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25 21: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不仅是关系到它自身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它与整体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关系的大问题。中国搞市场经济,需要资本市场,需要投资银行。如同证券市场的产生一样,投资银行也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直接产物。更深入地讲,前几年,投资银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已经从产品市场化阶段进入了生产要素市场化阶段。在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过程中,资本要素市场化过程的相对滞后,使得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为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作为运营资本要素(使资本要素更顺畅地流动和配置)的专业中介机构投资银行自然必不可少,并随之也成为突出部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增量配置时,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同时为居民提供多种投资渠道,为企业减轻债务负担,通过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以改变企业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金融服务。特别在实施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清偿和债务重组等,更离不开投资银行的服务。中国投资银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行业,是应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为制度变迁提供服务的。可以说,有了制度需求,便有了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创造制度供给。然而,一切都在变,特别是当全球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之时,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应是投资银行业战略调整的目标[2]。纵观我国,虽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也已经从“短缺”步入“过剩”,物质资本的匮乏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障碍,需求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效益下滑、开工不足和下岗失业等问题。但同时要看到,这种转变不是工业化阶段意义上的转变,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新产业替代旧产业,在对新产业及其需求的培育和开发等方面显得尤为不足,进而影响到新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质量,甚至影响到对新产业的需求创造。本来,一个产业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但在我国,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换代却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这也许是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杂乱无序、低效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站在跨世纪发展的前沿,用跨世纪的战略眼光给我国投资银行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战略及目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会超越时空向我们迅猛涌来。它不看你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你是做好了准备,还是不具备条件。相反,越不具备条件,越是落后,就越会成为发达国家攫取利润的来源国。因此,我国唯一的选择,就是迎头赶上。国际经验表明,投资银行业的兴盛繁荣,已经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更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特点,具体讲:
其一、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主要体现在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雇员素质高,那些隐性知识主要储存于雇员的脑海中,体现在雇员的智力和经验上。
其二、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信息经济的特征。他们在信息的运用和创造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雇员对信息认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发挥。
其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同时也是创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它们在注重对雇员知识、智力的一种战略性运用的同时,更注重将创新和富有创造力作为公司经营的主要过程,甚至是全部过程。源于新,必然成长于斯。反观我国,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探讨方面,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投资银行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地位和作用不仅仅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在国企战略重组中体现出来,更要在我国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逐步体现出来。为此,我国投资银行行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投资银行业的主体必须是拥有综合性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本,这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生产力要素;2.投资银行业的客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满足,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真正的联动互动,迅速而充分地提供需求服务并创造性地满足需求,应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重要特色。3.投资银行业的业主。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智力等去创新应是整个行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内容。21世纪,我国投资银行业如何利用和发挥自己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在物质资源增量和资源存量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知识、智力这一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制造出更多的无形产品为经济发展服务,并在竞争中获胜。顺应经济形态的转型,寻找投资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应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趋势[3]。
二、中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市场结构的现状
1.投资银行的行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垄断竞争状态。
我国的证券行业和证券市场规模扩张很快。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5月,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190家,具有兼营证券业务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203家,财务公司96家,融资租赁公司76家,证券交易营业部2412家;1999年5月份对原117家主承销商进行了资格复审,取消了信托投资公司的股票承销资格,批准确认了56家规模较大、业绩较好、运作较为规范、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的专业证券公司的主承销商资格。2003年5月,变为83家,其中: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从事各自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承销业务。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已设立基金管理公司40家,74家封闭式基金,规模已达1847.35亿元;有以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名义注册的近万家代客理财机构,它们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民营金融机构——开放式基金的策源地。截至2003年5月,在深沪两市开户的投资者已突破9000万户,境内上市公司达1229家,市价总值为73205.49亿元。
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的早期实行特许经营制,因此虽然较传统的利差银行更少保护,但该行业的进出壁垒仍然很高,行业竞争不够充分,以及市场近于寡头垄断,二级市场的格局则类似于垄断竞争。几乎没有必要的特许(如证券经纪网点的审批)限制了投行企业的自主选择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该朝阳行业在刚入少年即显露出了种种龙钟之态,对外竞争乏力。我国证券业经历了较短的券商供小于求的时期后迅速成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尤以发行市场为最。在发行市场,各个券商无不使尽浑身解数,力争获得一席之地,其原因主要是:发行和上市指标成了稀缺资源,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差价,而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的巨大升值又使发行市场几乎成为零风险、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市场,只要取得了承销商资格就能稳赚一把。受益与风险不对称,使得投资银行不惜一切手段把主要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一级市场的争夺上来。本来证券承销就是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基础业务,在目前情况下,几乎成了唯一业务。1999年A股发行,前八名券商占70%左右份额,其它主承销商却只能分得30%左右份额;证券交易(上交所)前八名券商占41.5%,而另外的券商才分得58.5%的市场份额。2000年,拥有中国证券会核准的股票主承销资格的113家券商中的43家承担了197家新股的主承销,其中前5名券商占据了70%,前20名占据了90%。一级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尽管在承销排行榜上居前几名的大都依然为老牌大券商,但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呈不断下跌之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券商也纷纷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从中分取一杯羹。地方券商依靠地方保护雄踞一方,其它中小券商也通过系统归并、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合并、增资扩股等方式,实力不断扩大,缩小了与大券商的差距。与前些年相比,几个老牌大券商垄断一级市场的格局被打破,维护多年、次序严谨的第一承销团,受到其他券商的激烈挑战[1]。
可见,我国投行市场现在正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状况。发行市场上的竞争主要存在于83家具有证券主承销资格的券商当中,而垄断则明显地体现在进入发行市场的门槛中,包括注册资本金等。在二级交易市场上,大券商依然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声誉保持一定的优势,随着通讯手段、交易网络化的发展,小券商也能瓜分一些地盘,但垄断竞争的总体局面并未改变。
2.我国投行的业务品种单一,层次浅,缺乏业务创新。
我国券商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证券一、二级市场,大中型券商目前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五部分:承销股票收入、股票经纪佣金收入、保证金利差收入、股票自营收入、其他收入。据调查,以利润100%计,第一、二、四项合计占60%,第三项占30%,即券商经营重点仍是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企业并购、理财咨询、基金管理等新型核心业务尚不足10%。这与西方现资银行的收入构成形成鲜明对比,以美林集团为例(见表一)。
目前,我国券商仅限于一级市场承销、二级市场经纪业务,只有少数券商有少量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金融创新、资产管理、金融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也正由于业务品种的单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券商在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领域的恶性竞争和不规范行为。
我国券商的业务依然集中于投资银行传统业务范围当中,虽然现在大多数大券商已开始设立投资银行部,从事现资银行的核心业务,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由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等国外投资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但是,中国投资银行业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还是过于单一、浅层次,这势必造成业务上的过分竞争,并转化成恶性竞争、低效率竞争。
三、中国投资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
中国投资银行业正在发生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变化。主要有:市场主体由“多而散”向“少而精”转变,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手段由“庸俗化”向规范化转化,业务范围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暴利时代向微利时代转变,市场角色由单纯“承销商”向“金融工程师”等多重角色转变,人才素质由“公关型”向“专家型”人才转变,市场管理由行政化向市场化、法制化转变,由封闭化向开放型市场转化等。
借鉴西方投资银行发展历史,特别是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得知: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繁荣时期,正是投资银行创立、兼并、集中的频繁时期。可以说,现资银行业务,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业务多样化发展首先促使了业务的国际化发展,而业务的国际化竞争又加速了业务的专业化、集中化发展。虽然我国的投资银行业远未达到繁荣的阶段,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投资银行市场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为客观规律,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将走向与现代西方投资银行业相似的寡头竞争市场结构,原因如下:
1.从目前现状看,证券机构过多过滥,竞争力弱。专营证券公司90家,兼营300多家,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大约有四成的证券机构收不抵支,而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需一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这对于资金规模小的券商来说是无能为力的,需大型公司来承担。此外,券商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国外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将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券商若不及时增强实力,提高素质,将无法在跨国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关键在于迅速增强券商的实力,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率,培养高、精、尖人才,加强研究与开发新兴业务的能力,迎接挑战。这也可从我国券商近阶段纷纷增资扩股体现出来(见表二),但比起西方大的投资银行还是小巫见大巫(见表三),我国最大的国泰君安的注册资本还不及美林公司的7‰。
2.从行业特征看,投资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高素质人才来经营复杂和风险极大的创新业务。如:美林公司是美国超一流的投资银行,每年要维持一个庞大的承销网络,仅在研究费用上的支出就达2亿美元,为维持高水平服务,提高公司决策能力,每年需要高薪聘用大量分析人员和专家。因此,投资银行有一个适度规模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雄厚的公司才有实力聚集超一流专家型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创新业务[4]。
3.从国外经验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必须进行并购,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梯级化的行业结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行业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数百家投资银行中一流公司不到10家,像美林公司、高盛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等。而正是这几家为数不多的公司构成美国投资银行的主体,在承销业务中,前10名投资银行的承销量占全国总承销量的75%。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因此,我国投资银行集中趋势会进一步增强,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大量券商可能在这次兼并浪潮中被吞并,将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券商并存的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另外,梯级化的行业结构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从全球范围内投资银行所提供的服务看,主要可分成两类,即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即使对那些为数不多的综合性投资银行来说,一方面业务向多样化、交叉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的规模及业务特长,各有所长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美国证券业为例,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一些超大型证券公司,如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他们在业务上各有所侧重,美林公司善于组织项目融资、产权交易,乐于充当敌意收购方的财务顾问;所罗门兄弟公司擅长于商业票据发行和政府债券交易,其经济业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可以预计,通过行业内部的重组与整合以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国证券未来将形成更加合理的行业布局,建立起以全国性大型券商为主体,地区性券商为依托,各专业性公司并存的行业结构[5]。
总而言之,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然要面临着一对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矛盾。就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自身逻辑来说,它必须经历一个行业规制与规范发展的历史过程:就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与行业内外金融企业的共同挑战,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矛盾将伴随着中国投资银行业的成长与成熟,也催生着中国投资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我国投资银行的市场结构上,其业务走向综合性,并以理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即企业融资、兼并、收购、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创业资本等为主。同时,在行业结构上走向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的寡头竞争结构
。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年鉴1998[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02.379.
[2]李红兵.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评论,2003,(1).
[3]屈年增.我国银行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界,2002,(6).
篇2
一、借款人、银行及多方协同引致信贷领域乱象
目前,对于信贷领域市场乱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结合银监会5号文提及的银行业市场乱象形式,通过对银监会系统2017年前三季度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进行统计,从而归纳信贷领域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的主要乱象。2017年前三季度,银监会系统共披露1703份行政处罚信息,其中1247份涉及信贷领域(依据主要违法事实进行分类统计),可归纳为以下6种主要违规形式:违规发放贷款、贷款资金被挪用、虚增存贷规模、违规授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和违规流转信贷资产,具体情况如图所示。从产生原因来看,可以按照借款人主导、银行主导和多方协同引致三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借款人主导。信贷资金用途不实是借款企业主导的典型形式,也是银行业信贷领域乱象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信贷领域案例中有近四分之一涉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等。二是“优质”客户违规挪用贷款资金。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银行业明知客户借款用途不实而仍发放贷款,甚至有银行参与客户作假。其次,银行主导。银行主导发生的信贷领域市场乱象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其中违规授信、虚增存贷规模和违规流转信贷资产的情况比较突出。违规超额授信。在每笔贷款都要求执行“三查”的情况下,规模不同的客户产生的经营绩效相差甚远。在绩效考核的引导下,银行机构普遍倾向于发放大额贷款。导致一方面“优质”的大客户融资超过实际资金需求,从而出现资金不合理占用,资产利用效率下降,抗风险能力下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受影响等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小微企业无法获得相应资金支持,“融资难、融资贵”不同程度存在。此类乱象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埋下了区域性风险隐患。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企业违规转贷。
近几年,各地信用风险不断爆发,为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无间贷”成为了一种广为接受的转贷形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地方实体企业,抵御市场风险,但部分银行机构为了粉饰数据、延缓不良风险暴露,向不符合条件或名存实亡的“僵尸企业”违规转贷,并通过人为上调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虚构企业经营情况等方式帮助借款企业达到转贷条件,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不真实,埋下不良风险集中爆发的隐患。虚增存贷规模。作为银监会严禁的“七不准”之一,以贷转存虚增存款行为屡禁不止并不断衍化出新形式。这主要是由于某些银行出于各种利益需求,冒险通过各种方式虚增存贷款规模,借款企业迫于压力配合银行违规操作。例如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新设分支机构,为了粉饰经营数据,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为多家企业办理以贷转存再发放质押贷款的方式,虚增存贷规模,严重影响存贷数据的真实性。再次,多方协同引致。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态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交叉金融业务领域成为了跨市场金融乱象的主要发生地。这类乱象主要由多方协同引致,存在四方面特点:一是掩盖资金投向。为规避政策限制,商业银行通过层层嵌套资管计划,资金投于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二是产品“套娃式”叠加,底层资产不明,风险难以识别,且交易链条交叉冗长,其中一环出现问题风险便会迅速传导扩大。三是权责界限模糊,由于抽屉协议、补充协议信息盲区,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清,风险发生后出现底层基础资产落空或处置困难,最终多由资金提供方商业银行兜底。四是通过交叉金融产品包装,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减少了高风险权重资产占用,相关指标失真,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
二、高杠杆率、多方需求、监管不足多因素催生乱象
杠杆率过高是乱象产生根源。2008年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我国“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有效拉动了内需,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市场货币供应量M2增速过快等问题,并推动了各行业融资扩张,杠杆率快速提升。对于银行业信贷领域来说,高杠杆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高风险,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成倍放大,对银行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杠杆的反噬效应更加严重,银行坏账率相应提升,信用风险不断扩大,银行业市场乱象应运而生。市场多方需求驱动乱象发展。一是借款人不当资金需求驱动乱象发展。一些受限制或控制领域的资金需求者,因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支持,便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借用他人或公司名义获取信贷支持,或通过层层资管计划包装以掩盖真实资金投向。二是个别银行不理智发展需求驱动乱象发展。面对竞争压力和发展需求,一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而相应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工作没有跟上,个别银行机构或个别从业人员甚至通过违规手段粉饰经营业绩,促使表现形式各异的市场乱象频发。三是第三方不合理需求驱动乱象发展。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核压力,为降低当地不良风险数据对银行机构施压,或要求银行机构为政府建设项目超额授信融资等,导致乱象发生。此外,交叉金融业务中的一些投资者或保险、基金公司等其他参与者的不合理需求也会导致乱象产生。监管漏洞使乱象有机可乘。一方面,由于风险计量困难,风险性监管缺乏有效抓手,致使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更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从而使一些银行机构强调信贷业务表面合规,弱化业务风险考量,导致信贷乱象有了生长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加之当前功能监管模式下,监管滞后、监管模糊、监管空白不同程度存在。尽管各监管机构不断出台相关监管政策,但仍很难赶上业务创新的发展速度,加之政策“时滞”等因素影响,无法避免地出现监管漏洞,特别是当前监管资源不足,监管队伍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匹配,使得市场乱象有机可乘,发展愈发迅速。信息不透明加速乱象蔓延。由于当前各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特别是涉及隐性担保、民间借贷等情况时,交叉金融业务信息不透明的情况更是明显,一方面,不仅资金投资者对所投资底层基础资产信息了解模糊,商业银行作为参与方更多只是提供嵌套通道赚取手续费,对产品信息掌握也不完整。另一方面,由于交叉金融产品参与方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单一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查出问题,导致交叉金融产品市场乱象治理更加困难。
三、多措并举治理信贷领域乱象
优化信贷管理机制,遏制乱象产生根源。一是转型升级信贷管理模式,从规模导向型向质量导向型转变,严格按照客户有效资金需求提供融资,坚决遏制过度授信,不得因客户提供超额抵质押或保证而随意调增授信额度,不得降低项目贷款资本金最低比例要求。二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在充分真实考察行业和客户投融资杠杆率的基础上,将信贷投向从高杠杆行业向低杠杆行业迁徙,将信贷增量向低杠杆行业和客户倾斜,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授信覆盖面,切实履行去杠杆化宏观政策导向。三是严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摸清金融业务实质,坐实穿透管理,切实打击借助资管计划等产品掩盖违法违规行为,把握资金投向风险状况,减少不正常嵌套关系链条,打通资金真实投向脉路。四是强化信贷人员教育和行为动态管理,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引导信贷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信贷理念、信贷价值取向和信贷行为规范,从思想根源上重视银行员工职业操守,形成良好信贷文化,消除信贷领域案件隐患。
标本兼顾完善监管,加大乱象治理力度。一是加大乱象治理力度。严格责任认定,依法依规采取监管措施,涉及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部门。同时,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不良信息库,定期收集统计不良人员信息,建立健全银行业从业人员黑名单、灰名单制度,防止出现“带病提拔”“带病跳槽”,全面优化金融业生态环境。二是填补监管空白。一方面,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快梳理分析市场乱象,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弥补制度短板,特别是要从风险层面完善各类业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的监管格局。另一方面,应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加强与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联动,消除监管真空,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三是切实推行逆周期监管理念。当市场形势向好时,加强监管,防止银行机构过快扩张,重视审慎经营;当经济发展下行时,鼓励银行机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适度有效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
篇3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并且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力对全球经济越来越大。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银行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利用世界金融资源,都在极力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废除禁止外资银行兼并本国银行的法律限制。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和办理银行业务。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设置机构和办理业务的情形并不多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1979年我国拉开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然后是有限制地允许外资银行在特定地域设置营业性机构、开展特定银行业务,并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和渠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一系列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相继颁布,并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落实,消除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法律和制度限制障碍。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二是我国这几年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投资环境(包括金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国家信誉度大幅提高,给外资银行以巨大安全感。三是我国庞大的市场产生的巨大市场赚钱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外资银行寻找获利机会、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快速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提供了便利机会。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设立代表处,二是设立独资营业性分支机构,三是成立合资银行机构,四是股权投资,五是与中国银行业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特别是近两年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波比较壮观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2家外资银行通过不同的形式参股17家中资银行,参股总资本占我国银行业总资本的15%。仅仅在2005年的四个月里,就有多达13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投入中国银行业。
2002年至今,外资银行进入加速发展期,在华外资银行增加了52家,营业性机构达到225家,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中国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并且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资产增长了1.08倍,截至2005年8月已达815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以后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但我们不可忽视其发展在后WTO时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后WTO时期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变化趋势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已经彻底改变了单一的国有独资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不仅新增设立了股份制银行、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还引进了大量的外资银行,设立了中外合资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其资本构成也不再是单一的国内资本,还引进了国外资本,尤其是配合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许多银行的高级经营管理层都有外资银行的代表,银行业市场涌现了许多国际金融市场上才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可以预见,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入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领域和范围、业务开拓领域和规模、新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高层次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派出等都将大幅提速,从而大大提高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这无疑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银行体系将更趋稳健
在单一的国有银行股权格局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不完善,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银行经营都具有高度同质性,都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经营压力明显不足,竞争效率丧失,所。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能会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银行业对外开放以后,这种状况将会有重大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一定会出现有人所想像的我国银行业将不堪一击,我们认为,恰恰相反。银行业对外开放,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增加了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竞争效率将会逐步显现,会分担来自不同领域的风险因素,减轻政府挽救危机银行支付成本的压力。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以后,会产生巨大的示范引导效应,推动我国银行改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方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会做战略调整
从过去20多年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不可能仍然按照原来的方式有节律地进入,其进入的重点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应该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环境逐步熟悉,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必然会按照外资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外资银行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是阶段性的战略投资,其经营重心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在华分支机构上。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10月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策略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从2005年3月开始,对进人中国内地市场的35家外资银行进行了调查,虽然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但是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发展”为首要战略扩张手段,其次是与内地的商业银行建立合资股份公司,与四大国有银行的“伙伴战略”仅位列第三,并被认为仅是近期内较为重要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近期外资银行的入股浪潮,还应看到后WTO时期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基础改组而成的新型股份制银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属于大型银行类别,仍旧会占据垄断地位。一些股份制银行(尤其是有外资参股的股份制银行)也将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这类中型银行变化不大。小型股份制银行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显得比较困难。外资银行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力量而不可忽视。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增加了新的竞争因素,包括新的市场竞争者的加入、含有外资股份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等。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日期已临近,外资银行的经营地域和业务经营范围都将有更多的选择,可预见的是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会是全方位的。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必然将被重新划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会有一个明显增长期。从已有的信息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的市场份额相比外汇业务可能有一个显著提高(比如在上海的外资银行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长额占本外币贷款增加额的七成左右),外资银行的赢利渠道不可能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而将会依靠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在中间业务方面实现突破,针对个人客户的高端理财服务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我们已经注意到,外资银行加快了人民币衍生业务发展的步伐,目前上海已有21家外资银行推出人民币衍生产品,有7家外资银行向上海银监局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4家外资银行递交了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此外,外资银行还加大了包括保险托管、基金托管和保险等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另有3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这种发展态势并不意味着中资银行的绝对衰退,而是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把我国银行业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只是市场份额的占比发生了变化。
(四)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步伐将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其全球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不可能持续快速大幅度地扩大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估计在前期出现以后,近期不会再持续快速增加,会有一个相对平衡期。因为我国银行业市场尽管在迅速扩大,但是市场毕竟是有限增长,银行业的发展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而出现波动,而且外资银行的发展,并不是只盯着中国一个市场,其眼光是全球市场,哪里有赢利机会就会将资本和业务重心投向哪里。根据银行业经营赢利周期的规律看,一般是从亏损开始,然后过渡到持平、逐步赢利到赢利稳定期,最后进入困难期。具有敏锐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当其经营进入稳定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投资经营的转向了。所以说,投资者是不可能死守一个市场的。已经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奋斗,其经营已逐步进入了赢利期,只不过还没有达到收回全部投资的时候。所以最近若干年,外资银行在我国仍然会有一个相对快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能持续。我们应该准确判断银行业发展趋势,跟踪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以保证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平稳发展。
(五)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将会有一个战略布局和调整期
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限制、业务种类限制和投资资本额的限制是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一个重要武器,其目的是保证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民族银行业。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有节奏的控制下,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一般都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江中心城市。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的机构、投资入股的商业银行所在地、业务开展重心以及业务合作伙伴基本上都聚集在这些地方,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根据一般发展规律推测,外资银行一旦完成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布局以后,可能会将重心向东北及内陆地区扩展,可能会将在我国投资的各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在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型股份制银行的投资布局完成以后,下一个目标有可能是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应有充分准备。
三、政策建议
我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政策,而非单一的银行改革措施。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充分的应对政策。
(一)向外资银行开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政策
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过程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近式的、分阶段进行的,始终在国家严格控制下有序进行。这是保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主要步骤是: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其次是允许设立营业性经营机构,而且设立门槛很高,审批极为严格;再次是逐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和地域,先是外汇业务,然后是人民币业务,先是公司业务,后是个人业务,先在经济特区,后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再扩大到内地中心城市。这种改革思路不能变,不能因为外资投资意愿强烈而放松原则。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后WTO时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WTO的规则,避免过度的行政控制可能引起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和条例,既保证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顺利推进,又限制了推进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非常快,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银行业结构、银行业监管及货币政策传导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未预见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该通力合作,加强日常检查、监督管理,监测其资金流量、流向和结构变化,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其行为,将外资银行纳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保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三)引进外资银行应把握好尺度
我们应认识到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金融控制权不能落在外资手上。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根据新加坡银行法规规定,如果一家银行的控制权在外国政府或政府机构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会批准这家银行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美国政府虽然标榜是完全的自由经济,但是对于一些自认为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业(如金融、石油、IT行业等)对外资仍然设置了重重障碍,对国内企业实行保护。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应该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对外资银行的入股比例、入股条件、引进外资银行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应确保我国大型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不落入外资手中,国家应掌握大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必要的时候也可采取措施适当放慢引进外资银行的速度和规模。今后应鼓励外资银行向东北和西部投资。对于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应该实现中外资银行的平等对待,取消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同股同利,同样的税收政策和股利分配政策。
(四)密切关注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不平等竞争
外资银行进入引起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是可预见的,竞争可以打破垄断,提高银行业经营效率。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引进外资银行可能引发新的不平衡竞争。这主要表现在:同一外资银行在我国有多家自己的分支机构,并且又同时投资入股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在上海、深圳、北京、大连、广州、青岛、天津、武汉、厦门等地设立了分支结构,又参股了我国交通银行和上海银行;花旗银行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等开设了分支机构,又参股了浦东发展银行;国际金融公司(1FC)同时参股了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北京商业银行。这就涉及到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为了外资整体集团的利益,可能将利益向自己的分支机构转移和输送,而损害所投资的国内银行的利益,或者为了保证某一机构的利益而损害其他机构的利益,或者不同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在外资的主导下,结成联盟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更为可怕的是外资是否会将在入股前后所获取的内部信息透露给自己的机构,造成竞争的不公平。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篇4
>> 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分析 艺术体制与市场份额 美誉度、市场份额与受众 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电冰箱行业需求价格弹性与市场份额关系的实证研究 易观:今年Q1电子阅读器市场份额格局相对稳定 东风汽车:以核心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 品牌需求价格弹性与市场份额的关系分析 优势产业品牌化与抢占市场份额问题调查研究 市场份额、广告密度与销售利润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冲击:网店与实体店铺争抢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市场稳定性影响研究 “主题公园”将成投资大热行业 国内外经营者抢争市场份额 赢得市场份额之战 扩大其市场份额 别为市场份额所累 市场份额隐现商机 从市场份额到客户份额 工商银行湖南邵阳分行从九方面着力提升机构业务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 次贷危机后英国银行业的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在大多数文献中,均使用以ROA为基础计算的Z-score和以ROE为基础计算的Z-score值来侧面表示银行的稳定性。由于本文收集数据有限,只能计算风险调整的ROA/ROE,故以之橐虮淞俊
③这16个国家,19家合作金融机构分别是奥地利(2家)、保加利亚(1家)、塞浦路斯(1家)、芬兰(1家)、法国(2家)、德国(1家)、希腊(1家)、匈牙利(1家)、意大利(2家)、立陶宛(1家)、卢森堡(1家)、荷兰(1家)、波兰(1家)、葡萄牙(1家)、斯洛文尼亚(1家)、英国(1家)。
参考文献:
[1]帅旭.基于资产负债表结构视角的合作金融组织模式及边界.[J].南方金融,2013(4):16-22+91.
[2]Tremblay B.,Ct D. 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23-34.
[3]Ayadi R.,Llewellyn D. T.,Schmidt R. H.,et al. Investigating Diversity in the Banking Sector in Europe: Key Developments, Performance and Role of Cooperative Banks[R].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2010.
[4]Hesse H.,ihák M. Cooperative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J]. General Information,2007,7(2):453-468.
[5]Fonteyne W. Cooperative Banks in Europe-Policy Issues[R].IMF Working Paper 07/159,2007.
[6]Hansmann H. 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 [J].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LXXXIV,2000(4):99-101.
[7]Gurtner E.,Jaeger M.,Ory J. N. Le Statut De Coopérative Est-Il Source D’efficacité Dans Le Secteur Bancaire ? [J]. Revue Déconomie Financière,2002,67(3):133-163.
[8]Gorton G.,Schmid F. Corporate Governance, Ownership Dispersion and Efficienc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ustrian Cooperative Banking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9,5(2):119-140.
[9]Mercieca S.,Schaeck K.,Wolfe S. Small European Banks: Benefits from Diversification?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7,31(7): 1975-1998.
[10]Fiordelisi F.,Mare D. S.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uropean Cooperative Bank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2014, 45(1):1-16.
[11]Fiordelisi F.,Mare D. S. Probability of Default and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 Bank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2013,26(1):30-45.
[12]Chiaramonte L.,Poli F.,Oriani M. E. Are Cooperative Banks a Lever for Promoting Bank St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in OECD Countries[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15,21(3): 491-523.
[13]Davide S., Mare,Neman,ja,Radic. Cooperative Banks: What Do We Know About Competition, Risk Preferences and Market Structure?[R].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Working Paper,2015.
[14]Goodhart C. Per Jacobsson Lecture: Some New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R].FMG Special Papers,2004.
[15]连玉君,王闻达,叶汝财.Hausman检验统计量有效性的Monte Carlo模拟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33(5):830-841.
The Change of Market Share,Bank Crisis and Cooperative Bank Stability
――A Study from European Cooperative Banks Experience
LIU Fang1,2,TAN Yuan-rong3
(1.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an-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nnan,Kunming 650000,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3. Credit Union of
Yunna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Kunming 650100,China)
篇5
关键词:银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28-04
一、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
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是指在各个金融部门间或为提供相互便利,或为共同开拓市场,或为提供资金支持,或为向其他部门渗透,而推出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具有交叉性特征的金融业务。在此基础上,跨市场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当前,跨市场金融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金融控股公司。我国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1999年联合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二、国内外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国外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现状
1 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提出了全金融功能服务理念。1997年提出第三次振兴金融市场的法案,参加者有德意志银行集团、德雷斯登银行集团等等。德国的银行业务法规定以上这些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是存款业务、贷款、贴现、信托、证券、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金融租赁等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德国的全能银行享有证券投资经纪的独占权。
2 英国。1986年10月份,英国发生了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一系列改革,即取消了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取消了对证券交易最低佣金的限制,以及非交易所成员持有交易所成员股票的限制,此次改革带来了更大的金融自由化,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1986年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促进了商人银行业务与股票业务相融合以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相互结合,英国的清算银行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经纪商,以至于形成了没有业务界限、无所不包的多元化的金融集团。
3 美国。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业现代法》成为全面金融改革的起始。例如美林证券与地方银行BOC合作推出的CMA通过综合账户管理,将证券投资、清算、借款、余额通知等内容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了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对企业而言,金融服务外包范围更为广泛,例如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美洲银行、荷兰国际银行等大型跨国银行都为企业开辟了各种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业务、应付账款业务、外汇、现金管理及其他支付业务、外汇风险管理业务、头寸管理、投资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资金全面管理等等。
4 日本。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金融业出现了要求金融控股公司解禁的呼声,1986年大藏省提出金融体制改革规划方案,1997年修改禁止垄断法,对金融控股公司解禁。1999年下半年取消长短期金融业务分离制度,允许普通银行发行公司债券,至2001年实现保险公司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之间结合。1999年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兴业银行和富士银行三家银行合并为瑞汇金融集团,这就是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成立的。以后许多的日本银行纷纷效仿,就连非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成立银行的申请。
(二)国内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现状
1 在银证方面。目前我国银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银行对券商提供融资便利,包括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回购市场;银行开展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和其它融资业务。此外,银行和证券公司还开展了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法人结算划款与新股发行验资等业务合作。
2 在银保方面。当前,我国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银保合作主要是以销售协议为主,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
3 在证保方面。保险资金已经获准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且投资比例逐步扩大。保险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长线机构投资者,弥补了证券投资基金受到基金业绩排名影响产生的短期化操作缺陷,增强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目前在具体的产品上有保险公司推出的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等等。
(三)天津市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对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部分有代表性的银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品种的研发多依赖总行,各银行间业务品种存在趋同性,经营特征以为主,很少涉及股权层次,更多的是借助银行的网点优势和资金结算功能,具体表现为:
1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第三方存管”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交由银行存管,由存管银行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客户资金的存取与交收。该业务遵循“券商管证券,银行管资金”的原则,将投资者的证券账户与证券交易结算资金账户严格进行分离管理。解决了“银证通”业务中因银行与券商资金不能实时清算造成的银行资金垫付风险。据调查,目前天津市有8家中资商业银行分别与渤海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合作开办第三方存管业务。截止2007年6月末,全市开办第三方存管的账户有34487户,账户资金余额53417.97万元。
2 银行保险、基金业务。以光大永明人寿保险为例,2006年度在售个人产品总保费收入52843.26万元,其中通过银行销售17916.64万元,占总保费收入的33.9%。截止到2007年6月末,全市中资商业银行的保费收入21.98亿元,手续费收入3976.16万元;基金金额销售97.79亿元,基金收入8100万元。
3 股票质押贷款业务。2000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综合性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质押品向银行贷款。天津市有多家银行曾开办过该业务,但由于2006年以前证券市场低迷,以上市公司股票和基金抵押风险较大,银行为控制风险此项业务几近停办,2006年以后证券市场开始活跃,股指连创新高,又很少有客户以股票或基金进行抵押。据调查,截止到2007年6月末,天津市仅有一笔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余额72000万元。
4 银行与基金和信托在托管上的合作。在基金的运作中,有两个重要的机构,即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为了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基金应按照资产管理和保管分开的原则进行运作,并由专门的基金托管人保管基金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托管人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担任,《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项下财产托管和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已经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担任信托财产的托管人。由于基金和信托的资金规模可观,由商业银行托管可以大幅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截止到2007年6月末,天津市取得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托管基金余额10.51亿元,托管信托资金余额11.27亿元。
5 银行与信托合作创新理财产品。由于制度的缺陷,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都有不利于竞争的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具有良好的信誉,但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单一,但通过银行与信托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的“非凡”系列,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T计划”等,2007年上半年,天津银行也结合自身特点与天津信托合作推出了两期“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
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提高了个人参与信托投资的门槛,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创新理财产品,可以降低投资者参与信托的门槛。
6 结构性理财产品。所谓“结构性产品”,本质上属于结构性存款,是指产品可以与一系列资产类别联系,比如股票指数、一篮子指数,股票、一篮子股票,利率,汇率,信用,商品(石油、黄金)或另类投资(对冲基金,基金之基金)。结构性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分成四大类,一是保本类产品;二是优化组合产品;三是绩效表现类产品;四是杠杆类产品。如光大银行推出的“同升”系列产品中的“同升十号”就属于绩效表现类产品,它是美元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联结在总部设立在欧洲最为发达的6个国家(德、英、法、荷、比、瑞士)从事环球跨国经营的六家金融业上市公司上。
7 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天津市拟组建“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达国际控股”),该公司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泰达控股”)控股的公司,目的在于整合泰达控股现有的金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泰达国际控股”从集团来说采用综合管理的模式,但集团本身并不直接从事具体业务,而是由集团下属的不同行业的二级法人分业经营。
三、跨市场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目前对跨市场金融风险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跨市场金融风险是在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跨越原有金融分业经营界限的交叉性金融风险。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跨市场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同时在多个金融市场进行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三是金融集团同时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所导致的风险。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传递性和可扩散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市场风险
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交叉性金融工具的渠道与资本市场联姻,资本市场的风险通过业务链条转移和传染给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例如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当股票市值缩水而低于质押贷款担保额,或股市泡沫过大,股票质押后被庄家抽逃资金致使质押股票价值快速缩水时,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会传递到银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市场风险传递的又一主要途径,证券公司在股市低迷时,可能存在循环拆借、将拆借资金短借长用或将拆借资金挪作他用等行为,这样,资本市场的风险被券商放大,进而传递给银行。
(二)声誉风险
目前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是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等级最高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争夺个人理财业务上,大多选择与银行进行合作,并公布以往的优良业绩,以提高自身信用等级,给客户更大的安全感。银行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也在极力争取与这些机构合作,但对这些产品的销售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其工作人员在对客户的宣传解释中,将保险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与储蓄产品相比较,片面强调利润,忽视风险,一旦出现违约风险,银行虽然不承担赔偿的法律责任,但信誉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银行的理财专员由于对的产品理解有误,直接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一旦下跌,客户出现损失,投资者将会找到银行,对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三)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其主要的风险之一,随着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增加,程序繁多并有所交叉,加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如在汽车履约保险中,银行过分依赖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自身对贷款调查和管理较为松弛;保险公司则追求规模扩张,对汽车经销商和购买者的资信程度不认真调查,形成操作风险。在银行柜台业务中,由于操作人员对交叉性业务不熟悉,时常发生错误执行客户交易指令的情况,引发操作风险。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由于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在架构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但在业务开展上基本处于战略合作阶段。从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可能是引起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最大风险。一是财务杠杆过度问题。由于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存在着被重复计算的可能,控股公司的资本可能通过资本杠杆被放大,加剧了整个公司的资本脆弱性。二是关联交易问题。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持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关系,使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之间以及金融与实业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防火墙”,集团内部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可能出现关联企业将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本投入证券二级市场进行证券操作等情况。三是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各子公司从事不同行业的经营活动,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完全不同的,这就使得监管部门无法真实的了解其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准确判断集团面临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在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竞争中,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运营的主流趋势。下面就促进我国跨市场金融业务的发展,全面推进综合经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业务交叉的需要
当前要适应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综合性人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监管人才,加强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培训,如业务流程,电子网络技术等;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如定期开展证券、保险、信托等知识的讲座,在销售新的基金、保险之前,请委托机构派专人进行培训等。
(二)建立金融“防火墙”,遏止风险的传递
为防止交叉性金融工具引起的各种风险的传递和蔓延,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制度,降低发生跨市场风险的概率。一是建立资金防火墙。商业银行的理财、信托资金要独立管理;禁止或者限制商业银行向其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提供除投资以外的资金投入等。二是建立人事防火墙。商业银行与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不得兼职等。三是建立业务防火墙。隔离双方的经营运作,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账簿分设等。
(三)明确监管主体,强化外部约束
由于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各自监管的目的、标准、手段与方法有明显差异,对各监管对象的资本要求、风险甄别方式和管理手段相去甚远,导致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存在“真空”,明确监管主体,强化外部约束成为控制跨市场风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的“伞式”监管格局,将统一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由人民银行承担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监管职责。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分业监管存在着明显的协调障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级别不高,面对跨市场风险时权限不足。二是《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三是人民银行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四)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评估体系,防范跨市场风险
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各监管部门的配合下,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评估体系,监测交叉性金融工具的风险,并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尽快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制度,包括指标体系设计,数据采集,人员、设备的安排,汇总等,从而实现对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二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必要时要采取相关方式予以风险提示。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模型
目前,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所以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但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何处理这些风险并实现效益的增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业如今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时间比较短,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进程非常缓慢。时间序列比较短,而银行比较多,所以本文运用stata12.0、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范围为,2007年到2012年22家商业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在市场利率的情况向下,各变量对商业银行收益率的影响。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表述方式如下:
Yit=c+αi+γiXitβ+εit(1)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c+αi+γi)是截距项:c为常数项,αi衡量单位个体间的差异,γi衡量时间序列上的差异,X是解释变量,其中,i与t分别表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本文中,i=1,2,…22,t=2007,2005,…2012),β为k×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εit代表误差项。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类,即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混合模型。
1.混合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和截面,α=β
2.固定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εi t为误差项
(1)α是随机变量,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γi是随机变量,为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α、γi均为随机变量,为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随机效应模型假设,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αi、γi、εit全部来自正态分布,互不相关,不存在混合自相关、时间自相关或截面自相关。
实证结果可知,商业银行盈利性与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同业拆借利率呈正相关,与资产配置能力、潜在风险城负相关。对此,本文分析如下。
第一,规模越大的银行,越有利于保持高收益率。总资产规模的庞大,对在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来说,必然是一大优势。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有实力开设更多的营业网点,及设立更多的ATM自助受理机,这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受理更多业务,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手续费的来源,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创新程度越高,银行收益率越高。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因为对利率的管制,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投资者从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性角度考虑,从保险产品、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中,选择了比银行安全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自此,货币市场基金从1973一亿美元的总额,飙升到1977年的四十亿美元。这意味着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此,美国银行业开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欧洲美元、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以逃避利率管制,扩大了资金来源,重新回笼资金。创新,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美国银行业的生命。对于我国目前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存款利率受管制,股票市场的收益能力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吸收储户的存款,投向银行协议存款、货币市场基金,造成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减少。所以各个银行不断推出新型理财产品,以市场化利率,满足客户理财需求。从美国经验知,商业银行可增加服务管理费用的收取,比如收取手续费、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银行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型。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若想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保持盈利性,应该扩大规模,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把握创新重点,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发展非利息收入,实现由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业务由数量型向定价型的重点转移,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长久收益性
1.调整业务结构
目前手续费用及佣金收入内容为传统的支付结算等业务,该业务收益来源于数量上的自发性增长,是一种被动增长。应积极将重点转向理财咨询业务、投行业务等,变被动为主动。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树立特色品牌、产品及业务,深入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细分客户,提高交易额。现在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关键时期,经营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发挥是银行继续生存的关键。
3.发展金融控股集团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开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
民营银行的成立,给现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冲击将慢慢显现,大型小型银行都需通过创新占有市场,小型银行也可以通过被并购继续经营、获得规模优势。
二、灵活处理贷款,全方面提高流动性
参考国外经验,随着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级公司将更多地以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逐步减少银行贷款比例。这样一来,银行未来不得不将信贷给信用质量较低的贷款人发放。所以,在不良贷款率无法被有效减少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解决不良贷款,更有实际意义。本文参考美国经验,认为发展贷款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良策。
三、守住资产充足率,以安全性为前提
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银行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并主动调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发行次级债和可转换债,改善资本结构
这是国际上实现资本充足率的通行做法。可转债是金融创新工具,具有期权价值,银行可以使用它进行相继管理。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需动用银行资产,这样分子扩大的同时,分母不变大。有一点需注意,《巴塞尔协议》将CAR定义为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而有些表外业务要按一定信用转换系数装换为相应的表内项目,所以我国对这类业务应予以控制,主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加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机遇;风险;银行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2013年7月,中国政府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金融环境,对于利率市场化做出了深入地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令国内的金融形式产生了极大的、积极的变化。在现有的金融模式下,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在不违反商业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自主确定,同时消除了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最终确立放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这样对于银行来讲,由从前的主管利率管制变为被动的接受者,故而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1.风险层面的影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来讲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限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不足,没有历经市场竞争大环境,也缺乏对于竞争的可控性,这样就会在处理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问题时缺乏足够的经验,故而会造成一定的缺失。我国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后,整体的期限错配风险提升,利率敏感性资产也超出了负债,控制了净利差收入,故而如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势必会在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剧,在资金的逆向短期操作状态下,短期利率完全可能会高于长期,这样完全地颠覆了收益率曲线,造成了整个资金链的风险性,进一步看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到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需求,进而对于资金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2.利于市场化为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的发展或者:利率市场化同时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推动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自、促进金融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及优化客户结构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或者: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配置资源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对应举措
1.风险管理层面的加强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推行固定利率下的浮动利率。这样能够保证自身能够准确地计算成本和估价收益,从源头上保证自身的营收能够满足预期,控制利率波动风险。同时要时刻把握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这样能够及时滴保证负债成本不会增加,一旦利率的波动降低了盈利资产的收益,就一定要重新来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使其盈利资产和负债成本之间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发展趋势,确保自身的缺口调整政策能够保证营收。通过全面的资产及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帮助银行有效地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敏感地处理现金流量的问题,强化风险管理指标的管控,实现有预警、有处理的全面组织机构架设,才能够保证风险压力测试的完善,从而实现风险管理层面的要素完成。
2.业务层面的提高
在利率市场化后一定要消化掉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整体金融环境的准确分析来保证自身营收的提升。在业务层面上有针对性地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的流程和绩效,同时保证负债业务的细化,如提高活期或小额储蓄的资金量。在资产业务上要根据自身资金规模来进行放贷,绝不能够采取以量补差的方式来提高营收,需要根据目标客户群来进行优化,从而在等量资金的情况下提高贷款收益率。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限选择能够承受较高利率的客户,在保证存贷比不会超过警戒线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的完善。银行还应当实现业务转型的市场需求,通过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产品创新来提高营收,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对于存贷利差的依赖,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中间业务都较为的稀少和简单,故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谁如果能够优先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势必会提高自身品牌及其竞争力的优势,故而业务层面的偏重和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整体来看,银行业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二次创业,这样才能够在风险逐步增加的金融环境下不断地发展和前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业需要根据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利率预期来帮助其自身提高流动性,这样才能够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资金规模来有效地实现风险定价权的倾斜,拓宽消费贷款的领域,还可以将贸易融资作为重点发展的业务,提高银行的最终受益。银行业需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大自身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度及竞争力。还要注意的是,银行一旦发现资金利率缺口时,一定要及时地针对利率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同时在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上要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够帮助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舒芜.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中求存[J].上海国资,2012(07).
[2]邓秀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J].青海金融,2012(04).
[3]贺双庆.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17).
[4]张书玮.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09).
[5]余敏.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16).
[6]佟春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并购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篇8
资本市场与利率市场化紧密相连
中国必将实现利率市场化
其一,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是开放式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过程,对于已经进入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国,利率市场化也是个必然要走的过程。
其二,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利率反映的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将驱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定价,从而使金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其三,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增强银行和企业的利率敏感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手段实施干预和调控,增强货币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将打破商业银行对保护利差的依赖,强化市场竞争,促使商业银行发展非信贷业务,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有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改善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其五,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市场化的利率下,银行将更为谨慎和全面的评估企业的整体风险状况,寻求合理的风险回报。国家的产业政策能够更为显著的影响行业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迅速地改变市场和微观企业的运行预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深化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资本市场相对发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利率的影响面非常广,一旦操作有误,将会冲击整个金融改革进程。所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需要条件。
我们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困难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发现银行业经营机构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以及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相对发达,这两点是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和必要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总体上还比较单一,业务多元化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严重依赖存贷利差收益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净收入中占比的平均水平仅在10%左右,弥补利差大幅降低后的收入缺口对多数商业银行还是较为严峻的考验。今年上半年,尽管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由于利差超预期收窄,还是导致很多家银行利润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再次生动地表明国内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对利差的依赖程度。
另一个制约条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足。从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在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中,一般同时加快发展货币基金和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大规模地参与两个市场的发展弥补利差收窄造成的利润缺口,降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在发展替代型直接投融资产品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投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银行中介仍占有投融资市场的较大份额,与银行存贷款规模相比,直接投融资产品的发展还比较有限,尚难以接纳利率管制一次性放开后的巨大投融资需求。因此,继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使得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是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方向。
概言之,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商业银行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因为利率市场化不能在贷款仍然占有商业银行资产主体的情况下实现,否则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亏损,甚至是破产,而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所不能承受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只有大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得到强化,商业银行才可能真正实现经营转型,把经营重点转到为中小企业、个人消费和资本市场的服务上来。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资本市场发展相互促进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已初获成果
迫于我国入世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基于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将成为我国金融业今后10年主要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商业银行在近年开始实行经营结构的转型。这是一场以综合化经营为目标的深刻革命。它不是发生在个别银行身上的个别现象,而是国内商业银行共同的行为取向。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场战略转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中国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和手续费佣金收入等非利差收入有了较大增长。有数字表明,2006至2009年6月,11家上市银行平均的非信贷资产增长率达30.6%,比贷款增长率高12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6月末,11行平均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1.3%,比2006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2005~2009年上半年,11家上市银行的理财和业务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156.5%,比净利息收入增长率高121.5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11家上市银行净收入中投资及交易类收入的平均占比达20.7%,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平均占比达10.9%,比2006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存贷利差收入的平均占比已降至65.7%。其中,工商银行的转型效果更为突出,其2003年至2008年以年均10.8%的信贷资产增速,支撑了37.5%的年均净利润高速成长,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逐年提升,至2008年已达14.2%,较2005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至今年上半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8.7%。
并且,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跨市场、全球化的经营格局。中国商业银行自改革开放以来,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国际经营网络的建立。至今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00多家机构,总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基本形成覆盖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服务网络。通过收购和控股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资(独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方式,中国商业银行进入了牌照类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等领域,初步形成跨市场的经营格局。
商业银行转型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互为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需要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战略转型是指,国内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结构以及员工知识与技能结构,使经营结构转变为传统存贷款业务与投资性、交易性和收费性业务并重,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重,贷款利差收入与非信贷收入并重的集约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结构,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收益的转变、由本土银行向国际银行的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最终把国内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简单地讲,商业银行的转型就是实现综合化、国际化经营,主要需要发展非信贷业务和非信贷收入,铺设国际经营网络。而这些都需要以资本市场作为平台。这包括发展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以外的债券市场业务、股票市场业务和横跨资本市场的公司业务及个人金融业务,创新连接资本市场的企业金融产品和个人金融产品,拥有包括银行客户和债券、股票、基金、金融期货等客户在内的更广泛的客户群。在我国商业银行铺设国际化网络的进程中,与申设并行的机构建设路径就是购并,显然,这是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的投资行为。
并且,在后危机时代,保持充足的资本和优良的资产质量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两大需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在2009年贷款超常规大量增长,过多耗费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资本金不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要难题。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路径不外是增加资本和缩小资产规模两条路径。增加资本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再融资实现。以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容量来看,恐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巨大的融资需求。还有一条路是现实可行的,这就是相对缩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就是发展银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化缩小资本充足率的分母―信贷资产,使资本达到相对充足。我们认为,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流动性和风险可控的双重要求下,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是一条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现实路径。而银行资产证券化同样需要资本市场作为平台。
其次,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上市不仅可以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容量,而且为我国资本市场锻造了最为稳定的基础板块和大量机构投资者,形成了稳定的主要作长线的市场主体。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通过购并等资本运作提升效益,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国内资本市场。
并且,上市后商业银行体制转轨与经营转型并举,上市银行经营重点正在转向资本市场及其连带业务,掺入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合法从事多种金融业务,各种银行系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纷纷进入市场,在为自身创造多种经营收入的同时,也将促进和繁荣资本市场的发展。
其三,银行的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新渠道,进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新渠道。银行通过发展理财业务,把潜在的居民储蓄转变成债券、基金、股票、期货等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只有通过银行存款转贷款的单一储蓄转投资的路径和方式,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更为便捷和更高收益的投资方式与工具,也为银行自身寻求佣金收入打开通道;另一方面,银行拥有比证券类机构更为广大的客户资源,拥有更高的社会信用,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大量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客户,解决了资本市场的“活水”来源问题,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打下基础。
篇9
1.收窄息差、压缩利润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最大挑战无疑就是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息差收窄,进而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同时,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又必须降低贷款利率,一升一降,最终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利润降低。这在国外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过程中,就曾出现过几千家银行因利润缩水而倒闭的现象。中国银监会的定量测算也表明,如果今后十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收入可能下降60-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这对于习惯靠息差生存的我国银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2.风险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利率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利率的预测也更加容易出现偏差,这自然会加大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上、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都比较落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较少,创新不足,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其次,操作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自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再次,银行自身道德风险增加。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银行资金来源成本增加。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匹配性原则以及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诱使银行在高息揽储后,冒险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从而扩大了违约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损坏客户利益。所以,如何降低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银行在资金运用中的冲动性,保护存款客户利益,这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3.加剧银行业竞争,加快银行业分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会增加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提高收益率,通过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大对存款的争夺,而这最终结果则是带来了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小。利润的缩小直接刺激各家银行去尝试更激进、更冒险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尤其是一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甚至会不择手段。这样一来,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缩小,利润缩小反过来又刺激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疏导,极易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4.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主动负债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催生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出现,这需要银行更新观念,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从而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新形势的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国银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一些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要想尽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新局面,必须多方面大力提高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否则,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银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既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又要用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业要提高竞争意识,通过差异化经营,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银行要改变以往“坐等客户”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挖掘客户,始终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基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经营模式的转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经营发展模式要由过去粗放式转换为内涵集约式。即改变过去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行银行精细化资本管理,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非利息收入,努力实现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收益。此外,在管理模式上,要通过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优化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
2.加快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提升定价的话语权。一方面,银行要通过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双盈,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广泛的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弥补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息差收窄,利润压缩的不良影响。为此,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中间业务并不多,有的也只是一些代收代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未来,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银行业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中间业务,如理财、保险、证券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扩大非利息收入,提升盈利水平。
3.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步骤。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和评价系统,建立风险数量模型,不断提高风险量化技术,创新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次,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尽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它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等,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各项业务交易数据进行多渠道采集和批量处理,为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水平的相关人才,而人才匮乏正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短板”。银行要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的增加。
4.转变监管方式,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首先,要正确处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对利率的频繁波动,现行非现场检查体系较为滞后,难以发挥对银行业利率波动和风险苗头的及时预警、检测作用。其次,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差别化监管和保护性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些银行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竞争实力不强,很容易产生经营困难,甚至引发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银行,对中小银行不仅要监督,更要帮助扶持,促进银行业协调发展。再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综合经营,表外业务以及出现的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将成为银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5.完善配套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民币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银行业务限制放开等相关改革的配合。除了这些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外,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惊险的一步,必须先设立一个法律框架,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其次,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有竞争就有胜负,竞争失败则就意味着可能破产倒闭,如何处置在竞争中倒闭的银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国目前由政府信用提供的隐性存款担保,既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也难以在实践中实现。因此,有必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不久前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方案,目前条件已基本成熟,可以考虑抓紧出台。再次,还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安全、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破产法律制度,使一些经营管理不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新形势的银行有序退出,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银行业健康发展。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业原有的利益和竞争格局,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改革阵痛,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但是,只要各家银行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正确定位,最终,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银行业竞争实力,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全面发展。
篇10
张旭阳:着力拓宽银行理财业务之路
2008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商业银行仍要注意不要把理财业务之路越走越窄。
长期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对金融服务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外在要求与银行自身进行金融创新以实现战略转型与差异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空间巨大。而2008年,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更提供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加快发展的契机。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底有多紧?企业盈利在2008年是否还会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会有多大?这些都是未知数。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前两年国内资本市场的行情在2008年难以出现,市场操作难度有所加大,收益预期也会明显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受众面广,特别是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多,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原生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债券、股票、基金、信托、汇率、信用、商品等等,都可以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从而可以在更宽泛的范围内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方案与风险管理方案,风险收益配比也相对丰富,因此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尽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广阔,但如果商业银行不对理财业务的产品模式与服务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首先在产品模式上,较之开放式基金客户操作的自由度较大、可以灵活买卖的特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往往在期限设计上较固定,客户操作的灵活度不高。在收益率上,目前银行类理财产品往往都会给出预期收益率,但在运行中,结构化产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最后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甚至出现亏损,将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品牌形象和未来的业务拓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从原来的固定期限模式向基金化扩展,把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也由于理财产品具有连续性后,银行操作风险的降低,更可使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形成良好的投资体验,更有利于其安排自身的投资组合。
其次,客户结构要发生变化。在客户选择上,推动个人客户群体向高端客户转移,并重点考虑对机构投资者的开发。随着金融深化,机构客户将是理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投资者一般对产品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节省操作时间,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面对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要做产品说明书,要做发行、做培训,再到销售前后最短也要1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机构客户,由于他们对产品认知度较高,投资机会出现后马上就可以为其推出相关产品。这一点在结构性的理财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要对渠道与流程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目前在发行渠道、团队能力、创新机制上都需要有所突破。同时,商业银行要进行适合理财业务的相关流程再造,提高后台处理的能力。在这些能力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妨考虑把脚步放慢一点,毕竟目前社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
第四,要做系统内的资源整合。中资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客户信息共享有待提高,目前往往是不同条线各自保有客户,交叉销售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对行内各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系统管理的能力。
自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未来的路如何走,我觉得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已经处于一个发展中的十字路口,按照原来模式去做,路会越来越窄,毕竟现在是一个客户用脚投票时代。我个人认为,以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等制度变革为前提、以储蓄分流为标志,2007年中国已经开始由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逐渐向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每一个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都正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在做强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商、交易商和经纪商,使自己成为客户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可能会受到一些侵蚀,可能会损失一些传统的利差收益,但最终将保留最有价值的资源――客户,并获得最有质量的盈利――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需要在这一视角下对理财业务进行定位,加强相关的能力建设与资源匹配,并通过理财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变。
(作者单位: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
黄威: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合力推动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翻了两番,2007年度理财产品销售额已经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超过90%。理财产品种类从传统的投资于国债、央票等固定收益产品的保证收益类产品,发展到挂钩汇率、利率、股票、基金等标的的结构性产品,再到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启动,也使理财投资市场从国内金融市场拓展到了海外金融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海外、分散投资风险的便利。从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向上看,结构性产品约占30%,投资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类理财产品约占9%,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约占6%,而信托类理财产品约占55%。
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消费者投资需求和投资意识的增长和监管制度的完善等因素。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是促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2008年理财业务是否能再次翻番?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怎样?这些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现有的各类理财产品看,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定的尴尬。由于我国正处于加息周期,投资于国债、央票及货币市场工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对于收益率期望较高的客户缺乏吸引力。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其复杂程度较高,在欧美一些国家并不允许销售给普通零售客户,近期多家银行挂钩港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客户反应比较激烈。信托类理财产品在2007年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但大部分归功于新股申购类信托理财产品,而该类产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新股上市量以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状况,未来发展形势难以预测。
2008年如何开展理财业务?首先,商业银行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工作和细节做起。做好客户产品适合度评估,加强对理财产品风险的揭示,充分进行信息披露,改变老百姓高预期收益心理。市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诉,主要在于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没有对风险进行充分的宣示,这也反映出银行自身的风险意识不强。其次,商业银行应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银行设计产品应提高科学性,全面分析市场风险,充分考虑投资者利益,同时,提高自身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尽量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然而,产品同质化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国,国外同样存在,商业银行应在尽量避免产品同质化的同时,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差异化。第三,商业银行应尽职承担社会责任。本着“买者自负,卖者有则”的原则,商业银行应继续加大力度规范理财产品的营销渠道和市场推广行为,强化产品的风险揭示,做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积极承担公众教育的社会责任,并且认真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妥善处理各类纠纷,争取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
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银监会始终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2007年,银监会对理财业务的相关政策做出了重要调整,一是扩大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二是取消了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审批制,改为报告制,并将事前10日报告改为事后5日报告。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为市场准入提供了便利。
2008年,理财业务的监管工作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有五项重点工作。一是要修改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管法律法规。完成修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全面规范,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产品设计、投资范围、风险内控、宣传营销、后续服务、理财从业人员管理和监督管理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二是要加强对理财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抓理财资格管理,要求各家银行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体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和完整的考核方法,所有一线理财从业人员都应获得本行给予的资格认证,并在银监会统一登记,建立理财人员数据库。如果理财业务人员发生了违规行为,在情况查实的情况下,将取消其从业资格。三是要改进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方式,由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重的方式逐步向以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进一步推动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发展。目前,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股票投资市场已经扩展到英国,新加坡和日本。2008年,银监会将继续积极与其他境外监管机构就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开展合作,进一步推动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稳健发展。五是继续加强公共投资者教育工作。2008年,银监会将对“公共投资教育”网站做进一步改版完善,调动和指导银监局和商业银行合力开展公共投资者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公共教育服务区”的功能,通过提供咨询和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老百姓的投资理财风险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
宋晓波:未来理财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个人感觉2007年中国理财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竞争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光是国内的银行,还有外资银行、证券公司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其次是理财产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类别的理财需求。三是理财市场火爆。第四,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商业银行竞相攀升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从一个侧面就反映出了目前理财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第五个特点是风险意识欠缺或者淡薄,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对产品风险的认知度都不够。
对于2008年的理财市场,个人感觉这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份。所谓的机遇就是理财需求旺盛,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爆使得个人和机构的理财需求都比较旺盛,在资本市场较好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对收益预期高的客户吸引力不大,随着资本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操作难度加大,银行类的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将会增强。二是投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当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在综合化经营的平台下,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渠道比以前会更加丰富。三是监管部门未来会进一步规范理财市场,这对银行业理财产品发展也构成长期利好。
未来中国的理财市场也面临几个挑战,首先是客户的风险意识,包括商业银行风险意识都比较差,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宣传大部分以预期收益率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而忽视对风险的揭示。二是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除了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重视起理财业务,外资银行的理财业务不论是产品还是在服务上都领先于国内商业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够成不小的竞争压力。三是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队伍有待加强,理财专业人才缺乏是国内各商业银行面临的普遍难题,面对客户日益旺盛的需求,不少商业银行在人员配备上捉襟见肘。
面对上述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以华夏银行为例,2008年华夏银行的理财业务主要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体制,提出有条件的分行都要建立财富管理中心,提升理财业务在业务体系中的重要性。二要打造一支队伍,加强对理财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一个对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三是树立一个品牌,树立华夏理财的品牌形象。四是打下一个基础,按照银监会和自身的要求打好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等。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个人业务部)
刘玮:加快理财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创新
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推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这三年里银行理财业务可谓实现了飞速增长,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1000亿元,2005年翻了一番增长到2000个亿,2006年又翻一番到4000个亿,2007年预计超过8000亿元,几乎每年都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到今天,下一步怎么走,这是许多从业者思考的问题。有一点是获得普遍认同的,那就是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理财产品这个统一、开放的平台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为商业银行下一步实行综合化经营开辟新的通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我个人认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要加快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理财业务创新首先要解决产品创新的问题,建立完备的理财产品线。一个完整的产品线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结构:一是客户结构,要能满足商业银行各类客户的需求,包括大众客户、富裕客户,以及更高层次的私人银行客户;二是风险结构,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结构;三是期限结构,银行理财产品以前侧重于固定期限,短的一个月、三个月,长的半年、一年,这两年出现了由固定期限产品向每周甚至每日开放的高流动性产品迁移的势头,这也对银行的投资管理、估值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四是收益结构,一般而言,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与风险度和期限长短是匹配的,因此理财产品在收益水平上也应该建立与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相配比的分层结构。建立覆盖这几个结构的产品线,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创新的第二个方面在于销售的创新。销售是银行理财市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理财业务创新较为活跃的区域,这里简单谈两个方面。一是销售方式的创新。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为5万元,其投资者的主体属于业界通常所说的中、高端客户,这部分客户成长性强,对于个人财务分析、理财策划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方式要从单纯的产品推销向以理财规划为基础的综合理财营销服务转变,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优质客户群体的忠诚度,也是避免理财产品不当推介的重要手段。二是销售渠道的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要立足于其业态和服务对象,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实现不同类别理财产品与不同业态营业网点的配比,这一点对于物理网点数量多、差异化程度高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银行要大力拓展电子银行销售渠道,例如电话银行代客交易、网上银行自助交易,提高客户业务办理的便捷性。
创新的第三个方面是加快银行理财产品的服务创新,以提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银行和客户双方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目前考虑比较多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和面向优质客户的增值服务这两块,这里重点谈谈一下信息披露。银行理财产品从其性质来看,不同于公募的证券投资共同基金,但又不能完全与私募产品类比,在信息披露方面,需要披露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渠道披露、频率如何,目前业界的做法不太一致。近年来我们根据客户需求,首先做好基础性信息的公开披露工作,比如理财产品的净值、到期收益率、账务信息、投资组合、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变动情况。在做好基础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下一步尝试开展投资者定向信息告知和优质客户专属信息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部)
王志成:理财业务需实施精细化管理
由于近几年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居民财富增长迅速,投资意识迅速提升。同时,市场上各类投资产品的丰富使得大众有机会接触不同渠道的投资产品,也使得他们对银行提供的储蓄类产品、各类理财产品、基金等产品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对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认识程度也加深了。
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火爆提升了大众的投资意识,但另一个方面,大众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提高了。为了迎合大众对高回报的期望,不少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产品时竞相提高预期收益率,高调宣传高回报,以吸引大众客户的眼球。最终的结果是,一旦产品收益率达不到预期,银行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投资者也会觉得受到了欺骗,而并不考虑其自身也有承担风险的责任,把责任都推给银行。所以银行要提醒和引导投资者:投资是有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要避免不理智的过度竞争行为。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和我们的业务方向,资本市场还会一直红火下去吗?银行理财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呢?关于2008年的中国股市走势如何,大家看法不一,对于理财产品研发和设计来说,理财产品应该兼顾到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需求,客户是分层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是不同的。
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理财产品的设计起初只是针对某一类人群,却在产品销售和宣传时面向了所有的客户群。在此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只看重销售数量而无暇顾及该产品是否适合客户,客户是否能够承担潜在的风险,从而造成了产品和客户的错位。当客户选择了不合适的理财产品,最后矛盾必然产生,而且矛头都指向银行。这也是银监会一再强调和要求商业银行“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因。
了解客户,最重要的是客户信息。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可能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客户知识结构如何,家庭情况如何,风险偏好怎样,这些信息银行都不了解,即便知道也不会给予关注。很多商业银行只有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每出一个理财产品,就对所有客户来一次地毯式“轰炸”,所以理财产品售后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前期对客户的精细化分类不够。而外资银行对客户信息非常重视。例如开户,您可能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客户经理会仔细记录你的各种信息。零售的销售是面向大众的,没有客户信息就无法做到精准打击,只有详细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收入、偏好等信息,才能通过CRM做分析,有针对性地营销客户群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外还要加强销售渠道的管理。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渠道上做营销应该作出规划,有的产品可以通过网上销售,让客户自己去选择;而一些比较复杂的、风险度较高的理财产品,就不能在普通现金柜销售,需要专职的理财经理专门提供服务和产品解决方案。所以一定要根据产品细分渠道,明确每一个产品的渠道分布,提高销售效率。
总之,零售业务的精髓就在于精细化管理,关注客户的需求,精细化我们的服务。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零售业务部)
渠海雷: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银行理财市场一片繁荣。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火热的理财市场还是存在着诸如市场竞争、产品设计、投资者风险教育等突出问题,因此,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应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应从恶性无序化向良性有序化发展。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与规模竞争,但各商业银行为了更多更快地占有市场份额,规模竞争必然通过价格竞争来体现。由于投资者的资金能在各种金融产品和市场之间快速而自由地流转,再加上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性与互相替代性,当前理财市场竞争就以无序的价格竞争的残酷形式展开,导致各银行竞相压缩理财中间业务收入、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报价来追求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大。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几年前证券公司委托理财业务的败落过程,始于2000年前后牛市时期的券商委托理财业务,使开展此类业务的券商获利丰厚,趋之若鹜,为争夺委托理财客户,券商竞相抬高收益率承诺。在2001年6月证券市场由“牛”变“熊”的拐点出现后,券商为了已投入股市的委托理财资金能够解套,以提高收益率的手段组织更大规模的委托理财资金补仓,结果陷入越套越深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一批委托理财业务规模较大的券商(如南方、大鹏、广东、闽发等)破产清盘,假如不是2006年底证券市场的反转,真不知还有多少券商要倒下去。前车之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应是良性的、有序的。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规模也刚过万亿元,与储蓄总额相比,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发展的广阔空间,其价格竞争应是理性的、公平的,否则,在赔本赚吆喝的恶意竞争下,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但距离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寒冬也就为期不远了。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应从理论复杂化向实用简单化发展。商业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各种风险因素的选择、组合、消减和搭配过程,是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体。商业银行应在对宏观政策和投资者群体细分的基础上,在符合客户收益预期的前提下,根据低中高的风险梯度,尽量设计出功能整合、简单直观、易懂实用的理财产品。一些理财产品设计人员为在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较早推出某款产品,达到市场创新的目的,或不切实际地照搬套用国外较为复杂的结构型产品,或设计出仅在经典教科书层层推导出的理论上可行但不实用的产品等(如加入各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参数或金融衍生产品等),这些产品构造可能连设计人都没通晓,实战操作性可想而知,于是导致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诸如“零收益”、QDII浮亏70%等问题不断涌现。西方有一句被称为“奥卡姆剃刀”的简短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除必要的东西外,一切空洞无用的烦琐费解的概念都要用剃刀无情地将其剔除,同样运用到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理财产品设计得很复杂难操作很简单,但将理财产品设计得很简单实用却很复杂。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者风险揭示应从规避隐性化向公开透明化发展。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相对股票、基金更为稳健,但其毕竟不是储蓄存款,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但是有些商业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对投资者有意或无意隐藏风险点,从而误导了投资者。突出表现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环节不规范,很多客户经理为完成产品推销任务,“重收益轻风险”,突出强调预期收益,而风险提示往往不说或少说;产品宣传单标注过高预期收益率,运用大量公式、术语说明合同条款,使投资者风险揭示隐性化;银行专业理财队伍人才缺乏,投资者的理财知识和技能较薄弱,很难发现理财产品的风险点。需要指出的是,监管部门认识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者风险揭示不清所带来的问题后,提出商业银行“卖者有责”,即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时,有责任向投资者将风险解释清楚,各种宣传品的风险解释应公开透明,在此前提下,理财产品购买者才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也就是说,在今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中,监管部门会将“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理念通过各商业银行一步步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
周伟:关注法人理财市场的广阔前景
得益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如何首先取决于市场因素,其次要看商业银行能否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保证产品具有竞争力。
首先在市场环境方面。借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东风,近两年尤其是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2007年末中国A股市场的总市值突破32万亿元,市值的增幅高达268%,增速居全球第一。另外随着债券市场的完善,金融债、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些都为法人理财市场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从法人理财角度看,以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工行有约270万左右的法人客户,其中存款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客户有近8千户,这些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融资、结算等业务领域,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资金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在资金的保值增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也需要相应地从聚财、保财和生财三个层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要满足客户提出的生财需求,这就需要得到理财产品强有力的支持。除了高端客户外,许多中小企业客户在经营过程中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在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派生出了投资理财、提高资金回报的需求。因此,未来国内法人理财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从国内银行同业情况来看,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对理财业务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把理财业务确定为近几年发展的重点,加大了在理财市场的业务拓展,打造了相关的理财产品品牌,可以说目前国内的理财市场已经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如何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认可是各家银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工商银行的情况看,2007年工行做了大量的努力,特别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针对法人客户,一方面搜集了大量的法人客户理财方面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及时反馈给产品设计部门,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一些时间短、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提供给客户。比如工商银行推出的法人理财超短期产品,克服了传统的法人理财产品时限较长,不能满足客户短期资金需求的缺陷,推出后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映。除了超短期产品外,在贵金属理财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在市场推广方面,也结合所推出的产品做了很多市场营销的活动,比如联手基金公司举办一些大型的推介会,把理财的意识渗透到客户的经营理念当中去。除了加强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外,也注意法人理财业务后台服务能力的提升,专门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系统服务于理财业务的发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法人理财市场的广阔前景已经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未来还需要在法人理财市场上进一步推进。一是继续推进创新。虽然针对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适合法人理财的产品,但跟客户的需求相比,产品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产品创新的能力。二是在市场拓展方面举行更加多样的营销活动,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
达峰:打造一只高素质的中国理财从业人员队伍
2007年无疑是中国银行理财市场的黄金一年,这让人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同时感到忧虑,因为目前银行基础面的建设是否能够适应这个巨大的市场,客户教育、客户的投资理念是否达到了应该具备的条件,理财机构自身的服务是否能够跟上理财客户的需求,同时理财市场体系是否已经开始建立并且完善到一定程度等等这些都有待考验。但总的来看,2007年的中国理财市场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根据数据显示仅仅银行财产产品数量已经突2000只,全年发行的规模近一万亿元,这是一个空前发展的结果。2007年理财市场之所以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跟2006年和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当然还有其他的综合因素,比如政策面的放宽。“十七大”特别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中国银监会也不断放松管制,扩大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并取消了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审批制,改为报告制。此外,2007年CPI屡创新高,引发人们将手里的存量资本获得增量增长的需求,增长的手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理财。
展望中国理财市场的未来,如何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从业队伍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我们已经看到,2007年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各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同一金融机构的理财销售人员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因对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产品推介技巧,以及提供服务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销售人员对产品认识不足,经常发生理财销售人员在产品推介中,不能对客户进行准确解释的情形。较之银行的客服服务、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人员以及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能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同的,因理财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信托规划、财产规划、财产传承等等,因而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理财机构对客户教育也有一些存在一些误区,在产品销售时,理财销售人员总是千方百计的把客户往一个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理财人员专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将在各种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更危险的状态。
进入2008年,理财市场能否继续蓬勃发展是与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形势密切相连的,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加以完善。
首先,应加强创新,研发和推出更多更务实的理财产品,让投资客户真正明白自己的收益和风险。理财机构需要改进营销手段和服务方式,2007年理财机构的一些营销手段和服务相对比较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柜台业务方面,要针对不同客户类型展开服务。
第二,金融机构需要对专业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因为只有专业的队伍才能打专业的仗。
第三,理财监管方面需要更加的有力和规范,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规范理财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