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手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22: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手机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手机调查报告

篇1

Google Play全球下载量比iOS超出近60%。

全球 iOS 与 Google Play 收入对比如下图所示:

日本、韩国和美国所产生的收入比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加起来还要多,表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保持了良好的下载量 增长势头。中国在金砖四国中的收入增长排名第一,2014 年年底在 iOS 收入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紧随美国和日本之后。

消息类应用拓展覆盖范围,作为通往新受众的关口。

旅游和交通类应用引领分享经济潮流。分享经济变革了消费者的生活、工作以及与社区的交互方式。从2013年到 2014 年,旅游和交通类应用十强的下载量增长30% 以上。 交通类的Uber 和 Lyft, 住房类的Airbnb、Homeaway 和Couchsurfing 都获得了用户和资本市场的认可。

手机视频应用流行度上升。尤其在中国,高速数据传输服务的普及、更优惠的流量套餐以及大屏手机的火爆,都刺激了用户在手机上观看视频的行为。

银幕偶像有巨大的移动影响力。流行文化偶像利用手机游戏进行重新包装后获得巨大成功。电影改编类游戏在首映期间就迎来下载高峰,但在某些情况下IP的生命周期更长。

社交、摄影及录像应用拥有更多女性用户,而手机游戏玩家中男性更多一点。Pinterest这类的视觉发现类应用是女性用户的大本营。

篇2

Windows Phone 8成为拉诺基亚爬出谷底的绳索,但是,在谷歌Android、苹果iOS之下,微软的日子并不好过,加之用户对操作系统的忠实度并不高,诺基亚的自救与光荣回归似乎更需要双重保险。

 

目前,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手机生产商三星和苹果,共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50%,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在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前夕,诺基亚一直都是手机领域的主导者。据调查公司StrategyAnalytics称,去年第三季度,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仅为4%,排名第10,位于LG和中兴(ZTE)等手机生产商之后。

 

这一切仿佛在去年10月有了转机。就在诺基亚深陷财政亏损与裁员泥潭之时,微软推出了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8,随后,诺基亚迅速把这款操作系统应用在其系列产品中最高端的Lumia 920和820手机上。初步业绩报告显示,诺基亚第四季度手机总销量为8630万台,其中功能型手机销量为7960万台,包括930万台Asha触屏手机。这对诺基亚来说显然意义非凡,说明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埃洛普(Stephen Elop)一再坚持的WP策略效果正逐步显现。

 

押宝Windows Phone 8

说Windows Phone 8救了日益落寞的诺基亚还为时过早,但它的确给诺基亚带来重生的希望。

去年年末,诺基亚在港召开搭载Windows Phone 8的旗舰新款智能手机Lumia 920/820会。据国外媒体报道,诺基亚Lumia 920销售十分火爆,目前该系列产品已经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地脱销。

 

诺基亚押宝Windows Phone 8的最强力支持者是其首席执行官埃洛普。自2011年2月诺基亚决定同微软合作后,埃洛普一直都在尝试证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埃洛普称,诺基亚的过渡期为两年。就在诺基亚联手微软之前,还有媒体报道,“诺基亚或推出安卓手机”的消息,但诺基亚方面立刻出面澄清“是媒体的误读”。

 

其实,如果不与谷歌合作,诺基亚不但会面临Android平台的竞争激烈,以及被卷入价格战的危险,还会受到谷歌在互联网服务上的限制。反而选择与微软合作,不仅可以快速切入高端智能市场,还能获得一定的“议价权”,有更多的自由发产品的附加价值。

 

但是,选择微软并不代表高枕无忧。最新消息,LG、华硕、华为等主流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已于近日表示将要推出新款搭载Windows Phone 8的智能手机,虽然诺基亚有先发优势,但却不能忽略来自老牌手机制造企业的竞争。

 

同时,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全球风靡,一直以来分析人士均认为用户不愿意更换平台是因为偏爱某款操作系统,但调查却大出所料。据Accenture最新的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并未特别偏爱哪款操作系统。Accenture的调查报告给出了用户更换手机操作系统的原因:用户更换不同平台的设备,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好奇,想尝试一下其他的操作系统,用其他操作系统的手机获得更好的地用户体验,体验更多的高新服务和应用软件。数据表明,24%的用户表示会尝试购买市场上其他系统的设备,23%的用户会因为追求更好的使用体验而更换设备,另外还有23%的用户会由于不同系统间的服务和应用而更换设备。Accenture的运营总监Kumu Puri表示:“总体来说,我们的调查显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的用户对于系统的忠诚度并不高。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操作系统,而且不会只使用单一平台的设备。”

 

近日,有投资者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下的诺基亚现状发表看法,如果销售量到2013年初还无法增长,那么埃洛普将需放弃或改变策略。此次高端Lumia智能手机成功与否对诺基亚的存亡至关重要,因此,诺基亚要想成功翻身,必须拥有双重保险,也就是正视自己在营销方面的缺失,并抓紧改进。

 

营销保卫战

从去年10月,Lumia 920和820手机面世以来,诺基亚就投入巨额资金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对这两款手机进行广告宣传。11月份,Lumia920的全球预订量在20天内就突破了250万部,超过Lumia全线系列在上一个财季的290万部。

 

位于伦敦的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的分析师尼尔·莫斯顿(Neil Mawston)称,诺基亚不愿透露宣传花费的具体数额,但是在假日期间,到处都有该公司的电视广告。“如此大力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帮公司找回了一些昔日的辉煌,而在移动手机战略上和诺基亚紧密合作的微软也对此次宣传提供了帮助。”

 

智威汤逊(JWT)上海董事总经理李巍认为:“诺基亚其实在营销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每次新品推广都是有效果的,只是在几个月之后,就没有声音了。”这就引发了另一个话题,即“大营销”的理念。现在的营销不仅限于做广告,而是要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推广、销售,整个链条都要体现品牌的可持续性,否则品牌就会贬值。

 

除此之外,诺基亚现在面临的另一更重要的问题是找不到提高品牌价值的重点。“诺基亚以前是一个非时尚品牌,做的是功能性产品,讲求的是实用、耐用,激活的是人脑中偏理性的部分。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则是成功地将手机变为一种很酷的产品,改变了游戏规则,用产品激活的是人脑中偏视觉、社交的部分。诺基亚的手机分机型,但不怎么强调用户的辨识度,而乔布斯使手机成为‘可炫耀的身份标识’。”上海麦肯光明广告策划总监王正说。

 

可以看到,苹果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自己的品牌定位,相反,诺基亚最新推出的Lumia,抛弃了其以往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实用、耐用形象;而改走像苹果一样的高端、酷炫定位。结果是Lumia920能够让消费者觉得高端的也只有5000元的价格而已,它所定位的无线充电功能,被业界质疑为鸡肋;而它标榜的超级触摸屏,倒是可以不脱手套也能接打电话了,然而让这一点成为“可炫耀的身份标识”又太过牵强。

 

“而诺基亚品牌一直贬值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在鼎盛时期革自己的命,换言之,就是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指点传媒执行董事林超表示。而这一点做得相对成功的是微软,在2001年,微软就布局了游戏娱乐市场,推出XBOX,并于2010年推出Kinect,体感就相当于人机肢体互动,具备反超“触摸屏”技术的潜力。

 

无论如何,媒体所讲的诺基亚Lumia920的热销对公司来说不啻于一针强心剂。但在近日的采访中,埃洛普也不得不承认“艰难的时光还没有过去。”莫斯顿也警告称,“诺基亚仍然缺乏真正强大、能和iPhone 5或者三星Galaxy S III对抗的手机。”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 政府信息 增值利用

中图分类号: G258.2 D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75-06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of Public Sec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riented

Abstract Public sectors produce mass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uring the process to perform their public duties. The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areas of public life, such as law, politics, culture, education, population, society and so on, which are of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But for a long period, this information is outside the scop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library. Fortunately, the appearance of triple play ha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libraries to develop value-added reuse of this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of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Keywords triple pla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value-added use

1 研究背景

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履行公共任务过程中产出了海量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涉及法律、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社会等与公共生活密切的领域,是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宝贵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资源游离于图书馆信息组织之外。其中主要原因是公共部门分属不同系统,资源难以有效组织。例如广播资源不能在互联网流动。公共图书馆很难按用户要求提供服务,目前只有少数图书馆开展文本信息服务。三网融合为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创造了条件。但是,开发利用这些丰富资源的关键是信息组织问题,即如何使这些丰富的资源与图书馆本地服务系统融合的问题。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分属不同系统,使信息缺乏标准化规范,不同部门和网络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造成政府信息资源难以融合。许多优质的资源不能在内容提供人、图书馆、公众之间实现跨平台服务。三网融合的推进,无疑为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创造了优良环境。如何利用三网融合的机遇实现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利用,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的表达、格式、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信息组织问题。因此,本文旨在从政府信息组织的视角,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三网融合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多途径增值利用创造了条件。学术界对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服务,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信网[1][2]、互联网[3]和图书馆等多个不同领域,并各自从自身利益发展的视角对信息增值服务发展模式进行研究[4]。王晓琳[5]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增值服务的外包模式,阐释了政府直接从事信息增值服务的困难和障碍,并对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外包模式的可行性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马桂艳等[6]在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垄断开发模式和信息增值服务外包模式,并建议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和采用多元化信息开发模式及供给体系等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新途径。在政府信息增值服务的机制上,周毅[7]认为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是政府信息增值服务运作机制的可能选择。周涛[8]则认为应该构建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信息资源、法律法规、社会、经济和技术保障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目前三网融合环境下政府信息增值的成果数量不多,但均十分重视从政府信息组织的研究。

而在政府信息资源组织上,学界也有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介绍国外先进的政府信息组织方式,借鉴成功经验。罗昊[9]深入研究了GILS和DC-Government两种主要的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曹树金等[10]对这两种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做出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GILSD在元数据的专业元素设置和应用实施成熟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DC-Government由于采用DC核心集的扩展应用有利于政府信息元数据的扩展性、互操作性和资源发现功能的实现,因此DC-Government将占据未来政府信息资源描述领域的主流地位,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总结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等标准化的现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张承伟[11]提出,我国构建政府信息描述型元数据有12个元数据项,10 项与DC 相对应。[11]罗昊提到国内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应密切关注DC与DC Government 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引进这些成熟规范的编码体系并将其中的元素有机组合,从而形成适应中文资源特点与具体应用需求的应用规范, 提高互操作性。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单独研究三网融合或政府信息增值的成果数量较多,但尚未有结合三网融合背景的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研究成果。为此,针对眼下三网融合的必然趋势,研究在此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增值利用在融合环境下的需求特点和存在问题,从政府信息组织的角度,探究政府信息在融合环境下的实现增值利用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3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为了探索三网融合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策略,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展开调查。一方面,通过访问各大主要学术数据库,检索政府信息组织的相关文章,了解政府信息组织的研究现状和障碍;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访问各大政府网站了解目前我国政府信息组织的现状,结合实际需求归纳出公共部门政府信息增值开发对政府信息组织的要求,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4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的现状

4.1 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章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的阐释是“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尽管从政策上鼓励政府信息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公开,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政府信息的方式仍较为单一,自从1999 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各级部门的门户网站来实现的。如《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明确指出:“网上公开是指将政府信息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深圳市政府的公开信息网络上给予。”这一规定基本把通过互联网上的非政府网站以及其他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排除在外。类似的还有广州市和上海市都规定“用互联网上的政府网站”来公开政府信息。

虽然,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有保证信息公开的严肃性等诸多优势,但是这种单一的公开方式却不利于政府信息的传播。对于不太喜欢上政府网站或者没有电脑的人群而言,政府信息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政府门户网站方式将显现出较大的弊端,使政府信息被动的失去了因网络融合而快速增长的移动手机和数字电视用户,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利用政府信息的受众数量。为了缩小数字鸿沟,扩大政府信息的公众利用范围,不少国家率先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早在1999年英国的网络普及率仅为22%,为此英国政府考虑除了互联网之外,普及数码电视,并且把在英国广泛使用的电话呼叫中心、基础游戏机等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终端。在我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上海也在积极的探索新型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12]中指出,将尝试开展手机短信或彩信群发、电子邮件推送、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便民终端机等方式,主动各类政府信息,进一步方便群众知情知政。对于我国而言,为了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了的机遇,扩大信息受众面,政府信息急需打破单一的方式,采用立体式的政府信息公开模式。

4.2 元数据

为了使政府信息能够流畅的在融合环境下的各个平台公布和提供利用,必须利用统一标准对政府信息进行描述和著录,因此开展专门的政府信息核心元数据描述研究也成了实现三网融合下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关键。

对于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早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告工程之初以政策的形式予以规定。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试行)》中对核心元数据的定义是描述政府信息公开信息特征的基本属性的集合,适用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目、建库、和查询;并根据此前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和检索查阅政府信息的需要,设定14个核心元数据,其中包括索引号、名称、生产日期、机构、信息分类、著录日期6个必选项,文号、关键词、语种3个条件必选项,内容描述、有效期、相关信息、在线链接地址、信息格式5个可选项。另外,2008年3月实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系列国家标准GB/T 21063.4-2007中规定政务信息的6个必选核心元数据包括信息资源名称、信息资源摘要、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标识符、元数据标识符,6个可选核心元数据包括信息资源日期、关键词说明、在线资源链接地址、服务信息、元数据维护方、元数据更新日期。仅从国家的元数据标准政策来看,我国政府信息的元数据标准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和规范,这样使得地方政府信息的元数据格式更是多样化和自主化,不利于政府信息资源的统一描述,进而阻碍政府信息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实现信息集成和跨平台互操作。

4.3 目录分类体系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章第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对于政府信息的分类,《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试行)》中定义的政府信息分类是指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把政府信息划分为若干类别,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目前,适合政府信息目录的分类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依据政府信息内容属性的主题分类、依据政府信息负责单位的机构分类、依据政府信息外部属性的体裁分类和依据政府信息所针对的群体受众的服务对象分类。其中主题分类是我国政府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基本分类方法,尽管政府信息的分类标准有较早的政策规范,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不尽人意。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中拟定政府信息一级类目22个,二级类目124个;而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系列国家标准GB/T 21063.4-2007中规定,信息资源主题分类包括21个一级类目和133个二级类目。纵观我国各级政府信息网站,其对于政府信息的主题分类原则多有自身的一套标准,不同政府部门和地区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同样为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城市的武汉和上海的政府办公厅网站,仅从其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所设的一级类目的数量、名称和内容来看,武汉市下设 23个一级类目,上海市下设30个一级类目,并且这些类目中只有9个类目忽略类目名称的差异,而类目内容两市是一致的。

5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对政府信息组织的要求

5.1 适应数字化信息开发

当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数字终端,根据自身的特定需求获取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政府信息的组织方式也应该适应这一特点。调查显示,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信息的美国公民人数在两年内增长率高达70%,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成为网络公民(E-citizen)。该调查同时发现,偏好通过网络获取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人群日益增多,网民结构越来越趋近现实生活中的公民结构[13]。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组织应适应公众数字化需求。

5.2 适应无缝信息获取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组织应有利于图书馆将丰富的外部资源融于图书馆本地资源,成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造成部分。政府信息的无缝集成是电子政府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终方向。早在2001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均将政府信息的无缝集成定义为电子政府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成熟的标志。同时,社会信息资源的无缝隙整合,组织的运行成本趋于零,服务个性化和即时反应也将成为衡量信息社会高级发展阶段中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信息化成熟度的主要标志[14]。在融合的信息环境下,公众希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意的信息途径和方式获得想要的政府信息资源,使公众能够真正享受全天候不间断的政府信息资源获取与服务。信息组织应通过拓展服务平台,满足网络融合环境下无缝式的服务,使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手机等任意终端享受到任意时点的实时服务。

5.3 适应多元化信息服务需求

三网融合后,政府信息的内容和载体形式将会得到大范围的扩充,能够实现整合文字、图像、音视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全部资源,同时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和计算机等任意用户终端,扩展为信息出版、信息搜索、信息交换等服务。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用户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艾瑞集团咨询集团2010年的网络视频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网络视频用户快速增长。

知识服务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为政府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网络导航等,对政府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另一方面,更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为用户获取知识服务,帮助用户搜集、筛选、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图书馆行业组织都设有专门的政府信息分组,例如国际图联特别设立了政府信息服务和官方出版部门;中国图书馆学会也把政府信息增值工作纳入日程,并积极与国务院法制办、文化部等政府部门开展交流合作[15]。目前国内已有若干图书馆推出了专门的政府信息服务,并积极采用三网融合提供的新技术和新平台。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16],开创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对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先河。

5.4 适应增值产品与服务的需要

通过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提供的海量信息内容和多元化平台,实现政府信息的增值开发和利用,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组织方案必须适应投资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信息增值业务。如在数据库增值服务方面,信息组织应有利于整合各职能部门政府信息制作政府信息数据库,既满足公众浏览和检索政府信息的需求,又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跨部门的集成形成新型增值业务。目前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省林业厅等29个厅局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改造,建立了包括统计、测绘、地质、档案、气象五个部门基础数据库在内的各类政府信息数据库100多个,达到了TB级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其中79个政府信息数据库向授权用户开放;并且完成68个省直部门信息资源的调查和整合,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再如移动信息获取服务与政府资源的对接中也要求信息组织标准的协调,增值设备制造也要考虑信息组织方法的识别问题。

6 公共部门信息组织策略建议

6.1 元数据规范应适应图书馆对资源的发现

政府信息元数据常用来描述政府信息的存在性及所在位置,确定政府信息的可用性,同时描述获取政府信息的手段、政府信息的来源、完整性和安全性等信息。为了使政府信息能够流畅的在融合环境下的各个平台公布和提供利用,必须利用统一标准对政府信息进行描述和著录,因此专门的政府信息核心元数据是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关键。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试行)》对核心元数据进行了定义。设定了14个核心元素据,其中包括6个必选项3个条件必选项及5个可选项。但是我国另一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 21063.4-2007)则规定了政务信息的6个必选核心元数据项与6个可选核心元数据。仅从国家的元数据标准政策来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就存在两套元数据标准,不利于图书馆信息发现与组织集成。

很显然,传统的政府信息组织方式已经无法全面满足图书馆对资源的加工、组织与查询需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3亿[17]。调查数据说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满足广大网民利用宽带或手机等媒介获取数字化政府信息的需求。元数据规范满足移动用户需要是必然趋势。

6.2 信息组织方式应适应互操作要求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采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这些规定表明,目前的信息组织主要是为了适应法定的公开方式,因此信息组织存在多样性与非规范性。就现实情况而言,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各级部门的门户网站来实现的。这种方式为快速增长的移动手机和数字电视用户通过三网融合获取信息带来了机遇,但信息组织的非规范性为融合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利用带来了障碍。

2002年,方志远博士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时代一个成功的政府信息平台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具备较好的互操作性[18]。尤其是对于三网融合中不同业务和信息的相互串联,政府信息的组织需要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方便公众跨平台获取政府信息。这样就需要统一的政府信息元数据对政府信息的描述进行规范,从而实现政府信息在不同操作平台、异构数据库间的信息交换、集成、共建共享和提供服务。

当前要让政府信息组织适应三网融合下互操作的要求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由于我国大量的政府信息仍然是未经增值加工的原始资源,既没有统一的信息存储格式,又没有进行统一的信息描述,给信息的查询和跨平台应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实现政府信息的互操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元数据标准,利用统一的元数据对政府信息进行规范性描述,提供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效率。例如,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分布式政府信息定位服务(GILS)”[19]项目的建设。那么我国要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政府信息组织的互操作,除了有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描述规范外,还应该广泛推进广大公众用户参与政府信息组织,综合运用用户自标引、信息资源门户、主题树、Wiki、Blog等新兴的基于用户参与的社会性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提高用户参与率,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在互操作基础上的本地融合。

6.3 信息组织模式应适应信息资源的跨媒体服务

根据联合国2010年度的全球数字政府调查报告显示,手机、宽带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政府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去十年移动手机用户的使用量大幅增长,随之产生的移动信息业务也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政府并没有充分运用此类信息技术提供有效的政府公共信息传递服务[20]。因此,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平台将是通过提供具有融合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来扩大政府信息影响力和利用率的大好机遇。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实现的三网融合将形成全新的信息媒介平台和服务方式,各种网络视频点播、数字电视、手机移动应用等新型服务应运而生。政府应该考虑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和信息融合业务,拓展新的政府信息公开和增值利用渠道与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政府信息服务。除了传统的通过声讯政府热线电话、电子信息屏、政府电子信箱和门户网站等渠道提供政府信息服务之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业务和服务。例如,通过融合了电视业务和电信业务特点的互联网电视(IPTV)使公众能够按需观看时政新闻、政务分析等政府相关信息节目。通过基于宽带技术实现电脑与电脑、电脑与电话、电话与电话之间通话业务的宽带电话(VOIP),由于无须搭建专属网络,运营成本低,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通话资费成本。通过手机移动平台的政府信息,可以使范围更广的受众用手机上网或下载手机移动客户端就可以浏览各类政府信息及办理行政相关业务。那么,在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下,采取统一的标准,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描述格式、数据形态等具体的信息组织方式,保障政府信息实现互联网、电视网和广播网之间的跨媒体服务。

6.4 信息组织目录体系适应资源融合需要

如今,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全媒体”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展战略中最热门的口号。“全媒体”策略既可以理解为“以融合业务系统和多功能融合终端为支撑,在大同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实现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及推荐交换”;又可以解读为“是从传播介质化和产业流程再造的角度,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符合”[21]。

政府也应该适应这种融合需求,将政府信息资源融于本地、进行充分的信息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化。一方面,通过政府信息内容的集成,将由于行政分割而分散在不同部门类型繁多、存储介质多样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政府信息的集中管理、高度共享和协同工作。例如,可以将分散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纸质及数字化的涉及企业的政府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信息集成库,便于通过“全媒体”环境下的多样化媒介进行传播、提供公众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和信息终端的集成,使政府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手机通信等多样化的途径为公众所获取,从而消除政府信息的条块分割而造成的“信息孤岛”,同时消除“数字鸿沟”,保障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郑.电信增值信息服务若干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11):182-185.

[2]王秀新.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增值服务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3]朱建伟.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价值服务模式分析[J].现代情报.2008,(2):73-80.

[4]严青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4):61-63/67.

[5]王晓琳.我国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外包模式初探[J].浙江档案,2008,(4):23-25.

[6]马桂艳等.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比较与评价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2).

[7]周毅.论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8,52(1).

[8]周涛.政府信息增值利用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41(3).

[9]罗昊.两种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的分析与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03,(2).

[10]曹树金等.论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 .情报学报,2004,(12).

[11]张承伟,赖洪波.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的描述方法[J].情报科学,2007,( 6).

[12]上海市政府办公厅:2011年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EA/OL].[2011-04-01]..2011-04-01.

[13]Christy Oglesty CNN. Study: More Americans become e-citizens [EB/OL].[2011-04-01].省略/2002-04-03/tech/government.internet_1_web-sites

-online-population-users-visit?_s=PM:TECH.20.

[14]焦宝文.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概况[M].北京: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15]博秀兰.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增值服务中的社会效用——以知识管理为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1,31(1):111-113.

[16]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EB/OL].[2011-12

-11]..

[18]Zhiyuan Fang. E-Government in Digital Era: Concept, Practice,and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2002,(10):1-22.

[19]陈传夫,黄璇.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8,(7):963-966.

[20]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0[EB/OL].[2011-04-22].http://www2.省略/egovkb/global_reports/10report.htm.

篇4

关键词 设计困境;旧有模式;苹果生态设计系统;设计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TB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18-03

随着市场的成熟与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设计行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市场需求也变得更难以掌握,以前看似经典而正确的理论和设计思维似乎一下子变得不那么有效。以一款朵唯风信子S828手机为例,无论外观和工艺都没有更多可挑剔的地方,价格却只有300多元,而几年前这样外观和工艺的功能手机至少可以卖到2000元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造型、手感、做工、质量等这些曾经被设计师和消费者极为看重的因素在今天已经不再是重要的选择条件。现今设计行业普遍陷入这样的困境,对很多设计师们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传统设计的思维不仅很难再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甚至逐渐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一、设计行业出现的新风向

(一)现今设计普遍面临的困境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抱怨着盗版和不尊重知识产权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不重视知识产权对设计行业是个空前灾难。实践中,一个产品一旦热销,那么类似的产品马上会充斥整个市场,一直到这个产品做“烂”为止,许多设计师在这种严酷的市场中绝望地离开了心爱的行业而转投他业。因此,随着互联网深层次发展,大众化的时代已经真正到临,互联网可以让一个优秀设计立即走红,但也可以让一个设计迅速被抄袭,那种仍指望靠设计一两个走红的产品就能获得持续市场成功的思维方式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作为设计师只能去面对残酷的竞争。

(二)旧有模式不再能领导市场

现今单一的产品设计已经无法再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单一的思维都慢慢会被市场所淘汰,这不仅危及到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方式和生存,甚至连各行业的领导者品牌都莫名地陷入困境。以诺基亚手机为例,诺基亚进入21世纪后,通过加大产品的研发和品牌深层挖掘,打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托罗拉,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品牌。有这样的几个数据可以看出诺基亚当初的强盛,2003年营业收入比台湾企业前十强的总和还大,像nokia 3310这款手机热卖超过了1亿部,更低端的nokia 1100甚至卖出超过了2亿部………诺基亚还采用了“全方位思考”的模式,即品牌不只是行销部门的工作,还必须从价值链的每一层级来思考品牌,包括设计、行销和配送,并且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在业界作为一种优秀商业模式进行推广,但是这一切看似绝对正确的模式在今天却遭到了巨大的挑战,挑战它的就是苹果公司,旗下苹果iphone手机只用了一款手机的四代产品就完全使诺基亚乱了阵脚。统计机构IDC的2011年第二季度移动手机调查报告显示,苹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创造了仅用iphone一款手机就完成了占据全球18.5%的智能手机市场的神话。其实更早还有一家公司就已经面临着和诺基亚同样的难题,那就是随身听的发明者索尼公司,Walkman从1979年到1998年,全球销量突破2.5亿台,索尼在便携音乐播放器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苹果公司在2001年10月推出的便携音乐播放器ipod只用了8年销量就达到了2.2亿部,更可怕的是与ipod捆绑的itune音乐播放软件的在线音乐销售从2003年上线到2010年2月突破了100亿首,索尼在还没有彻底明白苹果音乐播放器到底有啥优势的情况下就失去了便携音乐播放器老大的位置。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诺基亚还是索尼其实都是在还拥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的情况下失去行业老大位置的,他们的产品设计依旧是最棒的、产品风格依旧很有特点、品牌依旧是大众最为熟悉的、人机关系也是很好的,但却莫名地失去了市场领导者的位置,消费者似乎在一夜间失去了对他们产品的兴趣。

上述事实证明,旧有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二、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

(一)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模式,互联网的普及为致力于探索的公司带来了全新的契机,而一旦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能很快占领市场,比方苹果公司就是其鲜明的代表。

苹果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套和别的企业不大相同的系统,内部互相结合十分紧密,每个产品的推出不仅仅只是创新,另外更重要的是整合了一系列的资源。以苹果的ipod音乐播放器的成功为例,当初苹果在osx系统里面结合了itune这个音乐播放器,消费者觉得挺好用,但是没意识到苹果公司为啥花这么大的力度去开发这个,因为itune这个软件从开发出来后就升级不断,大版本更新了10次,小版本则差不多一两个月更新一次,消费者一直到了苹果推出ipod才明白itune的用处,当用户习惯用itune这个软件听音乐的方式后,你会觉得ipod才是唯一可以人性化听音乐的播放器,因为一切都可以和电脑上的音乐同步,而不需要任何的手工操作,圆形转盘的革命性操作也是极为吸引大家的手段,优质的软件、好的硬件加上良好的操作体验的叠加,同时很好地控制了终端价格,市场上就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对手了。事实上ipod的推出也带动了苹果电脑的销售,再结合itune这个软件直接可以在苹果电脑上进行在线音乐试听和购买,由ipod+itune+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在线商店的有机结合,中间每一个环节都是简单、易用,强调良好的使用体验,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就已建立,消费者一旦进入苹果的设计思维,就很难脱离,这就是系统的强大。单纯从局部的产品来看,苹果可能不是最好的,功能也相对较少,但是变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之后,其他公司还真的很难去超越。

从上面我们基本了解了苹果生态系统的强大,而单独产品功能的比较意义并不大,就像现在苹果的iphone手机,iphone的推出就使人们看到了一台ipod音乐播放器+多重触摸技术+极吸引人的操作方式+数十万计的app程序+手机,正是这一系列的性能和特色充分发挥了苹果公司的全方位优势,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竞争对手虽然可能在某些地方做的比苹果好,但是却没有办法在整体上达到这样的使用体验,最后以至于苹果的早年最被认可的产品外形设计已经不再重要,比方iphone4从外形来看没啥亮点,手感不甚理想,也有许多局部功能的不足,有时甚至你充满电都不能使用一天,并且出了“信号门”事件,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销售,最后成了手机的绝对潮流,而众多竞争对手都在宣称比苹果手机更轻、薄、速度快、像素高等等,但是还是不能吸引中高端的用户去关注。

(二)苹果生态系统的特点

苹果生态系统能够取得成功与它内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苹果公司能够买到的技术,它的竞争对手本来也可以买到,仔细分析苹果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现,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各类产品进行有序而渐进的开发,一方面是如何把这些产品归类到一个核心思维下。

在全球化的今天,单纯比拼一个产品的技术已经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一个产品可以让一个公司活得不错,但远不足以诞生苹果这样的公司。现今有技术的公司很多,但要把这些技术统筹到一个方向或者让它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个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缺少一个长远的具有创新的核心思维。

三、从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看当下产品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对企业产品设计的启发

在2011年8月5日,谷歌出资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不仅仅是看重摩托罗拉手机拥有的1.7万个专利,更是明白了虽然自己拥有市场占有率的第一的An-droid(安卓)系统,但要去和具有完善生态系统的苹果公司去竞争,只有结合像摩托罗拉这样的硬件厂商,才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完善的生态系统,才能为移动设备与家庭设备业务带来创新和推出优秀的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带来利益。同时,未来移动设备的市场将是谷歌的Android+摩托罗拉,微软的Windowsphone+诺基亚和苹果三家的猛力竞争,而其他不具备这样生态系统的公司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然而,即使是像前两者这样超大规模的合作或者兼并方式还是很难与苹果的生态模式相竞争,原因在于苹果公司通过多年的整合和历练,是在一个前瞻性的统一思维下而进行每个产品的创新和持续开发,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吸引力,苹果在推行产品的时候总是联同多个优势一起推出,系统、软件、硬件以及网络服务等互相配合,产品在推出时一不讲最快二不讲功能最多,只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的改版和完善,而当你一旦习惯了它这种方式,你就没法脱离了,因为你会觉得其他所有的产品或者程序都比较难用。

目前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加强,特别在外观设计和产品制造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企业主也都很重视,但是仍然面临产品没法从根本上与同行拉出差距、品牌形象没法很好树立的困境,参与国际竞争又变得日益艰难。

事实上,我们很多企业也在追求一种系统,让企业能够有能力上新项目,但这往往是一种大而全的思路,企业主们更喜欢追求规模化、集团化,有利润就去追逐,而没有去考虑生态系统的内在特点,缺少把每个产品、每个环节都做好做精做顺的思维。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开始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像2011年8月小米科技的小米手机,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和硬件强劲引来媒体和消费者关注。我们对小米手机的前途还未可知,但很显然,硬件时代已经过去了,依托互联网增值是一个方向,但正如前面说的一样,对于整个系统的建设,难度极大,而且消费者在任何一个环节的使用不便都会对整个系统带来致命的影响。

(二)对设计师的新要求

传统设计师可以讲究自己个性的独立、讲究艺术个性、讲究制作手段,而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则显然不一样了,它包括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1 强调团队化合作。如今社会对设计师要求强调合作,一件产品要走向成功必须依靠众多人的合作,而且必须了解和掌控整个设计流程,如不适应这样的转变,要做好一个设计师就越来越难,指望开发出一套企业形象系统就能做好品牌,指望设计出一个漂亮造型就能占领市场等这些设计思维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过去。打造好一个设计团队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个团队不仅在专业上要精,更要了解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甚至能一站式为客户进行综合设计打包服务。

篇5

摘要:对电子数据进行分类应当考虑电子数据取证实务的需要,据此可以把电子数据分为十二类,其中六种为已有分类,六种为新增分类。新增分类包括存储介质电子数据、电磁辐射数据、线路电子数据;易失性数据、非易失性数据;加密电子数据、非加密电子数据;应用层电子数据、表示层电子数据、会话层电子数据等网络分层数据;看得见的数据、看不见的数据;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系统信息、即时通信数据、电子签名、电子数据交换、日志、微博。

关键词:

电子数据;分类;取证

中图分类号:D91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02106

分类是一种把握事物共性同时辨识事物特性的逻辑手段。分类不仅能使人的认识条理化,而且能实现处置上的目的性与有效性。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已为我国诉讼法所确认,在各类涉及计算机和网络的案件中,电子数据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证明作用。但是,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形式不同,不仅其来源多种多样,存储介质种类繁多,生成机理差异较大,而且其作用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结合电子数据取证实务,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以准确把握各类电子数据的特点,指导电子数据取证的实践。

一、电子数据分类现状

关于电子数据分类问题的研究散见于一些书籍和教材,如皮勇所著《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一书根据不同的标准把电子证据分为静态电子证据和动态电子证据;内容信息电子证据和附属信息电子证据;电子设备生成证据、存储证据与混成证据;原始电子证据和传来电子证据。这里的电子证据即电子数据证据。刘家真在其主编的教材《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中根据数字信息的来源和是否可以形成硬拷贝把数字信息分为原生数字信息和再生性数字信息;绝对数字信息和非绝对数字信息。信息是数据的内容,因此对数字信息的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对电子数据的分类。何家弘主编的《电子证据法研究》一书中根据不同标准把电子证据分为模拟式电子证据与数字式电子证据;数字电文证据、附属信息证据与系统环境证据;封闭系统中的电子证据、开放系统中的电子证据与双系统中的电子证据;电子设备生成证据、存储证据与混成证据;原生电子证据和派生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七种形式对应的电子证据(如电子书证、电子物证等)。除去“模拟式电子证据与数字式电子证据”的分类,该书关于电子证据的分类也都是电子数据证据的分类。

对事物进行分类首先要一义性地界定事物本身。新刑诉法没有对“电子数据”的内涵予以明确的界定。学界一般认为,电子数据作为一种超越传统证据形式的新型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生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光盘、计算机等载体,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但也有学者认为,电子数据即电子形式的数据信息,电子形式包括系列电子、数字、电磁、光信号或具有类似性能的存在形式,电子数据信息根据其所承载信息类型,分为模拟数据信息和数字数据信息,即电子数据包括模拟式电子数据和数字式电子数据。笔者认为,在新刑诉法仍然把视听资料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的情况下,电子数据包含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并不妥当。因此,笔者认为电子数据仅指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电子证据是电子数据证据的略语。

基于上述笔者对电子数据和电子证据的理解,前述书著中关于电子证据的分类并不完全针对电子数据,剔除与电子数据无关的部分和重复的部分,已有的关于电子数据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静态电子数据和动态电子数据;(2)内容信息电子数据和附属信息电子数据(或数字电文数据、附属信息数据与系统环境数据);(3)封闭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开放系统中的电子数据与双系统中的电子数据;(4)电子设备生成数据、存储数据与混成数据;(5)原始电子数据和传来电子数据(或原生电子数据和派生电子数据);(6)原生电子数据和再生性电子数据;(7)绝对电子数据和非绝对电子数据;(8)电子书证、电子物证、电子证人证言、电子当事人陈述、电子勘验检查笔录、关于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以下就上述分类逐一进行讨论,以确定其作为电子数据的分类是否妥当,进而提出新的分类标准以形成较完整的电子数据分类体系。

(一)静态电子数据和动态电子数据

根据《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一书的观点,静态电子数据是指计算机处理、存储、输出设备中存储、处理、输出的数据,例如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计算机文档、计算机音频、视频文件等。所谓动态电子数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电子数据,例如网络中的电子邮件、网络视频、音频文件、正在浏览的网页、正在下载的文件等[1]。区分静态电子数据和动态电子数据的意义在于根据这两类电子数据各自的特征,在相关证据收集措施的设立及其适用上予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静态电子数据可以采取搜查、扣押、命令提交等措施,而对于动态电子数据则只能采取实时收集或称电子监视措施,而且,由于后者可能严重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因此需要采取严格限制的条件。

根据收集措施的不同把电子证据区分为静态电子数据和动态电子数据应该说是妥当的。

(二)数据电文数据、附属信息数据与系统环境数据

依照档案学原理,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无法通过其本身得到证明,需要通过元数据加以证明。依照鉴定学原理,电子文件的可读性依赖于其原始的系统软硬件环境。因此电子数据特别是与数据电文有关的电子数据可以分为数据电文数据、附属信息数据与系统环境数据。数据电文数据是记载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灭失的数据,如Email 和EDI 正文。附属信息数据是指数据电文在生成、存储、传输、修改、增删这一过程中引起的相关记录,如系统日志、文件属性信息。系统环境数据是指数据电文运行时所处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尤其是指相关硬件规格或软件的版本等信息[2]3334。

把电子数据分为数据电文数据、附属信息数据与系统环境数据可以明确不同数据的证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还能引发学理上关于证据概念的进一步讨论。因为电子数据并不都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有些电子数据证据是用来证明其他证据的可信性或提供侦查或证据收集的线索,因此诉讼法对证据概念的界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封闭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开放系统中的电子数据与双系统中的电子数据

封闭系统是由独立的一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或多台以局域网方式连接的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封闭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即指在封闭系统中生成、传输和存储的数据。封闭系统不对外界开放,用户相对固定,能够迅速跟踪查明电子数据的来源。如银行、证券业、交通运输业的员工均用自己固定的终端进行内部数据的交换。

开放系统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广域网、城域网、校园网等系统,开放系统的电子数据即指在开放系统中生成、传输和存储的数据。由于开放系统数据通信的相对人并不固定,因此数据来源不易确定。

双系统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合称,双系统的电子数据指既能够经常出现于封闭系统又能经常出现于开放系统的电子数据,如EDI证据和电子签名等。

把电子数据区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调查人员确定证据调查的思路,明确取证方向。一般而言,封闭系统的数据通信相对人确定,案发以后可直接通过传统查证方法查找作案行为人。开放系统的数据通信行为人不确定,首先应查处在哪台机器上实施了犯罪行为,继而才能在此基础上查处犯罪人。双系统下的数据通信行为人如何确定应视具体环境而定。

(四)电子设备生成的电子数据、电子设备存储的电子数据和电子设备混成的电子数据

这是根据电子数据生成的方式对电子数据所作的分类。不同方式生成的电子数据在真实可靠性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判断电子数据证据的证明力时,电子数据的生成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所谓电子设备生成的电子数据,是指完全由计算机等设备自动生成的数据。其特点在于它的生成基于计算机的内部命令,不掺杂个人的意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自身的证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准确度的高低,如ATM机数据等。

所谓电子设备存储的电子数据,是指单纯由计算机等设备所录制的有关信息得来的数据。此种数据应考虑计算机设备的准确性和影响录制的其他因素。

所谓电子设备混成的电子数据,是指计算机存储兼生成的数据,是由计算机设备录入信息以后再由其内部运行而得来的数据。它具有上述两种数据的性质特点,对其真实可靠性的判断比较复杂。

(五)原始电子数据和传来电子数据(或原生电子数据和派生电子数据)

根据传统的证据原件规则,所谓证据原件也称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而复制件则是指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是证据原件的复制品。判断证据是否为原件以该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为标准,这一标准基本上为我国证据法学界所公认。如果把该标准适用于电子数据证据,那么电子数据原件即指最初确定性生成的电子数据,除此之外,据此转换而来的任何电子数据均属于复制件。而按照最佳证据规则,原则上应向法庭提交最初确定性生成的电子数据――电子数据原件[3]。但是,由于电子数据的特性,提交上述标准的电子数据原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不必把电子数据分为原始电子数据和传来电子数据。

(六)原生电子数据和再生性电子数据

原生电子数据是指以数字形式创建(如办公系统、传感器、显微照相机、科学仪器)并以数字格式存在的电子数据。如数据库数据、以文字处理软件创建的文本文档数据、以数字媒介记录的音像数据,以及软件数据、网页数据、超文本数据和数码艺术数据等。

所谓再生性电子数据也可称数字拷贝,它是物理存在实体的一种数字表现形式。

这种分类方式的目的在于揭示哪些电子数据在物理世界不存在原件或原物,亦即一旦丢失是无法再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数据属于原生电子数据,如各种数字作品。在原生电子数据成为证据时,需要采取比再生性电子数据更为严格的保管保护措施。

(七)绝对电子数据和非绝对电子数据

绝对电子数据是指所含信息目前无法完全进行硬拷贝的电子数据,它只能在数字环境下运行才能表达该电子数据的思想内容,例如多媒体产品、网页、3D图像等。

非绝对电子数据是指所含信息可以完全进行硬拷贝的电子数据,如以PDF格式、Word格式等形成的文件。

将电子数据按其所含信息是否可以完全形成硬拷贝分为绝对电子数据和相对电子数据,其目的在于方便电子数据收集保全后的保管。因为绝对电子数据只能以电子方式在法庭上出示,非绝对电子数据既能够以电子方式出示,也能够以纸质方式出示,因此,两者收集保全后的保管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把电子数据分为绝对电子数据和非绝对电子数据是有意义的。

(八)电子书证、电子物证、电子证人证言、电子当事人陈述、电子勘验检查笔录、关于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对证据的分类虽略有不同,但均大概可以分为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检查笔录等七种。因此,有学者认为电子证据也应分为七种,即(1)电子物证:系指电子形式存在的“实在证据”,以电子信息的存在和状况来证明该案件的事实。(2)电子书证:系指电子形式的“书面证据”,记载了当事人之间的书面意思表示。典型的如电子邮件和EDI 方式签订的合同。(3)电子视听资料:系指电子形式的音像证据,和纸面形式的音像证据相对。主要是各种数码摄、录材料。(4)电子证人证言:系指以电子方式存在的言词证据,如网聊的纪录、电话录音等。(5)电子当事人陈述:与电子证人证言相似,无非陈述的主体有所不同。(6)有关电子证据的鉴定结论:系指由专家对存在问题(主要是真伪)的计算机记录进行鉴定后出具的鉴定结论。(7)电子勘验检查笔录:系指司法人员与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以电子形式作出的勘验、检查笔录[2]2729。

笔者认为,电子数据不外乎是指作为证据本质的事实信息表现为计算机数据,对于传统的七种证据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证据表现形式[4]。而法定证据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证据的表现形式,因此,将电子数据分别归为七种不同的传统证据形式并不妥当[5]。

二、电子数据新分类

电子数据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电子数据的证据实务――包括电子数据的发现、收集、保全、鉴定、调查和判定等。现有电子数据分类并没有完全囊括对电子取证有意义的分类,因此,笔者提出几种新的补充性分类并做适当说明。

(一)存储介质电子数据、电磁辐射数据、线路电子数据

这是根据电子数据的来源对电子数据进行的分类[6]。电子数据可以从存储介质中获取,可以从电磁辐射中获取,还可以从线路中获取。不同来源的电子数据其获取方法和技术也不同,且获取的程序也有各自的特点。

1.存储介质电子数据

存储介质电子数据是指来源于各种存储介质的电子数据。电子数据存储介质的种类很多,如计算机硬盘、软盘、光盘、磁盘列阵、高储存密度磁盘(Zip盘)、移动存储盘、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手机、掌上电脑 (PDA)、录音笔、扫描笔、监视器等设备的存储装置。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数据主要通过扣押、提存或复制的方式进行收集。

2.电磁辐射电子数据

电磁辐射数据是指从电磁辐射中获取的电子数据。计算机电磁辐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显示器的辐射、通信线路(连接线)的辐射、主机的辐射及输出设备(打印机)的辐射。计算机是靠高频脉冲电路工作的,由于电磁场的变化,必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辐射的电磁波会把计算机中的信息带出去,电子数据搜集人员只要准备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将电磁波接收,从中获取电子数据证据。

3.线路电子数据

所谓线路电子数据,是指从计算机联网后的传输线路中获取的电子数据。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必然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不过通信线路虽然存在数据被截取的安全隐患,但侦查人员也可以利用通信线路的这种弱点,对犯罪嫌疑人的通信线路进行监听,必要时对传输的电子数据进行截获,收集有用的电子数据。或者采用蜜罐、蜜网技术收集攻击数据。

(二)易失性数据、非易失性数据

运行中的计算机系统存储的数据是有寿命的,不同数据的生存期差别很大,短的只有几纳秒,长的有几年。寄存器、设备内存、缓存等存储的数据寿命只有几纳秒,主内存中的数据约十几纳秒,表示网络状态的数据有几毫秒,表示运行进程的数据寿命为几秒,磁盘数据有几分钟的寿命,软盘、备份设备中的数据寿命可达几年。因此,电子数据可按生存寿命的长短进行分类。易失性数据是指生存寿命较短的电子数据,非易失性数据是指生存寿命较长的电子数据。收集数据的方法最好是按照数据的预计寿命有顺序地进行,即先收集易失性数据[78]。

(三)加密电子数据、非加密电子数据

根据电子数据是否加密对电子数据所作的分类。加密电子数据是利用各种加密技术(如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明文数据加密后形成的不可读数据(密文),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加密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加密电子数据的分析首先需要解密,有时需要专门的解密工具。非加密电子数据是指没有利用加密技术加密的明文数据。由于没有加密,因此分析非加密数据相对简单,不需要专门的解密工具。

(四)应用层电子数据、表示层电子数据、会话层电子数据等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最著名的标准是ISO/iIEC 7498,又称为X.200协议。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各个层次都存在电子数据,但各层电子数据的证据意义并不相同,因此,可以把网络中的电子数据按层次分类,即应用层电子数据、表示层电子数据、会话层电子数据、传输层电子数据、网络层电子数据、数据链路层电子数据和物理层电子数据[910]。

应用层的电子数据比较多,由于应用层离计算机网络用户最近,因此也最容易被破坏。

表示层、会话层的电子数据很少,证据意义不大。

传输层和网络层的电子数据中最有证据价值的是IP地址。IP地址虽不能直接认定电子数据的制作人,但可以缩小查证范围。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中的电子数据最为丰富也最有价值。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地址要比网络层中的IP地址精确,可以绑定一台特定的计算机。获取物理层的电子数据主要通过网络监听的手段,需要特定的侦查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

(五)看得见的数据、看不见的数据

这是根据是否被标记为已删除记号所作的分类。凡是没有删除标记的数据就称为看得见的数据,凡是已有删除标记的数据就称为看不见的数据。看得见的数据可以利用识别软件直接解读,看不见的数据需要先使用数据恢复工具进行恢复,然后再利用识别软件进行解读,且恢复数据时有可能不能完全恢复看不见的数据。

(六)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系统信息、即时通信数据、电子签名、电子数据交换、日志、微博

这是根据电子数据的功能作用所作的分类。其类别会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不仅限于标题所列种类。

所谓电子邮件,是指在计算机上书写,然后通过网络邮寄的函件。电子邮件的工作机制是模拟邮政系统,使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将用户的邮件从用户的电子邮件箱转发到目的地主机的电子邮件箱。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每个电子信箱均对应一个唯一的注册用户(它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些人),其用户名、账户名、密码均是唯一的。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某一注册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就可在任何地方,使用任意一网的计算机在该用户名所对应的电子信箱上收发、删除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还有一个特点是传输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跨国界传递的邮件要辗转经过多个服务器才能到达目标服务器。因此,如需收集跨国服务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元数据还要得到国际司法的协助。

电子公告牌系统(BBS)的英文名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s”。《微软英汉双解计算机百科词典》将其定义为:“是配备有一个或多个调制调解器或其他网络访问手段的计算机系统,用作远程用户的信息和信息传递的中心。”BBS信息是指通过BBS交流的信息。BBS信息的存储载体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存储在用户个人电脑磁盘中的BBS信息;二是存储于BBS服务器上的相关信息。由于用户有可能删改自己电脑中的信息,相对而言,BBS服务器上存储的信息真实性较高。规范和完善对BBS的管理,对于正确地收集与保全网络证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即时通信又称实时通信,是一个终端联网的即时通信网络服务。该服务允许两人或者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文件、语音与视频等信息。即时通信数据是指电脑和服务器中存储的即时通信中当事人通信的电子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中的即时通信的相关电子信息,用户一般无法加以更改,因此诉讼中要着重收集服务器中的即时通信信息。

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11]。通俗点说,电子签名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电子签名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证明文件的来源,即识别签名人;二是表明签名人对文件内容的确认;三是构成签名人对文件内容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的根据。与传统商务活动中的签名盖章作用相同,具有认可和证明文件内容真实性的法律效力。

手机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即移动电话短消息。它是指用户之间基于移动网络,通过移动手机传播的文本等信息。其工作原理就是:短信发送人将编辑好的短信发送出去,通过短信服务提供商(SP)的短信平台,将我们可识别的文本、声音、图像转化为电子数据信号传送到接收人的手机。接收人打开短信,电子数据流又转化成可识别的文字、声音、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当数据流被短信服务提供商的平台接收时,平台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其信息储存。短信发送人编写的短信内容在未转变成电子数据前的形式是最原始的形式。

所谓日志(Log),是指系统所指定对象的某些操作和其操作结果按时间有序的集合。每个日志文件由日志记录组成,每条日志记录描述了一次单独的系统事件。通常情况下,系统日志是用户可以直接阅读的文本文件,其中包含了一个时间戳和一个信息或者子系统所特有的其他信息。日志文件为服务器、工作站、防火墙和应用软件等IT资源相关活动记录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对系统监控、查询、报表和安全审计是十分重要的。日志文件中的记录可提供以下用途:监控系统资源;审计用户行为;对可疑行为进行告警;确定入侵行为的范围;为恢复系统提供帮助;生成调查报告;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证据来源[12]。

网页(Web page),是用HTML语言编写的,通过WWW(万维网)传输,并被Web浏览器翻译成可以显示出来的集合文本、图片、声音和数字电影等形式的页面文件。网页的本质就是HTML源代码,它通过服务器上传后,利用浏览器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网页证据的最大特点在于所含信息的多媒体性,因此其只能在数字环境下运行,才能显示网页的思想内容。

三、结语

电子数据已经成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其在诉讼中的使用将越来越频繁。本文对现有电子数据分类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并指出其中意义不大或没有必要的分类。鉴于已有分类尚不完备,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几种新的分类,如存储介质电子数据、电磁辐射数据、线路电子数据;易失性电子数据和非易失性电子数据;加密电子数据、非加密电子数据;看得见的电子数据和看不见的电子数据等。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分类对象的把握和运用。在网络犯罪案件、网络侵权案件以及其他网络纠纷案件多发的今天,通过分类准确把握各类电子数据的特点,有效地收集、保全和运用电子数据,是正确解决各类案件,遏制网络犯罪、网络侵权和预防、处理各种纠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皮勇.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910.

[2]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汪振林.电子数据原件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338.

[4]张清.电子证据收集的基本方法: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27.

[5]汪振林.网络证据认定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6.

[6]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21.

[7]FARMER D, VENEMA W.计算机取证[M].何泾沙,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7.

[8]MANDIA K,PROSISE C,PEPE M.应急响应&计算机司法鉴定[M].汪青青,付宇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1.

[9]刘品新.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6265.

[10]CASEY E.数字证据与计算机犯罪[M].陈圣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