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8 21: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信息技术

篇1

关键词:移动信息技术物流业应用影响

一、移动信息技术的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信息处理和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个人,那么办事效率的提升将无法估量。因此,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大多数企业提升工作绩效的首选方案。移动办公管理系统(M-office)、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CRM)、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M-SCM)的“3M”业务,可以为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移动客户服务或移动办公管理。

(一)“M-office”可以让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移动办公其实是一种软件类产品,只要安装在企业的主机上就可以使用,这种系统的功能类似OA系统,但对企业的IT水平要求不高。移动办公管理系统可以通过E-MAIL、即时消息、流程审批、手机与系统的交互,来实现企业内部沟通与业务处理、对外营销与服务的自动化与电子化,及公司文档、文件电子化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时间的经验与信息共享等。

(二)“M-CRM”能定期发给客户关怀短信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M-CRM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客服领域的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细节性的、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客户生日或指定特殊日自动给客户发送祝福或提醒短信。此外系统还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随时接收消费者通过短信发送的反馈、投诉和建议等。

(三)“M-SCM”可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的信息沟通

“M-SCM”是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除可帮助企业实现短信手段的客户服务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或各卖点)的即时信息沟通。例如一个化妆品企业在深圳设有20个分售点,由于每个分售点并不一定会配备电脑,因此一般情况下该企业很难把所有销售点每天的营业额定时汇总。而通过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让专柜工作人员用手机进行汇报:专柜人员通过编辑固定格式发送短信到系统的平台,系统在固定时间进行统一汇总后,会自动生成当日的销售总表,并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移动通信的目标市场已经由个人转向企业,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控制、移动办公和服务营销三大领域,为各行各业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处理提供高速通道。

在物流业,移动信息技术可以让车辆和包裹旅行。运用电脑网络,公司所有车辆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车速和承载状况一清二楚;通过自动报送系统,司机只需拥有一部移动公司的手机,就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所有可用货运信息,再也不必因沟通不良而浪费货源资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司机也只需按动预设的按钮,便可启动与公安部门的联动系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便是物流企业在插上“移动信息化翅膀”后的真实写照。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物流企业,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物流业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移动公司通过GPRS网络,结合PDA终端,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应用解决方案。

二、物流业对移动信息技术的需求

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及时性、可靠性是物流行业的命脉,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物流企业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对移动信息技术存在如下迫切需求:

(一)定位

对运输车辆进行定位、调度、监控,以提高运输能力、节约空跑成本、保障车辆安全:(客运出租、短途货运/货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和空闲状况,进行准确有效调度,避免车辆无谓空跑,节约成本;(中长途货运)监控车辆的在途情况,及时处理不利情况,保证货物的按计划到达;保障外出车辆的安全、防盗。

(二)移动沟通

公司与外出司机之间及时传递在途信息,天气、交通状况、其他信息提醒等。在途信息沟通:公司与司机沟通运输途中情况、到达情况,或者进行调度;天气交通信息的:对于本地、路途中的交通情况、天气情况、路途情况进行及时提醒;将车辆检查、年审、牌照等信息及时通知所有司机;司机之间沟通:路途问题的沟通、有关货物/客户信息的沟通(尤其适用于出租、货的,或者由个体司机组成的运输公司)。

(三)客户服务

建立客户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定期的问候、报价、传达货物运送信息: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公司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需要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并为客户提供货物在途的信息;对于短途运输,货物的在途信息一般不需要提供给客户。当然,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将货物到达的信息通知客户,将更好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射频识别(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全球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研究的领域。我国作为物流发展中国家,已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条码技术、接触式磁条(卡)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但在一些新型的前沿技术,例如RFID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型剂。其他还有内部办公,如会议通知、送货信息和提货确认。

由于无线通讯的日益普及,GSM/GPRS或者CDMA网络几乎遍及全国,如能有效地使用无线网络传输信息,则可以扩展物流企业业务扩展的领域。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商品均已实现了条码化管理,这为实施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提供了前提。而正在不断完善中的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则成为了无线广域网信息传递的最为理想的网络平台。结合条码数据采集和GPRS的无线网络的无线信息采集方案,不仅能够满足物流数据采集方便快捷,而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实施方案。

三、移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情况

ABIResearch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RFID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超过97亿美元。这个市场从2008年至201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大约15%。这个数字表明RFID市场正在强劲增长。从各种产品种类和各种RFID技术方面看,这个市场的趋势是积极的。我们看到这个市场2007年以强劲的增长结束,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强劲增长。RFID市场的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大型最终用户的一些长期的RFID项目和投资。特别是在无源UHF市场。

(一)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外物流业中的应用

1.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最新宣布在其供应链中和组装业务的无数个项目中采用RFID技术。报告显示,闭环应用继续是RFID的主要应用。图书馆/租借项目、可重复使用的/返还式集装箱、零部件、工具、工作流程、园区管理等是RFID最常用的地方。

2.据Sanford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尽管另外一些分析师认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RFID有助于解决零售业两个最大的难题: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而现在单是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差不多有20亿美元。研究机构估计,这种RFID技术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2006年,RFID单品标签的应用发展超过了大多数人预期的“单品标签量将达到2亿枚”。从2007年起,RFID单品应用将是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场。2016年,预计应用在单品上标签的价值将超过110亿美元,相关RFID系统市场价值将达到260亿美元。

3.Carrefour在物流管理中应用RFID等移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货区的应用:对于像Carrefour这样的大型超市来讲,每天商品的流通量较大。因此,在商场中,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外,每天还需要补进大量的商品,这就使得各网点收货区的工作异常繁忙。收货区的日常工作包括处理订单,送货单,数量核对,质量检查,入库等。通常的手工操作必须记录下每张订单的执行情况,再填写入库单等手工单据,最后,随货物一起送往仓库;仓库在收到入库单后,还必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手工单据固有的弊端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因为对于大型超市来讲,管理人员必须非常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情况,以便作出订货决定或制定经营策略。移动终端的使用使收货到入库过程省却了许多手工环节,除了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外,同时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由于商品数量的清点,抽样质检都在收货区完成,因此当收货过程完成后,操作员只需要将入库单通过移动终端提交给主机,入库数据就可以及时地为管理人员所了解。Symbol的PDT3140产品配备了一维条码扫描引擎,收货区操作人员通过扫描条码完成对入库商品的确认,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键盘输入工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库存管理:大型超市为了保证商品的不“断档”,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但是库存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一个好的MIS系统应该能做到在保证正常的日常供应量的同时,将商品的库存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即所谓安全存量),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这就需要MIS系统具有高智慧的经营统计分析和销售预测能力,当然,还必须建立在数据库实时更新的基础上。仓库管理包括常用的入库和出库管理,入库的工作已经由收货区完成了大半,在各个部门的仓库,只需要清点一下到货数量(以防在运送中丢失),就可以完成入库过程。对于一个MIS系统中的安全存量管理来讲,它应该能够做到定期检查仓库中商品的库存量,当发现一种商品的库存量已经少于或接近于其安全存量时,应及时提醒管理员补足库存。当理货员到仓库领取商品时,仓库管理员在移动终端上输入领取的商品数量,主机数据库就会自动更改商品库存。当然,在仓库的库存管理中,还包括库存商品清点,数量调整等日常的数据维护工作。

商场盘点:Carrefour每个网点的商品不下万种,像其它的超市经营一样,每月必然会有一次库存商品的盘点工作。然而这成千上万种商品需要在一天时间内清点完毕并输入电脑,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以前的手工流程中,理货员清点完一类商品后,将盘点数量记录下来,再清点另一类商品,最后,将所有的盘店数据单提交给数据录入员输入电脑。由于数量清点和电脑录入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又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起先电脑录入员无事可作,然后忙得焦头烂额的情况;而理货员则是盘点时手忙脚乱,而后围在电脑录入员身边等待盘点结果。这样的场面,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小超市如此,对于大型仓储式超市尤为严重。无线网络通讯的实施,彻底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理货员手持移动终端,直接在货架上扫描商品条码,然后清点库存数量,清点完毕,从移动终端输入盘点数量,提交该数据后,主机数据库便对盘点结果和数据库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比较,通过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将盘点结果返回给理货员。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省却了盘点过程中许多手工输入的步骤,由于商场中的商品都已经实现了条码化,因此,PDT3140的条码扫描引擎发挥了最大的功效。而在手工盘点阶段,电脑录入员必须逐个输入商品的缩位码,才能从数据库中取出该条商品的详细资料。以每个商品5位SKU计算,对于一个10000种商品的超市,电脑录入员在每次盘点过程中需要多键入50000次键盘。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内物流业中的应用

“国内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朝着将RFID整合为通信、身份识别、电子支付‘三合一’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移动已开始加强RFID技术的研究和跟踪,推动手机商品防伪,门禁、公交车识别方面的发展,努力实现“打造手机媒体,创造手机多用化”。

1.借助思科的无线网络,海尔物流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完善,理顺了海尔物流流程,为海尔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仓储面积减少一半,库存资金周转日期从30天降低到了10天以下。这顺畅的流程背后是一个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在支撑,成功的物流链流程改造使海尔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在物流方面所做的探讨与成功,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思科无线网络提升了海尔在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海尔的国际竞争力,给国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2.在天津,物流被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天津移动在建设物流行业应用基地时,把大量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产品应用到物流行业的主体之中,设计出多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并面向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三大类型客户,针对不同需求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市场开发,从移动信息化需求与移动通信结合的特点入手,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与政府物流主管部门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天津现代物流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天津移动注重利用集团V网、会议电话、集团短信、随e行、专网直联等综合业务全面覆盖物流行业内的集团客户,同时利用移动网络现有的SMS、GPRS数据通信平台,结合GPS、LBS定位技术,无线POS等产品在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调度、运输管理、货物追踪、资金结算等子系统的数据传输环节实现深层次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企业MIS、OA、ERP等应用系统的平台拓展,实现移动性管理。目前天津移动物流信息化已深入到各大物流相关企业,重点项目有天津港、安达集团GPS定位、可口可乐公司短信ERP、天津海关短信报关、天津烟草配送无线POS应用等。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天津移动物流基地将逐渐成为中国移动集团在物流行业市场的开发中心、示范中心、交流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数字天津”的一个窗口。

四、结论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落后成为我国物流公司发展的弱点。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给物流企业带来下列好处,显著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

(一)采用RFID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减少统计差错、即时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进一步降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安全存货量和运营资本,巩固和扩大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物流(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与处理效率,减少雇佣员工、降低劳动力成本,巩固和扩大在物流成本上的优势。加大财产与商品监控与管理力度,有效防止盗窃现象和因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损耗;强化设备管理,优化配置设备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更加透明和快速地了解各种商品在门店的销售情况,并进一步减少因为货架上缺货而造成的营业额损失,从而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加敏捷的反应。加速购物的统计与结算过程,减少排队付款的时间,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移动车辆管理调度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货物和司机的安全有了更高程度的保证。货主可以主动、随时了解到货物的运行状态信息及货物运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增强物流企业和货主之间的相互信任。物流企业可以充分了解车辆信息,通过配货、调度等途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三)移动POS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交易空间,实现了实时在线、随时交易;帮助物流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四)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了办公空间,业务管理实时可控;帮助物流企业节约了会议和沟通成本;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办公效率问题,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物流信息技术现代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推进了物流业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实践

1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概述

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主要是由网络运营商、用户和政府等主体与网络技术构成,每个角色在整个通信技术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通信技术逐渐向绿色方向发展,减少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节约。

2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2.1功率放大器和自动截波关断

现阶段,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该技术中,功率放大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们使用移动通信技术的效率,但是在一定的时间段或者工作区域中会出现集中使用移动通信技术的现象,进而出现高耗能的现象。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耗能的现象,针对不同地区网络的使用情况进行智能的切断与连接。如果某一地区的网络出现长时间的空闲,那么就将其进行自动断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用网高峰期,那么就会自动连接,提高此时的网络使用效率。

2.2高压的直流电源

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电源模式是高压直流电压模式,提高了基站的通信功能。众所周知,直流电源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能源进行保护,减少传统电源中出现的高耗能情况,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电源的使用频率。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高压的直流电源帮助其正常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将直流电源中输出的电压直接与电池直接并连,从而避免了停电断网现象的出现,不仅如此,还提高了整个直流电源模块的负载率,为电压的转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提高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3分布式基站技术

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分布式基站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由射频处理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组成的,然后通过光纤技术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当分布式基站在进行网络部署时,需要在机房内对无线网和中心网进行共同控制,以保障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全局网络的覆盖。相比较传统的移动信息通信技术而言,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中的分布式基站技术能够合理利用地理位置,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减少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能量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3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今后的发展情况

近阶段,人们逐渐了解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各个区域得以广泛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分析了此技术今后的发展问题。

3.1网络提升

在对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运行效率,使其运行速度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保证通信技术质量方面不受任何影响,并对通信网络中的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对网络进行优化后,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前提下,改善网络通信运行方式,保证通信网络畅通和较大的存储空间,进而体现出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然后慢慢提升通信技术结构,使得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注意运行方面的问题,争取使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在更多的地方运使用。

3.2未来的发展模式规划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详细的规划,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运作过程中,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正常的评估,分析该技术当前的基本功能,讨论能否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高节能的力度。对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使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在运作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

3.3通信服务的优化

随着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想要在市场中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提高通信技术,还需要对通信服务质量进行优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的优化,打造一体化的服务流程,解决用户的用网烦恼。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

DOIDOI:10.11907/rjdk.162668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092-03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移动互联网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是当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主要指依托于目前比较成熟的国际互联网络、广范围的无线移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网络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E-Book等)方便地进行图书信息检索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1]。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包括音视频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在内的海量数字资源。传统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众多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在大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个性化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

从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缓慢,服务内容单一。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有部分图书馆开始尝试推出移动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图书馆开通了移动信息服务[2]。在各图书馆中运用比较广泛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有:APP客户端服务、二维码服务、WAP网页服务、SMS短信服务,服务终端从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信息服务内容为各类数据资源的检索服务以及用户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

随着我国图书馆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各级各类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仍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大部分图书馆的应用技术或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系统性联系。并且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大量数据未被有效地分析、挖掘,服务之间没有进行数据共享等[3],相关问题制约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研究相关发展对策,以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快捷高效地获取优质的信息资源。

2 图书信息服务中的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产生了大量电子资源、文献资源等图书资源数据,以及用户借阅信息、浏览历史等用户信息数据,还有在图书馆日常的信息服务中逐渐增长的各种形式化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并有效利用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基础[4]。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和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分析中3种相互独立的技术,但是它们在数据处理上却联系紧密,共同为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数据仓库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仓库之上的两种数据处理方法。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大数据架构如图1所示。

2.1 图书馆数据仓库

在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是高度集成、快速发展的。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特殊的业务需求和图书馆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图书馆信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5]。目前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中,各数据库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并且是异构的。而数据仓库是通过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清理、变换、集成、汇总,利用数据仓库的集成特性解决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异构问题,使数据能够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6];数据仓库是整体的信息组织,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各自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系,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在事务处理方面,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特性能高效地完成单一事务的处理要求。构建图书馆数据仓库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数据信息基础,然后利用该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从而完成高层次的决策支持。将数据仓库引入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中,由于数据仓库本身具有的面向主题、集成、相对稳定等特点,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安全的数据资源服务。数据仓库是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一个综合解决方案,是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基础。

2.2 联机分析处理

在数据仓库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对于决策者而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数据必须经过有效的分析处理和深层次的模式挖掘才能提供决策支持。联机分析处理是数据分析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它能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联机数据访问和统计,通过对信息的多角度快速访问,使决策人员可以更深入地进行观察分析。其主要功能是根据选择的分析角度,事先计算好一些结构内容,以便查询时能够尽快计算分析出结果,并能够快速、有效地从一个维度转变到另一个维度,从而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数据仓库由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导入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不能直接进行分析处理。联机分析处理能有效地将这些数据进行聚焦、合计,然后以其它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处理。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中,可以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有效分析、对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移动信息服务。

2.3 数据挖掘

在图书馆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从数据分析深度看,联机分析处理处于相对较浅的层次,而数据挖掘则处于相对较深的层次[7]。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分析中知识发现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模糊、随机的数据存储中抽取模式,找出数据变化规律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8]。数据挖掘过程通过对图书馆用户的查询记录进行模式总结与内在规律的搜索,帮助决策者分析当前和历史用户数据,并从大量的用户数据中发现可能隐藏的关系及模式,进而预测图书馆用户未来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数据挖掘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预处理、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价及知识表示。事实上,数据挖掘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即从一个主题中产生的想法往往需要进一步分析从而产生新主题,而新主题又可以产生更新的主题。

3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是指图书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把信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与移动信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存储、分析,从而构建一种创新、智慧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9]。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相比,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一种培养用户个性、引导用户需求的创新型服务模式。

3.1 智慧化的移动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化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一种创新。通过将大数据分析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建立的图书馆智能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使用户便捷地访问并使用图书馆资源。智慧化的移动门户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原则:①智慧化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应能兼容不同的用户终端访问,包括WAP网页模式、移动客户端、微信二维码模式等;②创新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应丰富多彩,界面简洁、美观、清晰且简单易用;③智慧化的移动信息平台可实现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以及智能化的在线参考咨询;④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用户展示独特的个人综合数据分析。

3.2 创新的移动服务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不仅可为用户提供传统的信息服务内容,如图书借阅、图书续借、馆际互借等图书借读业务,以及个人信息修改、借阅历史查询、证件挂失等用户业务,而且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通过积极整合移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同类型数据资源,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还可为用户提供二维码服务、地图导航、语音信息搜索等创新的移动信息服务,包括:①将二维码功能应用到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中。利用移动客户端生成每位用户独特的二维码信息,以及图书馆配置的二维码扫描服务端可智能实现入馆识别、图书借阅、自习室座位预定等身份认证服务。同样,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物理资源也可生成二维码信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获取图书的位置信息、借阅信息等;②图书馆移动导航服务。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获取自己在图书馆中的位置信息,还可以通过导航服务获取图书的位置导航;③智能语音信息搜索。通过智能手机的音视频功能搜索查询图书资源,简化了用户手动输入检索信息的过程。智能的语音识别使用户能够更迅速、便捷地查找所需的资源信息。

3.3 创新的移动检索方式

信息检索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基于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ague,OPAC)对馆藏资源进行检索的信息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检索服务在传统检索服务上进行了创新,主要包括检索内容、检索方式以及检索结果的创新。

(1)检索内容。

面对图书馆中数据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大、数据格式不统一,链接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现状,以及用户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10],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往往会提供多个数据库系统以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搜索一个关键字可能需要检索多个数据库,并且检索出的结果有多种格式,必须分别下载不同的阅读器才能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户信息检索的不便。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通过对图书馆众多数据资源的整合和链接,将检索的数据资源聚合在一个检索框架内,在资源上形成逻辑的整体,实现在大数据下的检索、浏览、下载、更新和反馈等“一站式”的全功能检索操作。对于用户而言,整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图书馆中不同数据库、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组成,通过这种方式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11]。

(2)检索方式。

在检索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完备的检索方式与检索工具支持,支持各种资源类型的统一检索,并实现高级检索。采用统一的检索方式与检索语言,实现跨库、跨平台与跨地区检索,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尤其是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统一检索是移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主要优势之一。同时,支持语音检索、二维码扫描及多字段高级检索,以及自然语言的语义检索、根据用户定制关键词的个性化检索等多样化的检索方式。

(3)检索结果。

智能化的信息检索结果展示,不再是面对所有用户以一种统一方式展示结果,而是根据用户最近的检索内容、访问数据等操作行为,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后,对检索结果进行智能化排序,与用户匹配度较高的结果优先显示,以更准确地满足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

3.4 用户喜好推荐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对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网络检索方式、行为习惯、检索历史等信息进行收集、记录、汇总、分析,全方位了解用户重点知识区的相关数据,根据对用户检索动因、行为的模式分析,找出用户的潜在需求,以推送个性化信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动态、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快速选取和分类,甄别出有利用价值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间的关系,为用户提供高准确度的个性化移动信息服务,增强用户对智能推荐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篇4

关键词:移动技术;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高校信息化建设简述

1.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本文采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为:高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活动。[1]

1.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第十五章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迅速改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由过去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方式。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诸如办公信息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生的“一卡通”实现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利,还方便了学校管理。高校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1.3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有六大发展趋势:[2]第一、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第四、信息化教育将实现由“技术”到“人本”的根本转变;第五、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六、信息化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大。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一次更为重要的校园建设创新模式,是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被誉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2.移动技术简述

2.1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移动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移动技术即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移动技术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手机APP、PAD的APP等来与服务器进行交换相关信息,实现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在线联接、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换等。

2.2移动技术的分类

移动技术在移动通讯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主要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专业或公共移动无线电)或广播;

二是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短信服务)、WAP(无线应用协议)、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UMTS(即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三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寻呼机、蓝牙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是基于网络的WiFi或我国正在开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

2.3 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从GSM、GPRS到3G再到4G,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各种移动应用软件适时而生,就像当年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各种开发力量为我们的广大用户提供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无论是商务要求,还是政务需要,这些应用软件大多小而精,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依靠传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扩散传播,让整个产业界处于一种异常的兴旺境地[3]。

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想要就要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所渴求的,是移动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信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的趋势,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截至 2014 年 12 月,互联网用户数约6.4875 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678 亿,占整体网民的85.8%,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其中,以高校人群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高校群体成为移动互联应用最活跃用户群体,据有关媒体抽样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方面,年龄在 30-40 岁的办公人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中为 52%;20-30 岁的年轻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由此可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体。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2 影响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因素

其一,移动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决于前期是否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二,受限于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其三,是否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关键;

其四,组织管理问题。

3.3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移动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中应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部分高校对移动技术并不是很看重,校园中有校园网,无线网,无线设备等硬件资源,但是很难真正应用起来。首先,移动技术与当前高校各管理系统的结合并未能实现,各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的入口,这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管理[4];其次,移动技术与当前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结合如何来实现,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移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接口;再次,高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操作性不强[5];最后,高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有些高校对软件系统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上了,更有有部分高校只重视表面工作,未能真正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4.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将高校现有OA系统、教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高校现有的办公及其他管理系统等通过移动技术接入管理平台统一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教职工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像在普通PC前一样的教学、科研、学习[6]。

此方案能实现如下功能:

a、移动办公处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通知公告、转批、催办、公文查阅、审批等,只要是高校原有OA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实现移动OA

b、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信息查询、毕业论文、信息维护、教学质量评价、成绩查询等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

c、移动电子邮箱:登录、查收、回复邮件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

d、财务系统:个人资产,消费流水、转账流水等信息及时显示。

e、其它移动功能: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印章管理、上网计费、报修申请等,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适配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5.结束语

附着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WEB网页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手机设备、PAD及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工作和学习。未来的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广更深入,并结合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为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D]延边大学,2010

[2]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3]黎志生.高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4]王海翔.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3):32-33.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计划行为理论;模糊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70-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that is addressed by both library and users,based on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the paper built an index system for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carried out an index importance-degree survey of mobile information resources users using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calculated the survey results and obtained the index weight using the weighted statistical method.Adopt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for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is conducted.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of the library is more than medium.Therefore,the service means,mobile resources,retrieval system,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the library should be enhanced and innovated,and the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should be improved to better satisfy users demands for mobile inform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library;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Planned Behavior Theory;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evaluation system;service quality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应运而生,它突破了传统信息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受信息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因此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又一有着广泛前景的新兴服务领域。由于移动信息服务网络的泛在性以及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决定了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移动信息的服务质量成为当前图书馆和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移动信息服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诊断移动信息服务工作的缺失,已成为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优化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述评

从2000年开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就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和开发的新主题[1],随着移动信息服务的深入推进,移动信息服务质量问题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对于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构建概念模型,赵杨[2]应用多维度多层次方法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赵春燕[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②设计测量量表,R.Hegarty和J.Wusteman[4]通过测试问卷来评价EBSCOhost数据库在移动服务的可用性;③基于服务的指标体系研究,C.Y.Wang等[2]应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分别对数字图书馆移动Web服务和短信息服务(SMS)性能进行了评估;郭瑞芳[5]通过对LibQUAL+TM模型理论的构建与实践,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浪[6]在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A.S.Hashim等[7-8]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建立移动服务质量的评估指标,并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廖,许智敏[9]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涵盖移动及网络环境、信息获取以及服务效果3个范畴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④基于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研究,余世英[10]等引入相关性、社会影响、感知成本等外部变量来实证分析确定影响用户接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明均仁[11]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可访问性、导航、术语等变量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或从图书馆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但同时考虑图书馆提供移动服务和用户接受移动服务两个角度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鉴于此,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信息服务的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借鉴LibQUAL+TM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某些因素,尝试构建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综合分析评价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旨在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2.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Ajzen(1985)在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而初步提出的;1991年,Ajzen发表了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标志着该理论的成熟,他认为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到用户使用新技术时的态度(ATT,Attitude)、主观规范(SN,Subjective Norm)及感知行为控制(PBC,Perceived Behaviora Control)的影响;此理论为分析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12]。大量的研究证实该理论有效地解释了个体在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时的意向和实际行为,并且能显著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并且在各领域都具有适用性[13-14]。

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解释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态度是一种个体对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信念,用户对于移动信息服务,最终获得资源或服务所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信息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移动信息服务中的随时随地可访问性是影响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15]。因此,用户感知到移动信息资源越充足、利用移动信息服务越便利,感知行为控制越强,其信息行为态度越积极[16]。

(1)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知到的来自团体或社会的压力[17]。在移动信息服务中,是用户决定是否采用移动服务时,重要的或者影响很大的人对其采用行为的支持程度。移动服务环境、移动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周围人群大量使用移动服务等会影响用户是否采用移动信息服务。

(2)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知到的困难或容易的程度[17]。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用户感知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用户能够通过移动技术与终端更加全面、真实地体验与感知服务质量,因此移动信息资源的内容的权威性、时效性以及检索系统的查全率、查准率等会极大地影响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可能无法完全解释用户对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质量评价,因此本研究结合移动信息服务体系与特征及服务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寻找更具解释力的外部变量,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和扩展,制定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移动信息资源服务质量评价

3.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用户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的信息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西安科技大学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的在校师生。其优势在于高校用户愿意接受新技术并具有创新意识,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1%。

3.2 指标权重的确立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指标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利用加权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因素集、指标评判集权重值及分项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法[18]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对原本仅具有模糊和定性化特征的因素,经过某种数学处理,转化为定量评价。它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使得处理结果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客观性,即在定量与定性之间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19]。

由于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具有动态性特征,影响因素较多,识别困难,量纲不一,且具有多个层次,所以,选择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求得到一个关于移动信息资源服务的总体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1 确定评判对象

已知评判对象集X={x1,x2,…,xm},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 ,u2,…,un},这里就是通常所指的被评判对象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对评判事物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判描述。

3.3.2 确定评语等级

选定评语等级论域V={v1,v2,…,vm},vi(i=1,2 ,…,m)就是具体的评语或者说评价等级,一般m∈[4,9],本文的测评等级分为四等:V=(优秀,良好,中等,差),对应的分数集本文取F=(95,80,65,50)。

3.3.3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3.3.4 确定评判因素权向量A

A是指标集U中各元素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表现为因素集U上的模糊权重向量,所以我们把A称为评判因素权重向量。记作A={a1,a2,…,an},ai为因素ui在总评判中的影响程度大小的量度。

3.3.5 单层模糊合成

R中不同的行反映了某个被评价事物从不同的单指标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用模糊权向量A将不同的行进行综合,就可得到该被评事物从总体上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3.3.6 二层次综合评判

对第一步划分中的5个子因素指标集R(即单层评判所得的B1~B5的结果)再按单层次综合评判的方法作综合评判,再由公式①进行评判得到的结果便是二层次综合评判的结果。通过上文知其权重分别为A,A=(0.261,0.236,0.204,0.168,0.131)(见表1)代入B=[A][R],即可求出最终评价结果(0.359 ,0.260 ,0.190,0.189)。

将模糊隶属度向评价分值转换,优秀为95分,良好为80分,中等为65分,差为50分,利用分值结果与隶属度进行计算,得出指标分值,其中B1为80.6分、B2为77.1分、B3为74.9分、B4为70.2分、B5为82.6分;最终评价结果为76.7分。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估结果分析

在第一层模糊评价中,可以看到各维度、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分析结果如下:

内容方面指标B1分值为80.6分,说明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较优。

检索系统指标B2分值为77.1分,可以看出,由于系统的不稳定以及不兼容等原因,会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接受程度。

提供服务指标B3分值为74.9分,随着移动技术不断完善,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日益提高,由于缺少宣传培训,用户对移动服务方式和功能特征并不熟知,因此需要更加贴近用户感知价值的移动信息服务。

用户使用情况指标B4分值为70.2分,可见在用户接受移动信息服务时,成本感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移动信息服务的迅速推广与注重有用性和易用性并最大限度降低服务成本密切相关。

其他方面指标B5分值为82.6分,在个人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第二层模糊评价中,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综合值为76.7,可以看出,该馆移动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整体综合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因此图书馆应对需要改善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要重视移动项目建设,更应该重视后期的宣传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的有效性,通过充分挖掘智能终端的特点,从而搭建更为完备的移动信息服务体系[20]。

4 结 语

移动信息服务是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兴领域,本研究在理论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为移动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提供了研究框架;另一方面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在新领域的应用。在实践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将图书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影响服务质量的重点因素上,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大效率地提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另外,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在用户信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值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7.

[2]赵杨.基于多维度多层次法的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4):86-91.

[3]赵春燕.基于AHP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4):86-91.

[4]HEGARTY R W J.Evaluating EBSCOhost mobile[J].Library HI TECH,2011,29(2):320-333.

[5]郭瑞芳.基于LibQual+TM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3,(6):25-27,58.

[6]严浪.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图书馆移动服务质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87-89.

[7]HASHIM A S,AHMAD W W,AHMAD R.Usability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course content application as a revision tool[M].Heidelberg:Springer-Verlag Berlin,2011:23-32.

[8]SAHILU S S,AHMAD W W,HARON N S.Development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platform independent mobile learning to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2010,4(4):1310-1321.

[9]廖.基于LibQual构建高校移动省略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59-62.

[10]余世英.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21-29.

[11]明均仁.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45-51.

[12]AJZEN.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1991,50(2):179-211.

[13]AJZEN.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27-58.

[14]YAGHOUBI N M.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on line banking-a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0,5(9):159-165.

[15]KIM G,SHIN B,LEE H G.Understanding Dynamics Between Initial Trust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Mobile Banking[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9,19(3):283-311.

[16]刘漫.基于TPB的大学生信息搜寻行为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39-44.

[17]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18]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69-249.

篇6

【关键词】医院 信息化 审计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审计履行法定职能的必备手段,积极推动审计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一、医院计算机审计实施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技术方法等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医院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收费业务,相关经济活动信息全部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和反映。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以往熟悉的纸质资料,取而代之的是少则数十万条,多则数百万条、上千万条电子数据,传统审计方法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往往手段有限,甚至显得无从下手。而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的收费价格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对比、取证,把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转换为电子数据特征,通过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审计重点,查找可疑线索,不但可以大大的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很好的延伸审计方向,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成果。

二、医院计算机审计开展情况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年加快,医院由原来单一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发展为以HIS为核心,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EMR)、麻醉系统、合理用药系统等组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目前,医院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收费业务,相关经济活动信息全部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和反映。综合性医院一年的数据量可达几十个G,手工审计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往往手段有限。而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的收费价格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对比、取证,把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转换为电子数据特征,通过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审计重点,查找可疑线索,不但可以大大的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很好的延伸审计方向,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成果。以下介绍我们开展医院计算机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在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全面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完成采集数据和整理工作。

调查了解信息系统情况。在采集数据之前,必须做好详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入调查被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了解该医院信息化组织情况及实现程度,HIS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信息孤岛。收集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二是从内控制度、数据流程和财务报表入手,了解财务系统软件和业务系统软件主要功能和特点、数据流向关系,确定提取数据范围。三是掌握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加价标准,了解与信息系统相互配套的医院管理流程与各项制度。

认真研究审计方案,熟读法律法规,确定每个问题的审计思路,逐一落实,并形成工作底稿。向医院、系统软件供应商了解系统数据结构,索取数据字典,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医院运营业务结合起来。

(二)完成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工作

目前,可以采用常用的国内审计软件完成数据采集之外,一些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数据采集方式也较为流行。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如利用备份/恢复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系统和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一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数据库工具的备份/恢复功能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采用数据库工具完成数据采集。常用的数据库工具都有较强的数据导入/导出、转换功能,审计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软件来完成数据采集。通过ODBC接口。对于异构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通过ODBC数据库访问接口直接访问被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的格式。

(三)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审计数据整理分析是信息化审计的重要一环。在完成数据采集后,审计人员须对原始电子数据进行整理,从而使其满足后面数据分析的需求。定期由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参加的数据分析会,讨论审计思路的合理性、数据选择的正确性、查询条件设置、SQL语句编写的正确性和法律法规运用是否恰当等事项。一般来说,审计数据整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转换、数据类型转换、代码转换、空值处理,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字段分割等。

数据分析的主要方式:一是审计人员与数据分析人员共同对医院运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选择重点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二是由数据分析人员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线索。各相关审计人员对问题线索进行初步确认,形成数据分析思路。三是数据分析人员将进一步分析的结果交给相关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线索进行核实。

(四)对审计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得出初步审计结果后要及时与医院的财务账册、业务台账或是系统前台业务数据进行核对,剔除因医院人员失误录入的错误结果。也可就审计结果中违规问题询问医院相关科室人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证明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通过对典型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特征以及在数据上的体现,从而构建起相应的信息化审计模型,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及以往审计项目取得的数据拟合来查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最终通过延伸核实形成审计成果。

三、医院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复杂,虽然医院计算机审计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相对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信息化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内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医院的各类信息系统代替了手工账册、和人工管理,各种决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来进行执行,各类风险控制也依赖信息系统自身的约束条件。在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代替人工操作后,虽然信息系统本身能够避免人工操作的低级错误,但是信息系统开发商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发过程中程序设计漏洞或风控程序不完善的情况无法避免。对于一些隐藏的错误, 由于信息系统只能按照错误的程序或数据进行处理, 最终将导致错误的结果。这种错误结果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程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

因此, 医院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内容应当涵盖对医疗业务处理过程的合法性、正确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查, 对系统专用网络的安全性、管理的可靠性进行检查。

(2)信息化使医院审计线索发生改变。传统审计线索来源于书面账册、会议纪要、原始凭证等等。在现在的医院审计项目中,问题的线索往往隐藏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多个控制程序中,线索往往来源于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处理更能发现隐藏很深的问题,同时对医院信息系统本身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审计,能发现更加隐蔽的利用收费或管理等医院信息系统漏洞犯罪的案件线索。

(3)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人的经验和劳动, 虽然经验的复用可以通过培训实现,但的劳动效率的提高毕竟是有限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可以实现人的业务经验横向(地点)和纵向(时间)的复用, 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尽管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需要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智力投入和计算机系统建设所必须的财力投入, 但加强信息系统审计是医院审计必然的出路。

(4)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方面的审计将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半开放性的系统(除内部系统外,还需和医保、财政、卫生等相关外部系统对接),不管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除了面临传统意义上的经营、控制等风险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操作、环境和管理风险也日益增长,如果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或者安全性、可靠性出现问题,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了解和评价医院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开展审计,首要是查找系统本身设计缺陷而存在的风险。医院信息系统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存在的风险,常见的医院软件系统设计缺陷如药房系统账目核对不符、药品处方统计金额与财务药品收费金额核对不符、药房药品月报表设计不健全等均可导审计数据的不确定,从而给审计管理带来风险。硬件设备风险如HIS系统没有双机备份,一旦数据出错无法还原,会对医院的业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上都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医院信息系统审计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在医院计算机审计中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与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相比,仍然任重而道远。审计工作必须运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的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OFDM;调制;无线通信

1 4G的特点

4G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通信速率更高;②网络频谱更宽;③灵活性强;④兼容性好;⑥业务多样性;⑦技术基础较好;⑧随时随地的移动接入;⑨自治的网络结构。

2 4G的关键技术

2.1 OFDM技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上是MCM(Multi- Carrier 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把高速的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个子信道中进行传输。通过减小和消除码间串扰的影响来克服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将信号分割为若干个子信号,然后分别调制若干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子载波的频谱相互重叠,可得到较高的频谱效率;每个子信道中符号周期相对增加,可减轻由无线信道的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影响;还可在OFDM 符号之间插入保护间隔,令保护间隔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消除由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ISI)。而且,一般采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从而还可避免由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ICI)。因此,可以看出OFD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频谱利用率,消除或减小码间干扰;同时,跳频方法选用正交子载波具有很好的抗衰落能力,采用自适应调制方案可以在频谱利用率和误码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当然,OFDM技术仍存在功率效率不高和系统复杂度较大的缺点。

2.2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通常也称作自适应天线阵列)是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原理的移动通信技术。它是一个由多组独立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系统,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方向,旁瓣或邻瓣对准干扰信号方向,使用户获得最大的主瓣并减小了旁瓣干扰,达到充分利用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的目的。这样不仅改善了SINR(SignaltoInterferenceandNoiseRatio,信号干扰比),还提高了系统的容量,扩大了小区的最大覆盖范围,减小了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因此,智能天线技术更加适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系统,在4G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就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来定义实现无线电台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频处理以及信号的基带处理等等。即整个无线电台从高频、中频、基带直到控制协议部分全部由软件编程来完成。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技术是用宽频带的无线接收机来代替原来的窄带接收机,将宽带模数变换器(A/D)及数模变换器(D/A)尽可能地靠近射频天线,建立一个具有“A/D- DSP- D/A”模型的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的通用硬件平台,从而使无线电的各种功能模块尽可能多的采用可编程软件来实现,以研制出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总之,软件无线电是一种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的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以软件为核心的崭新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在4G众多关键技术中,软件无线电技术是通向未来4G的桥梁。它不仅能降低开发风险,还更易于开发系列型产品。此外,它还减少了硅芯片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运算器件的价格,其开放的结构也会允许多方运营的介入。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4G系统的终端和基站将用到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同时占用某个信道的所有用户或部分用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而不是作为噪声处理,利用多个用户的码元、时间、信号幅度以及相位等信息联合检测单个用户的信号,即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及信号处理手段,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多用户信号的最佳联合检测。它在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远近效应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链路频谱资源,显著提高系统容量。

2.5 基于IPv6的核心网

4G的核心网是一个基于全IP的网络,4G通信系统选择了采用基于IP的全分组的方式传送数据流。目前使用的IPv4的地址长度仅有32bit,其IP地址资源即将耗尽。而IPv6具有长达 128bit的地址空间,能够彻底解决IP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IPv6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采用全IP的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无缝互连,而且全IP也是一种低成本的集成现有网络的方法。核心网独立于各种具体的无线接入方案,能提供端到端的IP业务,能同已有的核心网和PSTN兼容。核心网具有开放的结构,允许各种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同时核心网能把业务、控制和传输等分开。采用IP后,所采用的无线接入方式和协议与核心网络(CN)协议,链路层是分离独立的。IP与多种无线接入协议相兼容,因此在设计核心网络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需要考虑无线接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和协议。

[参考文献]

[1]安华萍,贾宗璞.3G移动网络的安全问题[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6).

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 , 通信技术 , 发展历程

    1.采用无线传输方式

    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相比,不再利用有限传输方式进行,而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使用无线颠簸传输。否则,无法实现移动台的移动。

    2.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移动通信工作在甚高频(vhf)和特高频(uhf)两个频段(30~3000mhz),电波的传播以直接波和反射波为主。因此,地形,地物,地质遗迹地球的曲率半径等都会对电波的传播产生反射,折射,绕射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反映为衰落与多普勒频移的现象。

    衰落是移动通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信号随时间的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衰落又有快衰落和慢衰落之分。

    快衰落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电波受到高大建筑物的反射、阻挡以及电离层的收射,移动台所收到的信号时从许多路径来的电波的组合,这种现象称为“多径效应”。又称为“瑞利衰落”或“快衰落”,如图1所示,由于合成的结果,使信号场强随地点不同而呈驻波分布;接收点场强包络的变化服从瑞利分布,如图1所示,衰落的深度可达20~30db

    图1 快衰落现象                      图2 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慢衰落在移动通信中,场强中值随着位置变化呈现慢变化,称为“慢衰落”或“地形衰落”。产生慢衰落的原因睡高大建筑物的阻挡及地形变化,移动台进入某些特定区域,因电波被吸收或反射而收不到信号,将这邪恶区域称为阴影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效应,如图3所示,慢衰落变化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所谓对数正态分布,是指以分贝数表示信号的强度服从正态分布

    图3 慢衰落现象                图4 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3.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3.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 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3.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 左右。

    但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4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 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篇9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信道技术;微带天线;小型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6)05-0251-02

引言

伴随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各种移动通信制式也在持续增加,造成了频谱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单频通信器件已不能满足无线通信的迫切需求。而同时采用多个单频通信器件的级联来实现多通带的方式将使通信设备的成本和体积都大大增加。天线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前端部件,其设计要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小型化、多极化、多频段、宽带化是当前天线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通过借助无线信道技术,研究设计出性能优异、能够满足目前多样化通信要求的多频带天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用加载的无线信道技术分析

使用加载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天线的辐射单元上加入额外的元件以达到改变天线辐射单元上电流分布情况的目的。加载可以分为介质加载,集总元件加载,短路针加载和顶加载等不同情况。此外,采用介质加载的小型化天线,通过加载介质使得天线的谐振频率显著降低,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天线的尺寸。但是加载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板一般不容易实现,需要由复杂的过程合成,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低温共烧陶瓷(LTCC)材料,此类材料除了可以获得高介电常数外还具有比较稳定的辐射特性以及较低的介质损耗,采用LTCC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天线的小型化,但由于加工制作难度大而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RichardH.Chen等人通过在天线的半波长槽里面加载一对背向放置、关于天线轴对称的C形环的方法实现其小型化。通过对比加载前后天线的频率响应特性结果可以看到,加载C形环之后,天线的谐振频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从而实现了大约50%的尺寸缩减。但需要注意的是,加载之后的天线带宽变窄,而且随着小型化程度的加深,天线增益也会随之变差,这些对于要求高增益、宽频带天线的应用是极为不利的。在槽天线的环形槽里面加载若干对槽形枝节可以改变天线的电流路径,这里主要是使得它的电流路径增长,从而减小谐振频率,并最终达到减小天线尺寸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加载方法,还较好地保持了天线原本的的平面结构特性,并未增加天线加工制作的难度,而且可以减小天线的交叉极化。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天线尺寸减小、频率向低频偏移的过程中,天线的带宽也随之变窄,天线性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2应用分形结构的无线信道技术分析

分形这一概念起源于几何中的分形图形,由Mandelbrot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由于其自身一些特殊的性质如空间填充性和自相似性等而迅速被应用到天线的小型化、宽频带或者多频带设计中。应用于天线设计时既是一种宽频带方法,也是一种小型化方法,还可用于多频带天线的设计。分形结构的空间填充性决定了采用分形结构的辐射片可以在不增加天线原来尺寸的基础上增长电流路径、减小谐振频率,从而实现天线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在实现分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辐射片或接地板进行划分和切割,这样就降低了天线的Q值,从而拓宽天线频带。天线设计中常用的分形结构有Hilbert分形曲线、谢尔宾斯基分形地毯、Minkowski分形曲线、Koch分形曲线等等。例如MustafaK.TaherAl-Nuaimi等人针对印刷槽天线提出了一种小型化技术。文章用Minkowski分形曲线代替传统的方形槽,通过对比采用第一、二、三阶分形结构的天线性能,可以看到第三阶分形天线的谐振频率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天线尺寸相比于传统方形槽而言缩减小了约33.6%,文章对分形天线的辐射、阻抗、增益等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在尺寸减小的同时,还较好地保持了天线其他方面的性能。AnanthSundaram等人在2007年设计的Koch分形折叠槽天线及对应的频率响应特性,该天线将Koch分形结构应用到折叠槽天线设计中,通过对比传统的槽天线及第一阶、第二阶天线的频率响应特性可见随着分形次数增加,天线的谐振频率降低,特别是一阶分形天线跟传统方形槽天线相比较时,频率下降更显著。因此,利用Koch分形可以有效地实现天线的小型化设计,获得更紧凑的结构。同时,随着分形次数的增加,天线的通带特性基本不受影响,10-dB回波损耗带宽有所减小。另外,HomayoonOraizi等人结合两种不同的分形结构,即将皮亚诺曲线分形和谢尔宾斯基地毯分形结合起来应用到微带天线辐射贴片的设计中,通过对辐射贴片进行分形处理的过程和采用不同分形时天线的频率响应特性对比发现,两种分形结构的结合使用,天线的第一个谐振频率(基频)显著下降,从而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设计。此外,该天线还拥有全向辐射模式,良好的增益及较高的效率。因此,应用分形实现天线的小型化时还较好地保持了其优异的性能。相对于前述两种天线的小型化方法而言,改变天线辐射贴片的形状应用比较广泛。归结起来,主要有蜿蜒折叠辐射贴片和在辐射片上打孔开缝两种情形。蜿蜒折叠辐射片主要是使得天线的有效电流路径增长,具有曲流作用;天线的孔或者缝可以提高其Q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曲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小型化的技术手段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比如打孔开缝既属于改变辐射贴片形状,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加载技术。

3采用新型材料或结构的无线信道技术分析

近年来,超材料(Metamaterial,MM)的发现为电磁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M在天线领域的应用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2012年,TongLi等人采用具有较高电容值的交趾电容加载的环形谐振器(interdigitalcapacitanceloadingloopresonator,IDCLLR)取代传统分裂环谐振器(split-ringresonator,SRR)对单极子超宽带天线进行加载。通过对比SSR及IDCLLR、加载了IDCLLR的超宽带天线相应的频率响应特性现,相比于传统的SRR,IDCLLR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实现紧凑型陷波超宽带天线的设计。此外,DaliaM.Elsheakh等人对印刷的平面倒F天线(printedinverted-Fantennas,PIFA)进行的改进,可以看到,采用L形枝节加载并结合运用EBG结构代替传统微带天线的地平面可以有效地减小天线基频,实现减小其尺寸的效果。同时,通过对不同形式的EBG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天线能较好地实现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尺寸缩减了大约80%,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天线各个方面的优良特性。

4结语

随着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电子产品越来越小巧便捷,无线通信设备终端天线的小型化也就随之成为当前所有天线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天线的小型化即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保证天线一定性能的前提下减小天线的体积,或者使某一尺寸固定的天线收发更低频段的电磁波。不管怎样,小型化的实质在于增大收发电磁波波长和天线尺寸的比值,既可以采用更小尺寸的天线对某一频段的电磁波进行收发,从而节省天线所占的面积。常用的小型化技术如:使用加载技术、使用分形几何形状、改变辐射贴片形状、增加介电常数、引入有源网络、采用计算机算法辅助设计等。其中又以使用加载、采用分形结构、改变辐射贴片形状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而采用分形结构、改变辐射贴片形状都是以改变天线辐射贴片表面电流的路径为目的的。

参考文献:

[1]张玺君,王继曾.移动无线信道中多径衰落的特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8(4)

[2]赵彦杰.基于信息汇聚平台的快数据应用设计与实现[J].电信科学,2016(1)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35-03

New Mobile Internet Era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Foresight

WU Jun1, WU Nan-shan2

(1.Jiangxi Land Consolidation Center, Nanchang 330025, China ;2 .Angel Nanchang Modern Nursery, Nanchang 330029, China)

Abstract: Mobile Internet era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new focu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phenomenon also led to this area will be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hardest hit, so-depth study of the safety of new technologie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近十几年来我国互联网工程飞速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完全融为一体,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移动通信技术的完善和改进为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即时通信、移动社交、手机支付等各种新型的业务也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与之而来的却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1]。近年来电信网络安全隐患也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障碍,犯罪诈骗等恶性事件频发。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若要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究移踊チ网时代信息全新技术问题。

信息安全是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生物、法律、管理、教育等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不同程度的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理论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领域包括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内容安全、信息对抗等等,其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信息安全技术是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这些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和完善了信息技术安全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信息安全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突破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后量子密码技术

公钥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受一些数学难题制约。著名的RSA公钥密码体制是的产生和发展基础理论是大整数素数分解,DSA和ECDSA基于求解离散对数问题。这些理论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曾是公钥密码体制的支撑。但是1994年又有一种新的理论问世,那就是“量子算法”(QuantumAlgorithm),它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大整数素数分解问题和离散对数。这一理论的诞生可以说很好的兼容了以往两种公钥密码体制的优势,同时也简化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繁琐程序。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量子算法可以称之为推动信息安全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公钥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一些新的挑战的产生,量子算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一度成为制约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2001年给予量子计算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算法,Peter Shor的算法[2]。信息安全领域专家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量子计算机将问世。在量子计算机基础上Shor的算法可以攻破当前我们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公钥体制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基于大整数素数分解问题和离散对数问题面临的一些局限难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些重要障碍。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领域问题作出重要的贡献。这些都为我们的发展和创新移动互联网起到积极的推动领域。

利用传统互联网技术破解基于编码理论的Mc Eliece公钥密码体制的计算复杂度较高为因此这一问题也成为当前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个障碍性因素。而且,利用量子计算机计算复杂度也给量子算法的基础问题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两个算法复杂度都是指数级,常数有0.5略有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很大。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Mc Eliece公钥密码体制能够抵抗量子计算的攻击,目前还是确保公钥体制的一种非常重要算法[2]。目前在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NP困难问题既不是素数分解问题也不是离散对数求解问题,可以说影响公钥体制存在障碍的一些问题还没有从某种程度上得到完善和解决,因此Peter Shor提出的“量子算法”在解决上述困难问题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地在实战中得到完美的发挥。也就是说,NP困难问题可以抵抗量子计算的攻击,可以称之为后量子密码技术。同时这种基于这种技术基础而完善起来的体制也可以称之为称后量子密码体制,这种体制的算法原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攻克诸多难题,但是其效用和功能上的良好表现决定了它必定在未来的发展和设计中成为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2 同态密码技术

同态密码技术的应用也是保障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一种重要尝试。在云计算安全保护领域中,目前采用数据加密保证用户的私有信息。在权限控制上以身份认证为主要基础,实地身份认证、权限认证、证书检查这些环节是确保云计算信息安全的一些必要措施,在防止非法用户的越权访问问题上非常有效。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可以一次性地将明文信息隐藏化,在保护隐私问题上目前来看还不存在偶漏洞和隐患。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否有新的隐患和漏洞包括出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和检验。因此未来同态密码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还是可以继续担当重任。这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用户隐私问题担当重要力量,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目前影响和推动整个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项重大问题,这为我们更好地承担其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泄露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可信计算

可信计算平盟与2002年首次提出可信计算概念,但是这一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在可信计算平盟内部其成员中对“可信计算”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操作理念。可信计算组认为一个实体在存在的阶段内总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要实现,若其行为在符合预期的前提下不能按照一些规则和目标完善实现这些目标,那这种规定和目标范围总体是不能完全按照试题的规则进行计算和排列的。ISO/I EC15408认为一个可信的组件、操作或者过程的行为综合可以称之为可信计算,任意操作条件下操作和预测这种算法都能够给我们带来预期的结果。并能很好地抵抗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造成的干扰与破坏。这其中包含应用程序软件、病毒以及物理干扰。微软对可信计算也有自己的定义,他们认为可以随时获得的可靠安全的计算就是可信计算,因为只有随时获得才能称之为可信。

可信计算是引入可信计算平台模块PM的一种全新算法,将这一模块嵌入微型计算机系统,这样便能很好地预防与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加入一个可信的可信第三方,通过第三方计算和评估来实现和达到整个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处理,以满足人们的预期,这样使用者才能称之为可信的计算。

可信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对终端体系进行干预和推动,使之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结构。在终端安全的前提下再将这一终端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搭建一个诚信体系,使之有序呈现在第一个安全保障过程当中。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计算机安全系统。可信系统这种对终端的加固确保了每个终端都有一个合法身份。一些恶意代码,如病毒、木马都能在终端的过滤系统中完全过滤掉。从作用机理上看,可信计算首先构建一个信任根,然后在通过信任链将其与操作系统联系起来,同时系统与应用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传输和传达作用。这对我们在整个背景下按照完全的设定目标建立的系统操作平台都在一个可以信任的环境和步骤内执行操作指令。可信计算时一种非常重要的确保系统对外界病毒免疫的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当中还是没有完全按照这N操作方式展开。而且展开的方式也是随着这些既定的目标完全按照他们在能力和其他方面问题的处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地方可信任资源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合理的权衡和评估。

4 计算机取证技术

计算机犯罪电子取证是确保信息安全的最后一关,从功能上来看它是指能够为法庭接受的、足够可靠和有说服性的一种证据确认,他们必须是存在于计算机内部的电子证据,在保护、提取和归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电子取证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获取技术。在这样过程中操作人员主要负责搜集计算机数据,这样才能确保计算取证技术的实现。但是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虽然对数据证据取证做出了非常有效和有利的安排和维护。但是执行过程中极易对原始数据造成严重修改[3]。所以,数据获取技术在计算机取证中非常关键和重要。计算机系统和文件的安全获取技术是确保这项技术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关键点,对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应该能够确保安全无损伤备份技术,在这一前提下在执行对已删除文件的恢复、重建,在重建过程中磁盘空间、未分配空间和自由空间包含了信息的挖掘,对交换文件、缓存文件、临时文件中包含信息的复原技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成为影响和导致问题产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另外,数据分析技术也是这项技术中存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对这些技术产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非常慎重。在已经获取的数据流或信息流中寻找、匹配关键词或关键短语是数据分析技术的重点。例如文件属性分析,日志分析等等,在进行这种分析的过程中按照我们分析的结果和造成的种种危害的预测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国外计算机取证技术逐渐走向智能化,对电子数据取证的全过程已经进入一个全自动和智能系统中按照这样的目标和成分才能完全执行既定的目标和目的。在这其中计算机取证的可靠性、准确度是衡量这一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目标。

5 云计算安全技术

云计算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计算平台,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数据和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这种计算方法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中已经全面普及,一些运行上通过云计算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这些利用效率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前提和背景下已经完全按照信息安全领域的规则在做自我完善。云计算发展面临许多关键性问题,而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目前因云计算出现的安全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但是随着这种算法的不断普及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丰富,必然会给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著名的信息安全国际会议RSA201将云计算安全列为焦点问题,定期举办关于云计算安全的研讨会。Gartner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企业对云计算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因为这种计算方式如果造成信息泄露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云计算由于资源共享的基本特性,也是最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的。因此安全问题目前仍然是困扰云计算普及和完善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陈昌祥.物联网安全初探[J].通信技术,20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