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4 17:1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艺术教育

篇1

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音乐素养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就是教育部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推行的一项育人工程。“2+1”的含义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终身受用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其中,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艺术技能之中。

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列了一系列体育和艺术技能项目供师生选择,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参考,同时组编了“2+1”系列辅导用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音乐类的《声乐》(刘东主编)一二册,《钢琴》(潘淳主编)一二册,《电子琴》(沈晓明、王晓莲编著)一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从整体来看,这套辅导用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次由政府组编,保障了该项目用书的权威性

这套辅导用书从前期的调研、选题的确立,到编委会的组建、作者的遴选、写作大纲的完成、书稿样章的专家审读、最终的出版,各个环节始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管理,使辅导用书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

二、专家锻造,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成熟

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编均为该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既有高超的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能训练理念和技术,这使学生在学习该项技能的入门之初,就被引领上一条科学、规范的路子,无论是将该技能作为爱好还是将来走向专业学习,都能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其水平得以有效和迅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这是这套辅导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们通常见到的技能教学的教材,多为音乐作品和简单知识的组合,内容枯燥简单。而“2+1”音乐类辅导用书的几位主编都有着几十年的青少年音乐技能教学的丰富经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们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看似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充满美感的艺术之旅。

以《声乐》为例。该书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文学的语言提炼出每章的标题,同时结构起各章。各章内容在一个主题下被设计在一起,看起来相当有趣。《月亮月光光》《风》《过新年》这些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来的标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音乐不再是那么抽象,它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生活、表现情感。

该书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声乐技能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唱歌,其内涵包括“对音乐的审美——听、音乐素质——唱以及发声方法三个部分”。在这个立意之下,本书每章安排了五个模块:

一是欣赏部分。首先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音乐的理解力,启迪艺术想象力,为进一步表达音乐积累能力。

二是歌曲演唱部分。每章提供两首歌曲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经典和现代优秀作品并重,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和表演唱。这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再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是推荐歌曲部分。每章包括两首歌曲,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之用。二三两个部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四是音乐知识部分。介绍了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音乐家、小故事、小常识。这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是名人名言部分。这部分看似与本书无关,但仔细阅读和体味,却都是与所学相关的箴言妙语,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领悟作品内涵、营造学习声乐艺术的氛围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青少年的满怀期待。

四、零为起点,进度编排合理,易于普及和达标

“2+1”项目旨在通过学校课外教育的力量,使每一位对体育和艺术技能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辅导用书制订了零起点、趣味性、易达标、有提高的编写方针。这使得教材定位在音乐技能基础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不仅适合“2+1”项目使用,也可供少年宫、各种社会办学、家教授课等使用。例如《钢琴》,从基本的乐理入手,带出作品的演奏,并附演奏提示,下一步还将配套制作作品范奏教学光盘,为教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源准备,便于进行基础教学。

五、技能引领,能力和文化并重

技能教学无疑是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线,同时,这套用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如《钢琴》和《电子琴》都涉及了对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即兴演奏,学生可以为歌曲、乐曲编配伴奏,掌握了又一项表现音乐情感和与人交流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仔细研读《钢琴》训练作品的进阶安排和提示内容,一条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切实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技能学习的实际,即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家长协助辅导。本套用书考虑了这三方角色的共同参与,特别对于低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每个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艺术技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七、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套辅导用书还配套有相关的音响资源,例如《声乐》一书录制了百余首少儿声乐作品范唱与伴奏。涉及范唱形式有齐唱、合唱、独唱和重唱,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学演唱,也有利于学校或社会办学开展演唱活动。这使得教学内容完整、丰富、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八、装帧清新,体现现代青少年审美需求

篇2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着。”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要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形式,使人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

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俗话说的“心灵手巧”,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随着乐器学习的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会不断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对象,一般不是现成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大脑中的想象使其具体化,这种想象便是形象思维。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较多地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也能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锻炼人的感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的发展。音乐与体操、舞蹈、武术、太极等运动项目配合,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消除人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日本一个幼儿开发协会进行的实验表明,经常进行音乐熏陶的幼儿,他们总是笑眯眯的,不怕生人,说话比别的孩子早些,眼睛也特别有神,长大以后,智商和情商水平较高,创造性较强。

音乐还可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当前,音乐治疗学已初具规模,高血压症、心脏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语言障碍等,都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进行有效治疗,甚而至于“音乐打倒了癌症”这样的报道,也时而见诸报端。可见音乐的治疗效果有多么显着。

总而言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提醒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以严肃的态度、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篇3

【关键字】素质教育;音乐;艺术;审美

一、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聆听与演奏是教学基本形式

以聆听和演奏为基本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是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特点。当然,音乐教学也有基本音乐理论的讲授过程,但是更多的展现形式是通过声音传递进行的。该特点主要是由学科教育内容所决定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歌曲学习或者是乐器演奏展开的,学生聆听特定节奏和音符,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塑造和提升。因此,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方式是该学科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突出表现,音乐教育应围绕其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以培养情感价值为主要目标

除了音乐的表现形式的特点之外,音乐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鉴赏等方面的综合讲授,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感受音乐艺术带给人们独特的价值感受,并且在品读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获得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价值情感,这是音乐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也是素质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要求。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音乐教学使得学生大脑能够从长时间的文化课程学习获得适度的调节,这符合大脑接受知识以及学习的规律,避免了大脑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学习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厌学、记忆力衰退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所帮助。音乐教学有着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相关学科内容,并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体验,为再一次全身心的投入文化学科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获得一定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可见,无论是对于其他文化学科、还是音乐学科自身和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音乐教育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是审美艺术的重要方面

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音乐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同步发展的巨大阻力,为有效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问题,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进行科学的引导,使之与社会的主流意识相适应,例如,通过学习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不仅仅学习其激荡昂扬的旋律,更要获得对于生命不屈精神的敬畏之情。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要求,也是对积极乐观情感美的要求。从这个意义来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乏重要的艺术审美教育。

三、加强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研究

(一)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基本感知能力

音乐元素基本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音乐艺术素养,能够分辨音乐展现形式,了解音乐表现手法,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乐器识别、演奏等基本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元素基本感知能力是保障和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如果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学生就不可能对于音乐节奏、音乐表现以及乐器等诸多方面有深入体会,也不可能获得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素质和发展,更不会体验蕴含在音乐背后的情感价值。因此,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艺术审美能力,应该从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做起,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结构,进而加强其音乐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领悟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之后,音乐审美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音乐情感的领悟能力。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舒缓、音调的高低起伏,获得音乐情感价值的体验,例如,在聆听激荡起伏的《黄河大合唱》以后能够感受到革命战士奋斗不息的激情,在倾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后能够获得充满辛酸和曲折的人生感悟,在品味节奏欢快的《欢乐颂》时能够收获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生活不懈追求。可见,音乐情感领悟力也就是对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价值的感知力,学生音乐情感领悟力的提升对于音乐教育艺术审美发展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多层次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

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生活经历和艺术鉴赏水平等因素因素,做到音乐教育审美鉴赏能力的全方位同步提升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多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应该成为今后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应保障教学内容多样性,不仅仅局限教材所提供的音乐教学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国古典音乐、近现代西方音乐等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补充;另一方面,应针对不同层次音乐素养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偏爱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音乐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保障音乐教育层次化的发展。

四、小结

文章通过简要分析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以及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从提升学生音乐元素的基本感知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力和促进学生多层次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提升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水平的思路,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贺婉莹.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龚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25-128.

[3]李爱国.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4

[论文摘要]音乐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较低。因而,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

近期以来,不少教育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国民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对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有较多的了解和体味,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文中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2007年,笔者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为“两多三少”: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等师范学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但能够识简谱的学生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造成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1.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中,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庸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厚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冲击着学校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人审美素质低下、美丑不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在学校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的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河南省而言,只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设“音乐”课,自此到大学前的五年中,音乐教育中断。学生难以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更何况还有不少学生未能升入高等院校。另外,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使音乐教育有名无实。一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因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对教育质量关注较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又主要接受专业教育、技术教育,音乐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安排专门师资、课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不多,学生的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3.在家庭教育方面,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逼”孩子学习艺术,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导致孩子心灵留下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将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视为“不务正业”,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尚知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

(二)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将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为按照教育规律,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不断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加强音乐教育,因为它们主要负责中小学的师资培养。而中小学需要的不仅是在某一学科和领域里杰出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中小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音乐艺术教育。

(三)音乐艺术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陶冶结合起来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任务。

三、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深化教育改革

要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就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及配套的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法制化、规范化。

2.改革音乐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在评价上,将学生合格率与学校升学率分开,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及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之中。3.转变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方式。要改变中小学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校内外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并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得以提高,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还要将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奠基工程。

(二)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1.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是师资力量不足,音乐教师队伍合格率低,且流失现象严重。要解决该问题,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结构,加大音乐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在岗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学历、学位水平,从而提升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利用利益机制和政策导向,使现有音乐师资力量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稳定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平等对待。

2.改进音乐艺术教育教材。如中小学音乐教材除继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要适度增加作品欣赏、键盘练习以及单旋律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1.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文化艺术产品生产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适合青少年及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让积极向上的歌曲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2.引入高雅的音乐艺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邀请文艺团体与音乐工作者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和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共同维护良好的文化环境。教育、文化、宣传出版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严禁那些污染人们心灵的“精神垃圾”流向学校和社会。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各类犯罪,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几年来,笔者所在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一是成立了美育教研室,开设了“音乐基本理论”“视唱”“发声训练”“歌曲创作”“经典作品欣赏”“舞蹈”和“美术”等公共艺术课。二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周”活动,动员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为广大学生创造了展示音乐艺术素养和才能的机会。三是组建了大学生业余艺术团,定期在校园内开展演出活动,积极参加河南省高校组织的文艺会演及各种社会文艺活动。通过以上途径,使得大学生整体的音乐艺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走出校园后,来信叙说大学时期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工作实践的重要作用。笔者相信,只要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和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只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英)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M].王德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篇5

音乐艺术院校 ;传统音乐 ;教育改革

在中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既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相联系,更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之所以现在又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其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一面。本文针对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深化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一、现状:重视与衰减并存,表现为“四进一退”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高师与普通高校中的音乐院、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具体现象可概括为“四进一退”。

(一)四进

1.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呼吁越来越强烈

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提出此课题并写出向领导部门的建议书、以及在1996年于广州番禹举行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提出“母语音乐教育”以来,差不多每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和音乐教育学会的年会,在议题中均包含有此项内容(包括音乐类“非遗”的教育传承)。所提交的论文数量之多,其他议题难以相及。近年来,有若干次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在各地举行,更把这样的研讨活动推向了。上述情况表明,音乐界与音乐教育界对此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越来越重视。

2.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各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尽管名称不一,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人类音乐学等,但其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传统音乐。除此而外,乐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表演等方向,不少也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这说明,音乐艺术院校在研究生层次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的。

3.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大多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不平衡的,但大多数院校在数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4.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这方面的著作相当丰富,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论”、“导论”就有若干本,如王耀华、袁静芳、杜亚雄、杨红等学者所撰写、出版的著作;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杜亚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乐种学》(袁静芳)、《民族器乐》(袁静芳)、《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中国打击乐》(李民雄)、《中国民间歌舞》(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陈爽、赵晓楠)……①这些专著、教材大多已用于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一退

但是,从传统音乐在本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课时安排来看,我觉得现在还比不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民间音乐课分成四门,即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单独开课,每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总共要学两三个学年。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如学唱、背唱等),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含民歌、戏曲、说唱与民族器乐)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除了音乐学系作为专业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得到重视之外,其他系科对学习传统音乐没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不少学生只是图个学分了事。我举一个亲历的例子:

篇6

一、强化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包括音乐知识教育、音乐技能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时期,其认知、情感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有接受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因此,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音乐启蒙教育。

目前,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强调音乐的技能技巧学习、审美教育不足的问题:比如声乐课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掌握歌唱呼吸、咬字吐字,尽可能地做到歌唱时声情并茂,但限于阅历和知识面,很多学生难于对一些优秀的中外歌曲进行合格的阐释;再如钢琴课,教师过多强调对作品的熟练弹奏,使学生强化手指的练习,但他们往往无暇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使其表达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明显下降。这些都削弱了音乐本身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音乐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演化为音乐教育简单的技能训练。

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应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在各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凝聚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具有各异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开发这些美的因素,使之能够积极影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这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培养。人对美的追求是自主的,音乐教学应突出审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积累和体验,要让学生通过美的音乐作品去体验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音乐审美教育还有赖于任课教师对音乐作品背景知识的挖掘和讲解,有赖于师生们一起努力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点,不断拓展音乐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拓展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幼儿感知并获得了音乐审美经验,这对提高其识别现实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成长过程中,幼儿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感受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审美体验中,同时获得更多的对美的因素的感悟。幼艺音乐教育与其它基础课程明显不同,既有很强的独立性,又与其它艺术门类及艺术之外的学科有所交叉和关联。因此幼艺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教师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更应该提升幼儿教师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使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注重于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的音乐课程已经削弱了诸多较为高深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如声乐学习:首先是能够歌唱,就是要初学一些歌唱的基本要素,这是基础,不可或缺;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歌唱的表达,要学会用真情实感去表现,在这里歌唱的技巧和方式已经不是很重要了,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都可以派上用场,只要学生能够合理、自然地唱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就值得表扬和肯定。钢琴教学较之声乐学习稍有不同,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同时,应注重实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开发。钢琴即兴伴奏不仅适用于歌曲,还适用于幼儿律动曲、幼儿舞曲、音乐游戏、打击乐等。在进行即兴伴奏时,首先要正确判断出歌曲的调式与风格,选用正确的和声,确定半终止、终止式等,在伴奏音型通过分析作品来确定,不同的伴奏音型有不同的表现力,伴奏的基本形式可以选择带远距离低音和弦的伴奏、半分解和弦和分解和弦、长琶音等。如:《共产儿童团歌》这首歌曲要抓住坚定向上,有力的节奏特点,表现儿童团员整齐的步伐,可采用带远距离低音和弦伴奏音型;而《摇篮曲》则运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来表现妈妈的温柔体贴和婴儿宝贝安然进入梦乡时的情景。

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作品,并运用音乐技能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自我表达。每一个幼艺音乐教师的内心都应该是坦然和欣慰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应该是有机的统一。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

任何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是第一成功要素,培养和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为幼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对音乐教育活动积极的配合及广泛地参与,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展现和创新的空间。面对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持续的鼓励、关怀,学生们大多会充满自信,对音乐课程兴趣盎然,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主动拓展音乐表达,甚至创造性地完成音乐作品。幼艺音乐教学应该努力去激活学生们的音乐教学创新潜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比如,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们模拟幼儿园音乐教学情景,也常常带领学生们每年到模范幼儿园观摩、实践,还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多种音乐节的歌唱、钢琴或音乐才艺竞赛,有些学生还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奖项。其实,是否获奖本身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竞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动力、学习机会和实践场景,调动起他们对音乐学习更为积极的态度。通过这种强化性的音乐实践,可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知识水平,促进他们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进而,学生们的潜在的音乐创造力、创新能力常常会呼之欲出、水到渠成,这一点,歌唱作品和钢琴即兴伴奏的创新表达学习过程中常常不断涌现。兴趣孕育着创新,在学生的创新又提升了兴趣,幼艺的音乐教育切实需要这种互动、进取的良性循环。

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发声练习;陶冶情操;提高人格魅力;音乐背景

一、音乐教学的影响力以及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1.高中音乐教学的影响力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性极高的课程,它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而存在。音乐中的声音不像语言有着十分确定的含义和表达力,音乐通过声音的传递来带给人们情感上的体验,带来听觉上的感触,可以使学生尽情的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力,还会打开空间的想象力和自身的思维能力,音乐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听觉地作用下,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共鸣之处,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并激励着学生,对其思想及精神形成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音乐还可以产生一种情感的迸发,学生通过音乐会对情绪进行一种宣泄,得到很好的释放,对充满压力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

2.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音乐对声音的体现是十分明确的,是靠音乐进行传递的。在音乐当中,声音被看作是一个意向的塑造,学生通过对音乐的了解和学习,对思想,情绪以及感情变化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声音是音乐中的艺术手段,其中包括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长短还有声音的强弱等,共同组成音乐的形式,而曲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是构成音乐的表现手段,这也都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旋律在音乐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教学反思

1.高中音乐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课堂

音乐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人类理想状态的一种体现,选择一种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是对学生成长的帮助,也是教师积累经验的过程,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自己是有巨大的作用的。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的,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进步,家长想要带给学生更好地教育和更全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副科学习也是十分重视的,所以,在时代进步的大浪潮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还是家长,所有的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一种在实践中创新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师所极力追求的一项任务,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在设定一定的教学方案,实施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才会有帮助,这样的教学方式才会合理有效。

2.教师在教学之后进行的反思

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之后,进行一定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时,建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实践时提高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不仅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M行适当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做全方面的了解,这样的做法才是名合格教师的做法,是需要全面细致的。

篇8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弘扬中华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把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作为当代中华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对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1.我国音乐教育现有体制的由来

中国音乐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国传统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的推行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我国音乐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引用欧美学校歌曲曲调作为唱歌教材、乐理采用西洋乐理体系、教学方法照搬西洋。这时候兴起的“学堂乐歌”便成为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西化”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先生所说,其“得”在于:引进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准;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乐形式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其“失”在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专业理论方面,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国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欧洲音乐体裁为效仿的楷模;在价值取向方面,重西轻中,以西否中。[1]

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得”与“失”思考的同时,也会引起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一些人把东西方音乐关系纳入了古今关系,而不是把它作为人类音乐的成果来借鉴和接受。这样,也就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心理学、美学等价值被“削足适履”地纳入了西方音乐演进的轨迹。这一切都要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与重构。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其历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语选择——中国传统音乐

所谓“母语”,就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方言。[2]806本文这里说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中的“母语”,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克和特雷杰认为:“语言是使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协调一致和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可以说,音乐也是人类社会“有声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音乐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语言,器乐也总是体现着母语文化的特征。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须要依靠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特别是没有文词依附的传统器乐曲,在民间仍然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在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本体、民族尊严、民族意识的标志。如“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品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虽然中华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思想等,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母体千百年来也孕育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指的是“以在中华民族历代生产斗争、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为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而进行的音乐教育”。[4]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处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外国音乐三种体系多元共存的复杂状况。每一种音乐体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继承。但是,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语”选择应该也只能是中国传统音乐,正如当今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信的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ness)。”[5]梁铭越先生也曾经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如若失去原生态演艺的存在,其传承也愈接近离失而无形中被埋没了。”[6]263也就是说,如果放弃中国传统音乐体系而选择其他音乐体系,则意味着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扬中华音乐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母语”音乐教育中,只能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资源。当然,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音乐体系,否定其它非母语因素。相反,还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列入普通教育的音乐课中。王耀华先生曾经指出:“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既注重继承,又重视发展,既继承一切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之得以弘扬,又重视对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吸收。”[7]

3.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要求把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作为基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并且至今仍然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让这灿烂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一历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乐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情感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整体结构中,“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乐贵移风易俗观,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更是充分肯定了“乐”的美育社会功能,可见音乐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大。同时,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也是增进中华音乐文化内部交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需要。如果没有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好的话,就不能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外,在世界音乐教育界也出现了重视各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趋势。面对这一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不仅是音乐教育界,而且是整个音乐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4.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困难和可能性

尽管对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是,这一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摆脱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建立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其二,必须改变中国传统音乐非系统化的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约束,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找到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和当今世界先进教学方法的契合点。

其四,必须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意识的音乐教师。虽然存在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实现“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又有其现实基础。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成为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共识。通过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对古文献、古乐谱、古乐种的研究、整理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美育”又作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切都将会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现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5.结束语

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是我国每位音乐工作者的崇高历史使命。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弘扬中华文化仅仅依靠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与西方体系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为世界音乐文化沟通、互补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得与失.音乐研究,1994,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王耀华.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乐府新声,1996,1

[5]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中国音乐,1995,1

篇9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学 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高师音乐教学在教育功能和艺术特性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决定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艺术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学艺术创造包括教师的教学审美,艺术修养,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情感等一些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在教学实际中能得到充分施展、运用,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在具体的酝酿创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1 形象是开展音乐教育与艺术创造的基本要素

该文指的形象主要是修养、知识、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以及一切为搞好教育所要显示的外在和内在的一种力量,它是教师搞好教学的最基本要素。音乐教师是以美好的音乐形象去感化陶冶学生的思想品行的,是用音乐特有的教育功能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因此教师的形象需要不断地修善、加强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心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是以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的谐和构成的,这种融洽关系以教师的爱心为前提,并集中反映了教师爱着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爱着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对象,因此音乐教师的形象不只是塑造一般的外表、气质、外形的包装,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确立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思想境界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音乐教师对这种形象的塑造首先应该看作是确立自己形象的第一标准,其次才是教师的内在功力,即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因为这也是音乐教师应具有的实力,也是音乐教师最能发挥的外在表现能力,音乐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技能技巧,发挥得好,艺术创造的希望就会成功一半,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经常地示范和表演,给学生以直接、直观的感受。它的好坏,会一辈子留在学生的美好回忆中。在音乐实践中,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绝大多数的启蒙受益来自教师的这种示范和表演。聆听和模仿就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学习像音乐等一些艺术门类方面的知识,模仿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音乐教师的这种技能是学生模仿的样板,也是学生学习的导向和学生心中美好的形象。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统一好,并不断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充实完善。

2 加强情感交流是推动艺术创造的

动力

教学艺术创造是一高强度的精神劳动,进行这样的劳动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入,尤其对音乐艺术创造过程中,更需要这样的投入,因为没有情感的艺术是空洞的、乏味的、乃至是僵死的。情感是兴趣、信心、理想的结晶,是推动教学艺术创造的动力,音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幻想的青年,在他们面前音乐之美的存在是一方面,但这不够,它还必须要有教师的满腔热情和真诚的爱作推动,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所传授的这门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教师不仅要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对音乐教育工作的意义、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将此作为实现理想信念和才华的最佳途径,当教师一旦有了这种情感的投入,教学效果自然会显得生动活泼,完美动人。教学情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由衷的和不可抑制的对教学的热爱,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它的渗透会不断地激起教师对教学艺术创造的全身心投入和不断地去探索、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和创新。

3 拓展构思空间,深层次开展艺术创造

教学艺术构思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教师头脑中对教学艺术形象的一种设计。众所周知,备课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有了精美的设计,才会演出生动的活剧来。音乐教学要成为迷人、陶醉的一种艺术享受,使每堂课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构思是不可少的。音乐教学比其他教学学科确实有决然不同的教学内涵和教学氛围。因为它是通过音乐区寻找音乐的感觉和音乐所要描述的一切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讲,无论是学唱还是欣赏,都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畅怀,对于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教师的诱导启发以及构思设想本身就该是一幅美妙动人、完美无瑕的艺术画卷,当然在具体的构思过程中,我们不一定都是这样的设想,但可以根据教学的对象、作品的题材内容安排构思出一幅自己理想的图案。

4 传达是教师进行高品质艺术创造的能力

传达是教师驾驭物质媒介将头脑中的构思表达出的一种叙述。这种叙述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构思的体现,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辩证统一,设想如果没有精心的构思,传达会有满意的效果吗?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配合其他教育学科发挥着音乐的特有功能,而且还能通过音乐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向深层次转化,或者说使非智力性教育促使智力性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和促使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需要在传达中利用知识、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能以及借助媒体把握和传达音乐教学中―即每堂音乐课中所要讲述的一切内容,要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启迪去获得音乐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思维与想象的统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综合艺术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在传达时需要将这些内容以活的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传达得到的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或是拟人化的感觉,去扩大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掌握,感受和表达音乐。

教学艺术传达如果是这样一种理解和表达,那么艺术创造的魅力和吸引力才有可能是活的和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艺术创造从以上四个方面看,也可以看成是确立教师基本素质的最基本的几个要素之一。教师在这些方面要有更具体和更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创造,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一起探讨,把音乐这项开启人类智慧不可缺少和极有意义的工作搞得更好,更有起色,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建构[J].中国音乐教育,2001(4):11-17.

[2] 朱咏北.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115.

篇10

关键词:信息社会;素质教育;音乐艺术教育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的普遍化。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音乐艺术教育一直是少数人享用或垄断的位置。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音乐艺术本身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怎样让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很好地配上信息化的翅膀展翅飞翔,以求尽早地实现社会发展中相应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音乐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在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和社会家庭的音乐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多采用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地面授,成本很高,但“产品”的效率很低。在大、中、小学非专业音乐教育中,限于时间和课程的设置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一堂课,教师能传授的音乐知识很少,常常是学生毕业时,提起音乐课,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是几首歌而已。这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现如今音乐信息很多已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已经很普遍,网络传播也是相当普及。怎样将其与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良好地结合,充分地发挥其优势,使我们的音乐艺术教育高效、优质?

一、音乐信息以及音乐教育、教学信息的进一步数字化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现场传动,传播很慢。随着社会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信息逐步也在信息化,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磁带、光盘,受社会发展条件、设备节目推行程度,以及制作成本和消费成本的约束,还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最大化地音乐艺术教育信息数字化,以满足应用和传播的需要。

二、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对人体原本只能起到听觉感官的刺激。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所被动或主动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很大,单单靠一种感官刺激来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地、立体的传播和感受。

(1)多媒体软件、课件的应用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计算机、MIDI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传统的音乐理论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个别化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多媒体软件、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2)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首先要有经典的音乐和一个很好的听赏环境。经典的音乐不单来自教材,还有经过教师挑选的庞大网络音乐。良好的听赏环境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

在网络化多媒体音乐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时,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教师通过监控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能及时调整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网络传播技术的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受力,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薄薄一本音乐书已远远承载不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目标、内容也不会完全按照音乐书上的编排顺序进行。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教材仅是学生的拐杖,教师也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作者。就像烧菜一样,学生是厨师,教材和教师仅提供原料和基本方法,变成怎样的美味佳肴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不一定按照音乐书上的要求而进行。

四、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时至今日,传统音乐教学理念还仍然占据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改革大都只是解决教学手段的问题,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思考和改革则比较少。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中革新音乐教育观念是个关键,这仍然需要我们大家引起注意。

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性、需求最大程度地融合,把音乐艺术教育信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教育的充分结合利用,实现信息社会中新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及艺术本身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广泛地涉及到了音乐艺术教育领域。大量使用电脑、电子设备、电子乐器的同时,音乐专业领域的各个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音乐专业前景将更加广阔。音乐艺术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知不觉中产生不小的效应。这样音乐艺术轻轻松松地就走进了全社会的每一个家庭,走近了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2]李素英.试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 [M].人民音乐

出版社, 1998(6)

[3]石恒利.网络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9)

[4]姜靖.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

与研究(中学版), 2005(8)

[5]张荣智,黄欣红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J].教

育信息化,2003(6)

[6]赖凤腾.论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J].龙岩学院学报,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