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0: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寓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合结构结构设计钢框架
一.概况
广州远洋公寓大厦是远洋宾馆新建的一栋兼汽车库、办公公寓为一体的高层建筑。地上30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20000M2,总高度为103m,标准层层高3.20m,地上1~10层为可以停放200辆汽车的立体汽车库,11层以上为公寓,顶部有餐饮及娱乐设施。建筑外形与二十年前建造的远洋宾馆互相呼应成为一体。
由于远洋公寓大厦建地窄小,地处交通要道,混凝土结构施工很不方便。同时,为了提高建筑面积的使用率,增强抗震性能,加快建造周期,由开始的混凝土结构方案改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已于2000年底封顶,成为广州市第一栋高层钢结构,也是国内迄今最高的钢结构住宅建筑。
二.结构方案的选取
1.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由于原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保留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较全钢结构造价低,楼电梯的墙既是承载又是分割墙;缺点是施工复杂,尤其是由于本工程的建筑平面特点混凝土墙不能先于钢结构施工,影响钢结构的进度。本文第三节将说明解决途径。
在原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布局条件下,利用钢结构大柱网的特点,将1、3、4轴上的四排柱改为三排柱,1/4轴上仅保留G轴上一个柱,减少了柱子,减小了柱截面,发挥了钢结构的优势,为租售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钢框架——支撑体系的纯钢结构方案:这个方案也可以较好地满足建筑平面的要求。结构优点是自重轻、地震作用小、减小了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平面的刚度偏心影响,有较好的延性。缺点是较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造价高。经过竣工后的实际比较,为了使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施工合理,采用本文第三节方案后,实际用钢量与纯钢结构已相差很少。
三.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采用:
1.为什么本工程中采用钢骨混凝土剪力墙:
1)合理的施工流水作业,加快工期。本工程建筑平面中剪力墙未形成独立的筒形结构,不可能先行施工,国内很多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筒中筒结构,筒体可以先于钢结构6~10层浇注混凝土墙体,而后安装钢结构。如果本工程采用一般混凝土剪力墙,钢结构与墙各层需同步施工,必然影响钢结构的进度,失去了钢结构快的优势。因此,本工程在混凝土剪力墙中设置钢柱梁及斜撑,组成临时稳定的结构,与钢框架同时安装形成整体框架——支撑结构,安装之后逐层浇注钢筋混凝土墙。这样安装钢结构与混凝土作业分别进行,相互没有影响。
2)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施工中由于钢梁的安装误差与混凝土墙的施工误差相差近十倍,由于混凝土墙的偏斜经常发生钢梁很难就位的情况。在本工程中于墙内设置钢骨后,与钢梁连接的预埋件和墙内钢骨柱相连,可以控制钢结构误差之内使钢梁准确的就位,不会再发生钢梁难安装的问题。
3)本工程十层以下为停车库,由于需满足200辆车位,面积很紧张,按照车辆布局要求,1轴剪力墙不可能上下贯通,需结构作局部转换,上部墙内的钢骨在下部形成钢骨混凝土柱作为支承构件之一,较好的满足上下转换结构的要求。
4)钢骨的设置使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提高了承载能力及延性。经计算,增加钢骨柱可以减小混凝土截面及竖向钢筋,提高墙体抗压弯的承载能力。
2.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构造及施工:
钢骨设置于墙端及转角处,在外接钢框架梁处挑出钢牛腿并连接预埋件,上边再焊接连接板与钢框架梁腹板用高强度螺栓相连。
由于墙内钢骨柱及梁较小,作为临时支撑结构,在该状态下按6层钢框架——支撑结构承受风及常规荷载计算,可以满足侧向位移限值要求。因此,在施工时要求安装钢结构与浇注灌混凝土相差不得超过6层。
实践证明,在施工中设钢骨混凝土墙做法达到了预期效果。由于墙内设置钢骨,用钢骨增加约15kg/M2。
四.结构分析及钢结构设计:
1.结构分析:
本工程为一般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有很特殊之处,使用了SATWE及美国ETABS软件计算分析,风荷载取值:基本风压0.5km/M2,风载系数1.4,由于周边高层建筑较多,风荷按增大1.3倍计算,地震设防为7度,Ⅱ类场地上,地震作用各系数按混凝土结构取值。
经计算结构主要特征如下:
结构自振周期;Tx=2.95秒Ty=3.13秒
风载作用下结构侧向位移:
2.钢结构设计
1)钢构件:地下一层框架柱、梁为钢骨混凝土结构,其中钢骨与一层柱截面相同,钢框架柱为焊接箱型截面,梁为焊接H型截面,停车库夹层次结构均为焊接H型钢梁柱。最大钢柱为550Χ550Χ25,由于层荷载较大,最大梁截面为H600Χ250Χ12Χ25,柱、梁采用的最厚钢板为25mm,剪力墙厚度:地下三层至十一层为600mm,十二层至二十四层为500mm,二十四层以上为400mm。混凝土标号分别为C40,C35,C30。楼板为压型钢板作模板上浇钢筋混凝土。
2)钢材全部采用国产钢材,框架柱梁用Q345B级,次梁及次要构件可用Q235B级。
3)节点连接形式:考虑制作及现场施工简便,采用简易常用的连接方式。柱梁刚接时,翼缘剖口焊、腹板用高强螺栓连接;铰接时,腹板用高强螺栓与柱连接。墙内钢骨柱与主梁连接均为铰接。
4)设计用钢量:主框架为1480t,墙内钢骨为310t,平均用钢量:主框架结构70.5kg/M2墙内钢骨为14.7kg/M2
五.小议
1.工程为一般高层建筑结构,结构计算分析方面设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建筑平面决定,剪力墙较强,因此基本上是由剪力墙承受水平力。结构的变形性能有明显的剪力墙结构特点。钢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载。不起担负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因此,设计中保证剪力墙的较好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
2.建筑高宽比为6,正好为限值,层面积较小,剪力墙偏心,平面及竖向的形状对抗震不利,如果采用纯钢结构的钢框架——支撑体系对加强抗震性能更为有利。
3.本工程相对于结构计算分析来说,结构的构造、连接节点、焊接质量及材料的选取更为重要。是保证结构安全、施工质量进度的重要环节。本工程在设计中对这些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篇2
1)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新公用管理通过提倡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具体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因机构臃肿,体系交杂、庞大而导致的预算超支,和职能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等顽疾。另一方面,还能根治权力集中而导致的和腐败滋生等。政府坚决严守公共政策制定的职能,运用公共政策来引导政府公共机构有效的承担公共管理的相关职能,以此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政策职能分开。“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3]这些措施自然会起到优化行政体制结构和减少开支、提高效率的目的。2)政府或其他行政机构逐渐放松了行政规划,而实施了明确的绩效目标新公共管理坚决反对过去公共行政偏重既定法律而轻视绩效测评的道路。主张放松行政规划,而加强对绩效目标的重视程度。即具体个人、组织的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来对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估。极大地促进组织和个人由“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角色的转换。使其管理之下的组织、个人更具使命感,而非原来的照章办事,进而使其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同时也更具效率。3)竞争机制的引入政府和其他行政机构将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机构的工作热情和办事效率。传统意义上,私营企业处理并把持微观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政府来垄断公共服务事业。与此不同的是,新公共管理提倡将竞争机制广泛的引入行政体系中来,取消由政府来垄断公共服务,让更多的私营部门涉足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来,由于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加大各部门服务的竞争,进而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除上述列举的几点之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还包括很多,如: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只有顾客驱动的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不断地要求,提高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政府或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应将私营机构的成功管理和服务经验广泛的引入到公共服务的工作中来;还有公务员不需保持中立等等。
二、由“新公共管理”看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之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现行的行政教育体制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育行政权力的结构分配关系不够明确。中央下放到地方政府的权力,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以及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之间的权力配置都存在一定问题。“政出多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与此同时的相关的不良效应也由此产生,如职责不明,效率低下,互相推诿等,这些都影响着教育的高效高速发展.[3]与此同时,教育行政机构的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同时,规章制度建设滞后和相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受我国行政体制发展的制约,同时也和我国的公共行政活动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当前各方面领域的改革都处在攻坚克难的历史时刻,通过引进西方新公用管理的理念,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是未来我们行政体制发展的不二选择。1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分析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历史上,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引发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变迁。公共行政具有一些特点如: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组织或机构。其管理的对象时社会的公共事务,处理的问题涉及社会利益等诸多问题等。公用事务是公共行政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不仅限于政府的行政活动,教育作为公共部门中的一份子,公共事务中的一部分。参考和借鉴公共行政理论中的成熟有效的理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其独立的特性,而不是像从前受制于政府或其他行政管理活动。因此只有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优秀的管理理念,才能不断地适应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并提高教育行政体系的管理效率。2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启示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角度出发观察教育,会得到与政府机构改革类似的结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各国普遍重视提高效率的方法。鉴于我国教育行政工作的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机构冗肿、职权不清、效率不高问题,我们应该从国家行政结构和教育行政结构的角度,结合教育行政体系中焦虑低下的具体情况和根本原因,参考和借鉴新公用管理运动中成熟、有效地手段大胆的应用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工作中来,进而提高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效率。1)服务行政的理念有利于协调教育机构中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服务行政是新公用管理理论的重要观点,它被用于弥补官僚制度所造成的缺陷。官僚制度是管理行政下的制度。《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将其看作一种建立在权威和理性基础上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在法律的精确性、稳定性和严格性,在可靠性效率方面比其他组织更优越。[4]但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官僚体制的弊病日益暴露。在官僚体制的管理下,个人效用大过了,公共利益,政府效用,因为官僚本身即是该制度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其自利行为是导致该体制下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根源。而其自身的等级属性又导致了体制的反民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基层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弊端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系中广有体现,也是导致我国教育行政体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将服务行政的理念引入,对教育领域来说,可以更加注重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使其更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更直接的服务于教育目的,达到校本管理。而在高等教育中则更利于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高等学校的一切活动和中心是学术,在官僚体系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断地产生冲突,引入服务行政理念后,可以大大的弥补官僚体系的弊端,使行政管理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服务质量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是新行政管理的重要理念。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虽然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但由于受从前计划经济时管理经验和思维以及行政体制的影响,教育行政体制内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而引入竞争机制后,可以激发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对于整个教育行政体制行政权力范围机构之间的协调和运作带来积极地影响。3)引入绩效思想,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5],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结构中,无论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各教育部门的关系,还是教育部门与学校关系,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绩效管理都会以其强大的准则支持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教育行政领域引入绩效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相关部门的相关责任,精简冗肿的部门和机构,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体系运行的成本。
三、结束语
篇3
1.管理服务意识缺乏。传统学生管理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主要手段是模块式、教条化管理,缺乏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塑造,另外学校将国家和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地位强势,认为学生应该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配合学生。
2.教学管理投入不足。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大班上课,师资短缺,目前,医学院校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时可达200多人,学生上课全凭个人自觉,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于是迟到、旷课、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课后也难以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②设备缺乏,平均资源不足,由于实验课堂学生数量大,且设备增长赶不上学生增长,导致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往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视频教学,而操作技能是医学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学生缺乏权益保护。由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部门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医学生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请假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且学校缺乏专属学生权益保护部门,目前已有的学生权益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均隶属学校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仅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实现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4.管理系统缺乏共享。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事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部门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门之间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校层面,也很难做出纵观全局的有效的良好决策。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径
1.管理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医学高等院校首先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培养优质医学生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产业化,医学生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学生自主管理这一环节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管理,例如社团学生权益部、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等职位的设立,均是实现学生自治。
2.管理基础:构建合理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尽可能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学生宿舍和教室配备空调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并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学生的办事时间,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反馈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管理任务:提升服务质量。高等医学院校的服务队伍应当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目前,大部分机关部门和教职员工还未形成服务理念,觉得自己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上下级的阶级思想,学校应当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当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还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服务的典型形象。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效率。还要完善高校人员服务培训制度,设立各种平台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自我,服务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预防干预。医学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对征兆应该引起重视,还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处理好并减少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把预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就应该妥善处理,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小结
篇4
1.1确定质量管理目标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点,无论是设计图纸、设备的采购,土建工程的施工、设备安装,都要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从根本上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应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工程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消除质量缺陷,使建设工程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2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施工的自始至终,必须按国家规程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设计图纸、竣工要求,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从思想上、行动上确确实实的重视工程的质量。
(2)在工程的机械使用、用工、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工程建设环境上等多种因素综合可虑,全方位控制。建立质量攻关、监督小组,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3)严格作业程序,遵守技术标准和作业制度,保证作业质量。确实加强质量管理,实行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要求施工人员从思想意识、业务水平、身体素质、职业素养上都要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1.3可靠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
技术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作业水平是搞好工程质量的根本条件,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工人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明白施工图纸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建设材料的要求;对机械,应根据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合理的选择;对施工环境要加强管理,施工环境要卫生清洁,宽敞,不阻碍工人、机械的操作视线。也就是说施工和安装过程要进行全过程控制,对参加施工单位和人员技术素养、材料和设备、施工机械、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施工环境实施进行全方位控制,以期达到预定的施工质量目标。
2施工进度控制
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影响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作业流程,关系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是业主、监理企业、承包商共同控制的目标之一。要通过制定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进度计划、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协调参加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等计划工作,各阶段的进度计划要考虑综合因素、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确保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整体工程进展与工作计划进行对比、评估,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到解决问题的责人,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3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
3.1事故发生的轨迹交叉理论
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人、物、环境和管理。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的时空的一致性,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得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上的交叉。清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要综合考虑人和物的各种因素,各种细节,规范人的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也就是现场施工的细微化管理。合理的安全制度、标准的操作流程,质量良好的机械,高职业素养的工人等等组成了施工现场,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健全的安全制度,强烈安全意识及高水平的业务操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3.2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出现问题应严肃处理,设立安全监督小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员,让安全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做到人人防范,人人监督的制度。
3.3制定通病治理的安全措施
采取必要的治理通病的措施,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应定岗定位,设专人指挥,专人操作;起重工作及大型机械操作必须有专门负责人,并有专人看管。向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及时发现并纠正处理工作人员习惯违章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以确保安全生产。
3.4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成立由各总工程师、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施工队长及全体施工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实施层。由项目经理、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监督层,使生产与安全紧密结合。
4结论
篇5
建立了定期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价通报,将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到全体员工,反映预算执行偏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通过考核通报,全面总结预算管理工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与工作绩效相挂钩,初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公司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G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组织机构方面
部分归口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部分预算项目松弛或管控不严,造成预算调整频繁或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的情况发生,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作用。
2.2管理控制方面
2.2.1预算编制指标不够完善仍然偏重于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公司战略目标,预算与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且对宏观经济形势对行业、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不足,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全面,战略规划目标分解不能完全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2.2.2预算定额管理还比较粗放,有待精细化部分预算项目还没有定额管理,预算编制难免有水分,预算审核缺乏依据,不利于预算管控。2.2.3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一是由于信息系统未能实现无缝对接,部分预算项目执行取数不及时,无法实时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二是部分预算项目只进行总额控制,项目控制比较粗放。同时,缺乏预算预警设置,异常情况反映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前发现问题。三是成本预算系统设置过于复杂,流程长,效率不高,无法满足预算管理需要。
2.3考核评价
2.3.1预算考核评价方法简单指标设计不够合理,无法有效传递管理意图,引导员工正确行动;分析浅显,流于表面,不利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预算管理建议,未能全面反映预算管理整体情况。2.3.2考核结果没能完全有效利用与员工绩效、薪酬不挂钩,造成预算考核有名无实,未能很好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
3、G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措施
3.1组织机构
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加强预算管理办公室建设或建立矩阵式、跨部门的归口管理小组,将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职责和能力进行整合,提升归口管理机构的管理活力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归口管理作用,科学、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3.2管理控制
3.2.1完善预算指标体系,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加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研究分析,收集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数据分析,进一步考虑对行业、企业的影响,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挖掘企业潜力,发挥优势,从以财务指标为主转变以G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指标体系,夯实预算编制基础,密切将预算与战略结合,实现战略规划落地。3.2.2深入推进预算定额管理开展预算基础数据分析和对标管理分析,找出企业和行业中优秀的管理案例作为标杆,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科学制定预算定额,使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3.2.3按照管理要求对预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一是对预算系统取数进行优化,实现预算执行情况实时数据传输,及时、准确反映预算执行进度、情况,提升管控能力;二是探索对预算项目进行预警设置,提前反映异常情况,为各级管理层提供有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偏差,提升预算执行效果;三是改造成本预算系统,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3.3考核评价
篇6
1.基层单位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全面预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全员”,它既是指预算目标要层层分解,要每个员工都参与预算,又指预算要全员协作,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置。对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经理作为项目部领导层,存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能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真正内涵,而是认为实施预算管理不利于现场工作的开展,影响工程进度。因缺乏全面预算化的意识,不能协调统一内部各部门,导致最基础的项目预算编制是一回事,在执行预算编制又是另一回事,这就使得项目预算化管理流于形式,进而影响上级公司预算工作的开展和项目控制的效率。针对目前工程项目部的现状,施工企业要求项目部领导层要提高认识,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工作,引导项目部各层级员工主动学习预算知识,在工作中灵活应用预算,做到包括项目经理强抓预算控制重点、业务部门细纠预算执行,施工班组紧盯作业落实,实现项目部人人参与落实。
2.组织定位不合理,职责分工不明确
对施工企业来说,项目工程部作为最末级非法人单位、独立核算的单位主要发挥着“控制成本”的作用。因其管理重点和业务特点,受限于人员和环境,大部分项目部没有条件设置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无法有效行驶全面预算的统一指挥权。现实情况就是领导层往往将预算推至财务部门,这就使得预算无法得到其他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个工程项目涉及采购、调配、生产、等多项专业作业活动,要求项目部的财务人员要熟悉其他每个部门的具体业务和情况,并通过预算来完成,这个显然不现实。仅仅依靠财务人员肯定会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统一指挥,项目部相关部门业务预算缺乏支撑,财务部门仅仅通过上级公司下达的指标及相关文件来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的质量大打折扣,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调整、考核等相关环节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全面预算在执行与控制环节缺乏力度
预算执行与过程控制在整个预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开展了全面预算管理,但预算执行的强制性和考核的严肃性始终没有得到全面体现,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预算过程控制不到位、控制结果不反馈、后续分析缺乏依据,这些问题导致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同时这也是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预算执行与控制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沟通,但现实是在配合财务部门编制完成项目预算后,其他部门往往认为自身工作已经完成,预算执行也冠冕堂皇的成了财务部门分内的事。待预算执行的结果反映到财务部门时,则数据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没有其他部门的过程控制,预算执行就成了空话。审批后下达的预算,应成为每个项目部严格执行的指引和依据。工程项目部应认真组织实施,细化分解预算指标,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每个人,建立责权对等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确保各项预算得到严格执行。各工程项目部需要建立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的预算控制体系提升预算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事前控制”主要通过“业务申请”的方式,在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之前进行规划、申请、审批,并与预算进行比较,从而发挥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事中控制”主要是审核性控制,包括业务负责人、预算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审核、审批。“事后控制”主要通过检查、复核、分析性控制(包括审计、专项检查、分析评价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实。同时,预算执行应具有刚性标准,不能因为目标难以实现而人为进行随意调整,应保证预算工作的严肃性。项目部预算控制要以上级公司为依托。以“授权制度”及报批程序“为基础,建立以业务成本、部门费用为主要控制点的分级预算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控中的作用。在各级预算控制体系中,主要以上级预算主体对下一级预算主体的管控为主要形式。在遵循“谁使用、谁承担,谁管理、谁控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工程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其所在工程项目的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盈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为强化企业生命力,增强盈利空间,抓好全面预算在项目部的执行与过程控制成为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二、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
在项目部的具体业务的融合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是企业上至股东会,下至项目施工班组的各层各员参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将业务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员资源相的融合的过程。对于项目部来说,全面预算执行控制是否有效,应从以下四点落实:首先,应确定全面预算执行控制主体,落实预算责任;第二,应确定项目部预算执行控制点,突出工作重点;第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分析调整,查找原因,引导后续工作;第四,对预算执行结果实施有效激励,做到责权利相吻合。
1.明确工程项目各部门职责,统一协调、组织
工程项目部在承接上级预算单位下达的年度预算目标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总体规划和管理需要,制定项目部年度目标,分解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分级管理、归口管理”,实际上就是由项目部和上级预算管理单位共同控制预算目标,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可行性。上级预算管理单位主要从控制依据、控制周期、控制流程、预算责任单位等要点对项目部工程进度及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控制,项目部作为项目上的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对工程项目的各项预算情况进行落实,明确成本目标、编制全周期预算和项目年度预算、控制每项成本支出、开展项目预算分析、发起预算调整、执行项目内部考核兑现等工作。为确保落实预算目标,项目部应统一协调组织,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预算工作小组,负责项目部全面预算的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成员包括项目部领导层和业务部门负责人。
2.工程项目部预算控制主要内容。
2.1合同控制
项目部合同签订,主要是关注合同单价和数量的控制,要以招标价和责任成本为依据,通过职责分工,不同部门对每笔合同的价格和数量分别进行控制。对于劳务合同,经营核算部对单价负责,工程管理部对项目质量负责,机械物资部对项目所需机械物资用料的合同单价负责,安全质量管理部对项目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负责,财务部对项目预算执行的经营结果记录负责。项目部签订合同应向上级公司提交合同文本、相关评审记录及资格审查表,待上级公司归口部门审批同意后再由分管领导审核,最后由项目部执行经审核备案后的合同。
2.2材料采购
采购控制,主要体现在采购物料价格咨询、合同签订、采购申请、资金支付四个阶段。其中采购申请的控制,主要由项目部工程部门提供物资需求计划以及耗用量,项目部物资部门根据计划制定采购计划,通过项目部财务部门审核后报项目经理审批后上报公司核准。经上级单位核准后由项目部执行采购或者公司集中采购。
2.3资金支付控制
资金支付控制,主要体现在在资金支付内容和累计金额,控制依据为月度资金预算,控制周期为逐笔单项控制,控制主责部门为项目部财务部门。工程项目部应强化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对每一项业务支出应按对口预算编制责任部门进行控制,按业务流程经相关领导签字后,财务部门方可受理,对预算外的资金,财务部门应严格控制其支出。
2.4劳务分包结算及支付控制
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每期的劳务台账填报,末次计量参与,进行过程控制;对于劳务分包结算主要从数量和单价进行控制。以分包合同及劳务分包预算为依据,由工程管理部门控制每次验工计价的结算工程量、成本管理部门做好审核结算单价及总价。财务部门根据结算单、劳务合同,严格履行支付手续,对签字手续不全,违背合同支付规定的拒绝支付。
2.5机械租赁控制
机械租赁控制的内容为机械租赁单价,运转、维修、油料消耗台账和租赁费用结算台账,机械租赁单价控制依据为上级单位的指导限价,控制主责部门为项目部物资设备管理部门。
2.6施工材料的控制
工程项目部成本中比例最大的就是原材料,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控制是整个项目降低成本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材料的控制,项目部应建立月末盘点制度,针对项目部的特殊性,盘点不仅仅是在库材料的盘点,尤其重点盘点已出库未消耗的库存。也就是各工号、各工序所形成的中间库存。为了掌握现场材料的消耗情况,以预算需求量作为控制依据,及时对外部劳务队伍的施工用料进行管控,严禁偷工减料以及将施工用料或工地剩余料对外处理或销售的情况发生。并将其上报上级单位物资设备管理部门进行核备。
2.7现场管理费控制
项目管理费控制点为现场发生的管理费内容和累计金额,控制依据为项目部管理费预算,控制周期为季度,由项目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控制。
2.8预算外事项控制
预算外事项由项目经理逐笔审核,报上级单位审批。根据上级单位审批结果,项目部财务部门根据本期资金支出预算进行资金支出。
3.追踪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管理分析与调整
篇7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和,贵分晓,和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布置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预算结算
一、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设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一项很烦琐而又必须很细致地去对待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核算工作,不仅要求编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一系列系统的建筑工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预算业务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水平好坏,总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如定额换算不合理,由于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也不断增多。然而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抉算定额或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其次高估冒算现象在结算时较普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多收入,不是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创造社会信誉等方面入手,而是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立名目等手段人为的提高工程造价。另外由于工程造价构成项目多,且变动频繁,使计算程序复杂,计算基础不一等等均容易造成错误。
二、工程造价审核的内容
预结算的审核,主要是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三方面为重点,在施工图的基础上结合合同、招投标书、协议、会议纪要以及地质勘察资料、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价格签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竣工资料,按照有关的文件规定进行计算核实。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误差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常表现在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小于设计室外高度,计算时仍按图计。楼地面孔洞、地沟所占面积未扣;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未扣;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等等;正误差表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因此对施工图工程量的审核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是分清计算范围,如砖石工程中基础与墙身的划分、混凝土工程中柱高的划分、梁与柱的划分、主梁与次梁的划分等。二是分清限制范围,如建筑屋层高大于3.6m时,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方可计取支模超高增加费。三是应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产生。对签证凭据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是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合理计量。审核时应作好调查研究,审核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能见有签证即给予计量,杜绝和防范不实际的开支。
2.套用单价的审核
工程造价定额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法令性,它的形式和内容,计算单位和数量标准任何人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提高和降低。在审核套用预算单价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标准是否要求相一致,如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砼标号、水泥砂浆比例)等。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如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铁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特别是项目工程与总包及分包都有联系时,往往容易产生工程量的重复。另外定额主材价格套用是否合理,对有最高限价的材料的定额套用的规定等。如花岗石、大理石、木地板、外墙装饰板等,主材价格未超过最高限价的,按定额规定,以94预算价进入直接费,按实计补价差;主材价格超过最高限价的,则以最高限价进入直接费,按实计补价差;
(2)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除按上述要求外,还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
(3)对补充定额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
3.费用的审核
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如计算时的取费基础是否正确,是以人工费为基础还是以直接费为基础。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特别要注意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
三、工程造价的审核方法
由于建设工程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具有多次性计价的特点。因此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审查的质量和速度。主要审核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实际上与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过程基本相同。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工程内容比较简单(分项工程不多)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和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高层结构还应注意内外装饰工程的工程量审核。而一些附属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往往忽略不计。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另外对费用的计取、材差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3.对比审核法
在同一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筑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此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的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折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计算,找出其差异较大的原因的审核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1)单方造价指标法: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平方米造价的对比,可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
(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4)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的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4.分组计算审查法
就是把预结算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把若干分部分项工程,按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如一般把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地面垫层、地面面层、楼面面积、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涂料面层编为一组,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求出来,其他分项的工程量利用此些基数就能得出。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工作量小。
5.筛选法
篇9
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运行时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它,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它负责进行设备管理过程实例的执行。设备管理系统中涉及的工作流引擎主要有创建流程、打开流程、发送流程、结束流程等。本节以创建设备管理流程为例,将工作流引擎的设计过程介绍如下:创建流程的功能是为实现设备管理的某项活动创建一个设备管理流程,并将设备管理流程保存到工作列表数据库中,比如启动某台设备的领用流程。创建设备管理流程时执行相应函数,函数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工作流模板中的表单格式调用、任务指令调用、资源信息调用、人员角色调用等操作,生成一个新的设备管理流程,并给生成的设备管理流程分配唯一的标识号。
2EPC工作流建模
EPC模型是一种在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用来描述管理事务与业务流程的传统方法的事件驱动过程链模型[3]。本节以设备维修流程为例介绍EPC工作流建模的过程。首先对设备维修流程的过程活动进行详细梳理:设备发生故障,无法使用—使用人提出设备维修申请,发起维修流程—填写设备故障的相关信息—信息填写完毕发往使用部门领导及设备管理部门领导审批—领导审批意见—发往设备科办理—设备科联系维修单位进行维修—维修完毕发往使用部门确认—确认维修结果—设备科备案。
3流程表单设计
根据设备管理工作流模板中定义了不同的工作流表单,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表单共设计8类,分别为《设备请购申请表》《设备送检单》《设备验收单》《设备领用单》《设备维修申请单》《设备部门内转移单》《设备部门间转移单》《设备处置审批表》。流程表单由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组成:包含数据格式信息、数据位置信息、网格、按钮、上传附件功能等。
4人员角色设计
按照人员角色设计步骤,我们对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人员角色进行设计:(1)按照管理架构,我们将设备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分为:单位领导、单位级设备管理员、部门级设备管理员、财务部门估价人员、个人、系统管理员等系统角色;(2)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创建以上设定的人员角色组;(3)将单位用户分配到设定的设备管理人员角色组中;(4)关联用户组到系统模块或组件中,赋予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在本系统中,系统模块或组件可以赋予多个不同的用户组。
5结语
篇10
[关键词]公共选择乡村关系治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民主法制等逐步深入基层社会。在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型期,建设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乡村关系治理的现实实践中,乡村关系到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其中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和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改革和发展的难题,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效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一、公共选择理论阐释乡村关系失范
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即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人的行为与政治制度中政府的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即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家基于这个出发点,分析了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他们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组织者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公益心,相反他们的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追逐自己的私利,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和组织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照顾公众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组织也适用于非政府部门的自治组织。
乡村关系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具体说主要集中在对村委会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农民生产经营自的非法干预上,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之中;二是村委会的过渡行政化和“过渡自治化”,前者指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或一级“准政权组织”,后者指村委会单纯从本社区利益出发,不愿接受乡政府指导,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从乡村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两个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公共管理组织都力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权益影响或扩展到对方。当然,在追求自身组织利益而努力去影响或限制它组织利益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中的人,是受到他们自身利益的驱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乡村关系失范。
二、乡村关系失范的影响因素
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市场选择而言,一般来说,在市场选择中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或市场还未成熟时,经济人就会在市场缺陷中寻求利益最大化,抑或投机,而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利。同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也给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可乘之机。
(一)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在于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指标,采取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决定了国家在农村的各项发展目标、计划、任务最终要靠乡镇政府加以贯彻落实,也迫使乡镇领导和乡镇干部想方设法去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如计划生育、征兵、粮食种植,税款征收等。为此,乡镇利用对村干部的去留决定权和工资报酬权将指标再度分解分配给村民自治组织特别是村委会,并利用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手段督促其执行,这就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自治权限大大缩小,从而使乡政府与其的角色关系扭曲。
(二)乡村治理法制建设存在缺陷
实行村民自治之后,理论上说村民自治委员会与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二者只是工作上指导与合作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关系的规定是非常粗略和原则化的,既没有对“指导、支持和帮助”的范围给以合理确定,也没有对村民自治的领域给以明确表述,这在客观上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空隙过大。乡镇政府拥有比村民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再加乡镇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这种制度的空隙客观上成了基层干部利益群体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空间,他们能较便利的利用制度空间去对村民实现制度侵权。
(三)村委会双重角色失衡
村委会作为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经过村民授权来控制与管理社区资源,体现和维护村民利益并通过为村民服务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是在实际中村委会又承担了乡政府分配给某些行政职能。这样,村委会便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要贯彻上级方针政策,代表乡镇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属于自治范围内的工作,分别体现乡镇意志与村民意志。虽然在人民的国家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中国所要实现的后发外向型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现代化,它要求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即适应并接受原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必然有大量不受村民欢迎的国家任务和要求要通过村委会去强制执行,同时,乡镇政府自身利益的也会搭上制度化转型的便车进行扩张。双重角色必然产生双重对策,一方面村委会顺从乡镇政权,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执行命令或进一步搭便车“自我扩张”,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出发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游说、消磨甚至抵制,村级反控制力量的成长使乡村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三、对乡村关系失范的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在公共部门中恢复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打破政府垄断,从而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总体上看,乡村关系失范主要在于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合法权益的侵蚀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双方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要实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良性互动,首先要确立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是无直接隶属关系的平等法人关系。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镇与村集体的利益边界和权限范围往往是模糊的、变动的,现行的法律只是设计较为宽限的法律框架,并没有程序性规定。要明确乡镇与村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理清二者的职责权限,一是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的乡政村治原则精神,各级人大制定关于乡政村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体性法规,明确划分乡镇和村的利益边界及管理权限,哪些事项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哪能些事项需要村委会“协助工作”。明确的外延和内涵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乡镇政府得以顺利贯彻,村民利益通过村民自治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得到村民的认可拥护,违法施政被村民合理拒绝,同时村委会的双重角色大体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在制度规范上有机衔接起来。
(二)重塑政府形象,建立服务型乡镇政权组织
改变政府形象,规范政府作为,首先要在体制上解放乡镇政府,根本的是要改革压力型政治体系,使乡镇从繁重的数字化指标任务中解脱出来。再造政府基层组织体系方面不是继续精简,因为现有框架下精简已经走到末路,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而不是裁减人员,乡镇改革的目标是让乡镇只有最基本的社会事务管理功能,如土地管理、治安管理、救灾、优抚等。乡镇政府不应该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也不应该对自身财政负责,更不应有自我扩张和资源掠夺行为,乡镇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民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在提高公共服务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三)培育自治组织,增强村委会自治能力
民间自治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民重要桥梁。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常常需要一个中介组织的协调,一方面各种民间组织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向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给其成员。同时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构成强有力的制约,适应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民间自治组织大量成长,政府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可以抵制、克服政府组织不合理的甚至侵犯群从利益行为。因此国家应从体制上消除对民间组织不合理限制,使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农村民间自治组织有宽松的成长发育环境,如村委会、各种农民协会、养殖协会等。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体制,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村委会作为村民法定的自治组织,在村务管理方面更应担负起责任,只要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村庄重大事项具体负责实施并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加强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村庄“自主性”,这样才能理顺村庄和乡镇政府关系。
(四)提高乡村人员素质,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在处理乡村关系过程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乡村关系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同乡村干部素质低下,农民觉悟不高有关。表现在乡村干部中主要是不相信群众、、人治观念、,表现在村民群众中则是文化水平低,觉悟不高,缺乏契约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主义倾向。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乡村社会树立现代民主观念、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乡镇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提高认识,改进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充分认识到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对乡村管理应更多的采取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应尊重村民自治权和村委会的相对独立性,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情结;村干部要依法履行“村治”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治能力,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引导农民用好民利,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从根本上说,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由理性的“经济人”向为民服务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乡镇民主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同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徐学通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J]行政与法2003(10)
[4]宋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