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09:1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品价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品价格管理

篇1

关键词:政府;药品;价格管理

1药品的特殊性

1.1药品的专属性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是专门用于治病救人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什么病,用什么药。针对不同疾病的药品彼此之间不以互相替代,药品也不能当作补品长期食用,药品滥用很可能造成中毒或产生“药源性疾病”。

药品的专属性表现在对症治疗,患什么病用什么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检查、诊断、指导下合理使用。非处方药必须根据病情,患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合理选择药品,按照药品说明书、标签使用。

1.2药品的两重性

药品用的得当,就可以治病;如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危害健康,甚至致命。例如,盐酸吗啡,使用合理是镇痛良药;管理不善,滥用又是成瘾的。

1.3药品用于治病救人

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国家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严格监督管理,并制订和颁布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药品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1.4药品的限时性

药品储存有严格的时限期。过期药,药效改变,不得再用。时限性还表现在抢救病人急需用药时,一旦需要,必须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尤其在解毒、急救、灾情、疫情、战争等紧急情况需要药品时,用药的及时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所以药品生产、经营部门平时就应有适当储备。只能药等病,不能病等药。有时药品虽然需用量少,效期短,宁可到期报废,也要有所储备;有些药品即使无利可图,也必须保证生产供应。

2公民的基本权利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创制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增进共同的幸福。宪法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主要基于三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三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利的要求。

我国药品流通现状混乱,最终导致药品费用虚高,很多病人看不起病,不敢去看病,这些都无疑践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有基本的生存权,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肯定是政府的失职。根据我国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医药属于特殊行业,其进入成本太高,很容易形成垄断性供应者,其竞争的优越性将无法体现,并会出现剥削消费者的潜在可能性,这就要求采取政府行动。虽然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把医药行业市场化,但又必须接受政府某种形式的管制,即价格管理。

3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市场的趋利性使商品的提供者之间倾向于互相保密。同时市场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使个别的商品生产者无法知晓所有的相关信息,必然导致盲目性,政府全面信息的提供和服务显然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管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3.1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

在医药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他们二者所掌握的药品的成本信息不对等,生产厂家比医院占有更多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医院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处于信息劣势的医院不能对处于信息优势的生产厂家的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医院这一方对生产厂家存在戒备心理,会很谨慎做出自己的决策。

3.2医院与患者之间

同理,在医院与患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生病就必须看医生,也必须吃药,而且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必须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患者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属于弱势群体。医院在这个环节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绝大部分药品有医生处方消费的情况下,医院成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从而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利益。

3.3生产厂家与患者

由于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以上两对信息不对称中推导出来,患者对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质量、价格、功效等信息不是很了解,在很多同种功效的药品中,由于处于信息的劣势,往往得不到最好效用。这就需要医院这个桥梁来给患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完整的信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道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医院与患者之间,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想使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信息对称,就需要医院来公开信息,但是医院又与患者以及生产厂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之间不可能自行解决问题,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那么这个外部力量就是政府干预。

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没有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医药流通中的信息也是这样,所以政府应介入解决信息问题,即对药品实行价格管理。

解决医药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其中是因为:一是收集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一般企业不愿进行信息的收集;二是在某种程度上,非政府在收集信息时的力量有局限性。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医药流通,集中招标,价格方面的信息收集,然后,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具有垄断性质,只有利用政府的强制性才能使药品垄断者公开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4从委托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委托、的概念来自法律范畴。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不同利益目标的双方从有意签署合作协议开始就形成了委托关系,我们称拥有私人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人(agent),另外一方为委托人(principal),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核心。

委托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委托关系,如股东与经理、经理与员工、选民与人民代表、原(被)告与律师、甚至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人与人的关系。

笔者认为公民、政府及医院(本文特指公立医院)三者之间存在双重委托关系。

4.1公民与政府之间

如前所述,药品具有特殊属性,政府应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委托政府使用医疗保险基金,为公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在此公民为委托方,而政府为方,政府公民的医疗保障,利用医疗保险基金,为公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政府部门繁多,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而且政府有自己特定的利益,所以作为委托人的公民应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从而实现委托人的利益。

4.2政府与医院之间

在政府与医院之间,政府变为委托人,而医院则为人,政府通过公民的委托,掌握财政资金,而政府通过把一部分财政资金委托给医院,使医院能够正常的运转,从而为公民提供医疗服务。而医院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成为人,由于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有自己的利益,如医院的正常开支、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等等,势必使医院为了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而与政府的目标有所偏离,不可能与政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这个目标相一致。所以,为了防止医院与政府的利益相冲突,政府应该对医院进行监督,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督,从而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基于以上理论,政府有必要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只有政府介入药品流通市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实现公民的利益。同时,政府在干预时一定要强调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透明性。

参考文献

[1]陈文玲.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究竟原因何在[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0.

篇2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 创新 药品流通企业

现阶段我国药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发展良莠不齐,并且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基础设备的支持,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物流手段原始,运营效率低,造成了整个行业运营成本上升,药品流通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创新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产业环境,这些药品流通企业必须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药品流通模式,使其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

一、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模式所具备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改革药品流通企业的政策,对现有药品流通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对于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建立我国已具备以下条件。

1、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医药产业再度腾飞的最大“绊脚石”,如何解决医药价格虚高问题也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针对药品价格虚高,政府已经先后19次对药品进行集中降价,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集中配送、举办非营利医院、制药企业和平价药房等众多办法,但是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与药品流通密切相关,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是解决药品虚高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相关产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第一,药品流通业本质上是物流业,但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使药品流通业不仅具有一般物流的属性,还具备药品行业的特殊属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已初具规模,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模式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现代化物流业而存在的,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可以借鉴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经验。例如,依托成功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药品流通业务。

第二,药品流通业作为药品营销中的一个环节,与众多相关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药品流通业的发展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相关产业的影响。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国家对相关产业的战略调整,我国很多产业的实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与药品流通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交通运输业的提升,为药品流通企业实现快速准时送达的目标提供保障;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实现流通管理信息化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网络环境。

3、国家政策法规对改革的支持

近两年,国家制定的有利于药品流通企业改革的政策有:(1)国家出台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规范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2)国家强制要求药品流通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3)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禁止药品销售地方保护的法规文件;(4)《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5月正式提出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组建大型的药品物流中心,以期与外资物流企业抗衡。

这些政策为药品流通企业改革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有利于规范药品流通领域,淘汰不符合药品经营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打破地区保护主义,促进药品流通的跨地区经营,应对外资对我国药品行业的冲击。

4、良好的融资环境

药品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来源通常分为以下两类。

(1)企业经营过程中积攒的资金。大型的制药企业发展前景良好且利润率高,自身已具备雄厚的改革资本,小型制药企业可以通过组建“企业联盟”的形式,积少成多,从而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革。

(2)药品流通企业向企业外部进行的融资。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药品行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例如筹建大型药品物流中心就获得国家的贴息贷款,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可以向国家申请贷款获得改革所需的资金。再者,随着中国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伺机而动,具有关权威市场估算,境外有大约有600亿美元在中国医疗投资市场外徘徊。此外,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看好药品行业,准备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或联合)进入这一前景诱人的行业。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药品流通企业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可以保障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步骤

构建科学、高效、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必须大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消除一系列体制,为医药流通企业创造合理的生存空间,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合理设计我国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和分步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医疗保险制度三项改革。具体而言,应该先确定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再确定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路径。

1、确定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

为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必须先确定发展方向,目前药品业的规模经济和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贴牌生产也将渐渐进入医药行业,还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运用也必将融入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物流信息化。信息流承载着药品流通中的各种重要信息,是对药品流通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因此信息化是药品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能否提高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而且物流信息处理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联系药品流通业上下游的纽带,药品流通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建立现代物流,实现物流信息化。此外,有迹象表明,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国家计划在药品招标采购中推行网上公开招标模式。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应利用国家规范药品流通领域的契机,加快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实现由传统的人工仓储向自动化物流的转型。通过现代化的自动存储、自动拣选和功能齐全的计算机仓储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差错率和物流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利润率。

(2)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药品市场的不断整合和规范,在淘汰了相当一批效益低下、管理落后、运作原始的药品流通企业后,经过GSP认证达标的系统改造,药品流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将日趋完善,管理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朝着企业集团化、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是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管理效能的提高最终会使药品流通企业经营利润提高,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为此,所有药品流通企业必须不断吸引、培养和提升专业的管理人才,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3)企业规模化发展。我国的药品流通企业必须实行强强联合,进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实现企业发展的规模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维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外资物流企业利用资金和管理优势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

(4)销售合理化。随着政府各项降价措施的实施,在限定出厂和零售价的情况下,药品流通企业的利润必将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利润、合理化药品销售网络,由原来的几级分销变为直接向销售终端供货,如组建连锁药店,也是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将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将可能带来每年大约450亿元的药品销售市场。目前我国农村药品流通尚处于流通业的初级阶段,药品的分销层次繁多,销售网络冗繁,与大中型城市药品流通现状相比,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提高,但这对于拥有完善分销网络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应加快完善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逐步实现向终端市场直接销售的目标,同时抓住农村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契机,扩充业务覆盖范围。

(5)贴牌生产。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接受委托生产药品,这对于药品流通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药品委托生产来发展自有品牌,通过后向一体化有望获取新的赢利点。一些上规模的连锁药店可以仿效沃尔玛、屈臣氏连锁超市等迅速推出自有品牌。对于这一政策的出台,药品流通企业应积极地探寻新的商业模式,寻求与药品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而且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2、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路径

确立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采取必要措施来确保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建立,具体路径如下。

(1)严抓药品的审批。严抓医药企业和药品的审批就是防止药品注册审批中的作假,是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业的低水平重复,为医药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源头。这个过程要以监督为中心,突出对药品研究、生产、销售、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申报新药、仿制药品的科学性、真实性,注重对新药研究原始试验资料和档案的真实、科学、规范性的监管;加强对药品研制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申报新药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如:第一,建立一个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全独立的评审中心,这个评审中心一定要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第二,改革专家委员会的产生办法和药品技术审评模式,实行透明、公开的审批体制;第三,加强对于药品审批部门官员的监督,制定严格的内部审批监督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第四,确保法律实际实施效果,立法以预防为主,打击并重,治理与整顿并举,从源头上遏制药价虚高、从业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2)规范药品定价制度。规范药品定价制度要求政府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制度,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政府必须要严把药品价格初审关,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严格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不留价格水分、压缩价格空间,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虚高价格的产生,增加老百姓对药品的知情权,有效地抑制药品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如:第一,出台药品商品名称管理法规,规范药品名称,对部分常用药品进行统一合理定价;第二,实行最高零售价格限制,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价格控制的倒逼机制,缩小流通环节特别是隐易者的价格空间;第三,跟踪和利用药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成交价,及时校正政府定价;第四,对原创药和仿制药、品牌药和非品牌药,应实施差别对待的定价办法;第五,采取让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兼顾生产企业和分销企业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的比重;第六,建立职能完备的药品价格监督管理机构,实现药品定价部门与新药审批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将价格定价部门、质量成本监控部门与市场准入、运行规程制定与管理机构合并,让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经销单位以及广大群众了解药品价格政策,规范行为,接受监督;第七,完善药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密切关注药品市场价格行情变化;第八,改进药品价格监测方法,扩大监测内容,既监测市场零售价格,又监测流通环节实际成交价格,及时上报药品价格动态;第九,建立和完善药品价格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零售单位和群众提供全面、快捷的价格信息服务;第十,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导下,建立由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专业性消费者协会代表等共同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3)为药品流通提速并加强监督力度。面对我国药品流通的分销层次繁多、销售网络冗繁的现状,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需要做到:第一,引导流通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品牌竞争,培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控制率;第二,规范药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配套改革,建立“药厂―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的药品流通模式,大力减少流通环节,为药品流通降费增效提供条件;第三,以大型药品制造和流通企业为轴心,构建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第四,在药品采购方面,成立区域型(类似云南宣威的模式)专门的药品集中采购组织,接受多家医疗机构的委托,形成较大的药品采购订单,再与药品生产商或批发商谈判,在获得比医疗机构分散采购更低的药品价格的同时,把医疗机构从繁琐的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降低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第五,大力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尽量详细地向公众展示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制定药价等方面的全部过程,增强舆论监督,提高各个流通环节的自律和信用,减少药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

由此可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路径,如表1所示。

三、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系统动力模型

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需要以下四大条件(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关产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政策法规对改革的支持;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动力,以物流信息化、管理现代化、企业规模化发展、销售合理化、贴牌生产为方向,以三大路径具体措施为主体,最终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可以得出建立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的系统动力模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政府;药品;价格管理 

1 药品的特殊性 

1.1 药品的专属性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是专门用于治病救人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什么病,用什么药。针对不同疾病的药品彼此之间不以互相替代,药品也不能当作补品长期食用,药品滥用很可能造成中毒或产生“药源性疾病”。

药品的专属性表现在对症治疗,患什么病用什么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检查、诊断、指导下合理使用。非处方药必须根据病情,患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合理选择药品,按照药品说明书、标签使用。 

1.2 药品的两重性

药品用的得当,就可以治病;如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危害健康,甚至致命。例如,盐酸吗啡,使用合理是镇痛良药;管理不善,滥用又是成瘾的。

1.3 药品用于治病救人

只有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国家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对药品严格监督管理,并制订和颁布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药品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1.4 药品的限时性

药品储存有严格的时限期。过期药,药效改变,不得再用。时限性还表现在抢救病人急需用药时,一旦需要,必须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尤其在解毒、急救、灾情、疫情、战争等紧急情况需要药品时,用药的及时关系到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所以药品生产、经营部门平时就应有适当储备。只能药等病,不能病等药。有时药品虽然需用量少,效期短,宁可到期报废,也要有所储备;有些药品即使无利可图,也必须保证生产供应。

2 公民的基本权利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创制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增进共同的幸福。宪法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主要基于三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互协调的原则;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三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利的要求。

我国药品流通现状混乱,最终导致药品费用虚高,很多病人看不起病,不敢去看病,这些都无疑践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有基本的生存权,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肯定是政府的失职。根据我国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知道,医药属于特殊行业,其进入成本太高,很容易形成垄断性供应者,其竞争的优越性将无法体现,并会出现剥削消费者的潜在可能性,这就要求采取政府行动。虽然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把医药行业市场化,但又必须接受政府某种形式的管制,即价格管理。

3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药品价格管理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市场的趋利性使商品的提供者之间倾向于互相保密。同时市场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使个别的商品生产者无法知晓所有的相关信息,必然导致盲目性,政府全面信息的提供和服务显然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管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3.1 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

在医药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他们二者所掌握的药品的成本信息不对等,生产厂家比医院占有更多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医院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处于信息劣势的医院不能对处于信息优势的生产厂家的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医院这一方对生产厂家存在戒备心理,会很谨慎做出自己的决策。

3.2 医院与患者之间

同理,在医院与患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人们生病就必须看医生,也必须吃药,而且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必须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患者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属于弱势群体。医院在这个环节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绝大部分药品有医生处方消费的情况下,医院成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从而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利益。

3.3 生产厂家与患者

由于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以上两对信息不对称中推导出来,患者对生产厂家生产的药品质量、价格、功效等信息不是很了解,在很多同种功效的药品中,由于处于信息的劣势,往往得不到最好效用。这就需要医院这个桥梁来给患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完整的信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道生产厂家与医院之间,医院与患者之间,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想使生产厂家与患者之间信息对称,就需要医院来公开信息,但是医院又与患者以及生产厂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之间不可能自行解决问题,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那么这个外部力量就是政府干预。

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从而导致没有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医药流通中的信息也是这样,所以政府应介入解决信息问题,即对药品实行价格管理。

解决医药流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必须介入其中是因为:一是收集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一般企业不愿进行信息的收集;二是在某种程度上,非政府在收集信息时的力量有局限性。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医药流通,集中招标,价格方面的信息收集,然后,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具有垄断性质,只有利用政府的强制性才能使药品垄断者公开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篇4

(一)进价与最高零售价之差率虚高

经抽查,某地药品市场批发环节的进销差率大多在20%左右;某大医院自行测报的进销差率大多超过了15%。零售环节的进销差率(含批零差率)因进货渠道等的不同而不同,城区大约有一半的药店从市内一家药业公司进货,批零差率一般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如西药及中成药30%以上、中药材50%以上、避孕药具100%以上。然而,加了这么多的差率,实行最高零售价控制的药品的实际零售价还没有突破上限。

(二)中标价与最高零售价之差率虚高

我们从某医疗机构执行的中标药品价格中随机摘录10个品种就相关价格作比软,仅简单地算术平均,差价率竟然翻倍。

(三)原辅材料成本与完全成本及自销价之差率虚高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是药品成分的核心,其成本一般应占据完全成本乃至药价的大头,可实际上不尽然。我们随机抽查了一家医院今年自制的51种药品,从自报的数据发现大部分药品的原辅材料成本未占完全成本的一半,完全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气费、试剂费、管理费等却占了很大比重。一瓶0.3g×60粒的寿星胶囊,原辅材料1.99元仅占完全成本15.45元的12.9%,占自销价17元的11.7%。

(四)同一药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区执行的零售价高低悬殊。

二、药价虚高的原因

(一)药价管理办法有待完善

出厂价、批发价未列入管理范围;成本与价格的预审、监审、备案制度欠缺,等等。

(二)医药体制和药品采购制度不完善

一是医、药分离进程缓慢。二是药品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竞争不充分。三是定点医院、药店和非定点医院、药店在价格、招投标等管理上没有体现区别。定点医院、药店因多_项基本医保消费收入,也应该多一份责任和义务。四是药品集中招投标采购未形成经常化、制度化或法制化。

(三)监督体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对大处方、密码处方等问题缺乏法纪上的管理;对民营医院、药品经销单位的行为没有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医院、药店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根本不做价格台账,让有关部门不能深入检查;对回扣及牵涉贿赂等性质的惩治首先在司法解释上需要进一

步明确;有关部门职能研究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还不够。另外,监督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还有一些新的课题:同一化学名或主要成分相同的药品,有的有多个商品名称,如“阿奇霉素”就有“多培欣”、“开奇”等近30个商品名,一个厂家一个,一字之差的商品名、化学名不计其数。

三、建议

(一)切实把出厂价列入管理范畴。药品出厂价是源头价,是形成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基础价。可是,现行列入药品政府定价目录的价格管理形式的是最高零售价,也就是说,对出厂价及其生产成本的预审、监审无管理措施,出厂价的合理性、科学性就得不到有效监管。对出厂价的监管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行生产企业定调出厂价报备制度;另一种是经价格主管部门成本审核后确定最高出厂价。

(二)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差价率。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的差价率要从紧安排,若据此计算超过最高零售价,则按最高零售价执行,即实行差价率和最高零售价双重控制。对未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也要实行差价率控制,但应从宽一点安排,或以反暴利的形式管理。

(三)区别控制最高零售价。目前执行最高零售价,不仅大多数药价没有突破上限,而且各地苦乐不均。这一最高零售价不是全国一价就是全省一价,没有体现市场的特殊性和地区差别。一般地讲,地产(本市、本省)药品的零售价应该从低安排,反之则从高安排;大、中、小城市市场因流转费用不同,应该分别按从低到高安排。如此安排和执行,使用地产药品的患者和大城市患者就可享受到较低的零售价带来的利益。

(四)建立竞争充分的药品营销市场

大胆地培育和大规模地建立药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或专业药品市场,培育营销竞争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药品营销网点进大街小巷、进超市、进社区,形成多体制、多层面的竞争格局,从而形成低价竞销局面。

(五)把药品价格招投标纳入法制轨道

一是非营利性医院除自制药物外的药品中的绝大部分(可设置一个比例)必须实行招投标采购;二是各地设立招投标中介机构,为招投标牵线搭桥和提供市场;三是以中标价格为基础实行顺加差率作价制定零售价,政府定价的药品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零售价,市场调节价药品按规定差率作价后允许上浮一定幅度;四是对营利性医院和药品经销单位的零售价实行有条件的干预,即当他们的同种药品的零售价比同一市场其他单位中标药品的零售价高出一定幅度时,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降低价格;五是防止舞弊等行为的措施。

篇5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物价局《关于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的通知》要求,为使价格监管和服务工作更好地结合,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价格行为,减少价格纠纷,化解价格矛盾,维护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的公信力和广大患者的经济利益,现制定《关于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药店)活动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价格服务进医院和药品经营企业,促进价格法律法规以及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贯彻落实,指导医院(药店)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及时处理医药价格投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水平。

二、具体内容

(一)建立与医药行业的联系沟通制度,深入医院(药店)了解价格政策执行情况

1.指导医院、药品经营单位正确执行医疗服务、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加强内部管理。

2.指导医院、药品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包括落实医院、药品经营单位配备专(兼)职价格管理人员,制定医药收费责任制和收费人员挂牌亮证制度。

3.宣传价格法律、法规以及医疗服务、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加强医院、药品经营单位价格管理人员以及收费人员的价格政策培训教育。

4.通过不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讨论会,统一价格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医药行业在执行价格管理政策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医药行业对改进和完善医疗服务、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指导医院(药店)落实医疗服务、药品价格明码标价制度

1.指导并督促医院将主要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服务内容、服务价格,以及主要药品的名称、规格、价格等在显著的位置予以公示。在联系点的医院全面推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计算机管理,设立电子触摸屏和计算机查询系统,供群众查询医院所有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药品价格。

2.推广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度。指导医院制定统一的住院病人费用明细清单格式,每日填写病人的费用情况,向病人或家属提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建立门诊病人门诊费用清单制度。

3.建立价格公示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药店)了解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落实情况,完善价格公示工作,对发生价格变动的医疗服务或药品价格,及时变更。

(三)指导医院(药店)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

1.推进价格诚信医院(药店)建设,指导帮助医疗机构贯彻落实政府定价、指导价及招标药品的价格政策,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价格管理制度,倡导价格诚信,促进医药行业自觉规范价格行为。

2.协助医院、药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医疗收费价格管理制度》、《医院收费一日清单制度》、《医院(药店)药品价格管理制度》、《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医院(药店)内部价格监督制度》和《物价员(价格工作联络员)工作制度》等价格管理制度,促进医药行业规范管理,自觉加强价格诚信建设,不断提升医药行业形象。

3.指导医药行业制定并公布价格诚信服务承诺,通过消费者评价等方式开展价格诚信医院(药店)评选活动和明码标价示范医院(药店)工作。

(四)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信息平台,拓宽价格服务渠道

1.通过网络、宣传资料等形式,公布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及巢湖市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供群众寻医问药作参考。在“巢湖市物价网”建立医药价格咨询窗口,开通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咨询与举报投诉渠道,通过咨询服务落实价格政策。

2.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店)价格政策提醒制度,在收费标准或药品价格(品种较多时)变动时,及时召开价格提醒会,提醒其自觉执行价格政策法规,规范价格行为,严格守法经营。

3.市内药品经营企业应该定期在所销售常用药品中,遴选销售量前20位的药品或新、特药,注明通用名、功效、规格剂型、生产厂家以及批发、零售价格,报市物价局备案确认后,在“巢湖市物价网”予以公布。

4.市物价部门将综合运用成本监审、价格监测、认证评估、政策咨询等价格公共服务职能,对单病种限价的执行情况开展成本调查。加强医院和药品经营企业物价员指导和培训,通过定期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医药行业价格政策执行中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提供全方位的价格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三、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市物价局成立“价格服务进医院(药店)”工作小组,组长由副局长汤建生担任,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综合业务科,并确定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市骨科医院以及市区内的中辰大药房有限公司、市医药公司、康复大药房有限公司、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为首批价格工作联系单位,各单位应确定一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电脑操作基础的人员担任物价联络员,填写《物价联络员登记表》(附件),于8月底前邮寄或送至市物价局综合业务科,便于加强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

篇6

【关键词】医药价格改革;进展;挑战;广东省

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医药卫生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自2015年6月1日起,将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即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使药品价格回归到合理范围[1]。而医疗服务市场大约占全国规模的13%,药品市场占全国规模的10%左右的广东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自试点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广东省在创新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进医药价格管理方式、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及推进医药价格监管立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1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历程回顾

1.1简政放权,逐步构建和完善价格管理组织机构

为把医药价格改革抓实、抓出成效,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广东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2009年7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医药价格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库,作为有效监督医药价格评审和科学制定医药价格的重要平台,该评审委员会在推动建立新型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完善阳光定价机制以及提高医药价格管理科学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广东省成立医药价格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国家和地方医药价格政策、组织医药价格相关调查研究、引导医药行业价格自律、探索科学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为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医药价格政策,建立和完善医药市场价格竞争秩序提供重要参考。2013年9月,广东省成立药品交易中心,作为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该中心全面创新药品交易模式,实行阳光操作,“量价挂钩、带量采购”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价惠民,实现了药品采购“阳光、便捷、降本、共赢”。

1.2创新实践,在全国率先推行药价“三控”管理制度

2010年8月,广东省出台《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采取控制最高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价率的“三控”管理,来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群众用药负担[3]。截至2013年6月,该项改革举措在压缩不合理加价空间、降低高价药品价格和规范药品价格等方面效果明显。不仅促进了低价药生产、使用以及医药企业“底价包销”销售模式转变,还促进了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价格较低的品种,减少了采购和使用价格较高的品种,表现在以高价位药品使用为主的省级大型综合性医院或肿瘤医院,药品收入明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疗机构用药结构。

1.3提质扩面,在全省不断推进平价医疗服务工作

2012年12月,广东省出台《关于开展平价医疗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推广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在全省范围内不断推进平价医疗服务,为群众提供价廉、安全、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达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4]。自2013年1月起,惠州市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到定点门诊的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内,包括中药熏药治疗、贴敷疗法、拔罐疗法等27个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佛山市打破户籍界限,提供特色平价医疗服务,为全市常住人口育龄妇女提供免费婚检、免费产检、免费孕前检查服务等;湛江市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户等“困难群体”实行服务价格优惠20%、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和实行专家轮诊制度,以丰富医疗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及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平价医疗服务工作。

1.4先行先试,在县级公立医院逐步建立起科学合

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运行新机制2013年5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和改革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运行新机制[5]。这次改革,广东省优先选择在县级公立医院进行试点,先后对313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价格做出了调整[6]。一方面,适时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如门诊诊查费提高33%、住院诊查费提高67%、手术费提高30%;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类项目价格,鼓励适宜技术的使用,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7],如化验费降低5%、磁共振扫描检查费降低15%。对于试点医院收入中因改革而减少的部分,广东省采取以下措施,即80%部分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给予补偿,10%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剩下的10%由医院自行消化解决。

1.5法治探索,推进价格监管立法进程

2013年8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医药价格监管条例(草案)》,通过探索明确医药价格管理形式及范围、医药价格监管权限、医药价格定价原则,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创新价格监管手段,加强医药价格的管理[8]。除此之外,广东省还立足医药价格管理实际,通过制定《广东省医疗器械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批暂行办法》等,来逐步规范全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医疗器械市场价格行为和流通秩序。这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和多层次的医药价格管理规范体系,从不同环节进一步规范了医药价格的形成过程,推动建立更公开、透明、合理的医药定价新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医药价格监管立法进程。

2取得的成效

2.1药品价格水平总体回落,逐步趋于合理水平

通过对2010—2014年期间,广东省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采购数据测算发现:在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抗肿瘤、抗微生物五大类药品中,销售额排名前50位的药品中,约有63%的药品价格下降,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物价格下降幅度最大,接近80%,表明广东省绝大多数用量较大的药品价格明显下降[9]。由此看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尤其是药品价格“三控”管理制度,使得用量较大的药品中绝大数药品价格下降,从而促进广东省近年来的药品总体价格趋于合理水平。

2.2惠民政策成效明显,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疾病经济负担

在广东省医药价格改革措施中,尤其是平价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充分地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和患者的就医习惯,通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平价惠民。截止2013年5月,惠州市开展平价药包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04个,使用平价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包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有50个,累计为患者减负44.11万元;佛山市参与到惠民平价分娩的人数达到8855人,优惠减免金额达860万元。此外,自实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之后,患者的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均得到了一定控制,显著低于同期县级医院平均水平。截至2014年10月,广东省59个县(市)124家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试点县级医院门急诊及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5%左右,门急诊人次数最高增长41.70%[10]。试点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含中药饮片)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41.0%下降到2014年的37.8%,政策落地效果明显。

2.3医药价格改革,优化了医院用药结构

通过对2010-2014年期间,广东省进行医药价格试点改革的16家医院的药品使用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医院药品价格较低的品种使用量增加,单价40元以下的药品销售额所占比例由40.9%增至55.5%,增幅为35.7%;医院药品价格较高的品种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单价200元以上的药品销售额所占比例由22.4%下降至10.9%,降幅为51.13%。由此可见,医药价格改革促进医院优先采购和使用价格较低的品种,同时减少采购和使用价格较高的品种,使医院用药结构得以优化。

3面临的主要挑战

3.1各试点地区进展不平衡,影响改革总体的效果

从试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地区进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改革推进快慢不一,改革顶层设计与操作层面难以有机衔接。虽然广东省是经济大省,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均有所差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此外,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然而,以地方为主推进改革,甚至依靠医院自主选择改革方式,很难避免地方利益、机构利益甚至个人偏好冲击改革的目标。另一方面,改革任务进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医保基金仍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医保控费作用不明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滞后,对医疗机构的激励约束效果有限;试点医院体制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人事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招标采购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除此之外,科学补偿机制缺失、政府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些因素均构成了改革的阻力,影响改革的效果。

3.2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医

药价格改革的整体推进医药价格改革推进多年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导致了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在价格形成和调整中得不到充分体现[11]。一方面,服务价格偏低使价格不能反映成本,导致过度医疗,影响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补偿机制缺位,医生的价值不能够通过医疗服务的提供得到应有的补偿,导致以药补医的现象。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虽然在减少医用材料过度使用、减少重复分解收费以及乱收费等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医疗技术劳务价值的体现、特殊及高价值医用材料的控制、诊疗人均费用控制等方面仍显乏力。此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价格改革的整体推进。

3.3医药价格监管力量不足,跨部门协调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在改革过程中,个别医药企业、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存在观望态度和侥幸心理,对改革执行不彻底。在药品招标、品种供应、配送遴选、质量监管、市场监管、违规处罚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等监管项目,以政府现有监管力量无法对各个监管项目逐一展开评审,监管成本高,监管周期长,监管难度大。另外,由于目前跨部门的监管体系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特别是信息收集和沟通渠道不畅通,为改革进展带来困难。同时,医药价格监管对象和监管任务的复杂性也对价格主管部门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提出了挑战。

4推进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的政策建议

4.1各相关部门协同共进,形成合力,推进改革向纵深化发展

医药价格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协调,形成合力。医药价格改革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以及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适时修正政策,统筹推进改革。但由于目前各部门工作思路、利益诉求不同,步调难以统一,导致政策冲突,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政策的叠加效应,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沟通,以保障改革政策顺利实施,防止不同政策相互抵消,从而减弱改革的效果。此外,应加强省级政府对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实现卫生行政、医疗保险管理、药品监督和价格管理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效联动,使医药价格政策与医疗保险政策、药品招标政策高度衔接,促进各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医药价格政策实施与医药价格监管过程中充分沟通、有效合作。

4.2坚持目标导向,增强改革动力,实现由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

医药价格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改革措施都难以达成目标,需要全面推进[12]。价格体制是医药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和医疗器械价格等方面,实质上关系到医院补偿机制与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甚至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医疗保险体制与政府规制体制,因此,医药价格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及时地由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在综合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寻求突破。重点在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式改革,分步骤地推进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市场化提供,逐步放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管理[13]。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快实施按病种、按人头付费的复合型付费方式,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契机,提升医保费用管理水平。政府要以医保药品支付基准价为基础,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医保支付标准体系,要在综合考虑医保基金负担、药品成本、患者负担等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对医保支付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4.3创新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互联网+医药监管”模式的特色优势

篇7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定点零售药店(下称定点药店)基本医疗保险配售药服务管理,有效防范违规或非法配购药品行为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权益,特下发本通知:

一、加强定点药店配售药品次数和单次费用的管理

1、定点药店应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到合理配售药品,原则上每天只能向同一名参保人员提供一次药品配售服务。如参保人员当天确需再次配购药品的,定点药店应认真审核并将参保人员配购药品情况作详细记录,以备医保管理部门核查,参保人员当天配购药品最多不得超过两次。

2、参保人员在定点药店单次配购药品费用原则上非处方药最多不得超过60元,处方药不超过120元,如处方药确需超过120元的,定点药店应认真审核并将参保人员配购药品情况作详细记录,以备医保管理部门核查。

3、医保管理部门将定期对定点药店向参保人员配售药品记录情况进行核查,经核查后如发现定点药店存在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规定行为,特别是明知冒用他人或使用本人医保卡配购药品骗取医保基金但仍给予配售药品的,医保管理部门将视情节轻重按规定进行处理,严重的将中止医保结算关系或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二、加强定点药店配售药品价格的管理

1、定点药店应严格执行药品价格管理规定,不得高于物价部门规定的最高零售价。鼓励定点药店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及时、合理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患者。

2、医保定点药店必须加强售药管理,在药品选择和价格管理上,同一家药店同一商品名和规格的药品,医保刷卡的价格不得高于现金价格。

3、医保定点药店药品价格资料要立案归档,以备物价部门监督检查。

4、医保定点药店向参保人员出售药品的发票必须如实填写品名、规格、价格、数量,增强药品价格的透明度。

篇8

关键词:药品价格 成本虚高 加成政策 治理

2009年新医改开启以来,新医改设计的政府投入目标超额完成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6年来总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4万亿元,单单2014年政府投入超过1万亿元。但是预期效果性指标并未达成,看病贵问题有增无减,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不降反升。《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为186元,其中药费92.4元,住院人均医疗费为7027元,药费2939.7元。

药品费用是医疗价格大板块,药品价格改革一直是医改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844号),但是,改革效果远不及预期。2013年,门诊人次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49.7%,人均住院费用占比41.8%。医改之前的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2314亿元;药品制造业总资产约6000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约4700亿元。医改之后的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3.2万亿元,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约5501亿元;医药制造业总资产约1.85万亿元;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3万亿元。药品价格高,催生了药品产业的“繁荣”,也催高了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又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5]904号)指出,“除品和第一类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药品价格主要由政府定价转向主要由市场定价之际,总结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形成中的问题,剖析其原因,理顺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一、价格及药品价格形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单个厂商看,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值=c+v+m,在市场竞争社会里,c+v会转化为成本价格(k),m会转化为利润(p),于是,商品价值=k+p,竞争中形成的利润必将转化为平均利润,这样,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商品的市场价格则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包括药品)由政府定价,基本方法是,在核算企业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价15%,形成出厂价,再加15%形成批发价,最后加15%形成零售价。这里不需要考量供求关系、企业经营策略等因素。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药品价格费用的定价上采用的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规定医院在进价基础上有±15%的调控空间。在这种类型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规定下及政府对医院存在一个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等共同作用下,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且有效的运转,只能通过提高药品销售以及降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自身经营经费不足,最终形成医疗行业中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倒置的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机制。而此时的药品价格事实上不仅承载了药品本身价格,还包含了补偿医疗服务费用过低的重担。

现今的药价形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发改委及其领导下的各省物价管理部门根据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审批,核定药品价格。制度规定药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医保类药品和非医保类药品,非医保类药品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而医保类药品又划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15%的调控,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另二类是以招投标、挂网采购为主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由于医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药品市场中种类繁多、中西类别药物混杂,加之药品流通渠道过长,药品成本构成过于复杂,只是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真正掌握药品的真实成本,最终定价出现不合理现象。并且目前的药品市场上出现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现象。缘于我国“以药养医”的制度性设计以及医药市场中的双重关系的存在,并且药品市场上最终的消费者是患者,因此药品在进入医院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实质上是能否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在进价±15%的调控幅度既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导致进价越高的药品销售量越好。

二、现阶段我国药品价格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药品出厂定价审核批准不规范。各级药品价格审批部门受专业知识限制,且药品种类繁多,关于药品实际生产成本的透明度极低,唯一存在的区分点就是出厂价格,而药品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虚报药物的组成组分,抬高药材价格,虚增成本,导致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制定的价格偏高。

2.药品集中招标增加药品价格额外成本。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本意为要降低不合理的药品价格。但事实却使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增添了一个环节,比如招标中介机构依靠出售招标文件、乱收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场租费等方式,这必然会促使药品成本大幅度提升,于是企业将这部分成本费用“转嫁”到药价中,使药品在招标前就已经“价格上涨”,从中可得知,药品价格在招标采购中就产生了新的价格虚高,促使医疗机构中标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远高于批发价格数倍乃至数十倍。

3.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格。政府为应对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况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而药品生产企业为有效应对和规避一些法规,就通过改变剂型、规格、包装或添加无关紧要成分,在原有的价格基础上提高价格水平,价格往往是同类品种老药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由于新药审批制度尚不够完善,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赢取高额利润,纷纷开始仿制药品,最终导致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加重消费者负担。

4.医药市场竞争机制扭曲。我国药品制造企业有几千家,药品批发商有上万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产企业会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推销药品,药品批发商竞相向医疗机构以高额回扣、折扣为主要推销手段推销药品,药品市场的竞争因此演化为价格折扣的激战。为了促销药品,促销人员深入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直接联系,以回扣作为诱惑,鼓励医生使用和推销自身企业的产品。医护人员的回扣无疑会加入药品价格之中,导致消费者手里的药品价格始终无法下降。

5.药品加成政策倒逼药品趋高定价。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对医院投入过少,政府补助金占综合医院总收入不到10%,甚至打白条。为弥补医院财政补助的不足,政府实行了药品加成政策,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差价收入(15%),以补偿医院在运行经营上的资金不足,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于医院而言,加成的比例尽管相同,但不同价格加成后医院赢利额不同,进价越高,医院赢利越多。进高价药成了医院自然选择。药价高也给处方医生提供了利润空间,激发了医生开大处方。当高价药行销医院时,厂商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选择虚高定价。在药价虚高面前,厂商、医院、医生形成了利益集团。为了巩固集团利益,厂商又采取差别供货办法,医院销售的药品零售药店不供货,以致政府种种降低药价的努力都无功而返。

三、理顺药品价格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短期降低药价不是目标,这只是暂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手段,不是治本良方。国家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设立一个对政府直接负责的药品价格监管部门,并赋予其行使一定法律法规的权利,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药品价格虚高的现状起着约束的力量。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尽快制定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力量来实现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包括制定完善的专门性的药品价格定价法规,作用于我国各类药品的定价原则、作价方法、监督机制及处罚条例等方面,借此约束我国医药企业在各环节上的定价行为,以有效防止厂家的投机取巧行为,避免市场的混乱,有效抑制药品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又可增加消费者对药品的知情权、信任感以及对药品价格的正确认知。

2.适度扩大政府对处方药品的定价范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约有16000种,除列入医保目录的实行政府定价外,其他都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政府定价的才2400种左右,占市场流通份额的60%,然而其中属于处方药的才1600多种(约占15%),大量的处方药游离于政府定价管理范围之外,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这种由市场调节定价的药品替代性又十分强,造成一种药品多个名称、若干个价格的现象。应适度扩大政府定价的覆盖面,将所有处方药列入政府定价范围内。通过政府定价的严格管制控制药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3.严格药品成本审核。严把药品初审关,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使各级价格部门既要对药企生产企业负责,又要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严格药品成本审核,合理制定出厂价格,压缩价格空间,从根源上控制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产生。

4.实现“医药分家”破除以药养医。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力量有限,医院诊疗费用过低,允许医院通过销售药品获取差价增加收入,实质上是靠药品的高额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并且补偿运行经营成本。“以药养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驱动,医生开大处方、医院卖高价药品等。打破这种以药养医的机制,第一步是中央财政必须扩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型县、区、乡二级医疗机构的投入。第二步是公立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医疗劳务收费标准,改变医院收入结构。第三步是积极推动医院药房托管或社会化经营,实现药品同城同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EB/OL].[2010]195号

[2]邓少东,吴柱国.新经济形势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6):29-31

[3]孙玉刚,胡万宁,付小平.医疗机构临床过度用药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83-84

篇9

关键词:药价虚高 药品流通 药品定价

中图分类号:E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6—02

引言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价格高低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保障。因此,药品价格的高低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的话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且不断攀升,居民药品开支急剧增长,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药价虚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断增长的药品价格,给普通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恶化了我国药品可及性状况。我国正在建立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到目前为止,覆盖面仍然很窄,大多数人就医吃药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得自掏腰包,医疗负担很重。

卫生部在2009年进行了第四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48.9%: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在住院患者中,主动提出提前出院的比例为43.3%,其中六成以上是因为支付不起相关费用而提前出院的;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更是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西部地区的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药价高,看不起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药品价格问题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抑制药价,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我国药价虚高的原因分析

1.药品的需求弹性小。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需求弹性小,属于缺乏弹性商品,因为药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大,其消费具有刚性。药品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有其特殊性,对它的消费不是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患者对药品的消费量没有选择,不受价格影响,无论价格高低都得使用固定数量的药品达到治疗目的,决不会因为价格高就少用或不用,价格低就多用。当某种药品的市场占有率上升时,企业通常是不会降低价格的,因为决定需求量的并不完全是患者,而且患者也左右不了价格,消费者是被动消费。所以当市场需求量增加时,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反而会通过涨价来使药品销售中的各环节获取更高的利润,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

2.药企数量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很多,据统计,全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5000家,药用辅料、中药饮片、医用氧等生产企业1960家。现有药品生产企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多。1998年以前几乎每天都有1家企业诞生。一般普通药品有好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生产十分常见。低水平重复生产,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名牌的建设。国内药企每年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2%,国产西药97.4%是仿制。药企虽然很多,但大部分没有高端产品,通常是在包装、名称、成分上做文章,而且要把这些所谓新药研制开发的费用、设备更新费用、临床验证和广告费用统统计算在内。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所有的费用。

3.流通环节出现的问题,有调查认为:药品生产的完全成本占其零售价的54%,我国药品价格可以认为是适宜的,但流通环节占了太多利润。药品的流通原来是由国家医药公司统购统销,改为企业自销后,企业多数发给经销人员推销,经销人员不择手段以给回扣、佣金等方式来竞争,并愈演愈烈。据调查,一些新药在医院出售的价格中,药品本身的成本只占40%左右,而另外的60%,主要用于推销人员的费用、中间商利润、医院的合理利润、医生开处方的提成、投标费用、招标费用、各种环节的公关费用等。

4.政府价格管理的缺陷。制药企业虚列成本的现象严重。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制药企业在物价及卫生部门决定药品出厂价格的过程中,利用药品生产成本构成的模糊性瞒天过海,一方面无中生有地将各种费用摊入生产成本,比如,不构成生产成本的销售费用和广告费作;另一方面又费尽心思地提高已经存在的生产成本,比如提高比较昂贵的用料在药剂构成中的比重。然后,在成本加成定价方式下,这些虚列的成本都成为药品虚高定价的基础。药价管制部门要解决企业虚列成本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与制药企业相比,它们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且缺乏审查药品成本的有效手段。制药是一个原料成分构成复杂且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过程,其间所发生的真实成本只有制药企业最为了解,相关部门难以确切掌握各类药品的真实费用。

二、解决药价虚高的途径

1.提高药品需求的弹性,降低药品价格。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生产廉价的疗效相同可替代药品,这样消费者的选择多了,药品的弹性系数自然会下降。其次,要改变药品的销售渠道,即必须实行医药分离,消费者购买药品的途径应从医院转变成各大零售商,这样一方面可以彻底解决医院在医药市场上的完全垄断地位,同时也可以解决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的被迫接受高价药品,药品的需求弹性因此会相应地提高。最后,要鼓励非专利药的生产,发达国家对药品生产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新药审批上,鼓励和保护新药的研发、鼓励非专利药的竞争,放松了对部分非专利药品生产的限制,目的是为鼓励用非专利药代替部分专利药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负担。

2.有效管理药品生产领域。整合药品生产领域是要引导药品流通企业向有序竞争方向发展。打击违法行为,打破行业垄断,对于不合格的药品一律销毁,不合格的企业一律关闭;促使重点药品流通企业以资产、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鼓励创新,实行连锁零售模式、物流配送模式等,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首先,关闭资质低的药企,取缔违法者,针对药品生产企业存在“散、乱、小、多、差”等局面,必须关闭一些资质不够的药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其次,应发展医药园区,促进集群化,建设发展生物医药园区。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研究开发服务、融资担保服务等,为药品的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成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园、西安生物技术园、浦东张江药谷等都是集群化成功的例子。

3.强力整顿药品流通领域。

(1)促进药品流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一般说来,产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团化是产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手段和标志。在药品流通领域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一般都存在着一个或几个规模非常大的从事药品流通的企业集团。可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纵向合并和横向联合。运用收购、兼并、参股和控股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实现强强联合,逐步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控制力和辐射力的大企业集团甚至是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实现药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效益,摆脱小企业对市场的干扰,降低药品的流通费用,促使药价回落。从国外经验来看,流通企业一般通过联合重组来防止过度竞争,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压低药价。法国是一个例子。有资料显示,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药价一直居高不下,而今,与一些药价放开的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和德国相对比,法国药价水平是偏低的,平均比德国和英国低15%。这得益于法国政府在“二战”后大力提倡的医药产业联合重组战略。

(2)融入物流技术,减少中间层次,实现高效率。现代物流是对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通过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监督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药品流通实施第三方物流托管,即把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各项物流业务工作,全部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为管理。自己则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以达到节约时间、成本,加快物流和资金的运转速度,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努力探索这一模式,这可能会给医药事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4.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和监督。

(1)加强药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第一,应在政府监管部门领导下,建立由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专业性消费者协会代表等共同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第二,应发挥价格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药品价格行业自律,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机构应当把产、供、销的所有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加强对药品价格总水平的监督,并及时公布药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第三,制定严格的药品广告规则,防止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第四,应建立药品定价审计制度,建立职能完备的药品价格监督管理机构,实现与新药审批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建议将药品价格管理部门、质量成本监控部门与负责新药审批、市场准入、运行规程制定的管理机构,联合成立药品定价的审计机构,对药品进行审计,建立完善的药品定价监督管理体制。

(2)改革药品定价体制。改革药品定价体制要改进政府定价方式,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和地区协调制度,可以聘请与生产企业无利益关系的药品方面的专业人士,辅助价格主管部门核实药品的真实成本,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使药品价格随着其技术的成熟完善进行不断的调整。对于国家高度垄断限制生产和流通的特殊药品,必须参照国际惯例,实行严格控制;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形成充分竞争,且市场需求量大的新药特药价格也应进行适当控制。要提高药品政府定价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透明度,对于市场供过于求、竞争充分的普通药品价格,原则上全部放开,实行市场定价;对于市场定价的药品,价格主管部门也要对其进行监管,防止其随意定价,造成药品价格过快增长。物价管理部门应主要通过选择和管好若干种代表品价格,来影响和调控整个医保药品价格走势,做到抓住重点、放开一般、管少管精。对于药价放开后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物价管理部门要进行监管和打击。对于虚报成本、变相提价的药品生产企业给予严厉的惩罚。

三、结论

药品价格虚高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从药品的特殊性入手,从药品的生产、流通和管理几个方面寻求药价虚高的原因。药品需求弹性小,药企数量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流通环节费用过高、流通层次过多,流通秩序混乱,价格管理缺陷等是构成影响药品价格不良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是现在我国药品市场应切实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有加剧的趋势,但这已经引起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密切关注,为控制药价虚高,大家群策群力,积极献言。政府监管部门也是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并且还积极地借鉴国外管理药品价格的经验。药品价格虚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积极整治。我国药价终会趋向正常。

篇10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外资主导的专利药和原研药,也就是药价相对较高的两种药,占到三甲医院药品份额的65%。高州医院进行改革之后,目前它的药品里95.5%的药都是国产仿制药,只有4.5%是进口专利药。而医院在连续七年采取药品阳光化采购后,总共节省了1.3亿元。当然,在“高州模式”中还牵扯到了监管的问题。在高州医院,专家组会负责定期到医院去检查,看是否出现乱用药、乱收费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高州模式”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更优化的专家组,对医院目前存在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用药等问题做出一个系统、严肃的监督。那么在必要的时候,还可透过互联网,请全民监督。这个好的模式一旦成型,我相信我们的大部分医院都会像高州医院那样,把药品价格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制定详尽、严格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而后由医院执行。

第二个问题,服务要上去。怎么做?很多人说,患者少了,医生多了,服务自然就上去了。这个说法没错,我对此有两个建议。第一,针对非医保的高收入人群,为他们在医院里建立一个特殊通道,为他们提供额外的、高收费的服务,这部分额外赚到的钱医院可以用来补贴大众医疗。第二,鼓励内地的医生向香港医生学习,香港的专科医生可以去私人医院兼职,也可以开设私人诊所。这样又可以把一部分不愿意排队,并愿意花钱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的人从大医院分流出去。

透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把高收入人群从普通公立医院的就诊队伍里分流出去。而且医生拿出本职工作以外30%的精力继续提供医疗服务,医院也可以再聘用更多的医生弥补其他人赚外快时的空缺,这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全社会的医疗供给。那么在公立医院中,就会因为就诊人数下降、医生人数上升,出现服务质量上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