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7 02: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风险管理

篇1

论文关键词:赊销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模型

 

一、概述

赊销[1]是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以一定信用为基础,通过协议的形式,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一定期限内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赊销在我国自古有之,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赊销,发展至今,我国信用经济水平相比之下仍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只有20%,但企业平均坏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选择理性赊销,应该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信用管理与控制体系,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而更应该从自身管理环节着手,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引入“信

二、现在我国赊销管

赊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以企业为主体风险管理模型,其原因

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总体状况的影响和客户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

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赊销风险产生的基础因素,属于企业可以自身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守传统

企业赊销信用管理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担负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迫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信用管

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赊销管理的理解就是“清欠”,一旦大量应收账款逾期甚至造成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时候,就会成立一个清欠小组,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清收,同时全面停止赊销,这些并不是企业决策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一种战术手段,企业真正缺乏的是对赊销的理性管理,企业缺乏理性管理具

基于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了对

1)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包括: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销售

2)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改变

3)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要涉及到技术或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

根据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下面将重

三、赊销信用风

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图 1 赊销信用管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首先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环境信息风险管理模型,制定信用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包括赊销管理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政策。赊销政策是将客户划分等级,不同的等

筛选客户是赊销前的客户管理,属于事前管理阶段,对于风险的防范具有很大影响。具体的操作包括:收集客户

收集客户信息:买方市场形成后,由于客户资源有限,企业销售已经转变为一种竞争性的销售,赊销方式普遍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客户、合作伙

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么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用评估是建立在经验

客户的防范与维护是属于信用管理的事中管理阶段,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赊销风险的高低。具体的操作包括:监控客

应收账款管理是信用管理的事后管理操作,根据客户最新的信用状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包括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操作龙源期刊。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有可能出现逾期应收账款。企

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评估是信管部门对本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进行评

四、企业赊销信用风险

由上面提出的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我们可以分析出,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

图2 风险管理模

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信息对赊销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是我们从事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而我们事中和事后管理中

五、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赊销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的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客户的筛选,客户的监控与维护,应收账款管理和信用管理水平评估等五个方面,并分析了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认为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br> 都需要以客户的风险评价的指标来进行管理,所以风险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模型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模型。

型结构

由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风险决策分析模型等组成。其关系如下图2所示:

管理模型结构

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行调整。

业必须认真分析每笔应收账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实施追收。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

户还款信息及其它信息变化,根据变化的信息对客户信用风险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客户实施不同的处理措施。

基础上的,很难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信用评估应该建立在经验和对信用要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已经成为信用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客户,并且授予客户赊销额度等其它信用标准。

级授予不同的信用标准,包括客户赊销的最大金额,还款期限等方面;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是根据客户还款情况,对于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风险管理模型,比如账款催收,坏账处理等。

理流程

图如下图1所示。

。包括:逾期账款追收、坏账处理以及客户信用重审。

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转移。包括:应收账款监控和信用风险合理转移。

的分析和决策。包括: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客户资信状况评估和信用销售政策(授信)决策。

up>[7]:

险流程

点对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分析。

或方法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支持龙源期刊。

企业赊销管理混乱的现状。

部门、财务部门和决策层),并且理清管理组织内各要素间关系。

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 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2) 仅以企业规模来判断企业信用好坏;3) 对客户信用额度没有限制;4) 不太注意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分析;5) 对应收账款缺乏严格的跟踪管理;6) 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催讨力度不够;7) 忽视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理人员还要参加销售合同的起草和评审订单。某些时候,企业信用管理也被人狭义地称为赊销管理。赊销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可控的因素进行管理,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规避企业可能会遇到的信用风险。

观念;缺少客户信息, 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等。

的影响;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法律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客户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等客户自身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理出现的问题

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率高及5%一10%,账款拖欠期平均是90多天,导致有人戏言到:不赊欠等死,赊欠了找死。这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界在对待赊销时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通过先交货后付款的方式,企业扩展了客户范围,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和销售额,进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利润。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李宝庆,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2002.3,32-35.

[3]Manuel Ammann著,杨玉明译.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谭永智.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林均跃,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上,下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

[6]安贺新,信用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宏程,赊销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The 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 Framework[M].Draft, July 2003.

篇2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政治、技术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信用风险正以指数形式增长着。从居民个人来看,消费信贷的发展使得居民个人作为一个重要的信用提供者出现。万事达卡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1995年,万事达信用卡的发行增长率(以美元为记价单位)为:欧洲25%,亚洲22%,拉美36%,中东和非洲22%。”从公司企业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公司帐户上都有应收、应付款项,还有很多企业发行大量的公司债券。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各国的债务都在不断的上升。这一切都说明了信用的巨大发展。

毋庸质疑,信用的可获得性以及人们从观念上对信用的接纳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信用使得一个人即使收入菲薄也能买得起房子、汽车和其他消费品。这样反过来又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信用能促使企业快速地增长,如果没有信用的存在,企业仅凭自有资金的积累很难发展成国际性的大企业。信用还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够满足公众对一些公共产品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随着信用的迅速发展,各种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借款人个人不能按时还钱,到银行呆帐、坏帐的增多,一直到债务国不能偿还债务本息。这一切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信用风险指的是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种无力履行交收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信用风险可进一步分为本金风险和重置风险。如当一方不足额交收时,另一方有可能收不到或不能全部收到应得证券或价款,造成以交付的价款或证券的损失,这就是本金风险;违约方违约造成交易不能实现,未违约方为购得股票或变现需再次交易,因此可能遭受因市场价格变化不利而带来的损失,这就是重置风险。

信用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贷款的偿还一般通过取得经营收入、出售某项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而实现。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生产经营,由其经营所得来偿还。因此,衡量借款人的履约能力最主要还要看其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小、获利情况如何。这一点无论是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而言都是如此。第二类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借款人的品格决定的。借款人品格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能够努力经营。对于国家而言,一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借款人品格是难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计量的,一般只能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如果存在完备的信用档案,那么借款人在过去时间里违约的次数基本上可以反应出借款人的品格。

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目前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目前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

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

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BankersTrust)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

三、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信用风险

1.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

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原理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收取一种类似于贷款者资产看跌期权的出售者可以得到的报酬。这是因为,银行发放贷款时,其风险等价于出售该贷款企业资产看跌期权的风险。这样,银行就会寻求买入该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来对冲这一风险。

对这种信用风险对冲方式的最早运用是美国中西部的农业贷款。为保证偿还贷款,小麦农场主被要求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购买看跌期权,以这一期权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如果小麦价格下降,那么小麦农场主偿还全部贷款的可能性下降,从而贷款的市场价值下降;与此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市场价格上升,从而抵消贷款市场价值的下降。图1显示了小麦看跌期权具有的抵消性效应。

附图

图1利用小麦看跌期权对冲贷款的信用风险

如图所示,当小麦价格为时,农场主的资产(小麦)价值恰好保证能偿还银行贷款,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为零;当小麦价格从下降时,银行贷款的报酬下降,但是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上升;当小麦价格从上升时,银行贷款的报酬保持不变,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进一步下降。但是,小麦看跌期权是由农场主购买的,作为贷款的抵押,因此银行贷款的报酬并不发生变化。此时,农场主的最大借贷成本是购买小麦看跌期权的价格。

这种信用风险的对冲方法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存在着下列两个问题:

(1)农场主可能由于个人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小麦价格的下降而违约。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只保证了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但是对于贷款者的还款意愿却没有任何的保证。可是从前面我们知道,信用风险的产生是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农场主要想获得贷款必须购买看跌期权,从而必须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使得农场主贷款的成本上升。从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他肯定不愿意这样做。如果银行强迫农场主购买期权就有可能会损害银行和农场主的关系,农场主也可以不选择这家银行贷款。

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更直接的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违约期权。这种期权在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期权购买者,从而对银行予以一定补偿的期权。如图2所示,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购买一个违约期权,与该笔贷款的面值相对应。当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期权出售者向银行支付违约贷款的面值;如果贷款按照贷款协议得以清偿,那么违约期权就自动终止。因此,银行的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违约期权所支付的价格。这类期权还可以出现一些变体,比如,可以把某种关卡性的特点写入该期权合约中。如果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有所改善,比如说从B级上升到A级,那么该违约期权就自动中止。作为回报,这种期权的出售价格应该更低。

图2违约期权的收益曲线

附图

另外,类似于与利率相联系的期权,债券的发行者可以利用期权对平均信用风险贴水进行套期保值。例如,A公司信用评级为BBB+1,它计划在两个月后发行总价值为100万元的1年期债券。如果在这两个月内该公司的信用等级下降,那么它付给投资者的信用风险贴水就会上浮,则公司势必要以更高的利率发行债券,融资成本必将升高。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A公司可以购入一个买入期权,双方约定在信用风险贴水上浮到一定限度后,由期权的出售方弥补相应多出的费用。具体的说,若A公司买入一个在两个月后发行100万元债券的风险贴水的买入期权,期权价格为1万元,双方约定的信用风险贴水为1%。如果风险贴水升至2%,就会使A公司多付出1万元的融资费用,这些多付出的费用由期权的出售者负责偿付。同样,如果信用风险贴水降至0.5%,则买入期权无任何收益,但A公司可以以较低利率借款而较预定的借款费用节省5000元。因而,买入期权在信用贴水上升时可以使其购买者以固定利率借款而避免损失,利率下降时则可以享有相应的好处。当然,享有这样权利的代价是要付出相应的期权费。

2.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

信用互换是银行管理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信用互换主要有两类:总收益互换和违约互换。在总收益互换中,投资者接受原先属于银行的贷款或证券(一般是债券)的全部风险和现金流(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同时支付给银行一个确定的收益(比如图3中所示的LIBOR),一般情况下会在LIBOR基础上加减一定的息差。与一般互换不同的是,银行和投资者除了交换在互换期间的现金流之外,在贷款到期或者出现违约时,还要结算贷款或债券的价差,计算公式事先在签约时确定。如果到期时,贷款或债券的市场价格出现升值,银行将向投资者支付价差;反之,如果出现减值,则由投资者向银行支付价差。

举例来说,假设一定银行以固定的利率15%给予某一企业1亿美元的贷款。在贷款的生命周期内,如果该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那么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发生而造成的损失,银行可以同其他金融机构达成一笔交易。在该交易中,银行以年利率r向作为交易对手的金融机构支付,该年利率r等于贷款承诺的利率。作为回报,银行每年从该金融机构收到按可变的市场利率支付的利息(比如反映其资金成本的1年期的LIBOR)。在贷款到期的时候,银行还要同其交易对手结算价差。

很显然,总收益互换可以对冲信用风险暴露,但是这种互换又使银行面对着利率风险。如图3所示,即使基础贷款的信用风险没有发生变化,只要LIBOR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总收益互换的现金流也要发生变化。

附图

图3总收益互换的现金流

为了剥离出总收益互换中的利率敏感性因素,需要开发另外一种信用互换合约。这就是违约互换,或者可以叫做“纯粹的”信用互换。

如图4所示,银行在每一互换时期向作为交易对手的某一金融机构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类似于违约期权价格)。如果银行的贷款并未违约,那么他从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那里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该笔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那么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就要向其支付违约损失,支付的数额等于贷款的初始面值减去违约贷款在二级市场上的现值。在这里,一项纯粹的信用互换就如同购入了一份信用保险,或者是一种多期的违约期权。

附图

图4违约互换的现金流

3.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Notes)

信用联系票据是(CLN)指同货币市场票据相联系的一种信用衍生品。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提供信用保护。一旦信用联系票据的标的资产出现违约问题,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就要承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信用联系票据的发行者则相当于保护的购买者,他向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支付一定的利率。如果违约情况未发生,他还有义务在信用联系票据到期的时候归还全部本金;如果违约情况发生,则只须支付信用资产的残留价值。图5展示了信用联系票据的整个现金流过程。

附图

图5信用联系票据的现金流

银行可以利用信用联系票据来对冲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因为它还为其发行银行带来的现金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联系票据是对银行资产的一种重组。但是,同其他信用衍生产品一样,贷款本身还保留在银行的帐户上。

随着信用联系票据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信用联系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通常以SPV(special-purposevehicles)的形式发行信用联系票据,发行SPV所得的收入用于购买安全性较高的资产,例如国库券或者货币市场资产。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机构可以同SPV的发行者签订一种“纯粹”的信用互换合约。当违约事件发生时,SPV的发行者负责向购买者赔偿违约资产的损失,这一支付过程由发行SPV所购买的安全性资产所保证。对于SPV的发行者而言,这一交易过程不存在什么风险,它实质上是位于信用保护的需求者(例如,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银行)和信用保护的提供者中间的中介机构。SPV的购买者是信用保护的提供者,其收入就是安全性资产的利息以及SPV发行者从信用风险对冲机构那里收取的一部分费用。具体交易过程参见图6。

附图

图6以SPV形式发行的信用联系票据

(1)SPV的购买者向SPV的发行者购买SPV;

(2)SPV的发行者用发行SPV的收入购买安全性资产;

(3)SPV的发行者同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机构(银行)签订“纯粹”的信用互换合约;

(4)SPV的发行者向SPV的购买者支付安全性资产的利息以及一部分从银行收取的费用;

(5)SPV的购买者向银行间接提供信用保护。

与违约互换相比较,信用联系票据减少了交易对手风险,因此有着对冲信用风险需求的机构更乐于采取这种方式。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信用联系票据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某信用卡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债券。为降低公司业务的信用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一年期信用联系票据的形式。此票据承诺,当全国的信用卡平均欺诈率指标低于5%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并给付8%的利息(高于一般同类债券利率);该指标超过5%时,则给付本金并给付4%的利息。这样,信用卡公司就利用信用联系票据减少了信用风险。若信用卡平均欺诈率低于5%,则公司业务收益就有保障,公司有能力给付8%的利息;而当信用卡平均欺诈率高于5%时,则公司业务收益很可能降低,公司则可付较少的利息,某种程度上等于是从投资者那里购买了信用保险。投资者购买这种信用联系票据是因为有可能获得高于一般同类债券的利率。在这个例子中,债券的购买者是保护的提供者,因为在购买债券的同时也就购买了债券附属的信用联系票据;债券的发行者即信用卡公司是保护的需求者;所要规避的信用风险是信用卡公司从事的信用卡业务。

四、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

1.分散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并提供相关的其他配套服务来获取利润的。这一点使其不可避免地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一家银行贷款组合的收益—风险特征可以由下面两个参数表示:(1)预期收益,根据利差和预期贷款损失计算;(2)意外损失,根据最大可能损失计算。

预期收益依赖于利差和信用损失,而信用损失则是根据违约概率和挽回率计算的。意外损失的计算要基于许多贷款同时损失的假设。意外损失还常常和贷款的违约相关性有关。预期收益和意外损失的比是一个类似于股票基金夏普比率的指标。这一比率的增加可以提高贷款组合的预期业绩。这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策略来实现:

(1)减少具有较高意外损失,较低预期收益的贷款;

(2)添加新的资产,这些资产能对贷款组合的“夏普比率”产生正的贡献。

在以前,银行只能通过购买或出售贷款资产才能实施这两种策略,而且这种贷款出售规模很小,缺乏流动性。然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这些策略就能够很容易地实现。分散信用风险,这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一个作用。

2.具有保密性

以前,银行主要通过贷款出售来管理信用风险,但这往往是银行客户所不愿看到的事情。这种方法会对银行和客户的关系造成损害,银行可能会因此丧失以后对该客户的贷款机会以及其他一些业务,如获利颇丰的咨询业务等。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影响。通过与信用保护者签订信用衍生合同,银行可以在客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转移。

3.提高资本回报率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一家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总额的8%。银行持有的低违约风险资产,如经合组织国家银行之间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20%;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如对企业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100%。这样,一家持有商业贷款的银行可以通过向另一家银行购买信用保护的方法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资本回报率。

假设有A、B两家银行,A银行的信用等级较B银行高。A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0%,B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5%。现在,A银行向企业发放利率为LIBOR+0.375%的1000万美元的贷款,它必须为该笔贷款保持800000美元的资本来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假设LIBOR为5.625%,则: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10000000-800000)×5.425%=10090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100900/800000=12.6%

如果A银行不愿意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则与B银行签订一个信用互换协议,B银行每年从A银行收取37.5个基点的费用,同时在合同违约后承担向A银行赔偿损失的义务。这样,贷款违约的风险全部转移给B银行,A银行只承担B银行违约的风险。A银行1000万美元贷款的风险权重变为20%,即A银行只要为该笔贷款维持160000美元的资本就能达到资本充足的要求,此时: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0.375)%-(10000000-160000)×5.425%=2868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28680/160000=17.9%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A银行通过签订信用互换协议不仅避免了该笔贷款的违约风险,同时还使其资本回报率增加了(17.9%-12.6%)/12.6%=42%。

五、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一方面减少了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也给其使用者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正如其它柜台交易产品一样,信用衍生产品是法人之间所签订的金融合约。这些合约将使其使用者面临着操作风险(Operatingrisk)、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和法律风险(legalrisk)。

1.操作风险(Operatingrisk)

信用衍生产品最大风险的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投资者不是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而是用来进行过度的投机。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其交易员进行了不当的衍生产品交易。一方面,操作风险造成的后果可能极为严重;另一方面,操作风险也是较容易控制的一种风险。只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并且坚决执行,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操作风险。

2.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risk)

交易对手风险指交易对手不履约的风险。因为交易对手风险的存在,使得信用衍生产品并不能完全消除信用风险。但是同一般的信用风险相比,信用衍生产品本身的交易对手风险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因为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或为一流的商业银行,或为信用等级为AAA级的投资银行。这两类机构必定是资本充足并且违约概率较小。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

流动性风险指对冲原有头寸的不确定性。对于信用衍生产品的购买者而言,其目的是规避信用风险,而不是投机获利,从而流动性风险并不是特别重要。3但是,若是对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发行者(出售者)或是希望对冲其原有头寸的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者则而言,流动性风险则必须加以考虑。目前,信用衍生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从而使得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者无法及时变现。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流动性风险将会降低。

4.法律风险(Legalrisk)

篇3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3]陈莲芳,陈晓红.基于系统视角的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理论月刊,2008.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路径中,买方市场的主要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对于卖方市场而言,提升自身信用度就等同于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用作为交易达成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拓宽市场份额与销售渠道的重要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带来更大的信用挑战。一旦出现坏账及贷款拖欠等问题,便是导致外贸企业遭遇未知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亟需外贸企业做好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定相关制度与体系,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1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

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1客观性。

基于双方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信用交易。而在此之前,必须要双方经过承诺与授信的过程,一方有付款诚意,一方有不需立即付款就可以提供的服务与资源,促成信用交易的达成。对于刺激消费与强化社会购买力等情况,建立企业信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授信外贸企业而言,在缺乏担保与抵押,更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包括客观的客户信用承诺与兑现时间等要素,都成为了信用交易的客观风险。

1.2积累性。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交易主体,外贸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各种风险往往会以信用风险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主要就是指违约行为。不断累积的信用风险会带来连锁反应与恶性循环,给外贸企业甚至是社会,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绝不仅仅是企业的重要任务,更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重要意义。

1.3扩散性与不对称性。

损失与收益的不对称性,是信用风险的最大风险,每一个外贸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风险考验。而鉴于企业信用交易是一个信用链的存在,所以一旦某一个环节的风险出现,最终便会导致整个企业即将面临的信用风险链条。

2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外贸企业正在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认知与体系建设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目前的现状表现来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有待控制与解决的货款拖欠问题。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企业资产的品质。而时下很多外贸企业,都在选择适当的应收账款控制工具与办法,包括事前的预警、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可谓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与流程。但是在宏观环境下,部分外贸企业还是缺乏有效的抵抗风险意识,在受到战略经营问题影响时,往往还是促使不良账款数字增加,并普遍伴随前清后欠、边清边欠等问题,低质量的应收款项,让很多外贸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2.2有待强化客户信用管理问题。

外贸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经营考验,在出口利润较低的状况下,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普遍较高,这是企业不愿意承担的费用。而在与长期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时,往往企业因为已经有了长期的了解与贸易往来,所以为了降低成本便忽视了对合作伙伴的信用管理。但基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多元化与多变性,往往会导致很多稳定的合作伙伴也可能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对于新客户的信用管理,一些外贸企业也为了表示诚意,忽视了资信调查环节,最终导致风险性大幅增加,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3不断增加的贸易额与信用风险管理矛盾。

外贸企业在近些年来,为了可以更好的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与办法,例如明确资产管理权限及提升进口开证保证金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拒绝高风险或减少高风险业务的环境下,企业又无法选择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导致白白失去了很多贸易良机,而这样的矛盾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面对国际化的竞争与开放化的贸易活动,企业亟需改变这种情况。

2.4专业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

作为一项专业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需要高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不仅需要懂得财务、法律、信息,以及统计、管理和公关、运营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工作经历与实践能力。而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还并不重视,缺乏专业化的课程与系统的培训体系,导致市场上严重缺乏相关人才,企业难以通过良好的人才选拔,提高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策

针对外贸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外贸企业良好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合作伙伴信息,明确经营单位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弥补应收账款保障机制,可以有效构建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专门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因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要求,所以唯有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并做好全面性的工作,才有助于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强化部门的权限,通过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给予信用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更有效地把握信用信息。

3.2强化信用风险抵抗意识。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抵抗信用风险意识的建立,可以借助责任考核的方式。首先,通过信用风险防范责任的合理分布与设定,明确相关管理者与相关人员的职责,并采取相应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方式,使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其次,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员工进行考核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信用管理指标,例如应收账款与收款周转比例等。最后,构建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采取超率累进的方式,向企业信用风险相关责任人收取一定适当基数的风险准备金,预防内部风险的出现。

3.3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注重风险报酬。

作为高风险企业,外贸企业的风险相关者不仅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压力,同时也会承担较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建立考核与责任机制的同时,完善风险报酬激励机制,为风险的决策者、责任的承担着设定风险报酬。通过较高的风险报酬设定,可以有效地确保相关责任人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企业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3.4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在现代化的大数据时代,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需要不断完善,需要涵盖若干个分子系统。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相关内容:首先是与信用风险事前预警相关的信息,包括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基本面相关信息,以及国际化的相关行情与中间机构信息等;其次是与事中控制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例如业务与交易进程的发展,内部各个环节的实际状况,中间机构与客户、市场等方面的全新动态等;最后则是事后信用风险补救与控制信息,例如财务状况的变化、债务追讨情况及债权特征的变化等相关情况。

4结语

篇5

关键词:外贸客户;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urther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rade export, the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question highlights day by day.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manage the debt which creates defective to fall behind and so on questions to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develop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characteristic, then analyzes its origin, then guards against the customer credit risks from the new angle of view for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 word: Foreign trade customer; Credit risks; Risk management;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ustomer credit risks

前言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 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广东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月25日了《建立和完善广东外贸出口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专题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据专题报告介绍,我国外贸企业的应收外汇逾期未能收回的数目不断增长,大量的海外欠款的累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步演变为坏账,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严重的风险,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

专题报告还特别介绍了广东的情况:广东省2008年出口4041亿美元,以5%计算,广东省2008年的出口业务坏账额则高达200多亿美元。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以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所涉业务作保守推算,广东省出口企业2008年前三季度遭受的潜在坏账损失可能会达到25亿美元,广东地区报损金额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增长221.8%,且具有以大案和特大案居多的特点。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广东企业可争取的海外订单中,先发货后收款的“赊销订单”比例已经超过70%,海外赊销的风险概率大幅上升,超过10%。

因此,广东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呼吁,应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广东省外贸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外贸出口健康,稳定发展。

在2月26日的评级会上,广东省外经贸厅郑建荣副厅长指出,与往年相比,有更多的出口企业获得了信用风险管理的评级,说明企业在面临全球金融海啸的大环境下,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去年以来,广东经济遭受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如何在危机中“活”下来,是省内众多企业面临的考验。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凡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基本上都顶住了全球金融海啸的第一轮冲击波,没有一家因为货款收不回来或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目前,全球金融海啸对我省的影响还在继续,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中经营成败的关键。现在,海外市场存在部分陷于困境或居心不良的买家,想尽办法金蝉脱壳,把危机转嫁给我们的出口企业,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篇7

【关键词】 信用风险; 管理责任; 界定

在大多数行业,以赊账形式销售产品已经成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销售额的重要条件。赊销必然带来信用风险,轻则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重则产生坏账。为了避免或减少赊销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一、传统应收账款管理误区

(一)应收账款管理“滞后”

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表现在企业在销售时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性认识不足,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而业务部门只着眼于扩大销售,提高销售业绩,造成应收账款管理责任的真空,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三角债”现象突出。

(二)由销售部门承担收账责任

一些企业为了改变应收账款风险无人负责的局面,将应收账款的收账责任划定在销售部门,这种做法在企业实行销售承包制或者销售买断制的情况下尤为普遍。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机制,一旦销售部门增加销售带来了业绩激励超过应收账款时,销售部门就会“逆向选择”,不再主动催要账款,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况且从管理职能角度来看,销售部门是以销售业绩为导向,其主要职责是开拓市场。从管理的专业化角度来看,应收账款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销售部门无法出色完成收账责任。

(三)由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管理

有些企业将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划归到企业财务部门,这更是一种管理上权责不分的表现。财务部门的责任是进行财务管理,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对企业融资、投资和分配活动的统筹规划和安排。由企业财务部门来管理应收账款,一方面势必会导致销售部门置风险于不顾,片面扩大销售,而财务部门为了防范信用风险而一味阻止赊销,从而激化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财务部门不掌握交易客户的信用资料,无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催要应收账款。

针对上述传统应收账款管理的误区,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应与销售经理同等权利。信用管理部门经理不能对销售经理负责,而应向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负责,最好直接对总经理负责。

二、应收账款管理责任的划分

对于企业的销售和收款业务,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划分如表1。

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它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优点如下:

一是信用部门主管,可以依客观独立的立场来设定信用政策、信用期间、赊销限额,不受财务或销售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因而,信用部门主管执行其职务时有其客观性和权威性,容易被接受。

二是避免销售主管为了业绩而采取过分宽松的信用政策,导致巨额的呆账损失;或避免财务部门因为采取过分严谨的信用政策,而丧失了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三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直属总经理督导,专门执行信用管理,对其有关事项负责。这样,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有专门部门推动;同时对于信用管理不当而产生巨额坏账损失时,其责任的归属亦较明确。

三、跨部门协作管理

降低信用风险不单单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也不全是业务人员的任务,必须是内外人员互相配合,有企业相关部门的支援,才有办法做好信用管理。例如,业务人员应该提供市场上的资料及客户的运营状况;财务及会计部门亦需在客户往来的记录上,回馈有关资料,给信用管理部门参考并更新。跨部门协作是关系到信用管理控制体系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冲突及对策

销售部门与信用管理部门的冲突主要来自于工作目标的不一致。销售部门的主要目标是销售额的增长,而信用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是控制企业面临的总体信用风险,包括控制应收占款的总体规模、降低平均回款时间、控制总体坏账水平等。信用管理部门要达到他们的目标就必须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剔除风险较大的客户,控制风险较大的客户的赊销额等。信用管理部门的这些行为会给销售部门带来负面影响,反过来,销售部门为了扩大销售额,不顾风险,盲目赊销,会给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

1.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销售实现。信用管理的目的并非是要企业为避免风险而丢掉生意和机会,而是给企业确定一个承担商业风险的范围,从而增加有效和有利可图的销售。只有信用管理人员本着促进销售的目的,才能与销售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让销售部门接收信用管理的目标。

2.让销售人员了解信用工作。信用管理部门应该经常向销售人员宣传相关知识,让销售人员了解资产管理知识,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的重要性,了解信用政策和信用工作程序,从而获得销售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3.企业在作计划时,要明确设计出销售部门和信用部门的目标;要注意考核指标的双重性,将信用管理的目标同时揉进两个部门的考核指标中。

(二)信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冲突及对策

从企业整体的经营角度看,信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财务部门比较乐意采用信用控制管理方式,并与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协作。但是当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时,两者之间即会产生冲突:首先,信用管理部门会考虑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特别是在注销顽固性应收账款时,信用管理部门主张将诊断为不可收回或收款成本过大的逾期应收账款注销,但财务部门可能会因为报表资产被注销造成企业账面上资不抵债或者引起税务检查方面的麻烦,而反对注销;其次,信用管理部门人员需要经常查阅财务部门的账表信息,财务部门可能会因为过于繁琐而拒绝或者怠于合作。

基于上述原因,解决冲突的建议如下:

1.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坏账的界定和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共同责任和目标,从而加强两个部门的协作。

2.建立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部分数据信息共享制度,尤其是关于应收和应付账款数据、客户交易记录等,一方面可以减少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信用管理部门动态掌握相关信息。

总之,完善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因素。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管理应收账款的有效方法。信用管理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公司各个环节的配合,离不开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更离不开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一、加强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进行合理信用评级

为保护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质量,科学识别客户风险,为业务拓展提供决策支持,必须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具体包括:(1)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客户信息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资源,必须从业务部门或市场部门中选定一部门专门负责客户信息的集中管理,确定档案的建立、维护和保密措施.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并实时将客户电子信息报送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在建立具体客户信息档案的过程中至少需履行如下工作流程:对初次接触的潜在客户,业务人员应于接触客户几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潜在客户接触情况;对于拟发生业务往来的客户,业务人员应于业务往来前二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一般客户情况;对于重要客户,须补充填报重要客户情况;对客户信息有重大变动的,业务人员应在客户发生重大变动后几个工作日内进行更新。(2)客户资信调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与信用评级,关系到客户风险的防范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业务开展前,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结合客户信息从客户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信用评级及建议授信额等方面出具《客户资信报告》,以其作为指导公司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业务开展后,在每半年核查、更新客户信息的同时,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针对重要客户更新《客户资信报告》。(3)客户信用评级。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风险的防范和客户关系的维护。我们将客户分为CA1、 CA2、CA3、CA4、CA5、CA6共六个信用级数,其含义及要求分别如下:

当客户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后,须根据重大变化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用评级。

二、制定信用政策、授信审批流程,加强业务合同管理

为明确与客户的信用关系,以信用期限、信用限额为中心定量控制客户风险,健全企业内部信用决策制度,需要加强对销售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信用政策、授信审批、业务合同及结算方式的管理等。

在信用政策上,须结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供应商给予的信用期和信用额度,赊销的风险成本及赊销收益,自有资金总量以及对外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将对各级别客户的信用优惠细化到具体的天数、金额等明细项目。企业的原则性要求可参考如下标准:对CA1级客户可给予优惠的信用期、信用额度,数额视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埘CA2级客户可给予较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1级;对CA3级客户可按一般情况给予适中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2级;对CA4级客户可给予少量的且低于CA2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加强信用监控,增加资信调查及信用评级的频度,以及时调整信用政策;对CA5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在提供适当担保后给予一定的信用优惠,但应低于CA2级;对CA6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预付备用金结算;对NR级客户原则上不得给予信用优惠。

在授信审批流程上,须体现如下控制环节:

在业务合同管理上,凡是给予信用优惠的客户,除须按前文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外,在业务开展前原则上均须签订合同,并对合同资料集中统一管理。业务合同的签订,须报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初审后,再报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副总经理)签批。

三、明确对操作、结算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要求

操作与结算环节是保障服务质量和履行服务合同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强操作和结算环节的质量控制,为各个操作岗位和结算岗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以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服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操作环节内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缩短,以提高沟通效率。操作环节叶中应加强对单据(业务单证、费用单据)流转和交接时间、单票业务的各类单证制作的时间、操作中业务发生变更后通知相关环节的时间、操作中确认的业务完成时间、操作中收付费项目及金额的审核、确认时间等的重点控制。

其次,操作人员应认真审核已发生业务的费用项目,避免漏收、多收、漏付、多付,确保费用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操作人员应根据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确保与销售人员、结算人员沟通的及时性、主动性。

第三,结算环节内外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高效,确保信息流和单据流的顺畅。应明确结算环节内部信息、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明确操作与结算环节、财务环节、客户、供应商之间信息和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对于特定的重要客户,可确定特定的结算步骤、结算时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增强客户满意度。

第四,结算人员应认真录入、审核费用数据,积极与客户、供应商对账,认真开具账单或发票、做好单据衔接流转等。具体要求如下:(1)准确性。结算准确性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单位收付款的金额。因此结算人员务必保持结算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与客户产生争议、形成坏账、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及时性。结算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和收款速度。因此结算人员应尽力缩短业务完成日与账单开具日之间的时间,以加快收款速度。(3)主动性。结算人员应主动与客户方结算人员沟通,主动与其对账,保证双方账目的准确一致;对于有争议的费用,应及时、主动地向销售人员和操作人员反馈,并争取共同协调解决。(4)协同性。结算人员应做好与操作人员、财务人员等的衔接工作,严格执行单据传递流程,确保原始单据的完整、数据流转的高效。(5)服务性。结算人员在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中应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在本单位业务人员查询收费情况时提供良好的服务及配合。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公司的重要资产,须按保持业务发展和资金流动性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控制:(1)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将总量分解到各下属单位、各客户、各业务员。(2)加强对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控制,并将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的分析深入到具体客户,结合授予客户的信用期、信用额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定、分析,以确保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3)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账款控制,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预警期、协调期、通牒期、专门追账期进行严格管理。

五、强化债权保障措施,控制坏账风险

篇9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已成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应通过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建设一个高效、规范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防范和信用违法行为惩戒记录机制。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但由于网络信息本身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商务信息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加之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诚信问题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电子商务信息的真卖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相比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所在,欲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加强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一、信用机制建设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0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网民新增20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4.04亿人。伴随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逐渐被我国公众所接受,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电子商务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诚信缺失行为盛行,“三角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无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仅在少数行业开始建立,不少企业尚未建设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人们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不重视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时常错误地选择交易对象,从而导致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二、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信用风险是指商品交易主体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会使商品交易主体因未能获得预期的商品交易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措施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目前,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基于此,对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借助贯彻执行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强大东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预防并降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并目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加强电子商务客户档案管理,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交易品种与规模,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为了防止坏账,当账款逾期在3个月以内,由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进行追收;对于超过3个月的应收账款,应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协助追收;对于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就必须作为坏账处理,应采取法律行动追讨逾期账款。对于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不能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而应将这部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 

    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实行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建立这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电子商务业务,建立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建设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加快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各相关电子商务的网站都应发挥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研究。采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与控制,从而降低电子商务参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重点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建立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管理系统。 

    3、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开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信用风险因素评估的“6C”法和信用评级法等。“6C”法是指根据商品交易主体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nater-a1)、经营环境(condition)和经营连续性(continuity)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履行商品交易责任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信用评级法主要采用z值模型对体现参与商品交易企业的赢利、营运等能力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营业资产周转率等)进行加权计算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分。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已成为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电子商务特点研发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通过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计算电子商务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识别和量化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为防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提供了强大武器。在构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采用通用信用语言,注意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用许可范围。 

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分析,有“逆向选择类型”和“道德风险类型”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逆向选择类型。逆向选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发生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存在许多风险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与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当银行不能观察到企业信用风险的真实情况时,银行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来决定利率水平。低风险的企业由于银行利率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愿意支付银行利率的全部是高风险企业,从而抑制资金流向高质量的借款人,使得一些信用质量差的借款人反倒可能取得资金,这必然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二)道德风险类型。道德风险产生的前提是交易发生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借款企业对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三个方面:(1)当企业在贷款后违反契约规定,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活动或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难以还贷;(2)企业故意隐瞒经营收益,有意逃废银行债务;(3)企业本来就处于濒临破产的状态,明知其贷款收益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通过政府的干预获得银行贷款。

由此可以看出,在贷款发放前和贷款发放后,银行都处于“劣势”。贷款发放前,银行了解企业的信息不全或者不真实;贷款发放后,企业信贷资金的运用和回笼,银行无法控制。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银行在信贷博弈过程中的不利地位,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忽略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因此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信息。

(三)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然而,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相当匮乏。

(四)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国内不具有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供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数据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具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以使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能与之衔接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成功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要旨是坚强有力的信贷文化。在一个优良的信贷文化中,可以让管理者充分理解: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权衡、预期损失的思想、规定的回报率、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限制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原则。我国银行业往往风险控制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我们最缺的不是规章制度,最缺的是理解、支持并最终能贯彻执行的信贷文化。优良信贷文化的建立更多的是对信贷人员从道德层面上说的责任心的一种要求,一定要认识到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上达到谨慎均衡的重要性。

(二)通过立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社会的信用环境很重要,所以立法要先行。在现阶段,需要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力量,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打下基础。其次,要建设信用记录制度。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三)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1、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与企业在整个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状况,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确定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取舍或进行合理定位。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积极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较为狭窄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限制性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闭塞的客户,银行信贷应定位于不介入。

2、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商业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借款人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内部评级系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进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1、确定借款人。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采用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有一些银行则使用二维的评级系统,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

2、选择评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五)建立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并对其严格监管。一是完善评估机构的准入机制,通过立法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评估机构的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公布最高信用等级的评估标准,各评估公司参照执行;三是由行业协会及时公布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的违约率统计,对不重视评级质量的评级机构及时取消其认可资格;四是可考虑定期随机抽取被评级的对象接受两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这样可以增加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五是设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对资信评估机构的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监督,以促进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六是加强评估公司外勤人员管理和素质教育,组织评估公司评估人员业务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上述监管措施,评级机构为了保持自己在市场及投资者中的威望,扭曲评级结果的冲动将会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