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7:5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镇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篇2
[关键词] CIS理论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品牌精神文化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2]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9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安顺旧州;旅游规划
1、引言
城镇自身具有发展与变化的必然性[1],历史文化名镇也有发展的需求。其中,发展遗产旅游是实现古村镇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最常用的途径。但是,在旅游开发中一些古镇越加“雷同”,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较为局限[2]。
古镇的旅游规划,需要对游赏资源梳理整合,挖掘特色突出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建设具有游览价值的历史人文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景区的地域特色鲜活起来,如何提升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如何体现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这些都需要我们开阔思维深入思考。
2、旧州镇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
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是中国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黔中地域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3]。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古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破坏”,但整体保存尚可。古镇格局清晰,主要街巷完整,还有若干挂牌保护院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史遗存的实地调研发现,旧州镇内目前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古镇内的游赏资源缺乏梳理。古镇具有游赏价值的区域范围尚需统一规划,几处重要的游赏资源分布零散,不利于游客旅游观光的完整性和便捷性。一些地段新建了现代建筑,体量和外观都与古镇气质不协调,如中小学、多层住宅小区等,影响游览感受。对此,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梳理古镇有价值的游赏资源,对游赏资源进行必要的衔接,甚至部分区域的协同改造。
第二,缺少具有“点睛”作用的的历史建筑。旧州镇曾是安顺地区的首府,有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4],佛道儒三教的寺庙、道观并存于镇内,成为当时重要的交流场所和地标建筑。现今多数寺庙、道观都已经损毁、荒废了,原先的城门、鼓楼等标志物也拆除了,令人惋惜。在旅游开发中,有必要修复一批典型的历史建筑,重新利用它们,提升古镇的旅游形象。
第三,古镇的若干标志性景观节点已不存。根据《旧州镇志》所记载,古镇及周边原有“八景”(注2),并由文人墨客赋诗相应,充分体现了旧州作为安顺地区首府的历史内蕴和文化沉淀。可惜的是这八景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恢复、重现旧州八景,重塑古镇的历史人文框架,提升古镇的历史人文气氛。
第四,古镇“历史边界”不清晰。在新城镇建设中,旧州镇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一些老房子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新旧地区逐渐交织,再加上古城墙早已不存,古镇原先的“葫芦形轮廓”(图1)变得模糊。葫芦形轮廓在贵州众多古镇中是唯一的[5],这一地方文化符号亟需挽救和传承。
3、旧州镇旅游规划的几点构思
(1)提取特色区域,打造精品游线
由于长期现代化建设的积累,古镇往往出新旧建筑混合、新旧地段相互穿插的状态,对游赏路线的组织有很大影响。在旅游规划中,参考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着重对历史环境气氛保存较好的区域规划整理,梳理结构,以建立游览框架。(图2)在调研中发现,北街至麒麟山一带涵盖了多个节点,如城隍庙、清元宫、山体公园等,又与历史氛围浓厚的东街关系密切。规划将北街与东街交汇处的现代平房拆除,开辟为清元宫的前广场,作为大量人流的缓和空间,同时引导人流至城隍庙、麒麟山一带,新规划的这一条游线串联了旧州最重要的几个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历史空间的连续性。(图3)
(2)利用历史建筑,赋予主题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建筑浓缩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对老房子的利用一直是古镇旅游规划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除了沿街商铺基本的业态之外,还可以挖掘老房子的特色,打文化牌。如西街的鲁氏大宅(图4),留下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今天老宅子在历经波折之后依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它将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庆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又如北街衙门老房子,修整为小型的屯堡军制展览馆,展示与屯堡军屯建制相关的历史展品和售卖特色纪念品,为商业街补充历史气氛。还有前文提到的清元宫,在古时作为慈善教育机构,修缮后命名为清元学堂,既是参观景点,又可以作为当地学校的传统文化拓展基地。
(3)修复历史场景,兼顾使用功能
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古”,人们追求的是访古寻踪的意境。修缮整治街巷立面固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对特定的开敞空间或说历史场景的修复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标志性建筑的故址复建,并结合周边环境丰富功能。如恢复“八景”之一的“扶风夜笛”,文献记载天宝桥上有扶风亭,乃旧州“乘凉赏月之胜区”。规划将扶风亭与碧波湖文化广场结合设计,作为旧州镇的东门标志,为本镇居民和游客修建一处怀古文化公园。另一类是特色资源叠加功能和内涵延伸。如八景中的“麟山晴岚”,原指麒麟山景之秀美。在旅游规划中,将麒麟山修建为体育休闲公园并建设t望平台,与居民和游客的登山需求相结合。又如“南堤绿柳”,在护城河岸边补种柳树,修建为滨水健身步道。
(4)珍惜历史要素,协调总体规划
古镇因特色才能脱颖而出,才契合“名镇”之名,必须珍惜自身独有的历史元素。如旧州“葫芦形轮廓”是古人营城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建城特色。虽然构成轮廓的城墙、城门基本不存,但通过现场调研和相关资料仍能推测出大致的位置关系。对其保护将在空间上对古镇历史范围有所限定,有利于古镇有重点、分层次的保护落实和更新建设。
另外,古镇的街巷肌理是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在城镇总体规划中不仅要保护主要街道,还应重视各条支巷、小路。同时,避免新规划道路影响到葫芦形轮廓所在区域,利用公共绿地勾勒轮廓边界,保持古镇的历史城建骨架。
4、小结
旧州镇旅游规划秉承了“以史为本,借古营新”的理念,力图从旧州本地的历史传统要素中寻找有价值的元素,用现代人愿意接受的“新”丰富旧貌,让古镇旧貌换新颜。这里的“新”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开发新的游赏路线。古镇丰富曲折的道路系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沉淀,是形成游赏路线的天然条件。除此之外,在交通组织中,还可以考虑不拘泥于原有的街巷交通,通过适当的调整整合资源,有选择的衔接重要的节点空间,促进精品游览线路的成形。必须强调的是,古镇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任何新建设和调整都应满足文物保护可逆性的原则,不能产生实质性的破坏。
第二,赋予老房子新的主题。为了更好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在旅游规划中应依据历史建筑的原有性质赋予适当的主题功能,以发展旅游经济。在主题的选择上,以凸显历史特色为佳。根据名人轶事、历史活动等,挖掘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演绎和延伸,开发一些接地气、本土化的特色服务。
第三,赋予历史场景新的内涵。古镇中的一些场所充满了人文情怀,找出并强化这样的历史场所,引导人们从中获取精神的共鸣,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的方面。历史场景是空间与文化、功能与文脉的载体,在规划设计中,要将空间环境结构与社会文化形态结合起来[6],形成集审美、史学、文化、使用等多方面价值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这其中的功能属性,是较难体现的部分而更应重视起来。
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规划,要尊重历史,又要体现发展,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服务于旅游产业。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规划的思考不止于此,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
注1:本文为贵州省安顺“大屯堡”旅游规划阶段性成果。
注2:根据《旧州镇志》所载,“旧州八景”为麟山晴岚、文阁夕照、扶风夜笛、华严晚钟、南堤绿柳、北岭寒梅、翠微春霭和碧波秋月。
参考文献:
[1] 嵇岚.历史城镇的保护再思考. 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2] 宋瑞.古村镇旅游的问题与难题[J].旅游学刊,2010.06
[3] 杨开.贵州安顺市旧州古镇的特色分析与历史保护. 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4]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编篡委员会.旧州镇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江淮、风貌、传统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快速发展,城市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城市风貌规划是最近兴起的规划类型,主要解决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问题。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不仅要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继承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对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民居建筑风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包括对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石库门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等,但是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建筑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人们把江淮地区的建筑等同于徽派建筑,但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不同徽派,江淮地区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较为明显区别。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江淮地区风貌的研究,为江淮地区城市特色营造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范围
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本研究是指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的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等;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等。
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江淮地区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的认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取江淮地区典型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案例选取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保证案例的研究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对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江淮建筑风貌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收集法。
三、案例研究
1.合肥地区典型建筑风貌案例研究
合肥市悠久历史,江淮建筑风貌特征较为明显。典型传统建筑案例包括了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段氏祠堂、卫立煌故居、以及杨振宁故居等.本次主要选取了三河古镇和李鸿章故居作为研究对象。
1.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因水系丰富,建筑富有特色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极具代表的特色古镇。
三河古镇的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商业街巷一般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开窗,或者一层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
三河古镇外墙均为清水墙,在外观上,三河的砖墙与江南的白色粉墙不大一样,同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分户墙体沿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所以在人视的角度,看到屋顶的部分主要是挑檐,另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蝴蝶瓦。马头墙上和檐砖之间是有横梁退台处理的,防止雨水清洗墙面,处理细节细腻。
1.2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采用“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建筑结构形式,建筑色彩外部呈现青色,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李鸿章故居建筑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硬山顶,区别于徽派的马头墙的形式,屋顶材料为灰瓦。李鸿章故居的雕刻堪称一绝,它继承了徽雕的图案和风格,但在刀法上不如徽雕的细腻。徽雕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门口对外展示,带有夸耀的成分;而李鸿章故居却在内部做文章,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以上案例建筑分析,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有一下特点:合肥地区民居屋顶形式主要采用马头墙的形式。屋顶处理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合肥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鸿章故居,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的如包公祠。
2.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传统建筑风貌
古城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名城之一,扬州建筑和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对江淮地区的建筑风貌研究就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古城民居传统建筑门楼雄浑键劲,形式讲究,种类繁多,有八字形、凹字形、匾墙形、飞转门檐形等。八子形门楼最为考究的是南下河68号的湖南会馆;凹字形的代表有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头;匾墙形的有南河下170号盐商汪鲁仪门门楼。
扬州传统建筑墙体:浑厚古朴。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墙体材料主要是清水砖。墙体的形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丝缝,清水砖扁砌、和合墙、乱砖清水墙、马头墙。扬州地区的马头墙较徽派民居是有区别的,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墙体单薄简洁,用白灰罩面,墙头常砌成徽翘状的鹊尾式,扬州地区的马头墙码头有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扬州传统建筑屋顶:韵律美感。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形式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屋面的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出檐椽头加一道封檐板;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面是整体的。
3.其他具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研究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于江淮地区建筑风貌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坦厂明清老街门窗都是采用门罩式,但是较徽州民居的门罩和北方民居的门罩相比,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门罩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建筑墙体均是清水砖,同北方的清水墙的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区别于徽派建筑的石灰粉和泥涂墙。明清老街的分户墙同样采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是马头墙的色彩为青灰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马头墙上直接排檐砖,上面铺上小青瓦,较徽派建筑相比,马头墙更加简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的蝴蝶瓦。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既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总结如下:
1.总体格局
延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人、自然、建筑的融合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尊重人居本身”,总体格局因地制宜、顺势而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荣。
2.建筑布局
江淮地区水系丰富,水网纵横的地理特征,依水而建是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布局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上,江淮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天井式布局方式。
3.建筑色彩
纵观江淮地区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徽派的建筑色彩,建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墙体外部不增加涂面,墙体色彩为青灰色;建筑屋顶用青灰色的蝴蝶瓦,屋顶颜色较墙体偏深。李鸿章故居的建筑色彩都是灰色调,色彩朴实素雅。
4.建筑结构与材料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上青砖、木材、灰瓦等。塑造的形式通常是“外面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
5.建筑构件与装饰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构件中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少量会使用鹅软石铺砌;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窗的形式主要是木制格栅窗。装饰部分以雕刻艺术为主,油饰彩画艺术为辅。
6建筑屋顶形式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吸收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既有硬山顶,也有马头墙的形式,主要是两坡的形式。马头墙的座头也汲取了南北的精华,兼具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兼具南北地区建筑的文化,既有徽派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外延。形成的原因是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南北的过渡地带,建筑风貌上自然有南北混合的血液。
江淮地区建筑更加注重材料本色的运用,建筑色彩表现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风貌整体更加淳朴,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立面重点部位以及内部装饰,注重的是建筑内在的美。通过这一次研究,深刻体会到了江淮地区人民的质朴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 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 张钊 《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文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借鉴和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4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12
篇5
关键词:洛带古镇 体验经济 商业 影响因子
洛带古镇商业开发与旅游项目过度同质化问题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第一批开发的古镇,建镇于三国时代,在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移中,逐渐成为客家人在西部最密集的聚居地。其建筑以清朝为主,客家文化是古镇特色文化。洛带古镇是成都四大古镇之一,由于地缘优势(距成都市区18km)和先期旅游经营策略得当,目前已成为成都地区最具人气的古镇之一。图1是2003-2007年游客增长情况。
伴随着飞速增长的游客数量,洛带古镇的旅游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即“一街七巷子”的洛带古街上,出现了大量基于古镇旅游的商业项目,在这些商业业态中,份额最大的是小吃业、服装租赁业和餐饮业,共占古街商业项目总数的34.8%,实地考察看到的是经营方式和内容完全相同的商业类型在一条小巷内就出现数次,比如服装租赁业,而整个洛带古街上充斥着类似的商业项目。
洛带古镇出现的严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引发了商家的恶性竞争,破坏了古镇的长久吸引力,更打击了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亟待一种新的开发模式予以指导。
体验经济与洛带古镇开发评价
体验经济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高度发达的服务经济基础上,开展的新一代服务经济模式。理论的创始人B.Joseph Pine II 和James H. Gilmore相信,体验经济将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人类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中的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是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古镇旅游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即是一种天然的体验经济,近年来很多旅游地兴起的主题公园更是现代体验经济理论影响下的商业形式,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对古镇体验类商业的评价方法,因此如果在运用体验经济理论于洛带古镇的商业开发前,应当先探讨这一理论对古镇商业开发的影响评价。
本文将以洛带古街为例,重点探究古镇体验类商业的评价方法。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根据洛带古镇游客的年龄、学历等特点,问卷的形式为封闭式问卷,包括被调查者背景资料问题和体验元素主观感受问题。
问卷中的背景资料涉及年龄、籍贯、月均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按照实际需要设置选项;而对被调查者的体验元素主观感受则按照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将每个测量项给予五种等级,量表由强至弱分五个区间,为顺序变量。
在问卷题目的制定上,参考了旅游学、心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容,并对古镇旅游和体验经济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分类,提出了以游客体验感受、项目软硬件设施、环境干扰程度和社会效益四个大类的评价层面和各自的调查方向,表1是问卷的设计部分。
(二)数据收集
古镇的商业业态多达数十种,但是对研究体验类商业的主观感受来说,应该着重研究具有一定体验过程的商业项目,所以本次选择了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两种业态的游客体验感受进行分析。
两种业态在同一时段各发放50份问卷,共100份,发放方式为随机发放,目标人群为洛带古街游客,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95%。
评估分析洛带古街体验类商业
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是李克特(Rensis A.Likert)于1932年提出来的量表制作方法,该法运用一个编制好的量表来测量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态度。通过让应答者对每一语句作答复,然后转换成分数,并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每一位应答者的态度分数。通过五分量表法可以了解群体中个体态度总分的分布情况,是社会调查中的通用做法。
本次问卷设置中,为方便比较,对问卷中各问项赋予相同权重。借助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整理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如下分析(见图2):
(一)得分平均值分析
得分平均值反映了游客对该行业的平均印象,直观上反映了该行业的体验感受程度。分析得到以下几点:
在第1-7、9-11项的问题中,服装租赁业的平均分高于小吃业,占问题总数的66.7%,说明服装租赁业整体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优于小吃业,更加符合古镇体验旅游的目标,而小吃业对环境的污染弱化了该行业的游客体验感受。
在第8项问题中,服装租赁业的平均分低于小吃业,表明服装租赁业相对小吃业来比较,其集聚程度太高,破坏了被调查者的体验心理感受,与体验旅游的要求不符合。
在第12-15项问题中,小吃业作用于当地的社会效应高于服装租赁业,反映出服装租赁业不能如同小吃业一样,直接为当地普通居民增加收入,对古镇的主题营造、未来发展都没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侧面反映了该行业更多地为外地商人在洛带古镇牟取短期利益。
在这15项问题,只有4项问题服装租赁业达到3分以上,而小吃业则全部低于3分,宏观上说明这两种业态的游客体验感受均不强烈。
(二)标准差分析
标准差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值大,说明得分分布不均匀,集中选择某一选项的人数多,可反映出在某选项上能够突出体现出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的感受,具有代表性(见图3)。对比两种业态的得分标准差,可以看到以下问题:
标准差分布上,总体数值较低,反映出人们对服装租赁业而和小吃业普遍存在比较不同的体验感受,间接反映出行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需要进一步改善。
小吃业在第2、6项问题中出现大于0.2的标准差,查阅选项可知,在第2项关于体验时间的问题中,1-2分占了87.75%,说明小吃业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时间较短,也印证了小吃业体验的迅速性。第6项中,关于服务自身设施的问题,得分在1-2分的占比例的81.63%,突出反映了游客对小吃业从业环境的不满及改善的必要。
同样在第2项问题下,服装租赁业的体验时间,得分在3-4分占了71.74%的比例。说明服装租赁给予游客的体验感受时间较长。两种业态在这一问题上的显著差异,是由于行业客观操作方式引起的,不能判定孰优孰劣。由此可以得知,在评价体系中,关于体验时间的长短对于评价效果影响不明显。
在第11项问题中,服装租赁业得分标准差达到0.20,远高于同一问题下小吃业的标准差0.10,相差50%,但两种业态的平均值只相差16%。说明在对其他资源的干扰上,两种业态都具有很大的干扰性,但小吃业的干扰性更大。但是在针对性上,服装租赁业集中得分在3分,占52.17%,而小吃业得分分散在2-4分之间,间接说明了游客已经认识到小吃业的干扰和污染是多方面的。
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方法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古镇体验类商业,设计的问卷能够较为全面地给予评价,并能有力支撑较科学的分析。对问卷和分析过程整理后,得到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的初步方法(见表2)。
结论
本文从成都市洛带古镇出现的严重同质化开发问题入手,引入能够改善古镇开发的体验经济相关内容,通过调研问卷收集资料,运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对洛带古镇的小吃业和服装租赁业的体验感受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了洛带古镇体验类商业评价初步方法,对洛带古镇未来的体验类商业开发提供一定的评判途径,对其他类似古镇的可持续商业开发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美]约瑟夫·派恩,[美]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玮.基于体验经济的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3)
4.黎彦,孙春华.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基于体验经济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5.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论旅游的体验化设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6)
篇6
1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今,城市导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导视系统担负着引导路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向行人说明地形等责任,在环境布局中也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导视系统不可或缺。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导视系统过于孤立混乱。这是我国诸多城市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存在的最突出的共性问题。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城市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从我国目前整个城市发展与设计行业的关系来看,城市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领设计领域的同步进步。例如,设计师很少从城市整体形象出发设计导视系统,导致导视牌显得突兀,缺乏与整体城市环境并的协调。同时,对导视系统的材质、大小、位置等也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导视系统的设计相对随意性。有些设计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所以无法从风格上统一把握导视系统设计,使其处于一种孤立混乱的尴尬局面。
(2)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如今,城市中虽然有着大量的导视牌。例如,公共交通系统导视牌、商业广告导视牌、[(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旅游景点导视牌等,但是我们常常仍无法从这些密集的导视牌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在地下商场和车站等场所,配置大量的装饰物和公共家具等,这些繁杂的视觉元素会导致导向信息淹没在纷乱的环境中,失去视觉焦点。城市导视牌的数量并不等于内容充实,换言之,导视牌可能没有在必要的地方传达着必要的信息。单纯追求增加导视牌数量,不仅会增加城市空间的压力,还会造成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要求。
(3)导视系统破坏景观。在城市街道上,除了导视牌,还有其他许多设施。例如,广告牌、长椅、垃圾桶、公共宣传栏、路灯等,如果导视牌与这些设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就会破坏它们之间的协调性,直接降低导视牌信息传达的质量与效率,也会使空间景象繁杂,破坏城市景观。并且,城市街道本来有限的空间如果设置太多的设施,会导致居民生活空间的压缩,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存在一些不足,改革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势在必行。将地域文化引入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使其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遵循自然规则的前提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在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地域印象”的传承。库哈斯曾经指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逐步消失,以后也许要靠图片来拼凑我们的记忆了……这种消失会导致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通俗城市大量涌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崇儒尚道的汉文化,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清真文化,有逐草而生的蒙古文化,还有隐含八旗遗风的满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如今的城市建设中,绿地、广场、街道、建筑随处可寻,但已经落入“千城一面”之嫌。而一个地域的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将其引用进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不仅可以彰显城市魅力,同时也能传承“地域印象”,有利于城市建设的有序运行。
(2)地域文化是人类“地域认同感”的源泉。苏珊·朗格说过:“一件艺术品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人们去知觉或想象的。”这种供人知觉或想象的形式就是人类的情感归宿所在。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管其表现形式具有何种美感,地方文化情感的表达是难以割舍的,其本质就是地域性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城市是文化的叠加,每所城市体现的地域文化正是这所城市的灵魂。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生活在这所城市中的居民形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展现城市导视系统的独特的识别特性。
(3)地域文化是人类“生活存在感”的证明。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能够直接反映该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基本需求,而这种价值与需求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场所精神的载体,是该地区人们“生活存在感”的极好证明。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不可避免地要沾有地域文化的味道,其在传扬非物质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取代的重要作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要传承地域文化,使其证明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对地域文化有清晰的认识,还要注意不断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从现实出发,深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不断探索城市导视系统与地域文化的最佳契合点,引发人们的共鸣,认识到导视系统的功能与价值。
3 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策略
导视系统不仅仅是路标路牌,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需要综合考虑地域色彩、人文传统、乡土风情等多种元素,这样才能设计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导视系统,使之成为城市的另一道景观。
(1)确认地域色彩特征。由于非语言性特征,色彩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与性格,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今,色彩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越来越被重视,有计划地采用具有地域个性特点和象征性诉求的优美色彩,能够在视觉传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设计师应主动确认、了解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了解该地域的主色,在设计中有的放矢地运用色彩。例如,有“江城”之称的湖北武汉,水是武汉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城市导视系统 中就可以运用蓝色作为典型的象征色,与武汉的主体文化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的辅色,使其点缀城市导视系统。例如,武汉有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作为背景,设计师就要考虑到楚文化浪漫兼粗犷的特色,在导视系统中运用红黑色、黄绿色作为辅色,使色彩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载体。
(2)运用合理的材料素材。人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各种地域文化充实、丰富着人们的情感,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它们是沟通消费者与设计者的重要桥梁。城市导视系统承载了对人们进行心灵慰藉和[(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情感陶冶的重任,还应依托各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体现导视系统的个性和魅力。例如,在川西平原的西南部有一座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来古镇,这座古镇有着平整的青砖街道、典雅古朴的木结构房屋,整座古镇的导视系统也透出特有的历史气息。古镇的导视系统采用的是自然的木材质与现代金属材质有机结合的设计,材料上各种信息使用的是最容易辨认的现代无衬线字体,这种材料设计法体现了现代人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态度,木材质体现的是一种禅意,金属材质体现的是现代性,这种设计手法值得设计师积极借鉴。
(3)提炼图形造型元素。作为城市导视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图形是空间信息最富直接性和形象化的视觉呈现,可以提供独特的信息方式,跨越国界的界限,成为比文字更通俗易懂的国际无障碍语言方式,使导视系统的导向功能更容易实现,同时也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师要提炼出符合地域文化的图形,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使用的视觉造型元素应与城市的文化融洽结合。例如,位于美国中东部的肯塔基州的城市导视系统采用的是印第安神圣狩猎场、风向标、童子军营、内战军营、酿酒坊、水上生活剪影、二十世纪初的生活剪影、修建大桥和炼钢工厂这九个图形来记录这里的每一段历史。运用城市中最富有个性的图形向人们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使人们获得整体意象感知,了解城市发展文脉。
(4)完善城市整体导视系统。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形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工程。导视设计不仅要融合造型、色彩、嵌入式文化等要素,还应协调城市整体与特质文化的传承,推进城市文化创新,完善城市整体文化导向系统。
要做到城市导视文化的合理构建和有效传播,设计要考察城市地域文化状况,在整体风格中突出个性化设计,将区域文化统一性与多向性的结合,并做出针对性地调整。古彭城徐州不仅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汉传佛教的传播源头,拥有大量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为城市整体导视形象系统设计多样性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不同位置的导视媒介标识,指示性的标牌、介绍性的文字都要在导视设计中进行合理优化,而且要根据文化脉络来进行个体的文案归纳与设计。此外,导视设计、导视材料不仅要适应服务城市的整体文化、气候条件、而且要融合至城市特色环境之中。例如,徐州在汉脉城市建设大环境下,重视山(云龙山)水(云龙湖)相宜的优秀自然环境,并不断优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导视设计上,设计师协调古韵新景各方面元素,深挖徐州文化底蕴,构建“刘备泉”、“苏公塔”等“云龙十八景”专题导视设计配套设施,大幅提升了城市区域景观的文化品格,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随着徐州城市导视系统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城市导视传媒设计形式、内容表达与文化点的准确结合展现出独特人文风情,城市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也随之增加。
城市导视系统具有历史性和公共性等特征,决定其必须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师要从色彩、材料和图形等角度综合入手,使导视系统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同时也积极弘扬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大陆:华夏出版社,2001.
[2] 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洪兴宇.标识导视系统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5] 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09).
[6] 王磊.广州城市导视系统的优化研究[J].大众科技,2010
(1).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selecting rural tourism of business entities, employees, tourists, etc.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as the survey object, obtained a more comprehensive first-hand data, made multi-angl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and found out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f Shuhe Ancient Town of Lijiang, which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rural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Lijiang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 丽江市;束河古镇;乡村旅游
Key words: Lijiang;Shuhe Ancient Town;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1-02
1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大研古镇西北4千米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投资5亿元保护束河古镇风貌,建设茶马驿栈大型主题旅游项目,分流了大研古镇的部分游客,整合丽江民居、民俗、宗教、历史等旅游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出融考察、休闲、探险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由丽江鼎业旅游发展公司牵头、投资,与村民合作,保留了纳西村民的菜地、果园、农田,由公司统一部署,村民种上规定的粮食作物,形成规模效应。公司定期给村民发放工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即“企业+农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以束河为代表的开发模式,将为丽江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2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及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本次向乡村旅游经营者发放了90份问卷,回收86份,回收率96%,由于有的问卷的数据不全,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问卷率99%,同时对一些典型外地经营者和本地经营者作了重点深入的访谈,比较深入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相关情况。
2.1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情况实证分析笔者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水平、曾有工作经历及风险规避倾向等个人情况以及受访者所在经营实体的性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初始投资、融资方式、业务、经营时长、业务开展方式、从业人员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以中年人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经济地位不高和工作经历不太丰富。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性别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大多数;年龄方面,中青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学历方面,学历较高;家庭收入方面,中等偏上;经济地位较高和工作经历较丰富;风险规避倾向方面,敢闯爱拼型的占的比重较高,中间型和介于保守型与中间型居多。
2.2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基本情况实证分析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实体性质方面,合伙企业居多;经营场所方面,主要是自有财产和花钱购置;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是花钱购置;初始投资方面,1万-5万的最多;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银行贷款和自家积蓄;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店;业务类型方面,单一型占的比重较大,组合型占的比重较小;经营时间方面,经营时间较短;业务管理方面,管理水平较低;员工情况方面,人员较少。
2.3 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实体的基本情况,笔者从经营者来源、经营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意识、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和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文化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3.1 从经营者来源来看,外地经营者数量与本地经营者数量相当在束河古镇实体经营者中,本地经营者占52%,外地经营者占48%。在经营者中外地人占的比重较大,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2.3.2 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重要性重视不够为了了解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笔者对41名外地经营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2.4%的外地经营者认为纳西本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非常重要,7%的外地经营者认为较重要,51.6%的外地经营者认为不重要,只有39%的外地经营者认为重要,说明外地经营者对纳西本土文化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缺乏认识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4%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36%的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与普通的观光旅游是有区别的。
2.3.4 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为了了解本地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笔者对束河古镇44名经营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6%的经营者自主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意识强的占25%,意识很强的占9%。
综上所述,外地经营者对深层次纳西本土文化缺乏了解;本地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和自主开发意识不强。
3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基本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笔者从员工的视觉进行调研分析。本次对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发放问卷60份,实际回收59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98%。
3.1 员工文化层次低、少数民族多,主要来自于边远山区在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经营实体中,经营者会聘请1-12名员工协助处理实体日常工作,打杂、做饭,为客人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从员工来源问卷调查数据来看,75%的员工来自于丽江市一区四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其余25%来自于云南省其他地州市。在与经营者和员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是小学毕业,最高学历是高中。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很差,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经营者的影响,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文化知识等方面没有强烈的渴望,服务意识不强。
3.2 经营者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意识不强乡村旅游实体中的员工为游客提供各种面对面地服务,因而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乡村旅游客源和美誉度产生了影响,从上文员工来源和学历层次来看,他们来自边远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在语言表达、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经营者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调查表明,45%的经营者为员工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经营者花钱、花时间和花精力培训出一个熟练而优秀的员工,并没有为自己的农家乐创造效益,甚至还没有收回培训成本时,员工就跳槽或被其他经营者“挖走”,经营者普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导致55%的员工没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尽管经营者意识到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他们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致使整个农家乐员工的培训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使员工服务技能得到提高存在观念和现实的障碍。
4束河古镇乡村旅游客源情况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束河古镇乡村旅游的客源情况,笔者对到访束河古镇的乡村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9%。调研内容包括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的学历结构、游客的性别与年龄结构、游客出行的选择、游客的职业结构、游客出行时间的选择、游客的收入结构、游客的出行方式、游客的出游动机、游客游览信息获得的渠道和客源地域分布。调查显示,到束河古镇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具有以下特点:①学历方面:以高学历的游客为主,专科以上的占95.5%。②性别和年龄方面:17-26岁年龄组的性别有较大差异,男性游客人数是女性游客人数的2倍多;在27-40岁年龄组中,女性游客人数明显高于男性游客人数;其他年龄组中,性别差异不大。③出行组织方式方面:主要以个人出行为主,占50%;其次是家庭出游,占40%;单位组织最少,占10%,但消费能力较强。④职业结构方面:主要以教师、学生、文教工作者、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管理者为主,职业稳定者居多。⑤出行时间方面:多数乡村旅游者选择周末出游、十一长假、暑假、春节长假。⑥收入结构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占70%,高收入15%。⑦出行方式方面:主要以旅游巴士、集体用车、私家车为主,出租车及租赁车、公交车占的比重较低。⑧出游动机方面:主要以调整身心、吃农家饭、打麻将、参观农业生产、欣赏农村景色为主,鲜果采摘及其他动机占的比重较低。⑨信息渠道方面:亲友介绍占32%、网络占20%;电视占15%;报刊占15%;印刷品10%,其他营销方式还未发挥优势。⑩客源地域分布方面:主要分布于云南其他地州、省外、丽江市区、古城区、国外。
参考文献:
[1]王成.丽江典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0.
[2]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19-25.
[3]史亚军,黄映晖,董清华等.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32-38.
[4]王秀红.上海、武汉、成都城市近郊农家乐家庭相关目标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4):77-81.
[5]古红梅.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以北京海定区观光农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30-33.
[6]粟维斌,陈尚玲.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16(6):36-38.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篇8
关键词:旅游文化学;热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4-02
旅游文化研究是旅游学与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中国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术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旅游业起步不久,就有学者指出了旅游业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文化在中国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尽管现在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但总体上说,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没有引起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的足够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发生了明显的改观,中国旅游文化学研究学会的成立和几个重要的旅游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开始由自发的、零散的状态向自觉的、有组织的状态转化。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专门研究旅游文化的机构或团体组织大量出现,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研讨会不断召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非昔比,旅游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当前,旅游文化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及其结构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分歧,比如不少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旅游人文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针对学术界在这些最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作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旨在为旅游文化理论大厦的构建锦上添花。二是对旅游文化的概念体系、内涵外延准确、科学的把握以及对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学的全面、系统阐述。这既表明了当前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无疑会促使得旅游文化研究走向将会更加深入而细致,从而为促进中国旅游文化学的创立和繁荣抛砖引玉。三是如何为人们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揭示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学科。文化和人是相互规定的,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类,有文化的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和它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从科学的高度对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研究和揭示,由此,人们才会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一个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产业世界。四是就形式上讲,旅游文化学似乎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但从它研究的目的、特点及其作用来看,它却又具有应用性。旅游文化学这门学科直接根源于对旅游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研究目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要针对旅游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来开展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实践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体系。旅游文化学需要从其他学科借用、移植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文化学研究方法有机交融在一起,使旅游文化研究的手段、技术和模式有一个自然的更新,各项研究进一步确切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近年来,旅游文化是一个曝光率非常高的词组,尤其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这个词组更是屡见报端。这一研究热点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旅游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围绕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就二者关系而言,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少林寺这么小个寺庙,如果没有少林文化支撑,那么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寺庙。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反过来,文化在市场经济要发挥其功效,被公众所享用,又必须借旅游以行其道,并使其发挥作用,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更让身处能源、环境恐慌的世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曙光。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疑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储备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中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现在,人人似乎都承认文化内涵是旅游的生命。各种旅游规划也都大谈本地文化,国内不少地区和城市甚至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已经有如此多的城市和地区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但是,文化毕竟是有地域性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客观环境的不同,往往会使同一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样的道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要促成文化旅游产业在一个地区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首先要求这个区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否则,无论多么精妙的发展蓝图终将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事实上,旅游产品开发越成熟,原汁原味的民风越来越难找到了。在湖南耒阳的新市古镇的古街上。几条互通往来的古街都被当地居民用大理石铺好,外表贴着瓷砖的火柴盒式的房子伫立在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旁边,特别扎眼。新市古镇是耒阳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其以历史存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沿江秀色、田园风光吸引着各地游客。目前,能否保持古镇的原始风貌是新市保持魅力的关键所在。据了解,新市8条街共有清代的古民居上百间,但如何保护好它们成了一大难题!比如,对古镇危房的维修,风格虽然能够模仿,但往往不能达到清代建筑的工艺水平,而且费用由村民自己负担,这让村民无法接受。实际上,在新市古镇可以看到不少扇窗都是用铝型材料制作的,和旁边古色古香的雕花窗显得格格不入,完全处于古今混合的尴尬状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新市古镇的保护问题,并多次向有关政府部门建议。他们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控制破坏旅游景点原貌的行为”。现在新市古镇的原貌被破坏的程度还不是很大,应该赶紧出台管理办法来保护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显然,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市政府应该制定关于保护新市古镇旅游区的管理办法,规范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规范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开发。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旅游业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到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再到目的地竞争的发展阶段,即城市或地区的整体性竞争,这里既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体系,也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区位、整体环境等内容。因为旅游者在选择购买旅游服务和产品时,不仅仅考虑产品本身,也要考虑该产品的生产环境。因此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整个城市、地区的形象,如何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环境,如何提高各个相关产业、部门、主体、领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来说,促进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并非主要目标,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发展旅游产业本身,而是建设一个成熟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旅游要成为城市名片、引擎产业、社会凝聚剂、文化升华剂。而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
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和问题,研究难度非常大,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从文化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开发出适合一般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在这里关键是如何将各种文化产品从过去的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型,把旅游活动从原来单纯的教育、宗教功能转变为全方位的体验,把原来静态的、历史的、死板的观赏对象转变为动态的、现代的、生动的体验对象;另一方面,在其他旅游产品(如度假、休闲、商贸旅游等)的开发中,注意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发中,大到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小到服务人员的素质、服饰,都要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在这里关键是如何把区域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其中,旅游节庆在目前的各类活动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旅游节庆是对以旅游为导向的节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称,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而开展的地域性活动。按照主题和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事件、体育事件、休闲事件等,它们在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和塑造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旅游文化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问题[J].职业时空,2008,(8).
[2]陈国生.关于快乐旅游教学的运用[J].中国旅游报,2008-10-17(11).
[3]杨刚,陈国生.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唐婧,陈国生.为非旅游专业大学生开设旅游文化学“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8,(7).
篇9
【关键词】古镇旅游;当地居民;旅游未参与者;开发商;利益博弈
【基金项目】本文受凯里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Z1129)资助。
我国的古镇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古镇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就业、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受益不均等负面影响,引起目的地居民的不满。
一、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利益博弈问题的产生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就是当地居民和开发商。当地居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建筑物需要统一,古镇原貌需要保持,传统习俗需要传承,这些都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而且,随着旅游者欣赏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成为古镇旅游的核心性吸引物。所以说,当地居民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支持与否直接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的成败。而旅游开发商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导着市场经济活动。任何古镇旅游开发都要市场化运作,而资本所有者――开发商事实上主导了古镇旅游的开发。由于当地居民个体的力量极其渺小,旅游开发商主导旅游开发,他们往往只顾自身经济利益而忽视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而政府为了自身政绩、税收等方面的利益考虑,也往往站在偏袒开发商的立场。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措施进行反抗,例如抵制旅游、敌视游客、甚至暗地破坏旅游开发等等。
二、利用博弈理论分析古镇旅游开发
(一)博弈理论
1944年美国学者诺依曼和摩尔根斯坦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使博弈论在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博弈论问题通常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参与博弈的博弈者;二是每个博弈者可能采取的策略;三是所有博弈者可能选择的每一种策略组合情况下的每一个博弈者所获得的支付。博弈中的策略决定对于博弈者至关重要,参与博弈的所有博弈者的策略一旦确定,他们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支付)也就同时决定。
博弈论研究的基本点是策略行动的选择研究。策略行动是一种竞争者通过影响对手对于自己行为的预期而影响对手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行动。可供寡头选择的策略行动,像首先行动优势、确实可信的威胁、创造声誉、阻止对手进入等都是经常使用的。例如,旅游开发商在利益受到威胁时,可以通过采取“威胁”策略,即以退出旅游开发为威胁,通过切实可信的“威胁”向政府、当地居民施加压力,从而在利益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现实中,政府在处理当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矛盾纠纷时往往会偏袒开发商,这与开发商的“威胁”策略不无关系。
(二)当地居民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分析
在当地居民在与旅游开发商的利益博弈中,开发商的博弈目标是经济收益最大化,而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却不尽相同。当地居民中的“旅游未参与者”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主要是一种社会利益博弈。他们没有机会或者不愿意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不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经济收益,反而还要共同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诸如物价上涨、环境污染、公共资源被侵占等等。在缺少获得经济收益渠道的情况下,他们会积极的向开发商诉求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社会权利,也可能以此为由要求经济上受益。而“旅游参与者”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主要是一种经济利益博弈。他们已经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已经从中受益,他们的博弈目标是想从开发商手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经济收益。本文着重分析当地居民中的“旅游未参与者”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
一般而言,在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的古镇,旅游开发一般比较顺利,双方都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相互拆台、敌对破坏的古镇,旅游开发比较失败,双方的收益都很低;还有一种情况,当一方守法、正当经营,而另一方不守法、恶意竞争时,不守法者总是比守法者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优势。于是,我们根据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收益状况构建以下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其中其中,C>A,D>B, b>a,d>c。
为了表述清晰,我们用数字代替字母,使C=5,A=4,D=2,B=1,b=3,a=2,d=0,c=-1于是构建完全信息条件下当地居民旅游与开发商的博弈支付矩阵。
在开发商采取“合作”策略前提下,当地居民采取“合作”策略获得的收益为2,采取“不合作”策略获得收益为3,此时“不合作”策略带来的收益大于“合作”策略;在开发商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前提下,当地居民采取“合作”策略获得的收益为-1,采取“不合作”策略获得的收益为0,此时“不合作”策略带来的收益又大于“合作”策略。所以,无论开发商采取什么策略,当地居民采取“不合作”策略带来的收益都大于“合作”策略,即当地居民的最优策略为“不合作”策略。
同理,开发商的最优策略也是“不合作”策略。
在理性假设条件下,当地居民中的和旅游开发商都会采取“不合作”策略,而这种(不合作,不合作)策略集却造成双方收益的最小化。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一方率先改变自己的“不合作”策略,转而采取“合作”策略,但是他不能保证对方也会采取“合作”策略,那么他的利益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例如,当地居民在(不合作,不合作)策略集中收益为0,他率先改变自己,采取“合作”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采取“合作”策略收益为4,采取“不合作”策略收益为5,于是理性的开发商会采取“不合作”策略。这时,率先改变的当地居民收益却变成了-1,比以前还少。这就是说,博弈双方一旦陷入不信任、不合作的怪圈,率先采取“合作”策略的一方会遭受更大的利益损失。于是,博弈双方在明知道“不合作”策略收益非最优的情况下,依然不愿意率先改变自己的“不合作”策略,博弈双方从而陷入一种“个体非最优、集体也非最优”的博弈陷阱。
以上便是从西方经济学博弈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当地居民与开发商不合作的原因,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双方利益博弈的主要内容。
(三)双方博弈的主要内容
1. 维持古镇原貌带来的生活不便
古城镇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许多专家指出,古城镇要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及恢复古城的传统环境和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水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少数民族风俗风情。大多数情况下,开发商是借助政府的力量出台法令、法规来保持古镇原貌。
政府出台保护政策侧重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促进古镇旅游的长远发展,以获得社会声誉、知名度、政绩等等。旅游开发商支持赞同文物保护政策,目的是为了获得长远经济收益。但是,旅游开发商和政府并没有站在当地居民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没有考虑到种种文物保护政策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什么不便,更没有考虑应该给当地居民利益补偿。当地居民作为古镇的主人,政府一道法令,就无偿剥夺了他们很多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例如,黄山市、大理市、丽江市出台的“典型村落村民建房管理措施”就对居民建房的审批、建筑风格都有具体的限制要求,具体见表1。
从当地居民的角度来讲,古镇的种种保护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权(例如房屋的审批、选址、建筑风格、结构等),抑制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降低了舒适度,如此种种我们可以归纳为“负效用”。当地居民受到了生活上的“负效用”,如果没有一定的“正效用”相补偿就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为了获得公平收益,当地居民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通过各种破坏活动引起开发商对他们利益诉求的关注。例如在广西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中,旅游开发商借助政府的力量把老街的古建筑全部保护起来,禁止拆建。旧房不能拆、不能改变原有结构,建新房又无地方,严重制约了古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由于居民利益严重受损,致使部分群众反对对自家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反对民俗文化的展演,甚至对旅游业进行有意识的破坏,阻碍旅游开发,降低旅游的文化品位,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形象。
2. 扰民问题
参观民居建筑是古镇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游客四处游走必然会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干扰,加上部分游客素质不高、行为不端,扰民现象愈演愈烈。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史密斯认为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与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情况呈两个倒立的金字塔,“即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旅游对东道主地区的文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东道主地区的人对不断增多的游客的感觉则日益淡漠。换言之,旅游越是成为大众旅游,它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就越深刻,个体旅游者对当地民众的适应程度就越差”[2]。
扰民现象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扰民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当地居民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抵制反抗。例如,对游客冷漠敌视,蓄意引发矛盾冲突,破环旅游设施,或者为避免游客骚扰而离开旅游地。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就与当地居民为逃避游客骚扰有很大联系。丽江古城本地居民大量外迁,民居成为商铺和客栈,古城变成了一条商业街。 “空巢现象”降低了古城的文化内涵,不利于旅游的长远发展。开发商为了维护长远利益的获得,必须要控制旅游扰民现象。在此问题上,开发商的“合作”策略是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当地居民进行利益补偿等,“不合作”策略就是对游客的扰民行为放任自流。
3. 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旅游接待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彻底处理就排放于河流或湖泊,大量游客涌入造成的生活污水过量排放都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游客在寺庙游览时烧香拜佛,造成烟雾弥漫会污染空气,更多更普遍的空气污染来自于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带来的汽车尾气和其它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旅游业本身的环境噪音污染主要来自客运交通、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方面;游客的消费能力本来就比当地居民强,游客剧增也更大了垃圾的排放;另外新的污染源也在不断产生,如光污染主要是由饭店、酒楼、商场的玻璃墙、铝合金板、釉面瓷砖等装饰性材料产生,各种霓虹灯、广告牌、探照灯等强光干扰人的正常视觉。
由于游客在旅游地滞留时间较短,所以这些污染问题的主要承担者还是当地居民。特别是那些当地居民中的“旅游未参与者”,他们未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经济收益,反而要承担旅游污染带来的生活不便,所以他们的反抗情绪尤为强烈。当地居民的抗议没有效果时,当地居民自身的角色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由污染受害者变为污染源,例如看见别人随地乱扔垃圾自己会学着随地乱扔垃圾。由于控制环境污染会增加成本,所以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理性的经济人为了减少成本会去污染环境,这就是旅游地污染的“公地悲剧”。毫无疑问,“公地悲剧”最大的受害者最终还是当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
4. 古镇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当地居民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经济影响。旅游业发展造成了本地区经济的外向性特征,其各种设施和服务大都是以游客服务为首要目的。传统居民被迫迁移,一些传统经济逐渐衰落,传统的就业方式被迅速涌来的旅游浪潮淹没。地价上涨、物价高涨、交通堵塞,这都给本地其他经济发展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成本增加、劳动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也给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地的各种资源集中于发展旅游业,其机会成本是错失了发展其他行业的机会。
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中,开发商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地居民在面对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经经济影响时缺少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机会。但是,当地居民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例如抵制、破坏古镇旅游的方式进行抗争,也就是他们的“不合作”策略。为了保证古镇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旅游开发商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负面经济影响,同时给当地居民一些利益补偿,这也正是开发商的“合作”策略。
5. 当地居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与分化
旅游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商机的有限性,客观上拉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例如,程阳风雨桥的利益分配就存在着这种很尖锐的矛盾。因为核心景点的辐射能力和各村寨资源同质性的现实,程阳风雨桥旅游业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包括经济收入和提供的就业机会。程阳八寨侗民对旅游收益分配普遍感到不满。他们认为,程阳桥是先辈艰辛所建的公益性事业,为八寨所有,可作为景区开发了,人们的收益状况却差异很大,除了极少数的直接旅游从业者外,大部分的村民并没有从旅游业中获得生活的改善,村民多有抱怨。
由于旅游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当地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可能引发邻里关系恶化。如果当地居民对收入不均贫这一现象认识不清,就可能产生“旅游未参与者”对“参与者” 的孤立,进而对古镇旅游采取不支持乃至抵制态度,部分当地居民甚至希望恢复以前共同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地居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恶化,以及当地居民的不合作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古镇旅游的发展。
6. 文化的变异
文化变异主要是由于旅游开发商的重利行为造成的。如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就是因为各种重利行为而发生变异。东巴教本是一种原始宗教,有着极强的神秘性,现在却成了全民的宗教,连东巴文字也成了商品。由于缺乏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损害了“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声誉。还有就是由于开发商对当地文化不尊重,引发了对地方文化拥有权解释权的争论。文化常常根植于当地人的头脑之中,透过日常生活的言语、行动表现出来,只有当地人的诠释才能完整。格尔兹认为,“文化存在于文化持有者的头脑里,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头脑里都有一张‘文化地图’,该成员只有熟知这张地图才能在所处的社会中自由往来”[3],因此“只能通过文化持有者自己的文化话语去撰述自身的文化”。但是,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经济收益,而不是文化的原真性。例如在黄姚古镇的旅游发展中,旅游公司的经营者、导游及其工作人员基本上由外地人担任,对当地文化的解读,大都为迎合游客喜好或者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对地方文化加以篡改、编造甚至误读,忽略了当地人对自己文化文本的叙述。如对古镇自然景观“盘道石鱼”“南蛇扑蛙”的解释,完全删改了“地方性知识”的本义,引发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拥有权、解释权的抗争[4]。
文化变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居民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这就需要开发商加大宣传教育,吸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文化的建构,优先考虑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等“合作”策略。
三、对建立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博弈陷阱问题的解决
博弈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解决博弈陷阱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市场失灵。当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时客观上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外部力量主要是指政府,只有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解决博弈陷阱。此外,还需要建立明确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双方行为的实施,其中一方采取“合作”策略时,能够保证另一方也会采取“合作”策略,这样才能跳出博弈陷阱。
(二)建立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利益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处理好当地居民与开发商的利益博弈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成立由古镇当地居民代表组成的“旅游协会”。现行的村民组织“村委会”更像是一级政府组织,更多的体现政府的意志,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旅游协会” 要由当地居民中的“旅游参与者”和“未参与者”代表共同组成,由村民民主推荐产生。旅游协会成立之后,当地居民以集体的形象出现,既能够更好的反映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又能够对当地居民起到监督作用,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
2. 对当地居民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协会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对古镇旅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由于认识误区所导致的各种破坏行为,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
3. 以人为本,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率、收益度。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要求旅游参与、旅游受益的意愿空前强烈。开发商应该尽可能的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对拥有文物产权的当地居民给予利益补助,尊重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在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率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允许当地居民可以出资的形式参股古镇旅游企业,还可以尝试让当地居民把土地、房屋、建筑等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总之,让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增强当地居民的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
4. 积极发挥“精英”的作用。社区内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磨合下,社区内部往往已经形成了某种内部机制来维系社区的运转。尤其是在中国的农村,一个“熟人社会”[5],它建立在亲缘、地缘、业缘的基础之上。在一些古镇、古村落,当地居民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一些精英人物诸如“寨老”“族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行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5. 政府的适当干预。由于市场经济失灵导致公共物品缺失,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博弈陷阱”,这些都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只有政府通过立法、监督、经济、税收等多种手段才能解决此问题。
6. 环境保护组织、遗产保护组织等公益机构的监督十分必要。由于没有利害关系,公益机构能够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进行监督管理。这种监督既有利于文物资源的保护,又有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丽江古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就曾因为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受到世界遗产组织的“黄牌警告”,后来丽江古城接受遗产组织的建议进行了积极改进,从而保证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车震宇、保继刚:市县级政策与管理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中的重要性――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为例[J].建筑学报.2006(12)
[2]Smith,V.L.1989.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静升镇;文化休闲;规划设计;
Abstract: culture has a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eople have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wisdom in the process of long time life, profound thinking and valu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today,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fully, into the region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ettlements. In this paper, taking Shanxi Lingshi County static or town as an example,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truction cultural recreation center for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more effective and fit local construction culture.
关键词:地域文化;静升镇;文化休闲;规划设计;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static or town; leisure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静升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卓越的村镇营造体系。静升镇素有“晋中第一镇”的美誉。横贯东西的五里长街,散布于北山之麓的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是山西聚落空间环境的典范之一。现尚存大量民居和庙宇建筑,古村镇的肌理保存完好,整体建筑布局严整。今天面对静升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如何更为巧妙的结合历史营建特色,继而创造新时代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挖掘出静升镇地方文化的营建智慧,从而成为此次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方法,使得新规划融入地方,成为静升镇建设中自然生长的一部分。
1 地域文化是传承地区文脉的核心
1.1地域文化的价值
地域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地域范围内人们长时间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认知,在一个地区内具有普遍与共同性的特征,也是这个地区最为显著的特征。地域传统文化基于这个地方特有的自然基础条件,这里的气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因素有效的影响着这个地区人们生产与生活,从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征成为人们对这个地区最为直接的认识;其次地域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空间布局、建筑形象、风土人情等几个方面,包括人与人在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有着共同的活动基础,使整个地区有着众多的人文相似性。这些都使得地域文化在这个地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下三个方面:
首先,即是地域文化通过一个地区的历史环境特色,包括它自然和人工营建的整体性特征,这是从物质层面上来展现地域文化的直观现象,是重要的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对于环境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其次,地域文化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故乡情感。因为在这个地区中,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注入了每一个人的情感,是人们对于故土的家园思念,具有重要的记忆与思念价值。最后,地域文化凝聚了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一个地区在历史所有的人文活动创造,都给这个地区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精神财富,对于振励当地人们的内心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
1.2地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镇化速度提升,大量的建设活动使得许多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许多地域文化传统也在随之消亡。然而,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具有精神灵魂的作用,是一个地区人们共同的文化情感。
面对快速的发展,城镇的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在未来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重要的内容。梁思成先生为《城市计划大纲》作序中指出“我们尤不可顷刻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它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中极重要而最显著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1.3 静升镇地域的营造经验
静升镇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空间格局,(图1)[ 郭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有着明显的历史印记。经过长时间的营建经验积累,静升镇逐渐留下了大量的聚落,这些聚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空间特征,也体现了这个地方人们的精神与文化追求。
首先静升镇在历史上,由于兵匪较多,在加上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沙较大,此地建筑的布局多以堡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性,建筑院落都呈现狭长封闭的布局,包括各堡的街巷也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形成这个地域重要的建筑特色。其次静升历史上由于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在此地建设了大量的庙宇与宗祠建筑,其中庙宇建筑19 座,宗祠建筑16 座,牌坊 18 座,魁星楼 3 座,文笔塔 2 座。虽然一些建筑当今已经荡然无存,但历史时期这些大型公建的营建有机的和民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尤其静升镇的文庙、文昌阁、文笔塔等建筑遗存,彰显出了静升对于人文建设的重视,可以称之为改地区的显著特色。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建设几乎没有到“镇”这一级别中,必然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风景。再者,由于静升所处的气候特征,在夏季容易形成暴雨,加上聚落多依山而建,在防洪处理上各堡结合地势特点,通过设置明沟、暗沟的设置来处理雨水,塘的出现对于村内的风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空间,无论是从整体的空间布局还是局部的院落、街巷的空间特色都反映了地区的空间特色。通过对静升镇的空间布局研究,发现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较为巧妙的设计方法。这些历史空间营建特色对于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 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的规划构思
2.1规划的解读与目标
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用地位于静升镇静升村的西侧,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主要旨在依托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古镇新的名片,从而提升地域文化环境品味。力图在突出其原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之既能符合当地的传统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成为古镇良好的无形资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其次,静升镇是第一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并拥有像王家大院这种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资源平台,因此,挖掘其旅游产业品牌潜力,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优势产业链,全面提升静升镇的综合竞争力,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者,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具有整合镇区各种公共空间资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实现灵石县域休闲功能的拓展发展,同时,结合当前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能,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第四,静升地域景观环境特色的发育基础是黄土高原和晋商文化。而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则需要结合地域性景观环境特征,实现在延续传统中的创新性发展。最后,静升镇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静升人也有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文化休闲中心建设中这一生态原则需要延续。
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是服务业较为集中和文化类建筑较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一定区域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静升社会经济迅速崛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旅游文化资源优越,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为发展成为灵石县的中心城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时地建立一个文化休闲中心,优化、升级静升镇乃至灵石县第三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科学、高效、有序的开发,打造灵石县的中心城镇,进而实现静升镇的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图2)
面对静升镇现代城镇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必须要清楚静升镇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对静升镇的实际调查发现,静升镇中核心的历史建筑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构成了静升镇最显著的文化特色,但对于当地人现代的生活空间的改善与功能建设需求上还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于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核心目标首先要完善镇域公共空间体系,从而提升静升镇的整体文化品牌优势,促进静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成就静升镇在灵石县的中心城镇地位。
2.2规划的性质与战略
首先,静升镇作为灵石县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休闲服务中心,为静升镇打造灵石地区中心城镇奠定坚实的基础。静升镇的行政中心,是文化展示、娱乐休闲、及旅游服务中心,同时也是辐射县域的文化,休闲服务中心。此规划还是镇区门户与古镇形象新的展示窗口。
可以建构静升镇发展的起飞“台”、动力“源”与和谐“场”。
目前从静升镇的发展看,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层次不分明,各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体系;没有辐射力较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形成在县域内服务功能较为聚集的复合型的公共中心,与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差距,区域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规划战略首先在区域战略层面上,以静升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契机,加速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深度旅游产业的再开发,提升静升镇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占有先机,确立静升镇在灵石地区的中心城镇地位。其次对于静升镇的保护方面上,要从保护静升古镇、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认识地段的重要性。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周边历史环境。在这在文化战略,要打造静升的文化品牌,在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整个镇区的第三产业的构成,并逐步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创新古镇的文化特色。第四,对于静升镇的生态战略,要依托良好的生态治理环境,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与生态的保护协调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结构。最后早打造精品化、整体化战略,静升镇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同时要注重品牌效应,打造精品,形成规模集约效应。进而在提升整个古镇文化品位的同时,使镇区的发展得到结构性的提升。
3 结合地域文化的规划立意——古镇之“砚”
静升镇现存的文庙、文昌宫、文笔塔三个重要的文化建筑,代表了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尤为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在规划立意之时,以古代砚台之意与形抽离出来应用于规划设计中去,将文笔塔与“砚”作为一组文化意象,取意与古代文房四宝齐备,昭示地方的文化之精神。以“砚”立意,在文化休闲中心在静升发展深度旅游产业,整合镇区各类文化、休闲产业间相互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文化之“砚”——聚集灵气。文化类建筑布置在东街南侧,与旧时的魁星楼隔街相望,同时又处于静升古镇的文化轴线(文庙——文昌宫)之上,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古镇空间环境品位,同时还能激发历史街区新的活力。
(2)商业之“砚”——聚集财气。以观演、展示、特色商业、古董买卖、高尚会所、精品住宿等构成文化休闲中心的形象主体,文化休闲中心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满足中心运作的同时,形成镇区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古镇新形象。
(3)城市之“砚”——聚集人气。内以古镇的历史增加凝聚力,外以休闲娱乐产业,聚集人气,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生活和休闲娱乐环境。
(4)景观之“砚”——将静升的美景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纳入基地中,调和各景观要素的相互关系,提升市镇形象。
4 规划结构
4.1规划结构
依据总体布局思路,结合上位规划的接续要求,用地布局主要围绕“五轴,五区,一带”的规划结构展开。空间艺术构架主要突出文化休闲中心与镇区大格局的关系,力争将规划区的积极要素组织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系统。(图3)
“五轴”即:“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文化轴;“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南山”功能轴;“西山——静升镇委会”行政轴;“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游憩轴;“静升宾舍——静升文化展演区” 空间组织轴。
“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既是静升镇的文化轴线,同时也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文化主轴线,文庙作为旧时静升文荫昌盛的代表,魁星楼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地标,对于静升镇和静升人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文化展演区,作为未来静升的文化中心,可以预见,未来将在静升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昌宫,历史悠久,寓意深刻,历来为静升人所重视。现将“文庙——文化展演区——文昌宫”之间通过轴线连接起来,不仅对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文化品牌的打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静升镇形象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南山”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主轴。文化展演区、商业展销区作为文化休闲中心的两大主要功能分区。将它们以轴线的形式,与南山进行有机串联,形成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主轴。经过研究分析,它与静升镇的魁星楼、文昌宫、文笔塔在地形图上的两两相连,所得出的三角形,作外接圆,过圆心作南北向的辅助线基本重合,这条轴线不仅可以使它们在功能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联系,在视觉上产生很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镇区历史文化结构的一种延续。(图4)
“西山——静升镇委会”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乃至静升镇的行政轴线,沿文化展演区与商业展销区之间的规划道路形成,通向静升镇的政治中心——静升镇委会,成为前往静升镇委会的空间前奏。“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游憩轴线,建立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园、南山视觉上的联系,将南山的美景引入文化休闲中心中,并在轴线周围布置带状绿化廊带,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加亲近自然。“静升宾舍——静升文化展演区” 是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的空间组织轴。通过加强静升宾舍与静升文化展演区之间的联系,将整个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空间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有机联系。
4.2功能分区
规划用地内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展演、商业展销、静升镇委会、烧烤垂钓和静升宾舍五大部分,其中核心功能是文化展演和商业展销。文化展演区位于东街南侧,主要由观演区、展示区、特色商业区三个功能分区构成。商业展销区位于文昌街东侧,主要由古董商业区、静升会所区、酒吧区和特色商业区构成。静升镇委会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与烧烤垂钓相邻;总体呈U字形。烧烤垂钓区主要分布在规划范围中部,东面、南面紧邻小河绿带;总体呈圆形,环抱中心原有的小树林。静升宾舍由“静升宾舍”和VIP专区两部分组成,分别位于基地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图5)
其色商业区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特色商业主要分布在东街南侧,文昌街以东,空间组织上主要沿路线形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交通组织上依托城市干道设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车场,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观演区以演出、会议功能为主,位于基地的西北角。以院落围合的形式组织空间组织,在内部交通上与展示区相连。建筑形式为传统结合现代。展示区以展示、参观、游览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北侧。在空间组织上,主要一线形展开,建筑形式为传统结合现代。古董商业区以古董展示、买卖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以院落式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建筑色彩以浅灰结合土黄色营造旅游服务区的地域特征,适当增加熟褐色,增加其活泼性。静升会所区以休闲娱乐为主,主要分布基地的西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以院落式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酒吧区以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沿小河以线形展开,并与周围步行内街相互穿插。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为主。办公区以行政办公功能为主,分布基地中部。为一栋单体建筑,建筑形式以现代结合传统为主。烧烤垂钓区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中部,小河北侧,空间组织沿小河沿岸发展,将建筑散落在树林中,建筑形式以小型民居为主。静升宾舍区以住宿、餐饮、会议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东北侧。空间组织上以院落式为主,结合线性组织,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民居加入现代元素为主。VIP专区以休闲、住宿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东南侧。空间组织上主要沿路线形展开。交通组织上依托基地内道路设置主要出入口及停车场,建筑形式以传统晋中合院式民居为主。
整个规划空间的整体特色体现山西民居的空间特征,以山西民居作为建筑的基本形态,通过院落以及街巷空间的联系,将几大功能区相联系,并通过大空间来容纳现代的公共活动需求,是整个规划在地域文化影响下,融入于现代的生活中去,体现出文化休闲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共同特征。
5结语
此次规划,从设计的立意包括空间布局的特征以及艺术构架的建立,都是从静升镇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寻找的规律与方法。在结合地域的空间营建和历史文化空间的布局特色中,探寻今天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规划设计的思路与理念,适应并传承着地区的文化,在新时代中创造属于地区的属于当地人们的一种文化认知,使之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空间环境中,体现出静升镇时展中的文化建设的特色,繁荣当地的活力与生命力,与老村镇共同协调发展,共荣共生。
参考文献:
[1][民国].灵石县志.
[2]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