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范文

时间:2023-04-09 12:0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标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标准化

篇1

我公司是一家集木制玩具工艺品设计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外向型私营企业,,公司资产万元、员工近名,各种机器设备余台(套)。公司生产的木制玩具工艺品品种繁多,有大系列多个品种。产品制作精美,集知识性、趣味性、装饰性于一体;畅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好评。

公司一直坚持“”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已成为了企业的迫切需求。2005年初,经领导决策,企业决定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管理同质量管理一样,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认为,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产品质量是企业基础工作的综合反映,在产品生产、实现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操作行为和作业流程,从而控制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的产生;一旦发现质量缺陷,也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纠正措施。只有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提供质量可靠、满意的产品,从而提升品牌的美誉度,无形中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

2、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学习、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使企业产品满足国际市场要求,从而满足外方按惯例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

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原则,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作出如下努力: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体系

我公司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2005年3月初,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亲自领导的标准化领导小组,同时,逐步形成了厂级、部门、班组××*标准化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展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采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原则,标准的形成切实做到“三标定稿“,使标准更具有操作性。

2、加强陪工作,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只有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按标准去规范行为,保证标准化工作持之以恒的动态优化和完善。近年来,我公司共参加标准化相关培训期人,企业内组织标准宣贯培训期,通过培训增加了全体员工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3、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小组根据企业情况制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行计划》并根据该计划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只有通过实施标准,才能使标准发挥潜在的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将标准的实施纳入基层管理工作的考评工作中,有效地促进了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从

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完善:

1、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

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要不断完善修订标准体系,适时地对标准进行审查、修订,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2、做好标准化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指

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做到有效地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通过将标准化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提高标准编写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标准相关知识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

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标准化兼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标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重点抓标准的实施。标准的关键在于贯彻和实施。这就要求企业的各级

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因此,必须强化管理机智,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使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法制化。

篇2

【关键词】 标准化;现状;对策与措施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作用

1.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格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不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还是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联系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约束彼此,才能使整个生产过程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避免仅是依领导指令行事,而不是依章行事,也可以防止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

3.企业标准化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没有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以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而它们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企业通过贯彻标准还能揭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4.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零部件合理归纳和简化、控制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如果对产品品种规格合理简化,就能为企业高效率利用工装设备和专业化生产创造条件,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现状

1.管理层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一提起标准化工作,管理层就认为有制度就行了。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只有在企业起草产品标准时,才做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还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标准化观念影响,认为企业标准化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一些计划,达到某种标准就算完成了任务,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

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平时的工作只限于开开会,查查资料,不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善,有些企业没有专职的标准化从业人员,就根本谈不上去学习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导致从业人员水平有限,标准化实施起来有难度。在制定标准时就会走弯路,花费的时间长,修改的次数多。

3.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企业管理层一心想通过产品销售、产品开发、生产进度提高摆脱企业的金融危机的困境,忽视了利用标准化工作来促进产品和销售,改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

4.有的企业制定标准要求过低,按常规来说,企业制定自己的产品标准时,一般应不得低于同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健全组织结构。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与发展要求,有机地组织、协调,使之有序,有效地正常运转,使企业全体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使标准化综合效应充分发挥。成立有管理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小组,提出和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有效的标准管理制度,并设立专职兼结合的高素质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标准化的全面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调动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标准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补充标准化相关知识,特别是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状况,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同时要有较强自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善于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

篇3

长久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制定,或强制、或推荐企业执行,管理痕迹严重。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之下标准工作必须转型,如何增强企业的参与感,是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界对于标准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统一国内的物流概念、规范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但是国内目前对于标准化认识上的误区依然存在,对于物流标准化的呼声仍然是沿着原来的框架提出的。如果不对原来的标准化工作做一个反思,原有的痼疾——即标准重复交叉、使用率低,特别是那些推荐性标准——依然会存在。

3 月27 日, 在《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送审稿)审查会上,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定一介绍了《规划》的编制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的改革精神,以“用”为核心来规划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解决问题,达到效果。这也是今后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思路。近日,在接受《物流》杂志采访时,戴定一详细介绍了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这些思路。

现状不容乐观

据戴定一介绍,1988 年颁布的《标准化法》只规定了我国的四种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前三种都是由政府管理的,尽管其中有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之分,但实质上都是属于管理性质的,表现为政府制定标准,要求企业来执行的模式。计划经济的特征比较明显。

戴定一表示:“应该说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是比较落后的,长久以来,政府把标准作为管理工具,自上而下地制定、贯彻,以实现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这样的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涉及到政府该管的领域,标准不明确、不清晰、落实不彻底。实际上很多标准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市场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均衡实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工作部李红梅主任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在标准化领域,原有的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政府制定的标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导致大量推荐型标准往往难以落实。”就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而言,“拥有合适的标准”和“合理地实施标准”是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有环境下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物流标准化的推广与实施艰难异常。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4 版物流标准手册》中,统计在册的各类物流标准数量多达794 项,可谓成果累累。但事实上,很多标准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使用率过低,适合企业与“合适的”标准不多。其次,推广与实施物流标准的过程异常艰难。其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动力:很多情况下,实施相应标准后,相关企业在短期内不但难以见到成效,反而会额外增加成本。

以托盘标准化为例,目前大部分使用托盘的企业都是自行购置,托盘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要更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就必须重新购置或租赁新的托盘。除此之外,由于配套的仓库、货架、叉车甚至流水线等可能都与托盘相互关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新所有相关配套设施,成本巨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这样做,也难以承受。

戴定一表示:“事实上,标准应该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管理和协同。过去我们认为标准都是用来管理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多的标准应该起协同作用。而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希望标准自上而下制定和推行,并全国统一强制推行。其实这些在发达国家很少看到。”

标准工作必须转型

以往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制定,或强制、或推荐企业执行,管理痕迹很重。甚至标准也有了行政“级别”,追求标准的级别成为标准工作的重要目标,导致许多标准项目的申报实际上是以能够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作为目标的,“高级别”的参与热情远高于“低级别”的标准。现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政府管理职能要转型,标准工作也必须转型了。

戴定一表示:“标准不应该成为目标,而应该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应当学会利用标准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已经有了新的思路,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

政府应当转变的是过去那种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应该着力在基础性领域以及监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例如在物流领域,政府的标准工作应聚焦在市场规则的公平、公共利益(安全、节能、环保、诚信等)的保护以及行政监管的规范化等方面。

戴定一认为,这些领域的现状正是民众极其不满的,却又是市场无法解决的,政府的标准应回归这些领域。当然这些标准原则上应该是强制性标准,或者与强制性标准(或法律法规)直接关联的技术标准。政府应尽量少制定推荐性标准,以往的实践表明,政府制定推荐性标准多半是浪费公众资源,或不当地干预市场。

李红梅表示:“以前所有的标准都是政府类标准,将来应该有更多的联盟标准、社团标准、机构标准等等,政府应该着力管好那些基础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今后推荐性标准应当更多交给市场来制定。”

此外,协同类的标准在市场上因当事人不同、商业利益的多元化,会呈现局部性,也会出现多个类似标准并存、竞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是促进了技术进步,优胜劣汰,这便是市场经济下协同类标准的发展模式,也正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亟待转型升级的部分。

戴定一表示:“当前市场上的协同标准是客观存在着的,它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仍处于《标准化法》之外而已。今后政府应当承认标准的协同功能,并将协同类标准还给市场。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标准工作的放任自流,相反地,政府应该管理的标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戴定一预言,今后会有大量的标准创新诞生于市场。

企业如何定位?

过去的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顽疾之一就是企业的参与感不强,且没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所以,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企业大多数处于被动地位,且由于多数标准制定跟市场脱节,企业很难在执行过程中受益。

如何增强企业的参与感,是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和组织在制定标准之前,要充分调查企业对于标准的实际需求,并加以推广一些企业使用较好的已有标准。

据李红梅介绍,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工作部正在积极走访调研物流企业,收集企业需求,通过标准化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戴定一强调:“企业标准化是产业基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我们不应该追求标准的数量,而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

那么,企业自身应该如何定位呢?

戴定一表示:“企业标准化方面,企业应该把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把产品质量、服务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实际上这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核心基础之一。通过近期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正在积极解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很多时候还不清晰如何使用标准化工具,往往寄希望于政府。不过也有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案例。”

戴定一提到了在广东顺德的调研案例。顺德家具物流相对集中,现在相关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在局部形成一些家具物流的相关标准,使大家能够协同一致,共同遵守,处理好彼此之间、上下游之间的纠纷和摩擦,增加透明度,使合作和竞争更加规范。

链 接:

2014 年,我国颁布了物流八项国标并于同年7 月开始实施:

1.《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 19680-2013)适用于物流企业的界定、分类与评估,也适用于物流企业的规范与管理,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 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和评判的重要依据;

2.《仓储绩效指标体系》(GB/T 30331-2013)适用于仓储经营活动的绩效评价;

3《. 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GB/T 30332-2013)适用于仓储活动中使用的普通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期货交易中的可流转仓单等;

4《. 物流服务合同准则(》GB/T 30333-2013)适用于企业编写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方案设计和规划等主要的物流服务的合同文件;

5.《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GB/T 30334-2013)与《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1334-2008)、《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GB/T 30337-2013)两项国家标准形成物流园区的系列标准,适用于对物流园区的服务与管理;

6.《药品物流服务规范》(GB/T 30335-2013)适用于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药品物流服务,药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药品物流服务亦可参照执行;

篇4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 精益管理 降本增效

一、标准化建设与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一)标准化建设与精益管理

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精益生产的教父”大野耐一认为精益管理就是美国的IE+丰田的企业文化,而美国的IE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是企业标准化的重要工具。四届新乡奖得主弗里・莱克教授认为工作的标准化是持续改进与授权员工的基础,他认为“你必须把流程标准化,继而使其稳定,然后才能谈持续改进”。今井正明在其探讨持续改进的知名著作《持续改进――日本竞争成功之钥匙》指出,任何流程除非标准化,否则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改进。精益管理关注企业各方面业务流程中的浪费,进行价值流分析,查找浪费点、改善点,进行精益改善活动。标准化则规定了企业业务开展各个环节和要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精益管理所取得成果也需要标准化来固化,因此,标准化建设是精益管理的基础。

(二)标准化建设与降本增效

一方面,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按照计划阶段所制定的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对于出现的偏离标准的差错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实际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或劳动耗费,被限制在规定标准范围之内,以保证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进行效能建设,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固化工作流程和节点,要求员工按照标准开展工作,正确的做事,从而取得理想效果。企业降本增效是标准化建设的当然结果。

二、标准化建设步骤

结合当前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标准化建设可分为提炼标准、制定标准、演练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等五个阶段。

(一)提炼标准

标准来源于企业工作和管理实践,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业务的总结,它蕴含于企业每项业务、每个岗位、每天的工作当中。首先,梳理文件。对企业现行制度、体系文件、科技创新成果、经验、好的做法等,进行全面梳理。其次,优化流程。采取价值流分析、BPR等方法分析梳理活动流程,明确流程节点,优化活动流程,提炼文件管理标准。第三,识别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方法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进行识别,提炼技术标准。

(二)制定标准

制定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标准制定科学与否关系着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成败。首先,全员参与。标准化是集体活动,需要系统全员的参与,特别需要中高层领导阶层的介入,从而提高标准制定的权威性、科学性、有效性。此阶段,可引入专业咨询公司辅助,但切不可主次颠倒。其次,成果转化。企业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中的经验、做法以及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等,需要进一步转化,并纳入相对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当中。同时,对照《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查看有无漏项,确保标准体系文件全覆盖。第三,评审标准。标准制定之后,要由企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等进行评审,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三)演练标准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子阶段:首先,制定演练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演练标准作业指导书》,印发实施。其次,编制演练计划。下发《关于提报标准演练计划的通知》,明确演练时间、演练频次、演练类型等等,下属单位、部门填报演练计划,提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常见的演练类型包括实战演练、岗位练兵、培训、知识竞赛、操作技能竞赛、演讲比赛等。第三,实施标准演练。根据《标准演练计划》,制定《演练方案》,组织实施标准演练活动。演练结束,填写《演练记录表》《演练总结报告》,组织参演人员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并组织按照计划中规定的责任和时限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四)执行标准

1.牵引机制建设。首先,明示企业标准化的宗旨和方向,要满足各相关方的要求,并与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其次,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化方针,策划和确立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可测量评价的、具有持续适用性的一项或多项目标指标。第三,围绕企业标准化方针和目标,制定企业标准化中长期规划,并根据标准化工作规划,制定标准化工作年度计划。

2.动力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一般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宣贯培训,强化标准化队伍建设,提高标准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标准演练活动,通过抢答知识竞赛、岗位练兵、实战演练等标准演练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用结合。

3.约束机制建设。一是加强标准监督,开展部门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等日常监督检查,结合内部审核和监督审核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确保标准得到正确执行。二是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业绩考核,提高标准化工作所占分值权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五)完善标准

为确保标准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需要定期完善标准,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演练完善。通过标准演练,结合实际工作寻找标准未覆盖点,按照提炼、制定标准的方法,对标准进行再补充再完善;二是文件评审。定期组织文件评审,开展文件纠错改进活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按照 PDCA管理模式,对标准进行适时评审,对不适用的标准进行更新,实现标准的持续改进;三是内部审核。由标准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四是外部审核。可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全面开展外部审核工作,确保标准化的落地实施。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既有发展机遇,也有挑战。作为烟草企业,要主动适应、把握新常态,大力开展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科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议;标准化

0 概述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用计算机在企业各部门早已普及,用计算机输出的图样越来越多,数控加工流水线也越来越多。但通常在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在一个企业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信息是不一致的,即信息孤岛。例如,相同的器件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或同一设计部门不同的设计人员所绘制的工程图中所描述的器件代号和名称都有可能不相同。这就会使采购部门及生产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取的信息不一致,从而导致生产部门重复加工、采购部门重复采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信息冗余。这给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进一步深化企业产品数据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资源共享,降低制造成本?作为标准化人员要参与到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系统(PDM)项目建设和实施整个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将管理标准贯彻到PDM系统的工作流程中,使企业产品设计工作得到有效的资源和进度控制;另一方面,在设计源头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减少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冗余数据,从而减少企业器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1 标准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目标一:建立设计数据库

通过建立PDM系统,建立健全统一的设计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中,对外购件(包括标准件)进行统一的标注.设计人员在设计图样时不要也不能手工输入,而应直接从数据库中读取外购件(包括标准件)的标识数据填入明细表中,这样就不会造成由于多次重复操作,而出现相同器件的不同标识了。

目标二:建立设计模板

通过建立PDM系统建立标准的设计模板。要求在设计人员开始设计工作之前,要先从与PDM系统集成的制图设计环境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图幅大小及比例,这样选取的图样就已经是标准的设计环境。在此环境中,系统已经规定了各种线形、线宽及字高、字的高宽比及字体。对于平时的Word文件、Excel文件按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鉴定要求设置好规定格式,在PDM系统中建立标准的文件模板,供设计人员根据不同要求选取。

目标三:创建符合标准的规范化工作流程

按照各级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在PDM系统中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人员设计的图样及技术文件,或者是更改文件必须通过启动流程并经过各级签署才能到输出结点进行输出,避免因设计人员自由输出造成的生产状态混乱,从而造成生产上的经济损失。

目标四:编制操作规范

通过建立PDM系统建立完善的级操作规范,编制各级操作人员的操作手册。对于新手(或新员工)可通过学习操作手册,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对PDM系统的操作。并可以减少因错误操作而产生的不规范设计文件。

2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内容

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标准化工作基本分为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为数据整理工作;另一方面为设计工作的标准化。以下简述这两方面工作内容:

2.1 数据整理工作

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定制前,标准化组应对原有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统计。将其中所有的标准件、外购件进行分类汇总。

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按国家标准对标准件进行分类。分为:标准材料、弹簧、键、销、轴承、紧固件等。其中,紧固件又分为:挡圈、垫图、螺钉、螺母、螺栓。在这些小类中按国家标准号分类(如图1)。

在汇总统计标准件后,标准化组人员应对错误的、冗余的信息进行删除。另一方面,在建立数据库时,标准化组人员应确定标准件优选等级。图(2、3、4)为三个标准件的属性卡片,其中优选等级为“禁用”的为老标准,就不能使用;优选等级为“受限”的为新标准,但不推荐使用;优选等级为“优选”的为新标准,就可以使用。

标准化组应对外购件数据库的建立特别重视。因为外购件的种类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周期和采购成本。应根据企业外购器件的特点对外购器件进行初步分类、整理,再按国家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形成外购器件分类文件《外购件分类表》。

在完成了这一步工作后,标准化组人员将整理出来的Excel文件《外购器件汇总表》及《外购器件分类表》编制成评审文件,对此进行评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外购器件的品种;将外购件质量不稳定的取消;将同一类型的器件进行归类合并,减少器件的型号;同时,进一步确认器件的代号、名称。在《外购器件汇总表》、《外购器件分类表》通过了设计评审后,标准化组人员将整理完成的外购器件通过Excel文件一次性导入SmarTeam数据库中。

外购器件的属性卡片如图5。对于原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外购器件,设计人员如果需要选用,则必须启动新物料申请流程,由设计人员填写正确的型号及名称,经过各级审核后,此项外购件会自动填加进PDM结构树数据库。

2.2 设计工作的标准化

为了规范新产品设计工作,根据现有的工作状况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机械部标准,标准化人员应制定标准的工作管理流程。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通过工作管理流程中各级工作结点审查,各级工作结点的审查人员对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质量负责。这样一方面完善了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签审过程,另一方面明确了解各级签审人员的工作时间及工作质量。工作流程如图6,在流程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分别人员、任务及超时报警。

2.3 操作手册的编制

2.4 文件模板的设计

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之前,标准化人系统中建立了多种技术文件、通用文件及各种公文的模板。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要求的格式、国家军用标准要求的格式等等。特别要提出的是,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结束了用手工填写《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通知单》的历史,所有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通知单》都由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填写并通过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流程进行更改评审和更改审查,提高了工作效益。

另一方面,标准化人员可对PDM系统中所有产品的编号方法进行定制。使产品在领取型号时,在选取、输入相应的特性后系统自动生成产品型号,保证产品型号的唯一性。另外,标准化人员可对产品的所有图样及技术文件的描述进行定制,统一系统对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属性卡片的内容描述。

篇6

关键词:企业进化管理;标准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内部若干个单项标准和标准化活动的有机组合。每个单项都具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并在标准化体系中发挥特定的效应,该效应称作个体效应。众多个体效应在工作运行中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了系统效应。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体系的时候,既要注意个体效应,也应当注重整体效应,使个体效应服从于整体效应。此外,标准化体系建成后,还要及时优化,对标准化体系的信息进行反馈控制,将标准体系内部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调整等。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是更新加快,标准化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并被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所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企业进化管理中的标准化体系应用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1.标准化体系的概述

1.1标准化体系的定义及特征

标准化体系,就是企业内的各种管理标准进行有机整合的整体,具有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及阶段性等特性,同时各标准间的联系包括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及功能联系。

1.2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

企业标准体系按照功能划分,分成个体效应及整体效应。个体效应就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特定效应,而整体效应则是指若干个个体效应在实践中产生系统总效应。在使用系统效应原理时,必须使个体效应服从整体效应。

1.3标准体系的信息反馈控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标准体系运行环境,是日常工作运行中外部客观存在的综合,包括生产、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等,是推动企业标准体系运行的动力之一。

(2)企业标准体系的信息反馈。一切系统控制都需要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是反馈的基础,而反馈是信息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信息反馈一般分成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对信息有放大作用,使信息在循环输出或输入后,对系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导致系统偏离运行中心。负反馈则相反,会抑制系统偏离运行中心,使系统趋于稳定。

1.4标准体系的组成

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工作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是主体。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

图1: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1.5标准体系的构建

具体构建步骤如下:

(1)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构建。由于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是由标准体系表表现出来的,标准体系表的制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结构一般分为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前者是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后者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标准进行合理分析安排后的结构。

(2)企业技术标准的构建。技术标准涉及到企业日常中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是标准化体系的主体。可以分成多层,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覆盖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第二层是技术研制标准,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的技术标准,包括产品设计、采购、加工等环节。

(3)企业管理标准的构建。管理标准是技术标准实施的保证,也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是管理基础标准,是企业各类管理的统一标准,也是各部门制定具体管理方针的依据。第二层是部门管理标准,考核标准及全单位管理标准,其中全单位管理标准包括经营、设计及质量标准等。

1.6标准体系运行模式

企业标准化体系运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企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物质资源等转化为输出形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佳秩序,使企业标准化过程成为增值转化。此外,以标准化体系运作模式为基础,对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盒分析。以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运行模式如图2:

图2:企业标准体系运行模式

2.标准化体系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产品从研发到成品生产共经历:产品策划、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服务提供、生产设备的检测机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生产流程为:投标、合同签订、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实际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都具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发挥自身的效应。每个环节的效应运用信息反馈控制原理,进行整合,便成为整体效应。具体如下:

(1)投标流程。此流程共分为接到邀标、下达任务、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编制报告、审核投标,当接到中标通知后,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进行投标分析。

(2)合同流程。投点目标选定后,就要进行合同签订,签订时要进行合同审定、合同修改、再审定及合同签订。

(3)原料采购流程。产品设设计好之后,就要对相应的材料进行采购,采购时提出详细的材料订单、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前选派员工进行材料的市场调查、对将要采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及核审、最后签订采购合同,将合格材料入库。

(4)设计流程。首先进行召开策划会议,进行产品进度计划、设备开发、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设计工艺、产品说明书制订等工作的研讨。

(5)生产流程。该环节主要做的工作是:制订生产任务单、材料出库的记录、加工过程的控制、设备部件的检测、成品质量检测、不合格成品的处理、生产流程改进、成品重新检验等。

(6)发货流程。该环节主要做到与客户电话沟通、确定发货情况、物流咨询、发货合同签订等工作。

(7)售后流程。产品发出去后,就要与客户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以确保和客户及时沟通及及时做好售后工作。

这诸多流程构成了生产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将每个流程的操作标准化,并不断优化、完善及改进,使系统效应达到最大化。

3.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建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企业领导对标准化体系的重视

目前,企业领导及领导层内部的管理人员将标准化体系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标准上,对建立协调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对领导阶层进行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宣传,使他们对其的重视度增加,并支持标准化工作。

3.2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

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实施标准的制订,而制订需要专业的起草人员、审核人员,这些人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素质,又要有一定的管理理念。所以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水平高直接影响着标准化工作的展开。

3.3提高信息化水平

企业要以企业的局域网为基础,将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标准化信息、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规定及标准化电子文本进行网络化,实现标准化资源共享。

3.4强化标准化培训

为了减少员工对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误解,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标准化培训,以适应企业标准化工作形势变化的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体系管理具有诸多优点,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性要求。管理人员应当将企业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尽心标准化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尔贤.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进化管理中的作用[J].黄金,2010,31(10):1-5

篇7

关键词:企业食堂 标准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7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高要求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餐饮服务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海油配餐公司作为服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一家专业餐饮服展司,本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内涵理念,着力探索以“为业主提供卓越生活品质,创新服务提升业主绩效”导向的知识联盟做法。为此,研究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现有厨房的管理、服务、设备设施的配置使用情况,进而初步构建企业食堂标准化建设的方案设想,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摸索一条适合海油企业食堂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 食堂标准化的内涵

标准化是指将生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形成具体的规程和准则,使工作变得规范化、常规化和程序化,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在餐饮行业中,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以标准化、精细化的经营和管理造就了全球化的占领,而中国餐饮标准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食堂标准化建设是我国餐饮企业走向管理科学化、成长持续化的重要举措。

所谓食堂标准化,即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设施设备配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使食堂成为具有定量参照、制式统一、管理科学的饮食保障场所。食堂标准化的对象可从软硬件两大方面出发,硬件方面指食堂的工作流程、设备局部、配套设施等;软件方面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按照一定的运营框架,将各项生产环节中出现的软硬件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起生产、经营、服务的最佳秩序,并以此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2 企业食堂标准化的现状

在食堂标准化建设中,高校食堂走在前列。诸多省市已相继出台了标准化食堂评估标准,例如:北京于2002年出台的评估标准主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炊管队伍建设、食堂管理建设这3个方面,具体涉及食堂布局、配套设施、人员配备、伙食质量、安全卫生等16项74条实际操作细则。四川省于2013年出台了16个大项100分的量化评估内容,引导高校强化领导、完善制度,积极创建标准化食堂。为此,许多高校对照标准,规范食堂管理,甚至引入“ISO22000”和“HACCP”等标准来进行管理监控,从而建立起标准、长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此外,在军队军营后勤食堂,进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官兵伙食质量,促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水平的跃升。谢守和教授等人认为,要从目标、理念、方法、模式等军队标准化食堂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形成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

企业食堂是企业员工就餐的场所。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规模化进程中,良好的企业食堂管理不仅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就餐环境,还体现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许多大型企业充分认识到了企业食堂发展的竞争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提高企业食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但效果都差强人意。例如:沈玮等认为尽管当前我国油田企业食堂管理力度加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员工对食堂的饮食还是不够满意。因此,他们认为需要规范油田企业食堂管理和服务质量,实现油田企业食堂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和规范化。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而言,标准化食堂的建设将对提高伙食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员工安全满意就餐、促进企业核心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3 海油企业食堂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升海油企业食堂的服务内涵,通过对中海油配餐系统内外食堂的走访调研,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我们发现在后厨布局设计、工作流程、设备选型配置、电气化设备集成等方面还有较大地提升优化空间,但对于各项具体工作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以致难以客观、科学地指导陆地厨房的管理及服务工作。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标准建立问题

标准化的核心是标准,标准的本质是统一。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要制定符合海油实际的“海油标准化食堂建设规范”,使其在各方面指导标准化食堂建设工作。例如:后厨内部功能区域分布标准,充分考虑内部各区域功能,提高空间利用率及人员流动效率;后厨设备设施布局标准,保证设备的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后厨内部装修标准,保证厨房既能突显配餐的特色,又兼具实用、美观的特点。此外,需建立完善食堂“软件”管理标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闭环的标准系统,确保食堂在建设、操作和管理过程中有标可循。

3.2 机制运行问题

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运行,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标准的制定只留于形式,管理制度没有有效的落实,导致标准与实际的脱节。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建立是基础,机制运行是核心,只有形成高效、灵活、有机的运行机制,才能使“硬件”建设、“软件”管理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队伍建设问题

食堂餐饮部门作为企业的窗口部门,服务意识是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的回报。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管理人员团队。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从而产生系统效益,使标准在运行过程中得以成效化。此外,饮食服务队伍的素质也是标准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对从业人员开展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地加强员工的标准意识,标准执行能力,让标准化管理成为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实现人人讲标准、处处达标准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堂标准化建设让企业告别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实现食堂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促进食堂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积极构建“布局流程合理、设施设备完善、自身管理严格、供应规范有序”的海油企业标准化食堂建设规范将是后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红.提高企业食堂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6(2):37.

[2] 叶建华,郭雪艳.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18):93.

[3] 谢守和,马维江,熊亮,等.军队标准化食堂建设研究[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0-53.

[4] 沈玮,张海娇.提高油田企业食堂管理与服务质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1):85,91.

[5] 袁晓毛.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食堂管理的思考[J].经验管理者,2016(7):115.

篇8

关键词:标准化,降低成本,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保证,其通过对各个方面标准化的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在进行标准化管理中,要依据自身实际,充分分析市场因素,以实现标准化控制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一、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大厦的的地基,企业管理大厦盖得越高,既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越高,标准化的广度和深度即地基也势必打得更深更坚固。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是企业决策层科学决策,指导协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发展商品生产,尽量减少消耗,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千方百计地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管理方法都离不开标准化,都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这样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高效发展。如在企业管理中,从上层到基层,从管理到技术,无不透着标准化的影子,标准化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决策者制定制度,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标准化使企业生产者在生产活动中有章可循。企业生产者直接面对生产设施和生产程序,他们是生产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工作质量的好坏,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技术操作规范程度都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紧急效益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规程,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步骤,有一套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大到油水井的投产,小到一颗螺丝的紧固,都有相应的标准来衔接,约束。作为指导、协调、参与生产活动的依据和纽带,任何环节上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生产任务和作业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标准化为企业生产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标准化是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功地把握时机,谋求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的灵魂,企业没有了创新,也就没有了生计,没有了经济效益,只有面临着亏损,倒闭和破产。企业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生产技术,并且要自身不断的进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标准化,脱离了标准化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创新,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新工艺,从研制到鉴定都有标准在把关,在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有。由此可见,标准化是创新成果用于生产领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引入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它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那这种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用途。只有与国际接轨,走标准化的路子,才能使管理创新真正发挥作用。如航天飞船一次次发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它的每一个设计和每一步操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它反映了标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标准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目前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项目和课题越来越广泛,它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项技术创新,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技术的要求,必须符合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标准和档次,才能和其他标准化的设备和设施配套使用,才能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和生命力。如果技术创新脱离了标准化,就不能应用于生产,而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一些好的企业如联想集团等,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新技术出台,而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技术创新是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是标准化造就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出台。可见,标准化已经成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3、标准化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对象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控制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对产品品种规格进行合理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批量,为企业创造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提高生成效率,以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操作步骤标准化,避免操作过程和步骤上的混乱,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从而使生产更加安全高效,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设施的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仅生产成本一项就包含有各种管材,钻材配件,油料,燃料,劳保等诸多费用,如果不按照标准采购,就会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必须制定各种物资采购标准和各种定额标准,采购标准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设备。只有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减低消耗,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标准化对企业降成本的作用

1、标准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标准化可使企业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各方面能力及其他因素定位到一个适当价位,保证产品既有市场又有效益。标准化工作可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产品配件、维修配件形成标准系列。标准化程度提高,使企业易于选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钻井队在钻井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配件和设备等,如:钻杆、钻铤、套管、法兰、密封垫、阀门等等。如尺寸都在标准系列之内,则易于选购,且价格较低。而非标准尺寸的套管和钻杆则需厂家单独制作或委托有加工能力的单位制作。其所发生的费用远远高于市购标准件的价格。而且非标准件的生产周期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整体工程施工,必然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2、标准化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的核心是质量。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就指出:“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抓好质量和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个衡量质量和质量管理优劣的尺度,那就是标准。没有先进的产品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只有制定、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的产品标准,企业才能够根据顾客、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是标准化的主体,产品标准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是企业成为标准化主体的主要改革措施。通过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安全、卫生、环保、资源利用及一些必须统一的通用基础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使标准中的核心部分――产品标准获得活力。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随着顾客、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进步,使产品标准成为有利于发展,能够取得效益的先进标准,使企业真正成为标准化的主体,才能使我国产品质量普遍地迈上新的台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3、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征是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速度加快,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要求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节奏性越来越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要求提高。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密切协作。以某钻井队的钻井生产为例,在正常的钻井施工过程中,需要由钻进、测井、录井、固井等一系列生产施工和管理环节来完成。如果各个分项工作没有各自的标准,很难想象这一系列工作会顺利进行,若各个环节按标准互相合理配合则会缩短钻井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每支钻井队伍在进行钻井生产施工作业中,都离不开法兰、阀门、节流管汇、放喷管线、泥浆泵、柴油机等一系列零部件、管线和各种设备。这些零部件、管线或设备的生产分别由许多国内外公司生产,最后由这一支钻井队伍分别采购后,统一连接组装。这样一个复杂的、众多的产品类型、技术水平要求不一的生产组合,要靠制定和执行许多的标准,使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保证整个井队各部分的准确、顺利安装,满足其生产施工要求。因此,标准化工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4、做好标准化工作,是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向国外开放。关税大幅度下降,配额、许可证等手段将大量取消。随着国外一些价廉物美的产品涌入我国市场,一些企业将失去市场。我国企业只有快速、有力地加强标准化工作,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扬长避短,抓住有利时机进入国际市场,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WTO对企业的冲击。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较低,标准化工作同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标准既是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是克服外贸技术壁垒和发展国际贸易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进入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标准化的方法

1、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是转变观念、增强采标自觉性的必由之路。标推化客观上早已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自觉程度和受益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存在着转变观念、大力推行标准化进行再认识的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有企业特色的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因此应大力开展企业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另外,应大力加强企业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培育、培训,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和生产者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管理标准化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这是解决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根本。

2、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标准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体制和机制实质上就是企业运行的软、硬件。应包含以下内容:建构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这是使企业加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制定、完善和推行系统配套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想做到这点,应该用企业工作全面标准化的思路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密切关注纵、横向的协调和配套。纵向的有三个层次: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的各项运行规章制度;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横向的有:科研生产运作、人才猎头运作、供销物流运作、财务资金运作、情报资料运作等的规范规则。上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始终贯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最简原则。

3、实现标准化审查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

实现标准化审查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是加大企业管理标准化力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大企业管理标准化力度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追加投入,而必须寻求一种脱胎换骨的质的提高。必须把标准化审查的大部分常规工作溶入到全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4、认真制定并落实企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保证体系,使企业各专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标准研究机构要用标准研究成果及时指导和引导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科技进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控管理、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企业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标准化法的贯彻将已经颁布的有关标准文本、标准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在企业各个岗位及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之中,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网络。总之,企业管理标准化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必须首先要搞好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质量水平高,质量管理先进的世界名牌企业,无不是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作为坚强支柱的。因此,只有搞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只有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对企业降低成本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企业通过标准化管理,对成本进行控制,使得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加大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标准化审查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集中的表现是制定企业标准、贯彻上级标准、并对贯彻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认证贯彻上级标准和企业标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企业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有秩序的进行,如果我们在制定企业标准,贯彻上级标准、企业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马马虎虎,不注意工作质量是必给企业技术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影响,也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保证贯彻实施的质量就需加强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

一、 加强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的必要性

1、什么是企业标准化审查?

它是指企业标准化人员依据上级和企业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对企业制、修订的企业标准以及贯彻上级和本企业标准的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看其贯彻是否正确的一种审查活动。

2、通过多年来标准化审查的实践证明企业的标准化审查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进行标准化审查对制、修订企业标准以及有关的技术文件正确贯彻执行上级和本企业标准,保证其文本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堵塞和纠正违背上级和本企业标准的规定,保证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有序的开展工作。

举例1:对制、修订的企业标准通过审查发现:

――有些同志任在标准第二章引用标准栏和在标准正文中引用已作废的标准

――在编写格式上,标准中的表格、图表在写法上仍执行已被新标准代替的老标准中的规定。

举例2:对复审的企业标准审查时发现:

――有些标准已执行多年仍然叫暂行规定或临时技术条件,这种“暂行”和“临时”到何时才能停止?

――有些企业管理标准规定的管理职能、企业的管理机构已发生了变化,职能已变更,可企业标准中管理职能及管理内容仍没有变更,有些标准该修订的仍没有修订,这说明企业管理标准制、修订工作跟不上企业改革的步伐,等等。

举例3:对企业标准更改单的审查

――更改单填写不全,尤其是内容写的不准确,签批不全

――二类、三类更改单混用,因为签批人员各不相同,有的签字无法进行。说明基层对更改工作重视不够,更改单填写要求掌握的不好。

――不能按更改指定的更改单位更改完,在质量体系认证时就发现Q/3BG1287号更改单位是47个,可仅更改了36个单位,说明更改员责任心不强,也说明对其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还不够,等等。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有些是企业标准化审查时及时发现予以纠正了,而有些当时没有审查出,过后审查出来的问题,这说明我们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需要加强。

二、如何加强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

1、企业主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对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的重视是做好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的关键

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主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在开展正常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要重视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要经常教育企业标准化人员严格执行上级标准和企业标准规定,同时经常组织企业标准化人员学习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审查能力,再则企业主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领导在签批制、修订企业标准时和对有关贯彻标准的文件进行签批时要严把质量关,自身所进行的标准化审查工作要做好表率,带动全体标准化人员认真开展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这样我们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才能搞好,我们企业标准化工作质量才能提高上去,因此企业标准化主管领导的重视是企业做好标准化审查工作的关键。

2、加强企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审查的业务素质

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企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业务水平强的同志就能在企业标准化审查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标准化工作质量,反之就保证不了标准化工作质量,而企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强弱除自身加强学习和积累外,加强对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加深企业标准化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尤其上级已必须贯彻的新标准不及时的对企业标准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就不能掌握新知识,就不能对基层上报的制、修订企业标准和贯彻上级标准的各种文件的正确性进行审查,所以培训工作很重要,每年企业标准化部门应对当年的培训工作要做好计划,指定培训教师,教材和培训内容,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搞好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

3、企业标准化人员应定期召开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交流会,促进企业标准化审查工作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标准化是人类经过大量实践而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结晶,其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标准化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进步,标准化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如此,当前企业应用标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相关概念

所谓标准化,通常指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并对当前问题及潜在问题制定一种能够共同执行和重复应用的标准化活动。企业管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化的条款来开展工作,于是就能为企业构建一种管理、经营及生产上的最佳秩序,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放,为其带来最大限度的收益。当前,的确有不少企业开始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整体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完全生搬硬套地建立标准化体系,而且这些标准化体系相对静态,很多年都没有革新,不能和企业的管理进行良好融合,所以难以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提供足够动力。事实上,想要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应用标准化,就必须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标准化的作用,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

完善企业标准化,使之形成体系,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完善企业诸多标准。通常企业的标准将细分成三类,也就是工作、管理及技术。其中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核心主体,对企业管理极为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技术标准更是进入到技术贸易壁垒及技术许可战略的高度,因此,如果企业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或者相对缺失,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损失。在企业标准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工作标准还是管理标准,都给技术标准提供了相应支持。这两个标准更多的是从工作及管理两个具体事项进行规范及控制。其中管理标准主要是基于过程管理的思想,对涉及企业的运营和设计、研发和质量管理,以及和技术标准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活动及事物进行科学管理。而对于工作标准来说,则是在执行技术以及管理等标准时,和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方法和要求及工作内容、考核与检查等有关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和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标准化体系从内部来说,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管理生产的重要依据及规则。从外部来说,则是企业为进行竞争而构建的一种技术贸易壁垒。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完善标准体系。所谓标准体系就是诸多标准根据其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构成的一种整体。如果单独割裂其中的一个标准就很难发挥出应用效能,只有将诸多标准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进而发挥出更加合理的作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企业健康持续运营的重要基础。这种体系通常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并紧密结合工作和管理两个标准,对企业所涉及的管理内容进行优化及组合。以标准体系为平台,对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及不同专业和不同环节之间进行科学协调,充分发挥出标准体系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效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科学定位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没有正确定位是导致企业开展标准化管理效果较差的重要因素。假设企业仅构建一套独立的标准体系,更多地关注于体系自身,如格式标准、结构标准等,认为完成这些工作就等于完善了标准体系,相关问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这显然极为错误,往往会导致标准体系难以被正确执行。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将标准体系和企业管理科学结合在一起。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企业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战略管理更是其中的核心构成,战略管理将会整体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其他的支撑体系则决定了战略实施的具体执行能力。战略管理能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方向上的指导。然而要想这些宏观的目标及方向融入日常工作,中那么其他的相关管理体系,如流程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及环境管理体系等专业体系就要发挥相应的支持作用。这些专业体系和企业的战略思想具有一一对应的特性,能够指导企业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企业的标准体系是支撑其他诸多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企业的诸多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不同的专业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才能科学明确标准体系的定位。标准体系作为支撑诸多管理系统的平台之一,本身就类似于企业大厦的地基,然而诸多管理体系就类似于大厦的支柱,进而构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同时也能够由此形成相应的战略管理。当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明确之后,企业就需要构建和战略管理相适应的岗位职责、机构及相关的责任分配等,同时还要设计相应的业务流程、构建适应战略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等。最后还要将战略思想充分落实至具体的管理职能体系中。企业制度体系策划也要按照上述逻辑关系解析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而构建符合战略管理的制度体系。而在重构的制度体系中,标准体系就成了核心依据。标准化能将不同的体系进行统一、协调以及简化和优化,促使诸多管理体系基于同一的管理事项保持内容一致,规避诸多管理体系之间的冲突,也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顺畅,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性、全面性。

3.加强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系统性,标准化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事物,事实上属于一种典型的活动过程。其中涉及标准制定、及实施,还有对标准实施的监督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循环改善的过程,既要进行标准制定,同时还要实施,然后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和相应的改善,通过每次的循环能让标准变得更加进步,内容也更加充实。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根据每一个具体的方针和目标,对完成这些方针和目标所对应的活动进行标准化的识别和管理。接着找出不同过程之间相互间的影响关系,找出对应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最后就是管理这些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科学协调。另外,企业在进行标准化管理时还要重视动态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企业在推进标准化活动时,最初形成的标准体系往往不够完善,而且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也会不断产生变化,标准体系应随之调整、优化。所以需要对标准化活动进行持续的践行、识别及理解、完善。要科学地修订标准、审查标准,确保标准的先进性。要积极采取PDCA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循环改善,以适应企业的生产、运营及管理、服务,进而提升我国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在进行持续改善的过程中,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理论的培训以及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训,让企业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标准,发挥出标准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通过员工的不断践行,才能为优化和改善标准化体系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必然能让企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达到最优化,充分挖掘出企业的潜能。

三、结语

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加强标准化的应用。标准化本身不是一个静态事物,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践行,然后总结经验再进行持续改善,进而达到不断优化标准化的目的,也能让标准化和企业的具体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当然,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还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要通过科学的培训来提升员工对标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自觉应用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管理基础。

作者:薛飞 单位:富智康精密电子廊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