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时间:2023-04-07 19:3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林业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篇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篇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篇4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49-1
1 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让我们的后代永续发展、安居乐业。
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也正是大自然的条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发展。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营林和森林工业是林业的两大部门。我国林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一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二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最后是从1992年我国林业迈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2.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策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更是人类持续生存的根本,正是森林价值的本质体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二是社会合力。三是生态支持力。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
3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要想加快林业的发展,就要努力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让林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加强
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二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三要通过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来增加市场竞争力。
3.3 以人为本,依法治林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与大自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林业是最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那么在林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用法律做保障,才能让人们放心,才能让林业更好更快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遵守《物权法》和《森林法》的规定。时刻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法律稳定林业发展的道路,用法律保障生态文明。
因此科技兴林是林业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发展,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选瑞,张玉珍,周怀钧,滕起和,卢占山.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J].林业科学,2000,(04).
[2]蒋敏元,王兆君.以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业跨越式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3,(01).
[3]江泽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发展[J].绿色中国,2004,(Z1).
[4]江泽慧.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良好途径[J].世界林业研究,2001,(06).
[5]伦丽珍.林业现代化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
[6]贺庆棠.现代林学、森林与林业[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01).
[7]黄春平,李卫忠,吉文丽.简论我国可持续林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陕西林业科技,2000,(03).
[8]张鼎华,林卿.近自然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0,(07) .
[9]沈月琴,周国模.现代林业的综合研究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2,(02) .
[10]张嘉宾,袁凤军.关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考[J].世界林业研究,1999,(06).
[11]殷鸣放,仲庆林,张才.关于现代林业思想内涵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2,(02)
[12]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J]林业经济问题,1999,(01).
[13]佟建民.我国林业的发展及现阶段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04)
[14]马忠华,张茂松.试论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15]孙小龙.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07).
篇5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福建省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农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林业发展方式不断更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广大山区林农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种树砍树的传统林业上,观念没有紧跟时代潮流,没有很好找到跳出林业搞林业的发展路子。生态补偿和碳汇补偿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产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林业股上市发行前景广阔,林业经济收入将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复合型转变。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必须切实转变林农思想观念,使他们意识到必须从传统型、单一型、粗放型林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型、复合型、集约型转变,从单纯向木材索取经济效益转为向木材、生态、社会等多种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农的务林积极性。
(3)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促使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就目前我县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不管是在林业经济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技术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在加之华安县对林业经济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不够,很难取得技术上的飞跃。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研发能力差将成为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2构建华安林业产业体系
(1)在发展林上经济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发展野生食品产业。一是建设森林食品、林下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要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绿色”的消费需求趋势,高度重视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开发以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为主体的森林食品,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产业。把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要将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规模驯养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开发能力,使之成为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利用的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繁育、养殖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形成基地和产业。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3)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三大产业。一是苗木花卉基地产业化建设。提升基地生产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苗木产业集群。
(4)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把森林生态旅游同田园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环各省区周边生态旅游,把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体育健身基地。
3实施科技兴林和可持续发展
(1)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县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人,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采取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形式,让农民接受林业科技知识,只有有了林业科技知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它。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广大林农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支持和鼓励林业产业的科技推广,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引进、开发和推广。对于优秀的科研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林区绿色品牌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特别是食品类。因此,多种经营产业要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无公害种植、养殖,产品要突出绿色品牌,加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黑龙江海林“北味”集团生产的“北味”木耳、蘑菇、松籽等各种绿色食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创造了很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扶持,加强宣传,依靠科拔,创建更多的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多种经营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多种经营产品中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篇6
关键词:山区 林业 建设
山区的林业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进行开发。随着近些年不断的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以及一些保留的自然林业保护区项目的开展,为山区的林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区林业的建设不仅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营造了自然的人工生态保护系统,可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根据全面分析,山区林业建设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在山区林业的建设中,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山区林业的现状
1、由于山区经济的普遍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品也较低。在山区虽然有许多的林业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营或经营粗放而导致山区的林业经济根本无发展。由于传统的观念引导中,其占有的资源并未达到有效的开发,致使占有的资源与经济的收入不能成正比。这样,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致使山区的经济发展不上来。使长期的收入水平处于地下状态。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与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大资源,小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林业企业和林副产品加工等十分薄弱,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名、优、特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3、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现行山区林业管理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构建尚存在差距,现有林地产权制度制约产业开发,山区林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不畅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山区基础设施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4、观念、技术和信息相对落后。山区农民占有林地面积较大,但只注重木材的价值,忽视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由于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致使思想观念陈旧,新技术掌握应用困难,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低。林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农组织化程度低,各类专业协会和民间合作组织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林业科技支撑力量不够,政府投入不足,限制了林业附加值的提高。
5、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与产业配置有待提高与调整。全区林地及森林面积所占比重高,但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低效林占有较大比重,山区森林资源配置比较单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林地利用率低,资源对产业开发的支撑力度较弱。
6、森林生态功能与作用较弱。生态公益林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防护功能较佳的生态屏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森林生态功能整体不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较严重。
二、山区林业建设解决的对策
要促进山区林业的建设,就要打破常规的以木材为主要生产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建设神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多下功夫。现代的林业经济与传统的大不相同,所以在建设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的林业发展理念,深入了解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建设道路。
1、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以政策指导方向。首先我们立足于要发展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林业产业,就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林业发展林优为先,林优产业加工为先,加工产品特色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林业开发思路,提出把仁化打造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林业文化先进的现代林业强县战略目标。
2、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坚持林工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山区林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分类经营和“一本账”管理,实行“管死”与“放活”相结合,发展大型的精细加工工厂,把精细加工作为仁化主要特色产业进行发展,让大量的、主要的、优良的商品材用于精细加工,提高竹木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精细加工产品市场,并依托旅游景区,充分研发可以利用自用材、间伐材、竹木剩余物加工木制工艺品的技术,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林特林副产品加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3、科学规划生态林,大力保护生态林,积极争取推进碳汇造林,开辟改善环境的新途径。要根据各乡镇地形、发展方向,科学的规划生态林,让生态林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生态林管护区,要禁止放牧毁林和乱挖乱采、乱砍滥伐等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要对林木、矿业等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依法实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遏制矿山非法开采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引导放牧人员加入生态林管护行列或从事其他工作,使这些人员弃牧转岗后仍有就业渠道和致富保障;要继续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生态安全。
三、总结
在人口剧增、消费不断上涨的社会发展中,林业的生态系统,简单的靠自身的生产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供求之间不断的越拉越大,使这种矛盾日益尖锐。为加速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业系统为人们提供日益变多的功能。林业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开发与研究,以便发挥其在环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山区林业的发展在于其综合的开发与利用,在林业的建设方面要综合其多角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加上政府的指导,减小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山区林业合理快速的发展起来。
篇7
一、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林业不仅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市场化水平高和生产效率高等现代生产经营特征,由于林业自身的特点,现代林业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高效性
以现代林业思想指导,用现代工业文明装备,有较高的劳动生产力和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系统性
现代林业强调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林业,认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既具有功能上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和经济、社会的其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影响;现代林业要求用系统的理念管理、利用林业资源,强调系统控制、综合利用;以系统的标准衡量林业建设成效,追求系统结构合理、开放,系统功能稳定、高效。
3、生态性
建设目的强调共众的生态需求,现代林业在谋求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的同时,强调生态效益的基础地位;建设内容上强调以生态建设为主,把公共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生产方式上强调生态模式,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上的节约、高效和循环;建设的标准强调生态安全、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
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要点》,重点支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林业产业。在重点集体林区要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在农村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2、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措施
乡风文明属农村精神文明范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发展现代林业不仅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创建生态文明,还能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增加与外界交流等提高农民自身文明,实现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推进乡风文明。
3、发展现代林业是要抓好农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全面提升林业方针政策的执行力,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的学习,搞好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不断深化和统一全体务林人对现代林业的认识,并努力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构建完善的执行计划、良好的组织保障、明晰的业务流程、合理的绩效考核、系统的科学管理体系,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管理民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林业技术推广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一项长期任务,而林业技术推广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农民意愿原则。我县正在实施的林业利用外资项目实行群众参与式管理和由下而上的规划,体现了尊重林农意愿和民主管理的精神。
5、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尽快组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和鼓励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龙头企业组建林业科技研发中心,建立对农村林业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6、大力发展现代林业,要突出抓好林业改革,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全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今年是全面推开这项改革的关键一年,要在抓好主体改革扫尾的基础上,抓好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要切实抓好林业投入机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收受益”的造林政策,积极吸引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和造林大户参与林业建设;要强力推进全县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特别是抓好重点县市的综合执法改革。
7、着力解决“三林”问题
要把以林业、林区、林农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加强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要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促进林农和林区职工群众增收。
8、展现代林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体制
篇8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依法治林;
一、实现长久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
1、 长久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长久利用的表现。自从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虽然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但毕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林为主"的长久利用思想中解脱出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可持续林业转变的过渡。
我国林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由"长久利用"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还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森林的基本状况令人堪忧,森林覆盖率不断加大,但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成熟林少,单种人工林多,针叶树比重下降,阔叶树比重上升,林种、林向单一,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呈现出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状况。因此,我国林业"肩负着由传统林业向可持续林业过渡的历史使命。"
2、 长久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长久利用与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取向不同
传统的森林资源长久利用以森林使用价值为取向,林业持续发展以森林的价值为取向:
长久利用强调单一商品或价值的生产,以单一的木材生产和木材产品的最大产出为中心,把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从属的位置,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源源不断地、均衡地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虽然在20世纪70-80年展为森林多效益林业,但林业经营仍未能完全摆脱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格局。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目的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福利,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3、技术保障体系不同
收获调整和森林蓄积量经营管理是长久收获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把森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份,实行长久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可持续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林业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如: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修改森林法第5条的林业建设方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发展指导思想、林业发展战略与森林法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林业经营理论为理论基础和依据,学者们的经营思想来源于实践,因已受到实践考验或受到普遍接受而被政府采纳,其体现为林业指导思想并以林业发展战略为载体和平台进入实践,林业发展战略中所确定的林业指导思想(实质是林业经营理论)通过具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步骤的反复实践,证明其科学性,或是受到普遍认可,而最终被写入各国的森林基本法。
森林经营理论与森林法的关系:可以说森林经营理论是森林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森林经营理论的变化必将带来森林法指导思想的改变。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并制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我国森林法对此没有任何体现,对于这一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的经营思想,必将以法律加以确定。然而法律具有滞后性,但由于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而森林效益的间接性、隐蔽性、时间积累性和验证的宏观性,加之森林资源存在形式的无比公开性,又使得森林资源在各种资源和资产中的安全性较低,容易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遭到破坏,所以森林法不同于传统法,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法,森林法的制定必须提高预防性、克服滞后性。
2、依法治林与林业历史性转变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化阶段,因此,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在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法律工作中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林业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确性。森林法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以科学为依据,遵循生态规律,当然也包括法理等立法规则;方向正确主要是指符合当时的国情、林情。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严格林业执法、严肃林业司法(包括监督林业执法和监督林业司法),即依法治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依法治林将背离我们的目的而误入歧途;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和保障,没有后者,前者的一切都将是一纸空文的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最终还是落在一个"依法治林"的"法"字上。
我国森林法律体系以《森林法》为龙头,其第五条规定的林业建设方针,是中国林业发展总揽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以法律文件的权威性确定了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中国森林法的林业建设方针严重滞后与实践相脱节。因此,依法治林,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以森林法"长久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的修改为切入点,以法律的形式彻底改变我国林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思想,进而带动整个林业立法的大改变,为我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新农建设中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突出将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简述生态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用生态管理的建设模式,在突出生态建设、环保、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构建自然与林业和谐发展的方式,将林业建设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树木的种植技术、养护措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突出在整个建设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现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构成林业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依托现代化的土地资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好的实现整个林业建设的现代化路径。
1.2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林业建设的运用,在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环保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尤其是结合新型农村的建设,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也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的新型转变提供林业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有助于农产品产销对接链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优势条件;引导农民自觉提高本身综合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林业思想观念,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维权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民增收。
2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 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 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2 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3 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管理的技术运用,尤其是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管理之中,构建生态化、环保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木种植、产业发展等形成全面优化的新局面,推动新农建设中生态环保的实现。
篇10
(一)推动林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在我国境内,爆发了一场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我省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同样也爆发了历史上罕有的洪涝灾害。引发这场洪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天灾”,即受1997年强势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导致气候异常。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祸”,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致使水土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江河湖泊,最终导致行洪不畅。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提醒我们,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不重视林业发展,将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受损失的是人类自己。因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我省抵抗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推动林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林业的发展状况,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步战略阶段,为了保证这一阶段的战略成果,我们必须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推动林业发展,努力扩大森林的覆盖面积,在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之外,也可以从侧面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我省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把握历史机遇,稳步推进林业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林业产业无论在性质、定位,以及工作指导思想方面都在悄然发生着重大转变,现阶段,我国的林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已将生态建设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同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积极推进“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这些生态工程已经被列入了计划发展纲要之中,我国政府预计在十年内投入约4600亿元,以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而上述的这些工程几乎已经覆盖了我国的全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足以见得我国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与毅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林业单位必须要把握“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从而不断加快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我省已经纳入了国家部署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五项,随着生态补偿基金的到位,相信我省的生态建设必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是按照政府规划进行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回想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很多领域的经营与管理都陷入了迷茫之中。为了解决人们吃饱饭的问题,各地方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尝试了很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后,国家提出了在农村推行。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部调动了起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并且产量逐年增长。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转变经营理念,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反观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思想未能解放,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开拓与创新的意识,主要表现为:思想守旧,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积极思考,甚至有一种逃避心理,对于那些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缺乏挑战与创新的心理。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因此,需要我们尽快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
(三)放宽政策,完善机制我们知道,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绿化造林的真正的主体,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利用市场机制,深入挖掘各种利益主体的潜在需求,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完善现有机制。一是由国家出土地,个人、企业负责投资、造林与管理,然后国家再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二是建立管护承包机制,也就是国家出地、投资、造林,再将其承包给个人、企业,进行后序的抚育与管理工作,三至五年之后,保存率达到预定标准,国家向个人、企业发放相关的费用,再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三是国家可以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个人、企业进行的管理过程中,然后按照股分对林业的收益进行分红。四是国家向个人、企业提供土地、苗木,个人、企业对林场进行管理,收益也由个人、企业获得。同时也有权对这片林地进行继承、转让与买卖。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相信这些政策推行之后,能够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够为广大生产经营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