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1 06: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建设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

 

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产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基地,为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各国的实践看,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以色列,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 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科技论文。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农业设施陈旧、老化。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必须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三、茌平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稳定粮棉生产,全面推进枣乡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壮大乡镇特色产业,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菌菜、畜牧、林果、水产、桑蚕等五大主导产业,先后被林业部确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园铃大枣之乡”。

我县的农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科技论文。我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热共期、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三是农业经济具有较好基础,我县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积累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是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全县形成铝加工、密度板、味精、纺织、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六是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我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国道105、省道804、济聊馆高速公路、济邯铁路纵通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东接济南,西靠聊城,外部发展环境优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区域经济要强大,首先是县域经济要强壮。而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到2011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构筑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我县在致力“工业强县”的同时,农业工作重点首先是打造传统产业园铃大枣。科技论文。其次应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以农户经营为基础,有一定规模、有各乡镇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上。第三需要政府在农业基地开发、技术培训、标准化指导、无公害认证的方面加大投入。第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开发特色基地、品牌基地。

(二)构筑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设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促其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名优品牌。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投入,保障农业基础地位。针对我县农业基础脆弱、比较效益低的现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实施倾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确保拨出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农村户用沼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引导促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局。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农村教育,保证农村正常的教育经费,保证适龄儿童的正常入学。二是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3、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项目,多争取国家、省部级资金。

4、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基地的要求是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是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利民.浅谈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02):29,106

2.张国秀,张秋玲,林俊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J].吉林农业,2010,(06).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三农问题;新型职业;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10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就“谁来种地”的问题进行专门阐述,他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党和国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2]。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3]。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建议以启动相关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训制度为目标,重视农村的教育改革,构建我国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学历与培训结合起来、农村职教与普教成教相互渗透、农业推广系统与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开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强调的是农民身份的职业转变和专业转变,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看文献

[1]陈别锐,刘晓辉,谭增夫.现代农业园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3):58-61.

[2]滕文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巴南区现代农业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4):227-231.

篇3

关键词:迁安市;粮食产业;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迁安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分3a3批次进行,涉及6个镇乡,58个行政村,将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节水工程0.42万hm2。按照迁安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发展目标,优先在水源有保证的粮食主要种植区,资金整合能力强的区域,农民积极性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乡镇开展。

2 建设管理

2.1 健全领导协调机制

为加强项目建设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主抓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国土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2.2 健全各项监管机制

2.2.1 严格项目工程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将严格按照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基层监督员制,按有关要求进行采购、施工等建设管理。为保证示范工程的建设质量,工程施工和电力施工采用公开招标制,设备材料采用唐山市财政局、水务局统一招标采购,分别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正式合同。聘用唐山市金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对工程进行管理。由于农田水利项目涉及家家户户,该项目实行村民代表义务监督员制度,每个项目村均选出2名村民代表作该项目的义务监督员,负责该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

2.2.2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批复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实行专人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制,在财政局设立专户专账,对资金统一管理,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程序拨付,确保专款专用,并随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及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审查。

2.2.3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文件,制定了《申报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项目检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项目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搞好了竣工验收管理和技术资料归档管理,保证项目技术资料齐全,为工程管理提供条件。

2.3 加大资金投入机制

为减轻农民负担,按时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迁安市加大了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的本级财政投入。县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随着迁安市经济迅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迁安市政府对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所需的配套资金已足额到位;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全部由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列支,待年底市政府组织验收后,予以拨付。

3 工程管护

工程建成后,通过对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基本达到农业水利化、节水化的目标,为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使管理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使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对职责完成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职责完成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对工程实行以拍卖、租赁、承包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管理主体,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促进水费征收制度的改革;由水务局每年组织1~3次技术培训,重点培训镇乡水利部门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传授工程的使用、保管、养护、抢修等技术,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确定合理的灌水水费征收标准,不多收,不加价。项目村、群众及承包租赁者三方都有满足,这样才能使项目区做到经济自主和良性运行。

4 工程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节水灌溉工程0.42万hm2,安装智能井房和数据采集设备547套,可时时有效地对土壤墒情、水位变化、水量动态输出进行监控。年可节水能力379万m3,全市节水灌溉面积从现状21920hm2提高到23320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百分比从54.8%提高到58.3% 。项目区冬小麦单产达到382kg,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60kg;玉米单产达到488kg,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 70kg。通过实施该项目,项目区年增产冬小麦379万kg,玉米 442万kg。年效益总计达1314万元。

4.2 社会效益

本项目不仅包括水利基础建设,也整合了农业开发、交通、农业、林业等多家投资项目,增强了粮食产业链。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条件将大大改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提高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项目区内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和作物灌溉保证率,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将全面推动项目区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和工程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生态效益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加强农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是否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农业模式,而是在现代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是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农业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和绿色技术在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发展和全面推广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技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的供应,保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标准规范性、全面高效性、持续安全性以及开放兼容性是绿色农业的主要特征,绿色农业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标志。

绿色农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第三方认证,这就是绿色农业所具有的标准规范性特征,绿色农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并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者食用的质量控制。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得以实现,这也是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全面高效性。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食品卫生现状的改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必须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合理应用工业投入品,减少化学产品的使用量,这同样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特征,动物技术和现代生态技术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绿色农业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将卫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注重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具有开放兼容性的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方式,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

2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 生态安全问题

在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除草剂、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农业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这些化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将其含有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雨水进入地下水、大气和土壤中,因此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当地的居民饮用被污染的水、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疾病,不利于当地居民的健康。同时金属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导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生态问题。

2.2 食品安全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存在剩余或短缺的问题,但是在农产品供给以及食品数量安全方面,还是取得一定成果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应种类日益丰富,有效缓解了食品数量安全问题,然而却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市场竞争日趋积累,食品行业更是如此,因此很多商家将添加剂和化学色素等有害物质应用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而导致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无法出口,而其原因就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之所以出现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国际的标准,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缓慢,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

3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 保障农产品安全

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是绿色农业农产品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绿色农业的应用对于减少资源短缺现象,缓解人口增长问题给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必须基于现代绿色技术,这也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满足现代人对于食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3.2 保障生态安全

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在生态环境中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表现。而生态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维护下,得以保持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生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结构被破坏。

3.3 保障资源安全

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因此农业生产应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农产品,具体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确保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

3.4 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 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

4.2 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 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3]钟天娥.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市怀来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3,16(7):23-25.

[4]武倩,李茜.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农业与技术,2015(9).

篇5

1.整合信息资源,为服务三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及时关注上级农业部门信息。要落实专人密切关注上级农业部门的网站信息,搜集整理报刊杂志网络涉农即时信息,将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萃取出适合我地的涉农信息,并确保做到学校的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要跟上信息的步伐。目前要注意收集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乡村治理机制等一些前沿信息,让农民及时掌握高效的有效信息。

2.整合培训资源,为服务三农提供专业适用的师资。要培育一批创业人才。目前农民承包地小而散,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创新,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要积极引导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家庭农场规模,力争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联合体。要培育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产品要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要根据各地特点搞好特色农产品建设,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规模化与农业机械化并重,不断拓展园艺、规模畜禽养殖、特水养殖等相关特色农业生产。要培育一批农技服务人才。在引进推广优新品种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挖掘品种的内涵和增产潜力,积极推广应用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继续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分层培训,落实服务三农的提升点与增长极

1.认真搞好涉农技术培训。农业技术随着农业产品和科技的发展,除了原有的粮油、经作、蔬菜、植保、土肥、畜牧技术要开展培训外,还要及时更新新型农作物技术的培训,草莓、葡萄培育新技术已在我地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草莓、葡萄品种较以前有所增加。

2.切实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高效农业、外向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带来了不少富余劳动力,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挑战,搞好三农服务,也要搞好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努力提高新型农民法律意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房屋、草地、林地等不动产将统一登记颁证,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得到保障,闲置土地流转、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都要有法律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减少劳动纠纷、合同争议等伤害农民权益的事件。

三、动态监管,务实培养精英的成功率与优秀率

篇6

1.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几年来,国家、省、市、县财政和民营及个体在多层次、多元化上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型水利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农田、标准化棚膜园区、标准化牧业小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贮运销体系等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1.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已连续6年获得大丰收。

1.3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明显改善,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工程和农田节水工程,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普及,农业生产从业者素质明显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加强。

2.我省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及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农村劳务经济的崛起,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加之我省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双层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多方利益的交织和冲突,导致新问题、新矛盾的涌现和叠加,使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产业内、产业间生态物质循环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无废物排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农田生态保护条例;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2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和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兴办农田水利事业,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工程建设。

3.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一个由政府主导或监管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发展多方式、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激活农村内生性发展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土地征用价格机制和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实现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双向流动。

篇7

1.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推广农作物良种,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努力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坚持走种子种苗产业化经营道路,以森源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为依托,全力推进食用菌、茶叶等产业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有计划引进、推广省以上名、特、优、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作物产品产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种业,有序推进柑橘、水稻、玉米、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把农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支持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等企业创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科技水平。

3.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大力引进农业专业科技人才、培育本地科技人才,力争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2名以上在全省、全市知名的专家,每个村都有3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村民小组都有1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中心户。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队伍。

4.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含水产、农机、能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多渠道争取支持,力争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有仪器设备、有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经费保障,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种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人员、大户能人创建示范园区和核心基地。推行“三送下乡”、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等模式,建立专家带片区、农技人员带示范户、示范户带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认真抓好阳光工程培训。

二、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5.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动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继续推进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现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力争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3亿袋。抓好万亩柑橘示范园建设,不断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加快无病害柑橘基地建设步伐,力争新发展柑橘6000亩。推进茶园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穴盘育苗种植模式,力争新发展茶园4000亩。大力发展景观植物产业,制定景观植物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景观植物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6.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效益监管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基地准出检测点、农产品销售市场监测点建设。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城区网格化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查检测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自律性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7.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等方式,新发展一批县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提升辐射面和带动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8.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园。以“四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功能配套的专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加快园区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质检、研发、物流等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9.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重点企业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在信贷投入、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原野风食品、奥龙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森源等企业上市,支持楚园春酒业等龙头企业裂变倍增发展,争取更多企业进入“1255”行列。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努力将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大自然生物科技等企业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政策扶持范畴。深入推进政银企对接,抓好融资平台建设,加大配套投入力度,全力破解资金难题。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心系“三农”、扎根“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10.全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业战略,力争在3到5年内把森源、楚园春、原野风培育成行业高端品牌,扶持引导“森源”、“楚园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加大市场营销、宣传、开拓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运用专业机构整体策划,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多创品牌,创大品牌。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11.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范畴。加强商业网络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突出改造提升传统市场,统筹规划建设新的专业农产品市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国香菇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支持香菇交易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及品牌展示区等主体板块建设。

12.不断强化市场营销。精心培育营销主体,不断壮大营销队伍,鼓励发展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配送经营,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城市开办连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增设直供直销网点。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大型展会。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扩大出口品种和规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3.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抢抓中央、省市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树立“项目高于一切”的理念,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因地制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巩固“三万”活动成果,加大塘堰清淤力度,加快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不断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政策,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

14.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推动通村公路逐步向自然村、中心居民点和产业基地延伸。抓紧完成河口至铁炉湾10公里省道二级路改扩建,确保今年竣工通车。新建通村通组公路50公里、农村客运站点30个。加快推进洋河二级路和河巩、棚左、远烟、花太、横瓦等5条县乡公路改造,不断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完成1000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

15.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管护,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把低丘岗地开发、低效林改造与发展林产业有机结合。支持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强化生态公益林地、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积极探索乡村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强化殡葬管理,改善公路沿线生态环境。

六、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6.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强村;继续选择地处边远山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逐步消除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以荷当线、保线、南远线为重点,以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净化为主要内容,加强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和民居改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加快居村庄建设步伐,各乡镇启动1—2个居村庄建设试点,重点抓好2个省级居村庄和保高速3个居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17.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和“沮河为轴、沿河开发”的思路,开发城北,启动城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调整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中心镇、特色镇转移,发展镇域经济,增强集镇功能。强力推进洋坪镇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努力在小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大提升、大变化,力争走在全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前列。加快荷花镇旅游名镇创建步伐,进一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集镇功能和档次,支持荷花镇尽快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抢抓保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提升交通节点镇功能,提高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水平。

18.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继续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争实现村级全覆盖。

19.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乡镇集镇文化广场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初中工程二期改造、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等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村级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查处“两非”案件工作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成果,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产生活困难。

七、着力提升农村工作水平

篇8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现阶段农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土地进行适度流转和集中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1.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坚持稳治、分权、搞活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确保农民土地、林地承包流转的主体地位。在土地林权流转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与承包者经营者的关系,确保土地林权健康有序推进。

1.2加快农村土地,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认真搞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经营权证书全面发放到户,实行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导流转双方在充分自主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开展流转合同建档,健全流转合同备案制度,确保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积极开展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优质服务,及时化解流转矛盾纠纷。健全完善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

1.3加快农村土地,必须加强扶持引导,健全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流转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鼓励农户和农业综合经营单位,以出租、转包、互换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农业、林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2、实现现代化经营的合理化土地流转策略

规模经营是土地流转的重中之重,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积极为实现规模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2.1提升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地怎么种的问题。没有机械化,规模经营就没有生命力。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有利契机,多方协调,积极运作,加快推进机械装备更新和数量增加。

2.2发展劳务经济,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规模经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干什么,怎么去增加收入,以达到让农民流转出土地后既能增收,又无后顾之忧的良好效果,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新方式、新举措和新载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组织化推进、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培训和市场化运作,加快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土地流转给了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加快规模经营进程。

2.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了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土地流转,那些具有劳动能力、养殖经验和经商头脑的年轻型劳动力可以实现充分就业,通过外出务工、发展养殖或从事二三产业等途径可以实现增收。然而,那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一旦离开土地,就会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是制约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因此要立足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低保体系,将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使他们温饱无忧。加大帮扶力度,解除了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减弱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主动把手中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流转,切实为实现规模经营扫除了障碍。

3、大胆创新实现规模经营

3.1大户经营。即以熟悉农业种植技术并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的形式承包农户流转的土地并实行规模经营。

3.2专业合作社经营。即由多户农民联合向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农民手中的土地,以土地入股,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这种方式具有优势互补、渠道畅通、市场风险小等特点,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为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股份合作经营。由能人带动成立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和机械入股,年终按股分红。

3.4集体经营。村集体依托集体机耕队或农机合作社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

3.5企业化经营。企业以长期租赁、价格机动的形式承租农户承包地用作原料基地。

3.6场县共建经营。即农民把承包地从播种、管理、收获到整地等全过程交给农场作业,农场低价收费,成果归农民所有。实现了农场和农户的“双赢”。通过实施以上六种经营模式,扩大了连片种植面积,实现了规模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4、实现农村田土流转促进现代化建设

4.1极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土地流转促进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为科技推广搭建了载体,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4.2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规模经营以后,大机械作用充分发挥,使农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只需很少劳动力就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极大节省了劳动力资源。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被彻底解放,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再就业或就地转化从事二三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加快了农民群众的致富步伐。

4.3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土地流转不但带来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也成功促进农民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规模经营和多种培训,使农民的眼界变宽、胆子变大、思维变活,种地更相信科学、决策更注重信息、发展更顺应市场,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新型农民群体逐步诞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切实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规模经营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走出来,带着资金和技术进城经商,或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实施土地流转,小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品位大大提升,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4.5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大面积流转,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推广绿色、特色、高效作物种植,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加快了农村各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宣传服务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增长,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各地特色农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不断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农业农村正经历着广泛而深远的变革,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视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生产劳动参与者多年观察研究的原始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科学地指导生产,例如改良农作物品种,培养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改良土质,变贫地为沃土;开发有限土地资源,利用农作物生产季节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立体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科技档案的分析整理,帮助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劳动者了解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促进科研发展。因此,应从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视。(1)加强政府扶持。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加上农业劳动者较低的文化素质的现实,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遍使用必须依托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税收等方面给予较大的倾斜和优惠。(2)加强领导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再利用工作,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化。(3)加大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而繁杂的技术性工作,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当前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和业务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速度,就必须经常组织开展关于档案专业的相关培训,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业务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2.拓宽渠道,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宣传力度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对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技术、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农民所接受,才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受传统观念、农业劳动者技术水平低下、科研成果研究与推广之间间隔时间较长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知识储备与推广利用之间的桥梁纽带,可以大大缩减科研成果投入现实生产的时间间隔,既可以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又可以避免科研、生产方面的重复劳动。

宣传是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提供档案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 农业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加强农业生产者利用掌握科技信息资源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向农民传授适用的科技成果,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快步增长的重要途径。

农业科技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捕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研究,及时了解农民对科技信息的利用趋势,分析利用规律,充分调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将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满足农民群众需求。例如:可将农民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影像资料,以科普知识宣传片的形式面向大众,简单易懂、接受性强;可以利用在农村集市上展示科技成果图片、科技信息小知识等,调动农民对科学知识的认可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信息制作成精美的挂历、图册送给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技知识。

3.转变档案管理人员服务观念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而且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坐等要求服务者上门的思想,积极主动的深入科研实践一线,为农业劳动者送去最新的科研成果。(1)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各农业院校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活动。各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需求,组织相关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使用的平台。面对我国大多数农民知识层次相对低下,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科技人员应立足现实,变“言传”为“身教”,将传统的“讲给农民听”的做法转变为“做给农民看”,提高农民对新科技、新农产品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农业科研成果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现实生产力。(2)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长期受到指令性和计划性的制约,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适应当前社会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在加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星火科技专家的同时,从农民群众中培养一批懂技术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变得至关重要。他们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经验最为直观,且可以在农闲时节用质朴通俗的语言将科技成果推广出去,被大多数农民所接收。

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动力源泉,是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活力所在,农业科技档案以提供内容丰富、先进适用的科技信息资源为服务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才能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建设农业科技档案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2(8)

[2]张成学等.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