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化学

篇1

1.(11海一25)(13分)甲是一种盐,由A 、B 、C 、D 、E 五种元素组成,其中四种是短周期元

素。甲溶于水后可电离出三种离子,其中含有由A 、B 形成的10电子阳离子。A 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E 的少1,D 、E 处于同主族。 用甲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甲的晶体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

②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KSCN 溶液,无现象,再滴入氯水,溶液呈红色; ③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 溶液,加热;

④取少量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C 的元素符号是,D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②中现象的原因:。 (3)实验③中出现的现象是。

(4)经测定甲晶体的摩尔质量为392 g/mol,其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甲晶体的化学式为。

2.(11西一25) (14分) Q 、W 、X 、Y 、Z 是5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逐渐增大,Q 与W 组

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温室气体,W 与Y 、X 与Y 组成的化合物是机动车排出的大气污染物,Y 和Z 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 (1)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Z 2Y 的电子式是。

(2)工业合成XQ 3是放热反应。下列措施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提高原料转化率的是。 a .升高温度 b .加入催化剂

c .将XQ 3及时分离出去 d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3)2.24 L(标准状况)XQ 3被200 mL 1 mol/L QXY3溶液吸收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

到小的顺序是。

(4)WQ 4Y 与Y 2的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工作原理

如右图所示,a 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5)已知:W(s)+ Y2 (g)= WY2(g) ΔH =-393.5 kJ/mol

WY(g)+ 1

Y 2 (g)= WY2(g) ΔH =-283.0 kJ/mol

2

24 g W与一定量的Y 2反应,放出热量362.5 kJ,所得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6)X 和Z 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11海二25)(15分)X 、Y 、Z 是三种短周期元素,X 和Z 的质子数之和与Y 的质子数相等,

Z 的电子层数是X 的电子层数的2倍。A 、B 、C 、D 、E 、F 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由上述三种元素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组成,其中A 是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D 、E 是两种酸,F 是一种单质,反应③④均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Z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A 的电子式为,E 的化学式为。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③。

(4)A 和E 反应生成G ,Z 2Y 是一种麻醉剂,由G 在210℃分解生成,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11西二25)(14分)A 、B 、D 、E 、Y 为5种短周期元素。

① A、B 、D 位于同一周期,D 、Y 位于同一主族。A 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② D的氢化物是最常用的溶剂,E 的单质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请回答:

(1)AD 2中具有的化学键的类型是。 (2)高温时,6 g A的单质与D 的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两种还原性气体,吸收的热量为65.75 kJ,

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D 与氢元素可组成含有10个电子的X ,与X 组成元素相同,原子数个数比也相同的分子

的电子式是。

(4)将盛有一定量红棕色气体BD 2的4L 容器压缩至2L ,待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容器内的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来的2倍,原因是。

(5)E 的某种化合物可用作净水时的混凝剂,其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6)YD 2气体通入足量BaCl 2和B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混合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和

无色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11海二27)(15分)煤的气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之一。

(1)在25℃、101kPa 时,H 2与O 2化合生成1 mol H2O(g)放出241.8kJ 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又知:①C(s)+ O2 (g) ==== CO2 (g) ΔH =-393.5 kJ/mol

②CO(g) +

1

O 2 (g) ==== CO2 (g) ΔH = -283.0 kJ/mol 2

焦炭与水蒸气反应是将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的方法,C(s) + H2O(g) ==== CO(g) + H2(g) ΔH = kJ/mol。

(2)CO 可以与H 2O(g)进一步发生反应:CO(g) + H2O(g)

CO 2(g)+H2(g) ΔH <0

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起始时按照下表进行投料,在800℃时达到平衡状态,

K =1.0。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②平衡时,甲容器中CO 的转化率是;

容器中CO 的转化率:乙甲;丙甲。(填“>”、“=”或“

③丙容器中,通过改变温度,使CO 的平衡转化率升高,则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6. (12海一25)(14分)工业上利用CO 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氢气:

CO(g)+H 2O(g)

CO 2(g)+H 2(g)H =-41 kJ/mol

某小组研究在相同温度下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他们分别在体积均为V L的两个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使其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相关数据如下:

(1)该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生成物分子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 (2)容器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 (3)计算容器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K =。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平衡时,两容器中H 2的体积分数相等

b .容器②中反应达平衡状态时,Q > 65.6 kJ c .反应开始时,两容器中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 d .容器①中,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的热化学方程式:。

(6)容器①中反应进行到t min时,测得混合气体中CO 2的物质的量为0.6 mol。若用

200 mL 5 mol/L的NaOH 溶液将其完全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用一个离子方 程式表示)。

7.(12西一25)(14分)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的6种溶液pH 如下:

υ(H 2O ) =

4

mol /(L ⋅min) Vt 1

(5)已知:2H 2 (g) + O2 (g) == 2H2O (g) ΔH =-484 kJ/mol,写出CO 完全燃烧生成CO 2

请由上表数据回答:

(1)非金属性SiC (填“>”或“

(5)若增大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可向氯水中加入上表中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8. (12海二28)(15分)最新研究发现,用隔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乙醛废水具

有工艺流程简单、电耗较低等优点,其原理是使乙醛分别在阴、 阳极发生反应,转化为乙醇和乙酸,总反应为:

电解 2CH 3CHO + H2O === CH3CH 2OH + CH3COOH

实验室中,以一定浓度的乙醛—Na 2SO 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模拟乙醛废水的处理过程,其装置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1) 若以甲烷燃料电池为直流电源,则燃料电池中b 极应通入

(填化学式)气体。

(2)电解过程中,两极除分别生成乙酸和乙醇外,均产生无色气体。电极反应如下:

阳极:① 4OH- - 4e- == O2+ 2H2O ② 阴极:①

② CH3CHO + 2e- + 2H2O == CH3CH 2OH + 2OH-

(3)电解过程中,阴极区Na 2SO 4的物质的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电解过程中,某时刻测定了阳极区溶液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其中Na 2SO 4与

CH 3COOH 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阳极区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关系的说法 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c (Na+) 不一定是

c (SO42-) 的2倍b. c (Na+) = 2c (CH3COOH) + 2c (CH3COO -)

c. c (Na+) + c (H+) =c (SO42-) + c (CH3COO -) + c (OH-) d. c (Na+) >c (CH3COOH) >c (CH3COO -) >c (OH-)

(5)已知:乙醛、乙醇的沸点分别为20.8℃、78.4℃。从电解后阴极区的溶液中分离

出乙醇粗品的方法是。

(6)在实际工艺处理中,阴极区乙醛的去除率可达60%。若在两极区分别注入1 m3

乙醛的含量为3000 mg/L的废水,可得到乙醇kg (计算结果保留小 数点后1位)。

9.(10北京25)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同学欲探究X 的组成。...X 是某抗酸药的有效成分。查阅资料:①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抗酸药的有效成分有碳酸氢钠、碳酸镁、氢氧化铝、硅酸镁铝、磷酸铝、碱式碳酸镁铝。②Al 3+在pH =5.0时沉淀完全;Mg 2+在pH =8.8时开始沉淀,在pH =11.4时沉淀完全。 实验过程:

Ⅰ.向化合物X 粉末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体A ,得到无色溶液。 Ⅱ.用铂丝蘸取少量I中所得的溶液,在火焰上灼烧,无黄色火焰。

Ⅲ.向I中所得的溶液中滴加氨水,调节pH 至5~6,产生白色沉淀B ,过滤。 Ⅳ.向沉淀B 中加过量NaOH 溶液,沉淀全部溶解。

Ⅴ.向Ⅲ中得到的滤液中滴加NaOH 溶液,调节pH 至12,得到白色沉淀C 。

(1) Ⅰ中气体A 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由Ⅰ、Ⅱ判断X 一定不.含有的元素是磷、_____________。 ..

(2) Ⅲ中生成B 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3) Ⅳ中B 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4) 沉淀C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5) 若上述n (A ):n (B ):n (C )=1:1:3,则X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10(11北京25).(12分) 在温度t 1和t 2下,X 2(g)和H 2反应生成HX 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化学方程式 F 2+H2Cl 2+H2Br 2+H2I 2+H2

2HF

K(t1)

K(t2)

1.8×1036 1.9×1032

9.3×106 34

2HCl 9.7×1012 4.2×1011 2HBr 5.6×107 2HI

43

⑴已知t 2>t1,HX 的生成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⑵HX 的电子式是。

⑶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 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⑷X 2都能与H 2反应生成HX ,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⑸K 的变化体现出X 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⑹仅依据K 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 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b. X2与H 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HX 的还原性逐渐减弱d.HX 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11. (12北京25)(13分) 直接排放含SO 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 2.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 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2)在钠碱循环法中,Na 2SO 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 溶液吸收SO 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是 .

2--

(3)吸收液吸收SO 2的过程中,pH 随n (SO 3) :n (HSO 3) 变化关系如下表:

①上表判断NaHSO 3溶液显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

2---2-a . c (Na +) =2c (SO 3) +c (HSO 3) b . c (Na +) >c (HSO 3) >c (SO 3) >c (H +) =c (OH -) 2--c . c (Na +) +c (H

+) =c

(SO

3) +c (HSO 3) +c (OH -)

(4)当吸收液的pH 降至约为6时,需送至电解槽再生。再生示意图如下:

-①HSO 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

②当阴极室中溶液pH 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 12. (12北京26)(12分)

用Cl 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1。利用反应A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反应A :

(1)已知:Ⅰ反应A 中, 4mol HCl被氧化,放出115.6kJ 的热量。

①H 2O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③断开1 mol H—O 键与断开 1 mol H—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kJ,H 2O 中H-O 键比HCl 中H —Cl 键(填“强”或“弱”)_______________。

(2)对于反应A ,下图是4种投料比[n(HCl):n(O2) ,分别为1:1、2:1、4:1、6:1]下,反应温度对HCl 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

①曲线b 对应的投料比是______________.

②当曲线b, c, d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HCl 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料比的关系是_________。

③投料比为2:1、温度为400℃时,平衡混合气中Cl 2的物质的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13.(11海一)(15分)某电镀铜厂有两种废水需要处理,一种废水中含有CN -离子,另一种废水中

含有Cr 2O 72-离子。该厂拟定如图19所示的废水处理流程。

图19

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处理废水的流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2)②中使用的NaClO 溶液呈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3)②中反应后无气体放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③中反应时,每0.4 mol Cr2O 72-转移2.4 mol e-,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取少量待检水样于试管中,先加入NaOH 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NaOH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蓝色沉淀为止,再加入Na 2S 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且蓝色沉淀逐渐减少。请你使用化学用语,结合必要的文字解释其原因。

14.(11西一26)(14分)铬铁矿的主要成分可表示为FeO·Cr 2O 3,还含有SiO 2、Al 2O 3等杂质,

以铬铁矿为原料制备重铬酸钾(K 2Cr 2O 7)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 NaFeO2遇水强烈水解。 ② Cr2O 72+ H2O 2CrO 42+ 2H+

请回答:

(1)K 2Cr 2O 7中Cr 元素的化合价是。

(2)生成滤渣1中红褐色物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1的成分除Na 2CrO 4外,还含有(填化学式)。

(3)利用滤渣2,可制得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经电解冶炼可获得金属,该电解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

(4)由滤液2转化为Na 2Cr 2O 7溶液应采取的措施是。

(5)向Na 2Cr 2O 7溶液中加入KCl 固体,获得K 2Cr 2O 7晶体的操作依次是:加热浓缩、、过滤、

洗涤、干燥。

(6)煅烧铬铁矿生成Na 2CrO 4和NaFe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5.(11西二26)(16分)某废金属屑中主要成分为Cu 、Fe 、Al ,还含有少量的铜锈[Cu 2(O H ) 2C O 3]、

少量的铁锈和少量的氧化铝,用上述废金属屑制取胆矾(CuSO 4·5H 2O )、无水AlCl 3和铁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 Al3+、A l (O H ) 3、AlO 2有如下转化关系:

--

OH OH -3+

AlO Al A l (O H ) 23++ H H

②碳酸不能溶解A l (O H ) 3。请回答:

(1)在废金属屑粉末中加入试剂A ,生成气体1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溶液2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气体2的成分是。 (3)溶液2转化为固体3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固体2制取CuSO 4溶液有多种方法。

①在固体2中加入浓H 2SO 4,并加热,使固体2全部溶解得CuSO 4溶液,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是。

②在固体2中加入稀H 2SO 4后,通入O 2并加热,使固体2全部溶解得CuS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溶液1转化为溶液4过程中,不在溶液1中直接加入试剂C ,理由是。 (6)直接加热

AlCl 3·6H 2O 不能得到无水AlCl 3。SOCl 2为无色液体,极易与水反应生成HCl 和一

种具有漂白性的气体。AlCl 3·6H 2O 与SOCl 2混合加热制取无水AlCl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6. (12海一26)(15分)工业上,以钛铁矿为原料制备二氧化钛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 ),其中一部分铁元素在风化过程中会转化为+3价。

已知:TiOSO 4遇水会水解。

(1)步骤②中,用铁粉将Fe 3+转化为Fe 2+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步骤③中,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是利用物质的(填字母序号)。

a. 熔沸点差异 b. 溶解性差异 c. 氧化性、还原性差异 (3)步骤②、③、④中,均需用到的操作是(填操作名称)。

(4)请结合化学用语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步骤④中将TiO 2+转化为H 2TiO 3的原理:

(5)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液与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 2)反应生产硫酸锰(MnSO 4,易溶于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研究发现,可以用石墨作阳极、钛网作阴极、熔融CaF 2-CaO 作电解质,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获得金属钙,并以钙为还原剂,还原二氧化钛制备金属钛。

①写出阳极所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②在制备金属钛前后,CaO 的总量不变,其原因是(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

17.(12西一26)( 14分)工业上以粗食盐(含有少量Ca 2+、Mg 2+

杂质)、氨、石灰石等为原料,可以制备Na 2CO 3。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1)在处理粗盐水的过程中,可加入石灰乳和纯碱作为沉淀剂,则所得滤渣的成分 除过量的沉淀剂外还有。

(2)将CaO 投入含有大量的NH 4Cl 的母液中,能生成可循环使用的NH 3,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3)向饱和食盐水中首先通入的气体是,过程Ⅲ中生成NaHCO 3晶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碳酸钠晶体失水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Na 2CO 3·H 2O (s) 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5)产品纯碱中常含有NaCl 。取a g 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 灼烧,得b g固体。则该产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是。

(6)熔融Na 2CO 3可作甲烷——空气燃料电池的电解质,该电池负极的反应式是。

18. (10北京26)某氮肥厂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 4+和MH 3⋅H 2O 的形式存在,该废水的处

理流程如下:

(1) 过程Ⅰ:加NaOH 溶液,调节pH 至9后,升温至30℃,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NaOH 溶液的作用:。 ②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

-(2) 过程Ⅱ: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 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 3。两步反应的能量

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第一步反应是反应(选题“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

-②1mol NH4+(aq)全部氧化成NO 3(aq )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过程Ⅲ: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 3OH ,将HNO 3还原成N 2。若该反应消耗32g CH 3OH 转移6mol 电子,则参加反应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9. (11北京26)(14分)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⑴溶液A 的溶质是。

⑵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是。

⑶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 在2~3。用化学平衡移

原理解释盐酸的作用:。

⑷电解所用的盐水需精制,去除有影响的Ca 2、Mg 2、NH 4、SO 42[c(SO42)>c(Ca2)]。精制流

程如下(淡盐水和溶液A 来自电解池):

①盐泥a 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 ②过程I 中将NH 4转化为N 2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BaSO 4的溶解度比BaCO 3的小。过程II 中除去的离子有。

④经过程III 处理,要求盐水c 中剩余Na 2SO 3的含量小于5mg/L。若盐水b 中NaClO 的含量是7.45mg/L,则处理10m 3盐水b ,至多添加10% Na2SO 3溶液kg (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0. (11海一)(14分)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20所示。

图20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②加热A 试管直到B 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Cu 丝上提离开液面。

(1)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 的存在,B 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

(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 【实验2】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 查阅资料:

①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 2+和铜单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

②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

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21的实验:

图(4)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 (5)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填字母选项)。

A .固体甲中,CuS 和Cu 2S 不能同时存在B .固体甲中,CuO 和Cu 2O 至少有一种 C .固体甲中若没有

Cu 2O ,则一定有Cu 2SD .固体甲中若存在Cu 2O ,也可能有Cu 2S

21.(11西一27)(14分)氯化铜是一种广泛用于生产颜料、木材防腐剂等的化工产品。某研究小

组用粗铜(含杂质Fe )按下述流程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 2·2H 2O )。

粗铜

Cl 2

加稀盐酸

至固体完全溶解

2 2

CuCl 2·2H 2O

固体溶液

(1)实验室采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可将粗铜与Cl 2反应转化为固体1(部分仪器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仪器A 的名称是。

②装置B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有同学认为应在浓硫酸洗气瓶前增加吸收HCl 的装置,你认为是否必要 (填“是”或“否”)。

(2)试剂X 用于调节pH 以除去杂质, X 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填序号)。

a .NaOH b .NH 3·H 2O c .CuO d .Cu 2(OH) 2CO 3 e .CuSO 4

(3)在溶液2转化为CuCl 2·2H 2O 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小组同学欲

探究其原因。

已知:在氯化铜溶液中有如下转化关系:

Cu(H2O) 42+(aq) +4Cl(aq) CuCl 42(aq) +4H2O(l)

蓝色黄色

①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若增大氯离子浓度,K 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取氯化铜晶体配制成蓝绿色溶液Y ,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够证明CuCl 2溶液中有上述转化关系的是(填序号)。 a .将Y 稀释,发现溶液呈蓝色

b .在Y 中加入CuCl 2晶体,溶液变为绿色 c .在Y 中加入NaCl 固体,溶液变为绿色 d .取Y 进行电解,溶液颜色最终消失

22.(11海二26)(14分)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图1、2装置测定某种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夹持装置已略去。提供的试剂:研细的钙片粉末(钙片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2mol/L 盐酸、5%NaOH溶液、饱和Na 2CO 3溶液、饱和NaHCO 3溶液和蒸馏水。

图1 图2

实验过程:

I .检查两套装置的气密性。

II .在A 、C 的右边加入0.25 g 钙片粉末,左边加入3 mL 2mol/L盐酸,塞紧塞子。在B 、E 中均加入饱和NaHCO 3溶液,如图所示,记下量气管读数。

Ⅲ.将A 、C 倾斜,使液体与固体混合,实验结束并冷却后读出量气管读数,测得 B 中收集到的气体为41.90 mL,E 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39.20 mL(以上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回答下列问题:

(1)I 中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 中加入的试剂为。

(3)实验前左右两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最后读数时右管的液面高于左管的液面,

应进行的操作是。

(4)图2实验所得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图1实验比图2实验所得

钙片中的碳酸钙含量偏高,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偏高的原因:。 23.(11西二27)(12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研究。

请回答:

(1)用上述装置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以生成9.0 mL气体为计时终点,结果为t >t 。

比较实验Ⅰ和Ⅱ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实验过程中,对量气管的操作是。

③若将锌片换成含杂质的粗锌片,且控制其他条件使其与上述实验完全一致,所测得的反应速率均大于上述实验对应的数据。粗锌片中所含杂质可能是(填序号)。

a .石墨 b .银 c .铜 d .沙粒(二氧化硅) (2)用上述装置验证生铁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吸氧腐蚀。 ①圆底烧瓶中的试剂可选用(填序号)。

a .NaOH 溶液 b .C 2H 5OH c .NaCl 溶液 d .稀硫酸 ②能证明生铁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吸氧腐蚀的现象是。

24. (12海一27)(15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 2的性质。

已知:2NO 2 + 2NaOH=== NaNO3 + NaNO2 + H2O

任务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NO 2能否被NH 3还原(K 1、K 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

置略去)。

(1)E 装置中制取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NO 2能够被NH 3还原,预期观察到C 装置中的现象是。

(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C 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该小组同学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

析了原因,认为可能是:

①NH 3还原性较弱,不能将NO 2还原;②在此条件下,NO2的转化率极低; ③。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任务2:探究NO 2能否与Na 2O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实验前,该小组同学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1:二者不反应;

假设2:NO 2能被Na 2O 2氧化; 假设3:。

(6)为了验证假设2,该小组同学选用任务1中的B 、D 、E 装置,

将B 中的药品更换为Na 2O 2,另选F 装置(如右图所示),重 新组装,进行实验。

①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某些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②实验过程中,B 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

且无其他物质生成。推测B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12西一27)(14分)某研究小组探究SO 2和Fe(NO3) 3溶液的反应。

F

已知: 1.0 mol/L的Fe(NO3) 3溶液的pH=1 请回答:

(1)装置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3)装置B 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说明SO 2具有性。 (4)分析B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观点1:;

观点2:SO 2与Fe 3+反应;

观点3:在酸性条件下SO 2与NO 3反应;

①按观点2,装置B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证明该观点应进一步确认生成的新物质,其实验

操作及现象是。

②按观点3,只需将装置B 中的 Fe(NO3) 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 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填序号)。

a .0.1 mol/L 稀硝酸 b .1.5 mol/L Fe(NO3) 2溶液

c .6.0 mol/L NaNO3和0.2 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26. (10北京27)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试验过程:

Ⅰ.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 ,滴加浓盐酸。 Ⅱ. 当B 和C 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 Ⅳ………

(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7. (12海二27)(12分)某同学欲在实验室中对Fe 3+与I -的反应进行探究,实现Fe 2+与Fe 3+的相

互转化。

(1)该同学最初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

①实验I 的现象为。

②FeCl 2溶液与新制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该同学分析了导致实验II 现象的可能原因,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

根据实验III ,甲同学认为Fe 有可能与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请结合实验现象用简

明的文字说明他得出上述结论的理由。

(3)该同学认为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根据实验III 中现象得出的结论。请补全下表中

的实验方案。 应的Fe 3+与I -的物质的量相同。该同学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分析了实验III 中加入 KSCN 后溶液变红的原因,认为Fe 3+与I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写为 。

28. (11北京27)(15分)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 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 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 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加热

现象

B 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 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 2,停止加热, 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 、C 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⑴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C 中白色沉淀是,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 2具有性。 ⑶C 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⑷分析B 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乙在A 、B 间增加洗气瓶D ,D 中盛放的试剂是。 ②进行实验,B 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⑸合并⑷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 中无沉淀生成,而C 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29. (12北京27)(15分)

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甲 大量白色沉淀 乙 少量白色沉淀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A 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

b .AgOH 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 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 3, 黑色物质中有Ag 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产生的现象是。 ②产生Ag 2O 的原因是。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瑕设:可能是NaOH 还原Ag 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 3 溶液中加入,出现黑色沉淀; 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在NaOH 存在下. 可能是NH 3,还原Ag 2O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 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

Ag(NH3) 2OH 生成. 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 存在下,可能是Ag(NH3) 2OH 也参与了NH 3还原Ag 2O 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 2O 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③用HNO 3溶液, 清洗试管壁上的Ag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

1.(13分)

(1)Fe 第3周期VIA 族(2)2Fe 2++Cl2===2Cl-+2Fe3+ Fe 3++3SCN-Fe(SCN)3(等号给分)(3)有

白色絮状沉淀生成,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2分),加热有大量刺激

性气味气体生成(或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2分)。

(4)(NH4) 2Fe(SO4) 2·6H 2O [或Fe(NH4) 2(SO4) 2·6H 2O ,未写出结晶水给1分] 2.(14分)

(1)(2分)第二周期IV A 族(2分)

(2)(2分)d (3)(2分)c (NO3) >c (H) >c (NH4) >c (OH)

(4)(2分)CH 3OH -6e + 8OH=CO 32+ 6H2O (5)(2分)n (CO2) ∶n (CO)=1∶3

+

+

(6)(2分)Na 3N + 4H2O =3NaOH + NH3·H 2O 3.(15分)

(1)(2)

HNO 3

微生物

(3)①4NH 3 + 5O2 4NO + 6H2O ③2NH 3 + 3O2 ==== 2HNO2 + 2H2O

210℃ 2O + 2H2O (4)NH 4NO 3 ==== N4.(14分)

(1)(2分)极性共价键(2)(2分)C(s) + H2O(g) = CO(g) + H2(g) ΔH =+131.5 kJ/mol (3)(2分) (4)(2分)小于

(2分)2NO 2 N 2O 4为可逆反应,当将其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时,平衡向右移动,

容器内气体分子总数减少,容器内压强小于原来的2倍。

+

(5()2分)Al 3++3H2O Al(OH)3+3H(6)(2分)3Ba 2++3SO2 +2NO3+2H2O = 3BaSO4+2NO+4H+

5.(15分) (1)H 2(g) +

1

O 2(g) ==== H2O(g) ΔH = -241.8 kJ/mol+131.3(不写“+”,扣1分) 2

(2)①K =6.(14分)

c (CO 2) ⋅c (H 2)

②50% >= ③降低·····························(各2分)

c (CO ) ⋅c (H 2O )

(1)小于(答“

(5)2CO(g) + O2(g) === 2CO2(g) H = -566 kJ/mol (3分)(未标明物质的状态扣1分,H 错扣2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6)3CO 2 + 5OH- === 2CO32- + HCO3- + 2H2O 7.(14分)

(1)<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2)bca (3)CO 32+H2O

HCO 3+OH(4)NaHSO 3

H ++Cl+HClO, NaHCO 3(或NaClO )消耗H +,平衡

(5)NaHCO 3(或NaClO )因为Cl 2 + H 2O

正向移动,使溶液中次氯酸浓度增大 8.(15分)

(1)CH 4 (2)CH 3CHO -2e- + H2O == CH3COOH + 2H+ 4H ++ 4e- == 2H2或4H 2O + 4e- == 2H2+ 4OH-

(写成“2H ++ 2e- == H2”不扣分)

(3)不变(3)abd (3分,对1个得1分,错写1个扣1分,多写1个扣1分,扣完为止) (5)蒸馏(6)1.9 9.(14分)

(1)CO 2 (2) 钠硅 (3)Al3++3NH3·H 2O=Al(OH)3+NH4+ (4) Al(OH)3+OH-=AlO2-+2H2O

(5)Mg (OH)2(6)Mg3Al (OH)7CO 3

10. ⑴放热⑵H:X: ⑶HF 、HCl 、HBr 、HI ⑷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⑸同一主族元素从

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⑹ad 11

12

13.(15分)

(1)氧化还原法(2)ClO - + H2O

HClO+OH-(3)CN - + ClO- === CNO-+ Cl-

(4)3S 2O 32- + 4Cr2O 72- +26H+ === 6SO42- + 8Cr3+ + 13H2O

(5)待检水样中还有Cu 2+(1分)Cu 2++2OH- === Cu(OH)2(1分) Cu(OH)2(s)+S2-(aq)=== CuS(s)+2OH-(aq)

(1分,未标状态给分,或Cu(OH)2(1分,或溶解度更小) 14.(14分)

(1)(1分)+6 (2)(2分)NaFeO 2 + 2H2O =NaOH + Fe(OH)3(各1分)NaAlO 2、Na 2SiO 3和NaOH

电解

Cu 2++2OH-;Cu 2++S2-===CuS给分) CuS 比Cu(OH)2更难溶

(3)(2分)2Al 2O 3(熔融) 4Al + 3O2(4)(2分)加硫酸酸化(5)(2分)冷却结晶

煅烧(6)(2分)4FeO·Cr 2O 3 + 7O2 + 20NaOH 8Na 2CrO 4 + 4NaFeO2+ 10H2O

15.(16分)

(1)(2分)2Al+2OH+2H2O=2 AlO2+3H2(2)(2分)Fe 2+(2分)CO 2和H 2

(3)(2分)4Fe 2++8OH+O2+2H2O = 4Fe(OH)3

(4)(2分)①Cu+2H2SO 4(浓2+2H2O (2分)② 2Cu+4H++O22Cu 2+(5)(2分)若在溶液1中直接加入盐酸,会使溶液4中混有试剂A 中的阳离子(如Na +等),

而不是纯净的AlCl 3溶液

3+12HCl+6SO2 (6)(2分)AlCl 3·6H 2O+6SOCl2 AlCl

16.(12海淀一摸26)(15分)

(1)2Fe 3+ + Fe === 3Fe2+ (2)b (3)过滤 (4)溶液中存在平衡:TiO 2+ + 2H2O 平衡正向移动,生成H 2TiO 3。(3分)

(说明:写出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得1分,从稀释和升温角度正确分析平衡移动各得1分。) (5)MnO 2 + 2Fe2+ + 4H+ === Mn2+ + 2Fe3+ + 2H2O

(6)① 2O2- - 4e- == O2(同时写出C + O2 == CO2不扣分)或 C + 2O2- - 4e- == CO2

通电 一定条件 ②制备TiO 2时,在电解槽发生如下反应:2CaO === 2Ca + O 2Ca + TiO2 ====== Ti + 2CaO, 2,

H 2TiO 3 + 2H+,当加入热水稀释、升温后,

由此可见,CaO 的量不变。(两个方程式各1分,不写“一定条件”不扣分)或:制备TiO 2时,在电

一定条件 解槽发生如下反应:阴极:2Ca 2+ + 4e- == 2Ca 阳极:2O 2- - 4e- == O22Ca + TiO2 ====== Ti +

2CaO ,由此可见,CaO 的量不变。(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各1分,不写“一定条件”不扣分)。 17.(2012西城一摸26) (14分)

(1)CaCO 3、Mg(OH)2(漏写得1分,错答得0分)(2)2NH 4Cl+CaO=CaCl2+2NH3+H2O (3)NH 3 NH 3+H2O+CO2+NaCl =NaHCO3+NH4Cl

(4)Na 2CO 3·H 2O(s)= Na2CO 3(s) +H2O(g) ΔH = + 58.73 kJ·mol 1

(5)106(b -a )/11ª (6)CH 4-8e +4CO32=5CO2+2H2O

118. (1)

NH 3+H2O 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利于除氨

2废水中的NH3被空气带走,NH 3·H 2O

1放热 ΔH=-273kJ/mol

(ap )+2O2(g)

2H+( ap)+ H2O(l) ΔH=-346 kJ/mol (3)5:6

通电

19. ⑴NaOH ⑵2Cl +2H2O −−−H 2+Cl2+2OH― ⑶Cl 2与水反应:Cl 2+H2O ④1.76

20.(2011海淀一摸28)(14分) (1)2H 2SO 4(浓)+CuA 中

(3)从D 管口向A 中大量鼓气

(4)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

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5)2CuS+3O

HCl+HClO,增大HCl 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Cl 2在水中的溶解,

有利于Cl 2的逸出 ⑷①M g (O H ) 2 ②2NH4+3Cl2+8OH―N 2+6Cl+8H2O ③SO42、Ca 2

CuSO 4+SO2+2H2O (2)试管2 (条件也可为“煅烧”) „„„„„„„(3分)

(6)BCD (选对两个选项得1分,只选对一个选项不得分, 多答、错答不得分)(2分) 21.(2011西城一摸27)(14分)

(1)①(2分)分液漏斗 ②(2分)MnO 2 +4H++2Cl 2++ Cl2+2H2O

③(2分)否(2)(2分)c d

(3)①(2分)(2分)不变②(2分)abc 22.(2011海淀二摸26)

(1)往B 中右侧量气管中加水,一段时间后量气装置左右液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2)CaCO 3 + 2H+ ==== Ca2+ + CO2 + H2O H 2O )

(3)向下移动右管,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4)70%(或用小数、分数表示)HCO 3— + H+ ==== CO2

+ H2O

23.(2011年西城27)(12分)

(1)①(2分)Zn+2H+=Zn2++H2②(2分)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分)调整量气管,使其左右管中水面始终持平③(2分)abc

(2)①(2分)ac ②(2分)量气管左管的水面上升,右管的水面下降 24.(2012海淀一摸27)(15分)

(1)Cu + 4HNO3 (浓) === Cu(NO3) 2 + 2NO2+ 2H2O

(2)C 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3)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4)缺少尾气吸收装置(5)NO 2能被Na 2O 2还原(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6)①EDBDF 或EDBF ② 2NO2 + Na2O 2 === 2NaNO3(3分,不配平扣1分) 25.(14分)

(1)Na 2SO 3+H2SO 4(浓)=Na2SO 4+SO2+H2O

(2)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 ,关闭弹簧夹(1分)(3)BaSO 4还原性 2.....(4)观点1:SO 2和Fe 3+、酸性条件下NO 3都反应(1分)

①SO 2+2Fe3++Ba2++2H2O=BaSO4+2Fe2++4H+(可分两步写,各1分)

取少量B 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 2+,观.........点2合理

②c 26. (13分)

-- (1):CL:CL: (2)淀粉KI 试纸变蓝(3)CL +2Br =Br+2CL22......

(4)打开活塞b ,将少量C 中溶液滴入D 中,关闭活塞b ,取下D 震荡。静至后CCL 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 的黄色溶液中无CL 2,排除CL 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7.(12分)

(1)①滴加KSCN 后溶液无明显变化,加入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各1分)②2Fe 2+ + Cl2 === 2Fe3+ + 2Cl-

(2)溶液变成黄色,推测生成了I 2(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2Fe 3+ + 2I-28. ⑴Cu+2H2SO 4

2Fe 2+ + I2(3分,不写可逆符号扣2分) CuSO 4+SO2+2H2O ⑵BaSO 4还原⑶2NO+O2

2-

2+

2NO 2

⑷①通N 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

2+

中的空气饱和NaHSO 3溶液②甲:SO 4+BaBaSO 4,乙:2Ba +2SO2+O2+2H2O 2BaSO 4+4H

篇2

一、抓住课本,注重基础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实验,形成创新

近向年的理综试题材特别注重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高考实验试题一般具备以下特点: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这样可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落实反思,及时总结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所思,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划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难点是什么?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等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四、精讲精练,提高效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也要求教师兼容并包。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复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题重在质而不在量。有人统计,复习中演练过的习题有60%是重复的,有300个左右题目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复习内容并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除了建立自己的题库之外,还有选择地选用外省或外校的习题,但老师应严格把关,多中求少,少中求优,争取把学生负担减小到最低限度。

五、调整心理,消除隐患

篇3

不同内容三到位的要求不同。基础知识到位,就是认真掌握知识的要点、概念、概念间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思维方法到位,就是要求想问题时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善于思考,全方位的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到位,就是理解问题要深刻,推理要严密,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灵活的迁移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学会选准解题的思路,优化解题思路,能灵活规范地操作重要的实验。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超越教材要求把知识任意伸展,也不要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更不能搞题海战术,造成事倍功半。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一、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据专家透露,高考命题只参考课本教材,没有资料。因此,阅读教材要注意:书上例题,课后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课后资料连线等。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

二、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盐和碱的反应,电子式的书写,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纳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对于其它“卤族元素”的学习,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另外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根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点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衍变关系,通过物质的性质去理解物质的制法和用途。只要全面抓住这一系列内容,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有机信息题、合成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三、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乃至终生受益。

五、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化学学科素养、规范答题

①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化学式字母大(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小写错误、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有机反应写成了“=”,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等,特别是生成物中小分子容易漏掉;

②化学用语用字错误,包括物质名称错误,如,“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氨、胺、铵错写;

③无机物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有机物的结构式也不规范,元素符号与单质的化学式错写等;

④不按要求答题,如名称与符号错写等;

⑤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⑥条理不清,关键性的文字说明没有,如没有表述“各取少量”、“加水溶解”、“加试剂,说操作”“不注明试剂状态”等。

七、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篇4

【关键词】 优化 课堂设计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86-01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充分体现以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高三化学课堂就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个性,缺少探索,老师灌的多、学生想的少;复习课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课外疲惫不堪,倦意不消,承受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填鸭式的复习把知识往学生头脑里塞,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机器,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呢?这不仅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而且造成了复习效率难以提高的恶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呢?我认为,最大的可为空间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2 优化设计

2.1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

课本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化学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有不少学生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高三复习完了,有些课本上的知识点根本没印象,原因是不重视教材,内容不熟。要让学生课后自己看课本那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习惯做题,不习惯看书。我的做法是每堂复习课提出几个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去解决这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教材,以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2.2 整合知识、创新复习

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先对各池举一个典型的装置图,一个一个分析透彻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方法可能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能力。我在复习时这样设计:自选材料和用品,请大家设计出一个原电池、一个电解池和一个电镀池,并写出各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并标出各池的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运动方向。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开始忙开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直接就开始设计了,不少学生选择翻课本、翻以前的笔记,边看边设计或者依葫芦画瓢。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真正动起来了。待多数同学任务完成后,再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同组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设计,帮同学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并讨论错误的原因。任务一布置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再选出代表以自己的设计为例对这几种池的原理进行讲解,学生互评,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并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池的异同点。又如中学教材中几个重要的定量实验是非复习不可的。(1)溶液配制(2)中和滴定(3)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平铺直叙,机械罗列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主要仪器、注意事项,让学生记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教学目标,但课堂缺少生气,思维得不到展开和训练,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提出问题:如何利用部分风化的碳酸钠晶体配制500mL1.0mol/L的碳酸钠溶液?交流讨论: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会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实践中学生的方案有五、六种之多。提炼观点:根据学生的方案,确定两条思路:一是将样品灼烧,制得无水盐,用无水盐配制溶液;二是测定已风化的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用样品直接配制溶液。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分别根据两条思路,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列出实验目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沿着思路一设计方案时,自然复习巩固了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测定的相关实验内容。沿着思路二设计方案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滴定法确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在这一过程中复习巩固中和滴定的原理、操作、计算方法及误差判断。

2.3 尝试回忆、强化记忆

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记忆过的东西20分钟后遗忘了42%,一个小时后遗忘了56%,而且遗忘总是先快后慢的。一堂课就几十分钟,在学生未忘记之前让学生再回顾一遍,势必能加深该堂课的印象。我的做法是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带着学生将上节课的内容尝试回顾一遍,课堂总结让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来进行,遇到想不起来的时候再看书看笔记,再合上书尝试回忆,直到能完全记清楚为止。通过课堂上的尝试回忆,使学生对当堂内容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

篇5

【关键词】课堂环境;原则;方法;策略

1.创设课堂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学有三大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高三的化学学习,本就是那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己高中化学学习的一次蓦然回首,是求得“真”与“是”的快乐,是为之“不悔”,为之“憔悴”后的喜悦。

针对高三化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展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延伸性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意外的情境,不对应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2.1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化学现象创设课堂环境。

在进行“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时,先演示氯气分别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潮湿的有色布条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2.2呈现要加以理论揭示的事例或事实创设课堂环境。

在进行有关“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时,教师举例提出问题“将一勺白糖放到水中,搅拌后为什么看不见了?”,“为什么人们离花很远的时候就能够闻到花的香味?”这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事实,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进入问题情境。

2.3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创设课堂环境。

在进行“乙醛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遥远的古代,如果能拥有一面铜镜,就足以让人羡慕,可今天人们常用的平面镜要比铜镜好的多。你知道平面镜上的银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自己就能亲手制做。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银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是兴趣盎然。

2.4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课堂环境。

在讲解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反应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这种情境下,学生可能得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的错误结论,但在观察了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后,学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终生难忘。

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引出课堂环境,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课堂环境两种方法。

3.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论支撑,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按如下具体操作范式进行的:

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类,习题的整合,习题创新性修改或自编,范例题组课堂使用。

3.1高三化学不同复习阶段范例题的“精制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堂课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精心构建问题情境,使其蕴含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图示。

从空间和时间看,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在不同场合使用(课堂范例、课后练习、考试检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选用、整合、改编的方式和价值定位必然不同。

从功能和目的上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功能或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题组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解决一定时期,学生身上的特定的问题,就会自编有针对性纠正性练习题组(我们曾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书写能力,专门自编过一些题组,一般一周2题),这里仅以我校高三化学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范例题组的选用的实践为例。

3.2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有效开发。

二轮复习在很多时候被部分老师演变成重复性的一轮复习,只不过无法全面复习,不得已放弃了一些点而重复复习了另一些点。

我们的理解是:二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升学生参加高考的实战水平而准备的,既然如此,很多时候“懂不懂“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听过太多的学生下了考场就抱怨本来会做的题怎么就错了。既然讲实战水平,我们顺利成章的想到《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

综上所述,课堂环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否则难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创设化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具体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不能追求那种只注重情境而忽视问题本身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纯粹性问题情境,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篇6

关键词: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策略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已进行了充分的回忆和加工建立了知识体系,因此在组织二轮复习时,不能简单重复一轮内容,而是要把握主干知识,以教材为基础,切实做到重视教材而不依赖教材,为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一、明确教师在二轮复习中的角色[1]

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因此教师在二轮复习中要适当地转换角色。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加强对考纲及考试说明的学习,把考点分散到课堂,重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深入,把握高考复习的正确方向。

(2)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会新课标下高考的命题思想及考察方向。

(3)在备课组中加强全体教师间的沟通与研究,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化学复习方法,狠抓听课效率和训练质量。

(4)对例题、练习、试题,针对性的筛选,特别关注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落实情况。

(5)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训练内容和辅导方式。

(6)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二、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如果说一轮复习是人体骨骼的话,二轮复习则是人体的血肉,复习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构建知识网络[2]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研究高考题,把握高考脉搏

分析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稳中求变,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STSE题、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电化学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和微粒共存、盖斯定律和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水溶液的离子平衡、元素化合物等。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必做题(实验与探究题、无机综合题、化学原理题)、选做题(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和性质)。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并将考察重点应用于二轮复习,指导二轮复习。

(3)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年理综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突破这一重要考察方式,关键在于对理解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4)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学而不思则罔”,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5)规范答卷,注重审题,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答题时超出答题区域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6)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注重答题:一是书写要快;二是脑与手要同步,紧密配合。

二轮复习是全程高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考纲,从高考命题角度思考教材,按高考审题方式去理解教材,按高考答题要求去记忆教材,讲究策略,注重效率,扎扎实实的搞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3]

参考文献:

[1]刘国平.高三化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 组成结构 发散思维 归纳与总结

化学需要大量记背,而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化学特性等,相似相类,所以导致记背困难,应用时容易产生混乱的感觉,于是化学学不好。而化学学得好的同学,虽然经过多年的“填鸭式”教学,对化学的记背根本不在化学知识本身,而在于推导、衍生。但成绩差的同学,多在“判断、推导”上出现问题,这就立即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结果。下面笔者对学好化学基础的着手点和突击的方向谈看法。

1.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应从组成――结构入手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应从组成――结构入手,抓住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关键,按类别复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制备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将知识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最后形成知识网。对于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可以自己编制相互转化和联系的网络图,并清楚实现转换的化学方程式,便于加强记忆。同时善于利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便记忆准确。比如:(1)卤族元素在化合物中既可显负价又可显正价;但氟元素在化合物中只能显负价。(2)硅和二氧化硅一般不溶于酸,但可溶于氢氟酸。(3)一般由强酸制弱酸,但氢硫酸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生成硫酸。(4)酸式盐一般可溶于水,但磷酸一氢盐只有钾、钠、铵盐可溶。(5)金属单质与酸反应一般生成氢气,但硝酸、浓硫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对于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复习,可采用列表、对比和归纳总结规律要点的复习方法。

2.任何化学反应,从元素周期表角度考虑

无机化学的中心就是化合价,无机中,无论是氧化还原还是水解电离的知识点,都是化合价迁移的过程,所以整个中心点是化合价。而化合价的规律又来自周期表,所以学无机部分,必须以化合价为中心,坚持元素周期表、坚持特殊现象。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周期律,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物质,要抄下牢记。做一个专门学化学的笔记本,这些都是高考化学考点与解题入手点,希望大家自己总结。如:通过复习反应方程式(按课本章节逐步复习出现的方程式),对照周期表思考,就能得出结论:参照最外电子层分布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排列顺序,一切的氧化还原,水解,电离,都变得清晰明了。

3.复习教学要注重判断与推导,培养发散思维

无机化学重在判断,判断反应机理,反应原理,如化合价是否对等,能否参与反应,如何配平,都是基于周期表规律进行判断和推导的。而有机化学的判断,首先是官能团的判断,而后是碳链的推导。抓住官能团的反应特性,然后根据碳链分布规律(4个键位),就能把知识点吃透,把题拿下。要培养发展思维,思维方法要学会怎样想,其核心是思维方法。例如要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会将新情况下的问题还原成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实验进行假设、操作、设计的实验方法,学会寻找化学计算常规思路的解题方法等。要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实到位。

4.归纳与总结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能力立意已经是化学高考试卷的主要体现。高考中很多同学的失分与思维定势有关,只记住练过的解题套路,而遇到新的情景就不能独立思考。高考的考查是比较系统的,如果认识有偏差,恐怕解题时就会遇到困难。在复习中要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总结规律、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如在解计算题中常用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叉法和估算法。另外,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综上所述,不同学生各有侧重,化学水平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先拿一些题目自我检测,找出问题,然后进行知识的梳理。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等到一个章节结束,进行总结和提高。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应先对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可以先找一些基础题目进行练习,等到比较基础的题目能够掌握的时候再逐步提高,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复习结束的时候可以弥补漏洞,使知识得到巩固。切忌急躁,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做难题,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而且学生也无法得到实际提高。

篇8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化学高考复习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来进行,而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开展高三化学总复习时囿于复习的“怪圈”之中,其结果是复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科学的复习备考方法,能提高复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学案教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案设计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一般一个小专题学案为1-2课时。这样有利于控制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兴趣,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设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等。

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变无效课堂、低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二、学案的编写方法

1.先备课后设计学案。教师在编写学案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课程理念要非常清楚。明确目标,掌握重点、难点以及高考的考点,并将其体现在学案中。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学案,将所授知识设置成填空题、表格题、思考题等。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让学生填写,哪些可以在学案上直接写好,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可行性,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多设计表格进行对比。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许多知识通过对比归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若课堂上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画出表格,学生记录,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可充分利用学案,将这些表格设计在学案中,既方便讲解,又容易归纳总结。

3.学案设计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高三化学复习中,有些知识需重组并细化。因此在编制学案时,要多使用数字标题,在大标题下多用一些小标题。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一节课的知识脉络,条理清晰。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可在字体、字号上有所改变,在重要字词下加点或下划线,也可在填写时,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笔写,以示重点。

4.设置巩固练习。学案要设置适当的巩固练习。习题要精选,量不宜过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目(包括历届高考题),在其他练习册中重复较多的习题如非必要则不宜再出现。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较难题、提高题以及原创题,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5.设置“考情分析”和“学习反思”栏目。在学案的开始设置考情分析栏目,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在高考中的地位和近年来的命题趋势。在学案的最后设置学习反思,让学生对照考点要求来认真反思,检查自己是否已全部掌握,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并在反思之后,将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弥补的好习惯。

6.页面设置有讲究。首先学案的大小以一节课一张双面A4纸大小为最适宜,这样有利于整理和检查。其次,页眉页脚设置也要注意,要便于整理。可以在学案的页眉页脚设置标题和页码,这样在整理时比较方便,并且可以让学生在遗漏了某一张学案时,根据页眉页脚迅速查出并及时补齐。

三、学案实施的策略

1.课前准备。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点,做好课前的一切知识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学习,对基础知识中尚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完成基础知识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优等生不准看教材、笔记,中等生提倡不看教材、笔记,学困生则在自己努力后可借助其他方法。

2.课堂学习。(1)知识结构的落实。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2)认知方法的传授。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题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对某些例题进行拓展,指导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3)技能训练的实施。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在课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篇9

关键词:高三化学;限时训练;设计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由此可见,听不如看,看不如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学实效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也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实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实效观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学科,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限时训练”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对限时训练的界定

在学术界对于“限时训练”并没有一个明确正规的定义,笔者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做了如下的界定:

限时训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知并系统掌握本堂课知识的前提下,预留出一定的时间(最佳时间为整堂课的1/3),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练习,通过强化训练来促成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结构。

限时训练作为课堂练习之一,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限时训练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这样就增强了学生解题的紧迫感,这种训练模式对于即将走上高考战场的高三学生而言,无疑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解题速度,从而使他们更从容地迈入高考考场。

二、课堂限时训练的实施现状

在全国,江苏省洋思中学最先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思想也成为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流派,而“当堂练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套理念下,洋思中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成绩。

课堂限时训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限时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师所设计的题目,不仅可以当堂检测学习的效果,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不断推广,限时训练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实施,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虽然都在强调限时训练的编制及其重要性,但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题目选择针对性不够、题目没有考虑学生的层次性、题型选择太单调、限时训练与讲评无法统一等。

三、优化设计高三化学课堂限时训练的思考

1.把握考纲,研究高考

限时训练作为高三课堂当堂检测的依据,限时训练的针对性必须强,能够体现本堂课的内容特点。而有些教师在编制练习的时候,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没有从学科特点、所授内容的重难点、学情等因素出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练习质量不高,甚至漏洞百出,这样就失去了限时训练的意义。所以,在限时训练的编制上要紧紧围绕高考,提升限时训练习题设置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点,对重点知识要深入研究、解读,同时对比历年的《考试说明》,寻找变化点。同时,要对照近几年的高考题,分析考试特点、寻找考试热点以及在课本中的落脚点。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习题,更有针对性。

结合试题的分析,限时训练(实验题)出题方向可以定为:

①化学仪器的识别:常见仪器的正确书写;

②操作方法的掌握: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晶体的洗涤等;

③装置功能的理解:取之常规实验,却又进一步提高;

④反应条件的选择:从反应原理出发。

2.系统安排,把握全局

限时训练的安排必须有全局观、系统性,要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因此,在提炼不同课型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限时训练编制的特点和模式,要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实用性。

案例2:高三化学不同阶段限时训练编制研究

(1)一轮复习(梳理、整合阶段),构建必要的知识网络,总结重要的知识规律,归纳有效的方法技巧,遵循规范的解题模式等措施都可以给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限时训练的编制不仅要重视基础,还要重视知识点间的串联和整合。

编制中要注重:

①知识点覆盖面要广,重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消除学习盲点;

②试题的选编要重视教材习题、高考试题的研究;

③选编习题与试题时要增设适当的开放性试题。

(2)二轮复习(理解、巩固阶段),由于知识点的不断积累,题目综合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后阶段会出现知识点混淆、越学越糊涂等现象,因此,本阶段往往要对专题进一步整合、融会贯通,此时限时训练的编制,要将知识点渗透于习题中,通过解题来复习重要知识点,这样也同时强化了知识点的应用。

编制中要注重:

①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能举一反三;

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紧扣知识点和考点;

③练习题的类型要多样,形式要灵活。

(3)三轮复习(拓展、提升阶段),是学生应用能力提高时期,此时限时训练的编制不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编制时要注重:

①要有对高考题较高的仿真度,侧重训练重要考点;

②要有情景题,紧扣考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③要有预测性和规范性考查,体现学生的能力(如数形结合能力,答题规范能力等)。

3.体现层次,凸显主动

限时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解题速度也不同,可是传统限时训练在编制上体现不出差异性,导致有学生已经完成了而有学生还有很多没有做好,难度上也不能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此,在限时训练的设计上需要注意到这一特点,从编制层次性上进行研究。

在限时训练编制中,可将题目分为三个层次:

①基础型:重在对知识的检查,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全方面地体现本知识点,难度适中,不能太大;

②应用型:在总结基础上,根据学生易错的题型,结合课堂的重点、难点和易考点进行强化训练;

③提升型: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重视题目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提高学生的类比、迁移、联想、归纳、综合等能力,发展学生多向思维机智。

案例3:《铁及其化合物性质》一轮复习限时训练

检验及相互转化,是一道基础题,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2题考查Fe2+和Fe3+性质、检验及相互转化,要求学生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同时结合硝酸的性质,要求80%的学生能够完成,而第3题则是提升题,考查含铁氧化还原和图像问题,不仅考查性质,而且数形结合,吻合高考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读图识图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课堂使用限时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让教师改变原来“满堂灌”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弥补不足,真正提升了高考复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篇10

一、        目标:

通过复习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        指导思想:

以考纲为依据,以教研室下达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充分合理利用剩余的时间,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一轮复习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        措施:

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

3、             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             加强考练及作业批改;

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科成绩;

6、             加强学法指导,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四、        复习进度表:

 

 

周次

日期

主要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6

12.15-12.18

碳族元素

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5

17

12.19-12.25

氮和磷

氨、氨盐、硝酸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9

18

12.26-12.31

电离平衡、水的电离

溶液的pH值

盐类的水解

酸碱中和滴定

原电池、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胶体性质及其应用

镁和铝

7

19

2006.

1.3-1.6

铁和铁的化合物

金属的冶炼

烷烃

5

20

1.8-1.15

烯烃、炔烃

苯、芳香烃及石油的分馏

溴乙烷、卤代烃

醇和酚

醛类、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

12

21

1.16-1.23

乙酸、羧酸、酯

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

4

注:本表为初定稿,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高三化学备课组  徐文龙