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31 10:4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篇2

【关键词】激活 教学情境 活力 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的教法还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学生累,教师也累;整个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像一泓激不起涟漪的死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实现。作为当今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革应是刻不容缓的,而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摒弃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马齐喑的僵化局面? 科学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引进时代“活”水,凸显课堂生命的灵动

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活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课前增设“文化快餐”,轮流让学生上台畅谈感想、评论时政、谈古论今等;或开展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等新鲜活泼的比赛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先避开“我”的父母、万芳、“我”的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绎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实践证明: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传统教学所不可比。这样,课堂上能时时补充“活水”,何愁语文课堂教学不活力四溢?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入课堂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中适度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封闭式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对激活语文课堂有着许多优势。一是创设思维情境,增添教学光彩。“多媒体课件”以其动静结合、音画合一、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优点运用于课堂,能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学习兴趣大增。二是拓展学习外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技术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而媒体资源蕴含着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以其铺天盖地的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获得兴趣盎然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建鲜活的教学课堂

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教法选取上,帮助学生由“吸收――储存――再现”向“探索――研讨――创造”转变,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究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沿着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的方向发展。使师生的双边交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开发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篇3

关键词: 教学细节 课程理念 教学智慧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讲了一样这样一个案例: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由此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许多细节反映了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新的、抽象的理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细节中得以具体展现出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细节得以具体体现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许多好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新的理念要通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将抽象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体现老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许多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教师对于文章的细节要多加关注,通过多读、精读,反复品味,细心揣摩,体会作者在此进行细节描写的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一词一句,加深细读,人物的形象在细读中就会慢慢凸显。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为了能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到夜以继日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选择了这样的一段话:“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我问学生:你们从这一段有关总理审阅稿子的细节中读到了他是一位怎样的总理?

学生:夜很深了,他还在工作,我认为他是一位辛苦的总理。

学生:很细心,一丝不苟。

学生: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学生:日理万机,但对于一个普通的稿子,他还亲自审阅,并且接待“我”,我读出了他的平易近人。

学生:夜深人静了,大家都休息了,但是我们的总理还在工作,可见他对人民、对祖国有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热爱。

我:是的,从总理对文稿中每一句的认真审阅,我们看到了总理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同时我们能从他在夜深人静之时还认真地工作看到一位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总理而感到骄傲幸福。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关注,进而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有裨益。通过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发自内心地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及优秀品质,这里没有教师的告示、灌输,而是通过对细节的赏读,唤醒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亲身体会,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浸润,从而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对那种伟大的人格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我们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所主张的。

(二)捕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回答的细节,让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

叶澜教授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教学活动主体,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生成内容。这种生成内容,有的是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好的资源,也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甄别选择一些好的“生成”内容,关注这些课堂中一闪而过的细节,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二、好的学习目标要关注教学细节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精炼、明白、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拿到手以后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道如何学习,对学习目标不感兴趣,那么这一定不是好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一遍,将词中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通过查字典,将音标标在相应的字上。

(2)再读几遍,达到准确、流畅的朗读即可。

(3)默读,体会词人在山水险恶、风雪交加的征途中,他是怎么吟诵的。

(4)联系作者此刻的心境,尝试带着这种思乡的忧郁之情,读出自己的味道。

我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尽可能让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并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学习目标。如果笼统地将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学习目标,我认为不可取:学生怎么才能准确地朗读呢?学生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朗读呢?没有具体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高,这节课的教学实效就不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细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为许多教学细节渗透教学理念,折射教师的教学智慧,关注细节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04).

篇4

【关键词】语文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一、爱上语文课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展示才能的舞台、自由翱翔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让教学有所成效,还得做学生的文章。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现择要呈现如下:

师:你们喜欢语文课吗?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生:我也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生:还有语文课上,我们会上得比较感动。

……

师:那么语文课上的哪些场景让你记忆非常深刻呢?

生:语文课上,有时候老师会举一些例子,非常有趣,而且很有启发。

生:语文课上,有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进行辩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很有挑战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生:语文课上,有时候老师也会让我们演一演片断,挺有意思的。

……

师:你们对你们的语文老师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

生:我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轻松点,不要给我们太多压力。

生:我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要老是先让我们读课文,然后分段,再是一部分一部分理解段落、句子。最好形式可以多一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前辈同仁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充满趣味的课堂。让课堂富有趣味,需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内心,以一颗“童心”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多的特级教师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却与学生们融成一片,为什么?正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学生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们兴趣盎然,怎会感到厌倦?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充满挑战的课堂。如我在期末阶段的复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巩固。一个班级按知识掌握情况,分若干个小组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几个同台竞答的同学,水平相当,准备充分,赢了自然是欢天喜地,输了也不觉得难过,只会争取下一轮能有更佳的表现。这样的复习课不再是学生厌烦的“炒冷饭”,而显得轻松愉悦起来了。

3.轻松和谐的课堂。语文课堂不应是精神紧张的手术台,在主刀医师的引领下解剖文本,也不应是机械繁琐选择的车间,在车间主任的吩咐下选择“有用”的“零部件”。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对话”的过程。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教学对话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不应存在压力,有的只是自由言说,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和谐,学生们才会学得轻松。

4.形式新颖的课堂。追求新鲜是人类的本性,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势必造成学生感官的麻木。任何方法、任何手段、任何技巧如果不知变通,便会渐渐失去它的魅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高度集中,教师还得拿出能令学生精神一振的环节来。这便需要教师富有创造精神,能灵活处理文本、活用技巧。形式新颖的课堂,定能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来,这样还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吗?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首先,教师要有“渔”。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的范读水平。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它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教师只有借助自身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才能把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朗读情绪。总之,要让学生做巨人,教师就不能做矮子。正如有些人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三、注重方法,让学生想读

首先,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图片、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当然,常用的朗读形式还有很多,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可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四、尊重个体,让学生乐读

篇5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 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 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 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 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篇6

笔者认为,这节课,虽然朴实无华,但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高涨的学习热情及教者理智的应对策略,是值得肯定的。在课堂上,尤其是这样重要的赛课,常有一些老师害怕单调、沉闷,不敢将时间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课堂师生互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阅读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呼唤语文教学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也因此要求教师教学时学会等待。等待其实是“蓄势”,等待是给学生回顾与思考的时间,等待是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一、语文课堂需要静心候答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语文教学一种实在属性。解决问题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地思考,教者应珍惜这样的时刻,学会欣赏“冷场”。教学中,当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反应或反应不强烈时,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懂得“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少语文教师害怕在课堂中出现“冷场”现象,面对静悄悄的教室,教者很容易慌了手脚,于是重复提问、一味追问的声音不断出现。不少教师会把这当成是启发引导。殊不知,这样所谓的“引导”,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有时甚至根本来不及思考。

这里,其实涉及到课堂候答的问题。候答,是指课堂问题提出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内师生之间的行为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崔允教授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1999)一书中把问答行为划分出“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几个维度,其中对课堂问答行为做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具体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发问的次数、候答的时间对学生答题的影响。教师发问之后,不要急于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来回答,更不要急躁地去提示,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候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不同难度的提问及不同的学生的层面而各有不同。如果教者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不必害怕学生短暂的沉默,不必为了追求热烈的课堂氛围而牺牲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者所设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具有思考价值的,是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的苹果,要让学生经过努力思考之后得到解决。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堂,虽然课堂氛围热闹,但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有时还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二、语文课堂需要耐心倾听

语文课堂还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时稍微出现一个短暂的停顿,或者回答的节奏慢一些,教者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选择其他学生来“补充”,或者教者自己代劳,有时还会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教者这样做,无疑会使该学生失去给出“正确答案”的机会。倾听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尊重。此时,如果教者给学生的时间能稍微长一点,学会耐心倾听,那么教者将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出一份尊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更加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课堂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智慧的火花。

几次听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上示范课,所在城市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每一次,他都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比如,他上示范课《孔乙己》,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对文章解读没有那么快,在他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时,他总是静静地站立于学生身旁,用亲切的眼神望着学生,即使遇到学生吞吞吐吐,他也不急不躁,耐心听每一个学生把话说完。

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吴非先生在《致青年教师》中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者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思维一点点的呈现出来。在学生回答时,教者要耐心倾听,听言辞是否准确,听思路是否正确,听话语是否完整,无论对还是错,都应该让学生把话说完,等待中的倾听就是一种尊重、一种辨析、一种赏识。

三、语文课堂需要面向全体

语文课堂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自由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暗示下戛然而止;小组讨论在三五分钟的限时中意犹未尽;独立思考在零星举起的几只手中草草收场等等。教者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喊的是举手的学生,练的是会学的学生。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尖子生在表演,课内活动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等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懒于思考和表达,从而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和“面向全体”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可能是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当“伯乐”,更要当好“园丁”,给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面对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培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

读文章要保证每个学生多能读完,小组合作要保证除尖子生外其他学生也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提问最好在学生举手达到15以上的时候再开始,不要急于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过程中的耐心等候,无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扩大参与空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思考与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

篇7

关键词:语言;艺术;审美素质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的“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县。尽管如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仍然不多,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一、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总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学习文章灵动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二、创设氛围之美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和谐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名作,在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其次,借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

选取相关的影视、音乐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我喜欢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用作朗读的配乐,或用来激感,或用以启发思维。在学习《出师表》时,我播放了电视剧相关片断,学生感慨于诸葛亮的拳拳忠心;在学习《孔乙己》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学生心里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文字形象,他更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人……图文结合,声文并举,在欣赏中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最后,展现课堂教学的手段美和教师的语言美。

好的课堂手段可以启发、展现、引导、促进我们的教学,从而营造美。

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设计的板书是:课文标题《与朱元思书》和课文总领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再加上课文作者“五军”巧妙组合,就似一个信封,这与课文的体裁与主旨相映成趣,求的就是板书美。

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

三、发掘学生潜在的美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情感激励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决定课堂氛围互动的效果。反之,紧张的课堂氛围,会压抑学生学习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保持乐观的态度,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自由交流、讨论与实践。如教学《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一课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树叶都是绿色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没有及时作出评价,而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学生们兴趣高昂,个个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进入该堂课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每堂课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情境,提出看似简单却需要仔细观察、探究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自主学习。体验快乐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牛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探究知识,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如“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识字活动,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我采用了“自主认、合作读、探究查”三步法,让学生在玩中自主识字。即:

自主认――先让学生拿出字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不会的请教同学或看偏旁识字或猜字等方法自主识字。

合作读――在组长的带领下齐读,再由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识字情况,对识字能力差的同学,要给予帮助,不能嘲讽;小组成员要共同进步。

探究查――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办法教会,通过组词、说话弄清意思,在生活中能运用。然后在全班交流,巩固识字成果,争当小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多识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引入竞争,品味挫折

竞争就是战胜别人,超越自我,把竞争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能面对失败进行反思。公平、合理的竞争,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它运用到教学中,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课堂的呼唤。

教学中,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作文教学活动,主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口语交际《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再在班级中选几名学生上台,让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先描述其外貌,再用一件事讲讲他的优点,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认真,讲述最清楚,有顺序,有条理,用词最准确,展开擂台赛,充分发挥小组间的优势互补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看哪组发言积极主动,哪组学生发言多、说得好,就送一朵小红花。哪个组花多,哪个组就是擂主。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组内、组间展开讨论、交流,使同学问撞出思维的火花,再让学生动笔写作。写作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等设置适度的难题,让学生体验失败,从而培养学生的耐挫力,磨炼学生意志,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要急于帮助,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努力试试,如果不能达到目标,教师再指导,学生再进行二次写作。

四、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课堂上。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教“仙”字时,我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人”字旁和“山”字发到学生中,让拿着“人”字旁的学生边跑边说:“我是‘人’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山’,大山的山,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走到一起,组合成了“仙”字,一起读:“仙”。神仙的“仙”,我们俩是神仙,多自在快活啊!全班再齐读,接着让学生说说“仙”为什么带“人”字旁,有学生说:“因为神仙是人当的,所以带‘人’字旁。”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字,而且让学生弄清了字的结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识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篇9

通过考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某些语文课上得拖沓冗长,了无生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诟病。如此这般的语文课,用“失败”、“悲哀”等词形容亦不为过。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突围路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纵观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无所作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的资源去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营造“妙趣”语文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之所以易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琐碎化、对知识归纳的繁杂化、对问题剖析的冗长化。为了消除此类弊端,笔者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钻研教材,并大胆对其作出个性化处理,使之简明精炼,易教易学,且将所有授课内容做成独具特色的PPT课件,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就为“妙趣”课堂的“出炉”打下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本应或风趣幽默,或慷慨激昂,或简洁明快,或情深意长。可惜,能达到此等境界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语言历练,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用语上有了长进。例如,多看名师名嘴视频。笔者曾将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部视频看完,折服于其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受益匪浅;又如,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以语言机智、幽默著称,笔者从其节目《锵锵三人行》中揣摩到诸多的语言运用之妙;此外,相声小品、人物访谈、影视对白、文学作品、人际交往等等,都为我们学习“妙语”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还力求与时俱进,常将一些新鲜词汇融入课堂:在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常批“给力”二字;在讲到贾宝玉与林黛玉时,半开玩笑地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不要迷恋妹,妹只是个背影”。诸如此类的时尚“妙语”,常令学生开怀大笑。当然,此类“妙语”的运用要注意适度,以免流于戏谑而低俗。要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是否要求每位教师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呢?非也。其实,只需做个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语文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妙趣”话语资源———课本选文、试卷选文、作文素材等等。例如,《孔雀东南飞》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上课时,笔者为了适当消解诗中所渲染的悲剧氛围,曾煞有介事地说:“鸳鸯本是水上物种,怎么飞到树上去了?是不是一对野鸳鸯?”全班轰然大笑。这启发我们:在课文中常可“就地取材”,制造“妙趣”效果。又如,高考实用类文本中有大量人物传记,这为原本“刻板”的高三课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妙趣”话语资源。在讲到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中黄侃与的“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之争时,笔者“借题发挥”道:“同学们,我强烈建议你们学会用文言发短信。为什么?为了你们今后少付点‘恋爱短信费’呀,因此,你们必须把文言文学好。”全班捧腹大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我们应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有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何愁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妙趣”之神韵?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情”语文课

“妙趣”语文课的神韵在于“趣”,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情”字———语文这门课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多情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近年来,笔者较为自觉地把“真情”作为语文课堂的“内在诉求”贯穿在教学实践中。所谓“真情”语文课,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情动人,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品味和鉴赏蕴含在各类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或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贯穿情感的要素,或以现身说法见证情感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教育。那么,“真情”语文课堂在具体操作中有何方法或策略呢?国学大师钱穆说:“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因此,我们要选择那些饱蕴亲情、友情、爱情及家国之情的“最上佳作”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男女离情,林觉民《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却“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夫妻之情与家国之情,等等。除了课本提供的“真情”文本之外,我们还应主动关注各类时新“真情”素材。如央视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的叙事、抒情类佳作,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等等。顾名思义,“真情”课堂贵在情真,贵在情深。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备创设“真情”课堂氛围的意识与能力,努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可以利用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写作背景的介绍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情境的鉴赏与想象创设“真情”氛围,利用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创设“真情”氛围,等等。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解读———爱情悲剧说、政治讽喻说,或曰二者兼而有之。在讲解此诗时,笔者将其定位为“真情”文本而创设“真情”课堂氛围。首先,播放著名朗诵家丁建华、乔榛情深意浓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进行联想与想象,具体领略诗中“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情境,感受男女主人公那“朝朝暮暮”之情与生离死别之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与品味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学生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深切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哀婉凄切的爱情悲剧,从而将“真情”课堂氛围推向。在语文课堂上,拥有了“真情”文本并创设了“真情”氛围后,在情境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展开“真情”对话。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唱”,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在讲授此文时,务必以“真情”为线索,让学生感受其“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肺腑之情。在学生对文中的“悼念骨肉之情”和“宦海沉浮之慨”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们可以就“怎样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及“失去之后的追悔”等话题展开讨论。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名学生动情地说:“我以前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之后才懂得拥有’等话似乎没有太深的体会,学了这篇文章后,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笔者当时也受到课堂“真情”氛围的感染而“触景伤情”,回忆起多年前重病的奶奶去世时,笔者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撰写的一幅挽联:“毕生忧劳,一世受累,最怜沉疴不堪负;今朝诀别,满门痛哭,永忆慈颜去难留。”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心灵也得以涤荡与净化。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说,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见证了人世间这么多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也会因感慨而变老。由此可见,“真情”的力量非比寻常,甚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见证了无数爱恨情仇的故事,有时也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之类沉郁悲凉的追问。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要努力构建一堂堂感人至深的“真情”语文课,以“真情”的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情感价值观。

三、世事洞明皆学问———“哲思”语文课

篇10

主题分析一:课堂气氛的美化

主题分析二:课堂教学的美化

摘要一:以美育人,以情动人

摘要二:提高教学的真、善、美的境界,只有通过教学活动过程的艺术化才能办到。

引用:1、爱因斯坦2、布鲁纳3、鲁宾斯坦

参考资料:《美育》、《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

导言: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的能力的教育。实际上,它就是施教者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审美媒介,使学教育者陶冶性情,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特有功能。而课堂教学活动的美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引起学生的“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的教育。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呢?

分析:

课堂气氛的美化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气氛的美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可见,这种推动力既来源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也来源于教师对这种动机的催化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气氛美化。

但是,课堂气氛的美化,要求施教者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

1)和蔼可亲的态度;

2)幽默风趣的语言;

3)形式多变的教法;

4)灵活机变的头脑;

5)客观公正的评价。

当施教者以身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本堂课的授课质量便提高了一半。

课堂教学的美化

课堂教学的美化,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堂教学的美化,却又是课堂气氛美化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课堂教学的美化,不但能增强课堂的艺术性,而且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具有潜移默化性、渗透性,真正让学生领受到“寓教于乐”的感受。

课堂教学的美化,概述的大致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讲述:语不惊人誓不休;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也就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导语必须引人入胜,讲解过程必须波澜起伏,结尾要求余音不绝。而要做到这一点,情境教学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情境教学的特点是: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塑造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用表演再现情境。那么,教师的施教效果感人就易,入人就深,化人就神,及人就广。因此,语文的艺术课堂教学,即能够使学生发展审美意识,也有助于其审美感、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形成。难怪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

意义

教师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多方面教育,培养学生成才,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而提高教学的真、善、美的境界,只有通过教学活动过程艺术化才能办到。而这一艺术包括“教学内容组织的艺术化”和“教学活动过程的艺术化”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