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0:2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1.2创意农业潜在优势明显创意农业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创意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是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是首都城乡和谐发展、富裕郊区农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1.3会展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北京的会展农业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逐渐专业化,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会展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谋划,编制了切实可行的会展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具体的扶持和引导实施意见,引导全市会展农业步入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提升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会展农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葡萄酒庄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等都到北京考察和建立基地,设计档次高,显示了北京酒庄葡萄酒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延庆县规划延庆松山酒庄葡萄酒产业带,长城葡萄酒文化城也在设计之中;密云县策划101葡萄酒产业带,平谷区研讨和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旅游中葡萄酒产业的定位和建设,北京葡萄酒企业也加大了葡萄酒的市场营销和文化推广活动,对北京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北京发展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葡萄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基于具体的地理特点,北京各区县及乡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当地葡萄产业。在北京市农业系统,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2666.7hm²酿酒葡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寒优质(不埋土、含糖量高酒用葡萄)及酒庄发展规划。各区县如房山区制定高端葡萄酒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延庆县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密云县及通州区、大兴区相关乡镇也制定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从北京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角度来看,在市级层面缺乏葡萄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特别是缺乏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2葡萄产业延伸链条仍需提高以葡萄为原料的企业是葡萄产业发展链条的重要环节,这一链条仍需提高。就葡萄酒行业来看,北京本地品牌相对薄弱,如葡萄酒酿造企业在延庆县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另外,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的葡萄园不多,其旅游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
2.3葡萄市场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葡萄酒文化氛围,葡萄酒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宣传,原产地命名工作尚未开展,如延庆地区生产的葡萄缺乏过硬的品牌。虽然部分葡萄品牌的品质良好,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组织营销不到位、包装档次较低等原因,其在销售上还未取得明显优势,经济效益尚未体现出来。
2.4葡萄酒产业缺乏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目前,葡萄酒产业科技支持不足,我国以及北京在该领域的科技投入微乎其微,科技的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而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葡萄酒产业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北京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3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
依托北京市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本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为手段,注重葡萄产业的文化表达,融合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发展创意葡萄产业、休闲葡萄农业,为使北京葡萄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形成强势、优势产业。另外,还要支持以葡萄酒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如下。
3.1推动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葡萄园文化景观展示了在人类与自然环境长达数世纪之久的互动下,把当地资源做了最有效地运用,进而生产高价值酒品的杰出例证。葡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是新时期的朝阳产业,使文化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丰富葡萄产业的内容,增强葡萄产业的吸引力,展现地方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把“葡萄文化”为主题的会展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共同建立葡萄产业专业管理机构,研究和制定葡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葡萄产业尽快成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促进郊区经济的发展。
3.2创建良好的北京葡萄文化创意氛围葡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生态、生产和市场相融合,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经管得以和谐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一项产业的发展必需有一定的文化支撑,全面创建以葡萄种植观光园区为基础、以葡萄酒酒庄特色为核心、以相关酒文化产品(音乐、书画、纪念品等)为辅助的全方位的葡萄酒文化。北京地区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举办葡萄节作为葡萄营销的一种有效途径,突出“葡萄为媒”这个平台,让葡萄回归本色,让葡萄唱主角。通过葡萄节,去品尝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倾听葡萄园里动人的情歌,感受葡萄架下风情歌舞。发展鲜食葡萄产业则要提升葡萄生产园区的品质,为其注入文化内涵,生产鲜食葡萄的种植园也应拓展其采摘、观光等旅游功能。
3.3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葡萄酒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葡萄酒的地方,更是一位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一种信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一种独有的酒庄文化。葡萄酒庄旅游是国际上的高端旅游产品,葡萄酒庄通过种植园经济让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汇聚四大产业的利润,将单纯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产,在欣赏葡萄园美景、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让游客感受葡萄酒的文化内涵;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广泛挖掘社会力量参与葡萄酒文化创建,促进葡萄产业园区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使这一高端旅游休闲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房山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
篇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建立在人的头脑风暴和才能展示、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欧洲、北美等各地区文化和经济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创意产业将在全球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潜在的巨大价值。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意在振兴英国的经济。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强调个人的作用;2、重视知识产权;3、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从消费的层面对文化创意进行了定义,即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王缉慈教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料,包括广告、建筑设计、美术、古董交易、手工艺、电影、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在内,具有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信息科技应用等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空间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同于传统创造业,因此要深入思考创意产业的区位特征,寻找或扶持已有文化创意产业雏形的聚集地,从而以相对小的成本追求相对快速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结合国内部分省市的官方界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依托个人创造力,发掘利用知识资源,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发展就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产业。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属于“舶来品”,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掘、传承、保护地方珍贵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与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二、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经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文化,而能够使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相融合、相发展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多样性、小型化、分布式,但其提供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却一直保持增长,对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青海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这个宽泛的定义之下,由各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可以说,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空间内衍生的,由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的族群所创造并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综合客观需求。
(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构成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发挥区域要素禀赋才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由于青海“三江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对环境的高要求,青海不具有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能力,这也从客观上严重制约了青海经济的发展。因此,突显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及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尊重生态,利用生态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青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求
资金紧缺、投资乏力是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尊重生态、保护生态的客观需求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摆脱环境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成为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污染小、资源消耗小、所占空间小等特点,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提升,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附加值低走向附加值高、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转变,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推动青海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条件下增强文化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落后的状况。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文化建设总投入力争达到96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入5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文化投入增长130%;社会投入43亿元,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全省GDP的1.66%。在资本、政策、人才、文化开发、环境等要素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导致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续性,严重阻碍其发展。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青海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经常出现多头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监管系统混乱、监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管等方面缺乏内在联系,始终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文化地方保护主义、文化盗版、设计纠纷等现象都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匮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凝聚个人高智商的新兴产业。重点是个人的创造力。但是青海科研机构较少,相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据青海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为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共有7198个,从业人员8.9万人。由于发展条件所限,当前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文化创新人才,缺乏文化营销管理人才,具有原创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人才更少。
(三)资金投入缺乏有效性
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政府投入占总投入的55%。投资渠道单一,社会投资略显低迷。这样的投入发展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发展。政府财政在文化投入上略显随意性,缺乏持续性,同时缺乏投入监管。而相关文化产业集团实力有限,不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如今,贵德创意产业园、海南州藏文化创意产业园、湟中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陆续推出,这虽说是发展的积极信号,但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四、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
(一)文化资源丰富
谈及青海,人们脑海中会自然浮动出“雪山、草原、湖泊”等既遥远又“神秘”的形象,其实不然。无论是多民族互助共存的河湟文化圈,还是以藏民族为主的青海湖文化圈和三江源文化圈,以及以蒙古族为主的柴达木文化圈,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点突出,都为青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特色突出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元性、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玉树,在互助,很多地区依然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类型,也成为了青海省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旦合理开发利用,将为青海的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回报。
(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据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报道,2011年青海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45亿元,较上年增长31.6%,远高于青海省GDP的年增长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更说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各种积极的信号表明,青海省文化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
五、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青海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些为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青海经济产业结构,增强青海文化影响力,增加就业人数,传承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及青海的实际情况,就发展符合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道路提出对策。
(一)建设区域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青海面积广,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显得尤为重要。1.建立以西宁为核心的综合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宗教文化以及以民间特色创作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加上河湟地区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再加大在文化环境、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投资,充分发挥省会西宁在河湟地区区位突出、创意人才集中科技信息优越、产业发展资本充足等优势,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青海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头兵。2.打造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高原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区。旅游业在青海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青海湖的知名度享誉国内外。在努力打造现代旅游业的同时,通过一些重点项目的集中建设,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并对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强相关衍生产业的整合,完善产业间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环境优化,最终形成富有独特藏传佛教文化特征和浓郁边塞风情韵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发掘原生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许多原生态文化资源保存完整,这为开发提供了先天条件。但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却鲜为人知,说明缺乏相关的文化营销与市场开发。如今在欠发达地区对原生态文化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实现,但层次较低。《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的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印象》这个品牌被人广泛套用,开发商陷入了成本回收的困境。社会的发展,使创意产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却也加剧了“创意”沦为“平庸”的速度。创新需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敢于利用先进技术与原生态创造性的结合,积极推出适合各地的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发觉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应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品牌,使青海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青海的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方向繁多,缺少拳头品牌。这种资源多而散的特点,没有优化整合而是各自为政,且方向太多将导致发展失去重点,使青海文化形成点式分布,这种缺乏合作的状况使青海文化资源如同一盘散沙。“夏都”、“大美青海”、“青海湖”等青海重点打造的文化特色品牌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抢渡黄河”、“国际攀岩锦标赛”等体育赛事,“青洽会”等经济洽谈会,“花儿会”、“纳顿节”等民族节庆,这些已形成的文化品牌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了青海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塑造了地区形象,并转化为地方的无形资产,从而增强地区凝聚力和辐射力。
(三)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
政策是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工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文化既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也是创意迸发和成长的必要外部条件,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应成为青海培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软环境的主要手段。首先是开放的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青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多元化的重点内容。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规划等手段实现长期目标,也可通过定期主办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其次,完善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吸引富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建设吸引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区域。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市场的需求极为敏感,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应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青海发展较为特殊,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暂时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其原因有三:一是,青海人口不足600万,人口基数小,直接导致相关消费市场较小,难以刺激规模产业的形成;二是,尽管青海优秀文化资源丰富,但面积辽阔,资源分散,集合度低;三是同质化资源较多,各地纷纷以藏民族文化为主打,市场作用下极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所以现阶段政府的调节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发展形成规模后,政府将相关发展引入市场。凝结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都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产物。它的核心都是要拓展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西部多民族地区,许多地区依托旅游业来发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文化创意还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力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效益的各类民族活动及其载体的综合。所谓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有开发价值的、具备旅游功能的,青海各地区的各个民族所拥有的民族风情及其载体。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第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民族文化的品牌战略。发挥品牌优势,最大化品牌价值。二是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对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讲文化资源非物质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乃至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道路。三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集群。首先,应根据青海本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五)完善民族文化创意发展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型就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就越是明显。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居于链环的上行,青海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可这些优秀文化资源却被东部发达地区所利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比如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精灵,作为北京奥园会的五个福娃之一为人们所热议。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玩偶、动漫形成了很好的市场反应,可这一切的发展与它的原产地竟然没有多少的关联。又如昆仑玉,同样因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材质,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原石成为艺术品的过程中,昆仑玉身价倍增,可作为玉石的原产地青海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故不得不委托他人代为加工,看似青海昆仑玉产业热闹非凡,殊不知大部分的利益被他人攫取。因此,青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完善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创作团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宣传等主要过程独立完成,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向“原创品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衍生产品消费者”的模式转型,依托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区位优势,做到一地一品,实现一带一群,激发、释放创意产业的价值扩散效应。
(六)创新型人才开发
篇3
目前北京正处于向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优势,资源丰富、调配能力强,其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文化产业自身具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优点。同时,文化产业覆盖面很广,包括了新闻服务、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等。其发展的成功将带动本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做为一个地区甚或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可以拉动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一)电影方面电影占公众娱乐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0年北京在电影市场上放映场次74.3万次,观影人数2923.3万人,票款收入11.81亿元。2011年,北京电影产业放映场次增加到了97.4万场次,观影人数3235.9万人,票款收入13.52亿元。2012年更是达到120万放映场次,3954.6万观影人数,票款收入达13.52亿元。北京电影发展的现状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娱乐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北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物质基础。
(二)新闻出版方面新闻出版包含了报纸、期刊等新闻传播途径。它们在文化创意市场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10年到2012年,北京市报纸发行种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在255种左右。而印刷总数在2012年才有所提高,达到89.49亿份,比2011年增加了近10亿份。期刊出版的情况与报纸发行的情况大致相同,同样没有太大的变化,期刊种类和印刷数量出现小幅度的下滑状态,2010年到2012年期刊出版数量在10亿册左右。
(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北京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强大的计算机服务市场。生活在当代网络发达的人们,对此市场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从2010年到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从1214.1亿元上升到了1493.4亿元。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虽然增幅不大,但是其所占比例占北京创意产业行业产值的一半。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以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主。
三、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的特色文化开发、转化力度不足北京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积累了丰富的的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历史价值在转变为经济效益时,却显得薄弱。这与北京的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协作能力不足有关。拉动经济增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历史文明与现代科技创新的结合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北京文化产业对外交往的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北京文化产业价值迅速增长,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产业、印度的歌舞剧都在不断发展创新能力,结合现代创新技术形成的一套特有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北京的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有效的营销思路,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是其中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政府不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直都处于发展、摸索阶段,缺乏经验丰富、能够及时分析国际形势变化、有资历的企业。并且,企业缺乏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程度滞后,与国际形势脱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中企业的活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都是现在新兴企业和骨干企业需要完善的重点。
(三)相关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力显然不足,虽然近几年发展形势有所提升,这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关,例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文化部、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意见》这些政策具体且针对性强。但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支撑其发展的还是以有形贸易为主,在针对现状改变贸易结构方面,政策的覆盖度不够。
四、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北京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北京历史文化的资源,增强其特色文化和现代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同样内容的文化元素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多次创新改革,多次利用,扩大国际交往能力,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产业。善于挖掘和利用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通过创意的手段转化成资本,打造具有北京特色文化的品牌。北京的胡同文化、京剧文化都是北京拥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是北京文化中的代表。北京应该积极扶持这种文化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创造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经济增长,打造品牌国际化水平。北京798艺术区现在已到了成熟阶段,是北京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北京798是第一批被列入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艺术区。北京798还汇集了许多时尚企业,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创意区正在形成。加强现代文明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也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与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北京文化复杂多样,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甚至是个人都需要去发扬壮大并且传承下去的,而不是让它滞留在某一个时空里。
(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从全国看,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近一步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一批又一批以高新技术和数字内容及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创意正在出现。各省市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先后组建了一大批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出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2012年3月11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揭牌暨北京国际文化服务贸易中心奠基仪式在天竺综合保税区举行。由于北京文化创意起步较晚,其国际影响力相对薄弱。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拓展海外市场上缺乏有规模的企业,整个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北京在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是全国重要城市之一,要充分利用好优势资源,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完善经营理念、提高管理制度。针对具有潜力的骨干企业要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产业的发展要针对培育创新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效应,完善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鼓励企业制定发展研究计划,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出台更多针对性强的政策。把更多先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引进来,扩大产业发展的范围,提高产品出口的质量,将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薄弱,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注重这一重要环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严格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这样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带来更高收益的回报。加强监督力度,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地、有效地发展。
篇4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就是满足以上需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各国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
创业园区最初是从支持和孵化新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的。或称“科技园”、“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企业孵化器(Businesslncubator,InnovationCenter)等。也称企业创业中心,「创新中心(Innovationcenter)、「企业中心(EnterpriseCenter),「支持中心(SuportCentre)、「工作坊(Workshop)等。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是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各国的产业园区或孵化器高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产业园区或企业孵化器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美国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从1980年到2001年,孵化器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900个以上。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美国孵化器产业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形成了4种不同的运作模式:
(1)企业组织创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孵化器都由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以非赢利性机构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孵化器为主。孵化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社区的高失业率的状况。
(2)从单个孵化器向孵化系统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表现为政府开始从直接资助转向信息和网络的支持,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部门、企业界、研究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的全面协作,孵化器的经营主体转向多元化。
(3)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其特征是孵化器的经营改由具有企业管理经验者承担,服务对象由内而外扩张,越来越注重创新。
(4)创业孵化集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孵化集团的基本特色是它本身就是新创企业,不仅向其它新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而且还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询支持,包括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竞争研究分析、法律顾问、会计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的联合,将巨额资金与大量具有创意的新创企业结合,同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目前,美国孵化器主要有四种形式:政府主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孵化器、私人主办的孵化器、学术机构主办的孵化器、公私合营的孵化器。其中前两种类型孵化器的特点在大学主办的孵化器中都能得到体现。除此以外,大学孵化器比较关心学校教工的科研成就,通过创办孵化器可以吸引许多科研项目和高级研究人才,这类孵化器占总数的18%。
在美国,有一些商业孵化器来帮助艺术家实现艺术作品的商业开发,还有一些是帮助少数民族和妇女实现成功的商业孵化器,加利福尼亚有一个孵化器基金,帮助个人建立他们自己的慈善事业。
英国1996年,英国有25家孵化器,此后由UKBI发起,孵化器急剧的增长,2002年全英国有1500多家孵化器在运作。UKBI是一个领先的企业孵化的网络,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专业技能、技巧和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孵化。在英国所有的孵化器都能够提供会议室、设备和一些共享的服务。94%的孵化器能够提供企业规划的支持,能够允许被孵化的企业侧重于自己的理念,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多的支持活动。89%的孵化器能够提供企业培训的支持,85%的孵化器能够提供财务的建议。
牛津大学科技园是2000年在一个17世纪的农场上建立起来的。牛津大学在航空、汽车、电子、生物、IT、纳米、网格、生态、材料、水利等学科方面的优势,对新企业的创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老师只管研发技术成果专利,再将专利转让给学校,风险由学校承担。
剑桥科技园于1971年成立,园内有11个孵化器,1600个公司大部分为研发机构,原则上不接收生产型企业入驻。主要集中在IT、生化、仪器、法律等领域,其中大部分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剑桥比牛津在科技方面更有优势,有8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来自于剑桥。剑桥科技园是以平衡房地产、风险投资以及种子项目这三方面的关系为原则。
伯明翰研发园成立于1986年,园区至今孵化企业30多家,在英国排名第四。园区管理者伯明翰研究和发展有限公司是伯明翰大学全资公司,通过企业运作管理,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盈利方式主要通过帮助伯明翰大学知识产权的转化而获得。知识产权转化的方式有:专利许可、知识产权顾问咨询、合同开发、投资子公司等。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学校、公司、研发老师个人均受益。由于该中心完全是独立商业化运营的公司,这样可降低学校在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另外,学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机构,知识产权的转化会涉及盈利、税收等问题,由公司按市场化去运作。现在每年学校专利120个,转化收入400万英镑,开发成本60万英镑,许可证收入60英镑至100万英镑,合同收入200万英镑,个人顾问咨询25万英镑,子公司收入50万英镑。这种知识产权的转化对学校、老师个人都有益,能发挥知识产生财富的利益最大化。
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作英国孵化器的三种模式,而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孵化器的利益;二是孵化器的服务与企业赚钱的关系;三是孵化器要做到全方位服务。
以色列以色列的孵化器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直接参与企业孵化器全部过程。以色列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下设科技孵化器规划委员会,负责孵化器项目的审批和政策制定,以及全国23个孵化器的运作和协调。首席科学家出席孵化器规划委员会主席,委员由高科技行业代表、大学教授、孵化器毕业企业代表以及科技孵化器管理局长组成。其主要的职责是制定有关孵化器的政策、设计支持孵化器的政策以及孵化器中的项目实施的程序和步骤,设置孵化器项目,审批预算,检测被孵化企业的进展等。
印度印度的孵化器主要集中在软件园。印度软件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全面打造,使之发挥最大效应。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首批三个软件科技园区: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沿印度南部两边海岸沿伸到浦那和布巴尔斯瓦尔,形成地理上大三角分布。1991年印度政府耗资60亿卢比在班加罗尔设立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软件科技园。迈索尔SJCE科学技术企业家科技园,是印度最好的科技园区之一,已得到国际标准O9000、ISO14000认证,并建立了全面质管理体系。迈索尔科技园的资金主要来自私人企业和机构的捐款,小部分来自于政府支持。迈索尔科技园也是其下设的100多所学院的管理者,包括商学院、理工学院以及职业学院,这些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就有了自己的项目,通过科技园区的扶持和服务创办自己的企业。园区内企业的创业资金多数是银行贷款,额度不限,印度的银行家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家,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无疑是孵化企业的温床。企业的孵化期一般为两年,最多延长至三年,三年后企业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搬出孵化器。
爱尔兰爱尔兰政府把软件产业作为本国经济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国财政预算支出连年向该产业倾斜;其次是取措施鼓励外国软件公司到爱尔兰从事科研开发;三是降低公司税、资本收益税、个人得税,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都柏林城西商业园汇集了9个不同国家的80家企业,提供了配有餐馆、酒店、超市的公园式社区办公环境,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光纤电信网络通讯,成为了全球最优秀的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ACNIELSEN、ADOBE、MORGANSTANLEY、NORTEL、TDK等世界一流企业入驻。都柏林城市大学创新企业中心成立于2001年,得到包括DCU、爱尔兰企业局、AIB(BANK)等各方面资金的支持。该中心的宗旨是成功转化高新技术,引导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该中心对企业帮助的过程:种子基金—孵化—管理—辅导。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从生物技术到计算机、还是到工程设计,都柏林城市大学的科研条件及各项资源与该中心共享,为软件企业的成长增加了新的平台。
其他国家孵化器的创建德国于1983年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至2002年全国有200多家。德国孵化器的发展起步于90年代初东德和西德的合并主要是用孵化器推进东部经济的发展所以德国孵化器大部分建在原来的东德。在日本,1999年,日本新经济组织孵化协会成立,至2000年,全日共有203个企业孵化器。其中78.3%是非盈利性质的孵化器。意大利孵化器规模相对较小,只建了12个孵化器,另外有8个正在建设,且多数孵化器主要孵化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芬兰是采用政府牵头,与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三方合作兴办科技园,以技术创新为灵魂,以发展民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业为主导,发挥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的积极性。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崛起
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成立。2004年8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489家,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孵化器已从早期主要提供孵化场地,扩大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全方位提供服务,例如为企业提供扶持政策、孵化场地、共享服务设施和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诊断咨询、信息网络、公共关系等孵化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孵化器在为企业筹措资金的同时,积累了风险投资的经验,在积极争取国家计划支持和银行贷款的同时,以孵化基金、担保基金以及股份制改造等方式为企业进行社会融资,孵化基金累计达35亿元以上。“十五”期间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规模发展时期,各省市对孵化器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近年由单纯科技孵化器向综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转化,特别是数字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崛起。2004年11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提出培育网络游戏产业的孵化器。实际上,、文化部、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均已命名和组建多处创意产业(网络游戏、动漫、演艺、出版)发展基地。
香港在政府推动下创建了“数码港”和“科学园”等创意产业园区。2004年5月,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表示,为加强对设计及创新发展的支持,政府计划动用2.5亿元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人才。2005年1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尽快设立文化及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香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推进。
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这些年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上海市首个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004年10月12日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该基地已确定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业为突破口,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将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雄厚的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着重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包括网络游戏)、影视制作产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其中包括多媒体的软硬件开发和制作、动漫画制作、游戏软件、高科技影视后期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近年,上海还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闯出了创意产业与城市改造的新路。
在深圳,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正筹建中,其定位为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网络游戏、三维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多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此外,四川也在2004年12月成立了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要为游戏策划、美工、程序开发、测试到运营提供孵化器。2005年初,重庆也举办了创意产业研讨会,可以看出,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孵化器发展的新的趋势。
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催生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就业人数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比如香港总之,产业园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有机的发展。如在香港,出版、广告与媒体公司多位于铜锣湾、测鱼涌和北角。米歇尔•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波特将这种集群模式描绘为一个“钻石”形的结构。
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一般产业园区的构成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重新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应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应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应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对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
创意产业园区的这种组合对人才构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受过三级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二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园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一方面,创意产业园区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园区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创意产业园区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其实,无论科学技术的创意,还是文学艺术的创意,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正因为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特性,大型创意产业园区还应考虑创意产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格调、品味、生活舒适度等,它往往也配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区域(企业)。
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以地理方式实体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受到各种条件如地域分割、传统格局、资源配置、利润预期等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要素构建和产业配置。本身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前景的预期还不乐观。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园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园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
这一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必须联络支持风险投资的各种投资机构和诚信、高效、安全、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
同时,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可以更方便地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
总之,崭新模式的立体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将有机会全面实现官、产、学、研、投、贸等各个链环的数字化高端整合,代表着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努力营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优质环境
“创意产业”这一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过去行业经营方式的反思与突破。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开启了新的发展的广阔视域。
建设一个高效务实快速稳步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
1.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这包括法律(经济法、市场法、版权法等)制度;金融结构,对外的国际承诺,为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诚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会网络。
2.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的资源,对创意、艺术、艺术教育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的推崇。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转换、利用;一个推动国际化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共识;一个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的热情与素质培养;
3.市场网络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企业群体,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4.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持,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
篇5
1.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3.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篇6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涵盖面广,既指文化公益事业活动,也指文化产业经营,同时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它们共同推动着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2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模式
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模式主要有国家与政府投资模式、民间融资模式、银行信贷支持和基金资助模式。
2.1国家与政府融资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作为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的国家和政府在帮助文化创意企业获取投入资金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基于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而且处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和国家制订了多项资助计划,拓宽了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筹资渠道,国家和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有较高成长性和质优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让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得到更好的信贷支持,同时政府也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
2.2民间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信任,申请贷款时要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核,要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更加困难。所以,文化创意小企业融资以民间融资模式为主。虽然民营投资模式与政府的政策紧密结合,体制也比较灵活,但是对于文化创意小型企业来说,为了更快收回自己的成本,就得放弃后期创意产品的研发,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银行信贷支持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小,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大,缺少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为有效的抵押物。无形资产很难评估其价值而且易贬值,目前又缺少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所以银行不愿意轻易冒险给这些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放贷款。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文化产业与银行信贷的联系得到加强,加之政府和国家的引导与支持,使得文化产业信贷融资渠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2.4基金资助模式基金会投资是以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基金会选择的投资对象带有更多的公益性,不是以市场盈利能力为主要衡量标准。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发展,通过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促进风险机构和资金管理机构的结合,吸引风险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
3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3.1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占的比重大,而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融资方面相对于大型的有高成长性和潜力的企业没有优势。而经营的高风险是制约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市场需求比较难以预测,此外,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以符号及标志体现其价值,比较显性,和新技术产品相比更容易被模仿。这些特点在增加经营者风险的同时,也给文化创意产品的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含有很多运气的因素,运气好可以获得收益;运气不好,就可能没有收获。
3.2金融担保机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的融资因银行执行的信贷制度中受到了制约。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信贷制度日益严格,文化创意企业一般都规模偏小,难以达到银行的信贷支持标准。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建立信贷机构,这些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同样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信贷机构的规模也较小,适用的法律范围较小且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次,商业银行一般要求以厂房设备和土地等不动产实物作为信贷担保,而文化创意企业的资产多以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为主,而我国缺少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以及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无形资产的流转渠道不畅通,如果贷款不能按期偿还,作为抵押物的无形资产难以及时处置和变现。无形资产评估难、处置难直接导致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难。
3.3无形资产难以评估价值易贬值文化创意企业除了存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共性外,还具有文化领域自身的特点。文化企业本身存在规模小、风险大、无形资产难评估、经营独立性不足的特点。其中无形资产难以评估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市场价值是商标与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都存在着价值不稳定,流动性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波动,而且这种波动目前为止还无法在文化创意企业的财务报表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使得投资方有关债权保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3.4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政策不完善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的支持,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关注度,但政府的投入资金分散,起不到拉动社会各界投资的效果,没有起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创意企业的人才是创意产品研发的核心资源,人才引进机制的缺乏,无法吸引相关人才,人才的流失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在我国大型的高新科技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有的甚至是小微型企业,这些中小型的文化创意企业很难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配套政策还需要完善。
4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对策建议
4.1加快金融创新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规模要做大,同时要拓宽产业的融资渠道,使金融机构支持高成长性和优质的文化创意企业。应积极参与构建金融服务咨询平台,持续推动产品创新,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总之,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文化创意市场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融资体系,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2加强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扶持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在融资方面。一方面,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国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信用机构的建设,补贴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也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符合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服务和项目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文化创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为了使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能够较快成长与发展,需要完善和加强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支持。
4.3建立文化创意中小企业融资补偿机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来保障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可适度降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创业贷款的利率或政府给予一定的贴息,同时成立文化创意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用于分散担保机构的贷款风险,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使文化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创意企业能够获得充裕的资金。在创意产业融资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大量资金,还通过其他方式帮助文化创意产业筹集资金,如发行彩票,使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篇7
大众行为是个体用户、团体、组织与现有环境进行交涉和妥协的战略行为。街道空间中的大众行为反映了大众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和能动性。不同需求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使用者利益诉求的差异,由此出发对现有街道空间展开分析。
(一)对大众需求的忽视
过于理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变化着的需求相矛盾。在美化街道空间的同时不应忽视使用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现有街道空间过于平均化、模式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街道中的大众行为会发生改变,模式化的街道空间较难适应变化着的需求,街道功能单一与使用者差异性、特殊性相矛盾。
(二)对大众能动性的忽视
在面对街道问题时,我们的焦点更多放在设计、管理和政策之中,轻视或摈弃了普通使用者在生活中的弹性设计。街道中不乏出现大众对原有设计的创意使用,人们往往把其与错误、不明确、破坏、误用等负面词语联系,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的破坏、误用就是大众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严格的管理和空间划分,限制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街道管理者对街道中看似无序的大众自发行为更多的是禁止,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阻碍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
二、街道空间中的大众创意
大众行为依赖于街道中的其他要素,同时也为环境的多样性增砖添瓦,塑造活力空间。如何在政府规划与使用者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平衡点,对于营造健康街道是极具意义的。以下是大众对街道空间弹性运用的几点归类。
(一)功能转换
首先,从不同时段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中考虑空间的功能转换。商铺们白天将部分商品有计划地摆在门口,使街道变为商品展示的舞台,为行人能够快速选择提供方便;移动摊贩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变化辗转于城市街道之中,为售卖创造机会,满足了市民的需要,虽然对通行有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引发市民的不满情绪。在使用中,人们重新定义街道原有空间功能,并且在不同时段中动态转换,在城市管理与个体经营中找寻平衡,形成了良好的来往关系。其次,根据个体需求差异转换空间功能。李道增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于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3]虽然距离较近的街段活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使用者个体还是存在具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弹性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这是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而不只是追求表象。再者,扩展街道的社会功能。这些商贩重现街市景象的同时,也为原本的道路增添了邻里色彩,充当街道生活中的公共人物。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其他公共人物都依赖于他们———哪怕只是间接地,因为人行道的存在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商业及其他的主人来体现的。”[4]商贩们在闲暇时候与街道中的其他人员相互交流,为邻里之间的简单互动提供机会,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是大型商场所不能替代的。
(二)重划界限
首先,商贩对街道公共空间界限重新划分。沿街商铺通过加盖雨棚、抬高地面,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微妙层次,柔性过渡,既满足街道环境的连续性,又成功地将内部空间向户外延伸。各家各户尽可能体现特色的招牌,打破了原有机械化的空间划分,避免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大众行为总是以一种自发的方式暗示现有街道空间的不足,它与官方的规划条文有所冲突,更具变化,在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也更显友善。一些商贩还通过门前的扩音设备以及那弥漫整条街道的香气,将人们的听觉、嗅觉也利用起来,扩大商铺的影响范围。其次,居民对街道空间界限重新划分。宅前屋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中乡村生活的回归,耕地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居民把原有的住宅绿化建成了自家的菜园子;上海街巷里居民楼上伸出长长的晾衣杆,院落里与街道边无处不是晾衣场所;街道中不乏被冠上违法、破坏市容之名的违章搭建。它们虽不被政府认可,但解决了人们对空间的自主需求,被城市大众所接受。
(三)重塑街道生活,重建共处规则
首先,重建街道贸易规则。传统集市在城市中以新的秩序出现,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以及总是能赶上上下班时间的商贩们,在回避执法人员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摊贩们既相互依赖又保持一定距离,商品的种类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街道空间增添有节奏的变化。同时摊贩与商铺也存在着某种位置关系,摊贩依托街道中原有街道环境而存在,避免阻碍商铺营业,为商铺预留门前空间,或是出现在商铺与商铺之间的灰色领域。其次,重塑街道社区生活。群众自发性表演走向街头,晚饭后街边巷口出现了许多集体派对。在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表演者”与居民形成共鸣,他们多选择离居住楼房有一定距离的街头空地,既不影响建筑中的居民,又方便邻里之间结伴狂欢,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预先规划的活动场地所限制,大众运用各种策略重塑生活环境,主动创造新的活动模式。
三、街道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
(一)构建多位支持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与大众接触最为直接,摆放、设计也更具灵活性。让我们把街道试想成刚建好的清水房,我们摆入了第一件家具———景观座椅,这时的景观座椅是否能发挥供人休息、观望的作用呢?我想它更多的是充当边界,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导向性;然后我们栽上植物,这时行走其中的部分使用者开始在座椅上休息;接着,我们拿来了不同色彩的“地毯”,划分出停留与移动的空间,我们还放置了一些街道工艺品,吸引更多市民,他们在此穿梭、逗留,商贩也逐渐加入进来,座椅在划分空间、提供休息的同时还充当起了展台。也许我们还可以提供照明,用电设施……每个单体公共设施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作用,通过植物、照明、铺装、座椅等这些独立公共设施的融合,使街道空间成为可选择、可调整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设施本身,也要考虑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维支持的公共设施给空间提供了更多转化的可能性,满足街道中不同行为的需求。
(二)预留开放性空间
在街道规划中预留开放性空间,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变灰色空间为彩色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具有时段性,而现有街道设计更倾向于“固定化”。所谓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街道设计中仅提供空间,不限制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实时填充,随到随走,构建多样化、低成本的小尺度街道空间。大众创意活动多发生在道路的转角处、交叉口以及可依靠或边缘位置,依照这一特点,在相关位置设计“标准化”“大众化”空间设施,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转化、填充空间,从而激发大众积极性。同时,可采取限时街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避免重叠与浪费,提供临时活动、选择性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街道不同作用。
(三)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
篇8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文化特征强、易于宣传推广的产品占主流。根据调查显示,购买群体以学院师生为主,在设计定位上重点考虑易于推广、需求量大、性价比高的文化产品,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群,满足校园文化的传播功能。
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定位
根据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不同种类的消费人群来分类为:大一新生所需要的新生手册、大四同学所需要的毕业纪念册、校园风景、校园建筑明信片集、用来与校外作交流的商务礼品套盒等。
(一)新生手册
新生手册,包括新生进入校园生活的需求为设计原点。比如学校的手绘地图,可以让新同学更快了解我们的校园,及早进入大学生活的状态。当然,衣食住行是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可以在手绘地图中加入了一些生活元素,如学校周边比较有特色的小店,以及对这些小店的推荐原由,让同学们快速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口味。针对学院所在的地理区位,宣传城市文化。如:武汉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及历史。作为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新同学们肯定是又欣喜又好奇,新生手册里面会有大武汉的推荐游玩地点,还会有极力推荐的小吃,以及到达该位置的详细地址及乘坐方式。还可以约上同在武汉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去游历武汉,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上加上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赴各大高校的乘车方式、学校所在城市的风景名胜、文化旅游地、吃喝玩乐地图推荐等等。
(二)毕业纪念册
毕业纪念册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大四学子,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对青春岁月充满缅怀,在设计上,会通过一些形式感让他们一看到就会回想起母校。其中包括校园风景明信片、校园生活明信片、校园台历等。将校园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四季风景、学生活动等精选整理成系列明信片来唤醒记忆。同时还可以配套设计一些校园贴纸、校园印章等文化辅助产品。留出DIY的空间,定制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三)商务礼品套盒
商务礼品套盒是为了加强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更好的相互交流,最主要体现高校自身特色,把校园文化、建校历史和教育教学特色等展现出来。商务礼品套盒多为兄弟院校往来馈赠之用,可搭配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笔、名片夹等内容。力求以实用、好用的形式展示校园文化。(四)个性礼品各个方面展开设计,在定位上以日用消耗品为主,考虑普遍性与实用性。例如校园文化的文具系列设计,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些个性零钱包、文艺布袋等产品。此外,装饰品也可以纳入个性礼品这一栏,校园文化装饰品的设计要注意其摆设的环境,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办公环境、家居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的装饰品既要外形材质美观,尺寸又要适用于办公环境,这并非是限制其设计尺寸,而是要注意其摆放方式如在书橱里、办公桌上、还是落地的墙边或角落。其设计要求相对比较严肃、庄重适于办公场所。而对于适宜摆放在室内环境的校园文化装饰品设计则可以相对设计得活泼轻松、愉悦。在尺寸上也应有相应考量,如:大学宿舍环境一般相对狭小,在设计尺寸上考虑适应性,如果是尺寸偏大的产品,则考虑壁挂式的结构,以节约空间。
三、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理念
对内传播文化,对外彰显学校的办学和品牌形象,这是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主旨。校园文化是多维度、不断往前发展的,校园文化产品自动承担起对内宣传、对外展示的功能。
(一)教育导向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对社会最前沿的信息有着超常的敏锐性,透过社会的本质将从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校园文化产品可以引导学院师生更好的了解,追求新的思想、精神追求,促进学校发展。通过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呈现,引导学子更好的认识校园,爱我校园。
(二)传承创新
篇9
文化创意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依托于城市街区的拆迁改造,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依据城市现有的空间形态和功能业态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对该区域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国内文化创意街区的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进而对调查数据的归纳总结,文化创意街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工业遗产改造模式、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文化观光旅游模式、商务办公模式及综合开发模式。[2]工业遗产,是指过去一定历史时期,在城市中留存下来的工业生产实体及相关设施。它折射出工业发展历程,是工业文明的象征。
如位于意大利米兰的一处废旧工厂,原先是该地区运河旁边的老工厂。因米兰国际家具展的需要,工厂成为家具艺术品的展览地,从此之后,文化创意产业在米兰托尔托纳地区生根发芽,现在其已经成为米兰设计周重要的设计风向标杆。在国内,工业遗产被改造成文化创意街区最早的案例是“北京798艺术区”。短短数十年时光,该街区由最初的民间自然演化而成的创意街区发展为由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企业提供基金支持、艺术家提供智力创意产品的文化艺术街区,后期将会建成为融商业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律规定要求应该给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此类街区历史古迹相对积聚,能够整体地展现地域特色。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文字描述定位法定名称,以条文的形式正是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指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及街区环境进行有序改造、整治、充实的过程,其目标是提升环境空间的品质,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简•雅各布斯在其《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著作中对城市改造给城市带来的破坏进行强烈抨击,她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本身没有错,也很有必要,这一过程强调传统与文化、强调人性与特色。成都的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改造的典型案例。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并结合原有的道路格局进行整治融合,突出地域文化和西南民俗风情。成为成都展示其历史场景、市民生活、时尚餐饮、休闲观光、文化展示的窗口,成为成都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文化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休闲和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对旅游过程的文化体验最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强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是各级政府积极策划的项目之一“南京1912街区”由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形式,并通过线形街道将其串联。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造型及小资情调的都市韵味,配以明晰的旅游参观路径,将特定历史文化、旅游观光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空间、肌理、秩序、光影相得益彰,精致而富有特色,令人向往,街区设计还通过雕塑、外立面修复、室内空间功能重塑等艺术手段进行空间改造,还原了民国时代的城市空间组成,给参与者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建筑风味,同时使其在全国城市创意街区中独树一帜,该处已成为南京引以为自豪的城市地域化名片。
文化创意街区的另一类发展模式是商务办公开发模式,作为文化创意街区又一种特色聚集地。它以相同类别的高科技产业,动漫、游戏、出版传媒为产业集群,集创意、设计、展示、研发办公为一体。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实际上就是由若干个该种模式的街区所组成,它已成为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引擎与领跑者,也成为公众参观体验、教育培训、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此类的街区现代而时尚,空间丰富,商业业态齐全,是未来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发展的新趋势。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意街区专业性较强,对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述几种模式是文化创意街区发展的几种主要方向,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几种模式之间或有共同重叠区域。依据文化创意街区的自身特点进行功能定位并加于叠加与整合,形成综合开发模式。
二、文化创意街区地域特色的挖掘整合与表现形式
(一)融合城市自然景观资源在创意街区建设过程中,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对街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最大划保留原有自然地理风貌。因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稳定持久及可视化的要素,是文化创意街区地域化表达的基石。其在长久生长过程中,景观层次丰富,通过将当地景观引入文化创意街区,使创意街区环境与当地风貌相统一,具地方特色。
(二)保留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特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经济文化、人口名俗的差异,形成的典型风貌各不相同。空间环境中的建筑造型、材料应用、院落形态、街巷尺度、色彩对比等方面的特点,也各具特色。如徽州民居、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湘西吊脚楼,成为各地市民永久的记忆。人们在其中生活生长、交往,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心理认同。永恒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这些地域资源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构建文化创意街区要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同时契合时代的特质。
(三)引导空间行为与环境互动空间是街区的主体,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著作《城市意象》中描述出空间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要素充分展现了城市空间的重要性与可变性。[6]不同的街区空间也依据上述五要素来整合呈现。人在不同的街区空间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空间环境的综合品质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文化与特色往往是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与参与性。
三、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策略与表达
(一)景观整合与人性化设计文化创意街区通过对街区原有景观资源的合理取舍及对所在地传统名俗的具象表现等手法,强调特色地理资源对于文化创意街区地域特色呈现的重要性及对人性空间的重视。景观整合的核心包括环境要素的取舍,开放空间的形成,文化符号的隐喻,整体氛围的营造。同时,其就已经具备反映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和地域景观特色的表达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街区的生命力,而街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加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福建的“三坊七巷”融福州当地民居、特色经营为原型,其自然资源的营造以还原唐朝板铺地的坊巷、线条流畅的马鞍式风火墙、传统园林式的院落充分展现出福州传统地域文化的辉煌。并对夜景照明的手法、光色和灯具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观赏性灯景,让老街呈现出独特的“形、势、意”特色内涵。
(二)空间营造与叙事化表达空间营造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叙事化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参与者通过游览的先后顺序进行文化创意街区地域文化的深刻认识。整个游览过程犹如讲故事一般循序渐进,有开头结尾,有起承转合,强调空间节奏与秩序。从“三界两方”的交汇处到中西合璧的里弄建筑,从泰康路上的市井生活到多元汇聚的小资生活,行走驻足于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巷道之中仿佛是在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老上海和新上海的时空对话,展示着上海这个城市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独特地域风貌。
(三)城市更新与品牌化形象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文化生境破碎化、受众群体缩减化、传/继承人断层化、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等困境。[7]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更新应当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8]而在当今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地域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街区的建立鲜活的表达着城市的过往与性格,并逐渐成为城市地域文化个性的形象代言。同时,其作为保护和传递城市文化的桥梁,需要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对城市文化进行剖析和提炼,进而最大限度的向公众展示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差异化的文化,会带来差异化的符号表示和城市特色的流露。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必须尊重城市发展,注重品牌效应,品牌不单单只是图形符号,它代表着参与者对文化创意街区整体品质的认同和评价。例如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大都里坊景象的传统民居区———南锣鼓巷街区,其中以菊儿胡同最为著名。原汁原味的北京风貌加上现代元素,特色的商业经营,成为北京新的空间地标和城市符号。
(四)业态整合与特色化经营合理的业态设置是文化创意街区吸引人们前往的关键,而具有地域化特征的设计产品是街区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例如成都东郊记忆主题街区就是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修建而成的,规划设计了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7大业态,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9]街区依托当地文化,采用游乐化方式来展示工业及后工业文化,融入各种参与性项目,如演艺项目、室内娱乐项目等增加互动体验性。结合当地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特产及特色餐饮及休闲娱乐方式等进行的产品开发,例如成都手绘地图、老建筑摄影明信片、熊猫系列产品、川剧变脸表演、鲜香麻辣的川菜,吸引参与者目光。
四、结语
篇10
1、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度低文化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的改革不仅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当前,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新丰富、竞争力强的新兴文化产业,就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在不断强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动漫游戏、电子出版、数字媒体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相继兴起,并逐渐起到了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但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比重偏低,而且缺乏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以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与我国商业影片对比为例,两者在主题内容上和人物情感表现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我国的影片在细节内容上的表达还优于好莱坞影片,但好莱坞的影片票房却远远超于我国,其关键问题在于高科技的运用不仅将观众带入影片中,而且还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逐渐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但效果不明显。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都是高风险产业,在其产业成长的前期主要是成本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自后期的文化项目的衍生收益,这种收益极其不稳定,因此很难合理地评估文化产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同时,文化产业的资产形态和结构与其他产业也不同,文化产业拥有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较少拥有可以用来向银行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在当前文化产业融资配套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仍将许多信贷资金阻止在门外。文化产业缺少银行等各类融资渠道的信贷支持,只能从国家财政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单一。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科技领域,协同创新使得科技领域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在教育领域,英美一流大学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引领功能远远高于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式微。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艺术养分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大大增强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当前文化消费需求和代表未来文化消费倾向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因此,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不仅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更创造出了许多新兴文化业态,推动着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地发展。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虽然近年我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
因此,采取一系列手段促进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是突破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与当代科技和较多产业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和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同时还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嫁接,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对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延伸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衍生开发与创造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同时也应实现产学研等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凝聚各种力量,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组合。因此,任何文化行业的发展都不应偏离协同合作的道路,不能孤军奋战。从国际趋势来看,当前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中国的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走协同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终赢得国际市场。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分析
1、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长期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广电、新闻、信息、文化等各行业之间以及中央、省、地、县等各地区之间壁垒严重,各行业各地区自我封闭,独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首先要求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是融合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完善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渠道,打破地区或行业壁垒,引导区域内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创新要素的融合整合,并积极引导建立区域内各种专业协作组织,协调解决跨区域产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问题,从而多维度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2、加快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的大进步和大发展,技术的改革,都无一例外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科技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增强了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打下牢固基础。首先,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现代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和企业集团,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其次,加快建立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针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应集中各方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形成我们的技术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