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意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意蕴论文

篇1

本文关键词:不悔产品文化意蕴设计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篇2

对次,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丰富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因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产品文化 产品形象

一、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来企业竞争更是文化竞争

10年前,烧鹅仔在北京方庄首开中国式快餐连锁服务,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营销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与此同时,在方庄还诞生了一家麦当劳,同烧鹅仔一样,引得八方来客,叫好声不绝于耳。此后,烧鹅仔分店曾达到近百家,与麦当劳共存共荣。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 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dolcn.com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dolcn.com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转贴于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dolcn.com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 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 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 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转贴于

文化精神 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 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篇3

在進入主題之前,想對「古文運動的概念稍作檢討。本文所說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安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宗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風、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古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有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宗元為最著名。這和一般通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一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圍止於韓、柳的世代,不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動前加上「中唐,以明時限。

宋古文是傳統文學批評關心的一個重點,有關的討論極多,但「唐代古文運動一詞,則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出現,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概念的適當性,最近十幾年受到了挑戰,由於本文使用這個詞語,似應對新近的挑戰有所反應。學者對「唐代古文運動概念的批評,大約包含了兩個要點。首先,所謂古文運動的參與者,在觀念上有很多歧異,並不能構成一個運動整體,把韓愈以前──甚至初唐──的某些文士視為古文家,可能不妥當。有人認為,韓愈關於「古文觀念的考慮,具有重大廣泛的道德意義,在性質上迥異於李華諸人的文學思想。[1]還有學者指出,具有文體意涵的「古文一詞是韓愈提出的,以前並無人使用。[2]其次,在唐代,古文只是個人提倡,少數人附和,不足以當「運動之名。[3]日本學者小野四平特別強調,「古文文體的確在韓愈、柳宗元等人手中完成,但在他們之前的先驅,並沒有一致而明確的文學理念,只能算是零星的源頭。何況唐代古文在韓柳之後很快就衰落了,若論「古文運動之名,恐怕只有歐陽修以後的北宋古文運動足以當之。[4]

以上引述的對「唐代古文運動一詞的質疑,有助於學界更深入考慮中唐思想與文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但依個人之見,似乎還不足以動搖這個概念的存在基礎。這個概念還是有使用價值的。對於「古文運動之說最根本的質疑似乎是,明確的古文思想──特別是有關文、「道關係的看法,以及成熟的古文文體,都是韓愈、柳宗元這一輩人建立的。把韓愈以前主張文章復古的文士當作古文家,是一種時代倒錯的說法,這種觀點忽略了韓愈的世代與先前文士之間的斷裂性。因此,在「唐代古文運動概念的課題上,關鍵點是,韓柳等人的主張和寫作與前幾十年的某些文人有沒有緊密的歷史關聯?如果有,這些關聯是否能說構成了某種潮流?這兩個重大的問題,當然不是此處簡短的導言所能充分討論,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個人只是想提出一個看法:如果我們對古文思想的內涵採取比較寬鬆的認定,以上問題的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從玄宗天寶末年到憲宗朝的七十年左右期間,所謂古文家的思想的確有不小的變化,即使同時代的古文倡導者,也常有觀念和關懷重點上的差異。不過,這些人之間也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譬如:他們大都是重要的作家,在文章寫作上成就尤高,並多少對文體的創新有所嘗試;他們對六朝以下講究駢儷聲律的文風都很不滿;他們大都主張在創作意旨和文字風格上,文學應該以六經為歸依。這些相似性應該能顯示,學者一般所說的古文運動,是一個有整體性的思潮,在觀念紛歧的底層,有一些根本的、持續的特性。此外,中唐古文運動的參與者之間也常有親密的關係,例如,蕭穎士和李華是密友,蕭穎士、蕭存為父子,獨孤及和梁肅是師生,韓會與韓愈為兄弟。這也可視為古文潮流具有延續性的一個徵候。[5]相對而言,在初期古文家如蕭穎士、李華崛起之前,文章(詩歌除外)復古的思想與創作實踐,就顯得遠為零散。

至於「運動一詞是不是古文潮流的恰當指稱,的確值得考慮,但這個名稱也許也不能說一定是錯的。古文思潮出現於菁人的社群,不可能像宗教運動或近代運動般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我們也不能太低估這個潮流的衝擊。早期古文家多是文壇的重要領袖,他們的思想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傳布,只是沒有在現存文獻得到充分的反映。至於九世紀初的韓愈和柳宗元,他們受到青年士子廣泛的崇敬與追隨,則是很明顯的。

以上簡略的討論是在主張,「唐代古文運動涵蓋的是一個有連續性、整體性的歷史現象。「古文運動作為這個現象的標誌,似乎有缺陷,但也有其正當性。在學者沒有找到更適切的稱號之前,這個詞語還是具有讓人快速指認特定歷史現象的功用。本文的主旨在探討中唐古文潮流的一個形成基礎,特為「古文運動之名稍作辯護如上。

一、古文運動領導者的家族背景

唐代古文運動的特性,主要存在於參與者的文學主張、寫作風格與思想取向。不過,古文家的出身背景也有相近之處,這一點或許和這個運動的起因有關,值得注意。以下先整理中唐古文運動主要領導者與支持者的家族背景,以為討論的基礎。

一、蕭穎士(717-760)。郡望蘭陵,為南朝梁宗室之後,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的裔孫,家族在公元五五四年西魏陷江陵前後入關中,成為關隴集團的成員。五世祖蕭造隋時曾任馮翊太守,入唐後官至刑部尚書。蕭穎士自己家在今河南許昌一帶(隋時為穎川郡,唐時為許州)。很明顯地,穎士家為北遷的南方士族。[6]

二、李華(715-774?)。系出趙郡李氏東祖房,屬山東高門。[7]

三、賈至(718-772)。河南洛陽人,郡望長樂。今本《元和姓纂》卷七有賈至家族的資料,知道他們的遠祖有賈龔和賈詡,從賈詡到賈至的祖父之間,記錄相當簡略。根據《三國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知賈龔家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其子賈詡是董卓的部將,隨涼州軍入洛陽,後來投效曹操,獲得重用。北朝史上,頗有原籍武威的賈姓山東士人,祖先大概都是隨賈詡移入中原的。賈詡有一子賈璣遷居長樂,這就是賈至郡望的來源。在中古時代,名叫長樂的地方有好幾處,從賈至曾受封信都縣伯一事看來,[8]賈璣遷往的長樂應在今河北冀縣。此地十六國時期以後為長樂郡,隋代為信都郡長樂縣,唐代則改稱信都縣(屬冀州)。〈宰相世系表〉所載的長樂賈氏一支,東晉時遷往南方,但依《元和姓纂》,此支與賈至家別為一族。《元和姓纂》記載,賈至的六代祖賈琚在北魏任穎川太守,看來賈家是山東士族的可能性很大。[9]

四、獨孤及(725-777)。源出匈奴屠各種,代北虜姓,此族劉姓者亦多。中古姓氏諸書與獨孤及家譜牒都說,獨孤氏先祖係後漢宗室,攻擊匈奴遭俘,因入匈奴。此說不可信,學者考辨已詳。[10]案,胡人入華,聲稱上代原為漢人者,為數不少。茲舉一例。中唐名相房琯(697-763)所屬的河南房氏原出高車屋引氏,自稱先祖房乾本貫清河(今河北清河),晉初出使北虜,被拘未返。[11]據獨孤及家史,他的十世祖羅辰從魏孝文帝遷洛陽,子孫任官於北魏、北齊、隋、唐,可見其家久居華北,於中土士人文化浸潤應極深。[12]

五、元結(719-772)。鮮卑拓跋氏後裔,代北虜姓。[13]

六、李翰(約去世於770年代)。趙郡李氏,李華族人,山東士族。[14]

七、崔祐甫(721-780)。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山東高門。[15]

八、梁肅(753-793)。關中舊族,先祖為關隴集團成員。[16]

九、蕭存(739-800)。蘭陵蕭氏,蕭穎士子,北遷的南方士族。

十、李舟(740?-787?)。出身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山東士族。隴西李氏的始祖是西涼建國者李暠,北魏控制涼州地區後,李暠的孫子李寶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入朝赴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子孫後隨孝文帝遷都洛陽,轉居華北平原。姑臧大房為李寶長子李承的後裔。[17]

十一、崔元翰(729-795)。系出博陵崔氏第三房,山東高門。[18]

十二、李觀(766-794)。隴西李氏,山東士族。[19]

十三、韓愈(768-824)。韓愈同時人或稱韓家郡望為昌黎,或稱南陽。查核傳世的中古韓姓系譜,兩說均非。依《元和姓纂》,韓家的地望則為陳留。案,韓愈的七世祖韓耆是安定安武(今寧夏鎮原)人,北魏明元帝永興年間(409-413),從赫連勃勃的陣營投效北魏。韓耆與子、孫三代都是武將。韓耆據說徙居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但至韓愈之時,其家已世居河陽(今河南孟縣)。韓愈先祖雖然起於軍旅,至中唐時,應已久受文教之薰習,或可算是較低層之北方(山東?)士族。[20]

十四、李翱(774?-836)。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李沖支,山東士族。[21]

十五、皇甫湜(777?-835?)。南方人。原籍睦州新安(唐稱遂安,今浙江淳化),寄家揚州,以安定為郡望。家族歷史不詳。皇甫湜是著名文士、憲宗文宗兩朝宰相王涯(763?-835)的外甥,彼此關係密切。王涯屬於太原王氏之烏丸王氏房,顯然是山東士族,父親王晃曾任溫州刺史,皇甫家能與王家聯姻,大約也不是貧寒之家。[22]

篇4

【关键词】PKM气化炉;运行;改进

气化炉是一个具有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热动力系统装置,气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更加深了气化炉的运行的复杂性。PKM气化炉采用自热式逆流移动床加压气化技术, 经过十多年的连续运行, 在原料煤无法保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 探索出一套适合优化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

1.PKM 气化炉工艺技术原理

煤加压气化技术采用自热式、逆流移动床生产工艺,是一个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复杂多相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在本质上是将煤由高分子固态物质转变为低分子气态物质的过程,气化过程的基本反应,即 C+H2OCO+H2。

在 2.8MPa (表压) 压力下,900~1100℃的温度条件下,用中压蒸汽和氧气作为气化剂进行气化,生产粗煤气。在气化炉内煤由上部加入,气化剂逆流流动,煤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经过煤半焦焦灰渣。在气化炉内煤由上至下大致分为四个区,即干燥区、干馏区、气化区、灰渣区。气化区又分为氧化层、还原层和甲烷层。主要化学反应:

C+O2CO22C+O22CO

C+CO22COC+H2OH2+CO

C+2H2CH4CO+3H2CH4+H2O

2.PKM加压气化技术改进的技术内容

该项目属于化工科学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运行稳定基础上,进行了几项大胆的改变工艺条件尝试:

(1)对高压给水系统进行改造,保证稳定充足提供夹套给水,取掉炉内保温砖,减少炉内煤焦挂壁,提高生产负荷。

(2)合理降低气化炉生产汽氧比,提升反应温度,气化反应速度加快,致使未分解的水蒸气相对减少,减少粗煤气中水分夹带量。此项措施不但节约了蒸汽消耗,减少了酚水焦油排放量,降低了回收车间处理酚水焦油的压力,做到节能减排。

(3)大胆尝试非工艺、设备停车,气化炉保压停车后高负荷恢复开车,加快提氧负荷速率,稳定生产负荷,确保下游工号高负荷稳定生产。

3.PKM气化炉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气化炉提压升温

(1)燃烧的煤块在气化炉内形成了着火点,着火形成并增加,逐渐接成片,在床层内形成了固定的燃烧层。随着氧气量的增加,氧化反应加剧,放出的热量增加(见图1)。另一方面,气化炉内气流的通过会带走热量,通过气化炉壁与煤热交换也有热损失。变化较平坦。只有气流与煤层的混合温度居于点2以右,热量积蓄于碳层,温度进一步提高,氧化反应迅速稳定进行。在温度低于T2时,已形成的着火点降温消失而导致燃烧层熄灭,曲线Ⅲ与曲线Ⅰ相切点P为临界点,对应的温度Tp,为临界温度,若床层和气流的混合温度低于Tp,则燃烧过程根本无法进行。

图1 放热与移热曲线

(2)由于煤自身结构和粒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层内热量积累的不同,点火初期燃烧反应很弱,同一截面上并不是产生了均匀的着火面,在炉子中间热量容易积累,形成的活性点就多,着火点多,而炉篦四周及边缘就少,所以需人为地调整着火点再分布,加速火层的培养。这样,着火点离开了原来的位置,进入低温区,使低温区升温。而着火点离开的的地方,由于原有的高温,将通过氧化反应产生新的着火点。炉篦应间断运行,否则不但不能产生新的着火点,还会使旧着火点熄灭。

3.2 PTM气化炉的故障处理原则

气化炉操作不正常时,应首先考虑气化炉的安全。煤气中的 CO2和氧含量是重要的安全指标,CO2≥35%、O2>1.0%,应作气化炉停炉处理。气化炉发生以下故障,应考虑停车:

(1)加煤系统故障,炉内严重缺煤;此时极容易烧透, 氧气一旦穿入煤气中就会发生过氧爆炸。

(2)长时间不能排灰,火层严重上移,气化炉出口温度超标。

(3)炉内严重漏水,夹套耗水明显增大,煤气中 CO2明显偏高。

3.3 PTM气化炉结渣

3.3.1如何确认气化炉结渣?

(1)检查灰样, 有大渣块, 颜色较黑。

(2)旋转炉篦转动困难, 不落灰或灰量很少。

(3)气化炉工况恶化, 可能有烧偏和沟流现象。粗煤气中的 CO2降低,O2量增加。

(4)加煤过程中, 气化炉顶部温度产生波动, 粗煤气出口温度上升。

3.3.2气化炉结渣的处理方法

(1)逐步降低氧负荷。

(2)加强排灰, 将渣块排出,必要时可采用炉篦正反转交替旋转的方法。

(3)在注意灰结构的情况下逐步增大汽氧比。

3.3.3如何预防气化炉结渣?

(1)注意煤的含灰量, 根据灰渣的外观和煤气的分析样, 谨慎的调节汽氧比。

(2)高负荷运行时, 注意火层温度不要过高, 汽氧比不可过低, 否则很容易造成气化炉结渣。

3.4气化炉的优化操作

气化炉的运行有以下主要控制指标:

(1)灰锁温度。

(2)气化炉出口温度。

(3)煤气成份。

(4)H2O/O2的调整。

灰锁温度间接反映火层的高度, 温度升高说明火层偏低, 灰层薄容易烧坏炉篦;该温度偏低说明火层高, 气化反应时间缩短, 煤气质量和产气量都会下降, 应加快排灰速度。气化炉出口温度同样为火层高度的间接反映, 该温度升高证明火层偏上, 容易烧坏布煤器, 必须降负荷生产。通过上下两个温度的控制, 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层, 建立良好的工况。如果两个温度发生异常, 出现“双高”, 且灰中有残碳存在, 说明火层偏烧, 局部反应状况不好。此时, 观察夹套耗水量, 判断是否漏水, 另一方面如果较长时间处于低负荷运行, 应将气化炉负荷提到 60%以上, 低负荷下容易引起炉篦布气不均匀。气化炉出口组份反映气化反应的状况, 在气化炉上下温度和汽氧比一定时, 煤气组份是相对稳定的。如果 CO2升高, 反映气化反应不好,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1)火层高。

(2)干馏层结焦的干扰。

(3)炉内漏水。

(4)火层偏烧等。

汽氧比的调整是重要的操作之一, 主要依照灰的外观和煤气成分进行调节。固态排渣要求有适度的结渣, 灰细灰粗都会造成炉篦子不下灰, 汽氧比的调整首先要满足排灰的要求。煤气中(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23页)的 CO2含量反映了反应状况好坏, 正常情况下CO2升高, 说明汽氧比偏高,CO2偏低说明汽氧比低, 反应温度高,容易发生结渣。

3.5创新点

(1)对高压给水改造,取掉炉内保温砖层,增加炉内横截面积,提高负荷稳定生产。

(2)降低汽氧比,减少蒸汽消耗和煤气水的产量。

(3)确定在非工艺和设备原因、煤质较好、运行工况良好、停车不超过30 分钟的停车气化炉高负荷恢复和改变常规速度提负荷,以保证稳定供气。

3.6应用及效益情况总结

PKM 炉工艺技术改进在气化炉生产应用后,气化炉工况运行稳定,减少了中压蒸汽的消耗,降低了废水的产出,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了实处,实施高负荷恢复和快速提负荷多次,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5

明确集团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在成立以集团总经理为主任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下设安委会办公室,并配备5名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编制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侧重点,注重宏观管理和整体布局,负责安全生产系统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目标管理,并进行日常运营监督。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集团每年年终组织召开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签订大会,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集团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与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计划相挂钩,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直接与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签订人年薪挂钩,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定并全面跟进一体化安全生产工作计划。集团每年年初制定本年度的一体化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所属各分子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本分子公司安全生产现状,制定本分子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突出工作侧重点,明确工作的时间节点、责任部门、责任人、资金需求等,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措施。考核部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及年度评优评先相结合,确保工作计划的严肃性。集团安委会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及时了解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进度。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在集团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各分子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对火灾、水灾、触电、停电、塌方、急病等意外事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启动预案,达到减少、消除事故所带来的后果。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根据集团关于配备必备救援物资的指导意见,一方面,各分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消防设施、铁锹、沙袋、抽水机、医疗应急药品等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另一方面,各分子公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专业救援队伍(公司)签订应急救援合作协议,有效缓解分子公司在应急救援方面的投入。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集团所属各分子公司每年年初制定应急救援演练计划,按计划进行演练。近三年来,各分子公司平均组织各类应急救援演练不少于5次,平均每位员工参加应急救援演练达到3次。应急救援演练培养了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了广大员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适时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必须适应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经过应急演练发现应急救援预案不能有效指导工作时,集团及所属分子公司就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适时修订。

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充实分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队伍。集团所属各分子公司为安全生产机构配备1-3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分子公司分厂、矿山配备适当数量的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注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对多年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业务素质强、工作扎实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予以提拔重用,吸引有安全生产管理潜力的人员不断加入到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中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集团每半年组织一次所属各分子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内部或到外部的安全生产管理比较好的分子公司进行学习和考察;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得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待遇,并对于做得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晋升,以此保持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稳定。“传、帮、带”培养安全人才。集团每季度组织一次全体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各分子公司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员工安全生产培训和考试。同时,各分子公司充分发动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不断培养适合分子公司安全生产需要的人才。同时,各分子公司负责人全部依法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也取得相应特种作业操作证。

四、提高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现场安全标识明显。分子公司生产现场的安全警告、禁止、指令、提示等各种安全标识齐全,厂区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的分界线明晰,厂区各种设备、不同管道、特定区域均按规定用不同颜色标注,并设立职业危害告知卡、安全看板、安全板报、安全漫画等。增加现场安全标识不仅培养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增长了员工的安全知识,也告知了员工进入特定工作区域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有效降低了人身、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分子公司按要求配备、配齐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池,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试压、演练等;排风机、减速机、收尘器风机、电机联轴器等配备防护罩;生产区域垂直爬梯按规定加装防护笼;生产场所灯具防护罩齐全;防护栏、栏杆踢脚板已经补齐、加固,电气配电室、变电站等场所配备了防鼠板;电气配电室、变电站、安全通道等场所配备应急灯,并定期进行试验。大力减少现场安全隐患及违章作业。分子公司大力消除违规接线、走线不规范、临时线路多、配电箱私拉线路等安全隐患;配电箱(柜)门缺失和受损已经得到修理,内部杂物多、灰尘大、明线头等现象得到清理;分子公司乙炔瓶、氧气瓶配备防震圈、安全帽、回火阀,并能保证安全距离,按规定垂直放置牢靠;油、机油、柴油等油类单独存放,废油料统一收集存放,且油料旁消防设施配备齐全;电工按规定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等;焊工、起重工等特殊工种人员全部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五、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

篇6

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之中,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以高校、企业及科研单位相互合作的模式为主。在此合作过程中,由于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导致合作方在资源和信息上的不对等致使企业缺乏必要的合作愿望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后又使得合作双方缺失组织机构及激励机制,从而造成高校产学研合作无法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科研、教学、生产、应用之间的脱节缺乏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化的利益机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何做好企业与高校的有效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亚需解决的问题。

二、产学研一体化在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的实施途径

材料工程类人才培养需以“依据学科、面向应用、个人培养”为宗旨启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尽快适应社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材料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要想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周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只有掌握扎实全面的理论基础并且加以融会贯通才能够在将来实际生产中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新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课程选择上除了必修的课程之外,可以针对材料类各专业方向的发展状况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点赴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企业可以结合当前工业的发展状况,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同时积极听取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规划的意见与建议,tD实将实践与理论、学习与创新、应用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2.构建实验教学平台焙养学生拓展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动手、爱动脑的习惯,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书本内容难免过于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如果把实验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上课地点由课堂转移到实验室边讲、边学、边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就有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掌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也自然得到了培养,对专业学习的需求自然会提高。以《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为例与其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介绍设备是如何装备如何操作,不如带领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对应着设备进行解剖分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与验证性实验不同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对多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可以结合科研方向及企业课题选择实验题目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掌校应加大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与企业间的联合高等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洪建联合实验室、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企业对高校专业领域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焙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保证科研的连续性,实现专业领域的不断进步。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决于实践教学。目前高校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校企联合通过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赴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应该考虑学科知识的前后衔接合理安排实践的内容及顺序选择合适的企业,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以实习为例材料专业可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教学环节。这三大实习有先有后需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也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可以结合教师的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来选择池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选择。对于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或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则可实现企业和学校双向培养的模式,允许学生到即将工作的单位结合该单位的实际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真题真做河以更快地适应技术发展需要。通过校企联合加强设计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快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去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的应用前景

篇7

关键词:民族习俗文化;少数民族;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089-05

习俗文化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民族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吸取和改造后,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共同的喜好、风尚、习气、禁忌和信仰。民族习俗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生产生活以及信仰活动中的风俗和习惯,成为该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心理习惯和思维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在道德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只能说是一种汉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实践中,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心理结构的把握,都是将汉文化作为背景与基标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依据,将会失去文化的源泉和生活的根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道德文化的全民族整体性被忽视,道德教育就只能足残缺不全。只有从民族文化构成中寻找道德生成的原点,才能探寻出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之路。要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的本源,离不开对民族伦理道德传承方式的发掘和整理。梳理民族习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可以提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发挥出民族道德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少数民族通过习俗文化传承着伦理道德

现代学校产生之前,习俗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比如普通百姓可能并没有机会学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辞句,但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却世代传扬,原因就在于端午节的习俗沿传至今。人们在吃着粽子、观看龙舟赛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受到爱国之情的感染和激励。“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常常不是出于哲学思辨、逻辑的推理或道德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实际生活中的种种习俗和事象得到仿效、遵循,或从禁忌的习俗中得到约束和回避。”在习俗文化事象中,通过百姓生活的具体行为方式,道德伦理被充分表达出来,并且世代相传、互相仿效、不断重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习俗文化的这种道德教育作用更为突出。

很多少数民族从孩提时候起,长辈们就以各种习俗形式来教导他们如何认识社会,对待自然,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习俗文化起到了维系民族共同体的作用。这些习俗文化不属于任何个体而是覆盖了全体社会,习俗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意义和作用是共享的。习俗文化以例行强化的行为方式保持了伦理道德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重复性和社会道德行为的连续性。同时习俗文化广泛的社会性也使人们在生活中互相监视着行为的道德性,任何一个人,只要违背了群体的道德习惯,大家就会将他拽回习俗的规范中来。有的少数民族,对违反习俗者甚至还会给予惩戒,传统习俗实际上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道德的贯彻。

近代以降,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改变,民族文化遭受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习俗日渐地淡化和流失。少数习俗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已远远不及传统社会,但其社会价值仍然不容忽视,因为直到今天习俗文化仍是各个特定民族的象征,是少数民族文化方式的主要体现。少数习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民族伦理道德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以大众化和日常性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融进了普遍的生活形态之中。在不少地方,一些习俗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些传统习惯在协调人际关系、保护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上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以习俗文化传承伦理道德的传统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教育融汇于各种习俗文化之中

伦理道德和传统习俗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一般反映着该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体现着该民族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也总是借助于该民族的习俗形式体现出来。通过习俗事象的表面层次,民族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上的深层涵义被传达出来。

大多数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存在情况,不同于汉民族那样具有丰富的道德典籍和完整的规范体系,而往往带有明显的经验性特征,主要是散布和融汇在实际生活之中。乡规民约、丧葬禁忌、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谚语歌谣等民间习俗,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利用习俗性作为传播的载体,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便有了很大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人们在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习俗文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心里,而年长者的行为示范,更是成为传播的载体。如此代代相传,许多伦理道德的内容不断内化为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行为。

少数民族村寨的乡规民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宁的习惯法,也是用以进行评价善恶和规范行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习惯法作为被民族社会赋予法律效力的风俗习惯,以伦理性和约束性相结合作为其存在形式和操作方式,使得道德教育以风俗制约的力量强制进行。比如侗族地区款规款约中的六面阳规,就是利用法律的权威来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明证。侗款中规定的不许“拆散家庭”、“撩妻弄妇”、“拐卖妇女”等条款,是进行着维护婚姻家庭和男女关系的道德规定;不许“偷放田水”、“移动界石”、强占他人田地山场或园土鱼塘等的规定,是对保护村寨群体和个体成员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的道德约束;不许“小偷小摸”、开场赌博、弄虚作假等等的规定,是对人生道德品质的道德要求。乡规民约把道德教育和必要的约束结合起来,保证了少数民族扬善弃恶、正直善良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禁忌习俗作为与信仰体系相适应的的文化事象,同样有力地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禁忌几乎充斥于生存的整个空间。大量的禁忌中,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同时并存。积极的禁忌习俗依靠人们的内心恐惧,通过限制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发展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一些禁忌习俗还有力地维持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对民族地区的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和净化社会风气都起到极好的作用。

人生礼俗普遍盛行于少数民族中,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成年礼为例,它不仅是男女儿童成年的仪式,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道德教育。比如在瑶族男子的成年仪式中,受戒者每日都要听戒师讲述道德戒律和民族的历史,戒日还要立下“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认贼作父,不陷害好人, 不为官欺民,不行赌哄骗,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遵守礼仪,诚实为人”等等做人的誓言。尽管各民族举行成年礼的形式不同,傣族有饰齿和纹身的习俗,仡佬族有拔牙习俗,纳西族摩梭人有穿裤子礼俗,“但在进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受礼者遵守成年人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等方面则是一致的。”成年礼仪式中普遍都要念诵的经文或吟唱史诗中,内容也涉及到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教育的许多方面。

节日庆典不仅是少数民族欢庆、纪念、团聚、休息的特殊日子,而且也是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形式。各种节日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民族的道德观念,如傣族的“泼水节”表现出崇尚机智、不畏的美德,拉祜族的“新米节”体现了孝敬老人父母的人伦之美。民族节日成为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得以传承和联络感情、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在节日的欢乐和喜庆中,民族的道德情感得到尽情的表露,同时民族的道德观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扬。

三、习俗文化涵盖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各个方面

借助于传统习俗的浇铸,少数民族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着道德观念的引导,习俗文化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化方式。由于习俗文化广泛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涉及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整个领域。

少数民族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得生活资料。集体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为人们约定俗成共同的社会伦理道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为通过社会伦理道德协调集体的行为规范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少数民族所流传的神话、史诗,都表现出对为集体献身精神的赞颂。世代相传的很多谚语歌谣,更是把团结互助与友谊至上的道德思想传递下来,如“邻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让”的歌谣,“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的谚语,都是对这一原始道德原则的反映。敬仰共同的图腾,恪守共同的禁忌,学习共同的交往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们要维系共同的社会伦理道德。相邀赴宴、平分猎物的古老遗风,传递着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纯朴道德思想。谁家建屋安梁、婚丧寿诞,乡邻亲友都毫不吝啬地出人出力相帮而不计报酬、甚至还自带家里的食物。这些日常习俗至今传扬,不仅成为对民族成员进行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而且将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美德付诸到实践。

在物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生长的少数民族,为了维持生命的延续,劳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勤劳勇敢成为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在习俗中将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世代传承。许多民族都用优美的民歌赞美勤劳,斥责懒惰,比如瑶族流传有“个个搞生产,男女齐劳动”的歌谣,侗族有《懒汉变忙人》、《戒懒汉》、《懒人做活路》的民谣和故事,壮族《传扬诗》把勤劳节俭放在劳动伦理道德的重要位置,苗族的榔规和理词对懒惰行为进行了斥责。居住在滇西大峡谷的傈僳族,为培养敢于在陡壁悬崖之间溜索道的勇敢精神,从儿童起就开始学习过溜本领。赶集、节庆之时,常常举行溜索比赛。技术的传承既增强了傈僳人改变环境的劳动能力,又培养出傈僳人坚强的性格。习俗文化充分展示出少数民族朴实的劳动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们对劳动的感情。

尊老重礼、好客谦让是民族社会普遍奉行的伦理道德。少数民族在为人处世上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规则。凉山地区流传有“人靠礼,桶靠箍”、“人们要有礼,牲畜要有圈”这样的谚语,彝族认为在社会活动中待人做事处处都必须讲究“礼”。羌族遇见老人必须让座、让路、敬食或敬烟,人们坐火塘边时,男女有别,不准翘腿而坐。拉枯族把老人坐的位置安排在房子中柱旁的火塘边,每逢节日要先看望老人。而待人和善谦让、真诚义气,更是少数民族普遍的风尚,少数民族在交际生活中都有热情好客,礼仪待人的传统美德。羌族有的地方在贵客临门时要鸣枪欢迎。客人进屋后一定要让座于锅庄上方,并招待咂酒以示祝福。藏民在迎送客人时有献哈达表示敬意或祝贺的习惯。这些礼俗的传承,既加强了人们尊敬老人、朋友相处的道德观念,又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从创世史诗和神话传说中,少数民族先民就蕴含着“人源于自然”和“人神兽共祖”的思想,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与大自然长期的冲突与调适中,少数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原则。善待自然的观念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而民族习俗则以广泛的影响力保证着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的延续。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多青山葱幽,绿水环抱,这与当地少数民族许多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俗不无关系,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牛羊成群,也与草原民族的传统习俗中爱护牲畜与草场、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意识密切相关。纳西族还有每年都要举行祭“署”神仪式的习俗,用“署”这一超自然的观念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让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和谐、协调的状态之中。传统习俗以观念渗透的方式,向本民族社会成员提出了一定的道德生态要求,敦促社会成员确立起一种生态道德责任感,保护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

四、民族习俗文化规范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道德发展

民族习俗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按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意图和目的要求而创制的。经由本民族成员的认同后逐渐固定下来,民族习俗文化就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对伦理道德的选择和传达,往往按照本民族在生产、生活和斗争中的习俗方式和文化心理去体现和执行,由于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地理环境、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等方面各具特点,因此,所形成的习俗文化体现出各自的典型性。通过习俗文化传达出来的伦理道德也就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多样化。

伦理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由于习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以民族习俗文化作为载体,民族伦理道德就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民族道德在民族习俗之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民族习俗则依靠道德的力量而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特别是在过去,由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不发达,人们无法依循专门的渠道接受道德教育,而执行共同的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共同生活之必需,于是通过习俗文化进行传递,促使人们遵行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它不仅对人们的观念、态度作出具体的规范,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提出了种种限定。在少数民族社会的各种生活中,人们从观念到行为受到道德习惯的影响都很突出的,而伦理道德则通过对人们的种种约束,调适少数民族内部关系,保证了群体内部的协调与稳定。

篇8

关键词:杜鹃鸟 民间传说 文化意蕴

杜鹃鸟是一种夏侯鸟,又名布谷鸟、杜宇、子规等。在春末夏初时,在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听到杜鹃的鸣叫声。在杜鹃鸣声背后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和我国人民的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带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表达一种悲哀的感情,具有深厚的审美底蕴。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报春与催耕

在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好像发出“布谷布谷”声,这就是布谷鸟,是杜鹃鸟中的一种。在民间传说中,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勤勉鸣叫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布谷布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从这里看出,人们将杜鹃鸟与农业生产时令联系在一起,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人们通过杜鹃鸣叫声传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希望,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

二.寄哀思与伤离别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杜鹃啼血”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主要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这个传说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杜宇化鹃”的传说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是属于“人化为鸟”类型。“人化为鸟”的传说故事类型体现古人的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既有神话因素,也带有迷信色彩。这种类型的传说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于是将理想寄托在幻化的事物之中,从而表达人们的心声。在这里杜鹃成了悲剧色彩的象征,象征一种悲悯情怀。

古人还认为布谷鸟鸣四声一顿,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所以在一些传说中,人们还赋予杜鹃鸣声以神奇的力量,可以关乎人的生死离别,国家的兴衰存亡。如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法,当为大声应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杜鹃的声音有亡故,听杜鹃的叫声,主离别,有不详的预兆。这里也表现了古人的一种灵物崇拜的思想。而在后人的流传中,多将杜鹃鸣声表达为离别的意义。

“杜鹃啼血”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底蕴,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喜欢选择杜鹃这一意象,在诗文中将杜鹃作为寄情的载体,传达他们的悲凉思绪与情感,表达思念、离别的哀伤之情。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着对亡妻的深情的悼念,秦观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抒发了自己惨遭贬谪的清冷与孤寂。而诗歌中杜鹃的艺术形象,显然是来自民间传说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得益于民间文学的滋养,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篇9

关键词:川端康成 叙事模式 日本文化

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其小说堪称世界一流。川端的小说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中走向世界的。其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正恰恰体现了这种交流和融合。川端的叙事模式将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与日本传统叙述方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叙事模式既具备了与西方现代小说相同的意义承载功能,又使这种叙事模式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富有传统的日本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全面分析这种叙事模式,并力图指出这种叙事模式背后丰厚的文化意蕴。

一、叙事模式

(一)男性视点

西方现代作家一反传统的全知全能性的外视点,认为这个视点展开的叙述必然要影响到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刻把握和真实表现,倾向于降低作者在视点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选择从作品中人物的内在限知视点展开叙述的方式。这种叙述视点的选择在西方现代作家的小说中非常普遍。它的出现一方面离不开创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否定,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等,分别由不同层面向人类的意识领域掘近,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此,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也都采用“内视点”的叙述方式,往往从作品主人公的角度写他的直觉、感受、体验、意识流动来完成小说的叙述。在创作中,作家基本从小说中退出,完全由主人公来完成小说的全部构建,如美国当代作家奥茨的《幽会》,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由主人公的意识感受完成的。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写一个已婚的中产阶级男子约翰与一个美术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的暧昧关系。读者在阅读时,直接感受的不是什么故事情节,而是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体验。小说对环境的描绘,对女主人公的外貌、举止和性格的刻画,都不是通过作家从旁叙述交代的,而是通过男主人公约翰的感知、回忆和想象表现出来的。即使是约翰本人复杂的内心体验(如他把女大学生偷偷带回家后,那种既兴奋又害怕的复杂心理状态),同样不是作者从旁交代的,而是通过他自己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叙述方式在西方现代作家的小说中屡见不鲜,如意识流作家伍尔芙、乔伊斯、福克纳,表现主义作家加缪、萨特等在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该种手法。

川端康成借鉴了西方现代作家的该种叙述手法,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是以一个男性人物作为小说叙述的角心人物,他的感知成为小说的叙述角度。用他的眼光来观察人、事,同时他的反映――感受、意念也随之生发、展现,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选择了内视点这样一个叙述角度,但川端康成小说中内视点的选择和使用却与西方现代作家不一样,他一方面发挥了内视点叙述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又使这种叙述方式带有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首先,我们看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视点人物。川端康成小说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一个男性人物作为角心人物,而作者选择的这些角心人物的形象,不如他们身边的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这些男性形象似乎可有可无,只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一个陪衬。如《雪国》中的岛村,《千只鹤》中的菊治,《山音》中的信吾,《湖》中的银平,《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对此作者也曾在谈到《雪国》时说:“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评论者也有类似的看法:“菊治像一个空洞,作品中其他的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甚至可以说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此外,他其他的作品也有类似的评论,笔者在此不赘述。相比较而言,西方现代作家小说中的视点人物往往处于被肯定的优越地位,其他人物要经由他的过滤才能进入小说,因而也就总处于审视评价的地位。如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小说的角心人物是格里高尔,而他是作家着力塑造的人物,其他人物如父亲、母亲、妹妹等形象都是在格里高尔的观察感受中完成的,其他人物都是处于被审视、被评价的地位。可见,西方现代小说中的角心人物与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角心人物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从小说中角心人物的作用来看,西方现代小说中的视点人物处于小说的核心位置,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往往是作家在小说中要揭示的重要问题,他是某种社会现象、观念、意识的缩影,而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男性角心人物却不是小说的主角。尽管在小说中不占据主导位置,总处于陪衬地位,但从叙述功能来看,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承担一些基本的叙述功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品中的男性人物总是带着特定的情绪进入作品,他们的精神状态、情感特质勾画出小f的气氛格调,他们的情绪对整个作品的抒情氛围乃至情节走向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制约性。《雪国》中的岛村感到百无聊赖、空虚无聊,于是来到雪国,希望能够通过爬山唤回对自然和自己的容易失去的真挚情感,作品中充溢着主人公虚无、哀伤、忧郁的情绪。《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带着冬之将至的悲凉进入作品,心境弥漫着寂寞的空虚感和行将就木的恐惧与无奈。《山音》中的信吾也正处于死之将至的恐惧中,记忆像是在雾里,变得模糊涩滞。《湖》具有多重视角,男主人公银平只是其中之一,但从情节脉络上看,他是一个贯穿性的角色,他那带有病态的、无法愈合的孤寂感弥漫于整部作品。纵观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男性视角人物的心态颇为相似:怅惘的心境,充溢着空虚、失落和孤独。这种相似的情感特质被他们带入作品后,使得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希望获得解脱与救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他们所期待的能使他们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女性美。这也就涉及到男性视角人物的第二个作用:对女性美的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的主角是女性,而女性美是经由男性主观世界的过滤而生发并获得阐释。这里的男性都是事件的参与者或观察者,经过男主人公的阐发,女性的难以言喻的奇特的美使得男性主人公被感动、净化,然后男主人公将女性的这种美描述出来。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女性美是一种被集中、被醇化的理想美。作品中女性的感官、举止行为,总会触动视角人物,引起男主人公内心的悸动,视觉的恍惚,内心复杂微妙的体悟,几种不同性质的生理反应相互交织汇合从而产生一种神奇、幻觉的美。如在《雪国》中,写到岛村从车窗玻璃上看到叶子的美,窗外是飞快流逝的暮景,窗内是叶子清秀的面庞,在这种背景下,岛村窥视叶子的美就有一种清冷空灵的冷的感觉。这种视觉上的感觉甚至挪移到听觉上,使得叶子的声音都给人以悲凉的感觉。在写驹子的美时,小说重点描写了在清晨的梳妆镜中岛村观察到的驹子的美,当时天空飞舞着白茫茫的大雪,周围一片银色世界,岛村在驹子的梳妆镜中看到“雪闪耀出雪白的光在雪中浮现着她那鲜红的脸蛋,那是无可比拟的洁净的美好,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子里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中的女子的头皮也闪耀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光泽。”[3]可见,无论是叶子的美,还是驹子的美都是通过岛村的观察、感觉而展现出来的。在不同的背景下,前者显示出朦胧迷离、清冷空灵的美质,后者显示出鲜明洁净、火热炽烈的美丽。此外,在川端康成的其他小说也都是顺着男主人公的目光展现女性美的,如《千只鹤》中的雪子、文子在菊治眼中的美,《山音》中的菊子在信吾眼中的美等。总之,尽管川端康成借鉴了内视点的叙述方式,但无论是视点人物的选择,还是视点人物的作用都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

(二)双重距离

同样是选择内视点展开小说的叙述,但由于视角人物本身及其在叙述中作用的不同,使得小说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现代派作品中的视角人物在作品中处于核心位置,小说要紧紧围绕他,通过他的行为与经历展开叙述。因此,他始终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与现实及周围的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小说中的视角人物最终往往与现实及周围的人极难相处,彼此关系疏远,甚至被排斥于现实生活之外而变异或变形,但仍然念念不忘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始终向往普通人拥有的现实生活,即使是变成了虫子,还惦记着现实生活的一切。此外,如《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城堡》中的k都是以一个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可见,西方现代作品中的视角人物与现实及周围的一切联系紧密。

而川端康成虽也选择“内视点”展开叙述,但在他看来,“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4]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以男性主人公为叙述视角展开叙述时,存着一种极为鲜明的叙述特征:男性在叙述谋略上体现出双重距离,他们同现实存在距离,同时与作品中的女性也存在着难以消除的距离。他认为“把人、事放在实用世界以外,一味用客观的态度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5]这几乎成为川端康成小说叙述的美学准则。

男性角色是非现实化的,同现实之间存在着距离,就像生活在真空中的人。《雪国》中的岛村无所事事,坐食祖业,玩世不恭,自称是西方舞蹈评论家,却从未见过真正的西洋舞蹈,当真正的西洋舞蹈来日本演出时,他也显得毫无兴趣。《千只鹤》中的菊治,也似乎只是一个空心人,从未与外界接触,小说中只交代他是公司的一个职员。《湖》中的银平起初是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小说,但很快就失去了明确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上一个东游西荡的闲人。《睡美人》《山音》的角心人物是退休老人。这些人或对现实持冷漠态度,成为现实的旁观者,或已从现实中退了下来,他们身上的社会属性均被淡化。

此外,男性视角人物与作品中的女性也存在着无形的距离。《雪国》中的岛村三次到雪国与驹子相会,通过岛村的目光,我们发现岛村在驹子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东西:驹子与其他艺妓的不同,驹子的凄惨身世,驹子与叶子的关系以及驹子对待生活的态度等。总之,驹子向岛村越走越近,也带来越来越多的真实生活、现实内容,而这恰恰使岛村感到越来越难以容忍,恰恰加大了岛村同驹子的距离。又如《千只鹤》中的菊治与文子、雪子始终难以消除彼此的距离,“作品里的雪子是救济菊治的女神,然而她来无影去无踪,她简直是没有具象的幻影,是光、梦幻……”[6]《山音》中的信吾面临衰老之境,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整天沉溺在虚空和颓丧之中,不断出现幻听、幻觉、幻梦,这实际上是他隐藏在内心底里对儿媳的一种变态心理反映。而信吾的冲动只限于梦里,而在现实中严守道德的界线。由此可见,川端康成小说中充当叙述视角的男性主人公始终同小说中的女性存在着无形的距离。

川端康成是一个喜爱女性的作家,同时也极为擅长表现女性美。其小说中的男性视角人物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入场,抛弃一切现实的功利性目的,远离了男性存在的真实本质,淡化了男性文化身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救济。而作品中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美正是男性期盼的,救济男性的良方,男性视角人物处于真空中,同时与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好地显示其美质,刻画出男性本位文化中女性的存在钐。

篇10

关键词:文化;文化意蕴;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要性

音乐教育,自古有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素以“礼乐之邦”的美名而著称于世。自先秦时期萌芽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从古至今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音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不仅仅因为音乐是一种可供听赏的艺术品,它还是一种与社会人生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它的存在与自然、人、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存在。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先哲荀子说过:“乐者,乐也”。就是说,音乐的本质应该是给人以愉悦。音乐能传递信息、平衡人们的情绪、引起人们愉悦的联想……这种良性的心理会对人的生理产生反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奏或演唱,能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从而达到增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个民族要想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民族,国家要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人们要德、智、体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都离不开艺术教育。而一个人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离不开小学、中学,这是基础,因而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乐音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造就能继承、创新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人。

二、音乐和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1.音乐的文化本质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可以具体定义为:它是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活动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文化,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它与音乐之外的其他相关文化艺术如文学、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能表现一切观念和事物,它能提供文化中最内在的精神手段。音乐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古沿承至今的音乐教育也赋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2.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既然如此强调音乐是一种文化,那么让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下上百种。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概念,它既是包括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社会构成的参数,它包括了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1]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的活动,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文化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这是个深入人心且不容质疑的至理名言。因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最终就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而不是音乐专业人士。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培养音乐文化人与培养音乐家割裂开来,未来的音乐专业人士或音乐家也必然接受过基础音乐教育,没有基础音乐教育这快肥沃的土壤,是决不可能培养出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的学习者要想将来成为音乐家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人。这样才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培养文化人与培养音乐家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也并不是所有学音乐的人都能成为音乐家,音乐学习者即便因各种原因最终成不了音乐家,但通过教学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也意味着音乐教学是成功而并非失败的。

三、文化意蕴的重要性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在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要求我们教育的学生要具有广博的音乐文化与非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文化素质包括:通晓中外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包括起时代背景、作品风格、表现形式技巧,掌握音乐史论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民族音乐文化及其神韵有深刻的直感和理解,并且善于吸取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互生互补、共存共荣的辨证关系。非音乐的文化素质,是指一般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素养结构。文化光似宇宙,深似海洋。文化素质的深浅,知识面的宽窄,对学生的成长犹如植物生长土壤之肥沃或贫瘠。俗话说,“根深叶茂”,意味着文化素养越深,知识的视野越宽广。作为音乐的学习者,尤其应该对文学艺术有较深入的钻研。因为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在形象上、情感上是相通的,有的姊妹艺术如诗歌、舞蹈、影视、戏剧与音乐融为一体。即使被称为纯视觉艺术的绘画、雕塑、摄影、建筑,也孕育着无声的音乐。音乐的学习者应当懂得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音乐直接相连的艺术门类,掌握他们的特点、意蕴、表现方法,这是为音乐素质、音乐创造力建造的奠基石。不断更新的音乐教育人士文化素养的提高会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加新鲜的血液,对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有着很好的作用。

2.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

郭胜建先生在《艺术教育》一书中为普通中小学艺术教师作了这样的定位:称职的艺术教师应该满足如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第二,不是冷面裁判员,而是热情欣赏着;第三,不是单项专攻型,而是全能博学型……”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定位中分析出,第一点强调的是艺术教师不仅应是技能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点强调的是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第三点强调的是教师的素质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实际上,对于音乐教师而言何尝不也是这样,只会表演不会教学,只会责备学生不会欣赏学生,只会音乐艺术的某个方面(如声乐或器乐)不会别的,这样的人,可以肯定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这里我们强调音乐教师自身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榜样暗示、熏陶作用外,还有一个十分十分重要的理由,试想,一个只有专业技术而没有广博文化知识的教师不能在教学方法上有好的创新。只有这样,在深刻体会到文化意蕴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后,我们的音乐教师才能做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相通文化的培养。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一定要在技能训练中加大文化含量,特别要向学生揭示技能文化与整个断念文化内在的深刻的联系。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看待,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都需要紧密联系它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风格形式的特点。

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塑造受教育者与时代共呼吸的心灵和充满浓厚的文化意识,受教育者有了浓厚的文化素养作基础,才能深入感受、触摸和把握时代的文化脉络,置身于时代的文化氛围之中敏锐地接受社会文化的反馈,与时代产生共振,以特有的自觉理解、提炼,去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2004.(142)

[2]曹 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

[3]马东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

社,2001.

[5]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3.

[6]沈致隆、奇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

育出版社, 1991.

[8]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邵宗杰.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10]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

版社,1992.

[1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3

[12]曹理、李朴珉.中学音乐教学[M].北京:光明日

报出版社,1987.

[13]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

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