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3-04-01 22:3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富余教师资源
2010年11月21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让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是充实学前师资队伍的措施之一,在保证富余教师生计的同时,又增加了幼儿教师的数量,其转岗过程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选择合适的中小学教师转岗,把好“三限”(限年龄、限学科、限比例)这一“转入关”。鉴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转岗教师的年龄与学科特征应以年轻、艺术、人文为主,应优先让起始学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转入”并控制转岗教师的比例。
二是注重转岗培训的有效性,严把“培训关”。培训应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做到“经培训”与“合格后”。经培训合格后,应继续给予再教育机会,并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三是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允许不适合的转岗教师做出二次选择,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为了禁止长期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以下简称“小学化”),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
“小学化”的形成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到东西,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二是有些幼师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认为像小学生那样上课比组织做游戏省事、或者自身水平有限,除了教小学课程不知道还能安排什么活动;三是某些幼儿园不懂或违反幼儿教育规律,为满足家长让孩子“学到东西”的需求,而对幼儿进行过度教学,甚至直接提前使用小学教材。
克服“小学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小学化”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其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
二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小学化”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教育讲座等各种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与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
三是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禁止和纠正“小学化”,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是强调幼儿园应将“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入读小学的适应性上,针对幼儿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幼儿适应小学教育打好心理和行为的基础,而非单纯地提前教会小学课程。
三、园内兴趣班禁止收费
2011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可以收费与禁止收费的范围,明确指出兴趣班等成为幼儿园规范发展中必须禁止收费的项目。
这一政策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认为这样有利于规范幼儿园收费,也避免了那些不想上收费兴趣班的孩子被区别对待。也有一部分家长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不上兴趣班孩子会吃亏,与其到园外上,园内更让父母放心;对于双职工且无老人帮忙的家庭来说,兴趣班的设置使得接孩子放学不再是难题。
虽然有一部分园内兴趣班是免费的,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部分幼儿园都是从外面聘请专业老师来上课,原本由家长承担的课时费现在改为由幼儿园承担,无疑是增加了幼儿园的经营成本;再加上园内老师必须对兴趣班的举办进行管理,增加了工作量。那么,如果不收费了,还会有幼儿园办兴趣班吗?面对着部分家长的迫切需求,这一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
虽然园内兴趣班得到了一定规范,但园外依然存在着大量由社会机构举办的兴趣班。园外兴趣班的繁荣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其收费仍十分混乱,有待相关部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明远.别让转岗教师成为幼儿园“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1-10-28(4)
[2]虞水平.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办好幼儿园[N].中国教育报,2011-10-14(4)
[3]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DB/OL]. ,2004-7-29/2012-4-3
篇2
关键词:二孩政策;幼儿园家长;学前教育;新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1-0004-02
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为满足幼儿园家长的教育需求,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工作。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创新学前教育新模式作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需要幼儿教师继续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学前教育新模式,让幼儿接触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是目前学前教育中满足幼儿园家长的教育需求的根本指导方针。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一、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孩政策是我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政策,这项政策本身体现了政府的前瞻性和大局观,但所谓“有利必有弊”,二孩政策的施行实则是让学前教育的“三大主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学前教育的“三大主体”进行详细分析。
1.二孩政策下幼儿的心理转变
二孩政策下,幼儿是受影响最深的群体,而且对家里的大宝来说弊远远大于利。第一,大宝家庭地位的变化导致其心理不平衡,甚至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不愿意亲近别人,容易形成自闭性格。第二,父母越不管,大宝对父母的依赖感反而越强烈,这样的心理会让他们只愿意待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愿去上学。
2.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的压力
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机构几乎都遇到了巨大的教育挑战。第一,二孩政策下,幼儿人数必然激增,但是以目前幼儿园的师资配置来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第二,幼儿园家长肯定会想到学前教育机构改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相应的,他们的要求会变多,但是以目前幼儿园的师资配置来看,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却不高。
3.二孩政策下家长面临的困境
家长夹在孩子和幼儿园之间,是承压最大、最为难的群体。第一,幼儿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他们择校的时候困难陡增,同时他们也为教学质量担忧。第二,自己的孩子表现极为不配合,他们不能打不能骂,无可奈何,只能徒增孩子的入学难度。
二、二孩政策下幼儿园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新需求
根据对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家长所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所以他们的需求也最多。总的来说,幼儿园家长仍然像二孩政策之前那样,把自己即将入园的孩子当成最重要的宝贝,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人父为人母的体会则更深。所以在二孩政策之后,幼儿园家长面对严峻的学前教育形势,必然会更加担心孩子的入园问题,由此产生的需求则更加多样,甚至说更加严苛。
1.对幼儿园的要求
二孩政策下,幼儿园家长首先会考虑到幼儿数量激增,那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会面临“无师可教”的情况,所以他们会要求幼儿园配备数量充足的幼儿教师,这是第一需求,也是根本需求。幼儿园家长还会考虑到幼儿教师队伍鱼龙混杂,让孩子面临“无师能教”的情况,所以会要求幼儿园配备质量过关的幼儿教师。
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忙着挣钱养孩子,尤其是二孩政策下,家长养孩子的成本可能会翻两番三番,成本的提升带动工作时间变长,继而间接缩短家长陪孩子的时间,所以幼儿园家长会要求幼儿园必须严密保障自己孩子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不只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要扮演“托管者”的角色。
2.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二孩政策下,部分家长的大宝正值入园年龄,而二宝又刚刚诞生。这种情况下,家长的生养压力是最大的,虽然他们可能意识到了大宝的委屈,但也很难照顾周全,所以,这部分的家长会要求幼儿教师能帮助自己教育管理孩子,重点是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
当下,部分幼儿园教师所表现出的不当甚至是违法行为让所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特别是有了二孩之后自己不能全身心照顾自己的孩子,更增加了孩子入园后的教育风险。所以幼儿园家长会要求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应如何满足幼儿园家长的新需求
1.提高幼儿教师质量
(1)拓宽招聘渠道。正所谓“广撒网才能多捞鱼”。二孩政策下,幼儿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的大问题,所以拓宽招聘渠道无疑是必然的选择。可喜的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好为幼儿园拓宽招聘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智联招聘、猎聘、58同城、人才网等,都是非常正规的互联网招聘渠道。
(2)提高入职门槛。正所谓“一颗老鼠屎也能坏一锅粥”。二孩政策下,有些没有专业资格的闲杂人员也看准了幼师的工作,抱着不纯的目的混入幼儿教师队伍当中,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需要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提高入职门槛,在源头掐断这些闲杂人员的念想,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纯粹的教育环境。
2.优化培训制度
(1)注重岗前培训。即使幼儿园保证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有执业资格,但大部分幼师的教育能力还不强,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执教。对此,幼儿园必须表现出大家风范,从长远利益出发,和优秀的岗前培训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执教队伍质量。
(2)注重师德师风培养。师德师风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假手他人既不可行,也存在较大风险。所以,幼儿园负责人应当勇挑大梁,亲自上阵指挥师德师风培养工作,应大力整顿校风校纪,对一切伤害幼儿的行为“零容忍”,同时要营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通过“情理结合”的方式提升所有幼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3.以人为本
(1)为幼儿考虑周全,配备幼儿心理疏导教师。二孩政策下,大宝的心理转变程度是最大的,他們对爸爸妈妈的冷落非常伤心,感觉自己要被抛弃了,所以在入园之后常常调皮捣蛋,为的只是重获爸爸妈妈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需要配备专业的幼儿心理疏导教师,针对幼儿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心理变化进行疏导,让他们重拾生活快乐。
(2)为家长考虑周全,配备监督管理团队。幼儿园家长工作非常忙,不能总亲自盯着每一名幼儿教师。所以幼儿园要替所有的家长考虑,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团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监督管理团队不能受幼儿园园长直接管理,而应独立存在,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园长的权力干扰,而至于监管团队人员的任选,则可以由家委会投票决定。
结语
篇3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45-05
美国有许多学者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开放政策进行研究和阐述。Click(2000)认为,“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就是“允许家长在任何时候来访参观”;〔1〕Berger(2004)认为,“开放政策是教育机构对待家长的一种态度”,“家长任何时候来访参观都是受欢迎的”,而不是要求家长在接到通知后或者预约后才能来访参观;〔2〕Puckett和Black(2000)认为,“开放政策”就是“使家长感受到孩子学校和班级的大门始终对他们敞开着”。〔3〕许多学者都从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来评论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的价值
(一)开放政策对教师的价值
1.有助于教师了解家长并赢得家长的支持。开放政策能促使教师和家长充分而有效地交往(Dietz,1997),〔4〕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家长、获取家长的支持创造了诸多良机。首先,它使教师有机会“观察家长与孩子在机构中的相互作用,并了解家长对机构的态度”(Decker,2001);〔5〕其次,它使教师能“向家长介绍学校的生活,寻求家长的帮助,分发调查表和志愿者签名表,提供如何做家长的信息”,并能“与家长进行必要的对话,促进家校更好地相互支持”(File,2001);〔6〕再次,它使教师能在调查、了解家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邀请家长来班级展示才能,共同安排其他活动的时间(Swick,2004)。〔7〕
2.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方面开放政策能够促使“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人员把家长看作是儿童教育的真正伙伴”(Turner & Hamner,1994),〔8〕并推动他们积极地去和家长建立“有效的教育伙伴关系”(Swick,2004);〔9〕另一方面开放政策还能促使保教人员和家长“为了儿童的利益而形成合作的氛围”(Berger,2004),〔10〕并使他们主动地与家长形成“友好的合作关系”(Walmsley & Wing,2004)。〔11〕
(二)开放政策对家长的价值
1.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机构的全貌。开放政策不仅能使“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有机会观察学前教育机构,观看孩子与同伴、成人的相互作用”(Decker,2001),〔12〕而且能给家长提供了解教师、其他工作人员、其他家长和儿童、机构的课程和评估实践等的机会(Puckett & Black,2000),〔13〕增强家长对机构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2.有助于家长增强参与的意识。Couchenour和
Chrisman(2000)指出,开放政策既能使家长通过书面的和面对面的形式与保教人员交往,认识到“他们是儿童教育的‘伙伴’,他们的观点对学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14〕也能使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吃午饭,或者志愿帮助班级做事”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机构的教育活动中来,〔15〕从而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强化家长的参与行为。
3.有助于家长与教师建立融洽的关系。开放政策能使家长有机会“见到所有的保教人员”,因而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建立友好的关系(Click,2000)。〔16〕开放政策还鼓励家长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各种活动,从而增强家长对“家长―教师―儿童”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使这种关系得到积极的强化(Billman & Sherman,2003)。〔17〕此外,美国学前教育实践也证明,“家长观察和参与班级的机会越多,他们对课程和评估过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家校合作的贡献就越大”(Puckett & Black,2000),〔18〕因此,“家庭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促进了实行开放政策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Couchenour & Chrisman,2000)。〔19〕
二、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的实施
(一)实施的策略
学前教育机构在落实开放政策时注意使用以下几种策略。
1.重视家长的第一次来访参观。(1)考虑家长的感受。比如,当家长走进学校时,他们是否感到深受学校的欢迎。(2)思考家长的处境。比如,站在学校大楼的入口处,以一个家长的眼光环顾四周,看看周围环境是否在说“家长是受欢迎的”。(3)反思对家长的接待。比如,当家长来到学校时,保教人员是否向他们表示了问候(Click,2000)。〔20〕在CHCC①开学之际,笔者发现学校大厅里悬挂着“我们需要志愿者”的红色标语,几张大桌子上摆放着纸笔供家长填写志愿做事的信息。
2.掌握与家长交流的艺术。(1)给家长提供表达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来,一对一地和我交谈,或在任何时候给我打电话”。(2)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如果你匆忙、冷淡地结束谈话,就会使家长认为你是冷酷的、漠不关心的”(Dietz,1997)。〔21〕在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里,笔者发现几乎班班都有电话,家长可以随时打电话进来。
3.考虑家长的各种需要。(1)和家长讨论参观的目的,使他们知道应该看什么、做什么。(2)给家长提供挂外套或存放个人物品的地方,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坐下来观看孩子的活动。(3)给家长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使他们能够按图索骥,找到班级的活动区域和相应物品。(4)给家长提供观看孩子作品的机会。(5)鼓励家长在志愿帮助班级或机构的报名表上签名。(6)当家长志愿在班级做事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7)给家长一些指导,使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班级行为是适当的,如何处理不当的班级行为。(8)使家长志愿者知道作息时间表,以便他们及时引导孩子完成活动,做好环节的过渡工作(Puckett & Black,2000)。〔22〕
(二)实施的活动
学前教育机构在落实开放政策时注意开展以下活动。
1.欢迎家长随时来访、参观的活动。在考察美国学前教育机构时,笔者发现家长可以随时进入班级和孩子一起活动。例如,在BA,上午10点,两位妈妈先后来到中班,旁观孩子的游戏活动;在CM,上午11点,一位妈妈坐在小班活动室里,志愿给孩子们讲故事;在UP,下午2点,一位爸爸走进大班活动室和孩子们一起吃点心。
为了使家长的随时来访、参观活动卓有成效,学前教育专家建议教师做到如下两点:
(1)积极鼓励和指导家长。当家长随时来访、参观班级时,教师要欢迎家长的到来,尊重家长的选择,鼓励家长做志愿者,引导家长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儿童的活动。Beaty(2000)指出,当家长到班级参观时,教师应该“站在班级门口迎接他们,告诉他们在班级可以做些什么”,并尊重家长作出的决定,允许“家长先坐下来观看儿童的活动,再以某些方式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去”。〔23〕Berger(2004)指出,当家长访问班级时,教师必须告诉家长参观班级的基本要求,“虽然参观的注意事项可以张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上,但是教师和家长的简短交谈既能表示对家长的欢迎,又能鼓励家长参与”;尽管“最好的欢迎就是鼓励家长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但是如果家长只想坐下来观看儿童的活动,教师就“不要强迫家长参与”;“当家长觉得比较自在时,他们就会尝试着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24〕Warner和Sower(2005)指出,当家长访问班级时,教师应该邀请他们做志愿者,经常到班级来参加活动,如指导郊游活动,管理区角活动,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准备班级的庆祝活动,为儿童阅读图书,教儿童玩游戏,在午餐和阅读时段督促儿童。〔25〕Eliason和Jenkins(1999)指出,当家长志愿在班级帮忙时,教师要考虑到他们有不同的需要、作息制度、背景、时间、技能和价值观;教师要让家长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的责任,使家长意识到自己所担负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看作是参与者,而不只是清洁工,相信自己有能力参与儿童的各种活动。〔26〕
(2)要正确看待和对待儿童。由于多了家长这个刺激源,儿童面对变化的环境必然会作出一些新的反应。为此,教师要正确看待儿童的行为,并适当加以引导。Beaty(2000)认为,当家长在班级参观时,一些儿童可能会故意调皮捣蛋,事实上,“这既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要使这些儿童平静下来,教师首先要把这些儿童与那些在家长来访时感到不自如的儿童区分开来,“让这些儿童去扮演一个特别的角色”,做一件特殊的事情;其次要“让这些儿童的家长去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儿童阅读图书,管理木工区活动,播放录音磁带等;再次要让这些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共同活动,例如一起玩积木、画画、看书。〔27〕
2.邀请家长参加特别的开放活动。为了吸引家长到学前教育机构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各个机构每学期都为家长举行1~2次独特的开放日活动。例如,在CM,笔者目睹了制作糕点的开放活动。教师在厨房准备了各种原料、器皿,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烹调活动中来,然后一起品尝做好的糕点。在EA,笔者目睹了阅读表演的开放活动。教师在班级准备了各种纸笔、废旧光盘,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庆祝圣诞节的图书,用肢体动作表现喜庆的气氛,把废旧光盘装饰成圣诞花环。
为了使专门的家长开放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学前教育专家建议教师做到如下几点:
(1)给家长发送邀请信。如果希望更多的家长及时参与活动,保教人员必须提前给家长寄一封邀请信,使家长知道开放日的具体时间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期盼(Decker,2001)。〔28〕
(2)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为了充分发挥专门的开放日活动的作用,一方面,幼儿园要做好全园的准备工作。Click(2000)指出,要使开放日活动更好地展示机构的风采,就应鼓励“更多的保教人员参与设计和准备工作”,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教育方案”,“富有创造性地陈列儿童的艺术作品”。〔29〕Lee(1995)指出,为了使亚洲裔家长也能来参加活动,机构要“邀请翻译和家长一起来”,或“鼓励教师把翻译请来”。〔30〕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班级的准备工作。Walmsley和Wing(2004)指出,要使开放日活动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布置班级环境、呈现儿童作品时应谨慎行事,保证全班儿童都具有“同等表现的”机会,以准确地反映机构的哲学观、儿童观和教育观。〔31〕Click(2000)指出,教师还要把“活动室布置得极有吸引力”,“按照儿童的愿望去设立故事角”,并使餐桌的摆放也能传递相关信息。〔32〕
(3)把握活动的基本要素。不论是向哪个年龄段儿童家长开放,教师都要“简单地说明机构的哲学观和班级管理的政策”(Billman & Sherman,2003)。〔33〕在向家长开放活动时,教师应让“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看到儿童的作品(如儿童的艺术品,儿童写的故事,儿童搭的积木建筑),检查设备和材料,和保教人员、其他家长一起参观”(Decker,2001)。〔34〕此时还是征募家长志愿者的大好时机,教师可“邀请家长签名做班级的志愿者,为家长―教师会议、班级的庆祝活动作贡献”(Walmsley & Wing,2004)。〔35〕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可以不同,但要取得成功必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开场白、向家长致欢迎辞”,“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儿童活动的观察和讨论上”,“家长有许多机会制定与教师和学校进行个别联系的计划”。此外,如果提供“点心或便餐”,更能增强开放活动的效果(Swick,1993)。〔36〕
三、影响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的因素
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法规
笔者在访谈美国4位高校附属幼儿园的园长后发现,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开放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法规主要是:1965年的《公民权利法》(The Civil Rights Act)、1974年的《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1990年的《国家教育目标》(National Education Goals)、1997年的《残缺儿童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这些法规的出台一方面要求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建立伙伴关系,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加强联系。
(二)优质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能够贯彻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幼儿教育协会制订的优质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估标准。1984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研究院认证标准和程序》(Accreditation Criteria & Procedure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指出优质机构要符合10条标准,在第3条标准“保教人员和家长的相互作用”中,有1项指标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应该公开地鼓励家长参与,家长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地到学前教育机构来访”,“家长是学前教育机构随时都欢迎的参观者”。〔37〕2006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又了“新的国家幼儿教育协会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New 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Criteria),提出优质机构要符合10条标准,在第7条标准“家庭”中,有1项指标是“家长可以在任何时候参观访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何地方”。〔38〕新标准的推行强化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开放政策,保证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
笔者访谈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发现,他们基本上都认为家长最了解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长参与学前机构的教育时,教育儿童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学前教育机构是一个扩展的学家庭,是幼儿、家长和教师相互作用、共同生活和分享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只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能密切合作,建立伙伴关系;保教人员不仅要向家长传递学前教育机构的哲学观、期望和作息时间表,而且要鼓励家长把自己看作是促进儿童发展团队中的一员。此外,保教人员还要对家庭的需要和文化十分敏感,尊重家长的思想和情感,感谢家长作出的贡献。可见,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家长观、教育观是影响家园关系和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思考和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开放政策引发了笔者对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活动的一些思考。
(一)应逐步完善家长开放活动的政策
2006年3~6月,笔者随机调查了上海、浙江、云南300位幼儿园教师和158位幼儿家长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75%),而家长倾向于认为幼儿园“应该每月向他们开放1次活动”(69%)。可见,幼儿园现行的做法和家长的期待之间存在着差距。所以,我们应完善家长开放政策,增加开放活动的频率,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
(二)应增加对家长开放活动的评价指标
最近几年,浙江、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相继制定了示范幼儿园的评估标准,但还没有把“家长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我们应增加有关评价指标,发挥评价的监控和导向作用,以引领家长开放活动走向经常化和日常化,优化家园关系。
(三)应全面认识家长开放活动的作用
2006年3~9月,笔者就“你认为家长开放活动有什么作用”这个话题,访谈了14位幼儿园教师、9位幼儿园园长、6位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发现他们大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认为开放活动能给家长带来许多益处(如能使家长了解孩子在班级的表现,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而只有个别幼教工作者认为开放活动还能使教师受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开放活动的功能,重新审视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以促进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发展。
(四)应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活动的时机
笔者于2006年3~6月调查了158位幼儿家长后发现,尽管大多数家长“希望义务给班级或幼儿园帮忙做点小事”(69%),但只有少数家长“在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过忙、做过事”(31%)。可见,幼儿园提供的机会和家长的期望之间存在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我们应该保护家长的积极性,满足家长志愿做事的心愿,如热情友好地欢迎家长来园进班,鼓励家长以不同的形式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感谢家长的志愿行为,并邀请他们今后继续参与。
参考文献:
〔1〕〔16〕〔20〕〔29〕〔32〕CLICK P.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390,394,408.
〔2〕〔10〕〔24〕BERGER E.Parentsaspartners in education:Families and schools working together〔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4:161-162,203-204.
〔3〕〔13〕〔18〕〔22〕PUCKETT M,BLACK J.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299-301.
〔4〕〔21〕DIETZ M.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Techniques and model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M〕. Gaithersburg,MD:Aspen Publishers,1997:52,53.
〔5〕〔12〕〔28〕〔34〕DECKER G,DECKER J.Planningand administeri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M〕.Columbus, OH:Prentice Hall,2001:363-364.
〔6〕〔7〕〔9〕SWICK K.Empowering parents,families,schools and communities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M〕.Champaign,IL:Stipes Publishing L.L.C,2004:46,186-199.
〔8〕TURNER P,HAMNER T.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education:Infancy through preschool〔M〕.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1994:301.
〔11〕〔31〕〔35〕WALMSLEY B,WING D.Welcome to kindergarten:A month-by-month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M〕.Portsmonth,NH:Heinemann,2004:42-46.
〔14〕〔15〕〔19〕〔30〕COUCHENOUR D,CHRISMAN K.Families,schools,and communities:Together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16,169,180.
〔17〕〔33〕BILLMAN J,SHERMAN J.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A practicum guide〔M〕.Boston,MA:Pearson Education,2003:230.
〔23〕〔27〕BEATY 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271.
〔25〕WARNER L,SOWER J.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from 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M〕.Boston,MA:Pearson/A and B,2005:240.
〔26〕ELIASON C, JENKINS L.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9:64.
〔36〕SWICK K.Strengthening parents and families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M〕.Champaign,IL:Stipes Publishing L.L.C,1993:333.
篇4
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用最“白”的话来说,就是幼儿园“不务正业”,做了小学该做的事情。可以说,懂得一些教育的人几乎都会批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它屡禁不止,越演越烈,即使有强大的政策和行动阻止它、惩罚它、取缔它,它依然“我行我素”。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面对人人喊打却又乏力铲除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人们需要认真去思考它存在的原因,并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去进一步研究消灭它的具体措施,从技术上去解决问题。否则,“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也会成为“说了也白说”那一类问题。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在这些原因中,有的是教育本身的原因,有的则是教育以外的原因。前者或许可以通过教育本身的努力解决部分问题,而后者依靠教育本身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换言之,把原本属于社会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一股脑儿说成是由教育带来的,并试图通过教育得以解决,那是没有希望的。
例如,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幼小衔接”问题没有解决。“幼小衔接”也是一个老问题,已讲了多年,做了多年,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说到“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有两个基本思考,一个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另一个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前者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也是他们所失望的,因为数十年来,尽管有行政部门的推动,尽管有学者的呼吁,可是小学的课程和教学并没有向幼儿园靠拢的迹象,也没有向幼儿园靠拢的动机,相反越来越与幼儿园教育相背离。后者是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是反对的,但是又是他们必须去做的,如若做得不好,就会损害儿童的发展,也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谴责。
事实上,“幼小衔接”在当今之所以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问题。有专家研究发现,当今“幼小衔接”的问题,部分是幼儿园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不衔接的问题,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与以前相比提高了许多,例如识字量、阅读难度、运算要求、非母语的语言要求等都提高了。于是,学术界和教育实践界,也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都做了降低小学一年级课程与教学要求的呼吁和努力,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无形”之中“不明不白”地都化为乌有。
所谓“不明不白”,其实谁都明白,所谓的“无形”其实“有形”,那就是“高考指挥棒”,那就是指挥棒背后的“社会竞争”,这属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大系统、外系统范畴。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幼小衔接这类小系统、中间系统的事情,应该与大系统保持一致。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和老百姓也许可以在有限范围内做些改进,却无法与之“决一胜负”。
必须非常现实地面对这一问题的人是家长,还有教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不管用的“口号”。为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有些人提出了“发放告家长书”“举办家长、教师论坛”“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严禁幼儿园教识字,学数学”“严禁幼儿使用操作材料”等方法和措施。它们就如同采用站大街或挨家挨户宣传灭鼠,或用某些东西去堵老鼠洞等方法一样,虽然可以消灭一些老鼠,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又如,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间接原因之一是所谓的“家长观念有问题”,他们不正确的需要和错误的想法助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同样,这个原因看似微观,其实是宏观的,它与“社会竞争”紧密相连,也与“文化观念”息息相关。所谓的“家长观念有问题”,指的是家长错误地要求幼儿园教识字、教数学,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非理智地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让孩子“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强迫他们接受“匆匆的课程”,度过“匆匆的童年”。
涉及文化的问题,往往并非对错问题。大凡一些东方国家和地区的百姓,与西方人在育儿观念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笔者曾两次参与东亚5大城市(北京、上海、台北、东京、首尔)儿童生活调查的国际合作研究,每个地方的样本都在千人左右。据2005年的研究数据,这5大城市儿童参加兴趣班、学习班人数的比率以及花费占家长总收入的比率分别是:北京64.1%和5.1%,上海78.4%和4.9%,台北56.4%和4.9%,东京61.7%和2%,首尔72.6%和3.2%。2010年的研究数据与此雷同。这个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家长的这类教育行为也许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育儿观念所致,不是哪个学者的呼吁,或者哪个行政长官的指令所能改变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采用禁、堵一类的办法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例如,教育主管部门管辖下的幼儿教育机构被禁止举办兴趣班、学习班后,家长还是会非常“执著地”花费更多的钱,将孩子送到不够专业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兴趣班、学习班去。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入“性价比”高的幼儿园难所导致的“择园”问题和“入园考试”问题;缺少课程资源、教学材料和有意义的培训,而教师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不到位所导致的幼儿园教育不专业的问题,等等。
不要打错了“板子”
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被归结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并非是根本原因。找错了原因,将“板子”打在这些所谓的原因上,是不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
例如,有人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归结为教师使用教材和幼儿使用操作材料。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具体地说可能存在四种关系:(1)教师使用的教育材料是“小学化”的,在做“小学化”的事情。(2)教师不使用教育材料,却在做“小学化”的事情。(3)教师使用的教育材料是非“小学化”的,在做非“小学化”的事情。(4)教师不使用教育材料,在做非“小学化”的事情。在教育现实中,这四种状况都存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应该反对的是前两者,而不是后两者。还应该看到,教师使用“小学化”的教育材料,固然与教师不使用教育材料却在做“小学化”的事情是“等价”的,但是教师使用非“小学化”的教育材料,特别是使用高品质的幼儿教育材料,一定会比教师不使用教育材料去做非“小学化”的事情的效果好。
又如,有人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归结为民办幼儿园的过错,是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争夺生源的办法。且不说这种说法有歧视民办教育之嫌,与国家的基本政策相悖,即使现实中存在民办幼儿园比公办幼儿园较多出现“小学化”现象,也主要应该从政府对待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政策、管理等方面去检讨,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民办幼儿园横加批评和指责。
对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
进一步思考
而今,社会各方已经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大张旗鼓地开展着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行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过头的做法。例如,只要幼儿园环境中出现文字和数字,就会被列入“评估不合格”“限期整改”的范围。但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却依然暗流涌动,被围堵追打的“老鼠”要么暂时躲了起来,要么在不易被发现或追打的地方继续横行。
篇5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学前期;注意缺陷
多又⑹茄前期儿童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其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7%,男女比为4~9∶1。我国通过对1983―2011年已正式发表的中文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回顾,采用Meta分析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归探索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95%CI=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95%CI=6.4%~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CI=2.7%~4.4%);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1]。
由上可见我国目前多动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亟需的是对多动症儿童的尽早鉴别与及时的教育矫治。
一、认识度的提高
对于多动症,多数家长、教师在对其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单纯认为孩子“上蹿下跳、不老实、爱动、不专心”这些状态与行为就是多动症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教师只从片面观察和最终表现结果入手,将孩子实际上由于多动症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安插到其他疾病、障碍上,如: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小活动缺少社交即是自闭症的表现;课堂上东张西望听不懂教师和同伴言语指令即为智力障碍典型特征。”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多动症的现实表现及其真实类型,并未科学认识多动症。
实际上,在学前阶段,多动症儿童是有其明显的心理、行为表现特征的:
(一)注意缺陷
即注意力难以中,主要表现为与年龄特征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干扰,如:即使正在游戏中,听见开门声便扔下玩具跑去看是谁在进出。进入小学课堂表现症状更为明显:上课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难以按时完成作业,总是拖拉延迟;经常忘记带文具、遗忘老师的各项安排等。
(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学习困难、感知觉障碍
患儿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表现为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清、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听转换困难等。
(三)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喜怒极易形于色,外显行为突出且夸张。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对上前安慰的父母拳脚相加。
(四)社会适应不良与品行障碍
患儿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难以与同龄儿童相处、游戏,也因此常被群体活动排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二、早期及时鉴别、诊断有助于抓住关键期,及早施教、治疗
是不是上述我们所提到的一些典型心理行为特征一旦儿童有符合的条目就可以判定为是多动症患儿呢?1987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了多动症儿童诊断标准,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提出了诊断多动症参考标准。
教师一般可以使用《简化的康奈尔教师用儿童行为量表》来筛查多动症儿童。
三、对多动症儿童的有效教育与干预
治疗上,根据患儿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由心理医生设计治疗计划来改变多动症儿童存在的异常行为,以建立正常行为。需要利用患儿的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发挥儿童在治疗中的积极、主体作用。针对不同患儿症状,选择和运用不同治疗措施。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先前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二)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
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儿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三)心理治疗
1.自我控制训练
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儿童学会自我行为控制。如列出一道简单题目,要求患儿在说出答案前进行以下四个过程: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说―说出最终答案。坚持这一过程对缓解儿童冲动有很大帮助。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由于多动症患儿身体各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可采用一般放松法,如:带儿童深入大自然,亲近自然环境,充分挥霍兴奋情绪与紧张感。
(四)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在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上,有人认为与脑内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关。也有人认为,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脑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脑电反馈疗法利用仪器将个体觉察不到的脑电活动转换成直观的信号,并让患儿理解这些信号的意x。在患儿体验到这些直观信号与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后,学习按要求改变这些信号――实际上就是随意控制脑电活动。临床研究显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疗法长期相比较而言,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认知功能上控制效果更显著,改善幅度较大,且无反复现象,并具有持久性。
当家庭中孩子患有多动症时,往往就不只是孩子一人之事,牵动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神经。儿童ADHD不管治愈与否,其中60%~70%的患儿到了成人后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成人ADHD的临床表现与儿童ADHD有差别,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
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教师的悉心关注是对多动症患儿的最大支持。一些家长当得知自家孩子患有多动症后,往往抱有失望情绪,对积极的教育措施并不持乐观态度,甚至归咎于患儿,也因此未能及时觉察孩子患有多动症的症状而进行早期治疗。患儿由于在群体中不如意或被孤立,本身情绪状态就阻碍了其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亲不能无条件的施予爱护,始终如一的坚守,对患儿将是莫大的打击。而作为教师,则要在幼儿园、小学校园中悉心观察,注重个别差异,及早科学地鉴别与预判多动症患儿,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互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切勿不理不睬,忽视患儿的“与众不同”。当患儿表现不尽如意时,多给予体谅和接纳,如:教师将患儿座位安排在相对靠近自己的地方,注重平时患儿良好、规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好榜样示范,利用好活动时间让患儿可以宣泄剩余精力。
而专业医护人员及相关医疗部门也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有效工作:对导致ADHD病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ADHD的早期筛查,在社区和学校对重点人群加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家长、老师、基层保健医生对ADHD症状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早让患者诊治;提高ADHD的早期识别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加强科研与研讨,致力于开发新疗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中所处的角色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现在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教学就是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由于中学语文本身比较有趣味性,有些文章描写得非常优美,比较有诗意,教师要抓住语文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对语文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进步;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要侧重量化教学;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近年来,很多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重点主要放在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上。对语文进行有效性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落到实处。一些教师高呼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涵并没有彻底的弄清楚,只是一味跟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讲究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品德和人格方向的发展。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挖掘新课标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教学的重点。
2.教学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新的教材开始全面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使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延续多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无形中就会用传统教学的一套方法去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这对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1.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针对不同的课程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参与的切入点。这需要老师加深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和每个人之间的个性等进入了解,明白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这样课堂的教学就有了针对性。例如在教学上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来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教学内容上的课题,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在课程的学习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效的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上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教师整节课程一讲到底,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感到乏味。但是如果不讲或者是少讲,那么一些重点可能就会错过。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什么样的内容该讲,什么样的内容不该讲,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学思考意识的引导,该到学生认真听课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去思索,防止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提出问题后,不去急着评论学生答案的对与错,让学生有所领悟,直到想说又说不清楚时再去点破他的迷茫,这样会给学生以满足感和自信心。
3. 教学中加以适当的积极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以积极性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好的地方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给出观点,最后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地加以自我完善。再如,在作文课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习作互评、互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学生受到困惑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觉到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4. 要提前考虑到课前准备策略,即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在目标确定上要转变更新固有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学生价值观教育,注意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加强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合理筛选教学内容,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准确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知识梳理,进行适合自己学生的加工与改造。需要注意的是“教教材”不等于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编写目的。把主要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与自己所想传授的内容加以融合。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底子”。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课堂教学有良好的掌控,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
5. 提高教学艺术,促进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提高。教师如果具备了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他的教学也会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不讲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会减去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巨大的魅力,吸引学生想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和良好的艺术享受,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善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享受性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康新伟.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09).
篇7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他们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必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学校因素:就我校而言,我校是一所城区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是大班额(山瑶班除外),班级人数最少的也是60多人,有些班级接近80人。学生生源又比较复杂,有本县招收范围内的,有进城务工子女的,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学生,有的是留守儿童由爷奶在县城租房带领,父母忙于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照管,养成习惯比较差,学习态度消极。使得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遇见一些学习上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再加上多数教师重分数,重升学率,所以一般来说,教师对学困生指责多,鼓励少,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困生极易产生自卑对抗心理。
5.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考上名牌大学这副枷锁也戴在每位学生的身上,由于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如不加以引导,心理容易失衡。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收集学困生的有关信息。对症下药是治病的关键。要帮助学困生,就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困”的原因。一般的方法有:①平时观察。老师可以在班级环境中直接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可以故意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充当主角,留心观察,还可以通过班委会成员,暗地里观察,并在一定的时候,与其他老师随时交流。②家访座谈。家访时,巧妙地查询他们走进困境的历史,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有关案例,不过,这种家访,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在场。③通过其他学生了解。
2.注重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已形成了生理、心理、态度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专业化的名词和说教。可以根据学困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并逐渐培养其对健康心理的认同和心理自助能力。
篇8
1.1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到位
新课改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课堂的教学中,还没有真正的完成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教学目标传统、陈旧,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选修政治学科的人数减少,导致部分政治教师实际课时不足。
1.2教学技巧、方法的提升不平衡
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注意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1.3教学评价体制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的功能也要随着变化,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1.4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不高
据了解,中学绝大多数政治教师的教学资源无非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这是很不够的,导致学生学得不感兴趣,教师教的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低下,即使有时候从网上下载一个现成的课件,却因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收效甚微。其实有教材、课程标准、电脑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把一堂课上得很精彩,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开发和利用。
2.中职政治课堂创新教学的对策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用课程标准代替了长期以来被中小学教师视为生命和根本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不是一个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戏,从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行为,尤其是新理念转化为新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操作要领。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2.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中职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的多层次新型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2在教学口标的设汁上,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纬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坚决抛弃只看知识点,将学生当作知识仓库的设计思想,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学生发展的主要地位,将是否喜欢学习的学习态度、是否热爱学习的学习情感、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意志、是否能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做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来考察,真正体现了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我们可以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有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强财富的情感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3转变教学观点,大胆实施综合探究课
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每课时、每节、每框都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每单元也有这既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开放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3.2综合探究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精心准备物质要素综合探究课的有效开展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精心策划探究活动方案,规划好活动流程;再次:教师大胆尝试,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配合。另外,由于综合探究课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实施综合探究课往往走出校园、跨入社会,如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但这一系列的活动往往会遭遇家庭、社会、企业、机关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尴尬。要么认为,老师是在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要么认为,这是老师搞的做秀活动。新事物成长有一个过程,新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假之以时日。综合探究课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广大教师只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教学行为,与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实施综合探究课,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要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我学习,社会生活中自我选择,最终实现自我创造。
参考文献:
[1]王伦东.初中政治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7).
篇9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一)积极的思想特征
1.价值观明确。社会竞争的实质就是优胜劣汰,弱者只有被社会淘汰,这也使得当前我国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以后的发展。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后,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活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努力的奋斗。
2.兴趣爱好广泛。兴趣爱好广泛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特征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在校园生活当中,各种文艺团体不断出现,有书法社团、音乐社团、朗诵社团等等,这些社团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消极的思想特征
1.依赖性强。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思想特征,在进入到大学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从小都没干过什么活,而在大学什么事都需要自己动手,许多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适应能力差。
2.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需要改变,有些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的挫折往往多于同龄人。在遇到挫折时,部分大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久而久之就会自我否定,丧失信心,有些人因承受不了挫折而容易自我放弃,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影响学业甚至影响以后的人生。
3.自信心不足。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接受和自我尊重程度不高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这种自信心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上,许多学生上课害怕老师提问,不敢往前坐,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赶到怀疑,在学习上处理问题举棋不定。另一方面就是在生活上,许多学生由于性格内敛,不敢与别的学生交往,在说话时,结巴,脸红,不敢当众发言,在碰到挫折时,不敢正面面对,而是选择逃避。自信心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实践锻炼能力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从小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致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的思想特征,为此,在我国当代高校中,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有着重大作用。例如在某所高校中,学校针对进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访问,从而摸底访问中得知,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特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投入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看清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另外,还根据大学生特殊的思想实际和不同时期他们的兴趣热点,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能力。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才能在校园的学习以及生活当中积极的应对考验。为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育当中树立自制力和荣誉感,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韧顽强的毅力,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有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自信心不足在很大一方面就是学生缺乏交流,不能将自己想说话的话勇敢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学生什么都不敢讲,什么都不敢说。为此,学校要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在某所高校中,学校根据新进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自愿组合的方式,每周举行一次小组座谈会,座谈会全权有学生自己负责,学生在座谈会上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几周的座谈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彼此间的友谊,同时还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碰到挫折时更加勇敢。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形成策略
【分类号】G633.2
教学语言是一种工具,也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亲近与否的媒介。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魅力,能够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反之,会导致师生间变得疏远。教学语言艺术,实质强调教师语言运用的技巧性,体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性、逻辑性和巧妙性和教育性。精准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准确,不能含含糊糊、出现太多口误和知识性的错误。逻辑性,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要始终保持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才能顺畅。巧妙性,是指教师的某一句话恰好起到了教学的作用。教育性,是指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巧妙,最终是要实现教育和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传授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学语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课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更加注重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养成,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期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进步。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内在修养。
一.高超的专业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首先得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榜样示范作用,都是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它包括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学习素养和心理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指要想成为教师,首先要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要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具备做教师的素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师德素养的外现。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也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无愧于学生和自己。教学语言的精准性,能够体现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准确地表达知识点中所传达的深层含义,那么他对专业知识必定非常熟悉和通透。教师的学习素养,是指教师应该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进步。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经常给自己充充电,丰富自己,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创新理念的学生,这样一代又一代,整个社会也会进步。教师的学习素养也能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它往往在师生互动的一瞬间体现出来,非常巧妙,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学习精神,从而体现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心理素养,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主体,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得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具备超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精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巧妙地点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丰富的教学经验
实践出真知。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与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熟练地驾驭课堂,巧妙生成;能够把握教学语言运用的精准性,避免出现较多的无效口语;能够有效控制教师的逻辑思维,增强教学语言运用的逻辑性,保证教学顺畅地进行;能够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使得教学语言运用也更加熟练,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而且让学生不反感,课堂不沉闷。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重要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学生,课后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经验,为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做准备。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比较,理论知识的难度明显有了提高,并且知识点抽象不易理解,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愁和苦都倍增了。本身学生们对政治课就存有偏见,不太重视,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恰当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当然,一次两次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师做长期努力,累积经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长期努力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语言组织的好、运用的准确、巧妙,都得益于教师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
三.熟练的表达技巧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以后就会掌握技巧和窍门。教师的每一次讲课就是一次锻炼,每一次锻炼都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很多新任教师在初上讲台时会紧张,会语无伦次,有些会情绪慌乱、逻辑混乱,导致学生不愿听,课堂秩序也会混乱;有些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过来,重新组织语言和思路,尽快使课堂秩序正常化。无论是教学语言流畅的还是一般的,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都会进步,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技巧。熟练的表达技巧对教师非常重要,无论多么有才华的教师,他都需要靠语言表现出来。
政治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僵硬的传授知识,要非常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性,要“接地气”。高中政治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该紧扣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讲授生活案例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这样才会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包括很多类型,而非一种单一形式。比如教师幽默诙谐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冷笑话、一句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一句声调变化等都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也就是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高超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练的表达技巧,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高超的专业素养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前提,每一位教师必然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素养,而高超的专业素养是丰富教师讲课内容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语言水平的前提。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关键,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师就越有技巧,其中就包括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而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锻炼。熟练的表达技巧是教学语言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拥有的知识、经验都要通过教学语言体现出来,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熟练的表达技巧。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闫霞.中学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分析[J]课堂教学,2012(7).
[2]刘本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及其修养[J]教育与职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