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8 09: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新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新课程

篇1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不受思维定势,应用所学知识大胆假设,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要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积极给予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并应用好所学知识。

二、给予课前重点和要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针对新课程标准和已实施的新教材,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学习周边学校的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适合化学教学的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丰富的情景导入新课

例如,以教师演示实验为情景,以影像资料为情景,以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为情景,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改变传统式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灌输的思想。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四、精练习题,提高课堂效率

篇2

一、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适应角色的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或小草。

二、恰当制定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制订的目标要有利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兼顾社会需要、内容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及规律;等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要注重使学生: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化学学科及化学学习方法的基本特点,重视化学实验的学习;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内部动机。制定单元化学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比较深入地分析教学内容、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发展需要有所侧重;要注意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提出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情感、意志、态度、行为、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目标。

三、处理好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教案是教师用的教学方案,是为上课而准备的;学案是学生用的学习方案,是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学案的设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学案中将教学的一些流程都列了上去,还有的教师将学案设计成习题的形式或者当做习题去用等。这体现了有些教师对学案认识不到位。学案源于高质量的教案,是从教案中独立出来的,只关注针对学生的学习设计。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而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案立足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会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案往往立足于灌输,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法指导。由此可见,学案不同于教案,不能将教案作为学案。当然,学案也不能当做教案去用。

四、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空

间,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 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中重建自己的角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有多种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五、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重视学

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境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3

要害词: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导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导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导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重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爱好,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央,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央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导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导最重要的力量,假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导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导的对象,更是教导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爱好也是一种资源。爱好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爱好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假如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详细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实,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爱好,练习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把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详细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布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练习。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导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央;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预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预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导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爱好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导方式帮助学生树连忙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预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称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朴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爱好。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非凡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重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央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非凡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导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要害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导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导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导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导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导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导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导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导治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正确把握教导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导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导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导技术手段

现代教导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假如借助现代教导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非凡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央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盛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造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导信息应以其内涵建造为中央: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造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导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着革新。现就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与同仁交流,追求共同进步。

一、新课程,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考与新实践

1.教材观

如果教师依教材讲教材,一是一堂课不到20分钟教师就可以将教材讲解完,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了解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化学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尤其是实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要求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包括知识储备、方法引导、器材及材料准备、实践注意事项等)。

2.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不再是“主旋律”,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拓展教材资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授人以渔”。

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一切谋划为了学生的发展”。

3.学习的“革命”

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法国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实施新课程,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就感,适当进行开放性教学。

(1)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①巧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②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③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加以变化,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

5.教学评价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人的需求和发展,教学评价应以此为出发点。教学不能简单化为“最少时间最多内容”的速成,片面的效率和速度可能异化为摧残人性,扼杀生命。

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有句名言:“我的书架比我的知识丰富,但它不是化学家,而我却是化学家。”这句话的关键就是体现了若想在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质的飞跃,除了要有知识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1.“疑”与“思”的能力培养

学习始于疑问,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促进学习。而“疑”与“思”的能力要从预习阶段或情境创设阶段就开始培养。

2.课堂教学实行学案制

没有学案,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和“干”听,一旦有一点点走神或听不清,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有了学案,在课上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留下了学习的痕迹,学生可以把它当笔记回顾查阅,对学生反思和今后的复习很有好处,老师们也可以当作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探究式化学教学

化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过程,前人们通过实验的探索总结出大量的自然规律,而他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借鉴使学生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来掌握知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回归儿童和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没理由神化探究活动,也没有必要去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活动的质量。当然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式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其过程可简要表示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化学 教学转向

2009年,云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了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帷幕,高中化学教师面临机遇与挑战,怎样才能从老教材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教材呢?通过近一年的远程教育培训和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学习,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熟练掌握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编排的变化。新教材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分开了,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新教材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当今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

3.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探究实验内容,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突出过程和方法。

二、树立新的课堂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情境的创设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

2.师生间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教学相长。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与“受”的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

3.培养学生应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三、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过去备课,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讲,而现在备课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为此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分析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探究。如在必修I第四章《SO2的性质》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引入:向充满S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朵玫瑰花,玫瑰花褪色,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其次,我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课堂的主旋律。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交流情感、创造生活,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张扬、发展和提高。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也要宽容并认真对待,绝对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能够容纳合理而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讲究方法、注意策略。还要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要关爱那些问题学生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帮助。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敢于更新和创新,使自己能尽早成为课程改革的优秀者,为新课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改革出现的问题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4.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

Discusses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new curriculum shallowly

Mou Xiong

【Abstract】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more consider student's need, only then places the student the main body status, can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y. The teacher should study the new education idea unceasingly in the teaching,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method, can raise has the cre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ve spirit, the individuality perfect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适应时展的需要,2004年秋,我国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这是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而推进的教育创新。以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 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1.1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2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1.3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4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2.1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 ,由于新旧教材的冲突、新旧观念的撞击,我们感到新课改“有点乱、有点吵、有点不知深浅、有点恐高”。 新教材有点“乱”表现于:教材版本有点乱: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出现“一纲多本”现象。编排体系有点乱: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许多教师已习惯于老教材、老教法,对新教材缺乏信心,感到知识的编排体系有点乱。内容与习题设置有点乱:新教材编写不够成熟,个别习题与内容不配套,跨度大。 教材内容取舍有点乱:同一实验区各校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教师们普遍产生了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各方认识不一有点“吵”、包括家长、教师、学生。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

2.2 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2.4 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不知深浅。

3 新课改中探索的有效课堂教学

3.1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力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2 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三年来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新模式在扭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进行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疑问,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释疑、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要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专研教材,规范科学探究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参考性,但是不可以过分依赖教材,因为教材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造成影响甚至老化。因此,教师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要取其所长,补其所短。

(2)教师要广学博才,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参与课堂的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1、化学新课标的理念重在素质培养。

化学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洽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如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为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建筑新的平台,为后续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教材,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教材,则大胆凸显社会生活问题中心、技术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使学生直面个人生活、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化学、应用化学。《实验化学》模块教材首次探索性地采用以过程方法中心和实验活动中心为主的课程设计取向,向学生展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程内容真正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化学新课标的学教要求更为具体实用。

化学新课标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整合”等活动性栏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由[引发思考、充满兴趣]――[积极观察、提高能力]――[实验探究、获取奥秘]――[巩固练习、掌握知识]――[新旧联系、融会贯通]构成相应教学模式。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化学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

3、正确面对新课标的挑战

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建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全新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1、本套教材容量大,体载广泛丰富,由日常生活到航空航天,由微观领域到宏观世界,由直观实验到抽象理论。教学起来涉及面广,对学生要求知识面要宽。有些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具有挑战性,好像让学生初次觉着有些无从下手,但只要用心实践,加之教师指导,都能顺利完成。

2、本套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探究式、发现式、任务型等多种学习方式,真正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的交流平台,而且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而能用”的原则,力图使学生逐步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本套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有展示最新科技成就的。如“资料在线”“知识支持”“ 知识点击”“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及“追根寻源”等栏目,还有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当今世界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4、本套教材充分地展现了当代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章节中的“联想*质疑”确为精彩,它展示了本节内容的由来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的预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本套教材与物理、生物等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本套教材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三、对化学新教法的体会

1、教学实施情况

严格遵照大纲要求,结合教参中所建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我没有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没有随意删去教学任务,还适当增加一点内容,想尝试本套教材能否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上进展下去,且能走多远,目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还算较顺利。

2、转换角色变主导为引导

改变旧课堂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新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絮絮叨叨而是去组织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给学生予引导予方法让他们自己走);学生的激励者(弟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赞赏和鼓舞);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的首席)。

3、彰显学生的主体与个性发展

一个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能真正地感到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获得充分的自尊感、自信感、自豪感等体验,他会感到无比快乐。因此,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就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体验到自主。还给学生应得的学习"时间":要求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个别回答所占用的时间;还给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及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还给学生应用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演示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教会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学会主动独立学习;还给学生应有的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还给学生应有的评议权:包括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力求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决不要统一。其次:要倡导独特,力主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第三: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有用之才。

4、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设置要非常巧妙,言简意骇,科学准确,即要有启发性又要有鼓励性。如: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实验是重要的一环,为了达到实验效果,教师往往让学生演示。旧教材是继承性实验,内容已编好:“请哪位同学来演示”“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新教材则不同,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只有演示实验的要求:“请哪位同学主动来设计并演示实验”“其他同学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是什么”“结论与预测不同,有什么新方案”“大胆回答”。同时,常用的语言还有:“回答精彩准确”“所提问题富有创新”“有什么不同见解”“有什么新想法”等等。

5、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探讨,无形中培养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近一年相互学习探讨,现在学生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

6、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灵活驾驭这套教材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它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既要求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应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机构,提高自己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多与同头课教师交流学习。对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集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还能向同事学到很多东西,是一个学习的极好机会,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定会受益匪浅。

另外,学生的学存在的困难主要在于对初中课本知识学的不扎实,学生知识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学生自然常识极其贫乏,因此,学习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为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对新旧知识的衔接提出了要求。

四、对实施新教改的困惑

篇8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教师专业化 新要求

一、引言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1]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行业标准。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师专业化的征程。本文在探讨化学新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对教师专业化的新要求。

二、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发生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以下改变:第一,改变学生以“讲记背练”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第二,改变以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第三,改变以考试分数高低衡量教学效果。要走出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要突破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观念,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仔细推敲和思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对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2.学科知识体系发生变化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化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更加关注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基本概念的挖掘,强调基本理论的灵活应用。新教材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贴近生活、生产来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材中插入“科学史话”、“科学视野”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教科书的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化学”的教育方针。

3.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21世纪的教育具有开放式的特点。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现状,逐渐建立起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其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另外,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具有激励导向、质量监控作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可以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2]

三、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过程。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

2.师德与教学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在“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教师的“自律性”。一方面,师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养。“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3]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灵魂。

“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是教书育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授受方式,它虽然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新的辅助工具,但是任何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不能取代师生在人际情感方面的交流、教诲与领悟,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求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独具行业技巧,有专门的科学理论,含特定的行为艺术,是一门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化”必须胜任教学、精通教学、创新教学。[4]

四、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1.研究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方法途径

《课标》指出,很多全新概念、现论和先进技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再学习而理解、再探究而掌握。“研究”不再是某行业或某些人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存方式。“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备观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进行自我审视与分析改进的思维习惯。按教学进程,教学前认真反思,可精心谋划教学设计,精雕细刻教学策略,精益求精上好每节课;教学中自觉反思,可依据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同步调节、优质高效地实施教学意图,保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后及时反思,可由教学效果审视教学行为,“一分为二”地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处系统为特色、升华为理论,将失误处作为改进提高的突破口,“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5]

新课改提倡过程性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要不断地在反思中进行教学。第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对于不科学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敢于突破,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第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过程教学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这个过程中会问题不断,趣味横生,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6]

2.教学新策略

新课程教学程序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主张教师把自己变为毫无教学个性的“权威式”人物,反对化学教学模式、手段、方法固定、僵化、一成不变。

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策略应有三点:一是为学习创造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心理宽松的氛围;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协作的人际关系;三是尊重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主性意愿,提倡有创新意识的学习。[7]

3.树立新的教师职业观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从塑造者转为组织者、帮助者、发掘者,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为学习者、促进者、合作者。新的教师观还要求广大化学教师能从知识的拥有者、授予者转为学习者、探索者;从教育工作的实践者转为研究者、创造者。[8]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师队伍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个教师都应在这次改革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应。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9]。

参考文献:

[1]熊瑶.走进新课程之体会[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2]叶海燕.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改[J].化学教育(增刊),2005,(4-5).

[3]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2004,(19).

[4][5]武昌区名师工作室高中化学团队课题组.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J].化学教育(增刊),2005:41-43.

[6]付立海.课程观与化学新课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

[7]张华兰.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

篇9

一、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获得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启发学生综合分析,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探究学习以实践为基础。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学习以探究为方法。

探究学习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学习目标的完成负主要责任。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调动。

二、探究学习在新课程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1.探究学习在高中化学新授课堂的应用。

高中新编教材中有些内容的编排,本身就采用了探究学习的形式。如离子键概念的形成,是先安排氯气与钠反应实验,让学生感知宏观现象,再由此分析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讨论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稳定结构的,最终明白:阴、阳离子产生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的实质。这种用微观分析宏观现象的实例可让学生学到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新授化学基本理论课程,也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新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各节内容时,从量变和质变规律阐述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介绍门捷列夫当初的哲学思想,启发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指导学习,研究问题,打破思维定势,营造创造发明的情境。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教师更容易较好地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如氯气性质的探究教学,先通过观察氯气总结其物理性质,再根据非金属通性预测其化学性质,最后学生通过设计完成实验以探究其化学性质。

2.探究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应用。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浅出地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情况。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导致实验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不愿意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3.探究学习在高中化学复习课堂的应用。

复习课的目的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等,以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知识迁移和综合能力,尤其需要探究学习。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探究每章节或每个知识块的内容,找到一条合适的线把各知识点串起来。比如,学生对比归纳一切有机反应时不难发现:卤化反应、硝化反应、硫化反应、水解反应、酯化反应等都属于取代反应的范畴,再由此对比发现有机化学反应大致分为的九种类型。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高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应要求学生动手做化学实验

“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实验是最高法庭。”可见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实验中各种变化以及伴随的各种现象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甚至产生无尽遐想。动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做好模块衔接

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化学教师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针对上述特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引导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至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而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学会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把一些平时看似零碎繁琐的知识点连线结网,使学生在抽象、推理、归纳等应用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化学教学应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注重课后反思

反思内容为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堂课上完后,可与听课的同事、班级学生共同总结教学预设和课堂实际的出入,寻找症结所在,为下一节课的调整提供素材。更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一旦学生“出差错”,也应该说是学生以不同于成人或专家的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教师应重点关注这一推理的原创性。对于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经常要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由于原认知与新知识产生冲突,没有较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旧认知的惯性还在。譬如,讲了浓硫酸的性质以后,请同学写出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化学方程式,有一些同学写成硫酸铜和氢气。和同学交流得知,以前对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印象特别深,造成对新学的浓硫酸的特性产生干扰,同样的现象会迁移到硝酸与金属的反应。有的学生错误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恰当或严谨,造成学生的疑义或误解。譬如,有的老师喜欢问这样的问题,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哪个碱性强?在浓度没有确定条件下,这两者碱性缺乏可比性。有的老师就认为是碳酸钠溶液强,造成学生的错误。有的学生错误是由于我们课堂上实验做得不够好,与真实现象有一定的差距,或实验没有成功。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气体的漂白性实验时,由于品红试液放置时间长,使褪色现象不明显,造成学生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漂白性印象不深,或者产生错误的记忆,引成错误。教学实践表明: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有时却能给人留下铭记终身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