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8 12: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文化

篇1

关键词:书法文化;绍兴;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0日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拥有4000多年文化沉淀和2000多年建城史,史称“华夏风流”、“天上仙都”、“国之东门”等。绍兴因其拥有的独特人文旅游资源,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走在绍兴的每一步,仿佛都能说出一段故事,一些历史,千年的历史沉淀让绍兴以“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形成了自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它独有的光芒。

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公众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已从纯粹的观光游转变为集休闲、修学、商务旅游等多层次消费为一体的产业。现在的旅游者往往在追求更深层次的活动,独树一帜的旅游开发迫在眉睫,将书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符合这一趋势。

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书法文化在绍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绍兴书法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独特因素。绍兴于书法是故乡,是书法圣地,绍兴的书法文化旅游的开发就应当先于人前,不落人后。

一、绍兴书法渊源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下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言的舞,无图的画,无言的乐”。书法自殷商时期萌芽就一直伴随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成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一)绍兴书法历史。书法对于绍兴来说,就像是绍兴历史的血脉纹络,书法的兴盛荣辱,昌盛颓废,风格变化,都在绍兴的书法历史上记载显赫。绍兴关于书法的记载已有千年,关于书法的传承千年不衰,关于书法的种类自成流派,关于书法的文人层出不穷,关于书法的故事数不胜数,绍兴书法文化优势显越。

秦汉年间,会稽(今绍兴)文人辈出,著述如林,成为文献名邦。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东晋年间,王羲之携好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葺,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兰亭集序》,被天下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成之后,自东晋至晚唐朝的四百年间,对其行草书法极度推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刻也相当的多,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绍兴至此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元明清时期,书法在绍兴进一步发展,在楷书、篆刻等方面精品辈出,人才众多。民国至今,绍兴的书法圣地地位屹立不倒。现代中青年书法家传承书法文化精神,形成了“二王”行书和徐渭行草等众多流派。自1985年始,已成功举办27届中国书法节,吸引了众多书法名家、各界精英的光临青睐。世界上尤其是对东南亚的日本、韩国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日本、韩国很多知名书法家都会汇聚在此,“寻根”书法。整个绍兴市的书法艺术氛围浓厚,书法才人辈出,精品众多。仅绍兴县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0人。书坛有云:“中国书法看绍兴”。

(二)绍兴的书法名人。绍兴书法界,代代有才人。绍兴书法名人众多,云集会稽,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

两晋之前,书法家不多,但成就较高,以嵇康、吴贺邵、吴朱育3人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丁潭、孔侃与孔愉以及王氏家族为代表。王氏家族书法数代相传,成就惊人。王羲之书法最为著名,笔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世人称其行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爠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巅峰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氏家族书法家人才辈出,除“二王”外,还有隋末唐初智永禅师及其侄子惠欣,智永的徒弟智果和辩才等。

唐宋有以徐师道及其子徐峤之、孙徐浩、“二徐”杨维桢等为代表的12人。

明清有杨珂、徐渭、倪元璐、祁豸佳等书法大家17人。徐渭,明代,绍兴人。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佯狂之人,一生潦倒狂放。他崇尚王羲之的书品,行草最佳,独创将隶书的笔法溶于行书之中,书法貌似“狂放不羁,实则暗含秩序”。

民国以后,绍兴众多书家承前启后,硕果丰富。魏馘、冯仲摩、周树人、顾燮光、陈半丁、周庸村、沈定庵等为代表的22人。

(三)绍兴书法轶事。绍兴关于书法故事数不胜数,如“智永练字,退笔成冢”、“以书换鹅”、“海门关”、“十八口大缸”等,徐文长的“题画改诗”等。如,兰亭相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同谢安等42为好友相聚于绍兴兰亭参与修禊事宜,众人饮酒赋诗,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写下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此序为28行,324字,文采、书法都是王羲之生平的巅峰之作,其中“之”字就有20多种写法。此书被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后人争相模仿的佳作。

与绍兴书法有关的成语:曲水流觞、惠风和畅、茂林修竹(取自《兰亭集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临池学书、唐临晋帖、一字千金、勤能补拙等。

二、书法与旅游的契合

书法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一个从外在修养的提升到内在气质的提炼的过程。从准备、练习、作品落成到品鉴作品,充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修身养性,是集休息、养生、运动于一体的活动,符合现代旅游的休闲、保健、养生等众多需求。

“养身”,洗毛笔调墨砚,通过这些动作的完成来达到肢体的休息放松,全身血液循环,经脉活络。这是从“修身”外在身体的放松,达到休息生活的状态。

“养性”,预想字体的结构、书写的笔顺,要求书写者集中精神,凝结思绪,潜心思索,忌草率、粗心。凝神聚思的过程是形象思维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右脑的运转,左右脑同时锻炼,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起来,增强协调性。

“养生”,书法讲究姿正心静,凝气,臂有力,下笔成书,精神气贯注于笔尖,笔随心运。心中禅定,身体舞笔。书写过程中,指、腕、臂和腰部的肌肉、关节有节奏的运动,我们的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有调节肢体和气血的作用,同时加强新陈代谢,很多书法家长寿,与练习书法不无关系。

“养心”,在书成落笔后,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同时美好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书法的内容和作品形态风格都值得研究,观赏者可从中得到书法鉴赏品位的提升,陶冶情操,达到养心的功效。

三、绍兴书法旅游现状和问题

(一)绍兴书法旅游现状。绍兴书法旅游的目标群体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市场为少数;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长三角地区以外的游客较少;国外市场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居多。

绍兴作为书法之乡,历史悠久。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酒笔会稽山。”绍兴城市旅游的其中一张名片就是“书法之乡”,来绍兴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此寻访书法朝圣地——兰亭。兰亭因《兰亭集序》名胜天下,绍兴书法旅游游客集散地就主要在这里,尤其在每年三月举办的兰亭书法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光临。可以说,绍兴对书法旅游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开发了相关的产品,如兰亭书法节、兰亭书法博物馆等。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也开发了《兰亭集序》的小型仿刻品,《兰亭集》的小册子等,作为推荐品推介给游客。

(二)绍兴书法旅游存在的问题

1、市场狭窄。以绍兴书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只占少数,一般只是将书法旅游纳入绍兴游的日程当中,书法旅游主要集中在绍兴兰亭风景区。绍兴的旅游客源主要是来自国内游客,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居多,国外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周边国家,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将近占一半。在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日本的客流量骤减,国外的游客就少之又少了。

2、受众群小。书法旅游是比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书法旅游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修养比较高的人群中。我国自20世纪以来,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但纯粹的以书法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还是比较少的。来绍兴以书法旅游为目的的国外游客,也是集中在书法修养、文化内涵比较高的游客中,受众面比较小。将书法普及,推进书法旅游的进行,将是迫切之需。

3、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文化相当丰富,但是开发与书法旅游相关的产品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绍兴兰亭风景区,大多数游客只是进行观光性质的旅游。客流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兰亭书法节开展时间段,与书法相关的产品寥寥无几。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除王羲之外还有其他的书法大家,仅仅是一个风景区是不能体现整个绍兴书法文化的。

四、绍兴书法旅游的开发

(一)扩大书法文化接受群。绍兴的书法历史由来已久,作为“文化之邦,翰墨之乡”,政府可以作为推进书法发展的龙头人物,可以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程,编纂相关书法丛书,在全市普及书法知识,做足书法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做书法巡回展览,推广书法基础知识,介绍绍兴的文化。

(二)做好书法文化的宣传。绍兴旅游的宣传中,已有关于黄酒为专题的相关报道,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书法的专题、宣传片还是比较少的,也可以由政府牵头,吸引民间投资,创办绍兴书法杂志,加大和完善与书法旅游相关的推广和介绍工作。同时,做好目标市场调查工作,对市场分级,把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推进。

(三)塑造书法文化社区。书法的历史悠久,书法旅游的建设,是为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可以构建一个书法文化社区。社区中打造以书法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绍兴的书法名人都融入其中。社区内打造短期书法培训班,可以让游客了解和参与书法入门活动;书法名家的作品展览;构建绍兴名人书法长廊,介绍书法名人;书法文化历史博物馆等,让游客感受并参与到书法文化中。书法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欣赏观光,更要从挖掘书法文化的内涵来引导书法旅游的文化潮流。

(四)开发书法旅游产品和活动。围绕书法创作和作品制作相关衍生品,发展与书法有关的创意产业。书法是高雅的,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就不能以利益为先,重艺术,品文化。设计名人名作书签,画牌、室内装饰等相关的工艺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将时尚融入创意中。

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活动,以现有的“兰亭书法艺术节”为基础,开展与书法有关的书法主题活动。比如,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展、书法工艺品展,不定期地组织知名书法家和爱好者来绍兴采风、创作、书艺设计等,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书法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系列相关的创作活动。

五、结语

开发绍兴书法旅游,能够提升一直以“鲁迅故里”为旅游名片的绍兴更多层次的旅游内涵,把书法作为绍兴新的重点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能够促进绍兴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扩大绍兴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实现绍兴经济、文化、社会的共荣。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建祥.人文旅游看绍兴[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1.

篇2

关键词:断裂 显性 隐性 当代断裂 士人精神

引言

在史学界,法国的福科提出一个疑问:历史将不再是不断完善的历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断增强的历史,相反,断裂现象似乎在不断的增强与出现,所以历史学应当寻找“非连续性”也就是所谓的“断裂现象”。同样,在中国的书法史中,“断裂”问题同样存在。

翻开中国文化这本“书”,书法艺术确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无论是书法的技术性问题或是理论性问题都犹如渺茫星空,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定。于是点鬼薄式的书法史、花名册式的书法史、家谱式的书法史著作,成为中国古典书法史的主流形式。虽然它分时分段,章节清晰,连续性意图的追求很明显,但由于缺乏一种宏大的大思想的连续,从而导致了章节的四分五裂,连续的脉络变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种“内在理路”[①] 。直至近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丛文俊在开史之前作的一总结擎领性的中国书法思想综述。

从这些线索和思想上看中国书法文化史,我们又多了许多可以研究的东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许多的方向让思想总述,让书法史成为另外一种写法。

纵观上下几千年的文明,“书写”从未间断,但是思想文化的断裂与政治经济的影响必然波及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而如何找到断裂点,以及给断裂后的社会进行什麽样的诊断,开出什麽样的药方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课题。

一   断裂的涵义

葛兆光曾经说过:“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②]我亦赞成此说,就如一列火车有它自己的轨道,但是由于比较特殊的原因,火车的车厢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前面车厢脱节,于是后列车厢在这个轨道上慢慢停滞,以致于后人无法辨别其来源及去路。

书法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论其处在什麽样的年代,都因为我们的书写工具、记录习惯、特别是文字的普遍使用而代代薪火相传。从最早的文字的产生到因记事的需要而延绵至殷商的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经由占卜贞人的稳定传承从而发扬光大,最终于魏晋时代演进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书法,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息传承。而后在盛唐君主李世民的尊王的风尚下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开宋元明清的连续之河!

然而,历史永远不可能那麽顺利的连续着,不管书法的自觉地传承,或是不自觉的延伸,在这种看似连续的外表下,“断裂”的内部现象却时常出现,少则数年,多则上百年。

在此,我对葛兆光的定义,再稍加补充:断裂是一种时间顺序上的文化断层;不连续,是一种逻辑上的文化失去现象。这样,似乎又推翻了文化的连续性,连续似乎是一种不平常现象,而断裂才是一种平常现象。文化甚至在断裂后又不得不与原来的轨道相对接,重新发展下去。需要在传统的文化轨道上走下去的断裂文化,似乎在断裂口处驶入另一轨道,想追摹原来的目标,却不得不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当然这可能要受到裂口处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影响,是它在吸收与消化后的一种变异。)

二   中国书法文化史中的断裂现象

第一类:显性的断裂。

最明显的例子是宋朝初期的书法现象。由于常年的战乱和外夷的虎视眈眈,在宋代开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书法都没有走上正规的轨道,甚至可说无暇顾及。就这样,百余年过去了,以至于欧阳修大声疾呼“古来书法之废,莫过于今”。那麽宋初书法为何如此颓废?首先,书法自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 “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使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致命的阻隔。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代之后,无复字画(即指书法)可称。”又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都是有感于国初现状的深切悲叹。这也许是宋代书法积贫积弱的最大原因;其次,师资人才的缺乏固然是一个方面,而优秀的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更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据《宋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记载:“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薄,……太清楼密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优,府车蓄积,为之一空。”唐人去魏晋未远,留存的名迹尚多,而宋朝经过五代的战乱浩劫,名迹已经大多散佚,只有相对稳定的十国政权还保留了一些,但是即使如此,最后也被统治者作为战利品收归内府,书法遗产的垄断与散佚,使得宋代书法要取得一丝进展,书法家付出的精力与物力比前代要多出数倍。再有,社会风气与政策法令的丕变,使得产生大书法家的土壤贫瘠不堪。[③]

由此可见,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就先天不足。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特有的发展规律,书法更重笔法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借鉴,而社会的动荡与战乱,则是书法断裂以至不连续的直接原因。在这种类型的断裂中,书法艺术明显与传统脱节,脉络流传的通达性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文人士大夫在战乱过后的文化续接上无能为力。政治动荡,制度丕变,士人们已经无法顾及文化的连续了。

第二类:隐性的断裂。

㈠在书体演进中,古体文字的“隐退”。

例如:汉唐时期,篆隶先后成为古体,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篆的问题上,可以认定在唐时已然“失传”。丛文俊语曰:“在古人心目中,小篆是从造字到全部古体的缩影,它所承载的文化与审美信息远远超出其书体样式本身。”从这一段话来看,大篆被作为古文字的一种在汉唐时期已经失去了它的全部地位,而这种书体的失传与消失不能说不是一种书法文化意义上的断裂。同样,早在先秦时代,古蝌蚪文与鸟凤虫书确也存在同样的命运。每一种书体的隐退,不就是一种断裂吗?

㈡ 唐代“王书大统”独尊的现象。

篇3

当今社会,我们所看到的现状是,能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坐姿和执笔不正确,笔画笔顺错误颠倒,不讲究字的间架结构,中小学再也见不到毛笔描红课了,而且背离传统书法艺术的“狂怪体”也渐渐侵染书坛。眼见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中国书法艺术,很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今后的两、三代人中消失,我们能不着急吗?是危言耸听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文明精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爱新觉罗启骧,字滕伯,1935年生于北京,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骧幼年深得祖父毓逖(毓逖――清光绪帝禁卫军统领,与齐白石交往甚密。)疼爱,受书画艺术氛围熏陶,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

1955年,启骧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职,从事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1978年,启骧师从堂兄启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书法。1998年,兄长启功为他的作品集《启骧书艺集》作序时写道:“所好晋唐名家之格,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而谦抑为怀,临古弥笃。”

启骧热爱体育,青年时代曾是北京市足球代表队队员。1990年爱新觉罗家族40多位书画家为亚运会捐赠书画作品近二百幅(包括溥杰、启功的作品),并在日本展出,启骧作为家族的代表到日本参加开幕式并进行交流活动。

1991年,启骧书写的奥林匹克基本原则的精制册页,做为国礼在瑞士洛桑赠送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并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珍藏。同时,他的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楼、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国内外朋友广为收藏。

启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委员会副会长。

翰墨一生传承文化

爱新觉罗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清朝的皇帝也被后世公认为个人修养和文化思想居高。爱新觉罗家族至今名人辈出,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毓峨、启功、启骧……他们因何成长为有所建树的人,启骧先生讲到流传于先祖雍正教导子孙的至理名言――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启骧说:“立身以至诚为本。一个人立志要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至诚’。以诚信、谦卑的态度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与事业,孜孜不倦,方是做大事者的风格与气度。”

而“读书以明理为先。一个人读书、求学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自己学会为人处事。”是启骧先生对于先祖之言的领悟。

据有记载的文章介绍,清代皇室家规甚多,对子女学业要求极其严格,对皇子师父的挑选更是严格。皇室的家族成员颇有一番不得不成器的使命,这大概是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启骧先生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当时还年幼的他没有机会享受几年皇室后裔的优越生活。但是,“老家庭”里浓郁的艺术、治学气氛深深的影响着他。祖父毓逖与国画大师齐白石交往甚密,外出时也总喜欢把自己的长孙启骧带在身边。回忆起童年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先生很开心:“爷爷特别喜欢我,带我去见齐白石。我见到齐白石时,他很高兴,很喜欢我,当即赠予了我一些珍贵的礼物。”

启骧说:“那时候的我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亲眼看着那些书画家写字作画,受益匪浅。看到他们怎样握笔、运笔,感受到他们写字的节奏和神韵,然后我开始模仿,自己鉴赏力的功底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的。现在,我们很难看见这些传统的好东西。”

五千年的文化该如何传承

启骧先生多年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汉字文化,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文化“文字美”的内涵。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启骧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理解,后果非常可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指导生活与实践的价值。我们的《道德经》、《论语》,这些著作都很好的为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共存的道理与经验。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该如何将中国书法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传播下去。”

先生倡导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一个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人人都应重视汉字的书写,写得一手好字,写毛笔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是一门学问,是从汉字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的高级艺术形式。

汉字的简化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进步性的体现;但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内涵却省略了情景与韵味。研习书法的人,应该多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多一些对繁体字的认识,这是保护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可以做到与应该做到的事情,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现在很多人以设计流行的签名为美,以别人看不懂的怪异文字为时尚,这些都有悖于真正“文字美”的内涵。

先生从理论阐述了指导实践的方法,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先生尤其强调先继承后发展的原则。在继承历代先贤的基础上,去认识什么是文字美,理解达到美的法则与方法,尤以方法的正确与否视为成败的关键所在,他不断强调要能识别美才能创造美的艺术――“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写出美的书法来,好的书法作品会带给人一种享受”,启骧先生所讲的道理看似简单,却令人回味。

研习之功在于“法”

启骧先生是书法界的大家,如何继承中国书法的精髓,先生提到:研习之功在于“法”。启骧说:“研习书法者要注重学法不学体,既要掌握好法的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骧先生几年前开始归纳整理中国传统书法之“法”,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到今天已经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和例字。这些书法的“法则”对于书法研习者的学习至关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书法研习者要有规则意识,不要以哗众取宠的创新而抛弃中国汉字的书写精髓。他说:“不仅是研习书法,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规则,任何事物也都有它的规则。”

书法与用毛笔写字是两个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实用。上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的目的是研究怎样把汉字写美。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渐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界。先生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习字做人淡泊明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非常注重一个人德行的教育、情操的培养,先生的翰墨人生,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德行与礼教,值得后辈借鉴的地方颇多。其一,平易谦和、规矩做人,注重人格的修养,耐得寂寞与坎坷、经得荣辱与变迁,心态平和方字如其人;另外,先生可以将艺术间内在的相通互融与书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有文人的气韵又有将帅的雄风。

许多年来,慕名上门求教于先生的人络绎不绝,都希望做启骧老先生的门生,而他却对收徒一事表现得既吝啬又着实慷慨。

启骧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启功大哥,我想念您――纪念启功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大哥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并以“习字做人、淡泊明志”八个字作总结。所以,先生对门生的要求重在德行,而非金钱。面对品行好、有天分的学者,先生的言传身教是慷慨而无私的。他说:“研究艺术要准备好为之献身,踏踏实实地勤奋地去钻研去苦练。如果把物欲的成名放在心上当目标,很难领悟艺术的真谛,很难取得成功。

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

采访是在启骧先生家中进行的,客厅的墙上是一幅丈二整纸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幅作品曾多次获得外国友人的褒奖。面对那些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称赞自己的作品时,他也曾惊讶――他们懂书法吗?也许,他们不一定能看懂中国字,但艺术之美,没有国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没有国界。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宛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启骧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个字就像其中的一个小节,而笔画就像其中的一个音符。作为整幅书法作品,首先要讲究总体结构,总体的美。用它的节奏、旋律,来表达一种感情。激昂奔放之处,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悠扬婉转之处,若潺潺流泉,细雨润物。每个字,一个小节也都是一个组成部分,决不可马虎随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笔画又是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写好每一笔,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用弓子摩擦琴弦,能发出优美的乐音,而未经训练的人可能就会发出噪音来。要掌握运用笔墨需要刻苦练习。对于立志研习中国书法的人不仅要勤奋,还要懂得怎样勤奋。”

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书法可以修身养性。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更显其稀世价值。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点儿事儿。”

启骧先生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书法作品,坚持不懈。先生在2008年初始决定将自己刚刚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捐献给慈善机构,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中国传统书法及传统中医药学的拯救与传承。

这部精湛的书法作品倾注了启骧先生七年的心血。《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全文五千五百余字,启骧先生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每个字都抄写了若干遍;七十二页的作品,哪一页上有一个字不满意或是遗漏了,他都要重新抄写这一整页;因为患了眼疾,启骧先生以后也不可能再完成同样的作品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宝贝”留给自己,留给后代。他说:“因为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正因为这部作品好,其一,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其二,才能卖出它的价值,为培养中国传统的书法和中医药学继承人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

篇4

中国文化涵养了中国书法艺术

文化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话。书法是在观念文化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开始表现为表达文化的符号,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我国的先驱们按照约定俗成的不成文原则,经过前仆后继的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不断提高,终于使书法成为世界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享有专利权的地位,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联合国所承认。

中国书法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美感

中国书法和文化互为依存,相互映衬。中国书法离开了中国文化就显得苍白无力,而中国文化离开了中国书法也会美中不足。就书法家个人而言,从古到今都是既有书法功底和造诣,又有文化修养和底蕴。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字写得漂亮,文章也很好,是文化与书法的巧妙结合。宋代大学士坡,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美食等集于一身,被誉为历史上的七项全能。当代书画大师范曾先生,是宋代范仲淹的后裔,师出名门,八岁吟诗,写字作画,如今成为世界名人学者,70岁了,对传统文化念念不忘,能一字不少地背诵屈原《离骚》,在全国传为佳话。还有不计其数的书法家都有较深的文化素养。这都说明,书法的美感取决于人思想文化的深浅,因此,中国书法被称为文化书法,亦可称为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开始学习与研究,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学习中国书法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遍布世界各地。虽然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是抵触的,某些外国学者鼓吹“文化冲突论”,但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却没有那么深的鸿沟,因为书法艺术是一种含蓄的、隐藏的文化表达方式,它是通过象形和意向表达思想或感情的,大家都能接受。也就是有更广泛的美感诱导性,而审美观念又为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形成了更广泛的欣赏和交流空间。其他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印度也有书法,但他们的书法只是作者思想文化交流的符号,不像中国书法既有技法、又有理论,如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等,有得天独厚、与生俱来的先决条件,是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的有机统一,是中国书法的一大亮点。

篇5

尼采说过:“如果我们要永远幸福,那么,除非弘扬文化外。我们别无他途。”无形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慰藉我们的心灵,除非我们放弃对幸福的渴望。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的载体之一,为我们寻求诗意的栖息地提供了最佳寓所。李啸书法的文化味道是浓烈的,其书法之于文化,恰如隐退在香咪之中的花朵,香味的勃郁之气,诠释了书法存在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李啸秉持这样的理念,这就是没有文化味道的书法就是毫无意义的书写,唯有文化的深度才能与同时代的书家拉开距离,也唯有文化的深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李啸的书法凭借着特有的文化场域确立了他在当代书坛的位置。他参加的100多次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大展,不仅是一次次亮相,更是一次次文化积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使他逐渐建立起自己书法神殿。他的每一次实践、每一次成功,都在向我们传达着普遍的幸福感,他的每次个体体验都是文化之旅、艺术之旅。他的书法已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释放出大众审美的内在需求。但李啸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他极其小心地将文化的细沙在黑自世界里,一点一画地聚集起来,由此描绘出一个连绵古今的瑰丽图景。

李啸书法的文化营造,是来自对文化理想的追求,来自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也是来自现代审美的召唤。我们无须提示,单凭他所展示化艺术形式即能走进神秘的东方文化现场。简单的说,李啸的书法形式走的就是碑帖融合的路子。这条路走得很漫长而艰难,阮元、康有为、沈曾植、沙孟海等诸多大家历经20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方才逐渐成熟。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审美思维的认知,并以书法的形式加以确认。碑版墓志的苍凉、质朴、率意、雄健之美从此纳入文人雅士的视野,并通过书法的渗透,使卑微的碑版墓志获得了尊严。但它曾经试图取代帖学的位置是徒劳的,以义人为基础组建政权的体制,决定了文人的整饬、流美的气质是坚不可摧的。李啸的过人之处是认真汲取前贤们的经验与教训,他学会了调和。于是他为我们提供的书法形式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维的审美特质。康有为提升碑学的重要方式就是把帖学流放到碑学之外,其审美价值必然造成两者的对立。而李啸则是让碑学向帖学融合,或者说将碑学后退一步,帖学向前一步,这是审美发展的调和,电是文化凋和的内在需求。李啸这一调和是对碑学审美的修正,也是自清乾嘉以降文人逐渐以低姿态直接面对大众审美心理的结果。这种表面的受降,实际上是对艺术与生活的尊重,文化心理的认同在审美生活中逐一被确认,因而李啸的书法获得了艺术道德的力量。李啸书法的身份被认定,是碑学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其碑学的美学特质不再是带着墓穴的气息,不再是流放的哀鸣。也不是卑贱粗俗的自我堕落;而是渗透进了生与死的对话,现实与历史的共振。他用富有生命的线条激活了湮没在旷野之中冷漠的碑版墓志,使之也能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把玩的艺术珍品。同时,使平民百姓对那些视为稀松平常的文字产生了敬意,进而产生美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艺术,如果只有艺术家的喧闹,没有大众的景仰与审美,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李啸书法的过人之处,是将碑学的微弱的理性与帖学的微弱感性融合起来。两个微弱的调和,却获得新的审美形式,这是北碑南帖两条路之外的第三条。当然我们还不必急于给它加上一个新名词,否则会形成新的镣铐,反而妨碍它的发展,但它确实以新的形式存在着,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20世纪以沈尹默、林散之、高二适为代表的帖学大师苦心孤诣,意在重振帖学,他们为能向前迈进一步,几乎耗尽帖学最后的能量。当代书家另辟蹊径,多路并举,各种流派异彩纷呈。李啸却功在帖,收存碑,以三招两式,点石成金。很有意味的是,他用碑学来诠释帖学的审美理念。于是此时李啸笔下的帖学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意蕴,这不仅没有远离自己的文化中心,反而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新审美元素。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没有固守某一审美模式,但它依然是历史的、经典的、人文的,依然是由晋唐文化构建起来的温文尔雅的情调。就其具体的书法本体而言,它依然县有由“二王”为基点构造的帖学神韵。因此李啸所经营的帖学形式不是抽象的、表面的、模糊的,而是与日常生活保持距离的发现。它使人越过浅浅的愉悦,升华为一种艺术享受,完成畅游千年文化的神秘旅行。

李啸书法文化能量的聚集,得益于他创设的形式。但他的价值不仅是碑帖的通会,而在于他通过这一形式的组合表现出独特的原创性,这样的组合自然也就有别于简单的拼接、机械的复制。李啸书法的原创性通俗地讲就是造型奇逸、笔法圆融、格调高远。李啸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使其书法造型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他通过偏旁部首的缩放、移位,点画的夸张、变形,墨色的聚散、强调,打破字形的常态,重新架构,形成全新的视觉空间。它满足了人们对新颖事物探求的心理,引领着欣赏者走出字形的视野,体验到原创的。但是李啸奇逸的造型。不是一种放纵,也决不是浅薄的、依靠概念忽悠的假性现代书法,而是保留碑版墓志原生态的纵逸,保持着高贵文化的叙事格调。这正如傅山所说:“正极其生,归于火巧若拙已矣。”正拙、雅俗只是相对的,李啸的艺术适度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适度的分寸使其轻松地得道忘技,故其造型纵而有度,逸而有情,“违而不反,和而不同”。从文化层面看,这就好比站在古典的山巅,眺望未来,璀璨的银河令人无限遐想,但其间流淌的依然是数千年来滋润华夏大地的文脉。

李啸认为,优秀的艺术不仅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还必须要符合当代审美走向。但千万不要给李啸贴上现代派的标签,其实他是典型的传统文人,只是他会一边做着远古的青梦,一边又不安分地放飞梦想。他感性,怀旧,他曾说:“高中时的一张小便条、一个纸片,现在都好好地收着,好好地珍藏着。”这就注定他对传统书法的守望。他根植于碑版篡志,游走于“二王”,守候着唐楷――尤其是褚遂良。但这还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他把三者的笔法融会贯通了。感性的李啸储藏着巨大的理性能量,他把碑之刚、唐之韧、隶之古、行之达的虚像投身在一处,形成实实在在的自我形式。笔法的重新组合促使书法形式被改造,这就超越了原有的形式内涵,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价值。超越原有的审美形态,是艺术家的使命,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追求完美的形态,李啸刚刻保持清醒,甚至是冷峻的意识,尽管通常情况下他的创作激情会淹没理性的光辉。他的笔下,绝不容许任何一个点画是粗糙、随意、冷漠的,每一个点耐的起、行、收部必须气脉畅达。节律分明,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每一个背符都有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因此李啸的书法落笔有源,使转有法,行笔有情。其楷无楷气,行无俗气,草无野气。他的一点一画都有文化的投影而直逼书法本体,格调清新而典雅,高古而鲜妍。

篇6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刘佑局、美国丹佛孔子学院院长屠新时担任学术主持。刘佑局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书法热三十年如用理性的尺度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为“工匠”阶段;第二个为“流行”阶段;第三个为“仿真” 阶段。“仿真”时代就是刚刚从千人一面的流行书风中走出来的又一次模仿名家作品的千人一面制作式的书风,它所制作的“作品”严重缺乏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灵魂,用所谓丰富的拼盘技法致使视觉冲击审美错觉,狂热追求花样百出、叠乱迷离的外在形式而沉浸在自悦悦人的文化浅薄与浮夸兴奋之中。

刘佑局认为,文化与艺术的“仿真”(即假冒)时代,它与中国市场经济中所产生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中的冒仿伪劣产品虽然不会像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直接伤害人的肌体,但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侵害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文化打假将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迫切的任务。

本次研讨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此举就是为了重建健康向上的文化审美标准,扎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神,开拓高尚、洁雅、通透的艺术取向,把握普世认同的心灵准星,重新焕发文化艺术感化人心的精神魅力,挽回人性灵魂失落的悲剧,谱写人类真性情的美好赞歌。

研讨会组委会还提倡论题文章的征稿要广阅博览,穿透古今,用顿悟渗透和见识本真,用真知灼见挽救丑恶的艺术错觉和灵魂,把书法文化扶上正轨。同时要用历史和人物事件,从深层次和全方位的把握力总结中国书法文化三十年,对正反两方面提出尖锋意见,为中国书法发展“主导”正位。还要对当前书法“制作”的手段进行披露和透析,用明辨、通理、达识的深刻见解,批判只重形式缺乏内涵的外泛风气,抵制制作的书法形式继续漫延,感化和呼唤走入误区的“书法人群”魂兮归来。

篇7

把影像印制在中国宣纸上

“在数码印刷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爱普生艺术微喷影像输出技术的发展与载体的适应性,得以将西方的摄影艺术与中国的书法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帕默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的办公室,总经理、当代影像书法策划人艾勤向记者介绍说:“概念影像书法,是由国际顶级摄影艺术家佛兰克·帕尔默先生与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傅继英《傅体书法》,联合创作的艺术实践。傅继英在印有影像艺术的宣纸上,再次进行书法创作,根据不同的摄影题材,创作不同主题的影像书法作品。正如一友人所言:摄影艺术使得中国传统书法沐浴在景、色之中,令中华书法艺术在创作形式上,更具无穷的发展潜力。”

而影像书法的形成,完全出自艾勤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2009年8月偶然的一次聚会,听到友人——女书法家缚继英谈其书法创作的感受,那时正是美国流行歌王巨星麦克尔·杰克逊离开人间、世人为他的传奇一生感慨无限的日子,女性特有的情怀以及艺术家的气质,其跌宕坎坷的一生,令傅继英思疆无边……于是,缚继英在影像作品上,创作了几幅缅怀这位国际歌坛巨星的硬笔影像书法作品。”这令艾勤大受启发。

艾勤说:“当时,硬笔影像书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缚继英书法古拙、奔放的气质。基于我在印刷出版领域里的经验以及熟知帕默国际影像艺术工作室的艺术成就,我想,若能将德国著名摄影家佛兰克·帕尔默先生的摄影作品输出到中国宣纸上,然后请缚继英在印有影像的宣纸上再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岂不妙哉?”

随后的几天里,艾勤向佛兰克·帕尔默先生介绍中国书法艺术,谈中德艺术家联合创作影像书法的想法。虽然佛兰克·帕尔默一时很难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水墨形、诠释的生活哲理及寓意文化,但还是被中国的书法深深吸引,他思考着若是联合创作影像书法,或许可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而这也让以纸、墨为创作元素的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多彩的影像时代……

于是,佛兰克开始在他的工作室尝试用EPSON大画幅艺术微喷,将摄影作品输出在中国宣纸上。人们知道,大画幅艺术微喷是一个对色彩管理、输出工艺有很高要求的工作。他们选用不同地域生产的、不同质量的宣纸试机,摄影作品的输出效果都不同,而柔软的宣纸,也不太“听话”,常常在输出过程中起皱,印不出完美的影像作品出来。艾勤说:“经过反复试验,我们终于掌握了宣纸影像输出工艺。这是我们进行联合创作的第二步(第一步是佛兰克先生选取什么题材与内容的摄影作品);第三步是请傅继英在印有摄影作品的宣纸上进行书法创作。”

“2009年8月18日晚,我将几幅输出在宣纸上的影像作品,带到缚继英的书画工作室。”艾勤讲,他们一边品茶、一边漫谈,不知不觉已过午夜零点;与其说茶喝足了、神聊透了,不如说缚继英也酝酿好了创作情感,提起笔来,在一张印有摄影作品的宣纸上一挥而就。就这样,他们的第一幅影像书法作品——“虎,一默如雷”诞生了。中国虎年8月19日凌晨,两个“CRAZY”女性,让中国传统书法步入了“影像”时代……

随着影像书法创作的深入,他们对影像书法的理解也更为理性:影像书法的艺术语言表达不同于传统书法,载体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摄影家的作品,因而首先要读懂摄影家的作品,然后再进一步进行书法创作,根据摄影作品题材的不同,或以影像为辅、突出书法创作;或突出影像题材、书法成为点睛之笔;亦或两种艺术形式互为诠释……影像书法创作在探索中发展。

东西方艺术跨界融合

佛兰克·帕尔默、傅继英、艾勤,这个“当代影像书法三人行团队”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对他们的创作实践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坚守传统摄影的人士认为,摄影就是摄影……;二是坚守传统书法的人士认为:书法就是书法……: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士认为:影像书法是当代艺术形式的创新,将摄影与书法两类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探寻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丰富了艺术创作空间,愉悦陶冶人们的文化生活,是技术发展与艺术实践的创新举措,非常具有时代感,很好!

“我们认为,无论是怎样的看法,创新是一个时代、民族、国家前进、发展、进步的动力,无论是在科技经济领域、还是文化艺术范畴,在社会繁荣昌盛的时代,唯有开拓创新,才是社会发展的大道之源。” 艾勤如是说。

将摄影艺术作品完美地输出在中国宣纸上,不仅是数码印刷工艺的进步,更多地应用技术发展的成果,而且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使艺术的呈现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艾勤对此感触颇深:“我个人以为,影像书法的意境美类同于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表达,中国传统书画是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作(画与书法),或一人独立完成、或多人联合创作;而影像书法的创作,其意境、色彩、形式是德国摄影艺术家的思想表达,构图、书法、提升则是中国书法家的再创作,两者结合,源自西方的摄影艺术与东方的传统书法艺术,共同创作完成‘书画’作品——影像书法。这是个跨界艺术的联合创意,开启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进入影像时代的先河。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总会存在不同的声音,在随后参加或举办的展览、交流活动中,我们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无论是肯定还是异议,对我们来说都是鼓励、指教与鞭策,我们将继续前行。”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法 教育 创新

日前,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中小学从今年春季开始开设书法课程,书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各地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存在师资匮乏、缺少场地、课程边缘化等问题。现有的书法教师基本是由语文、美术老师兼任,专业的书法教师凤毛麟角,从此可折射出高校在书法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近5年来只有钟东、钟易的《毛笔书法文化遗产之初探》和石了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寥寥2篇学术论文,把书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来探讨。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关于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还相当滞后,还不适应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

那么高校书法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高校书法教育创新?本文认为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将探讨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主动地感兴趣。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高校具有开展书法教育研究的资源优势。高校在书法师资、图书资料等方面为开展书法研究提供了条件。针对书法教育,可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研究,研究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建立健全书法教育的学科体系,探讨书法教育的评价方法等。特别是高校有一大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学者,有利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书法展开研究,探讨书法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其次,高校具备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优势。书法的保护重在传承。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书法人才。目前在各地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师资短缺,为此教育部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第三,高校具有宣传、弘扬书法的平台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高校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举办各种书法展览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熟悉、掌握书法,同时大学生又是很好的宣传员,能够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做好书法的宣传、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书法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书法交流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书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必将促进书法的繁荣和发展,也为高校书法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书法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必将促进高校书法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人才的需求,必须依托各级各类高校。二是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将促进书法的科学研究,为高校书法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给高校的书法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同时,新的形势给高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是学科建设层面缺少规划,历史欠账太多,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期未受到学校、师生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是师资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高校现有的师资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缺少系统的学习,导致师资水平高低不齐。由于书法训练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高校书法师资的年龄层次偏大,年轻的书法师资匮乏。

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高校只有文学等少数文科相关专业开设了书法课,大多数学校为公选课形式,受制于师资、场地等原因,有的学校长期没有开设书法课程。笔者统计了武汉几所高校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书法课程的情况,其中只有武汉大学开设了书法专业选修课。

四是场地缺乏。高校普遍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学场地,普通的教室座椅显然不适合书法教学。

五是教学方法陈旧。目前高校的书法课,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宣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和实训教学。书法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书法的实践教学。对书法的传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六是有关书法的科研亟待加强。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还有待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三.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在高校书法教育领域出现上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受传统文化式微的整体氛围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书法在社会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边缘化,一直处在兴趣爱好的层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的忽视多或少会影响到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

第二,从高校层面来看,书法学科建设滞后,投入不足。书法专业一般是硕士研究生层次,本科开设书法专业的很少。书法方面的图书资料,场地建设明显不足。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明显,每每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一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学生轻视“没用”的书法课程,笔者从2003年开始在某高校开设“书法公选课”,有的学期因选课人数达不到学校规定的人数而未能开班。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没用接受规范的书法学习,导致上大学后,学生进入了“写不好―不愿写”的恶性循环。

可见,在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制约着高校书法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日前,教育部规定书法要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必将有利于书法的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播,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级阶段,书法更应该走进大学课堂。针对书法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创新高校书法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挖掘书法的文化内涵,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统一认识,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书法。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指出,一般认为“拥有书写文字以后大大增加了人类保存知识的能力。书写文字可以说是一种人工记忆,书写文字的发展应该是使人类对自己的过去有更清楚的意识,因此大大增加人类组织安排目前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充分挖掘,广泛宣传,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真正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针对目前普遍缺乏书法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层次书法人才,为书法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积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教学科研。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采用开设专业课、选修课,举办讲座,建立健全书法协会等多种形式,落实书法教育。积极开展书法科研,创新书法教材,做好书法资料的整理、出版。

第四,推进书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培养既具备书法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书法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篇9

关键词:法院;法律;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7-0187-01

我们都清楚的了解到,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一项伟大而且长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政治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扶持,只有他们统一合作,文化文民才会散发出炫丽的花朵,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也不能例外,它需要充足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的推动,当然,也需要法院的工作人员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到人民群众当中,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应该转化为法院具体的行为,通过法院这一机构向社会输出法制精神,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本文将从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对当下法院的法律文化进行一定考察并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的建设法院法律文化环境。

一、法院法律文化含义

对于法律文化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目前形式而言,法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元化,法院作为专业性的审判机关,承担着实现司法公正的职责。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法院法律文化才能有利于法制国家的实现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

法院是具有独立审判权的机构,是我国法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法院法律文化建设存在很多失误,这就在直接或直接上弱化了司法的公正性,不利于法院对某件纷争的解决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一)形式主义

我们现在的法律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都注重形式,只是关注法律制度的建设。将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必须的任务来完成,就如同警察在严厉打击黑暗势力采取的棘手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是有相同效果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只是表象,不能肩负起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内涵,时间久了就会失去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稳定性。

(二)混淆角色

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结案率,并达到当地平安要求的行政目标,法院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片面强调调解或是强制调解,并不是从群众的最真实需要出发去解决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的正义,法院只是作为行政目标追求的工具,使得很多法律案件积压下来,这就促使法院和法律在社会的公信力受到损失,法律信仰逐渐失去社会的根基。

(三)情大于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新闻媒体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深刻影响,同时也对法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向法院诉诸的问题有时得不到公正的解决,就使法院与当事人关系紧张起来甚至发生冲突。由于受我国传统影响以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法院对于案件的处理很多情况下都注重民情,这就忽视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依据”。

三、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认识

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要具有超越性和实践性。法院法律文化建设需要突出法律性和制度性,法律是人们在追求和平和安全中产生的,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并没有影响法律作为追求理想的必然手段,很多都是从罗马法中借鉴过来的。法律中的许多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法律本身是超越时代的,法院法律文化应该追求长久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法院法律文化不应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长远利益。现代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应该注重破案效率的培养,严格遵守法律实效规定的时间,积极处理法律相关的案件,对人民群众负责,向社会输出正义,追求法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法院法律文化要人民性和权威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法院对于群众的法律诉求要及时应对,并合理有序地解决矛盾问题,但也不能损害法律的权威性。法院法律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价值层面还涉及到物质方面,有时还包括外在行为和内在意识,在物质的支持下,意识和行为统一,文化才会大力发展。

四、小结

法律文化本身建设就是一种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问题,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而法律文化作为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是一件长期并且艰难的过程,法院的法律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法律文化所共有的,还要站在法院的层面,形成特有的特色。本文从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探索了法院法律文化建设的措施,为更好地促进法院法律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文林,田亦尧.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J].人民司法应用,2011.7.

[2]席书旗.法律权威与公众认同问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5(2).

[3]郝耀武,梁华.论法律文化及其构建[J].学术交流,2004.

篇10

书法在全部的艺术门类中,可谓说独具中国特色,它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给集中反映了出来,为我国所特有。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对世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建设精神文明,而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不断创新。本文简要分析了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书法艺术;群众文化;作用

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会见时,也赠送了厚德载物这一书法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书法艺术将个性化历史人物的命运给记录下来,可以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给反映出来;在中华民族传承的几千年来,广大民众一直非常喜欢书法艺术;进入到新时期之后,群众文化的开展,书法艺术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1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日趋革新,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汉字书写机会越来越少;各种科学技术冲击到了传统的汉字书写,现在只需要电脑输入就能够完成汉字书写的任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电脑也日趋依赖,缩小了书法艺术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产生了担忧,书法艺术会不会因此而衰落,甚至是消亡;诚然,不否认电子化将会逐步取代书法的书写形式,减少书法艺术传播途径;但是,书法艺术能够历经千年,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依然有较强的实用性,而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如书法由汉字所承载,那么汉字的出现,就说明存在着书法,不管是文章、诗歌还是成语与词句,都能够传播文化信息。书法依然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与接受性,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厅堂牌匾、商店标牌等,都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存在。

2群众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作用和地位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讲,书法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在发展中,能够对其它艺术的精华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样,其他艺术在发展中,也能够借鉴书法艺术的创意,如平面设计中的绘画风格、字体设计等,都或多或少的将书法艺术给借鉴了过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说是最深远的,既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精神,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贯穿下去,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融合,将我国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理念给充分展现了出来;进入新时期之后,人们也需要积极继承和深入挖掘传统的书法艺术,对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及民族人文精神充分理解,陶冶情操,获得灵感。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书法艺术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学习没有门槛限制,不分阶层、职业及性别,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书法艺术,进而获得一定的益处。书法这门艺术能够修身养性,丰富精神生活;通过书法,将内心情感给抒发出来,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丰腴,与残酷的现实生活所远离,达到身心愉悦发展的目的。特别是现阶段时展脚步不断加快,人们有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身心紧张和疲惫。而书法艺术具有很大的自由,不受外界所限制,能够对人的心理状态有效调节,促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心理得到缓解,平复心情;耐心也可以得到强化,提高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有效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较大的文化作用。虽然书法的实用性在不断减弱,但是人们却日趋重视其文化功能及艺术功能,书法艺术的民族特色比较浓厚,能够将我国审美意识给体现出来,大部分人都将其看作为重要的文化修养。

3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新时代下,书法艺术要想获得不断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有价值之处,促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唐朝时,张旭就表示自己书法的进步,正是因为受到了音乐节奏、声调起伏的影响,之后通过观看舞蹈表演,领悟到了舞蹈形式与书法线条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进而改进书法艺术。同样的,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获得灵感,促进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许多人都认识到如果能够结合现代艺术与传统书法艺术,能够将鲜明的风格特点给表现出来,进而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增强其生命力。以我国奥运会所采用的申奥会徽为例,就是有机结合了书画艺术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在表现元素中,将我国书画用笔的笔迹特点给涵盖了过来,意在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笔迹组合,将中国结表现出来,代表着希望全世界能够团结在一起。从其他角度来看,本图案又仿佛是一个人在打太极拳,虽然其动作线条比较的简洁,但是将优美、和谐及力量给充分展现了出来。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则将我国书画艺术元素中的印章形式给借鉴了过来,这种形态具有我国书画艺术的独特特点,让人感觉到新奇和美观。再如青年舞蹈大赛荣获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也是将中国书法艺术给借鉴过来进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方可以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群众文化中,书法艺术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然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在不断减弱,但是却增强了它的文化艺术功能,依然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特别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能够更好的展现书法美,促使书法艺术得到普及和提高。总之,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书法的作用,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所符合,将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倩.浅谈群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5(10):123-125.

[2]李玉婷.浅谈舞蹈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3,5(1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