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3 20: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篇1

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会计披露管制体系,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监管效率不高的情况。我国没有建立适合国情的惩防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情况没有做统一的规定,使得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各自为政,披露不规范的现象泛滥,法律法规还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证券市场要求,出现了不配套的情况。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实用性。

2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2.1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2.1.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力度

由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巨大利益诱惑,已然上市公司已经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首先必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其次提高对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查处效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披露行为严格要求。

2.2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大力促进上市公司的产权改革,建立健全股东的产权监督机制,协调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董事的受托责任概念,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经营者行为的长期规范化。只有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才可能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预防和制止管理人员不尊重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

2.3完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部流程

采取措施强化敏感信息的内部排查、收集、传播和报送机制,明确各级信息披露责任人的披露责任和信息披洲露的归口管理,并且要开展普及教育,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各自需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避免管理人员因不懂而无意识违规。

2.2改进信息披露制度

2.2.1建立合理信息披露管制体系

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增强了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投资者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政府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是必要的,但监管并不是万能的,还有监管成本的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通过发展会计信息的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来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只有依靠市场各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早日达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国际化、规范化的目标。

2.2.2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自律体制制

订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检查,从而使注册会计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除实行多层次复核制度外,还要在会计师之间实行业务轮换,防止注册会计师因与老客户之间达成莫逆而放弃原则。在完善和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考核和培训制度的同时,要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水平,增强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2.2.3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公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他们做出决策,它同时也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规定并不完善,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

3总结

篇2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起源和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起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形成。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债务风险空前爆发,企业倒闭所牵涉的债权人远比股权人广泛,因而法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标志着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介入会计信息披露管制,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向债务人披露相关会计信息。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权所有者更为分散,而且随着交易复杂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股权所有者了解会计信息、直接监督企业经营的需求进一步提高。1720年,英国南海事件引发英国股市全面崩盘,《1720年肥皂泡沫法案》由此诞生,确立了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雏型。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备受关注。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填补了自律性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之间的空白,至此行业自律性规范管制、准则(制度)管制、法律管制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形成,后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借鉴。

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决定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商品,类似公共物品,其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非对抗性,公开了的会计信息并不因为增加了一个信息使用者而影响其他人对同样信息的使用效用;非排他性,会计信息一旦公开就很难把不付费使用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排除的成本很高。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企业在履行受托责任向股东和债权人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免费得到这些信息,他们可以搭便车而无需另外支付费用,从而使在竞争市场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披露足够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比较好的途径,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就是由政府或获广泛认可的组织制定和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强令企业生产足够的、符合一定标准的会计信息,保障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2、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因此会计信息可以用于交换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即一旦过期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因此,只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促进会计这种特殊的信息商品在市场上流动并实现其价值。

3、会计信息的自然垄断性决定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信息不存在其他来源或者虽然存在但获取成本太高,会计信息生产者――企业的经营者垄断了会计信息的供给,而企业经营者迫于解除受托责任,很可能会从其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限制和阻碍不利于其业绩评价的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造成会计信息不足、不真和严重的不对称,扰乱市场信息的交流,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萎缩, 因此通过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必要的。

三、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仅占8.45%,完全不可信的也占了3.14%;对1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41%,认为“完全不可信”的占1%,大部分认为只是“部分可信”。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财务数据失真严重。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就巨亏,还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不论是红光实业、黎明股份,还是银广夏案件,都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实的典型。

2、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大多数公司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组成和变化原因,以及第二年预算,大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特别是在解释亏损原因时,多数公司只有寥寥数语,或是用行业不景气、新会计制度影响等客观因素搪塞,而对公司自身管理、营销等问题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根据《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13日的资料,某家公司净利润7000多万,从报表上看投资收益达到了1.2亿。但投资者从报表上无法判断出是什么投资给该公司带来如此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准则还是指南都缺乏具体的细节,在监管规范上出现漏洞,致使一些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或干脆据以逃避披露监管。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滞后、虚假和遗漏司空见惯,信息公开性并未完全得以实现。如定期报告不及时,每年2月28日预亏公告截止日过去后,仍有少数公司还在陆陆续续地预亏预警公告。又如重大事项不及时披露,某公司为他人提供2.29亿元担保,占净资产的108%,却不及时履行披露义务。另外,补充公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2年4月4日,深沪两市共有119家上市公司刊登了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这些补充公告主要是针对重大事项或收益确认、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以及投资者质询较多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

4、盈利预告内容随意更改。盈利预测不准的问题由来已久。据统计,1997年至1999年新发行的公司,大多数不能完成招股说明书上所作的盈利预测,有的甚至在当年就出现亏损;在2000年实行融资的公司中,有123家曾对当年的盈利进行过预测,但只有61家完成了其所作的预测。甚至有公司在预计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后,结果却预亏公告。

四、关于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路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或改进就可以完成,既需要从公司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还要从外部完善会计准则,改进监管办法加大打假力度,规范中介机构等方面着手。

1、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一是通过优化股权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等,从环境和制度上,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增加企业提供不实、不足和不及时会计信息的难度。二是借鉴美国做法,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CPA),强制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达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否则重罚;1992年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又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微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小微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小微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小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小微企业一般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小微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小微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与此相适应,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

(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小微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

(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小微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

(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

二、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小微企业制度形式来看,小微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因此,小微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小微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小微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

1.总结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

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

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映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影响,披露有关公司发展前景、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小微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小微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小微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小微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小微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金融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内容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小微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从企业效益来看,小微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商业银行以财务成果信息的披露为主,包括存贷款等业务报表、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等,而对于反映其资产质量、效率、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的信息的披露则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对会计报表附注不重视。报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将直接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导致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缺口。许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只有十几项,有的银行甚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只有一两项。即使是已上市银行的披露,同国外银行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2、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从已上市的银行信息披露情况看,大多只披露了表外业务的种类、到期日及期初期末余额等方面的信息,而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未做出具体的披露,还无法实现迅捷、完整、真实地披露表外业务信息。

3、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巴塞尔委员会主张加强对风险状态的信息披露,且要求银行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提供充分的定性及定量信息,对于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等不易量化的风险,则要求披露有关的定性信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衡量、检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定性信息披露发面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在定量信息方面,无法提供国际标准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

4、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反映其经营状况、经营质量、效率和经营风险程度等非财务信息并无足够的揭示,而主要以财务信息披露为主。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经营业务指标、银行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预测性信息、背景信息等与银行经营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这些信息。

(二)会计标准不完善

会计标准不符合国际标准。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未全面达到国际标准,而非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则与国际标准差距更大。主要差异体现在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方面。国际通行的是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我国会计准则中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回避按国际惯例通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而是按账面价值计价。

(三)披露形式不规范,标准不一致

虽然2002年5月我国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但未对如何披露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以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有着不小的差异,削弱了信息的可比性。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的格式和披露内容是由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法规、政策来进行规范的。各个政府部门基于自身监管需要,为商业银行设计报告格式和披露内容,造成会计信息过载、冗杂,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大大降低。

(四)披露信息不真实,透明度不够

1、真实的资产质量难以被反映。(1)贷款分类标准不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存在一个差异。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根据央行规定开始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有些银行仍在应用原来的四级分类方法,这导致了真实的信贷资产状况没有被披露出来。(2)难以获取有关银行财务状况的可靠评估。因为绝大部分银行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客观的由市场决定的价值。银行贷款组合的评估现值应该反映在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规模上,但银行通常不能或不愿对银行不良贷款组合进行真实地测量,对呆账资料隐瞒和不报的倾向随着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而上升。

2、信息披露多粉饰。(1)高估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均将呆账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处理。由于我国对特定贷款不提取准备金,提取的呆账准备实际上是与特定贷款的损失密切相关,因此将其作为附属资本参与资本充足率计算实际上高估了资本充足率。对应于我国庞大的不良资产,严重不足的准备金水平等状况则意味着巨大的潜在亏损。(2)高估利息收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确认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对其确认方法近几年变动多次。几次变动仅仅是商业银行逾期贷款按权责发生制计收应收利息的时限不断减少,且这部分应收利息都是指逾期贷款的应收利息,而不包括那些尚未到期但已经发生欠息现象的贷款,实际上,这部分贷款的收息率也是很低的。国外的做法是应收利息如果自结息之日起超过一定期限仍未收回,则不论是否到期,均应停止表内计息。高估利息收入势必造成商业银行的虚假盈利。

3、呆账准备金提取标准披露严重不足。我国呆账准备金是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与上年呆账准备金余额的差额提取一般准备金,不另提特种呆账准备,且对委托贷款和拆出资金不提呆账准备。我国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1%,按1%比例提取,势必造成准备金严重不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按贷款余额的1-2%提取一般准备金,而且还依据贷款风险大小按不同比例提取特种准备金,风险越大,准备金提取比例越高。

二、规范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建议

(一)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规范报表附注内容。我国商业银行报表附注披露相对薄弱,因此,应重点规范报表附注的内容。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的信息主要有会计报表注释、补充报表和其他财务信息。会计报表注释包括会计政策及其变更、重要项目详述及或有事项。例如,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商业银行计提准备金的范围和方法,应收利息在什么情况下确认为表内收入、什么情况下不确认为表内收入、各项投资的计价方法、资产负债的结构、可能构成损失的或有事项的金额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保函、开出信用证、贷款承诺等。

2、强化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披露除了提供关于特定表外业务余额和交易的特定信息外,还应披露其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框架原则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要求表外业务项目应以资产负债表附注形式或附表形式反映出来;对表外业务会计核算,金融企业均应揭示有关其公允价值的信息。

3、增加披露其他财务信息。其他财务信息比如财务分析指标、预测性信息、审计报告、董事长或总经理业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说明、外部评级情况、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工商管理部门的奖惩决定等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随同会计报表一起披露,提高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判断的效率。

4、增加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关于市场风险,银监会应当增加对商业银行涉及市场风险权数、标准法适用的投资组合以及不同风险资产对应的资本要求等定量信息的披露要求。国际上关于市场风险计量的做法有两种,两种情况下的披露要求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是采用了VaR等风险计量统计模型,第二种是采用标准法(即风险权重系数)。

5、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建议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第一层次是各商业银行的各级机构之间的信息披露,这属于商业银行内部披露的范畴;第二层次是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第三层次是信息在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披露;第四层次是监管机构代表金融系统向外披露信息,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披露;第五个层次则是各商业银行面向市场的直接披露,通过信息披露达到市场选择的目的。在这几个层次中,第四、五层次的信息披露正是当前要大力加强的。

(二)增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1、真实披露资产信息质量。资产信息质量的披露应解决的问题包括量化各级指标,统一判断标准,减少主观性,增加可操作性等。如对贷款信息的披露,首先,各商业银行应该以《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为指导,公布各自内部的贷款五级分类执行标准;其次,为反映贷款的质量,应该披露按五级分类标准划分的贷款余额;最后,披露的信息中,除了普通贷款准备金之外,还应该有各类贷款的专项准备金计提比例。

2、合理确认资产价值。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合理计提贷款呆账准备。同时,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将普通呆账准备金作为银行的附属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而专项呆账准备则要从银行资本组成中扣除,使得资本充足率更接近实际情况。

(三)完善法律规范健全监管

监管当局应尽快建立起既能体现巴塞尔协议要求,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披露指引,针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和补充披露规范。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内容也必须具体规定。内容涉及银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信用风险信息披露,流动性风险披露,市场风险披露和操作风险披露,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及重大事件披露等。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日常监督机制。应该针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行为特点,进行有效、稳定的信息披露监督,使其能自愿、真实、及时、准确地按照市场规则披露信息。二是惩罚机制。三是监管当局的责任。法律必须赋予监管当局足够大的责任,寻找较强实力的监管者以提高其监管力度,使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上造假动机愈小,就愈有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

(四)充分发挥审计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

中介服务机构在资本市场中能够为信息披露提供准备,缓解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对资本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服务于金融业的注册会计师,其身份是银行管理者、财务总监、分析师、内部和外部审计师以及顾问,在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中注册会计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要开放社会中介机构市场,让社会中介承担起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情况审计的责任。必须逐步建立金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增强金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金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后续教育。应该重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强化银行内部监督。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有效手段。首先,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全行系统的垂直管理。其次,应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最后,应完善审计方式,将全面稽核与专项稽核、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国际通行的要求和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按照巴塞尔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起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体系、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只有统一标准,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经受住考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文棋,杨福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东南出版社,2005.

2、李海波.会计学原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任咏梅.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谢从斌,李晓燕.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4(10).

5、张彬.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9).

篇5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79-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20

金融衍生工具固有的复杂特征使得传统会计准则准确披露该类交易变得极为困难,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及执行障碍,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减轻金融衍生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基础环节。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困难的原因

要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必须先掌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特征。金融衍生工具在交易中具有虚拟性、波动性、复杂性和未来性等基本特征,这些固有特征加大金融衍生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的计量、披露显得力不从心,会计信息容易失去透明度并产生不对称。

(一)基于会计信息视角的金融衍生工具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的创新性金融工具,是一种金融资产交易中的新融资技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①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其包含着以下重要特征。

1.本质具有虚拟性。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区别于金融基础工具的本质特征。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并不独立存在,是由金融基础工具(贷款、债券、股票等)派生而来,价值最终取决于标的金融基础工具的未来价格。金融衍生交易不需要缴纳合约中规定的全部金额,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合约保证金,加上“净额结算”的要求,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便可控制巨额资金,进行合约交易。这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形成虚拟经济,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如果平仓结算,企业总资产帐面价值将出现巨幅振荡,并可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②

2.收益具有波动性。风险性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交易盈亏和合约履行的不确定性。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收益来自于金融基础工具价格变动,而金融基础工具价格在净额结算之前变得难以确定,而传统会计计量是拒绝价值的频繁波动。随着未来利率、汇率、证券价格或相应指数的变动,一旦实际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模型不一致,投资者便可能遭受惨重损失甚至产生“蝴蝶效应”,③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3.构造具有复杂性。建立在金融基础市场之上的高级、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根据投资者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工具及组合。既可以对各种金融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又可以将不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再组合,还可以根据不同参与者的时间配比、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指数等予以重新整合,其构造的复杂性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难度。

4.交易具有未来性。与传统金融工具采用的即期交易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均为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由于交易的跨期交易特点,买卖双方在交易时均无法确定某项金融工具究竟会带来多少收益。金融衍生工具的这一特征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其交换价值可能严重背离价值,而且稳定性较弱;二是其本身的收益在一段时期内的波动性很大。此外,由于未来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两大动机产生,即套期保值与投机。衍生交易的未来性与基本会计准则强调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相矛盾,形成会计理论的悖逆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特征诱发会计信息不对称

上述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从两个方面导致了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一是扭曲了资产负债表作为公司帐户风险情况基准的内涵;二是绝大多数金融衍生工具在表内得不到列示,纯表外业务夸大或者压缩由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基本风险情况。金融衍生工具特征是引发会计信息披露困难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金融衍生工具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面向未来代表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交易者将在远期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定义,其不能作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只能作为一项表外业务予以披露。[1]

2.金融衍生工具不符合会计计量的确认标准。金融衍生工具是远期进行交易或选择交易的合约,具有两点明显不确定性:一是交易结果的不确定,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取决于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由于未来交易价格的变化莫测,决定了衍生品交易盈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合约履行的不确定,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盈亏具有不确定性,由此导致合约履行也不确定。金融衍生工具在履约上的不确定性使会计计量难以进行。

3.金融衍生工具不符合传统报表分类方式。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是按流动性来排列编制的,此种分类方式无法将金融衍生工具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即无法体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内容,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只能以表外项目揭示。

4.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损益不符合实现原则。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早期收益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已实现时才予以确认,将“已实现”扩展为“可实现”,“可实现”指企业获得随时可以转化为已知金额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着重从所售资产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给对方作为收入确认的主要标准,仍然强调“收入的金额、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费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无法满足“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这一实现原则。

二、我国现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评价

(一)基本做法及积极效应

与国际惯例类似,我国现行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管制模式以企业会计准则和监管当局的行政法规为主,会计准则侧重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信息披露,而监管当局的规定侧重于风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的披露,是会计信息的必要补充。现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采取会计列报或表外披露相结合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该准则的颁布有力推进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及监管产生积极作用(见表1)。

1.丰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现行准则将金融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结束了长期以来金融工具作为表外披露项目的局面,在披露方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内容上,现行准则着重加强对“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的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把握公司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不仅如此,现行准则还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披露的研究成果,增加对风险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披露要求,从而引入了国际上对金融工具的最新监管理念。

2.强化了信息披露的执行力度和外部监督。现行会计准则颁布前,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上市公司仅需要在补充财务报告中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对金融工具进行披露,但我国对补充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未作详细规定,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执行力度。[2]现行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必须在法定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力大大增强。

3.为监管当局修订信息披露要求作出有益探索。监管当局的规章制度在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对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出规定。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监管法规仅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不论是同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同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比较都显得十分单薄。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实现了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也为监管当局修订有关规章打下基础。

(二)负面效应及执行障碍

我国现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已逾三年,虽然在会计信息强制披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及执行障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披露模式不统一、公允价值和风险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不清晰。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长期游离于表外,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体系建立不久,可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中造成会计分类和确认上的混乱,长期的表外处理甚至表外也无从披露,造成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的基础技能欠缺。《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应用指南没有设计专用账簿体系格式,也未对过渡期内如何对现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重分类、套期保值会计的适用(套期保值有效性的测试)及复合金融工具、嵌入式金融衍生工具与主契约的拆分等会计实务操作加以规范和指引。[3]

2.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不规范。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确认或以前对金融资产、负债的预期。目前的准则指南只是做出了公允价值获取的顺序,并采用具有活跃的市场公开报价,但公开报价能否真正代表该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值得商榷。现行会计准则第22号第五十二条规定,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性质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需引进金融工程学计价模型和良好的网络系统才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准则指南中并未就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给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也未指导企业如何进行模型的修正、模型参数的区间范围等相关会计计量实务操作中亟待规范的问题,未来准则应用过程中很可能会诱发模型风险。

3.金融衍生工具列报不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应用指南第一条规定: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将企业期末持有的“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归入资产类“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和负债类“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列示。该项规定过于笼统,并且进一步阅读表外附注也未就上述项目做详细的辅助披露,报表使用者对企业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的相关信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无法直接获取信息。

4.金融衍生工具附注披露不全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指南中规定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含金融衍生资产)的披露格式、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披露模型,风险一般被定义为应用了不恰当模型,或者应用了运用模型的框架不够充分或者为了不适当的目的而引发的风险,也是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研发机构和国际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机构普遍予以关注的新风险。就现有的模型功能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来看,由于对交易本身价值的计量要远远复杂于任何能够创建的用以描述风险的数学模型,因此有可能采用不恰当的计量模型来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价值。

5.报表会计列报科目不统一。金融衍生工具在会计报表内予以确认的基础是对金融资产的定义及重新分类,现行会计准则改变了以往对资产的分类标准,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金融负债则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其他金融负债。因此,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重大改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银行及拟上市银行中试行,由于现行准则的配套措施尚不完善,与准则相配套的《金融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仍在讨论之中,使得各家银行的列报科目名目繁多。

三、改进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的对称性,必须为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有益的制度安排。

(一)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超过一定比例应及时披露

由于金融衍生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价值波动频繁且幅度很大,短期内公司便可能遭受巨额亏损,如果不能及时反映这种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风险,公司股东就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必须要求公司在其衍生产品总公允价值变动超过一定比例时及时披露。[4]并针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更详细的规范或指导,使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加的科学合理,减少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二)财务会计报告应披露更多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容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公司应当着重说明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真实意图、金融衍生工具可能产生的价值波动对公司当期利润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公司对该影响的承受能力,以及公司将来可能对该金融衍生工具采取的处置方式等。只有当以上几个方面均得到及时、准确的披露,监管层和投资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该金融衍生工具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估,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避免陷入监管和投资的盲区。

(三)全面披露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金融风险

现行会计准则只要求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相关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但除此之外,衍生工具还面临其它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指金融衍生工具持有者无法在金融衍生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所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操作失误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巨亏等事件都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引致操作风险的典型案例;法律风险,指因为法律滞后、法规不明确以及衍生交易不受法律保障,使合约面临无法履行风险。因此,必须要求公司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全面披露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交易应当以历史成本计量

目前,商业银行是我国从事金融衍生交易的主体,但大部分衍生交易属业务、自营业务仅占很少部分。从风险角度看,从事的衍生交易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银行并无风险,只需付出少许的初始费用,这部分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应以历史成本为宜,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反而会夸大银行面临的风险,导致会计报表失真,而对于自营的金融衍生业务则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五)尽快出台金融衍生交易会计准则的配套规范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科目具体设置、合约价值确认以及相关准则应用指南等应尽快出台,以对会计实务操作进行具体指导、规范。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既然金融衍生工具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在列报时其价值应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项下列示,其公允价值应纳入交易性资产的总计价值,而不应与交易性资产是并列关系。因此,应设一级科目“金融衍生工具”,二级科目“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等,其金额一并列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同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形成的负债则应归入“交易性金融负债合计”。

(六)引入风险价值(VaR)披露模式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

风险价值(VAR)披露模式是假设金融工具的报酬率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最大损失的方法。[5]VaR模式引入到会计视角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中,最大优点在于以一个简单易懂的数字表明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面临的市场风险,以非技术形式向报表使用者传达公允价值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

(七)披露资产或负债交易的价格区间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反映的是时点数,投资者无法了解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波动情况。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如交易性股票投资),除了在表内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估计公允价值进行列报外,还应披露资产或负债存续期间(或所属会计期间)衍生交易价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还可以以图形的形式描绘交易价格的走势。

(八)披露估计价值的概率分布(PD)或概率密度函数(PDF)

在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中,尚未明确要求披露估计价值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函数。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交易价格,而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则可以运用估值技术去估计公允价值。估值中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及持续时间以及折现率,应考虑每一个可能结果及出现的概率,而不应仅在主表中列报出单一的可能最小或最大值。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吴鸣.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7(10).

[3]韩传模,王桂姿.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列报和披露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4).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是企业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应公平披露、真实可靠、充分及时。

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披露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两方面:相关性不足和前瞻性不足。会计信息披露应严格严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能随意披露与企业经营无关的信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减少数据信息披露,调整利润分配政策?、随意披露无关性会计信息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极不规范,这对外界了解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极为不利。

(二)缺乏真实性

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大,竞争性强,部分中小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往往会公开虚假的会计信息,如保留无利用价值的项目或披露虚假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是当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亟待解决大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让企业会计人员隐瞒重大信息,或者仅披露简单的信息,以致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不强,扰乱会计信息使用者价值判断,严重时会给企业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此外,披露滞后的会计信息、延出会计报表、减少净利润披露等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损害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三)缺乏完整性

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企业财务资源、财务状况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存在大量披露历史会计信息的行为。这样就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当下经营状况关联性不强。另外,在会计软件使用上,为了节省会计成本,许多中小企业无视了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普遍使用同一软件,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特殊业务会计核算。

二、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策略

(一)健全政府监管体制

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审计监督。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构应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与会计信息披露政策制定部门加强沟通,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格式与内容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现状。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会计信息的辨别程度。定期抽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应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的具体情况设置监管机构,并在各地区进行合理分配,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积极主动行使监管职能。健全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的监管格局,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影响较大的经营指标的监督力度。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非常重要,是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向债权人如银行、金融公司等提供完整的会计报告,向政府税务机构提交准确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材料,以增加企业经营运作的规范性,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会计机构,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独立行使权利,保证会计机构工作不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实现企业会计机构的真正作用。第三,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制度,调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并完善企业员工对内部会计审查工作的建议机制。及时对审查信息进行公开,确保企业的每笔收支资金都有据可查,保证会计审计制度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如组织展开财务工作报告会,增加会计审计的可信度。及时对企业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核对,广开言路,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经济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

(三)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符合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错综复杂,必须积极培养相关会计审计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相符合的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的精确化,质量化。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最终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质量。

(四)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

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披露关系密切,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重要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注册会计师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审计作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不良影响。应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将会进一步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产生的基础。当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应当引起重视。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只有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非财务信息;报表附注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政府管理部门等各种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赖以作出各自经济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资源能否得到优化配置。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不管外部的利益驱动力多么大,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本身设计得足够严密与合理的话,会计信息就能保证其应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信息质量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可比性、审慎性都让信息使用者感到难以把握,无所适从。一个严谨、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和可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科学设计。

(一)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随着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企业筹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必须对外公布,以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层、供应商、客户和社会公众等。依据相关性,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主体来讲,其作用是不同的,但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对他们的决策都至关重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于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它具有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但事实上目前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本身的不规范,导致了以下状况的发生:

1 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在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财政部曾经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根据正式公告显示结果,中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许多公司故意混淆会计估计、非重大会计差错以及重大会计差错的区别,滥用重大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准则操纵利润。

2 披露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内容偏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些新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同时,不同会计主体对同类经济业务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企业之间披露会计信息的偏差,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3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在国际上缺乏可比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需要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业务。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使得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必然会对建立和完善一套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提出迫切需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许多地方与国际惯例都不符合,成为信息国际化的障碍之一。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本身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上述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制度因素,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和信息披露规范,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的伴随信息。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格式过于“僵化”

会计信息采用了比较固定的格式披露,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结果就导致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无法显示出来,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出来。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且必须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如人力资源、商誉等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由于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一些新型的特殊经济业务,无法反映披露要求变化前后各期的比较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虽然有诸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但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通常不在会计期末进行即期披露。年度报告是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多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在报表上反跌的是历史成本,有可能与其现时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从而使信息失真。同样,利润表反映的也只是企业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不确定信息比以前多,却无法得到显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衍生工具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四)内容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缺乏预测、分析类信息

目前,除了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要求揭示对未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或预测性信息。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预测性的信息可能对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更为有用,而且披露中的财务分析指标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讲较简单,可用性不大。

(五)部分内容是被人为操纵的

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会计估计的存在,导致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中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人为”控制的特点。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能力估计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不精确信息。如果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制度给予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会导致信息质量严重下降。

三、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陷的原因

(一)制度的缺失

1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科学是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了披露什么,怎样披露,何时披露。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

篇8

信息公开能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可一概而论。目前,我国已有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已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信息披露制度虽有差别但没有根据市场微观结构特征和公司特征建立起层次性的信息披露制度。针对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们有必要建立层次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由于OTC市场的交易机制、企业特征、市场功能不同于主板市场,将主板市场的信息披露规则简单移植到OTC市场会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OTC市场的投资者更加重视公司未来成长机会的披露,但是如何披露、披露什么内容并未进行深入研究。OTC市场将焦点锁定在非上市企业的股权转让上。相对于上市企业而言,非上市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披露不及时。攻克OTC市场信息壁垒、提高OTC市场信息透明度、强化OTC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二、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

我们从六个国家和地区中选取了七个场外市场作为本文比较分析研究的样本。这些样本或者具有区域乃至世界影响力,或者具有独到的发展经验值得研究。

(一)英美日韩OTC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

英美两国场外市场发达,非上市公众公司数量众多,经过立法司法与市场自身的多年努力逐渐建立起多层次结构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包括上市前披露和持续披露。

1.上市前披露的主要形式是招股说明书。东京MOTHERS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除了披露公司章程中所规定的内容外,还要求披露:对公司业务、未来发展计划、公司与特定利益团体的关系、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业务伙伴的描述;主承销商提供的关于拟上市公司满足上市条件的证明;公司承诺在上市之后头三年内每年至少将召开两次针对本公司的分析会议的书面文件。

2.持续披露,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部分。定期报告除按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之外,还要求公司于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结束后一定期限内以季度报告形式披露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临时报告与现有主板市场相同。韩国海外创业板市场KASDAQ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四个方面的信息:

1.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期间报告和季度报告。

2.特殊报告,披露公司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

3.临时报告,关于公司财务状况重大变化的信息。4.强制性披露,披露KASDAQ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信息。

(二)印度,中国台湾柜台买卖中心市场(GTSM)和兴柜股票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

已上柜公司被要求不定期地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必须公布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需要进行财务预测;每月公布营业收入、背书保证金额、资金贷放金额及衍生商品交易等信息。信息披露方式主要为发行公司将相关财务和业务信息输入股市观测站系统,上柜公司若有重大信息可召开记者说明会通过媒体报道告知投资者。兴柜公司对季度财务报告、财务预测公布方面没有被强制要求,但必须公布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每月公布营业收入、背书保证金额、资金贷放金额及衍生商品交易等信息、对重大事项必须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是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核心概念,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安排都围绕着这一客体展开,会计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蕴含着公司与股东的利益,一般来说,投资效率与所获得的会计信息有密切关系。然而会计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企业与股东的利益冲突。过多的会计信息披露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更有可能造成高昂的成本。

三、建立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索

(一)国内外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会计信息披露所揭示的信号会对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买卖差价的成本构成中与会计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逆向选择部分,只有对外公布的信息才会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盈余信息是影响做市商买卖价差的主要信息类型,披露后的盈余信息作为一种公用信息传递到OTC市场,将会降低私人信息搜寻的动力,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缩小做市商的买卖差价。会计信息披露策略越透明做市商的买卖差价越低。买卖差价是投资者进行证券买卖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大小直接影响证券的交易量,即影响证券的市场流动性,国内外学者研究辨明,信息披露越充分,证券的市场流动性越好,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分析师的跟进有助于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由于OTC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弱,OTC市场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少,如较少的分析师跟踪、媒体报道等。会计信息含量较高,价格对信息反应较为强烈而且反应滞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买卖差价越小,市场的流动性越高,做市商的收益越低。当做市商的收益低于做市商的做市成本时,做市商就会退出做市服务,造成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增加。OTC市场的会计信息替代品较少,公司操纵信息的收益较高,当操纵信息的收益远高于操纵信息的成本时,会增加公司操纵信息的动力。会计信息披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又会大大增加OTC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所以管制的适度尤为重要。

(二)我国OTC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设想

篇9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作为主要责任方,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之下,经济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在环境保护这一核心理念之下,企业根据会计理念来为企业运营做出相关的记录、审核、评估等。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怎样建立健全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企业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监督的途径与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对企业现有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避免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做好工业“三废”的控制工作,通过污染净化系统减少企业环境污染物的产生;第三是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环保教育工作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环保活动等;最后是要做好企业环境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能够督促企业做好以上四项工作,从而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意义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能够切实反映我国当前的环境会计核算状况。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对于环境的价值及其保护成本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从2007年我国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开始,我国的环境会计进程就在不断推进。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显示出当前企业在占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的利用、损耗以及利用、配置等情况,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核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下的重要资料提供者。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况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当前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内部化外部成本的理论。环境资源的承担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与商品成本之间的差异性,一旦商品成本难以实现企业内部成本的转化,就会影响到市场经济之下的企业公平竞争,甚至可能会促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追求利润。而内部化外部成本的基础理论则能够为环境费用、成本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方面则是资源环境的价值性理论。在传统的观念之中,自然资源虽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条件,其价值却没有被正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人们很可能就会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只有树立起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才能真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坚持的原则

企业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时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社会性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要注重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性,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个原则是强制性的原则,强制性原则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审核标准执行审核措施,并逐步建立起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三个原则是推定性的原则,所指是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要强化主观判断和逻辑推理。最后一个原则是差错最小化原则,在进行信息披露中要真实反映数据,尽可能避免差错的发生。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能否符合当前的时展潮流,是否与企业的情况相贴合,对于信息披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企业独立信息的方式,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报告或者责任报告来进行信息披露;而合并报告的方式则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加入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以报表或者附注的形式加以体现。当然,也可以将以上两种方式结合来进行信息披露。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只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全面性才能保障披露的成效,具体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环境业绩信息、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财务信息两个主要方面。企业的环境业绩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达标、与周边环保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政策的执行力度等。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财务信息主要是对财务报表中的相关环境因素进行计量与确认。

三、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建立的时间有限,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当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如《水污染防治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在企业具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国家的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的审计问题要复杂得多,而法律法规中又没有一一对应的或者统一规范化的制度,导致了信息披露在操作时大打折扣,从而对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存在问题

当前,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多为重度污染企业,且集中在某些行业,对于整个社会企业信息披露进程的推进与成效的提升非常不利。在具体的披露内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健全,在最后体现出的会计审核报告中对于某些环境设计没有涉及,独立的环境审计尚未建立。二是信息披露的内容缺少创新,历史性信息占据主要份额,如绿化费、环境认证以及排污费等。三是企业环境会计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披露的效果。

(三)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制度的建立仍然具有自,这就导致部分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探究,简单的文字陈述难以达到披露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与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四、推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程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很少愿意主动建立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做出来的信息披露就会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约束。因此,国家在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一定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做好信息披露。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提升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为信息披露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更具有实际效用。同时政府还应该强化其监督职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二)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人员的培训

环境会计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叉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企业在建立起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就需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或者聘请环境顾问,做好环境与企业会计的融合。在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信息披露。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为活跃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推动整个企业环保意识的树立。因此,企业要注重增强相关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法规教育,降低企业内部开展信息披露的难度,也增强措施实施的效用。

(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建立起统一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在规范相关信息披露细则的基础上,增强制度的实效性,提高披露的质量,同时辅以专业的环境披露人员与专业机构的坚定,从而增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公众可信度与权威性。除此之外,专业职能与理论研究的指导性也不容忽视。完善的披露制度之下,企业能够明确自身涉及到的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环境内容,明晰责权,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计量与审核方式。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环境保护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方,有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保护环境的义务,而企业坚持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笔者相信,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的统一,同时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谭笑.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3).

篇10

由于会计信息商品属性的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即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以此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却会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必须借助于会计管制,因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又客观存在。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状况,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真实价值的发现;二是有利于经理人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提高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在“两权分离”的环境下,经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业绩如何,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何等,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披露,才能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向经理人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但企业管理当局披露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是有限的,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过量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信息,过多的信息披露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存在成本,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势必要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而会计信息又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信息提供者不能采取有偿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当局亦不愿意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最后,由于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经理人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经理人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经理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于己不利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因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在缺乏政府管制下的会计信息生产存在不足,产生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所以,政府会计管制的目标应在于增加会计信息供给,使会计信息的供应与需求相符,缩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印证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及其管制目标。但这种管制所规定的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这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会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无上限的,企业也可以依照需要自主披露信息,这属于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所以说,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有机结合的适度管制,是两者在实现资本市场目标过程中的均衡。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它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披露标准只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限度,也是利益各方让步妥协的结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标准只能以“充分性”来表达,以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一抽象的描述来衡量。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等。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能够借助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全部,即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透明性特征。

1996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的第二项是“高质量”,并将“高质量”解释为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披露。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很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导致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9月的“增加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性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讨论认为,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性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ness)、相关和及时(relevant and 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重大(materi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