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范文
时间:2023-04-11 14: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工业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兵团工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06年前10个月的运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1月至10月,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5.69亿元,同比增赢2.5亿元;重工业增速达到23.2%,高于轻工业19.4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工业,是2006年兵团上下一致的声音。而兵团各级对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必要性的认识空前统一,形成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兵团工业克服了建设资金短缺、能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运力紧张等不利因素,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大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在新疆天业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之后,兵团重化工产业正向纵深推进。在北天山,兵团重化工业的产业带已见雏形。
目前,新疆天业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聚氯乙烯30万吨、电石32万吨、烧碱24万吨、水泥35万吨、发电20万千瓦时的生产能力。2006年,天业又投资64亿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到2010年,公司年新增工业产值可达120亿元,年实现利税12亿元。去年前10个月,新疆天业的主营收入已突破20亿元。2006年的新年报肯定将改写这一记录。
2006年5月29日 ,伊犁南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化工项目第一期9万吨电石项目顺利投产运营。该项目总体设计年产20万吨聚氯乙烯联产40万吨硫酸钾,项目计划总投资33亿元,建设期为6年。有消息称,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公司2007年的电石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可以预见的是,6年后,伊犁河谷将诞生兵团另一个重化工基地。
9月29日,大黄山鸿基焦化公司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鸿基焦化”是以农六师为主投资商的大型资源转化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60万吨焦炭以及相应的焦油、粗苯、煤气等中间产品,最终形成生产精萘、纯苯、二甲苯等精细化工原料以及50万吨尿素、燃料油等2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以焦炭为基础,集基础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
12月1日,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生产加工设备开始全面订购,标志着兵团又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天富煤制甲醇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煤气化制甲醇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最终形成以煤转化和能源化工为核心的,集煤、电、油、化工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生态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理念正促使一些师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快速发展。2005年,农十三师工业产值比“九五”末增长了222%。2006年前10个月,该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4%。农十三师以58.9%的增速高居全兵团之首。
兵团团办工业的恢复性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四师七十一团双新焦化厂、七团葡萄酒厂等企业已成为团办工业的代表。
9月25日,中国纺织业巨头华芳集团投资建设的17万锭棉纺项目,在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投产。燕京啤酒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一期工程建设已近尾声。在石河子经济开发区,以此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兵团招商引资促工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权威人士介绍,今年,兵团将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为项目重点,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同时,将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艺技术装备,重点支持纺织、食品、建材、矿业、化工、农业机械装备和节水器材行业中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
篇2
就在两年前,兵团党委召开高规格的工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任务措施。随后,兵团又制定了“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型工业化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兵团上下加快工业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新型工业化建设呈现重要转机。
1980年,兵团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曾高达31.8%,此后一路下降。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兵团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8%。重要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兵团工业发展暖风频吹,最强劲的动力来自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年终,兵团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逆转上升,达到17.1%。此后一年,又升至18.2%。权威人士认为,“兵团工业止降回升的一个重要拐点已经出现”。
兵团新型工业化五大亮点
发展又好又快,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37.7%,比2004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3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纺织行业扭亏为盈,化工、食品、建材、电力、煤炭等行业全面盈利。兵团工业发展的“又好又快”也体现在18%的增长预期目标连续两年超额完成。
与此同时,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优化升级的势头。一产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了1.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8%提高到18.2%,上升2.4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兵团建制恢复以来工业比重波浪形下滑的趋势。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比重由58:42调整为48:52;工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2.7%提高至2006年的7.2%。
两大基地成型,六大产业确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农业产业化“6221工程”推动纺织、制糖、番茄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棉花产量增加到110.8万吨,棉纺规模增加到135万锭;甜菜产量增加到183.5万吨,糖产量由13.2万吨提高到16.4万吨;番茄酱产量止跌回升,恢复到了34.5万吨的水平。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业聚氯乙烯和大黄山鸿基焦化两大产业链项目成为兵团重化工项目的突破口。
两年来,兵团围绕六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了73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3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其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2006年,六大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2/3,在兵团工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
园区建设递进,产业集中度提高。石河子开发区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2亿元,比2004年增长31%,区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5亿元。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以及奎屯天北新区、哈密大营房等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2006年,全兵团招商引资工业项目268个、引进兵团以外到位资金27.8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工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4亿元,占2/3。各具特色的园区已成为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大集团在工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54%,比2004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到30%。13家上市公司大部分已成为兵团工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和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
国企改革出新,企业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6%,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关系,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兼并、重组等措施,一批劣势企业退出了市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64.8%。非公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推动兵团工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工业反哺农业,作用逐步显现。一些师通过发展工业积累了资金、增强了实力,开始逐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农四师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全部取消团场的上缴利润;农八师从今年起不再收取困难团场的上缴利润,其他团场的上缴利润总体下降12%,以后每年降低10%,团场在石河子市创办工业企业所缴纳的地方税收,以2005年为基数,超出部分全额返还团场;农十三师从去年起取消了6个团场的上缴利润,其他团场今年减免30%的上缴利润,到2008年全部免除。
兵团工业发展五大原则
当前,兵团工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黄金时期”,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压力。完成今年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把握好以下五条重大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紧密结合兵团实际、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同时,切实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兵团和人才强兵团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兵团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是必须坚持兵团党委确定的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四个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按照“培育构建两大基地、发展壮大六大产业”的战略构想,遵循“搭建平台、招商引资,资源转换、形成特色,依托创新、搞活存量,三个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一以贯之地把兵团党委确定的工业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必须坚持谋求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要按照兵团党委关于工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找准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选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具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项目,确保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认识新事物,把握新形势,作出新判断,制定新措施。要敢于在思想上跳出惯性的束缚和惰性的桎梏,立足兵团实际,勇于探索创新,以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解兵团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不断将兵团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引向深入。
五是必须坚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倍加珍惜并不断巩固兵地融合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争取多方面支持,优化兵团发展环境,不断在参与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共建工业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兵团工业工作六项指南
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此次兵团党委工业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实施大项目带动,尽快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继续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建材、矿产、化工和农用节水器材等支柱行业的同时,围绕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抓紧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项目。天业聚氯乙烯和鸿基焦化两大产业链项目,是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头戏”。这两个项目直接涉及4个师和13个配套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要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变化,着力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集中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不断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企业营销、企业管理等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按照“扶优扶强、培植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尽快提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今年,兵团将启动40个重点改造项目,投产后将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40万吨、棉纺20万锭、机制糖4万吨、煤炭300万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增加值10亿元。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和非公经济发展力度。要抓住机遇,用好用足自治区税收返还政策,把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使园区真正成为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要突出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园区引领全兵团工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新突破。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社会团体领办园区,把“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结合起来,作为兵团今后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
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兵团的要求,着力加强事关兵团工业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要突出兵团工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加强农业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六大支柱产业中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着力突破制约兵团工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要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途径,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主要内容,把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作为主要任务,大幅度提升兵团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凝练一批对兵团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对若干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要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工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是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骨干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团场工业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支持这些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以产权为纽带进行兼并联合重组,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做大做强。同时,要切实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市再融资;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新的上市公司。要着力培育形成一大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使其成为拉动兵团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支持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团场发展工业。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篇4
今天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崇谷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着眼发展大局,不断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的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总揽发展全局,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支持,优化了发展环境,营造了浓厚氛围,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07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2%,增速在全省名列前三,在“一点一线”地区列第1,是我市工业经济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现。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达到28.5%,在“一点一线”地区名列前茅,出现了工业经济总量与工业实缴税收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9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加20%以上。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2.31%,工业税收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73%以上。一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切合*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思路,不断优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一是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当前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市凭着有色金属、非金属、岩盐、瓷泥等各种丰富资源,加上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够在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将拉动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2007年,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411.86亿元,同比增长42.3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5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金达14.1亿元,同比增长41.3%。三是工业发展平台日趋优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化和衡钢深加工产业园、深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工业发展搭建有利的物流平台,有效地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服务平台的进一步优化,必将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这些有利因素将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继续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善于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不遗余力抓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离开项目,工业发展就落空。一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及存量资产的优势,发挥地缘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与央企对接,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超过20亿、10亿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引上游、带中游、扩下游的原则,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衡投资发展。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双百工程”项目、“双五十”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钢管、水口山、特变电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产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加大项目协调力度。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跟踪,超前服务,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要竭尽全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必须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均已完成规划编制,这有利于园区的下一步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就市直一区三园2008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工业园区也要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市工业园区不同程序地存在磁卡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严格项目入园审批,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三要有明显的优势。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要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支持园区发展,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封闭运行。要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打造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增强*工业对外吸引力。
(三)要凝聚合力抓集群。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要着力扶优扶强。五大重点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化政策,集中财力、物力、智力,在融资、财税、国土、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200亿元,甚至500亿元的产业群,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二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要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两型”特点的新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三要促进大企业“裂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活力强、成长性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力大。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要重点支持衡钢工业园、亚新科铝铸件项目、湘衡盐矿扩建项目、中钢衡重新建项目、紫光古汉工业园等一批“裂变”项目的建设,聚拢大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成新的“聚变”。
(四)要群策群力抓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衡钢、特变、中钢衡重、亚新科、天雁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打破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纪录。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和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突破驰名商标的门槛。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贯标认证工作,以规模为后盾,以营销为保障,争创名牌。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一)切实强化责任。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一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责任感越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的力度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配齐配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保持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工业,分管工业的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几大家相关领导要联系重点项目和核心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过去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工作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适应新要求,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同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企业责任。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内部管理,加快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抓好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
(二)努力优化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优化扶持政策。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哪里的环境好,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要在继续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软环境上,加强诚信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二要创新服务方式。要切实增强为企业、为投资者、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单次服务为跟踪服务。在项目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提供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的服务,让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三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推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良好氛围。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继续组织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接受企业和舆论的监督。要加大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依地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篇5
一、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1、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建立《**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4、列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可达20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7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1000-3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
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费用。
5、凡注册地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2007年1月1日以后新开工的、总投资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根据投资进度,按季度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
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的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期内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3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项目,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3000-5000万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6个月;5000万元-1亿元(含5000万元)的项目,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补助时间起始日为:需要新征土地的项目,自取得土地使用权之日起计算;无需新征土地的项目,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计算。政策兑现时间均在项目开工后。
**年1月1日前,已享受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的项目,继续按照《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政[**]1号)享受利用自有资金购买设备补助、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至期满;获得国家或省无偿补助的工业项目,按国家或省实际到位资金的30%给予配套或奖励的政策执行至2006年12月31日止。
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按照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6、**年1月1日以后新开工的,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工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工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在2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给予法定代表人重奖。
7、支持中小企业振兴发展。对列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总投资低于1000万元的项目,市政府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总额控制、以奖代补政策,在项目竣工投产后审核兑现。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订。
8、鼓励企业综**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利用专用设备、专有技术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
9、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在6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市外境内投资者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5年内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再重复享受上述扶持政策。
三、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10、设立大企业上台阶奖。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销售收入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亿元,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年实现利税5000万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利税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0万元,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同时符**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奖励。
11、鼓励工业企业从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70%奖励给主导企业,30%奖励给配套企业。
12、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肥的中小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时,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
13、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5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14、新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I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一标准认证,且“三**一”体系有效运行1年以上的,奖励管理团队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15、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每项分别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6、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的,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列为省级新产品的,奖励管理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17、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安徽省出口名牌商品”的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鼓励工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
18、鼓励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
19、对建立的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总投资的20%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后,每年度为本市中小工业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发生的费用,按费用支出的50%给予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0、工业企业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按照企业科技成果实际购买费用的30-50%给予专项补助。购买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工业企业,从项目获利年度起3年内,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21、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从认定之日起,该产品3年内上交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50%的比例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22、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新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50万元。
五、加快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
23、城区产业园区土地出让收益返还。对各城区产业园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收益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由市财政通过区财政返还各产业园区,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4、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县、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额控制,按季结算,先报先贴”。
25、新引进市外企业税收返还。对城区产业园区内新引进的市外投资的工业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税收中市级分成部分,全额返还各产业园区。外来投资者与本市范围内企业在城区产业园区内共同投资新设立的工业企业,其税收市本级分成部分按外来投资者投资占企业注册资金的比例返还各产业园区。
26、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为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集约利用土地,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产业园区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以奖代补。按各区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30%补助给产权单位。
27、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各开发区、产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本区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的,可按我市工业布局的要求推荐到其他开发区、产业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荐县、区和落户县、区按7:3的比例分享;由此而实现的税收,5年内,由引荐县、区和落户县、区按3:7的比例分享。
六、其它
28、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兑现的资金,由市与企业注册地所在县、区共同承担,其中市财政承担50%,县、区财政承担50%。各区范围内的企业,由市级统一兑现,资金由市财政与区财政结算。3县范围内企业,由市与县分别兑现。
奖励政策涉及地方税收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分税制比例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
篇6
一、技术进步模式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辅助技术的升级与进步、主导技术的升级与进步和整个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它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以导致新产品甚至新产业的形成,推动不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并影响到国际贸易结构、市场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
该模式有可能在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成效,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节约劳动、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和自动化指向,虽然技术进步有可能通过产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但总的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性的,有时其直接影响还可能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住技术进步的结构和方向特征。对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需要进口的行业的技术进步,将促使进口产品降低价格,从而增加国民福利。对于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出口行业,旨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而旨在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技术进步,能增加市场份额,但不一定能提高整体效益。值得指出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本和效率提高等技术进步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才出现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除了增加技术创新力度外,还要在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也属于“技术进步”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进步。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原因在于信息化从研发、资源利用、流通、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提供支持。并且,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前很多企业已由单纯的提品向融实物、信息和服务为一体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价格、服务和响应速度的竞争,并要求建立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流、信息流的新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组织形式。而信息化正是实现这种转变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甚至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重要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反过来,信息化也在重新塑造制造业。但发展中国家不必完全遵照“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逻辑,而是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值得指出的是,推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定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推进信息化,避免只强调先进性、忽略了企业、部门和社会经济环境,使信息化工程变成花架子。
三、非技术创新模式
与技术创新侧重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同,非技术创新侧重于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是一种不断的智力投入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索罗在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采用“残差剩余”法,把非实物投入的贡献都归结为技术进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残差剩余”中应分为技术进步和非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如果按照熊彼特的五种创新分类,“引进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属于技术创新,而“开辟新市场”、“挖掘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新的组织”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波特所言的产品变化、工艺变化则属于技术创新,而新的市场营销方法、新的销售形式和新领域的概念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此外,“品牌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属于非技术创新的范围。澳大利亚统计局在1993―1994年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产业而言,非技术创新的创新频度比技术创新高。
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质就是用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技术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但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品牌培育等非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价值链、挖掘增值空间,提高经济效益,改变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的意义同样重大。国内外众多的案例表明,企业之所以成功,需要在非技术创新方面有其过人之处。我国资源相对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通过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在较短时期实现从简单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不太现实。因此,强化以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的非技术创新意义十分重要,也具有很大的空间。
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综合利用在本质上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废弃物排放。关键是要有经济性,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该模式有两类,第一是重新认识和开发资源,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优先地位。第二是变废弃物为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把经济活动组织成循环的闭路式经济,使原料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很少产生废弃物。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生产流程都构成了一个闭环,将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回用、节约与产业链“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一般需要多方条件:例如一定的技术支持,几个不同类型但是互补的大企业相邻,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地方政府及社区领导的支持等等。在目前阶段,还难以全面建立生态工业园,而只能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行业内实行。
五、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竞争力,可以从集聚效应、交易费用、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等理论去解释,其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集群优势甚至成
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产生的多种效应,例如知识、信息、新技术流动和扩散,交易费用减少,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机会成本下降,企业和区域对知识创新的复杂性适应能力增强等会导致收益递增,并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产业的集聚不但促进地区繁荣、增加就业,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的统一治理。因此,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的功能目标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产业集群要发挥集聚效应,必须存在分工协作的体制和机制条件。信用缺失、交易费用过高等,有可能难以形成“1+1>2”的集聚效应。同时,产业集聚和集群只是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更加可行的空间,要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还必须有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则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不同的结构层次意味着不同的禀赋优势。我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发展一般劳动密集型特色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第二类是壮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它不排斥技术进步,相反,它还可能是高科技产业,可以在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率和提高就业等方面实现“三赢”,而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代表性行业。
综合比较上述各种模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技术进步模式”,在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吸纳就业方面比较弱,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模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显著的综合效果,但也并不是无条件的,还受到诸多环境和环节的制约,也不能保障可以同时实现新型工业化中的多个功能,而需要因地制宜。“非技术创新模式”在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该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突出体现在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但有时可能面临循环而不经济的矛盾,更强调政策的支持。“产业集群模式”通过集群效应的发挥,对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也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有一定的信用环境和分工协作机制作保障,也需要有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对体现以人为本、解决就业、增加积累意义突出,但一般性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市场开拓方面多下功夫,而知识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在R&D方面增加投入,更应该着眼长期教育投入和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
篇7
刘志庚说,作为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的清远市,有着“三连一阳”(连山、连南、连州、阳山)的贫困县,实践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扶贫来摘掉贫穷的帽子。借鉴工业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坚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才是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的唯一选择。
清远不远
刘志庚80年代初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特区,在深圳市龙岗区长、区委书记任上10年。2002年来清远上任之前从未到过清远,对清远知之甚少,但来到之后,他有几个没想到:
清远不远。清远地处珠三角和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是广东省与内地广大市场连接的重要经济走廊,也是珠三角产业的重要延伸地和辐射承接地。市区距香港、澳门等国际化城市200公里左右,在地理上位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距南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广州市中心50多公里,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40多公里。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并与大、小北江航道组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清远已与珠三角发达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资源丰富。清远是全省重点的粮产区,重要用材林、水源林产区,是新兴蚕桑、水果、茶叶、甘蔗、烟草、中药材、反季节蔬菜出口基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为发展新型工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山清水秀。清远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清新温矿泉、飞霞风景区、英德宝晶宫、连南瑶族风情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清远是广东自然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之一,有利于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兴办生态型企业。
发展潜力大。清远地域广袤,面积19160平方公里,人口近400万。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39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清远地方财力薄弱,工业化水平处于明显落后状态。只有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可能以最短的时问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不打扶贫牌 力推生态牌
清远人从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中认识到,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首先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要奋起直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跨越促进产业发展的跨越,实现经济格局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为新型工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全市干部群众正逐步从三种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即从农业经济的经营思维中解放出来,在发展思路上从重点发展农业转向重点发展工业;从计划经济的管理思维中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管理工业,实现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从等、靠、要的发展思维中解放出来,彻底摆脱甘于落后、消极自卑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观念,增强信心,把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压力变为动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清远工业发展的新突破。
营造“洼地效应”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篇9
一、立足三个转变
一是转换工作思路。即跳出工业抓工业,从微观转到宏观,从局部思维转到全局思维,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战略目标,重点研究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产业集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让经委工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进行行业规范、产业指导的同时,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从“错位”的地方“正位”,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避免多头行政企业无所适从的现象;从“缺位”的地方“补位”,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产业指导、教育培训等职能,使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为有限型,从权威行政转为服务行政,从人治行政转为依法行政。
二是转变工作方法。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调控,从事中管理转到事前引导和事后监督,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投入的示范作用,体现政府的决策意图;通过加强对区县(市)、工业园区以及百户重点企业的指导和考核,实现行政调控上的职能定位;通过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水平及用足用活政策资源的意识和水平;通过信息,提高产业配套、产业导向、工业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产学研对接、配套对接等活动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转移工作重点。从点上为主转到面上为主,从对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转到面上的宏观管理,从对市属企业的管理转到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园区工业企业、区县(市)工业企业、民营经济、乡镇区街工业企业等全部工业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管理水平。
二、突出四个意识
一是突出发展意识,继续保持工业快速发展势头。尽管长沙工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总量仍然不大。要牢牢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和融入泛珠江经济区域的历史机遇,依托支柱产业,充分发挥长沙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二是突出项目意识,力争实现大项目好项目上的突破。把技术含量高、关联先导作用强、产业链长的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以强烈的项目意识抓项目,以强烈的发展意识抓项目,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抓项目,通过抓住意向的、落实签约的、加快在建的、扩大投产的,确保我市重大工业项目启动一批、投产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突出调整意识,加大工业的有效投入。在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下,工业投入要从一般投入转向有效投入,从注重投入的数量转向注重投入的质量,特别是在国家紧缩银根、地根的情况下,要通过招商引资、上市融资、企业重组、土地置换和土地的集约使用,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化解宏观调控带来的冲击,努力保持工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势头。
四是突出服务意识,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业发展环境。正确把握中央宏观调控的内涵,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切实加强资金、电力、能源、运输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签约项目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推进项目实施的政策、文件和纪要一条条抓落实。同时根据经委《服务守则》,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围绕五个重点
一是围绕信息化带动,狠抓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市经济的主体,但发展不充分,产品结构层次低,必须通过具有高渗透性、高倍增性、高关联度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造提高竞争力。重点是抓好支柱产业和标志性工程企业,加快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传统产业达到或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是长沙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市工业的标志性工程,抓住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机遇,就可以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在计算机、显示终端,网络通讯等方面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中文信息处理和虚拟现实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力度,通过孵化基地培育、风险资金支持等迅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依托长沙的三产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使长沙的三产优势化为工业优势。重点是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3+5”生产业,即3个重点专业业(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工业信息服务)和5个公共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和其它工业服务)。
二是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狠抓产业配套。狠抓支柱产业,壮大核心层。省里明确重点扶持50个优势产业集群,我们已对纳入省重点扶植我市12个产业集群的现状、规模及主要配套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加快发展规划,并逐条研究中央和省支持中部崛起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
要狠抓园区建设,拓展空间层。力争三大突破,即项目突破、规模突破、服务突破。坚持“有限投资、无限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包括园区在内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导航、创业辅导等服务体系,
要狠抓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层。重点是围绕支柱产业抓配套,围绕主导产品抓配套,围绕核心企业家抓配套。通过调动核心企业家的配套积极性和对主、配套企业的扶植奖励及定期召开配套对接会,扎实推进我市产业配套工作。
三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狠抓节能降耗。以创建全国节能型城市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能源节约工作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用好每年3000万元的节能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完善节能工作机制,加大节能管理与考核力度,尽快建立起与节能型城市相适应的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狠抓节能降耗,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是围绕非技术创新模式,狠抓理念创新。发挥名牌效用,全力打造品牌。借鉴青岛经验,依托白沙、远大、三一、中联、梦洁、经阁、三辰、九芝堂等知名品牌或商标,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中部地区以至全国、全球树立我市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城市品牌形象。用工业名牌打造长沙的城市名片,用工业名牌提升长沙的城市形象,用工业名牌壮大长沙的城市实力,走出一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新路子。
接轨全球经济,拓展两个市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
动转变的时机,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研究全球贸易规则,突破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创新。通过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是围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狠抓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工业经济综合管理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综合管理水平。
四、打造六大工作品牌
一是银企对接品牌。从去年开始,经委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企业,通过收集项目信息、举办银企保三方对接洽谈会,每年为企业解决项目融资100亿元以上,约占全省银企对接成果的80%;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1027户,担保总额64.8亿元,约占全省担保机构担保总额的90%。
我们的目标是:每年举办2次银企对接活动,融资金额200亿元,其中合同融资额超过100亿元,使长沙市经委牵头举办的银企对接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居首位。
二是集群配套品牌。目前经委已完成了三大优势产业集群的产品配套目录、企业分布等基础性工作。要以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扶植中小企业为目标,每年定期举办配套对接会,构筑信息、对流和双向沟通的配套对接平台,让配套企业清楚相关主机企业需要什么产品,让主机企业清楚本地相关配套企业能够提供什么配套产品,吸引市外、省外乃至国外企业来长投资建厂,建立起产业集群信息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使配套对接活动成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三是产学研对接品牌。长沙市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对接模式得到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称为“长沙创新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我们要以建设创新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收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信息和科研院所成果转让信息,组织产学研三方交流对接,双向选择,互利双赢,并形成长效机制,使产学研对接由“活动推动型”向“日常工作型”转变,成为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平台,打造成在全省有影响的技术创新合作服务品牌。
四是专业招商品牌。以我市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利用全球知名行业协会、行会招商是长沙工业招商近年来走出的一条新路子,我们要以纳入省重点扶植的12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与12个产业集群世界级行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参与国际行会、协会年会、博览会和考察交流活动,借助国外行业协会平台开展产品出口、专业招商和技术交流与合作等,在全省确立长沙工业招商的鲜明特色和品牌,总额力争达到全省工业招商的1/3。
五是教育培训品牌。针对区县(市)、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迫切希望了解的政策、法规、动态及信息等,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专项教育培训,每年培训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1200人左右,三年轮训一次;对工业企业已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每年培训12天,对经委系统的干部每两年轮训一次,不断提升部门工业经济综合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及利用政策资源的水平,把经委的教育培训工作打造成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工作品牌。
篇10
一、打造“三个百亿”意义重大
1.打造“三个百亿”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的需要。2012年,樟树市完成生产总值234亿元,同比增长1 5.6%,财政总收入32亿元,增长38.79%,列全省第7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不大依然是樟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壮大经济总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工业。为此樟树将打造百亿四特、百亿仁和、百亿宏宇作为迅速做大经济总量的首选之举。四特酒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后,可实现税收25亿元;仁和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后,税收可超6亿元;宏宇销售收入过百亿后,税收可达6亿元左右,届时樟树仅这三个企业的税收就将达35亿元。
2.打造“三个百亿”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樟树四大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虽然很好,但还缺少旗舰式核心企业的带动。特别是药业和盐化工业,发展的潜力大、后劲足,却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产业链的形成、产业的配套和产业的集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全力打造“三个百亿”,为重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3.打造“三个百亿”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需要。产业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集聚人气、提升财气,推动城市的大发展。同时,打造“三个百亿”,可以直接带动上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将对加速农村人口转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打造“三个百亿”是樟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樟树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二、打造“三个百亿”条件成熟
1.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打造“三个百亿”提供了有利条件。樟树是久负盛名的“药都”、“酒乡”、“盐化城”。医药产业集群进入全国产业集群百强,食品工业进入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省级盐化工基地为全省最大的制盐、制碱生产基地。2012年,药、酒、盐、机械五金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4亿元,上缴税收12.5亿元,接近全市财政的“半壁江山”。目前,四大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2.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打造“三个百亿”奠定了坚实基础。“百亿四特”就在眼前。四特酒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上缴税收超1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公司总投资15亿元的四特“两城”(酒都文化城、科技工业城)项目将于2013年9月份全面投产,预计2013年四特将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2014年将突破100亿元。“百亿仁和”不是梦想。仁和集团201 2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上缴税收2.8亿元,位列中国最具竞争力上市药企20强。待公司正在建设的仁和“863'’科技园区全部投产后。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百亿宏宇”指日可待。宏宇能源项目是宜春市目前投资最大的工业企业,总投资达7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35亿元,生产40万吨太阳能超白玻璃、500万平方米中空玻璃及配套130万吨捣固焦,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l二期投资40亿元,建成年产120万吨联碱、130万吨捣固焦及100万吨工业原料盐项目。一、二期项目达产达标后,将实现年总产值100亿元。
三、多措并举打造“三个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