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6: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贷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外生因素
1.市场环境。作为亲周期行业,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是宏观经济的反映,信贷客户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与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动态、行业经济趋势会持续影响经营行和信贷客户双方的信贷行为和信贷文化。前几年经济过度刺激和信贷大量投放的后遗症在“新常态”时期逐步显现,随着去杠杆、去产能、去泡沫的进一步推进,大量风险客户出现盲目多元投资、加大杠杆、挪用贷款、民间借贷甚至抽逃资产、与银行内外勾结等行为。扭曲的市场环境和信贷客户行为对商业银行产生倒逼,银行信贷文化也因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例如福建、浙江等地滋生出大量的钢贸贷款,其中不乏成批的空壳公司和集团内部融资平台,而银行却对这些客户难以割舍,甚至协助策划“抱团取暖”,直至风险集中爆发。这类典型现象深刻反映了市场环境变化对银行信贷文化和信用风险的影响。
2.信用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法律体系及市场环境都不够成熟,也缺乏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薄弱的信用环境主要在两个方面通过信贷文化对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一是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客户能够轻易的虚构财务报表申请贷款,高信用等级客户直接违约案例时有发生,过去的“好客户”金玉其外,到风险暴露时才发现败絮其中。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行面对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文化发生了畸变,“假报表真分析”,以财务报表为定量评分基础的信用评级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可靠性。二是低效的资产评估、登记和处置环境。一方面,资产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评估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难以保障,往往配合信贷客户的资金需求高估抵押物,甚至有的抵押登记部门协助企业重复抵押或虚假抵押。另一方面,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用信担保方式往往表面合规,却普遍存在权责明确却追索困难、胜诉容易却执行困难的现象,源于低效的处置环节导致实际风险缓释效果并不理想。
3.同业竞争。近年来,国内金融业逐渐开放的同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加快和息差水平的收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同业为了保住和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竞争力度,甚至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放宽贷款审批等恶性竞争手段争抢客户。在同业之间加码式恶性博弈的非理性竞争环境中,信贷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负面冲击,并进而作用于信用风险。
4.政府行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行政色彩,信贷决策和信贷文化在特定环境下时常受制于政府行为。劣质的“支柱型企业”在地方政府出手下“大而不倒”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川威集团的司法重整、青海碱业的债务重组等。干扰性的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部分经营行和信贷人员对于有政府背景的信贷客户从主观上放松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从而在主客观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及时化解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是信用风险滋生、蔓延直至更大程度暴发的成因之一。
(二)内生因素
1.信贷管理机制。近年来,信贷客户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掩盖风险的动机和能力都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用传统方式审贷、管贷已经跟不上形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有信贷管控机制与担保圈贷款、隐蔽性集团贷款风险的管控需求并不匹配,面对错综复杂的隐性关联互保、连环担保及其更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已普遍呈现管控乏力的现象。例如温州不良担保圈事件、青岛“德正系”骗贷案件、浙江“中江系”集团风险事件等。在信贷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的环境里,信贷人员从思想上怠于积极加强管控力度和风险意识,形成消极的信贷文化氛围。通过近年来新增不良贷款进行分析,信贷客户对风险隐蔽性较强的客户,普遍缺乏积极的管控意识,没有真正做到“了解客户、衡量风险”,更无法及时识别和处置风险。
2.信贷激励机制。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外部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考核压力层层加码,“一刀切”的信贷激励机制间接导致部分信贷部门形成“重发展轻风控、重眼前轻长远”的信贷文化。“垒大户”就是一个典型表现,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和风险尚不明确的新增客户,经营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对于存量大户存在“绩效为先、授权规避”的思想。这种“不舍得”的心理导致经营行即使知晓风险隐患,也缺乏主动退出意愿,甚至为了争夺“优质”大客户,忽视企业本身的风险隐患,逐年加大授信额度。同时,银行“垒大户”的行为还可能造成企业负债大幅度增加,加大资金链脆弱程度,是信用风险积聚和爆发的又一诱因。
3.信贷约束机制。信贷约束机制的缺失集中表现为责任追究的范围和力度不足,信贷部门因此形成责任感淡薄的负面信贷文化,从而疏于信用风险管控。一是责任追究范围不足。商业银行在内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管理层责任追究范围不足,特别是对信贷决策的追究往往局限于任期之内,导致银行各级管理层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期短视行为。这种普遍的负面信贷文化现象,驱使管理层对风险贷款产生了“击鼓传花”的侥幸心理和前后任期之间的“博弈心态”。部分管理层对高风险贷款反复还旧借新、以贷还贷、以贷收息,意图将风险“顺利交班”。在任期短视行为影响下,信贷部门不但错失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的最佳时机,反而坐视风险进一步发酵和质变。二是责任追究力度不足。与明确涉及员工行为的“显性”道德风险不同,信贷经营管理层过大的决策权力与过小的信贷决策风险严重不匹配,产生了权责倾斜的信贷文化。尽管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贷审会、合议会、行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形式上完善的管理层信贷决策机制,但通过大量的信贷风险案例可以发现,鲜有决策层因为信贷决策风险受到与其危害对等的惩戒。必须重视的是,信贷决策层的信贷决策风险对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隐患往往不亚于“显性”道德风险案件。例如在商贸类风险贷款中较为普遍的“三无”类空壳企业,其造假手段低劣粗暴,银行信贷部门的贷款“三查”却如同摆设,甚至变相协助企业化整为零、大搞制度套利,风险暴露时却仅表现为客户恶意骗贷,相关信贷决策层却未对巨额经济损失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咨询型审计策略和建议
要把信用风险防范做到“标本兼治”,信贷审计就不能只停留在合规性层面的监督检查,必须向咨询型审计转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但要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教育作用,更要从信贷管理机制、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建设性的咨询型审计,方能正确引导经营行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信贷文化基础,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1.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审计队伍首先要具备咨询性审计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并强化咨询型审计理念,牢牢把握被审计行信贷文化特点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一是要提升科研水平。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同业竞争、行为金融学等领域具备独立专业的研究能力。二是要加强审计调研。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调研,凭借充实的信息面压缩与信贷客户、与经营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要重视信贷文化。以信贷文化为着力点,对经营行的信贷行为和价值取向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反思信用风险滋生和蔓延的根源,站在咨询型审计的高度,对经营行提供富有建设型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和沟通作用。一是从严监督,曝光反面典型。通过监督检查,狠抓信贷“防假治假”,对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和风险贷款严格认定和追究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从严处理,曝光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反面典型,强化信贷制度和信贷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惩戒警示作用。二是加强沟通,引导文化取向。坚持审计服务理念,通过审计沟通传递正确的风险意识,纠正部分经营行管理宽松、思想放松的扭曲信贷文化,促使经营行树立正确的信贷经营思想与合规理念。
3.评价和促进信贷管理机制建设。审计部门要通过信贷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由外及内找问题,持续评价现有信贷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防范各类信用风险,更关键的在于研究如何对其进行弥补和改进。审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评价和促进经营行改善重点风险领域或环节的管控机制,从而引导经营行从信贷文化层面对重点风险领域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加强管理。例如针对财务分析和抵押物估值调查,可从财务报表真实性验证、资产评估内部确认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集团客户管控机制,可从经营行管理体制、识别认定、信息调查、整体财务风险预警、风险定量分析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产业链信贷客户管控机制,可从产业链风险研究、被审计行重点行业研究、行业信息调查和跟踪、风险贷款压缩和退出策略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等等。
篇2
[关键词] 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稳定地延续性,严密的伦理性,突出的人本性和进取的奋发性。文化不是僵死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而作为亚文化的企业文化具有文化的一切特征,自然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在现代企业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应随着企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否则,以企业文化的不变来应实际环境的丰富多变,只能使企业文化的源流枯竭,使企业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近年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发展了重要变化。由于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判断企业行为的标准,也是指导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
1.协作文化。现代企业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标且相互依赖的分属于不同组织或部门的决策者组成的团队。协作是保持这个团队稳定、和谐有序状态的重要机制。一旦缺乏决策者或者组织部门之间的协作,企业的运作就会出现障碍,企业的稳定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个人的能量不断增强,但整体协调的情形不良,只会造成混乱,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团队目标的达成。因此,企业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协调活动。发扬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在上下级之间、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平等、和谐、团结、友爱的融洽关系就至关重要。
2.速度文化。在当今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速度”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谁在时间上抢占了先机,以最快速度满足了顾客需要,谁就获得了市场盈利的更大空间,这使得企业把速度看作是嬴取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砝码。特别是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无法与对手拉开距离时,速度无疑成了企业最关键的竞争手段。因此,培育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3.学习文化。彼得・圣吉指出:“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体在学习,团体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团体学习技巧向别的团体推广,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之所以要构建企业的学习文化,就是因为团体的智慧高于个体的智慧,团体能放大个体的力量。特别是当今社会知识正以爆炸速度在快速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严峻挑战。企业只有培养自己的整体学习能力,才能丰富知识和提高企业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将企业打造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形象文化。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体评价和综合性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对外可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消费者的好感,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在员工中进行形象文化教育,教育员工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形象,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增效益,以科技求发展的主导思想,面向市场,面向大众,以优质产品取胜,以优质服务取胜,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良好的声誉。
5.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创新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创造性和灵活性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创新不再是少数管理者或技术人员的事,企业更要重视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企业要重视和培养职工个人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激励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
6.融合文化。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整合资源,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双赢”的共生关系,既在竞争中合作,又在合作中竞争。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这种“竟和关系”能否有效的前提。因为企业各自创业史、经营发展目标、员工素质不同,因而各自形成的文化也不同,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很难做到真正的有效合作。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模式
根据约翰・科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的创新模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高层领导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们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确定企业发展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针,为了确保他们所倡导的经营理念得以贯彻实施,他们一方面要进行大力宣讲经营体制变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如用人、奖励、晋升、考核等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身体力行带头执行,以促使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行之有效的话,就会产生新的成就与业绩,显著的成就与业绩就会促进企业行为规范的逐渐改变以及企业共同价值观念的逐渐改变,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新的企业文化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高层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困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具有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创新要在排除陈旧企业文化观念阻碍的基础上,改革与实现环境不相适应的传统行为,倡导与建设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这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关系、利益的调整。因此,为确保企业文化创新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企业高层领导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要高度重视企业新的价值标准的确定。由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企业新的价值标准的确定是企业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工作。企业新的价值标准确定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1)企业价值标准要科学、简洁,有鲜明的特色;(2)企业价值观要体现企业的经营哲学、宗旨和战略发展方向;(3)企业价值观应与企业员工的认可程度、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协调,标准过高或过低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4)确定新的企业价值观要认真广泛听取各种意见,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审慎地提炼出既符合本企业经营特点又被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
3.要具有鲜明的个性。企业文化创新要体现本企业的风格和特色,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培育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提倡什么样的企业精神,都应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切莫照搬照套,生搬移植。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要突出企业特色和体现个性,就不能舍弃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挖掘自己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的着眼点,只有从文化传统中提炼出为现实的企业文化可用的养料,企业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
4.要坚持企业文化创新的动态发展观。企业文化是一定时期历史的产物,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因此,当企业的内外环境、经营条件、经营战略变化时,企业要不断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和完善,使之保持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书林:论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5.12
[2]彼得・圣吉[美]: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化现代设计设计特征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这种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设计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手段、方法和程序,而且改变了现代设计的材料、范围和理念。80至90年代以来的设计可说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设计。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现代设计不仅表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设计思想、设计方式的影响,也表现在以计算机及相关产品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的设计风格的探索上,还表现在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导致的人类生活方式设计的变化上,更表现在现代设计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的变化上。
一
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博士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0年代以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等成为现实。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们能对现代设计的创意、效果图表达、打样、出成品、设计分析等全过程进行得心应手的控制和模拟,大大减轻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状态,这是以往人们无法想象的。如在工业设计领域,不仅用计算机能绘制各种设计图,能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代替油泥模型,也可以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能建立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反馈信息,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另外,类型齐全而资料丰富的软件配置又成为各类设计师得心应手的工具,使原来费时、费力、单调、低效的设计过程变得出人意料的快速、便捷、多样化、高效化,设计师可科学理性而又天马行空般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和设计观念。这种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引发的现代设计方式方法和设计观念的变化,正对传统的设计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行动,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对学生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对学生设计表现手段的训练更为重要和迫切,这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信息和网络时代的现代设计也从越来越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全方位化、系统化,不仅能提品的外形设计、工程设计、形象识别,而且能提供市场研究、消费者调查、人机学研究、公关策划、品牌策划、企业网站设计与维护,甚至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服务,现代设计及相关服务已成为企业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因素。设计不再是设计师单一的个人行为,而是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化、交叉化、全球化对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科技支撑要素的变化,使得现代工业设计主要方向发生了战略性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创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新纪元。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和IBM公司是世界计算机行业巨头,其技术和设计走在世界计算机产品设计的前列。苹果公司不仅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以独特的人性化理念不断推出新的计算机产品,使原来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而专业化的计算机变得更为友善和人性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轻松而随意的伴侣。如1977年的苹果II型计算机、1984年的MAC型计算机、1993年的牛顿Massegepad掌上电脑、1995年的Powerbook笔记本电脑、1996年的eMate计算机和1998年的iMac计算机等,一款比一款新颖、富有个性和人情味。1993年由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JonathanIve1967—)设计的牛顿掌上电脑曾获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1996年他推出了eMate便携式学生电脑,外壳采用半透明的塑料,造型酷似书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在1998年推出了令世界瞩目的iMac电脑,其外形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彻底打破了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而其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的设计,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的便捷,使得人们对高技术的恐怖感荡然无存,高技术和高情趣、理性化和人性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伊维在谈到iMac电脑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用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因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因素。”一语道破了80年代至今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探索和设计思考的主旨思想,可以说iMac电脑设计在世界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浪潮,伊维也成为了苹果公司设计的灵魂人物。同时,苹果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保证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如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已成为业界标准,对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IBM则在90年代以推出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为突破口,实现了IBM品牌的再生,创造了一种以消费者导向为核心的高质量、高品位、创新而亲近的产品形象,一举扭转了80年代末这个世界计算机巨人日渐萎靡的形象,成为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和重塑企业形象的成功案例。中国台湾宏基公司于1995年请德国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设计推出了一种介于家电和计算机之间的全新产品——Aspire。该产品采用圆弧造型,大小不同而随机分布的圆孔,具有生活化的情趣;机身以蓝色代替了传统的乳白色,是在计算机设计领域将文化、热情和刺激融为一体的个性化设计的经典作品。该产品颇受市场欢迎,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的计算机类金奖。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日本现代设计更是发挥了“短、小、轻、薄”的特点,以其诱人的外观、精心的细节处理、舒适的使用功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世界市场,被称为“和风设计”。如美国《大众科学》评出的1999年全球100项最佳科技成果中,日本的索尼公司就占了5项,成为入选产品最多的公司。
三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对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观念和设计形式的变革,具有高度智能化的产品设计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和消费者向往的方式。电视机实现了从选台到调色彩、调音质、排干扰的全自动化,与传统电视机的手动操作相比,既轻松又方便、有效,两者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其他如CD音响的多曲目自动选择、摄像编辑系统的自动剪辑功能,都得益于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原本复杂、劳累而不确定的工作变得更简单、轻松而高效。90年代美国华裔发明家黄万党,更是推出了他花10年时间精心研制的新产品——“电脑厨师”。该产品主要由一个电脑微处理机、一个小变速机箱、一个记忆卡和一个锅子组成。使用时,只要将切好的食物材料,装入上面的分隔器中,将食谱记忆卡插入,电脑就可根据卡中的指示,在适当的时候将食物放下,何时应炒或翻动,甚至加什么佐料,均由电脑控制。这个“电脑厨师”可准确自动烹调出中、法、意式的各色菜肴。这是人类以往无法想象的设计,而今正逐步在电脑的引领下健步走来,让人们进入理想化的生活境界。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导致了新现代设计门类的出现,如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广告传播设计、动漫设计等,已逐步走入人们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尤其是网络广告设计以其潜在受众多、信息密集、更新快、互动性强及节省费用和能源等特点,对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以巨大的冲击,成为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
四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设计组织机构的形式、内涵与运作方式与以往迥然而异。原来以设计师个人行为和影响而支撑设计界的传统开始被打破,更多的设计机构以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的面目出现在企业和消费者面前。80年代至今,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设计公司有:美国的奇巴(ZIBA)设计公司、IDEO设计公司、费奇(Fitch)设计公司、帕罗·阿尔托(PaloAlto)设计公司和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等,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设计机构是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
青蛙设计公司是80至90年代以来欧洲设计界最负盛名的国际性综合设计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最大、最前卫、最重要的设计公司之一,其设计范围涉及家具、玩具、交通工具、家电、广告、展览设计等领域,业务遍及世界各地,AEG、柯达、苹果、索尼、奥林巴斯、ATT等世界性跨国公司都是它的合作伙伴。青蛙设计公司的创始人是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他于1969年在德国黑森州创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以后它成了青蛙公司的前身。1982年,艾斯林格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取名为青蛙,获得了极大成功;而青蛙(Forg)一词恰好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的缩写,于是艾斯林格便将“青蛙”作为设计公司的名称和标志。
青蛙公司的设计理念与正统的德国理性主义设计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认为设计仅解决功能问题是不够的,问题的解决应建立于多个层面,必须经由对竞争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直觉认识,而该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形式追随激情”(Formfollowsemotion),主张跨越技术和美学的局限,以文化、激情和实用性来定义产品。该公司强调,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形象、环境,他们通过愉悦的心态购买的还有价值、经验与自我意识。其设计既有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严谨和简练的特征,又有后现代主义新奇、怪诞、艳丽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引领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反映了青蛙公司的设计思想。如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器,造型就像一只真老鼠,诙谐有趣,逗人喜爱,令人忍俊不禁。
青蛙公司采用综合性的战略设计方针,强调企业形象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用户需求、市场机遇及产品各方面在工艺上的可行性等,以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一致性。1982年,青蛙公司在美国加工厂加州坎贝尔设立了事务所。1986年又在东京设立了事务所,开拓亚洲业务。青蛙公司为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设计服务,在设计别重视机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对用户友好”的计算机,以简洁的造型、微妙的色彩和简化了的操作系统作为其特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青蛙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4年,青蛙公司为苹果设计的苹果II型计算机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被称为“年度最佳设计”。90年代以来,青蛙公司的美国事务所成了美国高技术产品设计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作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国际设计公司,青蛙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特质不断创造推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设计,成功地诠释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意义。由于青蛙公司在国际设计界的杰出影响和惊人成就,作为青蛙公司创始人和设计灵魂人物的艾斯林格也因此于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的封面,这是1947年罗维作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除著名的国际性设计公司外,一些大型电气公司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AEG公司、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等都在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国际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设计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史》,何人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4
从闲暇时间和工作强度情况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休闲时间少,导致体育文化生活缺乏,同时,易产生孤寂感、自我封闭以及对城市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进而可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休闲,而且希望企业能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他们对企业更有归属感,生活更充实。在调查“当地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单位(如学校)或企业举办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吗”,有88.4%被调查者认为“从未举办过”。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在调查“生活的社区中,您参加过由该社区组织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吗”,有94.5%的人回答“知道社区组织活动,但没有被邀请参加”或者“根本不知道”,“没参加过”和“每年1—2次”占89.7%。企业或社区提供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贫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有些根本没提供过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当较低,在组织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时项目往往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播放专场电影、唱唱跳跳之类的活动,与之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休闲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需求缺位的原因
2.1政府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往往只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权利,然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物质权益的保障,更多的是要求精神生活最基本的满足。由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呈现重“经济提升”轻“文化建设”、重“物质权益”轻“精神满足”、重“现实效益”轻“潜在受益”的现象较为常见。尽管各级政府对体育文化事业大力宣传,但不少政府部门对体育文化建设仍缺乏必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不够具体和全面,对体育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因而出现对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时间安排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活动安排不积极等问题。
2.2企业偏重企业利润,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总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则是关注不够,不能认真履行自身的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尽量降低自身的投资成本,企业体育文化严重缺乏。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像机器一样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以工资来决定去与留,为什么有些企业出现“用工荒”,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缺失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是企业的“链条”,是企业的“发动机”。让员工与企业产生感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与企业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有生机。企业只有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归属感,才能在经济困难时期度过难关。企业只有多增加体育文化投入,多组织一些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员工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企业的温暖,企业的体育文化魅力,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团结等。
2.3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自身意识的缺失
体育文化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指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物质满足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作为精神满足的体育文化需求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和工作动机,农民工的体育文化需求意识相对较弱,消费层次大多居于较低水平;体育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而相对单调的体育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产生消极、保守的特点,进而形成不良的循环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大潮中,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3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的举措
要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步伐,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减社会距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导者,政府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范畴要充分容纳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完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少、生活工作较偏僻,消费能力低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体育文化服务送到企业、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多开展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节、送温暖等活动。政府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体育文化知识讲授等,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政府的科学技能培训。
(2)突显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也是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理念。一是通过举行体育文化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感情。如多开展休闲趣味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组织休闲茶话会等;二是企业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增加建设体育文化设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倡导体育文化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营造积极、团结的氛围。
(3)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的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服务主体的农民工,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水平,增强休闲体育技能,不断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中,进而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全社会共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推进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大任务。事业单位积极主动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体育文化服务或者体育文化服务产品。比如大中院校体育体育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定期去到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生活、工作社区举办联谊会等,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另外,允许一部分私人或个人去建设、经营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要自立自强,自觉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去。
4结语
篇5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然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
(一)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渐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
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有一个公式:”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二)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设立时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四)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其会计程序也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五)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六)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一)简化流程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二)集成信息
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三)数据共享
数出一门,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四)动态反馈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也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实现了动态化。信息生成后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
三、影响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一)硬件方面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方面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方面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会计文化;文化创新
一、企业会计文化及其层次结构一般来讲,会计文化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专家认可、遵循,带有会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计反映和监督作风、会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依据文化学理论,企业会计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各层次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一)基础层面:企业会计物质文化企业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企业会计活动中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企业会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会计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部分,也是企业会计文化的载体。企业会计物质文化的营造,迫切要求会计工作从落后的\"计算机外围会计方式\"向先进的\"计算机内在方式\"和\"网络计算机方式\"转化。企业会计物质文化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完备的企业会计信息工程,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另外,企业会计工作的办公环境建设也是影响企业会计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工作环境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有利的物质文化,从而促进整个会计文化的发展。
(二)中介层面:企业会计制度文化企业会计制度文化是企业会计组织中的各种法规、制度以及企业会计活动中会计工作者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各种会计法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组织方式、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它是会计文化的第二层次,属于中介层文化。它是企业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成为会计行为文化的规范,又是塑造会计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会计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必须通过制度甚至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形成稳定而规范的会计行为秩序,使会计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完整体现和系统强化。作为有形规则的企业会计法规制度包括已经存在的宏观层面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强制力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三)核心层面:企业会计精神文化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前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会计形象等,它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会计文化中无形的精神财富。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结构的最深层次,是企业会计文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导性作用并且相对比较稳定的内核,是整个企业会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美国学者沃特曼和波德斯认为,一个组织的基本宗旨、精神和驱动力跟它所取得的成就的关系,远比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他所指的\"基本格言\"、\"基本宗旨\"、\"精神\"、\"驱动力\",就是一种精神。具体就企业会计而言,也就是指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精神,或者说是企业会计精神文化。企业会计部门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企业会计精神的支配和鼓舞下完成的。
(四)衔接层面:企业会计行为文化企业会计文化根植于企业会计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行为文化。企业会计行为文化是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折射出的动态人文文化观念。主要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先进典型及广大会计人员的群体行为构建组成。如企业会计部门领导的主要行为是会计决策及创新会计文化,并把驾驭全局、多谋善断的高层次文化观念内化到会计目标、任务实施和工作程序之中。另外,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重点,树立相应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表彰,并以此规范、影响和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的行为,就可以塑造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
二、塑造现代企业会计文化的基本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企业会计文化是一个由多层级、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要以整体思考的方法深入研究,深思熟虑,细密量化,从整体上把握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发挥各个要素独特效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各要素间的协调配合,使会计文化达到最优。
(二)客观性原则
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和生活有其自身规律。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中突出个性,就会产生文化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能给人以强烈印象,带来良好感受,也易于被人接受和认可。在构建企业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原理,借地方会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企业会计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会计文化。
(三)人本性原则
企业会计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企业会计人员,而企业会计人员又是遵守会计文化要求,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会计文化的实践者和原动力,而且企业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准则、思想觉悟等,是影响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如果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脱离了对人的考虑,则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相反很可能会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相当大的阻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会计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激发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保持企业会计文化长久的活力。
三、塑造现代企业会计文化的具体措施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只有把握重点,科学地构建企业会计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会计文化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一)构筑企业会计道德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会计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靠会计人员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等手段,促使会计人员自觉保持应有的职业态度和风范,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赢得人们对会计职业及人员的尊重和信赖。为此,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遵循领导挂帅、人员参与,兼顾连续性、科学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舆论疏导,使企业会计人员感到会计精神的存在,争取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会计职业道德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二是领导垂范、典型引导,增强对会计人员的启迪和引导,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内涵。三是运用目标激励,将企业会计阶段目标的教育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紧密结合,以激励广大会计人员。四是从细分解、专题领会。要在全面把握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将会计职业道德分解细化成若干侧面和问题,采取民主协商、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宣传和组合式教育,促使广大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二)树立企业会计价值观
企业会计价值观是会计人员通过长期的企业会计实践,在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的群体意识,反映着企业会计整体的追求、志向和情趣,是企业会计的灵魂。因而,会计价值观为企业会计部门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是企业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企业会计活动的总原则,在企业会计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会计价值观建设必须继承历史传统,体现时代精神,明确会计目标,激励会计个体的原则进行,因此应当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是概括企业会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遵循企业会计文化价值观塑造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企业会计的实际情况,在突出企业会计典型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企业会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二是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企业会计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总结型,即根据企业会计历史经验逐步提炼而来;目标型,即根据奋斗目标提炼出富有挑战性和鞭策力的语言;警言型,即针对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或主要矛盾来塑造企业会计价值观,旨在\"警钟长鸣\"。因此,无论采取哪种类型,都要运用高度概括、精炼明了、富有哲理、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但是,表达方式一旦确定,就要相对固定,不得随便改动。三是积极宣传推广企业会计价值观。要采取制度规范、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会计价值观,使其发挥现实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三)培育企业会计知识素养
企业会计知识素养是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国家及企业政策法规的综合能力体现,还包括会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和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企业会计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企业会计知识素养培育时,应当着重把握好企业会计知识建设和企业会计语言建设两个主要方面。
企业会计知识建设。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法规政策,才能在会计工作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为准绳,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广大会计人员在干中学、学中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和更新本职业务和相关业务知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企业会计语言建设。因企业会计的性质和特点,其语言行为不仅要接受一般的语言交际规则,而且要有专门的会计语言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语言准确度和语言艺术性,使会计人员在交际时的语言不仅要标准、简洁,而且要根据讲话的场合、对象、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语言。这些要求构成了企业会计知识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
(四)健全企业会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具体化的企业会计文化,具有相当的强制力,规定着所属会计人员的行为,也是建设企业会计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工作而言,应当在贯彻企业会计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步伐,为企业会计报告提供规范。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减少会计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
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做出严格的规定和充分披露,进而减少或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杜绝会计造假。二是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贯彻\"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使用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特点,但缺乏相关性,在科技进步迅速、物价波动幅度大的社会背景下,往往难以反映企业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费使用效益。因此,应当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前提下,引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使用,以便于可靠地核算和反映企业会计主体的成果和财务状况,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实际。三是明确对企业会计控制的制度要求。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中只规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而没有明确控制的具体范畴和流程,以及如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和有效性。因此,为保障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存在和有效性,需对企业会计控制的方式、内容、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且上级财务部门还应当对所属各级财务部门的会计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配合制定相应的惩奖制度。
(五)完善企业会计监控体系
完善企业会计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系统内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出纳与会计的分工,总账与明细账的分管,报表与总账的分管制度;健全企业财务内部审批手续,使凭证到报表每个环节都有专人审核、批准,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有质量监控,保证会计信息在传递、加工制造过程中不走样失真;并建立健全党委理财制度,定期或不定地召开理财会议,建立理财审核小组,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克制财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不合规行为。
二是建立企业资金双向监控协议,通过从银行方面获得的资金运动信息来起到实时监控部队资金使用状况的作用。三是健全严密的企业会计系统。伴随企业会计业务的不断拓展和业务日趋复杂,科学严密的企业会计系统,能够及时发现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行为,并能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制止和纠正。
参考文献
篇8
一、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刻画
二十世纪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1]
后喻文化,也称之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种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2]
后喻文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即晚辈向长辈传递文化的模式,使得当今社会文化传承模式日趋多元。当代社会三喻文化的同时共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传递模式,年长者和年轻者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有利于消弭两者间的代沟。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表征:高校中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即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青年大学生,现在“反客为主”,充当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现“教师学生化,学生教师化”。
二、高校传统师生关系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古代直至近现代,教师始终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就知识经验而言,教师稳定地处于知识上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成为当然的知识权威,教师的言行被奉为圭臬。在师生关系上,师生间的尊卑分明,等级序列被赋予不可变更性,两者间的不平等的关系氛围浓厚,人们也极力强调与推崇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等既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个“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学生尊崇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苛守自己的位置。[3]一言以蔽之,传统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处于较远的隔离状态。
然而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体系统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极快,年轻一代以其独特的直觉和敏锐迅速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于是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占有者和垄断者,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师占有的知识和信息的数量和新颖度不及当今的学生。[4]如今的高校里,教师向学生请教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教师知识权威正在被分享和严重削弱,即权威走向泛化。
再者,当今的青年学生追求独立、个性自由和张扬,勇于挑战权威。于是,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致使目前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师生关系日渐淡化、紧张、尖锐,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社会的未来。
三、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当代价值
有一位美国校长曾经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首先,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今时代,高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对话、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的角色泛化,教学由一维走向多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教学”一词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
其次,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效能。师生关系是高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高低,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历来被认为是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和内容。处在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通过平等交流与对话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两者间的关系融合,从而把学生与教师从代沟的困扰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我发展,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师生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但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认识论视角出发有: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师生主体和教材教学客体;师生主体和学生身心素质客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等。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有:把师生关系划分为紧张型、冷漠型和亲密型等。然而,关于伦理学视角的研究相对来说则比较欠缺。而且在跨入新世纪之前,社会的“后喻文化特征”并没有当今这样凸现,因此学者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和冲击。
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凸现和增多,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渐行渐远。合作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因此,为了适应时展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与效能的要求,体现后喻文化时代特征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亟待建立。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正确的伦理取向,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选择与遵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效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师生应当通过交流、沟通与对话,构建彼此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师生关系。后喻文化背景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
1.人格平等,彼此尊重
如今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平等的追求更为强烈。因此,平等应该是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伦理的核心要素。首先,高校大学生与教师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每个大学生都有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权利,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个体,学生与教师同样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高校里,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主要在教师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摒弃“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伦理取向,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与沟通,倾听大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践行教师的使命。
尊重是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重要体现,要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当然,首先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等。当然,教师也应当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独特个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实现自己个性自由与全面地发展。
2.民主合作,共同进步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合作伙伴。适应时代新要求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更加强调民主与合作,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师生之间是以此为基础的人―人关系;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强调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师生要取得共同进步必须摈除师生之间功利性的因素和干扰,必须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很难找到民主的意味,但是,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则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遇到与学生利益有关的重大事件,积极征求学生们的建议,从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师生间不必要冲突的发生。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增强师生民主意识,才能实现师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学的本质在于交往、沟通与合作,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高校中的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体现在教学主体及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教学应当代替以往以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讲授型教学。
另外,教师还应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巩固着师生间的和谐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当今高校里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其他多种途径获得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正在不断消解教师的权威。再加上,高校里师生交流的缺乏,师生关系表面化,日渐淡化甚至恶化。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中的师生关系亟待改善或重构。民主、平等、合作、发展、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变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隔离、疏远的状态,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能,达成学生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鹄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篇9
摘要:本文针对社保工作量大、业务繁锁、计算复杂的工作特点,强调应用好计算机,特别是加强社保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社保工作;信息化;数据化
1社保工作的数据化、信息化建设
社保工作是一项关乎“民心”的工作,涉及到成千上万的退休职工和在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这项工作事关稳定和发展,而且这项工作业务繁重,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的手段,加快数据化建设的步伐,立足把我们的工作搞得更卓有成效。我们认为一是加快计算机数据化建设是推行现代化管理的手段。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项管理不断更新,科学不断发展,针对新形势,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管理必须要有新手段,特别是我们社保工作,全方位地推行计算机管理,加快数据化建设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保证我们的工作质量,赢得社保工作总体推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二是加快计算机数据化建设是推行无纸办公的措施。过去,乃至目前,我们实行的是手工操作,社保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放着各种文件、报表及各种资料,但是,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从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这种旧的工作模式巳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不久的将来被逐渐淘汰。无纸化办公是方向,也是工作目标,今后社保工作人员桌上安置一台微机,一切工作通过网上进行,文件、报表、资料一切从机上索取,这无疑为精简人员,减少差错、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奠定了积极的工作基础。三是加快计算机数据化建设是推行科学计算的对策。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对我们社保工作来说,各项计算公式复杂,而且业务量大、时间要求紧,通过计算机应用于社保工作,特别是强调数据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社保的整体工作,保证了社保工作的质量,赢得了社会的信誉。
2实现社保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在立足于数据化建设科学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把握数据化建设的系统化。我们的社保工作从大的板块说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管理,从这两块还可以根据单位、性别、年龄段以及参加工作年限进行若干分组和整理,既可以集中式信息管理,也可以分布式信息管理,也可以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管理相结合,使社保工作做到条理化、正规化、系统化,这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社保工作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加快数据化建设系统化步伐,目的在于:一是突出“快”。“快”是工作速度和效率的具体和直接体现,也是社保自身工作内在的和必然的要求,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工作速度是最起码的素质和条件,要克服于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差错率高的弊病,应当借助于计算机的科学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稳妥可靠,安全运行,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强调“准”。“准”是社保工作质量的生命线。准确无误的数据库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是社保自身工作的需要。过去,由于企业人员不定期调动,个人登记表不准,造成社保养老保险所用的数据库“个人帐户”差错较多,给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自从推进养老保险数据库工程以来,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对职工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并实施身份证号为个人的社保号,更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在社保工作中,只要计算机程序准确,录入上帐操作准确,那么它的答案也一定准确。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加强自身建设,在社保领域中,通过数据化建设的功能牢牢把握社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使我们的社保工作更上一层楼。三是立足“省”。“省”的函义是广泛的,我们通过加快现代化手段,加强数据化建设,最后达到省人省时省费用的目的。任何一项经济工作,包括我们的社保工作,都要坚持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要借助现代化手段,不断开发计算机潜在功能,发挥数据库的效力,把握数据库单位基本档案和个人退休基本档案的工作重点,为全面加快社保工作进程奠定基础。
3加快数据化建设步伐
形势在发展,工作在发展,那么数据化建设也要不断向前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前进。具体说来,第一,要不断适应形势。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科技形势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软件开发日趋先进,同时,上级部门对社保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越来越科学,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数据化建设的步伐,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来适应新形势下社保工作的需要,来适应目前工作的需要。第二,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的数据库建设虽然在为社保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从长远的眼光看,从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看,还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新型的数据库必须要包括,参保受理、基金收集、养老保险退休、调转办理、综合基数查询、养老保险待遇、失业人员管理等功能。如果自我开发就能省一笔费用,如果外部有好的软件,就要购进,并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社保从业人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创识,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全体的社保人员也要普及计算机教育,达到应知应会,为实现社保工作网络一体化尽力尽职,做出贡献。第二,要不断加快步伐。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数据化建设要不断发展,社保工作要不断发展。几年来,特别是实行养老保险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实际问题,造成社保工作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大量的原始资料没有整理完善,这是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在整理完各种原始资料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计算机的性能,加强网络化建设,实现全面联网资料共享的目的。
4加强数据库管理,数据安全最重要
社会保险系统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种业务,管理着每个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因此,做好数据库安全管理与信息安全保护是本系统建设的首要前提,建立层次性多重安全保护体系是实现系统维护安全性目标的基础。本系统属单位内部网,它与国家公网或其他行业网络系统等外部网必须从物理上断开连接。内网的安全保护是通过设立虚拟网络(VLAN)或网络分段(物理分段通过交换连接,逻辑分段通过路由相连)形成相对独立的不同子网,子网内部可以自由访问和使用网络资源,子网之间的互通需经过严格的安全访问控制,在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不同层次的设置上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建立部门虚拟专网及加装防火墙等措施来实现网络的安全防范。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可采取的措施有: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对“信息边界”中的有关部件实施用户身份识别、身份论证,链路层和网络层上采取包过滤、存取控制,传输层上使用服务,表示层上进行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应用层上实现安全审计等。
篇10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五个方面。其中,人在管理中具有双重地位: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都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企业文化管理正是顺应这~趋势而诞生的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而,它就自然地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其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永元止境,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建设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依靠优秀的员工队伍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显著的优势,这首先归结于它们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导。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性化的理念与商业的操作成功地融为一体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使广大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到企业目标中来。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就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靠各种各样的政策来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而合适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也更持久(农行有些单位管理是层层加码,码到成功,完不成任务换行长或换岗位)。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人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它的企业精神是。求实、进取、创新”,它的做事原则是。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土,再夯实了等。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认同后,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足以胜过任何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员工在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会自觉树立对企业的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员工就会进发出元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产生自尊感、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
企业文化不只在企业内部起作用,作为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农行形象广告:金行银行,选择农行;七卡八卡,还是金穗卡;选择农业银行,未来充满希望;选择农业银行,生活充满阳光;选择农业银行,梦想不再遥远;为您聚财、理财、养财、生财,农业银行的全部奉献;与农行握手,同财富结盟;伴你成长,农业银行;大行德广,农业银行等。
三、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倡导者和管理者
由于领导者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对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也都能施加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体系,更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总结、归纳和加工,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以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趋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活水源头。如被摩托罗拉奉为宗旨的两条行为准则是“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鲍伯.高尔文,摩托罗拉总裁强调:在摩托罗拉,一个领导者首要的责任并不是去做决定或者指挥,而是去创造和保持一种催化环境,激发出一种目标导向的参与气氛,保持目标清晰,畅所欲言,能够为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并通过摩托罗拉的制度系统鼓励对这种遗产进行再创造。
由此可见,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管理,贯穿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企业中形成预期的文化。为此,企业领导者要对一些行动做出示范,自身表现要言行合一,才能上行下效。
四、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