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3 23: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文章在肯定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前提下,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问题,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立场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的产生根源。
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贻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本书,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和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问题,他们在面临新科技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二者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对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片面地夸大。除此之外,还有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很多不同派别和观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根源
1. 科学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科学异化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进入应用过程,它就永远无法实现其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利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进入应用过程,情况就很不相同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即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既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同实践要素结合起来,就直接延伸了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1]贝尔纳撰文说:“我们对于彻底毁灭的威胁,绝不能漠然视之”,“以裂变以及而今又以氢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威胁着全人类。”[2]托夫勒指出:“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公害也在不断增加。”[3]一言蔽之,科学技术到底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它。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界,一刃对着人类自己。正是科学技术利用的这种双重效应,为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6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10.
[2] [英]M.戈德史密斯,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第248页,科学出版社,1985,6.
篇2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auty economy" as a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different concerns of the people,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beauty economy"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everywhere north and south has become the survival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an irresistible trends in the survival of the face of this state, "beauty economy" has also brought to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unprecedented.
关键词:美女经济 生存 科技
Key words:Beauty Economy; survival; Technology
作者简介:陈永花(1983―) 女,甘肃平凉崆峒区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刘淑君(1982―) 女,甘肃天水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28-02
一、“美女经济”及其特征
“美女经济”是指与制造美女、维持女性美貌有关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女性保健品和化妆品的生产、销售及消费,女性美体、塑身、整形美容等营业场馆的开办和消费以及有关如何成为美女之类的专业指导书籍的出版与销售。
美女经济是以女性的身体和容貌为卖点刺激消费、进行市场交换、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产业。美女经济是一种眼球经济、娱乐注意力经济,其本质是以女性为商品,以男性为消费主体的经济。把美女作为商品买卖和服务的工具,自古有之。但形成产业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大众传媒、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开始,美女经济的雏形日益显现、逐渐升温,主要表现为:各类杂志纷纷以美女作为封面来吸引读者,各类消费品的广告也大多选择美女做主角。部分女性也利用自身的原始资本作为炒作自己、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从“美女作家”、“宝贝作家”到“木子美现象”,“身体写作”愈演愈烈。
作为美女经济的主体产业之一,美容业日益红火,已成为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据国家工商联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美容院154万家,年产值1 6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8%,推动相关化妆品行业消费1 6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美女经济的另一支柱产业―――模特产业年产值高达50亿元人民币。通过选美比赛,还可以将模特送入娱乐圈,赚取更大利润。据统计,举办选美大赛的收入一般为800万至1 000万元人民币,利润约为1%-15%。美女经济的触角越伸越长,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二、反思现代科学技术下的“美女经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网络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之后,“美女经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在市场经济面前,知识有价,美丽亦有价。容否认,美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有它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只要用社会公平和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分析,却不难看出它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产物,是用女性的原始资本为男人服务的经济。
因此, 我们不能不对“美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人的反思。美女之“美’于商家是资源,于美女是资本,但美貌绝不是通行证。有业内人士分析道,美女经济的核心是消费美女,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和商业目的。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美女经济”繁荣的契机,然而随之出现的种种社会弊端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
1.美女济误导了人们对美的认识
美应该是心灵美和形象美的统一,而美女经济却片面地以满足男性的性心理和性生理需求为基本宗旨,把容貌和形体符号作为“美”的唯一指标,它通过对美女的异化和对“丑女”的歧视,宣传“只有漂亮才会有自信”、“美是女人获得幸福的资本”的价值导向,营造女性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美貌、男性肆无忌惮地“消费美女”的社会氛围,以达到商家从中赚钱获利的目的。
对美的欣赏抑或偏爱本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当女性迫于有形无形的压力,只能按一定的模式来美化自己的时候,当男性的成功就能够代表一切,而女性不美只能被视为缺憾的时候,“美女经济”的存在事实上昭示了美女们对美的正确认识,误导了美的内涵。
2.美女经济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土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女经济是以牺牲女性的人格尊严、制造等级分化为代价的。卢梭指出:“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我把它叫做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美女经济的要害正是把人们不能选择的天生容貌变成了衡量社会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尺,把第一种不平等变成了第二种不平等。男人和美丽的女人一起,形成了对所谓“丑女”的“阶级”压迫。形象就是生产力,美丽就有好“薪情”。即容颜与女人收益的挂钩。
美女经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不单单是它对于经济又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还在于它提醒我们重新考虑美貌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所产生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它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正义的观念,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3.美女经济促使女性被商品化
“用年轻美貌来衡量女性的价值是夫权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志”,1传统社会的女性因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她们只能通过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为自己谋求一小片生存空间。而男权社会赋予男性的至高地位使男性在重视女性生育功能的同时,更倾向于突出女性的美丽纤弱以满足并显示自己的强悍与威严。今日对女性容貌的过度关注与消费,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男权观念的延续。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铁姑娘”曾被认为是美丽的女人开始,这种貌似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事实与传统文化中借助裹小脚以摧残女人的男权思想是同一种逻辑,即以男性的设计为准、在漠视女人自身存在与意愿的基础上形塑女人。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前进目标。但是,美女经济却反其道而行之,千方百计强化男性中心的社会机制。拥有女人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成了衡量男人社会等级的标识物,女性成为折射男性身份地位的一个符码,作用与名牌商品什么差别。美女经济极力挖掘女性的观赏价值,将女性商品化。女性被动地改造自己的身体去迎合男性的需要,这对广大女性是极不公平的。
三、“美女经济”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不能容忍贬低女性人格、伤害女性身心的“美女经济”无限制地发展。所以,社会应在正视“美女经济”上加大调整力度:
1.社会大众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丽不是单一的,美丽的标准也应该多元化。全社会应鼓励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一方面,要改变以男性审美标准为主的大众审美标准,消除审美客体的女性化,使两性都能自由、平等地成为审美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提倡形象美和心灵美相结合、心灵美重于形象美。
2.政府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目前,我国的美丽产业尚缺乏国家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没有系统的管理办法,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统一标准,由此出现了“规矩真空”。鉴于此,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美丽产业加以引导和规范,并制定国家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对身体和精神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要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给予赔偿;对不正当经营、造成消费者身体和精神伤害的商家,要依据法规予以惩罚。
3.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命运的主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女性”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所以,广大女性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用创造性的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主体意识,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抛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克服自卑、胆怯、软弱,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各项事务。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身体和容貌上,更不能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和婚姻上。女性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当时代的强者。比如,因出任申奥形象大使而赢得满堂喝彩的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杨澜,以部分换股,部分现金方式拥有了新浪百分之十六的股份,不动声色的成为新浪第一股东,在这个成功的神话中,最经典的就是她身上散发着的智慧和青春的迷人风采。
参考文献:
[1] 刘成付《美女经济的哲学观照》 哲学研究 2005年1月第1卷第1期
[2] 辛《美女经济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学术交流 2005年3月第3期
[3] 刘苏《反观美女经济》 社会导报―经典视野评论 2003年第10期
[4] 邓志伟《社会学新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7年版
[5] 林爱冰《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篇3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4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当前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是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种制造手段和制造方式不断的提高和变化,使得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电子技术手段形成了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体系。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模式逐步的转向为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模式,成为当前智能化技术手段和自动控制措施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机械制造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充实与完善是当前机电一体化出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采用当前先进的能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电子设计与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流程,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各种先进技术的大力吸尽和总结,结合我国相应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方式和工艺。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 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篇6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化学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简称MET)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效益,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可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力地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效益。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多媒体电化教学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
2.有利于掌握重难点知识
化学教学涉及现实生活中很难再现的情景或微观世界的图景较多,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应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缩短教师的板书和理论讲解时间,加快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化学教学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引入到最后布置作业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只是忙于点击鼠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思维禁锢于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模式,师生间缺乏情感交互,整个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化。
2.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层次不高
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未充分整合
在现代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处从属地位。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但课件演示不能代替粉笔板书,动画模拟更不能替代动手实验,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三、如何实现二者有效整合
1.培训教师
按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针对部分教师教龄长、学习多媒体难度大等情况,分批次进行培训,使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2.创新教育方法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育应用的理论研究,用新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检验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经验、新成果。
3.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集中组织优秀教学力量,对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优秀教学资源,形成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等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学科 探究性学习 整合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81-01
在整个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主体,其教学目的在于为知识的接收主体提供吸收知识的环境与方法。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探究性学学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充分彰显,在完成既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更能够引导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载体,以既有教学知识为依托进行深入探究与认知,这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无疑是充分吻合的。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激发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分析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且丰富的知识的累积,知识的积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学科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强化课堂教学阶段的信息量,扩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为学生知识的累积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有着较大容量、较小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的优势的电教媒体,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及无法实现的事情,从而能够起到促进教学教学效果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也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累积过程。不仅如此,在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对多媒体的灵活使用,在与既有知识相联系的过程当中实现对新知识进行讲解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学习“植物生命的起源”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两株或多株有花的绿色植物(例如向日葵与西红柿植株),学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同学们知道小猫咪是怎么出生的吗?小狗又是怎么出生的吗?通过对既有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向日葵与西红柿植株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出示西红柿及向日葵的种子,验证种子即为这两种植株的起源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对植物生命的起源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激发探索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多媒体技术在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知并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知识。就好比在教授“放大镜下昆虫世界”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放大镜下的昆虫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呈现在多媒体屏幕当中,以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相关知识,这充分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全方位的知识认知在圆满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丰富。
2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演示科学探究流程分析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把捕鱼的成果给人不如传授给人如何捕鱼的方法。对于教学而言,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学工作者最关键的目的与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性的体现。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能够确保学习效率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同样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科学探究流程以一种直观且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听、看等多种方式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小学科学学科与中学化学学科的衔接角度上来说,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小学科学学科学习阶段掌握一些较为基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这也正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例如,在教授“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在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流程进行演示的过程当中,基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予以实现:第一步,教师出示小苏打与白醋样本,应当学生总结这两类样本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是对整个实验结果的预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实现详细列明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与现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观察方式;第三步,展开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型实验,通过看、听、摸等多种方式观察实验仪器内的变化情况,以小组形式对变化情况进行归纳并交流处理;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由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气体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3 结束语
很明显,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其应用构建了一种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快捷性使得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主动性与急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明显提升,这对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整合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增良.巧用生活材料凸显生命课堂——小学科学学习材料的有效制作[J].小学科学:教师.2012.(01).38-38.
[2] 李愉均.浅议网络环境下引领小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探索. [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07).49-50.
[3] 钟媚.高凌飚.西方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06).47-51.
篇9
【关键词】激活;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融合,现代化的教学过程的优势更加凸显,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已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选用多媒体实时造势来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明朗化,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中激情四射地投入学习之中去,同时,多媒体将知识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形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主动求知、思考。这正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用现代化多媒体创设情境,大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天性,兴趣和好奇是他们围观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导火索,只有学生自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积累知识与发展智能。初中学生对初步接触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等数学概念只能是朦朦胧胧,还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设课堂愉快学习的情境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多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让学生有追求知识的欲望,愿学、乐学。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创设情境,可有效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浮想联翩,主动探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自己。
如学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时,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列出一些相应的问题:
1.1你知道方程x+y=4有多少个解吗?让学生完成下表来理解问题。
1.2将上述数表中得出的解分别描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点,看看它们是否在一次函数y=4-x的图像上。可以通过数学作图工具来解决一次函数的图像问题,学生就可以清楚的检验二元一次方程x+y=4有的解是否在一次函数y=4-x的图像上。通过多媒体辅助y=4-x的图像自动生成为: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动静结合、 作图工具的应用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相关问题。同时再次解决下列“逆向”问题:
1.3在一次函数y=4-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其坐标(x1,y1)能成为方程x+y=4的解吗?
1.4以方程x+y=4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构成的直线与一次函数y=4-x的图像完全一致吗?
这些简单的质疑可以通过多媒体作图工具一览无余,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尽情享受这操作、讨论、推理等等愉悦过程,让课堂真正被激活,学习环境最大程度的被优化。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声、像等丰富的资源尽显眼底,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甚至有时还能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匠心独运的娱乐形式的学习之中,让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2.用现代化多媒体形象的展现知识,有效地促使学生思维形成
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有效地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为了使得课堂教学有针对性,传统的教学则是教师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两个关键问题上花苦口婆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这样,学生仍然“不解风情”,“灌输式”让很容易精神涣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不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话,动静相依,声色并存,倘若辅助运用恰如其分,完全能够将数学问题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来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知识难点就简单地分解,学生就很容易抓住知识的难点,突破知识的难点,从而打造出现代化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对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建模时,可以提出现在问题:
2.1通过前面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明确,二元一次方程y-kx=b可以改写成y=kx+b(k≠0)的一次函数的形式。那么:
2.2然后通过作图工具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
通过观察上述所作的图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出y=4-x和y=2x-2的交点坐标是(2,2)。然后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再进一步让学生细心分析这个方程组的解与这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坐标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奥秘。
通过多媒体工具和演算,动静结合,让学生感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像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新方法,可以通过作出其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找出其一次函数的直线交点坐标就可以达到目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眼睛一亮,其实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建模过程就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数学转换”过程,虽然学生用言语表达的不清不楚,而多媒体却将这个过程非常清晰的呈现出来,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思维,在电子白板上完整的呈现出来,足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形成。
3.用现代化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快速地增加课堂密度
现代化的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的知识容量快速膨胀,一方面是多“微课”能容纳大量的信息,对知识点的点拨简明扼要,分析解决问题可以课下“回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初学生的注意力不会持续为一节课,而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没有强烈的刺激,学生极易疲惫不堪,精力不集中,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倘若这时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图、文、声、像来刺激学生,引起学生围观,就能有效地催发学生思维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去投入学习。
如,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课堂练习可以选择5~6个小题,通过小组竞赛来完成。然而,很多学生就仅仅“一道题就好”的态度而不愿意多加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总是自己“减负”,怎么能够练出数学解题的技巧呢?倘若这时展示这样的一个课堂练习,则会让课堂“蓬荜生辉”:
【典例】张翔由A地步行前往B地,到B地的距离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为S张=10-2t;同时刘涛从B地骑自行车来A地,其函数关系为:S刘=5t(在电子白板上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二人的进程)。然后解决问题:
第一,请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第二,让小组汇报两个函数的图像交点的实际意义。
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把“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惟妙惟肖的推到学生眼前,加上小组汇报,所以,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空前高涨,再次将课堂推向。
总之,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辅助,然而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要真正发挥“辅助”的潜力,唯有恰如其分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完美结合点,适时“微课”,就会真正激活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永.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活数学课堂[J].《发现:教育版》,2016(3)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课程 整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已进入了教育领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益。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特色,为学生营造了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数学的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等动画,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的过程,再让学生尝试剪拼,然后再以动画剪拼……生动形象的活动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两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与什么有关?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再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米的概念。1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的课桌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米的长度是怎样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课桌、凳子图,(课件演示)一般的小学生有1米加40厘米高,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学生的身高米是15米?在5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100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25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让学生直观感知从1米、10米有多长,加深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