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9: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水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水工程论文

篇1

(1)电费。电费是供水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供水耗电量,目前根据经验各水厂可提水1.5~2.0m3/度,本文取1.7m3/度。

(2)职工薪酬,2000户左右的供水工程一般配备3名管水员,年人均工资约18000元。

(3)维修费。维修费包括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费。日常维修费按固定资产原值的1%提取,按实列支,年度间调剂使用。

(4)水处理及消毒费用。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采用负压式二氧化氯发生器,所需原料为盐酸和次氯酸钠,投加含量为0.4g/t,按提水量计算,经测算消毒剂费用0.0013元/m3。

(5)折旧费。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井房、提水设备、消毒设备、机电设备、管网、管理房等。设计使用年限15年,固定资产综合残值率5%,按提水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6)水质检测费。水质检测由卫生部门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定期检测,其费用由卫生部门支付,未将其列入成本支出。日常检测由供水单位负担,由于目前检测仪器较为简单,其费用包含在管理费中。

(7)管理费。管理费主要包括办公费、发票购置、执照年检费以及地方政府征收的费用等,按供水成本的10%提取,按实列支,年度间调剂使用。

(8)税金主要是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综合税率为3.35%。丰县在制定供水水价过程中,部分影响水价成本因素取值偏低。其中,电费、工资、水质检测费、维修费等取值偏低。当前的市场劳动力报酬应在100~150元/天,在水价分析时,因管理人员多为水利站职工兼职,取值较低。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制定的影响因素

为满足用户需求,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水价杠杆的调节作用,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目标。在水价核定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益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项目,是各级政府给农民的一次性补助。这种低水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供水工程目前可以正常运转,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不利于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农民从原来的用水不缴费到交费,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既有用自来水的愿望,又想有较低的水价。因此,在制定水价时,必须要正确评估农民的承受能力。

(3)促进农村居民用安全水。运用低水价促进农民用水是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利于水厂可持续运行,为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也不应长期维持低水价。应该采取多样的宣传手段,让农民认识到安全的饮用水的价值。

篇2

在“十二五”期间,共解决 43 个行政村及 16 所学校共6.47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农村人口 5.70 万人,学校师生 0.77 万人。迁安市的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 90% 以上,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饮用水状况明显改善。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农村饮水工程供水规模小

建设标准低、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因干旱、水毁引起的水源井出水量不足或毁损,设备、管道老化失修等原因,导致部分单村供水工程重返饮水不安全行列,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工程自筹资金困难

农村饮水工程一般按照国家、省及本市配套资金补助80%,群众自筹 20% 的原则,但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部分向农户收取,而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各农户自家大都配有自备井,导致饮水工程自筹款不能足额到位,进而影响了饮水工程的正常开展。

2.2 维修资金短缺

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村水源井出水量不足,水泵、变频器、消毒设备损坏,管道意外损毁及村庄扩容等各种状况,这些村不能重复列入上级饮水安全项目,而村集体没有经济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维修改善,导致原饮水工程部分使用或整体瘫痪,重返饮水不安全行列。

2.3 建后管理不到位

饮水安全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专业性强。目前,各村饮水工程基本由村集体委派一人负责日常水泵开关,一旦出现状况,不但发现不了问题关键,而且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村水电费和维修费由村集体全部负担,造成群众水商品意识淡薄,工程管理得不到重视。

3 “十三五”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思路

针对“十二五”期间饮水安全工程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方针,提出“十三五”期间几点思路:对于城区附近的农村,优先考虑城市管网延伸,逐步建成联片集中供水体系,加快供水由城市向农村覆盖步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这部分村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对于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特别是各镇乡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可以考虑建设水厂集中供水,管理权交给工程所在村镇,制定公平水价,合理收费,实现工程维修、管理的良性运行。对于山区短期内无法迁移或规划不予迁移的村镇,可以采取投资小、易实施、见效快的分散式单村供水工程。沿河流域且水源无污染的村,例如,彭店子乡、夏官营镇、杨各庄镇青龙河沿岸村庄,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水质有保证,支持群众使用一家一户自备井供水,即方便群众又节省资金。在水源污染地区,特别是杨店子镇部分村出现铁锰元素超标,其他镇乡个别村地下水受厂矿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状况,这些村主要是寻找好水源,利用“常规处理加活性炭深度处理”的方式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在水源缺乏区,可以考虑跨村或跨流域引水,在水源丰富地区建设由 2 个或几个村联村供水工程,由受益村成立工程联合管理机构,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

4 发展建议

4.1 转变传统观念,制定合理收费政策

农村饮水水价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不以营利性为目标,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目前,迁安市饮水安全项目收费主要有 2 种形式:一部分项目,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工程运行所需管理、维修、人员工资等费用由村集体负担;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项目村水费的收缴基本上只收取水泵运转所需电费,不考虑工程的运行成本、维修及管理费用,工程出现任何问题都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也导致群众水商品意识、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制定统一合理的水价和收费政策,转变传统的观念,有利于工程的良性运行和避免重复投资。通过成本合算,按水费成本加微利的原则,经物价部门批准,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水表作用,计量收费,实行定额用水制度与超定额加价制度,做到“定价到位、收取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

4.2 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效发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核心是解决水质问题,做好水源保护工作,避免二次污染是饮水工程运行的基础保证。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立水源保护标志牌;禁止水源污染活动,水源周围的小选场、小铁矿大多没有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基本渗入地下,对地下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必须预予取缔;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尽量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目前,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主要是在水源井成井时,由施工队进行水质检测,工程移交后,由于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的水质监测设备,影响水质的正常监测。建议建立专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4.3 加大资金扶持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对于列入国家、省级饮水安全项目,群众自筹资金建议由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中列支,以减轻项目村集体和群众的自筹压力。加快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储备资金,统一用于区域内工程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通过宣传,鼓励社会资本投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积极性,改善饮水安全工程的维修资金缺乏的现状。

4.4 加强运营管理,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

4.4.1 明晰工程产权

单村供水工程,所有权归受益村集体所有,入户工程资产归受益农户所有。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主体工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水行政部门行使管理权,村内工程产权界定按单村供水工程产权界定执行。

4.4.2 落实管护主体

单村供水工程,村委会为管理责任主体,由村委会选派代表负责供水工程日常管理。户内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由受益农户自行管理维护。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所在乡镇政府为工程管理责任主体。

4.4.3 明确运行管理方式

因地制宜推行村集体管理、承包管理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等多种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机制,责任到人。

4.4.4 实施专业化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北票市南八家乡饮水安全工程是北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典型工程之一,工程采用机压式自来水供水:即将水源井的水通过提水设备,利用微机恒压或送到天池,再通过输配水管网进入用水户。工程施工周期为六个月;供水系统设计标准采用15年;设计供水人口近两千人,设计供水量为135m2/d,属于Ⅳ类供水工程;工程中预计铺设供水管道2.2km。整个工程主要由地下水源、取水井、输水管道、供水管网四部分构成,作为整个工程最主要的部分,管道施工质量关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为保证管道施工质量,必须在管材选择、管线测量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次,管道施工中要掌握施工要点,做好沟槽挖设与支护排水、管道铺设、连接和安装、水压试验等工作。

2管材选择及优点分析

2.1管材确定

我国输水管材的选择,一直以耐腐蚀、不易结垢与渗漏的塑料管材为主,很好地避免了自来水管道出现二次污染的可能。目前常见的管材有聚丙烯管(PP)、聚乙烯管(PE)、U-PVC管等。本次工程为单管饮水,输水距离较长,在管材的选择上着重考虑管道承压能力、抗腐蚀性、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对多种管材的对比选择,最后确定U-PVC管作为此次工程中管道用材。

2.2U-PVC管优点分析

近年来,U-PVC管材在饮水工程特别是农村饮水工程中获得广泛利用,不仅是因为其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便于维护等诸多实用性,更是因为其有着良好的工程特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质量轻,便于装卸。

相较于一般的输水管材,U-PVC管的质量更轻,仅是铁管的五分之一,这使得管材的搬运、装卸极为便利,为施工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有助于节约施工成本。

(2)流体阻力小。

U-PVC管的内壁极为光滑,根据测算,其粗糙系数仅为0.009,这使得水流在输送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极小,有效避免了沿途的能量损失,有助于水流传输距离的增长。

(3)机械强度高。

U-PVC管有着优越的机械性能,无论是对水压、外压还是外部冲击,都有着很好的抗击强度,适合常温时任何强度条件下的施工作业。

3管线测量

3.1定位放样

进行作业前,施工人员应先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建设方所提供的永久性标高点,进行两次以上的闭合核实工作,确保无误后,依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及各个管线间的相互关系,对管线的开挖顺序加以确定。接着依据已有建筑坐标及预设的开挖控制点,对管道轴线及管槽开挖边界线加以确定。基槽开挖后,则在其底部放样出管线轴线,并开展复核工作,再次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项施工。

3.2标高测量与验收

基槽的开挖中,必须对基坑底部的标高进行严格的控制。工作人员进行测量时,必须在基槽底部放线至标高的控制点,从而尽可能避免超挖与欠挖现象的出现。此外,测量的结果必须经过反复的审核,确认无误后方能使用,各施工测量量所允许的误差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工程中的各项测量工作必须编制相应的测量方案并获得批准后,才可进行。在测量中,测量人员必须认真记录所测量的数据,并依据相关的文件控制管理工作规定,将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档。

4管道施工要点分析

4.1沟槽挖设与支护排水

依据设计,管道埋深为1.1m,管沟的开挖深度为0.9m,沟底保持水平,整个沟槽使用放坡开挖、明排水的施工技术,通过挖掘机进行挖设,后通过人工对沟坡进行修整。在开挖中,实际挖掘深度应略高于设计深度,以避免出现超挖,沟底上部15cm以内须通过人工进行修整,底部存在的大块杂物必须及时清理,并始终保持沟底的干燥。此外,施工时,施工设备距离沟槽应保持0.8m以上距离。在易于积水的低洼地带,应在沟底设置排水沟,沟槽中聚集的水由此引入集水井后,通过水泵抽出。最后,施工时应配备专业测量人员进行跟踪式监管,避免超挖、少挖情况的发生,并确保放边坡时人机的有效配合,从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2管道铺设、连接和安装

进行管道铺设时的顺序一般为:管材放入沟槽→管材连接→部分回填→水压试验→全部回填。当地形简单,管线平直时,直接进行连接和安装;当地形较为复杂,需利用管道的弹性进行弯曲铺设时,则必须确保弯曲半径不低于管道外径的三百倍,长度不低于6m,公称外径不得高于160mm;当需要利用管道弹性进行折线铺设时,则需依据管材制造商所提供数据,对不渗漏前提下管道可偏折角进行计算。这两种铺设方式可进行交替作业,但需注意的是,外界施工温度必须在5℃以上,否则不得施工。对于部分特殊地段,例如桥梁、涵洞等,管道通过时,不可继续采用U-PVC管道,而需改换成钢管,两者的衔接可通过采用法进行连接。此外,从回填开始到填土完毕或管道及设备的链接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不应超过5℃,否则需采用一定的保温手段。整个管道必须均匀的承接在稳固的土料上,当需要安设承插式管道时,则要清楚插入处的基底土料,方便插接作业的同时,确保管体可充分贴紧基底。对于连接处部件的选择,应确保内壁光滑,不会对过水造成干扰,且可以承受输水时的最大工作压力。管道连接处构件的安装必须依照生产商提供的说明进行,安设完成后进行通水试验,确定无渗漏后,才可进行土料的回填。

4.3水压试验

遵照设计规范,管道铺设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水压试压。开始时间为管道镇、支墩结构稳定后。试验时,先将管道注满水浸泡一天,随后进行封闭加压,待压力达到规定值后,对管道外壁渗水量进行详实的观测与记录,整个过程不得低于10分钟,且此过程中,还应不断向管道内注水,以维持稳定的测试压力。水压试压数据对照参照表。

4.4管槽回填

该过程须待水压试压达标且混凝土结构稳定后进行。回填时应两侧基槽同时进行,若一面一侧压力过高,会破坏管道的稳定性;回填土料应经过筛选,其中不得含有杂草等有机物质以及直径大于2.5cm的石块与土块;回填时应分层铺放,并将回填土进行压实,使其可为管道提供侧向压力,以免管道发生位移与变形。此外,需注意的是,当地形发生变化导致覆土层厚度不足时,则需通过拉土回填的方法使其满足设计标准。

5结语

篇4

农村水利作为流域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珠江流域片涉及滇、黔、桂、粤、琼、湘、赣、闽8个省(自治区)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地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水利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水利的投入,流域片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高效节水灌溉、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流域片的农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在农村饮水安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饮用水质超标、水污染恶化、水源不足、用水不方便和行政管理服务滞后等方面。

2流域片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概况

2.1流域片农村水利概况及特点

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诸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福建8个省(自治区)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总面积为65.84万km2(国内面积,下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8%,珠江流域片内各省(自治区)面积占各省(自治区)总面积比例见表1。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及历史原因,流域片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水利是伴随着流域的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渐进性、差异性、不均衡性和复杂性等自身的若干特点。

2.2流域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自2005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流域片内各省地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受益群众十分满意,把“饮水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05年,广东省列人全国农村安全工程规划范围的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645.5万人,水量、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268.6万人。2006—2012年,广东省规划解决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投资估算需73.4亿元,新增工程供水能力184.33万m3/d。2004年底,广西乡村两级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260处,受益人口1385.81万人,分散式设施供水受益人口2256.17万人,二者共占广西农村人口87.92%w;截至2008年新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741处,占计划建设数87.32%;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增加287.87万人,占计划任务的89.96%[5]。截至2004年底,海南全省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427.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8.3%[6]。截至2004年底,云南全省有集中供水工程2.43万处,其中跨乡镇的集中式供水工程894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2.34万处。集中供水工程总供水规模2291万m3/d,供水规模大于200m3/d的工程供水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0%,集中供水工程规模普遍较小;云南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为1513.76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42%,水质不达标人口为934.6万人,水量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数为570.2万人,预计到2015年饮水不安全人数要降低2/3,2020年可基本解决云南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据贵州省水利厅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贵州全省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有537112万人,占不安全饮水人口的36.15%m。全省有84117万人饮用高氟水,有78161万农村人口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有55193万人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有192158万人饮用细菌严重超标的水,还有117189万人饮用有其他水质问题的水。从2004—2007年的四年期间,福建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62597万元,实现乡镇间通自来水,建成村级供水6250个,受益人口813.2万人,预计至2015年大力解决3.8万个自然村通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2005—2009年间江西省累积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总投资19亿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3万余处,分散工程5.5万处,解决了472.3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湖南省2004年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全省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431.4万人,2006年至2010年,实际解决了963.4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超额完成了省规划计划。“十一五”期间,流域片各省(自治区)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供水及农村自来水,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共解决了31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条件,初步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1年,流域片农村供水工程520.5万处,占全国农村供水工程总数的8.84%,受益人口1.2亿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18.13万处(日供水千吨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7419处),受益人口8751.33万人;分散式供水工程502.40万处,受益人口3214.98万人。

3流域片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流域片大力投资建设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工程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运行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立之后能否顺利运转并发挥长久功效,关键重在管理。从当前情况看,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着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的特征,多数供水网点未建立好完善的操作制度,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的约束,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很少举行培训,导致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提升,不能很好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收费很低,供水成本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多数水厂回收率未超过50%。此外,整个供水管道的管线较长,居民用水量也较小,致使用水成本不断攀升,另受农村道路与村庄建设、耕作等影响,人为破坏加大,漏水损失大,维修费用高。水价形成不合理,不包括折旧费,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收水费,工程长期的低价供水导致了大部分工程建成后,维修、更新费用没有着落,无法实现良性运行,致使保障工程长远效益成了空话。三,很多地方对农村饮水工程重建轻管,对工程的前期工作如立项、建设等比较重视,对建成以后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工程建成运行后,没有具体的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职责、权限不明晰,有人用而无人管。四,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虽然采用了集体管理的方式,但运行管理机制不灵活,工程运行维护、水费收取等供水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设施寿命缩短,管理混乱,出了问题没人管。五,水源保护区和水质监测难以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散广,对水源保护难度大,而影响水源的因素复杂,水质容易受农药、人畜类便、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的影响,水源保护较为困难,水质安全保障的有效率还很低。现行的水质检测多由卫生疾控部门承担,项目点受集中供水规模的P艮制,少数管理不善者连按规范要求的定期水质化验也无法保证。

4流域片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可持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建后管理”是当前流域各省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放在加强管理上。为进一步加强流域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程的长远使用效益,本文借鉴一些成功做法,针对现行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期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坚持走“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之路,各地根据工程的类型和规模,形成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不同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制定有关供水规章制度,履行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维护等职责。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服务部,按维修规定对农村饮7jC安全工程开展维修服务,同时在人员、编制、经费上抓好落实,努力克服当前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切实担负起农村水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其次,要做到以水养水,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制定合理的水价,规范水费征收使用管理。除农户自建自用的微型供水工程外,集中供水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水价核定、水费计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确保运行”的原则,合理确定供水价格。水价不仅包括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费用,还应考虑到工程的维修、改造所需的经费。水费的收缴和使用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供水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明确水费开支范围和审批管理权限。要建立严格的工程折旧费、维修养护费等管理和使用制度,保证水费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第三,提高工程规划质量和科技含量,探索建立工程后续维修基金保障机制。农村饮水工程要方便管理、减低成本,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前提,采用变频技术、水位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等新技术等,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能耗,减少水量损失,实现降低工程运行成本。要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财政专户,加强监管,确保维修基金专款专用。凡按时足额交纳维修基金的农村供水单位,均列入区级维修基金补助范围,给予工程维修补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的良性循环。第四,强化水源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严格的卫生防护区,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办法,对所有建成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应配备必要的水质处理设施,采用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工艺,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卫生水。区级卫生疾控部门收取的水质检测费用,可申请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或依托区级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组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定期实行水质检测。第五,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网络,水利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本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一次投资、定斯更新、永续使用。

5结语

篇5

(一)“就近原则”和“同源性原则”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移民带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冲突问题,建议在水利工程移民筹划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就近”、“同源”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就近”原则,就是选择迁出地周边较近的区域作为迁入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原有的土地关系等不变,能够就近安置的一定要就近安置,即便要付出更多的安置成本。所谓的“同源”主要是指文化的同源性,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求迁出地与迁入地在历史文化风俗上面一致或类似,这一点要求相关单位在选择移民地址的时候,必须先做好历史文化传统的调查工作,详细比较、分析迁出地与几个目标迁入地之间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查走访两个地区的老人,就婚俗、民俗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评价;也可以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两个区域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说如果两个地区的居民都是同族,同一民族在历史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则可以选择这种区域作为移民迁入地。如果无法做到文化的同源性迁入,则应该由政府出面,就文化观念上的一些冲突进行协调,避免影响到迁入地与迁出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二)尽量维持水利工程移民间原有人际关系

在水利工程移民当中,也要考虑到移民的人际关系因素。在选择迁入地的时候,应该先划定移民的人际关系圈,迁入地要尽量在人际关系圈之内或者靠近其人际关系圈。当然,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复杂的,不可能将其所有认识的人都划进人际关系圈之内,只能以主要人际关系作为其人际关系圈的确定依据。比如说近亲属、同学、好友等,以这些人的居住地为点,划定一个圈,就是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际关系圈。所有迁出人员的人际关系圈,就是整个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际关系圈,迁入区的选择应该在这个大的人际关系圈之内,或者靠近这个人际关系圈,这样才能保证移民能够维持原有的人际关系,保证其移民后的情感交流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避免因情感交流匮乏导致情感空虚,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同时,为促进水利工程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情感认同,可以组织一些两地居民的交流活动,比如说让移民与当地居民一起编排一些文艺节目,共同表演、共同演出、共同欣赏,逐渐地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同时,鼓励移民参加当地的丰富文化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在情感上接受水利工程移民,邀请他们参加婚礼、文化表演等活动,让移民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当中,有利于水利工程移民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三)生活习惯因素

对于水利工程移民迁徙以后可能产生的生活习惯问题,应该在移民过程中考虑到,这一点已经体现在移民方案当中,但就这一问题,仍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原有工作或者谋生手段不变。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移民都是整体移民,在移民规划上应该尽量保证移民原有工作或谋生手段不变,比如说移民在迁出之前在村里是开商店的,迁出以后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区域,继续让其开商店;有的是干养殖的,迁出以后也应该划定相应区域扶持其继续做养殖;有的是做医生的,也应该继续让其经营医务室,为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创造物质条件。第二,迁入地的村、镇尽量参照移民之前的居住位置进行规划,让其与原来的老街坊、老邻居生活在一起,这样也为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创造条件。第三,帮助移民逐渐地养成新的生活习惯。需要促进水利工程移民与迁入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交往,逐渐地让移民适应以后的生活环境。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向移民介绍本地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带领移民了解本地区的一些环境状况、基础设施等。重点关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避免其在移民后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结语

篇6

1.1调查对象

本市部分日供水量为3~2.5万吨,供水人口为110~1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2调查内容

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卫生情况和运转状况,包括工程建成投产、水源类型、供水方式、覆盖人口和供水能力等基本情况以及水源防护、水处理方式、供水设施运行及供水工程管理等建设使用情况。

1.3调查方法

采用抽查方式,于2013年5月随机抽取本市44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现场查看、填写统一的调查表。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分析调查取得的资料。

2结果

2.1工程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饮水工程,其工程投资为7.69万元~3000万元,平均投资381.56万元,中央财政投资占总投资的46.81%。平均每个饮水工程日供水量1371吨,平均每个工程供应12486人饮用。饮水工程主要解决农村缺水(79.55%)、苦咸水(18.18%)和污染水(2.27%)等问题。

2.2水源类型

所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采用水库水5座,溪水4座,江河水和泉水各3座,浅层地下水1座,深层地下水28座。水源以深层地下水为主,占63.64%。

2.3卫生管理

所调查的饮水工程水源周围环境较好,无明显污染源,但水源周边的农田施用化肥、农药。仅1座水厂划有水源保护区。调查水厂共有供、管水人员204人,其中155人持有健康证,健康证持有率为75.98%。

2.4水处理情况

所调查的饮水工程,对水质进行完全处理的有8座,占18.18%;采取沉淀过滤处理的有3座,占6.82%;对水质仅消毒处理的有3座,占6.82%;68.18%的水厂未对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消毒方式中二氧化氯消毒占13.64%,漂白粉消毒占6.82%,次氯酸钠消毒占4.55%,臭氧消毒占2.27%,不消毒占72.73%。消毒设备按要求使用的占15.91%,偶尔使用的占4.55%,不使用的占4.55%,无消毒设备的占75.00%。

2.5水质检测能力

调查饮水工程中大型集中式供水10座,小型集中式供水34座,仅有1座水厂能够开展快检指标的水质检测。

2.6工程管理主体

饮水工程管理主体75.00%为当地镇政府或村委会,25.00%为当地基层水利部门,63.64%的水厂交由私人承包。

3讨论

3.1饮水工程水源

调查显示,襄阳市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多数是深层地下水,供水方式以高位水池(塔)供水和直接供水为主。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序排放,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饮用水水源极易遭受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农村居民如果直接饮用未经净化和消毒处理的、且被污染的水源水,随时都有可能引起介水传染病暴发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必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危害。2012年襄阳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合格率仅为33.68%。

3.2饮水工程建设管理

调查的44座饮水工程中,81.82%无法保证所供饮用水为安全饮用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时侧重于解决群众有水饮用问题,不重视饮用水的安全卫生,多数饮水工程未配备净化消毒设施,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水厂供、管水人员少,缺乏检验人员和检测设备,无法开展日常水质检测工作。水质检测是保障供水水质的重要手段,是供水水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开展日常水质检测无法保证供水安全。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水厂监管不力,村级水厂没有纳入监管范围,水厂存在的诸多卫生问题得不到有效整改。

3.3饮水工程运行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价偏高,或者核定不足,均不利于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行。水费收取困难,即便收上水费,也难以完全满足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维持供水设施正常运行的电力成本较高,电费是水厂运转的主要支出,供水用电电费远高于农业灌溉用电电费。由私人承包的饮水工程为降低成本不维修养护供水设施和管网,蓄水设施长期不清洗消毒,消毒剂不按规范投放使用。农村供水工程单位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单位运行成本过高,许多供水工程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管理不善的双重困难下,导致日常管理不规范,对水源、制水和供水疏于监督与监测,使供水工程水质难以达到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要求。

3.4建议

农村饮水工程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了规范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持续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实现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和长受益,真正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3.4.1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应根据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范。适宜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按照规定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适宜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适当的保护区域,根据农村水源实际的水量保护和水质保护需要进行规范,如禁止排放工业废水,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应当结合新农村建设,规范生活污水收集排放以及农村环境整治,提倡科学施肥用药,逐步减轻农村水源污染。

3.4.2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修建饮水安全工程,要解决的不仅是农村饮用水水量问题,更是要让农村居民喝上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卫生水。应当重视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要求卫生部门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审查和验收,指导做好水源的选择和防护以及水处理工艺,争取财政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健康效益最大化。开展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是有效评估饮水工程卫生防病效果,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如期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

3.4.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需固定供、管水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卫生防护意识,提高卫生管理水平。管理方应积极改造供水工艺流程,使水处理工艺达到相关卫生规范要求,保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消毒。加强农村饮水的消毒是提高农村饮水水质,确保农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WHO在《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指出,由于微生物污染对健康潜在的不良后果,对它加以控制永远是头等大事,绝不能妥协。在完善饮水工程制水工艺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实施“卫生许可证”制度,加强卫生监管。

3.4.4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

由于水质检验专业性强、购置设备投资多,村级水厂配不起也用不了,可以采用简易且有效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或者以疾控机构为依托,建立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预警,构建卫生监测管理体系,为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制定相关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3.4.5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对其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负总责。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部门协作机制,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环保、卫生和建设等部门在其各自职责范围内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认真核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水价,既要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又要提高供水的经济效益,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规范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承包、租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使发包、出租后的钱切实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并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

3.4.6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四、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

篇8

【关键词】山东;黄河;农村饮水;平原水库

1. 黄河山东段概况及沿黄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1 黄河山东段概况。

(1)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当地淡水资源总量为303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 m3,该省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不到全省人均占有量的80%,如德州市242m3、聊城市218m3,属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

(2)黄河水是该省最主要的客水资源,目前引黄供水覆盖范围已达11个地级市、68个县(市、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年来水量为490亿m3,七八十年代为311亿m3,九十年代减少到约220亿m3。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黄河水量的需求增加,前些年由于黄河引水的随意和无序,导致了黄河断流现象的出现。为维持黄河的生态用水,1999年,黄河流域实行统一调度,黄河不再发生断流,对我省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省沿黄地区就开始利用低洼地或废弃河床修建平原水库,蓄水调节,有效缓解了沿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当地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了当地工农业的用水需求,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沿黄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该省沿黄地区的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市和济南北部、济宁西部45县(市、区),面积53127Km2,农村人口2522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6.6%。受特殊地质构造影响,上述地区绝大部分浅层地下水高盐、深层地下水高氟或高碘,而地表水多为Ⅴ类以上水质。经过多年努力,东营、滨州、德州等地通过修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解决了1392.04万人的饮用水源问题,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还有1129.96万人的饮用水源问题亟待解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沿黄地区水源水质不能满足安全用水的需要。我省沿黄地区地下水普遍存在盐、氟、碘、及铁、锰离子等超标问题;受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少、污水处理率低、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沿黄地区地表水普遍不达标,大部分为Ⅴ类以上水质,该地区已成为我省饮水安全问题最为突出、解决难度最为艰巨的地方。

2.2 沿黄地区水库发展不平衡。由于认识到位,前些年,黄河下游地区的东营、滨州及德州部分县利用平原水库修建供水工程,已经解决了城乡群众的饮用水源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菏泽、聊城及济宁等地由于没有修建起平原水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源问题。近年来,这些地方逐步认识到平原水库是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安全的最佳选择,开始启动平原水库建设,但受土地和资金等因素制约,导致平原水库建设进展缓慢。造成了该省沿黄地区平原水库主要集中在下游,上游水库数量偏少,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2.3 特殊水处理工艺运行不稳定。在沿黄地区地表水缺乏的区域,部分单村供水工程以地下水为水源。但是由于地下水质较差,存在高盐、高氟、高碘、高砷以及铁锰等离子超标问题,水处理工艺采用了除氟、除铁锰装置、反渗透膜、电渗析法等特殊水质处理工艺,由于水处理装置成本高、工艺技术复杂、能耗高,加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水质不稳定现象,从而影响供水水质。

3. 解决办法

3.1 建设平原水库是解决沿黄地区饮水安全的主要途径。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沿黄地区相继建成了一批平原水库蓄水工程,对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多年实践,建设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作水源,已经成为该地区一条成功的路子。东营、滨州及德州部分县利用平原水库修建供水工程已经基本解决了水源问题。从已建成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来看,以平原水库为水源的供水工程运行最好,水源水质都在Ⅲ类水以上,水厂管理规范,水源水质有保障,建设平原水库是解决沿黄地区饮水安全的主要途径。

3.2 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是解决该区域饮水安全的主要型式。在沿黄地区修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实现“一库一厂一网”供水格局;为提高供水保障率,条件具备的县可以发展“二库二厂一网”的供水格局。完成一座水库,建成一处水厂,配套建设好供水管网,兼顾当地城乡供水需求,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益,保证工程长效运行。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已成为该地区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安全的主要型式。

3.3 在水源达标地区建设规范化水厂。在沿黄地区地下水合格地区,利用地下水为水源,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建设标准化水厂,铺设高标准管网,打破行政区域,科学合理布置供水管网,实现区域集中供水,成为沿黄地区解决群众饮水安全的另一种补充形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一、前言

中国一直提倡和贯彻“三农政策”,将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历来是中国广大农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安全饮水工程也是最基本的惠民工程,与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在此种前提之下,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它对我国的农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护广大农民基本利益,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社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不仅农村数量繁多,而且每个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陕西省志丹县、四川省平江县为例,简单介绍下中国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的现状。

首先说说陕西省志丹县的情况,它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西北部,地处白于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川面狭窄。全县总人口15.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5万人。近年来,志丹县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累计超过了2.4亿元,直观表现为打深机井228眼,浅机井、土井5659眼,集雨水窖7722眼,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民的饮水问题,饮水困难问题不再成为他们的心头之痛。

不仅陕西省志丹县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四川的平昌县同样致力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平昌县是典型的农业区县,农业人口约86万,达到总人口的80%;而该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自然灾害频繁,且十年九旱,缺水状况严重。加强本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关,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地政府当前工作的一大重心。

三、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农村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与农民们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不仅是一项明文规定的措施,更是他们维护基本人身权利的一把钥匙。随着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实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遗憾,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人们对于饮水安全的高度关注,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大的期待和要求,在此前提之下,它存在的不足也被进一步放大,以下笔者简单阐述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一,特殊县情导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难度增大。农村与城市的显著区分之一就是住宅区之间的距离不同,与城市小区林立的情况不同,大多数农村地广人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之间可能相隔很远,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给农民带来极大生活自由的同时,也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因为农民居住地分散的缘故,给彻底解决农村安全用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只能采取分区域的方式进行管理,少不了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第二,特殊水情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挑战。不论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工作,首要问题就是有充足的水源。但是由于某些农村的气候特殊性和特殊水情,导致它本地极度缺水,这就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浪费水资源问题严重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碍。即使有的农村因为气候适宜、地形恰当,使得它存在着较为充足的蓄水量,但是由于浪费水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流失,从而引发供水矛盾,最终会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碍。

第四,农村管护主体保护作用的缺失和不力同样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带来威胁。众所周知,农村绝大部分的供水措施由当地农村村委会等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但由于管理意识不强、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农村饮用水工程管护不力或者维修不到位等消极状况出现,这直接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的遗憾情况,从而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威胁。

第五,已建供水工程运行成本高造成有人用没人管的情况出现。现如今,许多供水工程由于供水量小,水费收缴费用远远小于运行成本,甚至好多地方根本不收取水费,因此,基于这种情况,造成人们对于水的浪费,对供水设施的不爱护,导致供水设施寿命缩减。

第六,应急机制不完善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大打折扣。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损失,面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完善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另一重大缺陷。

第七,工程建设难度大和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同样是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农村地势高、坡度起伏大,直接给相关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上级下达的资金不足以工程建设用资金,地方又不能足额给予配套,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放弃对某些地区的供水工程的建设,或者建设标准低;此外,补助资金难以满足建设需求也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任何问题的处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样也如此。虽然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着以上种种缺陷和不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解决的可能。相反,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政府更加关注农村的饮水安全状况,并且不断为之努力,积极寻找着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有问题存在,就必然会有解决的方法出现。面对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笔者总结和提炼了一些解决措施,虽然特殊水情和地势的客观问题难以解决,但是另外一些问题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缓解。

第一,引导和强化农村关于农村供水管理的力度。前文提到农村管护主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才使得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症下药,引导农村加强农村供水管理力度和强度。比如说可以与各农村负责人签订安全供水管理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人,这样能避免某些行政人员逃避责任的做法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局面。同时政府每年可以预算一部分费用用以对各农村管水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增强个人素质,提升其业务能力。

第二,加强对农民用水情况的监管,严格控制水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发生。农村内一方面可以派出专门人员负责对农民用水情况进行监管,对于恶意浪费水的人进行罚款处理,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加大对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号召和鼓励全村人一起节约用水,从根源上缓解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第三,逐步完善农村应急供水机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提高应急机制的针对性,其次,建立成熟的物资储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不可预计的,光靠临时的紧急运送供水抢险物资不仅风险较大而且具有滞后性,所达到的救援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平常的时候就多多建立物资储备,未雨绸缪;最后,应该要配备水质检测专用设备,定期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检测,看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发现不达标的情况立即上报处理。

第四,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为了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对农村责任人的监管,更需要加强对用水工程的监管。一旦忽视了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极有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成为垃圾,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只会让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政府需每年预算一些维修养护基金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与养护。

五、结语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问题,是责任,更是民生,这是国家无法逃避、必须重视并积极解决的关键问题,政府必须坚持不懈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是广大农民对国家提出的基本需求,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所在,更是为促进社会稳健发展扫清障碍,为提升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而做出的有力举措。本文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现状,其中以志丹县和平昌县为代表展开简要介绍;其次分析当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三管齐下,希望谨以此文能让更多人对农村饮水安全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更希望笔者提出的某些见解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六、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论文集[M].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8

篇10

关键词: 给水排水专业 给水排水工程 应用型人才

1.前言

我国水资源拥有量“天生”不足(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这为水的供需矛盾埋下了隐患。据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1],全国113600km河长评价结果表明,有62.4%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级标准,37.6%河段的水质超过Ⅳ级水质标准,失去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污染严重的河流比例则更大。目前我国90%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滇池、太湖等淡水湖泊普遍富营养化,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有65%以上的人饮用受污染的水[2]。近年来与饮水有关的传染病及疑难病症在我国出现,使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充分说明,水质问题已成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矛盾。

给水排水专业自1952年在3所高校建立以来一直是土木工程的一部分。给水排水工程是多学科(如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是人类从自然界取水、净水、供给使用后污废水收集、处理、排放构成的人类用水的社会循环,其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用水量的需求和所用水质的安全可靠性。改革开放前,我国给水排水一直是福利性的公益设施,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给水工程数量小、规模小,排水处理工程近于空白,我国建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主要套用前苏联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科学体系。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迄今为止,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给水排水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1997年清华大学许保玖教授提出了水工业概念[3]。根据我国给水排水事业的发展需求,全国给排水协会和给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曾多次对学科内涵及外延调整工作进行研讨,1999年6月将该专业名称确定为“水工艺与工程”。2000年8月指导委员会在乌鲁木齐再次研讨专业名称,较一致地认为以“水科学与工程”名称较适宜。水科学与工程、水质科学与工程将是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延伸、发展趋势和方向。

2.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水工业概念的提出与被认同,明确了给水排水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水工业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以给水和排水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主要是城市和工业)为研究对象,以水质为中心,从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特殊产业。水工业的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排水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化的要求,标志给水排水工程学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社会化的要求对我们地方性工科院校给排水专业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重点高校的精英教育模式不适合我们这样的高校,我们这样的省属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与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而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

因此,我们将给水排水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初步具备相关注册工程师的基本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3.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校给水排水专业是新办专业,到2008年首届毕业生才毕业,专业改革的路子才起步,我们根据我校给水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构建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体系。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调研各兄弟院校给水排水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建立如下的课程体系。

(1)主干课程。通过《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使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形成支撑专业理论体系的坚实支柱。

(2)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内共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很快吸收专业主干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在整个土木工程范围内有广泛的适应性。

(3)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及考虑主干课程的需要入手,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打下坚实理论和技能基础,特别是对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对计算机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必须用计算机设计绘图。在外语方面,除了科技与专业英语外,还设置了双语教学“电工学”,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英语的不间断学习。

(4)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确保学生在给水排水专业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时也能熟悉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具体体现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程分为三个方向群,即建设法规、建设监理等课程可供将来准备从事监理工作的学生重点选修,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可供将来从事环评工作的学生重点选修,而鉴于不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工作,我们为学生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暖通电器等选修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毕业后就业意向进行重点课程的选修,同时可以根据兴趣选修那些能够拓宽知识面的课程,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一举措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

前面已经述及,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我校还是个新办专业,所以其教学模式还在摸索之中,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仍然采用通用的教学模式,即前3.5学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学科主干课、学科基础课及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接下来的0.5学年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第八学期专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学期,使学生能够在这期间很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或者毕业设计(论文)的地点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而定,这样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的需求。

5.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设想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引起了国内各高校重视,而实验教学是实践性环节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在实验教学环节采取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

实验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往的实验教学基本是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开放式实验增加思考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从事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学开放的具体模式如下。

(1)实验形式。由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并准备试剂、仪器,同时完成实验内容。

(2)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为满足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加学生操作动手的能力,实验室可全天开放(但实验人数有限制),学生与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由实验室教师统一调配实验时间。

(3)实验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必修课程的实验,自主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定的实验题目。

开放式实验将给学生极大的自,促进学生完成自行设计实验,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实验室要开放,其前提条件是实验室要具备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药品、水质分析检测、水处理实验装置等。另外,实验室要开放,还必须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在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给排水专业的学生来说,距实验室开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6.结语

总之,水工业及其科学体系已经得到了公论,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说明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了一定保障和良好环境。从发达国家的给水排水专业状况和发展看,该专业是一个稳定的专业;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看,给水排水专业将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机遇的专业,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专业建设晚、师资力量短缺、实验室建设均面临很重的学科建设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否则,就可能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失去机遇,甚至被淘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J].新华文摘,2000,(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