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9:2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桩筏基础;不均匀布桩;补偿平衡法;桩土相互作用
1工程概况
自沙花园1#楼,地上主楼十四层,裙楼四层,地下室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2002年五月开始设计。拟建场地从上至下分别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或含砾质粘土、中粗砂、卵石、粉细砂、粉质粘土、中粗砂、卵石、残积粉质粘土、强化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粉细砂位于基底0.5~1.5m,厚2~3m,中风化岩位于基底约25m。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故需进行综合考虑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满足既安全又经济的要求。
2基础设计方案
初步设计时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然而在基坑护壁桩开挖过程中发现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细砂极不稳定,在土体自重压力作用下,粉细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达2m。护壁桩施工虽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细砂上涌,但代价太高。建设方要求基础设计采用其它方案,经研究拟采用筏板基础。然而该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设方担心过大的基底压应力可能会导致粉细砂从地势较低处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细砂土层上的最大压应力不能超过200kPa,该应力值与土体的自重应力基本相当。通过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主楼部分由于层数多且抗震墙基本布置在主楼部分,导致基底压应力远超过允许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扩展得很大)。而裙楼部分对地基产生的压应力即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亦不到200kPa。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压应力的及场地范围影响,必须采用桩筏。
3补偿平衡法
作为本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查阅了国外类似工程的设计文献,决定采用文献中的基础设计方法-补偿平衡法。经过计算,结构下部六层荷载由地基土承担,六层以上的荷载由桩基承担。这种方法参考了桩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使桩基与天然地基互补,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减少,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布桩方式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桩筏基础,是为了确保建筑物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和不超过允许范围的倾斜。在传统的桩筏基础设计中,主要采用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布置,然而对本工程而言,由于上部荷载的不均匀性及受场地限制,若采用均匀布桩将导致结构重心与基础形心距离远大于文献《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的要求。同时使有些桩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筏板的不均匀沉降也比较大。考虑到主楼和裙楼的荷载差异性,且当前建筑工程中主要采用灌注桩,便于调整桩的桩径和长度,本工程决定采用不均匀的布桩方式,其布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图1(a)为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b)为不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图1(c)为不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d)为桩径桩长桩距均不等。本工程的设计中通过不断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以达到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的基本重合。5桩土复合地基设计
5.1桩土复合地基的优点
5.1.1增强桩身上部桩侧土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桩的承载力,改善桩的变形特性,减少地基沉降。
5.1.2通过对桩的施工,实现对桩间土的挤密加固,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力,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5.2桩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按照《建筑桩基基技术规范》(JGJ94-94)52条之规定,对于桩数超过3根非端承桩复合地基,当根据静载试验确定当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R=ηspQuk/YS+ηcQck./Yc,其中Qck=qck,·Aco由于qck为承台底1/2宽深度范围内(不超过5m)内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于该范围内土层为粉细砂,所以地基土不管挤密与否,地基土承力允许设计值均控制为200kPa,其极限承载力近似取400kPa。
5.3桩土复合地基及基础沉降设计
设计拟采用φ400钢筋混凝土锤击沉管灌注桩,设计时考虑到若以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虽然可提高每根桩的设计承载力,但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极小,有可能导致地基土尚未开始工作桩就已受压破坏。为此决定所有桩均采用摩擦桩,以粗砂层为桩端持力层。通过计算及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由于单桩承载力及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通过平衡荷载法初步确定的总桩数就可以求得每根基桩的设计承载力。当基桩的承载力确定后,根据每根柱或每片剪力墙的荷载进行初步布桩。由于为不均匀布桩,所以桩数不能完全由承载力控制,还应通过地基的沉降来调整桩的布置。由于桩在压力为1000kN时测得的位移为35mm,在压力为500kN时的稳定位移为15mm,而无桩部分基础的理论计算位移为22mm。显然在桩同作用下,基础位移肯定会大于桩或土任一种情况下产生的位移,甚至会达到两者位移和。因此把桩与土孤立起来进行设计显然不妥。因而桩同作用下的基础沉降设计成为本工程的一个难点。由于设计桩距一般在3.75~5.5D间,桩对土有较大的挤密作用。挤密系数f=LxS/(LxS-3.14D2/4)(L、S为桩距,D为桩径),挤密后的平均压缩系数近似=原系数/f。再根据同一土层中的压压缩系数与压缩模量的相对关系,近似的推算出挤密后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桩土复合地基的基础沉降量近似=挤密后土产生的沉降+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通过不断的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达到桩土复合地基与无桩地基沉降量的基本一致。为保证理论与实际的一致,要求勘察单位在桩施工完后,重新钻探取样,测顶桩底以上土的压缩模量。通过比较,两者差距完全在允许范围内。
6实际沉降的分析与研究
该工程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已超过四年,通过对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沉降测量,主体竣工时最大沉降量为18mm,最小沉降量为10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一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4mm,最小沉降量为14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三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5mm,最小沉降量为15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说明沉降已基本稳定。此沉降量稍大于理论计算值,但远小于规范允许值。该工程的沉降规律也与附近的一栋纯筏板基础的房屋基本一致。即四角的沉降量大而中部的沉降量小。
篇2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超级秘书网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篇3
目前,对于设计艺术基础教学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简单地将设计艺术基础课程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课程;有的学校认为可以取消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完全改变了基础教学应有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基础课程等同于设计艺术其他的一些课程,如构成课、图形创意课。基于以往的美术教育传统,一些教师把设计基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教学,忽视了两者教学目的的根本差异,忽视了基础教学自身固有的特点,抹杀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学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扼杀了将学生具有的能力进行转化的可能。
二、基础课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
设计艺术基础与纯艺术基础以及其他课程之间具有差异性,应该注意到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间的逻辑关系。以素描课程为例,素描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两个教学阶段。
1.第一阶段(客观再现)
以静物、石膏、人物、场景等作为训练内容,并辅以系统的素描理论讲解。目标要求以写实性语言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客观再现能力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与结构两种语言样式。学生具备较好的客观再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训练,但不够系统,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在训练再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共通的审美能力,如对对称、均衡、虚实、层次、节奏、韵律等一般审美因素的感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种造型样式、造型语言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为下一阶段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法与审美意识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主观构想)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静物、石膏、人物的实物或相应的图片资料为视觉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创意与联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如材料练习、肌理练习、质感转换练习、黑白构成练习、线条练习等。这里需要说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而为一。如,学生在以静物或人物为视觉元素进行形式或意义的创意时,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练习,将多种练习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并附上简短的使其表达意图更明确的文字说明。练习方式的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训练为目的,着重于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一些常见之物进行新的意义的联想以及新的形态的创造,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设计理念,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素描的第二阶段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其桥梁作用,在内容与目标上仔细考量,这不仅关系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使它与第一阶段的学习在内容上重叠,但要求学生改变视觉常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形式语言、全新的意义联想与形态创造,材料、肌理、黑白构成等内容无疑具有典型的设计性质,如此,第二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软土地基勘察基础设计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力建设迅速发展,同时由于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苏北沿海地区新建了若干输变电工程。由于该地区地质分布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软土薄弱层,对工程基础设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稍微地质勘察不详细或基础设计形式不对,都可能引起建筑物(构筑物)的过大沉降、倾斜甚至倒塌。
1工程案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一:在苏北沿海地区新建某35kV变电所,主变容量31.5MVA,变压器总重17000kg,主变基础采用长5米,宽3.8米,厚0.6米的独立基础,内配Ф12@150双层双向钢筋,基础埋深1.5米,下设100厚C10混凝土垫层。就在主变就位后的第二天发现,主变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达50mm,明显不利于设备安全运行,基础只得从新浇筑。新主变基础在独立基础下布置了八根12米石灰桩进行地基处理,主变荷载由复合地基承担。基础浇筑养护成功后主变重新就位,安装结束观测至今发现沉降很小。
案例二:同一地区,某在建220kV变电所,配电楼共二层,框架结构,基础采用12米Ф500(壁厚80)预制管桩,承台埋深2米,单桩设计承载力400kN。在静压桩时发现,桩达到设计标高时,压力表读数换算为桩承载力仅为300kN,而且桩最终贯入速度一直很快,这说明桩端未进入持力层,仍然处于软土薄弱层中。经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多方协同论证,反复研究,确定接桩方案,在原来12米桩基础上加接8米同型号管桩,后来做静载试验发现,20米桩能满足设计要求。
经分析研究,案例一工程主变基础沉降过大是由于地质勘察不详细引起的,勘察报告就没能详细反映该主变基础下的软土地基分布情况,由于潮汐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软土在含水量高时极易压缩变形,从而引起主变基础过大沉降;案例二工程处地基存在9米厚的软土层,由于设计上没有高度重视软土地基对桩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导致桩设计不合格。
2软土地基分布及地质特点
软土地基给工程上带来的事故、缺陷很多,要减少软土地基的危害,工程技术人员熟悉软土的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软土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饱和软弱粘性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地质手册》称软土为“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如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粘性土、粉土等”。特征指标也做了如下表述:当天然空隙比e大于1.5时,称为淤泥;天然空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为淤泥质土。
几千年来,苏北地区由于黄河淤积和改道,大陆逐步东移,形成了以粉砂、粉土为主,中间夹以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土的地貌。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发现,苏北沿海地区海拔在1.5~4.5米之间,整个地面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软土厚度从3米至14米,地下水位受大气和潮汐影响,一般在0.5~1.5米之间。该地区地质分布土质的一些典型物理性质指标见下表。
表一:土体物理性质指标
土层
厚度(m)
天然含水量ω(%)
天然孔隙比e
压缩模量Es(MPa)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承载力fk(Kpa)
耕土
0.5~1
粉土
2.5
32
0.724
8.21
8.21
9.7
100
粉质粘土
1.5
33
0.928
4.34
4.34
13.8
90
淤泥质粉质粘土
3~14
40~55
0.899~1.348
2.57~4.12
9~14.5
1.22~2.49
60
粉土
4~9
27.3
0.767
6.23
11.0
0.6
140
粉土夹粉砂
未钻透
24
0.598
15.98
170
以上数据是经统计该地区几个变电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而来,从表中不难发现,作为软土层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埋深不深,但对不同的场地,该土土层厚度分布不均,这对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处理措施及设计对策
3.1细心勘察,查清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拟建场地勘察评价很重要,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就会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如淤泥质土、暗塘等没有被发现,会使新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沿海地区工程现场的地质、水文勘察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了解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地层成因类型、岩土性质、产状与分布概况,不良地质现象概况,地下水类型和分布概况,区域稳定性和历史地震背景和震情。查明海水的侵入范围、咸水(包括现代海水和古代残留海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及其变化规律;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只有认真研究地质资料,以数据说话,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基础方案。
3.2认真研究、多方论证,确定最佳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方案。
苏北沿海地区地质是由于黄河淤积和黄海冲积而成,地貌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我国淤泥质海岸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淤泥质软土的存在对工程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淤泥质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的特点,不易满足建筑物和构筑物地基设计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根据软土地基处理的原理和作用,根据多年一些输变电工程建设实践,可以采取以下简单易行、经济效益较高的软土处理方法。
(1).换土法
此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当淤泥土层厚度在4m以内时,可采用挖除淤土层,换填砂土、灰土、粗砂、砾石、片石、卵石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换填淤泥土层,提高软土地基强度,一般换填的厚度为30~100cm。换填土相对来说造价高,但可以节省工期。
(2).地基加固处理及桩基法
当淤土层较厚,难以大面积进行深处理时,可采用打桩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当淤土层厚度小于5m时,宜打砂桩或石灰桩,通过吸水和排水来挤密淤土,使其孔隙比小于1,以达到一般地基要求;当淤土层厚度在5~7m时,宜打预制管桩至硬土层,设承载桩台;当淤土层厚度在7~10m时,宜打灌注桩至硬土层,设承载桩台;淤土层厚度在10m以上时,宜采用打悬浮桩的办法,挤密淤土层并靠摩擦承载。
(3).优化基础法
①扩大条基底面积,增设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可将条形基础浅埋,把基础设置在地基表层的密实土层上,从而避开淤土层,适当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增大基础的刚度,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抗变形的能力。
②采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对小型建筑物可采用扩大基础底板的方法,如设计较薄的钢筋混凝土底板。对大中型工程,可采用空箱底板,即在不增加建筑物造价的情况下,用加大底板高度、减轻底板自重的办法来适应软土地基要求。
③采用合理的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应用十分广泛,但因属隐蔽工程,成桩后质量检查比较困难,且由于软土的特殊性质,经常会出现一些缩径、断桩、桩身孔洞和“烂桩头”等质量问题。在潮汐地区,没有采取措施来稳定孔内水位,灌注砼时桩孔易坍孔,在该地区基础设计时应少使用;预制桩的承载力由桩端承力和桩侧摩擦力组成,由于软土不易固化,降低了桩的侧摩擦力,使桩在工程使用中不安全,因此该地区基础设计时也应少使用。根据施工实例统计,沉管灌注桩基础是沿海软土地区好的基础设计形式,桩设计承载力和施工成桩质量均好控制,对于沉管桩较能保证质量的桩长范围为Φ400mm在16m以内,Φ500mm在18m以内较合适,桩距最好在4d左右。
篇5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种功利的思想体现在对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放松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致使现今的学生出现设计思维保守、创新思维匮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
二、针对设计基础课现状,我们提出的以下观点作为解决方法的参考
1.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
并改进教学方法。在基础课方面全因素素描应缩短课时,着重训练学生结构素描,以加强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光影感知能力、色彩感受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从中挖掘学生的优势,找到适合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写实性的造型基础课和针对于设计专业量身订造的“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不见得适合于此。我们必须跳出“技术培养”的框框,将临摹、写生、构思绘画、手工制作这四部曲按难易顺序进行,才有可能实现由技术训练向思维训练的过渡。我们可以从每年级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培养能力做横向考虑,再以循序渐进的目的进行竖向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网格系统,最终达到技艺两全的目的。具体方向的基础课应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方向的初步了解,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细心谨慎的素质养成。在专业的基础课中,不过分注重学生技术的娴熟,专业的素质养成是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基础课程内容与方式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在实践性教学中实施校企联合
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工作现场,通过企业中优秀的设计师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四个学年课程设置要保证在基础理论间有内在逻辑性,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常见、最根本的传统手段。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室内装饰厨房
1厨房装修有讲究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住房设计都很重视厨房的位置和面积的大小,过去常见的小厨房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使厨房装修施工及装饰材料有了用武之处。以下谈谈厨房装修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案台及煤气炉灶最好为柜体式,高和宽应与水池规格相统一;灶台与水盆最好置于不同的工作台上,以免互相干扰,且水盆应尽量置于窗前,灶台应设在防风、顺光、便于操作处。
如今,不少家庭厨房电器化程度较高,设计时要考虑上、下水管道、电及煤气管道的走线,要给各种电器留出专用空间。水盆的选用应考虑耐用;易于清洁且易与地柜相结合,水龙头应采用有冷热水功能的专用厨房龙头。地面可选用防滑地砖;墙面则以光洁度高、易清洁的瓷砖为宜,色彩应采用冷色调;吊顶可选用淡色的塑料扣板。厨房内一般用吸顶灯作为照明,局部照明可用小灯嵌人吊柜以照亮工作台。
2厨房有哪些使用要求?
厨房功能是储存生活必备的食品和享调食品,以提供全家人的餐饮。其空间大致可分为储存、洗涤和烹调三个区域,其中的家具,材料应牢固,各种设备应耐用并便于清理,要考虑厨房功能需要的防热、防潮、隔音等特殊要求。厨房可以称为家庭的工作中心。除了烹调以外,洗衣、清洁、熨烫等往往也在厨房中进行。
3厨房设计有哪些基本原则?
厨房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l)厨房的设计应以人体工学原理出发,考虑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方便使用。
(2)厨房设计时,应合理布置灶具、脱排油烟机、热水器等设备,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安装、维修及使用安全。
(3)厨房的装饰材料应色彩素雅、光洁、易于清洗。
(4)厨房的地面,宜用地砖、花岗岩等防滑、防水、易于清洗的材料。
(5)厨房的项面、墙面宜选择防火、抗热、易清洁的材料。
(6)厨房的装饰设计不应影响厨房的采光、照明、通风的效果。
(7)厨房装饰设计时,严禁移动煤气表,煤气管道不得作暗管,同时,应考虑抄表方便。
4如何考虑厨房的空间组织?
合理的厨房布置,可为主妇操作方便、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创造条件。任何厨房设计,均应以食品贮藏和准备、清洗和烹调过程为依据。厨房中,通常包括三个主要设备:炉灶、电冰箱和洗涤槽。在这三个设备间布置食品、用具的贮藏和工作面,主妇在三者间的活动路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称工作三角形。一般,专家建议其三角形三边立和应不超过6.7m,并以4.5-6.7m为宜。大多数研究表明,洗涤槽和炉灶间的路程来回最频繁,因此,建议将此距离缩到最短。围绕每一设备的工作面和贮藏柜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情况放置。例如,洗涤槽与冰箱间的空间常为调制食品中心,因此牛奶、鸡蛋、黄油、面粉、糖、调味品等应贮藏在那里,而有关的用具,如量匙、量杯、搅拌器、烤盘等也应放在贮藏柜里。炉灶旁边应有足够的柜台,以布置碟、碗及相应的用具,诸如锅、铲、盘也应贮藏在炉灶附近,这就形成了一个服务中心。而靠近洗涤池的地方,也就成了一个食物清洁的准备中心。在那里,需要贮藏蔬菜箱、刀、削皮器、果实去心器、刷子等。5如何考虑厨房的家具布置?
“厨房”虽小,五脏俱全。对没有完全步入现代化的家庭来说,窄小的面积,是厨房最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的家具尺度选择和合理的功能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厨房的家具主要有三大类:带冰箱的操作台、带水池的洗涤台以及带炉灶的烹调台。这三个部分的合理布置是厨房家具布置成功与否的关键。应按照烹调操作顺序来布置,以方便操作,避免人的过多走动。
除在布置上应考虑人体和家具的尺寸外,围绕某些设备(如冰箱、洗衣机、煤气罐等)的活动范围也要认真对待。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向上和向下发展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在设计和选购吊柜、低柜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到人体机能,以免给日后的操作带来不便和麻烦。
6厨柜尺寸如何确定?
厨房的设计应适合主妇的身高。工作台的高度应以主妇站立时手指能触及水盆底部为准。过高会令人肩膀疲累,过低则会令人腰酸背痛。
一般,工作台分为高、低两级:
高的尺寸是890-9lomm,这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尺寸。
低的尺寸是810-840mm,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常用的尺寸。
现在,有的厨柜可以通过调整脚座来使工作台面达到适宜的尺度。工作台面到吊柜底,高的尺寸是600mm;低的尺寸是500mm.厨柜布局和工作台的高度应适合主妇的身高。
用双头炉的灶台高600mm,灶台放上双头炉后,再加上150mm或200mm,就与8lomm高的工作台面大致相平。若灶台高过600mm,主妇炒菜时,就会感到不方便。若用平面炉(四头炉、炉柜),炉面高宜为890mm工作台与灶台深切10mm,至少不能小于460mm,地方大时,可取用600mm.排油烟机的高度应使炉面到机底的距离为750mm.冰箱如果是在后面散热的,两旁要各留50mm,顶部要留250mm空间,否则,散热慢,将会影响冰箱的功能。至于吊柜深度,在同一个厨房内,最好采用300mm及350mm两种尺寸(一边墙,一种深度),才能置放大碟。
家庭主妇站立时,应垂手可开柜门,举手可伸到吊柜第一格,在这600-1830mm之间的水平空间中,放置常用物品,叫“常用品区”。厨房工作台台面,不可小于900mmX460mm,否则,不够摆放物件。如地方不够,可考虑将微波炉、烤炉等放到高架上,以腾出工作台面。
7厨房和卫生间的渗水和通风如何解决?
厨房和厕所都经常要渗水。一个渗水的厨房柜,大约只可用l-2年,不渗水的柜,则可用10年以上,所以,一定要注意厨房的防水措施。工作柜最容易渗水的地方有三处。近来流行做100mm的石地台,然后将柜身放在上面(不用垫板),工作柜靠墙的地方可用档水板。现在已有一些台面板是与档水板“一气呵成”的。这种台面叫企口合面板,有很好的防水能力。
厨房内如放有洗衣机和冰箱,两者都要远离灶台。厕所柜脚最易渗水,所以,最新的做法是将厕所柜吊离地面150mm;如用镜箱,镜箱底面离面5lomm,镜箱厚约115mm,如用镜,可在人头高(1830mm)以上做吊柜。最佳排风是厕所有百页入气口,采用200mm或250mm排气扇(150mm排风扇不够),装在坐厕背后上方,这样,厕所内可得到新鲜的空气。如果厕所窄小,可用较短的浴缸或淋浴盆,有方形和圆形淋浴盆。也可直接在地面建底座做盆边,上面装设趟门。
8厨房灯具如何选择?
厨房灯具的设置布局,不仅与人们的视力健康、活动安全和工作效率直接有关,而且还会影响环境气氛和人的精神情绪。所以,厨房灯具的选择,必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要有足够的照度以使操作者有舒适感,同时,光线的对比度要适中。使用者要依据空间面积和具体环境进行构思设计。
篇7
关键定:城市 基础设施 融资
绪论:目前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发展期,城市地域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主要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制定了宏伟的城市开发建设计划。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本文试图论述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和突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困难的办法和措施,以促进城市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论文主体:
一、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纵观全国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除上海、天津、杭州、武汉、昆明等城市的投资融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融资手段、渠道、品种比较多样化处,其他大部分省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本人认为,新城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单一”上,具体如下:
1、融资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主要是以“平台公司借款,财政提供担保、财政负责还本付息”的方式开展,随着“国发19号文”的实施,现在这一模式已经被告打破了,但目前新的融资体系没有建立和完善,仍然以原平台公司为主要融资主体,辅以少量的政府BT融资方式利用社会资金,虽然2010年4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由于各地尚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民间资本对政府“强势”的畏惧,除少数中央背景的企业敢于“闯阵”外,其他民间资本大多不敢轻易涉足。
2、融资项目形式单一。
过去,银行金融机构发放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均是以政府的信用为基础,只要财政或政府提供担保或出具还承诺函,不管平台公司的资信如何,不管融资项目性质经营性还是公益性,也不管融资项目是否有现金流和还款来源,都可以发放贷款,因此,平台公司向银行提出融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立项缺乏统筹安排,管理简单。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征地收储项目立项,城区政府负责拆迁安置相关项目立项,平台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立项。项目立项缺乏统筹安排的结果就是各自为政,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二是机械理解国家有关土地出让收专款专用和收支两条线政策,将基础设施投入与相关土地出让收入对立分割开来,造成了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公益性、没有收益的项目假象,人为造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其实完善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土地周边环境,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实现增值,就是一种效益。
3、融资渠道单一。
最近几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主体的财政和平台公司基本上是以国内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一是争取银行贷款工作不复杂;二是银行对贷款资金监管不严,有利统筹安排使用,降低资金成本;三是银行对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利率比较优惠。此外,融资渠道还包括一部分世界银行、外国银行。而作为资金期限及成本与基础设施比较匹配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托计划、社会资金等融资渠道就较少采用,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融资工作的渠道多样性。
4、融资产品单一。
受制于融资渠道单一以及原平台公司自身的实力和资产结构不合理(以公益性资产或现金流小的资产为主)的影响,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品种也比较少,以各类银行贷款为主。因自身条件、思想观念或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较少采用发行股票、债券、信托计划、保险基金(股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租赁等融资产品。当然后者条件要求和工作复杂程度相比银行贷款要高得多和困难得多。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1、相关人员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认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更重视房地产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相对忽视了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特别是在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在新开发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大部分土地就已经被许诺“瓜分”完了,给新城区开发模式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二是城市建设领域往往被认为是腐败的重灾区,权限上收,权力分散,具体办事的单位和企业的自在廉政监管面前就很容易退居次位,企业希望的优惠政策也很容易被打折扣;三是政企不分。作为主要融资主体的平台公司只是政府主导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其中一个环节,没有选择项目、项目融资和确定项目建设方式等相关工作的自,而只是基础设施项目的政府业主,赚取少量的代建管理费维持单位或企业基本的运转,无法实现做大做强;四是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不科学,简单化,与市场要求相脱节。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经营性、准经营性、公益性等),不进行项目经济效益的测算,更不开展片区开发经济效益的测算,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片区开发计划。政府以下达城建计划形式开展工作,项目均以纯公益性质出现,与融资工作要求不相符,开展融资工作渠道和方式很大的局限。
2、城建基础设施投资模式落后。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主要是采用政府主导筹资、投资、建设、监管等具体工作的建设模式,市场化程度不高,作为市场主体的原平台公司也只是代表政府履行项目业主管理的职责,其他工作,包括投融资全部都由政府相关部门来完成,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相关风险全部由政府承担,其他市场主体,如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社会组织很难进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中来。
3、落实上级政策文件不力。
国发19号文件颁发以来,除上海、昆明等少数几个城市出台了相应应对政策外,其他大部分城市感觉文件来得太快,政策变化太快,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难以达成一致,还停留在处理债务和融资平台清理整顿的具体事务中,对国发19号文件等系列文件精神实质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没有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提出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4、工作缺乏创新。
首先是缺乏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有权部门,如发改委等,只有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由研究室或科研部门开展专题研究,而这些研究室或科研部部门平时脱离一线工作,对相关问题理论认识多,了解实际情况少,往往其他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其次是对困难和问题研究缺乏系统,其实各有关部门、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也开展了相关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但各自为政,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利于本部门,缺少站在大局角度思考问题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第三是正因为没有权威的政策文件指导,有关部门、企业缺乏大局观,导致各部门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唯上、唯法、唯规”,不敢创新,深怕“犯上、违法、违规”,因此,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解决办法及建议
1、正确理解“国发19号文”等系列调控文件精神,搞好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2010年出台包括“国发19号文”、“实施细则”、“2881号文”等系列调控文件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平台公司债务,特别是隐性的政府债务必须“透明化、公开化、预算化”,避免盲目投资,防止财政风险;二是政府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为“市场化、规范化”,这里包括政府投资必须量力而行,政府投资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以市场化理念开展各项投资行为;三是理顺政府与平台公司、政府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健康发展。因此,从以上认识我们知道,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工作重点应该是进行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而不能仅仅进行平台公司改革和简单的债务处理,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和意见,为开展基础设施融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2、转变思想观念,创建服务型政府,改善融资环境。
面对基础设施投资问题,政府总感觉力不从心。一是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庞大,资金需求巨大,融资压力大;二是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很容易陷身于具体事务中,影响其他职能的履行;三是全部基础设施由政府直接投资,债务压力大,容易造成财政支付危机,甚至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等等。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将市场能做的事情交由市场来做,还事于民,实现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这样,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把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服务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和更到位。
3、充分、灵活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能力。
相对于其他国有资产,土地是各地政府的最大资源,土地出让收入也是各地政府最大的财源。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平均占到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4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中,土地出让收入一般占到总投资额的70%左右,其他收入只能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来源的补充,而一些国有资产的注入平台公司也只补充了平台公司的现金流,起到提高平台公司的信誉作用而已。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改善了周边土地的条件和环境,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有主要来源是理所当然的。进而为基础设施项目开创稳定和充裕的现金流,实现项目投入产出平衡,提高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能力。
4、创新融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条件。
在开展融资工作中,除了借款主体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外,借款所投资的项目是否符合市场原则,具有稳定现金流和实现项目本身的收支平衡,也是开展融资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的依据是政府下达的城建计划,由于受到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出让收入收支必须两条线的限制,政府下达的城市计划项目均以纯公益性质出现,这就极大限制了项目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也不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相关土地出让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改善项目现金流和项目投入产出之间的平衡,也有利于实现土地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改善融资项目条件的目的。
5、充分发挥原融资平台公司基础作用,打造充满活力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效率。
国发19号文要求各方政府加强对平台公司的管理和整顿,并没有完全否定平台公司的作用,只是要求平台公司必须市场化、公司化、实体化运作,实施平台公司债务与财政债务之间的区隔,实现平台公司资金与财政资金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挥平台公司的作用,一是发挥平台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政府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战略意图;二是发挥平台公司作为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招商载体作用,有利于加强政府在招商谈判中的地位;三是发挥平台公司管理和运作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的作用,提高基础设施资产运作和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建立一条连接链,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结论:综上所述,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区的以土地为主各种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发挥和调动原融资平台公司的开发主体作用和招商引资平台和媒介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开发融资工作,以满足新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需要,促进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但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价值是由城市企业或经济人创造的。每一个城市的产业群都由若干产业组成,每个产业又分若干个产业部门和环节,每一部门和环节又有不少企业,城市价值体系是所有企业价值体的集合。所有影响城市价值体系的各种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变动表现着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及变动。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概括地表示:
城市竞争力=F(硬竞争力、软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之和
硬分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聚集力
软分力=秩序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包括城市劳动者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未来潜力。资本力包括资本的存量、可得的便利性和金融控制力。科技力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存量,也包括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城市结构有广泛的含义,结构力这里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等。环境力指城市环境状况,如气候条件、环境质量、风景名胜等。区位力这里是指城市综合区位力,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区位、科技、政治区位等。聚集力指城市的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企业、产业的群集状况和能力。秩序力指城市政治、经济及社会秩序,包括政治稳定性、经济安全性和社会治安状况等。制度力是城市、城市企业以及城市所在的国家在城市层面表现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制度等。文化力是城市所特有的市民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城市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管理力包括城市、城市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开放力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城市与区域内外(包括国内外)联系的程度。
2.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及质量,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要素。设施力是一定的基础设施所形成影响城市产业价值形成的力量。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基础设施个体质量、空间匹配)的状况影响城市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竞争力作用中,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城市产业收益回报率,塑造城市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能力,将影响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
二、中国24城市竞争力的计量和分析
检验和分析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关系的基本假说,首先要设计表现它们的指标体系,选取样本城市,运用有关方法采集和处理样本指标数据,应用有关分析方法计算出各样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
1.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设计
(1)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根据理论框架,本文选取了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构建一个简单的指标体系。①市场占有率。它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最直接表现。对于城市而言,市场占有率反映一个城市域外产品需求的大小,反映其产品在全部城市产品市场中的份额,反映了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②GDP的增长率。城市竞争是贸易竞争,更是增长的竞争。城市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潜力及持续性决定于GDP的长期增长。GDP增长率反映了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③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城市技术水平和各种经济效益,即城市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它从质量上反映城市竞争力,它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集中表现。④居民人均收入。即居民收入的综合性上反映了城市在域内和域外创造价值的状况。它能把城市的域外收益表现出来,能反映城市的对外吸引和控制能力。它也是一个反映水平的指标。
(2)城市设施竞争力指标体系。①基本基础设施。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城市能源、交通、道路、住房等八项具体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的水平;对外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由城市货运量和客运量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状况,这是一个主客观综合指标。②技术基础设施。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反映城市基本技术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现代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由先进交通设施指标港口个数、机场等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个数、光缆线路数加权综合构成,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③社会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公共藏书量、文化馆、影剧院指标加权综合构成。反映城市的文化设施状况。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卫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医院个数、万人医院床位数综合构成,这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设施力指标从基本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三方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状况和技术状况。
2.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样本城市的选取。本文根据有基本统计数据和有代表性两个原则,选取了24个样本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有城市统计年鉴或城市年鉴,它们同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从规模上看,它们之中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从地区分布上看,它们之中有:西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城市;东部地区的城市又有珠江三角洲城市,闽浙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环渤海湾地区城市等。
(2)指标数据的处理。由于城市竞争力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此,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所有指标数据都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计量
数量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法原来是用于处理多维随机变量在线性变换下其分量相关问题的,它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运算,按指定的贡献率求出集中原来随机变量主要信息的、相互无关的主成份。它可以用来计算多变量样本的相对数值,即构造样本的指数。利用主成份原理编程,输入标准化的数据,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的得分和排序,如表1、表2。利用主成份分析构建的竞争力指数有一部分为负值,这里的负值并不代表其竞争力的真实含义,而是说明该城市在被选城市的所有城市中的相对地位,即是处在平均水平之下的。
表1城市综合竞争力及表现要素得分和排序表
附图
数据来源:指标数据由1997-1999年《中国城市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有关部委专业年鉴的有关数据拟合而成。
从表1第一列可见,在24个样本城市的得分中,上海得分最高,为1.47。24个样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1到24的排序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厦门、无锡、天津、大连、杭州、南京、珠海、东莞、青岛、武汉、温州、福州、重庆、苏州、成都、宁波、石家庄、西安、哈尔滨、南昌。从区域整体的角度上大致地看,从强到弱依次是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环渤海地区、我国中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前十强的城市都在东部地区,在前十名左右的城市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东南沿海的几个中等城市,东莞、温州等城市的竞争力竟在武汉、重庆之上。
表224城市设施力及构成要素得分及排序
附图
数据来源:指标数据由1997-1999年《中国城市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有关部委专业年鉴的有关数据拟合而成。
表2第一列给出样本城市设施竞争力指数的计算结果:即设施竞争力得分和排名。设施力排在前4名的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其中深圳最好,因为深圳的基础技术水平比较高。北京因缺乏水路设施排名大受影响,排名靠后的城市为石家庄、西安、南昌、哈尔滨。表明这些中西部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的城市的基础设施比中西部好,沿海地区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比中小城市好。
三、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检验
1.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力关系假说验证的方法和程序
模糊曲线分析法是由世界著名的实验室诺斯—阿拉姆斯实验室适应系统应用中心金融分析小组最新开发的非常有价值的统计方法。它主要是用来压缩输入数据的维度,发展影响产出变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它通过求相关度、贡献弹性,根据样本点拟合样本曲线,最后选取出影响变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初步检验城市竞争力的有关影响因素的假说,实证分析城市竞争力的问题,而且能通过对现有变量及指标的筛选,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竞争力提供条件。
根据模糊曲线的原理,编制计算程序在SPS软件上操作,输入城市竞争力总力、分力指数,输入标准化后的相关要素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分别得出包括资本力在内的城市竞争各分力及各要素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系数和贡献弹性系数,城市竞争力各分力间的相关矩阵、二元相关矩阵。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城市设施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利用模糊曲线方法,计算并绘制城市竞争各分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和贡献弹性系数表格,绘制了城市竞争力对于资本竞争力的函数关系的拟合曲线。利用2次拟合即ax[2]+bx+c拟合,计算并绘制城市竞争各分力构成要素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和贡献弹性系数表格,绘制了设施力构成要素指标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拟合曲线。然后,根据数据表格与图形进行理论检验和实证分析。
2.结果及初步检验分析
表3城市竞争力各分力对综合竞争力的多元相关系数(标准化后)
附图
所有城市竞争分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呈正相关。其中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相关度最高,为0.111。
表4城市竞争力各分力对总力的贡献弹性系数
附图
表4给出了城市竞争力各分力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弹性系数。各分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弹性更能准确地验证城市竞争各分力对综合竞争力的作用。各分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弹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是不等的,本表的贡献弹性系数是平均贡献弹性系数,上表显示所有分力对城市竞争力都有正贡献。其中资本力贡献最大,贡献弹性系数为0.164,其次是文化力、设施力、聚集力、管理力、科技力,最小是结构力。这进一步证明:资本力是竞争力综合的最重要的力量,设施力是第三重要力量。
表5城市竞争力各分力之间的相关矩阵
附图
表5给出城市竞争力各分力之间的相关矩阵。矩阵显示资本竞争力与其他力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见表5的F5行),其中设施力与资本力、科技力、劳动力、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0.769、0.708,表明与这些分力相关性很强。表明设施力通过这些分力对城市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
表6给出城市竞争力二元相关程度的数据。数据显示城市设施力与其他分力之间均存在着二元相关性,且总体相关度较高,反映设施力与其他分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传递性。
表6城市竞争力各分力间的二元相关矩阵
附图
为了更深入地检验假说,本文还分别对城市竞争力与要素指标关系进行分析。表7给出了城市各分要素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多元相关系数。表中的F1-F13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结构力、设施力、区位力、环境力、聚集力、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和开放力(表8同)。表7中第一行的数字表示第一列中,各分力的组成要素指标的代号。表8给出各要素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弹性系数。
表7城市各分要素指标对竞争力的多元相关系数
123456
F10.02020.01730.00910.02010.01010.0238
F20.02010.01040.01740.01860.0169
F30.01380.01020.01030.01010.01110.0097
F40.00970.00960.02930.01850.0089
F50.01130.01020.01270.01190.00980.0095
F60.02090.01000.01640.01100.00930.0105
F70.00950.00960.0097
F80.01570.01700.01190.0183
F90.01380.01020.01030.01010.01110.0097
F100.01090.01070.01360.01300.01180.0128
F110.01200.00930.01220.01210.00870.0146
F120.01750.11180.01360.00970.0117
F130.01160.01430.01230.01000.0168
表8各要素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弹性系数
123456
F10.02180.02170.00230.02200.01080.0202
F20.02100.01480.02390.02230.0239
F30.02130.00980.00870.00900.01730.0048
F40.00600.00470.01670.02180.0043
F50.00920.00620.01910.01370.00490.0046
F60.02140.00480.02450.01820.00860.0101
F70.00430.00500.0095
F80.02070.02070.01480.0204
F90.02130.00980.00870.00900.01730.0048
F100.01770.01780.02480.01890.01840.0238
F110.02000.00680.01640.01050.00040.0252
F120.02300.00500.02480.00730.0215
F130.09200.01190.01790.01240.0228
从表7、表8可以看出,设施力的构成要素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和贡献弹性系数总体上不太高,但F5-3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的贡献弹性为0.0191,在城市竞争力70多个构成要素中属比较高之列。F5-4城市现代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弹性为0.0137相对设施力的其他构成要素属比较高的。总体上看,技术性基础设施远高于基本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F5-1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对外基本基础设施指数对城市竞争力指数的相关系数、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0.0113、0.0092。表明对外基本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有积极的贡献作用。F5-2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对城市竞争力的正相关性系数、正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0.0102、0.0062。表明市内基本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较小。F5-3所对应的数据显示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对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和贡献弹性系数为0.0103、0.0191,表明基本技术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相对较大。F5-4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正贡献关系,且数据也稍大,分别为0.0101、0.0137。表明,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起重要贡献作用。F5-5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和正贡献关系,其相关和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0.0098、0.0049。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有一定贡献。F5-6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城市卫生基础设施与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和正贡献关系,其相关和贡献弹性系数分别为0.0095、0.0046。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有一定贡献,但比文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要稍微低一些。
综合表3—表8中的一些数据,可以验证:设施力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比较这些曲线和有关数据,可以发现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远大于设施力的其他构成要素。
四、政策含义
在当前和今年一段时期内,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国城市政府仍然要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吸引和承载能力。
在基础设施体制方面,要引进和实行先进的管理和制度尤其是融资制度。要放松政府管制和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积极推行特许经营、BOT等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制度和办法;要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融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
大力推进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环境。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一定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考虑与国际接轨,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为城市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高管理产业的发展创造硬环境。
围绕城市个性,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城市其发展目标不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要求不同,不同的产业集群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同。城市政府应根据其目标,精心设计和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案。
建设适宜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为吸引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实力,培育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创造基础设施硬环境。加大对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的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独具特色、优美怡人的城市人工环境。总之,应建立适合城市发展和有利于居民福利不断提高的基础设施体系。
收稿日期:2002-03-22
[1]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载《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
[2]DennisA.RondinelliandGyulaVastag,UrbanEconomicGrowthinthe21st
Century:Assessing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MetropolitanAreas,Migration,
Urbanization,andDevelopment:NewDirectionsandIssues,p469-514.UnitedNationsPopulationFundand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3]Michael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NewYork,Thefreepress,1990.
[4]PeterKarlKreslandBalwantsingh,Thecompetitivenessofcities:theUnited
States,inOECD,citiesandthenewGlobalEconomy,Melbourn:TheGovernment
ofAustraliaand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5,P424-446.
[5]PeterKarlKresl,TheDeterminantsofUrbancompetitiveness:asurvey,North
篇9
1.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实验设计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初中化学实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初中化学实验设计分成以下类型:制备实验、性质实验、化学原理的验证、混合物成分的分析、浓度测定、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实验等。
2.化学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成果就是实验方案。虽然具体的实验设计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就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方案来说,一般包括:实验名称(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试剂、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3.实验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同一个实验课题,每个人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可能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会完全相同。根据初中化学实验设计原则和教学实际,实验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是:原理正确有科学依据;装置简单,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且操作方便;实验步骤少,需要时间短;药品用量少、无毒且廉价易得;实验现象要明显;反应条件要简单(最好在常温下进行);尽量不用也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即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制备实验产率高;性质实验误差小;实验安全无危险;设计要严谨等。
二、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一般原则
无论哪一类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必须与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论相一致。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首要原则。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就不能选用硝酸与金属锌反应,因为这个反应很难制得纯净的氢气。
2.目标性原则目标性是指实验设计或创新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与突破。同一个实验,教学目标(如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为了突出环保或趣味性)不同,设计所用的原理、用品、方法、装置、步骤等是有一定区别的。
3.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化学实验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以及反应产生有毒害的物质,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装置与操作。“如果必须使用的,应该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注意事项,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4]安全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要务,设计时必须要特别引起重视!
4.新颖性原则新颖性是指实验设计时在思路、操作方法、器材用品、装置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使新设计的实验对教学与研究更加适用或具有指导的意义。
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设计实验时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时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试剂、实验仪器、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实验室大量制取二氧化碳,不能为了创新而选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或者用硫酸替代盐酸与碳酸钙(或石灰石)反应。因为前者反应太剧烈,后者反应不完全,很快就停止了。
6.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尽量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试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复杂的装置与步骤以及时间太长的实验都会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和疲劳感,影响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与思考。
7.绿色化原则绿色化是指从化学反应的原料、反应的条件、反应的产物和实验的操作等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上进行控制,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8.启迪性原则启迪性是指实验设计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起开导作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化学原理及知识的探讨和认识,优化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这是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实验创新设计的视角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现行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增设或创新等,以提高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效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要与时俱进,必须符合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理念,在满足探究性的条件下,可以从以下视角进行:
1.实验过程绿色化“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化工生产中,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5]化学实验在设计上要体现绿色化,尽可能做到原料(反应物)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采用原子经济性反应),生成物的绿色化以及催化剂、溶剂的绿色化。例如:在涉及氧气的制取实验时采用双氧水分解来制取,二氧化锰要回收等。
2.实验装置微型化“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6]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例如:在“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中,可以用试管代替烧杯进行微型化实验。在一个单孔橡皮塞上插入一根玻璃导管接近试管底,试管内壁贴一张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从导管口滴上两滴浓氨水到试管底部,用透明胶封导管口,可以看到,试管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由下往上慢慢变红了。
3.实验设计环保化“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在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污染产生后再去处理。”[7]实验设计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些措施主要是:实验装置密闭化,避免敞口操作,防止有关物质散佚到周围环境中;采取收集办法,回收有关物质;对有毒物质进行无毒害处理;加强实验场所的通风或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等。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对多余的一氧化碳可以回收,也可以燃烧进行无毒害处理等。
4.实验操作安全化保证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则要求。有一些实验,由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甚至危险性。在点燃氢气的导管和氢气发生器之间,用一个小塑料瓶装上大约四分之三的水制成一个“安全装置”连接起来,这样,即使点燃不纯净的氢气,爆炸也只是在“安全装置”中发生,氢气很少威力小,氢气发生装置不会发生爆炸,因此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5.实验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燃烧与灭火的条件时,增加演示“烧不坏的手帕”[8]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讨手帕烧坏的条件,则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6.利用仪器功能转化仪器本身没有限定它只能用于什么而不能用于什么,只是主要适用于什么。“反思仪器的别样用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9]例如:漏斗可以充当集气与尾气吸收装置,在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验证实验中,将漏斗置于水中,倒扣在钠块上,产生的少量气体可顺利地富集到试管中。
7.利用学科知识迁移我们往往习惯于使用教材的实验仪器和装置,很少重视仪器的笨拙和实验时的效率,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地发现问题,传统装置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时,在18×200的中型试管里装入大约1mL稀盐酸与酚酞的混合溶液,球形滴管吸入NaOH溶液后,将球形滴管放在试管口,把上述带有球形滴管的试管放入盛水的100mL量筒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前后试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试管作上标记)。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起来方便有趣,不用天平而是利用物理上的浮力知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8.实验装置简单化教材所选用的实验方案未必都是最好的,有时候会产生现象不明显、实验不容易成功、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和燃烧匙放入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因素较多,有时氧气显示超过五分之一,让教师无法自圆其说。可做如下改进:将小颗白磷放在1.5cm×2.5cm的薄铜片上,置于硬质大试管中部,塞紧橡皮塞,用酒精灯对准铜片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橡皮塞,待液面上升稳定后再塞上橡皮塞,拿出水面观察。改进后的实验所用仪器少,误差因素少,结果比较准确。
9.仪器、药品生活化采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物品或一些废品作为化学实验的药品,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觉得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用蛋壳代替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测试肥皂水、食盐水、泥水、蔗糖水、洗发水、食醋、苏打水的pH值等。许多生活用品甚至废弃物品也可以用做化学实验的仪器,这种“物尽其用”的实验活动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增强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更好地学以致用。例如:用小气球收集气体,矿泉水瓶做容器,废弃的医用注射器做量筒、集气瓶等。
篇10
1.1优点:(1)该结构由于设置有带孔的扩散管以及防冲板,因此可有效降低油品进入罐内的速度,从而避免引起静电;(2)该结构由于内伸至罐中心,因此油品可视为从储罐中心漫流至储罐四周,流动较为平稳,不会对浮盘等部件产生冲击和旋转作用;
1.2缺点及存在的问题:(1)该结构由于内伸较长,一直内伸至罐中心,对1万方以上的储罐,油进出管均达到10m以上,储罐水压试验完成后,若发生地基沉降,油进出管随之发生弯曲,极易对罐壁焊接处产生非常大的拉力,使罐壁与油进出管焊接部位产生很大应力;(2)此外由于罐底均有一定的坡度,当油进出管中心高度较低时,极易使油进出管的防冲板或扩散管与罐底碰撞;
2新结构的设计方案
基于以上两种油进出管结构存在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储罐的地基沉降、油品流动速度和流动状态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型油进出管结构型式,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该种结构分为两段,第一段管径与进口相等;第二段为扩散部分,设置带小孔的扩散管和防冲挡板;两段之间不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仅需两段的中心线对齐即可,这样油品在通过第一段,可顺利流至第二段,通过扩散管和防冲板的作用降低流速。同时油进出管内伸为0.4D(D为储罐内径),且不应大于10m。该结构的优点:
2.1设置有扩散管和防冲挡板,可以有效降低油品的流速,避免产生静电;
2.2第一段与第二段不进行焊接,当发生地基沉降时,不会对罐壁产生拉力,避免油进出管与罐壁焊接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
2.3油进出管内伸为0.4D,可使出口尽量靠近罐中心,不使罐内介质产生旋转运动;
2.4同时,油进出管内伸不超过10m,当扩散管直径较大时,可有效避免油进出管与罐底发生碰撞。
3结语
3.1油进出管设计应考虑地基沉降作用,避免地基沉降使油进出管对罐壁产生过大拉力;
3.2油进出管设计应考虑油品出口流速过大引起的摩擦静电;
3.3油进出管设计应使罐内油品流动平稳,避免形成油品旋转运动;
3.4油进出管设计应避免扩散管或防冲板与罐底的碰撞;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