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思想范文

时间:2023-04-10 12:4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思想

篇1

关键词:新教育;人的现代化;持继现代化

一、引言

通过教育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和“整个寿命现代化”的实质好似在纵向上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使“整个寿命现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说:“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文秘杂烩网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夭,’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教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现代化”与“持继现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己涉及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当代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未来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文化传统的演进是一个流动与过去、现在,并不断向未来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开拓前行。陶行知不仅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锅不断“上进”之路,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成为“川流不息”的发展进程。

在当时的历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许多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对象如何保证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问题。但陶行知能在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力尚十分单薄的历史时期提出保证现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的见解,对中国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作用。一个民族如果一开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为目标,当其现代化进展到必须以保护征服对象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要把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主调转本文来源:文秘站 移到保护征服对象上来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当代现代化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生活经验等仍然停留在前现代,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化社会。陶行知所谓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全部社会成员从前现代人转变为现代人。他说,“怎样叫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上现代整个的生活”。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边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新教育观,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现代范式。

他说,生活教育有五个目标,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社会的全部。在社会历史现代转型时期,实行“生活教育”,意味着人将不断吸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带来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将反过来推动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成为一种前进性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广“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不断改造旧的“生活经验,吸取新的生活经验”。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成员从物质存在形式上(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观念、心理习惯和经验形态等)全面从传统社会范式中走出来,并全身心地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样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人。陶行知对教育“使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问题作过许多带具体操作性的论述与说明,谈到的许多事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事,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也未明确说过人的现代化问题,但他这些简单的讲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思想,总体上构建了当代学者关与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结

陶行知是一位以实践见长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现代化理论专家。他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在他对新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时闪现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业我们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己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探索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形式途径。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十分独特的贡献。当然,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理论索求,还是实践进程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个人之力可以胜任。陶行知既在理论上探寻,更是在实践上求索,力图通过倡导和力行一种新教育模式实现中国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预设的任务。因而不但未能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一生努力也远未达到他希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俊.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4) .

篇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在于其自身的创新。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创新?笔者认为,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新领域的扩张

当前,在企业重组改制的新形势下,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向新出现的新领域扩张和延伸。2001年,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电力营销公司成立,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个新领域,做好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抓实干,搞好说与做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一般是企业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企业的员工不但注意你所宣传和提倡的原则与精神,而且特别注意实施者的行动,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如果讲的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并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或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使受教育者不但对你所宣传的原则和精神产生疑惑,而且对实施者的威信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与领导实施者讲的在一定次数内成反比,与做的总是成正比。即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是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一不是言行一致或多干少讲的实干家,凡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的企业和部门,领导实施者也一定是率先垂范的领头雁。

二是新载体的运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就是要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尊重、信任、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特别在企业重组改制这样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形势下,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员工感到企业各项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使每名员工都会感到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受尊重和信任,并被人关心,他的努力在受到企业的承认,等等。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向心力,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作用于员工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其激励、引导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随着油田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需要适用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的科技含量;大胆吸收和借鉴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也要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动的多载体扩展,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三是新职能的扩充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参与力度,要把企业经济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摆花架子,搞空对空,假大空,也不能搞形势主义,自欺欺人。当前,企业员工下岗分流、减员、住房改革、子女就业和医疗保险都是难点、热点问题,都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些都给员工的思想上带来一定的想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这些问题,要采取实际的步骤加以解决。因而,企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系统工程时,必须目标明确,考虑最终效果,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有考核地进行。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企业人员的思想基础、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特点等。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根据新情况、新矛盾、新形势及时作必要的调整,但决不能无明确目标,被动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员工思想脉搏,充分发挥团结鼓励,化解矛盾,调整心态,理顺情绪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

四是新方法的采用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 现代化教学 路径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品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实际教学常常遭遇尴尬――教师辛苦讲解,学生却昏昏欲睡。为克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现代化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使教学兼容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得到思想启迪与心灵陶冶。

一、转变教学观念与思想,满足教育要求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鲜明时代气息、独特个性、自主思维与主张的学生,倘若仍以传统思想与观念来看待教学,以过去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满堂灌”,偏重知识记忆与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活力,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关注过程与情感体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由“灌输容器”转变成“知识探索者、发现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如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相逢在花季》时,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课堂结构设计成“邂逅花季、体会花季与花季祝福”等环节,设置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构建参与探究性课堂,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角色体验、情境分析、问题讨论、合作探究、质疑与评价等过程,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予以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认识并解决青春期与异往时的困惑,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友谊,进行恰当交往。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旨在引导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选取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的德育灌输。

首先,教学内容生活化,理论沟通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沟通生活,才能更好的产生教育作用。所以,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教师需要合理改造教材内容,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丰富多样的实例或案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穿插近年来的“奶粉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分析购物中遭遇的问题,讨论:这些现象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消费者会有哪些做法?假设你遇到上述情况,会如何维权?等等。这样,沟通课堂内外,增强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法制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社会与生活。以往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机渗透时事教育。如分析法律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时,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的社会新闻、时政热点等材料。这样,拓宽了教学内容,让思想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气息、更有趣生动,打破索然寡味的纯粹说教式教学,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也不再是“只打洞的鼹鼠”,不再惟书惟参,而是钻出地面,接触真实而多彩的社会与生活,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一双倾听世界的耳朵。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单纯讲授、机械模仿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接触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更广,追求新颖、生动、多变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内容本身略显枯燥,理论性较强,单一滞后的传统模式,容易让学生出现疲惫心理、反感情绪。所以,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现代前沿信息技术搬入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思想熏陶。

首先,更新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灵活选用课本插图、漫画、教学VCD、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等,使各教学环节更别具匠心,引生入课堂;以图文、声色合一的动态方式呈现静态知识,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品德知识世界中愉悦的遨游,更乐于探索、主动汲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17课《成长不烦恼》时,播放歌曲《不想长大》,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想不想快点长大?处于青春期的你们又有哪些烦恼呢?这样,给后续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其次,更新教学形式与方式。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时政内容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收集相关时政材料,课堂上采用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时事知识竞赛、即时新闻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手”动、脑动,心情愉悦地接受时政知识,也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养成独立思索、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篇4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按照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是中小学的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更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北地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深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行业标准,贯彻“保教并重、游戏为主”的原则,把规范一日活动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把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作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为引领,推动改善办学条件;以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去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印发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省教育厅也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高度趋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省里将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见,各地也要指导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办法,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前不久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不久也将颁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断提高规范办学水平

自200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五严”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从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依法治教的重大意义。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举措。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成长。当前,由于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影响,少数地区和个别学校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严格依法依规,切实规范办办学行为,着力引导中小学校认真贯彻部署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解决好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现实需要。2009年以来,全省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深入推进,节假日集中补课、下达升学指标等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择校、分重点班等顽疾尚未根治,校外补课、有偿家教等问题越发突出,不规范办学行为甚至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校必须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管理、综合施措,切实加强依法治教、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努力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成为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省就规范办学行为集中力量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育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不断巩固“五严”成果,既要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更要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切实将规范办学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构建起引导和促进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

篇5

一、概念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使经济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广泛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系列管理科学的现论成果,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建立符合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从而使经济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1.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追踪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都带来了管理科学和实践的深刻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步,变更了传统管理的方法,促进了科学管理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则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开发人的本性中的积极因素,使古典管理不断完成,向行为科学阶段不断靠拢;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变革,则推动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大踏步迈进。现代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导致了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新的变革,使管理指挥的有效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民主性、管理组织的合理性、管理手段的先进性,都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现代管理的内涵。

2.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将会更加细致和广泛。经济生活的复杂化,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现代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不断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诸要素在新的水平和规模上的重组和配置,同时也不断改变着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某些方面的变革,相应要求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与之相适应。

3.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管理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与直接社会劳动形成一个整体。但管理劳动又具有不同于直接社会劳动的功能,它主要是把直接社会劳动协调组织起来,以较高的管理效率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若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是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时期,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却往往生产不出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或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主要原因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不注意协作条件和可行性研究,造成大量资财的浪费,更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目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就要重视解决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把经济管理现代化放在首要地位。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且各个方面的内容相关关联和依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了有效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了解相关内容,并综合抓起,整体上促进经济建设。

1.思想组织现代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的思想要解放,组织要跟进,经济的活动应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管理的原则、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识,达到共鸣,努力把自己的实践纳入到管理活动中去。从现在的管理活动中,我们也应不断关注时代的发展。管理组织是需要根据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并随着生产程度的提高显现出新的特点,而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不断包括宏观调控主体,而且包括微观管理组织,这两个方面相扑相成。

2.人员专业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现代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现在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对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相关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都要懂得,这样才有利于管理的执行。

3.形式民主化。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得益于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由于管理民主化的扎实开展,同时促进了创造性的深化。管理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优势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赋予了人民做主的权利,也为民主化的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4.方法科学化。科学化的管理,可以实现一定的目标,并能将各项经济指标纳入到经济管理的程序化活动。它可以吸收和运用最近的科技成果,经济简单的提高管理的及时、准确和有效性。

5.方式自动化。方式自动化是根据相关需要,在管理活动中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方式,对经济管理进行有序的调控和指挥,不断的增强工作的效率。

三、实现途径

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我们不但要考虑国内的情况,更要考虑国外的经验,只有从两方面扎实开展工作,才能顺利的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由于我国的国情,我们的管理现代化,一定要基于中国特色,并且考虑与国际接轨。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与地域有很大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社会生产力的差异化较大,导致了管理方式的不同。不但如此,我们的经济所有制还是多种方式的共存的,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我国的管理水平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树立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意识,多方面促进发展。

2.借鉴运用国外先进经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多年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应该合理运用。但是也应该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并合理运用,使我国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的国际化。

篇6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农村学校思品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选用最新的资料,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某某因经常上课讲话又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光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挣钱,老师上门劝阻,小光的父亲说,他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我们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把考查结果用计算机绘成柱状图。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考查结果,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信息技术资料的丰富性,开阔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手头没有太多的资料,上思想品德课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网络具有查找、利用资料便捷的特点,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数据材料,都可以随时满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了一组作业:(1)收集并列举凭借顽强毅力终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国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言。(3)整理1~2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这些作业都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讲课时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课本上的《保卫黄河》,雄壮的歌声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听过歌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播放了一首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MTV的画面真实传神,充分展现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词与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教师步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认,我们也一直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校园网的还不是太多,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例甚低,有些虽然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简单的视听播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形式与内容脱节,有的选择歌曲、新闻片段或录像片段等,形式是新颖的,可往往与教学内容联系甚少;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是教师对情境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解释,结论肤浅,拓展不够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地思考并应对。

篇7

关键词:现代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日益凸显出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更应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手段,可分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有受众广泛、信息传播高效、内容的性质复杂。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随着电视、电脑、互联网等这一系列新型媒体的出现,以其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不具有强制性、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的特点,这种传播在时间上让人们实现了几乎同步,在空间上实现了和感觉同位的效果。

2.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获得跨越学校、家庭、社区、工作甚至国界的各种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思想观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大众传媒提供了多样的教育形式,如新兴的互联网上的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渠道。

4.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大众传媒利用现代化的新型手段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新颖的材料和信息。我们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转变人们的观念、开阔眼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表现

第一,信息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量复杂而庞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有所增加。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传播的信息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且会增加对有效资源利用的难度。

第二,外来文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今,西方文化占据了我国大众传媒相当大的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其经济、政治利益,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我国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实现他们的文化霸权、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

第三,大众传媒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电视相亲类节目为例,《非诚勿扰》等栏目在初期阶段,采取鼓励嘉宾发表另类言行、设计剧情、嘉宾身份造假等炒作的方式来宣扬拜金主义,直接挑战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以达到较高的收视率。大众传媒中的这些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当代广大民众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现代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第一,信息量剧增的干扰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受众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接触的信息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杂,因而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呈多角度化;再加上很多受众社会经验缺乏、思想不成熟,就会严重阻碍和影响健康信息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外来文化与日俱增的冲击作用。形形的西方文化会严重侵蚀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其自身的道德规范、伦理认知发生更激烈、直接的内部冲击,甚至使其走向错误的极端,丧失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这些西方文化中的不良信息还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

第三,大众传媒过度市场化的削弱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大众传媒在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商业化效益,趋利性过于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受众的身心健康,而且使传媒队伍的形象日益恶化。

二、现代大众传媒影响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这一优点,调动人与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形象直观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给受众,以增强教育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素质,快速处理大众传媒纷繁复杂的信息,根据性质和类型区分不同信息,并把有效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加强媒体自律

传媒人应该时刻保持自己作为党、国家和人民发言人的角色,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使自己的言论不偏离公共政策和国家利益,不热衷于传播低俗文化和物质文化。

(四)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我们要加快立法进程,以防止传媒行为失范,更好地完成国家对传媒管理体制的转轨。除法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制衡机制就是对传媒进行独立的、严肃的和具有权威性的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主遗风;分权制衡;法治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57-02

西方国家的政体制度源自其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其结构模式和路径也深受其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被人们尊奉为近代政治文明的发祥地、“考古活化石”的英国,其政体的生成是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相互妥协、自然演进的结果。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传统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血液当中,禁锢着现代政治思想的萌发,而分散于传统文化角落带有若干哲学碎片却能使我们有所启发,因为这些零星的思想火花或将是祖先留给我们开启当代政体制度之门的钥匙。

一、原始社会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民主遗风

禅让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氏族作为一种基本社会组织而长期存在,氏族酋长(或首领)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同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大家一起劳作、共商国是。在古老的东方,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尧在政权交接上是颇费心思的,他曾多次就接班人问题咨询臣下。据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之制,虽然和今天的民主制度有着天壤之别,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厚的原始社会习俗更是无法回避。但其中朴素的民主观念是值得我们继承和思考的,正如达尔所说:“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存在合适的条件,民主就可以被独立地发明出来或重新发展出来。而且,我相信,这种合适的条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存在过。”[1]尽管后来这一制度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的禅让制偶尔成为谋逆者们篡夺政权的合法外衣,但在提倡安定、和谐的大趋势下,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二、西周时期封建制中的分权制衡意识

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表象上来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但本质上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国家权力彼此分立、相互制约的思想,因为分封出去的国家都是实体性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内政、外交等等。虽然诸侯对周王、卿大夫都得尽义务,但诸侯国的事情,周王却是无权一一过问的。西方的分权制衡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然后由古罗马的波里比阿、西塞罗正式提出,再经洛克、孟德斯鸠等人发展,最终确立了深入人心的三权分立制度。维尔曾坦诚地说道:“权力分立学说源于古代世界,从那里演化出了政府职能的思想,衍化出混合均衡制的理论。在权力分立学说的发展中,这些都是关键要素。”[2]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尽管也曾经历无数次自然灾害的侵袭、兵连祸结的混乱,但中国“三纲五常”的传统伦理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维护封建专制最坚固的堡垒。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始终周而复始有规律地运行着,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分权制衡这一原则不仅是人类在国家政治领域不断探寻、深入总结的成果,同时也是无数经验教训的结晶,其对于预防权力滥用、保障人权、实现法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治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而有关其实现的具体路径,我们可以从分权制衡的思想和理论中去找寻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荀子礼法并用学说中的法治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各家思想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强化了周代和孔子重礼乐的传统,主张“礼治”,强调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对儒家礼治的思想做了更为系统的发挥。他说:“礼者,治之始也。”(《王制》)“隆礼重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他和孔子一道主张礼是国家的最高准则,所以:“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历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从而把孔子的礼治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同时,荀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治人”与“治法”这一概念,在这二者的选择上,荀子主张“有治人、无治法”的“治人”思想,他以“人性恶”为基点,主张礼法并重的治国理念,并提倡先礼后刑,着重治人。最后,荀子就礼法并用、德刑结合的思想做了简练的概括:“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荀况以后,其学说被韩非、李斯等人继承和发扬,最终形成了与儒家相抗衡的法家学派,并对后世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法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仅仅只是一种裸的利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民众完全作为统治者谋利的工具肆意奴役驱使,是违背人类美好夙愿和民主社会发展要求的,但其定纷止争的法治思想和以法治国的理念却是我国本土法律文化的精髓,尤其对各个阶层人际关系精炼、深刻的阐述,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四、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人民观念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将民众视作治国安邦之根本的一种政治学说,内容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核心主要是爱民、重民、顺民、富民、利民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主流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受到了各个学派的青睐,并衍生出一系列令人遐想的人类美好愿望。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向世人描绘了理想的仁政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为此,孟子还设计了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制民恒产”论。与之相比,墨家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实现“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他们批评儒家的“仁者爱人”是假爱人,是“爱有差等”,即贵族只爱自己的亲戚,不爱天下人。而墨家的“兼爱”是平等的相互的“爱人”,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爱无差等”。他们认为,这种“兼相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正如墨子所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慧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②

虽然上述的民本思想内涵深刻、丰富多彩,但权利观念的模糊却严重制约了人民这一关键理念的孕育。以农为本的乡土社会孕育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的内陆文化,而西方社会则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工商业基础上开创了竞争与共赢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需要太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单个家庭的力量就足以支撑起日常的生计,于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牢牢地捆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不仅培育了国人清心寡欲、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严重制约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成为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至理名言。而西方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价值,工业生产的分工、细化也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高度发达的商品贸易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出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利意识,最终“私权神圣”这一民法理念成为西方市民社会中全体成员的共识,而中国却始终没有产生正式的权利观念。

传统民本思想虽然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驭民之术,其亲民、重民的表象之后却隐藏着存社稷、固君位的肮脏目的,但不可否认其中的民主意识。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中民本思想是独有而美丽的,“民贵君轻”的文化底蕴塑造中国古代读书人至死不渝的诉求。在严复的眼中,西方文化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自由、民主的思想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但西方的自由却过于偏重个体之自由而轻社会整体之和谐,其所谓之民主往往流于形式而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中国的民本思想则是从全体人民的整体的利益出发,将人民放在主人翁的地位。

五、结语

中华民族曾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最为灿烂文明,然千百年来踽踽独行的法文化却成为大多学者不堪回首的一页,而谈到当代政治体制时,更是衣衫褴褛、囊中羞涩。正所谓:“吾人行西方政体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国之政体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近十数年,国人畅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3]笔者认为,诞生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现代政治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具有历史的偶然,而是其传统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由于对我国本土法文化中政治思想及政体制度研究的缺乏,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尴尬局面。在创建自由、平等、和谐的政治文明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选择的今天,深入发掘、整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宝贵的现代政体哲学思想,使中国尽早走上充满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是时代赋予莘莘法律学子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美]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

篇9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兴起与更新,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加快了其文化转型的步伐,而在这一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这主要由中国陶瓷艺术新生力量主导的陶瓷艺术“卡通”现象而影响的,但由于其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标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2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概述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中国当代的“卡通”陶瓷艺术才能够真正寻求到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体系,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并实现与其他陶瓷艺术类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

篇10

时隔一年,韩国SBS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匹诺曹》又刮起了新的一股韩流旋风。女主角崔仁荷患有一种“匹诺曹症候群”的怪病,若是撒谎,自律神经层就会发生异常,出现打嗝的症状。如此玄妙的症状,结合故事以记者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为背景,讲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跌宕新颖的故事情节令观众们耳目一新。剧中超高的“颜值”,引得无数姑娘沉迷其中。2015年1月15日,《匹诺曹》落下了帷幕,并以韩国全国收视率13.3%的成绩终映。该剧以单集28万美元的价格向中国的土豆网出售了版权,是《来自星星的你》单集价35000美元的八倍,成为向中国出售的最高价韩剧。

韩剧究竟有多热

韩剧的风靡并不是猛然出现或悄然开始的,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大众文化开始升温,一路风行东亚,跨世纪而至今不减其热力,流速与流量也相当壮观,人们称其为“韩流”。而韩剧不仅是创造这股流势的支柱,更是将韩流推广蔓延的核心体。

1993年韩国电视剧《嫉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韩剧第一次登陆中国荧屏。而韩剧热的掀起则要追溯于2001年《蓝色生死恋》的播出。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大陆观众最初通过凤凰卫视和音像店接触大量韩剧偶像剧,由此第一波来自民间的“韩剧热”形成,这也成为了一种都市时尚。近些年,中央八套《海外剧场》引进一批批家族生活类电视剧,制造了又一起“韩剧热”,如《人鱼小姐》《家门的荣光》等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电视剧,占据每天下午的“肥皂档”和晚上22时以后的“失眠档”,且观众群体从年轻一代向中老年龄段扩散。不少电视台更是纷纷效仿,使“韩剧热”这一词汇出现在各大网页论坛贴吧,以及高校的讲座讨论会。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部,2004年上升到107部,2005年据估计超过150部。这期间,几乎所有省台都播放过韩剧。2004年,央视电视剧频道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排名前十的引进剧中,韩剧便占了七部。

“韩剧热潮”来势汹汹,其内容形式也不断扩大,日趋多样。韩剧不仅是韩国文化产业的主力产品,不仅将韩国变成了电视剧王国,而且剧中所带出的文化潮流更是影响着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如韩剧促进了韩国家电、化妆品、食品和时尚用品的热销,许多人受韩剧影响后跑去韩国,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就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业。我们都知道整形美容最出名的便是韩国,看着剧中的俊男靓女,也有人渴望能拥有那样挺拔的秀鼻或是白嫩的肌肤,这样又进一步增加了韩国整形美容业的利润。

回顾《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韩剧热,带来的边际效应尤为显著。剧中女主角同款的衣服、包包、鞋子、彩妆等在淘宝网上热销,甚至在多个地区和国家,女主角所用到的任一产品全部断货,而全智贤和金秀贤所毕业的大学也是人气大涨。这足以见证着一部热播韩剧是如何引发的各种狂热态势。

韩剧凭什么这么热

电视剧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是,它没有过多电影里所出现那样气势磅礴的场景,也没有浓缩成精华般的新奇巧妙构思,电视剧更多的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角色自身的魅力用情节和故事的生动来打动观众。韩剧时常将人真善美的那一面显露出来,甚至剧中的反面角色也能得到观众的怜爱,这主要是由于韩剧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之分。如韩剧《May Queen》,其中最大的反面角色最终悔悟,跳楼自杀,这种结局让不少观众既解恨又同情。这其实也符合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目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韩剧恰恰符合人们对理想电视剧的要求,并从中排解压力放松心情。

韩剧时常给人一种精致、唯美却又不失细节的感觉,剧里的景色也成为韩剧迷去韩国观赏的重要景点,如著名的首尔南山公园“爱情锁墙”,是韩国代表性的爱情景点。韩剧剧情节奏缓慢、一环扣一环,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这也是“韩剧热”势不可挡的一大关键点。

当然,看韩剧,吸引观众的不只是剧情,还有剧中“颜值”爆表的帅哥美女,他们不仅有着让人惊羡的外貌,表演实力也是令人认可。而相比国产剧,相同的面孔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电视剧中,新演员要么只是“花瓶”毫无实力,要么是只具内在美的“实力派”,脑残剧一部接一部,内容形式未有突破式的创新和改变,经典名著更是翻拍到烂。相反,一部部脍炙人口、情节新颖、风格多变的电视剧都来自韩国。

在《匹诺曹》这部电视剧中,可以看到韩国电视剧近来的一些变化,即逐渐将视点由家庭关系、穿越时空、灰姑娘与王子等转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上,对人性的探索挖掘。剧名所具有的双重寓意,一是指女主角撒谎就打嗝的病症,二是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新闻失实现象,裸地摆放在观众眼前。但撇开剧中那些残酷现实的场景,“叔叔爱上小侄女”的故事仍是主线。在抛开原有的情节,让观众体会到现实的黑暗时,又不失善良地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

“韩剧热”的现象当然不只是靠着剧中的演员们、场景道具和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几乎每部韩剧中都有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的描写,和人格尊重、长幼有序、互敬互爱的传统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的是爱情、亲情和友情为主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场景。如《家门的荣光》,剧情时而细水长流,时而跌宕起伏,以及穿插的各种矛盾,描述了挂着名门世家的子孙们身上的一些不足,但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宗家精神和文化。

韩剧中包含的那些父慈子孝至亲至爱的骨肉亲情、兄友弟恭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夫敬妻礼至善至美的男女爱情,许多情节也是普通生活的屏幕再现。这同时满足观众对生活真实的心理追求,而且通常是以温情贯穿整个文本,剧情简单也浪漫温馨,描述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得到不少人的喜爱欢迎。当然也有不少人倾向于虐情飙泪的情感类电视剧,《蓝色生死恋》便是代表作,还有近几年的《冬季恋歌》《想你》,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

韩剧主要是其针对许多不同品味追求的观众,尽力满足这些受众的需求,填补受众情感空虚,题材很少设置刻意离奇的情景,暴力、镜头也不多,可能一个电视剧演完,男女主角最多拥抱和牵手。韩剧在亚洲的热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以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审美感去重现生活真实。

“韩剧热”引发的中国文化反思

韩剧的魅力在于强调韩国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合“亚洲共同性”,因此对中国观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况且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拥有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韩国的文化产品能被普遍的接受和传播也情有可原。

“韩剧热”说明韩剧在传播过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商业成功,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大发展,这也反衬出了中国文化传播包括电视剧的相对弱势。韩剧能够得到中国观众如此的欢迎,其中的文化接近是一大主要因素,包含饮食文化、儒家文化和语言文化等,如在韩剧里人们吃的也是白饭和大白菜,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公婆斗嘴,也增添了一份朴素的生活质感,还有韩剧中体现的社会文化中有着儒家文化的元素,在语言上都属于汉语言文化圈。这些文化接近性,增强中国受众对韩剧的心理接近,也符合中国一些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加上丰富饱满的剧情,更容易在中国广泛传播。

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本应就是开放和竞争的,韩剧在我国掀起的热潮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外愈加开放,另一方面则是韩剧本身的竞争力。竞争无处不在,但并不能直接决定我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自信心。“韩剧打击我国文化自尊”的言论只能说明该言论的执有者对我国文化的不坚定和不自信,而“韩剧热”揭示的何尝不是我国文化竞争力和传播力的不足。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意味着要增强国家文化传播力和凝聚力,如果本身文化具有竞争力,又何惧“韩剧热”会对我国文化自尊产生影响甚至是打击。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韩剧热”未尝不是好事,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或轻松或积极的影响。韩剧中“乌托邦”式的美好场景也许有些不现实,但这种真善美却是人们所渴望的,韩剧对人性的刻画和诠释体现文化对人的关注,也正是文化产生影响力的直接因素。相比韩剧的风靡,我国电视剧现状却显得捉襟见肘,需要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去发现问题所在。韩剧随着时代不断升级换代,我国电视剧却一直热衷走老路走套路,一味地模仿复制,这也意味着我国文化的创新不够,无法满足各层次受众的需求。当一种文化缺乏创新力,即便能在一时产生热潮,但终究会被后来更为新颖独特的竞争者打败。“韩剧热”现象不应该是阻挡,毕竟文化是无孔不入的,我们更应反思的是,如何为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提供创新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因此,针对韩剧热现象,不能盲目推崇,更不能妄自匪薄,应该理性地去审视和反思这一现象和事实。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①丁晓民,田艳维:《从韩剧热播看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新闻爱好者》,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