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19: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素质教育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提高人的素质,人文主义心理学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点燃学生强烈的语文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在宽容、包涵、和谐的氛围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进行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只有在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才会给教师展示一个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童真,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求知的疑窦。
其次,教师要从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甄别”评价中走出来,开辟人文评价的新路子。人文性评价,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要用所谓完美无缺的标准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肯定其中正确的因素,指出错误的部分并帮助改正。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激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鼓动作用。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对学生的关怀,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增强人文评价的导引作用。
二、写作中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作文能够给我们展示学生内心最深处的广阔领域。写作能够展现学生对于生活的深入思考,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也有与大自然的心灵呼应,还有各具个性的人物的品味。可在客观的不露声色的介绍中表明自己的好恶,也可主观地直抒胸臆,任情感喷发来抒发爱憎。而书面作文及口头表达又可在师生的交流中实现人文的关怀,体现人文的精神。
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再者,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教师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读得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字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例如,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说话结结巴巴,其他学生够跃跃欲试举手争着回答,而应适时对该生加以鼓励,像“别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说好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没关系,也许下一次你就成功了。”等等,能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心,话也流利多了。
四、丰富语文教师的人文底蕴
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语文教师呢?我想,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拥有渊博的知识,学高为师。语文教师不能只限于读语文教育和文学等方面的书,还应涉猎宗教、哲学、艺术、科学、习俗等,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才能跳出学科的框架,开阔视野,在新课程面前不迷失方向。那么,让读书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吧!其次,要有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需要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最后,要关心时尚。青少年对时尚的东西最敏感,最感兴趣,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生身旁与其一同成长的一棵树,共抵狂风暴雨,共沐阳光雨露。
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基点定位在学生的自由、自主的发展上,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用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师生共同秉承诚信、仁义。
参考文献:
[1]范蓓蕾.语文教育学的任务与教学方法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152-155.
篇2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过于重视专业课,忽视了对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改革下,中职语文教学已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多集中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讲授,将作品的结构、思想及文学特色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不到训练,导致在语文学习、日常交流以及日常写作方面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造成中职学生无法适应现展需求。从当前就业方面看,很多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或就业过程中,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往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失去了竞争优势。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学生汉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1.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汉语言能力方面,仅依靠语文课程是不够的。中职学校应设立如社交口语或应用写作等课程,帮助中职学校的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建立培养学生汉语言能力素养课程的同时,应完善汉语言能力的实践课程,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更多的职场场景,加强对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中职学校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策略。(1)课堂教学内容。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职业与拓展三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是指中职学校的学生必修的教学内容以及基本要求,学生应从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模块是指学生科根据自身专业需要与限定的选修课程,以模拟职业场景方式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展模块主要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或模拟场景提高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技能应用的能力。(2)教学模式。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首先,营造交际环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引入课堂交际训练中,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其次,课外活动的延伸。应组织和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汉语言表达方式,塑造个人表达形象,也提高应变及心理承受的能力。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汉语言能力的评价,传统方法多集中于学科成绩,忽视实践创新等素质。在考核方面又以书面考试为主,很少从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因此,中职学校应转变考核评价方法,将考核评价内容集中在学生参与过程、参与体验以及学生收获各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反映出来。另外,在考核与评价的过程中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汉语言能力的目标。
篇3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它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和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他的语文教学有不同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之处,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孩子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小组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争强好胜是他们突出的特点,若能好好利用,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常在开学之初,把班上的学生按语文成绩的高低,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由成绩较突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督促检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开展小组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完李白的《将进酒》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一小组最多学生会背诵,并对获胜方给予适当的奖励。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背诵起来。最后这个小组获得了胜利,笔者趁机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在作业完成方面,笔者也要求小组长先检查,在作业评讲时,也对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此法若能运用得好,定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θ瞬诺男枨筇岢龈高的要求,那些能表达独立见解的人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语文课若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引导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定能为学生所喜欢。如在作文讲评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析其优缺点,或者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写会更好一些,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只作简单的点评,而不要随意以对错来判决;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如去年的“小悦悦事件”,09财会5班的何静如同学,就把路人的冷漠与搀扶跌倒老人反被敲诈相联系,指出正由于个别人的贪欲,扭曲了我们从小就接受的道德教育观念,观点新颖,受到同学们的赞许。其他如让学生谈阅读感悟、尝试讲评试卷等,都是能让学生敢于表现的做法,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课,寓教于乐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单纯的课堂教学难免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课,寓教于乐,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11财会5班与12财会5班开展的“爱的教育与体罚教育谁更有效”的辩论会,两个班的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课前课后都忙于查找资料。笔者还担心12财会5班的学生刚到校,应付不了,暗地里对他们多方帮助,没想到在辩论时,他们能发挥得那样好,竟然让11财会5班的学生招架不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应如何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从而掌握辩论的技巧,这比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又如,让学生收集写得好的对联、广告语、店铺名等,尝试进行剖析其语言运用的妙处,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活动费时不多,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而且效果显著,我们何乐不为呢?
四、加强和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服务。语文教师如能在备课时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与磋商,在上课时,把语文课与专业课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兴趣往往比较高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笔者与专业教师带07物流的学生在参观完中海物流公司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物流知识,从专业课的角度谈参观的体会,并与专业教师交流后共同批改,从语文角度和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分,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在作业评讲时,笔者让专业教师评点专业知识,笔者则从语文角度评点其写法,让学生觉得新颖别致,真正让语文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成为学生求职、谋生的催化剂。
五、当面评点,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说,但要写出来却十分困难。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可以多出一些作文题目给学生思考,要求他们先说出行文的思路,教师马上加以分析评价,让他们立即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再写出来。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审题选材能力,同学之间也能相互借鉴,写作时,他们就不会觉得难了。如财会班的叶同学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综合其他同学的写作思路后,写出了《妈妈笑了》一文,在学校《雨丝》文学报刊登,大大激发了她的写作热情,也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写作。多年来,笔者所教的学生写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与这一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
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中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就一定能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滕红梅.谈对职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合作探究;能力;综合素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新的语文教改模式。
一、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
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
四、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如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一文时,在分析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观点后,可以用一系列图片展示洛阳的风物、民居、鼓楼、老城的胡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讨论我们洛阳的城市建设,思考我们在文化保护上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在思想应该做哪些转变,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受到充分的感染,从而认识到文化保护的必然性,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并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洛阳的情感。
五、板书小结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六、双向质疑
篇5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到在未来社会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口头表达能力是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中职毕业生要择业,要进行基层技术管理工作,必须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书面语的学习上,口语训练较少,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基本语音训练都不多,更谈不上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忽视口语训练的现象,即学生除了偶尔回答问题之外,难有机会体会“说”的滋味,致使一些学生口齿不清、不善言辞、难与外界沟通,从而内向、保守、怯懦。就连一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说起话来也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而随着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和多样化,社会交际变得更快捷、直接,口头表达更广泛、频繁,作用更大,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不突出、强化口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会阻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且他们将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语言能力上。说,就是口头表达,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只有突出、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好地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特点。
二、遵循语言学的基本规律,多形式、全方位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偏重于口语,读写偏重于书面语。人的语言养成是先口头,后书面的。听是前提,说是基础;读是先导,写是升华;先听说,后读写,互相促进,综合发展。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口语表达训练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四项基本能力相互渗透。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语能力要达到以下标准:语音正确、吐字清晰,表意适度、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简洁顺畅,情感适度、语气恰当。笔者从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出发,尝试利用听、读、写等手段来训练、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一)以趣导说,激发说的兴趣、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能引发人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大内在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训练效率。具体做法是选择逸闻趣事说给学生听,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复述、描绘,打消学生对说的畏惧感,初步引发兴趣。选择优美的诗文朗读给学生听,渲染作品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使学生陶醉在美好的语言氛围中,从而激发说的兴趣,引发说的愿望。美好的东西是最有感召力的,人人想得而后快,常常会是教师在台上诵,有学生在下面吟,犹如交响乐合奏。
当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时,教师就应该提供说的机会。可利用课前5~10分钟时间,要求学生上台说,或者介绍,或者朗诵。当场点评,着重评优点进行表扬,以资鼓励,并把说的成绩纳入成绩考核范围,在成绩评定中说得多,多加分,说得好,再加分,借此提高学生说的兴趣,促使他们说得更好。
(二)以听引说,做到说得敏捷、完善。
听和说,听是接收信息,说是表达信息,两者的思维角度虽然不同,但却是口头训练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以听引说”就是通过听的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准确理解,正确判断,从而敏捷地做出表述。可让学生听完故事后复述,介绍主要人物;听故事梗概、寓言、成语故事后,进行联想、想象,作扩充表述,或作逆向思维表述;听议论文,对文中观点作概括陈述,对材料作补充说明,对文章作简要评价;听抒情诗、抒情散文,将文中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直接抒发;听戏剧、小说等精彩片断,谈感想;听错误言论,进行反驳;听辩论、演讲,进行模仿。
总之,利用各种听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引发说的话题,启发说的思路,使学生敏捷地思维,有感而发,有针对性地说。通过听,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进行引导,使学生快速反应,言之有物,说得清楚明白。
(三)以读促说,要求说得准确、生动。
读也是吸收,它吸收的主要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经过斟酌、锤炼的,比口语要规范准确。经常读,对正确使用口头语言,提高说的水平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利用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有效促进学生说得准确生动。通过朗读,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文体材料的朗读的主体风格,比较其语言风格的差异,培养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不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以写助读,力求说得严密、凝练。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开口说话离不开思维,但说的思维受时间限制,语言难以凝练,逻辑难以严密。写同样是表达,但它是书面语,可以慢慢思量,细细斟酌。通过写的训练,学生理清思路,斟酌字句,使说变得严密凝练。写的形式很多,从锻炼说的角度看,可以训练学生写讲话稿、发言提纲、辩论片断等。
篇6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激趣教学
中职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管理等领域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职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将教授文化知识放在重要的位置。语文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上述基本能力,方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发展趋势。因此,本次研究综合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利用设置有趣的悬念、设计灵活导入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一.中职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是中职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之一,它在其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等职业院校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它不仅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一种被迫或无奈学习状态,学生自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分析各个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情况可知:多数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形成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教师在讲台上歇斯底里、挥汗如雨的讲解,学生在台下出现呼呼大睡、偷玩手机、窃窃私语等情况。此时,多数老师一直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伺候,学生则认为老师讲的内容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加之,部分中职的学生或教育者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育,导致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综上可知,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从根本上缺乏动力且不感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其学习态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中职语文课堂的激趣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与智力有关的工作,均要依赖个人的兴趣”。兴趣是某个人对某件事或事物是否喜欢的情绪表现,学习兴趣能够真实展现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科目。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重视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1.设计灵活的导入内容。导入新课是更好开展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发挥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入恰当的内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青春期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没有冲破感性理念,在不同程度上会依赖感性认识,因此,这类群体对生动形象、有趣的奇闻异事非常感兴趣。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老师导入新课过程中,可适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图片或故事,促使学生开拓思想,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的方法更多,例如:故事导入、实物导入、图片导入等,旨在借助外部的因素影响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与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2.设置有趣的悬念。“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一个人的求知欲望通常是由疑问引发的。因此,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抛出一个新奇有趣的问题,诱发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心情。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堂课程的学习中,深入思考并开展讨论分析,使学生即可准确理解可得内涵,也能解答上课之前老师提出的疑问。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设置的悬念得当,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中,探索并掌握所学知识点。
3.利用情境教学激活课堂。情境教学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从实际需求入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情境氛围下感受各种情感因素,有利于他们准确、迅速理解教学知识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中职教师进修语文教学中,借助生动的语言、表情等元素,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内的情与理,这对改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再别康桥》为例,当学生对诗文有一定理解时,可引导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学习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机播放与康桥相关的场景,并配备舒缓的旋律,向学生介绍康桥周围的美丽景观。在美好的语言和画面配合下,一座美丽的校园浮现在学生眼前,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
总之,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缺乏热情的原因,以激趣导为依据,提出丰富教学形式、设置有趣的悬念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乐于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欣艳.创设和谐环境 构建高效课堂――中职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之我见[J].职业,2012,(14):50-50.
[2]李少英,赵松森.让中职生乐学语文之我见[J].职业,2012,(17):71-72.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素养;基础教学职业化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每个教育阶段不可忽视的学科,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和基础文化的教育任务,更是职业教育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入的一个载体工具,承载着构建职业素养、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理想等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其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助推力。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助推作用,仅仅将其当作一门基础模块展开机械式教育,弱化了中职语文的职业化作用。
一、中职语文职业化特点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教学内容刻板单一,教学目标和方向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语文教材虽然融入了一些职业模块和口语交际等专业和实践内容,但在教学中往往还是以传统教学的方式,以文学作品赏析为主,仍然采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了职业学校,说明他们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大多数不适合传统的理论性学习,职业学校能给他们带来的应该是另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传统的语文教学会使中职学生重新陷入厌学的漩涡,只是单纯把课堂从基础教育的课堂搬入了职校的课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转变的问题。
(二)教材与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语文课职业化的需求
中职语文现有的教材大多数包括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类,这两类教材体现了基础教学与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但往往因为学校更重视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学习而占用了更多的课程时间,导致语文课程的时间安排不足以完成两项内容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取舍。另外,无论是基础模块还是职业模块涉及各职业行业领域的内容范围不够广,不够具体,不能充分体现具体专业的职业特色和需求,解决不了具体的实用性问题,起不到明显的职业导向作用,因而职业特色融入不足,不能体现中职语文的独特性和职业化倾向。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职业化
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只具备文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力,他们在师范类高校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多为基础教育语文的内容,因而,在中职教学中仍然进行传统的教学。另外,即便勉强加入一些职业元素,也只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表面,教师本身没有对职业教育和具体的专业学科、行业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很难上出有质量的专业语文课。
二、从中职生入学的现状来看,职业素养亟待提高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执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1]。以上内涵可以具体外化为三个方面,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只是学好专业技能就能实现,还要有良好的习惯和职业信念,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教育和改变塑造。从中职生入学的现状来看,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一)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职学生刚经历过叛逆期的高峰,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是模糊的,这个时期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同伴的评价和眼前的焦点满足感,为了得到这种认同和关注,他们会把精力放在一些同龄人关注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上,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得到瞬间的满足,比如,打扮自己、沉迷游戏等。他们不会因为成绩的低落而自省,不会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更不会去规划自己毕业之后该如何发展。很多学生因为曾经在学业上没有获得成就感所以一直自我否认,觉得自己九年基础教育怎么都学不好,因而同样在职校也学不好,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地放任自己。所以,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学习态度散漫,缺乏学习动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成绩都不理想。
(二)缺乏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中职学生从基础教育进入职业教育,对专业的选择和对未来相关职业发展的了解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都是盲目的。他们往往都是根据家人朋友的建议跟风式地选择,自己是否适合、未来相关的职业是否喜欢等都没有仔细认真地衡量和审视过。大多数学生是完成任务式地选择专业,没有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比如一些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舞蹈肢体不协调、唱歌跑调的学生若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其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比其他同学学得吃力,也很难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分析行业需求,盲目选择,后期就很难建立职业信念和理想。
(三)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动力
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成绩不理想、技能不扎实,这是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而缺乏内在动力,二是学生缺乏职业理想的外在动力。由于以上内外因的作用,中职学生因为很大程度上放任自我,不思进取,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的提升需要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习惯的支撑,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促进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强调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弱化了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职业信念基于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行为习惯有赖于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刺激,因此,改变中职学生的现状要从思想根源抓起,树立职业理想,充分发挥职业导向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将职业理念和素养植入学生的思想,不仅仅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这种渗透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专业教学课堂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直接渗入,语文课程也承载着思想教育渗透的任务。如何通过语文课程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德育工作融入语文教学
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形成要先从思想着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的人格。”[2]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3]先要立德树人,才能为职业素养铺好基石。先做好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端正行为和态度。因此,我们要重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通过语文教学的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1.通过文学作品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绪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感叹壮丽的山河美景,了解自然、认识世界,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例如《故都的秋》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以外,学生还可以领略到南北气候的差异,通过对北京深秋的描绘拓展延伸到南北四季的差别,延伸对美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通过各种诗篇美文的拓展阅读,领略意境美、文字美和精神美,间接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品位,这对专业的学习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例如,提升了审美情趣,对一些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起一定的启发和提升设计创意水准的作用。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在德育中,思想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是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和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进而又从这些情感中升华到爱国、爱家、爱生活,只有对世界充满热爱和感恩,才会充满热情地去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例如,以母子关系为素材的课文老舍的《母亲》和莫言的《卖白菜》,都是讲述了作者在贫穷困苦的年代母亲的坚毅、伟大和她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感人至深,情感氛围的渲染可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亲情;《致橡树》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正视而不回避现有的异性情感,但要正确处理和看待婚恋问题,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分析情感,学会责任与担当;《弟弟的来信》等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课文给学生传递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淳朴而感人。因此,语文教学素材包含了很多情感元素,是最好的德育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和延伸,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情感教育的分量。
(二)职业精神融入语文教学
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再与职业精神融合,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多采用具有时代气息的选材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多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模块,内容也较为单一而笼统。教材将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模块分成两部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职业精神信念方面:职业模块的教材中,大多为歌颂职业精神的文学作品,部分掺杂一些历史背景,缺少一些现代职业领域的信息和精神人物,这样的文章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历史距离感,与基础模块的作品性质相似,不能突出现代职业的气息,体现现代职业的文化影响。因此,建议教师在职业模块的作品选择中适当加入或者延伸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与职业相关的选材文章,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被其中的精神感染。另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选择相应的职业文章素材,搜集相关对应的职业领域学习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专业未来的职业方向,激发他们的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鼓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职业技能方面:结合语文教学包括应用文写作的特点,语文教学在兼顾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可兼顾职业技能的教授。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教材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仅局限于常用的基础文种,范例的专业性不够突出。教师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收集与专业有关的例文素材,这样可以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职业化,更具有实用性。例如,通知的写作,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例文素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家长会、幼儿园活动等为素材学写通知。此外,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情景化教学。例如,合同的书写,可以模拟签合同的仪式场景,让学生根据专业情景设定的公司背景对合同内容进行探讨,从而加深合同书写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法律安全意识,初尝职场氛围。专业性的应用文写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提前体验职场行为,今后在职场中更容易熟悉相关的写作和具备相关的职业意识,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职业特征,更好地实现特色化的语文职业教学。2.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内容拓展中职语文与基础教育的语文不同,基础教育的语文更多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中职语文的重点是在提升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兼具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将重点放在赏析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的发展上。因为经历了九年基础教育证明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水平较低,不能再用基础教育的标准和形式来要求学生学习,应该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放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上。因此,教学中应该侧重思想道德情感和职业精神的延伸、作品人物精神的感染、文化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提升等,在教学目标方面,精神层面和文化历史层面的比重要稍重于基础文化理论,适当降低知识目标标准,提升能力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都是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到了职校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基础教学模式上,只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对中职各个专业的情况并不太了解,因此大多根据现有的语文教材埋头上课,忽略了各专业学习的特点。要使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就要求语文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思路,走进专业,了解学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职业信息,了解专业需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职业化价值。为保证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的行业知识与信息,可以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将语文教师分别相对稳定地划分到固定的专业班级,每个语文教师固定负责某个或几个专业的教学,保证教师能够长期稳定地了解相应的专业,这样就能更好地专注研究如何将专业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让语文课程服务于专业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突出和彰显职业特色。语文教育是基础文化载体,更是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阵地。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学生的思想端正,才能端正态度和行为。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道德思想和职业思想的建设使命,应该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基础课职业化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一股强有力的作用,推进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慧.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
[2]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篇8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效的发挥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目前在职高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实施了新课改理念,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导向发挥应有的德育功效,但很多教师对此置若罔闻,教学时仍然我行我素,致使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效形同虚设。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完全不注重学生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成为欣赏其表演的观众。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普高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学时完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凡是大纲要求的就大讲特讲,而大纲不做要求的德育教育则一笔带过,形成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风格,严重钳制了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德育素质的提升。在学生素质方面,众所周知职高生之所以选择职校就读,大部分都是因为成绩过差入读普高无门的无奈之举。因此,职高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加之不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讲小话,令教师难以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此外,由于大部分职高生在初中时,因为成绩不够理想受到一些教师的歧视或同学的冷眼,对教师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德育教育。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不但没有进行德育教育,相反还由于职高生在教学上的不配合对其加以嘲讽和严厉的批评,从而令不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强化,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中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实施的实践性策略
2.1职高语文教学应从德育角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职高语文教学须从德育角度和学生的专业融为一体,体现较强的职教德育特色。而当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照搬普高模式,完全忽视了专业因素,忽视了职教德育功能,致使不少学生形成“语文与专业毫无关系”、“语文与德育毫无关系”的错误思想,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弃。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握职高语文课程职教德育的特点,从实践角度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因素,方能引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了不同的职教德育因素。在旅游班分析蔺相如时,我针对蔺相如出众的口才和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大家作为新世纪的导游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学习他的忠肝义胆,学习他的爱国爱民,而蔺相如的这一特长和优秀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博览群书,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因此,大家如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水准的导游,就必须学好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电子班分析蔺相如形象时,我同样针对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忠肝义胆引导学生,其实电子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出众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人品,因为现在找工作都要应聘,应聘时如果口才不好,人品不好,说话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优势厂家很难了解,你将因为口才问题和人品问题浪费一次绝好的就业机会。而学习语文不但能丰富你的知识,更能令你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在就业场上别出一格。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道德角度结合专业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语文和职业道德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2职高语文教学要与职高生的人品教育一脉相承。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没有考虑职高生的人品教育,完全照搬普高模式,甚至按照普高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令学生难以适应。对此,职高语文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教师备课时须考虑对职高生进行人品教育,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具体操作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职高生的人品现状,很多中职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懂礼貌,不爱劳动,喜欢讲脏话等,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人品上的这些劣势,然后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要注重趣味性,因为职高生不但道德素质差,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形式多种多样,善于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道德水准。最后,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时须联系现实生活。目前不少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注重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导致不少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高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广大职高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有针对性地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现实中的道德问题,用形成的语文审美能力去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道德情境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准。
3、结语
篇9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中职语文教育中却 存在着一种忽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倾向,本文着重从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几方面对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这些话表达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任,那么,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无疑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受着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支配,审美教育也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观念,从“实用性”出发,只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把语文课干脆上成了应用文写作课。一些省市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删除了大量经典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代之的是所谓“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文体。把本来具有丰富内容的,融人文性、审美性、思想性、工具性、文学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弄成了纯技术性的实用课。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而且也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发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使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融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会很容易接收到大量的有益的和有害的信息。因此,他们既容易受到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更容易受到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在中职学生中,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把畸形的、扭曲的所谓美当作“时尚”去追求和崇拜,成为了当前中职学生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在教授《诗经关雎》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节诗起兴的诗句都是“参差荇菜,左右流(采、)之”,分析古代青年男女产生爱情的基础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的,诗中描写的爱情是浪漫的,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和美好的,女主人公勤劳美丽温柔端庄,男主人公多才多艺,大胆热情执着,这种爱情是那么的纯洁和高尚。与此相比较,网络上流行一时的歌曲《老鼠爱大米》、《披着羊皮的狼》。歌词中所描写的老鼠和狼的形象都是无法和爱情联系起来的,老鼠从来就是让人一想起来就生厌的动物,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暴力的象征。老鼠对大米是一种本能的占有,披着羊皮的狼是对羊的一种欺骗,老鼠和大米之间,狼和羊之间哪里有爱情基础呢?这哪里是对爱情的歌颂?这些歌曲是对神圣爱情的践踏和玷污,是对爱情的庸俗的诠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学习《命若琴弦》、《一碗清汤荞麦面》等小说时,老瞎子对光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家人在遭受灾难时的团结互助,面对困境的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人间的温暖。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阅读欣赏,逐渐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2.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北国风光的壮美,天山景物的多姿多彩,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美的特点,捕捉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审美的激情。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我的空中楼阁》时,我一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所描写的家乡的美景,大自然的美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方面我也将自己假期中在家乡骑自行车时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再平常不过的家乡景物,在老师的镜头里是如此美丽,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审美热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在讲《沁园春 长沙》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感受作品磅礴雄壮的气势。指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透过景物的描写,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引起诗人对祖国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自然美,更感受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人格美。引导学生把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这应该是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
3.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形成是审美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学生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二要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他们才可能进行审美创造。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内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草木荣枯的变化;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游览我们当地的山川湖泊,如有东方麦加城之称的钓鱼城,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墓园,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故居。启发学生游有所得,深入观察,仔细思考,用心体验,不仅仅看到外在的美,更要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钓鱼城不仅看到滔滔奔流的嘉陵江水、雄伟险峻的悬崖峭壁、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树,还要由此感悟到合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简朴的卢作孚故居中,感受到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美。当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后,再指导学生用心写作,学生既有了写作的素材,又有了写作的激情,也有了写作的兴趣。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表达美的方法和规律,慢慢步入创造美的境界。当然,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始终和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培养是交互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们统一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结果。把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语文课上成了干瘪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纯实用技术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当我们重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时,学生也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了,就会热爱语文、学习语文,将来也就会把学习语文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中职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中有其特殊的价值,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普遍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也普遍存在。[1]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教学对象是素质降低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表现为:学生把日常用字写成错字或是别字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作文中能比较正确使用成语的学生少,多数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口语化表达,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普通高中无实质差别,没有贴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畅,一些教师对学生选取的是打压式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学与教都缺乏热情,最后落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怪圈。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2]怎样改变当前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让中职语文成为学生乐学、老师爱教的一门基础学科,从教学方面来说,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实施赏识教育。
二、赏识教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许多需要,这些需要之间又是有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自尊心,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于青年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对自己感到满足,同时其内心也充满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对孩子越信任,与孩子的感情越融洽,越能够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老师要善于课堂教学中用充满信赖期待的目光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现优点就要立即肯定,做到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对生命,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与尊重、理解与宽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人际环境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与幸福的环境。赏识教育就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肯定学生的人格魅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以赏识寻优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学生的自信,教会学生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
三、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赏识教育是将人类教育理论的优秀成果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独特的环境熏陶结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职校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因此,赏识教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看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一般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对学生了解也相对较深,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中职校语文教师大都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具有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对学生更有说服力,更有机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中职校语文教师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说,语文教育是追求真、体验善、感受美的乐园,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而赏识教育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善良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语文教学和赏识教育是契合的。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课堂设置,不在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真诚、接受、理解。”[3]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教师温和的声音和微笑的面孔能和带给学生积极的信号,调动他们上课的情绪,会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和谐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和谐的关系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探寻新颖的语文教学形式
教师要尝试情景教学法,设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如开展一些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辩论演讲等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方法。如:在学习苏教版中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药》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己对角色人物进行包装。教师要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表演中感受作品,体会故事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中来。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不爱交流的学生,对他们要热情,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耐心聆听他们阐述的问题答案,让学生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把所学的东西掌握,变成自己的能力。
(三)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手段
在许多中职学校,仍然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考试虽然有公平竞争、成绩真实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考试题目过死,使有特长的同学不能施展才能,基础差的同学因害怕考试而厌学语文。施行这样的评价机制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与赏识教育背道而驰。实行赏识教育,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在校表现。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4]就语文学科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采取综合成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比例参考如下:平时作业占20%,课堂笔记占10%,期中考试10%,语文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占40%。其中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是班级黑板报、广播稿等实际操作内容。
五、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了解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客观真诚的赞美。学生内心的被接受、被认同的心理会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要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如果只是一味地赞美取悦学生,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老师伪善的感觉,从而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明辨是非,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千万不要只鼓励不批评,批评时应采取委婉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每一位学生采用赏识教育只是一个大的方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赏识态度和语言。如针对一些性格开朗、急于表现的学生,在鼓励的前提下掺杂一些中肯的评价语言,谨防其在老师的表扬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尽量的避免使用一些否定词语,尽最大的力量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三)注意区分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场合
老师要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场合。有的情感可以面向全体沟通,有些则应通过个别交流来解决。比如:有的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好,常受到老师的赞赏,若他偶尔犯错,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他感到没面子,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老师可采用课下沟通的方式,找其聊天,在聊天中提及他错误的所在,同时给出正确的指导。这样,既纠正了他的错误,又顾及了他的自尊,维持了他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
六、余论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开发人的潜力的过程。可以说,潜力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赏识教育立足于对学生潜力的开发,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点的发掘,辅以教师的各种激励行为,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才打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和风细雨,在无声无息中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注释:
[1]王正春.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和优化策略[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4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4.
[4]亓文涛.形成性评价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曾文波.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原则[J].湖南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