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3-21 12: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教学法

篇1

一、依据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核心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要“先确定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又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来设计核心问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教师抛开文体设计核心问题就会陷入误区。有教师在教寓言类的文章《愚公移山》时,遇到“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移山多累啊,愚公怎么能保证子子孙孙都去移山呢”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抛离寓言文体特征产生的不必要探讨的问题。

如《我与地坛》这一课,就要根据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来设计主问题。全文分“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个部分。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必须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全文分了两部分,是哪句话把“我”、地坛、母亲联系起来的?2题目叫《我与地坛》,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3从全文来看,“我”、地坛、母亲是怎样的关系?4这样的构建在写作和抒情上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基本上可以把整个文章的思路理清,从而把握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为具体深入地品读文本做好铺垫。在解读文本时,不同的文体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引领的。根据文体特征来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的尊重,也很容易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也会离文学越来越近。

二、紧扣文本内容,去伪存真设计真问题

当下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花样,却忽视了文本本身,走向了教学的异化。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做到紧扣文本,不能设计那些只围绕文本外部的伪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包括思维容量大、精、准等特点。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的解读模式。

如《听听那冷雨》这一课,本文写作主体是雨,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围绕写作主体雨来展开。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请利用“雨”这一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作者从“走入霏霏”到“想入非非”都想到了哪些?又寄托了作者哪样的情感?3这些情感都是源于什么?4“雨”这一意象寄托了哪些内涵?通过这样的几个紧扣文本内容的问题,学生对这篇散文的层次结构及情感等主要探究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文本解读一般分为内部解读与外部解读,而大多数情况是内部与外部结合解读,并倾向于内部解读。笔者个人也觉得文本解读的关键还是内部解读,也就是关注文本本身的一些细节或是矛盾等。只有紧扣文本内容设计真问题才能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三、把握班级学情,设计主干枝叶共生问题

文本解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方法和角度都适合课堂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选择好了问题设计的基本点,就要围绕文体特征、文本内容等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而不是“流水式”的所有问题。因为核心问题能共生枝叶问题,就像黄厚江老师所说的“树式共生”,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想的生长之门。而“流水式”的问题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流程,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生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陈情表》一文,其实只需要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就可以了:1是谁陈情?2为何陈情?3怎样陈情?4是至情至孝,还是推辞的借口?通过这几个问题不仅能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还能把握文章情感,关键是在于这几个核心问题能生发出许多枝叶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入解读文本,做到教师、学生、文本、课堂之间的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主干枝叶共生的问题设计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基本条件,我们的教学绝不能设计那种从表层向表层滑行的肤浅问题。

篇2

(1)对美术现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把握不够。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任何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会影响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特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掌握单纯的艺术现象,对其背后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例如,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人物大概有八百多个,但其中女性很少,不足二十个。当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来创作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是: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所以不能上街。如果对宋朝的社会生活了解的话,应该会知道,与其他朝代比较起来,宋朝女性的地位相对是比较高的,宋朝女性诗词歌赋样样擅长,甚至有的女性参与到了政治当中,还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刘皇后,她垂帘听政,四川地区纸币交子的流通就是在她的建议下形成的,如果简单地用女性地位低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失偏颇的。

(2)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之间的交叉联系太少。

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为先讲完中国美术史再讲外国美术史,如果在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外国美术史更是简单进行讲述。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知识构架里,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即使是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前朝和后代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笔者在教学中实际提问学生:中国唐朝美术对应外国美术史中的哪一段?基本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是欧洲中世纪。可见学生对世界美术史的整体时间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讲述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中外美术史》的教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何为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建构理论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种个体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能动地建构新的认识图式,不断完整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随着的网络的发展,学生查找资料变得异常方便,教给学生查什么资料和如何查资料比单纯的灌输给学生知识有用得多。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运用。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完成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方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转变教师观念。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要转化为学生的“同盟军”。主要的职责是考量学生查到资料与所设问题的关联度,适时地给学生以解决问题方式的指导。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个性化特征。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查找资料的方式有差异,思考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在问题式教学中,不否定学生,在尊重其个性的基础上又能回答出问题是关键。

(3)既要注意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艺术性。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问题的提出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又要能让学生拓展思维。笔者提出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问题设置: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如适当安排课时,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图片,以小组讨论、整理、归纳的形式完成课外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教师听,集体总结,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学科的学习,大家共同探讨,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将艺术批评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

3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设置

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且课时容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成为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置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尴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设置的关键点:

(1)基于美术作品的问题设置。

美术作品是美术史学建立的基础,学习美术史也要掌握每一个阶段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还如何掌握美术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可以分步骤掌握。例如,在讲述到战国时期的帛画时,我们会讲到《人物龙凤帛画》。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然后回答以下问题:作品中描绘了哪些元素?图中的女子是谁?图中的龙凤代表着什么?这幅画象征着什么?刚开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当甚至错误的观念,逐步纠正,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回答出来时,对这幅作品也就掌握好了,这样的问题设置同样适用于其他关于作品的赏析上。

(2)基于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关系的问题设置。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是独立的,了解作品,但不一定知道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一点也是学习中外美术史的大忌。如果在学习过程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然后一起探讨。例如,学生都知道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知道作品是画的汴河两岸的风光。但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非常少,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想回答清楚,需要查大量的资料。当学生能从在家学习没时间上街、裹小脚没力气上街、夫妻恩爱不想上街、帮丈夫处理工作不能上街、有女性上街但作者不能画这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时,对宋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就了解比较清楚了,并由此知道了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影响。问题的设置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了解作品。同样的一件作品我们设置其他的问题,如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人物、小吃饭局、动物、五行八作等,这样对于宋朝社会背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也会理解地很深入。

(3)基于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关系的问题设置。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美术史也是世界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但很多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而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中国与西方孤立教学是不合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注意,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设置要学生找资料回答问题。例如,请学生比较分析苏美尔人、中国、古希腊的青铜艺术。请比较分析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明代人文情怀的关系。这样既掌握了不同地区的学习,同时又形成了专题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后,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分工协作,整理资料,最后学生汇报。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一个独立的课题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较全面的解决。

(4)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设置。

篇3

1.主要方法

(1)预习提问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的预测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形成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作为教师备课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2)卡片提问法。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用卡片提问法,让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3)情境提问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

2.提出问题的两大关键点

(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人们能看到的仅仅是部分现象,既看不到它的形成历史,又看不到它引发的未来,更难以看到的是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因此,可以说问题就是依据已知,寻求未知,寻求事物内在变化的必然规律。

(2)怎样才能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恰当的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认识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系统。问题的分类,根据认识的状况可以化分为两类:探究性问题和评论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在寻找未知和未见的;评论性问题是对已知的真伪的审查。探究性问题又可以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显然的问题和非显然的问题。所谓常规性问题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而非常规性问题是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所谓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可以推断出的问题,而非显然的问题是根据已知极难甚至无法推断出的问题。国际上关于问题分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教师以问题为依据,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我校的集体备课独具特色,“问题备课法”是集体备课的一大亮点。通过集体备课,一方面形成共同的教学思路,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体教师在集体智慧的启迪下,结合自身的优势,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集体备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使备课簿不仅成为教师教学计划、实施、反省的记载,而且成为对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预测与设计。以往对教师备课的评价,是把教师备课薄收上来,盖章验收,检查更多的是教师是否按照备课要求把教学步骤周密的程序化,以字数与笔迹整洁作为教师是否工作认真的标准。现在从备教案转到教学设计,对教师备课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教师合作水平,评价师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教师解决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展现出教师观念转变的过程,记录了教师自己成长足迹。

三、课堂以问题为依据安排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重点,整合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以问题为基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当然,基于问题教学,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等。概括地说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全为解决问题而组织知识,又可能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即所获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在设计和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要使各问题之间所包含的学习议题(如专业概念、原理等)多次的相互邻接和交叉重叠。

2.以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安排教学程序

(1)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上,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并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或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2)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体验和探究,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3)体现学生合作性学习。“兵教兵”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有效的教法,是典型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还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3.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集中或分散检测问题解决的效度,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整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后续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上,课前预设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标志着一堂课的圆满结束,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的终结。因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也会遗留有些学生已经解决、而有些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作为后序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通过集体备课,结合新课中提出的新问题,重新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解决的链节。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走出教室,这还不够,教师还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新生成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4

一、开放教育的特点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开放教育学生以在职、业余、自主学习为主,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自行决定。

(二)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

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更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对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

(三)实行宽进严出

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均可以申请学习。“宽进”指通过地方电大自行组织的入学测试即可入学,“严出”是指所有的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课程考试并修够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二、开放教育的本质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和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上的开放大学都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尽快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

三、开放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法

传统教学模式下,面授课是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和层次逐一对知识点进行讲授,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开放教育主要教授对象为成人在职学员,因此学员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相对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特殊的;并且,我们的面授课时间宝贵,只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如果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对每个知识点逐一讲授,势必浪费了面授课的黄金教学机会,导致对重点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细致,而非重点内容却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以上是业余学习与全日制学习的根本矛盾所致,因在职学习的特殊性,使我们不可能对教材中的每个细节都面面俱到,只能求精求实。这就需要我们主讲教师认真钻研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迎合学员的特殊需要,以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专题教学法的创新理念就在于,打破章节教学模式,先将全部知识点化整为零,再将相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进行提炼。最终将整本教材类化为28个专题,其中民法(1)14个,民法(2)14个。

(二)划分专题的三个优点

1.节约时间。这种方法能将有限的面授时间投放到重点内容的讲授上,而非重点内容采用答疑、习题、网上资源更新等方法辅导。

2.360°教学。相关、相近的知识点被安排在一个专题内,多角度、多层次且一次性完成一个专题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对专题内的知识点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一次性认清,全方位了解,告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模糊感觉。

3.总揽全局。整合后的内容有跳跃性,对教材中多次以不同面貌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横向梳理,将原本被割裂开的同一或相近的问题整合到一起,便于学员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

(三)专题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1.关键的第一学时。民法学(1)(2)专题均为26学时,预留1学时作为首次面授课向学生说明情况、布置教学任务之用。详细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网上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法,这应该是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的1学时。

2.民法学各知识点的专题整合。民法学(1)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民法总论部分和物权部分,所划分的专题有14个,共26学时:(1)民法基础理论。(3学时)(2)民法基本原则。(1学时)(3)民事法律关系。(2学时)(4)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1学时)(5)公民(自然人)与法人。(3学时)(6)合伙、个体、联营。(1学时)(7)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2学时)(8)物。(1学时)(9)民事法律行为与时效。(3学时)(10)有权与表见。(3学时)(11)物权概论。(1学时)(12)财产所有权。(2学时)(13)善意取得与财产共有。(2学时)(14)相邻关系与其他物权。(1学时)

民法学(2)的主要内容是债权部分、人身权部分、知识产权部分、财产继承权部分和民事责任部分,所划分的专题也有14个,共26学时:(1)债权:包括债的基本知识;分类。(3学时)(2)债发生的根据:合同之债(合并讲授合同总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6学时)(3)债的其他理论:债的担保、履行、转移和终止。(3学时)(4)合同分论: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转让财产所有权的合同。(3学时)(5)人格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2学时)(6)身份权:荣誉权;亲权。(1学时)(7)著作权。(1学时)(8)商标权。(1学时)(9)专利权。(1学时)(10)遗产的划分。(1学时)(11)法定继承及顺序;代位继承。(1学时)(12)遗嘱与继承。遗嘱;遗赠。(1学时)(13)违约责任。(1学时)(14)侵权责任。(1学时)

(四)特色CAI小课件教学

篇5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自主;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andthe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Whydoesthewriterthinkitnecessarytothecreativefunction?

(2)Howisastoryconceived?

(3)Whatistheprincipleofastory’slife?

(4)Whatarethefunctionsofthecraftsman?

(5).What’stherelationbetweengeniusandcraftsmanship?

(6).Howtounderstandthesaying“Practicemakesperfect.”?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自己整理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讨论,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SevenWaystoBeatShyness.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问题如下:

(1)Whatisthemainideaofthearticle?

(2) Howmanykindsofshynessmentionedinthearticle?Whatarethey?

(3)Whichofsevenwaysisthemostworkabletoyou?

(4)Doyouthinkfemalesareshyerthanmales?

(5)Whatphysicalsymptomsthatashypersonwillshowwhenhe/shespeaksin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Zimbardo,Shyness:WhatItIs,WhattoDoAboutItChristopherMcCullough,AlwaysatEase:OvercomingAnxietyandShynessinEverySituationJonathanCheek,ConqueringShyness:APersonalizedApproachArthurWassmer,MakingContact:AGuidetoOvercomingShynessJonathanBerent,BeyondShyness:HowtoConquerSocial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Ifyouareashyperson,howwillyoudo?Doyouhaveanyothersuggestiononhowtoovercomeshyness?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发展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贯穿英语阅读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是教学的灵魂和精髓,而不是如平常一般教学中仅仅是教学的一根线索,一个引入点,或者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的手段或形式。问题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机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影响而形成的惰性实践、线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整合知识、解决问题,使师生双方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新成果精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以往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风光不再。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和困惑,许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为能力和素质教育而呼吁。以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注重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日渐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神情严肃地满堂讲授,学生正襟危坐地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主动真诚的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他们的个性由此受到压抑。而教师在课堂上由于总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始终沉闷,有时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这样潜在的灵感不易激发,教师的讲课水平也会大打折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本人认为,改革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符合当今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满足广大高校学生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

问题教学法的主导思想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大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立足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才能的开发,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死记硬背和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法,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按序列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称为五步教学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从心理机制看,问题教学法是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了“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要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学法的采用,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具体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通过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进一步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当今社会信息多元,资讯发达,崇尚竞争;当代高校学生总体来说个性鲜明且自信,目光远大且敏锐,思维活跃且敏捷,思想新颖且解放,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中应用很好的基础和条件。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还由该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理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且又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要求学生必须擅于运用较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育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可以锻炼、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战胜自我的信心。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要求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课堂,首先需要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场景与问题教学法区别开来。有时课堂也许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会问很多问题,但其中一些是属于“填空式”的,常常把一个深刻的、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细小、不需要学生独立深刻思维,很容易就得到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思维深度,没有探究性,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是背离问题教学法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记下这些问题,然后由教师再逐一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并有重点的掌握知识,从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是整堂课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属于老师想当然的问题,老师步步引导,逼迫学生思考,表面上看,学生也在思考回答问题,但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被动的问题教学法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只起到外力推动的作用,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未得到更大程度的有效开发。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那种所谓的问题教学的立足点错站在了教师一方,而非学生,因而忽略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为目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那就是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研究探讨的兴趣,从而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以作进一步解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加大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以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着手。教师提出问题再逐一讲解的模式可以保留,在此基础上增加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行准备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写出书面作业。这样,在新课讲授以前,先由教师在上一讲结束时预告下一讲的内容,并给出基本问题,然后分头指定几名学生按照上述要求准备相应内容。布置这些问题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一般不开列参考书,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查阅资料,然后独立完成。与课堂提出问题再逐一讲解的基本办法相比,这一做法由于事先把问题交给了学生,就会将部分学生带进了问题教学法的运行轨道。

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督促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具体做法是,在要求学生课前以问题形式预先准备的基础上,再要求课前准备的学生选出两本以上的同类教科书进行教材对读,或者搜索两种以上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仔细比较这些教科书及文章对所准备问题的叙述及其异同,最后给予相应评说。学生在比较了不同观点之后,往往会自然的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并生出解答这些问题的渴望。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对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是简单而有效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激发之后,回过头来,还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此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做出解答,这时候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视野往往被教师的问题所拘囿,不能站在一个更广大更自由的学术背景中去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学生能够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再适当引导和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决路径,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快的提高,这样就保证了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实际上,问题教学法从西方传入后,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中得到积极推广并已经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重点,从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轨道上来,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5期.

[2]司宁达《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存在的问题透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刘继平《古代文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

篇7

一、“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让人很不乐观,处于长期耕耘而收效甚微的状态,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一般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语文教学要优质高效,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享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被认可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和再生疑、再解疑的过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及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授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技能,因而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上,而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须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中,笔者就文题设计了两个问题:(1)新闻的标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报纸的眼睛,你觉得《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认识到题目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这个题目的特殊之处是形式上的倒装与借代的巧妙运用,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更深层的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开,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设计的,有了前一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答出“日落仪式”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所提的两个问题,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两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经验;第二个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问题就意味对现状的不满,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思考。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会打破现状,超越常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关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在教学中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劳动,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切实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探讨,从而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正好符合问题教学法的模式,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在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最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现问题,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创设打电话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制几个土电话,电话线分别用棉线、铁丝、铜丝等来充当,然后让学生分别用几个土电话进行对话。通过巧妙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自然会发现,不同材料电话线的电话通话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自主发现问题:土电话通话效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望必定得到激发,从而积极投入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中。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后,教师就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结合新课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充分分析并解决之前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切实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通过之前的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声音可以传播,但是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将一个闹钟放到真空罩中并连续抽气的活动,再结合课本上的小活动,从而积极合作探究,最终通过借助集体智慧来解决相关问题。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再生问题

物理原本就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无疑变得更加重要。因而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知识后,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生问题,从而在拓展延伸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教学“噪音的危害和控制”这一内容,学生掌握了噪音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噪音既然有那么大的危害,那么在生活中如何控制噪音,使自己不受其危害呢?相信学生必定能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许多解决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务必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为指导,切实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再生问题几个步骤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充分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秀岩.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初中,2011(02).

[2]何伯权.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解决好问题教学法的教学[J].魅力中国,2010(01).

篇9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将教学内容分化为问题点,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独立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要以问题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思考,创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包括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也包括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

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并萌发了强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愿望,才会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努力的主动学习。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由于初中生人生阅历有限对问题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大成熟、甚至幼稚的问题,这个时候处理问题的不当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打击,甚至会造成他们今后学习当中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应尽量淡化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要求,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要仔细考虑、认真回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当他们有疑惑或不满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对待;当他们成功的解决了问题时要不吝表扬和笑容;当他们出现问题时,要耐心的帮他们分析、解决:还要用鼓励的眼神、骄傲的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呵护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

2.问题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难度要有弹性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的特征,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弹性,由简入难,循序渐进,使学生觉得真实并且可以容易理解,面对问题时具有一定的自信,有话可说,才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表达自我见解的欲望,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启发学生将现有英语知识充分调动起来,解决问题的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老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思考,在对现有知识的调动、运用中发现自己学习的缺陷和不足,自觉、自发的去弥补甚至主动在课外补充额外的相关知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合作

由于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同,分析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预留一定的时间、空间,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在相互交流中能够有所发现和收获。而且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顾此失彼。教学中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出现,并且利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来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发现与别人的差别和自我方面的不足,互补互利,不要强求学生学习的一致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篇10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

“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近生活,只有教师尽量创造了较为真实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兴趣去学,去完成任务。例如:学习的内容是月份,在课堂上教师就问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学生就会回答。很可能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说几月,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上他们所需要的月份名称;然后要求他们把各自的出生日期写在本上,交换提问。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认识了这些表示月份的单词,很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能直观地感受这些单词的作用。

(1)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2)可以连珠炮式地提问。

(3)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连锁操练,学生任意提问。ABCD,etc. 在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而且要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尤其是课文教完之后,教师提示学生就所学的当堂课文的内容,这种chain drill很有效。

二、抓好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即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如对词汇、句型、语法的掌握,为学生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

基于语言的两种功能――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功能与用于表达社会关系与个人态度的交往功能,语言课堂应包含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与实践语言点的活动。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应该为达成语言点学习活动与交际活动的融会贯通提供平台。阅读课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融语言点与语境于一体的媒介,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达到“教学做合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地优化课堂结构,加强听力训练,注重口头交际,让学生听懂单词、短语、句子的意思,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让学生口先动起来。牛津教材每单元reading后Exercise D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含义,在完成此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语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巩固对他们的理解,最后可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基础,对这些词汇进行拓展性造句或复述课文。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be?”这一单元时,利用学生喜爱的名人照片,介绍他们的职业、学习表示职业的名词,在学生感兴趣时,又询问了他们父母的职业,以及自己打算将来想干什么。然后收集学生所知道的表示职业的名词,用Repetition的形式操练句型,使课堂始终充满活力,师生互动。

三、更新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1.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听力训练),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精选几个重点段落、篇章,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猜测生词、难句的意思,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