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06 02:2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但在一些科技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缓慢,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很低。因此,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关于畜牧业与畜牧经济的概述
所谓畜牧业,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经济,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数量少,质量低,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水平依然很低,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养殖技术比较落后,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三)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就要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方面,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财政收支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并建立财政支出监督管理部门,全程监督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
篇2
七台河市畜牧业发展在2010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的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效益下降成为畜牧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困难面前,畜牧管理部门协同广大的养殖业户共同抵御风险,认真贯彻“三农”发展的相关部署,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有力支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充分调动广大畜牧工作者和养殖户的积极性,确保了畜牧业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情况
1.1存出栏黄牛及肉牛存栏3.91万头,同比增长8.27%,出栏1.05万头,同比增长-33%;生猪存栏22.59万头,同比增长17.1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达4.71万头,同比增长了8.64%,出栏11.75万头,同比增长32%;山绵羊存栏14.02万只,同比增长6.87%,出栏3.2万只,同比增长-7%;禽存栏217.8万只,同比增长20%,出栏174万只,同比增长14%;奶牛存栏2556头,同比增长14.77%。
1.2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达14684.3t,同比增长12.07%,禽蛋产量4691.9t,同比增长12%,牛奶产量1902.5t,同比增长31.44%。
2主要特点
2.1畜产品价格下滑,饲养量逆市增长受畜禽生产周期行变化及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双重因素的影响,进入2010年,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及其产品价格连续下跌,养殖效益逐步缩小。春节过后,生猪价格不断下滑,从3月12日开始进入了亏损状态。但由于前期市场价高利好,养殖户从中获取了充足的发展资金,规模化生产的比重增大,抗风险能力的得到进一步加强。近两年,一些养殖场(小区)在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及项目的拉动下,养殖规模不断壮大,标准不断提升,新建及改扩建规模场(小区)已经投入生产运营,目前,正处于生产高峰期,因此,在生产上表现出供大于求,出现了在价格低谷期逆市增长的局面。
2.2规模化生产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基础不断巩固近几年,国家、省、市都不断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扶持力度,使我市小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几年来,我市已有14家养殖场在国家标准化项目的支撑下完成了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已有15家养殖场在市级新建及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扶持下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现有养殖专业户3695户,各类养殖大户为1021户,养殖专业小区92个。据调查,2010年,我市将新建及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5个,总建筑面积10万m2,规模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兽医体制改革以后,我市进一步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了市、县(区)、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致使我市已连续多年无疫情发生。进一步加大了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监管力度,完善了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强化了饲料和兽药监管,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畜产品的监测力度。
3生产形势预测
3.1生猪受前期市场的影响,生猪存栏量显著增加,特别是母猪的增加量更为显著,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能繁母猪数占整个生猪存栏量的11%(我市目前为20.8%),远高于正常值9%,并且这些母猪大多数处于青壮年繁殖旺盛期,淘汰难度较大,潜在的生产能力将导致后期的生产中表现出较强的惯性作用,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低价周期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3.2奶牛随着我市奶牛倍增计划的不断深入,我市奶牛存栏将大幅增加,而且近阶段国人对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不断恢复,我国乳制品行业将逐渐好转,奶牛养殖户的效益将不断提升。
篇3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04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03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1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畜牧业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3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们将乘着“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东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畜牧大县”战略进程,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治理污染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淇县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路。
篇4
以此看来西部大开发给建设新牧区活动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西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南与赤峰相接,西与锡林浩特市相连。总面积2296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25万。西乌珠穆沁旗自从开始进行建设新牧区以来不断加大反哺力度,落实各项支牧惠民资金7.34亿元,有力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新牧区活动中西乌珠穆沁旗的新牧区建设活动在稳步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新牧区建设示范嘎查9个。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冬羔育肥出栏、良种牛引进、肉牛育肥等先进生产模式逐步普及,五年累计接冬羔221万只,引进优良品种牛6559万头,牛的良改比重达到97%,累计育肥肉牛2.1万头,畜牧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新建牧区公路636公里,架设牧区供电线路245公里,新建牧区基本水源井831眼、节水灌溉233处,解决3.6万人和6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牧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全旗冷、暖季牲畜饲养量分别压减并控制在100万和18O万只羊单位以内,基本达到了草畜平衡要求。严格落实革畜平衡和草场三牧制度,实施阶段性禁牧草场面积586万亩、草畜平衡草场面积2779万亩,旗财政安排3765万元休牧补贴资金,自行组织实施春季休牧,为草原生态争取到宝贵的休养生息时机,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不断改善。
二、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草场。虽然西乌珠穆沁旗早已开始实施了春季休牧和标准化划区轮牧工程,但是始终没能全面的有效地贯彻于实际的牧区牧民生活当中。更可怕的是自然草场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地被利用,尤其是秋季打草的时候草场损坏是最严重。以前在牧区秋季打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牧区经过承包和租售牧民的草场打破原本在9月秋季打草的规律,既然从7月中旬就开始打草了。在我看来这些人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他们才不会去关心牧区草场的受损与否。所以这般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是对于自然草场的最大伤害。
(2)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后。近几年来西乌珠穆沁旗虽然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和优化了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但牧民本身的棚帐还是太小、质量也太差,完全达不到接优良冬羔-72子的标准。与此同时打草机和提炼喂养资料的机械也是严重欠缺。畜牧经济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之一,但是粗放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基础设备也是导致畜牧经济大大落后于其他企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为此,想要发展畜牧经济就要好好解决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落后问题。
(3)对于畜牧经济的投入不足。在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不收取畜牧经济的税,地方物资力大量减退,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因此地方财政对于畜牧经济的资金投入也相应的减少很多。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的工程,所以地方政府不断地给畜牧经济资金投入是必然的。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开始缺乏资金,无法给畜牧经济投资的话畜牧经济就无法得到循环发展。所以依靠地方财政是错误的想法。
(4)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方面的不足。由于牧区牧户之间居住的距离太远,几千亩草场上就一家牧户,而且大部分牧户家里至今还没有常电,看个电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从媒体得到什么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因此,加大了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的难度。畜牧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以及保护牧民利益诸如此类的一切都急需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西乌珠穆沁旗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设备有限的原因没能真正的完成服务于牧民的任务。
三、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①要鼓励牧民使用唤醒自然草场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放牧方式。自然放牧是指在考虑草木生长的频率和水源供应程度的前提下一年四季都要选择不同草场顺其自然的放牧;②严禁不合理的、随意的打草行为。把秋季规定为打草的季节,严禁在其他季节打草破坏草场的行为。为此,首先,管理土地、草场的相关部门出台严厉的规定,严禁过分打草破坏草地行为。其次,牧民把草场租给他人时可以在合同中添加说明关于打草的要求,比如说四季只有一次秋季才能打草。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是发展畜牧经济的稳定基础。
(2)加强改进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①大力推广各项有利政策,鼓励牧民积极争取各种国家项目。首先,大力宣传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项国家政策,让牧民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到这类政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积极争取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种国家项目,让牧民了解到这类国家项目对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②经过提高牧民收入来完善基础设备建设。牧民自己尽力争取提高本身的收入,可以一边养牲畜放牧一边利用草场建设旅游景点,因为无边无际的辽阔大草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绿色旅游景点。
(3)拉拢外资企业入股投资。可以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来缓解畜牧经济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借助了外资企业的大力投资才提高了发展速度。所以草原上的畜牧经济也可以积极地大力拉拢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脱胎换骨的进入新一代的发展舞台。
(4)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与牧区社会化服务。①通过建设牧区畜牧经济合作社来推广牧区社会化服务。牧区畜牧经济组织合作社是以牧户经营为主,牧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所建设的特殊经济组织。它会给牧民的畜牧经济提供很多方便,对于推广社会化服务也有大量的帮助;②大力集中人力与物力来推广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广是发展畜牧经济的关键纽扣。首先,旗政府与当地牧区相关部门组织人力收集物资来推广科学技术。其次,当地牧民在财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学习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在牧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篇5
1.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畜牧业属于劳动
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2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业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纯收益的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畜牧业的发展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
1.3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畜牧业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中间纽带。对于畜牧产业链上游区的饲草饲料产业而言,它能够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桔梗等农作物可用作动物饲料,降低了农民的饲料投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下游产业而言,畜牧业为许多新型能源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畜牧生产产生的粪便可以制成农家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还可为新型能源沼气等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4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改善膳食结构
人们通过饲养动物,利用畜牧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获得肉、蛋、奶等食用畜产品,还可获取皮、毛、绒等动物性产品。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畜禽产品,满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畜产品中还含有人类所需的主要动物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2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2.1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
畜牧业经济效益状况决定了其发展状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生产投入大、畜产品产出少、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饲养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慢,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有效的获取信息,当市场形势看好、畜牧业效益提高时,农户就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当效益下降时,农户又会减少生产,从而造成畜产品供需的不平衡和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畜牧业生产分散落后,规模小
我国畜牧业生产大多采用小规模、散养式经营,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实行市场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小规模生产,农户在市场信息的获得、决策供给、销售议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不利于保障农户的利益。
2.3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畜禽的优质品种少,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健全的良繁体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转化率低。第三是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场。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专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养殖环节,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第五受加工、检疫、冷冻、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畜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低。2.4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龙头企业的衔接不够紧密畜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畜产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畜产品与从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企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
3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巩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宗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与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1增强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政府应依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高效专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疫病防控预警分析,让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特别要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减小市场盲目性的危害,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培训投入。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支持,安排专项人员指导生产。同时给农户提供有关基础生产技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培训,提升农户的职业技能。坚持优惠性政策支持,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例如购买良种补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补贴、亏损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当政府干预畜产品市场,对畜产品的价格实行保护政策时,会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产品市场形成相对平衡的供需结构,稳定产品价格。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而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经营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吸引伊利、蒙牛、双汇等这样的龙头集团,可有效带动畜牧业的标准化经营,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2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专业化,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饲养者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高的畜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国际生产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接轨。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畜牧业经济活动在价值、供求、竞争三大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加强新技术研发,推广各种先进的技术,重视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畜牧产业的运用,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采取科学有效的良种选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原种场基地,确保良种纯度。改善目前畜禽落后的饲养方式及简陋的条件,利用机械化的工具和适应畜禽生活要求的现代化养殖场来武装畜牧业。不仅在蓄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贮藏等环节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而且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如饲料加工、喂食饮水、粪便清除、疾病防治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加强疫病防控力度,加大动物防疫的科研投入,推进新型高效兽药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等,做好日常监测工作。
4结语
篇6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爆发了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口蹄疫和炭疽等疫病,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也没能例外。这一系列疫病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消极影响,疫情一旦发生,人们立刻拒绝使用相关畜产品,导致畜产品价格暴跌,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2完善畜产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发展绿色畜牧经济的对策
2.1完善食品安全检验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畜禽产品出口质量
我国检验检疫部门应及时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监督检验及检疫的标准和管理制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及职能部门交叉,尤其要加大对畜禽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等食品安全隐患多、环境污染大的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畜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以有效提高畜产品质量,为我国生产绿色畜产品提供条件。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加大监督检查畜产品安全的力度,针对各级检验及检疫部门实施畜产品检查质量认证,促使监督检查机构的权威性得到保障。此外,各级检验及检疫部门要及时配备相关仪器设备,努力提升监督管理能力,改进畜产品检验手段。
2.2加强动物疫病检验工作,使畜禽产品的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畜禽产品包括屠宰、加工以及冷藏、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而屠宰场通常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多选在深夜进行畜禽产品加工,所以各级动物检疫机构不仅要加强检疫监督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力度,还要重点针对屠宰场和加工作坊等进行监督检查,严禁委托他人检查,更不能漏检漏查。同时,动物检疫机构要随机抽查畜禽产品,并定期复检,加强检验检疫畜禽产品流通环节,尤其要加大对出口畜产品的检疫力度。此外,动物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本着对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负责任的精神,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式提高检疫人员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执法力度,督促他们全力搞好检疫监督工作,提高检疫队伍的战斗力,为畜牧经济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2.3加大建设生态养殖场的力度,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绿色畜牧经济
绿色食品的源头是畜禽生产净化,因而我国要加强建设绿色畜牧产品生产体系,提高畜禽生产力,加大建设生态养殖场的力度,形成绿色畜牧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绿色畜牧经济。首先,对畜禽养殖场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以农业部食品生产无公害、零药物使用等准则为依据完成畜禽产品生产,统一落实无公害食品标准化管理制度。其一,建设畜禽饲养绿色基地,全程控制畜禽饲养,实施科学化管理措施;畜禽饲料必须要经过检验,确认符合标准之后才能投入使用,确保畜产品无残留、无污染和无公害,达到国家饲料卫生标准。其二,在中小型饲养场实行休药期生产,具体是指在宰杀畜禽前的一段时间里,所有药物及添加剂等都要停止使用;对于各项环境指标都没有问题的区域实行自然放养,加强监督和控制,鼓励人们规模化生产安全、绿色的畜禽产品。其三,行业的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培训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人员,督促他们掌握先进的绿色畜禽产品生产技术和技能,确保食品生产能够在统一的无公害标准下进行。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查处使用违禁药物的力度,严厉打击违禁药物及高残留畜禽产品生产,尽量降低药品的使用量,促使动物疫情得到严格控制。同时,养殖场要加强卫生管理工作,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尽量降低它们感染病毒和细菌的机会,从而有效切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确保畜禽能够健康成长。饲养动物使用的药物务必是绿色的兽药,要保持没有药物残留和无污染。另外,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将监督管理机制、措施等落到实处,严厉查处并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为畜禽产品的绿色生产提供保障。
3结语
篇7
中国原始共产社会上节已载上期,下节篇幅较长,本期登出下节第一段。第二三段,以后发表。
——编者
大约离现在九千年到一万年,中国历史从蒙昧时期到野蛮时期。过去的民族制以前的社会发展为氏族社会。这时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黄帝、尧、舜、禹以至夏代。据科学家的意见:氏族社会就是新石器时代,就是野蛮时期。这个时期也分下中上三期。怎样断定是不是野蛮下期,就要看有没有陶器和磨制石器。
从一九二一年起,瑞典人安特生(anderson)在中国甘肃、河南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据他考证,最古的新石器,是在甘肃宁定县齐家坪村掘到的。在齐家坪,发现了陶器和磨制石器。陶器上有很好看的梳状的花纹。(注一)磨制石器中有研磨的石镰刀,有类似鹤嘴锄的很尖的骨器。从这些东西中,可以看出是野蛮下期的遗物。
野蛮下期相当于传说中的神农氏和黄帝。“周书”上说:“神农作陶。”“物原”上说:“黄帝作碗碟。”(注二)像碗像碟子的陶器,在齐家坪陶器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古书上都说过:神农氏发明农具,齐家坪所发现的石镰刀等石器,也正与古书上的神农氏传说相当。
从齐家坪的遗物上,从神农氏的名字上,都可以看到这时开始有了农业。
原来在这时期,过去流浪的原始人群成为氏族,各个氏族联合起来成为部落。因为狩猎经济发达,可以多打到飞禽走兽,食物来源扩大了。所以,人类能够相对地住定下来,不比过去那样流动。因为在一个地方住的时期较长,能够从今年住到明年,使人类有机会看到所剩下的采集的植物果实今年倒在屋子外面地上,明年能够发芽、成长。而采集果实的女子,不如以前跑的地方多,采集的东西也比较少,她们就把种子保存起来,就把别的地方的植物移栽过来。这就逐渐发明了农业,从采集经济转化为农业经济。
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就不是一个人做,而是成群结队的做。因为这时的生产工具是石斧头镰刀,虽比起旧石器进步,但总是很钝,不好使用,掘地很浅。一个人实在没法种。我们可以想象到在甘肃河南一带,许多氏族中男男女女,大家拿着石镰刀、石斧头、鹤嘴锄,在一起砍树、锄草、耕种,进行开荒运动。
人类完全靠农业活下去,还在以后。这时人类一面耕种,一面采集。常常用采集来补充生活资料这时又是从狩猎经济转化为畜牧经济的时期。蒙昧时期的人类,虽然会用弓箭猎取野兽,但是很少活捉住。就是活捉的
转贴于
小动物,也因为食物太缺乏,住处流动性太太,还是留不下来。后来发明了网窑,挖了陷井,就能活捉很多动物。食物比较充足的时候,便把它养起来,留着较后再吃。伏牺氏时候,已经开始驯养,到了野蛮下期,人类逐渐住定,驯养便更加发达。但是同时还要打猎。因为要吃肉、要用兽皮、兽毛等,单靠训养的家畜还行。
这时期是农业畜牧经济的开始,正如古书上所说:“时播百谷草木,漓化鸟兽虫鱼。”又说:“掘土而种谷”“拘兽以为畜”。
这时一切生产手段,不论是土地、栏栅、大的渔网、船只以及驯养的动物,都归氏族里成员共有。他们共同住在一个很长的屋子里,东西是放在共同的仓库里。大家在一起吃,有共同的炉灶,死了也葬在共同的坟地。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了他们共同劳动的果实。这时由打猎、采集、畜牧或原始的耕种所得的生产物,只够吃用,没有剩余。
(注一)人类最初用泥涂篮筐煮东西,才发明了陶器。可以想到:最初的陶器是有骨胎的。有骨胎的陶器在中国还没有发现。齐家坪所发现的,已经是进步的陶器了。
篇8
论文关键词:玛曲,原料型畜牧业,原因,模式研究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篇9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50030)
摘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大发展这一目标,需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基础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畜产品的产量,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商品率。?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效益;科技;农户
近年来,畜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供给数量持续增长、畜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市场配置与宏观调节相结合的模式,促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1.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
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农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粮食的生产效率低,种植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退耕还牧,种草养蓄,是很好的发展方式。同时,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2 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业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纯收益的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畜牧业的发展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
1.3 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畜牧业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中间纽带。对于畜牧产业链上游区的饲草饲料产业而言,它能够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桔梗等农作物可用作动物饲料,降低了农民的饲料投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下游产业而言,畜牧业为许多新型能源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畜牧生产产生的粪便可以制成农家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还可为新型能源沼气等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4 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改善膳食结构?
人们通过饲养动物,利用畜牧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获得肉、蛋、奶等食用畜产品,还可获取皮、毛、绒等动物性产品。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畜禽产品,满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畜产品中还含有人类所需的主要动物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2 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2.1 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
畜牧业经济效益状况决定了其发展状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生产投入大、畜产品产出少、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饲养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慢,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有效的获取信息,当市场形势看好、畜牧业效益提高时,农户就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当效益下降时,农户又会减少生产,从而造成畜产品供需的不平衡和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畜牧业生产分散落后,规模小?
我国畜牧业生产大多采用小规模、散养式经营,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实行市场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小规模生产,农户在市场信息的获得、决策供给、销售议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不利于保障农户的利益。?
2.3 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畜禽的优质品种少,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健全的良繁体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转化率低。第三是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场。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专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养殖环节,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第五受加工、检疫、冷冻、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畜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低。?
2.4 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龙头企业的衔接不够紧密?
畜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畜产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畜产品与从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企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
3 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巩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宗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与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1 增强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政府应依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高效专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疫病防控预警分析,让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特别要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减小市场盲目性的危害,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
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培训投入。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支持,安排专项人员指导生产。同时给农户提供有关基础生产技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培训,提升农户的职业技能。?
坚持优惠性政策支持,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例如购买良种补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补贴、亏损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当政府干预畜产品市场,对畜产品的价格实行保护政策时,会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产品市场形成相对平衡的供需结构,稳定产品价格。?
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而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经营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吸引伊利、蒙牛、双汇等这样的龙头集团,可有效带动畜牧业的标准化经营,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2 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专业化,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饲养者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高的畜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国际生产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接轨。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畜牧业经济活动在价值、供求、竞争三大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加强新技术研发,推广各种先进的技术,重视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畜牧产业的运用,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
采取科学有效的良种选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原种场基地,确保良种纯度。?
改善目前畜禽落后的饲养方式及简陋的条件,利用机械化的工具和适应畜禽生活要求的现代化养殖场来武装畜牧业。不仅在蓄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贮藏等环节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而且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如饲料加工、喂食饮水、粪便清除、疾病防治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
篇10
[关键词] 畜牧业 绿色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36-01
畜牧业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同时,不但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也造成了更大的安全压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循环经济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要求,是保护卫生安全的坚实基础,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总要保障,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1 提高畜牧产业经济循环绿色发展模式的作用
1.1 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水生生物逐渐死亡,甚至污染地下水。养殖产生的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也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此外,高浓度污水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1.2 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病源种类增多,大量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疫情;畜禽粪尿对养殖场的畜禽产生危害,给畜牧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养户养殖存在着面散、量少、意识不强的特点, 给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打造生态化的畜牧业设置了障碍。
1.3 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资源短缺的资源,采取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可以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利用畜禽废弃物生产,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可能,也从根本上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
2 发展畜牧业的绿色循环模式及其应用
2.1 种植-饲料-生猪养殖模式。应用生产饲料来进行生猪养殖,最后畜禽粪便和尿液经过发酵处理而直接还田,如:林地套养,利用树林空间,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畜禽粪便直接为树木提供有机肥,促进树木生长,良好的林地环境为畜禽的生长提供了自然空间.该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环节较少,缺点在于受种植业季节性的影响,对土地处理能力有限。
2.2 种植-饲料-生猪养殖-肥料制作-种植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作物种植来生产饲料,将生猪产生的粪便制作之后用于种植业,从而形成循环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把畜粪收集,经过发酵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如:生物有机肥生产模式,生物有机肥以规模化的肉牛场的粪便和作物秸秆为原料,把微生物复合菌剂利用生化工艺和微生物技术, 彻底杀灭病原菌,将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达到除臭,腐熟,脱水,干燥的目的,制成肥效优异的有机肥,其在保持产出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田中的化肥施用量。该模式对土壤改良作用明显,可以降低化肥等的施用量,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最为彻底。
2.3 种植-饲料-生猪养殖-沼气-水产养殖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依托, 以畜牧业生产为中心,建立起复合生态循环系统。“沼气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纽带,沼气发电循环系统,是利用发酵产物和发酵剩余物生产清洁能源,通过集中收集液态物进入沼气池,充分发酵后发电,不产生外排处理的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该模式必须以产业化为导向,结合精品农业建设工程,实现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把握精品农业的内涵,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既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环,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4 饲料-加工-集群-链接模式。强化天然绿色产品大区地位,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由于环境污染、产品污染等对健康的威胁,使得消费者更加偏好绿色产品,绿色特色畜牧产品是以无污染的绿色大草原基地良性发展为根基,绿色畜牧养殖业为畜牧加工企业提供绿色原料,如同时围绕绿色养殖业,重点强化建设绿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在长期内通过规模经济达到有效产量,获得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持久带动作用,在降低生产成本,有效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奠定了经济永续发展的基础。畜牧养殖业的绿色创新产业是中小企业自动连接形成的企业网络,如:在内蒙古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草原大集群产业战略,-畜牧业的乳、肉、绒及皮革加工业,从市场类型看准入门槛低、产品有差异又有替代性、生产者较多,对价格有一定控制力,建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体系,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减少资源浪费,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绿色产业集群的强大生命力,大集群强大驱动力量来自于以龙头带动中小乳品企业的产业集群,以草原牛羊肉加工为重点的肉类产业集群,以利用当地特色产品为首的加工产业集群,这种大畜牧集群不仅节约交易费用,为地方经济的整体增长提供了强大基础,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增长极和扩散极。
畜牧业绿色循环经济是一项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的系统工程等,只有实施畜牧业绿色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提高畜牧业以及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畜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完善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建立信息服务体系, 使更多的生态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达到畜牧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德荣.毕节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J3.养殖与饲料.2008(2):87-90.
[2]沈金生.循环经济技术分析框架探微[J].经济问题. 2008(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