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1 14: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栽培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栽培新技术

篇1

[关键词] 辣椒 植物疫苗技术 栽培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1-01

甜椒、辣椒是一种高温型,需求二氧化碳较多的作物,保护地栽培有四大难题:地温偏低、二氧化碳亏缺、病虫害严重、土壤板结。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的应用,冬天20厘米地温可以增加4-6℃,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成本降低60%以上,平均增产50%-310%,平均售价提高30%,成熟期提前15天,收获期延长30天。不用化肥能高产,不用农药不得病、少得病,它是有机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该技术应用方式为:行间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体用法如下:

一、植物疫苗配合行间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使用方法

1.菌种、疫苗用量:菌种8-10公斤/亩,疫苗4-5公斤/亩。

2.秸秆和其它物料用量:秸秆(玉米秸、杂草、树叶等)3000-4000公斤/亩,麦麸160-200公斤/亩,饼肥80-100公斤/亩。

3.反应堆操作时间:行间内置式,在定植后、盖膜前进行。

4.菌种处理方法:使用前1公斤菌种兑掺20公斤麦麸,加水 20-22公斤(有饼肥可掺入10-20公斤,增加水15-30公斤),混合拌匀,堆积发酵4-24小时就可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应摊放于室内或阴凉处,厚度8-10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一般应在2-3天内用完。

5.疫苗的处理方法:

5.1 配方一:1公斤疫苗:20公斤麦麸:20公斤饼肥(豆饼、菜籽饼等):60公斤秸秆粉(玉米秸、豆秸等):160公斤水,五种物料掺合拌匀;配方二:1公斤疫苗:20公斤麦麸(或 50公斤饼肥):75公斤秸秆粉:170公斤水,四种物料掺合拌匀。以上两种配方可根据当地原料情况选择使用。

5.2将按配方拌好的原料堆积成高50厘米的方型堆,并在上面按20厘米见方打孔,孔径为5厘米,孔深以见底为准,使其升温。室外处理需盖膜保湿(不宜过严),室内不需盖膜。待堆温升至55℃时,及时翻堆,并掺入一倍大田细土,重新堆积打孔盖膜。当温度再次升至55℃时,开堆摊薄至10厘米厚,两天后即可使用。低温季节不必放热处理,只需堆积4-24小时就可接种。

6.行间内置秸秆生物反应堆:对于已经定植的辣椒大棚,在大行下开沟,沟宽与大行相等,起土15-20厘米,将起的土分放两边,接直添加秸秆,铺匀踏实,厚度30厘米,两头露出秸秆10厘米,以便进氧气,填完秸秆后,按每沟所需菌种量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振一遍后,把起土回填于秸秆上,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15-20厘米左右,浇大水湿透秸秆,2-3天后,然后在上面用12#钢筋(做成长80-100厘米,并在顶端焊接直径3厘米钢管T型把)打三行孔,行距20-25厘米,孔距2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待定植时按每穴疫苗用量撒入穴内,并与土壤掺匀,接着放入辣椒苗,覆土,浇水,盖膜,最后用筷子在每棵周围打孔四个。

辣椒定植一般苗龄45-50天,8-10片真叶,花蕾初现,在垄上采用行距30厘米左右,株距30厘米左右定植,株距之间相互错开,栽后用土封严封实。

二、内置式使用注意事项

1.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厘米;三不宜:开沟不宜过深(20厘米左右),覆土不宜过厚(15-20厘米),打孔不宜过晚,定植后及时打孔。

2.用气:打孔是内置式反应堆增产的关键措施,只有打孔CO2气体才能从地下冒出被叶片吸收。除定植前打孔外,以后每次浇水后都要打孔,至少每月打孔2-3次,中后期大量需要CO2时,每月打孔3-4次,打孔就能促进生长,增加产量。

3.用水:使用内置反应堆浇水注意:第一次水要浇足,第二次水要浇匀,定植时浇小水(一棵一碗),定植后4-7天浇第三次水,第三次水要浇透。从此以后,浇水次数比常规逐渐减少到1-2倍;深冬季节晴天浇水,不能阴天浇水,每天10点-14点浇水为宜,当天浇不完,第二天继续进行。进入来年1-2月份开始断水,以免浇水降温等;三月初又恢复到比常规减少1-2倍,进入4月下旬与常规浇水相同。

4.肥料用量及要求:使用该技术禁用化肥和非草食动物鸡、猪、人等的粪便,可用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粪便和饼肥。研究证实:使用鸡、猪、人、鸭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会加速线虫繁殖与传播,导致植物发病;使用化肥会影响菌种活性,同时还会使土壤板结,加速病害的泛滥。

5.病虫防治:应用该技术头三年的大棚,一般不见病不用药,外来虫害可用化学农药防治。

注意:一般菌种与秸秆用量比为1:300-400,牛羊粪多而秸秆少的地方,可加倍用牛羊粪代替秸秆;秸秆多而牛羊粪少的地方,可增加秸秆用量1000-2000公斤。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过去锥栗栽培技术含量很低,导致单产不高,大小年现象严重,品种良莠不齐,栽培面积与产量增长缓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锥栗嫁接苗栽培新技术,并以此指导某栗农种植600多株新品种的嫁接苗,种后2~3年就先后挂果,第六年亩产量达150千克,第七年达250千克,亩产值达2600元,与其他锥栗林相比亩产量提高约10倍。下面介绍这一技术。

一、栽植

1. 整地挖穴 捡去枯树、草根、石头等。栽前挖深60厘米,长、宽分别为80厘米的穴,每穴施土杂肥或腐熟的垃圾肥10千克,或钙镁磷肥2千克做基肥。栽植行距为4米×4米或3米×4米(坡度大于30°),一般每亩栽嫁接苗40株左右。

2. 品种选择 锥栗有十余个品种,分早熟(如处暑红、白露仔等)、中熟(如长芒仔等)和晚熟(油榛等)品种。1座山可单植1个品种,也可同时混植多个品种,混植的授粉率、产量皆高。早熟品种粒大,每千克有25~35粒,在处暑至白露成熟,市场价格高,但有大小年现象;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粒大小中等,每千克有50~80粒,没有大小年现象,且鲜果可入冷库存放至次年春季出售。不同品种各有优势,栗农可根据需要来选择。

3. 栽植时间 以选择春季栽植为宜,春季雨水多,树苗的成活率高。

二、幼树管理

1. 施肥 幼树是构成树体基本骨架的关键,也是以后成年树挂果的基础,幼树期关键要扩大根系的营养吸收面积,培育好丰产树冠,因此,必须逐年扩穴施有机肥和化肥。一般1年施肥3次,第一次在2月底至3月初施芽前肥,第二次在5月上旬施促梢肥,第三次在8月份施壮梢肥。栽植后1~3年,有条件的可施有机肥3~5千克/株,追施化肥(复合肥)0.1~0.3千克/株。施肥量应随着树龄的增大而适当增加。

2. 整形、修剪 定干高度应根据立地条件而定,嫁接树定干高度为0.8~1米。栽植当年7月份应摘去顶芽,使苗木加粗,从而培育好主枝、副主枝;栽植后次年春季萌芽前约15天,要将主枝适当短截,以培养第一层、第二层副主枝,并适当剪去重叠枝和病虫枝,以增加树冠的透光率和结果枝数量。

三、结果树管理

1. 栗山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1~2次,冬季顺山顶等高线(带状)深翻1次,以防止水土流失。

2. 施肥 锥栗树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硫、铁等多种元素,其中氮、磷、钾需求量最多。为了确保高产、稳产,必须在每年的3~5月萌芽幼果期、6~7月幼果膨大期、8~9月坚果成熟期和7月至冬眠前的花芽分化期,分别施用一定量的氮、磷、钾肥。

3. 主要病虫害防治 对锥栗结果树而言,病虫害防治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①栗瘿蜂。其尾部针管——产卵器,会在白露时期往锥栗树芽中注入2~3个卵,使树上长满栗瘿果,吸收大量养分,从而影响锥栗树的开花结果。

防治方法: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摘除。谷雨前摘除栗瘿果后可随地丢弃,谷雨后摘除的要集中烧毁或压碎。药剂防治:5月份可给树干涂甲氰菊酯(灭扫利)油液,杀死瘤中虫卵;6~7月份,在成虫羽化盛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喷杀。

②栗剪枝象。芒种前后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为了传宗接代,栗剪枝象将卵注入幼果中,随被剪果枝落在土中发育。每个雌虫产卵40粒。有“假死”现象。

防治方法:发现果枝被剪现象后(6~7月份),随即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30%敌百虫水剂300倍液喷洒,喷药前先摇树,让虫“假死”,树干、树枝、地面、草丛均要全部透喷,并将落地和挂在树上的被剪果枝集中烧毁。

③桃蛀螟。属杂食性害虫。成虫会在果苞表面产数粒卵,卵孵化成幼虫后,幼虫又会从果蒂附近注入果实内食用果肉。

防治方法:发现青绿大果苞纷纷落地时,可用30%敌百虫水剂300倍液喷杀;集中烧毁落地果苞。

④栗红蜘蛛。在端午节前后,当栗树出现一片焦黄时,说明已遭栗红蜘蛛侵害。栗红蜘蛛属螨类,虫体小如灰尘,用刺吸式口器吸汁侵害叶片,1年发生10代,从第三代开始代代重叠。阴雨低温时,为害不明显;端午节后气候高温干旱,暴发严重。

防治方法:关键时机在夏至。可用25%噻嗪酮(扑虱灵,200克/小包)粉剂配16桶水(15千克/桶),稀释后喷透。若6小时内遭雨淋,应补喷药液。

⑤栗胴(干)枯病。此病分布广,为害严重。树体感病后,病部会肿皱隆起,皮层组织腐烂,扩大后树皮干缩,从而造成全枝或整株枯死。土质好、管理好、树势旺的栗树少发病或不发病。

篇3

[关键词] 秀珍菇;栽培;新技术

秀珍菇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近年来栽培面积最广的珍稀食用菌。该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双胞蘑菇、香菇、草菇更高,接近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质地脆嫩,纤维含量少;富含真菌多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并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等,长期食用有降低高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的功能。一直以来,秀珍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的一种食用菌[1]。

福建省罗源县是中国大陆最早引进秀珍菇栽培技术的地区。1998年,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林俊仁先生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在罗源湾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内试种150万袋获得成功,此后历经十多年来发展,至2011年罗源县秀珍菇栽培量达到11590万袋,年产值30940万元。全县农村有30%的农民从事秀珍菇生产,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罗源县秀珍菇产量占福建省的70%以上,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村,并建造了438座工厂化、规模化食用菌生产的固定厂房,建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秀珍菇生产已成为罗源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罗源县秀珍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源利用和新资源开发不够,以及品种更新比较慢,品种选育的研究力度不够等。在此,笔者对国内同行的秀珍菇栽培的新技术进行介绍,以期对本县秀珍菇种植产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因地制宜,开发新资源,利用新原料、提高秀珍菇产业的经济效益

秀珍菇是一种木腐菌,对纤维素、木质素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因此适宜栽培秀珍菇的原料很广泛,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稻草、麦秸、甘蔗渣等均可,其中棉籽壳为最适宜的原料。新鲜的松杉木屑因含油脂性酚类物质,会抑制菌丝生长,不能直接用于栽培秀珍菇,需在自然条件下堆放6个月以后使用。秸秆原料需粉碎成粉状后使用。此外,多种原料混合配制的栽培产量比单一原料的产量高。另外由于秀珍菇为喜氮真菌,培养料的C/N比一般掌握在20:1~30:1。因此,麸皮、米糠等有机氮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添加料。目前,我县秀珍菇的培养料配方主要采用以下两个:(1)棉籽壳30%、粗木屑21%、细木屑30%、麦皮15%、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红糖1%;(2)棉籽壳20%、粗木屑20%、细木屑36%、麦皮20%、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红糖1%。采用这两个配方,我县秀珍菇产量平稳。要想实现我县秀珍菇的高产高效,借鉴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行们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必要的。广西农业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宋月家等人的研究发现[3]: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以及各种矿物质,具有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的特点。将沼渣用于秀珍菇的栽培,可较好地发挥其营养优势,对增加产量效果显著,还可以提高秀珍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多糖含量,提高了秀珍菇药食两用的营养保健价值。目前,我县农村用户普遍用沼气,沼渣容易获得,在秀珍菇的基本培养配方中加入沼渣具有取材广泛、技术简单、成本低的特点,但不同原料发酵的沼渣营养成分相差较大,通过实践指导我县秀珍菇农户根据具体沼渣原料调整用量,沼渣将在提高我县秀珍菇栽培效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县食用菌生产受到了原料短缺问题的严重制约,寻找新的原料代替杂木屑迫在眉睫。我县生产秀珍菇自然条件优越,除了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外,野草贮存量也非常大,大力研发野草代料栽培秀珍菇技术将为我县秀珍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据报道,桑蚕业的废弃物桑枝屑[4]、葡萄生产的废弃物葡萄枝屑[5]、豆芽菜生产后丢弃的绿豆皮、玉米生产后废弃的玉米芯[6]等都可代替杂木屑作主料栽培秀珍菇,它既有利于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又扩大了原料的来源及利用率,有利于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进新品种,提高本县秀珍菇产品的商品价值

近年来,由于种植秀珍菇经济效益好,全国多个省份都在推广秀珍菇的栽培技术,多个市县都争相扩大秀珍菇的栽培面积,秀珍菇市场日趋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县近年来在秀珍菇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已出现较为严重的种性退化现象,但尚无新菌株可以替代。一方面我们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积极引进秀珍菇新品种、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秀珍菇品种;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引进“特色新品种”比如栽培“富硒秀珍菇”等功能性食品也是提高我县秀珍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微量元素硒,以硒蛋白(硒代氨基酸)、硒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形式参与细胞代谢活动,促进有机体的营养转化与系统功能协调,是生命体重要的营养元素。秀珍菇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正是适合人体吸收的硒蛋白,因此,秀珍菇富硒后可为人们提供一种极为安全可观的生物有机硒源。据报道[7-9]可通过筛选富硒菌株、栽培料中添硒处理的方式来培育、生产“富硒秀珍菇”。由于当前社会对多功能保健食品的需求,秀珍菇富硒栽培具有优越的市场前景。

三、引进秀珍菇工厂化栽培中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促农增收

秀珍菇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一直都是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但近年来,由于海产养殖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分流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工不足逐渐成为我县秀珍菇产业做大做强的障碍之一。秀珍菇的生产中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环节包括培养料的切片粉碎、拌料、堆料发酵、装袋等。据报道[10],在相同工序下,食用菌机械化生产1hm2可节省人工600个,直接经济效益1.80万元。如果在切片粉碎环节引进切片粉碎机;在拌料环节引进搅拌机;在堆料发酵环节以生物发酵技术为基础,应用电脑对培养料的发酵进行全程自动控制;在装袋环节引进装袋机、扎口机等单功能的机械化设备或多功能的联合作业机,将大大节省人工,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11]。

另外,秀珍菇从母种培养到生产成熟等一系列工序都需要防止细菌的侵袭,而机械化生产正好减少了这种人为的致病因素[12-13]。而在菇房管理方面,广大菇农主要是靠经验管理菇房,如喷雾器加湿、定期开窗等,尽量创造适宜的菇房环境条件。如果秀珍菇菇房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量、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都可由电脑按照秀珍菇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要进行自动调控,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实现我县秀珍菇的高产、稳产和定时定量生产。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特点,是现代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典范。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新资源,不断引进新技术,秀珍菇产业在罗源的农业经济增长中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志生.秀珍菇栽培技术.食用菌[J],2006,(6):63-64

[2] 王增术.福建罗源秀珍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食用菌[J],2010,(6):5-6

[3] 宋月家,蒙健宗,郭昌永.沼渣、沼液在秀珍菇栽培试验中的应用研究.园艺与种苗[J],2011,(1):83-86

[4] 郎宁,吴登,韦目阔,等.桑枝屑栽培秀珍菇高产配方试验.农家之友[J],2011,(3):3-5,19

[5] 陈丽新,黄卓忠,韦仕岩.沼渣、葡萄枝营养成分分析及栽培秀珍菇试验.中国食用菌[J],2010,29(6):28-29

[6] 刘碧源,甘双,覃杰宏,等.秀珍菇玉米芯袋料栽培技术.园艺学[J],2010,(16):154,158

[7] 吴俐,沈恒胜,陈卫伟,等.膳食纤维液体培养基对秀珍菇富硒转化效率的影响.福建农业学报[J],2011,26(2):243-247

[8] 李红丽,尹雪斌,李朝品.利用硒酸钠进行秀珍菇硒强化试验研究.食用菌[J],2011,(3):29-31

[9] 沈恒胜,陈君琛,汤葆莎,等.秀珍菇生物富硒及富集水平.食用菌学报[J],2011,16,(4):35-38

[10] 代启和.农机“联姻”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促农增收.湖北农机化[J],2010,(2):34

[11] 林静,李宝筏.我国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前景的探讨.农机化研究[J],2003,(1):27-29

篇4

关键词 玉米;夏播;高产;栽培新技术;河南林州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53-01

通过近2年在林州市推广试范,合理密植大小行和一穴多株方法,是林州市夏播玉米提高产量的一项新技术。它以紧凑密植型玉米品种为主,密度为8.5万~9.0万株/hm2最佳。充分利用现有玉米品种,通过改变种植方法,增加种植密度,实现玉米单产大幅度增加。现将夏播玉米高产种植新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购种时特别要注意玉米品种应适合林州市区域种植。所购玉米种子生育期要在95~100 d之间。让大穗型、叶片平展、不耐密的品种退出。选购示范通过的紧凑型、耐密型、叶片向上冲直的高产玉米品种。因为平展叶片、不耐密的玉米品种,密度一般要求低,叶片相互重叠,光合作用差。穗大型玉米品种授粉、灌浆时间较长,很容易受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利提高产量。而耐密型品种一般都是株型紧凑,穗下叶片平展,穂上叶片上冲,雄穗分枝少,茎秆坚硬,抗倒性强,根系发达。林州市近几年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浚单20、郑单958、先玉335、中单909等都是属于耐密紧凑型品种。购种后要将所购种子在播种前晒种1~2 d,然后再播种。

2 精细播种

对播种的地块应及时耕翻平整,达到地面平整、田埂顺直、上虚下实的整地标准。

要在一般种植密度的基础上加大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一是采取大小行种植方法,以保证玉米根系茎秆都能得到良好发育,从而减少倒伏带来的减产,还能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和雌穗的授粉效率[1]。二是一穴多株方法,要依靠群体增产的玉米品种特点,达到穂多、穂重、高产的目的。要因地制宜,在原有一般种植密度的基础上增加7 000~13 000株/hm2,使平均果穗数量多收11 000穗/hm2。

3 肥水管理

很多农民有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的习惯,有些人还习惯一次性施入氮肥。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前期施氮肥过多,根系会因过度生长而发育不良,根系分枝少、入土浅、抗倒伏能力差。少施钾肥会造成玉米秆的韧性差,籽粒千粒重轻。因此,播种前要对所种田间进行测土配方,施配方肥750 kg/hm2作底肥,进行旋耕灭茬整地,可施地虫净30 kg/hm2做好土壤处理。采用播种器点播,播种后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浇蒙头水。

按照玉米生长发育对养分需求规律进行施肥。施肥应以堆肥为主,追肥为辅。苗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用复合肥作种肥。第1次是在玉米长到8~9片叶时施肥,将一次性施肥改为苗肥,穗肥2次追施。这时玉米生长发育已进入幼穗分化期。植株开始进行拔节,生长速度加快,吸收养分逐渐增多,应施入氮肥总量的80%,施入全部的磷肥和钾肥。注意应该按氮、磷、钾3.0∶1.0∶2.8的比例施入肥料,个别缺钾地块应适量增加钾肥,使茎秆坚硬,增加植株抗倒能力,还可以提高籽粒的千粒重。对于有旺长趋势的植株可采取中耕断根进行蹲苗。第2次施肥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剩余氮肥总量的15%,抽雄期至吐丝期再追施氮肥总量的5%。促进玉米雄穗小穗分化,延长后期玉米叶片的功能时间,保证灌浆期对养分的充足供应,从而收获穗大粒饱的玉米穗[2]。

应根据玉米长势、土壤墒情及时浇水。玉米是大株作物,对水分要求多,按生长发育阶段科学灌水。第1次是保苗水,播种后,按土壤墒情和天气干旱情况因时因地浇灌,确保一播全苗。第2次是施肥后浇水,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第3次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浇水,以攻穗保粒提高千粒重。第4次是在授粉后浇灌浆水。

4 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可以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300倍液喷施,或敌菌灵500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即可。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常见的虫害,在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期用3%的辛硫磷颗粒拌细沙土撒在玉米叶心,可防治玉米螟虫害[3]。

出苗前除草,要用40%乙莠水悬剂3 kg/hm2,对水300 kg充分搅匀,用弥雾机喷施。如苗前未喷除草剂,也可用4%玉农乐、金尔农田二号等除草剂防治。还要与人工拔草相结合,一旦长出杂草,应及早拔除,以防出现草欺苗现象[4]。

5 适时收获

一般玉米收获期在9月下旬开始,即田间90%果穗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时,再推迟收获期5~8 d,玉米籽粒基本变硬,基部出现黑色离层,籽粒与轴体开始分离,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6 参考文献

[1] 李先江.早春玉米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3(5):18.

[2] 张永峰.浅谈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3(7):48.

篇5

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是利用水稻宽窄行栽植和水稻“立体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充分利用了水稻宽窄行依靠“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增产的机理、水稻“立体三围”栽培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的增产原理,解决了超高产生产中个体与群体和密度与通风透光的矛盾,打消了农户的顾虑,保证了超高产栽培必须的栽植密度和基本苗数。经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宜、斗江、良口和八江等乡镇4年试验示范与应用结果表明,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产量接近或超过700千克,比相同密度的宽窄行栽植方式亩增产75~150千克,增幅12%~30%。

一、增产原理

一是增大了“边际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水稻宽窄行栽植只解决了行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窝距间的通风透光和边际优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采取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后,窝距间也实现了宽窄栽植,既发挥了行距间的宽行优势,也发挥了窝距间的宽株优势,具有“双边际优势”的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有效穗、穗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

二是通风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行距间具有比宽窄行栽植更大的通风透光空间,因为错窝栽植,行距间的宽度增加,最大宽度包括了一个宽行和一个窄行的距离,这样就在窝行距之间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空间,具有“立体三围”强化栽培的增产效果,使稻苗从基部向上呈放射状,健壮挺拔,生长势旺盛;稻苗基部清爽,单株分蘖多,茎秆粗壮,有效穗数增多。由于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危害轻。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与一般宽窄行栽植密度完全相同,只是把株距调整为宽窄距,加上窄行间的错窝栽植,每两株秧苗的四周都有通风透光的大空间,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能发挥单株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优势,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群体。同时,株间小气候明显改善,在相对稀植栽培的环境下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得到加强,水稻单株成穗率提高,结实率高。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旱育稀播早栽。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插,以旱育秧最好,并适当稀播,秧龄以3叶至4叶1心时栽植为宜。因为旱育秧分蘖早、返青快、栽后第二天可见新根发生,第三天就有新分蘖长出。早栽增加了低位分蘖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和有效穗,以利大穗形成。

2. 划厢器划厢移栽。移栽前按栽植规格制作好划厢器,栽植规格一般为(40+27)厘米×(13+30)厘米或(40+27)厘米×(13+27)厘米,亩栽0.92万~1.0万窝,每窝2株和3株相间栽植。移栽前2天耙田,做到“田平水浅”,待田水沉清后用划厢器划厢,只需按照划厢印记栽插即可,有利于浅栽和栽插规范化,提高栽插质量。

3. 测土配方施肥。因田测土配方,适当增加养分投入。提倡年前多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增施钾肥和微肥。一般底肥是氮磷钾配合施用,磷肥和锌肥全部做底肥,BB肥、钾肥按75%和40%比例施用。追肥以氮素肥为主,搭配BB肥。穗肥以钾肥为主,增加适量的BB肥。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4. 合理灌水促控。移栽后到拔节前保持浅水湿润但不淹心叶,使稻田湿润通气,建立强大根系,促进分蘖。达到20万~25万苗/亩时晒田控苗,促进幼穗分化,抑制无效分蘖,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抽穗后间歇轻度灌溉,让稻田不时地干燥,有助于根际通气,达到后期养根护叶、促进灌浆结实的目的。

篇6

一、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鸡腿菇属中高温型菌类,其菌丝生长温度为3-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4-26℃;子实体形成温度为8-30℃,最适宜温度为18-24℃。一般分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栽培一般在11月份至翌年的3月份制袋发菌,4-6月份覆工出菇;秋季栽培一般在7-8月份制袋,9-11月份出菇,也可以利用日光温室安排在春节前出菇,以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春栽易早不易晚,由于后期温度较高,虽然子实体生长较快,但易开伞,菌柄细长,菌盖薄,商品性低;秋栽不易太早,因前期温度高易污染杂菌造成栽培失败。为此,应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安排,尽量满足其适宜生长发育的条件,为高产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料的配方及配制

栽培鸡腿菇的原料广泛,棉籽壳、玉米芯、锯末,农作物秸秆,如麦秸、玉米秸、稻草、豆秸等,以及生产其他菌类的菌糠均可栽培。由于我市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棉籽壳、玉米秸秆等供应量大,价格便宜,因此建议选用棉籽壳或玉米芯作为原料。

培养料配方:

(1)王米芯(粉成颗粒)60%,麦秸30%,麸皮7%,过磷酸钙1%,尿素0.5%,石灰粉2%。

(2)棉籽壳94.7%,磷肥2%,石灰粉3%,克霉灵0.1%,营养素0.2%。

(3)玉米芯69.7%,棉籽壳25%,石灰粉5%,克霉灵0.1%,营养素0.2%。

以上配方料水比为1:(3-4)

三、配制发酵

先将棉籽壳、玉米芯铺在地面上;然后将麸皮、石灰粉等均匀撒在料上面,先干翻1-2遍,力求混合均匀;最后将磷肥、尿素、克霉灵、营养素等溶于水中洒于料内,边洒边翻,混合均匀。料拌好后建堆发酵,制成宽1.5-2m,高1-1.5m,长度不限的料堆,每隔30cm打通气孔至堆底,孔径3-5cm,上面覆盖薄膜或萆帘,四周压实保温保湿进行发酵,经2-3d,当料堆30cm处温度达到55-60℃时继续保持12h后翻堆,把料内外上下调换位置力求均匀,重新复堆打孔,待料温再达55-60℃继续保持12h后翻堆。以后每隔12h翻一次,连翻3-4次。料发好后呈深棕色,有酱香味而无酸臭味,含水量在65%左右,pH值为7(偏碱)。将发好的料散堆降温至30℃以下接种。翻堆期间注意控制料温不要超过65℃,更不要高温持续时间太长,否则,培养料失水太多,营养消耗太大,出菇后劲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

四、栽培方法

鸡腿菇熟料袋栽,脱袋覆土产量高,品质好。

1.熟料袋栽,脱袋覆土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调整含水量60%左右,用层播法边装袋边接种,一般2-3层料,3-4层菌种,用种量为干料重的15%左右。接种后的菌袋放入25℃左右的培养室内进行培养,10d倒袋1次,检查发菌情况,如有污染应及时处理。一般经20-25d菌丝即可长满全袋。脱袋排畦,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挖成宽1-1.5m,深20-30cm,长度不限的畦床,使用前先用800-1000倍高效氯氰菊酯喷洒防虫,再撒少许石灰粉消毒灭菌,然后将各菌袋脱去薄膜,平放或二段式立放于畦内排好,菌棒间留3-5cm空隙,用配好的营养土(肥土)填满。1m2放20-30个菌棒,排放完毕后再于菌棒表面覆上3-5cm厚的肥沃沙壤土(两合土)。注意所用的覆土材料在使用前均用1%-2%的石灰粉拌匀,或直接用1%-2%的石灰水消液调和至含水量45%左右的土(手握成团,落地散)。覆土后用竹片搭成弓形小棚,盖薄膜草帘,避光保温,温度控制在22-26℃,经12-15d,菌丝即可布满畦面,然后向畦面洒些冷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6-25℃。每天揭膜通风,刺激菌丝扭结,形成菇蕾。

2.生料栽培

(1)袋栽:方法是一层菌种,一层料,一般装成5层菌种4层料,接种两端多(70%)中间少(30%),菌种一般占干料的15%-20%,温度控制在22-26℃,经20-30d菌丝可长满袋。袋栽易操作,污染率低。

(2)床栽:方法是下铺塑料薄膜,将发酵好的培养料铺在床架上,料厚10-15cm,分3层播种,用种量10%-15%,最后整平料面,稍压实,盖上薄膜,经20-30d菌丝即可发满床面。

(3)畦栽:先用3%石灰水、0.2%消毒液、200倍敌敌畏喷洒地面,杀虫灭菌,然后挖宽1m,深20-30cm,长度不限的畦,畦与畦之间留60cm走道。铺料接种,共播2层菌种,表面播种量大于中间,播种量一般为干重的15-20%。料的厚度根据温度而定,高温季节要薄,反之要厚。播后覆薄膜保温保湿,经25-30d菌丝即可发满。畦栽省工省料,成本低,但不易管理。

五、出菇期管理

由于鸡腿菇有不沾土不出菇的特性,因此发满菌丝后表面必须覆土,土厚3-5cm。袋栽脱袋覆土,畦栽床栽直接覆土,覆土要用经杀虫灭菌处理后的土。

土的要求与处理:土质疏松肥沃的园田土(最好用菜园土),加入0.3%尿素、0.3%磷肥、0.2%消毒液、0.5%磷酸二氢钾,500倍80%敌敌畏适量,水适量、pH值7-8.5。湿度要求手握咸团,落地即散。拌好后堆闷2-3d,1d翻倒1次,重新喷1次敌敌畏,3d后即可使用。

覆土后保持土壤湿润,适量通风,温度控制在18-25℃,一般经10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土层表面。此时根据天气情况,经常喷雾化水,通风数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覆土20d左右,床面开始形成白色粒状菇蕾。管理上以控温、增湿。通风为主,并给予适当光照,刺激出菇。各种条件适宜情况下,菌丝体扭结至形成菇蕾一般需5-6d,菇蕾破土需3-4d,子实体成熟7-10d。

篇7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新型栽培;优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水稻高光效新型综合栽培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风、光、温等气候资源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的新型栽培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水稻群体微气象环境,通风好、透光性高,边际效应明显,秆壮抗倒伏。其核心技术是将传统的栽培行向变为西南-东北向,本地区适宜角度为磁南偏西20°;将传统30cm的等行距改为大行距50cm和小行距20cm的组合行。株距为13~15cm,采用拐子苗插法。

1 科学选种,培育壮秧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通过审定的,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分蘖能力强,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品种。可采用简塑钵盘育苗或简塑旱育苗。选无污染、背风、向阳,水电源方便,地势高,排水良好,无盐碱,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地方建育秧大棚。旱田表层土、腐殖土及腐熟农家肥按5∶2∶2比例混合过5目筛后做苗床土,选择当地主推优良品种,于4月上旬播种,播前晒种2~3d;用1∶1.13的盐水选种;用咪鲜胺浸种4~6d;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放在保温处催芽2d,然后摊开晾晒,用配套播种器播种,保证每钵2~3粒芽种,简塑旱育苗播催芽种子0.15~0.2kg/m2。苗期管理中播种至出苗阶段保证水分;出苗1叶1心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晴天进行适当通风炼苗,保持床土湿润;1.5~3.0叶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床面要略呈干燥,高温天气要及时通风,控制秧苗徒长,在两叶一心期追一次离乳肥,每平方米苗床追施硫酸铵30g兑水100倍喷浇,施后用清水冲洗1次,以免化肥烧叶,3.0叶至移栽阶段每天浇1次透水,要大通风炼苗,插秧前4~5d晚间不盖膜炼苗,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施硫酸铵60g,兑水100倍喷施,施后用清水冲洗1次,以免化肥烧叶。

2 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在5月上、中旬对稻田进行耕翻,耕翻深度15~20cm,做到深浅一致,犁底平,不留生格子,每1hm2施农家肥12t、纯N 70kg、P2O5 100kg、K2O 50kg后耙平,要做到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上软下松,为水稻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5月中下旬当秧龄35~45d,叶龄4.0~4.5叶,苗高13~17cm,根数12~14条,百株地上干重2.8g以上时,即可移栽。插秧前,用罗盘定向,将插秧行向定为磁南偏西20°,做出标线,在标线一侧插2行秧苗,行距20cm,株距15cm。插秧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插完这2行后,留出50cm作为大行距,再按上述方法插2行。依此类推,做到不漏插、保证穴苗数3~4棵,深浅一致;插秧时最好用插秧架,以保证行直行正,光能利用率更高。

3 科学管理:包括灌溉、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3.1 灌溉

移栽时保持1~3cm水层,移栽后至返青采用深水护苗,水深一般在5~7cm,返青后至有效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灌溉,水深保持3~5cm为宜;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期(6月下旬~7月上旬)采用深水灌溉或间断湿润灌溉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至乳熟期(7月上旬~8月下旬)采用1~2cm浅水灌溉,若孕穗期遇17℃以下低温深灌(10~20cm)护胎;乳熟至收获前1周(8月下旬~9月中旬)稻田应保持土壤湿润,在收获前7d断水;灌溉要采用昼停夜灌方式进行。

3.2 施肥

插秧20d后(6月15~20日前后)每1hm2施纯N 50kg促分蘖肥;出穗前30d(7月5日前后)每1hm2施纯N 20kg、K2O 50kg攻穗肥;8月中旬~9月中旬喷施叶面肥2~3次。3.3 主要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

移栽后5~7d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施药后保持水层4~5cm、5~7d;7月中下旬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兑水500倍喷雾防治稻瘟病;在孕穗中后期每1hm2用井岗霉素150~200g兑水750kg喷雾防治稻曲病;在7月上中旬二化螟产卵盛期和孵化期用5%锐劲特加杀虫双进行喷雾或喷浇防治水稻二化螟。

4 适时收获

当籽粒的90%以上变黄成熟,穗轴有1/3变黄,基部有很少一部分绿色籽粒存在时即可收获。

篇8

一、采用新技术的优势

1. 大量节省藕种。用整藕做种,一般亩用种量在250公斤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公斤。而采用莲藕顶芽做种,只将莲藕顶芽从其基节切下,基本不伤藕身,每亩只需藕种5公斤左右,可节省藕种200公斤以上。若藕种价按5元/公斤计算,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成本千元以上。

2.减少带病。莲藕使用顶芽做种,一是顶芽本身极少带病,二是用种量小,便于进行清洗、消毒、杀菌处理,因此可有效防止多种病害随种藕传播。

3. 能够提早播种。莲藕一般在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10厘米地温达12℃以上时开始栽植。直接在大田排藕,如果栽植过早,不仅气温低,而且水温、泥温也低,种藕容易腐烂。若改为在旱地集中育苗,可以采取农膜、草帘等覆盖物增温保温,土壤温度容易提升,因而能够适当提早播种,进而为提早收获、提高效益创造条件。

4. 开挖早、效益高。将莲藕早熟品种、旱地育苗与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运用,可以做到早播种、早排藕,再辅以其它配套早熟栽培技术,可以实现早挖藕、早上市,高产量、高效益;由于早藕价钱高,每亩又可增加收入千元左右。另外,莲藕早开挖、早腾茬,还可种植一季其它作物,进一步提高效益。

二、技术要点

1. 选用早熟品种

莲藕要早开挖、早上市,首先要选用鄂莲一号、鄂莲三号、鄂莲五号、新一号、珍珠藕等极早熟、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同时采取早熟栽培技术,力争抢在7月上中旬采收青荷藕上市。

2. 精细切芽,旱育壮苗

当春季气温稳定回升到12℃以上时,将藕种从留种田挖出,选择顶芽完好无损的主藕或子藕,用利刀细心将顶芽芽体连同基节一起切下,清洗消毒后随即播种。切去顶芽的莲藕可上市销售。

顶芽播种前要备好苗床。一般选疏松、肥沃,避风向阳,保水性良好,排灌方便的水田做育苗田,冬前施足农家肥,深翻炕垡。春季将田地耙平后,按照2米宽开沟做畦,畦面宽1.5米,沟宽0.5米、深0.2米,浇水(或灌水)至满墒,然后按行距10~15厘米、株距5~10厘米,将顶芽基节插入畦面松软的泥土中。插时注意顶芽朝上,深度以节埋入泥中、顶芽微露出泥面为宜。插完后要及时搭设小拱棚,覆盖薄膜保温保墒,促进顶芽萌发生长。

用顶芽做种,由于种苗自身携带养分较少,苗前期生长较弱,因此插后要注意加强管理。一是加强保温,尽量使苗床温度保持在15℃以上。若遇特殊低温,膜上应加盖草帘等覆盖物,防止藕芽或莲苗受冻。二是保持苗床土壤足墒,发现缺水及时补足。三是遇高温要及时揭膜通风降温,防止烧坏藕芽或莲苗。待当地气温稳定在15℃以上,顶芽的基节上已长出不定根,顶端长出2~3片小叶时,再将莲苗移栽到大田。

3. 施足底肥,覆膜移栽

种植莲藕要夺得高产高效,必须施足底肥。一般田块,每亩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4000公斤(以富含磷钾的有机肥最好),过磷酸钙100公斤、硫酸钾20公斤、尿素30公斤。如果是冷浸烂田,为提高泥温、调节土壤pH值、减轻藕田病害,每亩还须加施生石灰100公斤。

施肥后先将藕田深翻耙平,使泥肥混匀、泥活田平,然后按2米宽起厢,厢面宽170厘米,沟宽30厘米、深20~25厘米。在移栽前3~5天抢晴覆盖地膜,以提高泥温,促进莲苗生长。地膜最好使用厚度为0.005厘米、宽170厘米的强力超微膜,紧贴厢面覆盖,边盖边用手将膜边压入泥中封严扎实,防止灌水后地膜漂起或被风吹动。一般每亩需要地膜3.5公斤左右。

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当气温稳定通过15℃时,选晴天移栽莲苗。取苗时应特别谨慎,防止损失幼嫩的根系与莲鞭、莲叶。移栽时将地膜划一小口,然后小心地把藕节与新发的莲鞭埋入泥中,莲叶露出泥面,将厢面抹平,用泥将地膜破口处压好。每厢栽两排莲苗,两排间距离1米,每排莲苗间株距1.3米左右,亩栽苗500~550株。或每厢只栽一排莲苗,穴距1.3米,每穴栽两株莲苗,每亩仍保持500~550株。

4. 加强栽后管理,提高莲藕产量

(1)水位管理。地膜莲藕全生育期水分管理,应按“浅―深―浅”进行。莲苗处移栽时要灌水护苗。待苗稍大后至立叶出现阶段,因气温、水温、泥温均较低,灌水宜浅,保持沟中满水、膜面有“薄皮水”即可,以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提高泥温,促莲苗尽量快速生长,扩大绿叶面积。但遇特殊高温天气,要适当灌水,防止地膜内温度过高造成烧苗。随着立叶长高,逐渐将水位加深到20~25 厘米。盛夏季节,气温较高,宜灌深水,保持泥温恒定,以利莲藕生长。生长后期至挖藕前,宜保持浅水,促藕身膨大生长,提高产量。生长期间,若遇狂风暴雨,需及时灌深水护荷,防止荷茎折断。

(2)及时除草。莲藕采用顶芽做种,莲苗前期生长量小,封行较迟,藕田易生杂草,因此要及时中耕除草。覆盖地膜的藕田,只要盖膜严实,厢面一般不会滋生杂草,只需将厢沟内杂草与莲苗周围杂草拔除,踩入泥中即可。如果没有覆盖地膜,需及时人工除草,或采用化学除草,其方法是待藕田杂草出齐时,排干明水,亩用10.5%的高效盖草能或35%的精稳杀得40毫升,兑水45公斤,在露水干时对杂草叶面进行喷雾。此法可有效防除藕田禾本科杂草。

(3)适时追肥。地膜莲藕由于底肥用量足,前期一般不再追肥。待莲藕封行前,亩追尿素20~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硼肥1公斤。肥料可直接撒于厢面,灌浅层水并扎紧田豁,让水自然落干,使肥料随水渗入泥中。“六月爆”等极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短、采挖早,重施底肥后可不再追肥。

(4)治虫防病。地膜莲藕虫害早期以蚜虫为主,防治比较容易,发现后及时喷施万灵、乐斯本等高效杀虫剂即可。喷药时要注意,药液重点要喷在嫩茎、嫩叶背面蚜虫群集为害处。莲藕中后期食根金花虫(俗称“根蛆”)发生较为普遍,其幼虫常群集于泥中藕节处为害,导致荷叶成片枯死。尤其是重茬多年的藕田,其危害与损失最重。发现田间有此害虫时,可及时将呋喃丹颗粒剂塞于可能有虫的藕节处,可收到良好杀虫效果。藕田杂草是食根金花虫的重要寄主,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藕田病害主要有腐败病、褐斑病等,在发病后期防治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防治。具体措施包括坚持轮作、清园消毒、药剂处理、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科学管水等。发现叶部病害,可喷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予以防治。

5. 适时采挖,提高效益

早熟莲藕应在7月上中旬、主藕藕身有3~4个膨大节间时,及时采挖青荷藕,趁市场紧缺、藕价较高时提早上市,以提高效益。否则,可在荷叶枯黄时采收老熟枯荷藕,提高莲藕产量。

篇9

关键词:赤芍;立体栽培;无毒栽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27-2

0 引言

赤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天然散生于林缘及低地,人工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其人工可以栽培的种类较多,其中以赤芍(Paeonia lactiflora)和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占主要数量。赤芍生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川赤芍生于西南。近10年来由于野生资源保护不利和过度采挖,现在无论是赤芍还是川赤芍野生资源已非常稀少。现在赤芍药材产品市场奇缺,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目前的药材市场之所以近乎真空,缘于市场对需求量的急剧增大。原为一味普通的中药,但随着中、西医药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近年对赤芍的药用价值和适用范围的广阔性有了巨大的发现。它的中医制剂是煎汤、丸、片、散、膏,西医是提取赤灼精(d―儿茶精,d―catechin)等。其药用价值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大致是: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保肝,镇静,镇痛,增进食欲促消化,降血压,抗溃疡等。上面列出的赤芍药用价值,说明中、西医对其进行了极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而对人类危胁的第一大杀手是心血管病,第二是癌症,可见赤芍药用价值极高,市场需求必居高不下。不仅西药需要赤芍,现在国内中成药也有120种含赤芍成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和英国现在一直开展合资开发研究。

栽培和销售是各类药材经营的关键环节,而国际市场是检验药材质量的晴雨表,我国中药材出口存在着农药含量超标问题。2009-2010两年出口量都因农药含量超标而降低60-70%。农药超标主要是缘于土壤杀虫剂的使用,剧毒杀虫剂使得药材含毒过高,并且污染环境。药材栽培还存在使用土地问题,在我国的农用地中林业用地面积最大,但使用林地,《森林法》不允许改变林地用途种植草药。

1 林药立体无毒栽培新技术

1.1 选地整地

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耕翻30cm左右,清除田间石块、杂草和草根,然后打垅或作畦。如砂质较重透水好的地块,宜采用平畦,土质较粘透水不良的地块,宜采用高畦。畦高15cm左右,畦宽100-140cm,畦间距35cm。

1.2 种植方法

畦面顺向开浅沟,沟深5-7cm,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5cm左右,稍镇压。最好上盖厩肥。第2年5月开始出苗,每年5-6月追施农家肥1次,冬季在畦面铺圈肥或土杂肥,以保安全越冬。培育2年后作种苗进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头栽法。种子繁殖,因生长年限长,一般需用5年左右才能收获,生产上不全面采用。

芽头栽法:可采用大垄栽培。在垄上开沟,将选好的芽头按株距30cm栽种,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头,再用腐熟饼肥或有机肥料施入沟内,覆土后稍压即可。芽头栽4年左右收获。

1.3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栽种后,头两年幼苗矮小,最好在畦面铺上圈肥,不仅增加肥力,并抑制杂草的生长。栽后第2年红芽露出后,应立即中耕除草,此时的赤芍根纤细,扎根不深,不宜深锄。5、6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培土、灌溉:每年冬季在清理枯枝残叶的同时,应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也应适当培土抗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灌溉。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

摘蕾:现蕾时,选晴天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长。留种的植株,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使种子充实饱满。

间作:种植中药材的地段如没有树或非林缘,种植当年要在赤芍空间适当栽种速生阔叶树种刺槐、白榆、杨树或柳等,以形成小气候,降低夏季地表温度,构成合理的生态结构。在栽植树苗的当年,由于正处于缓苗期而树木不能生长,所以当年还可以适当种一点玉米或大豆。这种立体栽培的方式是技术关键,不仅符合林业政策,不改变林地用途,而且对药材生长更为有利;不仅能够提高药材产量,而且充分利用了地力,能获得木材。

1.4 病虫害防治

芍药灰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叶、茎、花等部位均会被害。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叶脱落,在土中越冬。一般在开花以后发病,阴雨连绵时最重。防治方法:发病后,清除被害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采取轮作或选用无病种芽,平时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保持通风透光。易发病期和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晒植株,每隔10-14天喷1次,连续进行3-4次。

芍药锈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危害叶片。7、8月病情加重。防治方法:芍药收获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在发病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效果良好。

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危害根部。普通的杀虫技术是每亩用辛硫磷2kg,制成毒土,结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杀。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土壤杀虫剂即使不是辛硫磷,一般也含辛硫磷成分。辛硫磷是国家禁用的剧毒药,是对环境污染极大的残毒药物。不仅种植食用的农作物禁用,林业栽培也不允许使用。使用这种剧毒药物生产的药材不能出口销售,那么就很可能转内销,可是现在农作物栽培一般也多在使用它或含它的药剂。使用安全的土壤杀虫剂,目前较可靠的是吉林省四平市林业局温宇光研究员发明的一种既无残毒,效果又好的土壤杀虫剂,这种杀虫剂杀虫效果等于含锌硫磷成分的药剂,而价格不增加,使用时需要现用现配。使用这样杀虫剂的无毒栽培是技术关键,农作物如马铃薯栽培等使用之效果更好。

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经济效益

现在野生资源近于消失,人工栽培正在新产期,所以到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可以提供商品的大面积种植,仅四平市叶赫林场有15亩,算得国内大面积种植。上世纪80年代每公斤4元,90年代16元/kg,2005年18元/kg。近年由于药用价值的突破性发现,2005年以后市场用量逐年增加,2011年每公斤飙升到30元。而到2005年各产地几乎都已采挖不到野生资源,仅内蒙人迹罕至之处还有野生资源。

人工栽培5年1个生产周期,一般每亩产药材量4千kg,价格30元/kg,为规避风险,产量仅以一半即2千kg/亩计算,价格再降至25元/kg计算,则5年亩产值5万元。而5年每亩直接投入合计5千元,利润即4.5万元,则每亩每年利润最低9千元。这个9千元/亩•年的最低利润是种玉米的9倍;如果以目前正常产量、正常价格计算则利润是种玉米的23倍。

以上计算的经济效益除药材外,赤芍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又是重要的美化植物。在庭院、厂区、社区、街道、公路两侧均可栽植。其花色粉红,鲜艳如牡丹,花期5-6月,花香沁人心脾,而且香气远溢。一丛赤芍花,30m开外可感受芬芳而至。所以关于赤芍花的古代传说、神话故事很多,而赤芍的罗马文原意是乳香花,在我国北方曾有姑娘未嫁时,家中庭院栽种一丛赤芍花的习俗。赤芍花的艳丽芬芳,使之诗意盎然――折赠佳人花一枝,手边尚余香半日。赤芍花的美化价值还体现在,它与花皇后牡丹(P. suffruticosa)同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所以北方繁殖牡丹有用赤芍为砧的做法。如此,对赤芍的产品开发,就不仅包括药材,也得对准绿化美化市场。

篇10

关键词:探索;高光效栽培技术;经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39-1

农作物“高光效”栽培技术是一项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创新技术。“高光效”技术,全称是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技术,是吉林省在玉米水稻生产应用上推广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发明的。具体说就是垄向调整,由现在的南北方向调整为南偏西18°~20°,实行宽窄行种植,大垄双行,每行密植,1大垄种的株数高于常规种法的3垄株数,种一垄空两垄,垄垄是边行,棵棵是地头。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作物受光时间和受光强度,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按照《全省“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工作方案》要求。2013年蛟河市落实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面积3525亩,其中:玉米示范面积2308亩,涉及9个乡镇;水稻示范面积1217亩,涉及2个乡镇。从拉法街拉法村水稻测产情况看,高光效示范田公顷产量为8040.87公斤,对照地块的水稻公顷产量为7290公斤;水稻比照地块增产10.3%;从漂河镇先进村玉米高光效示范田公顷产量为11431.46公斤,对照地块公顷产量为9431.7公斤,对照地块增产10.6%,初步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基本经验和做法

1.1 加强领导,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为贯彻省政府部署,首先,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市长亲自挂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农业局牵头与各乡镇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示范工作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

1.2 开展科技培训和专题推广

结合阳光工程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采取聘请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成立技术指导组、印制宣传单、制作技术光碟、召开现场会等有效形式,把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到乡镇村屯,开展到农户家中。先后到拉法街拉法村,漂河镇先进乡级玉米高光效示范田进行观摩和工作交流,为扎实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3 突出重点,采取多样化经营模式

在落实高光效示范任务过程中着力突出重点,勇于突破难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出三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统一经营模式。依托他们土地流转集中连片优势,实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育苗栽插,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例如:新站镇五家子玉米专业合作社自己就承包示范了300亩,收到较好效果。二是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为主体的集约经营模式。这些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头脑灵活,科技意识强、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能力租用其他农户土地进行集约经营,不受改垄难的制约。三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使其接受并应用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然后按照农户原来承包面积由村里组织统一丈量土地,统一整地改垄向,再重新分配分散经营的模式。

1.4 依靠政策扶持推动新技术示范

按着实际推广面积落实补贴资金,省里按落实面积给予玉米每亩补贴20元;水稻每亩补贴1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对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5元。

2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高光效栽培新型技术必竟在吉林省是第一年大面积推广,它还是一项新生事物,让大多数群众都接受还有一个认识过程。特别是蛟河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和其他地区不一样,半山区山地多,平地少,旱田多,水田少。问题是山坡地,低洼地,排水困难;易倒伏;作业成本高等。

3 今后工作思路和建议

3.1 继续加大宣传和科技培训力度

要让群众完全接受这项新技术,必须用事实说话,看到效果。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不断向群众宣讲观摩,引导他们充分认识高光效技术不但能提高产量,最关键的是还能休耕土地,恢复地力,这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休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落实高光效技术方案

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相结合,抓好指导服务,尤其是专家要把好关。有的群众反映能不能种一垄空一垄,或者在空垄中种一些如土豆、马铃薯、蔬菜等矮棵作物,既不误通风透光,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3.3 强化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要继续鼓励有实力农户扩大示范面积,加大政府资金支持。落实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在购买专用机具方面也要优先向推广“高光效”农户倾斜。

3.4 因地制宜抓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