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13: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美文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美文学教学

篇1

1.1教学方法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学习者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主动采用沿用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接纳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英美文学课上最终成了高级泛读课。本应作为文本内涵挖掘,人文素质提升,文化沟通对话的课堂却沦为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分析,偏离了文学教学的主旨,不可能满足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洪流(2005)指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2教材问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教材内容及难度成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的设置情况,我国现有英美文学教材难以满足各院校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同教师的专业兴趣及特色,无不对新形势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的要求。就笔者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较差的本科甚至专科类学校,一般都采用一两套教材,个别辅以教学指南,教学模式固定,内容狭窄,思路缺乏开拓,所谓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就更是无从谈起。

1.3教学评价根据人才培养个性化指向,各院校一方面积极倡导多元、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却不能摆脱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形式。在这种应试意味浓烈的教学评估模式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对话性地与同学和教师领会文学魅力,体验文化精神,畅享人文魅力,而是埋头苦记笔记,生怕遗漏“考点”。课堂的互动性与开放性被荡然无存,学生也由积极地吸收知识变为消极地接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文学鉴赏力更是成为一种空谈。

2.英美文学研究新思维

2.1碎片化教学冲击模块化教学由于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同样搭上改革的列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MOOC,微课,公开课,精品课共享,并与实际课堂实现无缝对接。MOOC与微课又是相互联系的,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为它们提供了进入大学真实课堂的可能性,翻转课堂(flippedclass)则为它们创立了现实的网络课程范例。2010年8月,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TechonomyConference)上对未来教育模式及发展做了展望,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学校。2012年肇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微课、微课程接踵而来。预言提前成为现实。基于网络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借助网络媒介,打破传统的固定课时的模块化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者得以更为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完成学习目标,而学习场所也不必局限于教室,这为学习者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便利。

2.2海量资源冲击传统教材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不应当只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了什么。教材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普遍及个性化需求,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因此,王云,刘宝泉(2003)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网上交流及合作能力…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克拉申著名的“i+1”理论揭示了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来衡量现行文学教材的难度,那么不少英美文学教材的难度一边倒地趋于偏难。学生在梳理文字方面已经十分吃力,阅读兴趣便相应收到影响,欣赏一说也无从谈起。另外,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普遍沿用传统“时期-作家-作品”的固定模式,使得教学灵活性、选择性、独立性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的海量资源,可选择性与可控性均是模式化课堂无法实现也不可企及的。

2.3原语英美文学冲击传统英美文学曹顺庆教授谈到“比较文学”的时候有过一段话,说中国人讲外国文学,本身就自然地在以“他者”的眼光、思想在审视这些舶来品,就是“比较文学”。换言之,尽管我们现在的英美文学教学所用教材是英文版的原著或原著节选,课堂用语可能也是全英文,但是无法避免地,我们的解析、认知、欣赏都难以摆脱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英美文学课和英美国家的英美文学课不可能等同起来。高玉教授(2001)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法国文学或者英国文学等原语言的文学作为“原语外国文学”,其实暗含着两个基本原则或前提“,那就是:一、对于研究的对象来说,我们是‘它者’,原语种的人不会把我们称之为‘外国文学’的文学即指称的对象称为外国文学,对他们来说,它恰恰是本土文学。反过来,对于研究的主体来说,我们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对象则是‘它者’。这里,‘内’‘外’关系其实已经表明了我们的研究视角、立场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论。二‘、原语’一词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外表形式以及深层的表述、话语方式、思想和思维的特点,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语境以及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更为深广的文化传统、知识背景和社会基础,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体系性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性。”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亲身接触英美国家专家学者的教学,聆听他们的观点,学习他们的方法,接受他们的理论,而只是全封闭地参与本国教师的教学,那么最终便没法真实感受英美文学作品在原语国家学者专家眼里的地位、影响及其所携带的文化符码。而基于云计算的现代教学手段,直接将世界著名大学里的英美文学专家学者的课程呈现给学习者,使得零距离接触原语英美文学成为现实,同时也冲击着我国传统英美文学教学。

2.4过程性考核冲击终结性考核与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相应的考核手段,也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局限于知识性、识记性的考核方法,将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压制在琐碎的记忆上面,无法领略文学的魅力,文化的异同。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是改变其终结性考核的现状,真正实现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新型考核方式,使得教与学的中心转移到文学鉴赏与学习本身上来。根据笔者调查及教学实践,认为基于网络教学的英美文学考核,应当进行如下改变。第一,尽可能减少采用闭卷考试这一形式。或者说,如果不得不采用闭卷形式,应尽量避免“知识型”的题目,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代之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对文化的理解,采用思辨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题目;第二,尽可能增加过程性考核与评价,采用“开放式”的考试模式。如,将期末考试与学期论文和读书报告,文学作品评论、鉴赏,作品内容解读,文学意象比较或文学人物评价等考查结合起来,同时加入课堂表现所得的平时成绩。这样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开展“对话式”课堂教学,培养有见解、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3.结语

篇2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体学;语言应用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目前仍然延续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来提高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解读与鉴赏水平,使得文学作品的选择问题成为教学的关键,直接与学生的视野与深广度相关。通常,在教学中常选择影响力较大的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与阐释存在一定的难度,给学生的学校带来较大的困难,但是,却可从中学到大量的古体词汇、特殊的语法结构、文学手法。而且在高校的英语文学测试,难度较低,只针对著名学者的观点,以及解释进行练习,缺乏相关作品的阅读积累,评论文章写的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对高难度文学作品的理解,掌握更好的技能,必须经过适当的努力和训练。

一、文体学的概念与发展

文体学主要是对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规律进行研究,是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涉及语言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多种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英国哈特曼和斯托克这样表达“Stylistics 是应用语言知识去研究风格(style)的学问”;李龙植这样表述:“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 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 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 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英国的A.布洛克等这样陈述:“Stylistics 研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的特点,尤指文学语言,并试图确立能够说明个人及社会群体在使用他们的语言时所作的特定选择的原则”;竹内敏雄这样描述:“最近出现新动向,即从作品语言结构的兴趣出发重视文体问题, 企图在文体学中探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媒介作用”。有许多不同的表述,观点也有所区别,文学评论家们始终在努力寻找一种文体学新方法、新手段,让语言学、文艺学之间沟通更为便利、融洽。文体学在语言文学的长时间的孕育下,逐渐发展成长,是时代文体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融合、渗透了现代语言学和文艺学的产物。

文体学是一门融合多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研究每一门学科都能够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并能够有机的相结合,将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不断向外渗透、扩展,将各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打破,形成一种不同于语言学、文艺学的独特学科。文体学使得各学科、各领域之间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科学的整体化与传统学科的解体、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渗透。文体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文学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文学能力的学生,应该对传统的体裁、阐释技巧、修辞手法能够熟知,并能够深刻理解其涵义,领会作品的文学意义。

二、熟练掌握语法结构与话语习俗

在英美文学的诗歌体裁中,作者经常持续使用某一种语义领域。文学文本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具有创造性,这类作者以James Joyce尤为突出,而且有很多作家经常发明某些新的词语,并将词语的属性发生转变,比如名词变动词、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等等。

文学作品的启始句经常出现代词的变化应用,在教学中,通常老师都能够注意这一点,并能够引导学生注意,意识到文本的衔接,作为首语重复法的参照。在非文学文本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常规,用代词来代指前面的人、物或事。例如During Wind and Rain这首诗中,在第二段中,我们才明确第一段出现的代词they,he,she指的都是哪些,Elders and juniors 是指年青人和老年人,而在第三段中Men and maidens 则是指成年新婚夫妻,这时候我们终于明白第一段和第四段的He和she是指男人和女人,整首诗描述了从青少年到成年,再到暮年的经历,将时间的流逝、生活的风霜体现的淋漓精致,作者的高超技巧在文学中展现无遗,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相反的,为了突出事件,代词都都回指文本前两段提到的人或事件,这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在教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熟悉文艺散文的特征,注意不同体裁中的词语结构,技巧等。

在文体学中,要通过对词汇以及句子的结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意指实质内容。在对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进行文体学分析,首先是对作品的总体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总结情节从1-3节的胆怯、4-5节的假装、6-9节的犹疑不定、12-14节的热望、15节的自我贬抑、16节和19节的空想,最后到20节的幻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文中You、I、We这些指示代词的深层含义。再次,对作品的正式性特色进行分析,诗体形式的变化,应用了押韵句与非押韵句;语言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句节、句子结构重叙以及提句上。第四,通过分组讨论,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 evening as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 streets

-- yellow fog/cat

-- sprawling on a pin (pinned and wriggling on the wall)

-- a pair of ragged claws scutting across the floors of silent seas

-- mermaid

从以上意象我们不难发现,Prufrock 的自我贬抑和分裂。

最后,要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隐喻、典故找出,并对作品中的讽刺性独白与戏剧性独白的运用-反讽标题与内容产生强烈反差实现反讽效果展开讨论:“J. Alfred Prufrock” 是一个沉闷乏味、没有激情的名字,而“love song” 却蕴含着浪漫。 “Al-fred”= “All + afraid”是对缺乏勇气的人的表述,“Prufrock”= “Prud + frock”意指拘守礼仪和教士穿的长袍,喻指没有付诸行动的能力。 通过这些反讽和典故的运用,将T.S. Eliot 的主题思想“Human Paralysis(人性的瘫痪)”表现无遗。

综上所述,通过文体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获得解读技巧与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积极主动的阅读文学文本,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与语言学习分开,在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中,大大提高了学生额英语演讲,以及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万碧.文体分析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1,S1:168-169.

[2] 覃承华,郭小娟.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其改革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55-156,168.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 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缺陷等。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将此类问题解决,文学课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 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1.学时短、内容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覆盖范围广,包括英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文学名家及重要作品。此外文学课教学不单指文学作品的赏析,还涵盖了文学史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讲解。但是当前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课时普遍偏短,这往往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难以把握庞大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科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则往往出现教师对文学知识进行面面俱到地讲解,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而讲解的深度却有所欠缺,最终教学任务可能无法顺利完成。

2.方法单一、教材陈旧。当前英美文学授课所用教材内容大都比较陈旧,主要集中在古典作家及其著作,现当代作家作品偏少。且大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此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用系统讲授法,将理论知识满堂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英美文学课程考核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往往被动地参与到文学课的学习中来。记笔记、做练习仍然是他们的主导学习模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较差。单一的考试模式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此外,如果将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评价依据,则会忽略对其学习过程的评判。最终的评判结果缺乏全面性。

二、 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鉴于文学课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教师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前给学生划定学习范围。针对重点内容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答,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再根据教学要点补充讲解学生忽略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丰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原著。针对教材陈旧这一问题,教师可从学生的英语水平入手,选择与其学习情况相符的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文学作品,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文学知识外,还要对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技巧进行讲解,使他们学会自主赏析文学作品。对于英美文学中的名家及经典名作,如诗歌、小说等,则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阅读原著,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开拓视野,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3.强化互动教学、变换教学方式。文学课的性质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学情分析着手,结合讨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图像、视频等将文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还可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如戏剧、小说等进行情景再现,通过角色表演和情景模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4.改进考核评价方式。为了在教学中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评价方式多元化。传统闭卷考试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测与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例如,围绕教学重点,教师可布置各类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论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或者小测验的方式来完成,并且将这些评价结果归入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增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三、小结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文学课的教学效果,使它更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迪.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校园英语,2012(11):34.

[2]李春香.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文学,2013:10.

[3]万海艳.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团队学习策略(TBL)[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

篇4

关键词: 英美文学 文化 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籍、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进行着直接和间接的接触和对话,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时代的特点,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化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因此,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文学、文化、交际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文学、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同时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然而,不论如何界定文化,文学总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绝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不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曾艳兵,2006)。另外,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催生和滋养了文学,而文学又在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因此,文学和文化之间始终是相伴相生、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

交际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因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一定受到这些文化的情境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受到它们的制约和指引”(王丽,2016)。也可以说,文化是交际的基础,任何交际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单说没有文化的交际,或者仅仅说没有交际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取决于交际,没有人际交际,文化无以延续”(蒋腾蛟,2014)。

因此,文学、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依存,是一种水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英美文学课程与文化教学

鉴于文学、文化和交际的密切关系,为实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已经是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英美文学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的沉淀,是对人类社会自身文化存在的描绘,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文学而传授文学,已经成为固化的授课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更好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突破这种传统的授课习惯,才能使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质的飞跃。把文化教学引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多角度地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并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将把文化教学从初级的文化知识层引向更高的文化理解层,其重心在于拓宽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尚云鹤,2013)。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许多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如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为了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特征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理解,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学生能自觉地消除外语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为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2.重视文学语言的文化内涵。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被赋予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的准确、优美,介绍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梗概、背景知识、主题思想、主旨象征、人物分析、作品风格、章节点评等方面的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文学语言承载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教师不能把文学作品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应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比较和对比,正确对待文化冲突。

由于文化的多元和差异,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时,文化冲突必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解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除文化障碍的过程,从而更能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本质上说,中国人学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范杰,2014)。为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理解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营造文化对比、文化碰撞、文化互视的情景。“跨文化外语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和对比,参与和体验”(蒋腾蛟,2014)。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努力克服文化偏见和冲突,从而以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另一种文化,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重视母语文化。

跨文化交际是交际双方进行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活动,文化的互动是双向的,文化的交流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本族和异文化的背景知识,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付京香,2011)。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同于目的语文化意识,在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母文化的表达。掌握好母语及母文化是学好外语和了解异文化的基础。我国外语界的泰斗季羡林、许渊冲及王佐良等先生,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可见,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母语的精通,是可以在外语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因此,在英美文学和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掌握母语和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帮助和促进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5.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实践活动。

学习更多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实践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广大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与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可以举办英美文学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同时让中国的文化得到输出和传播。也可举办一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跨语境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总之,跨文化实践经验的积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及正确评价,并在实践中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及多元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文学、文化、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认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杰.浅议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科教文汇,2014,(5).

[2]付京香.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外语教学与母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1,(10).

[3]侯霞.基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

篇5

【论文摘要】鉴于当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从文史结合、文论结合、讲读结合、中英结合四个角度,阐析了英美文学课教学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应当把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放在首位,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因此,文学课程的设置,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美文学,在教学大纲中都处于必修课程的首选。但是,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大多对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或商务英语情有独钟,而对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学敬而远之。英语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居然会屡屡出现被问及英美文学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尴尬场景。 

我们首先探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心态。是什么使得他们对文学课程不屑一顾呢?一方面,商业社会下的“文学无用论”造成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深奥枯燥也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学生普遍认为文学课没意思而且脱离实际,就这样,英美文学课逐渐被丢弃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文学课程的教学出了问题。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历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就这样,第一种倾向造成一种局面,一学期下来,学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种则相当于给学生多开了一门高级阅读,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这样,两种倾向导致了两个极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1文史结合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和个别作品的独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为主的文学教师大多是中国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往往拿起一个作品便将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甚至一些与作品毫无关联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为主的文学教师则大都是外籍教师,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传达信息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多随心所欲,或根据历史顺序,或完全抛开历史,凭个人喜好选择作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两者皆有利弊。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创作固然有很大影响,然而抛开作品本身谈背景则毫无意义;作品分析虽是文学研究必需的过程,但历史背景的缺乏也势必会对文本分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鉴于英美文学课的独特性,教学中应该首先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在理清了文学史的线索,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加以文学精品的赏析,通过细读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 

2文论结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一些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没有基本文学理论的支持,简单的文本分析就会流于肤浅,难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作品内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影响了劳伦斯和乔伊斯等许多作家。在教学中如果不介绍这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学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初级阶段,绝不能把文学理论凌驾于文本之上而去作专门研究,毕竟文学理论的根本还是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文与论的关系。毕竟本科生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依然还是语言教学,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只应处在一个初步的启蒙时期。 

3讲读结合 

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的课时却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算是想讲完课本上的选读材料亦不可能。教师除了讲授文学史料和作品创作背景外,还要充分传达对于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初步的文学批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课后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非毫无组织。教师除了指定一些必读书目,定期检查之外,每堂课还要请几名学生介绍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指导,阅读实践,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中英结合 

文学和语言一样是相通的,不分国界。学习英美文学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文学素质和修养,而这些基本则是我们的中文基本功。如果连本国的文学都一无所知,没有任何文学底蕴,又如何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呢? 

我们要积极帮助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树立重视本国文学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结合和对比,生动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中英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英美文学;高中英语;英语教学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使得英语教学过程单一、内容枯燥,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不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并感受英语的魅力。因此,针对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英美文学,对学生英语水平和整体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名著或者是通过名著串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名著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串讲哈姆雷特的生平,让学生初步走进哈姆雷特,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欲望。

2.展现教师的魅力

现代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学识魅力,通过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讲解,让学生真正走进英语,用艺术化的语言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所在,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如,英美文学的经典著作《圣经》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很多,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目标灵活地将《圣经》中的小故事渗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更多的关于《圣经》的小故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普及文学知识

英美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知识,这些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掌握有助于普及文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英美国家及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英美文学,有助于普及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1.鼓励学生多看优质的英文电视剧或电影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地口耳相传式进行英语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一些死板的、难懂的英语单词制作成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频,就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纯正的、有教育价值的影片。在选择影片的时候,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发音准确清晰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更好地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拉近与英语的距离,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如可以推荐学生看电影TheFor-restGump,让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领会一些人生的道理。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电影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还能够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学习和了解英语。

2.鼓励学生引用英语原著进行交流

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手段较单一,就是单纯进行考试,这就严重背离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进行相关的交际交流。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的阅读英语原著,更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原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际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有效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话剧表演,通过话剧这种简单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英语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交流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在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的对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对话,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进去,与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对话,感受名著中的情境,提高口语练习的效率。在英美文学中,很多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这些人生的哲理,将这些句子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背诵朗读这些句子,提升口语交际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积极阅读英美名著,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发挥口语交际教学的真正作用。学校可以举办相关的英美诗歌朗或者是演讲比赛,以这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英美名著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的比赛,真正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所在,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这门语言。

结语

语言和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将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进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作者:张小龙 单位:镇原县镇原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04:7-12.

[2]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4,06:49-51.

篇7

关键词:美育 英美文学教学 素质教育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风的盛行,英语专业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用。在许多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的课时和内容大大被压缩,外语教学的重点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技能、翻译实践和英美问题等,着重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鉴于此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怎样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一项函待解决的课题。

一.美育概述

1.美育的定义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王一川,2003:150)。从性质上讲,美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情感教育,从内容上看,美育它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养,而是一种终身性的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美育摆到比智育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修养。

2.中西方美育观的历史演变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培养理想国公民早期教育要用音乐陶冶心灵”(毛宜国,2005:120)。柏拉图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他认识到艺术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美育视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也强调音乐美化心灵的作用。在他提出的和谐教育中,与书写、体育、绘画教育相比,音乐教育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放弃了柏拉图视理智为人格结构中最高统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两种心理功能应全面发展,达成和谐的人格。他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美与善的协调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在西方,艺术教育和美育思想的历史悠久,但是“美育”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却是由近代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的(李莉,1997:96)。席勒在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游戏说”,强调“只有人在充分的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感觉与理智的方面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只是通过一种持续美的体验,政治制度才能将自由与秩序结合起来(Beardsley,2006:203)。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不再仅仅把审美教育当成是塑造国家公民的一种手段,而是把它看作是培养和谐人格、解决人性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建构健全的审美文化所必需的社会力量。

中国美育观演变的特点是既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同时到现代又注重借鉴西方美育经验。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似,孔子也非常注重音乐的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人格修养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贯穿美育(李莉,1997:96)。

尽管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文化教育传统,但作为现代意义“美育”则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传入的。在《论教育之宗旨》中,王国维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将美育提升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张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即人的能力和谐发展。人的能力分内外两者:精神和身体。精神之中又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教育也分三个部分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李莉,1997:97)。

二.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高校实施美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太多的无奈与缺憾,常常会使人感到苦郁和愁闷,这主要归因于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功利之境。要改变这种状态,人必须到没有利害关系的大自然和艺术殿堂中去。因为只有在这里,主体才会忘却世俗的需求,功利的追求,并且通过审美实践和非实用性的自省,使自己最终达到最高的自由境界,保持人性、人心、人生的平衡和谐。其次,在高校实施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美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情感得到疏导,道德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慰藉,从而使感性和理性意识实现和谐交融,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当审美情感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便会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从而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向道德行为转化。在审美教育中,在一定意义上健全了个体的人格心理,实现了人的自我完善。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关系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良性和谐循环发展。因此要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知识、能力、情感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则美育不容忽视。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其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思想美和艺术美,不仅是学生了解认识异域世界的途径,而且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自然美、语言美、思想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时,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英语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呢?笔者将讲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思想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凝聚着崇高的思想,不仅可以慰藉人孤寂的心灵,还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与塑造伟大的人格,为人类开拓广阔的精神空间。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作品中伟大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以戏剧独白的形式写成,描写了从特洛伊战场上归来已同妻儿团圆并重新成为Ithaca国王的古希腊神话英雄Ulysses不甘心安逸的生活,不顾年迈体衰,召集旧时的随从意欲再次出海,探寻未知。在诗中,丁尼生通过Ulysses之口,表达了他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不安气氛和求索渴望。分析完这首诗歌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题目供学生讨论:你有人生目标吗?人生的意义何在?Ulysses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样在学生经过讨论之后, 必定会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又如著名的文学家培根在他的随笔“论学习”一文里,阐释了对学习的成熟的看法,其中关于“知识”,“能力”,“智慧”的关系的诠释发人深省。在这三者中,“知识”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必须获得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那么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并无实际作用。有能力者比有知识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他们的知识更具有实际用途。最后,“智慧”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东西,处于由知识、能力等组成的金字塔的顶端,追求“智慧”应该是人的最高追求。因此,大学生不仅应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知识,学会逐渐把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不断提炼知识、综合各种能力、使之升华到智慧的最高境界(林燕平、董俊峰,2007:122)。学生通过对“论学习”一文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智慧”的金字塔的攀登中定会悟出许多人生道理,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个人素质的提高自不待言。

2.形象之美

在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长廊中,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审美理想。人物形象有的美、有的丑,而那些具有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的形象往往起着榜样的作用。

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表作《红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兰是一位坚强的敢于抗争命运的女性形象。因为犯下通奸的罪行,加尔文教罚她胸戴红色A字,忍辱含垢度过残生。在受到这种奇耻大辱后,她没有放弃生活,没有屈服于压抑人性的宗教道德,而是以种种勇敢的行为向愚昧的传统挑战,证明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向人们展示出妇女的强大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她胸前的红字的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耻辱火印,而是激励精神复活的标志,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教师在对海斯特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女性应该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样通过努力赢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等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思索。

3.艺术之美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具有灵性和鲜活生命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意蕴的美以及绘画的美。这一美学追求在《希腊古瓮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作了诗画交融的两件艺术作品:一首真正的诗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艺术品——古瓮。诗中,动态的诗与静止的画互相融合,诗歌传达的时间与绘画展现的空间互相交替。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本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美的境界是理想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赋予了这句至理名言以崭新的含义:艺术与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而所谓“真”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经验靠艺术捕捉下来就成了永恒的美。事实上,济慈是借古瓮向我们揭示人不可能脱离“真”去寻找“美”,这一人世的真谛。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学生自然会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形成一定的见解和感悟:只有美的,才是真的;只有审美的经验,才是真的生活经验;只有对美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4.自然之美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英美文学作品却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提供了“观赏”自然风光的绝好机会。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中,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理论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们。华兹华斯一生都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他歌颂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景色,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的名作《独自云游》堪称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万物是那么和谐,自然有着与上帝一样的创造力,人与自然相依相伴,不可分割。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就是能把人类从机械呆板的城市生活中解救出来的“上帝”。人只有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带来的欢乐,才能避开现代生活的沉闷停滞,才能享受健康快乐。因此,当自然纯美的水仙花出现在他的眼前时,他浮想联翩,感受至深,水仙成了他愉快的旅伴,带给他宽慰和愉悦,特别是当他孤寂和忧郁之时。通过对此类诗歌的学习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自然给人以力量和愉悦的同时净化了人的心灵,陶冶了人的情操,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和愿望。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文学教师应该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在文学课中渗透美育,把文学课上所讲述的内容与社会和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尽快成熟起来、尽早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Beardsley, Monroe C. 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莉,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78期,95—101页,1997。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4】毛宜国,中国美学史学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6】唐静文,在新形势下寓美育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J],《新余高专学报》,103—105页,2005。

【7】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20世纪20~70年代,当时苏联的大思想家巴赫金对对话理论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巴赫金认为,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之中,对话才是语言的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语言的生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无不渗透着对话的关系。人们通过对话表达意义,从而使谈话内容更加多彩。在对话中,人们也取长补短,也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使人的思想在对话中得到升华。巴赫金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维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艺术的本质是对话。这样,英语的本质也是对话,英语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运用对话理论构建英美文学对话教学有利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状况。对话有利于丰富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重视自己课前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要重视与文本的对话,要求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课后学生要进行自我对话。要使对话教学更有成效,还要求教师应经常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新的文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掌握大量的资料,而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文学与历史发展、与社会思潮的演变等的密切关系,应使对话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二、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对话教学中设法深化主题

    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讲的内容较多,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这样,教学中教师就不能面面俱到,就必须通过深化主题的方式来整合教学内容。再说,知识也不能以杂乱无章的形态存储于人的大脑之中,而必须以围绕某一主题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单元的形态即“图式”的形式被记忆和存储。同时,这种“图式”还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同化”与“顺应”,其原有的“图式”会被重新调整而组合成新的“图式”。语言学中的“图式”即文学中的原型或母题。这样,在对话教学中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的认知就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文学现象中寻找到其中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形成在自己头脑中的有序的知识单元。比如,在讲解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突出霍桑作品中的关于人性之恶的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对《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教长的黑面纱》和《红字》等作品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霍桑的创作与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阅读霍桑的作品。再比如,在讲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老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老虎”的象征意义展开讨论,并将之与“羔羊”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是否也曾经对成人世界怀有恐惧感,或对失去童真有过担忧。通过这一类的有选择的重点突破,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常会出现的只限于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品中的事件、作品中的人物、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思潮以及对作品的评价的机械的学习与记忆的藩篱,实现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认识世界与人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功能。

    2.在对话教学中渗透文学批评理论

    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教学中使用的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分析“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不感兴趣,所以英美文学的教学就要力争为学生提供一种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对话教学可以把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精神激发出来。20世纪曾经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新批评、现象学批评、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读者反映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少数族裔批评和后殖民理论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为剖析作品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因而也产生了对经典作品的多样、富于创见甚至是令人惊奇的阐释。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为例,美国文学教材上一般认为它是通过一个新英格兰时期的阴郁而令人悲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美国早期清教徒的道德历史的,但在20世纪批评的语境中,批评家们对《红字》却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有的评论家认为霍桑的这部作品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事,意在通过描写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琐事来引导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有的批评家认为《红字》反映了作品产生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矛盾性,并以非常浪漫与传奇的语言表现了19世纪中叶前后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人们的困惑;还有人认为它只是作者为取悦读者而虚构的一种商业动机甚强的媚俗之作。这些来自评论界的不同的声音,不仅凸显了该作品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也能激发学生对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教师将这些理论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无疑能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加以审视,能引发出学生的多元审美视角。

    3.在对话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手段

    为了使对话教学能摆脱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教师可以把目光转向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网络上的可供人们共享的资源可以有效地补充教师本人所拥有的资源的不足,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延伸到博客群中去,把教学活动的时间延伸到课后的任何时间。如此延伸以后,教师可以一对多地与学生交流,也可以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做,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做作业也都可以不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和作业也可以通过博客来提交。博客上的自主性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在博客上的积极的参与者,可以使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对话教学在培养英语创新人才方面的突出优势

篇9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衍生课程,对引导学生兴趣、提升语感、培育人文素养及审美价值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挖掘,是实施素质教育、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完整的英美文学篇章阅读,构建起英语学习统一脉络

英语教学追求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的双向提升,而表达与思维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统一的文章阅读脉络引导才得以实现。我国英语教学受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的客观限制,文章选取以片断为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能构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记忆,对文学整体解读不足。开展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课文内容,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对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形成连贯的阅读思路。例如,学习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可以通过汤姆・索亚的经历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英勇智慧与人性光辉。

2.打破中文阅读的思维定势,把握好英语语法规则

语言背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表达形式与规则,由此构成有序的词汇搭配与语法排列。教师依据英美文学的既定思维特点,将英语思维的中西差异与学生词汇语法的学习进行融会,学生阅读的同时记忆词汇,揣摩语法习惯,而语法与词汇的练习对英美文学阅读起反向促进作用。英语语系中衔接词运用较少,与中国的语法习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语句构成时往往结果在前、原因说明在后,而中文表达则习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打破学生既定思维,从英语语系语法构成与表达的角度做好词汇的搭配与衔接。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与思考训练中,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体会揣摩、词汇搭配运用练习,可增强语感并提升阅读审美水平。

3.英美文学人文色彩的解读,奠定英语学习的审美基础

英美文学自身的文学色彩决定了审美层面的教学价值。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民族文化的折射与反映,带有历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而这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体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自觉地与中国文化进行差异对比,可促进其对情感审美的把握。比如学习《简・爱》时,学生通过将女主角简的形象与中国同时期悲剧女性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黑暗社会现实下女性正确的情感与人生抉择,树立对文学女性的解读理念,对后期英语学习起到有效指导。

4.掌握文学阅读的技巧策略,明确英语语言学习突破口

英语学习讲究技巧是基于英语语系的构成特点而言。而英美文学则是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整体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对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加以正确区分。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基于不同时期英美文学的既定特点进行阅读写作训练,对英美文学表达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文章观点的思考更加深刻。学生能自觉把握文体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读、文本精品等语言学习方法,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促进英语学习。

5.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积淀英语文学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周期长,见效慢,是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环节。现有教学研究发现,英美文学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英美文学教学空间自由、灵活,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学习《莎翁戏剧经典》,增强人文关注与关怀意识。学习笛福小说,感受到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迪。接触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对人类命运及战争历史的解读更客观理性。学生在正确的人文素养指导下,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教学价值的分析与解读,进一步明确了英美文学对丰富阅读视野、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审美价值及人文素养、培养英语学习技巧方面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对策

前言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开宗明义的支持英语我能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作品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英语基本功和文学素质,推动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经调研显示,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人文水平方面发挥了正面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上对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的需求大,而英美文学由于其市场经济效益不明显被很多人忽视,高等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处在种种困境之中。

一、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已经有一定时间,该课程内容历史跨度很大,文学流派繁杂,作家行文风格多样化,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差距明显等等这些因素使得英美文学课程陷入了难学难懂的境地。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了解英美文化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功利思想的普及,人们将英美文学等同于不实用的东西,除特定人群外,英语专业学生中完成指定阅读量的人极少。这一现象与市场经济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该课程教学本身在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落后有关。

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障碍之一就是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文化课程的地位被边缘化,具有文学背景知识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饰物而非必需品。在众多文献研究中,英美文学课程被看作是英语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普遍认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作品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是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缩影,在阅读过程中要逐渐培养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语言具有隐藏性和艺术性,仅仅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而看不到深层文本意义,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兴趣缺缺,认为作品晦涩难懂。另外一个障碍时,学生阅读时存在走马观花,只读不批的现象。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掌握评判作品的能力,如果仅仅将阅读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而不能让学生产生应有的阅读反映,只入不出,英美文学课将局限于欣赏的层面,而无批判精神的产生。然而对业已存在的事务持批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后很少有人愿意重回大学学习文学课,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应当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欢迎程度不高。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调查显示,学生在正式前接触英美文学课程前,对课程兴趣缺乏;但是在课程学习中,超过半成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应当开设。同时由于该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为了通过考试,很多同学不得不被迫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美文学课是否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持不确定态度。用人单位在选人时看重的是学校的语言能力和证书考取情况,而不论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程度。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和书本知识,没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在动力,从而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英美文学作品众多,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毕业慎之又慎,如果课程内容能够太多,作品实践跨度过大,涉及范围过多,将使学生陷入阅读的浩大海洋之中而找不到出处。老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内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讲解的主次和详略,在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种类上多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仍沉迷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将知识点以填鸭式的讲解形式要求学生去领悟,而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要求不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单纯地通过考试进行评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实质提高。当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英美文学课的作品选择、学生英语能力、图书馆藏书较少多方面因素有关,这些又使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长时间存在且有呈强劲发展的势头。大学生是参与意识较强的群体,如果忽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单纯依靠简淡的说教方式是不可能实现预期的教化功能的。

第三,考核方式和自主学习情况差。当前高等院校多将英美文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定为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这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注重学生通过考试形式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要注重通过学期论文和读书报告等能力考核方式,课程讨论参与情况可作为考核的预评方式,当然要注意考核必须是合理且有效的,不能频繁进行,否则将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学生很少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他们了解英美文化和作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或电影,而不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的。

第四,多媒体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在英美文学课程上使用多媒体文学课件持肯定态度,特别是对那种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课件反馈良好。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经济实力的限制和教师运用多媒体水平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多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在提出英美文学教学对策之前,教师要考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兼顾英语能力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从上文谈及的英美文学课的诸多特点和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从本质上解决英美文学课程的问题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唤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热爱,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自主思考。

(一)改变文学课程的边缘地位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英美文学课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各高校的课程表上,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是较少的。通常英美文学课分为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简史三门,都是专业选修课程,三门课时合计一般占英语专业总课时的4%-5%。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英美文学课逐渐被贴上了无用的标签,商务英语、饭店英语等实用英语发展势头强劲,挤占英美文学课程的空间,致使英美文化课边缘化程度加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讲好英美文学课,要求授课老师既要具备高水平的英美文学修养,又要具有熟悉中西文化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老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授课激情能够直接感染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学生们都喜欢上那些学士渊博、经验丰富、课堂气氛活跃的老师的课。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文学课程老师主要由一个老师主讲,这种师资队伍情况继续加强。学校要多鼓励青年教师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在资历丰富的教师带领下建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队伍,强化师资力量。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英美文学教学师资队伍是英美文学课程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经典作品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时展和文学的发展,当前的高效英美文学教材多是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的,但是由于早期作品距离当今社会时间较久远,作品难度、生词多的特点,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时就接触的是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将挫伤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精心选择教材,同时要注重选择那些涵盖文学批评方法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体验和文学能力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那些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了解该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当前快餐式文化令人担忧,必须加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规定阅读数量,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和板书为主的形式,课堂氛围沉闷。而多媒体被应用于教学之中,将能极大地改善这一情况。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综合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加深课程内容对学生视觉和记忆力的冲击,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发散式思维,准确清晰阐述个人见解,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化课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是非常实用的。如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英美文学做出变革,使其走出边缘化地位,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2]殷企平.文学何尝不实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2,(5):8-10.[5]

[3]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4]牛建伟.重视英美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5]简海红.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