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8 23: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文化建设

篇1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我市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就2010年全市农村文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继续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更加注重建成后文化阵地的使用与管理,努力提高运行质态,让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读书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培训的好场所。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的建设进度,加强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结合,有条件的乡镇建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逐步实现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

二、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做好“三送”和“三下乡”活动,全年计划送戏下乡80场,送图书19万元,送电影3000场以上,送文艺下乡4次以上,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质量的提高,努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三、大力开展以“四特”为中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全市广泛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评选命名办法,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继续开展“优秀文化活动评选”,举办第五届农民艺术节和农村文艺新作调演,引导、示范、带动城乡文化活动。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高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评审、命名第一批高邮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各项任务,组织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等工作。

五、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多形式、多渠道地兴办农村文化经营活动点,提高农村文化娱乐消费的品位和档次;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强网吧、游戏厅监管力度,净化各类文化市场,有效遏止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文化站是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繁荣、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文化局机关继续实行与基层挂钩联系点制度。市文化馆、图书馆做好业务人员与乡镇结对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总结提高,适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经验交流活动。市文化局还将编印《20**、20**优秀文化活动评选获奖案例汇编》,供基层互相学习借鉴。

七、加快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篇2

【关键词】 农村;卫生院;文化建设

十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精神之根,对于一个单位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作为承担农村基层卫生行政兼医疗预防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既具有先进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打造医疗卫生服务品牌,通过文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力地推动基层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1 环境文化

把卫生院的环境建设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在建设硬件的同时,提升其软实力。首先,要打造一个温馨的内部环境,让卫生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让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自然的亲近,给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访人员一个亲切、温馨的感觉。其次,要争取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通过卫生院的宣传工作,以及包括患者在内的社会公众口口相传,树立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营造一个有利于卫生院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再次,要适度加强投入,建设一个适应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需要的物理环境:包括院容院貌、医疗服务设施、视听环境等,其状况如何,影响卫生服务水平,影响群众满意度。最后,要善于培育一个高尚的人文环境,培育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服务理念,提升员工的精神风貌,保持员工积极上进的思想状态。

2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管理制度的结合部分,是为实现工作目标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卫生行政管理行为进行规范的文化。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行为,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制度,形成良性循环。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善于创新,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单位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熟经验。对既有制度要及时修正、补充,该废止的要及时废止。上升为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内化了的管理制度,是干部职工自觉奉行、积极遵循、主动实践的行为准则,是符合实际,科学、有效、完善的管理方式的体现,是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的有力措施和保障。

3 管理文化

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职能并非单一的医疗救治,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如何实现这一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其综合效能达到最优,科学、有效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上升为文化的管理,应当不是机械的命令和服从,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一种良性互动,是一种不断改进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够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调动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实现单位的和谐运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和医疗技术培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要坚决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绩效考核;要广泛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加强与村卫生所(室)的联动,优化医疗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形成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网络。

4 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是长期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要培育医疗卫生服务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文化一旦在广大医务人员头脑中得到普遍内化,这种文化就可以给服务以支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服务文化建设中,要深入乡村,深入群众,通过广泛调研,确定本单位在工作开展中的优势和亮点,找到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文化设计和规划,通过考核管理、群众评价反馈、优胜劣汰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地方的条件和基础不同,乡镇卫生院服务文化应当是多样性的,通过培育高品位的服务文化,引领建设一个高品味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单位。

5 廉政文化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加上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基层群众医疗负担不断加重,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引发群众不满和舆论关注。切实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乡镇卫生院廉政文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干部职工应当遵循廉洁从医的思想道德要求,不断将其作用于内心世界,形成尚廉、求廉的文化动力,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共同培育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职业文化,形成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精神世界。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教育,强化监督、惩防并举、预防为主,坚决杜绝各类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

6 品牌文化

篇3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农村群众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活动是农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乡镇地区农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如何正确的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引导与带动,让农民更好的享受到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了农村地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标。乡镇文化站作为带动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其自身作用十分重要,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中,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认识到乡镇文化站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深刻意义,通过积极的努力与创新,对于现有农民文化活动需求进行满足,有效地挖掘文化站的潜力,更好的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2、农村群众文化互动的特点

第一,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多。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关注,参与文化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并且文化活动也成为了大多数人们的重要需求。农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参与文化活动,更好的丰富了自身生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风气。

第二,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在以往,农村的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散步、跳舞与聊天等阶段,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在长时间的互动中,新的文化互动形式逐渐被提出。通过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形式也逐渐丰富,常见的戏剧、排舞、秧歌等文化活动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活动。

第三,农村文化活动逐渐规模化。在国家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下,人们对于文化活动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并且各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的规模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活动中,并且主动的担任文化活动的领导者,文化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群体。

第四,农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质量,是现代农村文化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同地区的文化活动形式不同,人民群众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逐渐的形成了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并且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大幅度得到了提高,高质量化与精品化逐渐成为了农村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几点关键

3.1深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

在乡镇文化站开展日常工作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群众的具体需求,并且将文化发展的空间进行积极的拓宽,更好的促进地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文化站的工作大多数以应付检查为主,并且文化站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并不是集中在促进文化建设上,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真正的满足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工作重点并没有真正的集中在开展文化活动组织与创作上。文化站日常工作过于趋向于完成任务,难以真正的了解基层农民的需求,文化活动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近些年以来,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文化站管理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想真正的做好文化站的日常工作,就必须将日常工作逐渐的转变为多样化、开放化,并且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文化站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并且以文化站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根据地,以为人民文化生活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思想,真正的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

3.2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

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力的人才基础作为支撑。近年来,随着各种农村地区文化演出的举办,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显现出一片繁荣的情况。但是,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仅仅是一种“送文化”的活动,演出人员离开时,该地区的文化生活依然没有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数有限,并且很多人员缺乏参与文化建设管理的精力与能力。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者在开展日常工作中,要深入的对于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建立完善的文艺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建立良好的文艺人才队伍,最终实现自主举办文艺活动,促进地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农村地区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回归,农村地区人民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文艺人才。乡镇文化站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举办培训、艺术交流等不同的活动,对于文艺人才进行培养。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有效的将以往送文化的形式,转化为发扬文化、培养文化。广大的农民群众从以往的享受者逐渐的转变为参与者,更好的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生命力。

3.3重视文化活动的持续性

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保证良好的持续性,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发展。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注重开展特色化的文化建设,以品牌意识来打造文化发展,并且更好的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文化建设的后续力量与特色文化的打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真正的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与特色,才能真正的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推向高质量、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当中。乡镇文化站在开展工作中,要对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进行把握,充分的对优秀文化进行开发,通过合理的品牌定位,提高当地文化活动的特色性。另外,还要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对群众的积极性进行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利用创新的理念来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文化站还需要为文艺团队创作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组织优质的文化活动,逐渐的对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引导,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3.4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环境

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文化发展环境的建设上,要以长期发展为首要目标,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并且加强资金投入,完善各项管理政策。群众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建文化建设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支持,打造专业的文化队伍,并且对业余文化队伍进行培养,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在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内外结合的方式,积极的响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更加深入的了解群众的文化诉求,贴近生活,更好的带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

篇4

【关键词】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法治观念

一、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如在2007年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政府机构和编制管理步入法制化。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干部行为规范、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重要举措。

乡镇行政组织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也得到明显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为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行政法律体系不完善

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有关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行政法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行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另外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等明显欠缺,尤其是行政程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对其进行立法归类和统一规范,困难重重。

2.乡镇行政组织人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仍然普遍存在,法治思想相对缺失,人治行政代替法治行政。人们迷信权力,推崇权力至上,导致了行政官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权威虚无。

3.法治教育和宣传方法陈旧单一

一方面,由于乡镇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财政经费等问题,乡镇行政组织由于缺乏经费的支持,在法治教育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行政经济发展以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仍然限制在以前的陈旧的宣传方法中,缺乏创新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4.乡镇行政组织的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

与迅速发展的现实相比,现行的监督机制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激励方面,我国对乡镇行政人员的正当利益实现主要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相对忽视物质激励。乡镇行政人员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在行政过程中就会以滥用权力为己谋私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

当前,立法机关应当加快制定关于基层行政组织的组织法(或条例),完善、修订现有的基层政府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基层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立、职责权限、基本准则、调整程序。上述的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是乡镇政府法制建设的几个薄弱环节,立法机关应当着重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的机构设置、编制、职能等。通过加强行政立法,充分做到有法可依,使行政组织立法体系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转变乡镇人员执法观念,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

因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和进行有效地培训,使其知法、懂法、用法,培养行政法治观念。乡镇行政组织要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行政法律法规,并定期举行严格的考核,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要建立健全政府内部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使乡镇行政组织的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培训,推动观念更新。

(三)健全乡镇行政组织监督激励机制

1.健全乡镇行政人员监督机制

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执法中的偏差。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政务,提高透明度,从依法办事做起,建立起农民对广大机关干部的信赖,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广大机关干部。

2.健全乡镇行政人员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针对不同行政人员的具体需求来采取不同的措施。同志在《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在精神激励方面,精神激励是相对于物质激励而存在的,通过对行政人员的正确行为加以表彰和肯定,满足其精神需求,来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四)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机制

第一,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应用。法治建设必须适时更新观念,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载体平台。第二,创新载体,寓文化于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多层次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如,举行专题笔试,创办法制季刊,开展案例评析,组织模拟审庭等,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注释:

[1]王雅琴.行政体制改革法制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5(5).

[2]新华网.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3]丁宪.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2)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赵树凯.困局中的乡镇[N].中国经济时报,2004-9-03

篇5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

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篇6

2.普洱学院图书馆,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文章阐述了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的图书室缺少课外读物,孩子们无力去购买书籍。本文就县、乡镇中小学校与农村文化建设共建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把县、乡镇文化建设和学校图书室建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整合起来,发挥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农村文化;共建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74-03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其中指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在中小学里,因条件所制约,不一定有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但小小的图书室同样是学生和老师们的良师益友,保障了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综合、持续性地学习,借助图书室的藏书、电子文献和报刊资料,不断地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教师则利用图书室丰富的书刊、资料来加强自身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图书室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建设现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因而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设置在农村。由于城乡差别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使边疆中小学学生拥有的课外读物及少儿图书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城乡差别及发展的不平衡在普洱这个多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普洱市图书馆为地(市)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6728.14平方米。馆内设有五部一室;综合借阅部设9个服务窗口。现有馆藏文献20余万册,馆藏有地方文献特藏、茶文化文献资料特色专柜等。每年下拨购书经费十多万元,到2007年更增加到20万元;而各县财政每年安排公共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参差不齐,最少的宁洱县图书馆仅有0.5万元。各县的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主要来源为: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图书采购项目,因为图书数量有限,分到各个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数量也不同,县城中小学图书室分到的图书相对于边远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数量及种类都要多一点、好一些。近年来,经过广泛宣传,各机关单位、群团组织、社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送书下乡到学校,比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行“安康计划”、“中国移动爱心图书室项目”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装备了一批批图书,虽然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还是举步维艰,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图书室藏书陈旧过时,新近出版文学、科普类书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较少。特别是部分学校的图书来源属于捐赠,也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近年来,随着图书价格的飙升,让乡镇中小学更是望而却步,无法按照《中小学图书管理规程》添置相应的新书。这些过时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既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存在着误导学生的可能。

第二,馆藏图书数量不足。无论从喜欢阅读的人数,还是从阅读的时间看,少儿及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了解周围的事物。小学生读课外书大部分是为了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某项作业,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都比较重视,而图书室藏书数量不足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图书管理人员量少质弱,常规管理不到位。目前,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素质偏低。而且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县级中小学图书室,一般只配备1―2名图书管理人员,村级小学图书室一般无人管理,由课外活动老师兼职;而图书管理人员一般还要兼职学校的其他杂事。不能尽心尽责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更没有时间开展开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了。

第四,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家庭电脑配置,网络的普及,使城市学生的阅读途径、阅读方式、阅读场合都发生了改变,无论小学生还是初高中生,在网络上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他们想看的图书,浏览空间比原来有了更大的余地,电子图书得到广泛应用,而这些信息技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学生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2.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r村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向导,是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边疆民族地区乡镇农村文化建设有:(1)早在“七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目前全国所有乡镇都有文化站和图书室。(2)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在各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2008年起,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村一级的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3)2010年10月成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是拓展图书馆知识传播渠道,提高文化站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农文网作用,围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积极探索办学方法,为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促进了乡镇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虽然在边疆民族地区乡镇投入建设了这么多的文化建设,但其发挥作用不理想:

第一,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从2011年正式向公众全部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由于对文化投入的不足,加之措施不到位,经费没有保证,站址狭小,多部门合用,人员没专职或者是专职难专搞文化工作,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补助少福利,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难于开展工作,使文化站图书室往往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真正开展活动的,寥寥无几,使得图书室慢慢失去提供文化信息的功能,图书室在农民心中的知名度还不如打卦算命的。

第二,由于农村阅读人群的主体──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村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村民的阅读欲望、兴趣不强,没有读书氛围;图书室布点不合理,管理跟不上,多数图书室是建在行政村所在地,由村干部管理。一方面是村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图书室,另一方面是村民很少愿意跑几里路去村部找村干部借书。

二、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设想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阅读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学生和老师。但是学校图书室缺乏图书更新渠道,图书品种无法适应学生和老师阅读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建在村里的图书室借阅率很低,而学校图书室借阅率却非常高。校长、老师们非常希望能把图书室办到学校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与村中、小学校共建图书室,可以同时方便学生和村民读书,并由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带动村民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了图书的使用效率。笔者就边疆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谈几点粗浅设想:

1.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业务中心,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乡镇中小学图书馆扎根农村,有利于农民就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充分发挥乡镇农村文化的职能作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与农村青少年教育活动互融互通、资源共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与乡村学校联合共建图书室,推进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整合农村文化建设资源,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整合到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发挥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充分拓展和发挥乡镇学校图书室的功能,除为本校师生服务外,还可以为广大农民服务,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服务。

2.利用电脑实现网络化管理。(1)利用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设备齐全的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庞大的有线电视、广电宽带网络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各种惠农政策、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资源。乡镇文化站可以主动开展“共享工程”进校园活动相关的宣传、介绍、培训活动,过程中,结合学校图书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开展的各种服务效果,进一步让师生了解怎么去使用网上的数字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同学们置身绿色环境,接受传统教育,继承优秀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利用电脑技术。图书室自动化建设是以电脑的应用为标志,它是图书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网络,进行乡镇中小学图书室和乡镇文化建设项目联网,建立统一的机读目录资料库、联机编目及互借系统,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和乡镇的文化设施的图书资源共享,互惠互通,既解决了室与室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又可为读者提供更新颖、全面的服务。

3.增加培训,加强图书室员队伍服务能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农家书屋一线,选派专人不定期检查书屋运行情况,加强对各行政村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首先,县级图书馆在上岗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和初级业务培训,明确他们的责任和职责,在工作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定期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从图书管理、读者工作、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使每个农家书屋图书都能科学统一管理,确保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学校图书室都能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

4.加强宣传活动,培养阅读氛围,搞活书屋。农民是图书室利用的主体,图书室若没有主体需求,其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谈了。多方面调动农民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利用图书室资源,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和利用书屋,是充分发挥书屋功能的一项长期工作。可以利用乡镇赶集日,在集市上搞新书推荐,并向广大农民群众介绍要想看到这些图书可以到本乡镇的哪些书屋借阅及书屋在乡镇的具体地址;可以在学校开展宣传,让学校学生和老师了解书屋藏书,方便就近借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高雅而又自在的休闲空间。学生家长可以委托学生借书,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既提升了农家书屋网络资源覆盖面,同时也增大了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量。

5.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运用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设备,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庞大的有线电视、V电宽带网络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各种惠农政策、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资源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但目前各乡镇文化站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运用基础技能和网络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目前使用的共享工程设备,从系统、运用程序安装、卫星数据接收、设备调试等操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进行的。人员素质是设备运用的关键。

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能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能把图书送广大农村村民和孩子手中。农村的希望在农村的孩子身上,读一本好书,可能改变一个农家孩子的一生的命运,也就改变了一户农家的命运。图书室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浅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09,(02).

篇7

一、转变思路,以人为本,抓好骨干队伍建设

转变思路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要求将愈发旺盛。例如农民对科技知识,经济信息的需求,对艺术修养和新型娱乐的需求,注重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及良好的道德观,价值现在农民思想中的树立,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在农村的扎根。所以,科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就要侧重于公益型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强化管理职能,把科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的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级财政预算,纳入当地行政领导目标考核,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社会办文化的筹资机制,逐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因此,科学推进乡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根本任务应定位在农民的素质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上。鹤岗市近几年在科学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上,以人为本,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经验一是文化站长的选用,具体做法是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同时,激活各项机制,给文化站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限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二是把乡镇有些单位合并起来,把各方面的骨干组织起来,由乡镇常委齐抓共管,由文化中心主任主抓,从而走向建设新农村大文化的变革。文化中心主任管理日常工作,实现财务统一管理,一切收入统一核算,在岗人员统一指挥。在此基础上成立各种专门小组,制定系统的培训、活动计划,使文化站由过去的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转化到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上来。

二、实现文化工作由集镇向村落转变,建立乡、村、组三级农村文化网络

科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转变思路后,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站龙头的辐射作用,在适宜的时候将工作重点由乡镇转为村落文化建设,采取措施,引导村组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工作力量上倾斜。乡镇文化站在乡镇常委、政府支持下,在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时,把村落文化建设摆在首位,单独列条并纳入其中,分出专门力量分管村组文化建设,经常研究本乡镇村组文化建设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制定发展规划。同时,要将村组文化建设的任务量化成硬指标。要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并不失时机的向乡镇常委、政府做汇报,提出建议,奖优帮劣,推动村组文化建设稳步前进。

二是文化设施完善。当前,不少行政村乃至村民组经济发展之后,村办公共场所、文化体育活动设备都有了较大改观。各地应利用这些现有条件,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集中使用,充分挖潜,办起多位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在使村组公共活动场所不断充实内容,营造“以文化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8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一、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站是政府在基层设置的文化事业机构。自国家“八五”规划提出乡乡建立文化站,乡镇文化站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农村文化的组织者、辅导者和培训者的使命,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它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文化站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昂扬向上的文化活动启迪人的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体事业的重要平台,广大群众能通过文化站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乡镇文化站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对营造辖区内的文化氛围,增加群众的文化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乡镇文化站自身的特点可以看出乡镇文化站在基层政治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乡镇文化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县级文化部门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在相关政策的宣传、文件精神的下达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中起着承接、传导、沟通的作用。其次,乡镇文化站具有统筹兼顾的作用。乡镇文化站所在地区的建设规模是介于县级城市和农村村庄之间,人口机构与密度也介于两者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既能接近和体现县级文化建设的标准,亦能同时兼顾和统筹农村居民和乡镇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在统筹兼顾下,逐渐拉近和缩小乡镇和县级文化部门之间的差距。最后,乡镇文化站还起到保护文化的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职能,并且还肩负着保护、弘扬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责任。与市级和县级文化部门相比较而言,乡镇文化站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上有着充分了解、灵活掌控等优势。因此,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文化站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蓬勃发展,乡镇文化站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乡镇文化站建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站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有着自己的职能、作用与责任,其当下所处的境况亦对其自身建设、发展与转变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文化站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面临经费困扰,文化建设受到极大影响。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要求达到二个百分之一的投入比例,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一,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一,因为经济落后的地区,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不能满足文化站的经费需求,阻碍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造成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陈旧,以至于出现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的现象。

(二)基层领导对乡镇文化站建设认识滞后,使得部分文化站名存实亡。目前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全党的工作重点是要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些乡镇领导就会狠抓经济效益,而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不好评比,这个工作既浪费时间与精力,又花费过多,是投资多收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此思想指导下,以为文化站可搞可不搞,造成农村文化站建设滞后。

(三)人员缺乏、人才使用不当。文化站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存在“混岗”使用现象。乡镇文化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不能胜任,没有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也做不好这项工作,由于文化站工作的特殊性,还要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由于形势的发展,很多领导以工作需要为由,把文化站懂业务的工作人员借调到乡镇其它岗位工作,造成文化站的人不做文化站的事,给基层文化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还存在少数文化专干不思进取、工作消极、人浮于事。他们认识不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地方的自身优势和内在的潜力,而是死死地躺在等、靠、要的“懒汉床”上,从未建立起一个阵地活动项目,仅限于完成上面交办的指令性的参与活动;文化站站址长期闲置,甚至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有站无“为”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文化站所存在的价值。

(四)当前对于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过于薄弱,农民文化活动过于单一乏味。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儿童、老人、妇女则成为了留守人员,而妇女们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孩子、做家务、忙农活,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融入到更多有益的文化活动当中,同时赌博、打牌的现象依旧严重。文化活动大致是电视加麻将,其他文化活动则非常少,造成了农村文化严重的失衡。

三、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一)政府重视,多渠道争取资源,确保资金投入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基层文化,认真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财政拨一些,乡镇政府支付一些、文化产业创收一些,群众交纳一些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利用率。

(二)重视人才建设,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在欠发达乡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造就一批既能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又熟悉乡村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专业人才。乡镇文化专干是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军人物,文化专干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都将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乡镇文化站人员长期“混岗”使用的问题,乡镇领导要对其实行专岗专用,让其将主要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上面。应当着力提升农村文化专干的待遇水平,不拘一格地以多种方式吸引和使用的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大胆选聘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特长的大学生充实到乡镇文化站,形成一支年轻的、富有朝气的文化人才队伍,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弘扬特色文化

开展文化活动要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文化优势,提升文化品位,打出文化品牌。各级文化部门要用现代眼光挖掘传统题材,将传统文化引入嫁接现代元素,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创新。通过举办大型农村文化活动,进一步激活乡镇特色文化资源。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学海无涯,要指导好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文化站干部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掌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当前文化工作的重点。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吸收新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学习专业本领,活到老学到老,边学边干,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工作,文化站不仅有娱乐、审美、求知和教育功能,而且有着明显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文化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文化站在其中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安排,起到促进全社会齐抓共建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文化站工作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只有从多方面进行努力,真正做到严格进行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令乡镇文化站变成百姓了解知识的渠道,通过整合,积极发挥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作用。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3-01

一、当前乡镇文化站存在的不足

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满足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文化站服务质量也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纵观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一)有机构无管理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实施部门,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织资源,但是,由于对群众文化缺乏理解,群众文化资源难以整合,文化站的工作在业务上受上级文化部门指导,行政上又要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形成了两头管、两头都不管的局面。从而造成开展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形成了有机构无管理的局面。

(二)有设施无利用

当前的乡镇文化站均配备了办公场所,有图书室、文娱室,还配备投影设施及乐队器材,为开展活动打好了基础。但是,如上所述,对乡镇文化站的职能认识上存在偏差,大多乡镇文化站都未能很好地利用设施,甚至一些文化设施被其他部门占用,如投影仪、电脑、会议桌椅被当地政府随意调用,文化站成了老人活动娱乐室,大部分设施没有利用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三)有人员无活动

尽管文化站都配备了人员职数,职能也规划得清晰明确,但是,由于群众文化的概念较为宽泛,开展文化群众活动的经验不够丰富,不少基层文化干部对群众文化认识不到位,不能主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做一些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文化干部在位而不谋政现象突出。

二、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场所和服务,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要围绕发挥“阵地”作用,确保文化站对外开放正常

充分认识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要积极地做好文化站的群众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职能,搞好阵地建设。为确保建成后的文化站能发挥应有功效,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沟通,形成全力,强化对文化站的领导力,切实帮助文化站解决实际困难,对乡镇文化站所需的人、财、物应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强化岗位职责,做好开放考核工作。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对乡镇文化站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文化站主动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到各乡镇文化站检查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记录,促进文化站做好“台帐”,搞好活动。

(二)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功能性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要高质量地建设好具备书报刊阅读、广播电影电视播放、信息提供、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二要坚持文化站的公益性质,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能力,运用先进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开门办站,增强辐射功能,使文化站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不断整合农村各种文化资源,充实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四要建立高素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提供人力支持。

篇10

1.1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简析乡土文化即农村区域文化,依附于农业、农民、农村,具有典型的“三农”特色。乡土文化和农业一样,具有弱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的演变,如不注重保护与传承,该种文化可能会逐渐消亡。因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和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而产生的技术泛滥、文化同化和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无疑使原本朴素、宁静和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乡土文化传承断裂、被逐渐解构甚至泯灭的风险[4]。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乡土文化发展较快,由表1可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及从业人员数从1990年的9087个、70319人增加到2012年的43876个和156228人,分别增长了3.8倍和1.2倍。自1996年以来,群众文化机构个数和从业人员数趋于稳定,波动幅度较小,2006年后,从业人员数开始新一轮的增长,更多的人参与到乡土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中去。另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不同的媒介或载体,举办文化展览、开展文艺演出等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佳工具,2012年全国共开展各项活动80万余场,约为1990年的6倍,此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达到推广普及的效果。当然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有序的工作,打造和培养一只稳定的传承队伍,保证传承者和受传承者的持续性是维持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途径[5],2012年全国共开展38.7万次乡土文化培训,不断充实、壮大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作为公益性事业,群众文化机构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我国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财政拨款逐年增加,22年来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2012年国家财政拨款高达13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0.1%。总体来看,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够维持其正常活动运转,除1999年(-66439万元)、2000年(-1541万元)、2001年(-679万元)、2007年(-27421万元)和2012年(-14202万元)存在当期财政赤字外,其余年份收入均大于支出。而赤字年份仅是当期收入小于支出,以往年份的结余累积足以弥补当期收支亏损。

1.2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简析近年我国城镇化发展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3年的53.7%,年均每年增加1%左右。简新华(2010)认为这种较快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今后将会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继续推进,并在2020年达到60%左右。按城镇化率同比增加值的大小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78年~1995年),这一时期除1979年(1.1%)和1984年(1.4%)外,城镇化率同比增长均低于一个百分点,属于初始发展阶段;第2阶段(1996年~2005年),前8年内,城镇化率增长值保持在1.5%和1.4%之间,较为稳定,2004年和2005年则有所放缓,分别为1.3%和1.2%,但总体处于较高的增长阶段;第3阶段(2006年~至今),城镇化率增长处于波动较大的状态,2010年同比增加3.1%,创历年最高。我国城镇化的较快发展是由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共同推进的。人口城镇化是显性的动力,土地城镇化则起辅作用。土地城镇化推动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间接性地体现在城镇化率波动中。陈凤桂(2010)通过对城镇化率的分解,分析得出在2002年以后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7],这种超前的土地城镇化并不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宗旨。但随着我国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要求的提升,内涵、高效、绿色的城镇化必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

2关于土地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而土地是客体,同时土地与人又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前,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即以城市扩张、农民进城为主要特征,强调的是量,追求是的高城镇化率.属于粗放型城镇化发展。在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被整体规划、农户集体迁居新住所,有些地方出现“千城一面”、“规划混乱”、“好大喜功”、“伪造古董”等四大怪现状[8],即所谓的“统一规划”局面。不同地区、民族通过城镇化最终走向了大一统,却失去了象征区域特点的精神文脉。土地城镇化的推进不应是简单地造城运动,城镇化不仅要有具体形态,还要有文化内涵。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等打造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城镇品牌。尤其是古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要在充分保留乡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嵌入旅游、商业化的思想。但商业化的深度要吻合地区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过度地商业化而导致乡土文化传承走向相反的方向。总之,土地城镇化要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原则,有保留的推进村庄整治,用科学的文化观指引新型城镇化建设。

3关于人口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

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城镇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2013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955和8896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9.7%和12.4%,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不断推进。在2030年之前,我国城镇化率将要达到70%,再次增加2亿农村人口的转移,实现更多的农民市民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存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被市民化的人口是否真正融入到市民群体中,市民化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存在“伪城市化”等问题都值得商榷。人的城市化本质就是文化重构,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财富观、职业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往往使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阻力与障碍[2],尤其是少数民族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可能会面临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一方面这种冲突会带来生活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落差,阻碍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引发民族或城乡冲突。这会使城镇化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使乡土文化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农村土壤的乡土文化仍然面临着被主流文化同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消失等危机。因此,在乡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搭建两种文化融合的平台,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乡土文化特有的载体,使二者既有交叉又各具特色,避免彼重此轻。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