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8 16:1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hl the Fred Arab League Deleur was the 20th century Austria renowned psychologist, founded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His achieve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to human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y famous work――"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Embarks from the book related viewpoint, knew that the baby home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way, will have the significant guiding sense to our practice.
key word: Baby home education Arab League Deleur Parents role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9)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教育家,他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在宣扬其学说的过程中,阿德勒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露天讲坛面向公众进行心理学讲演,讲稿汇集起来并加以整理加工,最终成为了世界名著《理解人性》。本书旨在使普通公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致力于照明通往对人性更好理解的前进道路。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而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1、器官缺陷。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2、溺爱或娇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一个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3、受忽视或遗弃。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因此,阿德勒大声疾呼,为了避免儿童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应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从家庭教育入手,从增强儿童的社会兴趣来进行教育,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活意义。
幼儿家庭教育是由家长(主要是父母亲)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幼儿实施的教育,让幼儿养成最基本的言行举止的习惯,并具有基本的品德。国际教育成就协会对中国的调查报告表明,家庭与幼儿园比较,家庭对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影响是70%-75%,对认知的影响是30%-50%,幼儿园这两项比率为5%-10%,可见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如何实施幼儿家庭教育
1、创造爱的气氛
在《理解人性》一书中,阿德勒指出,如果父母对子女应有的温情没能得到足够的表现,儿童的教育是在强制情况下进行,这样就会使儿童的发展遭遇困难的影响,并进而阻碍或歪曲他的社会感。记得有人说过,“聪明孩子的智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生活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是他智力发展超过别人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一定充满了爱与关怀。”可见,“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是与“爱”相关的一个名词,同时也是父母出自天性的本能疼爱孩子的一种方式。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抚养,抚育,但却只重养育,对抚字毫无理解,更落实不到行动上,“抚”就是抚摩,摩挲,肌肤之间亲密而温柔的触摸。有研究表明,从未曾得到父母(包括祖辈或其他亲人)抚爱的孩子,成长起来以后,会患一种皮肤饥渴症,这是一种心理疾患。这种人往往会比较内向、木讷、冷酷,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会产生心理障碍,更难以融入群体,更易陷入自卑、抑郁、狂躁、失常。因此,抚字很重要,其义之深,其行却易,养育后代,爱从抚起,要落实到抚字上。
2、运用游戏对幼儿实行家庭教育
阿德勒肯定了游戏在幼儿时期的重要性,他指出,“游戏应被视为自然母亲为幻想以及为儿童的生活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辅助以及为精神提供的刺激。在观察做游戏的儿童时,我们能够看到他对待生活的全部态度,儿童的游戏可被看作是对未来的准备,每个儿童游戏最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操练,它能使儿童满足并实现其社会感,通过对游戏中儿童的观察,我们就能胸有成竹地决定他的社会感的总量。”既然游戏这一活动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言,游戏又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他们最喜爱、最主动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养成他的习惯,对他实行家庭教育,即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如可以开展“谁吃饭又快又干净”,“穿衣比赛”、“家务小能手”等游戏、竞赛活动,把需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三、小结
阿德勒指出,家庭教育是制约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这种作用使幼儿健康发展。他的理论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得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一方面,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摒弃不合理的教育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全幼儿人格发展的适宜角色。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完满的婚姻生活,合力协商家庭中的每一件事情,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奥)阿德勒著,陈刚,陈旭译. 理解人性[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 郑雪. 人格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丹芝. 略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篇2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家园合作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速信息生成和传递的时代,现代教育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更有效地培养一代新人,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1.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1.1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了广泛重视。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媒介和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今天的教育能否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将决定其明天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1.2 幼儿家庭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幼儿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家长。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还有,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篇3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3—0023—0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如今的独生子女受父母宠爱,家长也不注意家庭教育。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常采取顺其自然的做法,结果是等孩子大了才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孩子具有“捏圆捏方全在你”的可塑性,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过分溺爱,娇惯放纵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爱是亲子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养成任性等不良习惯,以致于影响个性的发展。所以,父母之爱需要理智而有分寸,要讲究慈爱,并注意爱的方式,千万不可溺爱。
二、百般伺候,难以“忍受”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本是情理所在,无可厚非。但不少家长对孩子不放心、不松手,总是越俎代庖,事事都为孩子代劳。例如,当孩子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还是不让孩子去干,妈妈穿衣,洗脸,爸爸装书包,削铅笔;当孩子能整理自己的房间时,妈妈嫌他笨手笨脚,磨磨蹭蹭,就替孩子叠被子、扫地、整理书桌,如此等等。日久天长,孩子体验不到自我服务、生活自理的乐趣,慢慢也就自己不动手做,总想依靠父母。
三、过度营养,浪费“伤身”
家长注意孩子饮食中的营养是对的,因为这是孩子成长所需。但过多的或超出身体需要的营养,不但在经济上是浪费,而且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极为不利。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肉、奶、蛋等营养品不断,使孩子吃成了小胖墩,殊不知,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四、过多干涉,限制过死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常带着高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每一件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创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孩子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害”,但更多时候是家长怕出“危险”,什么事都加以限制,这不仅禁锢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且束缚了其个性发展,从而使孩子的创造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五、过多抱怨,满腹牢骚
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慈爱的母亲整日怨声不绝,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总抱怨孩子贪玩,整日唠唠叨叨。殊不知,这些话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过度教育,其他全忘
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的成绩出类拔萃,一味重视知识的灌输,让孩子学这学那,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智力“超常”现象,并挤掉了孩子的休息和游戏的时间。如假期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还要送孩子去学钢琴、英语、美术、书法等等,搞得孩子疲惫不堪,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念头,结果适得其反。
七、期望过高,“目标”至上
有些家长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愿望,过早地给孩子定下奋斗目标。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期望、赞扬和赏识,能让孩子产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其成长。若不根据孩子的天赋或素质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期望过高,并施加压力,孩子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目标的话,就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最后失去信心,从而打击他们的上进心,也难以获得其本来应有的成就感。
八、不善言笑,生活枯燥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道德培养;独立人格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的后果,使得家庭教育在人们视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更加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以身作则,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平时在家里,父母要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并有意识地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要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温和、体贴,并能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夫妻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妈妈或爸爸也留一份。作为父母平时能做到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潘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作为父母,还要善于营造教育氛围,选择教育时机,使教育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进行赏识教育,要有明确的内容
家长虽然不一定对赏识教育有理性认识,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肯定,如“真棒”、“真厉害”,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很有帮助,孩子就是在肯定中成长的,如果动辄得咎,孩子必然不知所措,也就不易养成稳定的行为和性格。但如果仅限于“真棒”、“真厉害”这样的口号式表扬,并没有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优长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在细节上的突出表现,在表扬时要有针对性,明确指出他什么地方做得好,这样就会强化他的某些行为,使之对获得肯定的行为形成自觉意识。比如孩子画了一棵红色的大树,兴致勃勃地拿给家长看,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说一句“真漂亮”是不够的,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张画哪些地方画得好,这样的肯定才能把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之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其他情况也一样,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他继续保持的是什么。
三、要让家长的权威建立在尊重幼儿的人格的基础上
在一个家庭中,幼儿在伦理道德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父母的教育也易于被幼儿所接受和服从,家长要是能合理利用这一点,对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幼儿时期的幼儿,总是喜欢说“我妈妈说”、“我爸爸说”等等,父母在幼儿心中的权威性,影响了幼儿对物理人伦的看法,父母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存在某些缺陷,就可能对幼儿以后在人生中处理各种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父母既是幼儿的保护者又是幼儿的引导人,其权威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人格的基础上,不能搞封建家长制,使幼儿惟家长之命是从,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家长不仅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正确,还要重要教育方法的正确,要刚柔并济,在为幼儿接受的同时要防范不利的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简单武断,强制幼儿接受家长的权威,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给予幼儿尊重和理解,这对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幼儿最好的方式是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协商,严中有爱,使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努力做到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能为幼儿所接受。
四、营造民主氛围,注重沟通和交流
家长要认识到和自己的孩子谈心的重要性,平等地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最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调查显示,目前只有38%的家长能够经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并且具有比较多的语言交流。此项调查结果还显示,能够经常和父母谈心和沟通的孩子,心理大都比较健康,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相反,缺少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学习成绩就比较差,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疾病。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接触、交谈、沟通的机会,而不是陪读,更不是监督。要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尽量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沟通解决。多和孩子共进晚餐,谈论愉快的话题。忙里偷闲,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走进大自然,带孩子到户外踢踢球,散散步,听听音乐,以此来缓解孩子的压力和疲劳。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代替孩子,就在生活上、精神上多关心帮助孩子,节假日、星期天、孩子放学以后,家长最好都能够减少应酬,多呆在家里,用心陪陪着孩子,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这能够增加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从而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卿松《父母决定幼儿一生》[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影响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它主要是指对3~6岁年纪的儿童进行教育。幼儿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为未来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们把人的一生按以下阶段来划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年龄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而3~6岁阶段是孩子了解社会的初期,我们应该注重这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学前教育,是和前面婴儿时期教育的一个衔接,同时也为后面的初期教育奠定基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而且特殊的阶段。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内容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情感教育
1“幼儿”教育概述
1.1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1.2.2审美观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创造美。1.2.3是非观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是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的地方,而幸福的父母往往拥有最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子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态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还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画面上显示的是孩子的妈妈为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以后也去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虽说只是一个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它能交给孩子更多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一生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4(2).
[2]范菊仙.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J].新课程(教研版),2010(3).
[3]郭慧.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 抗挫折能力 心理素质 挫折教育方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相应的职业;又要求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能经受住工作和生活的波折。这就要求我们要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幼儿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 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挫折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国近几年对挫折教育尤其是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综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学说,本人认为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抗。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事业发展和教育的要求,利用或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 实施家庭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
第一,正确地认识挫折。挫折几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伙伴。它伴随着我们起伏跌宕的一生。有的理论强调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但错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知和态度。所以说形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家长做到教会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真实体验挫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会采用说理教育法,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他们恨不能将所有的经验和教训一股脑地教给孩子,以避免其将来走弯路。但是家长却忽略了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才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相对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当他们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会代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会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深刻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而挫折教育势必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切身地感受困难。我想只有当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三,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面对挫折我们不能盲目应对,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家长一定要做幼儿行为的导师。通过挫折教育,要使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加强挫折认识,并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信只有掌握正确的对抗策略,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战胜挫折的方法有:自我鼓励法、补偿法和适度宣泄法。
2.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
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幼儿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
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幼儿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幼儿,对幼儿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幼儿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幼儿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幼儿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幼儿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所以说,学前时期承受一些挫折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并掌握好挫折“度”,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单位具有教育的随机性、长期性和影响性。所以,幼儿在学前期实施家庭挫折教育是实施幼儿启蒙性挫折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幼儿的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8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有些幼儿教育机构过度重视学业和各种特长的培养,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认知技能训练。
2.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坚强、自信、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3.在智力的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智力的开发就是让孩子掌握一两种的乐器、会加减法、会识字、会背几首古诗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自然,开阔眼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二、幼儿教育中的“机构教育”
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所谓自然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三、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学习智育之外的更多东西,使其全面、均衡地发展。同时对孩子要适度关心但不溺爱,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想方设法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还包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小就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并让他们适当经受一些磨炼,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2.营造和谐氛围,养观念。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看到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体谅,如此幼儿也会学着关心、体谅、尊敬和感激别人,而不是自私、刁蛮、不懂感恩。在教养观念上,要保持父辈和祖辈之间在教养方式上的一致,使幼儿不会因长辈之间观点的不一致而出现混乱和无所适从。
3.强化良好行为。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或奖励后,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良好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篇9
一、提高家长文化水平,更新教育观念。
因为是让农村家长具备一定的家教知识,完成由"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是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础,所以我园教师经常给家长们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如《幼儿不宜早写字》、《孩子提前上学好不好》……。或是用广播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反对重智轻德,单纯重视知识和训练,忽视孩子的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的培养。
二、与孩子沟通是幼儿家庭教育的关键。
能够与孩子沟通,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降生后的几年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想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朋友,首先和孩子进行沟通,可以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家庭教育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沟通起到实事监控的作用,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再次,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最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一种锻炼孩子的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联谊农家,共享资源。
农村地大物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大自然就似一本读不完的书,就像一幅赏不完的画卷。"在这个天然课堂里,孩子们不仅获得体力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带幼儿走出有限的空间,走进空间无限的课堂,让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幼儿获得的直接经验将更加深刻。泥土、沙、石子、树枝、树皮等自然材料随处可见,捶手可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许多的天然的教育优势,而农村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只是一味的埋怨自己不能像城市父母那样给孩子买较多的玩具,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幼儿园便与附近的特色农家建立起了联谊农家,每次活动请全体家长参加,实地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幼儿教育。
四、建立家园资源共享登记册,优势互补
农村父母一般都继承了祖辈的手工艺制作,为了调动农村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幼儿园经常向家长收集有特色的皮编、草编、腾编等手工艺品,每收到一件作品我们都会在《家完资源共享登记册》上登记并让家长签名,简单的作品就请家长利用农闲到幼儿园教小朋友做,既丰富了幼儿园的手工课堂,也让家长有一种参与教育的自豪感。家长也可以从幼儿园借书籍、报刊、杂志、玩具等,专门为幼儿在家设立一个房间或一个角落,在这个家底教育角里,充实进自己的手工艺品、幼儿作品及与幼儿有关的作品如:泥人、纸编、草编等,也可以捕捉蝴蝶、螳螂、蝉等昆虫让幼儿观察,还可以引导幼儿做感兴趣的科学实验,这些锁碎的事其实在家长干活的间隙就能完成,还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刺激和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培养幼儿的独创和洞察力创造条件,实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五、因地制宜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1、举办亲子游戏班,让家长与孩子同玩、同乐、同探索。
农村的树林、土丘、草坪、小溪等为游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而家长即使农闲了也不知道怎样领着孩子去玩。于是我园的老师勤动脑筋,设计了很多适合农村的亲子游戏,让家长学会关心孩子,学会与孩子交流,如到树林里爬树、摘野花;捉小虫;到河边钓鱼、捉虾等。孩子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开发了智力,各种技能得到了提高,家长也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在家可用玉米皮制作民族娃娃,用高粱叶制作爬爬蛇,用野草穗制作贴画,用萝卜制作吊篮、用豆子制作挂帘来装饰、布置室内环境。通过对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促进其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协作能力。
2、农忙时,教师带领小朋友认识农村自然环境,发展能力,提高技能。
教师还带着孩子们参加野外活动,即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帮助家长解决了无暇顾及孩子的后顾之忧。如在春耕、秋收的季节带孩子观察家长的劳动,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的辛勤劳动;带孩子们到树林里拾树叶、捡树枝、拔小草等进行手工制作,表达幼儿心中的故事;到池塘边、田边捏泥人、等制作玩具;缝制沙包做游戏等;教师让幼儿在自主创造中提高表现技能。他们的自然性在自然中得以张扬,看到水面上的群鸭、青青的麦苗、累累硕果、还有狗吠、鸡鸣,让幼儿产生种种遐想。不仅丰富了词汇,而且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以民间游戏为主导充分发挥农村家长所长
篇10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差异性
一、家庭教育的观念
1.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中国人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轻自由、重传统的心理一直存在。这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家教的核心是以德育和智育为主、以为人处世之理为纲,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教育。
2.俄罗斯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俄罗斯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督教色彩。俄罗斯人认为,一切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帝给予的;邻里之间不和睦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聪明、勤劳的母亲在家庭当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父母要肩负起自己所需承担的责任。宗教文化在俄罗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和消化,这是俄罗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幼儿的自理自立
1.俄罗斯家庭为孩子指派家务活
俄罗斯的孩子从3岁开始,父母就给他们分配家务活,给他们安排一个为家庭做贡献的角色。家长的任务首先是教育出一位热爱上帝和邻居的合格居民。他们认为对人生有益的课程首先要从家中开始学起。我们赴俄罗斯参观时了解到,安东亚5岁时就开始用吸尘器打扫房间,至今已有2年。他还承担了遛狗、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别墅,清积雪、除杂草,他是大人的好帮手。在祖母60大寿宴庆上,他在妈妈指导下代表晚辈祝辞:“我们保证勤奋学习,认真劳动。感谢祖父母的爱戴,我们会用行动减轻长辈的劳累,以爱心解除祖母的忧愁。祝祖母永远欢乐,永远美丽……”安东亚一家只是俄罗斯众多家庭的缩影。通过家务劳动,孩子能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2.生活自理能力已成当下中国孩子的短板
在我园,我做过有关孩子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不少家长对孩子做家务存在错误的认识:“孩子太小,他能干好什么家务活呢?”“家里就一个宝贝疙瘩,哪里舍得让他干活呀!”“孩子只要把学习学好就好,家务活我们干!”……还有的家长想让孩子适当地做家务,可又有些犯愁,孩子在学龄前能做什么家务呢?当孩子抱怨、不配合时又该怎么办呢?中国的很多家长在孩子自理自立方面总放不开手脚,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这无形中延误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持续发展,造成孩子依赖性大,走向社会的自立时间迟。幼儿的自理能力弱,会使其终身受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解得到的要多。”提倡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其目的不仅在于将来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更主要的是通过做家务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家务做得好坏,没有严格的要求,认真一点可以,马虎一点也可以。孩子现在还小,不可能要求其做得很完美,更多的是让其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只要放开我们溺爱的双手,给孩子们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经过磨炼的孩子们一定会像一只只雄鹰展翅翱翔。
三、幼儿的体育活动
1.俄罗斯家庭重视锻炼身体、磨炼品质
俄罗斯人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在物资设备上和环境上都给予了很好的条件支持,不少家庭都有运动器械和体育设施。为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协调发展,俄罗斯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儿童体育学校,接受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学习一些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在“健康的孩子———健康的俄罗斯”理念指导下,儿童体育学校在俄罗斯正逐渐兴起。俄罗斯儿童体育学校对儿童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舞蹈、体操、游泳、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手球、网球、羽毛球、跳绳、投掷、田径、武术、翻滚、滑雪和雪橇等项目。只不过在不同的儿童体育学校,培训项目和侧重点有所差别而已。
2.中国家庭重视幼儿运动,但体育锻炼强度偏小
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家长带头锻炼,尤其是与孩子进行比赛,更能引起其兴趣,也有利于养成习惯。相反,家长一年四季足不出户,或像“工头”一样在一边监督孩子,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把体育锻炼看成是负担和惩罚。在家庭体育锻炼中,父母的身体力行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家长在带领孩子体育锻炼方面缺乏坚持性,“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此外,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在运动中受到伤害,虽然知道有些运动对孩子来说有益处,但畏手畏脚,不敢增加强度。其实,要保持健康良好的身体状况,唯有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孩子的神经、肌肉、心肺、骨骼才会全面发展,孩子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弹跳及各生理系统的功能才能和谐均衡推进。
四、幼儿的艺术熏陶
1.俄罗斯家长带孩子感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音乐厅,那里经常演奏俄罗斯及世界各国著名的交响乐。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那种认真的神态,使人觉得他们一点也不是在凑热闹,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赏。不管他们能听懂多少,至少他们的投入是真诚的。他们听音乐会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于这种投入,而这种投入则是家长平常循循善诱与渗透熏陶的结果。
2.中国家庭对艺术培养的误区
很多中国家长对艺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学到课堂之外更多的东西,于是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如国画班、小提琴班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这样的教育成为全能的人才,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使得艺术教育最后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有的家长认为,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于是把艺术教育当成了技能训练。艺术教育的核心是给孩子乐趣,并不是让孩子过早地达到专业水平。但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学得水平越高越好,因而拿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和纯粹的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水平,但这与幼儿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初衷并不一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者: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既然是以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为目的,就要与时俱进。家长应当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一定是处事乐观、做事主动、勇于尝试、乐于挑战的。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重视家教理论建设,建立先进的家教理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别人的长处,并采取科学的家教方法,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注重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与孩子在互动中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约翰•罗斯蒙德.有效管教指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2]姚光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蔡伟忠.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