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7: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异彩纷呈,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愿望。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总结,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写成教育论文,也就是说,只会教学,只会研究,但不会写作,结果研究成果推广不出去,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教师虽然已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写教育论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写,如何去下笔,始终感到难度很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如何引导和鼓励教师写好论文)谈谈教育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写作方向

绝大部分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教育论文。因此,根据自己当前教学的实际确定教育论文写作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当前是从事学科教学,那么你的写作方向可考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研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总之,你的写作方向最好同你当前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学为你的写作提供课题和素材,而你的写作也促进了教学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长。

二、要注盘选好课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所从事的教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所以论文写作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并确定好

NK 现金网 WWW.BEIJINGJY.NET

研究课题。人们常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办事需量力而行。同样,在教育研究中,在选题上,也必须从自身的、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难易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远,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二)题目大小要适中。初学写作的同志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题目,全面论述一个问题,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个道理也论述不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题目越小,钻得越深,论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篇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三、要注意提纲的设计

论题选好以后,就要设计提纲,考虑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编拟提纲如同建筑设计蓝图,又像画家作画,先勾出大的轮廓,再勾细部分,然后再描画。有了提纲,文章才能按顺序从容地写下去。编提纲要做些什么呢编提纲就是规划好论文的结构层次,将全文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选用哪些材料。一般来说,3000字以下的论文编一级提纲,论文较长最好编二级提纲。提纲宜细不宜粗,如写得过粗,就起不到提纲的作用,写时难把握,容易出现“跑题”、“放羊”,顾此失彼的情况。

四、要注意资料的搜集

定题定纲以后,就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认真钻研了。我们要盖一座

楼房,就需要用钢筋、水泥、白灰、砖瓦、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楼房才能建成,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文章就会空洞,主题也难以实现。俗话说:“广采白花酿佳蜜”。搜集资料是起草论文中一项基本的,没有必要的资料,后续将寸步难移。资料同时也是选题的基础,是完成论文的保证.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怎样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资料呢这里需要注意“四个标准”.

五、要注意执笔写作

撰写教育论文除了应注意上述几个问题外,在具体写作时应将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研”,“研”中“写”,“写”中“教”,才能撰写出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论文.经过选题、定纲、备料一系列的准备,教学研究进人了总结阶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对于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起草论文初稿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把构思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对于刚刚从事教研的人来说,开始撰写教育论文是会感到相当吃力的,他们经过一定的酝酿和准备,但提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写好教育论文,这是每位初学写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你可以关注: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和如何撰写职业教育论文

六、教育教学的

注意事项

撰写教育论文要站在时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只有这样,选题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这样的文章,档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应注意:

(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

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要把握投稿时机。好的稿件未必一定能被采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稿时机间题。通常应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一般来说,有关教材分析的稿件一般要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4个月寄给有关刊物编辑部;二是新开栏目投递稿件的作者比较少,因而向有此栏目的有关刊物投稿,被采用率就高.三是给缺稿件的栏目撰稿,这方面的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很大。

篇3

教学过程“育德”

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生书写爱国诗词的时候,教师可播放《中国人》《祖国颂》等歌曲。“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学生陶醉、醒悟……教师书法课堂的导入与总结过程也是对学生“育德”的关键环节。如,有的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孔子弟子三千,最著名的七十二门徒无一不是思想境界高尚的人。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感悟。短短几句导入,一方面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把那些历史名人当做心中的偶像、楷模。教师要将作业布置、优秀作品展评、课堂总结等其他教学活动与对学生的“育德”结合起来。“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在书写上,即使学生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呵护、表扬。教师只有把“育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师表楷模“育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书法课堂上的板书、讲解、示范、辅导、创作等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创作优秀作品,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展览,教师有了人格魅力,才会有威望,才会让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自己要“师表”,还要树学生心中的楷模。例如,羲之,池水尽墨;怀素,蕉叶练书;智永,退笔成冢;钟繇,梦中书法;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写字以美育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作用,激励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另外,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育德”。学生“主体育德”应该是理想的德育,是德育的理想。要想达到理想的德育境界,就要实现让学生从“要我育德”向“我要育德”的转变。没有学生“主体育德”,就没有高效的德育;没有学生对德育的内在需求,就没有学生的“主体育德”。例如,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爱祖国”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写出你最喜爱的中国十个地名”“抒写你对祖国母亲的心里话”“创作一幅热爱祖国的书法作品”等。毋庸置疑,这本身就是学生爱国的主体表现。

篇4

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现状: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目前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成熟的几种互动模式的归纳来看:关于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在目前的互动性研究中被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是被贯穿到其他几种互动模式当中。因此,本论题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近年来,随着招生门槛的不断降低,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进入中职学生的学生中大部分的中考成绩都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成绩更是令人担忧。一大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闻数色变”,对数学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甚至不知从何入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本文就中职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学校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从学习基础上看,大多数学生对概念、公式、性质等无法理解,知识点模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所学习的数学内容一知半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口算的速度慢,正确率低,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模式。

(二)从学习目的上看,作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直接,仅仅只是学会一种技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所以,在中职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学生都对专业技术课会非常重视,而对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忽略,尤其是对思维难度大的数学更是望而生畏。但是如果忽略基础课堂的学习,只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的学生往往在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上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从学习方法上看,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被动数学教学论文,缺乏钻研的精神,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课上也不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作业更是马虎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更是严重。学生机械、简单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要真正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差,在学习中不断地遭受打击,家长和老师的指责批评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放弃的心理。对他们来说,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科学观的主要内容。中职数学的教学并非教师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深入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自身的认知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去探索,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为他们专业学习服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改变师生的定位,真正融入学生中,让学生亲近你,靠近你,信任你,并及时的为学生的进步赞扬、喝彩,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端正学生态度,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

(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

学生经常会说:“我对这个感兴趣,我才学得特别好!”“我觉得有意思我就愿意去学!”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巧妙地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如此的近。教学导入时就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浓厚的学习兴趣,选择最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极大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一件商品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才能占有市场而带来较高的收益,洗衣机怎么操作才能省电省时等,将生活中的小事引入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的气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次,适时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将数学的趣味性、鲜活性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而教师幽默的语言、优雅的谈吐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特殊的校情和生情,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两极分化的情况尤为严重。而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基础采取“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前,必然了解客观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基础,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数学教学论文,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后,老师在备课过程、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在检测学习效果时,也是采取分层测验、评分的方式,用不同的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因材施教外,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因为学困生他们的基础更为薄弱,他们一直都处于“无人关心”的被遗忘的角落,很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走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重燃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科学评价,促进教学

教师对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注重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合作交流能力等,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成绩,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方向。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怎样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一个中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用赏识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因材施教,以发展的评价观来看待学生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化之.对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03.8.

[2]吴光新.突出职业学校特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M].上海出版社.2005.9

[3]曹才翰.数学教育概念[M].江苏出版社.2002.5

篇6

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一条“合体”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体,又要合语体。可是,对贯彻这一要求,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重文体而轻语体,甚至有的老师对语体还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导中,对文体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语体则大都忽略,极少提及。这样,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常会发现一些虽合文体,但不合语体的文章。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

篇7

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描绘惟妙惟肖,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进行简单的说教,还是容易使部分学生难以去感知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然而如果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特点,将黄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头通过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当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片搭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学生就会在一瞬间被吸引,当学生产生去了解的兴趣,就能进一步的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通过的电教媒体教学也能很直观地把黄山奇石的特点表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原则去选择媒体教学,不然很容易造成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

在当前的一些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对教学方法的辅助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教媒体不再是辅助作用,反而成为教师演示或者装裱课堂的工具。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备课时精心制作的一些“精美”的课件,便将整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课件,虚耗掉大量的时间,学生则成了观看软件展示的观众。教学不是汇报演出,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只是完全依赖课件去展示,而没有与学生交流学习,则永远不会实现“多媒体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原则”。我在设计PPT时有一些小技巧,如设计完PPT时向自己发问:还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哪些部分过于花哨?什么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通过这些反思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在课堂上,我会控制PPT的切换速度,尽量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让PPT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设计总体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控制下,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三、为达最佳教学效果服务

在很多事情上的基本原则都是手段要为目的和效果服务,这一原则对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同样适用。一般的电教媒体其实仍然属与现代媒体的范畴,虽然它已经使用了很多年,看上去已经逐渐落伍了,但其实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反而更甚于现代的多媒体。如在学习“瀑布”一文时,学生可以在通读全文,了解了瀑布的壮美景色之后,再播放一些关于瀑布的影像,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形、声,领略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只有让学生听其声,见其形,学生才会对瀑布的形象理解更加深刻,也会在观看到瀑布时喜爱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当我们在使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媒体去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无论是“一般的电教媒体”,还是“现代的多媒体”,只要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达到最优秀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应该使用它。

篇8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SHAPE\*MERGEFORMAT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

(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9

1)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实事求是原则是层次教学的哲学前提。按照教学客体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这和因材施教原则暗合,只不过分层更进一步发挥了其内涵。根本在于它摒弃一窝端、一刀切敷衍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操作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是巨大的进步。因而将层次教学理念引入高校篮球教学是可行的。2)转变思维原则引分层理论的教师要大力转变教学理念,且应具备坚实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在熟悉掌握篮球运动规律基础上,根据执教班的整体情况,变腐朽为神奇,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层次教学课件。对班级学生进行摸底后,分出不同的学生群,从而制定渐进性的教学目标,选取好操作性强的授课方法,充分调动各种体育软硬设施及器械器材,做到物为我用,并与教学目标高度结合,实现教师角色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3)因材施教原则层次教学在分组前要对不同个性、能力、爱好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纳不同的训练形式可以树立学生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热情。层次教学能起到效果的关键是符合个性化差别的学生群。学生或外向或内向均能融入层次教学中,并找到自己的“组织”〔3〕。层次教学可进一步深入,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为落脚点。

2引阶梯理论入高校篮球课的教学策略

1)巧妙地教学引导学无定法,教无定格,教学方法贵在适时而发,随机应变,不管采用哪种教学理论,教师无论何时都应顺应学科的教学规律,掌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当前高校篮球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校的不同年级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对高校篮球教学模式不满意,56%的学生表示一般,7%的学生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当前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仅仅示范姿势,规范的肢体动也是“语言”信息的一种形式。然而,这项技术通过语言讲解和肢体示范都需要一定过程,对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时间有很大不同,通过分层,可以“以生传生”,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篮球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根据难易度等不同而采用灵活变化的策略。对于一些低难度技能如运球姿势、运球动作、原地投篮等,教师可提前示范一遍,让学生主动领会,学生一般稍作模仿便能掌握;而一些难度高的技能则教师巧妙点拨。如假投篮、变向过人、运球过人等便需学生不断领悟,教师巧妙讲解。一些高难度的篮球技能往往难以一次习得,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篮球技能的熟悉,在传授控球技巧时,应着重让其明白它的要领在于掌握控制手臂的力道,进而控制篮球的运动方向、高度、弧度等,而且还更应让学生充分学会平衡身体关节和肌肉,从而达到最好的控球效果〔4〕。2)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据调查,当前62%学生对篮球技能掌握情况有待提升,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她们对篮球技术“一问三不知”,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过于“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编选一整套有梯度,呈阶梯性的训练方法或者知识,使得技能或者知识层次化、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尽量简化复杂的步骤,重视方法的实际效度,可采用梯度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揪着学生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而难以发挥自身潜力的情况。如在指导学生“投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掌握水平,划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掌握“投篮”技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更多的技巧,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掌握和熟练运用“投篮”技术即可。3)游戏比赛法创造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和蔼、诚挚的教学情怀,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篮球教学中,游戏比赛法是可借鉴的教法。在及时了解不同层学生的综合技能后,教师可用游戏比赛法将篮球的各种技能要领按照一定规则编排,并让学生在活泼快乐的环境下逐渐地掌握并习得高难度动作。比赛后,体育老师要适时记录情况,做反馈总结,如后仰跳投是不易掌握的动作,教师可在游戏比赛后启发学生明白协调身体肌肉关节及用力程度。又如教师在讲解上篮进球要领时,可把班级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并在两组中挑出优秀代表,进行三步上篮游戏比赛,以使用时间最少而命率高的为胜。教师也可采用“体验式”的方式组织学生做游戏训练〔5〕。篮球是一项高度重视团队协作的运动,呼唤集体精神。篮球对团队的合作意识要求高,正规的比赛形式抑或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群或学生个体传授篮球知识都符合特定的人际关系学因素,更符合不同种课堂互动形式。篮球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个人情绪问题容易影响集体的发挥。阶梯教学认为应让每一个学生在篮球锻炼中都能实现自我满足感与自豪感。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使球员形成同仇敌忾的情绪,无疑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集体精神。4)因组施教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常居于课堂的中心,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却遗忘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无暇顾及或者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心态,也就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阶梯教学采用同质分组,这意味着不同阶梯的小组组员篮球技能是有所差别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呈阶梯性的。教师可依照不同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一些篮球技能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激励方法为主,通过适当的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可从最简单的篮球入门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技能。对于技能较高的阶梯组,他们已经学会基本要领,但运用还不够流畅规范,教师可着重点训练他们动作的精准度。此外教师在教授高难度的技能如策应练习时,教师可将技能分布派发给不同的阶梯组,比如将掩护者的位置、掩护者的技术要领、接应球的位置、空切的位置和时间分给不同阶梯组,让阶梯组的组员分阶段学习不同的技能部分。

3阶梯理论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篇10

将快乐体育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来看,它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乐好、好学,快乐学习,最终达到育体、育心的双重功效,并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从教学关系方面上看,快乐体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体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3)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它所提倡的是一种快乐的、终身的体育,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身体共同发展,它应该是集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于一体;

(4)从教学的组织上来看,虽然“快乐体育”提倡的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但不意味着是一种松散的教学氛围,要做到“宽而有序”,要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但不可过死,要能够合理地把握、组织教学;

(5)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看,体育教师必须解放思想,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创造性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2快乐体育实施原则分析

2.1教育性原则

要努力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要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审美素养。快乐体育还是以学生的好学与乐学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2.2平等和谐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及人格的发展,不能搞特殊化,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幼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构建出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情境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以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相应的氛围当中,快乐学习。

2.4趣味性原则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入境动情的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活动,提高运动技能,体验进步与成功的乐趣。

2.5激励性与实效性原则

在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不仅要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而且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要教学活动当中,要做到正确诱导和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去。

3学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分析

3.1快乐体育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对其传统的“本位观”与“技能观”进行调整,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课程活动较累,使得学生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因此,实施快乐体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3.1.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的培养我国的学校体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以一种被动的状态参加体育活动。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一种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进入大学,学校进行的都是这种教学模式,这样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兴趣。除此之外,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作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自然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1.2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严重脱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制订上。在体育课堂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大众运动项目。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活动,让学校体育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体育。

3.2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分析

3.2.1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富有形象性以及感彩的氛围当中,这对加深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节化,教师与学生分别饰演故事情境中的角色,对于加深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3.2.2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法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并且大量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便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3.2.3游戏教学法通过实践发现,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也更乐于接受。现如今,游戏教学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人们更是加深了对体育游戏的关注度,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