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01:3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言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言文教学

篇1

这种有“言”无“文”的教学有诸多弊端。“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注重“言”的文言文教学,仅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它的人文,即传承文明的功能。另外,这种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反映出教师没有很好地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缺少创造性,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代流传下来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过历史的洗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这样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训练应该讲究科学有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的,不少语文教师除了花大力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之外,还要用大量的课外材料训练学生阅读。但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安排的训练零散杂乱、无的放矢,不够科学有序――没有合理的计划和步骤,没有恰当的方法,因而见效慢、成效差。读和练需要指导与方法,循着正确的途径,按照合理安排的计划,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读下去,练下去,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要使文言文阅读训练科学有序地进行,必须精心选择材料,并且合理规划训练计划。精选材料应该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举一”而“反三”的规律性知识和材料内容难度适中两个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最主要途径,可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由于遗忘的发展过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及时,而且先密后疏。故而训练计划的安排要做到:有利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摸到规律;先抓主要矛盾,按先主后次的顺序逐个解决问题;先难后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新旧联系,前后比较,反复巩固。

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安排阅读了一百篇左右的文言短文后,不但可以积累一大批文言文常用词,而且多多少少总会接触到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些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先后向学生讲清楚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逐步解决,并且在随后安排的训练材料中有意识地集中掌握这个知识点。比如说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可以先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选一两篇材料让学生训练,再扩展到动词作名词和形容词作名词的例子,然后集中学习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用五六篇材料加以训练巩固,再然后学习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在学习句式时,可以先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把倒装句放在最后。总之,始终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原则,等学生掌握了文言文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后,重点就可以转移到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常识等等。至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该说已经基本培养出来了。

此外,文言文的教学训练还应做到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外阅读、影视作品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现代社会的文言文教学说到底还是一种阅读教学。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题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理解接受,它还要求阅读主体运用自己己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体验,重新建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发展悟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语文能力。学生虽然在文言文阅读上存在许多障碍,但也不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从字词的意思到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进行串讲。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只会导致阅读兴趣的丧失,应该突破串讲模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采用启发和训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吕叔湘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路,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着力不懈地抓好基本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一切,都应由学生自己研究以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可适当加以启发。

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要教师失去作用,而是要担负起其他的任务,那就是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要精讲巧讲。

首先是启发。一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二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钱梦龙老师就有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教《愚公移山》时,启发学生对“且”字的理解,提问学生“愚公的年龄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找到答案。

篇2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态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05-0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全部课文的20%左右,又是中考必考的项目,可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文言文却是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环节。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一 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文言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使广大学生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重视文言文,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读完《〈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名言;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升腾激荡。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情文并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十分有利。

文言文教学虽然有困难,但我认为只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那么一切问题都会有所突破。

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要改进教法,一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故事激趣法、成语概述法,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难点。二是抓住“活”字做文章,导入新课要活。三是教学方式要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为辅。培养兴趣要更新教学手段,把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片等引入文言文教学。只要使用恰当,“活”字就容易变成现实。培养兴趣要拓展课外知识,课上简介一些轶闻趣事、掌故传说、时代背景、古文化常识,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兴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课上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欲睡,还不如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就有意识地灌输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或步骤。例如,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方面我的做法是:第一步,诵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反复读,变换形式读。第二步,试译。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第三步,互译。互译可以两两对译,一人译一人听,也可以小组互译,一人主译,分段进行。第四步,竞背。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试背课文。为了激发兴趣,我通常的做法是依次接背,背不上的后面接。总之,在“诵读——试译——互译——竞背”的四个过程中,只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处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学生就不会畏惧和讨厌文言文,反而会喜欢文言文,甚至还会自己课外找一些文言文来读。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力,适时变换教法。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诵读——试译——互译——竞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和评价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的阅读材料适度向课外拓展。考在课外,点在课内。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紧扣教材,立足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而这必须经过一番长期苦练,善于积累和运用,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多练,首先要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

多读,读出古汉语的特色,读出人物的性格,会勃发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使学生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对教材内的文言文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鼓励、提倡学生到古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吸取古文学之营养,体会古文人之情怀,提高文言文阅读之素质。

多说,通过“说”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合理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的爱国热情。

篇3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要学好它,首先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有了信心,才有前进的基础;其次,要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深入;再次,要会“读”,读得精彩,读得投入,合作的读,广泛的读;最后,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引。

【关键词】文言文; 信心; 兴趣; 多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26-01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的生动写照,其中居首的文言文教学更是“教师的痛,学生的梦”,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很好的学习文言文。下面,笔者就进行一下探讨。

1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奥格斯特.冯史勒格曾说:“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学生害怕文言文,除了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难于读懂和理解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对文言文学习缺乏自信心,一开始就把文言文放置在一个求之不得的高台上。对文言文有了一种畏惧之心,还没有学习,就已经先胆怯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积极进行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其他同学能学好文言文,相信自己也能学好,要善于在课桌上、床沿边上放上激励语:“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每天早晨起床后、临睡前各默念几次,上课发言前、做事前,与人交往前,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要果断、反复地默念。这样, 就会通过自我积极的暗示机制,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加心理力量,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对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2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兴趣。”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的作用。中学生如何才能找到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要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除此,还可引导学生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兴趣。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3 紧紧抓住“读”,这一文言文学习的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一些文章记载或影视作品来感受到古人对文言文的学习之法,师生一起在幽雅的古乐曲中,摇头晃脑、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觉情与景,事与心都那么的和谐。读着读着,不知身在何处,只觉得“我即作者,作者即我”,已经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可见,学习文言文,读是第一要素。没有朗读,就没有文言文的传承。在具体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也可尝试多种的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在课堂之外,也需要读。此时的读,不仅仅是对课文的读。更多是诵读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帮助的。

4 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是教学的动态因素,而动态因素的互动则是促成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一起回到历史的现场,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去触摸历史,看看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山东省的教学经验值得学习,把学生分成由几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在考察或测试时,以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例如,在学习字词和语句翻译时,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解疑释难,但是在测试中,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最后以每个成员的成绩之和来评出优胜小组。有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小组考察起来不是很方便,就可以把几个小组组合在一起,进行重新分工,以大组成绩来评判。小组的任务分配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每个成员的任务相同,不同的是每个成员的水平或特长,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全组才能取得好成绩;一种是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需要各自独立完成,但是只有把每个人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才有可能完成小组任务。

5 教师总结,给予方法

总的说来,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一步还很困难,但也不是无章可循,毫无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几个简单的方法。

5.1 翻译要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翻译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

5.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

篇4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篇5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兴趣 朗读 方法 语感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为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笔者三十年来致力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兴趣――学习之动力

1.迷住学生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

2.抓住时机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随即给予穿插教学训练。如教完《〈世说新语〉两则》之后,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课外让学生搜集记载聪颖机智少年儿童故事的文言文,抄在黑板上,上课课前阅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异,体会到古代语言的精炼、深奥。

3.激发兴趣

运用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文言文有浓厚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平时或课前五分钟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成语故事、文言名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

二.朗读――理解之源泉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停顿读顺课文。因而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把读通读懂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读与思结合,读与讲结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内容,读中体验文章情感,读中赏析文中的精妙之处。

1.初读课文,扫清文言障碍。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读明白”与教师讲述下学生“听明白”,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学生在读与思的过程当中,反复体验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进而领悟而来的,便于知识记忆积累,进而培养能力。

2.精读课文,领悟赏析。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自然会从诵中感知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境界。文章的情感和道理,可以通过诵读来领会和感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理解赏析。

3.熟读深思,质疑问难。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学课文的过程,也就是他们领会知识,提出疑难的过程。一定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诵读学习之中就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带着疑问,有兴趣地学习。

三.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1.个性理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及有关书籍、资料,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自行解决,这种方法是学生解决疑难最重要的一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是学生以后人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途径。

2.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学习文言文,疏通文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为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文字词等知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完成其他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分类,交由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去读懂课文,解决疑难。

3.利用语境,揣摩词句。老师要让学生动用平日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义。词义要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这个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其所在的全篇文章的内容来判定。

篇6

一、激发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活起来了。

二、强化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授人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译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

2.思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

3.评

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篇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读和背诵的。给人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那位书读得抑扬顿挫完全陶醉其中的老先生,以及那群读着似懂非懂课文的天真无邪的小孩们的生动描述,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基本特性,即诵读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及熟背,否则,文言文教学就是空中楼阁。高中生读不太懂一般的文言文(相对农村地区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文言文时没有扎实地打好基本功。比如常用实词、常用虚词、常见句式等知识没有让学生牢固掌握,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没抓好学生的诵读和熟记。没了积累,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诵读与熟背呢?

一、疏通词句变教师串讲为学生自读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教师先疏通文言文词句,通篇是由教师讲、学生听,讲什么就记什么,根本没记在头脑里。学生十分被动,缺乏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所以,要扎实地打好文言文基本功,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文章、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自读时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好记号,先在学习小组上讨论,然后在全班质疑解疑。

学生质疑后,应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培养学习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诵读古文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从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比如,归纳训练中要求掌握的多义词、活用词以及要掌握的句式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总结,对基础知识就有所把握了。

二、理解文意变教师繁琐分析为学生诵读领悟

以前,讲文言文时,总是担心这个词重要,那个句也重要,不讲不行等,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果很不好。因此,文言文教学时,要突出诵读,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了解认识,还能使学生理解记忆,更好地领悟文章思想内容。如教学《游褒禅山记》时,先发问:该文的主旨是哪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再自己发现问题,理解思想内容。

为了能把平时的学习与中考文言文接轨,可针对思想评价这部分内容组织讨论,反复地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思想性,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诵读,教师要狠抓下面五个环节。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语势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诵读的前提。文言文要读准字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给生字正音外,还必须重点注意两方面,一是分辨古今异读的情况,二是弄清现在不常见字的读音。就《卖油翁》而言,其中有圃(Pǔ )、睨(ní)、颔(hán)、贫(fèn)、沥(lì)等字,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诵读时应多留意。

读准节奏,也就是理解语句的大意,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能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的话语,使学生们从同学朗读的语气中,领悟妻的“私”、妾的“畏”、客的“求”的特定心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邹忌以家事喻国的妙处。

2.粗知文段层次及大意,掌握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朗读,应是在粗知文段层次内容,掌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是为了加快记忆的速度,记忆是为了加深文段内容的理解。稍长的文段还要分层理解,分层诵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3.结合文章理解读出感情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带有语气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段的运用,其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的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从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4.结合语言鉴赏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不宜于“意会”而宜于“言传”的,因此必须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5.灵活运用诵读方式

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自然美 意境美 人格美 智慧美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的目的。

那么,中学文言文教材中蕴含着哪些美的内容呢?

一、自然美

古代山水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它渊源久远,其中描写的自然美景,会让读者心灵沉醉,情操受到陶冶。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水,飞花溅玉,多么富有生机!如此美景,真可谓“足以及视听之娱”。

在吟哦品味这些作品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领略古人游山玩水的情趣,而且要带领他们深入考察我们先辈是怎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描写自然的,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山川自然美的领会和享受,来加深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文言文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

苏轼的《赤壁赋》艺术成就很高,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营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其浓烈的清新自然的意境美。泛舟于月夜的秋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渺渺中,只见一苇扁舟,顺波而流。……随着作者任意挥洒的彩笔,读者只觉得眼前一片秋色,深深感受到无比的美,不能不为之陶醉。再加上作者飘渺的思绪,放怀的长吟,催人泪落的洞箫声,主客间吊古伤今的悲叹感慨,层出不穷地渲染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美,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鉴赏文言文的意境美,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深邃的哲理、绵长的情思。

三、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人的思想品格、理想情操等方面的美的素质。屈原的《离骚》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首先,追求仪表美,是屈原追求人格美的表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的仪表美,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表现出他那至善至美的人格,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似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

其次,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屈原人格美的基础,也是其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即举贤任能,立法富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正因为屈原崇高的人格美,所以后人崇敬他,效法他,把他的高洁志行视同日月。今天,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屈原的人格美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魂,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四、智慧美

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质,人类智慧本身就是一种纯真的美。文言文中许多篇目之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智慧光芒。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雄辩才能为主要内容。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智慧光芒。《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

触龙说赵太后,迂回达理,环环相扣,不动声色。从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说起,而避开长安君作人质这一让赵太后头疼反感的事情。触龙用形体语言为自己的开场白先做了铺垫,使得谈话既自然又为后来的话题埋下伏笔。话题展开,触龙用了借古喻今,类比说理的方法,点入正题,点到为止,令人顿悟。

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一个智者的风采,给我国文学艺术走廊上增加了一个智慧美的形象,也给后人带来一种智慧美的享受。

中学文言文中美的内容很多,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中的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达到通过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真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要善于使美德具有吸引力》

[2]元・四明程氏辑《朱子读书法》

[3]宗白华《美学散步》

[4]王国维《人间词话》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以生为本;问题引领

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然而一提起文言文,学生总是愁眉苦脸,满腹埋怨,很少有学生说自己是喜欢文言文的,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

特别烦人!什么之乎者也,不知道满篇呜哩哇啦讲些什麽!

学起来费时、费力,根本就没有耐心和信心往下读。我不喜欢文言文,不想学!

我们现在又不用像古人那样相互交流,为什么非要学习文言文呢?

……

不容置疑,大部分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言文教学想达到学生爱学、学生愿学、学生主动去学的境界,不能不说是难点,如何让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兴趣,能够较多机会地体验成就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引领的方式不同决定了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问题引领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一)实词的推断

复习《师说》,推断实词“道”词义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领的形式。

第一种:解释以下括号内词语。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道)中迷雾冰滑

要想解出此题,每个句子都要结合语境,练习上下文来推断四个“道”的意思。

第二种: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

要想解出此题,只要先找出自己非常确定的一个词的解释,然后把解释代入其他的句子中。(学生大多能指导C是“道路”的意思,然后把道路代入其他的句子中,很容易辨别出与D相同)

第三种:判断下列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要想解出这道题,只需要把给出的解释代入到句子中,如果能够翻译通顺,就说明解释正确,否则就是错误的。

第四种:连线题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要想解出此题,只要代入,推断出一个,就排除掉一个。

不难看出,四种问题引领的形式把问题的难度逐步降低。并且基本目标“积累多义词,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目标都能达到。不同的是,第一种问题引领形式的综合能力要求特别高,其他的依次降低。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可以根据难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

(二)虚词的推断

关于“而”的连词用法,有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八种,很多时候,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非常迷惘,不愿意了解,不愿意学习,对于“可以调换位置为并列”“强调时间先后顺序为承接”根本不听,这个时候,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发挥,更别提深层次地辨析了。由此,我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何不从意义入手来引导学生呢?只要翻译的意义不同,用法自然不同。于是,我设计了虚词“而”的问题引领。

A和、又B但是C而且D地E然后F如果G来H因此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4)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5)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6)吾恂恂(而)起;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不得不兴奋地说,终于,全班同学的头都抬起来了,跃跃欲试,因为把“而”的意义代入句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太难,结果这块难啃的骨头被拿下了。

(三)句子翻译的注意事项

以前讲解句子翻译的注意事项的时候,我总是给出几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总结,即得出注意事项。然而由于学生的惰性太大,每次遇到这样的练是不感兴趣,翻译的时候毫不用心,翻译不出来还有挫败感,我反复琢磨,终于想到一个让学生可以开心、轻松接受翻译注意事项的方法。

在复习《过秦论》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看下列句子哪个翻译比较好,为什么好?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都城,凭借黄河作为水池,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固定。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

(1)A 因为贯彻了“字字落实”的原则。

(2)B 因为根据“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可以看出“兵”的意思是“兵“。

(3)A“藩篱”是“借喻”,翻译的时候要翻译出本体来。如“秋毫无犯”中的“秋毫”。

这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文言文复习中,对实词的推断、虚词的推断、翻译理论的渗透方面做的细微的尝试。不敢说,这些形式的改变能够引导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走多远,不敢说有了不同的问题引领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能提高多少,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是作为前线老师的一点尝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 .文教资料.2012(1)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学习兴趣 阅读能力

文言文该怎样教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疑是诵读。下面就以《项脊轩志》为例,具体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意义,以及诵读的一些方法、技巧。

一、在读中掌握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异读字和多音字,要流畅地诵读首先要扫除这些字音上的障碍。教师要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僻字、异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和意义查找到,并批注在课文里,然后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强化这些字词的读音。

生僻字,就是现在基本不用或完全消亡的古代词语。由于这些词语远离我们的生活,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如:①“旧时栏”中,“”音shǔn,横的栏杆。②“迨诸父异爨”中,“爨”音cuàn,灶;异爨,分家。③“余扃牖而居”中,“扃牖”音jiōngyǒu,关闭窗户。对于这些字词,不仅要读,而且要边读边写,边写边记。异读字,就是因通假等原因读音发生变化了的字。如:“以当南日”中,“当”读dǎng,通“挡”,遮挡。这类字词一定要放在句子中理解,通过对整句朗读来强化。多音字,主要是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读现象。如:①“令人长号不自禁”中,“号”读háo,哭。②“凭几学书”中,“几”读jī,案几。这类字词要明确用法,用法不同读音就要注意。

还有一些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学生很难掌握,也必须通过读来感受、区分。如“也”字用法,本文有两处:“且何谓阁子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前一句是归有光妻子转述小妹们好奇的询问,要读出疑问语气;后一句介绍枇杷树的来历,要读出陈述语气。

二、在读中习其句读

首先要会断句。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所以古人读书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习其句读”。不恰当的停顿会读破句子,改变文意。我们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虽说专家为方便我们阅读给它们加了标点,但仍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字词的用法和文意,适当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才不致误读。例如:①室仅/方//丈――方丈,意思是方圆一丈。“方”与“丈”是两个词,中间要通过短暂停顿来断开,如果连读为一个词,就会理解为“寺院的主持”,讲不通。②雨泽/下//注――下,名词动用。下注,意思是向下流。“下”与“注”之间也要通过短暂停顿来断开。

其次要读出内在节奏来。有些课文具有骈散相间的特点,多是骈散并行,以散为主。这些文章全篇或者部分段落用对仗或铺排,讲究词藻华丽,讲究押韵,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诵读这样的课文,就要依照对仗或者铺排的内部结构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的效果。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在读中品味精妙的语言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要把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通过读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对语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反过来又会促进诵读。例如在品味“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一句时,可以采用删去法,删去“矣”字,让学生朗读,比较情感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矣”字带有感叹的意味。在封建社会,大的家族往往聚族而居,不轻易分家,归有光家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家道没落已经很感伤了;现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到“墙”更暗示了亲人间的隔阂加深,更增添了无限怅惘,因此“矣”字不可删。然后再引导学生,把“矣”字拖长音节,读出作者的感伤之情来。再如品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时,可以采用替换法,把“当”换为“或”,让学生朗读,比较品味。“当”是“必当”的意思,表现了祖母对归有光寄托了莫大的期望,希望归有光能仕途有成,并坚信孙儿一定会不负所望;“或”字就缺少坚定的信念。正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归有光到老都无法实现祖母的夙愿,所以才会“长号不自禁”。在品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用坚定语气重读“当”字,用自责、悲伤的语气来读“长号不自禁”。

四、在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文言文多是纪事写人的散文,虽然人物着墨不会太多,但形象鲜明。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诵读时要根据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个性、性别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口吻;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来确定语气、语调,以达到更传神的效果。

作品中人物情感,往往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上,在朗读时要揣摩人物语言,洞察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老妪转述归有光母亲的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问话,但母亲“嘘寒问暖”,语气急迫且充满担忧,充分体现出她对儿子无限的关爱。读此句时,心中要有慈母形象,语气稍微急迫点,突出母亲的关心。再如,写祖母时,有三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第三句前文已有涉及,不再赘述。第一句中“竟日默默在此”,是祖母看见孙儿如此认真读书的心疼与关爱;“大类女郎”是一句玩笑话,体现了祖母的慈爱,也可见祖孙间关系很亲密。读时,要用长辈口吻,带一点笑腔,突出祖母的慈爱之情。第二句是祖母的自言自语,也是祖母的真情流露,是对孙儿将来能够读书有成、光宗耀祖的期盼。读时,要用自言自语的语气,“则可待乎”要带点欣喜之情。

抒情类散文,可以说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作者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立体的,且多有波动,读的时候要把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突现出来。《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情感有喜有悲,喜少悲多。喜的是,“室仅方丈”的小屋经过自己的一番修饰竟然别有一番情趣,自己在小屋里读书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因此,读第一段时,语气要舒缓,语调要平和,突出作者的闲适与满足。悲的是,家道没落、慈母早丧、祖母期望落空、爱妻早逝。读后几段,大多要用低沉的语调、感伤的语气,突出作者的无限悲情。需要注意的是,在读“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时,倒要注意略带点甜美的语气,突出爱妻因嫁入读书世家的得意与自豪,对此温馨场景的回忆,更突显了丧妻的苦痛。

五、在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就是要把精妙的语言背下来,积累语言范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修养。背诵不能死记硬背,要讲求方法和技巧。背诵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还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仍以《项脊轩志》为例,全文共五段,第二段是过渡段,第一段写“多可喜”,后四段写“多可悲”,因此全文可以让学生分两次背诵,先背第一段,再背后四段,减轻难度。第一段分三层,分别是:介绍南阁子先前情况,自己修葺情况,以及自己在南阁子读书的情况。可逐层背诵,化难为易。后几段也可如此。在会背的基础上,也可以对诵读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尽情宣泄文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