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7 02: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曲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篇2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全面覆盖落实,涉及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指导地位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样令大学生群体自主深入到戏曲艺术蕴含之中,令其在维持现代品格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艺术修养。仅以昆曲为例,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艺术文化有着较高的传承成就,当中文学、音乐、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完全有责任深入掌握此类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竭尽全力进行昆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为了避免限制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树立结果,相关高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既有教学指导方案加以改革调试,力求令昆曲等戏曲艺术教育成就得以有机展现。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昆曲艺术,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可以说,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为何不停旋绕,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至此过后,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谢幕阶段,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得以重见光明,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随之怦然心动,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产生有机共鸣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性,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造成深度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途径更是五花八门,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从而真正地,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首先,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昆曲社团的存在,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人,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03):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2011,12(03):144-160.
篇3
【论文摘 要】 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转贴于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 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 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 Korzenlk) [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篇4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述评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14-03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共识,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至今没有一套国际通用、比较权威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可以概括为:以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指标为目的的评估;以促进教育变革为目的的评估;以量化的经济学视角进行评估;以质性的教育评价进行评估;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为目的的评估;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效益进行评估。
笔者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以及评估指标的科学构建有所帮助。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特别是美国自“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以来,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走在世界的前列。加拿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联网的中小学校已达到17000多所。欧盟各国也先后制定了各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快速发展。亚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显示出赶超美欧的强劲势头。但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投资过热的通病,效益评估自然而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各个国家与地区根据各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估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下列几种:
1.美国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
为了落实美国政府的教育行动计划,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评估时从教育行动计划中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四大支柱(即从连通、硬件、数字内容、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从而开发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并根据评估状况每年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后来逐渐被一些州和学校采用,成为衡量该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
STaR评估量表是一个二维表格,评价要素包括: “硬件和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以及“学生成就和考核”。并且每个评估要素下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同时, STaR评估量表按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将学校分为:低技术使用水平学校、中等技术使用水平学校、高技术使用水平学校、理想级技术使用水平学校四个等级。为了让所界定的学校确定自己的技术使用水平等级,STaR评估量表给出了学校各评估维度中每个评估指标的取值范围,供学校参考。
2.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
威斯康辛大学的凯乐派屈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柯氏四层次训练成效评估模型。该模型起初主要用于企业培训,后来人们对四层次评估进行了补充,在原来四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回报测量层,所以称之为“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随着五层次训练成效评估量表在企业培训测量中的影响扩大,一些地区和学校将它用于教师培训的测量,甚至将其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测量。
五级评估模型包括“学习者反应”、“知识迁移”、“行为迁移”、“组织影响”、“投资回报”。第一层学习者反应,主要测量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态度,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认可或者抵触会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努力程度。第二层知识迁移,主要测量学习者通过材料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第三层行为迁移,主要测量通过学习,学习者在行为上的变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层组织影响,主要测量学习者对组织合理性的评估。第五层投资回报测量,主要测量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与效益的比例,即优化程度进行评价。
3.SRF的评估指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简称ICT)的有效应用,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于2006年3月了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The self-review framework,简称SRF)。目的是帮助学校评估应用ICT的效果,并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规划。
SRF的评估指标中涵盖八个要素:分别是“领导和管理”、“课程”、“学与教”、“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拓展学习的机会”、“资源”、“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SRF的每一条指标分为五个水平,分别为“没有发生”、“开始”、“发生策略”、“连贯”、“建立电子化信心”。学校根据五个水平的描述,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就可以选择具体所处的水平层次,这样就完成了具体指标的评估。
4.欧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
欧盟为了加强各成员国教育机构合作,促进相关教育信息共享,建立了欧洲教育信息网联(Eurydice)。欧洲教育信息网联相继提出针对高等教育的“苏格拉底”计划、针对职业教育的“达芬奇”计划、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电子结对”计划。欧洲教育信息网联对欧盟成员国各项计划的实施情况予以评价,其中“电子结对”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生机比、网络连接的生机比、投资结构、课程整合、教师培训等若干具体指标。
5.亚洲各国、各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估
日本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IT基本法” 并提出了“e-Japan战略”。随着信息化在日本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又提出了“u-Japan战略”,其目的是在日本能随时随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教育信息化是 “u-Japan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项目投入(日本教育信息化主要以重大项目的实施驱动),基础设施(生机比、计算机联网),资源开发与共享,教师、学生的日常应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
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2001年制定了“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该标准根据职位将教师分为“教师”、“教育信息部长”、“校监”、“校长” 四个等级,再按照不同的等级来分别定义必要的ICT应用能力。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与普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的学术研究、教学与学术信心数据库的建立等。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为: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校领导能力、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法、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社区的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围绕建设目标开展。
我国台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与评估体系概括为:四项远景、十项策略、七项指标。其中七项指标为:学生、老师时时处处能用电脑并能上网;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并达到总课时的20%;教材全面联网,各学习领域均拥有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化学习态度,了解信息理论;建立600所教育信息化特色校;全面建构学校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缩小数字化差距;各县市教育行政工作均达到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
二、国内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述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但截至目前还未建立较成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评估进行了探讨:一是教育信息化指标的构建;二是教育信息化的测评方法。
1.“视角―发展―角色”三维评估模型
祝智庭、顾小清等在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相关成果,借鉴了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学校信息化评估模型STaR的评估思路,建立了“视角―发展―角色”三维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其中视角维包括了用户视角、财务视角、运营视角、变革视角;发展维包括起步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 变革阶段;角色维包括了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家长等。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制定了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2.ISEI评估模型
王珠珠等建立了ISEI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简称ISEI)评测工具。该测量工具提出了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浙江东部地区、湖北中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行了评估。
3.基于DEA理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
焦宝聪等将运筹学中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中的CR模型应用到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当中,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DEA理论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
该模型将一所学校(也可以是同类的几所学校)信息化的投入分为若干类型,比如信息化投入有硬件设备的采购支出、教师培训支出、教育教学资源制作支出等。同时将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效益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视野的开阔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演算过程,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后的同类学校进行评比、再分类,从总体上反映该被评价的若干学校的效益状况;同时也能对被评价的学校进行检查,确定其与效益较好的学校的差距。
4.“水平―效益―竞争力”三维评估模型
王有远等建立了由“水平―效益―竞争力”三向量构成的教育信息化三维模型,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并与三维综合评价模型相对应,构建教育信息化水平、经济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张豪锋、孔凡士、谢忠新等学者均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通过分析上述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可以发现,尽管它们在推出时间、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方法、评估机构、评估内容以及评估范围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但都是用评估的方式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效益。这正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汪琼,陈瑞江等.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2]陈吉利.英国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8(6):28-31.
[3]王会霞,刘志兵.日本教育信息化:从e-Japan战略迈向u-Japan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62-64.
[4]王保中,黄松爱.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的举措与成果[J].外国教育研究,2006(5):46-51.
[5]崔英玉,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48-54.
[6]崔英玉.解读韩国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战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67-69.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及最新趋势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0):79-80.
[8]张永军.新加坡智慧国计划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30-33.
[9]王运武.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10.
[10]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3-27.
[11]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1.
[12]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29.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 初中英语 教学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但是,在我国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英语课程改革方面,改变了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改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的初中英语教学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 少数民族初中英语教学困境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与外界联系不密切,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相对落后,这些自然条件、人文条件都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水平滞后现象的产生。
1.1经济条件落后,学生观念闭塞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边陲,众多高山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开放较晚,贫穷落后,因此那里的学生对许多外界事物都显得难于接受,讲普通话都困难,讲英语就更加没有勇气了,而且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在少数民族出生,他们成长过程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土语言,很难听到标准的英语口语,所以就会觉得讲英语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1.2本土文化影响深远,方言干扰严重
少数民族的语言本来就和汉语相差甚远,他们所讲的语言从语序、语境、语义上不单是与汉语有差异,和英语的差距更大。再加之本土语言口音的影响,要想把英语说好,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1.3教师资源紧缺,师资力量薄弱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单是自然环境恶劣,而且社会秩序也不如汉族地区安定,因此,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不愿在少数民族地区定居,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不想进来,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这就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匮乏,教师资源稀缺,即使有教师,教师的水平也比较差,许多教师都不是专业英语出身的,教师本身讲英语都带着口音,学生就更难学好英语发音了。
1.4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人才匮乏,能够很好的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内容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是无法展现给学生的,这就给教育技术的革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 少数民族英语学习差异
语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各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文化差异是脱不了干系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通常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等等,所以说少数民族初中英语学习的差异主要是在文化差异方面。
2.1英语语言表达意义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英语的联想意义理解歪曲,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联想意义存在偏差,所以就造成了在理解与表达上的障碍。在国外,狗被人当做最忠实的朋友,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把狗当做畜生。所以国外有许多关于狗的表达,比如:as faithful as a dog(忠心耿耿),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这样讲,学生马上就会生气,表示不满,因为他认为教师这样说是在侮辱他,在这里,虽然学生知道“dog”这个单词的含义,但是却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2.2中外习惯用语差异
中外习惯用语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别人赞扬你的时候,中国人会很谦虚的说“哪有啊,我觉得没那么好”,而外国人则会微笑并致谢。这些差异的存在给英语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2.3生活方式差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交际习惯都缺乏了解,这导致在语言运用上会出现很多错误。比如在用餐方面,外国人是不适用筷子的,他们只用刀和叉以及一些别的餐具,所以学生们对这种习惯都表示无法理解。在交际习惯方面,比如有人跟你道谢“Thanks for your help”,作为中国人你可能会说,不客气,或者说不用谢,但是国外的习惯表达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习惯表达上,他们会说“It's my pleasure”。
3 解决英语教学差异策略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存在的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的去解决这些差异和问题。
首先,应该从本质上改变这些差异,从观念上移除这些错误的想法,以鼓励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胆的把英语说出来。
其次,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国家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方面也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多做贡献。
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应该多以交际用语、风俗习惯等为主,让学生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语法和句子结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2002.9.
[2]唐兴萍.关于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151):199-202.
[3]银云忠.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1):84-86.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 舞蹈教学 趣味学习
一、艺术教育对幼儿培养的影响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体操、美术、文学都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优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可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且对幼儿培养初步的艺术修养和兴趣、坚持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高雅的气质都有利。另外,幼儿的思维活动是具体、生动形象,而艺术活动中画面的结构与色彩,音乐的高低、节奏、旋律、形象的身体动作,具体生动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孩子头脑中呈现相应的形象。艺术活动适合幼儿智力活动的特点,能满足幼儿需要,且容易被幼儿接受。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的进程。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对幼儿身体的健美发育和成长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纲要》中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阐述为:“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纲要》的这一阐述,也深刻地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重在通过技能的培养促进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勤于思考,让幼儿在玩中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作画或者舞蹈等是孩子自由表达和宣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辅以游戏开展,其活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春天孩子爱在户外玩,偶然发现地上的影子,有的孩子就会相互追逐影子玩,有的则长时间站在那儿“顾影自赏”。此时,脆引导幼儿开展了“发现影子——踩影子——玩影子——画影子——创编添画影子——欣赏作品”的活动。整个活动兴趣盎然,合作愉快,教师的指导没有传统的交代、讲解、示范,只是三言两语的引导,却产生了“挥之即去,呼之即来”的效果,幼儿积极表现,教师也感到十分轻松,这就是游戏在艺术创造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三、充分发挥舞蹈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独特功能
(1)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以及表达美的兴致和能力,塑造幼儿个性魅力。
(2)帮助矫正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和形体姿态,通过科学训练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焕发健康向上的清新气质。
(3)挖掘幼儿潜在智能,锻炼幼儿反应敏捷、肢体协调的非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高尚情操。
(4)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很容易养成骄纵和自我的个性,因此在集体舞蹈训练中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加强团结协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四、情境教学中的快乐引导
(一)故事舞蹈教学法
此方面主要是针对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特点而设置的,将舞蹈肢体动作与童话故事结合起来。例如,教授手部“波浪”动作时,可给幼儿编讲一个《欢快的小鸟儿》的小故事,将不断扩大幅度的手臂波浪动作比喻成小鸟的翅膀,将舞蹈内容情节化。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编,给孩子们示范动作后,让他们根据舞姿自己编个小故事来配合舞蹈,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一组动作可以配不同故事情节。如此一来这些动作,都可以在故事里赋予它新的意义,不至于使幼儿对单一动作的重复产生厌腻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也得到了维护和提升,并且还可在无形中增强幼儿对动作记忆的速度及强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牢记舞蹈动作。
(二)示范、竞赛法
此法是利用了幼儿好强好胜、表现欲强烈的特点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别间的竞赛,比比看哪一组做得最好。或者是挑选个别动作较规范的学生做小老师、小演员,给其他学生进行示范及带领。这样做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理及竞争意识,推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此法还能起到吸引学生对动作细节的注意力,想做小老师或者是小演员就必须把动作做得规范和漂亮。怀着这样的意愿,幼儿自然而然地便会自发地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来。
(三)舞游结合、学趣结合
“快乐引导”的主旨是让孩子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理下进行舞蹈学习。对幼儿而言,游戏是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的活动,因此,可以将游戏的形式带入舞蹈教学课堂中来。例如,把站姿训练和木头人的游戏相结合,让孩子们觉得保持一个舞蹈姿势不动并非只是刻板地训练,而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如此一来幼儿参与教学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便大大提高了。
简言之,我们应当将幼儿舞蹈教育劳逸结合,学趣结合,秉行“快乐引导”的宗旨,将幼儿舞蹈教育的思路拓展开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a)-0136-03
自我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根据教育的主体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将之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选择、反省、调控等,提高和完善自我[1]。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支持下,汉区高校接收的少数民族生源。他们在文化、语言、体貌特征、风俗习惯、信仰、基础教育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高校学生,与一般高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2]。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培养,关系到少数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对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丰富对在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理论,促进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于2012年12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生源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五年学制少数民族医学生为研究样本,共计117人;分别为维吾尔族90人、哈萨克族10人、蒙古族5人、回族4人、朝鲜族4人、柯尔克孜族3人、满族1人;其中,一年级23人,二年级20人,三年级34人,四年级22人,五年级18人;年龄17~26岁,平均(21.82±1.85)岁;男56人,女61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应用医学生自我教育问卷[3]进行评定。问卷共计27个条目,每条由“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5级评分,分别赋值0~4分,问卷总分108分;归为自我调控、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实现4个因子;其中,自我调控因子共12个条目,满分48分;自我认知因子共8个条目,满分32分;自我完善因子共3个条目,满分12分,自我实现因子共4个条目,满分16分。本次测量中,自我教育问卷的Cronbach's α为0.909,分半信度为0.878。
1.2.2 调查方法 被试者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统一主试、指导语,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作答,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19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8.3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
不同年级医学生自我教育总问卷、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实现因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经LSD检验,自我调控因子三年级评分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 < 0.05),五年级的评分显著高于二年级(P < 0.05);自我认知因子评分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四年级的评分(P < 0.05),五年级高于二、四年级的评分(P < 0.05);自我实现因子评分五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 < 0.05),三年级的评分显著高于四年级(P < 0.05);自我教育总问卷评分三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四年级(P < 0.05),五年级评分显著高于二年级(P < 0.05)。提示三年级、五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情况优于其他年级。
2.2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差异
女性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实现因子以及自我教育问卷总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该项目上的评分(P < 0.05)。见表2。
2.3 不同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满族医学生自我教育总表及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本次受试的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来自同一医学院校既往调查的409名医学生[3]自我教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自我教育问卷及其4个因子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医学生(P < 0.05)。见表4。
3 讨论
以往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成熟过程[4]。大学一、二年级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区的高校,需要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5]。在此阶段,学生需要接触相对陌生的生活环境、适应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同时还会接触复杂的医学基础知识,此期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而在此阶段,学生对自我教育的认知和定位还很不明确,自我教育能力尚未健全。进入大学三年级,随着医学专业课的开设,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社会阅历的进一步增加,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主动获取更多医学知识,以增长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此期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处于较高水平,能够有目的地学习和完善自我。因此,三年级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评分较高。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行动中会遇到主观因素造成的困难,自我教育也经常受个人自我教育的自控性的影响,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生源是定向培养的,在本科毕业后需要回到生源地工作,这些学生的毕业去向较为明确,由于学生本身对大学的学习已形成较好的学习策略,加之四年级阶段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此期这些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业和发展教育约束产生松懈。而另一部分非定向的少数民族生源在四年级会面对重要的人生发展抉择,主要是本科毕业后就业或是攻读研究生,此阶段较为彷徨,存在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思想,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影响自我教育的顺利稳定完成。五年级医学生的发展抉择已经明朗,此期学生或是准备考研,或是加紧练习临床技能为工作做准备,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够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约束力很高。因此,问卷中五年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调控因子的评分较高。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自我调控因子、自我认知因子、自我完善因子以及自我教育问卷总评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男女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女生心思较敏感、细腻,善于自我约束,以形象思维居多;而男生倾向于逻辑思维,不拘泥于小节,行动容易受情绪化支配。另一方面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关[6]。男性的自我优越感要高于女性,男性往往是勇敢的、外向的,而女性则是谨慎的、内敛的。这些性别与性格关系的个体自身因素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造就了女性在应对生活和学业中的问题时能够对自我有较好的认知,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自我;而男生在遇到文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自我教育约束力略有欠缺。对医学生自我教育应以个体社会化为基础[7]。实施自我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是完成了基本社会化的个体,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教育内容具有自主的甄别与选择能力。此阶段的教育应更注重群体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教育引导。
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到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已熟悉的本民族生活环境到非本民族生活环境,这种看似地理位置的转变也会给学生带来生活、心理上的变更体验。本研究发现受试对象虽是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在自我教育水平方面,各个少数民族间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各个民族的学生均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应对文化差异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挑战程度相似有关。
做好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培养,并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也是为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贡献。本研究将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自我教育情况比较发现,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自我教育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医学生。这与吐送尼沙·艾力[8]的研究结果一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在学业上非常刻苦,表现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走进大学校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该民族的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对本民族文化变迁的引领和传承以及学有所成之后贡献本民族社会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9]。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医学生由于来自较为偏远地区,学习基础薄弱,教育的不全面和深度不够导致其在学习方面较为吃力,但和其他医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较高,能够较好地自主约束自我的学习行为。
医学专业具有学制长、课程门类多、实践性强、英语能力要求高、学业负担重等特点[10]。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生除了要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还需要适应医学专业特有的这些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和学业适应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本研究发现,相比于汉区生源的医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自控性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激励并保持少数民族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性,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树立学习自信,实现学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8.
[2] 段青梅,王东.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7):2070-2074.
[3] 臧爽,计永利,田伟,等.医学生自我教育问卷的编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126-129.
[4] 向红,周正.采用SCL-90测评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9.
[5] 杨玉芹,崔茂应.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调查与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176-177.
[6] 杨金江,秦庆,罗晓云.对新疆大学等九所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57-62.
[7] 李继宏.论自我教育与个体社会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40-42.
[8] 吐送尼沙·艾力.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92-94.
[9] 何志华,叶宏.教育人类学视阙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以成都某高校彝族学生为例[J].学术探索,2012,(5):178-181.
篇8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艺术类学生通常都具有艺术天赋,有一定的艺术才华,但是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成绩去远远不如专业成绩。由于我国教育改革,对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没有其他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高。因此很多学生就把重心放在了艺术上,而忽略了文化课成绩,特别是英语学习,这就导致了很多艺术类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英语对艺术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他们翻阅外文资料,找工作,出国深造,都有重要影响。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或用英语书写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60%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是用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英语更是因特网所使用的国际性语言,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网页为英语网页。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跟你学,喜欢上英语课,这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我们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学习的动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从内心深处主动地去接受英语,学习英语。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收效较好。
1.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导入类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导入能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激发、深化学生对新授课业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如复习型、表演型、改造型、谈心型、故事型、问题型等等。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学习的新的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比如,我们学院艺术类学生用的教材是《大学体验英语》,每个单元的内容很全面,包括了听、说、读、写、译。在上每个单元之前,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有趣的课件(图片、故事、视频等),进行导入,让学生对这个单元的主题更加熟悉。
2.用简单易记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单词
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词汇量少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是不愿意去背单词,主要是背了以后,一会就忘了,因为那些枯燥的字母确实没多大联系。这样就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我会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单词。A.运用词缀。比如,单词enable,我讲的时候会把单词拆开,enable是由en + able 构成。En是前缀,表示“使…”,在举出类似的例子,比如encourage,等。 B.运用肢体语言。 很多学生单词记住了,但是意思却不知道。 利用艺术类学生热情、奔放、性格张扬,有强烈的表现欲的特点,每讲完单词,我会叫同学上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单词的意思,其他同学就可以根据肢体语言来猜猜单词的意思,通过联想记忆,就能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C.把单词放进句子里面。单词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我们都是和短语或句子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通过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单词了。
3.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要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的优点。
4.增强合作,激发热情
任务型教学活动是一项集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喜悦。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pairwork, groupwork, role-play, interview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风气,使彼此共同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单纯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妙趣横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Brooks.N. 1964.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2]Brown,H.D. 198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篇9
关键词 边远山区 义务教育阶段 信息技术课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6-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以及经济后劲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基于科学发展观,从全局战略的角度对我国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普及城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与城市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边远山区的开展尚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以笔者所在地区为对象,通过分析总结边远山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边远山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完善
首先是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只有30台,与每班四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多。数量上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再组建成网络。同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
(二)学生能力不一致
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生怕会弄坏计算机。
(三)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学习。例如:我们偏远山区的学生初中一开始接触电脑,就要求学生学习使用WORD或是制作动画等。
(四)信息技术师资配备不够合理
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非出身于与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他们的信息技术意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相比稍逊一筹。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他们所具备的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五)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是受传统观念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还不够深,他们也很少去关心其发展状况,致使很多学校虽然购买有一批昂贵的设备,但这些设备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摆在实验室里,较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非出身于与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他们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也不熟,甚至不懂,他们一般都把大部分时间耗在语文、数学、物理等主科上,对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敷衍,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其它科或其它活动占用。对于学生,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六)教学模式单一
较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采用“粉笔+黑板+口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比较传统的、在信息技术社会不够发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而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学生最喜欢教师用计算机课件讲解,其次是用幻灯、投影、电视等手段上课,学生对教师用“粉笔+黑板+教材+口授”上课总体上不喜欢。在调查中,有比较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用“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式,这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边远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电脑数量不足,必须加大设备经费投入
绝大部分边远山区初中计算机教室电脑数量不足,只有30台,而有的学校每班学生多达40多人,不够一人一机。部分学生只能两人共用一台电脑,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由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靠教育。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边远山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边远山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早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就要求要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的医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查时笔者发现,当教师使用“粉笔+黑板+口授”方式进行教学时,下面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听,他们要么拿出其它主科的作业来做,要么在小声聊天,要么在睡觉,整个课堂处于死气沉沉的状态,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对不同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五)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边远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教师的水平跟不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是知识水平欠缺。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由于半路出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有些内容教学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本该细讲的内容就只能一笔带过,可想而知,如果教师都不十分明白的内容,学生又怎么能理解、掌握呢?其次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欠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捉摸,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苦苦思索。因此要多组织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素质。
(六)建立合理的政策支持机制,提高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以及师生的积极性
篇10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 所谓艺术,即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教育会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下面结合我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运用情况。
一、适时地选择音乐,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柏拉图说过“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在一次学生自主讨论写作为主的公开课即教学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作文《感谢母校》的作文指导中,我用小蜜蜂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用它导入新课,学生被“感恩”二字牢牢抓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之后播放纯音乐《一棵开花的树》,调动学生在静思中积极回忆母校里发生的事给自己的收获。轻松的音乐中,我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陶醉在幸福的回味中。在分小组自主诉情时,我发现许多孩子都激动不已,争相说出感谢母校的事件、场景等。当他们的自主讨论结束以后,在“我笔诉我情”之前,我和他们共唱《感恩的心》,他们用情地歌唱,足以表现了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心存感恩,他们是那么地快乐!在快乐中,他们收获了这节课的写作资料,也收获了一颗感恩之心。由此,我觉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地选择音乐,能最大力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恰当运用舞蹈、形体动作去触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