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28 17:4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医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医学模式

篇1

1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

中医的基本理论受惠于中国古代“天人相应”思想,逐渐形成了整体观、平衡论和“中和”的文化观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重视脏腑组织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也强调人体自身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并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索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规律。因此,中医学始终强调运用人体的整体和动态平衡思维,来认识生、长、壮、老、已及机体发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掌控预测疾病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趋势,并确定相应的诊治原则。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整体治疗对肿瘤的影响,不仅可增强和调整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诱导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变化与协调,而且更促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恢复以抑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中医的整体观正是西医所忽略的,如西医的肿瘤分期只考虑局部的变化,很少重视机体整体的评估;西医的支柱疗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虑机体自身保护治疗的“补”;微创手术仍停留于解剖层面上,很少见到以保护机体功能为目的的“生理微创”。中医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医所接受,然而西医的现代化手段也正是中医能否早日进入医学主流世界所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中西医结合必将使肿瘤防治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与发展,对世界肿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中医把握的是个性和整体,它通过辨证和用药加减解决了个体间的差异,而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依靠的理论是抽象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医共同揭示的是个体生命的不同层次的规律,二者都把健康与疾病防治作为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方能正确地认识中西两种医学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中医应当学习和利用西医现代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方法,而西医在宏观调控与整体观和平衡论的认识方面也必须加强与中医互补,从而开创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2促进中西医结合向转化医学聚焦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临床与基础医学互为动力的双赢理念,对促进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曾提出临床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是肿瘤防治的重要举措[2]48,之后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认为应该从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问题并与基础合作,并在临床工作中验收其成果,以提高医学总体水平[4]。转化医学可以使临床与基础彼此直接联系,相互快速转化,推进医学发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肿瘤治疗的双重宝剑”

癌症的发生除细胞本身的基因突变外尚存在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统的监视效应不利可导致肿瘤持续生长,而应用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补兼施则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再如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免疫细胞上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种蛋白可以与其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以“锁阴结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杀伤肿瘤的淋巴细胞,削弱抑制杀伤肿瘤,二者协同可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认识正是取自于中医学扶正与祛邪的治疗理念。

2.2中西医结合是向转化医学转型的重要体现

健脾法治疗对荷瘤脾虚动物的效验研究显示,脾虚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应用健脾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药物组的肿瘤潜伏期延长,发展减慢,瘤体缩小,宿主全身状态良好,生存期延长,癌细胞分裂像减少,细胞动力学的分期明显下降,对宿主免疫反应可见T细胞活化、NK细胞数值升高;在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综合应用后,可见瘤体加速缩小,NK细胞明显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疗的抗肿瘤作用也应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基点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显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转移;赤芍、丹参与小量化疗药物合用可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但单用活血化瘀药则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6]619,如此更验证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显效性。

2.3加大力度促进抗癌中药发展

篇2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模式;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医学能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中,生物化学为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见[1],让医学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的质量和水平,让医学发展向着分子学进行发展。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当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非营养物质等。它还包括基因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让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性状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与此同时,生物化学还包括一些人体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环、核苷酸循环等。它指出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这样在医学中,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医生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的原因和病理,让医生可以从本质出发来认识到其中的原理,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患者医学问题服务,使其尽快发现病灶并做出理论支撑。

当前,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它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人员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让更多医生能够对人体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让医生知道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是怎样进行的。这样,我们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了解足够的医学常识,以对一些疾病治疗有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这就让我们当代医学治疗从表层转到本质,从根本出发认真发现其中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更为准确发现病情、合理安排治疗病情做出重要支撑。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学到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践检测,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中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对于深层次的了解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收获不是特别明显,不能更好地在医学中进行创新发展,以促进医学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1)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了解不是特别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从微观中认识到其中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懂得从微观上来看待一些表观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和自我学习。生物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反应。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简单停留在记忆当中,对一些知识进行背诵从而记住。但是,对于这些知识是怎样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学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整体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清晰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医学的实际问题。(2)教师传授生物化学知识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课堂当中,对于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而言,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和重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没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讲解内容不能通过实践操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给学生描叙了一种过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不透这部分内容,同时还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让其真正了解这些知识。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模型,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最多的知识,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生物化学,而是主动进行创新,让学习动力更为高涨。(3)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内容相对欠缺,学生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实践。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校投入较大时间和精力在基本知识传授当中,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内容相对欠缺,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够不足,不知道该把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2]。这就需要学校为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检验。这不但对于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灵感和创新,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医学中如何将知识进行运用,保证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获取知识。

三、新医学模式下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对策

在新医学模式下,要求我们医学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懂得如何进行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检测,让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病因和导致的因素,为更好安排医学治疗,对于病情有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治疗过程,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手段,解决他们身体上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从原本掌握知识中找到疾病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我国医学事业能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学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在世界医学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引领医学前沿的发展。(1)创新和丰富医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到最为宝贵的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来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能够从心底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方式,不能单单从课本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于知识进行现实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三羧酸循环中,需要给学生传授最为基本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学习到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环节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过程中进行脱氨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每一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可以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还能对每一个循环过程有深刻认识,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之上学到最多知识,为以后的医学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知识到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当中学生能够重视到哪些内容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着重重视的。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践当中,医学生物化学是如何进行运用的。在病情诊断中怎样去运用生物化学进行病情确诊和病情治疗,让学生能够懂得这些知识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够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科学。同时,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于一些内容的重视,知道怎样进行医学创新来解决当前医学。并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当中,给学生提供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运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复制、转录、翻译中重要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创新打下坚实基础。(3)创建生物化学学习教学途径,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生物化学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难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给学生之间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很好地交流学习,让学生之间学习生物化学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当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以互相帮助解决,较大程度地提升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一些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时间都能学习到最好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

[2]新医学模式下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张红欣,何浩,康莉,宋文刚.医学教育探索,2010,(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bio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edical contribution,le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nee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eaching,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chemistry,let more people can from the curriculum of biochemistry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mode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proposed a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new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篇3

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我们应该用健康医学模式对待非传染性慢病,用健康物联网应对井喷式的慢病发病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医学工程创始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俞梦孙给健康物联网下了一个定义,“健康物联网就是把健康医学模式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它的灵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关注点是疾病,目的是治病,这使得医生往往是患者得什么病就治什么病,有些病不容易治好。如果跳出疾病思维,从健康角度去考虑,那么慢性疾病患者实际上有许多通向健康的道路。这就是健康医学模式,它的关注点是健康,目的是增进健康。”

俞梦孙进一步指出,人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各种疾病、亚健康状态多由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变化引发。所以,生病后不应仅仅是治病,而要以机体健康运行模式为目标,调理整体失调状态,增强机体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俞梦孙想到了将健康与网络结合起来:“跳出现有医疗体制,把网络技术与健康概念连在一起,借助互联网信息传输形式,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健康状态辨识与调控技术,就能对人的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

健康物联网让每个人能与健康专家直接对话,维护健康。“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会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更新,并针对具体情况做网络干预。比如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找到能有效治病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在家接受健康服务。与之相配套的,需要建立健康培训园区,包括社区医生、健康师等。这个模式里还可以有保险公司的参加,它可以把一部分理赔额拿出来做健康干预。这样,让社会各方都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是俞梦孙对健康物联网未来前景的展望。

健康物联网还能够帮助实现数字化的健康管理。这种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供实时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的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起来。该体系由3部分组成: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居民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健康协助(包括用膳食、锻炼以及其他健康技术进行指导)。

总而言之,健康物联网让医学模式回归到人的整体,它是一场医学变革。以健康医学模式代替疾病医学模式,以健康物联网途径在全社会推进健康医学模式,就能构建起以尊重生命为宗旨,以提高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目标的人类健康工程。

此外,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因此,“健康物联网是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带有中国特色烙印的现代科技社会大工程。”

可穿戴设备助推物联网

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技术有3部分:生命信息的感知(包括家庭、社区医院里的智能床、智能血压计和其他可穿戴设备),整体健康状态的辨识(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监测的云服务中心),健康状态的调理(分为饮食、锻炼、心理、物理能量等几个部分)。上述三者构成一个以提升人体稳态水平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简称s I R模式,可以使80%的常规慢病人群留在社区进行动态化管理,让三甲医院专注于少数疑难杂症的救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改。“过去5年间,SIR模式已在部分肿瘤、糖尿病、银屑病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上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大为流行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在健康物联网中发挥作用。可穿戴设备可直接连接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每测量一次,都会将时间、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出变化曲线,供患者参考。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还可持续跟踪后续情况,医生或健康师可动态评价康复效果,及时监测康复进展,发现潜在风险。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投入重金研发可穿戴医疗设备。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将一个带有传感器芯片的硅胶腕带戴在手腕上,把一天的生活全记录下来,包括心率、血压、运动等。云服务中心可为其推送健康食谱,做生鲜配送,指导家人做饭或做餐饮配送等工作。

俞梦孙指出:“健康物联网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个产业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它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它是万亿级的、有利于民生的新型产业,是使社会趋向健康发展的产业。”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俞梦孙的指导和关怀下,北京海利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智慧城市健康物联网”体系,将智能医院监测管理系统、院前移动急救医疗系统、院外社区慢病管理系统、家庭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整合起来。目前,海利赢已经推出睡眠监测床垫、智能监测腰带等设备终端,并与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河南安阳人民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进行合作,推广健康物联网产业的落实。

抓紧制定技术标准

2014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 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卫生行业物联网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也曾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体系,能够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卫生计生委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

尽管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很美好,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难题。俞梦孙说:“现在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大家都喜欢赶潮流,有什么新东西都要一窝蜂地上。健康物联网要想做好,一定要有整体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在重复,做容易解决的问题,那些难解决的则束之高阁,大家都不去理。这样的话,哪里会有创新?”

篇4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的问题和危机,明确提出要“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大局需要,通过优化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 业发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1.1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回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析总结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存在问题,界定本项目研究价值、可行性和相关课题的内涵、外延,并找到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1.2对比研究法

 

整理调研资料,总结国内外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分析制定出符合医学教育和新医改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了解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以找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调查和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 构想;最后,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 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体现了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本项目紧密围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教改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高度吻合医改需求,高度契合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2)融人文于医学一体,创新全程职业道德育人理念。本项目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将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实行纵向连贯、横向渗透,贯穿始终。使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为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项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其他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3结语

 

本项目研究通过建立模块化课程设置和相应的课程群,加大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完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达到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高级医学人才提供参考提供借鉴。

篇5

SARS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对全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应培养什么样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有全球―社区的国际型思维、方法和技术,有广泛的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科学、最新现场实验室技术才能满足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应走公共卫生教育创新之路,我们现在面临着世界新的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诸多公共卫生挑战,如SARS这样传染病流行的挑战,还有许多公共卫生问题要解决,要求我们必须有创新意识。

1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世纪,医学已进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时代,全球性卫生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新的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如艾滋病的侵扰,结核病的抬头,环境污染带来的肿瘤发病率的升高,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等等;加之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发展都对预防医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工作胜任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但目前预防医学的教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预防医学不少教学内容,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过,有些内容还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了介绍。预防医学应在努力探索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连接点的同时应重新筛选,以避免不必要的修复。或探索重复主题的侧重点,应着重介绍相同主题下有关群体健康及其预防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在授课前应从教材出发,了解学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复内容,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预防进行方法学的传授。适应增补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的污染与卫生,扩大信息量,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运用各种新技术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缺乏先进性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内容也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年轻助教上岗承担大课,知识和经验尚显不足,再加上课时多,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组织集体备课,听课。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预防医学教育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包括:(1)分析评价能力:即如何发现、检测、诊断和评价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卫生问题,要求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工作、现场调查与科学研究的知识与能力;(2)实施管理能力:即如何解决问题、开展健康促进和人群疾病预防工作,营造各种健康环境,实施卫生知识干预和行为干预,提高人群的生存质量、避免早死、延长健康寿命等,均要求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组织管理、人际沟通与交流、现代信息管理与通讯技术等能力。

2.1 课程设置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 课程设置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由培养目标来决定。公共卫生事业目前课程设置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革,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反映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特点,反映时代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知识是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因此要求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要赶上时代要求,赶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需要。当前医学科学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诸多人类社会问题。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与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新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流费,我们全部投入实验室设备的购置;今年我们将利用70万元国债项目进行实验室结构改造;另外,我中心申请的80万美元额度的日元贷款项目已获批准,今年起将分步实施,贷款的大部分额度将用于添置实验室设备。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报道模拟实验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模拟实验室是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的器材,模拟出相应的实验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并亲自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出进行预防干预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营养状况的测定设备(血红蛋白计、皮脂厚度计、身高体重计等)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在此模拟实验室中,对模拟人体或正常人体可进行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素的测定,并进一步找出进行干预的有效措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安排,使学生能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进行系列操作。学生的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势必会得到极大的调动。

2.3 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当前卫生学的考试还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应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在考试卷中适当增加解决问题型的考题所占的比例,并且在评判考试题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纳入评分范围。这样做可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4 打破封闭式教学 公共卫生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公共卫生医师所从事的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工作。因此在公共卫生教学不应处在封 闭状态,而要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相结合。现在公共卫生教育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一入学,学习医学基础课2年,学习临床医学一年,然后进入公共卫生专业学习。就是公共卫生专业学习也基本上不接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践,而是闭门在学院授课。毕业生可能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间也很少交流;教学就是传授书本知识。应打破封闭式教学,提倡公共卫生教学与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广泛合作,请他们上讲台讲课,最好教师也要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也要接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进入专业学习前最好有一些时间在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体验一下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毕业实习要安排较长时间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实习,不能蜻蜓点水,要脚踏实地工作。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实践环节,使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能对公共卫生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公共卫生医师。

篇6

根据社会需求,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围绕“专业认知、行业塑造、岗位磨练”1+1+1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并实践了“五真一实”的专业教学模式,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临床标本、真实的临床检测项目、真实的临床仪器设备、真实的检验报告作为考核标准和实际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带教”,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

1.1岗位化教学基地建设本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天津卫生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在附属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校院共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实习培训基地。在检验科内部规划建设临床工作区域、多媒体教学区域、基础训练区域,在该基地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现“工作区域感性认知-教学区域理论学习-训练区域基础练习-工作区域实践操作-教学区域总结提高”的全新交互式学习循环,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

1.2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基地建设同步,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天津人民医院检验学部主任为专业带头人,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人力资源及临床培训资源优势,组建了“专业引领、行业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均由临床一线检验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后担任,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临床来源师资的教学培训机制和校内师资的临床培训机制,推进教研规范化、教学标准化。

1.3任务化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模式围绕检验项目、检验流程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将检验科所属的各种大型、先进仪器、试剂、临床标本、材料均纳入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无缝连接。同时,针对医学检验职业能力,借助行业资源优势,设计、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例库、讲座视频库、试题库、检验报告解析库及自测系统等拓展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行业资源的教学利用率,满足了不同学习习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

2建设效果分析

2.1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五真一实”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医院检验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中学”,使用临床仪器、真实标本学习,既解决了学校高档仪器难以购置、病理性标本难以获得的难题,又有效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与临床结合的紧密性,同时利用临床检验项目及临床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而且为未来实现考核方式的标准化打下了基础。自实施该教学模式以来,各方教学评价良好,尤其学生反馈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近三年就业率保持100%。

2.2医院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在该教学模式下,校院文化可实现自然融合并产生强大的育人能量。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责任感、紧迫感,使学生秉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提高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综合素质,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之上的单纯说教。

2.3专业建设能力与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该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对本专业各项能力建设均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有效保障本专业独具特色的“专业认知-行业塑造-岗位磨练”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的同时,依托校院合作先后建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两门国家级精品课;进一步推动了医院、学校教学人员整体能力的提高,医学检验教学团队于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校、院一体、功能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进而完善、深化了校院合作机制,实现了专业实力的快速提升,具备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7

教师设计活动课内容要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使学生们感觉到“我想要怎么样”、“我能怎么样”,而不是“老师让我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在《告别坏脾气》的活动时,先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所经历过的愤怒的事,然后进行合作与交流,分组讨论抑制愤怒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交流了思想,又增强了合作意识。教师把他们总结出的方法一一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纳。这给他们的感觉是,自己找出了方法,自己本来是可以做到的,以前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进行细心的思考。这样,他们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同时,加强了学生思想修养,培养学生豁达大度和坚强的性格。比如在讲感谢挫折一课时,老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和彩笔交给各组选出的负责人手中,让学生画出自己的伤心、失望、受挫的事件(可以用形象事物代替挫折,比如石头、乌云、风雨等),然后再画出你解决的方式与路径(可以用形象事物代替方法,比如太阳、蓝天、白云等)。将所画的四幅画展示在黑板前,请学生讨论交流,谈心灵收获。学生积极投入准备中,他们认为彩色纸和大白纸的作用发挥很好,即提出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无意中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投射出来,使学生能够以人为镜、自我反思,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成功地创设了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二、活动中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整个活动的进程,要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节。教师不能认为把活动安排完了,让学生自己活动,就完成任务了。光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的引导,活动就可能出现偏差,不能保证活动质量,最后可能会弄得一团糟,浪费了时间,又没什么收获。因此,师生的引领非常重要。同时,教师也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起他们继续进行探讨互动的欲望。例如,在讲《欣赏自己》一课时,事先给每一位家长发了一份材料,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都写出来,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能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吗?请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自己发现多少就说多少,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小组内的同学要数一数他到底说了几条,等会儿评评小组内谁找到的优点最多。(1)请各组优点最多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优点。(2)你们真棒!能发现自己那么多优点!大家为他们鼓鼓掌吧!老师要耐心地的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欣赏他们,老师为他们的进步而真心高兴。受到鼓舞的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去表现自己。为什么也让家长参与这项活动呢?因为最了解他们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了,父母发现的优点,他们认为那一定就是优点了,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说出优点,进行“优点轰炸”,这也使得他们在得到别人肯定的情况下增强了自我肯定感,消除了不必要的自卑。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诚

活动课中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热情负责,关心热爱学生,用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会心情愉快,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如果教师冷若冰霜,丝毫不顾及学生的自尊,甚至滥用体罚,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内容没有变,方式没变,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活动中教师的情感,真诚地投入课堂中,在教育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收获。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一节课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和谐愉快气氛中教学便如清风流水一样流淌,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可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混合学习;传统学习;在线学习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在教育领域,它主要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传统教学和在线(Online)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与组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中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深刻认识数学的特点,对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混合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充分体现数学的特点,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当时的主要依靠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传统教学一定的冲击,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1、混合学习的含义

混合式学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Blended learning 或Hybrid learning,混合学习这一思想从提出至今,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在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对混合学习的概念又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混合学习的不同层次上表达了对混合学习不同程度的理解,但是都缺乏对混合学习结果的研究。结合国外的Craig Barnum、William Paarmann,国内李克东、何克抗等专家对混合学习的理解,我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合理选择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以提高绩效为目的,并对教学效果给予适当关注的教学过程或者学习方式。

2、混合学习与中学数学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中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混合学习与中学数学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新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新课标提出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更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而混合学习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优势,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无论是从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从教学结果的评定,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所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而是学生是否具备了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另外,混合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准备一定的课程资料。

3、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混合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黄荣怀教授提出混合学习主要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与传统课堂课程导入阶段、具体教学过程阶段和考试评价阶段三个阶段相比,混合学习主要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组成。

3.1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交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教学过程和一些环节达成共识。在混合学习条件下课程导入主要包括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主要包括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时补充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前搜集一定的资料(不等式概念的理解、意义和表示方法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把这部分资料上传到班级的BBS或者交流社区上让同学们自己进行在线学习,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做一个预习,这样就为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提供一定的知识体系。

学生准备:知识储备与特征分析、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是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之后的一节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熟练地掌握,在学生对之前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储备的基础上,为进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前两节的内容充分掌握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2学习支持

学习支持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供的各种类型服务的总和。包括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服务。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节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用化归思想, 把线面平行问题转化成为线线平行问题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线面平行的知识,教师也要准备一些线面平行的资料供学生复习。

3.3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是混合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活动组织主要有资料调查、讨论交流、课堂调查、情景模拟、讲授等多种课堂组织的形式。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混合学习的活动组织中哪些教学内容应该设计在课上,哪些教学内容应该设计在课下,合理的设计环节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目标。在《相似三角形》学习中,如果想让学生从视觉上充分理解相似的概念,在教学设计的活动组织中对相似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应该放到网上让同学们自己课下理解,如果把这部分放到课堂上讲解教师不仅不能详细的描述,而且会给同学们一种模糊的意向;而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者学习,不仅能给学习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还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所以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实践任务之后,他们需要在网上进行在线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或前期学习过的相应知识点。关于《相似三角形》的在线测试应该包括前面的《图形的相似》,当然题目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编写,在上课后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拓展。另外,在进行活动组织时,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课堂设计,还要尽可能的覆盖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判断不等式和动手试一试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习题都是由易到难,教学习题的设计覆盖全部学生的认知技能。

3.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的评价。

篇9

新一轮课堂改革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要求,教师该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让“创新”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呢?首先,必须尊重自主创新,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其次,围绕创新,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敢于猜想、善于总结,并懂得对规律作相应的验证。只有这样,独立探究和合作讨论的实践才能得以有效组织,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本文围绕创新基础、创新核心和创新方法,深入分析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质疑中求知,在探索中创新,意在建构一个具有“质疑、探索、创新”精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旨在通过探寻帮助学生收获成长。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有学者提出“知识问题化”和“问题知识化”概念,“知识问题化”是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问题的形式,把知识的形式过程和结论隐含在问题中,而不是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关键是要呈现出相应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找到答案;“问题知识化”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出发,对问题进行再加工,展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基于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数学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建构求知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借主题图——设疑

教师应根据教材或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数学主题情境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圆的面积》主题图呈现了关于“圆”这个知识点的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转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情境图中,除了蕴涵相关知识以外,还设置了以小组实验的方式探索圆的面积的例子,这个例子富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围绕一定的主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操作,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同时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再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可以先利用课件展示商店的打折信息,然后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广告的信息量做多维思考,以“猜”调动学生热情,以“想”引导学生参与,在积极的思考中解决诸如“何谓打折?”“打了几折?”“折后便宜多少?”等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并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探讨。设疑,让学生在本质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参与创设情境——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惊奇是兴趣之母,惊奇让质疑成为探索与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教案设计环节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努力做到以趣生疑、由疑启思,使问题在好奇中不断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拿一个装满大米的圆柱形透明杯子,把杯中的大米倒出,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然后提问:“从这堆大米,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会就此发出自己的疑问:“这堆大米的体积有多大?计算的依据、公式是什么?”“能用什么最简捷的方法称出它的重量?”“可以根据它的几何形状推测它的重量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目测出它的高度?”由趣生疑,教师将循着学生的好奇引入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创造力,显得至关重要。

二、激活自主精神,优化教学渠道

伴随着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数学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觉探索的过程。主动探索是创新型教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空间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去“发现”一些已有的数学结论,并将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最终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起到指导和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学尝试——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模式中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和操作的有力结合,在具体活动中获取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正是思维过程的体现,因此,动手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发展潜能的“金桥”,更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围棋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笔者用棋子摆一个正方形,并提问如果每边摆5个,最外层一共需要多少个?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由此看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而得到发展。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必会还给课堂无限的精彩!

三、开放课堂教学,加强思维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机会,也就是创设开放的课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以它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和支撑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学过的知识并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数学的奥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有力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生成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之重叠问题》时,笔者在课前设计“数中指”和“脑筋急转弯”两个小游戏,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解决两个简单的重叠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在分析比较中建立韦恩图的“雏形”,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集合图各部分元素不重复的思想。这样的设计安排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变换方式,在不断地修改和比较中逐渐呈现出韦恩图的“雏形”,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的确,如果知识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在探索和再创造中会对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也会乐于享受学习的过程。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应用型人才;对策

从当前医学院整体教学状况看,虽然医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教学管理模式滞后就是重要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医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完善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对策,旨在提高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当前医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曾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准确定义: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类型。但是在当前一线医学院中,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教学中出现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的问题,这有悖于医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没有充分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人才力量。国家之所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加快社会经济转型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医学院对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并不明确。在教育工作中,一般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要把学生推荐到实习单位进行相关实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学形式单一

就目前医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看来,教学形式单一是医学院教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医学院简单地将学生实习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更有甚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机构完成实习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医学院教育工作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实习紧密相关,但其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方法,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形式远远要比那些简单的认识宽泛。

二、创新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1.改变思想,深化认识

在教学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明确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本科教学,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通过创新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人才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2.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学校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学校综合教育水平。

3.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本科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它不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理论知识。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极具意义的一项变革。创新医学院教形式不能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精选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等。当前,学校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医学院只有不断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提高人才理论水平,注重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并走校企合作教学之路,才能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远 单位: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3(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