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时间:2023-04-10 14: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影像诊断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篇3

【关键词】粗糙集方法;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性

粗糙集理论是一个交叉融合多种学科形成的新学科,已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包括:市场营销、卫生、电信、金融、农副产品、互联网语言的识别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等。粗糙集理论在很多的领域已取得令人骄傲的应用效果。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随着影像学数据信息不断的增长,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运用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好的帮助医生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临床诊断正确性的提高。

1 简要论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兰数学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这是以等价关系为基础的,用于分类问题的研究,用上集合与下集合生成一个相逼近的新集合,新结合的边界线被定义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继概率论、证据论之后有一个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工具,是一种新型的软计算方式。

这种建立在分类机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论,可以把分类解释成为一定区域中的等价关系,这个区域正是由等价关系进行划分的。将知识归纳为数据的划分,被划分后的集合定义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库,对不确定或不精确的知识通过已知的信息库进行近似刻画。无须提出数据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识,因此,对于问题的描述比较客观、比较具体,再加上粗糙集理论不包含不确定或不精确原始数据机制,与证据理论、概率论等有较强的互补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定型问题的工具,作为集合理论的扩展,粗糙集理论主要用来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它可以在缺乏数据的先验知识前提下,用考察数据分类的能力解决模糊不定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与此同时粗糙集算法简单且容易操作,现在以它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工具也非常多,粗糙集理论其出发点是假设所有研究对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广泛应用,其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证实,成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

2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实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胶质瘤诊断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29例男,21例女,患者年龄在23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岁。其中,11例WHO I级,25例WHO II级,9例WHO III级,5例WHO IV级。对上述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TIW1横断面与矢状面得出影像学资料。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对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状、囊变、TIW1、T2W1、水肿、钙化、出血、性变等等,按照影像学特征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类。并通过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具体粗糙集方法:将决策表导入专门的Rosetta软件,通过软件对病例进行规则约简与属性约简。在条件属性核产生的基础上,得到决策规则库,通过规则库过滤,达到知识的精简。通过10折交叉验证方式测试胶质瘤数据,通过测试结果的诊断灵敏性、覆盖率、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提取诊断性能,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粗糙集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为85.2%,特异度为92.7%;决策树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0%,特异度为91.3%;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诊断准确性为83.2%,特异度为85.6%。充分证实了,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确定性规则,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3 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的应用的优点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应用便捷、结果准确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预先设计概率、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因变量函数关系,直接运算集合中的对象,直接获得不可分辨的矩阵,直接得出结论。通过粗糙集法分析,其结论呈现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现,呈现结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呈现形式非常明确。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观地展现出海量数据信息以及高维资料的背后的真实情

这种基于数据集合的挖掘方法,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粗糙集方法能够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知识。例如,在在对胶质瘤影像学资料进行规则提取以及属性约简时,整个过程都是客观的,不受外界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获得的胶质瘤级别诊断比较容易理解、诊断规则比较清晰。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与分类回归树方法,是通过训练集方式生成一个新的测试函数,通过函数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对象的可能发生概率,进而预测对象的分类。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是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通过笔数比筛选具有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变量,将这些变量通过模型方程形式进行计算,比较计算前后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两者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入选,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自变量的重要价值。决策树方式是通过地规模与分层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树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复的分值和下层节点,从而生成了决策树。再对决策树剪枝,再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处理。但是,这种基于概率的分类结果,是根据概率进行判定的,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率比较低,这种决策树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决策树的修建、决策树的增长、选择父节点数以及子节点数等等,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粗糙集方法是将观测到的庞大数据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关系及数据拥有者能够理解且有价值的新方法来总结数据,经粗糙集方法推导出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常杰,陈守余.数据库中模糊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2(11):752-753.

[2]田军章.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SR)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11,4(09):141-142.

[3]王小凤,周明全,耿国华.一种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算法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1(5):369-371.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5(17):13-15.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有完整资料的肠扭转病例10例,全部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且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岁。1例男性老年患者为乙状结肠扭转,有慢性便秘病史。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持续性阵发性腹痛、腹胀及频繁呕吐,6例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体查患者腹部压痛点相对固定。腹透显示腹部肠管不同程度扩张伴不均匀液气平面,然后行CT扫描检查。

1.2 检查方法:设备采用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其中6例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腹部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3mm,层距1.5mm,扫描条件120KV,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组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多平面图像,进行图像多方位观察。常规采用腹窗观察,窗宽300~400,窗位405~0HU,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观察“漩涡征”、肠系膜结构及其血管。

2.结果

本组病例小肠360°扭转4例,小肠180~270°扭转5例,乙状结肠360°扭转1例。9病例不同程度出现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漩涡征”增强扫描加血管重建病例可见血管“漩涡征”。其中2例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点周围肠管围绕盘聚而成,CT表现呈“漩涡征”。4例肠壁“靶征”,1例乙状结肠扭转近端肠管扩张积液,其邻近“漩涡征”边缘出现“鸟嘴征”。10病例有不同程度肠管扩张及液气面,8例出现腹水。手术中发现扭转肠壁不同程度水肿增厚,肠系膜静脉血管扩张,肠缺血表现,2例肠扭转并发绞窄性肠梗阻,局部肠管缺血坏死征象。7病例主要病因是肠系膜过长导致肠扭转。

3.讨论

肠扭转好发部位为相对游离的小肠、盲肠和乙状结肠[1]。肠扭转是一种常见的较严重肠梗阻,常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绞窄、坏死、易发生休克,死亡率较高[2]。X线平片检查肠扭转可以出现空、回肠换位,“假肿瘤征”,“C形征”,“S形征”,“8字征”,“马蹄征”,肠腔扩张积气伴液气平面,但上述征象有假阳性的存在,无法明确扭转部位。螺旋CT在明确诊断肠扭转、分析肠扭转的原因、寻找梗阻点具有明显优越性[3]。总结本组10病例的螺旋CT征象,7病例不同程度出现“漩涡征”,综合上述分析腹部CT扫描“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征性CT征象。“漩涡征”是指小肠肠袢及其系膜血管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中心轴盘绕集聚形成“漩涡”状团块[4]。病理基础包括:①小肠肠管漩涡;②肠系膜漩涡;③肠系膜血管为主漩涡,可以由二个以上组成或单个构成。其CT表现为多个条带状影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呈漩涡状排列,形成一软组织团块影。本组7例小肠扭转病例中显示“漩涡征”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内组织及其血管组织构成的有4例,2例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血管为主构成,1例主要由肠系膜组织所构成。CT平扫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漩涡征”。“漩涡征”显示不明显时,必须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行矢状面、冠状面重组并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此征象可以清楚显示。增强CT扫描能够明显提高“漩涡征”的CT征象,行肠系膜血管重建高密度投影,能够清楚显示血管扭曲形成“漩涡征”。在肠旋转不良伴有中肠扭转时“漩涡征”更具特征性表现,其扭转点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扭转位置相对较高而固定,位于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5]。一般肠扭转点无固定部位,扭转位置多见于中下腹部。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因旋转不良所致的中肠扭转与一般性肠扭转鉴别不难。肠扭转参与构成“漩涡征”的局部肠壁塌陷和扭转的肠袢较少伴有肠管粘连,仅有系膜组织及乙状结肠扭转或发病时扭转程度较轻、可复性肠扭转等因素时“漩涡征”可显示不明显甚至未能显示,1例肠系膜构成为主轻度扭转,周围肠管淤积扩张,未显示“漩涡征”。网膜扭转CT征象是含有纤维和脂肪的网膜褶襞向“肿块”(扭转处)呈放射状汇聚,类似小肠扭转时系膜的改变[6]。当“漩涡征”以网系膜组织构成为主时,采用常规腹窗观察可能不易显示网系膜结构,可采用适当调低窗位观察网系膜结构,有利于“漩涡征”显示。

结合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可以了解血管扭转、血管性梗塞,肠系膜血管血流障碍情况,肠扭转可造成局部肠壁血供障碍,可导致局部肠缺血,乃至肠坏死。本组病例肠扭转时均有不同程度出现肠管缺血和血液回流障碍,使肠管充血水肿,梗阻段肠壁呈环形增厚,并且出现粘膜下层水肿呈分层改变,而构成“靶征”。增强CT显示梗阻段肠壁强化程度减弱或强化时间延迟。肠壁水肿、渗出及血流障碍等出现腹水。综合上述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RP)CT图像发现“漩涡征”应考虑有肠扭转,“漩涡征”的出现对肠扭转定性、定位、范围及肠系膜血管情况诊断有重要价值。

肠扭转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肠扭转不仅有肠管走行改变,还伴有肠系膜组织及其伴行血管走向的异常,肠扭转的同时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组织内的血管也必然扭转,而单纯性肠梗阻应该显示该段肠系膜及其系膜血管受牵连扭曲,并且局部肠壁水肿增厚,但其肠管段系膜血管未发生扭转,因此诊断肠扭转的同时不仅要有肠管走行改变及扭转征象,还有其伴行血管走向异常、扭转。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第6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2-483.

[2] 李银业,李宜杰,窦斌,等.肠扭转CT诊断(附1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34-36.

[3] 包迎伟,纪建松,傅立平,等.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10,25(1):79-81.

[4] 纪建松,王祖飞,徐兆龙,等.肠扭转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85-1187.

篇5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张现坡.比较影像学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响.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4(10):261-262.

[3] 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30):1102-1103.

[4] 吕红玲,闵晓黎,雷亿成.浅谈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9):55-56.

[5] 张东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吕佳南,董红梅,胡洋,等.发展比较影像学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10(34):68-69.

[7] 杨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学谦,张文华,鲁砷,等.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8):2305.

[9] 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6):45.

[10] 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41-842.

[11] 罗章伟,黄江河.比较教学法在核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4,32(4):388-389.

[12]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篇6

[关键词]LBLTBL医学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84-02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探索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团队进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TBL结合了LBL学生教师比高和PBL学生主动学习的优点,将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与以讲座为导向的大组学习系统性相融合。T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已得到初步证实。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中医院校,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是我们影像教师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意在探索:在中医院校,TBL如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教学中以及对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一、二班,影像诊断学开设时间均在二年级下半学期,随机分组,实验组(TBL组)和对照组(LBL组),对照组(一班)175人,实验组(二班)177人。

(二)研究方法

1.分组:研究组随机分20组,每组8~9人,选取一人为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

2.教学实施:(1)自学阶段:针对呼吸系统正常、基本病变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提前一周下发,学生课外预习。(2)讨论学习阶段:①个人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iRAT)。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一套测试卷,由20道多选题构成,涵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测试卷(iRAT)。②团队阅读评价测试(group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gRAT)。由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完善iRAT问题,获得小组认可的gRAT答案。全班各小组给出各自的gRAT答案,进行组与组间的讨论,获得全班同学一致认可的答案。③教师进行评价及反馈,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获得系统、明确的掌握。(3)应用知识训练阶段(Application Exercises)。经过第一、二阶段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教师此时给出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仔细分析才能回答的复杂测试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得出各自小组的答案再进行组间争论,教师作出总结,获得全班的共识。最后,学生之间对每人的表现,包括发言主动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认可,并进一步进行改进。

(三)评价方法

通过实习课、问卷调查、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定量分析方式检验教学效果。1.实习课阅片:辨别正常与异常、对病变描述、诊断疾病能力,采用5分制,发现全部异常,对病变描述详尽,疾病诊断正确,5分;发现大部分异常,对病变描述较详尽,疾病诊断正确,4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正确,3分;发现小部分异常或发现大部分异常但将部分正常误认为异常,对病变描述不详尽,疾病诊断不正确,2分;未发现异常,1分;未发现异常但将正常误认为异常,0分。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好、从他人发言中学到知识、我的参与获得的尊重认可、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等,分为同意和不同意。3.呼吸系统考试:针对呼吸系统所学内容,设计单选题25分、多选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35分,病例讨论题20分,总计100分试题,在呼吸系统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

二、结果

(一)两组实习课成绩比较(表1)

表1两组实习课成绩比较人(%)

(二) 两组问卷调查项目比较(表2)

表2两组问卷调查项目比较人(%)

(三)呼吸系统考试

呼吸系统100分,对照组得分79±3.6分,实验组得分86±2.7分。其中病例讨论得分:对照组9±3.4,实验组15±3.0。

三、讨论

2010级中西医结合联合办学专业TBL组与LBL组比较,实习课:3分以上,实验组(TBL)占79.1%,对照组(LBL)占63.5%。问卷调查:各项调查项目,除时间充足外,实验组学生均优于对照组。呼吸系统考试成绩分析:TBL教学法优于LBL教学法,尤其病例讨论题,实验组(TBL)明显好于对照组(LBL)。研究结果表明:TBL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LBL。TBL提高了学生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TBL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T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理念、知识结构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对TBL还有些不适应;学生耗时较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课前准备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同学没有发言机会;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课前要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测试题的设计较难,测试题要求覆盖面较广,难易适中,过易,学生缺乏兴趣,过难,影响学生课前准备情绪;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讨论结果不甚满意。

TBL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但是,TBL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限制,教师如何将TBL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玉华.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2011,(21):444.

[2]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3]高晓秋,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30-1231.

篇7

    一、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2.影像检查方案

    2.1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2.3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二、影像诊断

    1.超声

    1.1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1.2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1.3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3.CT

    3.1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3.2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3.3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4.2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三、结合临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2.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四、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五、临床演变与复查

篇8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CT Imaging Diagnosi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WU Hong-zhou.Department of Radiology,Dafeng Hospital,Chaoyang District,Shantou City,Shantou 51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by analyzing the CT sign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two main points to improve for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diagnosis.Methods The right has been clinically confirmed 32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45 case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patients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CT sig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CT sign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link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chronic pancreatitis.Conclusion CT imag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a powerful method lies in its linking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igns and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combined with clinical,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oth.

【Key words】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tic cancer; CT; Direct signs; Indirect signs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密切,并且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较多相似之处,所以临床上鉴别诊断比较困难。CT能较为清楚的反应胰腺的各种病变及其继发表现,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CT表现上就各有特点,因此,笔者着重分析二者的CT表现,发现规律,从而提高对二者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总结本院1999年至2009年间,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32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岁,男18例,女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45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8岁,男25例,女20例。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CT机为岛津SCT7000-TH型。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扫描范围包括肝、脾、胃及腹膜后腔结构。

2 结果

2.1 胰腺癌的CT征象

2.1.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变区肿大(发生率:32/32):此种征象多见于胰头勾突区,并形成局限肿块,形态为不规则分叶状或类圆形隆起,边界模糊,与正常胰腺实质分界不清。(发生率:29/32);胰体、尾癌时,肿块体积稍小,多不明显,但多造成胰体尾部边缘僵硬平直,从而出现形态异常。(发生率:3/32);②胰腺病变区密度改变(发生率:32/32):病变区多为等密度(发生率:13/32)或低密度(发生率:11/32),有时可见混杂密度及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发生率:7/32);③胰腺钙化:少见(发生率:1/32);④胰管扩张(发生率:27/32):发生率高,胰管中远段扩张,形态呈平滑型或串珠状,与胰腺走向一致。有胰头内同时出现扩张的胆总管者,即与扩张的胰管构成“双管征”(发生率:4/27)。

2.1.2 CT间接征象 ①胆道梗阻性扩张(发生率:20/32):扩张的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呈突然狭窄中断;②胰周脂肪层的改变及侵犯邻近脏器(发生率:14/32):胰周脂肪层受侵,中晚期胰腺癌,胰腺周围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受侵,邻近脏器亦多有受侵、相互粘连;③胰周大血管受累(发生率:22/32):肠系膜上动静脉、脾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和腹主动脉等发生移位、增粗、模糊,甚至有的血管被病变包埋消失。癌块侵犯腹主动脉致两者粘连;④局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9/32):发生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呈结节状改变;⑤合并囊肿改变(发生率:2/32):少见;⑥肝、脾转移及腹水(发生率:19/32):晚期胰腺癌可见。

2.2 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

2.2.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变区呈弥漫性肿大(发生率:37/45),部分可见胰体尾萎缩细小(发生率:12/45)。慢性胰头炎时,胰头局限肿块具有炎性特征,即内密度均匀,液化坏死灶极少见,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②胰腺钙化(发生率:39/45):此为慢性胰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1],钙化沿胰导管走向分布,呈散在、多发的小钙斑;③胰管扩张(发生率:41/45):粗细不均、不规则的胰管扩张是慢性胰腺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这点在与胰腺癌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2];④假性囊肿(发生率:38/45):此征象发生率较高,胰腺内、外均可发生,且常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定,大多超出胰腺轮廓以外;⑤胰腺萎缩,胰腺实质明显减少(发生率:16/45):这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归宿。

2.2.2 CT间接征象 ①胰周筋膜增厚与腹腔内广泛粘连,有时可见肾旁前间隙积液或脓肿存在(发生率:44/45):这点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可靠依据;②胰周脂肪层的改变及侵犯邻近脏器(发生率:8/45):胰周脂肪层基本存在,受累程度轻,胰后脂肪层多不受累,邻近脏器结构能分清楚;③胰周大血管(发生率:0/45):虽有模糊移位现象,但未发现管径粗大或被包埋消失等改变;④胆道梗阻性扩张(发生率:5/45):扩张的胆总管特点:圆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渐变细小,未见突然中断或变形;⑤腹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0/45):未发现腹部淋巴结肿大,无腹水症。

3 讨论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CT征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又各有特点。

两者相似点及鉴别:①均可见胰腺肿大:癌组肿大多为不规则,局限性,内部密度不均,多有液化坏死灶,大多见于胰头;炎组肿大多呈弥漫性(亦有萎缩者),胰头炎时形成的局限肿块内部均匀,液化坏死灶少见,边界清楚;②均可见胰管扩张:癌组胰头癌侵及胰管呈平滑型或串珠状扩张;炎组的胰管扩张呈粗细不均、不规则状;③均可见假囊肿:炎组发生率高,常为多发,大小不一,位置不定,胰内、外均可发生,多超出胰腺轮廓外;癌组发生率低,常为单发,体积多小,胰体尾侧常见,不超出胰腺轮廓,且其近端可见肿块;④可见胆道扩张:癌组多为低位胆道梗阻性扩张,扩张程度重,扩张胆总管常于胰头或勾突水平突然狭窄中断,常可见“双管征”。 小胰头癌时,胰头未发现明确肿块,则胰管并胆总管扩张对明确诊断有重大帮助[3];炎组地位梗阻少见,扩张程度轻,且扩张的胆总管为圆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渐缩小,间无中断。

胰腺癌常见,而慢性胰腺炎少见征象:癌组胰前后脂肪层均受侵犯,其中胰后脂肪层受累强烈提示为胰腺癌[4]。晚期胰腺癌常侵犯邻近脏器,使其相互粘连。慢性胰腺炎胰周脂肪层较少受侵,多见其周围筋膜增厚及腹腔内广泛粘连,可存在炎症特异性征象(积液或脓肿)。胰腺癌胰周大血管模糊增粗、被包埋消失,此不仅为胰腺癌的确诊标准,同时还是癌肿不可切除的可靠依据[5]。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象仅见于癌组。

慢性胰腺炎常见,而胰腺癌少见征象:钙化是最慢性胰腺炎具特征性的征象,其特点是,沿胰管走向分布的多发、散在小钙斑。胰腺萎缩,胰腺实质明显减少则是慢性胰腺炎发展的必然归宿。

影像学诊断时需将CT平扫片上胰腺本身征象与胰周组织、脏器等的改变联系起来考虑,分析,并进行鉴别诊断,这样才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

参 考 文 献

[1] 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CT诊断要点、少见征象与误诊分析.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34.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83.

[3] 周诚,韦嘉湖,施发表,等.胰腺癌CT诊断难点的探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2):848.

篇9

[关键词]卓越医生;PBL;行为导向;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c)-0162-04

Exploration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diagnostics teaching of "outstanding doctor"

MA Jian-mei1 NI Jing1 BAI Dan2

1.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2.Otorhinolaryng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first "outstanding doctor" class of our school in diagnostics teaching.Methods 13 grad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in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 group (n=60) with the class of outstanding doctor students,the same perio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lass (regular class students) as control group (n=180).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amination.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inal diagnosis theory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peration,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history collection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Outstanding doctor;Problem-based learning;Behavior-oriented;Diagnostics如何⒁窖生培养成卓越医学生,进而培养成“卓越医生”,成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值得探索的内容。我校始终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我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集中体现在诊断疾病的能力上,因此临床医学教学首重《诊断学》[1]。目前诊断学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难以培养出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处理、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卓越医学生。只有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培养卓越医学生的目的,而行为导向教学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实践引导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型,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引导者,也是主持人,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组织及动手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及综合概括等多种能力,并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到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对学生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多维人格进行塑造[2-5]。这种教学模式对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现被世界各国认可,具体的方法包括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绎法、主题讨论法和案例展示法等[6]。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采用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以PBL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提出,在加拿大 Mc Master大学被最早采用,至今已有200多所医学院校部分或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现在成为国际上推崇的教育方式[8]。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无论是PBL还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外都已被推广应用,但是我国的教育环境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9],尤其我校是一所二本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了一大部分,这些学生中小学接受的教育以“讲授灌输”为主,要达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探索适合我校教育特点和学生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笔者将行为导向法与PBL有机结合,以问题和案例为中心,讨论为主线,贯穿“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绎法”等多种方法,应用于我校卓越医生班诊断学教学中,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5年13级卓越医生班学生60名为实验组,同期临床专业班学生180名为对照组,卓越医生班和临床专业班学生入校时随机选择编入班级。

1.2方法

1.2.1教材与课程设置 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第8版),使用同一版本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授课教师、教学进度、实验设备场地和考试形式、题目一致。实验组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和PBL相结合,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2教学实施 实验组教学前教师设计教学情景、案例、讨论主题、思维引导方法,并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建立学习小组,每组约10名,由组长协助教师主持学习讨论,通过小组的学习力量激发组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和讨论[10],当讨论离题太远时给予引导、鼓励。小组长组织成员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归纳整理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终用思维导图表达推理过程,教师负责最终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归纳。此外,应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体格检查、穿刺等操作。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

1.2.3教学反馈评价 首先,实验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小组内互评,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及借鉴;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同时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结。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在PBL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的总体评价上,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等,可选择认可或不认可,由学生不记名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诊断学成绩的比较

在2015年期末诊断学理论考试、体格检查操作考试实验组学生平均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平均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调查问卷评价

实验组对各项能力提高的认可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意味着创新与改革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更新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一流的医学人才[11]。“创新”意味着改革原有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但一定要结合国情、校情。PBL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为成熟和先进的方法,但是我国教育现状和国外有较大差别,国外医学生经过四年综合大学学习后才进入医科院校学习,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是开展PBL和行为导向教学的基础,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接受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边远地区,以我校为例,招收到临床专业学生入校分数达到一本线,但是课堂上教学互动效果较差,教师主导课堂,到了实习阶段,部分学生仍然不敢对患者进行处理,甚至见到患者就紧张得手足无措,更谈不上与患者良好沟通、采集病史、熟练的检查了。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若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依然是高分低能,远远达不到“卓越医生”的要求。因此我校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和PBL相结合,取其精华,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

3.2《诊断学》教学改革是完成“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重要措施

《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历书写和临床诊断思维等;是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要求学生既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临床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集中体现在诊断疾病的能力上。完成“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进行《诊断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措施。我校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对教师进行“行为导向法与PBL”知识培训,要求熟练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并理解其精髓,在课堂上承担“主持人”的角色。将这两种教学方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面临难题时相互协作的本能,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思维,在课堂上承担“演员”的角色。笔者常将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结合问题与讨论展开教学,通过营造一个逼真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病案导入法”也是笔者常用的方法,选取临床典型案例,讨论分析,掌握疾病知识及操作技能[12]。其次是整合课程内容,相关章节整合在同一课时,如“晕厥”和“意识障碍”,“呕血”和“便血”。此外加强技能训练,将实践操作课设定为观看示教,小组练习,小组互评,教师测评考核,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练习,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最后,我校十分重视“教与学”的评价反思,不仅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13],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分析病情、写好病案,同时也能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掌握分寸,避免医疗纠纷。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的[14],因此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3.3行为导向法与PBL应用于我校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成绩对比分析得出,行为导向法结合PBL应用于我校第一届卓越医生班《诊断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并且需要有网络和丰富的图书资源支持,课程教师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水平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课堂上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同时对于接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改变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有一定的难度[15],这些给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提出了挑战。

行为导向法与PBL结合应用于我校“卓越医生”《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充分肯定了行为导向法与PBL是一种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方法,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学生数量大,自学能力差,教师编制较少,科教研任务重,难以推广,笔者将继续坚持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巧稚,刘文娜,赵翠芳,等.临床技能综合培训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85-86.

[2]钱红,刘理静.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0):1575 -1576.

[3]朱天民,李辉,阳杨,等.探讨建构主义倾向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医康复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 23(17):23-24.

[4]王春生.高职音乐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初探[J].艺术科技,2013,(9):303.

[5]袁爱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10(10):2332-2333.

[6]戚海林.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3,(21):130-132.

[7]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7):1880-1883.

[8]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 Med Educ,2005,32(1):12-20.

[9]杨立强,倪家骧,岳剑宁,等.浅析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教学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9(14):5768-5772.

[10]杨妍.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82-83.

[11]李晓杰,周万春,马国武.“卓越医生教育”背景下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5-7.

[12]卢璇,郭银桂,刘儒雅.中医?撇“傅既搿―情景模拟法在N1级护理人员中医操作培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5):169-171.

[13]梁阔,王亚军,方育,等.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60-162.

[14]杨雪蓉,陆灏,陶枫,等.论医学人文教育在内分泌科临床实习中的体现[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8-30.

篇10

[关键词] 乳腺肿瘤;早期诊断;血氧功能成像技术;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b)-0095-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女性癌症的17%,且近二十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1-2]。临床研究发现,早期诊断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3]。目前,乳腺检查方法较多,但无论是CT、磁共振、钼靶、多普勒超声等检查,都有其不足之处,在已有的检查方法基础上,尝试与其他新兴辅助手段联检,倍受临床关注[4]。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breast blood oxygen functional image technology,BOI)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红外成像技术,具有便捷、无创、可同时定性、定量等显著优势。然而BOI无法显示乳腺实质结构,需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做出诊断,主观性较大,易漏诊。因此,综合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准确的联合筛查方法,对临床早期乳癌的诊断意义深远。目前研究中,多普勒超声与BOI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以期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25例乳腺单发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75岁,平均39.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415 d,平均42.1 d,肿块直径0.3~4.2 cm,平均1.6 cm;肿块位于右侧乳腺者135例,其中外上象限者48例,外下象限者13例,内上象限者33例,内下象限者11例,中间象限者30例;肿块位于左侧乳腺者90例,其中外上象限者25例,外下象限者11例,内上象限者17例,内下象限者21例,中间象限者1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所有患者均经知情交代,自愿入组。

1.2 入组标准

①初次诊断“乳腺肿块”,既往无同类病史及乳腺手术史,未经过任何治疗。②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既往无乳腺癌及其它恶性肿瘤病史。

1.3 主要实验仪器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检查仪(E2SN22型,武汉一海公司;GJM-GT系列型,深圳市国基科技有限公司);活检装置(MC1610型,MAGNUM 美国巴德公司);彩超(百胜AU3探头,频率7~12 MHz;意大利HDI5000及GE VIV7探头,频率为7.5~12 MHz;美国Vivid7探头,频率7.5~12 MHz GE)。

1.4 研究方法

入组病例首先进行临床检查,怀疑乳腺恶性肿块者,进一步经乳腺彩超证实后,进行乳腺血氧功能检查。由主诊医师决定治疗方案,并结合患者意愿,行空芯针穿刺病理检查或肿物切除活检手术,比较彩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及血氧功能诊断与病理诊断,分别计算出乳腺彩超及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筛查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二者结合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

1.4.1 乳腺血氧功能检测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

1.4.1.1 仪器的操作流程 ①输入检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动态观察正反像图象。③对双乳两次拍照,自动分析,得出18幅图片。④进入修改界面填写报告单打印。

1.4.1.2 检查方法 ①被检查者端坐于摄像头前方55~75 cm处。②暴露双乳。③对双乳的5个象限及腋窝区进行触诊,挤压观察有无分泌物。④打开探头光源开关,对好焦距和光圈。⑤原则对线打光及遮光办法。⑥动态观察,取感兴趣点采图。⑦拍摄后,探头停留2 s,使图采集完整。⑧进入诊断部分,点击血氧值,输入诊断词汇。

1.4.1.3 检查注意事项 ①下垂,向下,使尽可能半圆重叠。②光源达到亮度最满意为佳,尽可能包括全乳(除外病变)。

1.4.2 乳腺血氧功能检测的诊断标准

1.4.2.1 灰影诊断标准 ①浅灰影:正常乳腺乳晕外区灰度。②中灰影:近似乳晕区灰度。③深灰影:同或大于灰度,乳晕区外组织最亮度为“0”级。一般情况下,浅、中灰影描述良性;中、深灰影多描述恶性(炎症、结核、外伤也会为深灰影,需结合病史);动态影像中如果出现灰影,灰影压指不退色,有诊断意义,多考虑为恶性。

1.4.2.2 血管诊断标准 ①A型:没有血管或仅1~2条血管。②B型:多于2条以上,树枝状、网状、不规则分布。③C型:多形容恶性,表现为:放射型,引流型,迂回型 ,中断型。血管分为A、B、C三型;A、B型基本属于正常组织血管;C型多产生于恶性肿瘤(不绝对,无伴随灰影,没有临床意义)。

1.4.2.3 血氧值诊断标准①高血:血值>1.4(显示为红色,图1)。②中血:血值1.2~1.4(显示为黄色,图2)。③平血:血值0.9(显示为绿色,图4)。⑤中氧:氧值0.9~0.85(显示为黄色,图5)。⑥低氧:氧值1.4,氧值

1.4.2.4 曲线结构图诊断标准 ①增生的改变:轻度:曲线不稳(图1);中度:多同心圆改变,曲线致密,走形较清晰(图2);重度:曲线结构明显紊乱,可有多发单线条小环影(图3)。②恶性肿瘤改变:典型的曲线结构局部致密、结构紊乱或不典型局部曲线扭曲(图4)。③良性小肿物或小结节改变:小于1.0 cm结节,在正常结构内出现的单线条小环影;大于1.0 cm肿物显示局部曲峰上抬(图5)。

1.4.3 诊断分级及报告结论参考标准

①乳腺0级:非特异性改变,建议另作其它项检查。②乳腺1级:未见异常,希望定期作健康检查。③乳腺2级:所有良性病改变(包括轻度增生),建议定期 检查。④乳腺3级:显示明显异常,但良性可能性大(包括中重度增生),按医嘱须短期复查(3~6个月)。⑤乳腺4级:可疑癌(50%),建议其它检查联合进一步确诊。⑥乳腺5级:高度可疑癌(几乎可以定论),建议作钼靶、CT、磁共振或活检等进一步检查。⑦乳腺6级:为病理已经明确诊断为恶性的。

1.4.4 彩超仪器检测的操作流程

①录入检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对病例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③观察图像特征。④详细记录并打印报告。

1.4.5 彩超仪器的检测方法

①被检查者仰卧床上。②暴露双乳。③对双乳的5个象限及腋窝区进行触诊,挤压观察有无分泌物。④双乳涂上耦合剂,探头由乳腺外象限开始至内下象限逐步检测。⑤动态观察:观察指标包括:肿物形态及边界;内部回声/病灶后回声;侧壁声影;微小钙化灶;血流显像分布、血流峰值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值、血管数目等。观察方法:对乳腺肿块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⑥标记并测量肿物大小。⑦记录并打印报告。

1.4.6 彩超检测乳腺癌诊断参考标准

①肿块边界不整,界限不清或欠清,边缘呈锯齿状或蟹足状。②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③纵横比值> 1。④肿块多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或极低回声,多可见微钙化。⑤后方多伴回声衰减或侧方声影。⑥内部及周边血流多较丰富、可见穿支血管或/和血流阻力高。

1.4.7 病理检测乳腺癌诊断参考标准(浸润性导管癌)

①有原位癌的结构。②间质浸润,癌呈条索状或团块状。③高倍镜下见细胞体积增大,可见核仁,核仁深,比例失调。

1.5 观察指标及标准

对比分析血氧功能检查结果与最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用所得数据统计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筛查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等指标,并与病理结果及彩超结果相比较,以及血氧功能检查与彩超相结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价该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1.5.1 病例判别标准

①真阳性:检测结果为“恶性”,且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②假阳性:检测结果为“恶性”,但病理诊断为良性肿块。③真阴性:检测结果为“良性”,且病理诊断为良性肿块。④假阴性:检测结果为“良性”,但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

1.5.2 计算方法

①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②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③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氧功能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本实验中,血氧功能检查对乳腺肿块的敏感度为91.9%(34/37),特异度为88.3%(166/188),阳性预测值为61.8%(34/55),阴性预测值为98.2%(167/170)。见表1。

2.2 彩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价

本实验中,彩超检查对乳腺肿块的敏感度为86.8%(33/38),特异度为85.6%(160/187),阳性预测值为52.4%(33/63),阴性预测值为98.8%(160/162)。见表2。血氧功能检查结果与彩超检查结果比较,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2.3 彩超与血氧结合对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

本实验中,彩超与血氧结合检查对乳腺肿块的敏感度为97.4%(37/38),特异度为90.3%(169/187),阳性预测值为67.3%(18/55),阴性预测值为99.4%(169/170),显著高于单项血氧功能成像检查或彩超检查(P < 0.05),而血氧与彩超联合检查的阴性预测率则与单项血氧功能成像检查或彩超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例乳腺癌病例新发,每年大约有50万妇女因乳腺癌而死亡,近二十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乳腺癌已经成为癌症中第2位主要的死亡原因[5]。近20年来,我国及亚洲各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发患者数已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位。目前,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已从5年前的17/105增加至去年的52/105,上升超过3倍[6-7]。

乳腺癌是一种自主生长性的疾病,发生于乳腺内的导管系统,一旦癌细胞从导管结构扩散到导管周围组织则出现侵袭性生长的特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乳癌的重要性的理论依据是基于乳腺癌的预后与肿块的大小和腋窝淋巴结受累状况所反映的临床分期有关[8]。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长期随访所发现的预后也就越差,而得以早期发现的大多数乳腺癌都能获得较好的预后这一事实,足以支持在危险人群中开展普查。但普查采用的检查手段应有足够的敏感性,才能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由于目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因此还不能据此预测哪些人会患乳腺癌。能做到的只能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9],亦即对危险人群的大样本筛查。

传统的乳腺癌病灶的发现依靠乳腺定期自检、临床体检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定期的乳腺自检并能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而临床体检发现的乳腺癌主要是有临床体征的一部分[10]。因此,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应该依靠影像学手段而非临床体检,目前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片等[11]。在良好操作下,钼靶X线摄片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12]。但是钼靶照相对人体具有放射线损伤的危险性,可能诱发乳腺组织癌变。其优点为敏感性较高、有照片结果可供反复观察、比对,对实体瘤及钙化灶的诊断率高。而超声检查的优势主要限于囊性和实质性肿块的鉴别。故乳腺钼靶照相和乳腺超声检查都具有其局限性[13-14]。因此许多国家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新型的乳腺肿块检查诊断方法,其内容主要涉及形态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特别是新的安全、无辐射、无创的检查方法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就包括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是应用乳腺组织中的含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具有不同的散射与吸收特征这一原理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技术,是乳腺疾病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15-16]。它的主要特点是无创、敏感,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查,并且对乳腺组织病变的早期变化的检测更为准确。该项技术对早期乳腺疾病如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金宗浩等报道乳腺癌的“高血低氧”符合率为85.7%,乳腺增生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为83.3%,乳腺良性肿瘤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90.2%[17]。可以设想,把两种各具优点的检查技术联合起来研究,会找到一个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但是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癌的诊断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

鉴于多普勒超声与血氧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癌的诊断方面的研究尚较少见报道,本项目随机选择未经临床治疗乳腺肿块病例,分别进行多普勒超声及血氧功能成像观察,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校对标准,分析和评价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氧成像技术检查以及两种检查联合运用在乳腺癌临床早期诊断方面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率的方法,为临床筛查及诊断早期乳癌提供可靠依据。

有学者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形成的理论[18],认为当实体肿瘤生长到直径>2 mm时,就需要肿瘤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为肿瘤内细胞的旺盛的生长提供营养,以利于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并提供血行转移通道。实体肿瘤生长可分为两个时期-无血管期(avascular phase)和血管期(vascular phase)[19]。无血管期的肿瘤细胞主要依靠扩散作用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该时期肿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直径不断扩大,扩散作用渐渐地不能满足肿瘤细胞进一步增长的需要,肿瘤开始进入血管期。肿瘤血管生成是导致肿瘤从“缓慢生长”的无血管期状态过渡到“自主生长”的血管期状态的关键。新生的肿瘤性血管为肿瘤提供丰富的血液灌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从而使肿瘤细胞代谢旺盛,耗氧增加,生长不断加速。肿瘤向周围组织内浸润生长的同时,新生的肿瘤血管也处在不断的生成、生长、退变与重建的过程中。同时新生血管也为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提供通道,经由宿主血管和微循环系统向以及远处周围组织浸润,形成转移[20]。同时,癌肿组织局部坏死、瘤体增大造成内部循环不良、癌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等原因均可造成肿瘤局部血氧含量降低,故此造成了恶性肿瘤具有高血流、低血氧的特点。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将功能学信息和形态学信息融合,同时具有结构图像和功能图像特征[21]。既包含乳腺内病变区血和氧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和二维成像,又包含病灶区的结构成像,通过等灰度线、血管显化和边缘检测,提供丰富的信息,使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

乳晕区血值“作差”说明:乳晕区灰度次于灰度,因此,乳晕区的血值本身就高于组织血值,所以,乳晕区的病变的血氧值必须经过“作差”加以修正;“作差”是乳晕区病变的血值减去正常乳晕区血值,之后再+1,即是乳晕区病变部位真正的血值[22]。例:病变乳晕区血值2.04、正常乳晕区如果血值1.12,相减之后为0.92+1=1.92这个值为真正的意义的血氧值。

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检查仪所获得的信息说明:①动态观察血管信息和灰影信息。②静态观察血图、氧图、增强图信息,包括原图信息。动态图像能够观察整个的全貌,而静态的原图与增强图只是一个局部。原图和增强图是上感兴趣、关键部位的局部拍照图片,它是动态图像中关键点的记录。在拍照的过程中,动态图像中某些信息会出现缩小或丢失现象,因此在报告单中,既要描述动态的信息,也要描述静态观察原图、增强图信息。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拍照过程中的信息丢失。诊断过程中,动态判断标准与静态判断标准是相同的[23]。

血氧图的信息说明:血图和氧图是根据两个波长单色光的原图,计算而得,原图上的许多无用的干扰信息,在血图、氧图上产生干扰,必须人为的加以排除,必须借助原图、增强图的可疑信息,然后再“可疑处点血氧”才是有意义的,也可以在血图、氧图上观察是否有“可疑处”,然后在原图上加以确认。原图为深灰色,血氧图显示红色起到了定位作用,上的血氧值没有意义。乳晕上的血氧值必须经过“作差”加以修正。在血氧图上看到的正常血管因是表面血管为静脉血管,与坐标色相同,可表现为“高血低氧”,不代表有任何病,也不能误取信息。

乳腺癌诊断标准中:①血氧值是主线;②灰影血管是关键;③增强、曲线紧相连。其中有两项以上指标的符合,就有诊断价值。血氧值原则高血低氧是乳腺癌特有指标,但是,肿瘤本身耗氧程度不同,采集的信息会有所不同,运用好三句话的关系,做出诊断会更科学化。准确率会更高。总之,恶性病变以血氧值为主要标准;良性以曲线结构为标准。乳腺增生程度判断,依靠曲线结构图。曲线结构非常紊乱,为重度增生,或有非典型增生可能,此类为高危人群。能为这一类人群提供短期复查的信息,是其它仪器不能获取的信息,社会效益可观。一些良性肿物,在结构曲线上出现为小的单线条影像。

本研究组中血氧功能成像诊断系统针对乳腺癌和良性肿瘤的诊断结果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 阴性预测率等指标与乳腺彩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氧功能成像与乳腺彩超结合,则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等指标与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阴性预测率则与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本实验中,血氧功能成像诊断系统针对典型乳腺癌,其诊断特征相比较突出,乳腺癌为等灰度线、边缘、血管异常、高血低氧表现者,其诊断乳正确率较高(97.4%,37/38),本组漏诊乳腺癌1例,这是由于此1例未看到灰影,未看到紊乱的等灰度线、模糊的边缘线及新生的小血管,也并无高血低氧表现。另将良性肿瘤误诊为乳腺癌1例,占0.5%(1/187),可能由于该病变新生毛细血管,局部血红蛋白增加,内部结构改变等,致灰度线等发生相应改变,提高了对近红外光的敏感度[24]。

综上所述,血氧功能成像单独应用于鉴别乳腺良性、恶性肿瘤较乳腺彩超并无明显优势,但血氧功能成像与乳腺彩超结合则其诊断价值则明显优于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提示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可作为常规乳腺影像学检查的简便、无创、有效的辅助手段,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普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Porter PL. Global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J]. Salud Publica Mex,2009,51(2):141-146.

[2] 金宗浩.乳腺增生与乳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9-208.

[3] Jones SA,Bain JR. Review of data describing outcomes that are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duction mammaplasity [J]. Plats Reconstract Surg,2001,108(1):62-67.

[4] 骆清铭,曾绍群,程,等.组织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3):157-162.

[5] 姜军,韩晓蓉,张毅,等.红外乳腺导管造影术诊断溢液的临床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3):2069-2072.

[6] 黄烨,陈登峰,袁璐,等.乳腺肿块微血管密度与血氧近红外光参数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51-53.

[7] Petit JY,Garusi C,Greuse 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s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8] 谢则平,王晓芳,张先林,等.近红外光无创伤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癌症,2000,19(2):185.

[9] 宁连胜.现代乳腺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60-978.

[10] 李坤成.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11] 郭晓霞,王雁,边晓琳,等.超声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2):105-106.

[12] 廖桂英,温赐祥.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8,14(1):27-30.

[13] 包明稳,徐晓红.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现状及新技术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2):204-205.

[14] 陈雪松,黄海燕,徐晓红.彩超诊断乳腺肿块75 例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2008,17(6):537-538.

[15] 林文妙,周卫国,郁成,等.乳腺良性肿瘤的影像学及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3):307-308.

[16] Hong AS ,Rosen EL,Soo MS,et al. BI2RADS for Sonograph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Sonographic Featur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5,184(4):1260-1265.

[17] Evans N,Lyons K. The use of ult rasound in the diagonosis of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of t he breast less than 10 m min size [J]. Clin Radio 2000,55(4):261-263.

[18] Petit JY,Garusi C,Greuse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19] 冯宪超,孙占和.钼靶摄影结合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5-26.

[20] 金宗浩,党云文.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氧及血流微量检测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2):104-106.

[21] 施建华,甄林林,周玉梅,等.乳腺三算子及血氧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9,35(8):898-900.

[22] 孙立宏,金莉.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检查仪对乳腺癌检查的作用分析-附9000例体检病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2):1718-1719.

[23] 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N Engl J Med,1971,285(21):118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