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范文
时间:2023-04-02 11: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畜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然生态 各个环节 注入活力
我盟总面积20.3万km2,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km2。草原自然生态保护较为完整,有我国惟一列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占全盟畜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1、现状
1.1草原生态条件
我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均温度2℃左右,无霜期90~110 d。东西长600km,由西向东以荒漠、半荒漠草原逐步过渡为典型高山草原,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及超载放牧,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水平
①20世纪80年代初,畜牧业生产进入以草畜双承包为主的家庭畜牧业经营,草原畜牧业从数量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③依靠市场,自主调整了畜种结构,但从整体上看畜种畜群结构仍不合理。
④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较高。以该盟为例,改良牛由1985年的3.6%上升到2004年4月的82.3%。
⑤全盟围栏草场达11万km2,其中28%实施了划区轮牧技术,实施围封转移面积8.3万km2。
全盟大力推广“机、电、林、水”四配套草库仑,7 hm2以上者826处,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8万km2。
⑥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防疫、改良队伍初具规模。
2、发展思路
2.1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效益型发展,经营模式由“小而散,大而全”向以嘎查或苏木乃至旗县为单位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经营方式由放牧型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及工厂化方向发展。
2.2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
由于草原围栏技术的实施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马匹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山羊数量由于20世纪末羊绒价格的上涨而急剧上升,21世纪初虽有所下降,但已从根本上反映出宏观调控畜种结构能力弱的机制。许多专家为此呼吁,担心我盟草原因山羊的超限饲养而变成中国的第2个毛乌素。故此,在实践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困地制宜,合理布局畜种及畜群结构,这是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前提。
2.3加大改良地方品种力度,培育发展地方优良品种
牲畜品种改良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一条根本路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对当地品种牛的改良已很有成效。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多个品种肉用牛已普及全盟各旗县。黑白花奶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饲养规模,畜牧业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今后应注意在优良品种保护的基础上,实施本品种选育,合理提高其生产性能。在饲养管理上,建立2个品种的饲养管理标准,创立品牌,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4从“围封转移”为契机,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
良好的草原生态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草地改良方面,加大对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实施人工降雨、飞播牧草的力度,使我盟西南部地区植被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有效的改善。
在水资源充足的小片区域内,大力推广草地灌溉技术和“四配套”草库仑推广技术,确保投入一点,见效一片。
在草场保护方面,加大对退化草场的治理力度,做到沙化的围起来,退化的保护起来,有条件的建设利用起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国家、集体及个人的投入得以充分利用。建立林水配套的饲料基地,确保开发一小片,利用一大片。
篇2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技术;污染治理
分析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应该对畜牧技术推广环节中的相关事项作出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诸多缺失,针对这些缺失提出更加精良、有效的畜牧技术推广方法。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 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 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 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1)重视畜禽品种质量。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2)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3)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4)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 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 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1)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2)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3)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徐元贵.滁州市南谯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2]孙耀华,杨奎林.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1997(10).
[3]刘立仁.畜禽良种——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08).
篇3
1.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畜牧业可促进粮食过腹增值,秸秆养畜还能因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离不开畜牧业。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有利养殖业利用农作物、种植业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利用畜禽粪尿生产沼气,既变废为宝,又改善环境卫生。
2.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需求。现代畜牧业能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诸方面优势,拓宽农民在农村内部的就业渠道。城郊接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城市辐射的影响大,养殖户观念更新快,有吸纳科技的内在要求;许多养殖户扩大规模,变副业为主业。一些大中专学生、机关干部和返乡农民工种养换位、为养而种、发展规模养殖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二、现代畜牧业通川路径
1.工作思路。按照“服务城市、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要求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统筹兼顾公共卫生、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让畜牧业逐步向转移,加快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环境友好、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形成三大区域优势特色畜牧业,建设中心城市重要畜产品供应、配送基地,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目标任务。发挥好“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按照畜牧业现代化找亮点、循环经济找突破的要求,不断完善适用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畜牧业支撑体系,在提升生猪、家禽品质的基础上,培育建成檬双黑山羊、碑庙安格斯肉牛、梓桐黑猪等现代都市畜禽生产基地,扶持名特优新的地方畜禽品牌发展,最终形成结构优化、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篇4
在全省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全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内江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重灾区尽力挽回损失,轻灾区尽力多作贡献”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及时召开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大会,把工作动员部署到乡镇,既体现了内江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更表明了内江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的坚定决心,必将有力地促进全省畜牧业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目标的实现,推动内江畜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江市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努力探索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内江出栏生猪42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3%,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每次到内江调研,我都能看到内江畜牧业的新变化、新进展。在此,我代表省畜牧食品局衷心感谢内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关心重视和付出的艰苦努力。借此机会,我就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谈四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省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畜牧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41万吨,增长5.16%)、186万吨和65万吨,同比增长6.06%、8.62%和5.45%。畜牧业总产值19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3%;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31.5元,是继我省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今年,我省多灾频发,继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后,又遭受“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害。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全省畜牧兽医系统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职工,出超常之力、尽超常之责,扎实工作,推动了全省畜牧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0%、7.10%和5.9%;畜牧业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97.47元,同比增长20%。
当前,我省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推动和长期积蓄的内在力量驱动下,我省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一是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加工用途不断拓展,农产品需求总量较快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主要农产品供求趋紧的格局正在形成,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逐渐突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是随着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正进行重大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四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这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市场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重大变化,既给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把建设现代畜牧业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坚持走一条符合省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二、把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党的十七大在反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与之配套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五条具体道路。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重大部署,并在眉山、资阳、遂宁三市先行试点,以推动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一)把畜牧业作为突破口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普遍规律。发达的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养殖业,是一个带普遍性的规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70%左右;二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三是农产品的商品率在50%以上。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产品产销大省。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畜产品加工产值和生猪等主要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我省已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
(二)我省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必然选择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突破口。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加之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农业现代化受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问题十分突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对土地规模、土地质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同时,畜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推进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我省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统筹城乡发展迫切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我省是畜牧业大省。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发挥我省畜牧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畜牧资源开发基地。充分利用畜牧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辐射城乡经济能力强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打造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带动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互补,推动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做大做强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迫切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在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实现持续增收,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既要利用我省气候温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禽养殖的自然条件,又要发挥畜牧业自身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畜牧业覆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大农户都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二是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可以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以利用畜禽排泄物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建设现代畜牧业,加速畜牧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由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举的转型,成为我省做大做强畜牧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五)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国际竞争,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随着入世的五年保护期结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和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25个大幅增加到410个。巴西等新兴生猪生产国也悄然崛起,以每年出栏增加20%以上的速度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并将俄罗斯等我国传统市场作为其主要出口国。我省年出栏生猪总量约占全国的1/8、世界的1/20,猪肉平均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0-50%,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附加值不高,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四川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紧迫任务。
三、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点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与传统畜牧业相比,现代畜牧业在内涵、功能和定位上均有新的变化。一是内涵的变化。由传统的养殖生产环节变为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二是功能的变化。由满足温饱变为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符合营养、生态和安全的要求。三是定位的变化。由家庭副业变为支撑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点,立足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省情,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走分散饲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是不行的,照搬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的路子也是行不通的,根本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改造力度,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在发展理念上,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畜牧经济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生产方式上,大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展方向上,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四、发展现代畜牧业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落后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投入只是整个生产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整体效益来讲,意义却非常重大。规划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科学布局。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畜牧业发展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二是合理规划区域载畜量。对适养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科学规划布点养殖小区(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在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中,推进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在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乡村两个文明建设。
(二)坚持适度规模。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效益在规模。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深刻影响,要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保障有效供给,加快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指单个场(户)或一定地域的畜禽养殖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当前的规模养殖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由业主投资的单个饲养场的大规模养殖。二是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标准下的基地式分户饲养。从四川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的基本省情出发,第二种方式的规模养殖,更易在全省推行,更能让千家万户农民受益,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必须按照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周边农作物和土地对畜禽废弃物的消纳能力,力求适度规模而避免盲目贪大求洋。盲目贪大,则会带来环保隐患;盲目“求洋”,则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只有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才能走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养殖小区,普遍面临用地紧张,动物疫病控制和养殖排泄物污染等难题。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是妥善处理和解决畜牧业发展难题,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实现农牧双赢的最佳途径。一是有利于解决养殖用地问题。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禽养殖受土地质量约束较小,发展规模养殖,各地可根据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建养殖小区(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规模养殖用地紧张的问题。二是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生态养殖小区利用山地丘陵,加之自繁自育,就地就近供应仔畜禽苗,能起到自然防疫的屏障作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扩散。三是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农牧结合的空间相对比较大,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有利于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用青绿饲料喂养畜禽,改善饲料结构、丰富饲料营养,增加鲜味,降低养殖成本。四是有利于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沼—果(林、草、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畜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始终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畜牧业必须是可以被控制的,控制的重点首先在于对疫病的控制。疫情风险是畜牧业最大的风险,一旦发生疫情,就会严重威胁人的健康,严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带来严重而持久的打击。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的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抓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五)坚持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畜牧业工业化。实践证明,没有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就没有发达的畜牧业,没有畜牧产业化,就没有畜牧业现代化。在生产总量增长到一定阶段,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必须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一是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建设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最大限度吸引承接省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转移畜牧业,吸引省内二、三产业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发展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寄养”方式、二次返利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新机制,努力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机结合。
篇5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措施;安徽天长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目前天长市畜牧业面临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机遇,如何推动天长市畜牧业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牧业之路,笔者认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和主渠道,让畜牧业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1效益在规模
传统的畜牧业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现代畜牧业则是以规模化养殖为主。分散养殖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因养殖标准不一、技术管理参差不齐、疫病防控难以保障等原因,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散养模式面临着生存挑战,只有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才能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是专业化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天长市畜牧业基地建设。在天长市要建立5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5个年出栏鹅万只的种草养鹅生产基地、5个年饲养万只的蛋鸡养殖基地和5个年饲养万只的养鸭基地,使天长市的规模化养殖量达到60%以上。二是集约化养殖。要大力培育养殖大户,着力建设养殖小区,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比重。要按法律有关规定,把养殖用地纳入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在资金支持方面,要建立奖励制度和贷款支持制度。同时着力解决规模养殖所需的地、路、水、电、沼气以及技术、饲料、销售等问题。三是标准化生产。要以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最大限度降低重点动物疫病发生为保证,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中推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从源头上杜绝滥用药物以及各种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最终实现对畜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2]。
2成败在防疫
动物集中免疫是当前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动物防疫这一关过不了,发展得越多,损失越大;发展得越快,损失越大。一是严把免疫关。要坚持“一个干部和一名防疫员管一片”的责任制,强化免疫工作,做到免疫密度、免疫证明发放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家畜二维码佩带率“四个百分之百”和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头只“五个不漏”[3]。二是严把消毒关。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是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重点对各类饲养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和综合整治,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重点环节不留隐患。三是严把监测关。要畅通信息渠道,着力打造四级监控网络,一旦出现疫情,要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防止疫情扩散。四是严把检疫关。要强化产地、运输、屠宰和市场检疫监督,确保检疫率达到100%,对于检出病死畜禽及产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畜禽屠宰、经营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贩卖、转运、加工、贮藏、销售病死和死因不明畜禽的违法行为,确保“放心肉蛋奶”上市。五是严把入境关。城东动物卫生检查站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查证验物,严格消毒,强化对畜禽调运的监管,防止外疫传入。
3活力在机制
畜禽饲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畜牧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机制上实现现代化。一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养殖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企业之间要打造利益共同体,增强集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用社会化分工激活畜牧业。要着力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由社会服务的全部交由社会管理,形成从生产、防疫到加工、销售产业各环节,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条。三是用公益化防疫保障畜牧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各级政府构筑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要把公共防疫抓到位,力所能及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各种服务。
4关键在科技
畜牧养殖从品种选育、饲料配方、养殖方式、疫病防治等都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畜牧科技贯穿于畜牧养殖的全过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一是推进健康养殖。要从养殖环节抓起,大力推广现代养殖技术,摸索规模化、集约化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推进高效养殖。要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畜禽品种,完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进一步促进畜禽良种化普及率。三是推进生态养殖。生态养殖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饲养畜禽以蓝天绿地、新鲜的空气和自由运动的空间,要把畜牧养殖与生态家园建设结合起来,与立体种养结合起来,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
5前景在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一是自力更生创品牌。要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争创一批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二是借船出海引品牌。品牌是无形资产,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都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天长市有利条件,瞄准大型畜牧企业参与天长市畜牧开发,同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实现双方的品牌共赢。三是强化认证育品牌。再好的品质不通过有关部门的认证,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把无公害畜禽产品认定认证与畜禽养殖小区奖励、项目建设相结合,引导规模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出多领域的畜产品品牌。四是加强宣传推品牌。要广泛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商业活动,使天长市畜禽品牌产品走向全国。
6参考文献
[1] 徐宜国.制约若尔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80-181.
[2] 黄炳荣,查振国,王伟明,等.发展生态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临安市乐平乡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77-178.
篇6
一、生产现状
近年来,*按照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思路,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产业的发展。20*年,全市生猪、牛、羊、禽兔出栏量分别达到499.1万头、30.4万头、103.7万只、1522.6万只,分别比20*年增长5.3%、6.7%、5.4%、5.8%;实现畜牧产值90.23亿元,同比增长4.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年的58.1%上升到59.7%,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达577元,增长达23.3%。
总体说来,*畜牧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发展上实现突破;截止目前,全市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155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101个,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养猪大户8528户、出栏300头以上大户650余户,改扩建标准化圈舍5.53万平方米。生猪规模养殖占饲养总量的23.5%。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领头羊,是畜牧产业链条中的生力军。目前,*已发展生猪加工企业9家,其中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三是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政府引导、业主主导、项目撬动、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自20*年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以来,利用1.7亿元的项目资金,直接撬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达3.7亿元。
二、发展优势
(一)牧草资源充足
山区地广人稀,有大量的草坡、荒山,可以为黑麦草、鸭茅草、三叶草、聚合草等优质牧草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例如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立项支持的川东鸭茅扩繁项目,就在我市通江落户,并有望在全国推广。此外,据有关文献报道,优质牧草资源有望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商率最高,关联最大的优质产业。
(二)生态环境优越
53%的森林覆盖率提供了良好的养殖环境,幅员宽广土地承载畜禽能力强,面源污染程度相对较低,适度规模饲养的污染治理工程投资相对较小,适合推行健康养殖,是生产安全食品的良好环境。据测算,按目前农户使用习惯,在科学配合使用化肥、有机肥的情况下,全市茶园、果园、蔬菜园、粮食作物用地理论上可以消纳1500万头生猪的粪便。因此,只要科学布局畜牧业生产选址和规模,我市发展畜牧业的空间十分巨大,畜禽养殖排泄物完全可以实现全部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三)养殖经验丰富
养殖业是*的传统项目,也是骨干项目,家家户户养殖已成为自然习惯。按20*年的调查数据,我市农户散养生猪量达到近500万头,占75%以上。在多年来的发展与探索中,山区农户在饲养管理、常见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党政领导重视
市委、市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发展畜牧业,相继在生猪生产、畜牧产业化等关键环节上作出了重要决策,并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为切实发挥畜牧业助农增收、富民惠民的作用,更是将畜牧业生产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年终目标考核,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
三、主要问题
(一)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散养比重大,信息闭塞,当市场形势看好、养猪效益较高时,养殖户就蜂拥而上,造成生猪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膨胀;而当形势严峻、效益下滑时,养猪户(场)又空栏罢养,造成生猪存出栏量急剧下降。
(二)防疫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以来的传统养殖模式,目前我市还有相当部分的养殖农户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不愿主动配合政府及防疫部门搞好强制免疫预防。甚至还有部分农户认为,政府防疫的目的只是为了收费,还没有完全树立畜牧业“成败在防疫”的理念。
(三)科学技术滞后
目前,大多数养殖农户仍然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加上品种退化,使得养殖效益偏低。许多养殖户至今仍然普遍采用比较传统的还田肥土处理方法,没有与种田大户、蔬菜基地、林果茶园、苗木基地等种植基地挂钩,建立生态生产协助关系不多,养殖污染还较严重。
(四)饲料加工薄弱
*的饲料企业加工能力相当薄弱,全市现有的9家饲料加工企业,20*年饲料生产能力不足1800吨,且一部分饲料企业处于半生产状态。目前全市所需的畜禽饲料基本靠从外地购入,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增加了饲料的费用,提高了养殖成本。
四、对策措施
(一)运用科技力量,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在山区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条件下,关键是运用好现代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实在的畜产品。一是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出科研课题,积极争取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根据山区发展需要,可创造条件促进其转化成生产力。例如平昌县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规划,依靠省畜科院养猪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22个生猪基地乡镇、8个标准化养殖园区、30个规模养殖小区”总体建设方案,通过推行粪污集中处理、沼气配套和粪肥还田利用,较好地解决了养殖过程中所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二是抓好科技培训;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逐步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巴州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题栏、印发技术资料、聘请专家讲课等手段,先后举办专题专栏36期,印发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养殖业主、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等620多人次。
(二)发挥地方优势,明确主导产业
根据*的地理条件和畜牧业发展方向,畜牧业生产应在保持生猪产业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大力发展山羊、肉牛、肉兔等食草动物,因地制宜,着力打造适合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巴州区坚持把肉食品加工作为立区的第一产业来抓,重点狠抓生猪、牛羊等产品加工,年初加工生猪已超过200万头。南江县狠抓南江黄羊发展,自去年光彩事业南江黄羊发展基金建设项目实施后,多次受到了国家、省上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品牌效益
品种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而品牌是有效的联接方式。要因地制宜,筛选出适合山区资源特点和环境条件的杂交模式、肉食品种,打响品牌战略。采取“科技进村入户”等措施,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使山区农户转变养殖观念,树立商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寻找畜产品和市场的切入点,最终赢得市场。实现不仅为市场提供优质肉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缓解饲草压力,缩短饲养周期,节省饲养劳动力和饲养场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品牌效益。
(四)加快规模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规模化生产对产业化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没有规模就难以占领市场,更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然而,规模化生产又受到土地承载能力的制约,结合*实际,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大、中、小并举。通过扶持规模生产,集中资金、集中人力、集中技术,加快规模建设,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巴州区坚持以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为突破,总结探索出了“三轮驱动,五方合作”的新机制,全区已建成75个养殖小区。通江县以推进生猪规模养殖为抓手,“实施五方联动,做强畜牧产业”,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近30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20%。
(五)发挥龙头牵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的畜牧企业到山区投资,拉动山区畜牧业发展。鼓励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发展订单式畜牧业。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将生产、加工、销售联合起来,打破和破解牧工商、生产与流通脱节的问题,使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形成城乡资源优势互补。例如南江县三洋牧业养殖场,带动周边近1万户农户发展生猪,有效地拉动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六)发展饲料工业,降低养殖成本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玉米、红薯、优质饲草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提高饲料原料产量。积极推广饲用型高蛋白(高赖氨酸)玉米品种,提高玉米饲用营养价值。在饲料加工企业上,要以中小为主,生产颗粒和配合饲料,满足养殖户的需要,同时按照饲料生产标准,指导、监督生产和经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饲料工业体系。
(七)创新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运用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参与畜牧现代化建设,将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由“输血式”转变成“造血式”。通过“借鸡还蛋”等方式,回收投入资金,并用于扶持后备项目建设。自去年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以来,全市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政府引导、项目撬动、业主主导、部门联动”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机制,在国家、省上项目的撬动下,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总计投入达6.2亿元。
篇7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农业: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72-03
现代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横向牵动食品、包装、物流等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承载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业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近年来,朔州市坚持“以农载牧、以牧富民”的农牧业发展思路,有效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了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7.9亿元,同比增长22.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上年度增加0.9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产值45.1亿元,增长19.3%。肉类总产量达到6.06万吨,增长6.1%。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建设和打造生态畜牧基地战略的推进,使全市养殖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前单纯依赖奶牛养殖扩展到肉牛、猪、羊、鹿及禽类等其他物种。辖区经营奶牛、肉牛、猪、羊、禽类的主体逐年增加,人均畜产品占有量135.8公斤,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300元。目前,朔州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五项指标保持全省第一。
(二)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较高,涉牧地区金融业务稳步增加
目前,辖区六区县金融机构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3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达到299家,从业人员5809人。从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构成看,其他机构虽有投入,但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仍是支农的主要力量。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24.2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7.7%,农户贷款余额101.8亿元,畜牧业贷款余额7.16亿元,分别占涉农贷款余额的45.41%和3.19%。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了“一线两翼”规划的实施,“一线”是以小额农户贷款这条主线为载体,助推农户养殖业发展,拓展现代畜牧业的群众基础;“两翼”是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园区(基地)及合作社建设为载体,增加现代畜牧业竞争实力。
(三)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的信贷支持情况
1.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增强。2013年朔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倍。三次产业投资构成由上年的4.1:47:48.9转变为8.3:44.6:47.1,基础薄弱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明显提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8.2亿元,增长3.2倍;食品制造业完成8.8亿元,增长2.8倍。期间,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5.4亿元。农业发展银行专项信贷资金投入为6.5亿元,农村信用社投入56.3亿元支持了水利设施、路网建设、土地收储、基本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
2.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贷款稳步增加,示范带动作用显现。朔州市始终把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根本来抓。2013年底,辖区有4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了山西省“513”工程。农牧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75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0.77亿元,全市新增设施农业百亩以上园区50多处,全市奶牛存栏16.86万头,肉羊饲养量490万只、出栏量350万只,生猪饲养量82万头,鸡饲养量400万只。山阴县已建成奶牛健康养殖园区130座,古城、天鹏等18个省、市“513”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收入达24亿元,带动专业养殖户5万余户。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仅使畜牧产品转化成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不断壮大。
3.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多种模式支持畜牧业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在服务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实践中,除了直接服务农户外,还加大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推出了多种畜牧业贷款联动发展模式(见表1)。
二、金融支持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与现代养殖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朔州市畜禽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值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 1.4%,但信贷规模总量仅为农业贷款总额的3.19%左右。201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加106亿元,增长89.8%,而畜牧业贷款仅增加2.16亿元,增长36.5%。金融机构对特色农牧业的支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停留在“应急”支持的层面上,不能针对特色农牧业发展的特点对养殖户进行有效的引导,不能在特色农牧业的发展中进行有效介人,尤其是在对市场体系的建立、相关信息的提供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支持。
(二)现代畜牧业主体贷款难、贷款责问题依然突出
在随机调查的各30户现代畜牧养殖户、龙头企业、园区及合作社中,获得了信贷支持的分别有26户、23户、8户、7户,贷款需求满足率为86.6%、76%、26.7%和23.3%。由此可见,分散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养殖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满足程度最高,龙头企业贷款资金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高,而处于创业初期、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资金需求相对较大的园区或合作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较低。而且,随着民间借贷利率的推高,涉农贷款利率也一直在高位运行,如,农村信用社贷款种类除存单质押及保证贷款利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如农户贷款和抵押担保贷款利率全部出现抬升局面,现代畜牧业主体贷款成本较高制约了养殖效益和养殖户积极性的提升,呈现出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与金融支持不相匹配的状况。
(三)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畜牧业信贷支持的瓶颈
从对金融机构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发放的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即要求借款人能提供足值贷款抵押。而从畜牧业的特点看,其资产主要沉淀在活禽、活畜,这意味着养殖户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出现。而固定资产方面,养殖业的厂房多为简单的框架结构,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闹市区而潜在价值较低,这些因素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制约了畜牧业贷款满足率的提升。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大,频度快,更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由于“合作社”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财产,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畜牧业保险种类单一,不利于养殖种群的扩展
由于畜牧业发展周期较长,易受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疫病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辖区保险公司于2007年推出母猪保险业务,2007-2010年涉保金额分别为76万元、66万元、45万元和33万元,实施4年后结束了对母猪的承保。2008年开始对奶牛进行保险,年保险头数不到2万头,对肉牛、猪、羊及禽类则没有开办相关的保险。据调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保险公司人力、物力不足,承保手续和理赔服务不完善;另一方面养殖户存在参保意识不强、保险难以形成规模、道德风险难以有效管控、防灾防疫措施不力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对畜牧业保险难以大范围推广。
三、对加强金融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畜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金融机构应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信贷资源优势,继续加大对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和养殖大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养殖基地”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形成不同层次、具有特色的畜牧业产业化体系,进而实现信贷支持的良性循环和联运效应,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切实提升养殖户的承贷能力。
(二)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切实提高畜牧业融资效率
加快信用贷款担保体系的构建,鼓励发展多种产权形式的信用担保组织,加大担保组织在现代养殖业方面的担保力度。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提高承保能力。理顺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提升信用度、连结融资渠道的作用,有效缓解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养殖户与市场、养殖户与银行的桥梁和纽带。
(三)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继续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完善农业保险系统,扩展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在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尝试开展商业性保险,真正建立起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畜牧业保险体系,有效分担畜牧业自然灾害风险。建立养殖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提供贴息和弥补银行呆账损失或减免税费等方式,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畜牧业;现代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74-02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has become preferred in the "Internet+" er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s of "Internet+" associating with animal husbandry,and predicted the future of this union,could provide new ideas for chinese educators related to animal husbandr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net+",which leads to more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
Key words "Internet+";animal husbandry;modern teaching
2015年3月5日,总理强调“互联网+”再次将农业现代化推向了新[1]。在“互联网+”兴起的热潮中,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互联网+”的首选。“互联网+畜牧业”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与畜牧业跨界联合,目的是快速高效地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快速完善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形成网络化、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畜牧业新模式。因此,要求我国畜牧业教学工作者紧跟时展,实现教学模式的改进。
1 “互联网+畜牧业”的涵义
“互联网+畜牧业”是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在传统畜牧业中,包括饲料加工,动物饲养,畜产品销售、运输、存储、质量安全监控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其他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畜牧业”模式,快速提升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养殖经济效益、管理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畜牧业”。概括来讲,就是将“互联网+畜牧业”新技术融入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畜牧产业的“智慧化”[2],这就要求畜牧I教学工作者首先敢于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畜牧业中的各个环节以PPT或者视频的方式带到课堂上,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 畜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途径及教学现代化
2.1 将“互联网+畜牧业”电商引入课堂
自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在市场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互联网已经走进大众生活。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的营销模式逐渐被新的营销方式所代替。对畜牧业而言,畜牧电商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销售模式。互联网一旦进入畜牧业,畜牧行业发展的理念、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评价一种新销售模式的好坏,主要看该模式是否能将畜牧产品销售出去,增加养殖户收入的同时增加畜产品出售量,让经营者获得收益。畜牧电商的产生必会促使传统养殖户发生改变,由散户养殖一步步走向规模化养殖,形成庞大的经济效益体系,顺应时代潮流。畜牧电商的诞生,将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成本及中间环节,让养殖者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人,同时增加了销售途径,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因此,把畜牧电商搞好,就是把“互联网+畜牧业”融合到一起。作为畜牧业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为学生分析畜牧业电商的特点,第一时间解析畜牧业电商的处境与利弊,使学生们将来创业有方向、有干劲儿。
2.2 “互联网+畜牧业”信息教学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由信息接收、传送、整理及控制等技术组成。畜牧业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联合使用相关智能技术,进而不断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等的过程。畜牧信息化的3个重要元素:硬件(电脑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等)是条件,信息资源(收集的资料、消息等)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畜牧行业的信息来源也主要是互联网,互联网能够将市场最新动态、原料价格、疾病发生情况等很多方面的信息及时,并且更具真实性、快速性、可靠性。
互联网打破了畜牧行业交流的各种障碍,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当养殖户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提供的意见快速解决问题。比如视频诊断,教师可以将视频诊断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书本以外更加真实的病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互联网使畜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更加透明,便于监督链条从业人员,从而间接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实现诚信经营。互联网将会成为畜牧业宣传推广的最佳媒介,互联网模式已成为畜牧企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办公方式,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官网“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代表民间的“中国饲料在线”“中国畜牧人社区”“中国汇易饲料咨询”等网站,互联网将成为畜牧业最为强大的信息途径[3]。这些都可以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具有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控力。
2.3 “互联网+”畜牧生态圈
“互联网+”对于畜牧产业来说,不光是简单通过建立网站、做电商、开发APP等方式,缩短企业与养殖户的营销距离,其深层次的目的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商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打通畜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上下游,建造一个环形封闭的新型畜牧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括养殖者、服务商、屠宰商、加工商、金融支持。通过全方位服务,解决养殖户养殖效率低、信息来源途径狭窄、金融贷款费时费力、产品销售范围小等各种问题,实现产业链互利共赢、利润合理分配,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已转型为农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且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内以饲料为主业的大北农集团,它首次推出的“管理-交易-金融”3个模块完整的智慧大北农生态圈,目标就是要齐聚1亿生猪、20万养殖户、1 000家养猪服务商、5 000家屠宰企业,借助生态圈平台,囊括更多产业资源和庞大受众群体,首先由圈内养猪者发起需求,生态圈各个产业链进行响应,从而打造一个闭合的全新生态圈商业模式[4]。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和生产供需关系书本上没有,也可以引入到课堂,丰富学生视野。
2.4 构建畜牧智能化平台
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要采用畜牧业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搭建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智能控制网络平台,通过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技术,智能采集温度、湿度、环境等数据,利用网络控制平台进行投料、投水、除粪、消毒、采光、通风、照明等工作;也可利用网络控制平台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一些与畜禽生产相关的参观、学习、培训活动可以不在生产区开展,而是转移到智能控制区进行。因此,畜禽智能化不但可以降低工人成本,还能够降低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建议畜牧业教学工作者定期带领学生去当地发展较好的畜牧企业进行参观,体验畜牧智能化给现代牧业带来的益处。另外,构建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智能控制网络平台的核心工作是围绕检疫检验、质量管控、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智能控制网络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结合,设置访问权限,构建区域性畜禽屠宰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现畜禽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5]。
3 “互联网+畜牧业”的优势
3.1 减少流通过程,节约时间和成本
电商平台营销模式用于畜牧业,最直接的收益是节省了大量的宣传费用、剔除了中间环节和减少了流通时间,间接地节约了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节省了时间。此外,分销商在电商销售模式中没有利润空间,从而节约大约33%以上的营销费用,这样将来高校培养的畜牧业人才的销售观念也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传统挨家挨户跑市场的格局。
3.2 扩大通路,满足消费者需求
畜牧电商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比如送货上门以及退换货等,扩大了销售渠道,最终使消费者和企业双方都获得利益。相当于企业和消费者面对面,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最新动态,能够促使企业随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进。消费者如果对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满意,可以快速将投诉意见发给企业,而且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改进管理模式。这部分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采用网评的模式,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应对方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 避免债务拖欠
“三角债”是传统企业最害怕的事情,据统计已经倒闭的企业中至少有1/3是被货款拖累。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商是先付款后发货,所以不会出现拖款欠款现象。因此,在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通时,能利用充足的资金更好地对下一步发展进行规划,将产业资源进行融合,汇聚更加强大的生产、研发能力[6]。这个优势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更具诱惑力,毕竟资金投入少、收款快的模式更适合大学生创业。
3.4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我国许多畜牧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技术服务和推广时经常遇到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讲授的课程比较多;另一方面是养殖户专业知识有限,理解消化起来比较费力,养殖户在饲养中出现的问题不具有相似性,由于所处的环境、经济条件不同,给技术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动物防疫工作不可忽视,但是很多养殖户与外界接触不频繁,导致对市场动态以及市场行情不甚了解,从而产生信息获取不及时且准确性不高的情况。通过构建官方信息平台,以“移动通讯+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解决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使服务覆盖面更广、更有效,真正实现技术服务“三化”[7]。
4 展望
未来畜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未来大学畜牧业教学现代化也离不开互联网。随着消费者对于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养殖业最终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畜牧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挑战不单单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进入到综合创新实力竞争的阶段。需要慎重考虑的是,虽然“互联网+”给畜牧业带来了伟大变革,但不可以把“互联网+”当成万能工具随意“+”,畜牧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准确、透彻地剖析“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有选择性的“+”,通过“+”实现畜牧业更大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优点,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从长远来看,在未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很可能成为企业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畜牧业”很可能是将来的大势所趋。畜牧企业一定要顺应当前时展趋势,通过
“互联网+”使畜牧企业形成上游、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抓住“互联网+”的优点,使畜牧业在这片“海洋”中获取更大的开发空间。未来谁先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畜牧业,谁就是畜牧业的领军人物,就是产业链的绝对主导者,从而在畜牧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2015-7-05(005).
[2] 顾玲艳,,许永斌.畜牧业互联网+战略实施现状与建议[J].产业透视,2015,51(22):15-17.
[3] 杨秀春.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传播方式及其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2):61-62.
[4] 吴洋.从牧业角度看“产业+互联网”[J].中国畜牧业,2016(1):84-85.
[5] 周爱国.畜牧业与互联网应深度融合[J].行家指点,2015(18):41-42.
篇9
一、辽宁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动力就在于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畜禽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社会对畜产品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辽宁的畜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辽宁省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171.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0倍。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78年6.93%上升至2009年的43.3%。二是畜禽产品的产量和饲养量持续增长。1978―2009年31年间,辽宁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速约为7.4%。2009年肉类总产量为389.2万吨,比1978年增加愈7.5倍。禽蛋和牛奶产量增速更快,1978年以来均以超过10%速度增长,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1.4万吨和6.5万吨,增至2009年263.1万吨和110万吨,分别增长了22倍和16.1倍。2009年底,辽宁全省生猪出栏2597万头,比1978年增长愈4.5倍;年末生猪存栏1606.2万头,牛存栏354万头,羊存栏717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36倍、2.6倍和5.2倍。
(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2009年全省畜牧业率先启动“一县一业”建设工程,有29个县被确定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畜牧产业建设重点县。
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初具规模。至2009年末,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总数已经超过1.6万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3%,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优良品种得到开发和保护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饲养管理更加科学,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大大提升。至2009年末,全省种猪存栏1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以往大量从外省购入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局面。同年,辽育白牛新品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辽宁省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辽宁黑猪、荷包猪、昌图豁鹅等本地特有的优良品种的保护性开发,使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发展和延续。
(四)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畜牧产业化形式逐步朝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紧密型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总加工能力650万吨,畜产品加工增加值约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畜产品加工业中涌现如韩伟、辉山、禾丰、大成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良好。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对接,形成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到2009年底,全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00个,发展农民社员30余万人,带动农民超过百万人,有近1/4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约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二、辽宁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畜禽分散养殖问题
虽然辽宁目前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已经达到53%,但分散饲养的数量仍占一定比重。据调查,几个较大的涉农市(县)依然有大量的畜禽还处于分散养殖状态。而这种分散养殖方式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家庭分散养殖往往造成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空气混浊,极易污染浅表水源,恶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二是家庭分散养殖由于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约束,无法形成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畜牧养殖先进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畜牧养殖者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平台。三是分散养殖不利于控制动物疫情、疫病,容易造成畜禽疾病的交叉传染,使动物疫病流行,也极易产生人畜共患疾病。
(二)畜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缺少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很多养殖户不会正确使用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形成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的致病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二是违禁添加剂的使用和残留,如盐酸克伦特罗等的使用和残留,性激素、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使用和残留问题。三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特别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较严重,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流感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一定威胁。
另外,在分散养殖方式下,追逐利润和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个别养殖者因利益驱动,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有害的畜产品等。同时,畜牧饲料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畜产品品种问题
由于急于求成思想作祟,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畜禽品种的大量引进,直接冲击了地方品种。如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海兰褐”型“祖代”鸡雏,凭借其品种优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东北市场,使得我们原有的“京白”、“滨白”等国内品种旋即销声匿迹。而在引种(祖代)―繁育―基因退化―淘汰―再引种(祖代)的过程中,往往因引种价格昂贵而带来耗资巨大、物种源头受控于人、流行性疫情蔓延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等四个方面的危害。
(四)人才与技术问题
困扰辽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还包括资金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与技术人员短缺使畜牧业技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严重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数量较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技术指导滞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无法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
(五)产业化与市场衔接问题
一方面,产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畜产品加工环节还比较落后,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此外,饲料、加工、科研、社会化服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就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畜产品生产大国,但出口份额很低,仅占总量的1―2%左右。其中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瓶颈。
三、加快辽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规模化理念,促进畜牧业集约发展
规模饲养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实现规模化饲养,一是应立足本省的实际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好优势畜产品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扩大“一县一品”的成果,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引导,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保证适度规模。以养猪为例,一般在年产5000至1万头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哄而上,轻视质量。在加快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改善畜禽的养殖环境。如为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可适当延长仔畜哺乳期;为降低生猪在冬季的热能消耗,北方地区应鼓励构建暖圈,并适当延长冬季供暖时间,以提高产出率。还要重视畜禽饲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在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应运用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方法,逐步提高农户分散饲养的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将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市场化理念,强化对动物安全的监管和质量监控
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提高。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当前,应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畜产品要按照国内外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质量上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要强化对动物从饲养到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控,这种监管和监控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
一是在良种繁育和推广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及推广体系,坚持自主培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不断引进、繁育和推广生产率高的优良品种,加快对现有畜禽品种的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能力。二是在饲养环节,应大力发展受控养殖,建立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投入品、疫病防控等全程监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此,应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严格执行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障和预警体系,确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类食入量在安全范围;强化基层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方法,扩大检测样本的覆盖面。同时,要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要强化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系统和工程技术措施,使畜禽疫病的防治更加科学和高效。三是在市场环节要严格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等处理措施;对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等不合格肉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加强畜产品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技术研究,实行畜禽产品质量承诺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在保证科学养殖,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一是要抓好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肉类食品及精深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开拓和品牌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要组建和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养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四)树立绿色产业理念,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直接依赖于土地、水、饲草饲料等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通过探索和实施生态养殖、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养殖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实现饲养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处理畜禽粪便、废物、动物死尸、污水等。饲养场要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同时,更要保证环境指标的达标。
(五)树立知识型产业理念,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必须把科学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核心,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和应用以草地生态、畜疫防治、良种繁育、生化制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科技的研发和引进、转化、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与新的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高效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面向基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畜牧业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并加快技术推广,使畜牧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六)树立综合服务理念,加强对广大农户的指导和引导
篇10
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准确把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阶段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增加农牧民收入和保障农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在当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相当比例的情况下,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区畜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9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达到1.18亿头只。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5万吨、767万吨、55万吨,实现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双赢。二是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全区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达到52.9%,比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三是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积极培育规模化经营组织,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合作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奶联社、奔腾牧业、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专业合作社等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建立养殖场联合体,形成养殖者联盟,统一面对市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与企业谈判的话语权。四是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达到111处、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只),其中肉羊占到85%以上。内蒙古草原牛羊肉得到消费者青睐。
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2011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国家各部委和自治区各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3年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畜牧业生产资金达到6.9亿元,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平均增加1亿元。今年国家再次加大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投资规模,并新增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这些政策和资金已经覆盖了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环节。
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人均奶类、牛肉、羊肉消费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比差距较大,提高乳品和牛羊肉消费需求潜力很大。自治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54%来自内蒙古。全区秸秆资源丰富,为发展农区牛羊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保障。发展猪禽产业也具备了承接华中、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猪禽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自治区畜牧业资源禀赋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绿色无污染,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最有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主导产业布局优化。奶牛养殖已经形成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的“五大牛奶生产区”;肉羊养殖形成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三大肉羊养殖区”;肉牛养殖形成中东部传统肉牛养殖区和西部高端肉牛养殖新兴区;绒山羊养殖形成以内蒙古白绒山羊为核心的“品种资源保护区”。
畜牧业关键技术应用潜力巨大。自治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0%以上。在良种应用上,已经具备年生产奶牛肉牛冻精1000万剂的能力。在生产方式上,采用的三元杂交、两年三胎、一胎多羔的技术路线已经成熟,具备了大范围推广的条件。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
自治区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加快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后,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和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目标的难度加大;二是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畜禽污染防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很重的情况下,维护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局面的难度加大。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角度上看,良种繁育发展不平衡,种羊场建设滞后,供种能力不足;牛羊繁育环节效益低;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还不高。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工作
第一,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农牧结合的双重优势,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到2017年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的45.9%提高到50%左右。一是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不懈通过提高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来提质增效,通过少养精养确保草畜平衡。大力实施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着力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加强牧区以水、草、料、棚和机具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灾害防御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玉米全株青贮技术,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加大投入品控制,做好防疫工作,推动健康养殖。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奶牛、肉牛、肉羊的适度规模养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区育肥,做强育肥基地,增加牛羊肉产量。三是努力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今年农业部专门印发《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把家庭农牧场作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引领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自治区草牧场规模化经营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2%。要鼓励家庭牧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实现分散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积极推进畜禽种业市场化改革。自治区抓住国家实施良种补贴的机遇,培育了5个国家级种公牛站,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全区现有种羊场258个,供种能力达到14.8万只。要进一步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继续深化种畜场改制,积极推动公牛站管办分离,采取引入社会资本、融资上市等方式,推动牛羊种畜生产市场化。抓好种畜禽特别是种羊质量鉴定,落实好每年60个种羊场改扩建和连续5年引进5000只国外肉羊优良品种的进口任务。到2017年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种羊场数达到500个。到“十二五”末把自治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种羊和种牛冻精生产输出基地。落实好自治区《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启动绒山羊提质工程,加大保种场、保护区建设,保护好优质绒山羊资源。
第三,大力推进绿色畜产品品牌建设。草原牧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在于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一是保护好地方优势品种。进一步做好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三大地方品种的宣传、保护、开发和利用,核心区域禁止引入外血搞杂交。要通过提纯复壮和建设标准化畜群,提高三大地方品种的品质和整齐度,提升地方品种的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下大力气推动原产地地理标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扩大认证畜产品产地规模。三是积极推动耳标追溯试点工作。今年自治区借鉴锡林郭勒盟工作经验,拟在呼伦贝尔市4个牧业旗开展30万只草原肉羊追溯体系试点。通过对耳标信息的识别,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四是着力抓好畜禽污染防治。各级要把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任务,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的养殖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积极探索畜牧业投融资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当前,资金短缺和风险控制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弱等问题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自治区养殖业贷款年需求在500亿元以上,保费收入接近100亿元。积极拓宽畜牧业投融资渠道,在金融保险机构与养殖者之间架起合作的桥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理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等各方利益关系。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形式,建设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牧户,使农牧民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