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8 20:2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文化

篇1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可见,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仍然是以人类为载体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正如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描述舞蹈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声称:“舞蹈包含有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

三、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

舞蹈的独创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创新意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是以创新意识为根本动力的。创新是形成舞蹈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舞蹈发展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长期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下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观念,寻求全方位的探索,获得长足的进步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当那些陈旧的主题和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就需要有一些“精品”应运而生。所谓“精品”正是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来打造。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几乎都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今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实施的五年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彰显国家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如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舞剧《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歌舞《云南映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造型、舞姿、技艺、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人物编排等大型舞蹈剧目,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审美享受。而舞蹈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到了舞蹈创造和审美中去了。

结语

舞蹈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鉴于舞蹈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舞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同时,舞蹈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舞台表演以“舞”为中心,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舞蹈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气势恢宏博大、多位一体,这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铸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但是,舞蹈的综合性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在多位一体的交融中,如果出现配合不当,也很容易使整个作品受损,成为各种门类艺术的拼盘。只有避免这些问题,循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他艺术门类中碰触灵感、汲取营养,但又不让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现中喧宾夺主,让舞蹈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结合得丝丝入扣,才能将舞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舞蹈文化和舞蹈审美机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闯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瓦尔特·索雷尔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主编.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篇2

关键词:舞蹈 社会 大众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舞蹈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舞蹈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简而言之,舞蹈是有着重大的社会和文化效应的一种艺术。

目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使舞蹈这种特殊的文化已经开始了纵深发展良好态势,走向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家庭、社区、校园、企业等,还有一些大中小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之列,显现出独有的生命特点,蓬勃的生命力。因为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广泛性和大众化。近年来,舞蹈锻炼身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通过跳现代舞、街舞、民族舞等,增强体质,培养气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舞蹈这种文化才牵动着全社会的整个神经链条,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人们的兴趣,而这种重视和兴趣使群众文化部门客观上自然成为舞蹈的平台,从文化站到文化馆再到群众艺术馆,都肩负着舞蹈从创作到传播、组织的使命。可谓意义重大。舞蹈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最好形式的载体。

二、舞蹈的社会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非常有内涵的文化表现形式,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现今文化艺术界最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更是我国发扬和继承的一种传统美德。对于舞蹈的社会文化研究,仅从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从形式上讲舞蹈就是一种艺术。从形式上来讲,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依靠的是人体,通过人体的形象、行为动作、人体线条、身体姿态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美。美更是艺术的一种追求,因此说,舞蹈是通过美来表现的一种艺术。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美,同时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好多艺术家往往通过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来反映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感情,表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艺术活动境界。也可以说是艺术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把人的所有希望、思维习惯,日常观念和精神生活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成为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方式,便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进而展现艺术美。

其次,舞蹈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考验,舞蹈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奥妙之处在于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精髓,无论社会经历过多少次历代的变迁,动荡甚至民族的融合,都没有脱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就舞蹈的社会性而言,它是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舞蹈有它广泛的社会作用和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广泛参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通俗舞蹈形式,它体现了人民生活情趣的普遍爱好,有着大众化的美学韵律和艺术活动力。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同样都可在舞蹈中寻找到塑造自我的形体美、气质美、精神美和韵态美,通过这一文化享受,从而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我审美和自我实践及体现人生价值,进行感情抒发与互相交流的目的。为此说,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最后,舞蹈是一种非常有内涵和价值的文化。从历史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中得知:人类的舞蹈文化自古就与社会生活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抑或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是相互渗透的。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它包含着武术、杂技和体育的成分,在人类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社会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提升,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生不息,会贯穿在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永不休止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就舞蹈文化来讲,它的本质是有完整的历史依据,它的外在表现有清晰可见的形态。在社会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舞蹈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自然会形成具有传承性、大众化、社会性及民族性等的特性。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经创造了一个术语:“异位”。那是来自拉丁语,意思指的是“另一地方”。他提到了舞蹈是“另一地方,但亦可指寺庙、博物馆、艺术学校和舞蹈营”。这里指的“异”,是指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舞蹈可以被看作是临时的自由自治区,身体、心灵和灵魂可以沉迷在日常的私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活动。足以可见,舞蹈作为文化的价值。

三、舞蹈的社会文化传承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经济为基础,同人类与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们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舞蹈自身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意识形态,是人类在史前社会里创造的最初形态的人体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初级形态和生命的自由表现方式。回顾历史,舞蹈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漫无依托和随心所欲的即兴冲动,而是对人类劳动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因为人类的社会劳动生活本身就是舞蹈最为直接、最为基本的内容,与其它的艺术一样,具有萌芽的文化娱乐性质和审美作用,当然还有明显的物质功利和实用价值,凸显了它重大的社会和文化效应。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记载方式。

当今世界,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世界文化呈现出愈加纷繁多彩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必然也引发当今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形成和传承方式。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舞蹈创作的形式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必须的,保存民族特色是第一位的。民族舞蹈作为生命力最顽强的舞蹈形式之一,在当代社会文化纷纭复杂,各种文化激荡冲撞的今天保持冷静的理性思考力度,要在各种时髦的舞蹈现象面前尽全力保持一份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尽管现在是一个民族形态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化迅速扩展致使传承机制受阻,传载功能处于游离整合的阶段状态。但只要用心关注有生命力的舞蹈文化,相信我们就能从中获取原始与自然的文化积淀,进而达到传承舞蹈文化的目的。

舞蹈是人类净化的印记,更是人类文化的存储。身为舞蹈艺术文化传播者的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神圣职责,舞蹈作品作为继承民族文化的历史现象存在,创作必须牢牢把握住本民族文化特征精髓。舞蹈创作会不断探索,在求新、求变中获得创新。作为创作作品,是要与时代结合,有适度突破,但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传统,改变民族文化的内涵。因为它关系到作品的民族属性问题,是否能被人民群众接受。开拓民族舞蹈创作文化领域,扬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创作的风帆,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价值及其真正意义之所在。

舞蹈是社会历史真实文化的载体,这个特性体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可见无论在历代还是当代,多元的文化总是永恒地伴随人类的步伐而前进,并且真实的记录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其中包括舞蹈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也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尹宏.舞蹈的社会审美作用.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赵珲.浅谈舞蹈教育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肇庆学院学报.2001(3).

[3]袁莉茹.小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艺海.2005(2).

篇3

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而形成的,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共同生活,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不同民族舞蹈都是代表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各个不同的民间舞蹈都在蓬勃发展,只有将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的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并且学习到民族舞蹈中的真正内涵。本文开始就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分类,使大家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结合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只有将舞蹈文化更加自然的融入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舞蹈教学;研究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且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各不相同,造就了我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艺术文化。

一、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

从我国的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古代鬼神的祭祀,产生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文明发展,伴随着国家与城市的建立,民族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典舞蹈在此时建立并进一步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大工业文明和现代都市的建立和发展,当代舞蹈顺势而生,得到长足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着十分广大的内容,是指包括各个国家中的自然发展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与民风民俗紧密相关的各种舞蹈。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所以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其相对稳定的地区得以传播和保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历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层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分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原生形态指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等共同作用而成的。相对原生形态舞蹈文化来说,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指的是积累与融合,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新出现的、不同的舞蹈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二、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1、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现状

目前,有关舞蹈教育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就是有关于民间舞蹈教学的,但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聊一聊有关民间舞蹈的内容和知识,在实践课程中练习民间舞蹈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看似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上已经结合了民族舞当地文化,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做法比较牵强,并没有做到有机融合,这样反而会变得“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有领会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和精华,反而变得混淆。除此之外,在理论课上没有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课上就做的更不好了。舞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遍遍示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单纯的模仿,最后只会教出一群“匠人”,而不会出现大师。虽然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动作的规范性是非常的重要,但是,民族舞蹈的特点是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的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表达着当地的审美情趣。在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要开放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和舞蹈真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积极性,舞蹈教师也应该用优美的动作和高难度的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结合舞蹈文化,加强民间舞蹈的教育

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舞蹈文化,教学老师应积极督促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督促学生自主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料与大师的舞蹈视频,通过小组分析各个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应该对其学习的地方,并将自己的所想所得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简单的举个例子,在老师要教授傣族舞蹈之前,应对其进行分析,傣族人非常善良,当地舞蹈具有亚热带特有的风情,信仰佛教,“孔雀舞”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等等,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通过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舞蹈的动作和特点,比如说蒙古族的舞蹈经常性出现后点步位,手摆在身体两侧的斜前方位,这正是和蒙古族的生活与文化相关的。因为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蒙古族人非常崇尚鹰,所以在动作上有模仿鹰展翅翱翔的动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模仿马的动作。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文化特征,才能准确的把握蒙古舞蹈的体态特征,才能真正展现蒙古舞蹈的精神和内涵。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与人文教育积极结合。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和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是当中重要的一环,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功、技巧,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和舞蹈品味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尝试对简单的舞蹈动作的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民间舞蹈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赞美和鼓励,通过学习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陶冶学生的情操。一种良好的舞蹈文化会使舞蹈的表演者得到内心的升华。

三、总结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舞蹈文化充分融入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不同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然后通过进一步学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学会真正的将精神和文化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促进当地的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不仅是全面塑造人格的艺术教育,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促进了我国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作者:王鹏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

参考文献

[1]李霞《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2010(33)华章.

篇4

关键词:唐代舞蹈教学

张爱玲在《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其实大唐盛世,中国的舞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无论是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舞蹈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发展。官办舞蹈教育机构的完备与层层设置,社会舞蹈人才的大量培养,都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舞蹈教育活动的发达。粗略翻检《全唐诗》,创作过有关乐舞诗歌的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近三十位大家。大唐舞蹈的妖冶美艳,激起了诗人们的创作才情,也说明了那个年代的舞蹈辉煌。所以欧阳予倩说:“大体上讲,西周、西汉和唐代形成了舞蹈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而唐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而这种舞蹈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舞蹈教育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优良的教育体制和政策,艺人的增多和技艺的增长才成为舞蹈繁荣的最大驱动力。

一、唐代的盛世舞蹈

欧阳予倩先生在《唐代舞蹈》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舞蹈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精彩的阐释。文舞的阴柔潇洒,武舞的荡气回肠;唐高宗的寓战略战术思想于破阵乐,武则天的用上九百人的夸大的《神宫大乐舞》,唐玄宗的令人惊叹的新型技术舞者回身换衣,以及平韦后之乱后所作的《光圣乐》;小型舞蹈的健舞、软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舞者“羽化而登仙”的《霓裳羽衣舞》,轻纱罗曼的服装,时缓时急的节拍,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也就是唐明皇杨玉环这对恋人了。

二、唐代舞蹈的政府政策

唐政府关于舞蹈的态度,在皇帝们对待自己的娱乐生活中就能看的出端倪。在唐代,凡是宫廷举行大宴,必定要进行乐舞的演出,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庆丰收、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举行大宴,整套地演出各种乐舞。还有上文提到那几位皇帝所作的舞蹈,并且远远不止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爱舞蹈,享受舞蹈,自然也就为了自己纵情声色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另外,唐代有针对百姓的“禁舞”条例,实际的意思就是只准皇帝老儿高兴,不许平民百姓娱乐舞蹈。封建的统治阶级,把民间的歌舞表演集中到宫廷里,自得其乐,同时把这种享受当做一种特权,不许民间同享。唐代还曾明令禁止散乐百戏到农村去表演,《唐会要》卷34说,违反禁令的艺人,或者是接待他们的人家以及村长,就要打三十板,艺人解回原籍服重役。这样做的理由大致上有二:一是等级观念;二是维持统治,也就是怕平民聚众闹事。

三、唐代舞蹈的教学机构

提到唐代的舞蹈教学机构,一定会让人想起教坊和梨园。《教坊记》载:“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尽相因成习”。说明当时居延政坊的左教坊以舞蹈训练为主。《新唐书》卷二十二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唐代教坊主要负责宫廷俗乐的创作与表演,人数众多,是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乐舞百戏的创作和演出单位。自成立以后,它便成为宫廷娱乐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唐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但在教坊中担任最高职务的,却是宦官,职务即教坊使,全称为“总监教坊内作使”。据考证,唐代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安史之乱后,宫中如此庞大的乐舞机构和众多的乐工舞人变成了统治者的负担。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教坊的规模和人员已越来越小和少,此时的教坊虽然还没有解散,但比起盛唐之时其规模和人员已远远不及了。教坊乐人隐于民间,大部分人晚景凄凉,只能在晚唐官商宴会的歌舞声中追寻开元盛世的记忆。

梨园是唐玄宗专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因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是教授和演奏“法曲”,能够选入梨园的都是最优秀的乐舞艺人,因此即有《唐会要•杂录》载的:“开元二男,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从太常乐工中精挑细选,男性艺人300,住禁苑的梨园;女性艺人数百,住宫中的宜春北院,都称作“皇帝梨园弟子”。公元755年之后,宫廷乐舞机构逐步缩减和衰落,统治者也愈来愈无心于乐舞。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梨园终于解散。梨园已经消失一千多年了,但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四、教学机构中的教学活动

舞蹈艺人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杰出的艺人。

首先是挑选学生。教坊设立之初,乐人主要有两部分成员构成,一类是原太常寺中的散乐乐人,一类是藩邸的散乐乐人。除此之外,青楼一直是教坊选拔乐人的重镇。公孙大娘是教坊杰出的剑器舞家,经常舞于华清宫御前,郑峪《津阳门》诗云:“公孙剑伎方神奇”,僧怀素见之,草书大进,受其舞蹈顿挫之势的启发,神奇的舞技才能使众艺触类旁通。张云容是杨贵妃发现的舞蹈天才,曾为之舞姿倾倒,留在身边精心培养,并格作诗颂扬相赠。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窦培德.大唐盛世的皇家宫廷舞蹈.当代戏剧,2003.1.

[3]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1.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5]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2.

篇5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步入广场,看到最多的是舞动的身姿,从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到退休以后的老人,这是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格外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在充满冲突的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在舞蹈中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舞蹈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但社区活动显得具有自娱性、群众性、随意性等多种特征,就有了成员时聚时散,时多时少,团队自生自灭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馆和政府为了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立的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自然就该担起重任,思考如何让社区群众舞蹈更上一层楼,让人们在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展示时代风貌。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此,社区群众舞蹈辅导就有了这样的方针:请进来,走出去;带尖子,促团体;勤交流,出精品。把舞蹈艺术扎根在人民生活的过程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要多深入吸取营养,寻找舞蹈创作的灵感和韵律;多运用喜爱的舞蹈语汇,多塑造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形象。真正使舞蹈艺术与社区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水融,要真正面向大众,特别要努力把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送到农村基层,服务群众。

首先,抓好社区群众舞蹈的培训工作。为不断促进群众舞蹈的发展,提高各团队辅导员、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辅导工作外,还要结合节假日,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最活跃之机,有计划的传授成品舞蹈,编创一些本土节目以及国内外的优秀的表现形式,促进艺术交流,提高大家的创作、表演水平,感受到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提高审美情趣。由文化馆专业舞蹈牵头,①抓好活动型培训。举办由全体舞蹈辅导员,负责参加的理论、管理等内容的培训班。一般以一个专题或一种形式出现,或“以会代训”或“以活动代训”。②抓专业型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的对社区舞蹈辅导员、文艺骨干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指导,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各社区舞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表演水平,这是文化馆舞蹈干部最主要的辅导方式。将我馆的人才优势,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策划出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将我们的辅导成果展示出来。

抓普及型活动。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可采取“对口联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根据社区的需求,工作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业务指导,促进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繁荣。要选择紧跟时展,善于学习、思维清晰和有较强组织能力,一专多能,并具有辅导普及、提高水平双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事实证明:一个德才兼备的群文干部,有很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会带动周围广大的艺术爱好者。群众文化的团队建设,这是群文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群众活动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成功的团队建设要不断为社区文艺活动提供丰富的文艺、人才、节目、创作等文化资源,乡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正因为有了团队的支撑而显得繁荣兴旺,而社区文艺团队更加需要这样的舞台展示各自的风采。团队建设推动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又促使社区文艺能力的提高,社区文化的良性发展。所以团队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抓手和文化馆自身业务建设的中心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抓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①搞好主题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和比赛。如元宵节、端午节举办秧歌等大赛,中秋举办各种民间舞比赛,九九重阳节举办健身舞大赛等。通过交流和比赛,提高群众舞蹈的水准。②搞好特色活动。结合各社区,各舞蹈队实际,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举办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又有各类特色的各类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③搞好普及活动。落实舞蹈平民化、经常化的宗旨,吸引社区广大群众的参与,推出少年拉丁舞,青年现代舞,中老年健身舞等,适应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活泼型:在强烈的舞蹈节奏中释放能量;安静型:在益寿舞蹈中修身养性;兴奋型:在舞蹈比赛中展示自己;抑郁型:在慢板的秧歌舞中显露才华,在舞蹈生活化里达到全社会最大程度的和谐。

最后,抓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管理和考评。在这里,管理和考评的对象均是各社区舞蹈队的辅导员或文艺骨干。他(她)们是社区活动辅导桥梁和纽带。在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开展社区群众乐于参加的演出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社区群众舞蹈队伍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最为庞大的队伍,其每个团队少则十数人,多则几十上百人。要组织开展好这些队伍的活动,辅导员和业余文艺骨干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自然给文化馆舞蹈干部提出了对他(她)们进行管理和考评的工作任务。使之显得更专业、规范化。

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感,使命感,以德艺双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以更加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赢得群众。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发扬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从改革实践中挖掘素材,从现实中吸取营养,源源不断地推出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舞蹈作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社区舞蹈辅导就是:

切实抓好培训,提高市民素质;

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地域文化;风格特点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沿续至此。舞蹈是以人的肢体来作为抒发感情的艺术形态,具有动态性和综合性。舞蹈的发展和传承与地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而舞蹈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更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创造了形态各异的舞蹈文化色彩。在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更代表着我们的民间舞蹈在不同的民族中拥有着形态各异的舞蹈文化。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它的历史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地域色彩。舞蹈的表现性特点,使其鲜明的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色彩,从这一角度来看,舞蹈的发展史,更印证了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发展。

1 中国民间舞蹈“五种地域文化类型”的划分

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其形成了一个以多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更是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分析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我们根据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所著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运用“动态切入发”来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和文化特点划分成为五种地域文化类型,其划分是: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以及绿洲文化型。

(1)农耕文化型:由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农业劳作中所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具有安详、优美的动律。因地域文化的影响,有粟作文化、稻作文化和原始遗存三种,舞蹈表现形式多样,一般道具舞居多。如汉族、壮族、苗族等,舞蹈多用于祈求农业丰收等。(2)草原文化型:人们多居住在草原之中,以从事狩猎、游牧和畜牧业为主,舞蹈风格粗狂豪放,多以小型为主,双人自愈性舞蹈居多,手臂开阔有力,肩部和腰部动作较为丰富。如蒙族、哈萨克、鄂伦春等,舞蹈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气息。(3)海洋文化型:是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的一种文化习俗。由于临近大海,主要从事鱼盐业,但也从事农耕。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居多,他们多信奉民间海神——“妈祖”。舞蹈形式多与农耕文化型形同,但更多的是渲染了海洋的色彩,崇尚“人海和谐”。如高山族、黎族等。(4)农牧文化型:我们可以说这一文化类型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种类型的一种产物。具有“一顺边”的美,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独特地美。舞蹈形式多样,主要以藏族、羌族和纳西族舞蹈尤为典型。(5)绿洲型舞蹈:这里的人们多居住在沙漠边缘绿洲上的一些村落,由于在古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的文化色彩多的是具有古西域的文化色彩舞蹈的表演形式居多,表演性较强,技艺性较高,塑造了古西域乐舞文化的高超技艺。例如我们今天的维吾尔、乌兹别克以及塔吉克民族等。

2 以藏、蒙两大民族的地域文化作为特例研究

2.1 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一个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就建立了吐蕃政权,有着发达的农耕和畜牧文化。犹豫藏族地区是佛教的密集地区,所以人们对于宗教的意识尤为强烈,而藏族舞蹈不仅受到宗教的影响,更是带有了浓厚的高原色彩。藏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原之上,高原上山路崎岖,这使得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呈现出松胯、弓腰、曲背等特征。它和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人民在上山劳作的路途中,由于山路的原因使得劳动人民的身体自然地呈现出曲背、弓腰等特征。这一特征相应的也体现出了藏族劳动人民为减轻体力劳动负担的一种自我调节,具有强烈的艺术创造性。而藏族舞蹈的另一特点就是“一顺边”,即舞蹈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呈现一顺边的舞蹈动律,膝关节有着绵延不断的屈伸,这使得藏族舞蹈形成了“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基本动律。从而舞蹈给人们一种沉稳飘逸的感觉。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体态特征不仅创造出了美的感觉,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藏族文化。中国,在历史上有着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有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时被废除。藏族舞蹈的发展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成果,是劳动人民的舞蹈。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之下,人们的心理自然的折射出一种奴隶的本性。而舞蹈是劳动人民的一种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在长期的农奴制度影响下,久而久之舞蹈的体态特征得以体现,封建历史的演变,也使得藏族体态松垮、弓腰、曲背这一特征的呈现。藏族,宗教意识尤为强烈,普片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影响下,宗教观念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之中。在中国古代舞蹈中,舞蹈是为了适应巫术和原始宗教的仪式,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宗教可以用来服务与舞蹈。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宗教对藏族舞蹈的影响也是尤为重要。藏族的舞蹈种类多样,如卓、谐(弦子)、果谐和堆谐、噶尔与囊玛、热巴与藏戏。不同的舞蹈形式所呈现的表演性也各不相同。像噶尔就是带有宗教性的舞蹈,而最具典型的就属“羌姆”。“羌姆”,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一种头戴面具的宗教祭祀舞蹈,带有神秘的色彩,而藏族舞蹈中的“颤、开、顺、左、绕”这些特点在“羌姆”中得以清晰的呈现。宗教性的舞蹈服务于宗教活动,舞蹈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藏族历史悠久,有着上千年的宗教文化,藏族宗教性的舞蹈不仅带有神秘的色彩,更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人民的侧面生活。

2.2 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于公元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族地处广阔的草原,使得蒙古族民间舞蹈豪放大气,成为我国多民族中的一支独秀。草原文化是由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以及林业经济生活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整体,而蒙古族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草原文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描述的是游牧民族驰骋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以天为帐,以地为毯的豪迈气概。正是这样的广阔,使得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豪放。而草原文化的影响,使得蒙古族舞蹈逐渐形成了粗狂、热烈、奔放、刚劲又不失沉稳、舒展、开阔、温柔的个性特点。由于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所以以前的蒙古族是一个离不开马的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在人们的心里,马是他们忠实的朋友,无论是战场、狩猎、游牧,马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在蒙古族舞蹈中,马的形象尤为突出。在舞蹈中,表现马以及与马有关的动作尤为众多,这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条件下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例如我们常见到的“马步、摇篮步、钟摆步、”等步法,相应的有“勒马手、打马扬鞭”等手位。这个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民族,鲜明的呈现出了大草原所带给他们的艺术魅力。而相对于广阔的大草原上,人们居住的毡房中则呈现出狭小的空间。蒙古族人们恰巧又是热情奔放的民族,在喜庆的节日、婚礼的欢宴时,人们情绪高涨,歌声不足以表达人们喜庆的心情,故而蒙族特色的“筷子舞、盅碗舞”由此而生。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舞蹈形式多为盘坐、蹲、跪而舞,以腰为轴通过手臂持筷和盅碗敲打肩部、跨部等以及用手持一对酒盅在手中击打,或是碗顶在头部舞蹈身体。这一特色的舞蹈形式在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俗当中呈现的淋漓精致。

蒙古族也是一个崇尚宗教的民族,在他们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比如鹰、狼等。图腾也成为了他们舞蹈中的一部分,当然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蒙族的“安代舞”。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以库伦地区最为兴盛。安代舞源于萨满跳神,这和蒙古族信奉萨满教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通过跳神来驱除自身的病魔,而这一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跳安代舞的人数最少十几人,最多可达上百人,这就使得舞蹈的场地是宽敞的平地,草原生活恰恰成为了安代赖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安代舞也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并且在2006年5月成功的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3 总结

地域文化牵引着众多文化产物,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受到各民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一朵朵的舞蹈奇葩,成为了我们各民族当中的一枝独秀。我们也相信,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间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C].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舞蹈编导;不同文化;影响

在当今社会,由于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艺术、文化,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盛况。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一直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我国传统舞蹈艺术形式有更多的素材来源,时刻掌握舞蹈编导最新的资讯。从而,舞蹈编导可以在继承我国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的继承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融合西方先进的舞蹈编排方式和舞蹈教学技巧,使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能够与时俱进、空前繁荣。

纵观中国历史,早在晚晴年间伴随着外来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被传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人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之间产生冲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裕容龄首次提出中国的舞蹈艺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舞蹈艺术,并且将西方先进、突出的舞蹈和舞蹈编导元素引入中国,积极应用于当时的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学之中。可以说,裕容龄这一举动对我国舞蹈艺术的编导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不同文化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进行舞蹈编导时,编排舞蹈的老师、艺术家都会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寻找题材,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基础上,与舞蹈编排者自身的实际经历、感悟紧密结合,确保在舞蹈编导的实际编排过程中能够赋予舞蹈情感。

(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

我国舞蹈编导和舞蹈形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积极学习、借鉴、融合西方外来元素。舞蹈教师、艺术家在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大量先进、优秀的西方文化艺术,经过舞蹈编导和舞者演绎、诠释之后,使融入西方文化艺术我国的舞蹈形式赋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不同文化的传承

(一)不同文化相互包容

在术的世界里,不存在地域差别,也不存在国家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和扩大,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民之间频繁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得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从而可以达到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和深入,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必然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不能因为引进西方文化对我国本民族文化会产生影响就闭关锁国、切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联系,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这种影响,对好的、积极的影响要及时学习和吸取,对不好的、消极的影响要及时管理和纠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应该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舞蹈编导水平和舞蹈艺术形式具备深厚的、多样性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我国的舞蹈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女儿河》等一些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舞蹈作品,其通过舞者舞蹈动作的表达、舞蹈情感的传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女儿河》这部舞蹈作品,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和舞者的情感、神态,将中华儿女这种坚韧、顽强、倔强的性格特征进行生动形象地表达,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真实地演绎和完满诠释。

现代舞作为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以其独有的舞蹈特点,迅速征服了我国观众。现代舞,作为西方一种比较新的舞蹈形式,被中国引进国内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的创作之中,与我国文化相互结合,在舞蹈老师、舞蹈编导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导了许多成功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包括《饥火》、《传音》等。舞剧,作为一种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新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舞剧作品《宝莲灯》作为舞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使舞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此以后,舞蹈编导的老师们、艺术家们开始对舞剧进行不断的探究和革新,创作出了诸多舞剧,这些被创作出的舞剧大多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舞蹈艺术形式。这类舞剧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且能够繁荣发展,使得我国舞剧的发展进入白热化阶段,使舞蹈这门艺术被更为广泛地关注。

(二)不同文化相互吸收

无论是哪个国家,其本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单独依靠自己国家本身进行发展,需要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积极地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大融合,吸收其他国家、民族优秀、先进的文化。因为处于全球化时代洪流之中的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和历史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凝聚才积淀而成的,因此具有本民族的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现阶段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还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要想实现我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夯实国家基础,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世界大国、世界强国。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发展速度缓中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占用重要地位。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积极的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在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中,对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吸收,对观看舞蹈表演的受众影响深远,使其在观看舞蹈表演的同时,可以更新自身的思想、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塑造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源于现实生活,是源于人民的艺术,积极将不同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有利于我国舞蹈编导和舞蹈艺术多样性的向前推进及创新。

三、不同文化对舞蹈编导的影响

(一)国家形式影响舞蹈编导发展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之后,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往来愈来愈密切,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以及相互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西方经济和西方文化如同一支强心剂一般,及时地注射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使得我国传统的本民族文化再一次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国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有机会和权利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平等、自由地贸易和交流,获得更多的机会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也有更多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思想的机会,对于提升我国舞蹈艺术水平具有深远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文化做为其附属品,也实现着文化全球化的宏伟目标。将西方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引进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积极、有效地结合,使不同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从而丰富我国舞蹈编导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政治理论上讲,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当人们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满足的程度之后,就会想要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追求自身精神文化水平的修养。恰好,舞蹈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舞蹈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在我国,上至国家下到基层,都会经常举办不同种类的舞蹈竞赛,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不分国家......参加条件宽松,只要喜欢跳舞就全都可以参加,舞蹈类型也不设任何限制,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对舞蹈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舞蹈艺术的接受性,有利于让舞蹈编导有更多的创作元素,能够更好的与不同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在舞蹈舞台表演中,赋予舞蹈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通过舞者对舞蹈动作的诠释,使观看者能够得到关于舞蹈新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使我国舞蹈艺术能够更好更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国舞蹈编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优秀、先进的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与我国舞蹈编导相互融合,为我国舞蹈编导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融合影响舞蹈编导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洪流之中,文化也相应地形成了文化全球化。但是,所谓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只单纯地学习外来文化,摒弃本国传统和民族文化,而是在继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进行辩证地看待,对其优秀、先进的文化进行借鉴、学习和融合,对其不好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摒弃。在文化全球化的氛围中,一定要辨识出本国舞蹈编导发展真正需要和能够接受的西方文化,不能盲目的胡乱学习和融合。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使两个国家共同发展,在文化内容和形式进行互补,丰富本国舞蹈编导的观念和形式。

四、结语

纵观全文,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趋势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随着本国与中国的交流,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弘扬。中国文化与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吸取,使得我国舞蹈编导的观念和形式得到革新和丰富,让舞蹈编导变得具有多样性,从而可以蓬勃发展。舞蹈,作为一门表达人类内心感情、传递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精髓,又要对西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就不同文化在我国对舞蹈编导产生的影响采取辩证的眼光,正确、合理地对待,为我国舞蹈编导事业开拓更新颖、更广阔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文化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现状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以培养学生的舞蹈知识是必须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市场发展方向。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阶段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从学校一下子进入社会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而且学生在校学习的多为课本知识,很少有实际操作,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工作之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好的胜任。同时,教师应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理论知识上多教授学生编造的能力。好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自己成立培训班,但是由于刚刚毕业好多经验都缺乏,所以他们在教课时也会存在许多问题。老师在平时的教课中要给学生多提供些方法多举例让学生多丰富些知识。

二.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

1.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舞蹈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摆正舞蹈学习的态度,老师要以自己为准则让学生从行动上被老师的举动感染,更加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或者书本知识结合具体情景的方法等等。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遵循市场需求、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上的成就又要有实际操作的本领。老师要弄明白目前市场的需要,明白公司对员工的需求来完善学生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巧。根据这一发展目标,老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拓展课本知识,编造更为生动新鲜的舞蹈增加舞蹈的种类。充满新鲜色彩的舞蹈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并记住。老师在选取时要注意选取作品的实际操作性一定要适合大学生学习才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从浅入深,从内到外体会到舞蹈的魅力。领导学生热爱舞蹈热爱国家,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让舞蹈发扬光大的根本之一。教师应将舞蹈的动作步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是学生快速的感受舞蹈的本质,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创作舞蹈的热情。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来让祖国更加的有生机更加积极向上进步。艺术是需要在国家发展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的,发展需要适应中国国情发展需要。上课时老师需将表演结合技巧运用以及舞风的选择,在戏曲中选择合适的舞蹈,二者相结合,情景投入,才能将舞蹈表演发挥到最好。

3.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不能是单独的存在,它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所以老师在教授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上实际的操作。老师除了在理论知识上让学生学习,更要在实际操作中着手,培养学生表演技能以及各方面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与所学知识接轨。学生只有在自作自我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如果只是单纯的吸收理论知识是很难有所进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实际操作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学校在学习中完全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办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举行各种舞蹈比赛,让学生有了竞争的意识,才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舞蹈学习在实际中不断进步。学校也可以为学生谋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了机会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另外,除了实践也可以增加欣赏课时,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实践也是不可取的,要结合适当的动脑课程,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会动脑思考舞蹈的深层含义,这样,老师就可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知识,做到一边欣赏娱乐一边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篇9

关键词:藏族舞蹈;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29-001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探讨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和众多舞蹈论述中,都出现了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这些文化遗产中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藏族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藏族人民在萃取历史文化的精髓时时非常重视古今的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民族思想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藏舞要求舞者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载歌载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从藏舞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文化思想。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例如,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就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篇10

【关键词】舞蹈 校园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10-01

一、舞蹈对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舞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基于心理学而言,舞蹈过程中通常伴随着音乐节奏与旋律,再加上异性舞伴的共舞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心量,舒缓情绪,帮助其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其次,基于运动学而言,舞蹈需要舞者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机能,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塑造不同的形体动作与造型,这个过程不仅具备自娱自乐的功能,更是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系统的机能水平;最后,学生学习、训练舞蹈还可以保持一个健美、匀称的体态,不仅可以满足自我美好的愿望,而且也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在主观与客观上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此外,舞蹈本身会在其动作过程中形成优美的画面,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舞者自身也可以获得情感上的享受,从而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其人格发展。

(二)舞蹈有助于形成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

舞蹈本身具有明显的审美功能,其不仅通过优美的舞姿塑造一个优美的身体,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更创造了一个美的运动,从而创造出美的生活,在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样的审美教育。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本单位,对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起到重要影响,学习舞蹈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对形成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舞蹈的创造性理念有助于形成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

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将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增强其审美知觉与想象力,舞蹈活动本身就属于一种美的创造,因此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其它智力教育活动不可取代的。舞蹈活动的本质是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创造一种审美意象,因此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创造性。学生练习舞蹈可以发展其审美直觉与想象力,从而提升其创造力。由此可见,舞蹈的创造性理念可以促进开拓创新、突破进取的文化理念的塑造形成。

二、通过舞蹈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舞蹈教育目标

所谓舞蹈教育,就是教育要向学生传授各类舞蹈艺术知识,组织舞蹈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一般规律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促使其对审美物体进行深入的理解与鉴别,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去欣赏,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因此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等,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舞蹈教育目标,毕竟其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培养有着很大区别。在校学生多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因此可以尝试将舞蹈与美术等其它艺术门类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世界流行元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街头文化元素等,再配合灯光、音效等其它艺术形式,为舞蹈赋予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使其体现出更多的时代特点,从而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二)探索舞蹈教育的一般规律

与其它科目的教育过程一样,舞蹈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教育者要进行潜心研究,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实施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了解其基本情况,比如生理发育或知识结构等,才能有目的的因材施教。其次,在教育环节要改变传统做法中的不足,进行大胆改革,比如可以把一个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做一个大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渊源,将学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认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其想象力;在教育手段方面,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为其营造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审美空间,有助于提升其审美境界。最后,要将舞蹈与其它学科专业的互补作用、促进作用充分发掘出来,与其它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舞蹈教育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更新,活动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与其它学科的共同发展。

(三)创新舞蹈教学模式

此处提出一种包含感知、模仿、体验、创新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感知环节是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视听方面的感受;模仿环节则是学习作品的基本动作,在重复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要领与节奏;体验环节则要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心领神会,尝试着在表演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创新环节则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舞蹈能力等,在旧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笔者为学生排练了《毕业照》的作品,学生在观摩整套动作后,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分解动作、组合动作的练习,然后模仿完整作品的顺序;当学生可以熟练完成整套动作后,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毕业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自己毕业时会有怎样不舍的心情,试着将这种心情带入作品中,以增强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最后,选一些基础较好、具备创作条件的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改编创新。由实践可知,该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校园文化又为舞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二者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对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正确认识,通过多个途径组织舞蹈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感知,从而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春化.浅谈体育舞蹈的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2)

[2]邬凤. 体育舞蹈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