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范文

时间:2023-03-19 23: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娱乐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娱乐化

篇1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篇2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前景

摘要:新闻的娱乐化顾名思义就是把新闻故事化、文学化、娱乐化,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也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市场前景

篇3

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百度百科上对新闻娱乐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第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的硬新闻软着陆”。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以及体育新闻等等;第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演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这种娱乐方式和娱乐精神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渗透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

2.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渴求趋向越来越丰富,单一的节目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而在近几年中,由于受众越发地希望能在广播中听到、在电视上看到放松身心、获得乐趣的内容,娱乐开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娱乐方式和全民娱乐精神也开始日渐渗透在各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便是所谓的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在民生节目还是体育新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娱乐化的身影。

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这三个特点也正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喜闻乐见的关键之处。也正是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新闻娱乐化衍生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虽说这一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娱乐化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和发展的迅速,在某些节目中不知不觉改变了新闻娱乐化的原样,比如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娱乐化被人们误解为低俗化和庸俗化。这期间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肆意歪曲新闻娱乐化的本质的恶劣现象,某些大众的审美低俗让低俗文化钻了空子。因此如何保持其特点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一)新闻娱乐化衍生虚假新闻的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一些自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好奇的心理,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商业效益,肆意编造虚假新闻。这难免会让整个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本身产生误解和负面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澄清一点,就是新闻娱乐化虽说渗透着娱乐精神,但是终究要遵循“真实是新闻节目的生命”这样的真理,新闻节目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新闻娱乐化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态,但本质终究是新闻节目,只不过是报道中侧重于一些带有娱乐性的新闻,在其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创新的同时还是要坚决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切忌为了娱乐大众,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夸大或是编造新闻事实。主持人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应提高警惕性,做好节目“把关人”的角色,提高对新闻的鉴别能力,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取舍、负责任地报道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绝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这一点需要明确纠正。大众文化时代,受众需要与自身生活联系紧密又带有一些娱乐性可以放松身心的通俗的新闻,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通俗与低俗或是庸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体提倡电视节目形态多样化,丰富荧幕,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媒体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就是将庸俗的、低俗的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新闻大量地堆砌。我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国良教授说:“[媒体]方向感不强,或者说,方向有点偏,过去是政府管得太紧,现在是太偏于市场,媒体要分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但是一定要有个道德底线。”这里面提到的道德底线就是我们提倡高雅的大众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

若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片面追求煽情性、刺激、悬念、血腥等等没有任何价值的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毫无忌讳地运用大量的低俗语言,这无疑是亵渎了新闻娱乐化的本质,受众对于这类视觉和精神上都有强烈刺激的新闻虽在短时间内非常感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地接受这些低俗、庸俗的信息,没有任何获益的感觉,就会对节目本身产生怀疑,也就导致了公众目前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质疑。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报道低俗、庸俗新闻时,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由于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广泛,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久而久之,大众会排斥新闻娱乐化,将新闻娱乐化现象误解为是低俗文化的传递途径。因此主持人在应对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要始终秉承报道有道德底线的具有娱乐性新闻,而不是庸俗的低俗的新闻,同时注意自己的措辞。

二、主持人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具备的语言能力

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时主持人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会为整个节目的效果加分添彩。因此在应对新闻娱乐化时,主持人应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首先,一个主持人的魅力恰恰是从他的语言表述中散发出来的。主持人代表所在媒体的形象,是一个节目的名片。因此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会具备极强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可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公信力和权威性非常重要,在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要做到规范严谨,让受众信赖你、追随你。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需要主持人具备幽默的语言能力,同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做到适度的幽默。不单单是“传声筒”,而更多地是充当一座桥梁,是受众和节目之间的“连心桥”,以浅显易懂的、幽默的语言辅助观众来感受新闻,把新闻播报形式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风趣幽默地与观众交流互动,把新闻娱乐化的精髓娱乐性充分发挥出来,保持幽默的风格,同时把幽默发挥得适时适度。

1.扎实的基本功是准确传递信息的保障。由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以报道娱乐味性新闻为主,因此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与节目内容相契合,对应的需要轻快流畅的表达,发挥即兴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规范和注意,主持人的语言极有可能出现过于放松而忽视基本功,出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语病、表达过于随意等问题。这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干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在节目中,如遇到需要引起高度注意或是容易混淆的内容,主持人尤其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重复、强调、举例诠释等方式杜绝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简而言之,主持人语言的准确规范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十分重要,这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发挥个性的前提。

2.适度的幽默是生动表现内容的手段。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中主持人能在节目中把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幽默地表达出来无疑是锦上添花。但能够适度地把握幽默,把新闻中蕴含的娱乐性极致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幽默的把控能拿捏有度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主持人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对语言的控制力。首先新闻娱乐化节目中需要主持人还原新闻事件,切中主题,抓住体现娱乐性的关键点,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中就不能铺天盖地地做大堆的铺垫,主题不明确,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需要受众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其次,主持人也不能不给受众喘息的时间,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过度个人主义,抢尽风头,没有与受众交流也难以使娱乐性体现。

幽默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受欢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主持人想要做到幽默可以通过运用浅显易懂且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实现,由此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倍加亲切,这也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把新闻事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表述,也有利于受众不自觉地进入主持人用语言营造的一种氛围当中,对新闻事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篇4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为了满足受众休闲娱乐的需要,提高收视率,从而使电视节目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本文阐述了电视新闻娱乐化方面的发展和制作特点,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进行评析与反思,以期创造一个和谐的视听环境,使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娱乐导向。

关于新闻的娱乐化,尽管目前尚无明确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略见端倪: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方媒体,指的是“新闻事件戏剧化和激情化的呈现”,目的是“表现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娱乐化和媒介经营商.

当今正处于大众化时代,产品娱乐化成为了主流趋势,因此媒介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就电视新闻而言,从1978年开播的新闻联播,到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新闻播报栏目的出现,电视新闻一直是各大电视台的骨干和主体栏目,并引领着亿万观众的视角。正因为电视新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也走上了改革求新的道路,娱乐化倾向以成为了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新闻娱乐化倾向的类型和特征

新闻娱乐化倾向是建立在传统新闻播报方式上的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意义的特征,并俨然成为当今电视新闻播报的主流形式。

1. 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增加图片,主持人表达的技巧等众多形式,将新闻故事化等。在众多方法中,我较为欣赏的是《有报天天读》的软化处理方法。比如国际纷争,重要的政治时事都是绝对的硬新闻,通过一点切入,再结合主持人深厚的功底经行播报和评述,增加硬新闻的趣味性,并使得受众能更容易和更清晰的接受信息。《有报天天读》把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搜集和整理,杨锦麟先生声情并茂,言简意赅地把众多国际时事传递给受众,使得受众更易把握有效信息。在这个讲究时效性的时代,这类栏目迎合了各个层面受众的口味。因此,我认为对于重大时事类的硬新闻软化点应放在传播形式与表达方式上,而并非软化内容实质。作为新闻媒介必须时刻谨记社会责任与社会使命,向大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或在传统新闻播报中改变软硬新闻的比例,增加更多的新闻形式上寻求突破点。

2.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近些年来,众多地方电视台都增加了民生新闻的专门节目,此类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新闻视角把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百态以新闻的形式播报。更通过电话热线,网络等传播手段增加与老百姓的互动,在激烈的电视新闻竞争中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形式,迅速抓住了受众的眼光,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3.新近的新闻播报形式与娱乐化的结合。近些年来。多种多样的新闻播报类型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主流的新闻播报类型,比如体育类新闻,法制类新闻,娱乐性新闻等。此类新闻更易娱乐化,相结得相得益彰,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身心受到愉悦。受众在心理上完成了从接受信息到获得满足感的过程,开阔了受众的视野。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在日常体育播报的同时在新闻的后半段增加了世界各地趣味竞技比赛的报道,各种各样新颖的比赛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北京电视台的《天天体育》对于NBA无价球的解说中,将球员精彩的表现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三句半”相结合,首创对仗十分工整的“三句半”解说词,这种创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二、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把握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娱乐化使其更富有市场竞争力,但相应的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定位和程度对于新闻娱乐化更好的融入受众视野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把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如何把握娱乐化的程度。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娱乐化对传播新闻而言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切勿忘其本质,过度的夸张化,故事化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过度的娱乐化会本末倒置,丧失新闻的真实性,也丧失了媒介的公信力。电视新闻的策划人员应该将创新点放在传播形式上,紧跟受众的真实需求。以播报真实信息为主,娱乐大众为附,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娱乐化应作用于形式和其他的辅助方面,并非拿新闻本质开刀,只有这样新闻娱乐化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2.对于娱乐形式方向的把握。我们在选择新闻娱乐化形式的时候,应该选择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类型。图片,音乐,中华民族传统的曲艺等方式都是受到普遍认可的。电视策划在构思时应更多的把握当今社会主流的娱乐形式,符合主流的价值取向,这样能引起更大的市场效应。

篇5

一、何谓新闻娱乐化?

何谓新闻娱乐化?一般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阐述。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成为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然而,纷繁热闹的娱乐化表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经济、政治、文化及受众等因素综合促成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本文限于篇幅,主要从传媒经济的角度来解析,并关注一下两者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媒介经济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就是“受众”。首先分析一下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的心理和需求。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分级理论,人们在一些本能、低级的心理需求,如吃、穿、住等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转向进一步的精神需求。当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和富裕之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以及竞争和各方面压力的加大,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精神调适的需求急剧膨胀。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外受众还有普遍的从众行为与心理,于是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其次,从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媒介,其经济实体的属性被大大强化,这些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要市场就必须使产品有消费者;而要有消费者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②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无虚饰、不空谈,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观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以前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

于是不难理解,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中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的共同点在哪里呢?

媒介的选择是:娱乐。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伴随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在报刊界,1991年左右周末报纸盛行;1994年左右晚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迅速占领大片媒介市场;1996年左右都市报以彻底市民化、平民化的姿态成为报刊新锐,在媒介市场上气势逼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理念制作新闻的基本准则,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走向市场的我国媒介,娱乐化日益成为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新的出发点。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娱乐新闻和娱乐类的板块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效益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③

三、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经济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媒介走向市场、传媒经济的发展成为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新闻娱乐化的繁荣甚至泛滥自然会对传媒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就近期或短期的行为来看,新闻的娱乐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媒介经济一时的繁荣,赢得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注意力,吸引了广告客户,赚足了广告费,但是这种影响(我们在此不谈新闻娱乐化对政治、社会层面的影响以及对客观、公正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理念的冲击)是否可以维持长远和广泛却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虑。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分众化传播已成大势所趋。传媒经济作为经济的一种形式或者说一个部门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属性和特性。喻国明教授就曾经指出: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它所拥有的是社会公众给予的“注意力资源”。传媒之于市场的价值大小关键在于它通过其受众所产生的对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传媒的市场价值并不仅仅是由于它所凝聚的人群数量简单决定的,因为人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能力以及他们的决策力、消费力或“话语权”是有差异的,有时这种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显然,如果一个传媒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提供卓有成效的信息支撑、知识支撑和智慧支持,那么,这个传媒之于社会的价值就十分巨大而显赫了。④从中不难看出,媒介受众的数量并不能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是媒介所影响受众的质量。

媒介选择走娱乐化的路子,这种做法只是低层次的,它实现了普化,但却没有达到精化,因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或者说能够对社会决策产生影响的人大部分对浅俗的娱乐和娱乐化的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影响不了这一部分人,也就难以吸引真正有实力的广告资源。现实表述中,很多人使用“主流人群”的概念,这个人群的特征有四点:掌握消费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掌握管理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知识话语权(也就是他们属于文化精英类,至少接近这个社会阶层);掌握时尚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年轻的一代人)。⑤这个人群需要的不是鸡零狗碎的社会娱乐化新闻,他们需要报纸解答自己领域的一些发展问题及相关信息。也许以这类读者为对象的报纸发行量不是最大,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北京青年报》的发行量只有《北京晚报》的三分之二,但是广告额却超过后者,因为它的读者对象是主流人群,广告商要考虑回报和报纸的实际影响力。所以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并不是传媒经济做大做强的正确选择,也不是媒介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如果单纯地追求娱乐化,传媒经济质的提高在实现上是很艰难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媒介如此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了有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媒介普遍底气不足。硬新闻采编在政策和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却可能市场效果好的且受众兼容面宽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以求在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

注 释:

①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05)。

②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辉、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⑤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见http://ruanzixiao.myrice.com/gycmfzhjjdyxhgrswt.htm

④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上)》,http://tech.sina.省略/me/2003-01-24/1516163074.shtml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 娱乐化元素 《夜线60分》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开始普遍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起来,互联网上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甚至可以发表观点,这使得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变高,也要求电视新闻形式发生新的变化以适应受众的需求。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众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闻,它的目标受众是广大民众。”①正因为贴近民众的目标定位,使得民生新闻栏目传达的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信息繁杂的互联网比起来,电视民生新闻完成的是一个信息筛选的功能,不仅如此,它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7年多的时间,民生新闻的内容形式都趋于成熟,而作为三大传统媒体之一的电视,在新媒体的挑战下所寻求的发展之路也更加明晰。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例,在每天特定的时间里,选取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一些事情,用生动的画面叙述,配上合适的解说,让受众在完全轻松的状态下获取信息,而这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元素需要融入的原因。

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开播的《夜线60分》以“解读重要新闻,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会热点”②为己任,“从百姓身边的事、关心的事入手,以专业的精神深入现场,以百姓的视角关注新闻。”③这是一档大型的直播类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每天一小时的新闻量,节目内容以合肥新闻为中心向全省各地辐射,但不限于本地新闻,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会站在本地受众立场进行解读。《夜线60分》在民生新闻发展的第5年开播,借鉴了先前的经验,日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首播时间为晚上八点到九点,这是中国老百姓开始看电视剧的时间,各大卫视频道基本上都在放电视剧,即使是地面频道的新闻栏目也在八点前停止了。想要在这个时间点聚拢受众,除了资讯内容丰富之外,适当加入娱乐元素和巧妙灵活的栏目编排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一、联想式的故事化叙述方式

故事化叙述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被认为有娱乐性的重要原因。故事化的叙述借鉴了讲故事的手法,将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放在最前面,然后娓娓道来。《夜线60分》采用的也是这种播报新闻的方式,以主持人叙述为主,中间穿插新闻画面解读,或者是用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补充说明。所谓联想式的故事化叙述方式指的是不仅仅播报这一天的新闻,如果是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会将近期发生的类似新闻事件归类整理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以09年2月27日《夜线60分》一条新闻为例,讲的是湖北省杀人犯熊振林一审被判处死刑后上诉希望改判死缓的新闻,以宣判的图片和主持人的现场解说为主,讲述完毕之后主持人用“这边的杀人案还没有宣判呢,那边又有人无视法律当街追杀”转折又叙述了发生在云南普洱的杀人案件。两则事件连在一起播报更具震撼力。

人们了解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加和谐,新闻报道一则犯罪案件可能只是给受众一个信息点,让受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能提高观众对犯罪事件的警惕,而如果将近期类似的犯罪事件整合起来以最新发生的事件为切入口进行播报,就可以让受众在最大程度上对此类事件产生警惕心理,防患于未然。大众传媒有环境监测的功能,而这些监测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对已发生事实的报道。施工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事关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夜线60分》在对一起发生在合肥滨湖新区施工现场工友坠楼事件的报道之后提及了10天前发生在合肥另一工地的事故,最后通过“十天时间三条人命”的总结提醒施工单位注意施工安全,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新闻媒体承载着社会责任,即使是娱乐化大行其道之时也不能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民生新闻发展之初,曾经走入了误区,报道灾害事件时将血腥残忍的画面不经处理直接播出,这些甚至一度提升了收视率,但是这只是打了新奇牌,并不是民生新闻发展的长久之策,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夜线60分》采用的这种联想式的故事化叙述方式,不采用不合适的图片画面,由主持人带着受众回忆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是节目曾经报道过的),一方面起到了提醒受众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又使受众对以前淡忘的新闻报道的印象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受众喜欢的。

二、音乐元素的运用

音乐元素运用到新闻当中是民生新闻经常采用的手段,也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印记之一。合适的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不会削弱新闻所要表达的效果,反而会起到帮衬作用。在新闻解说词力求朴实的同时,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步的声音,老实说,只是画面的一个自然主义的辅助物而已,它能使画面显得更真实。但是非同步的声音却能独立于画面形象而存在,并对场面起一种说明的作用。”④音乐便是这种非同步的声音,它们虽然独立于画面形象之外,却在帮扶画面表达合适情感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讽刺、赞扬、感动、无奈、欣喜等等,当一则新闻苦于无法合适地在解说词中表达情感时,音乐不失为好方法。2009年3月1日《夜线60分》头条《零点取消收费站点,记者见证历史一刻》的新闻当中,在介绍在收费站工作人员张红兵不舍工作了13年的收费站时配上了音乐《classicriver》,这首只有哼唱的音乐将人深藏心底的无尽的孤独慢慢勾起:曾经的回忆,失去的快乐,短暂拥有,对即将离职的张红兵的同情之感迅速地被带起来。而二级公路收费站的取消无疑是有利于民的举措,离职后的他们要去学着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新闻在报道一项利民政策实施的好处之后不忘背后离职的工作人员,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而这些不需要用煽情的话语,只要配上音乐正常叙述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音乐,音效的运用在《夜线60分》中也非常多见。如2009年2月28日关于“3・15”打假的新闻《加工厂里实地看,无处寻觅实木门》,在暗访中,记者问到这些门是不是实木门时,销售商说,这些都是高分子门,此时屏幕上出现了“高分子门???”的字样,并伴有卡通声,这种音效一般在卡通片里经常出现,伴有吃惊的情绪在里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效,用这样的音效就不用在解说词里告诉观众销售商说的是假话,观众一听音效就了然,销售商诡辩的嘴脸也清晰起来。

三、巧妙的剪辑制作方法

说到剪辑,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才用的制作方法,而电视新闻是纪实性的栏目,剪辑越少越好。其实不然。电视新闻的剪辑只要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以《夜线60分》曾在07年和08年推出大型公益文明行栏目《红灯记》和《红牌记》为例,通过比对该栏目两年来的收视率发现,两档小栏目在《夜线60分》中的收视率非常可观,常常冲到收视最高峰。这两档栏目都是通过街头海采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闯红灯、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般人做过或者常见的行为,如果仅仅用普通的方式报道这些行为肯定得不到观众的青睐,必须要依赖巧妙的剪辑。

在09年11月《红牌记》中对闯红灯的行为进行了整合,排出了闯红灯十大排名,加入大量特技效果和flash小动画,对蛮狠闯红灯不认错的人打上马赛克后,将其凶恶表现定格、后退、重复播放,并将同期声同步重复,取得了很震撼的视觉效果,有人将此称为电视新闻小品,其实这就是运用了简单的电影制作方法,所不同的是,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只不过采用了一种更加吸引人的形式。而随后栏目的观众反馈证明,这种形式取得了成功。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一种更贴近群众的表现方式剪辑电视新闻栏目不失为一种提升新闻栏目知名度的好方法。比如针对“躲猫猫”事件,《夜线60分》采取了用幻灯图片的形式讲述事件经过,配以特效文字,特效音乐和背景音乐,即使没有画面也很生动地介绍了事件经过,不局限于画面新闻,图片新闻只要合理编排制作也可以吸引受众。

结 语

无论是从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还是音乐的运用抑或新闻本身的编排制作,都是娱乐和新闻融合的方式,这股浪潮已经在业界吹起并有大作之势。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它和娱乐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如果巧妙运用并合理掌握娱乐的度,这种民生新闻方式会受到受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①荆翡、任秀芹,《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第18卷,第51页

②引自安徽电视网

③引自安徽电视网

④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篇7

网络媒体的报道

主流网络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都旗帜鲜明地对商家的恶俗炒作进行批判,例如新华网的《“高玉伦同款T恤”网络热销 被指哗众取宠无底线》、光明网的《网店卖杀警逃犯高玉伦同款T恤 专家斥有违道德》和新浪网的《商家炒作无下限 高玉伦同款T恤亮相淘宝》。

凤凰网资讯频道于9月20日转载《北京晨报》报道《淘宝叫卖高玉伦同款T恤》,虽然新闻的结尾通过家长之口表达民众对此事的反感,还通过采访社会学专家对商家行为进行批判,但这一新闻在标题制作上轻描淡写,没有明确表达出媒体的鲜明立场和反对态度。个别网络媒体更是忽视了媒体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功能。大公中原新闻网于9月15日发表题为《高玉伦同款T恤成“商机” 网友:同款子弹要不要》的新闻。报道中展示了商家不同版本的宣传,例如其中一个版本为:“高玉伦同款,穿上它,让你尽享男人本色越狱风云;穿上它,穿越苞米地不是事儿;穿上它,哈尔滨、尚志、延寿就是棍儿;穿上它,杀人爬山不费劲儿;穿上它吧,身份的象征!”①一些网络媒体更是借此新闻,在标题上大赚“眼球”,例如:四川在线的《高玉伦同款衣服热卖 网友叹“勇气之衣”》、北晚新视觉网站的《高玉伦同款T恤全球同步震撼上市 网店广告做成这样要火》和东方网的《网店叫卖高玉伦同款T恤 称追求自由回归山野》。

近段时间以来,类似的恶俗“创意”并非个案。3月1日昆明火车站案发生后,一些电商网站的卖家就推出暴徒所穿同款T恤;8月14日,台湾艺人柯震东被北京市公安局查获吸食,他出镜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穿的囚衣,也有卖家在网站推出同款“纪念”T恤。个别网络媒体也趁机进行了新闻炒作,借此提高网站新闻的点击率。如果说 “柯震东同款囚服”的行为中,还涉及娱乐明星的“名人效应”和“娱乐元素”,那么“昆明暴徒同款T恤”和“高玉伦同款T恤”,则是裸地挑战公序良俗、法律底线和受众的心理底线。

个别网络媒体助推新闻的娱乐化炒作

1.模糊舆论焦点,将受众的关注吸引到毫无意义的细节之中。在网络媒体展示的电商宣传版本中,曾凶残地用刀杀害邻居、狱警,疯狂越狱的高玉伦,竟被形容为“追求自由”和“回归山野”。个别网络媒体工作者置遇害者家属的悲痛于不顾,置数以千计的警察为围捕付出的艰辛于不顾,在高玉伦的身上找卖点、做文章,看似有“创意”,实则丧失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在这场喧嚣的网络狂欢中,网民们津津乐道的好像不是一则越狱杀人的新闻,而是一部商业娱乐大片。

个别媒体信奉“娱乐至上”的运作模式,拿社会新闻当谈资,忽视法制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致使新闻沦为大众娱乐的“议题”。一个严肃的法制新闻,在网络媒体的娱乐化炒作中,以“高玉伦同款T恤”的方式尴尬地博得点击,生命没有得到应有的敬畏,法律的尊严也被娱乐化地践踏。在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中,网络媒体回避核心问题,拿无聊的“细节”来说事,让大众不得不质疑个别媒体的炒作。媒体人广泛开掘新闻视角、深挖新闻价值本无可厚非,可如果事件已经基本定性,却抛出一堆与核心问题毫无关联的八卦素材,这样的做法不仅严重干扰大众的视听、混淆大众的判断,而且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2.媒体的议题设置错位,只注重发挥娱乐功能,忽视其他功能。新闻娱乐化现象立足于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于是媒体有意识地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娱乐化新闻的传播,这一现象意味着我国的新闻媒体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传者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娱乐化趋势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个别网络媒体在对社会新闻的制作上走入了误区。在新闻娱乐化的运作模式下,媒体只从娱乐的角度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解读和传播,致力于为受众提供新闻的娱乐化消遣价值,忽视了新闻的信息、知识、教育等功能,消解了新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淡化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媒体必须进行正确的议题设置。媒体不能决定受众对新闻事实如何解读,却可以决定受众能够看到什么新闻。通过议题设置,媒体就把受众的关注引导到其希望受众关注的事件上,通过媒体的合理解读,受众才有可能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观点。所以,媒体的议题设置必须谨慎,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媒体误导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在受众心中丧失公信力。网络媒体对社会新闻进行娱乐化炒作,大肆渲染一些内容庸俗至极的新闻,用戏弄、搞笑、调侃、刺激的方式带给受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内心的“游戏”和“取乐”的心理需求,却使受众沉迷于低层次的快乐。长期接触这类新闻,受众的品位就会降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就会丧失。

这些新闻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群体,会在思想上、行为上造成误导。青少年倾向于通过媒体获得感官刺激,随着刺激程度的不断增强,他们会对此类信息更加依赖,从而陷入缺乏深度传播的恶性循环之中。

媒体格调的庸俗化,使受众对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怀疑态度,这导致媒体在受众心中丧失权威性和信任度。媒体出于追逐经济效益的目的,采取新闻娱乐化运作模式,最终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就我国当前的新闻体制来说,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性是新闻人要遵守的原则,媒体应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

抵制网络媒体娱乐化炒作的负面影响

1.网络媒体及其工作者加强自律意识和信息把关意识。在网络对社会新闻的娱乐化炒作现象中,网络媒体既是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从网络媒体入手,加强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自律,是抵制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网络媒体应加强把关意识,坚决剔除低级的、庸俗的新闻产品,抵制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网络媒体工作者肩负着舆论引导与审美引导的职责。“传播有价值的信息,避免低俗的信息;在引导舆论中,引导积极的舆论,避免消极的;在教育大众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反对错误的价值导向;在提供娱乐中,坚持健康的、高品位的内容,反对低级庸俗的内容。”②新闻从业者应该谨记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秉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努力为网络受众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

2.完善新闻法制建设,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网络媒体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而我国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没能及时跟上。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法制监督,防止因过度娱乐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新闻行业规定,但至今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我国应尽快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促进网络媒体环境的法制化。

3.网络媒体受众需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自觉抵制庸俗新闻炒作对自身的影响。网络媒体受众要理性地辨别新闻信息的真伪,提高对新闻的辨别能力。在看到此类信息时,受众要能够理性地判断其属于网络媒体的新闻炒作行为,不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转发、传播,不发表支持庸俗新闻炒作的观点。受众的理性选择将使这类新闻炒作缺失市场,沦为被淘汰的信息。

网络媒体互动性强、受众范围广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其更应当负起应该承担的职责,帮助大众具备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提升媒介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

随着高玉伦越狱事件的淡化,“高玉伦同款T恤”的热点很快就被新的舆论焦点取代。但这一场新闻喧嚣所带来的反思不应被遗忘,网络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忘记自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要努力为公众提供健康的媒体环境,切实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履行应尽的职责。

注释:

①《高玉伦同款T恤成“商机”网友:同款子弹要不要》,

②黄富峰:《论大众传媒伦理的范畴》,《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37页

参考文献:

①吴飞 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篇8

1.受众的需求众所周知,媒介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的功能。受众一方面从媒体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众也通过从接触媒介放松自己,因为受众面对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太多太大了。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消遣娱乐的意愿。新闻娱乐化采取各种手段来与受众产生共鸣,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采用较为轻松活泼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人们,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的需求。

2.西方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新闻娱乐化在西方早已由来已久。早在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时期,媒体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竞争。在内容上黄色新闻注重煽情,特别关注犯罪、绯闻等,甚至是耸人听闻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受众的眼球。时至今日,很多的媒体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抢夺受众制胜的法宝。因此,伴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扩大,西方国家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必然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正负效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的存在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新闻娱乐化的长期影响和结果来看,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1.新闻娱乐化的正效应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以前那种死板的、教条的说教方式,而代之以较为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且传播的内容也更加贴近受众。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乐于以娱乐化的方式来接收信息,这样,受众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又愉悦了自己的身心,如此以来受众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受众越来越需要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在这种轻松获取信息的时候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情。而新闻娱乐化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以上需求。

2.新闻娱乐化的负效应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但是新闻娱乐化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娱乐化的新闻在内容上,尽可能的选择受众乐于接受的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而对有些重大事件却置之不理,虽然一时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求,但是,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从长远来看,新闻娱乐化使受众的利益遭到损害。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不仅仅只是具有娱乐的功能,实际上,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并非为娱乐功能。新闻娱乐化使媒体的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进而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新闻娱乐化发展下去的一个结果必然是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都市报道扩大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人们对娱乐节目的偏好,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娱乐化成为大势所趋。随着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出现了讲新闻、说新闻,甚至唱新闻的报道方式。然而,新闻娱乐化在满足了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却越来越令人担忧。孟非曾说:“有人认为娱乐就一定是浅薄的。难道具有娱乐气息的东西就一定不可以高级点吗?或者它就一定不能多承载一点内容和东西吗?”[1]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如何使新闻价值和娱乐诉求相平衡,是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以下简称《扩大版》)为例,从节目内容的娱乐化表现、节目的娱乐化叙事和电视画面的娱乐化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新闻栏目娱乐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对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都市报道扩大版》的娱乐化特征分析

(一)节目内容的娱乐化表现

1.以软新闻为主,将硬新闻软化。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它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是一种重在迅速传递消息的动态新闻。软新闻则不同,它着重描写不平常的、带有娱乐元素的新闻,通常带有较浓的人情味,容易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和视听兴趣,能直接影响受众的喜怒哀乐。《扩大版》的节目内容源自全国27家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和部分DV新闻以及网络图片新闻。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有关矛盾纠纷、车祸事故、奇闻轶事、经济民生等话题,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对于硬新闻的报道,节目也用娱乐元素将其软化,营造轻松的氛围。例如节目中曾播出过一个长达1分20秒的赞扬民警的宣传片,片子前60秒重点展现了歹徒横行街头和民警奋勇抓捕的细节,配有动感的快节奏音乐,后20秒展现了民警受伤、骨折等场景,配有舒缓的慢节奏音乐。片中没有一句解说,只出现了一些字幕,如“民警成立飞虎队,以车制车显神威,两年抓了3000人,身处险境受伤多,每年骨折十余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等。此片一改传统的字正腔圆的宣传方式,将声画结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没有运用任何解说,民警的英勇形象就已经深入观众内心。

2.具有人情味,带动观众的情感。《扩大版》重在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和周遭发生的新鲜事,和百姓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内容涵盖亲情、友情、爱情等各个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例如2012年3月24日播出的一条题为《苦命的爹娘,儿子回来了》的新闻,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陈健的人在5岁被拐卖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和失散25年的父母团聚的故事。记者记录了陈健返乡的全过程,重点展现了陈健见到父母后的细节,如陈健跪在父母面前痛哭,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全家一起吃等了25年的团圆饭。这些观众通常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颖而真实,可以极大地感染观众。

3.寓教于乐,为百姓生活服务。以2012年3月23日的节目为例,一共播出了12条新闻,它们的主题分别是地沟油、车祸、4岁孩子得胆结石、郑州某小区的树被大风刮倒、日本料理的假蟹籽、手机贴膜欺骗消费者等。这些新闻能够清楚地告诉人们城市里发生的事情,并且能为百姓的生活服务。例如在手机贴膜的相关报道中,告知观众苹果手机经销商没有原装的正版手机膜,防止观众被轻易蒙骗。

4.奇闻轶事,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奇闻轶事在节目的播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一位老人由于泄露个人信息,3年内家里收到了100多封中奖信件;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家中“闭关”4年;一名男子未犯罪却到监狱自首求坐牢……这些奇闻轶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但却不为人所知,通过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眼前,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5.独具一格的RAP新闻。《扩大版》把新闻、曲艺、音乐、影视等元素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板块——RAP新闻,把说唱和新闻混搭,并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网络,使网络最新的信息能够在《扩大版》中用说唱的形式报道给观众。[2]RAP新闻的歌词均为原创,歌谱或为原创、或套用流行歌曲。作为国内“唱新闻”形式的首创,RAP新闻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

(二)节目的娱乐化叙事

1.新闻标题加入娱乐化元素。《扩大版》的新闻标题打破了以往正统书面语言的平铺直叙,采用口语、网络用语或地方俗语等大众语言,并以押韵诗的形式呈现。例如有一条新闻中介绍了一辆价值4.98万元的自行车,其新闻标题是《天价自行车看看就中了》。“中”是河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字,将河南本地方言加入新闻标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拉近了和本地观众的距离。此外,标题还经常采用网络用语,用戏谑、玩笑的表达方式展现新闻主题,通俗易懂,有很强的娱乐效果。

2.主持人承上启下,风格灵活。《扩大版》的主持人孟湛打破传统“播”新闻的方式,用大众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演播室里不仅对上一条新闻进行简要或辛辣的点评,也对下一条新闻做“引子”,引导观众继续观看,其独特的主持风格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以2012年3月23日的节目为例,在节目刚开始,主持人开门见山:“喜欢吃豆腐串的朋友们注意了,我听说了一件事儿。”接下来报道了一家无牌豆制品窝点用地沟油炸豆腐串的新闻,新闻结束后画面切回演播室,主持人进行了简要评论:“但愿那些黑心商贩啊,只是个别现象。”可以看出,主持人的风格非常灵活,既可以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带领观众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又能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以评论,承上启下的演播室语言是节目得以完整的重要支柱。

3.口语化的对话解说。除了主持人孟湛的解说,新闻中的配音解说也颇具特色,由一男一女以对话的方式聊新闻。例如在《胡乱吃零食,当心患结石》的新闻中,两位配音主持人进行了如下对话:

女:“4岁的小孩得胆结石?”

男:“没错……瞧!这就是从涵涵胆囊里取出的结石。”

女:“哇,不小啊!”

男:“直径1.2厘米,剖开一看,更是吓一跳。”

女:“我的妈呀!咋会有蛔虫呢?”

……

这种对话就像普通人聊天一样,甚至有种拉家常的感觉,贴近百姓的情感表达。解说中常常出现感叹词或俗语,例如“我的妈呀”“可不”等,符合老百姓日常对话的习惯,这种轻松幽默的“大白话”正是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重要体现。

4.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微博开展秒杀互动。《扩大版》利用新浪官方微博和观众展开了积极的互动,目前已经拥有9万余名粉丝。每天的节目中,主持人会向观众提出一个和新闻内容相关的问题,观众可以在节目的官方微博上进行秒杀来回答问题,同时会从前一天参与留言的观众中抽取一名幸运观众为其提供奖品。从微博记录来看,平均每天会有700余名观众参与微博互动,而每天一次的微博秒杀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近800天,可见该栏目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观众和粉丝,树立了较好的威信和口碑。

(三)电视画面的娱乐化特征

1.原汁原味地记录新闻现场。《扩大版》中大量的新闻内容为DV新闻,DV新闻最大的优点在于现场感极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事件发生的经过,这种朴实的记录手法给观众一种亲切的、不经加工的感觉。通常后期编辑也不加以艺术修饰,这样不仅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013年,节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始频繁出现记者的出镜报道,记者在新闻现场交代事件背景,并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使得观众能够跟随记者的脚步了解新闻动态。

2.用多种影视元素再现情景。在新闻报道中,除了摄像头监控和现场群众手机拍摄的情况外,很多突发事件记者无法拍到最重要的现场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版》一是利用漫画和3D动画来还原新闻现场,二是使用影视剧中的类似场景来类比现实。例如在一些车祸类新闻中,在没有现场画面记录的情况下,节目会用动画来演示两辆卡车是如何相撞的,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在有现场画面的情况下,节目通常先播放一小段影视剧片段,和现实形成类比,既可以烘托报道主题,又可以丰富视听语言,增加新闻的趣味性。

3.形象动感的字幕。节目中的字幕采用大号彩色荧光字体,大多出现在屏幕中央,并配有符合观众情感的动态表情,这些动感而形象的字幕不仅给画面增添了趣味元素,丰富了视觉语言,还能极大地带动观众情感。

二、对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一)娱乐化需要适当的度

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不能把握好娱乐化的度,便会使新闻流于浅薄。

以《扩大版》为例,大量的灾难性新闻通过电视特效的加工渲染,使得灾难的现场画面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而灾难性新闻在一期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最多可以达到30%。例如在2013年4月6日播出的节目中,连续播出了3起事故。第一起事故中,监控画面记录了一辆摩托车闯红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飞的过程,在这条新闻中,现场画面的全过程被重复播放了5次,并配有刹车声音的同期声。紧接着播出的第二起事故中,一辆大卡车侧翻,将旁边的小轿车压扁,当工人把小轿车拖出来时,发现轿车司机还活着,镜头记录了整个过程,轿车司机浑身是血的状态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第三起事故是一个小女孩从6楼坠落,节目中重复4次播放了监控中小女孩落地时的画面,在小女孩被救起后,镜头还对其落地的位置进行了特写,加上带有恐怖感的配音,对观众的视听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于节目在晚上6点40分开始播出,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吃晚餐,而节目中的灾难性镜头对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应该充分权衡新闻的娱乐化方式和娱乐化程度,既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又要注重新闻价值,避免只追求故事的悬念和冲突而忽视了新闻的社会效益。

(二)把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放在首位

在《扩大版》中,一些新闻用“前一段时间”来笼统地描述新闻发生的时间,而一些新闻根本就没有提及时间和地点,只是单纯地把新闻当作故事讲给观众听。在讲述的过程中,节目非常注重故事化气氛的渲染,侧重细节描写和情景再现,有时难免加入一些传播者的观点,使得新闻不够客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中,新闻记者要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观众了解自己身边新近发生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三)民生新闻要尊重受众的话语权

民生新闻的“以人为本”,关键不在于报道中有没有人,而在于传播者眼中有没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象的个体。报道中的人是具体的,报道外的受众也应该是具体的。[3]因此,民生新闻接近百姓生活的特点要求其应该让百姓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而不是间接地旁观,也就是说,新闻需要引起百姓的情感共鸣。在《扩大版》中,很多新闻现场都会给百姓提供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这些人说着一口家乡话,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媒体的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已经从一种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传播,转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发言的平台,实现草根阶层的发言权,使得平民百姓和媒体实现了平等互动。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追求娱乐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受众的话语权,使普通民众的心声在新闻中得以彰显。

(四)电视民生新闻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型

所谓“小民生”,就是要抓住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所谓“大民生”,就是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解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将“大民生”和“小民生”有机结合,就是要既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又能推动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推动民生新闻目标受众群的提升,以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4]

目前很多民生新闻面临新闻对象边缘化和报道肤浅化的问题,因此,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需要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事实,从单纯的市民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民生事件走向民本内涵,实现向公共新闻的转化。转型后的民生新闻,将会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解读民生热点和与其相关的政策方针,真正地服务人民生活,推动民生的改善。《扩大版》栏目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可以通过时政与民生的接轨,突破以往侧重家长里短的民生事件报道模式,转向关注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话题,使观众与社会产生交流,从而提升节目内容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高慎盈,黄玮,刘璐.孟非:应当明白“我是谁”[J].解放周末,2012(4).

[2]童爱萍.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扩大版》的成功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0(10).

[3]王晓红,赵希婧.向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2013(5).

[4]王栋.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民生题材在创优作品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3(5).

篇10

关键词:文化诉求;娱乐节目;编辑;创新

0 引言

娱乐节目是人们在休闲放松时经常观看的节目,其目的是带给观众轻松、愉悦、开心的观看效果。近年来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娱乐节目,并在争夺收视率方面表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但娱乐节目的低俗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娱乐节目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必须重视媒体对文化潮流的引领作用。因此,基于文化诉求的娱乐节目编辑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1 我国娱乐节目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娱乐节目的发展呈现如火如荼之势,从《超级女声》开始,娱乐节目拉起了新的序幕。我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初娱乐节目以《综艺大观》为典型代表,将歌唱、小品、舞蹈、杂技等一系列娱乐节目进行汇集,形成综合娱乐效果。其特点在于节目形式多样,但与观众缺少互动,只有少数观众有机会参与到节目当中。在娱乐节目创新、增加互动等需求的推动下,《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新一代娱乐节目走进观众视野,节目中的明星亮点、游戏对决、观众互动等迅速提升了收视率。此后,以《开心辞典》、《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娱乐节目也深受观众好评。随着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电视台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此也带动了娱乐节目的多元化发展潮流。目前我国娱乐节目形式多样,如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选秀节目《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特色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年代秀》等,这些娱乐节目分站不同的舞台,着实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是电视传媒业在残酷竞争中的一种生存态度。所以众多的娱乐节目形式除收视率竞争外,更体现出节目分化。新一批娱乐节目如《天天向上》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溯,《年代秀》则将不同时代的娱乐文化有机串联,颇受观众好评。因此,当前我国娱乐节目的发展是竞争与分化并存。

面对我国娱乐节目发展的现状,娱乐节目编辑创新的文化诉求显得日益突出。首先,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舆论引导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娱乐节目毕竟是电视媒体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即使形式上要表达娱乐特征,其社会责任使命也是不可推卸的。娱乐是后工业化社会中集体的文化消费,是休闲文化中令人精神愉悦、心情放松的社会性存在,它界定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生产意义,所以电视台对娱乐节目的编辑创新应当引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善于去粗取精,选择既适合于大众文化需求又不失先进文化风范的内容,制作成形式新颖的娱乐节目。例如《天天向上》节目寓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于一体,承担了电视媒体的社会道义,目前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娱乐节目的典范之一。

其次,从电视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来看,虽然观众聚合出强大的娱乐诉求,收视率和排行榜一定程度上表达着观众的喜好,甚至决定着今后的编辑创作方向,但立足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提升娱乐节目的文化内涵仍是发展的关键。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推动,社会范围内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与媒体宣传有着紧密的关联。充满文化内涵的节目可以给观众以深刻的启迪,对观众形成良好的文化熏陶,节目发展的过程也可以不断用文化进行填充。这样的娱乐节目更容易做扎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后,从观众的文化需求品位来看,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使观众的文化素养随之提升,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观看到高品质、充满文化活力的新型娱乐节目。因此,我国娱乐节目的编辑创新不仅是必要的,基于文化诉求的编辑创新更是迫切的。

3 基于文化诉求的娱乐节目编辑创新举措

为满足文化诉求,娱乐节目编辑创新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因此,娱乐节目编辑人员首先应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融入节目当中,创作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时展需求的精品娱乐节目,真正为观众提供精神美餐。电视台编辑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承担引领先进文化潮流的社会责任。例如《天天向上》选择以中华礼仪作为切入点,编辑人员在注重文化内涵进行编辑创作时则应注意推陈出新,避免山寨式的效仿。山寨节目体现出文化创新的惰性,追溯历史,唐诗宋词、杂剧戏曲,国学经典,各个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风貌等,都可以作为节目编辑创新的源泉,从而开阔观众视野,使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编辑中可以设立问题抢答、场景重现等观众感兴趣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传递寓于轻松娱乐的氛围当中。

第二,汇聚多元化的文化内容。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编辑人员还应广泛汇聚文化内容,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体现到节目中来,使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曾经《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经典的娱乐节目就是从多角度选取文化内容,记得《综艺大观》曾在节目中推出了“测谎仪”的幽默互动活动,邀请观众上台前来体验测谎仪,节目既带给观众实实在在的欢乐,也很自然地将科学知识传递给观众。《现代汉语词典》对“娱乐”一词的解释是“使人快乐;快乐有趣的活动”,所以编辑人员可选择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国内外的新鲜文化资讯等适合吸引观众眼球的内容,创新节目编排形式,将不同类型文化娱乐活动有机融合到同一档节目,或是制作出特色节目。例如在一些辨别科技真伪的娱乐节目中,参与者提出各种奇思妙想,亦真亦幻,虽然仅有少数是真实的科技成果,但这些富有趣味的设想着实带给观众不少启发。编辑人员应通过节目编辑的创新,汇聚多元文化内容,以提升大众文化水准。现在《非常了得》《一战到底》等全新益智类节目容纳的知识量和信息量非常大,非常利于普及文化知识。2013年5月刚刚推出的《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作为新型的励志娱乐节目,虽然形式和内容还待商榷,但也确实通过明星的跳水运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了解到关于跳水领域更多的信息。

第三,提升节目文化品质。除节目中的文化内容选材外,娱乐节目编辑的创新还不能忽视节目现场的文化品质。基于文化诉求的娱乐节目编辑与一些真人秀、脱口秀节目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品质的体现,即娱乐是以文化为基础、为前提,而不是靠片面地追求收视率和炒作来聚焦观众。这就要求文化内容与现场的文化氛围相匹配,真正让观众体会到视听结合的文化享受。编辑人员要重视对观众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引导,现场的布局、风格等应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富有创新理念,色彩搭配要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还要传递时代前沿的文化动态。

参考文献:

[1]江南.国内电视传媒的文化品质与社会责任[J].文学界:理论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