,对用户无需进行身份识别,因此话音业务可以被接收和窃听,给行车带了极大的隐患。之后,无线接入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无线接入部分采用了400 MHz无线列调系统,它完成车站值班员与进入其管辖区段的列车车长以及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联系,当列车即将进站或即将出站时,这些通话才进行。否则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则在列车运行于区间时,通话一般不进行。
2)随着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从前单一的无线列调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无线通信的需要,这样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适合于铁路现代化运营指挥需要的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系统采用了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小区制,利用集群通信方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式、CDMA移动通信方式,实现调度中心与车站值班员之间、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话功能、线路管理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功能,同时还实现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室之间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
但是这一系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3)随着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2009年12月,武广高铁的通车运营,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2012年9月,郑武高铁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速铁路发展的时代,这也预示着中国的铁路通信网必须具有更强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以适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GSM-R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GSM-R(GSMforRailways)通信技术起源于欧洲,是一种基于目前世界最成熟、最通用的公共无线通信系统GSM平台上的、专门为满足铁路应用而开发的数字式的无线通信系统,针对铁路通信列车调度、列车控制、支持高速列车等特点,为铁路运营提供定制的附加功能的一种经济高效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 它在GSM Phase2+的规范协议的高级语音呼叫功能,如组呼、广播呼叫、多优先级抢占和强拆业务的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位置寻址和功能寻址等功能,主要提供无线列调、编组调车通信、区段养护维修作业通信、应急通信、隧道通信等语音通信功能,可为列车自动控制与检测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并可提供列车自动寻址和旅客服务。目前,广深港高铁、青藏线、大秦线、胶济线、郑西线、京沪高铁、郑武高铁等铁路线路均采用了GSM-R技术。
任何一种系统都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GSM-R也不例外,它存在有四个问题:①无线传播:由于无线信号是不稳定和多变的,如何保证各种环境下无线覆盖的连续性在网络规划设计上有待实践,如何克服因为列车速度的提高,逐步增大的多普勒频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
②和列车控制系统的有效结合:列车控制系统是客运专线乃至未来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关键部分,我国正在实现的中国列车控制系统规范CTCS3/4级,当前已实现的时速约为300千米/小时-350千米/小时,如何在更高速的客运专线上利用GSM-R系统高可靠性地实现列车控制信号的车-地传送以及在重载货运列车上实现多机车同步操作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③GPRS/EDGE在GSM-R中的进一步应用:GSM-R可以利用GPRS/EDGE传输非实时的数据,但必须解决高速情况下高误码引起的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
④GSM-R和3G网络的结合,?我国已经分别发放了TD-SCDMA、WCDMA、CDMA2000三种3G通信制式,3G制式具有更高的传送效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网络性能,特别是TD-SCDMA制式,是由我国占主导地位的通信制式,如果能将GSM-R平行搬移到TD-SCDMA上,无论从网络的安全性还是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3 铁路无线通信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铁路通信网应该是向着与公众网相融合的方向,使得用户无论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而满足这一要求,现行的GSM-R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唯有第三代CDMA()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铁路通信的无线接入技术部分的发展方向也就是TD-SCDMA。
参考文献
[1]浅析GSM-R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J].数字铁路网通信.
篇5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 网络 接入技术
1 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研究
1.1 认证
认证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身份保证,用户拥有一个独立的身份,当用户访问无线局网之前,需要获得身份认证。当认证通过了,用户才可以获得相关权限,计算机会对用户进行授权,允许该用户登录网站。在认证中有几种认证方式,第一种是基于PPPoE的认证。这是出现最早,技术最成熟的认证方式,当前很多的宽带接入方式都是使用该接入认证方法。无线局域网中,使用才认证方式,需要在后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模块,就可以实现认证目的。该认证方式简单,节省了投资,因此被广泛使用。第二是基于Web的认证。该认证方式相对于PPPoE认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用户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就不需要其他的用户端软件,方便用户连接网络,节省了安装软件、配置软件以及客户端管理等环节。该网络接入方式,也缓解了维修人员工作压力。而且,该认证方式还可以向用户推动相关门户网站,便以开设新业务。第三,基于802.1X的认证。该认证方式是基于端口控制协议进行控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局域网设备进行授权和安全认证工作。EAP消息包含在IEEE 802.1X消息,该协议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客户端、认证服务器、认证系统。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基于EAP协议进行通信。
1.2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目的是防止资源被非法访问,非法访问指的是在没有经过修改、授权就进行网站访问。当用户获得了网络认证,这是接入网络第一步,还需要获得授权保障,才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一般这个过程都是基于控制机制得以完成。访问控制也是一种安全机制,对非法访问进行过滤,更好的保障共同资源。访问控制可以通过属性进行,例如常见的目的端口属性、协议类型属性、目的地址等等。
1.3 加密
加密使得信息不泄露出去,加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数据保密业务,第二种是业务流保密业务。一般而言,数据保密业务想要从某个具体的数据项中获得难度非常大,因为这些数据量非常大。而且,业务量保密对于信息保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攻击者比较难以观察业务流,对信息的提取也比较困难,这便达到保密目的。根据密码算法所使用的加密密钥和解密是否相同,由加密过程能否推导出解密过程。加密可以使得信息安全,在运行过程中,保障用户获得良好的传输环境。
2 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分析
2.1 中国无线局域网WAPI技术
WAPI是我国境内合法的无线网络技术标准,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公开密钥体制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和秘密密钥体制的分组密码算法,实现设备的身份鉴别、链路验证、访问控制和用户信息在无线传输状态下的加密保护。目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安全机制不完善问题扭转,将不兼容问题进行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兼容性和安全性问题。WAPI主要由无线局域网保密结构以及基础结构组成。当用户登录时,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保障数据传输安全。WAI使用的是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借助证书对系统加以认证。而ASU在使用中具有优势,它主要是进行数字身份认证,当接入了无线点时,需要获得双重身份认证,根据最终的检验结果确定出接入点,这样不仅更好的实现连接,还可以防止非法连接问题出现,保障网络畅通。而且,还可以防止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不会出现信息泄露问题。
2.2 IEEE 802.11i标准技术
这是一个认证端口,可以控制访问。当基于IEEE 802.11i端口中,需要将其接入一个中心设备时,中心设备会有大量的认证书。当用户提供的符合设备认证时,才可以实现连接。但是它提供的是无限客户端和与RADIUS服务器之间的认证,不是无线接入点和用户端之间的连接。进行认证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丢失将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使用了该接口方式,可以更好的保障信息安全,它是使用了会话密钥方式进行传递。使用过程中不会有安全隐患出现,可以更好的保障了信息传输。该IEEE 802.11i标准拥有的保密功能,可以更好的解决局域网运行安全问题。TKIP与WEP属于加密法,在使用过程中,初始量会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24位增长到48位。但是,它作为一种保密方式,在使用中没有完全脱离核心机制。
2.3 VPN技术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技术,该技术在有线网络中,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是在无线网络中,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运行速率。主要体现在,第一运行脆弱性。众所周知,在一些突发影响中,如果线路之间有切换,那么需要及时进行中断。一旦有中断行为出现,用户将不能使用手动方式进行连接,更不能进行设置,从而恢复网络。第二,通用性问题。该技术在国内没有统一的开发标准,使用通用性受到限制。第三,网络拓展性问题。该技术给网络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同时,因为vPN网络架设的复杂性,会限制网络使用速率,限制网络拓展性。而且在成本支出中,成本费用比较高,一直出现攀升现象,这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
3 结束语
无线局域网当前发现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无线局域网安全框架上,使用先进技术,搭建起一个安全的网络保障体系,这样才可以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局域网与4G网络、无线网络以及有线网络才可以实现安全连接,发挥出巨大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安全问题也开始出现,因此需要获得安全接口技术来保障,保障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肖行诠,苟骁毅.基于UDP协议的局域网WAMS数据低延迟可靠传输方法[J]. 《电力自动化设备》 ISTIC EI PKU -2011(10).
[2]周力峰,李青松.长江科学院科研局域网规划建设与运行维护[J]. 《长江科学院院报》 ISTIC PKU -2012(11).
[3]付昀,郑南宁.NS-2网络仿真器的设计原理分析及局域网互连仿真[A].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学术交流会该文着重介绍了离散事件可视化网络仿真器NS-2(Network Simulator V.2)的.
[4]陈玲君,张向程,付小义,刘高峰,王刚.基于ZigBee组网技术的家庭局域网研究[A].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届五次全体委员会议暨2012第二十五届电磁测量技术、标准、产品国际研讨及展会.
[5]徐昌彪,卢山,刘雪亮.基于EON实现的校园局域网虚拟体验系统[J].《电视技术》 ISTIC PKU -2011(15).
篇6
关键词:无线;ZiKbee;Wireless HART 802.15.4;WiEC
无线嵌入式控制的理想
首先,应该给出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的合理定义。在收发器层,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通常是指低功耗无线电技术,其特定范围在10m-50 m之间,数据传输速率在4Mbit/s以下,可运行于任何工业、科学和医疗(ISM)频段。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利用网络协议来控制无线节点之间的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有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简单点对点拓扑、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星型拓扑,以及高级自愈网状网络的Mesh拓扑。在所有这些拓扑结构中,节点之间都可以进行通信。
大家都会对无线控制技术推动者所描述的美好愿景历历在目,这些愿景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无一例外的是,推动者们使用了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易于设计和使用这些词汇描述它们。
用户逐渐意识到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整个世界将被这些小型低功耗收发器所覆盖,它们将所有东西都连接在了一起。
然而,不幸的是,在炒作多年后,仍然没有一种无线技术能够同时满足上述那些美好的愿景。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采用折衷方案。怎么可能会有一种技术能够适合同时控制家里的电灯和控制工厂的安全阀呢?而一些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的推动者们的确向我们描述过这种美好的愿景。然而,在幻灯片陈述完这些美好的愿景之后开始实际操作时,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许是夸大其词,或许是芯片和协议栈太逊色了,或许工程师们根本就不该相信一种技术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愿景为何失败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愿景会失败。首先是有一些指定的性能目标从根本上就与其它一些相对立,这使工程设计面临不可逾越的挑战。比如,低成本与高可靠性。在工程上实现低成本需要一整套方法来减少花费。先必须减小硅片的尺寸,这就需要在收发器架构(比如开环与闭环调制,后者能提供更高的可靠性,但需要更大的裸片尺寸)上进行取舍。接下来,网络协议栈的大小需要裁减,以最小化运行RF收发器的处理器所需的代码空间的数量。而减小网络协议栈就意味着一些智能化功能(如完整的点到点路由和网络自愈能力)将不存在。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折衷并没有错误,毕竟“低成本”与“高可靠性”是一些相对的词语。究竟多低才算是“低成本”呢?这取决于面对的用户对象是谁。假设一个无线节点的成本是100美元。相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如果用这种节点作为电灯开关就太贵了。但对那些为工厂设计工业过程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客户而言,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然而不幸的是,对这种事实的初始的反应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无线嵌入式控制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宣称它具有其它技术不具有的优势。下面是一些商标和品牌:ZigBee、ANT、z―Wave、INSTEON、Wavenis、ISASP-100、WirelessHART等,以及其它一些来自Cypress、Nordic、TI和Freescale等公司的RF专有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坚信自己能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技术投向同一个市场,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就是,市场被过度分割了。用户有大量的嵌入式无线控制技术可以选择,对这些技术来说,并没有真正的赢家。一些消费者正在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些技术中,因为一旦这些技术将来不被采用,最终将血本无归。
多种标准的共存与协调
好消息是,这种压力正在缩小,嵌入式无线控制技术领域所必需的、而且使得其中有竞争力的技术逐渐显现出来。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就是适者生存。目前这些技术正在走向成熟,至少比起先前要成熟的多。各种炒作也逐渐褪去,基于理性的、规范的思考方式正渐渐展开。
新的观点是单一技术不可能同样有效地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决一部分问题。家用电灯开关和工厂的安全阀可能都使用无线连接来控制,但是可能不会使用相同类型的无线连接。通过更好的理解市场和应用,供应商和推动者正在调整他们的工作重心和产品系列。
拿ZigBee来说,ruesh技术将被应用到从超低成本的消费类应用到实现关键任务系统控制的工厂应用中。最近,ZigBee联盟正在关注一些能充分显示ZigBee优势的应用,包括自动测量架构(AMI)和商业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现在,我们很少提到将zigBee用于消费类应用(低成本使得zigBee相比其它技术来说缺乏竞争力)和过程自动化应用(需要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ZigBee规范将继续(最近新增了zigBee PRO功能集)致力于解决用户在过去两年里尝试实现ZigBee系统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于供应商和用户来说,版本的兼容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zigBee在工业过程自动化方面的欠缺导致出现了一些衍生技术。设计人员认识到,如果将IEEE802.15.4/zigBee通信协议与适合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网络协议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将RF收发技术用于工业过程自动化。由HART通信基金会(HCF)推动产生了WirelessHART技术。HART技术的有线版本已经安装到了2000多万个设备单元中,无线版本的推出旨在促进大规模的部署。HCF的成员Emerson ProcessManagement和Endress+Hauser等公司已经重新调整了技术方案来解决他们非常熟悉的问题。至少在理论上,wirelessHART具备了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要素一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对技术的不断调整,以及来自工业界权威人士的强有力的支持。不过,预计将于2009年推出的首批产品到底会表现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有趣的趋势是供应商和用户在IEEE 802.15.4规范上找到了结合点。似乎802.15.4规范是一种非常好的收发器和MAC技术,只要运行在上层的网络协议做出适当调整,就可以用于多种应用中。ZigBee和wirelessHART联盟正在对一些协议进行标准化,而其他厂商正在标准的收发器技术上建立自己专有的协议。对设计人员来说,一个好消息是,芯片厂商提供IEEE 802.15.4相关设备解决方案,随着竞争的白热化,成本将更低,而性能将更高。对于芯片厂商来说,不管zigBee协议还是wirelessHART协议谁获胜,底层的收发器都是一样的,对于支离破碎的无线市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盏明灯。
篇7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无复流现象; 心肌充盈显像; 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01-02
The effects of no reflow phenomenonon the global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Li Liang1Li Yan2Wu Weili1et al.
【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o-reflow phenomenon of pos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identified by myocardial blush grades(MBG)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eight patients with first AMI of anterior wall(80 male, 48 female, age 64.19±11.86 year)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submitted to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PCI and left ventriculography (LVG) about 6 to 12 hours after onset of AMI symptom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o reflow group(0-1 grade) and reflow group(2-3 grade) identified by MBG. 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 (ERNA) were performed in 1 week after PCI to gain the parameters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ll above were reinvestigated at 6th month.Results:①The time interval of onset to balloon of no reflow group was longer, the value of CK-MB and the incidence of Killip≥2 grade of no reflow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eflow group. ②At 6th month after AMI-PCI, the values of LVESVI, LVEDVI, WMS and LVEDP in the no reflow group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dwhile LVEF, PER and PFR of ERNA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reflow group, and accompanied the prolongation of TPER. Conclusion:No reflow phenomenon identified by MBG reflects the infracted related zone(IRZ) myocardium of post-AMI still has been no reperfusion status, and directly causes the reduction of global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erformance, then deteriorates th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with adverse long-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MI.
【Key words】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gioplasty; no reflow;myocardial blush grades; heart function
近年来研究显示,AMI-PCI后开通达到TIMI3级血流的血管仍可能存在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不良[1],MBG是一种简便、直接、有效的评价急性心梗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临床可行方法[2,3]。但以MBG判断的无复流现象对近期和远期心室功能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MBG的方法界定出AMI-PCI后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导管法心室造影结合计算机平衡法心血池显像,探讨MBG分级上PCI后无复流现象对AMI后心室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入院的前壁AMI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64.19±11.86岁)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发病6-12小时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和PCI。AMI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陈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瓣膜病,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左主干病变,PCI术中病变撕裂或夹层者,对抗凝剂过敏或存在抗凝禁忌的疾患。
1.2方法:所有行PCI患者均于发病后6-12小时按照我中心标准方法进行,以残余狭窄≤10%为成功标准。从多投照角度得到CAG图象,2位有经验医师应用MBG方法[4]确定MBG 分级,0级:梗死相关区域(IRZ)心肌无造影剂心肌显色;1级:IRZ心肌轻度造影剂心肌显色,明显低于同侧或对侧非IRA造影时的心肌显色;2级:IRZ心肌中度造影剂心肌显色,但低于同侧或对侧非IRA造影时的心肌显色;3级:正常心肌显色,指IRZ心肌造影剂显色同于同侧或对侧非IRA造影时的心肌显色。根据MBG分级中无复流标准将MBG 0-1级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 2-3级为有复流组[4],其中无复流组36例,有复流组9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硝酸甘油、ACEI、β阻滞剂等药物。但无复流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有复流组显著延长,且Killip≥2级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见表1)
所有患者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LVG),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造影图象用面积-长轴法测定AMI后1周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DST双探头SPECT计算机系统行ERNA,获得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射血率(PER)及峰射血时间(TPER);舒张功能(LVDF)参数包括峰充盈率(PFR)及峰充盈时间(TPFR)。AMI后6个月随访共78例,其中无复流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68.13±11.26岁),有复流组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64.35±10.53岁)重复行CAG、LVG和ERNA检查。
统计学处理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自身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间无显著性差异,PCI前无复流组和有复流组MBG≤1级比例相近,心室容积和左室整体功能参数比较(表2,3):入院时无复流组与有复流组比较,左心室功能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随访无复流组左心室功能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
ERNA参数比较可见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LVEF、PER、PFR和TPER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均
3讨论
近来有关在AMI中PCI治疗的研究已显示,CAG上TIMI3级血流仅是心外膜大血管及其分支血流速率达到正常水平的标志,其未能反映微小冠脉的灌注状态[6,7],即在成功PCI开通的达到TIMI3级血流的IRA供应区域的心肌仍可能存在心肌微灌注水平的无复流现象,提示TIMI3级血流并不能全面反映IRA成功开通后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1,8,9]。目前认为无复流现象反映的是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微血管完整性和可通过性受损的一种低或无血流灌注表现,在介入治疗背景下,其发生机制还包括粥样斑块碎屑的远端血管堵塞[2,4,5,10,11]。Stone GW等[12]认为MBG分级较TIMI分级法更为准确且与MACE密切相关,同时MBG是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入选无复流患者均为CAG显示MBG分级0-1级患者中部分患者在TIMI分级中可达到3级水平,但在MBG界定分级上仍存在无复流。随着CAG影像质量和分辨效果的提高,MBG可在CAG实时条件下快捷方便诊断无复流现象[3,4],MBG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长期慢性缺血状态下,心肌胶原基质的合成和降解异常致使心肌胶原生成减少[13]。而心肌胶原基质构成心肌的几何框架,维持着心肌的张力和强度,因此在再灌注失败的无复流现象可导致心室容积几何构型上和血流动力学压力效应的改变,促进心室重构的进展。本文对AMI后直接PCI患者MBG上存在无复流的随访结果显示,心室整体LVEF及LVESV、LVEDV等参数均明显劣于有复流组,且无复流组存在LVEDP增高的倾向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其结果与IRA完全闭塞的未开通组相似,提示存在PCI后无复流的血管的开通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欠佳。6个月随访时,PCI后存在无复流的患者虽然上述各参数有所改善和恢复,但与有复流组相比仍存在严重的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收缩功能障碍和整体射血功能的降低,表明无复流严重影响了AMI-PCI后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恢复并对梗死部位心室的重构产生不良的影响。
总之,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了IRZ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导致左室整体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降低,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Morishima I, Sone T, Okumura K, et al. Angiographic no-reflow phenomenon: a a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long-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for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0; 36:1202~1209
[2]Hoffmann R, Haager P, Arning J, et al. Usefulness of myocardial blush grade early and late after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redicting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m J Cardiol, 2003,92:1015-1019
[3]Henriques JPS, Zijlstra F, van’t Hof AWJ, et al. Angiographic assessment of reperfus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myocardial blush grade. Circulation, 2003;107:2115-2119
[4]Henriques JP, Zijlstra F, Ottervanger JP, 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stal embolization during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ur Heart J, 2002,23:1112-1117
[5]Cortina A, Amborose JA, Prieto-Granada FJ, et 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85;5:619-624
[6]De Luca G, Suryapranata H, Zijlstra F, et al. Symptom-onset-to-balloon time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angioplasty.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2:991-997
[7]Lee DP, Herity NA, Hiatt BL, et al. Adjunctive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 inhibition with tirofiban before primary angioplasty improves angiographic outcomes: results of the TIrofiban Given in the Emergency Room before Primary Angioplasty (TIGER-PA) pilot trial. Circulation, 2003,107(11):1497-1501
[8]Greaves K, Dixon SR, Fejka M, et al.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is superior to other known modalities for assessing myocardial reperfus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2003,89:139-144
[9]Visser CA.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mportance of residual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ischaemia. Heart, 2003;89:1121-1122
[10]Topol EJ, Yadav JS.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mbolization in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00; 101:570~580
[11]Webb JG,Carere RG, Virmani R, et al.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particulate debris after saphenous vein graft intervention. J Am Coll Cardiol,1999; 34: 468~475
篇8
1.1无线接入不需要专门进行管道线路的铺设,为一些光缆或电缆无法铺设的区域提供了业务接入的可能,缩短了工程项目的时间,节约了管道线路的投资。
1.2随着接入技术的发展,无线接入设备可以同时解决数据及语音等多种业务的接入。
1.3根据区域的业务量的增减灵活调整带宽。
1.4可十分方便的进行业务迁移、扩容。在临时搭建业务点的应用中优势更加明显。
2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特点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多址方式、调制方式、双工方式、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支持、动态带宽分配、空中无线协议、OFDM技术等几方面。
2.1多址方式目前固定无线接入领域中有三种主要的多址方式——FDMA、TDMA和CDMA。单纯采用FDMA作为多址接入方式已经很少见,目前的实用系统多采用TDMA方式或采用FDMA+TDMA方式。
2.2调制方式目前固定无线接入主要选择采用以下几种调制方式:QPSK、16QAM以及64QAM,分别适应不同带宽及覆盖范围的需求。
2.3双工方式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是一个双向传输的系统,根据设备组成原理的不同其双工方式有TDD和FDD两种。
2.4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支持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电信运营商的主要任务仍是同时支持电路交换和包交换两种网络,特别是在接入网这一层,市场对基于电路交换方式的接入设备仍有一定需求,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对电路交换的支持是很重要。
2.5动态分配带宽固定无线接入系统要支持对带宽的动态分配,带宽只有连接请求以后才被分配。FDD方式,只能在上行或下行一个方向的总带宽中对各个用户进行动态分配,而TDD方式,可以实现在上、下行信道间的动态带宽分配。
2.6空中无线协议目前空中协议有三种:DOCSIS、ATM和TDM。实际上这三种空中接口在物理层同属TDMA方式,只是把业务数据填充的方法不同,空中处理多址接入的协议不同。
2.7OFDM技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无线接入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OFDM具有良好的选频衰落和抗多径干扰能力,使得无线接入系统对于视距传输的要求降低,特别适用于日趋复杂的城市传播环境。
3固定无线接入的主要技术
固定无线接入的主要技术可分为LMDS和MMDS两种。
3.1LMDS固定无线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为人口稠密的市区通信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高容量的无线本地环,能迅速为大量用户区提供数据和话音业务,适用于商业大楼内的中小企业、小型办公室和居家办公的快速接入。
3.2MMDSMMDS系统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是3.5GHz和5.8GHz频段点对多点系统,主要特点是传输性能好,覆盖范围广,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抗雨衰性能,扩容性强,组网灵活且成本压力不大,是较为理想的无线接入手段。该系统射频带宽30MHz,适用于1E1+10Base-T的用户。由于传输距离远,适用于大面积覆盖,迅速为用户提供业务。
4固定无线接入在城域网建设中的策略
4.1固定无线接入应用策略固定无线接入的频段越低,可传输的信息速率越低,但非视距性能就越好,无线性能也越好。3.5GHz频率使用由国家统一招标分配、中标后可以独享某段频率资源,该频段的传输性能好、覆盖范围广、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具有良好的抗雨衰性能、扩容性强、组网灵活且成本具有竞争力等特点,因而是较为理想的无线接入手段。26GHz频段由国家分配给四大运营商作为商用试验,5.8GHz是共用频段,采用的是报备协调机制。如果某城市三种频段都可以利用,则3.5GHz可以作为以话音业务为主的接入方式,5.8GHz带宽较大,又是TDD体制,适合以IP业务为主,26GHz则适合覆盖业务量大且业务集中的区域。在26GHz频段由于雨衰大,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城市,应用26GHz频段会使无线接入业务质量大打折扣。
一般情况下,基于IP协议的5.8GHz无线接入系统成本较低,基于电路型的3.5GHz系统的设备价格中等,而26GHz系统的设备价格高。因此,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城域网的建设需选择不同频段和体制,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4.2频率规划频率规划是无线网络设计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对网络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效的频率规划使每个小区可以使用更多频率,构建网络可以使用较少的小区数,减小上下行无线链路的干扰、提高网络为用户提供的业务服务质量。频率规划基本原则如下:
初期设计时,综合考虑将来的小区规模和扇区数量,根据实际容量,分期建设,以节省投资;初期设计时,确定合理的扇区极化方向,当网络升级时,扇区极化方向不变,以前的终端站不需要变化;不论极化方式如何,相邻扇区使用不同频率,同时相邻扇区采用极化隔离来达到隔离度的要求;在给定带宽的情况下,为得到更大的系统容量,采用信道分组方式,将射频频率分组,以满足系统的抗干扰要求;载波带宽和调制方式对系统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当的载波带宽及调制技术十分关键;根据干扰源的距离、方位以及天线的方向图等计算信噪比,从而配置合适的频点、极化方式和复用次数;随着用户接入带宽需求的增加,可通过采用基站扇区分裂方式,提高单基站的容量,提高投资效益。
综合各种有利因素,如合理的频率复用方案、相邻扇区间用户的合理划分、单载频内业务合理复用等,以使网络在使用频率资源最省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程度的用户需求满足。
4.3基站选择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站址的选择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合理的布局有利于降低整个网络的建设成本。站址的选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用户需求;②视距传播;③可扩容性;④电磁环境;⑤与物业部门的合作。
4.4干扰避免根据国标规定,微波系统需要避免三个方面的干扰,即系统内部干扰、相邻系统间的干扰以及来自系统外部的干扰。
5结束语
城域网的有效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电信运营商目前所面对的接入“瓶颈”问题,也是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和关键。解决好接入问题,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并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竞赛中处于优势。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托已有的网络,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原则;将固定无线接入作为光纤接入的一个重要、有效的补充手段,以更好地为电信用户服务。
篇9
【关键词】电子通信干扰要素控制
如今,在各行各业中,电子通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无线局域网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网络施用形式,笔者主要对针对无限局域网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无线局域网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干扰因素导致,一个方面是硬件问题,另一个方面是配置问题。
1 硬件干扰及控制
当网络故障发生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排除硬件故障,其对无限局域网有较大的影响,比较常见的有硬件设备故障、网络连接介质故障等。在接入点以及无线客户端的数量都比较少的情况下,有问题的客户端能够被我们很快发现,然而当我们面临一个较大的网络环境时,就很难找到出现问题的客户端。在一些大型无限网络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用户无法连接网络,另一些却可以,出现这种问题,很可能就是因为某个接入点出现了问题。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我们需要先行诊断客户端的物理位置,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尽快确定出问题的接入点。
如果所有客户都没办法进行网络连接,原因也包括诸多方面。若使用的接入点数量仅为一个,则我们就需要检查这个接入点的配置、硬件问题。此外,无线电干扰强烈、有线网络与无线接入点连接问题等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为了对无线局域网进行控制,理清无法连接网络的原因,我们需要确定电脑是否连接无线接入点。检测方法较为简单,可以用一台电脑的命令行模式,ping无线接入点的IP地址,若命令响应的话,则说明无线接入点正常连接;若没有响应,则可能是无线接入点本身故障或无线连接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成因,需要在无线客户端ping无线接入点的IP,成功的话,则意味着电脑的网络连接存在故障,诸如网线损坏等;如果失败的话,则说明无线接入点工作异常。出现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将其重新启动,稍待五分钟,用ping命令察看线网络中的电脑和无线客户端的连接性。若都没有响应,则说明无线接入点损坏或配置错误,此时我们也可以将损坏无线接入点连接到正常网络,并对它的TCP/IP配置进行必要的检查。完成如上操作之后,在有线网络客户端ping无线接入点,失败的话,则证明无线连接点确实损坏,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更坏。
2 配置干扰及控制
硬件故障并不是无线局域网问题的主要干扰因素,真正对其影响较大的是配置干扰。当无线局域网出现问题,通过网线可以直接ping到无线接入点,无线方式却不可以,我们就可以断定无线接入点并非硬件故障。此时,我们需要进行简单地调试,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对接入点的信号强度予以检测,一般而言,无线网卡厂商都会在网卡上包含信号强度测量机制。
测试之后,信号微弱,设备的位置却没有变动,此时,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无线接入点的频道,另一个方面利用一台无线终端检测信号。我们应该优先在一台无线终端上修改连接频道,测试成功后,再进行大面积实施。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手机通话、微波炉的施用都会对无线网络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不能接入某个无限网络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之前使用过其他无线网络,忘记将SSID修改。
WEP协议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配置干扰,WEP不匹配将会产生很多严重问题,如果WEP配置错误,将无法从无线网络的DHCP服务器那里获得IP地址;即使无线客户端用的是静态IP地址,也无法ping到无线接入点的IP地址,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网络没有连接。
节点无法成功的访问无线网络,还有一个典型的原因就是DHCP配置错误。能否正常连接无线网络,DHCP服务器作用十分关键,总的来说,无线客户端都由DHCP服务器来安排地址,且DHCP接入点只接受自己分配的IP地址,处于这种情况的时候,静态IP地址的无线客户端无法正常连接到这个接入点。现有网络存在标准的DHCP服务器,若再进行IP地址的分配,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导致设备无法从标准DHCP服务器获得IP地址。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禁用接入点的DHCP服务,且需要确保无线客户端可以从标准的DHCP服务器得到相应的能够使用IP地址。
如果两个无线接入点以默认方式工作,则相同的工作模式会导致两个无线客户端无法区分哪一个192.168.0.X的IP抵制是自己分配的,这样出现IP地址冲突是早晚会发生的问题。为了控制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为每个接入点设定不同的IP地址分配范围,这样就避免了地址重叠现象的出现。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可以将这些接入点的DHCP服务功能禁用。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配置干扰,客户列表也是较为常见的网络问题的触发原因。一些接入点带有客户列表,只有客户列表里面的终端客户才能访问接入点,所有能够访问接入点的MAC地址都被这个列表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防止那些未认证用户的连接。一般来说,这个功能是不被激活的,然而,如果在不小心的情况下激活了客户列表,里面却没有MAC地址,这样就会导致无线客户端无法连接接入点。有的管理员认为设置客户列表只要在一个接入点设置就可以,当存在多个接入点的时候,剩余的接入点实际上是没有被限制的。如果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而设置的激活客户列表功能,则需要在每个接入点都进行设置,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网络的安全。
3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以民间比较常用的无线局域网通信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无线局域网常见的两个方面的干扰因素。一个方面是硬件干扰因素,另一个方面是配置干扰因素,并详细地分析了各个方面下的几种常见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手段,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无线局域网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及时对无线局域网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无线局域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国先.无线局域网室内信号干扰因素分析及处理[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3).
[2]张军,刘万里.无线局域网与蓝牙技术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06).
[3]徐淑梅.无线局域网WLAN及其实现技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4]唐新灿.浅谈无线局域网中接入点的定位规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4).
作者简介
汤新龙(1986-),男,江苏省苏州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篇10
一、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目前,无线通信及其应用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一般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及应用管理服务器等组成。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技术,即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及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wwan)。总的来说,长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为:gsm、gprs、3g,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则包括:wlan、uwb等。按照移动性又可以分为移动接入和固定接入,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3.5ghz无线接入(mmds)、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802.16d,移动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基于802.15的wpan、基于802.11的wlan、基于802.16e的wimax、基于802.20的wwan本文由收集按照带宽则又可分为窄带无线接入和宽带无线接入。其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有3g、lmds、wimax;窄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代表有第一代和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以ofdm+mimo为核心的无线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流方向。而目前基于该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b3g、wimax、wifi、wmn等4种技术。除了上述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外,目前已存在的无线通信技术还包括:irda、bluetooth、rfid、uwb、集群通信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及lmds、mmds、点对点微波、卫星通信等长距离通信技术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是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协议。bluetooth:bluetooth工作在全球开放的2.4ghzism频段,使用跳频频谱扩展技术,通信介质为2.402ghz到2.480ghz的电磁波。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由标签、解读器和天线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uwb:ultra wideband,即超宽带技术。uwb通信又被称为是无载波的基带通信,几乎是全数字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因此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降低成本。
二、无线通信技术在电网通信中的应用前景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网络覆盖的无缝化。二是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三是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四是数据速率越来越高。五是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六是从两个应用方向发展:其一,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其二,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wlan等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速率提高,固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移动性逐渐增加;移动通信、宽带业务和wifi的成功,促成802.16/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