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7: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栽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介绍油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油菜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高产、抗倒、耐渍良种,目前主推油菜品种有德油6号、德油8号、蓉油4号、秦油七号、秦油十号、浙双6号等。
2培育壮苗
2.1选择苗床,适期播种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并且1~2年未种植油菜或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苗床与大田比1∶(5~6)为宜。育苗移栽最佳播期为9月10~20日育苗,适宜苗龄30~40d。也可按早栽早播、迟栽迟播的原则分期播种。采用撒播方式,均匀播种,播后拍实畦面,使种子与土壤密接。杂交油菜大田用种量1.05~1.50kg/hm2。
2.2苗床合理施肥,少量多次
秧地平整后苗床用腐熟人畜粪15t/hm2、过磷酸钙300kg/hm2、尿素67.5kg/hm2均匀撒施作基肥。施肥后整做苗床,苗床宽1.5~1.7m,播种前浇1次透水。播种后如遇干旱天气,可覆盖少量碎稻草,并浇水保湿,争取早出苗、早齐苗。四叶期前看苗施肥1~2次,每次用稀薄沼气液7500kg/hm2或尿素45~60kg/hm2对水1500kg泼浇,四叶期后控制肥水。移栽前4~5d施好起身肥,苗床浇施尿素112.5kg/hm2。
2.3早间苗,稀定苗
出苗后要进行间苗,第1次间苗在齐苗后第1片真叶期进行,做到苗不挤苗;第2次间苗在第2片真叶时进行,做到苗不搭叶;3叶1心时定苗,留苗120株/m2左右。
2.4化学调控,防病治虫
油菜化控很重要,当油菜秧苗三叶期时喷施150mg/kg多效唑溶液,可促使油菜秧苗矮壮,根颈粗壮,绿叶多,叶色深。喷雾时要选择阴天或晴天无风下午喷施,做到细雾匀喷,避免重喷或漏喷。二至四叶期注意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可用敌杀死、乐果乳油、吡虫啉等喷雾。
2.5分级分批移栽
移栽时先拔大苗、壮苗,做到带肥、带药、带土移栽,避免秧苗损伤。另外,加强对弱小苗的施肥管理,促苗升级。
3大田移栽
3.1栽前精心准备
在大田栽前要开沟,特别是水稻田和河滩地要开好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坚持晴天爽田移栽,如遇雨天田地烂,应先开沟排水,不要冒雨抢种。同时要杀灭田间老草,移栽前3~4d,大田用10%草甘膦7500mL/hm2或41%农达2250~3000mL/hm2或20%克无踪2250mL/hm2对水675kg均匀喷施。
3.2适期早栽,适度稀植
适时早栽有利于迅速活棵,发根长叶,积累营养物质,促进冬发,增强抗寒能力,保证壮苗越冬。适宜秧龄为35d左右,宜在11月上旬前移栽完。移栽行株距40cm×20cm左右,大田栽12万株/hm2以上,迟栽植或肥力差的田块栽植15万株/hm2。
3.3严把移栽质量关
在拔秧起苗、定植时应力求减少对叶片和根系的损伤,多带护根泥土,使新生根系生长速度快,油菜苗活棵恢复生长的时间短。定植前如苗床干硬,要在起苗前一天浇水,使苗床湿润土壤膨松,便于起苗。移栽时要求边起苗,边移栽,边浇定根肥水;要求每行都要栽直,根要栽正,每棵要栽稳。
3.4科学施肥,浇好定根水
油菜移栽前,大田用土杂肥22.5~30.0t/hm2作基肥。移栽时,用45%氮磷钾复合肥300~375kg/hm2,过磷酸钙105~150kg/hm2,硼砂10.5~15.0kg/hm2拌适量细土压在根边,栽后当天或次日用稀沼气液浇施,及时供给养分,以促进根系生长,使油菜苗早活棵。
4田间管理
4.1追施提苗肥
移栽油菜成活后应及时追施提苗肥,一般用稀薄腐熟的沼气液15t/hm2或尿素112.5kg/hm2对水浇施,以利幼苗在寒冻来临前迅速生长,达到壮苗越冬。4.2重施腊肥,防冻保苗
腊肥是油菜进入越冬期施用的肥料,腊肥以农家有机肥料为主,如猪、鸡等粪肥,用15t/hm2以上,铺于行间,达到防冻保暖的目的。此外结合增施钾肥、培土壅根等也可有效地减轻冻害。天气冻害严重时,要覆盖稻草保持土壤墒情,可有效地预防、减轻冻害,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具体方法:大田用干稻草4500~5250kg/hm2,均匀铺盖在畦面的株行间。
4.3补施花薹肥
3月上旬大田用尿素105~150kg/hm2对水浇施,促进抽薹,4月上旬看苗补施花肥;同时在蕾薹期或初花期用浓度为0.2%~0.4%的硼砂溶液叶面喷施,防止花而不实。
4.4排水防渍
春后要及时清沟理水,排水防渍,以促进油菜根系生长,防止下部叶片过早枯死,提高油菜抗病能力。
5病虫害防治
油菜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龙头病)等。可在3月下旬油菜初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kg/hm2或40%菌核净450g/hm2或80%多菌灵超微粉2.25kg/hm2对水喷施,隔7~10d治1次,连续防治2次。虫害主要有蚜虫、青虫、潜叶蝇等,发生时可用吡虫啉、毒死蜱、乐果乳油等药剂防治2~3次。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医院管理;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是医院管理发展的方向。一个完备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门诊收费系统、住院病人收费系统、医嘱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集成、数据共享,建设成医院内部快速可靠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化和临床管理信息化。将传统的医院建设成为电子医院,用电子化信息取代传统的信息,网络互连、信息交流,更好地开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能确保整个数据处理工作的准确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为医院临床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信、及时客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临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医院临床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
运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医嘱使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减少差错,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计算机处理医嘱只要输入正确,打印的医嘱记录单和各种执行卡就一致无误,杜绝了由于重复转抄而造成的错误,且计算机处理医嘱改变了以往多人查对的方式,节省了人力。②增加了医疗收费的透明度。由于计算机的自动划价、结算,患者和科室随时可从计算机内了解开支情况,同时给患者提供了住院费一日清单,增加了医院收费透明度,做到医患双方心中有数,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为医院管理提供便捷、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随时了解全院的医疗动态、用药情况、库存情况,为决策提供了可靠,便捷的信息和数据。四是减轻了医、药、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运用计算机管理后,病房医生不需一一开处方,患者住院开支情况由护士通过计算机提供信息。中心药房取消了划价,统计,护士取消了重复转抄,相对减轻了工作负荷。
2医院管理系统的组成
(1)硬件组成。主要包括:①服务器。它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医院所有的信息全部储存在里面,所以它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②工作站。用户操作的PC机及其外设,如打印机、磁卡机。PC机全部和服务器相连。③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光纤、双绞线、UPS、机柜等,它们是网络系统的基础设施。
(2)软件组成。主要包括:①桌面操作系统。如Win-dows98、Windows2000、XP等。②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在服务器上,如:windowsNTServer,windows2000Server等。③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SQLServer。④软件开发工具。主要有PowerBuilder等。
3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在门诊收费管理方面的应用。门诊操作员根据医生处方,把病人药品,检查项目输入电脑,随时给病人打印发票,在发票上具体写明了收费明细,不仅病人对收费一目了然,也方便了医保中心和各保险公司的审核,大大方便了用户。收费可以随时生成操作员收费台帐,使现金和帐目随时可以核对,账目一目了然,杜绝了经济违规案件的发生,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2)在病房收费管理方面的应用。住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采用计算机处理。在病房,每个病区都设置了护士工作站,网络系统以每个住院病人的信息源为基本信息单位,从办理入院手续开始贯穿整个住院医疗全过程直至出院。此程序为先由入院处登记人院。计算机自动生成病人的住院号、ID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预交款等通过网络信息传送到相应的病区,病区收到信息后继续输入病人医嘱,根据医嘱生成相应的检查费和药品费用。各护士站的项目有安排床位、转科、出院、返院、对账、病人所有信息查询等,所有的信息均在计算机网络中心双机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住院病人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帐务清楚,减少了环节,堵塞了漏洞,规范了财务核算。以往记账划价。随意性大。特别在出院时随意减免病人费用,导致漏费现象,应用HIS管理和每日清单的实行,这样的情况可完全避免。
(3)在病区管理方面的应用。病区管理系统的使用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HIS通过最大程度的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效率和工作质量。HIS把转抄和处理医嘱的工作转由计算机处理,可大大节约时间。HIS通过固定费用(如床位费),绑定费用(如输液费)可减少人为的漏费和大大降低护士记费工作中简单而繁琐的劳动。使得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服务病人。HIS的应用促进了医院工作流程的一系列变化,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电子医嘱取代处方作为一个新的纽带把医生、护士、药房、收费处联系在一起。把原来一些繁琐的手工操作通过电脑处理。也方便了病人,减少了医患矛盾。
(4)在药品管理方面的应用。HIS在我院药品管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药品从计划、采购、入库、调价、领药、消耗、到期和品消耗的适时监控都实现了电脑化处理。首先,药库工作人员把药品信息输入电脑(包括名称、规格、价格等信息),然后通过发药处理,电脑把药品输送到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门诊收费人员和护士工作站人员就可以根据药品价格准确无误的划出病人的药品费用,实现了药品的划价准确率100%。
篇3
提起教育,我们脑中的第一反应是在学校课堂进行学习,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艺术设计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小班上课,教师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教学手段,传授用手绘方式表达创意思维的方法与技巧。艺术设计学科只能存在于艺术类的学院之中,所以学生人数很少,几乎是小范围的、面对面的、精英教育式的教学模式。如今,据统计我国目前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1200多所,在校生人数达到了60万人,院校内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以倍数乘方形式增加,是传统教学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求学要求,国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全民素质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也随之从象牙塔走向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的一定的弊端,由于学生人数很大,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资料缺等一系列问题,扩招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所以,每班几十人的人数成为现在常见的艺术设计专业班级规模,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固定的教材进行讲解,固定的课程安排和进度,采用单项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极大的限制了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们的创造性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所发挥的优势
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设计方式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更,都和历史上的科技革命直接相关。距离最近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60年代达到,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引用。其中电子计算机开始成为信息处理的主要手段,它大大提高了设计的工作效率,帮助设计师更直观的工作。它不仅改变了设计的方式,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它促使教育的观念、目的、内容和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基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上,从教育布局到教育结构,从教育形态到教育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手段,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和运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大专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形式和内涵也都在发生变化,设计艺术教育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为教学服务,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应用的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整合融通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教师从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再到电影、广播电视教育、录像机,现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艺术设计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设计教学,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在规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之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2.2改变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转换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信息技术给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教师、教材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从主讲者变为学生的设计者、引导者,教师将主要是帮助、引导、举例和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互动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单向性的教学方式,那些僵硬的、固定不变的既束缚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限制教师与学生学习自由的传统教学组织格局已被彻底打破。教师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交际互动的合作者。
2.3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艺术设计是多变的,是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国际一体化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单单是的短短几十分钟,而应是专业必修课程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教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为媒介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目前国内许多大专院校顺应这一改革形式,学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也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查询的方式,参与国内外企业的相关专业设计需求信息从而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实践动手能力,纷纷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立“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让学生以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工程设计、市场运作中做到“实题实做”。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使学生毕业时能更好的转换角色,毕业后更好的胜任与所学习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三、小结
篇4
论文摘要:一品红常用于盆栽观赏或作切花材料,根据一品红生态习性,介绍了其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一品红(Euphorbiapulcherrima)又名圣诞花、猩猩木、象牙红、老来娇,为大戟科大戟属直立灌木。原产墨西哥及非洲热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其株形优美,花色艳丽,花期很长,又正值圣诞节、元旦、春节开放,是冬春重要的盆花和切花材料。因此,一品红是极受欢迎的绿化观赏花木。
1形态特征
一品红为常绿灌木,高可达1~3m,植株体内具白色汁液;茎枝光滑,嫩枝绿色,老茎淡棕色;单叶互生,全缘或浅裂;杯状聚伞花序,每一花序只有1枚雄蕊和1枚雌蕊,其下形成鲜红色的总苞片,呈叶片状,色泽艳丽,是观赏的主要部位。一品红的“花”由形似叶状、色彩鲜艳的苞片(变态叶)组成,真正的花则是苞片中间一群黄绿色的细碎小花,不易引人注意。果为蒴果,果实9~10月成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2生态习性
一品红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不耐寒;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或高于32℃生长不良,易落叶,13℃以下停止生长,35℃以上茎变细,叶变小;对水分要求严格,土壤湿度过大,常会引起根部发病,进而导致落叶,而土壤水分不足,植株生长不良,也会引起落叶。一品红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各种基质内均可生长,但以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为佳。
3繁殖方法
一品红一般采用扦插法繁殖。扦插基质要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气性越好,越有利于促进生根,可用素沙或腐叶土3份、河沙5份、珍珠岩2份混合。扦插基质要严格消毒,清洁无菌。
北方多于3月上中旬花谢后,在室内利用修剪下来的老枝剪成插穗,每插穗带3个节,进行扦插。或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利用嫩枝扦插,每插穗带3个节,留上边2片叶,并将叶片剪去2/3。剪枝条时,剪口有白色汁液流出,可蘸草木灰封住,并放置1~2d,待剪口干燥后再插于素沙中。插时先用木棍将土壤插孔,然后再将插条插入,这样可避免擦伤剪口,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插后保持土壤湿度,在20℃左右条件下,30d左右可生根。
一般于3~6月用已生根的扦插苗作母本,盆栽或苗床栽培进行培育。定期摘心以促进分枝,一般长至20~30cm时摘心,以后每隔30d摘1次心,最后1次摘心应在预计采收插穗前35d结束。插穗后30~35d又可剪取第2次插穗。每一母株剪取的插穗量,依母株定植的早晚而不同,3月定植,每株2次可剪取50个以上。扦插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进行。生根最适土温为21~22℃,10d左右开始形成愈伤组织,15~20d开始生根,30~35d可上盆栽植。
4栽培管理
4.1上盆
一品红盆土可用园土3份、腐叶土3份、珍珠岩(或河沙)3份、饼肥1份混合。将生根的扦插苗及时上盆,每盆栽植苗数,根据栽培方式和盆的大小而定。①依栽培方式:标准型,用标准品种,每盆栽1苗,不摘心,每株形成1枝花;多花型,用自然分枝品种或标准品种,经摘心,每株形成3~5枝花。②依盆的大小:标准型,用10~12cm的小盆,每盆栽1苗,15cm盆栽3苗,20cm盆栽5苗;多花型,用15cm以下小盆栽1苗,20cm盆栽2~3苗。
4.2管理
4.2.1换盆修剪。每年早春换盆,并更换新的培养土,可用腐叶土4份、园土3份、河沙2份、饼肥1份混合配制。结合换盆进行修剪,对于多年生老株,每个侧枝基部留2~3个芽,将上部枝条全部剪去,促使其萌发新的枝条。4.2.2浇水。生长期需水量大,应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但水分过多易引起根腐。一品红既怕干旱,又怕水涝,浇水要注意均匀,防止过干或过湿;否则会造成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脱落,或枝条生长不匀称。浇水量要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而定,新芽刚萌发时需水量少,不宜浇水过多,以防烂根;夏季气温高,枝叶生长旺盛,需水多,每天早晨浇1次透水,傍晚应根据盆土干燥情况,如盆土干燥再补浇1次水。
4.2.3施肥。一品红需肥量较大,尤以氮肥需求较多,但不耐浓肥。于5月上旬和6月上旬,各施1次腐熟稀薄饼肥水,浓度为15%~20%。9~12月,可每隔7~10d施1次氮磷配合的液肥,可追施0.2%~0.3%磷酸二铵肥水或用0.1%的尿素肥水加0.2%的磷酸二氢钾肥水,混合追施。
4.2.4摘心。扦插时期摘心是控制株高的重要措施。因地区不同,多花型品种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扦插,标准型品种相对推迟30d左右扦插。扦插苗上盆后,当长到一定叶片数时进行摘心。因每个叶腋均能产生分枝,摘心后留叶数应根据预计花枝数而定,一般应在苗株长至具4~6片展开叶时进行摘心,留3~5片叶,产生3~5个花枝。摘心后6~8d应不断喷水,适当遮荫,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利于侧芽的生长。
4.2.5用激素控制株高。一品红生长快,节间长,若不加控制,植株会过高,可用生长抑制剂控制株高。常用的抑制剂主要有CCC、B9、乙烯丰等。用CCC可进行灌根和叶面喷洒,灌根比喷叶效果更好。当根已充分发育后尽早使用,于摘心后15d灌根,过迟将影响总苞片大小,一般不迟于10月中旬,浓度为3000~6000mg/L;在10月前,用1500~3000mg/L叶面喷洒,喷叶常使叶片暂时变黄或受害,应谨慎使用。用B9叶面喷洒2次,每10d喷1次,有中等矮化效果;或用乙烯丰200mg/L灌根2次,每隔7~10d灌1次。在使用激素时,必须严格掌握使用时期和浓度,否则会造成危害。施用过迟、浓度过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可使苞片变小、变形,叶片变黄或边缘枯竭,开花期推迟等。
4.2.6控制花期。短日照处理是控制花期的必要措施。在预计供花前3个月控制日照,应及时进行人工遮光,使白天的日照时数达到9~10h/d,以满足花芽分化对短日照的要求。
4.3病虫害防治
一品红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叶斑病、茎腐病,可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主要虫害有白粉虱、红蜘蛛等,可用25%飞虱宝1000倍液或10%蚜虱净3000倍液防治白粉虱,用三氯杀螨醇或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每10~15d喷1次,连续喷2~3次。同时加强管理,如降低植株密度和环境温度,增加通风透光等,以减少害虫的蔓延。
参考文献
篇5
1功能性
服装面料再造艺术要严格遵循设计原则,以设计原则为重要评价标准,实现面料再造艺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面料再造艺术应以功能性为主要设计原则,充分体现服装设计对人们体感的影响,根据季节、场合、人群等的不同,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例如,冬季毛呢应选择相对厚实、紧密的面料以达到保暖的效果;对于高级宴会的礼服应选择丝滑、垂感好的面料,以满足环境的需要。对于服装设计而言,面料再造艺术应以功能性为重要基础,在保证一定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美感和艺术的体现是正确之选。
2艺术性
不同的面料具有不同的艺术用途和艺术气质,服装面料都具备一定的工艺特点,对面料设计工艺要求很高。在原有面料一次性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进行巧妙的设计和改造,能从中挖掘面料的深度艺术内涵,利用专业性的工艺技巧对服装的面料进行完善和创新,以增强艺术和视觉效果,是服装面料再造艺术成功的重要体现。服装面料的一次性设计相对简单,其修饰性相对较弱,对艺术性的表达也差强人意,面料再造艺术是对一次性设计的完善和创新,会让服装更具艺术色彩和美学效果,达到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3协调性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要结合服装的整体效果或属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设计,注重面料再造艺术与服装整体艺术效果的融合,要严格遵循协调性的原则,实现风格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若面料再造艺术与服装的整体设计格格不入,会导致无主次、风格混乱现象的发生,是协调性缺失的重要体现。面料再造艺术应将对面料的设计与整合风格特点相统一、协调,为凸显良好的服装整体效果而提供条件。
二、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再造艺术的应用
1服装设计中的加减化设计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减化设计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面料再造艺术中的加减化设计是在原有面料设计的基础上,加入或去除材质以更好地彰显服装的个性化和美学效果。加法性设计就是在一次性设计面料的基础上,再融入其他材质,并运用贴合、热压、缝等工艺手段对其进行面料再造,以增强服装的外观效果。例如,在服装的前襟右上方制作一个小花、挂饰或绣上一些标志性的图案等,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添加和改造,加入一定的时尚特色或点缀,使得服装的整体气质有所提升,有助于增强服装的魅力和生机。减法性设计就是对原面料进行减化设计,对服装面料进行镂空、雕琢、抽丝、磨砂等设计,使服装的面料不够完整,可彰显服装的个性化色彩。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穿的牛仔裤,破洞牛仔裤就是运用了面料再造艺术,对牛仔面料进行了破洞、磨砂等处理,将时代元素、潮流特色和个性化融为一体,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追捧,是面料再造艺术的典型代表。将服装设计进行加减化设计,其工艺相对简单,对服装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设计和美化,在加法设计上增强了服装设计的立体感,在减法设计上增强了服装设计的残缺美和艺术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2服装设计中的立体化设计
服装面料再造的立体化设计是对原有的面料运用手工或平缝机等方式进行面料的加工与缝制,将缝制出的形态凸显在外,以增强服装的立体性效果。另外,也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来进行面料再造,将面料的原有形态进行改变,将图案或标志设计成立体式或镶嵌式,以增强服装的立体效果,是个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例如,日常生活中泡泡袖、荷叶裙等都是服装立体性设计的重要体现。服装的立体化设计主要表现在局部设计和整体性设计,局部设计是集中在服装设计的某个区域,对该区域进行针对性的立体化设计;整体设计是就服装整体而言,根据服装特点和流行元素,进行整体格局上的立体设计,以增强服装的表达效果。
3服装设计中的编绣、印刷设计
在服装设计中,服装编绣、印刷实为常见,也是面料再造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的编绣以纯手工居多,重在编绣工艺的展现,一般情况下纯手工的编绣作品都相对昂贵,相比其他投入的精力较多。手工编绣是典型的艺术品工艺,刺绣、编织的技巧要娴熟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充分体现。在我国,刺绣或编织特点的服装大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如今,在服装设计中对印刷技术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以染色和印花为主,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蜡染、扎染、电脑喷涂、数码印花等属于服装印刷技术,是服装面料再造艺术开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篇6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篇7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理论课 问题 对策
在我国艺术教育的初期,以早期的延安鲁艺、杭州国立艺专等为领军,逐渐演变为后期的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及部分民办艺术类院校所组成的中国艺术教育集团,当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类,主要是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艺术理论课程。这三类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设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扎实的造型能力,离不开设计专业知识构架,更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它们为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具有特点的设计之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对理论课程重视不够,甚至好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够学分才对该课程进行学习,致使该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课与理论课缺少衔接和互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与专业课程互动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传统的专业课与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是各自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这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互动和衔接。结果使美术专业理论课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是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所学专业。通过学习,掌握观察周围事物、理性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结合理论思维,对美术从历史、文化、技术、思维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多数是为了学分与考试,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从而失去了理论课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美术学习的精髓,而不是只浮于表面。
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所以,当他们走上高校讲台后,最熟悉、最善于使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学理化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学理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逻辑的推演和理论的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少进行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都是从概念、特征、本质、分类、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的,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理论功底不深,理论探究精神不足,而且艺术类院校学生爱玩的本性,因此,学生觉得理论课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此外,就课程性质本身来说,理论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讲出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虽然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已引起多数人的重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仍然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主要有以下对策。
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指导。在新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明白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形成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做好具体的安排,让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印象,可以引用一些成功地专业设计案例,比如上海世博会上的相关建筑加以说明,使学生明了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理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比较特殊,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逐一的辅导,而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就成为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关键。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很多新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对于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的教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应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探讨,以便能充分领会这些理论知识,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教学应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性课程可由专业课教师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设经典案例分析等环节。目前,在高校中,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从事专业性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讲授理论性课程,而从事理论性课程的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授课的领域,缺乏实践性教学,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着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专任专教”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紧密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良性互动,让理论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要时刻把握美术教学的时代脉搏,使艺术类院校中各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在学生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做到真正的授业、解惑,最终让中国艺术教育更加兴盛。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家民.艺术与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1.自觉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向民间艺术学习,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在民间。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对传统的认知,自觉地借鉴,而不是直接挪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值得当代城市设计师深入学习和研究。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元素剥离、创意整合和情感传达,特别是与新技术巧妙融合,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靠城市设计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教育人才的融合。所以说,城市设计师必须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重视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只有亲身体会这笔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以及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才会对它加以自觉应用[2]。
2.传统民间艺术语言
现代化现代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似,传统特色逐渐消褪,因此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气质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源泉,在城市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对强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文化的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不同于现代文化的农耕文明,它虽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但其中也有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现代审美、伦理观的地方,这样就限制了其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有些民间艺术图式如果不经过调整、创新,就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应用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拼贴,而应该在理解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艺术语言现代化,为当代大众所认同并接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很多内容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程式化特征,在艺术认知上有更为直接的优势,因而是可以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其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物品本身、题材、造型及艺术手法的直接运用;第二种是间接运用,即可以从民间艺术的形、色、质等方面着手,进行形的简化与再造、色彩的沿用与重组以及材料的选用与更新等,来再现或表现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将传统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这样,民间艺术元素才可能真正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递语言,在现代设计中重现生机。
3.在社会场域上的对接虽然城市空间设计
一直以来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在当代,与公众联系紧密的传统民间艺术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民间艺术形式以合理、合情的方式融于城市开放空间中,其较大的辐射面和难以抗拒的视觉冲击力,使与它发生接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它传达的信息,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熟悉的、能产生共鸣的集体性的感受。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心理归属感,满足社会心理情感的需要,可以使城市居民对城市产生心理依赖感,对环境产生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直至文化认同。另外,当代城市空间设计追求绿色生存空间,提倡低碳设计。传统民间艺术如陶艺、编织等,其原生态性契合了当代城市设计的需求。在设计中,对民间艺术中传统的工艺、材料和形式的毫无偏见的借鉴,体现出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因而是一种设计伦理和设计道德的体现。传统民间艺术一旦融入城市空间艺术中,就会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审美对象就会直指社会公众,就会以公众的精神需要为目的,以公众的审美评价为借鉴,生存于公众之间。这就使得公众对自己生活的公共空间艺术享有话语权,同时享有艺术创作的参与权,从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城市空间墙面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迎合了城市特色营造的需要。城市空间的墙面围合成居民生活的空间,在城市空间的墙面上揉进诸多传统民间图式元素,可以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其融合性。同时,利用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城市建筑墙面,可以增加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将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品位。墙面艺术的丰富多彩使城市居民在街道上除了广告外,有可看的内容,也可彰显该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城市墙面,除提升城市形象外,也能满足城市公众的精神需求。如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中的墙面设计借鉴了民间皮影和乡土绘画,使原本废弃的墙面换上了新妆,焕发了新的生命。同时,建筑室内墙面设计也常常采用民间艺术元素来活跃空间氛围,提升空间亲和力。譬如大连甘井子实验小学的教学楼设计,局部采用了民间艺术元素,将传统红灯笼悬挂在大门入口的过厅天花板上,每盏灯笼上面都有不同的两个字,比如“幽默”、“温柔”、“爱笑”、“漂亮”、“耐心”、“善良”、“公平”等。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文化特色,又具有亲切感和历史厚重性,深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
2.当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
篇9
美术艺术不仅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在我国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阳春白雪的国画、雕塑美术艺术等,我国还存有着大量来自民间,继承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慧和质朴品质的美术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1民间剪纸艺术
1. 1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产物,采用剪刀和纸张,使用纸张的“实”和被减掉的部分的“虚”,以自然的生活实物作为背景,来体现剪纸美术的画面感。我国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是不一样的,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我国民俗艺术研究中的一大派别。
1.2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古代普通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希望,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纪念,通过最常见的家常事务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艺术价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剪纸艺术中的内容变化,我们也很容易能观察到不同时代的平民文化的变化。
2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中的应用
2. 1在特殊节日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纸张颜色是红色,这种颜色自有的热烈、喜庆的含义,加上剪纸作品所展现的具体形象,使剪纸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很多针对传统节日所设计的插画作品,大量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以剪纸艺术团作为插画的背景,来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插画中经常出现贴窗花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时候,大量插画都以红灯笼剪纸作为背景来烘托节日气氛等。
2. 2在突出插画风格方面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和韩国这些流行插画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许多插画都以中国风为基调,但在形象设计、技法应用方面却流露出日韩风格,受到欣赏者的质疑,但是,一旦在插画中应用剪纸艺术元素,无疑就标示了插画的“中国风”风格,欣赏者对插画作品的认同度会大大提升。
2. 3在插画细节诠释方面的应用
插画艺术设计中的人物形象受日韩画风影响,在细节方面多有雷同,而剪纸的应用,则可以对插画的细节进行特殊的诠释。在刻画人物时,使用可爱的人影形态,没有脸部表情,胖胖的身体,小小的四肢,简单的红白相间颜色。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脸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庆的胖胖身体中一定装着一颗满满幸福的心。这就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它可以用简单的图案创造出生动、丰富的形态,面对于这些图案进行一定的提炼与变形,能够创造出了千百个不同的形态,每个形态的气质、精神,都能够得到完美的诠释。
3民间剪纸艺术对插画的实际作用
3. 1为现代插画艺术添加审美价值
现代插画艺术被应用在图书出版、广告设计、会展布置等方方面面,如此广泛的应用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变得不稳定,插画艺术价值的范畴始终难以确定。而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艺术中的运用,却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稳定下来,一旦有剪纸元素的出现,插画从整体气质上就显得传统并且具有亲和力,应用的限定性就更强,审美价值也就从简单的装饰品成为烘托气氛的必需品。
3.2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人类制作某种图案为某种文化口的服务,而当这种图案长期代表特定的意义之后,它就具有了这种特殊的含义,人们随意使用它的自由就会受到其背后意义的限制。剪纸艺术以简约的符号为表象,表示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插画艺术中使用剪纸艺术,使得插画也具有这样的艺术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插画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4结语
篇10
关键词:群众摄影;群众文化;推动作用
随着摄影器材的平民化和简单化,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到了摄影创作中来,从田园到城市、从山间到海边,到处都可以看到爱好者和发烧友的身影,即使不是严谨的创作,单是自娱自乐,这番景象也足以让人欣喜。对于一个文化工作者,摄影普及教育一直是我从事的工作之一,对于爱好者相对于摄影的狂热爱好,我深有体会,这种狂热如果加以引导,必然转变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先进文化的普及、发展、宣传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爱好者也在这种活动中成长成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反哺于社会。
1 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的意义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行为活动,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它能够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记录下普通人物的工作、生活场景的照片,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人民群众的摄影艺术带有群众性、娱乐性、普及性以及艺术等特性。摄影艺术所记录下的永恒瞬间,拥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带来人们心灵上的震撼也更加直接。而照片的本身还具有传播知识、拓展视野的效用,它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特殊的贡献。
2 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摄影艺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摄影艺术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丰富人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人们的修养。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又具有审美和提高鉴赏能力等多重功能。学习摄影的过程,不仅是理解摄影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摄影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从而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渲染别人,也可以做到技能、知识、美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摄影、了解摄影,提高对摄影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二)摄影艺术可以促进群众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可以让摄影艺术走进人民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使他们的体闲时光更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同时也促进了群众社区性和谐文化的建设。人们通常都说,“艺术起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因为摄影艺术具有广大的群众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融入特定的情感。摄影艺术是以实现生活为原则,表达真诚和质朴的情感。然而照片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载体,将摄影艺术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群众深刻的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从无形之中增加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感。
(三)艺术诠释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放开了大众审美的角度。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摄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我国的历史文化包罗万象,可以是人物服饰、民居建筑,也可以是某个地方的人生礼仪,宗教文化。借助摄影将这些美好的事物用图片和影像记录下来,这种对于文化的解释是完整而又科学的。另一方面,摄影艺术有效放开了大众审美的角度,照片在当今已经赋予了时代的意义,通过照片将美好的事物定格,可以通过静态的形式表达出无限的意境。让人们通过视觉感官,让这些意境进入人们的心灵,放开审美的角度。
(四)群众摄影文化促进了旅游胜地的文化积淀。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群众摄影文化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而群众摄影文化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3 如何有效的开展普及摄影艺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
(一)群众对摄影的兴趣。要想提高群众对摄影的兴趣,以更好的推动群众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摄影的局限性,从群众的兴趣要求出发,不断引进多种摄影形式,在提高人们对摄影兴趣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群众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达到提高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兴趣。
(二)摄影知识、技能培训。在群众中普及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文化工作者自身拥有专业的摄影知识,过硬的摄影技能。试想一名对摄影知识一知半解的文化工作者,如何指导一名摄影爱好者,使之更加热爱这项艺术呢?因此,必须要加强文化工作者关于摄影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各文化站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举行摄影培训班,邀请知名摄影家到文化站讲学,交流经验,同时组织摄影骨干去高校、集团内部学习,以期提高摄影水平。还可以组织他们深入生活,走进社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通过宣
(三)网络体系。对每一位群众宣讲摄影艺术,对于一名文化工作者来说是很难完成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在群众中普及摄影艺术,首先要积极构建群众文化网络体系,比如在街道、社区组建“摄影俱乐部”,将爱好摄影艺术的群众组织在一起,并且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各个街道的文化站要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各地区的摄影活动开展的状态,交流各地区“影友”的实际需求。或者举办社区的群众摄影展,结束后组织摄影爱好者在一起交流、学习,对于想要加入的新“影友”面对面的进行艺术、技术上的辅导。因此,只有先构建一个由共同爱好为基础的网络体系,才有利于摄影艺术的普及。
(四)利用景观资源。这里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工作者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到这些景观所在地进行创作活动。人文景观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而自然景观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进行,比如春季,可以创作出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作品;夏季创作百花怒放、生机勃勃的作品;秋季则是金浪滚滚、饱满富足的作品;冬季创作出万物寂静、肃杀荒凉的作品。当然,文化工作者在组织人员进行自然景观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问题,摄影的地点必须要选择妥当。完成创作之后,再进行摄影比赛、创作展览等活动,使参加这次活动人员的技能、艺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对于优秀的摄影作品还可以向报刊投稿,以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摄影艺术的热情。
(五)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摄影的文化工作者,一是要热爱摄影艺术,二是要有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够感染身边的摄影爱好者,使他们投入到摄影创作之中。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项永恒的活动贯彻始终。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可以是自主学习摄影、书法、绘画等相关知识,也可以参加各种学习交流会,汲取别人的经验,学习的方式非常多样。
参考文献
[1]林英申.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