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3: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资监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发展规划
2010年6月3日,第14届83次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2020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市政发[2010]44号)。该规划是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而编制的。该规划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方面提出目标,旨在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序管理,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有效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这是西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针对西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砖瓦窑粘土居多的现状,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从2006年开始编制《西安市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年)》。2009年3月23日,经第14届71次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实施(市政办发〔2009〕79号)。该规划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台塬为主、平原收缩、保护耕地”为方针,在全市选取不能耕种或耕种条件恶劣的台塬坡地设置集中开采区19个、限制开采区11个。该规划被专家誉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在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早在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就批转了《西安市矿业权有偿出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矿业权要有偿使用,对新建矿山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公开出让;对老矿山在专业机构评估的基础上,补收采矿权价款。此后,西安市所有矿业权已全部实现了有偿使用。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征收采矿权价款4000余万元。2011年,为了进一步规范矿业权有偿使用,西安市规定,所有新设立的采矿权和矿权转让必须在矿业权交易市场或网上交易平台公开出让,进一步增强了矿权出让的公开、公平、公正。整治和规范矿业权交易市场始终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规范矿权出让交易方面,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坚持在阳光下公开交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公开。
市县两级发证的采矿权交易活动,无论是新设立矿权还是转让矿权,一律在陕西省矿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经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同意,西安市不再单独设立矿权交易市场),出让价不能低于评估价,市局做好矿业权交易的协调和监督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西安市先后多次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活动,严肃查处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排查出的92起无证开采全部取缔,对1起越界开采已责令退回原矿区范围,对1起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石企业不再办理采矿延续登记;毁田挖沙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沙场64个,恢复土地669亩;秦岭北麓石材开采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29个采石企业进行了排查,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矿山停止违法开采行为。2010年度矿山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西安市61个疑似违法图斑(涉及西安市的51个砖窑和2个砂场)全部消除到位,50个违法的砖窑砂场该查处的查处,该整改的整改,已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的验收。2011年度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西安市疑似违法图斑33个,涉及31个砖厂,经核查,已掌握各家砖厂的具体情况,目前正按照国土资源部、陕西省两级的相关要求进行查处整改,确保陕西市2011年度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加大勘查力度,恢复老矿山生机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不断减少和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给予了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的找矿热潮。西安市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和跟进国家“找矿突破战略”的号召,主动支持和配合西安市范围内的国家和省级资源勘查项目,为更全面、深入掌握西安市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合理设置矿权、扎实推进开发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西安市有一些老矿山已面临着探明储量减少、生产停滞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西安市国土资源在听取专家意见、综合研究已有矿产资源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鼓励支持辖区内的老矿山企业突破固有理论和思想的束缚,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深入研究老矿山成矿规律,加大老矿山深部找矿力度,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作用,使老矿山焕发生机和活力。
坚持保护为主,切实维护秦岭和黑河水源地生态安全
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供给区。2005年,西安市政府决定,在秦岭北麓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矿权。对现有矿权,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闭坑矿山必须“复垦还绿”并综合治理后方能批准闭坑,加大矿山生态治理恢复保证金收缴力度,切实保障矿山自然生态的治理和恢复,改变了过去“老板赚钱、百姓遭殃、政府买单”的现象。现有矿权到期后,不再延续,将有序退出。
黑河是西安市的重要水源地。从2005年起,西安市已停止在黑河流域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对未到期的老矿,要求“采、选分离”,山上采矿,山外选矿,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到期后,将不再延期。同时,采取专业巡查与聘请矿产监督员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巡查力度,严防乱采滥挖,有效地保护了黑河水源地的安全。2011年,西安市人大视察组在实地查看了矿山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管理情况后,对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为秦岭和黑河水源地保护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局面
客观地看,西安市目前矿产资源利用还是粗放的,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生态问题。秦岭北麓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矿产资源管理是一项法律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矿产资源方面,一是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发展需要;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双保行动”,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我们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严格审核矿权设置,严格控制矿权数量,对现有矿权严格监督管理,强化“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的意识,严禁非法采石挖砂等侵占、破坏矿产资源行为,为维护秦岭美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建设绿色矿山,努力达到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局面。要求所有矿山企业都应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对破坏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矿山依法查处、限期整改;对破坏严重,经环境保护部门提请,各级政府决定关闭的市县级发证矿山,将依法注销或吊销采矿许可证,若属部省级发证矿山,则积极协调,力争注销或吊销采矿许可证。对要求闭坑的矿山,必须达到“复垦还绿”后才予批准。
篇2
电子商务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构建
1电子商务企业的质量目标
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的质量目标都是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质量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美观与实用兼备的网站来吸引消费者,这不仅包含美观的网站,同时应提供可靠并准确的信息,还应提供便捷的导航和方便的检索;(2)提供安全并便捷的辅助服务,包括电子支付、消费者的身份认证、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等,能让顾客随时查询到自己的订单流程;(3)提供高质量的运营服务,这个运营服务不仅仅是网站信息的快捷,而且应该保证资金流的安全,电子商务顾客的不固定性使得产品的价格显得没那么重要,反而网站的设计和反应成为更关注的东西。电子商务企业实施TQM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上述的质量目标,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中的TQM就必须覆盖网站内容、技术应用、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问题。
2全面质量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面质量为重心的管理范式,它是一种“四全管理”的执行理念,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全方法的质量管理。它的目标旨在增强服务质量,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持续改进;强调不断学习,简化结构和优化流程,之前的全面质量管理大多用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本文把它用在电子商务企业,首先,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其次,电子商务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全方面的提高其服务质量,所以本文研究的电子服务质量覆盖网站内容、技术应用、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个方面质量,并要包括TQM的所有关键要素和遵循TQM的所有实施原则。根据PDCA循环,电子商务企业的TQM可以分为以下阶段:计划(P1an)阶段:企业管理层根据顾客的需求,对网站内容设计、所提供的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做出计划,制订出全过程的质量解决方案;执行(Do)阶段:执行在“计划”阶段制订的质量解决方案;检查(check)阶段:根据顾客以及客服的反馈信息,检查在“执行”阶段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阶段的质量方案;处理(Act)阶段:分析顾客的满意度,将相关信息反馈到“计划”阶段,对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做出进一步调整。这样经过不断的循环,取得质量的持续改进。
3电子商务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构建
目前,对于电子服务质量的研究多侧重于单纯的质量评价研究、测度研究以及满意度研究,只能单一地获知消费者满意与否,无法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相结合,从而对电子商务企业改进服务质量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本文结合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特点以及目标特性,参考各专家学者对电子服务质量测度模型的研究,同时本着将电子服务质量纳入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的原则,将电子服务质量概括为5个部分网站系统质量、网站信息质量、产品质量、物流配送质量、客户服务质量,构建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该模型是以顾客的需求识别为起点,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制定,之后对企业实际运营的服务质量进行管理,然后再对其服务质量实际水平进行测试,最后根据顾客评价对实际服务质量和顾客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顾客需求的识别主要依据顾客的期望质量以及影响顾客进行选择的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因素,本文认为影响顾客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因素,包括该企业的顾客满意度、顾客口碑以及企业的形象。该模型为电子商务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其优点为:以识别顾客需求为起点,以顾客评价为终点,并构成了一个循环,使其服务质量在一次一次的循环中不断进步。
篇3
以法律为核心的监管理念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环境,而要建立完善的监管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运作特征。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卢·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e-business)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部门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的应用,如电子银行、电子政务或网上拍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支持机制。这些应用被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企业、企业内部三种。基础设施涉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领域。其中支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安全支付系统、通信标准以及监管等问题。
监管问题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它也如同系统支持方面的相关技术因素一样,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共政策问题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法律和道德是所有商业环境监管部分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道德及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
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所做的事情不合法,那么就是违法;如果所做的事情不道德,则可能并不违法。但问题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而道德问题又有颇多争议。
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严格的法定规则,在其司法范围内监管所有公民或组织的行为。而道德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规定哪些是正确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但在今天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正确和错误的定义并不总是十分明确。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系列现有法律没有调整约束到的行为空间,所以道德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就需要一种自有的指导方针,来规范特定情形下行为的合理性,以此来规避一些法律问题。
比如保护隐私的方法之一是建立隐私政策,它可以帮助机构避免相关法律问题。像IBM和微软等信息领域内的主要公司都公布了自己的隐私政策来表明公司在收集大量供应商、顾客和员工信息时,有责任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欧盟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一项隐私指导方针,这套方针致力于规范任何控制网上个人资料的收集、持有、处理或使用的人(包括法人)的活动。
而在这些“灰色地带”之外,政府的立法则起着更加宏观的作用,因为它对各机构构建自身的规则起着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联邦因特网隐私保护法》禁止联邦机构公布个人记录或建立关于个人医疗、财务或雇佣历史的鉴定记录。《通信隐私和消费者权益法》涉及面更广,以通过大量法律手段来保护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
简而言之,法律、道德和技术是监管范畴中的三大要素。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多维度,不断协调的理念之上。法律是其基石,是最终的途径,最上层的概念,它本身的产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和讨论,并和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法制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一些道德问题在未形成法律之前,应当给予私人、公司以及机构更多的决策权,这本身便有利于在全球背景下形成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也有利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总之立法应当更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道德和技术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才是监管的核心点。
电子商务监管理念在国外立法中的实践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写到:“电子商务并不是发生在法律真空中,并不需要为之创建一个全新的法律框架,关键在于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这表明了立法所要体现的传承性,然而现实世界的法律总是和邻近地理、个人行为和本身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故各个国家在已有的法律框架基础上,调整自身现行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观念和手段,也即理念的实践方面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仅介绍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属于不同法系的系统在这方面的立法概况,予以参考。
美国的立法启示
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等;以商务实践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这些法律和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相互关联,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了电子商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完善电子商务整个监管环境,就应当在总体上将这种因特网上的革命认知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具备这一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社会的发展程度、学术咨询界的辩论和预测、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
第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高新技术领域里的法律规范,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些技术规范或技术方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上升为标准再上升为法律的,或者说,这样的法律只是用法律化的语言表达了某种技术方案,运用法律原则和形式承认了某些技术方案的结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数字签章法,它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在这个技术解决方案成熟到亟需相应的法律予以认可和保护的时候,相应的数字签章法或电子签章法也就应运而生了。第三,监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是通过扮演积极的推进者与参与者来诠释的。经合组织于1997年首先提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促进电子商务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行政管理原则协调发展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政府应调整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和法规,使其不仅适用于“有形”产品的需要也适用“无形”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应就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达成一致。在美国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政府起引导作用,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好地为新技术及新经济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做出了榜样,启动市场和需求,并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信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筹集资金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为企业在国内外的开拓发展积蓄力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立法启示
欧盟自成立以来,已制定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有关实施对电信管制一揽子计划的第五份报告》、《电子通信服务的新框架》等政策性文件。欧盟还同时出台了《促进21世纪的信息产业的长期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其中包括:《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电信部门的隐私保护指令》、《软件保护指令》等等。欧盟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立法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第一,利用欧洲一体化的优势,协调各国的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无障碍的法制环境。比如,欧盟在《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中明确表示:“本指令的目的是保障内部市场的良好运行,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服务得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为实现这个目的,本指令致力于在如下一些领域使各成员国关于信息服务的国内立法趋于统一。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内部市场制度、服务供应商的设立、商业信息传播、电子合同、服务中间商的责任、行业行为准则、争议的非诉讼解决、司法管辖和成员国间的合作等等。”
第二,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欧盟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网络隐私权。欧盟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框架文件主要有四个:一个是为配合经合组织《关于隐私和个人资料的跨国境流动的保护指令》而制定的《关于在自动运行系统中个人资料保护公约》;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关于个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三是1997年7月欧委会个人资料保护工作组制定的《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长会议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指引备忘录中规定的《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欧盟网络隐私保护的特点在于其指令对于与欧盟有电子交易的他国的网络隐私保护情况提出要求,将欧盟所确立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这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网络隐私保护和立法活动。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的思考
无论是美国自下而上通过行业自律逐渐形成的监管体制,还是欧盟更加注重一体化的宏观法制建设,中国都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中国自有其独特的现状。面对电子商务所燃起的激情,激进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强调中国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是这些学者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词;而对于渐进主义者来说,他们则总是拿起缺乏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证明中国需要等待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而这样的代价是将国家的一些不透明而又低效率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制度化。
篇4
一些基层物资管理人员不熟悉仓库管理业务,把物资管理简单地理解为物资收发,没有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观念,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没有条理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耗。
2基层物资管理机制的合理化改造
2.1基层物资管理不合理状况的产生原因
2.1.1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自从新乡供电段新成立以来,一些车间、班组沿用原郑州供电段、洛阳供电段旧的物资管理办法和模式,造成管理不规范、模式不统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按标准进行监督考核,不利于纵向管理和横向评比,不能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项目多而杂、维修工作量大而广,经常是在多区段由多部门、多工种联合施工,段材料科对基层物资管理工作检查督促不到位,造成部分车间、班组管理松散。
2.1.2物资保管不合理。由于生产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同品种的零散物资占据很大的仓库面积,大大降低了仓库的利用率;堆码、分区混乱,储位标示不清晰,给出入库、盘点等带来诸多不便,往往是材料员在仓库里、料堆中来回寻找,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容易错发物资;一些精密仪器、工具、构件,因为保管不善发生变质或效能降低,直接危及设备运行安全和人身安全。
2.1.3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程度低。目前,材料科管理人员已经做到每人一台计算机,大部分车间的材料员也已经配置了计算机,各班组至少有一台,并都通过办公系统实现了联网。但是,软件开发和应用相对落后,出于信息安全考虑,物资管理系统只是应用到段一级,车间、班组与段材料科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系,互动性差,不能对现场用料进行实时监控,影响了整个管理链条中的信息传递和库存管理控制。
2.1.4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办法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些基层物资管理人员作风散漫,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观念,不熟悉仓库管理技能,不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工作没有条理性和积极性,在岗位上不尽心尽力,工作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造性和积极性,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损耗。
2.2合理改进基层物资管理体制的方法
2.2.1提高人员素质是改进基层物资管理的基础。人是管理元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结合基层物资管理工作的特点,通过开展树“示范仓库”、立“示范岗位”的活动,分专业、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对管理基础较好的车间、班组的仓库管理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各车间材料员到“示范仓库”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交流,各车间选择1~2个班组创建“示范仓库”,以点带面,促进了全段各车间、班组的仓库管理水平达到标准要求。
2.2.2严格管理制度是改进基层物资管理的关键。我们以创建“标准化仓库”活动为载体,落实路局关于“标准化材料科”的要求,制定了《车间物资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废旧物资管理办法》等制度,把基层物资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使基层物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管理人员有据可依;梳理、修订了基层物资管理台账,做到账目清晰、账物相符,使物资流通过程有序可控;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在基层物资管理体系中逐步统一了管理模式、规范了物资管理行为。
2.2.3加强质量监控是改进基层物资管理的重点。物资质量关乎设备运行和人身安全。物资流通中,主要在进货渠道、运输防护、仓库保管3个环节抓好质量监控。具体到车间、班组的物资质量监控,一是严把入库验收关,无论自购料、还是段供料,都必须进行严格验收,并在物资台账上及时登录。二是做好运输过程中对重点物资的防护,轻拿轻放,并做到装前检卸后验。三是对在库物资实行定时的养护检查,有质量问题的物资应放置到专设的不合格品区,进行控制性管理,按程序上报,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做好台账记录。四是严把出库质量关,做好复核记录台账。
2.2.4突出安全管理是改进基层物资管理的保证。仓库安全是车间、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预防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仓库作业过程中人员、物资、设施不受损失,各车间、班组都制定了仓库作业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合理布置仓库分区,分类保管不同属性的物资,规范仓库作业流程,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消防设施,把安全贯穿于基层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2.5开展创新兴库活动是改进基层物资管理的手段。各车间、班组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并不要求各车间、班组搞“大而统、小而全”,不求实际、亦步亦趋地套用他人的经验。例如,晋城接触网工区的库房宽裕,利于分区分类管理;晋北电力工区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库房紧张的条件下,加高加固料架以增加储位,按工作量做好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抢修定额以外的物资尽量少储备或者不储备,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和时间,保证生产所需。
篇5
关键词:电子银行;外包;监管
近年来,在全球银行业兴起的电子银行业务(ElectronicBankingBussiness)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务模式,不仅银行效率得以提高,服务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商业银行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特征,例如服务内容的开放性和服务对象的全球性,传统业务和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以及银行与外包第三方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1]虽然这些新特征并不必然带来新的风险,但其无疑会增加和改变传统银行业务实践中的风险结构。因此,各国银行监管机构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相应的专门监管,而其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的监管则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外来词,其基本含义就是将自己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去做。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都有着极高要求,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的商业规则下,银行往往选择将电子银行业务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硬件维护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去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电子银行外包可以让商业银行转而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本身而非后台支持,因此银行没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网络,交给专门的网络公司去做就行了。
2.更好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管理学理论,优秀企业通过将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从而节省资源获得规模经济。例如,根据美国Forres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美国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并维护一个Web网站,头年的费用是22万美元,而将此工作外包给网络公司仅需花费4.2万美元。
3.获得新技术和提高服务效率。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电子银行的技术外包不仅可以使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获得更多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四是发展战略和风险规避的考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运用更给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通过与专业外包服务商的利益捆绑,银行可以围绕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各项新兴业务以抢占市场先机,并因此减少了很多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在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潜在风险,并且给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出了新的难题。撇开就业等社会问题不谈,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本身也蕴涵着许多隐患。
1.信誉风险。银行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信誉,而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低下将会影响银行的信誉。例如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原因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等致使银行客户受损(包括客户在业务操作方面的不便利以及在资金、机会方面的损失等),即使这完全是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过错也同样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与信誉。
2.技术风险。在技术选择上,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因而当各种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纷纷出台时,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将是电子银行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选择不当,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机会损失与利益损失。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由外包公司掌握,外包公司或其职员利用工作便利来从中获利的道德风险也不可不防。
3.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再加上网络的无国界性与各国监管机制的差异性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例如,外包过程中银行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归属问题、跨国诉讼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等都可能对银行的审慎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4.系统风险。银行业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对风险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某些IT核心技术的垄断,在IT外包行业也存在着若干寡头公司,因而可能产生某一国(地区)的多家银行过于集中依赖某些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效应。另外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外包还可能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域外经验
银行业是个对风险管理有着异常严格要求的行业,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有可能把本属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及合规要求转移给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第三方。在此情况下,银行机构如何有效控制外包带来的运营风险?监管机构如何确保外包供应商在外包过程中履行了其监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陆续对此作出反应,以监管报告、建议或指引方式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活动纳入到其原有监管体系中。
1.美国。早在1990年1月,美联储就通过一份监管声明提醒金融机构注意订立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igitalPlatforms,EDP)服务合同的潜在风险,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所签EDP服务合同中是否含有对其原有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利影响的条款,如责任免除条款等。而美联储纽约银行1995年的一封监管信函则明确了外包服务安排报告规则,即无论任何银行服务机构都应该在首次签署外包服务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后的30天内向合适的联邦银行机构报告这种关系。
另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还了一系列旨在阐明银行管理IT外包风险方面职责的指引与公告,例如《FFIEC对外包技术服务的风险管理指引》(2000年)提出了由董事会负责外包引入和风险管理的原则;《FFIEC对技术服务商(TSP)监管手册》(2003年)概述了TSP风险的监管流程与方法;《IT外包技术服务检查手册》(2004年)为监管人员的审计检查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指引。
2.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1年12月的《外判》对本地银行业的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它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外包具有参考价值。在《外判》指引中金融管理局明确只要被监管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有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融管理局就不会干涉。[2]
而所谓“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包括了以系列的特殊管控措施。首先,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银行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而在将关键技术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时,还应由独立第三方作出独立评估报告,报告将提交金融管理局备案。其次,在同外包服务商签订协议时,金融管理局强调应清楚载明外包服务商的履行标准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银行应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持续充分的监控和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最后,为了防止外包风险的过于集中,银行还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商。
3.瑞士。1999年8月,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SFBC)了针对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外包指引》,允许金融机构在未经SFBC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外包。但该指引规定外包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方可实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外包业务纳入内控体系,外包合同必须明确允许SFBC、金融机构及其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某些核心管理职能是不允许外包的。
此外,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超越国境的。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先后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及《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监管》,为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外包)的监管提供了高级指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综合各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首要原则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对与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全面和持续的尽职调查制度与监管程序来处理银行与外包第三方的相互关系。[3]
四、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实践与法规建设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外包势头也发展迅猛,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设了电子银行业务,其中四大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辅助业务外包相结合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将更多的信用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其的监管还处于逐渐发展和不断探索中。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监管事宜主要由银监会负责,关电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确立,主要由《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银行业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暂行办法》等组成,而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首次出现“外包管理”字眼的法律文本,其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监管可谓意义深远。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ATM等均纳入电子银行业务范畴,扩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无据的状况。[4]同时《办法》突出强调了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要求金融机构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至少每2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而为了应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办法》还明确了许多具体的监管措施:(1)规定金融机构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2)规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和保密责任。(3)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并应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供应商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4)规定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批准,并应在外包实施前向银监会报告。
笔者认为,《办法》的上述规定已经吸收了很多国外监管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考虑,它的出台既是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对监管工作的一项适应性创新,也是一项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改制上市及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办法》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和公信力进行保证并不尽合理。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责任规定也过于严苛。
五、健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思考
虽然我国已经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章,但是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而且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纸面上的法律要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无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监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各地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体系,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1.在监管的价值取向上,银监会应该综合考虑监管的安全目标与金融机构的效率追求,实现金融安全与交易效率的平衡发展。银行是基于提升效益目的而实施外包的,因此监管当局不能仅仅为了监管的安全价值而不顾银行的效率价值。笔者认为,银监会应在谨慎基础上支持银行业更多的外包活动,这也是应对入世后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必需的。当然银监会应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银行业外包活动处于银监会的有效监管之下;第二,确保银行机构合理制订外包计划和妥善处理外包风险。
2.银监会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规则。现有的外包监管规则总体而言仍偏于原则性,因而需要在既存原则框架之下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权限和监管程序予以规范。此外,电子银行外包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密切关注电子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极为必要。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前身是重庆第一财贸学院和重庆交电职工大学,于2009年转制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建院以来,学院树立了“晓通商之道,扬儒商文化,育崇商精英,铸经商本领”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确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走产学之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办学目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院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院的师资水平与一些优秀高职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实践技术、技能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建设的大师型人物更是匮乏。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所以构建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讲会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人力资源是摆在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面前一项非常紧迫而且重要的任务。
笔者经过对重庆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分析研究,以及根据重庆市教委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要求,针对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观念,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素质建设
根据调查结果,重庆商务职业学院63。16%的教师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且年轻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校任教,可见,学院当务之急是要让教师们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高职教育理论素质的建设。因此,学院应对教师进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高职教育理论等有关理论的培训,培训采取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委托师范院校举办职业教师培训班、聘请教师集中讲课、采取自学的形式等等,以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加大培训力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调查结果,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就十分必要。专职教师的来源模式决定了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而教师培训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建立创新型师资培训体系。
要转变以往师资工作重管理、轻培养的观念,在学校管理中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理念,将教师培训工作放在师资工作的首要位置,制定符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训计划,做到有目标,有层次,有体系。
师资培训工作应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第二层次着眼于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
(二)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拓展教师培训路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可能,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给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等等。
(三)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专业教师应积极承担实习实训教学任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都由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项目组,负责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室过程中,实习实训的设施设备由专业教师自行安装和调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三、加强科研工作,做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
科学研究是一种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的活动,也是知识创新、创造的过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只有产、学、研结合才是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科研的内涵、作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领导重视,并且以身作则,带头参与科研工作,才能使教师投入到科研的行动变为可能。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一方面学院可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参加,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提炼出一些课题加以立项,发动广大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参与研究。
(三)培养、选拔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支撑学校教学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专业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实力,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因此,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作为新建高职院校,在注重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要制订标准和考核程序,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
四、优化结构,建立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拓宽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
新建高职院校要探索实行专兼职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用模式,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与协作,选聘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推进与市内外校际教师资源共享,以及部分专业课教师校际间互聘。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二)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
把兼职教师聘任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合作伙伴中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各界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他们来学院讲学,介绍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他们的工作经验。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外延群体,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只是被聘与聘任的关系,也没有利益冲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其为学校多做贡献。
五、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相关制度
(一)以系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宏观决策、管理、监控权,建立院系共管以系为主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院系之间责、权、利分明,同时各系应有相应的自主权。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激励机制
要根据教师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薪酬制度.首先要有一定的竞争力;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聘任及考核制度,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薪酬体系。
总之,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过程复杂,因时间、专业及个人情况干差万别,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情况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促进学院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篇7
关键词:餐厨废弃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选题的背景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到饭店品尝美食的机会逐渐增多,而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愈加令人担忧。地沟油问题的曝光,到最近央视对餐桌上食品浪费问题的关注,都说明了这点。如何将每天产生的这些大量的剩余食物处理好,使之不被某些人非法利用,或者将它们变废为宝,应该是引起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注意的问题。餐厨废弃物的处理属于政府应该主导的项目,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吸引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更多的参与到项目中来,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促使此项工作健康有效开展下去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该充当什么角色,该起到哪些作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具体操作上应如何去做,这也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辽宁省餐厨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有效规定
要想对餐厨垃圾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从源头上就要应该以法律规定等强制性手段进行控制。如果仅依靠饭店等餐饮企业自身的力量做到这点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从自我约束的意识上就难以实现。目前餐厨垃圾多是以一定的价格卖给前来收购的养殖等个体户。即使政府承诺给予免费运输,他们也难免不会为了利益而继续买给收购者。其次,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仅凭企业自己的力量处理掉每天产生的垃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收集、贮藏、运输还是处理,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让这些企业无偿将垃圾交给政府统一处理都尚且存在难度,何况让他们自掏腰包来承担这个事情。综上所述,我们首先从源头治理上就应该建立强制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管理办法中要明确说明建立餐饮企业废弃物回收台账等记录制度,对废弃物的流向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一旦出现非法收购、贩卖的情况,也方便对它们进行跟踪调查。
2.政策法规缺失
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利是餐厨垃圾收运难的首要原因。目前,沈阳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宜的餐厨垃圾的管理法规,只在2002年出台了《沈阳市餐饮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管理规定》,时至今日,这项规定仍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餐厨垃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机构来负责,造成餐厨垃圾的流行及处理比较混乱。另外,法规的规定没有与沈阳餐饮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是导致法规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不法商贩收购餐厨垃圾是有偿行为,而环卫部门的收购则是无偿的,这就导致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将餐厨垃圾偷偷卖掉。因此,制定适合沈阳现状的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可以从源头控制餐厨垃圾的流向。
3.部门监管之间配合不力
近年来,每一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引发“问责”这一话题,而在讨论众多职能部门究竟谁该负责的时候,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找不到真正负责的部门。这说明一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职能分工上面可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各部门在监管上存在缝隙,使得再出现问题时,各部门间可互打球,都把自己的问题推得一干二净。
三、辽宁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1.尽快出台辽宁省餐厨废弃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本人认为,现阶段最紧要的任务是制定并出台一部统一且全面的餐厨垃圾管理规范。因为如果没有一部正式的制度规范,执法监督部门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是就无据可依,对餐饮企业、餐厨垃圾处理企业也没有规范其行为的依据,甚至对违法经营者、不法商贩等一系列的违法行为都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判定。因此,辽宁省餐厨垃圾处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尽早出台一部适合辽宁省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规范。
2.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和支持力度
餐厨废弃物从产生到最后的利用,历经收集、分类、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无论对各餐饮企业还是处理企业来讲,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费用。以目前存在的情况来讲,餐饮企业将餐厨废弃物卖给收购者会得到一定的收益,而且之后的运输、处理等环节不需要再承担,即使政府将来会统一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免费的运输和处理,想要餐饮企业无偿提供所产生的废弃物原料也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因为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在这个环节上的利益问题。对处理废弃物的企业而言,由于处理后所产生的产品的盈利能力有限,再加上社会认知度有待普及和提高,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收支平衡或者盈利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在这段空白期内,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压力是很大的,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无论是对产生餐厨废弃物的餐饮企业还是处理废弃物的技术企业而言,政府都要考虑如何直接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和帮助,以逐渐牢固树立起他们的信念和信息,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3.大力宣传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提高社会媒体、民众的监督能力,可以采取反应迅速形式灵活多样、百姓喜闻乐见的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餐饮单位进行曝光,为监督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提供了线索,同时也对监管部门进行了监督,从而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通道,让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促使其关心并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让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管理餐饮业食品安全中去,通过各界的监督,引导餐饮业自觉管理和自律管理,以达到餐饮业长效管理食品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巧丽.试论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的体系建设.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吴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8
[关键词] 地沟油; 监管对策; 混合策略博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59
[中图分类号] F224.32;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96- 02
1 废弃油的处理现状
近年来,媒体对于地沟油的报道层出不穷,地沟油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遍意义上的地沟油,其实是对餐厨废油脂的一种统称,包括地沟油、泔水油、煎炸老油等。地沟油是严禁再次加工食用的,长期食用可能会诱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但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地沟油却堂而皇之地上了百姓餐桌。
1.1 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对餐饮行业拥有严格的卫生评级制度,每家餐厅门前都有卫生级别标志,分为A、B、C三级,级别越高就越能吸引顾客。相关机构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卫生抽查,一旦发现问题,餐厅将会面临降级甚至被勒令停业的处罚。同时,民众也都拥有较高的环保意识。政府对废油处理转化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功,这使得废油可以转变为清洁能源,市场潜力巨大。
英国在政府的有效监管和政策支持下,使得废油的去向非常明确,即用于绿色燃料及绿色发电行业,所以不存在地沟油进入食物链的现象。如果餐厅不能提供废油的去向证明,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日本在餐厨的下水处都安装有细密的过滤网,食物残渣都会被截留。同时,日本国内回收利用废油的技术活动也比较多,只要在废油中加入一种废弃食用油处理剂,就可以制造出肥皂,用于厨房清洁,可谓一举两得。
1.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文件,决定组织开展地沟油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从2011年12月起,卫生部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其中,有281个单位和个人提交了315项地沟油检测方法。卫生部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在内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通过盲样测试等方式对征集到的方法进行了科学论证,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目前,为实现疏堵结合,建立餐厨废物处理的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以城市为单位,启动了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工作,并确定了33个首批试点城市(区)。各试点城市(区)的实施方案规划了完善的餐厨废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体系,提出了废弃油脂、固形物和液体的一体化统筹解决方案,探索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治本之策。
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的理论,阐述了地沟油使用与否的问题,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与地沟油使用者(如饭店,商贩)之间的简易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在地沟油监管过程中监管部门与商贩之间的博弈行为,为政府切实加强地沟油监管工作提供了较为具体与量化的依据。
2 博弈模型分析
2.1 建立模型
在此博弈模型中,政府监管部门的策略空间是(检查,未检查),同时检查需要一定的成本;商贩的策略空间为(使用,未使用),因此可以得到4 种策略组合,如表1所示。
商贩使用地沟油的利润为V,未使用地沟油的利润为B,则有V > B,因此商贩才会有动机使用地沟油。商贩被检查出使用地沟油的惩罚为C,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为A。
在博弈模型中,I(使用,检查),若商贩使用地沟油可获得利润V,但被监管部门检查出使用地沟油会受到惩罚C,监管部若检查则会消耗检查成本,但是会获得对商贩的罚金,故收益为I(V - C,-A + C);Ⅱ(使用,未检查),若商贩使用地沟油但监管部门未检查,那么商贩获益V,监管部门收益为0,故收益为Ⅱ(V,0);Ⅲ(未使用,检查),则商贩获益为B,而监管部门消耗检查成本为-A,故收益为Ⅲ(B,-A);Ⅳ(未使用,未检查),商贩获益为B,监管部门收益为0,故收益为Ⅳ(B,0)。
由以上对博弈模型的分析 ,可得到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2。
2.2 博弈收益分析
(1) 当V - C > B时,即使用地沟油的利润减去因检查出使用地沟油受到的罚款大于未使用地沟油的利润,可分成两种情况分析。
① 若C < A时,即商贩所受的罚款小于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此时的纳什均衡解为(使用,未检查)。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过高,监管行为由于经济原因不可行。对此,需要寻找经济适用的检查方式。
② 若C > A时,即商贩所受的罚款大于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此时的纳什均衡解为(使用,检查)。也就是说即使检查也不能遏制商贩使用地沟油。
(2) 当V - C < B时,即使用地沟油的利润减去因检查出使用地沟油受到的罚款小于未使用地沟油的利润,也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① 若C < A时,此时的纳什均衡解为(使用,未检查)。与第一种情况的第一类情形相同。
② 若C > A时,则没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
若要求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解,可以设商贩使用地沟油的概率为X,未使用的概率为1 - X;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为Y,未检查的概率为1 - Y。那么商贩的期望函数为E(X),监管部门的期望函数为E(Y),则可知两者的期望函数为:
E(X) = XY(V - C) + X(1 - Y)V + (1 - X)YB + (1 - X)(1 - Y)B
E(Y) = XY(-D + C) + (1 - X)Y(-A)
分别对X、Y求导数,并且令 ■ = 0,■ = 0,求解可得:X = ■ (1)
Y = ■ (2)
由式(1)可知:X与A呈正相关,与C呈负相关,即检查成本A越大,商贩使用地沟油的概率X越大;对使用地沟油的处罚C越小,商贩使用地沟油的概率X越大。
由式(2)可知:Y与V - B呈正相关,与C呈负相关,即使用地沟油所得的利润与未使用地沟油所得的利润之差(V - B)越大,则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Y越大;对使用地沟油的处罚C越小,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越Y越大。
3 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对商贩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1) 颁布相关政策,重点打击地沟油的流通渠道,切断地下产业链和利益链,缩小地沟油使用的暴利,加强对使用地沟油的商贩的惩罚力度。
(2) 加快对地沟油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利用简便,精准的测试方法,可以降低监管部门对于地沟油检查的成本,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地沟油的使用率。
(3) 加强对地沟油流向的监督与管理,酒楼饭店每天产生的食用油废料可以制造生物柴油,它与普通柴油效用相同,价格相对较低,且燃烧充分,可以缓解城市污染问题。
(4) 在行政方面,对废弃食用油进行严格、透明、有效的监管;从市场手段方面则大力扶持对废弃食用油进行“绿色”处理的行业。
4 结 语
时至今日,地沟油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安全。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监管部门与地沟油使用者的博弈行为,并得出对商贩的处罚力度越大,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越小,则商贩使用地沟油的概率越小等结论。最后,对监管地沟油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乐华珍. 地沟油监管中政企博弈模型分析[J]. 时代金融,2012(9).
[2] 张照贵. 经济博弈与应用[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乔尚奎. 国外加强地沟油监管和资源化利用的做法及启示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5).
篇9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集团会计策略
一、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诱因
1、会计资料信息不真实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活动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信息来对应,这些资料信息也是企业集团的属性体现,是外界了解企业集团运营状态的重要依据。而部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会计信息,营造表面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资料没有真实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帐。这样会引起外界对企业集团的错误认识,无法得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活动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对于外界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而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决定后又回抽资金,如此形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2、违背是重要的成因。谨慎原则要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时还应该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或者资金流动方向作出基本评估,并计入本期损益。也就是对未来可能要产生的费用或损失提前做好准备和分配,规避资金风险,让会计资料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确保财务的稳定性。而我们纵观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问题引起的外债偿付危机。由于大量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造成外债过高。而紧张的外部环境使得这些资金无法回笼造成银行资金流断裂而坏账急速扩大,外债无力偿还,继而引发股市、汇市的频频波动。这一些都源于对未来资金损失项目和风险预计不足,没有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金融机构盲目降息,降低资金投放门槛财务管理论文,最终导致了资金的断流,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
3、监督乏力不力致使企业集团无法合理分配资金,财务出现混乱。当会计监督不力时,我们会看到盲目的生产投资,杂乱无章的资金流动,经常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一切等事后核算。企业集团中出现的乱消费、无计划的生产、盲目攀比等不良财务支出,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最终会引起财务系统的紊乱甚至瘫痪。
4、无法把握整体经济脉搏。在我国,存在很多企业图一时的利益,不考虑和充分预计国际经济形势,盲目生产、兼并或者签定短期巨额合同,这样有可能在短期获得利益,但是一但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由此很可能给企业财务带来严重考验,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5.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在岗位中发挥足够作用,有的因为素质不够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欠缺,操作行为不规范,粗心大意而出现会计差错;还有个别企业会计的道德素质低下,对企业缺乏忠诚,勾结外部人员肆意侵害企业利益,引发经济案件,这一类的会计人员属于违法人员,应当以法律的方式处理;其次是会计岗位职责的设计缺乏束缚和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纰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集团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加强会计工作的意义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针对一个企业集团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观的会计资料,是对会计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取决于基础工作是否到位。而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已经涉及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利益分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运作。而这一切都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可见真实的会计资料,详尽而客观的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符合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会计工作,应该以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为本。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它的真实性,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基本规范。
3、会计基础工作关系到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者素质的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是整个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基础工作都做不好,会计信息根本就谈不上准确、真实、客观了,也谈不上有效率地进行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论文,也无法实现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部分企业集团会计工作出现秩序混乱、欠缺管理、假账、账目不清现象,这样的会计工作是不可能发挥会计效果的。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的会计策略
1、是保障信息客观真实的重要手段。在现今经济体制中,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而强制性会计披露制度可以规避这一问题,也是投资者利益不遭受侵害的基本保障。推行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符合加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的,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集团应该尽到基本义务。针对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前提以及时、准确、客观为主。
2、建立和规范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措施。在现代企业机构中,企业治理结构是实现内部控制的结构保障,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有效控制、实施企业活动的关键。基于此,首先要发挥的价值信息优势,制订企业合理的产销评估数据,降低无产劳动带来的损失;抓住企业产品特点,提高产品功能,降低成本。这些突进都是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合理方针的制订来实现。除此之外,还要拓宽财务考核领域,以财务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核算产品的有形、无形成本;将成本管理的中心转移到成本控制;推行成本责任制,在内部划分核算单位,设立中心,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财务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3、实行财务的集中管控必不可少。
(1)对采购供应系统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在采购中进行对比,筛选优势成分,降低成本。取消核算实体的物资部门,由集团总部物资部门全面负责,减少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同时,对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要实行集中管理。利用结算中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取缔下属企业的分户,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权限上移到总部,以统一的银行账户直接对外,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强化了资金管理。
(3)销售要集中管理。作为企业的终端业务,销售业务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对其实行集中管理可以将产品的优势最大化,销售决策权集中于上层,能够更加果断的把握销售时机,也是最终实现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
4、让会计行为必须实现规范化、有序化。企业集团的任何经营活动都是最终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的。因此,加强会计控制自然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入手。首先是要提高会计监管的力度,提供足够的监管资源,分配监管责任,监管工作定期报告,真正实现财会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完善的有效机制。再次,是要对会计事后业务进行监督,进行内部审核,实行自动网络与外部对账相结合财务管理论文,实现网络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的有机结合。最后,会计人员的任何活动都要依法进行,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
5、适时调整负债结构,组织低成本存款,定期与活期存款比例进行合理配置。贷款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产质量。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正确计算和科学地对资金预测,灵活调拨资金,大力压缩库存现金,降低无息资产的占有比例,有效地转化为有息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6、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活动开展的前提。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提高全员的企业共存意识,只有企业全员齐心协力谋求发展,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生存。做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录用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只用有用之才。适时的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考核,了解员工的实效状态。
总之,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问题积累后的集中爆发,它的出现要引发是经济系统全方位的思考。会计思想在当代企业集团中的合理运用是规避风险,规范企业活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会计研究[J],2008年第5期
[2]葛家澍,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入、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J],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煤矿智能仓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64-01
当前,煤矿的仓储及物流运输管理工作大多仍采取的是人工管理,并且在物流运输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效率低下、人员冗余、物质交接耗时长等现状问题。因此就上述问题展开相关的分析与探讨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重点就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达到减少人员数量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对资金成本的有效降低。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基础及核心构成部分依然依存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取得延伸与发展的一种网络架构,其能够实现将功能由互联网的人与物连通拓展为物与物之间的连通,促使人与物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物联网通常存在有3层网络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在本次研究当中重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应用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于应用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了智能仓储以及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其具体的系统实现方式架构如下图1所示。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在智能仓储这一部分的管理系统当中大多是通过挤出数据管理、PDA管理以及位置管理等系统所共同构成。此系统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往往会体现在位置管理功能当中,在将物资置入仓库当中时,系统会自动依据入库之时的物资清单信息,自主查找物资可被安放的适当位置同时显示于屏幕当中,此时相关的仓库管理人员便能够及时的获取到实时的位置信息,并将物资快速的放置于相应的位置当中;在物资出库之时,智能仓储系统会依据库单之中的信息,自主查找有关的物质存放位置信息并快速找到具置,进而快速获取到物资。因而,应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相关的管理人员减少货位的查找时间,进而促使工作效率能够得以显著提升。
(二)物流运输管理系统设计
在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当中普遍涵括了运输监控子系统以及物资管理子系统,现具体阐述如下。
1、运输监控子系统
此项系统十分适合应用在车皮管理识别方式当中,能够实现对于无缘标签和车皮终生式的捆绑,依据运输区域设置监测位置。在监测区域当中的车皮若长时间停留,则会自动响起警报,提示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回收,以确保对运输资源的有效保障。同时车皮标签也能够承担起对车皮运载信息的载体作用,借助于手持式的读写设备进行编辑,即可完成对运输过程之中的物资交接。此外运输监控子系统还可通过网络系统,利用机载系统来进行机车的调度指挥,科学分配运输任务以及物料的配送及回收等工作。
2、物资管理子系统
物质管理子系统通常是对物料的配送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来实现对物料领取、装载、运输乃至最终的交接环节实施全面的监控与管理。首先,在由仓库领取物料之时,针对单种易损耗物品可直接采用车皮为单位进行管理,针对各项核心零部件必须要明确到每一个个体物料的管理,将单个车皮作为托盘;其次,相关的物资运输设备及配件必须要将其具体的数量、规格等信息通过计算机予以汇总统计,依据装载物料的具体信息来同车皮标签相关联;最后,在列车物料在到站卸货之时,若其种类较多并且所托运的地址较为分散之时可采取分散卸货,依据运输目的地的不同,在其到达相应站点后进行对应物料的卸载。
三、系统应用效果检验
基于物联网基础之上的煤矿智能仓储以及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在某煤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现已构建起了物料需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一系列的内部管控,在对物资进行配送时物资的运输可交由运输区予以负责,物资由库房装车以后直接发送至运输区域,进而再经由运输区来负责物资由库房到各生产单位的配送,使得原本的物资配送人员及相关的物料运输配送人员能够被划分至运输区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的拓展运输区工作区域。利用此种整合形式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生产单位的人员需求量,缩减物资配送的交接环节,提高运输能力及效率,最终实现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的目的。煤矿在应用了系统前后的经济效益详细对比情况如下表1所示。
通过观察上述表1能够明显发现,在系统实施后实现了明显的减少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整体煤矿实现了人员与费用支出的精简,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并且物流及运输队伍仅是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之上,增强了工作责任的落实,加强了对工作流程的规范,其工作量未有过大加重,并且减少了物料运输交接的繁琐环节。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应用物联网煤矿智能仓储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仓储货位的精准管理,加快物资进出库速度提高仓储利用率,同时还可有高效实现煤矿物资在配送、运输及回收整体过程的封闭式监管,可更加有效提升物资流转及应用效率,并最终取得降低人工数量提升仓储应用效率的目的,能够为企业的运维工作节省大量的成本支出。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常金明,刘浩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运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煤炭,2012,(10).
[2] 景小军,唐鹏.基于B/S的物料库存智能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C].//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年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