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27 18: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高考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高考政策

篇1

关键词:新高考制度;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5-01

1.走班制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业水平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老师。走班制是应对新高考政策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课模式,相比于固定班级教学模式,走班制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到相应的教室去上课,而日常管理仍固定在他所在的行政班。随着改革的深化,面对不同学生,对必修课程掌握的水平差异,走班教学由选修可扩大到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课程。

走班制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我国需要相适应的先进教育制度。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自2001年起就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腿经素质教育,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旧的高考招生制度已无法与之相适应,应运而生的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1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定下可浙江教育工作的"改革"基调。刘希平表示,今年,普通高中走班选课由选修课程扩大到必修课程,这使得走班教学成了浙江省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2.目前实施走班制的优点

走班制教学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选择权,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习成绩提高。作为新高考政策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2.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走班制教学赋予了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课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学生不喜欢一个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就很难对这门课程提起兴趣,也很难学好这门课程。走班制不仅排除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也促使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班制教学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2.2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人发展。走班制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更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个人的发展。传统固定教学模式,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快,授课难度过深,无法吸收;部分学生又认为老师授课知识过于简单,进程太慢,简单的知识反复讲解,浪费其时间。老师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实施走班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进度的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同学之间水平相仿,相互交流,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能提升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2.3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传统固定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交往范围局限于学校划分的行政班级。而走班制教学使得学生的接触面更广,学生可以和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得以接触,使学生在校园里的朋友不在局限于本班同学。同时也扩大了优秀同学的影响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2.4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不同行政班之间的差距,选课走班使得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有效消除一些班级成为"尖子班",另一些班级成为"普通班"的现象。同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3.走班制的弊端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认为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走班制作为一种流动式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不多,学生要花时间去适应老师,频繁的更换老师,学生也要频繁的去适应不同的老师。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经常是一位老师带一班同学三年,同学不需要经常去适应老师。同学与老师的交流更深,彼此之间感情更深厚。走班制更考验同学们交流的主动性。

3.2由于学生上课的老师不是学生的班主任和传统意义上的任课老师,所以部分同学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管理,不认真学习。这使得其成绩会因没有老师的监督而直线下降。

3.3实习走班制,一个老师要带不同的学生,兼之与部分同学不是很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逃课或让人代替其去上课的现象,加大了管理难度。

3.4部分学生会因为家长干预或面子问题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使走班制失去了本该有的优点。

4.走班制的完善建议

4.1针对学生对走班制的教学模式的不了解,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活上的指导,使学生不会对选课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走班制理念的普及,让家长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4.2学校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应当为相应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手册。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找自己的指导老师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例如,一个指导老师负责10到20个学生,使其有精力去解决各个同学遇到的各种问题。

4.3在进行选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应测试,不公开成绩,将成绩交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行选课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给出建议,学生根据建议自主选择。这样学生能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选择难度适合自己的课程。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 政治高考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45-02

高中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时,都希望能顺利地在考试中考出好的分数。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优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提出一套以高中政治高考新模式为中心开展政治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宏观思辨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政治课本中的概念知识有很多,我们怎么知道高考出题教师要出哪些题呢?假如高考出题教师出的题目不是政治课本中的题目,我们又怎么回答高考出题教师出的题目呢?高中学生之所以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高中学生的视野还局限于课本中,没有走出课本领域以外的缘故。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宏观思辨的方法学习政治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某地区一道高考政治题为例,这道题的内容如下:

2015年,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定价种类由 13 种(类)减少到 7 种(类),减少约 46%;具体定价项目由 100 项减少到 20 项,减少 80%。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什么?①完善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②扩大市场对价格的影响;③消除政府对价格的干预;④稳定市场价格水平。答案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很多学生刚拿到这道习题,不知道如何做这道政治习题,他们表示政治课本上没有说关于这道习题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做这道习题,更有一些学生在找不到回答问题方向的前提下胡乱回答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作了仔细的分析:这一道题政治书中真的没有说过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习题,问学生这道习题描述的内容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政治习题。学生经过思考,认为这道政治习题描述的是关于经济这一块的习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一题涉及了经济问题的哪一个领域?学生经过思考,觉得这一题描述的是关于市场定价的内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快速回忆学习过的政治知识,思考市场定价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本哪一部分的内容中?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市场定价的内容在市场配置的内容中。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发现可以用市场配置中描述的政治概念来回答这道题。结合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可知答案是 A。在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后遇到了政治习题,要怎么审政治习题?结合这一次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以后遇到政治习题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政治习题中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待了解它在探讨什么问题后,可以运用分类思维思考这一问题涉及某一个政治问题的哪一方面的问题,细化政治问题。学生发现,如果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所有的政治高考题目都来源于政治课本中的知识。

政治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政治习题中的政治材料提取出恚尝试运用分类的方法思考、辩证的方法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习题。只要学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法思考问题,就能解决高考政治习题中绝大多数的政治习题。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

部分政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体现在政治题目的争议性,学生可以用多种角度看待政治问题。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对,可能就会做错习题;思考深度不足,可能也会做错政治习题。政治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这样的政治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思维盲点,了解思维的不足。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某地区一道高考政治题为例,这道题的内容如下:

2014 年 3 月,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好人馆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该省 829 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好人事迹,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设立好人馆说明了哪些问题?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②拓展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渠道;③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④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答案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篇3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无论考试的题型如何变化,但考查的重点无非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以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文综政治试卷《生活与哲学》模块为例,2010年《生活与哲学》模块有六个考题,其中选择题四个、主观题两问,总共三十分,侧重考查了联系的多样性、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观念创新、价值的转换,以及创造规律,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2011年《生活与哲学》同样有六道试题,选择题五道、主观题一问,共三十二分,涉及的知识点有联系的多样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的重要性,意识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12年也有六道试题,选择题占四个,主观题两问,总共三十分,涉及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辩证否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试题涉及知识点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无论涉及哪个知识点,都无一例外地考查了教材、课标、考纲中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牢固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细心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较好地驾驭教材,把握不同模块各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和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例如《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如果我们把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进行这样的梳理:什么是宏观调控(含义),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的弊端),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则不仅能把第九课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且能把第一课(货币政策)、第二课(价格政策)、第八课(财政政策)联系起来,高考一旦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学生就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而减少失分。所以在高三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还以必修一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把《经济生活》四个单元的知识按照其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从什么是“经济”入手,所谓“经济”,简单概括就是“活动和关系”,即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围绕“活动”和“关系”,《经济生活》共编排了四个单元的内容,而由于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坚持“三贴近”原则,第一单元从学生最熟悉的消费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的基础――生产活动开始;要消费就必须进行生产,那么由谁来生产,在哪儿生产,在什么背景下生产,这些都是第二单元回答的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怎样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呢,第三单元回答了这个问题――“收入与分配”,而消费、生产、分配等活动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第四单元回答了我国经济活动的国内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背景――经济的全球化。这样《经济生活》就以“活动”和“关系”为主线,把四个单元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其次我们还可以把课与课之间的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消费,要消费就必须有货币,所以第一课讲了“神奇的货币”,有了货币,还要了解商品的价格,紧接着第二课讲了“多变的价格”;拥有了货币,了解了商品的价格,应该怎样进行消费呢?第三课接着讲了“多彩的消费”,告诉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这样第一单元围绕“生活与消费”把其中的三课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总之,做好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有利于考生在紧张的高考中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快的速度完整地调动所需知识回答问题,在高考中能够应对自如。

三、利用高考原题,引导备考复习

高考试题是高考命题专家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研究并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科学性、严密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同时,高考试题在考查方式、考点覆盖、难易程度、答案设置等方面对今后的复习备考起着导向作用,尤其是通过对高考原题的引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知识点在以往的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每一个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如何;往届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自己在备考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分析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考生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高考原题是最好的例题,是我们复习备考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第39题第二问,题目要求“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根据教材的内容,本试题要求考生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于或落后于)(4分);第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稳定性(4分);第三,先进社会意识的积极推动作用(4分)。具体参考答案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二是“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代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很多考生认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只要回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可,不必回答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样就丢掉了本试题中三分之二的分数。通过对这一高考试题的分析,考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再如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2题对纸币职能的考查,在大多数教师的印象中,纸币没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可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肯定了纸币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让我们对纸币的作用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总之,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通过引用高考试题,考生可以了解考试方向和命题规律,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的考点及复习的重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篇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同学高考加分政策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很多人的不满,也有很多人在钻此政策的漏洞。本文就基于本人大学及研究生期间对此问题的所见所想提出自己的一些微薄建议,希望能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更加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一、新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同志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针对性政策。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凡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计划或民考汉招生计划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十一个民族的考生,即民考汉学生,在录取时分别按以下两种情况予以照顾: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民族者,加10分”。〔1〕2014年12月,新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规定自2015年起,不仅继续使用2013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还要求除对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有关语种的照顾政策外,其余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的累计加分不能高于20分。由此可见,在关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方面逐渐趋于合理化,这对于新疆大环境的长期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沿海地区相比,新疆的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落后水平,且教育资源分配南北疆不均衡,加分政策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

充分落实政策是政策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执行过程当中发现不同省市变通空间较大,并且在对少数民族身份核对的过程中多以学校上报为准,但是行政部门对少数民族身份的核实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就很容易导致许多考生钻此漏洞,出现加分不公平现象,这也会使得很多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心生不满,并对此产生抱怨情绪。〔2〕本人于2013年前往伊宁县墩麻扎镇中学支教过程中,就有一个初一的小男孩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都说少民族同学中考高考加分,那你看我们班只有我们五个汉族学生,我们是不是才应该算少数民族呀,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加分”。其实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汉族学生都会产生此困惑,到底什么才是少数民族,他们为什么要加分,我们努力学习好不容易考来的分数,他们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获得,公平何言。

2.民族身份问题

高考能否加分的关键就在于民族身份的划分。据调查显示,一些汉族学生和家长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同为考生的非照顾群体的不公平。〔3〕从而引发部分非少数民族学生更改民族身份问题,不断出现民族身份造假现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每天吃的都是汉餐,完全不会任何少数民族语言,混血都混了好几代人了,到他那里可以说毫无少数民族血统,但是为了加分大家都不择手段,造成一种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此现象在我大学期间就存在,很多学生长的和汉族学生一样,名字也和汉族学生一样,但一问人家都是少数民族,我们就开玩笑说你们为什么是少数民族,他们会告诉我们为了加分,以前管的不严,我爷爷的爷爷是少数民族,其实只有他是少数民族,到我们这全都是汉族,也不会语言,也吃大肉,但为了加分,一直报的都是少数民族,这种现象在我们大学真的比比皆是。国家政策方面真的还有待于提高。

3.新生质量问题

此项政策导致了很多学校录取的新生质量不高,本人所在的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就面临这一问题,由于全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导致学习氛围极其不好,图书馆本来应该是个大家安静学习的地方,但我们学校图书馆聊天、嗑瓜子、吃零食的太多太多,很多想好好学习的同学都会受此影响。有一次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女孩告诉我说,他是在乌鲁木齐市的一个大专学校上的,大专期间他们班很多人就已经过了英语四级,专升本来的我们学校,但来了之后发现,我们堂堂一个大学的学习氛围还不如他们大专学校。当时听完我很心寒,不过也确实如此,我们班级六十个人,本科毕业的时候也就只有不到十个人过了英语四级,甚至有十几个人因为英语四级没有达到学院毕业标准的360分的分数线,而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有时候真的感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你想去好好学习好像反而变成了另类,其实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同学都是浑水摸鱼进入的学校,由此进入学校之后也不认真学习,这样不仅影响了别的同学,甚至使学校的名誉受损,整体学习氛围也大打折扣。我们班有个维吾尔族女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学习很差,本来根本没有想到能上本科,结果因为加分莫名其妙的就来了,到了之后自然每天还是只知道吃喝玩可,挂了很多门课也无所谓,最终也没有拿到毕业证,像这样白白浪费了四年时间,其意义何在,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文理科差距问题

降分录取虽然降低了高校入学门槛,但也使少数民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依赖和惰性。除此之外,降分录取还会导致少数民族考生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民语言考生高考录取成绩标准较低,并且只看总分,所以许多考生偏重容易记忆的文科,忽视复杂难懂的理科,致使民语言考生的理科成绩远远低于文科成绩成为普遍现象,这也导致了大学文科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的现状,致使文科班的班分有所下降。

5.就业形势问题

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中的“从宽录取”、“优先录取”、“降分录取”、“加分录取”等条件使得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考生越来越多,〔4〕甚至在南疆喀什等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不仅加分,免学杂费,学校还给予其生活补助费,这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以前是靠去地里干农活补贴家用,现在靠在学校混日子补贴家用,抱有此目的去学校的考生,不在少数,因此学校学习氛围也比较差,学生不学习,家长也不管,学校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每天只能勉强度日,这样子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那么到了工作单位自然就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7〕由于进校时起点相差较大,又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宽进的同时很难保证严出,大多数理工科的民考民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都较差,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怀疑,导致聘用单位不敢完全以文凭判断其能力。

(二)新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加分政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5〕正是由于高考加分这份巨大的“利润”,所以不少人采取各种措施弄虚作假,使自己能够在高考录取时处于有利地位。这就成为高考加分政策出现问题的主要和关键原因。例如2009年的“重庆高考”事件,31名考生都冒充少数民族身份,其中也包括当年的高考状元,这样就严重破坏了高考公平的原则。

其次,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自然就高,但有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也就低。在这种情况下,再根据民族身份加分显得更加不公平,部分不能加分或者加分少的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欠缺,由此出现“搭便车”现象。对于某些汉族考生来说,他们为了能够和少数民族考生一样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惜修改民族身份,成为名义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坐上了高考加分的快车。

最后,加分政策缺乏时代性。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优化。一项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它的运行环境,特别是作为一项调节教育资源分配的优惠政策,应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当代经济发展迅猛,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与汉族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应当考虑对当下的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好的体现教育公平。

三、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建议思考

1.均衡教育发展,实行区别对待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成长环境优越,并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理应酌情取消或降低民族院校招生加分优惠的分值,对于那些主要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再实施这一优惠政策。〔6〕在这些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都应该平等地享受这一加分政策。这样就不会导致很多偏远地区的小孩心生疑问,甚至埋怨。

2.充分发挥优势,进行多元选拔

在全国教育体制统一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选拔考试同样也是采用了全国统一的命题方式。虽然在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下,招生的方式和过程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从试卷的内容来看,还是以汉语为重点、以汉族文化知识为主要考试内容。因此建立针对不同民族的不同的考试选拔方式,这样才能使每个民族真正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共同为我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各民族自己的力量。〔7〕

篇5

浙江“新高考”解读

浙江“新高考”将“会考”改为“学考”,顾名思义,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学生通过这项考试,可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高考”改称为“选考”,意思是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考试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为必考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为选考,每名学生需要从这7门功课中选出自己擅长的3门课,和语数外一起组合成自己的高考科目。所以,在理论上,以前的文科、理科将变成数量多达35种的高考组合。每年的4月和10月是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6月是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考试时间,这3科采用全国试卷,每科满分为150分,总分450分。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语文、数学依然是“一考定终身”之外,其他的科目都可以参加2次考试,取其中的最高分作为最终的高考成绩。

在每年的4月和10月的考试中,同一科目提供学考和选考两种试卷,学考满分70分,考“必考题”,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满分30分),满分为100分。同科目的学考和选考同时在不同考场进行,学考时间是1小时,选考时间是1.5小时。以2016年10月考试为例,它是学考和选考相结合考试。对选考科目的考生来说,他既能通过70分必考题的考试获得高中学考等级,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能通过100分的考试获得高考选考科目等级和赋分。因此这次考试被简称为“新学考选考”。学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退2年来计算的。

高中学考和高考选考,都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学考按70分试卷的得分,选考按100分试卷的得分)为依据,根据事先公布的等级比例见表一,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高中学考划A、B、C、D、E共5级;高考选考划21级并报告给学生,并按下表二的对应关系赋分,在招生录取时计入高考总分。

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将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目的是以选考呼应高中新课改倡导的选课,引导学生在共同基础上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来讲,有利于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然而,在“新高考”的实行中却出现与初衷相违背现象。

考生面对“新高考”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一:学考、选考同台竞技,增加考试变数。李辉是一名高二学生,他的高考科目并不包括v史,所以他准备参加4月份的历史学考。如果这次考试通过了,那么他之后的高中生涯就再也不用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了。姜怡然是一名高三学生,历史是她的选考科目。于是在4月的时候,李辉被安排在A考场,拿到了一张卷面满分为70分的学考卷;姜怡然被安排在B考场,她拿到了一张与李辉的一样的学考卷,同时还拿到了一张30分的选考卷,两张试卷的满分是100分。开考60分钟后,李辉交卷了;又过了30分钟,姜怡然也交卷了。考试的结果:李辉的卷面分是45分。因为这次历史卷实在是太简单了,又加上选考的人很多,导致只有不到5%的人分数比李辉低,所以他的学考成绩被判为不合格。姜怡然在学考部分的卷面分是70分满分,选考卷的卷面分是20分,总分为90,但因为选考卷实在是太难了,所有学考卷成绩被判为合格同时写了选考卷的人中,只有1%的人总分超过了她,所以她得到了一个赋值分97分。拿到结果后,李辉抱怨道,要不是因为有高三的选考生,他这次肯定可以通过学考的。

高二、高三一起考,学考部分是同一张试卷,用同一标准划分A、B、C、D。这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不合理竞争。道理很简单,高二怎么能考得过高三?再说高二学考的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比较薄弱的学生,而高三选考得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最强的学生,把这两类学生放在一起考评,考题应该如何出?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二:不同科目的横向比较,导致文理科失调。张佳佳和杨阳是同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张佳佳的选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地理,杨阳的选考科目是化学、历史、技术。6月份的高考结束后,张佳佳的总分为560分,杨阳的总分为520分,他们都报考了某重点大学的物理专业。该物理专业对浙江招生的选考要求是物理和化学,由于张佳佳的总分高于杨阳,该专业最终录取了张佳佳。由于采取了赋值分的缘故,不同的科目的最终得分之间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选了不同科目的考生,将会放在一起进行排名,按总分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理科的地位迅速下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文科。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劣势太大,和重点中学学生没有可比性,选择生物、政治等科目反而可以不落下风,所以不会选考物理;重点中学的学生考虑普通高中的学生都不选物理了,选择物理的都是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自己也不一定能够考到好成绩,因此也不选物理。

学业水平测试的安排、高考的专业平行志愿、按“3+3”总分进行录取,后一个“3”把等级折合为分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可能结果是:浙江高一学生就要确定自己的科目组合,否则,难以应对接下来的合格考和等级考――这与防止学生过早选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的改革初衷背离;在高一选科时,就必须确定今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否则,有可能影响志愿填报和今后的学业发展――这又与在高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背离;高校分为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强调专业,可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专业选择――这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的教育要求背离。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三:教学秩序乱、排课困难。一个学校选考科目共7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再加上学校要根据学生整体成绩水平将班级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就增加了教务处的排课难度。不仅如此,每次考完试后,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2门课,有的学生要学6门,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如何排课?

各个学校在摸索中,总结出两套方案:一个是走班,同班不同课,按照语数外组织行政班,但行政班内部允许出现不同的高考方案。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选考史地生,有的选考物化生,当上语数外的时候,大家坐在一个教室里,要上专业课的时候就分散到自己所选学科的教室里学习。如此一来,在师资、硬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支持更多的选课方案,节约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选考科目教师无法换课,因为教师一旦错过这个上课的时间点,学生就会分流进入其他教室。

另一种方案是按选考科目组织行政班,于是产生出物化生班、化生技班等,全年级所有课都是一起上的。这种方案缺点是教师比较辛苦,因为套餐更加集中之后,同一科的选课人数增加,教学负担加重,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在推广了这种排班法后,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教师教整个年级8个班的怪现象。

学校、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政策的功利理解,也导致制度弊端更加严重的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家长对高考政策的理解以及进行学业规划,完全按照功利的高考目标来规划选科、选考,导致学生更加焦虑。

“新高考”除了催生出一些怪现象,同时还把学生的选择权提前了。取消文理分科以后,“7选3”科目导致有35种组合方案。台州一所高中教师说:在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家长也是一头雾水。“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高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新高二课程作出选择,选择组合方案;而且一旦上报不可更改。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后的学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台州市路桥区陈先生的女儿今年读高一,他说:“以前,社会上一直批判高考‘一考定K身’。但是,现在浙江“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的年龄段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因为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简直是‘一选定终身’呀!”

专家:理性看待浙江“新高考”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原高考中,逢考必选、追逐满分高分这样的“老心态”一定要调整了。浙江“新高考”两次选考机会的理想状态,是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试时间,如果考砸了,第二次考试也不乏补救机会,但惯例来说,两次考试的成绩并不会差太多,花费过分的精力在上面并不值得。

上海市星河湾双语学校校长唐盛昌指出:“学生、家长、老师对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焦虑就会好很多。“新高考”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有问题存在是正常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给了学生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很正常,需要逐步地解决和完善。

篇6

摘要:2017年11月26日《化学教学》杂志举办“新高考与化学教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介绍了会议概况以及主题报告涉及的内容,分析和阐述了化学新高考的政策内容、课程建设、教学转型、评价改革等方面,藉此分享会议中有价值的理念、思想、观点和经验方法,以促进有关化学新高考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会议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01-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的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持续地调整、革新,在探索中发展。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考试招生改革新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化学是新高考改革方案“6/7选3”中的一门,在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2017年11月26日,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学科教育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之一《化学教学》杂志主办的“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来自上海、浙江等高考试点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俊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高中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任雪明等人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化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吴敏主持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代表畅所欲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根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颁布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

浙江省每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考生均可参加,较高成绩纳入学业水平成绩。同时,学生还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计人高考成绩。

上海方案把原来的“3+x”高考模式改为“3+3”模式,前一个“3”即仍然保留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并实行文理同卷;而后一个“3”表示在6门科目中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化学是“6选3”中的一门,“6”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

上海市的方案与浙江有所不同,学生只有一次参加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的机会,时问是高三的5月中下旬。同样将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計人高考成绩,但分等级时是将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以上的分数按人数比例分为五等十一级。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给学生造成的即便已经取得A’也要再次参加考试的困扰,也减轻了学校教学上为部分两次考试都参加的学生开课的负担,但对于有些偶然发挥失常的学生会少了弥补的机会。

2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和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在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视角下对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祖浩教授介绍了他对浙江新高考进行调研的结果,对重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理性审视,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到能力创新、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再到学科素养的拓展,需要在新高考改革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开启中学化学教育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性实践。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徐凯里指出,新高考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了重要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化学新高考命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化学教育需要注意新高考育人导向的遵循、坚持推进化学教学目标分层分阶段设计,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客观上倒逼高中不再采取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成为必然,这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影响比较大且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与会代表围绕“学生选科的积极意义”、“理科萎缩现象及干预”、“校本化特色化走班制度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体现在: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选择学习与考试科目的权利;高考考试科目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徐睿老师向与会的同行们披露了上海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招生制度改革与教学转型”专题调研的结果,指出上海市大多数学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具成就感。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考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兴趣并不一定是主导因素,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普遍表现出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代表们对教育界近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热议,就是在“3+3”的新高考中,选物理、化学的学生确实在下降,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有代表指出,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化学学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理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情况也与之类似,理科选考科目选考比例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基于此,与会专家认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尤其对学生选考化学、物理等理科给予主动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并呼吁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途径、策略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以形成经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产生几十种选考科目组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产生冲击,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专家们指出上海高考的学业等级考试科目“6选3”可以产生20种组合,而浙江省的“7选3”则会产生35种不同的组合,只有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适应这么繁多的选课组合。在多种选课方案并行的情况下,实行走班制是一种相对适合的选择。徐睿老师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走班制开始普及,各类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师资配备、环境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校本化的走班设计,同时探索配套的管理机制;为促进走班制的实施,部分学校探索并建成了一批学科专用教室等。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克龙则具体分享了所在学校结合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管理变革,阐述了该校从校本课程到分类选修再到个体指导的课程重建策略,具体包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未来变革的设想: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三个发展历程。其中“分班组教学”是根据学生有关化学的多元考试选择设计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该校把化学教学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一是纯粹的学考班,针对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的学生,以确保学考合格率;二是纯粹的选考班,针对化学兴趣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力保选考中“共同的70分”;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对象在学考前确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最后,张校长还特别指出化学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倾向,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是保障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程愿景和发挥课程效力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认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大量的应试训练使得化学教学偏离了化学学科的本源,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重大变革的契机。与会代表对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化学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多维探讨。

任雪明老师对当前适应新高考改革而开展的化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迷失学科特点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为了搏弈上的成功,备受诟病的题海战术异化成为了对题复习模式,即根据高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说题和习题训练,以此代替学科素养的强化,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表现成了狭隘的功利性的习题、训练选择的参照;教学中赶进度,学生吃夹生饭……

基于此,与会专家对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实践如何转型展开了热烈讨论。王祖浩教授指出,化学新高考改革使高中化学教学的变革迎来了机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化学课程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王祖浩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要充分凸现化学学科特点,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及其魅力;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加强实验探究,关注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契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及快乐。

徐睿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单元教学作为当前学科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教学形式,化学学科更是将其视为践行化学课改教育理念、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并结合化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内部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和实施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单元,探索中学化学单元教学的原则、策略、过程和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王祖浩教授也主张重新审视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学生通过单元教学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经验等方面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

命题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范式是研究命题的根本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就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征及问题、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命题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介绍了基于学情研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命题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君瑞则对浙江省选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员唐其生老师强调了考试评价的积极意义,认为新高考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转向考试分数加综合素养评价,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回归了教育的初衷——人的发展。同时,唐老师对浙江省选考化学加试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高考命题“不停步,迈小步”在发展,稳定与创新并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俞建锋老师指出,浙江学考、选考命题为求稳定已经出现题型、考点的程式化命题倾向,其中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均高度一致,命题角度也基本确定(如31题即为物质制备实验),教师因此認为“很多内容完全可以不上,就是上的内容也可以区分重点处理什么、省略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教学的应试化;高考命题具体落点求新,但目前情况并不理想等。俞老师认为教师对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选考命题的变化适应相对迟缓,要注意引导教师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有意识地主动地研究高考命题并思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强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学考、选考中关注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价值性和题型变化的比例。

徐凯里老师指出,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限制,我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尚不全面,对于如何考能力,无论理论还是操作上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他认为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在化学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造的潜能,用于为国家选拔化学科学类人才,属于能力倾向测验。因此,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比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在广度上,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深度上,要求对比较、归纳、演绎、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命题时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使其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评价,尤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徐老师还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是产生于世纪之交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项目,认真研究学科自身规律和类似PISA这样大规模考试的行业运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考试命题质量。在发言中,他介绍了诸多PISA测试中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案例,提出综合分析题是鉴别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方式,并阐释了综合分析题的特征:取材于真实情景;设问抽象,往往仅有“如何解释”的要求;答案开放,同时强调“怎么答”比“答什么”更重要,我们应实现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的转变。此外,徐老师还补充介绍了对学科知识应用方式的评价,对信息提取、对比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类型的案例和策略。

篇7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能力水平强的人才,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让高考发掘更多的综合人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新高考改革下报志愿攻略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1新高考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1、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

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初如果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也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平的考试,但是却因为“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加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继续参加考试。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2新高考有哪些劣势

1、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

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从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减少。提案人并不是性别歧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担忧。

2、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紧接着,恶性循环来了:每一科目的老师怕其他学科老师挤占自己学科时间,布置作业加码,学生就陷入了题海中了。教委虽然三令五申,不准进行周考、月考,但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的学生快要吐血。学生思考时间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当然就降低了。这几年来,抱怨学生素质下滑厉害的高校老师明显多了。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篇8

关键词:新高考;导引课堂;高中数学教学

导引课堂:所谓“导引―生成课堂”即课前学生按照年级学科教研室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预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按照6或8人一个小组,呈“U”字形座位;当学生遇到疑惑时,小组内可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或由教师解答,也可以让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课后对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定期作总结反思。总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对新知识起串联作用。

目前,我校的“导引生成课堂”教学日趋成熟,每年都有大量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同时,我校与成都四中等名校合作,我校的网班教学与成都四中同步,并享受相同的教学资源。然而,新高考模式必然要求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改变。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对比、板块对比、复习建议。

一、说明对比

1.试卷结构对比

四川卷多以“12+4+6”的模式,而全国卷多采取“12+4+5+3选1”的结构。

2.具体要求对比

与四川卷相比,全国卷常考中档题且方法更巧妙。在题的难度方面,四川卷低、中、难的比为3∶5∶2,或4∶4∶2,难题的分值约为30分;而全国卷低、中、难的比为3∶6∶1或2∶7∶1。

二、板块对比

三角、数列:四川卷中三角与数列各考一个大题,三角题多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及三角函数的图像。数列题则考查等比、等差数列的基础题。而全国卷中三角与数列题是二选一,若数列考解答题,则三角考三个小题;若三角考解答题,则数列考两个小题。

概率统计:四川卷考一大题或一小题,止步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全国卷通常考一大题或一小题,或一大题三小题。如2015年全国卷(1)文理科的19题。

立体几何:向量作为一门能解决几何问题的工具,四川卷多数可建立坐标系解决,而全国卷要求更高的综合推理能力,有时不易建系。

三、复习建议

1.回归教材,抓关键点

在阅读教材时,对典型例题和习题进行演算,对概念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对公式和定理重新推导。挖掘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特别要把握好中档解答题的知识点。因此,在进行专项训练时,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2.强化运算,提高效率

提高运算能力。高中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算不出正确的结果,尽管做题的思路对了,但就是算不对,还是得不到分数。通常,这是因为训练不够造成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限时练习提高做题速度;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3.掌握方法,领悟思想,抓本质

高中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有很多。例如,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等等;数形结合法可将复杂的代数问题几何化;反证法(即正难则反)的思想在解决概率等问题时相当高效;在求解圆锥曲线与直线方程的问题时,设而不求的方法更能巧妙地避开复杂的运算,事半功倍。

总之,学好高中数学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而我校“导引生成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都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因而,今后我校的“导引生成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适应新的高考变化。

篇9

关键词:学考选考;化学教学;教材改革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浙江省高考形势已经有了巨大变化。自2014级学生开始,浙江省开始实行即学考选考式的新高考方案,化学不再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而是作为选考科目之一,分别在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新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研究出对应方法,为学生高考保驾护航。

一、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的考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了适应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变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删减。原版化学教材分为7个模块,新改革版本的教材减少为5个模块,分别是《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为必修内容,《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为选修内容。学考学生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的内容和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部分内容,选考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还需要掌握必修模块中的“发展要求”内容及所有的选修模块内容。从考查知识与技能角度分析,电化学知识的考查被弱化,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和以及原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图像题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二、如何应对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课程考查形势发生的

变化

1.针对教材变革,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新高考即学考选考导向下化学教材的这一系列变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无论是学考生还是选考生都必须掌握《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内容,因此,这部分必修模块知识的教学应当作为重点。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务必都需要掌握必修模块基础知识内容,教师要将这三本教材的教学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发现班上有对这三本教材上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帮助他们细致分析究竟是哪个知识点不明白,慢慢讲解给这些学生听,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必修基本内容。

选考学生需要掌握除必修模块之外的《化学反应原理》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内容,在针对选考学生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必修教学之外,还应补充学科课外知识,注重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实施分层教学,因人制宜教学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一些平时化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将这门学科当作选考科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在较难知识点的理解上。学考生和选考生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满足这两类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区别对待。

另外,学校在安排教学时,要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分流。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帮助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方向做出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个人特长和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要不要将化学作为选考科目。在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学校将化学选考意愿相同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统筹教学。教师根据学考生和选考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班级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关注探究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新高考形势下的化学课程更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选考化学试题加大了对图像题的考查,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做出具体分析。基于这一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篇10

家长们:上午好!

现在离高考还有**天,今天我给大家简要分析高考的最新资讯,走向高考成功过程,家长该做些什么。

一、今年高考备考我校的四大有利因素

1、高考政策有利

我省高考录取率将进一步提高

**年2月5日省教育厅消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为29.2万人,比**年和**年分别减少1.4万人和3.4万人。继去年之后,今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继续下降,因此今年我省高考录取率将进一步提高。

高招加分政策调整

日前从**省招委会获悉,**省现已对**年普通高校招生照顾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将取消5项照顾政策,对16项加分政策实行加分减半的调整。比如高中阶段受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应届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也不再享受优先录取的照顾。

****年高考考试说明出台,难度与去年一样

2月25日备受关注的**省**年高考考试说明昨日正式出台,今年高考仍然设置必考和选考部分,其中语文、英语、物理三门学科命题要求有变化,其他各科仅个别考点进行微调。从总体来看,今年我省高考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难度值等,与《**年考试说明》总体保持一致。

语文:新增5篇背诵默写篇目;数学:试卷难度值为0.6

理科综合:物理选择题改为单选;文科综合:命题要求今年无大变化。

2、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高考成绩连创新高。

学校根据近年高考的录取情况和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了“扎实基础,重心下移,文理兼顾,以量取胜”的高考备考策略。2007年、**年连续两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超过300人,**年高考文理8科成绩中有7科获得市26所同类校第一名。**年本科上线人数更是达到376人的新高,官小芳同学以644分的高分夺得南平八中理科第一名,何佳佳同学以614分的高分夺得南平八中文科第一名。这样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兄弟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品牌越来越响。

3、加强高三师资配备,制定特殊政策。

本届高三任课教师共有4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5人,学校领导5人,教研组长4人,担任过高三教学的教师36人,首次担任高三教学的教师仅9人,而且这9人也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可以说高三年段师资雄厚,阵容豪华。

学校各部门、各层面和有关人员都把高考复习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高三年段列为“特区“,树立为高三毕业班“保驾护航”的全局观念,为高三年级教师的教学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优良的服务。在校园内设立醒目的“高考倒计时牌”,以此警醒高三学子;为了争取时间高三学生不必做课间操;下午第四节统一安排老师下班辅导,为同学答疑解惑;根据同学们的建议设立男生2间,女生1间晚自习通宵教室,让高三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冲刺。

本周三下午第四节学校由校长主持,我专门给高三年级的学生做了高考冲刺的动员,点燃了同学们学习的激情,鼓足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干劲,为未来三个月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专门设立的艺体特长班,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艺术体育考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外考专业,他们的复习根本无法跟上应届生的步伐,如果没有专门的高考复习计划,他们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我校从**年开始在高三年段专门设立艺体特长班,现在已积累了两届成功的经验,在**年高考中艺体特长班48人,文化成绩100%超过本科线。艺体特长班已成为我校品牌之一,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截止今天艺体特长班即高三(15)班已经达到54人,还有一中、南高,星光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前来注册。

昨天上午我在高三(15)班听课,看到的是课堂秩序井然,教师精辟的讲解,同学聚精会神的听课。应该说艺体特长班的学生都是幸运的,因为有我们量身定做的教学计划,有我们成功的复习经验。

二、走向成功之路

1、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

家长要督促同学们尽快确立自己的高考目标,并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写在你的课程表上或者写在你的床头,起到时时提醒,鞭策的作用。

2、根据高考目标制定各阶段计划

在高考目标确定后还要制定好阶段计划,计划要符合每个人的实际,充分考虑才能完成。只看大目标因为较远,故容易懈怠,制定阶段计划后,则任务更具体时间更紧迫,更容易实现,集各阶段的小成为大成,有时最后取得的成功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比如制定第一阶段计划:从3.10——4.10各学科要读完多少内容,重点倾向哪些科目,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等。当你每天都按自己的计划不折不扣的执行,每天睡前都回想一下当天是否完成任务。到省质检时你可能就有了明显的进步,那么你就拥有了成功的感觉,有了更大的动力。同样的还可以制定第二阶段4.10——5.10的目标,制定第三阶段从5.10——6.5的目标。

3、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抓紧时间,巧干加苦干

6:45­—7:15英语晨读或听力

12:40­—13:40物理作业

18:40—20:00数学作业

20:00—21:00化学作业

休息20分钟

21:20—22:00英语作业

22:00—23:00语文作业

23:00—23:40生物作业

在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后要严格执行,每科作业要限时完成避免一科作业侵占另一科的时间,抓紧零碎的时间如课间、放学后、上课前来消化理解老师的讲课,与同学交流。白天抓紧10分钟就意味着你晚上可以多睡10分钟。在一中高三的学生,课间除了上厕所几乎都在教室里做作业或交流问题。抓紧时间就是上厕所都要跑步,讲一个故事……。

4、复习的几个要点:

(1)紧跟老师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2)高考中容易题、中等题占80%,放弃繁难的部分(比如数学科圆锥曲线综合题的第二部),抓住易得分自己又掌握不好的内容穷追猛打。

(3)找准自己易提高的科目,短时间有所突破;

(4)作业限时尽力,认真听课简要笔记,课后消化归纳。

讲一个故事,2006年我又教高三了,也就是这个时间,我要求同学把所用的教辅书进行消化整理,有一位叫傅旻帆的男同学特别认真,经常会来问前面问题,后来这位同学在高考中数学达到142分是当年一中的最高分,如今他在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硕、博连读。

5、本人精心编写数学资料(适用于4-5月)赠送—电子稿挂在校园供同学下载。先梳理知识,记忆公式结论,再练习巩固提高则事半功倍。

三、家长该做些什么

1、要制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因为考试的压力有时会焦虑,有时会感到无助,甚至孤单。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减少出差和应酬的次数,多在家陪陪孩子,虽然家长在家并不能指导他的学习,但是你在家做做家务,或者看看报纸,只要你在家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他就能定下心来,专注于他的功课。默默地守着他,虽然没用言语鼓励,但这些行动却更能激励孩子,他会备受感动。

2、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

许多家长都是闯过大江大浪的,曾经久经考场而不败。但在孩子面临高考的时候,却比孩子本人还紧张,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觉都睡不踏实了,饭也吃不香了。高考对我们来说的确重要,单我们的身体和心态也很重要。如果其它方面都帮不了孩子,那么就用良好的心态来影响孩子吧。即便自己控制不住紧张,起码也要做到内紧外松,不要搞得孩子神经过分紧张。

3、注意鼓舞孩子的士气

任何考试,都需要有考生有一个必胜的信心。现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有进步的孩子,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偶有失误的孩子,鼓励他们找到失误的原因和避免再失误的方面。要给孩子一个可望可及的目标,不要总拿高考状元做比较。即便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也不能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否则会适得其反。教育孩子以后还会有其它的时间和机会,这段时间就不一定非要在一些与高考无关的枝节问题上和孩子争个高低,论个是否。面临高考有的孩子情绪上容易冲动,当家长的需要包容和理解,不要太过计较。即便是非说不可的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不是那么着急的事儿,等过了6月那几天再说也不迟。

4、不要盲目给孩子买辅导材料

家长对学校复习的程序和内容并不了解,认为多复习辅导材料会有效果的,结果是冲淡了老师的复习计划,只会给孩子增加负担。不要盲目报辅导班,辅导班有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盲目报辅导班的话,就会分散孩子的精力,没有把老师叮嘱的内容复习全面。

5、注意保持与老师的联系

孩子在家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学校的情况怎样家长也需要及时掌握。所以要经常和老师联络和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相对而言,老师有些事情更加专业一些,他们的建议更有价值。多加强联系沟通,听听他们的话儿没坏处。

6、饮食上除了要注意卫生、新鲜外,还可适当增加蛋白质。

家长要根据孩子平时的饮食习惯补充营养,不要误以为孩子平时在学校吃得不够好,就在这段日子“疯狂进补”———大鱼大肉、油腻饭菜。自以为这是在给孩子进补,殊不知孩子的肠胃会受不了这突来的“诱惑”。对于一些家长给孩子吃洋参的做法,这要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吃了反而会睡不着觉,影响生物钟。高考冲刺阶段学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猪肝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量进食一些高蛋白的牛奶、豆浆、蛋类等,使各种能量的摄入维持均衡,这样才能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