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3 18: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责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责任教育

篇1

1.找准切入点,提升责任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实际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在对个人的责任、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教育侧重在对“智”与“学”、“克己”与“宽容”、“孝”与“慈”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和能力;在对集体、社会、自然的责任重点放在“协作”与“和谐”、“诚”与“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学生责任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确定目标,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强的时期,培养责任感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防御不良影响,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自我。二是要注重养成教育。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严格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履行行为规范,尽职尽责去完成自己的职责。

2.以知识积累为载体,培养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3.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教材中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内涵,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近适当的哲学、历史作品,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通过自身感知、觉悟的拓展与升华,取得实效。

4.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教育,培养责任心。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尽量给他们安排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让他们能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管自己,学会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学生履行职责时,难免出现差错,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找他们谈心,适时提醒他们,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促使学生的责任感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社会的责任心。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都在享受其它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服务。反过来,个人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对社会尽义务、尽责任。

5.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在教育中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的榜样学习;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

6.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合力强化责任意识。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篇2

一、责任教育,德育的基础

反思现今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我们进行教育的并不少,但学生道德品质怎么样呢?效果如何?很多学生把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当成一种活动而己,既是活动,我可参加可不参加,我爱参加也好,不爱参与也罢。没有约束力,没有找到一次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所以你教育你的,活动过后仍是我行我素,沉然依旧。

“培养一个人的心智,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适敌”。(西奥多.罗斯福语)。没错,要重视德育教育,但如果德育教育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与没有进行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要让德育教育真正进入人的意识,乃至灵魂,那就必须找到一个共鸣点,能引起重视和反醒的切入点。我想,那就是责任教育所能赋予的任务了。

我不敢说,责任教育是放在一切思想教育的前面。但我敢说,责任教育是德育教育灵魂。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注重活动,只注重灌输,忽略了体验与共鸣。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或是身有体会而产生共鸣,找到心灵碰撞而悟醒的教育,才是真正富有实效的德育教育。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又是进行责任教育所应担负的任务了。

没有责任的教育,那些德育教育变成了事不关己的烦事;没有责任教育,那些德育活动,变成了一种讨厌的游戏。没有责任教育,那些所谓的德育教育,变成了一种应付,一种形式,一种浪费。

责任教育是什么?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对家庭、对家长、对亲人、对朋友、对同学、对他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教育。概括地说,责任教育是为什么要对社会中一切的人、事、物负责任的教育,同样,如果不负责任就会产生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的教育。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事情:在学校时会讲道德,步入社会后,反而不讲了;小学时讲,到了长大后又不讲了。这都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是不稳定性的,如漂浮物,没有牢固的根基。所以,只有进行责任教育,才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用心,认识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益处,意识到进行德育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责任教育,时代的呼唤

美国托马斯.里克纳提出: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而在我们国家里,目前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应该就是道德问题,所有其它的问题归根结底也都源于此,甚至连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也把品格问题放在第一位。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聪慧又能如何呢?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能耐又能如何?由此,我们又要提到责任教育了,只有责任教育为先,道德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老师说过,我不大提倡“报恩”,而更提倡责任。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父母要尽责,对家庭要尽责,这就是要孝敬父母;对学校、对老师尽责,这就是要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和人民尽责,就是要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遵纪守法,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对自己尽责,就要热爱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

看现代社会,安全讲责任,卫生讲责任,事事讲都责任。责任制己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保证。一个没有责任的国家,怎能取信于世界呢?一个没有责任的民族,怎能屹立在在世界民族之林呢?一个家庭,一个人没有责任,谁敢与他共话,与他共事呢?

责任不是一种制度,但却比制度更重要。任何制度的确立,首先是责任的基础上。而任何制度最终能否得到贯彻执行,也是与责任分不开的。没有责任的制度不是制度,它因最终得不到约束性的落实,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责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在全盘的基点上来考虑与权衡。

责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政府重视了,却不见得人人都重视。被官位约束住的人重视了,无官一身轻的人仍不重视。所以这种不平衡的责任体系,最终使一些制度、法律、法规、道德、理想、信念没有很好得到实施。当前,我们的国家,仍有许多责任心不强,责任感不强的人。没把责任当成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责任,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把不负责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成为人们讥讽的言物。

两位小孩子,坐翘翘板,其中一位孩子,等另一位孩子翘到高空时,突然抽身离开,致使那小孩摔下。认真反思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是教育问题?还是责任问题?我们不妨作一下分析:抽身离去,没有告知,这肯定是不道德的,应是道德问题。如果,造成伤害,那就涉及到法律问题。但,细想为什么会抽身离去?是无知,还是故意。如果是无知,那就是教育问题了,如果是故意,那是责任教育与道德问题了。另外,如果教育问题,那教育孩子什么呢?最后要教育责任与道德问题了。那么,道德问题怎么教育,具体教育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道德是一种规范,是理性的,对她最根本的教育便是责任教育了。所以要进行责任教育。正如上例,应教育孩子,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负责任,不受到伤害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属于对他人应负责任的教育了。另外,还有对家人、对国家应负责任的教育等。

从上可以得知,我们只单纯地进行德育教育,显得有些空,应重视进行责任教育,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和核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时代对德育教育提出的呼唤和要求。

三、责任教育,历史的重负

从古到今,从有人类起,我们就不乏进行德育的教育了。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无处不在,也进行了许许多多新的尝试,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所进行的德育教育,仍存在着空与虚的问题,这就是实效性问题。所谓的空,就是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没有可指向性的教育方法。所谓虚,没有很有实效性的内容,没有能应用并给予改错的具体举措。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基本上是以说教或简单的教育活动为主,如能再加以实践性的体验活动,己经是很难得的了。这就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一大难点。其次,缺乏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目标性。没有一系列的教育方案和具体的过程,没有很显明的目标,使很多德育教育工作,显得重视不足,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零敲细打,各自为战,出现了没有一种管理与管制的现象。

责任教育,从责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德育教育的问题,让我们有了德育教育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责任教育,仍然是德育教育的一种,但却是德育教育的起源,先行者。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如何进行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那首先要进行责任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学习文明礼仪有什么用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责任等等,而不仅是一种活动,一种游戏而己。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他身上负有的责任和其应尽的义务时,他的学习行为和实践行为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形为。

四、责任教育,我们的责任

篇3

一、责任教育的含义

责任是为人之本,是现代公民存在于社会中的基本规范。责任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以增强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为关键,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形成自我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提高自我责任能力的教育行为。

二、实践责任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1. 实践责任教育的特点。责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与其他教育科目存在共性,却也呈现了其独有的特性。责任教育具有基础性、体验性、自主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责任教育种类丰富,在教育意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强调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人的责任意识不能离开实践活动,任何好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都需要道德实践,培养学生在责任方面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机会去体验、承担责任,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教育分为四个阶段: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这四个阶段共同为一个完整体,既独立又相关,需要在实施的时候不孤立地完成上述四个阶段。责任教育是一个需要持续完成的工作,受教育者的社会角色不会始终是学生,而随着其角色的变化,责任教育的引申涵义也会改变,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责任教育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但作为责任教育本身,其时效性不仅不会减弱或消失,反而会随着责任主体的日益成长和进步,越发显现其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2. 实践责任教育的原则。责任教育的原则应以实用和可发展为核心,它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理论性原则等。

责任教育一般以完善德育常规为基础内容,继而构建有特色的德育,实施责任教育。并且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坚持低姿态、低起点,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准则也更加的具体和容易。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经历,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来指导学生实践责任、履行责任,也可利用各种活动或者系列活动来完成激发学生自主责任意识的目的。

责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课程,也与家庭教育、个人阅历和受教育程度不同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的责任感也不尽相同。在通常的责任教育内容中,将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分为六个层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所分的层次,有重点的进行。

责任教育需要有优化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舆论氛围,这样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规范。另外,使学生感受和履行责任是增强他们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育者们重视为学生创设感受责任、履行责任的机会和情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在实际生活中拥有责任感、拥有责任意识。

在责任教育领域,理论指导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开展责任教育过程中,根据基本的认识,对所实施的方法和工作进行了理性的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责任教育的层次,形成德育的特色。责任教育的教育场所其实处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具体的接人待物和细微的生活环节中,其内容极为广泛。要使责任教育的努力不至于事倍功半,就必须将责任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不仅仅要求老师的教,也要强调家长的做以及学生的用,这样才能形成多角度的教育合力。

三、责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社会方面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相伴的是,狂热的拜金思想带来大量极其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以钱为本,权钱交易,两极严重分化等等,都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地加深、加重,普通公民的社会价值认同也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具有统治意义的大众性价值选择出现偏差,许多应有的爱心与同情心普遍缺失,人们之间失去纯真与宽容。拜金、自私、极端享乐、炫富、冷漠等大量本应属于不良的道德现象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普通民众的集体认同趋势,对社会、对自然界和其他人不负责任的事件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巧取豪夺、随意排放、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种种现象说明,人们的道德城堡正在崩塌,特别是其中责任感的丧失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可怕的现象,责任感的丧失已经严重危及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2. 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家庭是其最初的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一些父母片面追求个人的“幸福、自由”,甚至不将婚姻当做真正的承诺。这些无疑是对家庭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使孩子收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考试科目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疏忽了对孩子的思想和道德的培养。不关心孩子在责任意识方面的教育,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关系,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溺爱非常,造成他们中很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目中无人的个性。而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于今后承接社会责任,完成公民义务,毫无帮助。

篇4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贯穿校园文化精神;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滋润师生心灵;

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灌溉师生血脉。

――寸滩实验学校邓军校长教育手札

责任当先 振臂再向前

当前形势下,国际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竞争,而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需要每一个人为自己的作为承担责任。因此,学校大力开展“责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

教育专家指出,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心理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在“以责任之心育责任之人”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重庆市寸滩实验学校提出独具特色的“责任”校园文化,以强化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为落脚点,积极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将学生塑造为品质优秀、个性健全、行为规范、具有责任感和创造精神的世纪新人。

责任学校 孩子成长的摇篮

坐落在重庆市江北区寸滩的寸滩实验学校,就像是闹市中的“桃花源”,淤泥上盛开的白莲花,在这个纷杂的环境里,如同家一般,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作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社会声誉良好,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学校,寸滩实验学校本着责任立校的精神,用心用爱去栽培每一个学生、栽培祖国的未来。

学校以“责任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育人规律,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凝练出“学会责任”的校训,以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磨练意志品质、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寸滩实验学校通过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引领,方向指路,激励师生塑造成功信念和目标,激活动能,做最好的自己,促进了学校和谐快速发展。

学校将“责任”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突破口,营造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让“责任文化”溢满校园,精心打造“责任学校”。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要求教师发扬“教学工作五认真”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抓观念更新,大力推进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青春、阳光、自信的品格。

篇5

[关键词]学校 道德责任教育 有限性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嬗变,带来许多道德问题。其中,道德责任的缺失引起人们的关注,探究这一问题时,人们习惯性地把它与学校教育对应起来。人们期待通过学校教育破解这一德育痼疾。而面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低迷,人们盲目地对学校教育横加指责。学者陆有铨认为“对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功能、作用,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的确不能低估,但也不能无限拔高”。厘清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作用限度,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定位学校德育的价值,也有利于学校履行好自身的责任。

一、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内涵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德责任教育理所当然的应当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应该对个体的道德责任养成承担无限的责任?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即自觉地做好应当做的事的心理态度)。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培养其道德责任感,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学会负责任地生活。从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定义出发,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认知的方面,道德责任感;践行的方面,道德责任行为习惯。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然而,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可能出现“知不一定行”,或“知而不行”甚至“知而妄行”的情况。

二、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有限性的表现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限性,是指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和程度。表现在:

1.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环境的有限性。

学校空间是由熟人组成的空间,同龄人大量聚集,关系相对社会空间比较单纯。在社会空间里不同年龄段的陌生人分布其中。陌生人世界往往是表面客套而内在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由礼仪客套控制,要么是由规则和法律支配,要么是由礼仪和契约调节。在一个充满了陌生人的空间,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但这些人和我没有关系,我对他们也没有责任。而在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是直接由道德联系的,熟人社会的空间是由道德责任的担负而建构的空间。在这种熟人空间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与我有关,我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熟人社会提供了人们履行道德规范的动力,因为利人被看成是积德。利人就是利己,从而有力地约束着不道德行为,因为损人利己会在共同生活的群体中引发巨大的代价――在这个群体里无法立足,损人其实就是损己。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在学校里热心班级,乐于助人,被大家认为有道德责任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却表现出种种失德现象。比如,坐公共汽车不给老人让位,在公园里践踏草坪等等。究其缘由,学生在学校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必须考虑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会引来同学的排斥,老师的谴责。可见,学校的道德责任教育是有限的,也许在学校这一空间里,学生表现的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人,离开了学校这一熟人空间,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学校道德责任教育载体的有限性。

在我国,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德育课程作为“直接道德教学”其作用是有限的。杜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这一论断指出了德育课程至今还没能很好解决的困局: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开篇就指出,“无需讨论所谓的直接的道德教学(或更好的关于道德的教学)的局限性或价值,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盖棺之论:如果把借助于教育的道德成长的全部领域考虑在内,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影响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在数量上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少、在影响上则比较轻微”。同时,学校德育课程对学生所进行的道德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的认知,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雅思贝尔斯把知识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他认为现行知识是可以以简单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而关于人的存在的本源和根本处境的哲学却无法传递。真理性知识无法完全用文字和书面语言来传达,它是在对话(“毫不保留的对话方式”,是生活交往中的对话)中,通过暗示、象征的体验方式间接传达的。对真理的把握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与人的经验相联系的基础上的感悟,它要借助于人的自主意识和自由决断。这一思路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个体处事哲学的道德责任是无法通过德育课程教给学生的。道德责任涉及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的情感、意志、动机等非理性因素。

3.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时间的有限性。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处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只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序列内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因此对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只负有有限的责任。个体道德责任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作用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活动。如果把个体的生命比做座钟,学校教育只是这个座钟上的一个刻度而已。虽然学校教育在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当个体离开学校这片净土,生命的时针指向下一刻度,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责任教育将受到社会中种种观念的冲击,学校道德责任教育作用的发挥将受到不同时刻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道德责任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三、学校道德责任教育阈限: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相结合

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所担负的是启蒙教育和转交责任的任务。启蒙教育是指学校向学生传授与社会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大大小小的子系统中的作用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外,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动荡混乱地带。青少年身份的特殊性,需要学校开展关于青少年身份角色发展的心理学宣传教育,使他们明了自己的心理变化,摆脱成长带来的困境。同时,学校要将启蒙教育与转交责任教育相结合,转交责任的核心是参与。道德责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小开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活动空间里承担小责任,学校通过提供参与式的行动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责任转交,使他们在迈向一个成熟社会的方向上前进一步。

总之,学校在道德责任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对学校教育抱一种过于浪漫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这里说的不能随心所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学校教育是被社会决定的,往往“身不由己”;第二,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不能为所欲为,不能对学校教育赋予过多的幻想。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都是影响源。这其中还离不开学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8]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2008,(4):4,5.

[2]邓达.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走向[D]:[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2.

[3][4][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7,208,209.

篇6

责任感 德育教育 大学生 责任教育

一、引言

责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教育者责任素质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观、高尚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责任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总书记在2009年“五四”青年节曾寄予当代大学生: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健康的成长环境应当要求和指引大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其他人越俎代庖。向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高等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在社会道德意识的洪流中选择水平较高的道德责任,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当前大学生由于责任意识缺失而凸显的问题

《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意识缺失,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1.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学生暴力伤人行为偶见报端或网络媒体,引起比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马加爵因小事结怨杀害多名同学恶性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等事件事过多年,至今让闻者心中难以平复,但此类事件并没有因为街头巷尾热议、媒体关注、时事评论画上句号,不时仍有类似事件发生。身处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更对大学生因情感问题、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就业竞争、家庭因素等多方面问题等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情绪失控甚至行为失控的情况深表忧虑,此类情况在学生中出现人次较以往有所提高,而且恶性事件――即致人伤亡的事件出现频度较高。社会在热议大学生突发事件时,往往感慨青年学生十多年苦读收获知识却痛失自我,对于挫折的耐受力差,无视生命价值存在。教育管理者在为学生漠视生命、漠视家长多年养育之恩而深感痛心的同时,更应当反思事件背后的成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倾囊付出,父母长辈对他们的无度疼爱,形成了较为强烈自我意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要求高且多,对自我要求低且少,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自我意识淡薄。当外部因素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或达不到自身要求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心理或极端言行,不计后果,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2.家庭责任意识下降

上述自我意识的缺失中所举的例子已经涉及家庭责任意识下降的问题,一个能够关怀自我的人,才能关爱他人、关爱家庭。一个长期被关爱而无需付出,或者细微付出就能倍受关注褒奖的人,会在关爱场中、表扬声中逐渐丧失关爱家人的能力和意识,他的心目中无需考虑我能为家庭做什么、我该为家庭做什么,他更多的考虑是家庭、父母该为我提供什么,他会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家人能提供的,而我的父母却无能为力。在他一帆风顺的时候,收获的喜悦全家共同分享;一旦遇到坎坷,出现问题,产生困惑,形成了错误后,这样的学生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意识,由于长期形成的依赖性,最直接的办法往往是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推给家庭,逃避现实,回避失败,好像沙漠中被急追的鸵鸟,把头扎入沙中,自以为平安无事,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愚蠢的逃避。如近年出现的“啃老族”,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早早失业并非不具备工作技能,有的自视过高,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怕苦畏难,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顾年迈的父母日渐老去的身影,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不懂节约、花销不菲。如个别大学生不顾学校老师耐心劝说,家中父母苦苦相求,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令人惋惜,更怒其不争。

3.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往往表现突出,个人表现欲望较为强烈,个人单打独斗的能力较强。相比较而言,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表现稍逊。社会分工日渐显示出细化和联系紧密的特点,有分工就必有分工负责,有分工就必有分工联系。首先要将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负起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负责心,形成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站在全局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能仅从自身的责任范围去考虑问题,无协作不配合只会淡化整体负责的氛围。正如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一样,离开每个成员的责任感,这个集体就难以形成一个负责任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负起责任来,这个集体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推动集体事业的发展,实现集体的利益。

三、全方位强化责任教育的途径和实施办法

1.通过课堂德育理论教育,进行责任教育的积极引导

着眼于理想和信念,但不等同于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服务和奉献,引导学生感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种自我内在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着眼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学生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把职业目标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未来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当高校责任教育的目标同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则要求相一致时,课堂教学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当与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规则出现矛盾时,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深厚的功底,能从有利于民族文化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在社会道德体系多元化的洪流中,选择高尚的道德责任,在个人价值、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的支撑点,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

2.分阶段有侧重开展责任教育

大学生在每个年级阶段发展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一年级学生处于认识大学、认知自我、适应环境的阶段,需要加强入学教育,强调的是适应和遵守大学规章制度,强化生命意识,关爱自我,尊重他人。从军训入手营造严格教育责任机制,从学习秩序到生活规律,从辅导员、管理者到教师、实验员,有章可循,严格管理,使得校园中学生不负责行为因“责任追究”而有效遏止。

二、三年级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参与学校学院集体活动,开始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谋划个人发展方向,着重进行成才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和生命责任教育,通过集体生活形成集体归属感,学习对集体负责,对朋友负责,对自己负责。通过实践,感知父母抚育之恩和社会生存的不易,激励学生发奋读书,钻研专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安身立命的基本,在此基础上为回馈家庭,奉献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个人阶段性的人生抉择,在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同时,与家长配合增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将个人的抉择与家庭责任联系起来,将个人努力的方向与家庭重托联系起来,感恩母校,回馈家庭和社会。

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大多数学生处于更为成熟的年龄阶段,责任意识已基本形成。但也应当根据个体不同的阅历有重点地开展责任教育,尤其是在没有工作阅历,或较短工作阅历的研究生群体中开展责任教育的工作,也不容忽视。

3.深化责任体验教育,依托专业特色,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责任感、确立责任意识

深化责任体制教育最终是在责任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场景来创设责任情境,依托专业特色和专业实践,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境体验接受责任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体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认识负责对成才、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地参与责任实践活动,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关注时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激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有益活动,让学生在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中学会关怀自我、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经历风雨方见彩虹。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历练自我。在实践中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勇敢面对挑战,坚定信心,提高素养。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村官计划”等国家或省市着力推进的大学生项目,鼓励大学生投身时代洪流,克服困难,用青春、理想、信念与责任谱写宝贵而难忘的人生篇章。

4.尽快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学生是责任教育的主体,学生需要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责任教育的内容和理论内化为自身需要,内在意识。“家校联手”合作责任教育实践已经出现了比较有效的尝试,如“大学生家长会”“大学生增值教育”“大学生家长负担成本核算”“一封家书表亲情”等活动,通过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换位思考和互动交流,使学生感知亲情、感恩父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与社区合作中比较有益的尝试有:社区青年义工活动。活动范围包括大学生以所学之长服务社区居民,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助理等,在良好的组织协调下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结语

任何大学都不能忽略和放弃责任教育,因为责任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产品”――大学生的内在质量。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受训者,他在具备谋生立业的真才实学的同时,应当思想基本成熟,具备诚信、公正、正义和社会责任的自觉的道德担当。大学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由于责任感缺失而导致的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认真思考,并通过责任教育的强化和改进,找到培养德才兼备,能够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自我负责的优秀学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3):37-54.

篇7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责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成员的关系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国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有限,且一个家庭常常有数个孩子,为了家庭能持续发展,每个孩子都必须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他们无形中受到了责任教育。而目前我国的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由于计划生育的因素,每个家庭生的孩子极少,这些孩子受到父母双方家庭的关注,他们成为家庭的重心,受到极多的宠爱。

这些孩子是目前初中生的主体,在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责任感不强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去承担责任;有的学生即使意识到承担责任也拒绝承担责任,宁可把责任推给家庭或社会;还有的学生对责任的划分不明晰,反而构成心理问题。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时,要重视责任教育的问题,要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独立、愿意承担起责任、愿意培养承担责任能力的人。

一、引导学生拥有责任意识

责任是由于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而产生。比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妹妹、上司对下属等,人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担起这个角色的责任。许多初中生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是由于他们扮演某种角色的时候,没有了解到他们应当承担的角色。比如有些学生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他们不忍心让自己的子女承担责任,把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全部包办代替;部分家长自己的知识有限,他们自己也不了解责任意识;部分家长自己的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不会强求学生承担责任。学生感受不到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就不会拥有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就要让学生拥有责任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拥有责任意识,可以从观察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观察,是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成为一个“角色”就要承担一个责任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责任意识非常重要的方向着手。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中学生了》一课中,让他们观看美国著名的影片《伴我同行》,它讲述的是四个小伙伴一起历险了一夜,然后回到家乡的事情。观看以后,学生会对影片中禅述的友谊进行评论,有些学生谈到其中两名朋友碰到朋友有难的时候独自跑了,非常不道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不能跑?学生经过思索认为因为彼此是好朋友,在朋友遇难时就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你不希望朋友在你遇难的时候跑掉,那么你在朋友遇难的时候应当怎么做呢?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责任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两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段感情才能正常维系。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单凭另一方的努力很难维系。学生就会慢慢去思考自己和别人是个什么关系,在这段关系中自己又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二、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发现有些学生即使心中有责任意识,也会因为自己任性、懒惰而拒绝承担责任,他们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导致彼此关系恶化以后把过错也全部推到对方身上。如果学生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即使他们了解责任意识也不能称之为有责任感的人。要让学生愿意承担责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的生活着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承担责任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时,学生才愿意自主地承担责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引导学生留心当自己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事情,倾听家人心声的时候,家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家人会显得和自己更亲近?当学生能了解到只有自己愿意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的时候,别人会更信任自己,更关爱自己的时候,学生就能了解到责任是一个付出和得到的过程,拒绝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让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更疏远。学生如果意识到承担责任与自己自身生活紧密相连时,就会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尝试着勇于承担责任。

三、引导学生能够划分责任

教师在引导学生承担责任时,有时会发现学生因承担过多的责任而引发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或者感觉很自卑,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无力改变身边的事;有些学生会变得很沮丧,情绪起伏很大,变得很偏激。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正区的划分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才不会因为别人的责任引发自己的心理问题。

有些学生的家长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感觉到自己似乎没有做错事却无端的被责备,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辅助学生学会划分责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命只有一次》时,让学生阅读《中毒的父母》一书,学生能够理解到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好自己的责任,不要把别人应承担的责任硬背在自己的身上,学生就能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困扰,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总结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7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参考文献

[1]孙雪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9

一、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传统道德文化的削弱,家庭教育的偏颇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个人责任意识不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社会低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负责,公德意识差,言行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弄虚作假等。

2.家庭责任意识缺失。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生活磨练的缺乏,父母过多的承担了孩子的责任,使孩子依赖性严重,习惯于接受和索取,不懂得付出和回报,讲排场、穿名牌、用名牌。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或者是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些都会成为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使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3.集体责任意识弱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少学生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关注他人和集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不能出手帮助,冷漠旁观。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不足。

4.目标责任意识模糊。由于社会极少数腐败现象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是注重个人的需要、利益的满足和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品位的追求,很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忽视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责任目标。

5.生命责任意识淡薄。在所有责任意识欠缺或者在无责任意识的情况下,就会有打架斗殴、故意伤害、自伤、自残、自杀等诸多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情发生。

二、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1.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教师不光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负责任的态度感染学生。将责任教育贯穿于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教育阵地,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

2.正反并举,奖罚结合。用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鼓励学生,用反面典型事例警示学生。并让学生不仅认识到生活中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意义与价值,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痛苦、挫折、灾难、疾病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惩处。

3.提供平台,角色体验。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设计各种专题课程、游戏、参观、走访等形式贯彻责任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活动,给学生体验责任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负责,学会履行职责,逐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能力。使其充分体验到履行职责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并让学生明白人不光是为自己活着。

4.家校联手,城乡互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默契配合,联手教育,老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积累家庭教育成功做法,再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努力创造条件,让城里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辛劳;让农村学生到城里来,体会城市生活的美好。这样,不同的生活体验,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奋斗目标会更加明确。

5.养成习惯,促进行为。人的责任心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养成教育,重视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化为情感,把情感表现在行动上,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把责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履行责任。

三、建立健全责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篇10

企业社会责任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它的责任理念在资本、生产、技术等要素跨国流动形成的全球市场中广泛传播。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缘于经济全球化下消费者维权、自然环境恶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它是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产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把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标准化高度,将人文色彩浓厚的道德行为衍变成市场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工具。近年来,跨国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非常注重对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检查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将其作为考核公司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一个拥有良好的责任教育、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走向工作岗位,必定会带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毕业生,是顺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过程。

CSR发展离不开成熟的教育模式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谈及教育时强调:教育是一种对世界的性质的认知,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对自由和理性及友好的重要性的认识。理解这一点重要性,教育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国外的责任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国在责任教育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国外发达国家将责任教育视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国外各个学校高度重视。他们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教育基础,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发展,并与社会、经济、法律相适应。再如日本,该国善于寓教于传统道德,通过传统道德培养增强责任意识。

第二,国外教育方法形式多样。美国非常重视公共环境对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的渲染作用,通过隐性教育培养人们责任意识。例如在首都华盛顿,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但是像白宫、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这样规模宏大的场所有很多,这些场所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着美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材料。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刚刚起步

自20世纪末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以来,中国各行各业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名词,一开始是好奇,然后是理解,接下来是效仿。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以国家电网、中国平安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它们自觉守法经营,维护员工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及社会回报,并了质量较高的社会责任报告,在社会上受到了普遍赞扬与认可。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清并不乐观的现状。据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只处于“起步”阶段,在对近300家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只有14家企业“领先”,179家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中国现在仍有不少企业随意克扣员工工资,在原料中任意添加对人体有害成分,肆意向大气排放废弃物等等。电视购物虚假门、房地产“地王”囤地等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比比皆是。

提高全民社会责任意识迫在眉睫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曾经长时间内“效率为先”的政策鼓舞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仁人志士引领经济先锋,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尝到“钱包鼓鼓”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物质无尽奢求的人们开始想尽办法赚取财富,唯利是图,甚至不惜利用各种有损道德的非法手段。诚信、责任完全被抛掷一边。在这样的教育现状和社会背景下,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实乃困难重重。

我国应该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但是要依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与国外有较大差异,不能生搬硬套。比如在教育模式上,我们不能直接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因为西方的教育模式是开放式、引导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可以考虑从国家、社会、企业三个层面展开: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学校责任教育的监管力度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航者、社会重大问题的决策者、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协调和监管着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规范和引导着社会行为。现阶段,部分学校在德育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方面重视度不足,教育规划不明确,教学手段不成熟,学校的社会责任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将社会责任教育的推进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建立政府与学校的交流平台,拓宽沟通渠道,积极开展面向学校管理阶层的社会责任教育督导和监管工作,强化学校领导、教师的社会责任教育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在宏观层面建立社会责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促进社会责任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可以考虑将社会责任教育的贯彻落实程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入到学校教育水平考核体系中。

二、发挥社会各界优势,全面推进责任教育步伐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水平,必然要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发挥社会各界优势,依靠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该与社会各界教育专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探索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新方法、新形式,丰富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作用,尤其是媒体的积极引导和宣传作用。在“言论自由”的今天,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宣传和道德净化方面责任重大。媒体在树立自身良好道德品行的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学生的社会责任宣传与引导,积极扮演好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工程建设的重要角色。

三、发挥企业的责任教育功能,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要与学校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利用自身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势,与学校的教育环境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在教师培养方面,企业可考虑吸纳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参观交流,教师应重点关注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进展和成果,丰富教师的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知识储备;其次,在教育投资方面,企业可考虑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在学校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奖学金,鼓励学生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最后,在与学生互动方面,企业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考虑定期在学校以讲座、论坛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交流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话题,掀起学生学习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浪潮。

我国社会责任教育水平亟需提升

企业社会责任是全球化的产物,是企业长久发展、与世界共进步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扮演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角色,中国社会责任发展有着积极而非凡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与外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社会责任教育改革和深化迫在眉睫。国家须在参考外国责任教育模式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适合本国学生教育与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